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铜川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6月1日在铜川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铜川市市长 冯新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定信心,克难攻坚,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5.86亿元,增长15.2%,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财政总收入21.06亿元,增长3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08亿元,增长34.3%,增速居全省第一位,提前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末财政总收入达到20亿元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7元,增长24.6%,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农民人均纯收入3968元,增长20.5%,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一)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把抓项目、抓投资作为保增长的重中之重,争取到国家政策性项目资金6.74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12亿元,增长39%。市级65个重点项目有20个完工或基本完工,完成投资45.8亿元。采煤沉陷区治理累计完成投资12.2亿元,主要建设项目基本竣工。满意日产4500吨和声威第二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旺仔牛奶生产线等11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陕煤化集团PVC管材、陕煤建司管件设备厂迁厂扩建、铜铝公司3万吨铝合金棒等2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与陕煤化集团、陕有色集团签订的总投资150亿元的航汽铝工业园项目启动实施。延安大学铜川校区、陕西体育专修学院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二)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出台了工业保增长十条措施,落实省、市财政贴息1398万元,协调企业贷款6亿元,全力以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9.57亿元,增长13.8%。主要工业产品电解铝产量23万吨,增长6.8%;煤炭1915万吨,增长4.2%;水泥748万吨,增长3.5%;水泥熟料590万吨,增长9.5%。工业产销率达到94.6%,较年初最低时回升5.6个百分点。
(三)“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全年粮食总产23.3万吨,增长1.3%;新栽水果15.46万亩、干杂果5.98万亩,农民人均达到4.5亩果。水果总产47.1万吨,优果率达到79%。印台区被评为省级一县一业苹果示范区。新增奶牛3334头,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39.9%、65.3%和35.5%。在40个村实施互助资金试点。投资1.4亿元,完成移民搬迁7236人。新建通村油路和水泥路377公里、通乡油路137.4公里,90%的行政村开通了班车。新修基本农田3.8万亩,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4100亩。农村自来水入户1.12万户,解决了5.1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110口。龙潭水库开工建设。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6.4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植树造林35.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63.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4.8%。我市荣获陕西省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出台了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等政策措施,全市三个区均获“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
(四)消费市场稳中趋旺。成功举办了玉华冰雪节、药王养生文化节等活动。药王山、照金香山、玉华宫等景区旅游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分别增长17%和25%。新开工住宅117.8万平方米,竣工54.6万平方米,分别是上年的2.9倍和2倍;房地产交易额7.2亿元,增长157%。建成“新网工程”连锁店120个、“双百市场”2个,家电下乡百户购买率达到1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48亿元,增长17.7%。
(五)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突破。建筑节能改造18万平方米。药王山周边水泥粉尘污染治理工程完成投资1.15亿元,区域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关闭了骊山水泥厂、市水泥厂、东风建材厂的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120万吨,在全省率先实现水泥生产无旋窑落后工艺、无立窑的目标。投资8300万元实施煤烟污染治理,改造燃煤锅炉89台,新建清洁能源锅炉40台。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8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7%和4%。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34天,其中一级以上天数增加11天,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六)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规划建设八个工业园区,拉大城市框架。新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3亿元,建成长宁南路、朝阳西路、太阳商城西区道路、南部工业园区部分道路及排水工程。新时代商业广场建成营业。完成了北市区一、二马路路灯改造和玉华路人行天桥、3个城市街头广场建设任务,铺设人行道7.4万平方米。更新和增加城市公交20辆。发展天然气用户5316户,城市气化率达到69%。新增城市绿地5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4%。新耀垃圾无害化处理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新耀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总投资的55%。23个建制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700万元。
(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秦岭水泥公司破产重整工作基本完成,西北耐火材料厂等6户企业政策性破产后续工作进展顺利。处置了企业在资产经营公司的11亿元债务。医药卫生体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54个部门完成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转轨。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到生产总值的41.06%,提高了3.64个百分点。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02个,到位资金42.18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0.83亿元,增长15%。与6家金融机构签署了5年投放90亿元的政银战略合作协议,到位资金10亿元。
(八)民生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民生工程项目1282个,完成投资13.38亿元。投资1.37亿元,完成了60所农村初中校舍改造、161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蛋奶工程”受惠学生3.3万人。王益区“双高普九”通过省上评估验收。落实资金7356万元,对2.8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进行补助。开发科技成果7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项。率先在全省实现规范化村卫生室全覆盖,新农合参保率93.1%,位居全省前列。认真落实计生家庭奖励优待等政策,实施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检查项目,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4.34‰。市图书馆二期工程基本竣工,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0个村文化室建成使用。开展了庆祝建国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耀州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宜君县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县城。新发展数字电视用户1.9万户。完成了44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功举办了市第十届运动会。新增城镇就业1.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转移农村劳动力7.5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3亿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解决了1.3万名国有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保障农村低保对象3.79万人、城镇低保对象7.32万人。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856元。为265名城镇退役士兵发放自谋职业资金581.4万元。为高龄老人发放了保健费补贴。发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1.4亿元,增长125%。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8.23万平方米,竣工4.86万平方米,保障低收入家庭3747户。为5471户居民发放住房租赁补贴817.9万元。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5.27万平方米,竣工24.89万平方米。投资2400万元,对李家塔地区危险地段812户群众实施搬迁,解决了矿区1720户群众用水问题。完成了青年路、三里洞棚户区改造任务和川口、小河沟等6个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
(九)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在价格管理、药品监管、文物保护等10个方面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1件、政协提案166件。定期向老干部、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通报工作情况,主动听取意见。扎实开展大接访、信访积案化解活动,赴省集体访、进京非正常访人数分别下降63%和8.9%。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工作督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改进作风,政府机关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司法、统计、盐务、质监、税务、人防、地震、气象、档案、外事、残联、慈善、民族宗教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强化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狠抓落实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驻铜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以及中省驻铜各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源性产业比重大,环境容量有限,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日益紧迫;骨干项目少,项目落地难、推进慢的问题依然突出;县域经济实力不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的压力较大;政府职能转变、作风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等。对此,我们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0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加快推进城市转型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体上看,今年的经济发展环境好于去年,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我们既要看到不利因素,更要看到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出台了应对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全面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启动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省政府出台了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市将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获得中省的大力支持。三是铜川与中省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华能集团、国电集团、陕煤化集团、陕有色集团、陕汽集团、陕投集团等签订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为铜川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铜川发展实际的路子,全市上下抓机遇、谋发展、促和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全面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线,走扩大内涵、创新发展的路子,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把加快资源转化和壮大新兴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重点,把开展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作为重要抓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把确保生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全力做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快铜川大城市建设步伐
