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3D打印技术研究课题的策划报告
3D打印技术研究课题
策划报告
参与人员:
一、课题表述 3D打印机这个名称是近年该产品来针对民用市场而出现的一个新词,其实在专业领域他有另一个名称“快速成形技术”,即利用三维CAD的数据,用激光熔融的方法将材料逐层堆积得到实体原型。3D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运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全球工业正在经历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以往不同,本次革命对制造业的发展也会带来巨大影响,其中一类最重要的新技术就是快速成型技术。今天的3D技术,主要特指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数字化立体技术,是利用光固化和纸层叠等技术的快速成型装置,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在成本、速度和精确度上都远胜于传统制造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将一项设计物品转化为3D数据,然后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即通过逐层增加材料来“打印”成3D实体。与传统的材料加工技术完全不同,3D打印具有仿真性强、速度快,价格便宜,高易用性等优点,是对传统制造业的颠覆性变革。有人甚至将3D打印机看成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子,与蒸汽机和电力相提并论。从消费市场来说,传统的大批量制造生产几乎能提供任何人们最基本的吃穿住行玩等消费产品,但是这些产品都是标准化的,千篇一律,手工生产的个性化产品虽然地道,品质精良,内涵丰富,但耗时巨大。而3D打印技术既可满足人们越来越苛刻的对个性化产品的追求欲,还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从人力成本来说,一个技术工人可看管数台3D打印机,就像纺织工人看管织布机一样,而劳动效率却有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提高。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捷足先登,将3D打印揽入怀中,试图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领导者,继续占据全球工业的制高点。鉴于这一技术的现有的发展成果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确立了我们的课题,即针对这一技术做出相对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这一技术的了解,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我们试图通过对3D打印技术的研究,全方位的认识,理解这种技术。初步掌握与3D打印有关的理论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比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指出国内3D打印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建议,预测3D打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
医疗行业
一位83岁的老人由于患有慢性的骨头感染,因此换上了由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下颚骨,这是世界上首位使用3D打印产品做人体骨骼的案例。文物行业
美国德雷赛尔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化石进行3D扫描,利用3D打印技术做出了适合研究的3D模型,不但保留了原化石所有的外在特征,同时还做了比例缩减,更适合研究。建筑设计
在建筑业里,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已经接受了用3D打印机打印的建筑模型,这种方法快速、成本低、环保,同时制作精美。完全合乎设计者的要求,同时又能节省大量材料。制造业 微软的3D模型打印车间,在产品设计出来之后,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模型,能够让设计制造部门更好的改良产品,打造出更出色的产品。食品产业
研究人员已经开 始尝试打印巧克力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很多看起来一模一样的食品就是用食品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
四、优势劣势
作为一种新兴的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有着其他任何制造技术无法媲美的优势,以下只列举其中几条:
优势1:制造复杂物品不增加成本
就传统制造而言,物体形状越复杂,制造成本越高。对3D打印机而言,制造形状复杂的物品成本不增加,制造一个华丽的形状复杂的物品并不比打印一个简单的方块消耗更多的时间、技能或成本。制造复杂物品而不增加成本将打破传统的定价模式,并改变我们计算制造成本的方式。
优势2:产品多样化不增加成本
一台3D打印机可以打印许多形状,它可以像工匠一样每次都做出不同形状的物品。传统的制造设备功能较少,做出的形状种类有限。3D打印省去了培训机械师或购置新设备的成本,一台3D打印机只需要不同的数字设计蓝图和一批新的原材料。优势3:无须组装
3D打印能使部件一体化成型。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建立在组装线基础上,在现代工厂,机器生产出相同的零部件,然后由机器人或工人(甚至跨洲)组装。产品组成部件越多,组装耗费的时间和成本就越多。3D打印机通过分层制造可以同时打印一扇门及上面的配套铰链,不需要组装。省略组装就缩短了供应链,节省在劳动力和运输方面的花费。供应链越短,污染也越少。
优势4:零时间交付
3D打印机可以按需打印。即时生产减少了企业的实物库存,企业可以根据客户订单使用3D打印机制造出特别的或定制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所以新的商业模式将成为可能。如果人们所需的物品按需就近生产,零时间交付式生产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长途运输的成本。优势5:减少废弃副产品
与传统的金属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机制造金属时产生较少的副产品。传统金属加工的浪费量惊人,90%的金属原材料被丢弃在工厂车间里。3D打印制造金属时浪费量减少。随着打印材料的进步,“净成形”制造可能成为更环保的加工方式。
当然,作为一种尚不成熟的技术,3D打印技术也不可避免得存在着诸多弊端: 劣势1:材料的限制
虽然高端工业印刷可以实现塑料、某些金属或者陶瓷打印,但无法实现打印的材料都是比较昂贵和稀缺的。另外,打印机也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水平,无法支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材料。:研究者们在多材料打印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除非这些进展达到成熟并有效,否则材料依然会是3D打印的一大障碍。劣势2:机器的限制
3D打印技术在重建物体的几何形状和机能上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水平,几乎任何静态的形状都可以被打印出来,但是那些运动的物体和它们的清晰度就难 以实现了。这个困难对于制造商来说也许是可以解决的,但是3D打印技术想要进入普通家庭,每个人都能随意打印想要的东西,那么机器的限制就必须得到解决才行。劣势3:知识产权的忧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音乐、电影和电视产业中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变得越来越多。3D打印技术也会涉及到这一问题,因为现实中的很多东西都会得到更 加广泛的传播。人们可以随意复制任何东西,并且数量不限。如何制定3D打印的法律法规用来保护知识产权,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否则就会出现泛滥的现象。劣势4:道德的挑战 道德是底线。什么样的东西会违反道德规律是很难界定的,如果有人打印出生物器官和活体组织,在不久的将来会遇到极大的道德挑战。劣势5:花费的承担
