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26上海银监局关于2014年上半年上海外资银行经营和监管情况的通报
上海银监局关于2014年上半年上海外资银行经营和监管情况的通报 沪银监通[2014]26号 在沪各外资银行:
2014年上半年,上海外资银行各项业务平稳发展,各项风险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实现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但部分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领域仍有待强化和改进。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上海银行业及外资银行的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上海银行业不断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经济运行方面,上半年上海经济实现平稳运行,GDP同比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6%,进出口总额增长8.2%,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10.9%。与江浙等邻近省份比较,上海各项经济指标普遍增长较慢,经济进入换档期的特征更为突出。
银行业运行方面,上半年上海银行业保持了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6月末,资产总额10.5万亿元,站稳10万亿大关,同比增长13%,在全国排第四位。各项贷款余额4.7万亿元,同比增长9%。上半年新增贷款占2013年全年新增贷款的75%。各项存款余额7.4万亿元,同比增长10%。上半年新增存款4995亿元。1-6月,上海银行业实现净利润623亿元,同比增长15%,扭转了去年同比大幅下降的趋势。不良贷款率0.88%,继续低于全国水平。外资银行的业务增长也比较平稳。截止6月末,上海外资法人银行资产总额1.92万亿元,同比增长16.6%,略低于全国外资银行同比增幅(17.8%);总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资产的71.4%。各项贷款余额8399亿元,同比增长7.9%;各项存款1.2万亿元,同比增长9.0%;上半年新增贷款、存款量与去年同期相仿。但上半年上海外资法人银行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增幅达92.3%,占2013年全年净利的93.4%。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债券投资利息收入,以及债券投资和衍生品公允价值变动。但这三项利润增长来源相对不稳定,在存贷款利差收窄的大环境下,外资银行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上海辖内外资银行资产为1.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占上海银行业资产的12.1%,占比较去年同期上升0.88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4608亿元,同比增长11.9%;各项存款5851亿元,同比增长11.5%;存贷款业务增长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上半年辖内外资银行实现利润80.7亿元,同比多盈利48.6亿元,同比增幅达151.65%。
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资产和盈利增长速度较快,存贷款增幅基本一致。同时,辖内外资银行各项业务增长情况普遍好于外资法人银行。在各项业务平稳发展的同时,上海银行业及外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存贷款结构、同业结构均有所变化,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从资产负债结构看,同业业务占比上升,存贷款占比下降。与2010年末相比,上海银行业同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由9%上升到今年6月末的19%,各项贷款占资产总额的比重由48%下降到45%,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从17%上升到22%,各项存款占负债总额的比重从74%下降到71%。
外资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截至2014年6月末,上海外资法人银行同业资产和各项贷款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25%和44%。4年间,同业资产比重上升6个百分点,各项贷款的比重则下降了7个百分点。与2010年末相比,各项存款和同业负债也是此消彼长,今年6月末,各项存款占总负债比重为69%,下降了6个百分点;同业负债占比为26%,上升了6个百分点。上海辖内外资银行同业资产和各项贷款占总资产比重4年间也分别上升和下降了6个百分点。各项存款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重分别下降了和上升了6个百分点。但外资银行的同业资产与中资银行不同,主要是标准资产。
二是从各项贷款结构看,房地产贷款占比仍然不低,贸易融资占比总体上升。第一,上海辖内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到27%,较2011年一季度的近年峰值28%有所回落,但呈现高房价时期发放以及高集中度的“两高”特征,仍是目前潜在的最大信用风险。其中,辖内商业地产贷款比例偏高,商业地产贷款余额2617亿元,占房地产贷款余额20.7%,高于全国11.9%的平均水平。
外资银行方面。6月末,上海外资法人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为24%。房地产贷款是目前存量第二大行业,仅次于制造业(占各项贷款的35%),也是今年增量最大的行业。与2010年末相比,制造业贷款占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占比则上升了4个百分点。最近三年,外资银行制造业贷款增幅下降,批发零售业增长起伏不定,使得房地产行业贷款成为增长最稳定的行业,占各项贷款比重持续稳步攀升。上海辖内外资银行房地产贷款行业集中度也攀升至6月末的19%。
第二,上海内外贸易趋于活跃,带动辖内银行业贸易融资业务的较快发展。截至6月末,贸易融资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已由2009年末的4%提升至6.64%。上海外资法人银行贸易融资占各项贷款比重从7.6%上升至10%,上海辖内外资银行也从去年同期的8.24%上升至9.17%。当前,欧美经济复苏形势不并明朗,贸易融资增长的背后是否有真实的贸易活动来支持,这是各家银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是从各项存款结构看,单位存款定期化趋势显著,结构性存款占比上升。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各类理财产品不断涌现,企业和居民对存款资金收益率越来越敏感,直接导致各项存款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单位存款定期化现象显著,辖内银行业定期存款占单位存款的比重由2011年末的25%快速上升至今年6月末的32%;另一方面,结构性存款占比明显上升,占各项存款的比重由2011年末的4%上升至今年6月末的8%,其中个人结构性存款已占到个人存款的10%。对外资银行来说,近几年定期存款占单位存款比重变化不大,但结构性存款的比重明显增加。上海外资法人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占各项存款比重由3年前的19%上升至今年6月末的27%,特别是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占人民币单位存款比重由19%上升至32%。上海辖内外资银行结构性存款占各项存款比重由2012年初的18%上升至今年6月末的24%。外资银行结构性存款比重高且呈上升趋势,反映外资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较弱,存款成本较高,也影响了整体的存贷利差。
二、当前外资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警惕全球经济震荡和不确定性增加带来的跨境风险 一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二是欧洲央行开启负利率时代,欧洲整体经济复苏仍较为薄弱;三是新兴市场国家遭受资本流出的冲击,部分国家出现货币迅速贬值的现象。由于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颇多,若国际经济形势因此恶化,外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母(总)行和母国经济的风险传导。
(二)不良货款持续双升,信用风险防控压力增大
