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南通市委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中共南通市委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发布时间: 2006-08-28 00:00:00 字体:[ 大 中 小 ]
通委发〔2006〕12号
为贯彻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落实《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苏发〔2006〕13号)精神,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南通全面腾飞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现作如下决定:
一、把自主创新作为南通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南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已成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我市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胜期,经济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市场制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需要自主创新的推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撑。南通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紧密结合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定位和以长三角中心城市为特征的功能定位,必须紧密结合南通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科教人文基础深厚等实际,必须紧紧抓住大桥开通、沿江沿海开发的新一轮发展机遇,立足现有基础,发挥优势和潜力,着力解决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积极整合各种创新资源,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功能。全市上下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意义,真正把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模式转型、促进南通新一轮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引领和支撑南通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为主线,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重要着力点,把产学研结合作为主要途径,把推动科技创业作为主要抓手,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品牌,增强创新活力,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争当全省江北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在全省率先跨入创新型城市的行列。
“十一五”期间,是为南通建成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全市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高新技术产业超千亿工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121”工程、产学研合作“百千万”工程、知识产权“315”工程、建设新农村科技先导工程),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0%和6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年增速达3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每年递增1.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专利总量名列江北第一,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在优势产业领域形成一批自主核心技术,在社会发展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科技创新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建立布局合理、良性互动、开放配置、运行高效、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到2015年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实力的创新型城市。
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激励企业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依靠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一批规模型企业,做强做精一批民营科技型企业。鼓励支持一批民营企业,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及创新成果,解决企业竞争中的技术难题,使其成为提升我市产业结构层次,加快发展模式转型的生力军,成为全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领头羊。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政府科技经费要重点支持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超过5%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超过3%的规模企业。鼓励企业开展科研攻关、新品开发、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扶持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群体。
加强科技合作,拓宽自主创新渠道。要创新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涵,以更大的力度吸引高科技成果到我市进行转化。支持我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大力加强与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国防科工委系统的深层次合作,吸引来通创办各种形式的创新载体。加强与国内大院大所的合作,吸引863、973等重大项目到南通落户和产业化。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合作,主动接受上海、南京和杭州的科技辐射。支持在通高校、科研机构的发展,充分释放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量,发挥其在自主创新中的源头作用。
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依托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在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建设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广大中小企业、中小科研机构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在企业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机构,为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转化和知识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有效载体。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和行业,建设技术质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科技情报机构、高等院校和图书馆,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一支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逐步形成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研发服务、技术开发、技术交易、技术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促进技术和知识的有效流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坚持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兴办产权多元、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合理分工、相互衔接、服务社会、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打造创新型产业高地
加强主导产业技术集成,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新型船舶修造及配套、新能源、软件、通信器材及设备、高效节能机电设备、化工新材料、电子医疗设备、汽车零配件、电子基础元器件及材料、生物医药等10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建立重大战略产品、产业的政府协调机制,推进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支持一批先导性和产业链长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形成若干在国内举足轻重、在国际有影响力的产业群,占领若干产业制高点。引导支持民营资本和技术人员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外商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
加快各类科技园区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科技孵化器发展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创办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科技孵化器,形成综合性与专业性、公益性与盈利性相结合,竞相发展、功能互补、信息共享的开放型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软件园等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形成一中心多园区的格局,努力争取早日建成国家级创业中心。加快科技创业社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配套的南通科技研发、创新、孵化的核心区。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以优化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为目的,以实施种子优化工程为主要抓手,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培育有利于发展都市农业、外向型农业的动植物新品种;积极研究并系列开发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产品贮藏深加工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等,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植物品种,扩大优质高效农产品的规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社会事业领域自主创新。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实施社会事业科技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地加快工业生活废水废气处理、农业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突出加强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城市建设、防灾减灾等社会领域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为建设“和谐南通”、“平安南通”、“生态南通”、最适宜居住与创业城市提供技术支撑。
四、发挥对外开放优势,大力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更加注重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有选择、高起点承接国际产业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加强重点产业领域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成套技术装备的引进。通过合作研发设计、联合承包工程、配套协作制造等方式,积极承接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高起点引进技术装备,防止盲目引进和低水平重复引进。