3D打印技术需要承担的花费是高昂的。第一台3D打印机的售价为1万5。如果想要普及到大众,降价是必须的,但又会与成本形成冲突。
五、技术原理
3D打印技术(即快速成型技术)的基本原理简而言之即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类似于数学上的积分过程,其层数需要根据打印机的技术指标它所支持的“层厚”来决定。形象地讲,快速成形系统就像是一台“立体打印机”,因此得名“3D打印机”。每一层的打印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在需要成型的区域喷洒一层特殊胶水,胶水液滴本身很小,且不易扩散。然后是喷洒一层均匀的粉末,粉末遇到胶水会迅速固化黏结,而没有胶水的区域仍保持松散状态。这样在一层胶水一层粉末的交替下,实体模型将会被“打印”成型,打印完毕后只要扫除松散的粉末即可“刨”出模型,而剩余粉末还可循环利用。打印耗材由传统的墨水、纸张转变为胶水、粉末,当然胶水和粉末都是经过处理的特殊材料,不仅对固化反应速度有要求,对于模型强度以及“打印”分辨率都有直接影响。目前的3D打印技术能够实现600dpi分辨率,每层厚度只有0.01毫米,即使模型表面有文字或图片也能够清晰打印。当然受到喷印原理的限制,打印速度势必不会很快,目前较先进的产品可以实现每小时25毫米高度的垂直速率,相比早期产品有10倍提升,而且可以利用有色胶水实现彩色打印,色彩深度高达24位。
下面举例说明3D打印原理(以苹果为例)1.使用CAD或其他电脑程序设计一个苹果
2.电脑被告知苹果的尺寸,形状,材料,进行定制
3.电脑发送信息发给一台可以使用塑料和橡胶类原材料的3D打印机 4.系统控制激光器(或喷嘴)在第一层截面图的范围烧结液体原料
5.一台紫外线照射灯打开,把液体干燥成固体,这些固体是苹果的第一层(即最底层)6.放置第一层的打印机托盘下降
7.第二层液体被放置在第一层上,让它凝固 8.这个过程一再重复,直到苹果完全形成
六、研究计划
(计划结题时间4-6个月 自本周至明年5月结题)第一阶段(2013.12.1-2013.12.5)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13.12.9-2013.12.31)以对3D打印机的研究为契机,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主要包括通过查阅有关书籍及借助网络对过去的普通打印机的原理的学习。了解喷墨打印机的压电喷墨技术和热喷墨技术以及激光打印机的激光打印机的核心技术即电子成像技术。并进行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阶段(2014.1.18-2014.2.28)
第一部分:深入了解3D打印机的相关知识,针对目前所存在的3D打印机的六种工艺(包括 SLA工艺:光固化/立体光刻
FDM工艺:熔融沉积成形
SLS工艺:选择性激光烧结
LOM工艺:分层实体制造
3DP工艺:三维印刷
PCM工艺:无木模铸造)进行初步了解
要求组员做出相关记录及学习结果,并准备组内答辩
第二部分:要求每个组员自学CAD的相关使用方法,为后续制作CAD模型进行初步准备。要求掌握平面绘图、三维绘图、绘图辅助工具、编辑图形、标注尺寸、书写文字、图层管理等多项CAD基本功能
第四阶段(2014.3.1-2014.3.18)组员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寒假的学习成果和经验体会,针对组内成员的学习记录及结果进行互相提问和答辩,最后共同总结出一份有关研究成果的初步报告
第五阶段(2014.3.19-2014.4.18)组员利用所学的CAD技术合作完成一个较复杂的实物3D模型并在研讨课上进行成果展示
第六阶段(2014.4.19-2014.5.10)完成结题论文,对5个月以来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经验进行总结
第二篇:研究课题报告
研究课题报告
研究课题: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
成果展示:语文课件(PPT)
研究时间: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
研究过程:
一、制作课件前
1. 黄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这一学期都要有一个研究课题,由于我和杨珊以后的目标都是当一名老师,所以我们成为了伙伴。
2. 在我们还没有一点制作课件的知识前,我们商量的是制作一个数学课件(当时觉得做数学的简单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
3. 随着黄老师对同学们做PPT时遇到的问题的讲解和在课堂上讲的一些做PPT的技术,我们慢慢的了解了怎样制作一个PPT课件
4.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徐玲老师讲了一首古诗的PPT后,我们两个不知为何就在下来的商量都提出了做一个语文古诗的PPT的提议,真的很心有灵犀哈!
5. 在这么久的学习中,我学会了怎样在PPT里插入声音、图片、视频等等,然后也学会了怎样让插入的声音一直在PPT播放的过程中播放,也知道了插入的视频要格式正确才能够放映出来。当然在这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很多的迷茫和困惑,我刚开始做时,对里面很多键的功能都不知道,一些知道的也不能够很好的运用。所以我开始问老师,问我的伙伴杨珊,问我的同学们,通过问他们,我解决了很多问题,也知道了很多我一起不会的技术。
二、制作课件时
1. 我们首先构思了这个课件的排版,现在纸上简单的写了出来
2. 在网上下载了一些课件需要的文字、图片和朗诵带
3. 我们一起做文字的排版和它们进出的动画
4. 我负责插入图片和声音,杨珊负责把图片做成那种翻相册的效果,但不知为什么,只要我们插入那个朗诵,Powerpoint就会出现问题,我不知道是电脑的问题,还是那个朗诵带的问题。
5. 最终我们完成了这个课件。
三、制作课件后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基本上学会了怎样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知道了怎样合理的使用一些软件来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精彩。我通过做这课件也了解到很多事情要有与他人的合作才能够做的很好,我觉的我这一学期没有荒废,我学到了我以前我完全不了解的技术,我会继续加油,继续努力的学习,做出更好的作品。还有我非常感谢黄老师让我们在大学第一学期就去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让我们能够朝着我们的目标努力奋进。还有每一学期的研究方向也让我们每天都有目标,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充实!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指南
“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指南
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规律、模式和方法。依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2006--2010)》和我省实际情况,制订“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指南。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评价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教育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发展研究
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保障体系的研究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与评价研究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策略研究