围绕建成区人口达到55万、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目标,构筑“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区—新区—坡头”大城市格局。主动融入西安大都市圈,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扩大城市规模。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西铜同城化发展为目标,编制城市区域空间规划。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力度,提升城市资产运营效益。超前做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策划和实施工作,加快西铜、铜黄高速第二通道铜川段工程建设进度。力争凤(翔)合(阳)高速公路和耀旬二级公路开工建设。启动铜川铁路连接线项目和西铜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
完善城市功能。坚持南市区开发建设与北市区改造提高并重、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相结合,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完成新区长青南路、铁诺南路等道路建设任务,开工建设西环路、华原西道、北环西段等道路,改造咸丰路、长虹路等道路非机动车道。启动新区物流园区、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加大耀州区旧城改造和新区城中村改造力度。改造提升樱花苑和金谟广场,扩建新区牡丹园。加快实施城市供水、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北市区垃圾处理厂。完成芳草路路桥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外贸路路桥等城市道路工程,努力改善北市区城市路网结构。
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实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用2-3年时间实现创建目标。启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工程。加快新川、东风、骊山和市水泥厂破旧厂房拆除步伐,搞好生态恢复。大力开展背街小巷改造和小景点、小绿地、小活动场所建设。将城市架空线缆逐步并入地下。启动城市分片集中供热工程。全面完成燃煤锅炉改造任务,新建清洁燃料锅炉30台,新发展天然气用户6000户,城市气化率达到72%,市区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实施造林绿化十大工程,突出新耀连接带、新区环线道路、高速公路绿色宽幅林带、三条流域带等重点区域,造林绿化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50平方公里。启动赵氏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深入开展210国道铜川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年度完成80%以上的治理任务,努力打造纵贯南北的景观走廊。
(二)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势
围绕开展“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继续坚持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推动前期项目早落地、在建项目早建成、投产项目早见效,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亿元。
集中精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安排市级重点项目80个,年度完成投资80.3亿元。市级领导归口包联重点项目,抽调千名干部下企业包抓项目,实行重点项目周检查、月考核、季奖评制度。市财政安排资金2200万元,用于推进项目建设。力争陕汽零部件加工基地、陕煤化集团PVC管材、陕煤建司管件设备厂迁厂扩建、安川机电设备制造等34个项目建成投产;加快航汽铝工业园、凤凰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龙潭水库、保障性住房等22个项目进度,力争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华能铜川电厂二期、秦岭第二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延安大学铜川校区、陕西体育专修学院等20个项目,力争尽快开工建设。抓紧做好闽商工业园、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园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快付诸实施。
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简化项目审批程序,落实国债项目直通车制度。坚持供储并重、多措并举,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市级土地储备动态保持在2000亩以上。加大批而未用土地的处置力度,全力保障项目用地需求。深入整治投资环境,严厉打击阻碍项目建设的不法行为。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确保争取中省政策性资金4亿元以上。
加强项目策划工作。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上12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指导,编制完成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精心包装一批新的产业类、基础类、民生类项目,做到申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确保后续项目建设和投资长期稳定增长。超前谋划,抓紧编制“十二五”规划,描绘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努力在新一轮发展机遇中赢得先机!
(三)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实力
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战略部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做大做强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强化经济运行协调。继续坚持经济运行季度分析、重点企业旬报等制度,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和主要产品的跟踪分析,及时协调解决好企业在资金、市场、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30亿元,增长17%;增加值完成92.3亿元,增长16%。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全年开发新产品10个、技术创新项目5个。围绕工业支柱产业,建设6个工程技术中心。组建陕西铜川建材研究院。启动国家级水泥质检中心建设。以麟字特种电源公司为依托,做大做强大功率LED光源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高工业企业重点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促进产业循环发展。依托华能集团、陕煤化集团等企业,引进实施一批煤炭转化项目,发展煤电产业和煤化工,推进煤炭就地转化。加快在建的4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力争使水泥产能超过2000万吨。千方百计保障现有发电机组满负荷运转,确保110千伏裕丰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开工建设110千伏柳湾输变电工程,启动铜川第四座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延伸铝业产业链,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合金铝、环保型材,努力实现煤电铝产业产值过百亿元目标。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设陶瓷产业孵化基地,使建筑陶瓷产能达到2000万平方米。加大扶持力度,使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电力电源等产业尽快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决定》,加快新区南部、坡头、黄堡、董家河4个市级工业园区建设步伐。高起点做好园区规划,大力推进园区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吸引力。土地、财税、投融资等政策优先向园区倾斜,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向园区摆布。积极开展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快盘活园区存量资产。将园区开发建设和服务保障工作,纳入市级工业园区管委会、所在区县及市级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每个市级工业园区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生产总值增长18%以上。
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工业和建筑领域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强化评估审查,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和1.5%。完成药王山周边水泥粉尘污染治理任务,推进清洁生产。新耀污水处理厂、宜君县污水处理厂、崔家沟煤矿监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扩建西川煤矿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漆水河出市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四类标准。
(四)大力推进“三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认真落实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实现争先进位目标。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市本级财政安排“三农”支出8311万元,增长37.4%。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和高产创建工程,新修基本农田2.5万亩,耕地保有量147.5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20万吨。新栽水果13万亩、干杂果3万亩,大力推广四项新技术,提升果园管理水平。启动果园确权发证抵押贷款工作。实施果区人工防雹增雨基地项目,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推进奶牛、肉牛、生猪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扩大设施农业种植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药材、烤烟等产业。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以惠塬、王家河、顺金、彭镇4个区县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做大做强县域工业规模。加大对涉农加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大工业配套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市财政列支400万元,扶持区县工业园区建设,并根据每个园区发展情况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市开发投资公司对入园企业优先进行融资担保。区县工业园区要在招商引资、产业项目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确保每个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亿元以上。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下放管理权限,创新推进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加快宜君县城和坡头、黄堡、董家河、照金、陈炉、红土等重点镇建设,力争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3亿元以上。完成县乡公路60公里、通村公路200公里,全市所有行政村通达油路或水泥路,新投放通村客运车辆150辆。启动建设20个新农村示范村。实施2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4500人。解决农村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力争用两年时间让全市农村群众都喝上放心水。积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变为城镇居民,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五)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强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
全面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7亿元,增长19.2%。
切实提升消费能力。认真落实中、省增加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实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继续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具下乡工作,力争家电下乡销售额增长20%以上。