积极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同时,大力开展对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把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技术引进的重要目标,加强对引进技术装备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安全环保措施等方面的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集成和提升的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支持引进单位和制造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相互协作,有计划地组织产学研三方面科技力量,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联合攻关。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有关企业必须制定消化吸收及再创新方案,明确计划、目标和进度。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开发区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研发活动的国际化。抓住发达国家部分产业研发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吸引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积极推动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土化。支持我市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中外合资合作形式兴办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研发,支持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研发交流和外资企业研发设计,通过提高我方在国际性技术研发活动中的参与度,有效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五、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大力推动科技创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各类科技人员的作用,强化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不断优化创新人才的发展环境。围绕建立南通人才特区的总体目标,制定、完善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强化科技创新企业、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人才载体建设,鼓励各类自主创新机构、企业面向海内外招聘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尤其是自主创新领军型人才。大力实施“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百千万人才培训工程”、“产业人才开发配置工程”、“技能振兴行动”,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自主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加大对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资助力度,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用人机制,促进全社会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科技要素参与分配,引导和支持企业吸引、稳定和培养优秀人才。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鼓励多种形式的科技创业。推动科技创业,实现人才、技术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爆发式增长的先进生产力,是南通推动科技创新的当务之急和主要抓手。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积极支持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企业家利用创新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拥有创新成果的科技人员和科研团队,以兼职或离岗等方式,走出来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或与企业家合作创办科技型企业,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市外科研团队和科技人员携带创新成果来南通科技创业,支持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自主创业,加快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科技企业家。鼓励各类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项目承包等多种形式转化创新成果、参与科技创业。保护科技创业人员的合法收益,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解除科技创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六、营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协调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调整完善各项科技奖励政策,及时研究解决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完善市科教兴市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各县(市)区要调整充实科技管理力量,确保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注重在制度、机制、体制等方面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制定和落实支持政策。用足用好国家、省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结合我市实际从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确保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制度以及政府首购政策和订购制度。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
发展多元化的创业投资业。加大财政对风险投资的引导力度,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建立和完善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依法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信用担保企业发展。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将创造和应用知识产权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目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发明创造。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知识产权的应用和管理,提高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统筹协调,调整优化科技经费使用结构,充分发挥科技计划项目与财政科技经费的导向作用。改革完善科技项目立项制度,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主动设计和联合攻关,推行和完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招投标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实行科技项目廉政准入制和重大项目监理制,强化中期评估和验收考评,努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科技投入与产出比,探索建立科技持续创新发展的新机制。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促进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体系。不断完善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党政考核的主要内容。加强对自主创新政策、目标和任务落实情况的评价和督查工作,定期分析和评价政策措施的执行效果,并责成相关部门和地区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建立我市重点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考核评估体系,对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知名品牌的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估。把各相关部门推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工作纳入市级机关目标管理体制,列入年度考核。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和“三创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卓越、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业风尚,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焕发人人讲创新的精神风貌,营造全社会重视创新的良好环境,把南通建设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第二篇:中共南昌市委 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
中共南昌市委 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
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
中共南昌市委 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
发表日期:2006年10月17日
【编辑录入:办公室】 洪发[2006]36号(2006年9月20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赣发[2006]6号),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特作如下决定。
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1、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2、我市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把推进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成立南昌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组建市科技顾问委员会,对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等重大决策进行论证和咨询,充分发挥国内一流和省内各类科技专家在我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决策科学化服务。
二、南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以“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为背景,以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线,以建设科技园区为龙头,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中心,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为基础,以做好“两篇文章、推动全民创业”、实现富民强市为根本目标,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技术支撑。
5、主要目标: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集成与优化科技资源,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构建我市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养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0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各30家、各类创业服务中心和企业孵化器达20家以上,建立10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市、县(区)两级科技三项经费占当年财政支出预算比例分别达到1.5%和1%以上;全市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其中企业R&D经费投入占总R&D投入的比例超过50%,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投入达到年销售收入的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达到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R&D活动人员每万名达100人;高效运作的风险投资机制初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构达5家以上,风险投资总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科技咨询、评估、论证等中介机构,并使其进一步规范化、专业化、网络化,着力构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公共科技服务三大平台。力争在“十一五”期末,把南昌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示范基地,使南昌成为以知识创新为先导的全省技术跨越的创新源,以高度信息化为特色的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地区。
三、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6、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市场和政府的资源配置,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强化企业在我市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7、加快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各类研发机构建设。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创建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形成我市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源,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对企业新建立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市政府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对企业新建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