6月末,上海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414亿元,不良贷款率0.88%,分别比年初增加57亿元和0.08个百分点。上海外资银行各项贷款的总体质量仍处于较好水平,不良贷款率优于全国外资银行((0.59%)和上海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但与辖内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反弹比较明显。6月末,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5.6亿元,不良贷款率0.54%,分别较年初增加14.7亿元和0.16个百分点。上半年不良贷款增量已超过2013年全年水平(6.3亿元),较年初增幅(47.4%)高于辖内银行业增幅水平。关注类贷款245.7亿元,较年初增加13.7亿元,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率5.02%,较年初上升1.02个百分点。逾期3个月以上贷款余额39.8亿元,占不良贷款余额的87%,较年初增加12.4亿元。上海辖内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0.42%,自2013年12月起,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连续6个月“双升”,6月略有下降。同时,单家机构信贷质量分化明显: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不良贷款率超过1%的有5家(最高达2%); 7家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低于0.1 %;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最多的6家机构,其不良贷款余额增量合计占上海外资法人银行整体的91%。新增不良贷款反映出外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几个不足。一是没有很好解决目标客户本地化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外资银行新增不良贷款集中在中资民营企业,信用卡新增不良贷款集中在钢贸企业主,都反映出外资银行对本地客户风险特征和风险信息掌握不够。这一问题在异地贷款中尤为突出,银行在获取异地企业信息时存在渠道有限、手段单
一、信息滞后等问题,导致贷后管理和风险预警有效性不足。二是为追求业务快速增长或开展业务跨境联动而放松授信标准。在信贷决策时过于依赖担保和抵押品,对于与母行或集团内成员之间的跨境联动项目放松评估标准,未能从企业经营现金流等基本要素来考量信用风险。三是人员流动频繁,授信业务人员专业能力和风险意识需进一步提高。个别银行基层授信业务人员流动频繁、从业经验较浅、风险意识较弱,信息获取能力和对信息的敏感度不够,导致风险一旦暴露后银行的处置清收工作处于被动。三个领域的信用风险扩散问题值得警惕:房地产信贷风险、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风险和小企业贷款风险。
1.房地产信贷风险进一步显现
上半年,上海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尽管6月份上海降价楼盘数量占比升至56%,但69%的降价楼盘降幅在5%以内,没有达到购房者的预期,成交仍然低迷。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压力不断上升,1-6月上海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下降8%,除银行贷款有增长外,利用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来源均有较大幅度下滑,房地产信贷压力更为明显。商业地产总量过剩风险突出。当前商业地产总量潜在过剩已基本形成共识,未来商业地产还将面临扩容压力,预计商业营业用房在2014年、办公楼在2015年可能出现供给高峰,并随着网购、电商对线下模式的冲击,商业地产尤其是近几年较快增长的商业综合体项目面临较大风险。
上海外资银行需要关注两类房地产贷款:一是商业地产。6月末,上海外资法人银行的商业综合体贷款余额为271.05亿元,占房地产业贷款(不包括个人按揭贷款)的27%。部分银行的压力测试显示压力情况下不良率上升明显。二是对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按揭贷款。今年6月末,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良余额3.99亿元,不良率0.40%,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0%和0.1个百分点。新增不良贷款客户类型多为私营企业主,特别是钢贸、光伏等高风险行业的私营企业主。
2.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近年,铜融资授信规模持续上升。2012年末,受调查的上海辖内中外资银行铜融资授信余额491亿元,2014年3月末余额为924亿元。我局现场检查发现,部分银行在相关风险管控上存在不足。一是存在通过境外资金回流购买理财产品质押开证的信用证跨境套利问题。二是存在“一单多证”现象,有的企业循环开证、赎单,开证总额甚至可达货物价值的10-30倍,放大整体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不少企业在沪成立空壳贸易公司,进行大宗商品融资,风险较大,各行授信也比较松、粗。三是与国内贸易相关的流动资金贷款、国内信用证、银票等业务存在交易背景不实和虚假增值税发票的情况。外资银行是铜融资业务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外资银行进口信用证开证业务最近1年的增长率明显超过中资银行。进口信用证开证尤其是人民币远期信用证业务增长较快、业务量大,这与铜贸企业跨境贸易套利密切相关。外资银行务必加强这方面的信贷管理,切实防范大宗商品融资带来的风险。另外,用结构性存款质押做保证金所牵涉到的法律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一些铜融资业务量较大的银行进口信用证开证保证金中结构性存款的比重高达100%。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由于结构性存款质押做保证金或发放贷款的法律依据并不明确,存在被司法机构认定无效的法律风险,目前尚属有争议的金融实践区域。
3.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值得警惕 从不良贷款客户分布看,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个人贷款的不良贷款较多,占比分别为44%。24%和16%,合计达84%。同时,联保和民间借贷行为所带来的隐忧在部分地区相对严重。从地域分布看,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占比靠前的是上海、广东和浙江。民营经济活跃的区域,也较多的存在中小企业主参与民间借贷、非关联方互保等行为。
(三)声誉风险升级压力不容忽视
2014年上半年,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上海辖内累计收到投诉297起(2013年全年401起),其中投诉至银行258起(2013年全年371起),投诉至上海银监局共39起,超过了2013年全年量(30起)。投诉量快速上升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理财销售人员销售行为不规范、内部监控体系有效性不足。例如,我局在理财业务现场检查中抽查某银行客户经理6笔销售记录,发现其中5笔存在销售行为不规范的情况。该行的零售银行条线内部监督机制均未能及时发现该销售人员的不规范行为。
二是投诉处理的独立性、敏感性、有效性存在欠缺,首诉处理能力存在不足,引发反复投诉和投诉升级。1.投诉处理独立性不足。部分外资法人银行由业务部门和分支行直接处理投诉,存在利益冲突;2.专门的投诉调查和处理人员配置不足。例如,某外资银行没有设立专门的投诉处理团队,仅在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部下设置一专人对所有投诉进行调查;3.对于重复或高风险投诉,高层决策迟缓,介入不及时,声誉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例如,某银行处理一客户投诉前后耗时超过1年,总行高管层迟迟未介入,期间该投诉不断升级,该客户对银行提起诉讼并借助媒体推波助澜,给银行带来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也占用大量监管资源;4.不了解客户真实诉求,不善于安抚客户情绪,引发反复投诉和投诉升级。
(四)操作风险整体改善,部分领域仍急需强化 1.信息系统故障曝露内部管控问题
2014年上半年,上海辖内外资银行共发生5起信息系统故障事件,已经与去年全年故障发生数相当。出现故障的系统包括业务处理系统、支付结算系统以及网银系统。这些风险事件反映了部分外资银行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业务连续性和应急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其中个别银行信息系统非常依赖母行,缺乏独立性,母行系统故障导致的事件频发,使得子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效果受到极大制约。
2.人员高流动带来风险隐患
上海外资法人银行整体离职率偏高,2012年至2014年上半年的年化离职率维持在20%的水平,这几年总体离职率并没有下降。个别银行年化离职率远超出整体水平,2012年和2013年离职率最高的机构分别达到59.9%和46.8%。一是高管人员频繁、集中变更影响风险管理。部分机构高管层整体变动较多或变动频繁,对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带来影响。如一家外资银行的个人零售业务总监7年内变更了5人次,并计划在今年内更换执行委员会十位核心成员中的七位;一家外资银行近一年内连续更换了首席风险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营运官;另有两家外资银行在近3年半内更换了3任行长及首席风险官。二是基层网点销售人员高流动性加大操作风险管理难度。部分银行基层网点销售人员不稳定,流失率高导致问题频发,投诉居高不下。如某外资法人银行理财客户经理2013年流失率为40%,某银行信用卡人员离职率2013年为79%。