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实施《铜川市城市商业网点总体规划》,在提升北市区商业服务水平的同时,抓好南市区特别是新区商业网点布局和建设。加快建设九洲国际大厦、正阳国际广场等项目,做好渭北现代建材城、新区陶瓷贸易集散地的规划和项目争取工作。改造提升省级重点镇所在地的供销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资物流配送网点等项目建设,“新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600万元以上。强化市场监管,保障消费安全。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重点建设照金香山、玉华宫、药王山、陈炉四大景区。完成照金香山景区纪念馆扩建、英雄群雕、游客服务中心等建设项目,加快玉华宫景区综合休闲娱乐中心建设,全力推进药王山、陈炉景区综合开发与保护,完成大唐国瓷园详规编制工作,园区建设完成投资5-6亿元。大力发展乡村游和农家乐,规划建设一批示范村。继续办好玉华冰雪节、药王养生文化节等活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分别增长25%和62%。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形成以照金香山为中心,集红色旅游、宗教文化、休闲养生等为一体的南部旅游板块,以玉华宫为中心,集佛教文化、休闲避暑、滑雪狩猎等为一体的北部旅游板块。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加快发展的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加大国企改革力度,继续做好市整流变压器厂、市水泥厂等企业政策性破产后续工作,加快市纺织厂、市灯泡厂、市钢铁厂等企业改革步伐。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清理融资、土地等方面的歧视性规定。开展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试点,完成年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完善文化创新的各项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区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落实招商引资任务,实行目标责任考核。继续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发挥驻外机构和各类投资促进机构的作用,加强与友好城市、企业集团的联系,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强化对引进企业的服务,促进以商招商;创造条件,调动中省驻铜单位再投资的积极性。筹备好厦洽会等参会工作,积极参加省上组织的赴台招商活动。全年招商引资合同利用资金45亿元以上,到位资金25亿元以上。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的机遇,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重点培育苹果、服装、植物油提取等出口产品,鼓励医药、电池和管件等有出口潜力的产品实现自营进出口。力争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500万美元。
(七)做好财政金融工作,强化支撑发展能力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撬动社会投资,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狠抓增收节支工作。认真落实国家税费改革政策,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做强支柱财源,做大后续财源,培育新的增长点。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加大价格调节基金、水土流失资源补偿费等非税收入的管理力度。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将市级所有单位纳入改革范围。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障发展需求。
创新资金投入方式。捆绑使用“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逐步建立以贴息担保、参股和风险投入为主的投入机制。尝试设立各类产业发展资金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
加强金融和融资工作。积极推进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建设,尽快盘活划拨市开发投资公司的资产,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尝试发行企业债券。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省农行和省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不断扩大政府信用贷款规模。深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金融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对市级金融机构的考核,全年新增贷款30亿元,较上年增长35%。
各位代表,铜川正处在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加,保民生、上项目、搞建设的压力很大。我们一定要在用好财政资金的同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融资力度,以更多更好的融资成果为铜川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增添新的动力。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安排民生工程项目1736个,计划完成投资16.55亿元。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优先配套民生项目资金,切实做好解民忧、惠民生的各项工作。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大学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等工作,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灵活就业。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开工建设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全年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劳务输出5.5万人。
全力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市本级财政安排社会保障资金1.11亿元,增长9.6%。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妥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认真落实养老保险接续转移、医疗保险异地结算等政策。逐步解决城镇集体企业未参保超龄人员和农村电影放映员、代理教师、农技人员、医疗卫生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推行新农合门诊统筹,财政补助标准由100元提高到120元。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187元提高到193元,农村低保由年人均785元提高到1196元,农村五保供养由年人均1856元提高到2104元,城乡低保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落实好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资助新录取家庭困难大学生400名、中职生3000名、高中生1000名。继续为残疾人办好“十件实事”。开工建设宜君县中心敬老院,完成1个区级、3个街道和6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新增城市住房租赁补贴户1380户。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5亿元。启动实施乡镇干部保障性住房工程。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加快推进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开工建设安置房170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28万平方米,安置困难群众4000户。力争用2-3年时间,全面完成沉陷区滑塌区棚户区改造任务。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投资1.17亿元,改造58所中小学的校舍和生活设施。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验收。加大耀州区职教资源整合力度,全市中职招生5000人。印台区“双高普九”通过省上评估验收,完成王益区教育强区、耀州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创建任务。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扩大“蛋奶工程”覆盖面。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工作,50%以上的乡镇建有中心幼儿园。推广转化科技成果8项,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收入超过4亿元。开工建设新区医院二期工程,认真实施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检查、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等项目。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落实计生奖励优待政策,做好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工作。完成市档案馆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启动铜川体育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实施40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7个社区配送体育健身器材。新增数字电视用户1万户,农村电影放映7200场,完成270个自然村广电“村村通”工程。启动新区图书大厦前期工作,建成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办好市第二届文化艺术节。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扎实抓好信访“三无”区县创建活动,积极建设区县联合接待大厅,落实“三个一”联合接待模式,妥善解决信访突出问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突出抓好煤矿、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安全监管,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抓好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工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继续深入开展“平安铜川”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完善应急预警机制,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继续搞好普法教育。加大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支持力度。重视做好国防教育、双拥共建等工作。
各位代表,政府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一定要始终把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多予实惠,创造更多福祉,让铜川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九)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老干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严肃追究责任。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健全覆盖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政企政事分开,支持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等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行集中审批、网上审批。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努力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意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加强政府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和管理,严肃纪律,坚决纠正松、散、懒现象。认真解决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劳动争议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减少应酬和事务性活动。创先争优,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加大督查力度,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加大对扩大内需第三、第四批项目的监督检查。坚持勤俭行政,反对铺张浪费,不断降低行政成本。全体政府工作人员一定要牢记宗旨,勤勉尽责,为民、务实、清廉,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
各位代表,铜川正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和经济转型时期。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让我们在中共铜川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09年铜川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3月18日在铜川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铜川市市长
冯新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的回顾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分享奥运成功举办、神七飞天喜悦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市五十周年成就的同时,经历了低温冰雪、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在中共铜川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5523”工程,同心同德,共克时艰,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8.65亿元,增长17.1%,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财政总收入16亿元,增长32.5%,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地方财政收入7.5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8元,首次突破万元,增长34.7%,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农民人均纯收入3291元,增长25.6%,增幅居全省第三位,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4亿元,增长11.2%。“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5.8亿元。玉皇阁大桥、明瑞果蔬汁、日产3万平方米墙地砖等11个项目建成运营。中星新材料、天然气城市气化二期、南市区基础设施等13个续建项目达到计划进度。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9亿元,其中市财政投资6959万元,安置受灾群众1万户。陕汽零部件生产基地、100万平方米陶瓷挂板、旺旺食品二期等8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12万吨碳素生产线、龙潭水库等6个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上报打捆项目67个,落实中省新增投资1.1亿元,集中开工了16个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