8、支持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提高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9、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后,自获利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两年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0、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四、整合资源,推进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建设
11、整合和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资源,构建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成果转化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科研院所、高校、中介机构和政府之间的联动机制。加强公共资源平台建设,协调产学研各方发挥综合优势,联合开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共同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科技三项经费优先、重点支持公共资源平台建设和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项目。
12、构建专业化、网络化、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完善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交易网络,进一步落实技术市场税收优惠扶持政策。制定鼓励我市技术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技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重点办好网上技术市场,市科技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每年从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持区域性技术交易平台和网络的建设。
13、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区域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智力资源富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因素活跃的优势,协调建设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的研发基地、孵化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情况进行考核,择优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
14、完善各类科技园区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要基地和国内外产业在我市转移的重要载体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园区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抓好半导体照明工程等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建设直接为基地企业提供信息、测试、设计、培训等服务的公共平台。
15、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以知识化、信息化为支撑,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完善提升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旅游会展业,规范壮大金融服务业,积极培育文化传媒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继续发展科教服务业,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业。
16、提高科技服务“三农”能力。以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为目的,扶持现代农业企业,扶持现代农业企业,加强农业共性技术攻关,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广生物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标准。
五、高度重视人才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17、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坚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并重,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科技合作交流网络和人才市场服务体系,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
18、建立健全企业家和员工科技素质培训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企业家、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培训体系,构建职前、职后相衔接的教育、科技、经济、人事、劳动等部门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技工学校的作用,着重对我市规模以上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进行科技管理知识与新技术知识培训,提高我市企业家与技术工人的科技素质与自主创新意识。
19、突出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实绩为主的奖励导向,加大科技创新表彰和奖励力度。设立市科技明星奖,大幅提高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额度。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办法和培养机制。对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突出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市有关部门优先向国家、省、市推荐申报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和享受政府津贴,并可破格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作为市人才重点培养对象。
六、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20、引导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创新领域,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入为补充、全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从2006年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每年增加到1000万元,其中市财政安排500万元,市科技三项经费配套500万元,用于激励和引导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健全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与风险投资机制,坚持规范化管理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科技创业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创办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21、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的科技三项经费应按当年财政支出预算的1.5%以上安排。各县区科技三项经费占当年财政支出预算的比例应达到1%以上。建立健全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和报告制度,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科技三项费的预算执行、财政审计监督、绩效评估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实施科技项目责任制,集中经费在我市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工程。
22、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以上,设立“市专利专项资金”。主要重点资助专利申请、执法、奖励、产业化、试点示范、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战略的政策研究、建设专利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专利价值评估和制定技术标准。有条件的县(区)也要设立“专利专项资金”。
七、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23、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和法制环境建设。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入手,认真贯彻落实推动科技进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强科技立法与执法工作,制定有利于推进科技创新、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24、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工作重心从直接管理项目、资金转移到加强科技规划、制度建设、环境建设、提供服务和组织推动等工作上来,转移到组织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上来,转移到科技进步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来。改革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整合科技资源,强化政府科技资金的导向作用;改革完善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度,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科技投入与产出比,探索建立科技持续创新发展的新机制。
25、强化知识产权工作。成立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知识产权联系会议制度,领导和统筹协调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自身建设,强化其管理职能;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申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加大对获得国内外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业标准财政补助力度;重点支持发明专利产业化,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26、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标。进一步完善县(区)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制度,把推进科技进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列入干部任期考核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确保推进科技进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7、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和行业协会等各自优势,积极开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等加大宣传力度,对宣传科技创新和推进科技进步、引导市民提高科技意识产生较大影响的新闻报道予以奖励。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关心和投身到自主创新的各项活动中去,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各县(区)要根据本《决定》精神,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和实施本地区自主创新的规划、政策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充分发挥基层创新的积极性,努力建设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创新区域。
第三篇:中共桓台县委桓台县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县的实施意见
中共桓台县委文件
桓发[2006]13号
———————★———————
中共桓台县委 桓台县人民政府
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县的实施意见
(2006年5月13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配套政策措施,增强我县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根据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10年的时间,建成创新型县,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创新型县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建设创新型县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以建设创新型县为目标,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 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立足全员创新、全方位创新、全社会创新,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高新技术、大企业名牌、自主知识产权带动,实现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大幅度的提高,为实现绿色、开放、现代化新桓台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建设创新型县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06年要达到34%,以后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总数的60%以上,培植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4-5家,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2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9%以上,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99%以上,本县发明专利授权量和向国外申请专利量居全省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科技进步水平综合指数进入全国前列,科技引领桓台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建成创新型县。
