第一篇:燃气锅炉运行的燃烧事故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燃气锅炉运行的燃烧事故原因分析及应对
措施
张民
山东鲁南铁合金发电厂
文章分析电厂燃气锅炉在运行中发生回火或脱火,灭火及炉膛爆炸事故维护管理,运行监视调整等各方面原因,提出了响应的预防措施,用以提高燃气锅炉安全运行控制水平,确保正常运行。
1、燃气锅炉的回火,脱火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影响回火、脱火的根本原因有:燃气的流速,燃气压力的高低,燃烧配置状况,结合各电厂燃气锅炉燃烧运行中回火或脱火,从实际可以看出,回火或脱火大多数是调节燃气流速,燃气压力判断不准确及燃烧设备配置状况差别。下面我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回火或脱火的原因
1.1回火将燃烧器烧坏,严重时还会在燃烧管道内发生燃气爆炸,脱火能使燃烧不稳定,严重时可能导致单只燃烧器或炉膛熄火。气体燃料燃烧时有一定的速度,当气体燃料在空气中的浓度处于燃烧极限浓度范围内,且可燃气体在燃烧器出口的流速低于燃烧速度时,火焰就会向燃料来源的方向传播而产生回火。炉温越高火焰传播速度就越快,则越产生回火。反之,当可燃气体在燃烧器的流速高于燃烧速度时,会使着火点远离燃烧器而产生脱火,低负荷运行时炉温偏低,更易产生脱火。例如2#燃气炉,炉膛内压力不稳定,忽大忽小,烟气中CO2和O2的表计指示有显著变化,火焰的长度及颜色均有变化,并且还有一只燃烧器烧坏,说明有回火或脱火现象,影响安全运行,气体燃料的速度时由压力转变而来的,如若气体管道压力突然变化或调压站的调压器及锅炉的燃气调节阀的特性不佳,便会使入炉的压力忽高忽低,以及当风量调节不当等均有可能造成燃烧器出口气流的不稳定,而引起回火或脱火,经以上分析可知,我们采取控制燃气的压力,保持在规定的数值内,为防止回火或脱火在燃气管上装了阻火器,当压过低时未能及时发现,采取防火器,可使火焰自动熄灭,得到很好效果。
1.2在燃气锅炉的燃烧过程中,一旦发生回火或脱火,应迅速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1.2.1首先应检查燃气压力正常与否,若压力过低,应对整个燃气管道进行检查,若锅炉房内总供气管道压力降低,先检查调节站内调压器的进气压力,发现降低时及时与供气站联系,要求提高供气的压力;若进气压力不正常,则应检查调节器是否有故障,并及时加以排除,同时可以投入备用调压器并开启旁通阀。若采取以上措施仍无效,则应检查整个燃气管道中是否有泄漏,应关闭的阀门是否关闭,若仅炉前的燃气管道压力降低,则应检查该段管道上的各阀门是否正常,开度是否合适,是否出现泄漏情况。当燃气压力无法恢复到正常值时,应减少运行的燃烧器数据,降低负荷运行,直至停止锅炉运行。1.2.2如若燃压过高,应分段检查整个燃气管道上的各调节阀是否正常,其次检查个燃烧器的风门开度是否合适,检查风道上的总风压和燃烧器前风压是否偏高等,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2、燃气的锅炉灭火及预防
2.1造成燃起炉膛发生灭火的原因主要有:锅炉负荷太大,此时燃烧室温度低,不利于新进燃料的加热和着火及稳定燃烧;燃料性质发生变化或燃料短时间中断;燃烧室负压太大,致使火焰被拉断;炉膛严重爆破,大量汽水喷入炉内;风量调整不当,如一次风速太大,低负荷时,风量过大等;风机停电,燃料系统出现故障等;燃气温度大 2.2炉膛发生灭火,一般会影响咕噜的连续发力,更主要是如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容易引起炉内爆炸,例如2#在一次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炉内发暗,由看火孔看不到火焰,灭火报警动作,炉膛负压突然增大,气压、气温和蒸汽流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汽包水位先降后升高,幸亏及时发现避免了一次炉内爆燃,但也一次3#炉发现锅炉灭火较迟,送入炉内的燃气积至某一时刻,在一瞬间全部起燃,形成强大震动,炉门、防爆门及炉砖喷出炉外,整个锅炉房充满烟气,幸运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经认真检查后,重新点火,事后才知道后怕,经上述事例分析可知,在炉膛灭火后,发现不及时或发现后没有立即切断向炉膛的燃气供给,而是更加错误的增加燃气,企图用爆燃的方法挽救灭火,其后果往往和自己的愿望相反,只能招致事故的扩大,造成打炮,使设备损坏和人身伤亡,危害极大。因而我们要尽量避免灭火,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旦灭火后,绝不能有侥幸的心里继续增加向炉内燃气量,企图用爆燃而复燃的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应该以正确的方法处理,应立即停止向炉内供应燃气,将所有的制动改为手动,减少锅炉给水,控制汽包水位在较低的位置,以免重新点火后水位过高,加大送风量,适当的加大炉膛负压,通风5—10mm,等排出炉内和烟道内的可燃气体,根据实际情况确认后再重新点燃。
3、燃气锅炉爆炸及预防
1.运行实践证明:燃气锅炉炉膛爆炸都发生在锅炉灭火和点火的过程中,或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检修质量不良,运行人员技术部熟练,工作疏忽大意,以及在发现事故时错误判断和错误操作等,锅炉在正常燃烧时,一般不会发生爆炸。例如山西省潞城市潞宝焦化总公司所属煤气发电厂于2000年9月23日发生一起锅炉炉膛爆炸事故,事故造成2人死亡5人重伤3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49.42万元,此事故为点火发生爆炸。
1.1火电事故中,炉膛爆炸危险极大,是严重的锅炉事故,炉膛爆炸时,炉内有强烈的爆炸声,火焰会从防爆门、看火孔等处向外喷出,炉膛压力迅速增大,轻则使炉膛裂缝、水冷壁变形,重则使炉腔、炉顶崩塌、构架弯曲、拉破管子和联箱间焊口,引起受热面严重损坏。1.2造成炉膛爆炸的主要是锅炉熄灭后没有及时切断气源,气继续喷入炉膛,在灭火后的高温作用下,由于自燃而产生爆炸;点火时,先通入煤气,使炉膛在点火前已充满燃气,当投入点火装置时,火焰迅速传播引起整个炉膛内爆炸。
1.3锅炉爆炸事故的处理:发生了爆炸后,则应立即停止向炉腔供应燃气,并停下风机,严闭风道挡板,对锅炉进行全面的检查,如有损坏则应修复后方可点火。如无损坏,将开始的人孔、看火门等关闭后点火。恢复正常运行。如发现烟道中仍有火苗,应进行消防扑火,经仔细检查,确认烟道中(主要是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已无火苗,可以小心的起送风机,逐渐开启挡板,烟道中必须先通风5—10mm,以排除炉膛内可能存在的可燃气体,点火时,应及时停止点大,在充分通风后,再重新按步骤点火,严格执行运行操作规程。
4、烟道再燃烧及预防
1.导致烟道在燃烧是一些在炉膛内没有完全燃烧的可燃气体,积存烟道内,在一定条件后,在尾部烟道重新着火燃烧,产生的原因有:燃烧过程中调整不妥,使可燃气体积存在尾部烟道内,造成在燃烧的条件;燃烧室上部负压太大,使未燃尽的气体被带到烟道内;烟道漏风;点火初期和低负荷运行时,因燃烧室温度低,风与燃气配合不当,造成大量的可燃气体积存在烟道内;灭火后时间过长或在运行中燃烧室空气严重不足。
1.1烟道再燃会使烟道内的温度过热,蒸汽温度及排烟温度急剧升高,排烟温度最高可达300—400℃;炉膛燃烧不稳定,烟道和炉膛负压波动大活出现正压,烟道阻力增大,从烟道门孔引风机轴封或不严密处向外冒烟和火星,同时引风机轴承温度升高;氧量表或二氧化碳指示不正常,烟囱冒黑烟;再热气温,省煤器出口温度,热风温度全部或部分上升,蒸汽流量和气压均下降。
1.2防止烟道再燃烧的措施:当发现烟道再燃烧,亦即发现烟道内的温度和排烟温度不正常升高时,而气压和蒸发量有所下降,决不可盲目的增加燃气量,必要时可降低负荷运行。如果省煤器空气预热器或烟道内烟温迅速上升,并且有再燃烧现象,应立即停止向燃烧室供应燃气,停止风机,关闭烟道和空气挡板,使锅炉处于密封状态,开启吹灰蒸汽或灭火蒸汽进行灭火。必要时打开汽包至省煤器的再循环门,打开热气硫水门,以便保证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不致因高温热烧坏。当烟道再燃烧完全消除后,再进行通风5—10mm,对烟道受热面应做全面检查,确定并且具备点火条件,才能重新点火。
为了有效防止燃气锅炉燃烧事故(回火或脱火、灭火、爆炸、烟道再燃烧)除在安装维修、维护管理、运行调整等方面采用以上措施,还要对燃气锅炉的安全技术条件方面加以注意:
1、燃烧器的布置应使炉膛火焰充满度好,喷嘴与炉膛出口、四壁及炉底有合适的距离,火焰有足够长且不受四壁干扰,不能触及受热面管子,有多个燃烧器时,安装时燃烧器间距能保证火焰不相互干扰。
2、炉膛封闭良好,否则应加固处理,设备装设的防爆门应灵活可靠。
3、燃气管线所设调压器,快速切断电磁阀检漏装置,燃气止回阀,流量调节阀,压力检测装置,疏水阀应运行可靠。
4、燃烧器能保证燃气与空气均与的混合,空气、燃气比例可调,高负荷不脱火,低负荷不回火。
5、空气管线流量调节阀和压力测量装置应运行可靠。