三是员工带病流动带来操作风险隐患。上半年,上海外资法人银行发生员工不良行为引发的风险事件,包括支行柜台员工挪用现金以及个人客户经理盗划客户账户资金。经查,其中一个涉案员工在前任银行任职时,因为被银行发现个人行为操守不良以及与客户有资金往来关系而被银行劝退,但后任银行在做员工入职调查时未能获取相关离职原因,导致该员工“带病上岗”。
(五)警惕流动性风险变化特点
一是跨境融资增长导致跨境传导风险增加。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逐渐放开,外资银行更加依赖于境外融资,带来的跨境流动性风险需长期关注。2013年境外同业负债占同业负债比重大幅上升,从年初的68%上升至年末的86%,人民币境外同业负债比重更是从57%上升到89%,但2014年以来又逐步回落到80%。境外人民币市场波动性大,易受利率、汇率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二是存贷比考核方式调整,倚重外币资金的银行流动性压力增加。存贷比考核方式上的调整总体影响为正面,但对辖内个别外资法人银行影响较大。部分依赖境外外币存款的外资法人银行人民币月日均存贷比达标存在压力。三是资金成本仍将考验外资银行流动性管理和应急能力。市场上存款冲时点的现象仍然存在,外资银行在季末、半年末等关键时点都有存款流失的现象。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之间的存款竞争加剧,存款成本上升以及结构性存款季节性波动考验外资银行的主动负债管理能力、差异化定价能力。
(六)公司治理及风险管理有待改进
一是部分外资法人银行风险管理本地化程度不足。部分银行在业务上向地区总部或母行直线汇报,对本地监管要求执行不到位。风控部门在制定本地风险管理操作流程和系统设置时与政策制度脱节,亦未履行好必要的管控职责,对业务部门的业务开展缺乏有效监控。外资法人银行需要兼顾集团条线管理和本地横向管理,各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应确保在风险管理上“条块结合”,不留管理真空,避免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
二是内部预警机制不审慎。部分外资法人银行对监管指标内部预警值的设置不够审慎,无法发挥预警功能。有5家银行设置的内部预警值过于接近监管指标值,比如月日均存贷比的预警值设置为73%,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的预警值设置为14.5%、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的预警值设置为9.5 %;有11银行甚至直接将内部预警值等同于监管指标值,包括月日均存贷款比例、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全部关联度和资本充足率指标。这些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都应当引起充分重视,根据我们已经下发的监管提示进行整改,采取审慎的方法重新制定预警指标体系和控制机制,以及触警后处置方案。
三是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履职存在不足。部分银行的董事会没有履行好决策职能,把银行业务发展、风险偏好等重大决策下放给高管层。另外,个别银行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对内审工作的监督和控制不足,导致个别高风险领域长期未被审计,监管反复提示的风险领域未列入审计计划等等。
三、守住风险底线,助力创新发展
上海外资银行要加快适应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市场环境和金融业态的发展变化,在守住风险的同时,力求创新发展。
(一)风险防范方面
1.提高风险敏感度,严防信用风险扩散 一是细化行业政策,加强高风险行业的动态和专业化管理,避免集中度风险和行业风险叠加。二是进一步加强大宗商品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加强对客户信贷需求、贸易背景的合理性与真实性的审查和判断。三是加强异地贷款管理,对异地贷款采取更高的业务管控标准,如细化风险预警指标,提高客户经理拜访频率等措施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四是开展信用风险压力测试,选定风险呈现上升趋势或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单独开展压力测试。
2.加强跨境负债管理,防范流动性风险 一是加强跨境负债管理,密切监测境外人民币资金市场流动性状况,逐步建立跨境负债的限额管理机制。二是管理好对母行资金依赖高的问题,流动性压力测试方案须包含母行出现危机的情景假设,做好跨境风险传导处置预案。
3.注重消费者保护,把控声誉风险 一是要改进投诉处理流程,切实承担投诉处理第一责任人职责。要妥善处置客户投诉,特别是对于监管部门转办的信访投诉。二是要明确相应处置层级。相关高管层务必高度重视、及时介入,力争第一时间妥善合理解决客户投诉,防止事态反复升级。我局将在下阶段的工作中,采用信访情况定期公示、要求银行高管层来局接访等监管措施,进一步促进银行提高对投诉处理的重视。
4.善用激励约束,加强人员管理 一是要防止员工“带病跳槽”。银行内部问责要避免“该罚未罚”或“避重就轻”的情况,并及时向监管部门、同业公会等人员信息库上报不良人员信息。如有“带病跳槽”的案例再次发生,将对“带病”员工的前任银行进行问责。二是对管理层的更换做出系统规划,制定高管继任计划。三是对人员流动高的业务条线或者岗位,从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等方面查找根源性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予以改善。
5.加强信息科技风防控,提高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
一是提升应急预案的充足性和有效性,对业务系统发生重大故障后的应对流程、客户舆情应对措施等方面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二是解决好母行信息系统故障对境内子行或分行造成影响的问题,配备专业技术能力过硬的本地员工和管理人员,以及充分的应急方案,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二)银行业创新发展方面
1.围绕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业务转型
当前,上海经济结构优化出现向好态势,第三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研发、人力资本等领域的投资快速增长。外资银行要借鉴境外商业模式、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发挥在创新发展方面的优势,助推上海银行业传统业务向交易类、贸易融资、财富管理、消费信贷等新兴业务转型。另外,外资银行要抓住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借助境外母行风险管理和服务的优势,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开拓离岸贸易业务,深化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
2.围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实现发展战略转型 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十届市委六次全会已对上海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具体措施,这是上海银行业的一个重大机遇。上海外资银行要把握政策导向,支持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支持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支持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另外,上海已出台《关于促进本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外资银行要依托国际经验,加大研究互联网、大数据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运用,做出科技金融创新的亮点。特此通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 2014年8月19日
第二篇:上海中外资银行竞争合作共同发展
上海中外资银行竞争合作
共同发展
针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上海中外资银行竞争与合作的状况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中外资银行间无论是在业务上还是股权方面都存在着竞争、合作以及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将会面临着巨大的重组银行业的市场争夺将会跨越国界在沪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继续增加业务扩展速度加快新业务层出不穷截至2003年7月末上海市已有的57家营业性外资银行中获得经营全面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有26家;获得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有34家;外资银行主报告行23家全市所设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已达74家其中外资银行总代表处4家全市营业性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已占全国营业性外资银行机构总数的30%资产总额折合人民币1872.78亿元负债总额折合人民币1721.81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02.45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295.72亿元不良资产率为3.31%比全国外资银行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在上海银行业中也是不良资产率最低的经营群体继2002年东亚、汇丰、渣打、恒生银行等第一批外资银行内地分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以来花旗、德意志、摩根大通和瑞穗实业银行又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先后有花旗、汇丰、渣打、德意志等银行上海分行和新