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与效益研究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环境建设研究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教师培训的策略研究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与区域协作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区域或学校内涵提升的研究
★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研究
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区域协作研究
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研究
★东西部地区校际互动发展研究
四、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绩效技术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与评价研究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活动的研究
社会性软件(如Blog、Wiki等)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研究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五、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应用研究
★面向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应用与评价研究
★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研究
信息资源建设的评价研究
信息教育资源的管理机制研究
★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模式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人本特征研究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
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
教育城域网资源开发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网络化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
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实施研究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培训模式研究
★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网络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研究
教育技术机构专业人员培训策略研究
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培训”研究
七、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对未成年人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养对策研究
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评价与干预策略研究
★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
未成年人信息素养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青少年网络心理研究
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身体成长影响作用研究
★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
网络信息对未成年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用研究
八、“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现代化发展研究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策略与有效利用研究
★“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
“数字化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
“数字化校园”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
九、教育技术领域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
高新技术发展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研究
★信息化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
★网络技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通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人工智能系统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新技术成果及产品适应教育教学应用研究
★高新技术产品应用绩效的实证研究
十、中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中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中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比较研究
★中外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比较研究
国外中小学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国外中小学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培养与发展研究
★国外中小学学习资源建设模式机制研究
说明:
一、本课题指南所列课题内容和课题名称,为导引“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方向及专题。建议申报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单位或人员,在四、五、七、八所列课题范围内选择,要结合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确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课题名称,切忌大而空。
二、本指南中带★号的课题,即《江苏省“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中所指的一类课题。
第四篇: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附件4:
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加强对研究课题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等有关法律,参照《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管理办法》和《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文物保护事业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以下简称“科研课题”)必须坚持文物工作方针,遵循文物保护事业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
第三条 科研课题以国家资助为主,面向全国文物、博物馆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保证重点。
第四条 科研课题分为重点课题、一般课题两类,研究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重点课题指列入《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的课题;一般课题指自拟课题。