6、燃料自动捡漏系统、自动点火、熄火保护、安全联锁保护、燃烧负荷控制等装置缺陷应及时检查更换。特别要求运行人员在处理事故中,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沉着冷静,判断正确,迅速果断的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只要找到燃烧事故根本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燃烧事故问题,有效的防止燃烧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锅炉设备运行技术 北京:中国电力出本社
2、工业锅炉技术标准规范应用大全
3、锅炉设备及运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第二篇:煤矿事故多发原因剖析及应对措施
煤矿事故多发原因剖析及应对措施
(平锦煤矿“11〃22”运输事故通报会议材料)
2011年11月22日13时10分,平锦煤矿发生了一起运输事故,死亡1人,轻伤1人。上面专家组就事故经过及原因进行了通报,事故的详细经过及原因待事故调查结束,专家组和事故调查组将形成正式的现场勘察报告、事故技术鉴定报告和事故调查报告。针对此起事故,我就今年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和下步安全生产工作应对措施讲几点意见。
一、2011年全市煤矿事故回顾
截止目前,全市煤矿共发生4起死亡事故,死亡4人,轻伤1人。2011年1月17日,谭家湾煤矿发生一起顶板事故,死亡1人;2011年8月17日,漂水岩煤矿发生一起顶板事故,死亡1人;2011年10月6日,大树林煤矿发生一起运输事故,死亡1人;2011年11月22日,平锦煤矿发生一起运输事故,死亡1人,轻伤1人。
二、2011年全市煤矿事故特点
1、事故发生区域较集中。全市有煤矿的乡镇共3个,分布在红土、沙地、太阳。本发生事故的矿全部集中在红土。
2、事故发生的类别较单一。4起事故分别是2起顶板事故,2起运输事故。
一批竣工验收赶工期,春节放假期间违规组织技改;漂水岩煤矿眼看技改工期到期,想尽快完成技改,投入联合试运行,赶进度。大树林煤矿想抓住煤炭销售市场看好,价格大幅度上扬的机会,抢生产,国庆放假期间违规组织生产。
5、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不够,普遍素质较低,缺乏应知应会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随着“科技兴煤”战略的推进,煤矿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煤矿开采新技术、新工艺。
6、煤矿监管力量薄弱,专业性人才较少,与煤矿现有数量不相匹配,监管频率和力度不够。
四、下步安全生产工作防患措施
1、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煤矿必须搞好矿长、安全、生产(基建)、技术、机电副矿长、通风区长(必须兼矿长助理)“六长”的配臵。明确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生产辅助单位、职能机构和各岗位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的责任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建立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2、加强技术基础管理工作,及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
技术负责人每月组织一次技术分析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重大安全隐患或技术难题,应聘请专家
保养和检修制度,保证设备完好;杜绝电气设备失爆,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电设备;完善供电系统和规章制度,定期检修供电线路、设备,保证矿井用电安全。
4、加强隐患排查的管理。
加强隐患排查整改。公司和矿井要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公司每季度、矿井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以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矿井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负责随时进行隐患排查。公司和矿井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要进行登记,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员,限期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按规定由公司主管负责人、矿井负责人组织进行验收。每季度向市安监局和经信局提交隐患排查整改书面报告。
5、加强劳动组织和用工培训管理。
严格落实全员安全培训,并依法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煤矿对新招入矿的井下作业人员,必须组织对其进行不少于72学时安全教育和培训,考核合格并在有经验的职工带领下实习满4个月后方可独立上岗作业。井下作业人员每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0学时。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有资质的机构培训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6、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第三篇:煤矿事故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安全法学论文
姓 名:学号:
煤矿事故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摘 要:煤炭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和稳固的。搞好煤矿安全生产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构建,意义重大而深远,但我国整体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科学处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和“安全、装备、管理、培训并重”这一总体指导思想煤矿安全生产才能得到健康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煤矿;管理 ;生产;事故
0引 言
“矿难”是一个充满血泪,令人恐惧的名词。根据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以来,煤矿事故一直高居不下,2000-2005年的六年间,矿难死亡人数始终徘徊在5700至6900人之间。而根据英文版的人民网和中国日报的数据,中国煤矿矿难死亡人数每年高达10万以上。近日,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的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事故,33名矿工被困地下700米深处。在我们身边几乎时时刻刻世界都在发生着矿难事故,但是有多少事故是应该发生的呢?生命变得如此轻薄,这究竟是谁的责任,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手段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这些都值得我么深思。
1引发煤矿安全事故的一些原因
1.1 安全思想意识淡薄
我国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后,迫使煤炭企业从以前的单一粗放型生产向效益型生产转移,由于安全为隐型效益,出了事故为负效益,不出事故时安全效益又体现不出来,而安全投入又不像对生产和销售投入那样容易见效。所以,安全工作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当今煤矿生产经营问题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安全意识的普遍淡化,直接导致在生产中不能很好的执行安全制度,减少对安全保障资金的投入,间接的削弱了安全保障能力。
1.2 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不够。
根据《安全生产法》和《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煤矿所有新工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并需经过严格考核,才能上岗作业。目前,煤矿井下一线多数招用农民轮换工,流动性大,招工频繁,这样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导致有的单位培训工作关口把不严,未经培训合格的工人下井作业。这样的工人安全意识淡薄,不具备矿井安全基本知识,不掌握安全生产的操作技术,违章现象时有发生,其结果是给安全生产工作埋下很大的隐患。