加坡发展银行等获准QFII证券托管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部分外资银行还相继推出了结构性存款、多币种账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和买方付息票据等业务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上海最近又在全国率先实施外资银行外汇贷款管理改革试点在沪经营的外资行可自行审核办理外汇贷款利息和费用的收付经营特点显著客户选择趋同我们在对上海近20多家外资银行的调查中发现外资银行的贷款对象中有80%—90%的客户是其本国在华的独资或者合资企业以及相关的外籍人士这一方面是因为外资银行是随其本国(地区)在上海和江浙的直接投资和贸易服务而来到上海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往往与其本国银行签订了全球合作协议其在华子公司将理所当然地选择其母国银行的在华分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本国的企业有可靠的信息和资信评级可以做出相应的贷款和投资业务经营集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其母公司的主办银行也随之纷纷进入中国为这些老客户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截至2003年7月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的外商投资企业贷款余额为54.29亿美元占全部外汇信贷的79.6%大多数的外资银行特别是欧洲的银行、日本的银行和韩国的银行批发和公司业务占80%以上外资银行业务集中不仅表现在公司业务上还表现在外汇业务上在34家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九成以上外资银行的外汇业务占其全部业务的八成以上地区差异性强在沪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客户方面还是业务取
向以及经营战略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如美资银行实力雄厚客户资源丰富业务拓展能力强金融品种差异性大经营方式灵活欧洲的银行则表现出了稳健成熟的特征他们更关心未来的发展空间亚洲的银行由于文化差异小进入市场更容易一些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截至2003年7月末在沪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人民币资产已达418.83亿元人民币业务已经成为外资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外资银行人民币资金的主要来源仍局限于本币存款和同业拆借分别占人民币负债总额的54.14%和29.17%外资银行普遍反映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放贷的人民币绝大部分来自于同业拆借因拆借多是短期资金因此外资银行很难发放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近期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要求各分支机构停止向市场拆放这意味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融资更为趋紧在沪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有下降趋势在沪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存款余额占比从2001年底的0.99%提高到2003年8月末的1.6%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3.92%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2.7%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余额占比由2001年底的11.54%略提高为2003年8月末的15%外汇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48.40%大幅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5%竞争有冷有热来沪的外资银行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当年就可以开展全面的外汇业务但对开展个人零售业务的准入顺序不同中外资银行在竞争方面表现出了如下特点同
一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大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竞争调查中瑞穗实业、三井住友和日联银行均表示他们的目标客户仍是日资企业原因是对其资信比较了解所以日资银行间公司业务的竞争就格外激烈在外汇结算业务上也是如此由于同一国家和同一地区的币种相同、业务特点相同因此竞争也就更为激烈同质业务的竞争大于不同质业务的竞争同质业务是指那些性质相同差异化不大的业务如贸易结算业务这是上海中外资银行共有的业务所以中资、外资、中外资银行间都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的偏好银行的服务水平地区的渗透能力以及与其他业务的连带关系都可能成为决胜条件比较而言中资银行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我们应当十分注意这类业务的恶性竞争问题此外在托管、信用卡咨询服务方面各外资银行间也有激剧的竞争当前渣打银行、东亚银行与汇丰控股以及汇丰控股与花旗银行间也存在全面的竞争公司金融业务的竞争大于零售业务的竞争公司金融业务对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要求没有个人业务那么多限制也比较少目前零售业务开展较好的只有花旗、汇丰几家大银行且又集中于高端客户欧洲的大部分银行暂时都不想在中国大陆开展零售业务目前已有德意志银行和荷兰银行上海分行开展了个人零售业务合作逐渐深入今年外资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多方合作正在进一步加强在资本合作方面外资银行与中资股份制银行合作的意愿强于与四大国有银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外资银行更愿意与中小商业银行进行股
权合作因为他们创新能力强经营灵活不良资产率低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如汇丰集团收购上海银行8%股权随后又参股平安保险公司;花旗银行收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股权成为浦发行的第四大股东在具体业务合作方面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实力雄厚且信誉较高的国有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行和农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三井住友等银行也倾向于与中资的大银行合作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战略资源更容易提高其业务处理能力从合作意愿上来看美资和日资银行明显要比欧洲银行强日资银行和美资银行在个人业务、零售业务、网上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他们都倾向于与中资银行合作以缓解网点的不足比如瑞穗实业就希望与民生银行合作开展保理业务花旗银行准备和浦发银行在银行卡领域开展合作等相比而言由于欧洲银行在经营策略上不准备在个人业务上投入较多他们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意愿便不那么强烈焦点初现端倪目前外资银行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和对中国经济的理性预期仍处于战略布局阶段但是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兑现中外资银行竞争的帷幕渐次拉开竞争的焦点也初现端倪国内优质客户的争夺愈演愈烈中资行与外资行优质客户的定位都集中于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跨国集团分支公司、信誉良好的三资企业、部分经营情况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高端客户据统计目前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的绝大多数的客户对象是其所在国或地