第二章 课题组织管理
第五条 科研课题的管理采取国家文物局、课题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分级管理的方式,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
第六条 国家文物局是科研课题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文物保护事业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二)制定近期及中长期文物保护事业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重点任务,编制《课题指南》;
(三)审定立项课题及其经费预算,批复课题实施计划,建立科研课题库;
(四)督促、检查科研课题的实施过程,组织课题中期检查,协调并处理课题执行中有关重大问题;
(五)组织课题验收,登记课题产生的科研成果,按规定管理课题成果的知识产权。
国家文物局设立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课题办”),负责科研课题日常管理事宜。
第七条 课题组织单位由国家文物局直接委托,可以是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或其它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单位。课题组织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接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组织编制重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提出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经费预算安排建议;
(三)落实课题约定支付的配套经费及其它支持条件;
(四)组织课题的实施,监督、检查课题的执行情况,汇总、上报课题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报表,协调并处理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审核课题验收的有关文件资料,提出课题验收申请。
第八条 课题承担单位主要职责是:
(一)严格执行课题申请书承诺的各项任务,提供课题合同书中承诺的有关支持条件,完成课题预定的目标;
(二)及时报告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三)按要求编报课题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提交课题验收的全部文件资料,并进行档案归档。
第三章 课题立项管理
第九条 课题办每年第一季度公布《课题指南》,并于公布之日起受理申报。
第十条 凡有条件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法人或自然人均可申报科研课题,法人申报课题应指定课题负责人。
第十一条 课题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不具备此项条件者,须有两名同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书面推荐。
第十二条 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课题实施全过程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应有三分之二以上时间,担负实质性的研究工作。课题负责人可根据课题实施的需要,打破单位、行业界限进行优化组合,择优聘用课题组成员。
第十三条 课题负责人每次只能承担一项课题,所从事的课题尚未完成,不得申报新课题。禁止同一课题多头申报。
第十四条 科研课题重点资助符合下列条件者:
(一)对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或当前急待解决的、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课题;
(二)学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可获得重要进展的前沿课题;
(三)有稳定的研究队伍,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可靠的时间保证,课题承担单位能提供基本的研究条件。
第十五条 在条件相近时,优先支持属于下列情况的研究课题:
(一)45周岁以下、获省部级奖励的优秀中青年的申请课题;
(二)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申请课题;
(三)创新性、应用性强的课题;
(四)跨区域、跨学科联合研究的课题和学科生长点。第十六条 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必须认真、准确地填报《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立项申请书》,由课题组织单位审核后报送课题办。
第十七条 为保证科研课题立项评审工作的规范和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课题办按照以下程序,对每年的申报课题进行评审的组织工作:
(一)负责组织课题的初审工作,遴选符合申报条件的课题;
(二)对初审合格的课题分送从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中选择的有关专家函审;每一课题至少须经三名相同或相近学科的专家评议,并提出函审意见;每一课题以函审专家过半数同意推荐立项为函审通过标准;对有争议课题可另聘请专家复议;
(三)负责对通过函审的课题组织立项评审,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课题立项评审委员会,评委会主任由国家文物局领导担任;评委会组成人员中,60%的评委要经由国家文物局专家库随机产生;申请课题的有关人员不再担任评委;通过公开评议和记名投票的方式评出拟立项课题和优先立项顺序,并提出资助经费建议,其中自筹经费课题单列;
(四)对评审结果进行复核,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待审批同意后,对获准立项课题及经费资助安排在媒体上进行为期15天的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和评议。
第十八条 通过公示的课题,国家文物局与课题组织单位及课题承担单位正式签订《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立项合同书》(以下简称“合同”)。合同经三方签字后生效,课题正式启动,课题负责人即成为课题责任人。凡因课题负责人方面的原因未签署合同的,立项资格自行取消。
第十九条 立项课题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课题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自主权。
第二十条 课题的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参加评审工作的专家遇到审议与本人直接有关的课题时,必须回避。
第二十一条 参加评审工作的全体人员共同遵守以下规定:
(一)严格遵守有关的保密规定;
(二)保护课题负责人的知识产权,不得擅自复制、抄录和留用申请书;不得泄露或以任何形式剽窃申请书内容;
(三)不得泄露同行评议人姓名、评审过程中的意见和未经审批的评审结果;
(四)课题评审会的有关资料和评审记录,在课题评审结束后由课题办收回存档。
第四章 课题实施管理
第二十二条 科研课题实行检查制度和执行情况报告制度,检查课题的进度、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课题责任人须在课题规定期限过半时,向课题办提交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第二十三条 科研课题应在合同规定执行期结束后3个月内,由国家文物局按照以下程序,对课题组织验收:
(一)课题承担单位在合同期满后,15日内提出课题验收的书面申请和相关课题材料,报送课题组织单位;
(二)课题组织单位在接到课题的验收申请后,15日内初步审核提交材料的完整性和课题完成情况,提出书面意见,向国家文物局申请课题验收;
(三)国家文物局在接到课题组织单位提交的验收申请和有关材料后,15天内明确是否予以验收,并给予回复。国家文物局聘请有关专家组成科研课题验收委员会。验收委员会采取公开评议和记名投票方式进行。国家文物局对验收委员会提交的结项评审意见进行核准。