3、建设创新型县的主要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科技规划纲要》和决定,积极推进科教兴县和 人才强县战略,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能力;努力构建技术、管理、服务创新三个体系;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制造业信息化载体三大平台。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在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农业高新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特别使主导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围绕自主创新,着重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⑴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围绕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从今年开始每年争取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20项以上,引进消化吸收科技成果15项,研发市级以上重要科技成果15项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5年,发明专利达到500项。
⑵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围绕建设具有桓 台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着重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管理信息化体系和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到“十一五”末,力争80%的骨干企业通过挂靠联合等形式,建立起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3-5家。到2015年,建成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3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5-10家,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6-8家,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坚持产学研结合,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特色技术创新体系。
⑶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以新材料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及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农业高新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等领域作为主攻方向,加强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和产品研发,创造一批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占有量。大力推进东岳国际氟硅材料产业园建设,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形成以含氟材料为链条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到30家,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50种以上。⑷企业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到2015年,全县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到100%;信息技术对产业改造有明显成效,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应用率达到80%,建成省级以上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50家,建成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县。
⑸大企业名牌带动作用愈益凸显。对全县60家纳入动态管理的骨干、成长、提升及亿元培植型企业,在政策、资金、环境上予以引导和扶持,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打造百年企业,并发挥其在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上的优势,在优化提升传统名牌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自主开发,掌握一批国际国内核心和关键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创造更多创新品牌,以此带动整个县域科技、经济发展。到2015年,争创中国名牌5个,山东名牌60个,国家免检产品45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著名商标50个,国家级新产品30个,火炬产品50个,星火产品80个。
⑹创新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制定有利于人尽其才和高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优惠政策,充分整合人才资源,努力引进、培养一批具有跟踪国际先进技术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一批产业化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和一支 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形成良好的人才结构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到2015年,全县企业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规模以上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5、支持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研发经费投入。到“十一五”末,力争使80%的骨干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到2015年,亿元、提升、成长型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应达到3%以上,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应达到5%以上。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政策。
6、鼓励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对新认定批准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县政府奖励企业30万元;新认定批准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奖励企业5万元。
7、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在高等院校设立实验室或科研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合,组建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每新建一个县政府奖励企业5万元。
8、鼓励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和成果。引进技术和成果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目录的,在招商引资考核中按照协议作价全额计算招商引资任务,并享受政府奖励政策;引进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可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政策。
9、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对列入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863计划、国家级新产品的,分别奖励企业10万元,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分别奖励企业5万元、2万元;列入省级重大科技计划的,奖励企业5万元,列入省级火炬计划或星火计划的,分别奖励企业3万元、1万元。
10、支持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对省级以上的新产品,自列入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名单的起,实行国家级新产品享受3年、省级新产品享受2年的财政专项 资金扶持政策。当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科技创新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以上的,奖励企业1万元,获得国家级科技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奖励课题组10万元,获得省级科技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奖励课题组5万元、3万元、1万元,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奖励课题组2万元。将县级科技进步奖的奖金提高到一等奖2万元、二等奖1万元、三等奖0.5万元。
11、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企业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购臵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当年抵免不足的,可用以后企业比设备购臵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延续抵免,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
12、支持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以本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属《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生产的产品所得,自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5年。
三、实施高新技术带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1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份额。各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年增三个百分点以上,县政府奖励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各0.5万元;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年增三个百分点以上,县政府奖励科技、统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各0.5万元。
14、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新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每家奖励10万元;新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每家奖励5万元。从事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项目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可以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享受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具体执行中,应由企业提出申请,经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并出具审核证明后,报省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查,省级税务机关审查合格后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执行。
四、加强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机构建设
15、加快桓台县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平台建设。县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中心平台建设,着力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沟通与联系,加快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引进及科技难题联合攻关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