区的对华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三资企业大致比例为50%-60%中国国内的企业只占10%—20%甚至有些外资企业特别是日资企业直接在董事会章程中写明一切外汇业务需在本资银行办理问题是应设法避免中资银行已经拥有的大量优质客户不断流失的状况中资银行应设法避免再出现“爱立信事件”据统计中国银行业60%的利润是来自10%的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全方位的服务优势中资银行则有本土优势和现有的政策保护基于此对国内优质客户特别是国内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和高端的个人客户的争夺将会日趋激烈成为竞争焦点国际结算业务的较量寸土不让虽然外资银行在客户资信调查、金融咨询服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上有很强的优势但是由于约束较多比如目前外资行对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有限特别是零售业务方面利润低、周期长、风险大、机会成本较多外资银行不想过多涉足
当前中外银行真正的业务较量就是国际结算业务这种业务以国际贸易为背景风险小操作规范其客户基础是在华的三资企业其中部分客户是外资银行从本国带来的外资银行正是把这批客户作为“抢滩”点巩固其在华的立足点后再拓展其他客户群外资银行凭借金融结算技术先进、国际网点多、操作规范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资银行抢夺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虽然限制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结算以及经批准的非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结算和放款项下的进口结算但因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
规模大国有银行受冲击仍很严重比如外汇汇款外资银行通常1天可以到账而中资银行要2至3天所以大型三资企业基本上都在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随着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量的大幅提高外资银行的国际结算优势会进一步显示出来公司业务争夺近于白热化外资银行大多实行全能银行的经营模式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其全方位的服务易于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需求外资银行竭力与国有商业银行争夺的企业或行业除了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还包括中国的外向型企业跨国企业、大型集团公司和高新科技企业以及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因外资银行能为这些企业提供包括现金账户的支付、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职工养老保险计划、消费贷款、企业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等一揽子服务且有助于其扩大出口降低成本所以这些企业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态度好的外资银行在沪部分外资银行已经开始在零售业务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布设网点与中资银行合作建立信用卡中心特别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进入中国后将会对国内四大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和消费信贷业务带来极大的冲击此外花旗等8家外资银行抢先注册多项专利仅花旗就有19项专利进入最后审批阶段而国内四大国有银行目前只有11项专利花旗的19项专利有3个共同特点第一大多冠以“系统”、“方法”之名是一些商业方法;其次他们主要是配合新兴的网络技术或电子技术而开发的金融服务与系统方法;其三多是具
有一定前瞻性的发明专利花旗银行19项发明大多直指网上银行业务这是外资银行争夺国内客户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径同时这些专利申请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强化花旗自身的服务能力从专利转让授权中获利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同台竞争稍有侵犯就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最终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机人才竞争决定中外资银行的成败外资银行的雄厚实力、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灵活的用人战略以及丰厚的待遇都对中资银行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央行和政府机关的部分资深职员以及高级管理人才流失到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给中资银行带来损失同时也为外资银行带来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无形资产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对人才的重视远没有落到实处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才的竞争将是一个焦点问题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恶性竞争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某些银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争夺客户不顾风险、不顾回报、不计成本打擦边球有些中资银行对外资银行的人民币同业借款利率不断下降甚至下浮到30%-40%如此低的利率在使外资银行获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中资银行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疑虑重重类似的恶性竞争只能加大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最终导致系统风险中外资银行的差别待遇和经营模式的不同不利于公平竞争目前外资银行享受了部分超国民待遇从中外银行税收负担差异来看中资银行比外资银行至少高出五个百分点;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可以结汇而中资银行则不可以;
外资银行上海分行的经营地域可以扩展至江浙两省和其他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中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却不可以跨地区经营这种不平等的情况扩大了外资银行单个机构的经营地域降低了外资银行的网点成本毋庸臵疑税收、中间业务管理等外资银行其实也部分享受了超国民待遇外资银行混业经营中资银行分业经营经营方式的不同带来了竞争力上的差异尽管外资银行在中国必须按中国的法律要求来做比如花旗银行由银监会监管所罗门美邦(花旗的证券公司)由证监会监管旅行者集团(花旗的保险公司)由保监会监管花旗的代表处、分支机构不能兼营人员也不能交叉建筑物要分开但是花旗集团内信息共享网络统一其保险客户、证券客户和银行客户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而中资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却是各自为战无法共享信息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竞争和风险的考虑上就稍嫌不足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外币业务、人民币业务、营业许可等方面的限制履行如下承诺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在客户对象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可以立即向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全面提供外汇服务且不需要进行个案审批正式加入时立即允许外资银行在现有业务范围基础上增加外币兑换、同业拆借、外汇信用卡的发行、代理国外信用卡的发行等业务2003年底开放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2006年底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这意味着加入后五年内外资银行将