1.3 现场管理操作及中出现的弊病多。
大部分煤矿早班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多,中晚班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少,路线近的作业点安全管理人员涉足较多,边远采区管理人员涉足少。由于这方面原因,煤矿大多数事故发生在中晚班及边远地带。也有的煤矿企业在把工程承包给外包队的同时,连同安全工作一同承包给对方,出现以包代管,外包队日常安全管理失控。有的单位质量标准化工作求虚不求实。采掘工程队伍平时不按标准进行施工,月底验收时再重新返工整改,返工过程自然会增加一些不安全隐患;甚至为
了应付检查,采取临时伪装的方法,从而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安全问题。这些情况都成了威胁安全生产的隐患。
1.4安全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有煤矿安全投入欠帐已达500多亿元。前几年,因煤炭市场长期低迷,煤炭企业亏损严重,国有企业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安全基础设施的装备上,安全投入欠账越来越多,而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只能少投入或不投入,在安全方面仅维持一种简单再生产的状态。在投入减少的情况下,煤矿的安全装备尤显不足,许多应该配备设施不能配备,应该更换或维护的安全设备不能及时更换或维护,促成了事故隐患
1.5 安全管理缺陷
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安全技术及装备的保障。在此基础上,还与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观念息息相关。我国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不健全,安全检查制度没有真正落实,缺乏预防和控制的安全监察培训,执法力度和考核力度不够。企业基层领导安全管理观念淡薄,对安全投入与生产效益的关系认识欠缺,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消除事故隐患,对工作过程缺乏具体的指导和管理。企业职工普遍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处理突发性事故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更有甚者,无视规章制度,“三违” 现象时有发生。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安全管理中的“ 软管理”,一直被企业领导人所忽视,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2解决方法及对策
2.1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
(1)应加大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和安全科技投入,尽快弥补煤矿安全欠账;建议地方政府允许煤炭企业按照《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规定的高线提取安全费用,部分省在煤矿能承受的范围内,可突破《管理办法》规定的高线提取安全费用。
(2)依法对安全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目前安全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有些企业挤占和挪用安全资金。为此,建议有关部门,配合《管理办法》,制定安全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的部门规章,建立由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联合对安全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制度,确保企业的安全资金管好用好。
2.2.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
(1)全面贯彻瓦斯防治的“十二字方针”,继续加强“一通三防”工作。瓦斯事故然是国有煤矿的主要灾害事故,在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中仍占绝大多数。目前,40%的高瓦斯矿井还没有建立瓦斯抽放系统,15%的国有煤矿产能的瓶颈是通风系统能力,多数国有地方煤矿通风系统存在问题。因此“一通三防”是仍然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继续加强以治理瓦斯灾害为重点的煤矿“一通三防”工作[1]。
(2)实施煤矿包工队准入制度。针对目前煤矿包工队存在的问题,建议承包煤矿施工企业在承包煤矿工程前,必须依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向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机关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要加强对承包、发包煤矿工程施工安全监察,对承包煤矿工程的施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条件考核,从源头上把好安全生产关。建议将承包煤矿工程施工企业纳入《煤矿安全生产许可实施办法》或依照《行政许可法》制定专门规章,作出具体规定。
(3)对超能力、无能力煤矿及整体承包的国有地方煤矿分类监管。这部分煤矿安全投入少,存在装备差、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其安全隐患较大。部分实施承包经营国有地方煤矿这一问题也很突出。建议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这类煤矿进行重点监察。
(4)规范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定期对煤矿生产能力进行核定,为煤矿安全监察和行业管理提供依据。此外,为了保证煤矿主要设备的日、月、年检修时间,建议重新制定科学的检修标准,为煤矿安全监察提供依据。
(5)进一步加大对小煤矿的整治力度。对高瓦斯矿井或瓦斯突出矿井以及其它自然灾害严重的煤田,应明令禁止小煤矿开采;对目前存在的非法开采和越层越界开采问题,应采取刚性措施限期彻底清理;对非法违规开采的小煤窑继续实行最严格的关闭政策;对死灰复燃的加大惩治力度;对给非法开采提供保护的政府官员进行严肃查处;对利诱、阻挠、威胁安全执法部门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惩。
2.3 全面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煤矿的工作环境恶劣,危险性大,而工资收入低,福利条件差,是长期以来煤矿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低的主要原因。为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首要的问题是保证职工队伍的相对稳定:
(1)研究制定煤矿企业的最低工资标准。为了稳定煤矿职工队伍,国家应研究制定煤矿一线工人分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并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并向社会发布,吸引较高素质的人来煤矿工作,同时对煤矿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
(2)制定有利于稳定煤矿职工的管理办法。提高协议工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提取比例。对煤矿现行用工制度进行改革,支持企业实行协议工可定期转为长期合同制工人,稳定职工队伍。
(3)加强煤矿职工培训。制定新的符合实际的培训标准和培训教材,以防培训流于形式。煤矿企业要提高认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合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各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新招收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2.4 进一步完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