16、加快东岳国际氟硅材料工业园建设。积极争创氟硅材料国家级园区,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 后工作站;以园区为载体,勇于争取和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研究开发项目,逐步建成亚洲乃至国际上最大的氟硅材料研发基地、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出口产品创汇基地和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17、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促进全县优势传统企业得以信息化改造。在此基础上,在全市率先建成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县,并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县。建成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县政府奖励企业10万元,建成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县政府奖励企业5万元。
18、积极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与两院院士、各重点大学、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力争与国内近100家重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支持企业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19、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企业所得税。20、对为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镇村农技推广站、植保站、水利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种子站、农机站,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以及城镇其他各类事业单位开展上述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暂免征企业所得税。
五、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金融保险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1、加大财政科技投入。2006年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新增部分重点用于建立科技各类专项资金等。到2015年,县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即科三费)达到县财政支出的2%。
22、鼓励金融机构对自主创新的支持。金融部门对各类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出口产品、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优先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
23、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我县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对新上市企业,县政府奖励企业30万元。
六、实施知识产权和名牌带动,推动产业升级
24、实施知识产权带动,鼓励企业创造知识产权。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省级以上专利明星企业可享受 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结合,鼓励和推动企业争创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强化执法手段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5、实行专利申请奖励制度。从2006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30万元,用于专利申请补助奖励,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技术的实施和发展。
26、实施大企业名牌带动。每创建一个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和国家级免检产品的,每个奖励企业10万元;争创山东名牌和著名商标的,每个奖励企业2万元。通过实施名牌带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
27、大力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各单位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吸引各方面人才。高层次人才带研发项目到我县工作,根据项目情况,优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以高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作价金额可以达到注册资本的35%或者更高。
28、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建立创新型人才带薪培训和学术休假制度。支持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制度,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费 用,由政府、企业(单位)、个人共担。
八、加强领导,全民动员,努力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社会环境
29、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县,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站在时代的前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圆满完成建设创新型县的各项任务。实行党政领导科技目标责任制,将工作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每年进行总结表彰;各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高全县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各行各业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小发明、小革新。广泛宣传在科技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大力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30、本意见由组织部、宣传部、科技局、财政局、人事局、经贸局、环保局、统计局、工商局、质监局、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权限,分工负责,具体实施。县科技局牵头负责对本意见所列奖励项目的 考核和认定。
31、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行,以前政策与本意见不相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县委[2006]6号、[2006]19号文件涉及科技的部分,2006年继续执行,但同一项目不重复奖励)。
主题词:科技工作 创新型县建设 实施意见
中共桓台县委办公室 2006年5月13 日印发(共印240 份)
第四篇:专题三专题三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专题三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总结型
1.结合国情谈谈国家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1).是改革的必然结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3).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是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客观需要;
(5)、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你认为我国是否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能力 ?
具备。因为建国5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我们取得了一批以“二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全社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这些科技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3、国家为什么要做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为什么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简要说明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理由。;国家为什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4)、新的科技革命对于各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是能不能及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
(5)、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新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在这样的形式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6)、只有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4、你认为青少年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些什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从现在起做到:(1)、努力学习,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2)、从小发明、小创造做起;(3)、把创新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实践;(4)、善于质疑,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等。
5、作为青少年你打算怎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
(2)、树立远大理想,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
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勇于承担我们的社会责任。
6、我们青少年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了明天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我们中学生应怎么做?中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1)、青少年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
(3)、敢于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
(4)、多参加制作、小发明活动;
(5)、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7、(1)、出谋划策:谈谈怎样才能使我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请你为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提几条建议。请你为如何提高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几条建议。我国应如何面对崭新的21世纪?)
①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技术依存度;
②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使经济建设真正转
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③ 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④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自
身的创新能力;
⑤ 离开了传统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⑥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优秀文化,以
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⑦ 要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大力营造敢于
创新,大力创新的文化环境;
⑧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对做出创新成果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和
鼓励,保护其创新成果;
⑨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2)、积极搜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某中学准备组织一次活动,向学生展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秘涌现出的创新成果。请你为本次活动,举几个体现创新的事例。
如: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王选发明电子激光照排技术、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功;“一国两制”的理论等。
(3)、关注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应从小做起,从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请你举出一个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事例。
比如在解答数学题的时候,我有时会利用一种与教材不同的新的解题方法等。
(4)、能力拓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请你说出一个能够体现创新意识的名言、成语或典故。
如:“推陈出新”“温故而知新”等。
8、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只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9、国家鼓励科技创新,体现了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哪项措施?