享受国民待遇三年宽限期很快就到中资银行在经营目标、管理模式、金融创新和体制改革上都没有根本的改变中资银行在国家信用的担保下在各种政策的保护下依靠其本土优势仍旧占据着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不少人很快就淡忘了“爱立信事件”之痛放松竞争意识淡化风险意识以美洲银行为例其非利差收入构成就有存款账户服务费、银行卡服务费、信托服务费、交易收入、私有权益投资服务费、贷款销售服务费、证券销售服务费和分支机构及业务销售收人等11项内容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普遍存在着中间业务起步晚范围窄创新能力差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中间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和代理类业务近年来中资银行加强了金融创新的力度纷纷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推出买方付息票据和保理业务同时央行和监管机构也积极鼓励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减少审批环节从结算账户到银行卡的推广都给予足够的支持但是如若中资银行不从根本的观念上进行改变不把利润和风险收益回报当作经营的目标没有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以及风险内控机制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赖以形成垄断的本土优势和网点优势就会成为桎梏和战线过长的成本劣势虽然中外银行之间已经从不同层面上展开了合作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还来沪鼓励外资银行参股但是在沪的大部分外资银行仍对合作持谨慎观望态度外资银行的股权合作意愿不强尤以欧洲的一些银行为
代表其根本原因在于担心合作成本太高失去控制权像合资企业那样产生摩擦和经营风险外资银行的合作更多考虑的是成本收益的对比是抢滩中国的市场在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中存在着金融安全问题一方面是货币政策效应受到影响由于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来抵消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这样就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应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资本流出流入更加频繁使央行对资本流动风险的控制难度更大而且在短时间内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后将增加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不确定因素根据国际经验一旦国内金融市场稍有不稳外资就会通过外资银行撤出可能引发或加剧金融波动一方面QFII业务会打通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的管道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可能受到削弱金融风险可能加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人民币汇率面临着与1990年前后新台币同样的问题境外各种利益集团正企图迫使人民币升值在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以往每年都有巨额负的统计漏损而从去年开始统计漏损变成巨额正值说明有境外资金从地下渠道进入境内原因就是人民币的升值预期QFII无疑为这种性质的资金找到了了合法的进出渠道这一点是值得外汇管理部门重视的另外国际资本一旦有机可乘就有可能从汇市、股市、期市三个市场同时运作冲击我们的金融体系这对中国境内股票市场而言好像是在一颗炸弹上增加了一个引爆装臵另一方面就是股权合作中可能引起的控制权转移以及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应警惕可能诱发的
金融安全的风险问题现在中外银行的股权合作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一旦放开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中资银行的股权就可能转移到外资银行手中控制权也可能转移如花旗集团有权在2006-2008年增持浦发银行股权至24.9%到2006年后增持的结果如何浦发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股权结构的变化是否会影响控制权的变化都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要对这些不确定性进行关注和研究
第三篇:上海银监局发布试行自贸区银行业监管制度安排通知(本站推荐)
上海银监局发布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监管制度安排的通知
上海银监局5月14日发布了《关于试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的通知》。《通知》包括一个正文和三个制度附件,三个附件分别为三项针对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的基础性监管制度,即《关于简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相关机构和高管准入方式的实施细则(试行)》、《自由贸易试验区业务风险评估指导意见(试行)》、《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测报表制度(试行)》。三项制度覆盖了银行业监管的事前、事中、事后环节,涉及机构、高管、业务等重要领域,构成了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框架。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战略部署,促进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中国银监会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及《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密集调研论证,初步形成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框架,并授权上海银监局发布上述《通知》。
《通知》正文系统阐述了银监会对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的监管原则、思路和主要要求,并重点就自贸试验区业务的风险评估、统计监测以及自贸试验区内机构的监管安排、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的功能布局及资源支持等给予了明确监管指引。对试验区业务及其经营机构作出明确界定,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试验区业务是指针对试验区内客户提供的银行业金融服务。
《通知》明确提出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的总体原则和底线,强调经营试验区业务的上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遵守中国银监会现行各项审慎监管要求,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试验区业务中可能更为突出的风险管理领域,如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国别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以及消费者保护等,应适用更为审慎的管理标准。同时,监管部门将加大鼓励和支持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区内投资贸易便利化需求,积极开展金融创新,特别是支持区内客户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融资的金融服务需求、支持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为区内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风险管理。
《通知》针对试验区内机构予以了特别监管安排,简化事前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通知》对试验区内分行级以下(不含分行)的机构和高管的简化准入流程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试验区内的全国性中资商业银行(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上海本地银行、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在区内新设、变更、终止分行级以下(不含分行)分支机构的,无需报经上海银监局事先审批,实行事后报告制。但银行尚未在区内设立分行及以上管辖行的除外。此外,上述区内分行级以下分支机构的高管任职资格,亦无需报经监管部门事先审批,实行事后报告制。《通知》同时指出,监管部门将强化对试验区内机构的日常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强化行为监管,防止重大风险事件。
《通知》着重强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在风险管控中的首要责任。要求经营试验区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针对试验区业务做好事前和持续的整体风险自我评估,确保相关风险管理流程和管理能力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通知》明确了试验区银行业特色监测报表体系制度安排。《通知》指出,监管部门将按月监测分析试验区银行业运行状况。特色监测报表可为加强试验区银行业的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撑,便于监管部门及时调整、完善和创新相关风险监管和管理制度安排。