在坚持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同时,我国应该积极发展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第三方监督力量”,充分发挥“第三方监督力量”在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使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发展为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第三方监督、群众参与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2]。
(1)按照国家监察、地方监管的定位,对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和地方煤矿安全监管的职责进行调整。强化地方政府对煤矿的安全监管职能,强化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各地煤矿安全监管情况进行监察的职能。
(2)进一步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对于没有设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省区要尽快设立。建议在各级安监、煤监机构增设总工程师职务。经常召开安监员座谈会,不断交流思想,相互传授经验,提高安监员的管理艺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改善监察形式,打破固定模式。加强中晚班、边远采区、边角地带的监察,将“三违”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2.5 用合理手段综合处置事故
煤矿的生产过程包括煤炭开采、运输、提升、筛选直至成为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各环节都存在着多种不安全因素,易导致事故的发生。煤矿事故大致可分为瓦斯事故,煤尘事故,水灾、火灾、顶板事故,机电事故及其它事故等几种类型 针对各类事故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并作出规律分析与决策分析,是减少事故的有效手段。同时可辅助计算的等高科技手段来分析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6 运用法律手段、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矿山安全法》、《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煤矿安全规程》对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都作了严格规定,这标志着煤炭企业开始步入健全的法制轨道。企业应以此为契机,坚持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强化对煤矿安全的管理和监督。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职工知法、懂法,增强执法守法观念。煤炭各企业要按照国家煤炭行业有关安全法规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各项工作都纳入法制轨道。强化企业内部安全监督检查和管理,建立健全与《煤炭法》相适应的安全执法体系和保障体系,实现煤炭管理部门对煤矿从申请办矿到基建生产以及事故处理等全过程的依法监督。
2.7 推广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加快安全管理的现代化步伐。
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系统工程改变传统的“事后追查型”为“事先预测型”的管理模式,依靠客观实际的准确信息,综合地、系统地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做出预测和安全评价,研究造成事故的初始原因,防范事故的发生。因此,煤矿安全系统工程对于实现煤矿安全效果的根本好转具有重要作用。1,要建立安全信息交流平台,应用安全信息管理。安全信息管理是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随时掌握整个矿井的安全生产动态。2,要科学设计和运用安全检查表。运用安全检查表进行安全检查,可以克服盲目性和片面性,可以避免走过场的现象;提高检查工作质量,实现检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的优点。3,通过运用事故原因的分析理论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利用事故树分析能找出事故原因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潜在危险,便于寻找控制事故的要点,实现有效地进行事故防控。3结 论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生产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改善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现状的基本原则。相信不久以后,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煤矿再也不是危险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陈宝智,王金波.安全管理〔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牡,1999.[2]国家安全生产监专管理局.中国安全生产年鉴2002[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第四篇:园林工程苗木死亡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
园林工程苗木死亡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对园林工程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达到园林绿化要求,不断增加了绿化任务,而苗木死亡频繁发生,导致城市园林工程建设质量不能保证,由此分析园林工程苗木死亡原因,并找出针对性的对策,是现阶段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园林工程苗木死亡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预防苗木死亡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园林工程;苗木思维;原因分析;解决对策
一、园林工程苗木死亡原因分析
(一)土壤和苗源差
土壤是苗木生存的根本。在城市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时,全国各地城市加大绿化改造与实施力度,但是绿化土地面积有限,部分土地是垃圾土堆,使得苗木生存的土壤质量降低。低质量的土壤不能提供充足的植物生长养护,使得苗木在移植后大量死亡,或者假活后死亡。垃圾土壤可能导致病虫害、病毒的产生,由此造成对植物的伤害。另外苗木质量差也是导致苗木死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国家加大绿化园林工程建设,一方面苗源供应不足。有部分施工企业为降低成本,选择便宜的树苗,而没有对其质量进行考查,或者未能分析苗木的生活习性,而导致影响了苗木的生活率,造成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又升高了建设成本。
(二)移植时间和技术不合适
由于园林绿化建设任务繁重,施工企业可能在不合时宜的时间移植。交通越来越便利,部分施工企业不考虑天气原因而随意选择移植时间,而施工期间,工期问题和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导致苗木几天都未能栽种入土壤中,由此降低了苗木成活率。后期科学的养护与处理成本高,未能投入成本实施后期养护,而导致成活率降低。另外苗木移植技术不当也会导致死亡率提升。苗木起挖、包装、运输、栽植与养护等过程中都可能出现技术不达标的现象。起挖需要选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实施,进行实际勘测,减少苗木损坏;包装和运输需要对苗木进行保护处理,例如根部喷生根水、树叶与树干喷洒抑制蒸腾作用的药剂,以保障苗木健康。之后栽种与养护也需要具有合格技术要求的人员实施,保障苗木健康成长。
(三)后期养护管理不当