(二)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新型工业化取得新进展。编制了全市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完成了3个省级工业园区、4个县域工业园区申报工作。协调解决了铜川铝业生产电价、华能电厂电煤供应、秦岭水泥生产保障等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65.5亿元,增长32.5%,增速较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上缴税金9.5亿元,增长33.4%。全年煤炭产量174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电解铝产量21.4万吨,增长26.9%;水泥产量725万吨,增长6.2%。
(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果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财政支农投入4.2亿元,较上年增加5511万元。建成新农村示范村20个。粮食总产23万吨,连续五年获得丰收。新栽水果11万亩、干杂果8.4万亩。苹果总产35.6万吨,增长9.4%,优果率76%。新增奶牛3021头,养殖小区达到17个。铺设通村水泥路237.5公里,改造通乡油路119公里,80%的行政村通上了水泥路或油路。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300个,解决了4.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户用沼气池4014口,移民搬迁6100人。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房屋确权发证试点。耀州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顺利完成。
(四)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消费需求稳中趋旺。照金红色旅游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玉华宫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陈炉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成功举办了玉华冰雪节、牡丹樱桃旅游节等活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67万人次,增长8%;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增长23.8%。改造农家店70个,开展了“家电下乡”活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亿元,增长24.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3%。
(五)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健全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制度,加强对27户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对35家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关闭了17条落后水泥生产线。改造燃煤锅炉41台,新建水煤浆锅炉5台,新增天然气用户4200户。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99吨和844吨。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3天,较上年增加37天。完成了焦坪露天采坑二期治理和川口二道桥废弃矿山立体绿化工程。全年植树造林19.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50.7平方公里。
(六)城市建设成效显著,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称号。编制了北市区控制性详规,完成了新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实施了玉华路、河滨路、三里洞路改造和新区丹阳路、长宁路、金达路及南部工业园区道路、排水工程。改造了新区阳光广场。铺设人行道12.1万平方米,实施城市照亮工程65处,建成人行天桥2座、街头广场3处、城市公厕34座。新耀垃圾无害化处理一期工程投入使用。新增城市绿地16.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9.2%。历时三年,累计投入18.6亿元,实施了创卫工程,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市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称号,宜君县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七)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完成了7户国有企业的政策性破产,核销债务6.5亿元,安置职工6597人。东昌公司与陕汽集团成功实施产权重组。对7户市属商贸流通企业1.27亿元金融性债务进行了打包回购。搭建了4个融资平台,国家开发银行合同贷款金额达到3.28亿元,实际到账2.3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2408户、私营企业221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6%。招商引资签订合同项目98个,到位资金28亿元,开工项目79个,32个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外贸进出口总额2885万美元,增长25.4%;实际利用外资536万美元,超额完成任务。成功举办了建市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铜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八)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十大工程全面实施,完成投资10.2亿元。113所学校的校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4万平方米;资助了经济困难的新录取大学生600名、高中生1060名,生源地学生助学贷款1276.5万元;宜君县被评为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耀州、宜君中医医院开工建设,38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6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人口自然增长率4.42‰,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区县建成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县,人口计生目标考核连续三年获得全省一等奖。市图书馆二期工程基本建成,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5个村级文化室建成使用,农村放映数字电影7000余场。新增数字电视用户2600户。建成城市社区服务站10个。城镇新增就业1.58万人,实现再就业7367人,劳务输出7.7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4.4%。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差提高到83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达到45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参保10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40%。全年新开工住房40.4万平方米,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19万平方米,安置困难群众3137户;对桃园矿等3处地质灾害点401户1276名群众实施了整体搬迁。为8000户困难居民发放了冬季取暖补贴。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700余万元。
(九)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继续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文明机关、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市政府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不断加强与市政协的联系和沟通,全年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9件、政协提案155件。基本完成了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平安铜川建设,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安全生产四项主要指标全面下降,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较上年下降34.2%和10.8%。开展矛盾纠纷排查、重信重访治理和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得到解决,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司法、审计、统计、税务、物价、质监、民族、宗教、人防、地震、气象、档案、外事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在去年目标责任考核中,我市位列全省第四名。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大力帮助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驻铜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中省驻铜各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扩散和蔓延,煤炭、电解铝等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就业压力增大,一些部门和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侈浪费等问题。对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是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全球经济发展明显减速,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的投入,有利于我市加强薄弱环节,提高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突破6300亿元,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逐步扩大,为我市优势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通过多年坚持不懈地抓项目,为我市今后持续快速发展蓄积了一定的后劲。挑战蕴含机遇,困难激发潜能,压力催生动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就一定能够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牢牢把握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原则,以推动铜川大发展、富裕铜川百姓为目标,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继续坚持“5523”发展思路,以强有力的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抓好果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着力提升城市形象,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迈出铜川大发展新的步伐。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财政收入增长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84%,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4.5%和3%,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三、落实保增长的各项措施,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集中精力抓好项目建设,夯实保增长的基础
今年是全市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年。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总抓手,牢牢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快选项目,多选项目,选好项目,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的热潮,确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6亿元。
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对列入国家第一批扩大内需计划的67个打捆项目盯紧不放,对有初步意向的项目积极跟进,全年争取中省政策性资金超过4亿元。扎实做好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紧扣中央扩大投资的重点领域,及早谋划好今后一个时期的项目盘子,再申报对接几批扩大内需项目。继续做好华能电厂二期、铜铝30万吨电解铝、2×30万千瓦热电联产、华能铁路运煤专线等重大项目的争取工作。抓住国家取消信贷规模限制的有利时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公路建设完成投资4.5亿元。加快西铜、铜黄第二条高速公路和后烈桥至店头、省道305线崾岘梁至画眉梁二级公路建设,促进东西两条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早日实施。加快龙潭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实施好新耀城镇供水项目和3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启动北市区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提高新区电网供电可靠性,做好铝业、秦岭、顺金3个工业园区供电服务,供电一户一表改造1万户,开展第四座330千伏变电站前期工作。
全力推进项目实施。公布实施“十一五”第四批重大项目。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项目推进资金,采取领导干部包抓、月考核奖惩等措施,加大项目落实力度。做好项目筛选、论证、策划等前期工作,及时调整充实项目库,确保可研以上项目滚动保持在100个以上。加强政府投资管理,优化投资结构,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严防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平稳较快增长