《通知》就试验区银行业的功能布局及资源支持,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作出窗口指导。《通知》指出,办理试验区业务是银行业探索跨境金融服务和加快金融创新的战略需要和重大契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客户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需求,发挥各自优势,制定科学的试验区业务经营和创新战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合理区分区内机构和区外境内机构的试验区业务定位与发展重点,同时积极向总行充分争取政策支持,为试验区业务的探索与创新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表示,此次《通知》突出了四个重点:一是监管理念上注重让权与市场,二是监管目标更加鼓励创新和风险平衡,三是监管方式方法向国际看齐,四是监管流程更加注重放权于基层。
以下为政策解读
摘自《 人民日报 》(2014年05月15日 02 版)解读人:中国银监会、上海银监局有关负责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5月14日在上海发布,简化了上海自贸区相关机构和高管准入方式,同时在存贷比等监管指标上给予了自贸区内银行一定程度的松绑。相关安排主要包括三个监管制度:《关于简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相关机构和高管准入方式的实施细则(试行)》《自由贸易试验区业务风险评估指导意见(试行)》《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测报表制度(试行)》。三项制度构成了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框架,为自贸区业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足够空间。
此次制度安排有何亮点?如何兼顾监管创新和风险管理?记者采访了中国银监会、上海银监局有关负责人。
简化区内银行机构和高管准入,增设分支机构不纳入所在银行网点计划
据介绍,上海自贸区银行业的新监管制度,在制度设计上主要体现六大特点: 加大简政放权,简化区内事前准入。区内分行级以下(不含分行)的中外资商业银行机构和高管准入事项,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报告;区内增设或升格的分支机构不纳入所在银行的网点计划。适当调整对试验区业务和试验区内机构的绩效考核标准;在试验区业务开展初期不对试验区业务和试验区内分支机构下达单独的存贷比考核指标等。
调整监管重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相对独立的试验区特色监测报表制度,夯实事中事后监管的信息基础。此外,着重加强监管部门的持续监管后评估安排,加大对违规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
强调风险全覆盖,突出试验区特殊风险管理要求。要求经营试验区业务的银行机构切实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对于试验区业务中可能更为突出的风险管理领域,须适用更为审慎的风险管理标准。
优化监管方式,强调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自我管理责任。要求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员对所提交的事后报告材料,盖章、签字承诺已尽职履行合规审查义务,监管部门仅就报告材料的完整性进行形式审核。
统一中外资监管标准,促进行业开放与竞争。本次发布的各项监管制度,均对中外资商业银行予以统一监管要求。对区内中外资商业银行的机构和高管准入简化事项,设定了统一的报告情形、主体、内容、流程、时限等监管标准。
允许试验区内机构根据区内客户投资贸易便利化的需求,创新探索境内区外、区内、境外三个市场的联动经营。
平衡鼓励创新与风险管理,强调银行风险控制的首要责任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制度创新力求鼓励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平衡。
监管理念上,更加注重让权于市场,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本次制度一方面赋予了银行机构更大的自主经营空间,另一方面,对银行机构的风险自我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监管目标上,在机构层面,要求银行对试验区业务及时开展事前评估和持续的事中、事后评估,确保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步进步。在监管层面,通过简化准入审批,实行事后报告制,出台试验区特色监管统计报表体系,这些都是落实机构是风险管理主体与第一责任人的举措。据介绍,新制度着重强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在风险管控中的首要责任。根据新要求,经营试验区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针对试验区业务做好事前和持续的整体风险自我评估。相关机构应于正式开办试验区业务后10个工作日内,以及此后的每年3月底前,向监管部门提交相关风险自我评估报告。根据要求,区内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提交事后报告的准入事项材料时,应提供报告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的签字、盖章或审查承诺函等,以确保落实对所报告材料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的责任。监管部门仅就报告材料的完整性进行形式审核,并利用这些报告材料加强事中事后的跟踪和监管。
监管方式方法上,更加注重向国际惯例看齐。如统一对中外资银行的审慎监管要求,实行监管国民待遇。同时,借鉴国际惯例,突出强调银行机构的主体责任和从业人员的履职承诺,要求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对责任事项盖章或签字负责,监管部门保留追究的权利。
监管流程上,更加注重放权于基层。本次制度由银监会指导并授权上海银监局直接颁布和执行。近期,银监会已批准上海银监局设立专门的自贸业务监管处室。
《关于试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的通知》要点
一、关于试验区业务的总体监管要求
经营试验区业务的上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遵守中国银监会现行各项审慎监管要求。对于试验区业务中可能更为突出的风险管理领域,如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国别风险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适用更为审慎的管理标准。
监管部门鼓励和支持上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区内投资贸易便利化需求,积极开展金融创新,特别是支持区内客户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融资的金融服务要求、支持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为区内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风险管理服务。
二、关于试验区业务的风险评估要求
经营试验区业务的上海各银行金融机构,应针对试验区业务做好事前和持续的风险自评估。风险自评估侧重于针对试验区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和管理能力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事前自评估报告须于正式开办试验区业务后10个工作日内,有开办试验区业务的银行金融机构法人或授权归口管理机构,向上海银监局书面提交。本通知发布前已开展试验区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于2014年6月10日前提交自评估报告。此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一风险自评估报告报送上海银监局。
试验区业务项下的新产品管理纳入日常监管流程中。监管部门将根据监管需要,酌情对机构的自评估情况进行监管评估及督导,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监管评估不达标者,监管部门将依法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包括责令暂停业务等强制措施。
三、关于试验区银行业特色监测报表体系
监管部门将对试验区银行业建立相对独立的统计和监测体系,定期从试验区业务和机构两个维度收集数据和监管信息。考虑到试验区相关工作的创新性和试验性,特设置两个月的试报期。试报期后,监管部门将依法对报送工作不合规的机构和个人,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四、关于试验区内机构的监管要求
(一)关于试验区内机构的业务范围。试验区内机构可根据区内客户投资贸易便利化的要求,在主要从事区内业务和跨境业务的基础上,经营境内区外业务。取得离岸业务资格的中资商业银行总行,可授权试验区内自贸区分行开办离岸业务。
(二)关于试验区内的机构网点规划。对全国性中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上海本地银行在区内增设或升格分支机构的网点计划不作事前审批,在区内增设或升格银行分支机构不受该银行在上海地区网点总计划的限制。