缺乏专业的后期苗木养护管理专业人才。在移植以后,很多施工单位不能专人专管,对苗木进行及时浇水灌溉、支撑养护等,导致移植初期假死现象严重。大风、大雨等天气原因也易导致苗木倒地死亡。苗木起挖、运输过程中根系受到损伤,枝叶蒸腾作用与水分灌溉不能平衡,而导致苗木生长不好,很多成活后的苗木由于后期养护管理不当而造成死亡。
二、园林工程苗木死亡解决对策
(一)根部的土壤养护
苗木种植应选择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要求无病虫害、保水能力强、营养丰富、土壤湿润并且没有积水和盐渍化现象。种植前进行土壤采样分析、消毒和去杂,根据植物生长特性定期定量施肥、浇水。另外,要使得植物根部与土壤结合完好。土块太大会造成运输阶段根部损伤,种植后根部与土壤不完全结合,使得空隙过大,水分减少,灌溉时容易积水,导致根部受损。应该采取分层填土法与二次沉降法,确保根部与土壤完全结合,借助手摇动枝干的方法判断结合是否完全。或者在泥球与土壤结合的位置掏洞,观察是否存在积水以及是否完全结合。若未完全结合需要理解处理。其处理办法为:在泥球外围15毫米处挖开环形沟灌水,借助水的作用使得土块形成泥浆,由外围浸透入根部内部,若泥球表面也有裂痕也可以实施灌浆处理。不能重新挖开种植,避免对根系造成大面积损坏。
(二)重视灌溉与排水
水是植物存活的关键,它是生命之源,但是水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植物来说,不适当的灌溉和积水会导致植物死亡。所以,对苗木进行浇水和灌溉一定要讲究方法,注意时间、方式。过量的苗木灌溉会对植物造成很大危害,应该依据相关原则。首先需要浇透定植水,再做好排水设施。在树穴底部开1-4个深度为2m左右、宽度为5--10cm的深孔,灌入珍珠岩或垫入2分米左右厚的泥沙,利用沙子和岩石的不保水特性,促进树穴排水。也可以采取一种简单的方法,选用管径为10cm的塑料管作为根部透气孔,深入深水层,以提升安全系数。
(三)苗木假活与假死
导致苗木假活的因素为:地上长了枝叶、地下根部不长,最后枝叶干枯或导致整株苗木死亡;土球不完整、苗木质量不好、定植时穴土没有踩进、根系和土壤不能完全结合,导致植物假活;土壤空隙大,穴中水分蒸发快,不能完全存水,由此消耗完苗木营养后死亡,这些也是导致苗木假活的重要原因。结合苗木假活原因进行分析,需要选择优质大苗进行定植,较小的假植苗木可以在1年以后再进行定植。加大容器苗的推广,由于容器苗在移栽时不容易受到损伤,所以较易存活。选择最合适的移栽时期,选择完整的陪护土壤进行移栽,使得根系能够与土壤完全结合,选择合理的栽种深度,不能过深或过浅,同时移栽后适量灌溉,保持苗木土壤湿润,在低洼处尽早做好排水措施,以提供良好的土壤种植环境。
在苗木栽植以后,发现其几个月没有发芽,但是打开皮部会发现里面嫩绿、新鲜,根系木质略红,和木质部结合紧密,这称为假死。到7月份之后就会在外部表现出生长现象。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苗木假死现象,而误认为其死亡,那么就会无意间提升苗木种植成本,造成损失。为避免假死现象的发生,应该科学选择当地苗源,选择外地苗源就会造成其难以适应,生长速度慢,不利于存活,而提升栽植成本。
三、总结
为了降低园林工程苗木死亡率,提升园林工程绿化质量,需要科学选用当地苗木品种,运输前养护、移栽时选用生长好的优质品种,并选用优良的种植土壤、保持根部与土壤结合完好,注意灌溉和排水,避免假活与假死造成的损失,扩大绿化面积,提升园林工程种植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玲.园林工程苗木死亡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J].现代园艺,2012(8).[2]李玉杰.园林工程苗木死亡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9).
第五篇:脚手架事故案例、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天 津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学 院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脚手架事故案例、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完成期限:2011年 9月6日 至 2011年11月7 日
学习中 心 奥鹏杭州直属 年 级
0909 专 业 土木工程 指 导 教 师 闫 翔 宇 姓 名 方正江 学 号 092701053036
摘要
目前,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多层大跨度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地下工程、桥梁等建筑物的大量兴建,促使脚手架工程的应用日渐增多。但由于一此施工企业不重视现场施工安全,导致脚手架工程等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造价,而且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一起起脚手架倒塌让我们各级施工企业在惨重的代价吸取教训,分析事故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防止脚手架倒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脚手架倒塌事故严重危害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对超高、超重、大跨度工程及特殊、复杂、技术含量高的大型公共建筑,如果发生事故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只要我们首先从构件、扣件材料进场把关,切实执行脚手架专项设计与搭设方案的编制、审批及检查验收等系列保证措施,现场严格按已审批的专项设计方案搭设,同时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培训教育,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并且发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此类事故一定会减少或避免发生。
关键词:脚手架; 倒塌; 原因分析; 防治措施
脚手架事故案例、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给施工技术的提高带来了机遇,这既促使了施工生产,也给施工安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多层大跨度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地下工程、桥梁等建筑物的大量兴建,促使脚手架工程的应用日渐增多。但是,一此施工企业不重视脚手架工程在施工中的安全作用,导致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造价,而且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近几年来,脚手架安全事故的频发,引起建设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让我们各级施工企业在惨重的代价吸取教训,分析一起起脚手架倒塌事故的原因,并针对事故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防止脚手架倒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脚手架作为施工的载体,不仅承受着一定的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的荷载,同时还是施工人员垂直交通的通道和作业平台,因此常常是施工人员伤亡事故的多发部位。近段时间,建筑工地的脚手架跨塌事故连连发生,为我们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
7月2日中午11时40分,安康市第二中学在建学生宿舍楼工地在拆除脚手架时发生倒塌,造成2人死亡、8人受伤,其中包括两名女性。
8月18日中午,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一工地发生脚手架坍塌事故,目前至少导致1死数伤。据悉,事发时,共有6名工人在施工平台上进行作业。1名工人被抬出送医后身亡,有4人不同程度受伤。
9月10日上午8时30分许,西安市未央路和玄武路交界处的凯旋大厦工地一栋在建30层高楼,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脚手架倒塌,这些脚手架是从20-23层坠落的。事故发生后,近百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救援,共搜救出12人。其中7人死亡,5人仍在医院抢救。
一起起事故,一幕幕让人惊心动魄的现场,一幅幅生离死别的画面,不仅让我们为之痛心,同样也发人深省,脚手架悲剧何时休?沉痛的教训屡次向建筑业敲响了警钟,也不断拷问着我们:为什么建筑安全事故屡禁不止?面对当前如此严峻的建筑安全局面,我们该怎么办?