抓住国家振兴重点产业的机遇,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加速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水泥及其制品、煤电联营、铝的配套和深加工、陶瓷、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力争声威第二条和满意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上半年建成投产,耀州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完成50%以上的工程量,争取再开工建设2—3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加快冶坪、丰邑煤田的勘探开发工作,力争东坡选煤厂建成投产,白石崖煤矿改扩建完成50%的工程量,秀房沟煤矿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加快3万吨铝合金棒、大秦铝合金项目建设,力争12万吨碳素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做好铜川铝业公司直购电试点工作。加强与省煤化集团、中土陶业公司的合作,加快陶瓷挂板生产线建设,振兴陶瓷产业。加快陕汽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促进输变电设备、煤炭机械产品升级,使装备制造业尽快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建成旺仔牛奶生产线,开工建设省煤化PVC型材、板材项目。
大力推进园区化发展。加快新区南部装备制造、坡头载能工业、黄堡水泥陶瓷、董家河铝工业园区建设,编制园区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创新黄堡、坡头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实行市场化运作,力争每个园区今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少于3亿元,落地有规模的企业不少于3个。完成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搞好土地储备,为项目实施提供用地保障。
加强工业经济运行协调。成立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协调领导小组和工业保增长协调指挥中心,建立工业经济运行旬快报、月分析、季考核制度。做好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和生产要素的保障工作,落实减免税费、优化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减轻负担、降低成本、渡过难关。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研究制定铝业、水泥、煤炭、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措施,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努力把秦岭、声威培育成中国驰名商标。引导企业完善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努力开拓市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80亿元,增长10%。
(三)切实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我市的实施意见,精心组织实施我市《农民增收规划》和加快果业、畜牧业发展的两个《决定》,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壮大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
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认真落实抗旱减灾保丰收的各项措施,确保粮食总产达到20万吨以上。启动2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继续抓好10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围绕实现农民人均5亩果的目标,加快鲜干果基地建设,确保完成15万亩鲜干果栽植任务。创建水果标准化示范园10万亩、干杂果经济林示范园2万亩,苹果总产达到40万吨,优果率提高到78%以上。落实奶牛补贴政策,新增奶牛3000头,建成1个千头奶牛养殖场。抓好印台区下庄村果沼畜试点,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设施蔬菜3000亩,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烤烟等特色产业。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建立县域工业发展指标体系,加强对区县工业发展的考核。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编制发展规划,加快声威、秦岭、顺金和宜君科技园等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完善激励措施,对县域工业园区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发挥区县的比较优势,大力培育两个以上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力争县域工业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彰显风格、突出特色”的要求,8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任务。突出抓好被纳入“关中百镇”的重点镇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铺通村水泥路200公里,改造通乡油路112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5个。解决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户用沼气池4000口,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121个。新修基本农田1.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2万亩。启动2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5800人。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做好王益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鼓励农民创办生产、销售、服务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力争苹果、奶牛、能繁母猪保险实现全覆盖。在4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互助资金试点。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在总结耀州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印台区、王益区、宜君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四)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建设辐射周边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预期,努力扩大城乡消费需求,确保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
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扩大农民经营性收入,推进农村房屋确权发证工作,提高农民的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不折不扣地落实“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城乡低保政策,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在乡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等农村优抚对象及老党员的补助标准,增加困难群众的生活补助。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编制全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按照二级公路标准规划建设重点景区道路,尽快完成耀州城区至药王山景区道路改扩建任务,逐步完善玉华宫、香山、陈炉景区道路。积极开发农家乐等休闲娱乐项目。加大旅游推介力度,办好玉华冰雪节、药王养生节、牡丹樱桃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亿元。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实施《城市商业网点总体规划》,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资物流配送网点和农村“新网工程”建设。全面落实“家电下乡”政策,每个区县发展一个家电连锁配送企业,每个行政村建成一个标准化农家店,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加大新区房地产扶持力度,新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暂缓三年征收,新区购房补贴政策延至2010年6月30日。加快房屋、土地等证照办理速度,激活住房二级市场。大力开发社区娱乐、家政等服务业,不断满足群众新的消费需求。
(五)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着重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扩大招商引资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深化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加强与华能、中铝、陕汽、陕西有色、陕西煤化等集团公司的合作,充分发挥中省属驻铜单位的作用,通过兼并、参股等多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实现互惠多赢。完成市变压器厂、市制药厂的资产重组工作,做好西北耐火材料厂、市水泥厂、骊山水泥厂、市啤酒厂政策性破产的后续工作,积极核销黄堡工业园区国有企业的金融债务,完成2户市属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国有资产统计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健全国有资产考核与监管体系。继续推进财税、价格、投融资体制等改革。
加快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全民创业技能培训计划”和“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行动”,推动全民创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通过信用担保、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扶持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我市的优势资源、主导产业和工业园区,采取以商引商、叩门招商和促进落地企业二次投资等多种方式,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组团参加第十三届西洽会、第十六届杨凌农高会等招商活动,搞好项目对接,加强跟踪服务,争取有一批项目落地实施。全年合同引进域外资金4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2亿元。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强与西安海关等部门的联系,切实解决出口商品订单减少的问题。巩固和扩大铁矿石、苹果、医药、服装等传统产品的出口,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00万美元。
四、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一)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机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创建省级园林绿化模范城市。
做好城市规划编制。立足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完善城市战略发展规划,构筑“北市区—黄堡—耀州区—新区—坡头”的大城市格局。搞好城市功能区布局,编制新区、耀州区控制性详规和新耀连接带景观规划,统筹做好产业、路网、供电等专项规划。强化规划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规建设行为。
加快南市区开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功能载体建设,开工建设新区环城路,实施正阳路电缆入地工程,铺设人行道2万平方米。建成新时代商业广场,开工建设新区医院二期工程。加快新区赵氏河湿地公园建设。加大耀州旧城和新区城中村改造力度。实施沮河河道综合治理,加快新耀连接带道路、绿化和景观建设,扩大沮河新耀连接带水面,完善南市区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
完善北市区服务功能。坚持“控建增绿、下山出沟、综合改造、提高品位”的思路,继续做好漆水河流域治理,王益区、印台区各建设一座橡胶坝。建成玉华路人行天桥和3个城市街头广场,铺设人行道5万平方米。北关二级汽车站建成投入使用。搞好市级机关北市区闲置资产开发工作。
巩固提高创卫成果。高起点谋划,加快推进境内高速公路宽幅林带和直观山坡、新区环线道路、药王山和玉皇阁水库周边等重点区域的造林绿化工作。全年栽植大树3000株,新增城市绿地15万平方米。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创卫成果不反弹。推进城中村、卫生村环境整治工作,加强对“八小”行业和市场、交通秩序的整顿,下硬茬解决脏乱差等突出问题。适时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
(二)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把节能减排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倒计时”地分解任务、安排进度、落实责任,严格兑现奖惩,确保实现目标。
全力抓好节能减排。强化技术、工程和管理措施,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监管。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认真落实建设项目节能审查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从严控制高耗能行业增长。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大煤层气、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开发力度,力争声威、秦岭窑尾余热发电项目如期建成发挥效益。全面推行水泥、铝冶炼、电力等行业清洁生产。抓好建筑节能工作,新建建筑节能全面达标,新型墙材城镇推广率达到86%以上。机关节电、节油、节水指标较上年降低5%。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造拆除燃煤锅炉70台,新建清洁燃料锅炉30台,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燃煤锅炉改造任务。关闭铜川铝业2×2.5万千瓦机组,新增天然气用户5000户。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75天以上。延伸北市区污水收集管网。加快新耀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宜君污水处理厂、北市区垃圾处理厂,确保西川、陈家山、下石节、崔家沟煤矿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认真抓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全年植树造林2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平方公里。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完成2个“空心村”整治任务,新增耕地2000亩,实现占补平衡。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煤矿资源整合工作。