(三)关于试验区内机构及其高管准入。对区内分行级以下(不含分行)银行机构和高管的准入,实行事后报告制度。
(四)关于试验区内机构和试验区业务的风险管控。加强对试验区内机构的日常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重点防范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及做好金融消费者保护,强化行为监管,防止重大风险事件。
五、关于试验区银行业的功能布局及资源支持
(一)上海各银行金融机构应合理区分试验区内机构、区外境内的上海地区其他机构经营试验区业务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尽快形成特色化的试验区业务创新发展模式。
(二)经营试验区业务的上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争取分行或总部的充分支持,为试验区业务的探索与创新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包括但不限于:适当调整对试验区业务和试验区内分支机构下达单独的存贷比考核指标;对于按有关规定以自求平衡性原则的账户,建立相对独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并从资金来源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自主开展资金交易业务、单独区内或境外平盘;协调经营试验区业务的区内外经营网点和境内外机构的协同运作,加强资源共享,协同支持试验区业务的创新发展和风险管理。
第四篇:国有资产经营情况年报告提纲-上海国资委
国有资产经营情况报告格式及提纲
本报告依据国有资产统计报表、审计报告编制。
一、公司基本情况
1、报告公司基本运行情况。
2、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包括主要财务成果、资产经营成果归纳。
3、概述公司规划目标、预算目标和原主管委办下达工作目标的完成实绩。
二、国有资产经营情况
(一)国有资产增减变动情况
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成情况表
单位:万元
报告 报告
主要经济指标 完成率 上年数
预算数 完成数
年初国家所有者权益
年末国家所有者权益
客观因素影响增值额
国有资产增值额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
注:以上为合并报表口径
2、分析国有资产增值或减值原因和各项主、客观因素
(1)客观因素主要从国家投入、权益核实、管理因素等方面分析国有资产增减原因。其中国家投入主要从财政投入、无偿划入划出、税收返还、债转股、补充流动资本等方面分析;权益核实主要从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经国家或市国资委批准核销等方面分析等;管理因素主要从核算口径变化、统计范围的变化等角度分析。
(2)主观因素主要从经营积累、盘活存量等方面分析国有资产增减原因。盘活存量主要从资本(股票溢价)、资产评估等方面分析。
国有资产增减变动原因分析表
单位:万元 主要经济指标 增减净额 其中: 增加额 减少额
国有资产增(减)值额
其中:国家投入
权益核实
管理范围变动
存量盘活
经营积累
(二)国有资本运作情况
1、重大投资情况及原因分析。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
2、资产重组情况及重组原因分析。包括通过兼并、产权转让、债务重组等方式进行的资产重组情况。
3、其他资本运作情况及原因分析,包括通过国有资产的存量盘活、国有资产退出、上市等方式进行的资本运作情况。
(三)国有资产质量情况
1、不实、不良资产变动情况及原因分析。
2、对外投资质量情况,以及资不抵债企业情况分析。
2、当年提高国有资产质量措施和途径。
三、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87号)和《关于国有公司向监事会提供主要经济信息的要点》(沪国资监[2000]237号)的有关要求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公司主要经营情况
比较分析报告与上公司经营主要指标,包括主要的财务指标、业务指标、统计指标等。
2、经营效益状况
重点分析公司的主营收入来源、利润来源以及成本费用支出情况。
3、经营风险状况
从公司的负债结构、现金流等方面分析公司的长期、短期偿债能力,并从人员负担、诉讼与担保等情况综合反映公司的经营风险程度。
四、自我评价
1、报告国有资产经营和公司运行主要成果及评价。
2、公司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针对公司面临的经营环境,提出下工作建议和设想。重点围绕经营方式、业务结构、资本结构调整等展开。
五、其他需披露的重要信息。
1、重大财务制度、人事安排的变动,重大司法诉讼、关联交易和有关担保情况。
2、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名单、薪酬、奖惩情况和持有本系统公司股权、期权情况。并反映二级子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名单。
3、董事会工作报告摘要。
4、监事会工作报告摘要。
5、国有资产重大流失情况和查堵措施、责任人员的处置情况。
附件:
一、审计报告
二、公司基本情况
1、简述所属待业、经营范围和特点。
2、法人治理结构:介绍组织机构设置及运行情况。
3、股权结构:介绍资本构成及出资者名称和出资额。
4、对外投资:介绍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情况(列表介绍,包括名称、组织形式、资本构成、权益比例、企业规模、主营业务、效益状况和投资回报情况),参股公司应反映投资回报情况。
5、报表编制情况:采用的财务方法和合并方法;进入合并范围的企业户数和变动情况;未进入合并范围的企业户数、名称、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和利润总额;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情况。
三、统计评价工作开展情况简要工作报告
包括效绩评价、月度报表、统计队伍建设、网络建设等。
四、企业主要分析指标(企财09-1表)
此表为国有资产统计报表计算机自动生成表。
五、国有资产使用情况报告
如有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应编制分析报告,格式参见国有资产使用情况报告。
第五篇:上海ICP经营许可证申请
上海ICP经营许可证申请
申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递交材料:
1、《ICP证申报表》
2、申请上海ICP证明书面材料(加盖单位公章);
3、申请上海ICP证的公司概况,包括公司基本情况,从事增值电信业务的人员情况、场地情况和设施情况;
4、营业执照有效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或企业预登记名称证明;ICP申请流程,互联网经营许可证申请流程图,网络经营许可证申请流程图,通信管理局审批 流程
5、互联网经营公司章程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公章;
6、公司近期经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审定的财务报表或验资报告;
7、公司房屋产权证明或租赁合同;
8、业务发展可行性报告,包括业务发展计划、市场分析、项目内容及收费方案等内容;
9、技术方案;
10、法人代表签署的《ICP经营许可证承诺书》内容包括:保障用户权益的承诺、依法经营电信业务的承诺、服从主管部门行业监管的承诺。
涉及信息服务业务需增加以下材料:
11、法人代表签署的《ICP经营许可证信息安全责任书》
12、域名登记证明;(若无网站,可以不交此项)
13、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还需提交有关60天信息保存和有害信息过滤的信息安全方案。
14、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其中包括网站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请分别以小标题标明;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还须包括 60天信息保存和有害信息过滤等管理制度;
15、涉及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互联网信息服务,应当提交相关主管部门审核的批准文件;涉及从事新闻信息内容服务的移动信息服 务业务经营单位,必须提交相关主管部门审核的批准文件。
附件
2、填报及提交材料要求
1、请使用蓝黑或黑色的钢笔或墨水笔填写,也可打印,填写字迹清晰,任意涂改无效。
2、申请表格填写完整,若无相关内容请填写“无”,请法人代表签名并加盖公章;
3、有“□”符号部分为选择项,请在“□”中打“√”进行选择;
4、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请缩小至A4纸复印,并加盖公章有效。递交材料一律以A4纸打印或复印,并加盖公章和骑缝章。
5、请按照附件1顺序将递交材料装订成册,并在每项书面材料之前加分隔页;封面如附录3要求打印。
6、涉及电子公告服务内容的,请同时办理电子公告服务专项申请。
【宝家公司】可以为您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另可办理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互联网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呼叫中心许可证等。我们的联系方式是:010-62303069010-62303096-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