分析脚手架倒塌事故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其防治措施,对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具有积极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事故主要原因分析 1.1脚手架塔设不符合规范要求
建设部行业标准《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已经于200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规范属于强制性标准,在脚手架的设计计算、搭设与拆除、架体结构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等规范中关于脚手架作业都有明确的要求。但在部分施工现场,脚手架搭设不规范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同此导致了脚手架倒塌事故的屡屡发生。
从目前中国建筑市场上脚手架的使用情况和行业的经营模式来看,绝大多数使用脚手架的终端用户和拥有脚手架的所有权用户相分离,即建筑公司或工程公司一般不购买脚手架,只是在使用的时候,直接向经营脚手架租赁业务的企业进行租赁,然后将脚手架搭设和安拆的业务分包给劳务施工队,建筑公司本身承担技术方案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及行使监督管理任务,与此同时,相关的监理单位和项目管理公司也同时对施工安全行使监督工作。但这样的一种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固然从运营成本的角度大大减轻了施工单位的经济负担,但是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租赁企业和使用企业所存在的合同关系,必然会导致竞争的产生,而缺乏监管的竞争和处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带来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必然会让脚手架租赁企业无限制的压缩成本,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严重下降。施工队在脚手架施工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没有对设计方案中提出的对脚手架进行受力验算、加支撑和锚点加固等方案中提出的对脚手架进行受力验算、加支撑和锚点加固等安全措施施工,私自改变已审批的脚手架塔设施工方案,任意改动架体结构,图省事,违章冒险施工,加上监管不到位,施工质量极差,导致钢脚手架倒塌。
1.2 产品质量问题。脚手架材质不符合要求,使用前未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检验。
据最新的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市场上存在的脚手架钢管约有1000万吨以上,其中劣质的、超期使用的和不合格的钢管占80%以上,扣件总量约有10—12亿个,其中90%以上为不合格品.造成大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a,虽然有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但由于生产扣件和钢管的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低,利润可观,致使大量的生产企业进行加工制造,这其中也混进了大量的家庭式手工作坊,为了参与竞争,小企业和家庭式作坊不得不靠压低成本,降低价格来抢占市场,低价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产品质量越来越差,脚手架产品从材质、尺寸呈现一种急剧下降的趋势,钢管壁厚变薄,原要求为3.5mm,减薄至3.0~2.5mm,在市场上采购钢管,名义上是Φ48×3.5钢管,实际测量时,不少钢管壁厚实为2.8~3.0mm,其轴向抗压能力降低18.7~13.3%。钢管使用多年,局部壁厚也变薄。扣件的合格率越来越低,重量也越做越小,规范JGJl30—
JGJ130-2001表5.1.7规定对接扣件抗滑承载力为3.2KN,直角与回转扣件抗滑承载力为8KN,但从现场检查发现,很难达到此规定,某工地发生重大事故后,对扣件进行检查,其合格率为0%。钢管经过多年使用后,钢管将产生变形和弯曲,而脚手架支撑系统设计时均按直线钢管来考虑,不考虑其弯曲变形的,实际上钢管弯曲后的承载能力大为降低。某工程发生重大事故后对钢管进行检查,其合格率仅为50%。
脚手架的材质和规格,有关制度均有明确的规定。脚手架塔设之前,必须对所用钢管、扣件、底座、钢(木)脚手板等材料进行场外检查、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运至施工现场使用。由于种种原因,承包商往往为追求经济利益,使大量的不符合规格要求的材质脚手架构配件流入施工现场,也导致了脚手架的倒塌事故。
1.3.市场管理问题。
就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1千多万吨钢管和十几亿个扣件,和不计其数的生产企业和建筑工地,让负责监管产品质量和建筑生产的政府职能部门做到百密无疏的检查,是十分艰巨和非常困难的。在加上我们没有一套有序的对钢管扣件的严格的报废制度,尤其是钢管在使用多年以后,由于锈蚀等自然原因造成钢管壁厚减小,承载能力下降,一些不法厂商在采用刷漆表面处理以后,再次将此类伪劣产品送入市场流通,而市场监管只要有万分之一的疏忽,必然造成百分之百的事故。
由于建筑和租赁市场混乱,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环境和严格的质量监督措施,许多施工和租赁企业只图价格便宜,忽视产品质量,使一些设备好、技术强、质量高的厂家利益得不到保护,造成企业停产或转产,而许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厂家的劣质低价产品大量流入施工现场,给建筑施工带来很严重的安全隐患。要解决以上问题,最关键是要有严格的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体制和有权威的质量监控机构,并实例相应的职能:
(1)产品质量认证。由该会负责对脚手架、脚手架进行产品质量检查,产品合格者发质量认证书,产品上可打印工业会的产品认证标记,要求施工企业购买有质量认证标记的产品。使生产厂家自觉地提高产品质量。
(2)产品安全认可。对脚手架、钢支柱、脚手板等产品,除质量认证外,还必须通过安全认可,由工业会发给安全认可证书的产品才能在施工中使用。
(3)产品标准制定和实施。由工业会负责对脚手架、脚手架产品制定标准,并定期组织标准培训班和产品质量检验等活动,提高生产和施工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
1.4.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和产品使用问题。
目前脚手架的最终用户,最直接接触钢管扣件的操作工人,虽然我们对执行脚手架安装的工人提出了需要具备高空作业的资格要求,但是由于我们的工人结构大多是农民工,本身的素质不能达到操作的要求,加上我们的培训流于形式,因此造成了工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对操作的把控能力不够,对产品的理解深度不足,最终导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在加上经验主义的主观理解,为安全生产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施工单位没有脚手架作业资格证,施工作业人员没有经过架子工资格考试培训,无证上岗,安全意识差,违章冒险作业,对脚手架的安全状况认识不足,对可能遇到或发生的危险估计不足。工程施工凭个人经验操作,不可避免地存在事故隐患和违反操作规程、技术规范等问题,甚至引发脚手架倒塌、人员伤亡事故。
施工管理单位对脚手架施工和施工现场安全检查监督不到位,安全技术交底无针对性,在脚手架倒塌、人员伤亡事故,大都存在违反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等问题,但管理施工现场的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监护人员、安全员、督察员等在施工资质的审核、施工方案的审批以及定期安全检查、平时检查中,均未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事故隐患,或发现问题、事故隐患后未及时整改和纠正。
(1)不少施工现场项目部对脚手架支撑系统执行规范规定技术要求观念不强,作业人员思想松懈,由于使用临时工较多,未按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作业,检查中常发现立杆间距变大现象,简化操作程序,未按公司规定的程序进行搭设,未进行严格检查或检查不彻底,致使薄弱环节未能及时发现,检查责任又不到位。
(2)现场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建筑现场一线作业人员素质较低,存在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不到位现象。
(3)由于施工企业项目部多,地点分散,各种检查很难全面铺开,特别对于新招民工,民工培训和公司安全责任制不能及时落实,安全措施不到位。