第二十四条 科研课题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
科研课题的计划目标和任务已按照合同要求完成,经费使用合理,为通过验收;
科研课题的任务未按照合同要求完成,或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完整或不真实,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或经费使用中存在问题,均为不通过验收。
第二十五条 科研课题验收结论意见由国家文物局通知课题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
第二十六条 课题实施过程中,经核实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对课题进行调整,并暂停拨款:
(一)经费开支不符合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
(二)需要变更课题责任人、课题承担单位的;
(三)需要改变课题名称、成果形式、技术路线,对研究内容有重大调整的;
(四)未能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要求延期半年以上(最多不超过一年);
(五)有其它重要事项变更的。
凡属上述情形被暂停拨款者,须由课题责任人和承担单位提交书面申请,经国家文物局审核同意后,恢复拨款。
第二十七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国家文物局将撤销课题,并予以通报:
(一)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二)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研究技术滞后;
(三)剽窃他人成果;
(四)未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擅自变更课题责任人、研究内容、研究路线;
(五)逾期不提交延期申请,或延期到期后仍不能完成;
(六)初次验收未能通过,经修改后半年内重新验收,仍未能通过;
(七)配套的自筹资金或其它条件不能落实;
(八)违反财务制度。
被撤销课题的课题责任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并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 需要调整或撤销的科研课题,由课题组织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报国家文物局核准后执行。必要时,国家文物局可直接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或撤销。
第二十九条 被撤销的科研课题由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责任人对课题实施情况作出书面报告,经课题办核查后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第五章 课题经费管理
第三十条 科研课题经费由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事业科研专项补助、课题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配套等构成,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第三十一条 课题经费一次核定,分期拨付,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课题期限在一年以内,立项当年拨付70%,课题结项验收后拨付30%;课题期限在一年以上,立项当年拨付40%,中期报告评估合格后拨付40%,课题结项验收后拨付20%。
第三十二条 课题经费必须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
第三十三条 使用课题经费购臵的固定资产,其使用权和经营权一般归课题承担单位(合同中另有注明的除外),必须纳入课题承担单位的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与管理。
第三十四条 课题通过验收后,课题责任人应会同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清理历年收支账目,如实编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结项验收自评估报告》中的经费决算表。
第三十五条 自筹经费课题的经费筹集、使用和管理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及本管理办法的规定。
第六章 课题成果管理
第三十六条 通过验收的课题,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科技成果登记办法》进行科技成果登记。
第三十七条 课题成果如果公开出版或发表,应在醒目位臵标明“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字样。
第三十八条 国家文物局对有重要学术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成果予以推广。对在文物保护事业科学和技术方面有重要发明创造或其他重要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予以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有关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以往发布的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者,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文物局解释。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
2010-2011学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课题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学习网络技术,学习课件和网页的制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一个阶段来收获颇深,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习,明确课题内含
1、本课题组成立之初,课题组成员对该课题理解不深,因此,学习课题相关理论是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使每个成员能深刻了解该课题各种相关知识,指导课题组成员在新的形势下,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的转变,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认真学习学科知识,现代教育理论,在网上收集大量的优秀教师案例,借阅了《中国电化教育》、我们课题组经常在中午、晚上阅读这些资料,将学习心得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平时我们课题组成员还收看中央电视教育台的节目,密切关注网上教育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动态,认真学习教学课例。此外观看了一些教学录像带,从中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研究学生,合理分组。
1、在班级中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均衡分组。分组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每组以4~6人为宜,成员应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
(1)矫治型小组。矫治型讨论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4至6人。其中小组成员的认知方式既有沉思型又有冲动型,认知结构既有完善者又有不完善者,形成互补态势。在通过讨论之后,小组成员之间的想法见解可以在组内提前进行补充、协调,由小组中心发言人进行组内总结,使组内成员的认识趋于正确、完善。这种矫治型的讨论一般运用在答案唯一的。