(三)统筹做好财政金融工作,提高资金保障能力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金融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撬动社会投资,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开展财政增收工程。坚持依法治税,狠抓收入征管,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认真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做大做强支柱财源,积极培育后续财源。充分利用“两权价款”、矿产资源费政策及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取消省级上解的政策,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缩小各项减收因素对财政收入的不利影响。加大价格调节基金征收力度,规范国有资产经营性收益管理,进一步增强财政的保障能力。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照“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加大对“三农”、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十大工程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创新财政产业性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贴息、担保、参股和风险投资为主的投资模式,形成财政资金跟着信贷资金走、信贷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良性循环。财政事业性投入,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深入开展治理“小金库”工作。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全面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快放贷、多放贷,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长效机制,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开发投资公司等融资平台的作用,加强与开行、工行的战略合作,扩大政府信用贷款规模。
(四)推进民生十大工程,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把民生问题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民生十大工程建设,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认真落实国家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筹集就业专项资金1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亿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公益性岗位稳定在1万个。深入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行动,帮助2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实施“雨露计划”,免费培训安置贫困家庭人员1000名。继续推进“人人技能”工程,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全年劳务输出5.8万人。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187元,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85元的农村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1640元提高到1856元。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认真做好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建成王益区、耀州区敬老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鼓励支持慈善事业和老龄事业发展,关心残疾人生活。为1万户困难群众发放冬季取暖补贴。
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棚户区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建成裕丰园二期、菜园公房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铜川矿务局、市房管局棚户区改造项目和兴华二期工程。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8亿元,新开工住房100万平方米,建成30万平方米,建设或收购廉租房17.9万平方米,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3580户,对5148户城镇低保户中申请住房租金补贴的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启动城中村改造,拆除危旧房8万平方米,搬迁居民1600户。在非公有制企业和农村开展住房公积金归集试点,全年归集公积金1亿元,发放个人住房贷款7000万元。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健全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让所有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成19所农村初中和7所城市学校校舍建设任务。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积极创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实施16所农村中小学校生活设施改造项目,完成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取暖设施改造任务。优化学校布局,调整撤并学校120所。启动实施印台区“双高普九”工作,确保王益区“双高普九”工作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迎接教育部对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建成3个区县实训楼和1个省级骨干示范专业,职教招生3000人。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完成2所县级中医院、3所县级妇幼保健院建设,完成8所乡镇卫生院、8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所有行政村拥有标准化村卫生室的目标。加大地方病、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实施农村育龄妇女健康行动项目和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补助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基层计生站建设,建成12个乡镇计生中心站和4个省级计生示范村。
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成2个县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村级文化室建设任务。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实施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新增数字电视用户1万户,为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安装“村村通”设备325套。办好市第十届运动会,实施40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9个社区体育器材配送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搞好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抓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巩固创建双拥模范城成果,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把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时刻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做到思想不懈怠、工作不放松、力度不减弱,努力营造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政府对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深入开展煤矿、非煤矿山、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和高危设备、公共场所安全的专项整治,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安全基础建设,推行高危行业信息员制度,完善全方位、全天候、全员化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督促企业严格守法经营、加强质量管理,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对稳定形势的研判,围绕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前做好预案,完善预警机制,增强做好稳定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得随意裁员减酬。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建立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和包抓处理重点信访案件的长效机制,实现“一控两下降”目标。深入开展“平安铜川”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三项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
五、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今年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体制保障。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省上部署,稳步推进市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积极推行集中审批、网上审批。在认真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继续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加强应急管理,认真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继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与评估、决策听证与公示、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切实做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着力改进工作作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解决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树立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的公仆情怀,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减少应酬和事务性活动,勤俭办一切事业。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创新公务员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审计监督和效能监察,重点抓好扩大内需财政投入资金的跟踪审计和监察。加强源头治理,强化对土地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工程承包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认真执行中办、国办《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按规定压缩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出国经费等支出。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珍惜民力财力,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中共铜川市委的领导下,振奋精神,顽强拼搏,努力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第三篇:2008年铜川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大力实施“5523”工程,团结奋进,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发展增势强劲。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2.27亿元,增长15.3%,增幅居全省第三位,是198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财政总收入12.09亿元,增长4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亿元,增长47.6%,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22.14亿元,增长25.9%;实现利润6.92亿元,增长63.9%;实现税金7.04亿元,增长27.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4.8,较上年提高了25.6个百分点。电解铝产量17万吨,煤炭1749万吨,水泥695万吨,水泥熟料599万吨,分别增长31.3%、3.6%、22.3%和17.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3%。三次产业结构为7.7:57.5:34.8。