(4)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压价情况严重,在招标文件中极大多数不提及施工安全投入费用单项,施工企业为了提高中标率,只能采用低价投标,施工中安全投入费用自然减少,施工安全投入费用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
(5)规范JGJl30-2001中表5.1.7注中规定“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值不应小于40N.m,且不应大于65N.m”,第8.2.5条对扣件螺栓拧紧扭力检查作出规定,但施工中实际很难做这一点。
1.5.Φ48钢管搭设存在问题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脚手架产品主要有两类:钢管扣件式脚手架和碗扣式脚手架。钢管扣件式脚手架从20世纪60年代进入我国,并在80年代以后得到逐步推广,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多层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目前的脚手架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建筑施工技术的需要,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的建筑材料和产品以及就目前的某些计算理论进行研究发展,找到一种能够满足现代施工需要、高效能的、节能环保要求的产品已经成为现代资源紧张下的一种必然的趋势。
脚手架倒塌的主要原因是支撑失稳和未按规定数量和要求设置连墙件。许多施工企业在脚手架工程施工前,没有进行脚手架设计和刚度验算,只靠经验来进行搭设,使支撑系统的刚度和稳定性考虑不足。有的钢管材料锈蚀或磨损严重,还有的局部弯曲或开焊等,使钢管承载能力下降,也极易发生支撑失稳现象。另外,不少施工工地的技术负责人没有对操作工人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加上有些工人素质较差,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操作人员没有严格按设计要求安装和拆除支撑,也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1)搭设高度较高时,由于钢管长度限制,立杆必需接长,通常采用对接扣件(若技术交底不详或现场疏忽,也有采用回转扣件连接的,这种对接方式对立杆稳定 极为不利,理论上可以理解为一个铰接节点),但目前规范和理论计算时,不考虑此连接接点存在,按整个整长立杆计算,计算立杆内力时不考虑此连接点的特殊情况,实际上该连接点是立杆中的薄弱环节,只有立杆稍有偏心,导致该点处变形很大,破坏倒塌在此首先发生,搭设高度较高时,脚手架支模系统立杆中对接扣件连接节点较多,理论上水平横向或纵向连杆对立杆起到一个侧向支撑作用,计算时是不考虑有侧向变形,实际上,搭设高度较高时,侧向位移变形不可能不存在,一旦侧向变形较大时,该节点处产生弯曲变形改变原计算力学数学模型,致使立杆钢管应力突然增大,导致整个支撑系统破坏而发生倒塌事故。
(2)脚手架支撑承重架高度较高时,未按规定数量和要求设置连墙件,或是在施工过程中任意拆除必不可少的杆件和连墙件,造成钢管支撑系统往往缺少侧向约束,故侧向稳定条件较差,在外荷作用下,极易发生侧向倒塌塌事故。
二、防治与处理措施
2.1脚手架支撑系统设计改进意见
1)设计时应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如现场钢管已使用多年的实际情况,应考虑到扣件的承载能力远低于钢管承载能力,当扣件承载能力不足时,可采用双扣件。
2)立杆稳定计算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偏心的存在,按偏心受压构件来进行设计计算。
3)规范J GJ 130 —2001 中第5.1.7 条规定回转扣件抗滑力设计值为8 kN ,而通过对工地现场使用的扣件进行检测发现,其实际抗滑力远达不到8 kN。据统计结果分析,可靠的抗滑力只能达到5kN。山东省通过试点在脚手架操作规程中规定其值为5 kN ,在实践中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回转扣件的抗滑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脚手架支架设计时,建议回转扣件抗滑力设计值定为5 kN 比较合适。
2.2 消除立杆偏心
荷重较大的脚手架支架采用双立杆和双横杆的搭设方案,水平模杆传给立杆的偏心荷载,由于双立杆连接成整体后得到平衡,该组合立柱可用中心受压构件进行计算。
2.3 考虑增加剪刀撑的计算
应重视脚手架工程的整体性要求,可采用剪刀撑与主体连接方法来提高稳定性。规范J GJ 130 —2001 第6 节对脚手架剪刀撑构造提出具体要求,但设计计算第5 节未对剪刀撑提出具体计算方法,建议对剪刀撑受力进行估算,且需满足规范J GJ 不能满足的有关构造要求。剪刀撑纵向与横向均要布置,当荷载较大时,还应布设水平方向剪刀撑,提高脚手架支架的抗倾覆能力,防止脚手架支架倒塌事故发生。
2.4 加强施工管理
1)脚手架搭设必须先设计后施工,并有专项的施工方案。脚手架设计方案应包括承受的强度计算、刚度、整体稳定性计算、肢杆件稳定性计算和构造措施、材料种类 ,脚手架施工方案不仅要有计算书,而且要对细部构造画出大样,还应包括材料选用、规格尺寸、接头方法、水平横杆布置间距和剪刀撑设置要求以及脚用架的安装、拆卸的安全措施,以及安全交底。
2)在脚手架工程实施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脚手架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操作,不准随意更改,如存在问题,必须经脚手架方案设计人员同意或经上一级技术主管批准后方可进行修改。脚手架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处于大风时期,必须及时进行检查和监视,一旦发现变形超过允许范围,必须停止使用,经检查和修复后方可重新使用。此外,脚手架拆除必须满足混凝土施工规范要求。
3)钢管在使用前应先进行检查,凡是变形的钢管应调直,过度变形和严重磨损的钢管不得使用。扣件应经过检查后才能使用,达不到锁扣能力的扣件不能使用。
4)现场必须有书面的脚手架搭设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和三级交底;严禁在脚手架支模上集中堆放施工材料。
5)加强施工现场的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尤其是要提高各级施工人员对脚手架搭拆的安全意识,项目部要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作为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工作。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脚手架的设计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对脚手架工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脚手架搭设不规范、不稳定、不牢固,在施工过程就容易发生倒塌,并造成重大伤亡事故。脚手架搭设作业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并每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规定,“脚手架搭设人员必须是经过按现行国家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5036)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上岗人员应定期体检,合格者方可持证上岗”。现场项目部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杜绝违章作业。企业一线岗位操作工,技术管理人员和安全专业管理人员,也必须加强对脚手架知识、脚手架事故案例的学习、教育和培训请有关专业人员讲课,确保不出现“外行管内行”的现象。
6)必须严格执行脚手架作业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要求。无论是脚手架的作业层防护、连墙件、剪刀撑、横向水平杆,还是脚手架的拆除,都必须严格按照脚手架施工方案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作业。
7)脚手架施工前,加强对脚手架所用材料的材质进行检查,按规定进行检验检测。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准使用。脚手架检查、验收应根据技术规范、施工组织设计及变更文件和技术交底要求进行。