(2)争辩式小组。争辩式讨论小组的人数、组数不定。教师通过整理学生对同一问题所持的几种不同看法,把见解观点一致的学生编制成组,然后在组际之间进行争辩式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动空间,大胆抒发各自的见解,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使正确答案暴露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释放错误信息。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时,要求把12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老师为了让学生操作平均分的具体过程,要求学生用实物独立摆上圆片,得到多种可能性。大多数学生会将12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这四种情况,老师把这些同学编制成一组,由于人数较多,不以组的形式聚集,分散于教室中,以点带面;而在此基础上,也有同学认为还可以把“1”看作一份,指出了把12分成12份的设想,于是又将这个小群体编制成一组,以聚集的形式安排在教室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又有同学提出了将“12”看作一份的设想,至此,教室中既有了以分散形式存在的大组,又有了聚集形式存在的两个小组,而争辩的焦点则是在于能否将“1”或“12”看作一份,平均分成12份或1份呢?事实上,在争辩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感知列出的不同观点也有可能都是合理的,起到了互为补充的作用。因而,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给趋于严密。
(3)自由组合讨论。这是一种介于矫治型与争辩型之间的讨论,更具自由、宽松的氛围。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以及其平时交友的圈子,与对问题所持态度和自己认为具有权威的同学组建成组,达到统一。
2、形成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老师应注重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调查表明,有近30%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或者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尤其显得必要。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讲,灌输是一种最省力,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其三,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探究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3、培养教师领导小组讨论与合作的方法与策略。
(1)在新知探求过程中,运用讨论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2)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组织讨论
越是教材的重难点处,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
(3)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时,组织讨论。这样的形式往往能引起学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4)解决问题方法处组织讨论,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他们就能够在讨论中相互之间得到启发,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初步构建探究式教学的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上,应适当突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在课程结构上,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以培养通才;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用“任务驱动”法、研究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小学生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模式的基本教育过程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认知建模——巩固应用 创设情境阶段: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于探索中。
提出问题阶段:通过一定的学习情意,让学生明确主攻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组员特点,进行组员间的分工合作,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开展自主研究。
自主探究、认知建模阶段:包括组内交流和小组间交流。小组成员通过探索研究,阐述各自观点,并提供有关证明进行论证。对尚存在的疑难杂症进行集体研究,各小组汇报小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辩论,对本小组研究结论进行审视与修正。
巩固应用阶段:在交流探讨中,逐步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并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表现给予评价,并进行实际的运用与验证。
四、研究的收获
1、教师已能初步筛选适合“探究教学”的内容。
结合教材确定“探究教学”的内容,既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又要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要思考,使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
2、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转变较明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学生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已养成一些“探究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的能力。如:
1、学会收集。探究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或材料,如:“千克和克的认识,就需要学生收集同一种物品的各种包装重量,或许多不同物品的重量。
2、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各人实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3、学会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
4、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要学会倾听老师的提问,同学间的发言;要倾听操作要点;也要倾听小组分工要求;要倾听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言,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五、研究反思
如何规范和完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机制,竭力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潜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正如专家们所预言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