鼓励性措施。
10、为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某班决定开展一次“科技活动周”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工作:
(1)、为学校“科技活动周”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
(2)、为了使本次科技活动搞得生动活泼、内容充实,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形式?
科技专题讲座;科学技术小发明创新比赛;举办科技活动征文比赛;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等。
(3)、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为这次科技活动周活动撰写一份发言提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整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青少年应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打好基础。(只要学生反映出对科技创新意义的认识及自己应该怎么做,观点正确,有较为充分的理由既可。)
(4)、围绕其中一种活动形式,谈谈你将为开展这次活动作怎样的准备?可以从活动的不同步骤作准备,如活动构思、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
11、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这意味着什么?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且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国重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我国产品的科技含量逐渐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不但“引进来”,而且“走出去”。
12、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源源不断的漂洋过海,从国家发展来看必须怎样做?
(1)、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2)、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越来越多的有较高科技水平的技术工人。
1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青藏铁路的修建;神六飞船的发射成功;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国两制的理论等等.14.信息搜索:请你搜集两条你最喜欢的有关科技创新的名言警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看问题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
------爱因斯坦 风采展示:请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几条标语。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
“让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等。
活动设计:假如你是这次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策划人,请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做出全面策划,设计具体的活动安排。
(1)、组织有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讨论会或主题班会;
(2)、观看“神舟”六号飞船飞行的电视录像;
(3)、创办有关科技创新的黑板报、宣传栏;
(4)、举办科技创新方面的小发明、小制作展览活动。
各抒己见:在科技创新专题班会上,同学们就“从神六的成功看创新”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请写出你的发言提纲,体现你对该问题的认识和感受。
“神六”的成功飞行是自主创新的一个典范,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赢得优势,促进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只有做到自主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5、有关创新、科教、人才主题班会的活动步骤。
第一步:请当地有明的科技专家讲话,谈人才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步:看投影《科学技术发明的辉煌时代》;
第三步:请学校的小发明、小创造获奖者交流经验;
第四步:请学生代表谈感想;
第五步:教师总结评论学生的发言,并对学生提出成才的希望和要求。
16、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
(3)、必须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条件;
(4)、必须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重奖创新人才;
(5)、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1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原因)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能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次科技革命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3)、当前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4)、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源泉等。
18、为什么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巨大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起
着主导作用。劳动者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发明制造先进的生产工具,开拓更广泛的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分类型
1、摩托罗拉公司每“投智”一美元,会增加30美元的经济效益。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2)、高新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呼唤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等等。
2、生活中点滴创新给你的启示。
培养创新思想要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多角度分析问题。青少年朝气蓬勃,思维敏捷,要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请分析:如何理解“超越王选,走向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更是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 经济和科技竞争中处于何种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王选同志一生致力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自主创新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超越王选,走向世界” 说明他希望青年一代能够超越老一辈科学家,发奋图强、努力创新、开拓进取,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让中华民族走向世界、重塑辉煌。
请理解:为什么王选会说:“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
回顾过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展望未来: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必将会继续大踏步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结合费俊龙、聂海胜受勋,吴孟超获奖和《“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的事实,谈谈你对“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
当代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中国当代青年的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它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的全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应有位置。
5、谈谈创建“创新型城市”必要性。
(1)、现阶段,我国科技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直接影响了现代化建设进程,我市经济上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上述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依然制约着我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应对未来持挑战的必然选择。
(2)、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只有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才能实现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第五篇: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现就我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作出如下决定。
一、把创新作为深圳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深圳城市发展战略的历史抉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创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圳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深圳建设成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深圳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之路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现在,深圳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以及土地、资源、环境、人口“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必须不失时机地把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大大增强城市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这是深圳从国家战略和城市兴衰高度出发作出的必然选择。