8)制定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脚手架搭设与拆除方案,要重视和严格对施工方案的审批,方案必须由具有相应的审批资格的人员审批;要加强作业前的施工作业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严格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必须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场的施工环境、施工方法及人员配备等情况进行编制,按照标准、规范的规定,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并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施工安全技术交底也不能停留在“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我层次上,必须通过相关人员深入分析和评估后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同时要严格执行变更手续,要不断补充和完善识别和评价的内容,努力提高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水平,制定更全面的安全防范措施,并使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安全。
9)加强危险与安全检查可操作性的研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检查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将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工人在安全生产方面应做的工作及应负的负责加以明确的规定。单单有制度是不够的,更要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职责分工,加强危险与安全检查可操作性的研究,将安全检查、检查到位很好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脚手架必须定期检查,大风、大雨、雪后应进行全面检查,如有松动、折裂或倾斜等情况,应及时坚固或更换;在作业过程中,若发现脚手架立杆沉陷或悬空、联接松动、架子歪斜变形等现象,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报告,待问题处理并经重新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作业。脚手架安全检查要把住脚手架“十道关”:材质关、尺寸关、铺板关、护栏关、连结关、承重关、上下关、雷电关、挑梁关、检验关。要严格执行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并经常进行随机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和事故隐患,要按照“定人、定时间、定措施”的原则进行及时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
2.5 应对钢管、扣件进行全过程监管
1)要做到从根本上杜绝劣质钢管、扣件“杀人”事件的发生,政府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钢管、扣件的生产、租赁和使用全过程的管理。
2)扣件生产单位必须持有生产许可证,并按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生产销售活动;生产单位必须生产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产品,并对其质量负责;在产品上必须标明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钢管、扣件出厂时,应当附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
3)钢管、扣件租赁单位必须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必须购买有产品标志和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的钢管、扣件;对出租的钢管、扣件必须质量合格并具有质量保证书和检测证明,且要与租用单位签订质量协议,租赁单位对其质量负责;对施工单位返还的产品应进行检测,并标明检测日期和产品的使用次数,合格产品按批次分类入库,不合格的应及时报废销毁。
4)施工单位要严格按国家标准规范搭建施工脚手架,必须购买、租用具备产品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检测证明和产品标志的钢管、扣件;钢管、扣件使用前应按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按批次进行抽样,送法定检测单位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钢管、扣件一律不得使用;要对工地拟使用的钢管、扣件进行清查,对没有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劣质的钢管、扣件一律清出施工现场,坚决不准使用;已搭设的脚手架,要认真做好检测加固工作,施工结束拆除后,对钢管、扣件进行检测,不符合要求的严禁再次用于工程。
5)在严管重罚的同时,还要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专项整治,广泛发动群众举报生产、销售和施工工地使用劣质钢管、扣件的违法活动;对查处的违法案件要及时在媒体曝光,对大案要案要追踪报道;对钢管、扣件质量抽查检测结果及时公布;媒体可对专项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性报道;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钢管、扣件的生产、使用、租赁等环节的管理规定和地方标准,以规范钢管、扣件的生产租赁、使用等活动。
三、脚手架安全防护措施
3.1结构、装修用脚手架应按照相关规定支搭,采用外径48~51mm,壁厚3~3.5mm无严重锈蚀、弯曲、压扁或裂纹的钢管。
3.2结构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得大于1.5m,纵向水平杆(大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2m,横向水平杆间距(小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m;装修用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得大于1.5m,纵向水平杆间距(大横杆)不得大于1.8m,横向水平杆(小横)间距不得大于1.5m。
3.3脚手架基础必须平整坚实,有排水措施,满足架体支搭要求,确保不沉陷,不积水。其架体必须支搭在底座(托)或通长脚手板上。
3.4脚手架施工作业面必须满铺脚手板,离墙面不得大于20cm,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操作面外侧应设一道护身栏杆和一道18cm高挡脚板
3.5脚手架施工层下方净空距离超过3m,必须在下方设一道水平安全网,双排架里口与结构外墙间无法防护时可铺脚手板。
3.6整个架体应用密目安全网沿外架内侧进行封闭,安全网之间必须连接牢固,封闭严密,并与架体固定。
3.7脚手架必须按楼层与结构进行拉接,拉接点垂直距离不得超过4m,水平距离不得超过6m。拉接必须使用钢性材料。脚手架必须设置连续剪刀撑,保证整体结构不变形。剪刀撑宽度不得超过7根立杆,斜杆与水平面夹角为45~60度。20m以上高大脚手架应有卸荷措施。
3.8 各类脚手架搭设必须有专项设计方案,对20m以上高大脚手架和特殊脚手架必须有专项设计方案,并有总工审批和验收手续。
3.9结构用里、外承重用脚手架,使用使荷载不得超过270公斤/平方米。装修用里、外脚手架使用荷载不得超过200公斤/平方米。
3.10脚手架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的边线之间应按规范保持安全操作距离。特殊情况必须采取有效可靠的防护措施。护线架应采用非导电材质,其基础立杆地埋深度为30~50cm,整体护线架要有可靠支顶拉接措施,保证架体稳固。
3.11人行马道宽度不得小于1m,斜道坡度不大于1:3,运料马道宽读不得小于1.5m,斜道坡度不得大于1:6,拐弯处应设平台,并按临边防护要求进行防护。防滑条间距不得大于30cm。
3.12用于临边、阳台、基坑防护的脚手架支搭要求参照公司脚手架安全管理制度执行。
四、总结
脚手架倒塌事故严重危害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对超高、超重、大跨度工程及特殊、复杂、技术含量高的大型公共建筑,如果发生事故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只要我们首先从构件、扣件材料进场把关,切实执行脚手架专项设计与搭设方案的编制、审批及检查验收等系列保证措施,现场严格按已审批的专项设计方案搭设,同时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培训教育,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并且发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此类事故一定会减少或避免发生。
参考文献
[1] 聂小龙,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04-0401 – 04 [2] 邓 毅,北京安德固脚手架工程有限公司,100089 [3] 《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 130—200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规范,DBJ13-34-2000落地双排脚手架技术规程,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