(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03亿元,增长32.5%。“十一五”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1.8亿元。华能电厂一期工程提前三个月实现双投。铜川铝业技改续建、玉华煤矿改扩建、西川煤矿、秦岭200万吨水泥粉磨站、中星耐磨复合管、30万吨水煤浆、330千伏金锁变增容改造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或运营。铜川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玉皇阁大桥、南市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声威第二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旺仔小馒头等项目开工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总产26.7万吨,增长7.4%。新栽水果5.7万亩、干杂果11.3万亩,苹果总产32.5万吨,增长8.9%,优果率72%。10个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基本建成,新增奶牛3229头。启动实施“一村一品”示范村10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71个。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省上验收。建成通村公路327公里、通乡油路87.5公里,解决了5.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6150户,移民搬迁7060人。全年植树造林1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53.7平方公里。
(四)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关闭拆除了8台水泥机立窑和1台中空回转窑生产线,淘汰落后水泥产能75万吨。加大了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节能改造力度,吨水泥熟料能耗下降13千克标煤,吨铝电耗下降118千瓦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7%,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3.88%和2.4%。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6天,较上年增加20天。
(五)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编制了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药王山南旅游环线建成通车,陈炉古镇景区开发、照金红色旅游、耀州窑金元遗址保护等项目开工建设。举办了玉华冰雪节、新区牡丹节等活动,接待国内外游客3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分别增长8.1%和21.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2亿元,增长17.5%。
(六)创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了宜园路、金华路、永安北路等城市道路改造和正阳路、长虹路等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建设及绿化亮化工程,加宽改造了七一桥、红旗桥,铺设更新人行道14万平方米。漆水河河滨景观综合改造基本完成。建成垃圾中转站12座,新建改造城市公厕93座,城中村、卫生村户厕改造8659户。新耀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进展顺利。新增城市绿地11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6%。210国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创卫的8项基本条件已有6项基本达标,城市面貌和市民素质有了较大提升。
(七)改革开放继续深化。28户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5户困难企业政策性破产通过国家批准,启动了西北耐火材料厂、市制药厂、市啤酒厂政策性破产程序,打包核销国企债务3.05亿元。秦岭水泥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了扭亏保壳。财税、投资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有序推进。新登记私营企业381户、个体工商户1560户。全年招商引资签订合同项目131个,有100个项目开工建设,实际到位资金11.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300万美元,增长25%,其中出口1110万美元,增长73%。
(八)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项,新增民营科技企业6家。“两基”工作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4.5万平方米,30所省属企业学校和8所市直学校划归区县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4%,人均补助标准居全省第一位。新区医院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3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个。实施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6个。建成乡镇文化站4个、村文化室10个。铜川体育馆建成使用。完成铜川电视转播台技术改造,新增数字电视用户3500户。全市人口自增率4.44‰。深入开展了“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187个,完成了29个基层司法所建设任务。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全市社会大局稳定。
(九)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年新增就业1.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4%,劳务输出6.65万人次,基本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7.45万城镇人口和1.17万农村人口纳入低保范围,提高了9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生活保健补贴标准,为7500户困难居民发放了取暖补贴,500多名贫困大学生得到资助。香港“健康快车”为我市1138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新开工住房30.2万平方米,建成23.1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5.7万平方米,安置困难群众2172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63元,增长19.7%;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元,增长18.3%,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增加额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多的一年。市委、市政府为全市人民办理的20件实事全面完成。
(十)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建立。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工作扎实推进,市级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市政府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不断加强与市政协的联系和沟通,全年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67件、政协提案196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部门和行业风气继续好转。
审计、统计、物价、人防、供销、气象、地震、档案、外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07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这是市委驾驭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发进取的结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铜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发展形势较好的情况下,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国企改革滞后;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接续建设的大项目、好项目较少,投资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城乡居民收入在全省仍处于较低水平,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维护稳定的压力较大;机关作风亟待改进,干部的精神状态、创新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对此,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将迎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和铜川建市5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铜川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上升阶段,近年来项目建设积蓄的势能正在逐步释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富民强市的愿望更加迫切,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物质条件和动力源泉。同时,还应该看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不少新的复杂因素。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市场石油、粮食价格高企和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风险加大。我国接连发生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南方水灾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使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也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中央实施“两防一从紧”政策,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经济发展的宏观约束日益趋紧。加之物价指数居高不下,保障煤电油运供应难度加大,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明显增多。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我们要按照国家和省上的决策部署,一手坚持不懈地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坚定不移地抓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主动地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坚持“5523”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新农村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全力实施“民生十大工程”,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切实可行,并适当留有余地”的要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达到1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亿元;财政总收入同口径增长26.5%,达到14.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28.4%,达到7.2亿元;剔除华能电厂后,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削减4%、控制在1.85万吨以下,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2.8%、控制在0.82万吨以下;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达到92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达到2934元;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5‰以内。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着力把握好以下五项原则:
一是坚持项目带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项目是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要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工作项目化、机遇项目化、优势项目化,使第一要务体现在抓项目、跑招商、引资金、聚产业上。大力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在资源上做文章、在区位上挖潜力、在创新上找出路、在循环经济上增效益,实现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二是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要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努力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是坚持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之举。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更加重视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加城乡群众收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五是坚持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检验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集约高效用地,使节能环保成为政府决策的基本要求、企业发展的硬性约束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各位代表,今年时间即将过半,从目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上半年有望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但和全国、全省一样,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以百倍的努力做好下半年的各项工作,努力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筑牢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