(二)全面把握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深刻内涵。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必须立足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夯实创新基础,增强创新活力,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创新动力和雄厚创新实力的城市,成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成为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的城市。要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为主线,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使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条件和差距。深圳依托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形成的体制优势,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比较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造就了一支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队伍,拥有大量技术专利和一批自主品牌,初步奠定了自主创新的优势。但是深圳距离国家创新型城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缺乏与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大学、科研院所的支撑,应用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不足;储备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载体不足;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的能力不足。
(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主要任务。必须着眼未来,扬长补短,通过增强创新源,完善创新链,加强创新交流合作,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激情,实现从“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从引进技术为主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转变,从以优惠政策为主向以营造全社会创新的体制环境和创新文化为主转变,努力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企业家,打造一大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创新型企业,创造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
二、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
(五)积极吸纳用好各类高层次人才。设立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对在我市技术、研发、金融、文化、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公共研发平台面向海内外招聘具有跨学科知识、跨行业经验和广阔视野的自主创新领军式人才。实行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以多种形式的“人才驿站”为载体,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深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鼓励留学人员,特别是在海外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并在跨国公司重要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工作2年以上人员来我市工作。用人单位引进高级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为民间创新人员的发明专利以及创新性“非共识”项目提供资助,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六)培养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健全企业家创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家服务机构的作用,创新服务方式,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七)放宽创新型人才入户政策。具有海外名校或国家重点高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并获学士以上学位的人才,我市优势传统产业领域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在深圳缴纳2年以上社会保险的技术人才,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要求及其他基本条件的,经人事、劳动部门核准后,可以个人身份直接办理入户手续。
(八)解决创新型人才的后顾之忧。为初到我市创业或在我市短期及兼职工作的各类创新人才提供高品质低租金的人才公寓。对重点引进和培养的高级人才,政府给予专项资助和生活补贴,提供优良的科研条件和居住、生活的最大便利。探索建立创新失败保障机制。
(九)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型人才带薪培训和学术休假制度。支持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制度,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政府主导的技能人才培训。对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单位)、个人共担。
三、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企业高地
(十)巩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按照企业发展水平,根据不同梯次企业的需求,分门别类地解决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分梯次培育一批自主创新的企业群体,形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梯队和良好的企业生态。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引领作用,扩大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激发其原始创新活力,使其成为原始创新的生力军。
(十一)加大对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型企业倾斜。支持自主创新型中小企业获得创业资本资助,科技研发资金对创业投资实行匹配投入。自主创新型企业除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外,可优先获得土地资源和厂房资源。
(十二)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建立政府采购审核制度,不断提高政府采购中本市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对本市企业开发的符合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行政府首购。
四、发展战略创新产业,打造创新型产业高地
(十三)明确创新产业的主攻方向。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市场前景,集中资源重点发展通信、数字视听、软件、新型储能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化合物半导体等六大战略创新产业,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和工程专项,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
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群,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争取进入世界产业前沿。推动深圳企业参与军工产品的研制生产。发展创意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亮点。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等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超前部署,加大前期投入。
(十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提高科技园区的建设服务水平,大力吸引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自主创新型企业入园设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虚拟大学园成员院校在深建立产业化基地,完善政府、大学和企业创办的各类孵化器,使创新主体和相关要素在园内高度集聚、交互作用,成为城市重要的创新源。办好各类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基地。
五、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打造自主知识产权高地
(十五)落实《深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大力实施“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支持企业创造、使用、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国际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有效保护企业的创新权益。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政策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作用,努力使深圳成为知识产权强市。
(十六)积极实施专利战略。专利保护要从离散保护向组合专利保护转变;专利申请要从国内申请为主向国内外申请合理布局转变;专利类型要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为主向发明专利为主转变。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作用,重点资助发明专利申请、PCT国际专利申请等活动。
(十七)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抓紧组织制定《深圳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确定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路。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鼓励企业结成技术标准联盟,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形成优势产业事实标准。充分发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在标准化战略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标准化研究和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
(十八)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以自主品牌创新为着眼点,完善有利于企业品牌培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形成“共担投入、共享利益、协调运作”的品牌培育市场化机制。采取各种措施,引导、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品牌经营,打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名牌。
六、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公共基础平台
(十九)提升高等院校在自主创新中的贡献。推进高校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尊重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将高校科技研究纳入全市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我市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原创能力。加大对深圳大学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努力建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加强高职教育改革,强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建设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大学城建设步伐,创新体制机制,使之成为深圳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创新人才聚集平台和高新技术研发
基地。积极探索与周边地区高校的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合作研发,逐步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的融合互动。抓紧研究规划建设新的科研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使其成为培养储备高级人才、开展高层学术交流、孕育重大原始创新的重要基地和载体。
(二十)建设一批创新科研机构。整合现有技术资源,研究组建新的创新研究机构。与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建立联合开发机制,利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势,组织开展前瞻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动深圳技术创新从应用技术研究向应用基础研究延伸。对国家级和省市级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与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到深圳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国家批准的博士后流动站,政府给予资助。
(二十一)加快建设创新技术平台体系。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共同参与,建设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创新技术平台体系。建设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核心的公共研发平台,提高承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以产业集聚基地为主要依托,建设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的公共技术平台,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依托现有质量检测机构,合理整合资源,建设公共检测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检测服务。依托现有科技情报机构、标准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图书馆,建设专业化的科技图书馆和科技信息平台,提供科技文献、标准、情报、信息服务。推动环境监测保护、能源节约利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系统、电子政务、城市信息化等公益平台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技术保障水平。
七、完善创新资金链条,建设创新资本平台
(二十二)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累计要达到1000亿元,市、区两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要达到100亿元。重点支持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关键高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高级人才培养和引进等,优先解决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等问题。
(二十三)发展多元化的创业投资业。继续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积极探索利用新型金融工具,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产业基金和资产证券化发展。进一步改善创业投资业的发展环境,大力吸引海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鼓励机构、个人设立创业投资主体。依法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并引导其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
(二十四)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全力协助深交所办好中小企业板,不断扩大中小企业板规模,努力把深圳建成国内中小企业融资中心,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服务平台。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积极推动创业板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积极培育发展天使资本市场。
(二十五)健全发展担保市场。设立再担保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担保市场,逐步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多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制度,完善担保代偿评估体系,实行财政有限补偿担保代偿损失。
(二十六)建立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好中国(华南)国际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创新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使之成为服务华南的技术交易平台。支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与深交所建立合作机制,共享市场信息和市场资源,畅通非上市中小股份制企业产权流通渠道。实施“深圳市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
八、充分利用海内外创新资源,建设创新合作平台
(二十七)加快建设“深港创新圈”。进一步完善深港科技合作机制,促进两地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探索建立联合创新信息平台、联合培训基地、联合实验室、联合教育体系,实现信息互通、实验室共用、研究经费共担、研究成果共享。支持深圳企业采用委托研究、共同开发等形式,加强同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参与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攻关项目。积极引进香港中介服务机构,把香港发达的国际金融业、现代服务业与深圳的高科技产业生态和活跃的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使两地成为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创新圈。
(二十八)加强海内外创新合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合作组建科技组群、联合科技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四大科技行动。鼓励企业“走出去”,在最接近技术源头的海外城市建立研发机构,对其开展的符合产业政策的应用基础研究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海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来深创办各种形式的创新机构,承担我市重大科研计划项目。鼓励跨国公司和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在深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其技术外溢提升深圳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高交会的专业化、国际化、精品化、市场化,打造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展。支持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的发展,促进深圳与海外的科技商务交流合作。
九、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最佳创新成本平台
(二十九)切实降低城市创业、创新成本。进一步降低创新型企业注册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减少企业创办的前期费用。完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出新的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使深圳成为创新型企业综合营运成本最佳的城市。
(三十)健全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利用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抓紧制定(修订)《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一批地方法规,将保护和促进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法定化、规范化、制度化,构建完整的创新政策法规体系,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法律保障。
(三十一)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职能错位等问题,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和消费政策等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激励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重大科技和创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立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机制,提高政府科技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力。
(三十二)改革政府创新资金配置方式。整合市财政各类科技资金,按照功能分类设置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在加强政府总体规划、经费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实行科技经费企业申请、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的管理模式。逐步探索具体计划和项目采取委托管理的模式,根据资助计划的性质委托基金管理公司、公共专业服务机构或者非盈利机构
进行管理,使政府部门逐步从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转变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定者、资源配置过程的监督者和资源配置绩效的评估者。
(三十三)培育创新服务机构。深化科研事业单位改革,通过机构整合和功能整合,建立起职责明确、评价科学、管理规范、优胜劣汰的现代科研院所体系。加快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提高其承接从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和服务的能力。加快发展金融、会计、法律、资产评估、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良好服务和支撑。
十、培养强化创新意识,建设创新文化平台
(三十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实施全民学习计划,建设学习型社会。实施科学普及和创新培训计划,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市民提供各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和培训,为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把创新内化为城市精神。
(三十五)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继续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使全社会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发挥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所特有的巨大创新潜力,焕发特别能创新的精神风貌,营造特别优良的创新环境,把深圳建设成为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