今年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5个,完成投资39亿元,其中建成项目31个。举全市之力,着力抓好20个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努力在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声威、秦岭、耀州、满意、凤凰等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步伐。开工建设年产12万吨碳素、10万吨铝板、3万吨铝合金棒生产线。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扩能技改步伐,开工建设白石崖煤矿改扩建项目,打造照金、西川、柴家沟、白石崖、秀房沟等地方主力矿井。加快旺仔牛奶、佰度食品、中星防腐耐磨管材等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成玉皇阁大桥及其连接线工程,全力做好西铜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环境保障工作,开工建设后烈桥至店头二级公路。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基本建成裕丰园、梅苑、玉华等5个住宅小区,累计搬迁安置群众1万户,治理改造学校、幼儿园50所。实施35千伏陈炉变升压改造工程,建成110千伏关庄变增容改造工程。城镇居民用电一户一表改造1万户。抓紧修复因地震影响受损的基础设施,确保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安全运行。
抓好项目储备和落实工作。加大项目开发力度,使达到可研程度的项目滚动保持在100个以上。公布实施“十一五”第三批重大项目。安排项目前期费用和产业化发展资金500万元,精心策划、包装、推介一批重大项目。对列入计划的重点前期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全程跟踪负责。华能电厂二期、铜川铝业自备电厂增容改造项目完成可研报告并力争报批,争取龙潭水库开工建设。继续坚持包抓领导、责任部门、项目法人“三位一体”的项目包联责任制,加强环境保障,搞好协调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以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现代建材业
要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速生产要素聚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按照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的思路,提升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铝业、水泥、陶瓷等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煤炭就地转化,确保华能电厂满负荷运转。大力发展水泥及水泥制品、墙体材料,提高附加值。坚持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市场运作、园区启动,在引进实施重大陶瓷产业项目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抓住大飞机制造落户阎良和陕汽集团等装备制造业扩张的机遇,以东昌车桥公司、陕西管件设备厂、铜川煤矿机械厂为依托,搞好产业对接,实施一批零配件加工、装备制造业项目。积极发展食品、医药、电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大力推动园区化发展。按照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思路,完善市级六大工业园区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环境建设,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充分发挥铜川铝业、秦岭、声威、中星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同类企业和相关项目向园区聚集。坚持品牌带动、质量兴市,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努力把秦岭、声威、中星培育成中国驰名商标。
加强工业运行协调。坚持经济运行月通报、季分析制度,增强调控的主动性和前瞻性。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和主要产品的跟踪分析,做好煤电油运的保障工作,协调解决好华能电厂电煤供应、铜川铝业电价等问题。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5%,达到150亿元。
五、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粮田面积稳定在105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0万吨以上。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抓好示范村建设,促进果牧主导产业扩大规模、提质增效。新栽水果5万亩、干杂果6万亩,全面建成160万亩鲜干果基地。苹果套袋16亿只,总产34万吨,优果率达到73%。新增“一村一品”水果专业村10个、干杂果专业村10个,建成市级标准化水果示范园3万亩。大力推广奶牛标准化饲养,新增奶牛3000头。认真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以无公害设施蔬菜为重点,统筹发展精细菜和大路菜,蔬菜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烟叶种植。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整合支农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启动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16个、扶贫重点村20个,移民搬迁5000人。铺设县乡油路90公里、通村公路230公里,建成4个乡镇汽车站。解决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4000户,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300个。新修基本农田1.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2万亩。确保耕地保有量12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18万亩。加强人工增雨和防雹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市财政对区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搭建县域工业发展平台,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优势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工业配套产业发展。加快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和担保体系建设,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制约。合理划分市县两级的事权财权,落实属地统计制度,强化县域经济领导责任,充分调动区县的积极性,力争县域生产总值平均规模达到26亿元。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成农村综合改革任务。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完善乡财乡用县监管、村财村用乡代管制度。全面完成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做好种子企业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完成耀州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
六、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在发展传统服务业、培育现代服务业上实现新突破,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
加大第三产业扶持力度。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编制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将第三产业中、长期目标逐年量化,层层分解下达,实行考核。设立第三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业中的优势产业、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环境。玉华宫争创4A级旅游景区,启动药王山大景区建设,完成照金红色旅游项目建设任务,编制香山景区开发规划。做好耀州窑、陈炉陶瓷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力争耀瓷产品地域性保护通过国家批准。办好玉华冰雪节等节庆活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6亿元。
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扶持新区服务业发展,启动专业街区建设,完善商业服务设施,改善南市区商务环境。落实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提高居民的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规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亿元,增长16%。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对现有外贸企业的服务水平,加大外贸经营人员培养力度,加强与西安海关等部门的联系合作,扩大医药、电池、果汁、服装等主导产品出口,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800万美元,增长21.7%。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搞好农村集贸市场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连锁超市,新建标准化农家店50个。支持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消费升温。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培育涉农商贸企业,促进农产品销售。
七、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着力建设生态文明
牢固树立节约优先、环保优先的理念,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随着华能电厂、铜川铝业技改续建等项目的建成投产,能耗净增较多,实现节能目标压力很大。要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健全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加强对27户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加速淘汰水泥、冶炼、电石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全年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0万吨。提高项目环境准入门槛,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新上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审批,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浪费资源的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实施声威、秦岭窑尾余热利用等重点节能工程,促进煤层气、煤矸石、粉煤灰的综合开发,实现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加强建筑节能管理,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设计标准,新型墙材应用达到96%以上。做好机关节能工作,人均资源消耗下降5%。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完成全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大对210国道沿线水泥企业的监管力度,重点抓好药王山周边水泥企业的污染治理,关闭淘汰5条湿法旋窑生产线。深化市区煤烟污染治理,积极推广水煤浆等清洁能源,改造燃煤锅炉20台,新增天然气用户3000户,确保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66天。完善北市区污水收集管网,加快建设新耀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不断提高污水处理率和中水利用率。加强城市饮用水源保护,推行水源区水质月报制度。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广泛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认真抓好“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210国道直观山坡重点区域造林2000亩,完成二道桥废弃矿山立体绿化和三里洞矿东山坡绿化。全年植树造林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平方公里。通过盘活关闭破产企业土地、城中村改造、耕地占补平衡等方式,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搞好土地开发整理。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各位代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本着对未来发展、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使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八、以增收节支为主线,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促进财政增收。把开源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把挖潜的重点放在第三产业上,放水养鱼,支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做强骨干财源,做大后续财源。要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做到应收尽收,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启动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试点,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价格调节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管理,确保全面完成收入任务。
优化支出结构。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加大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全面深化预算改革,规范财政资金拨付制度,逐步将财政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集中支付范围。严格控制一般性经费支出,压缩机关公用经费开支,严禁新建办公楼,从严控制车辆购置,降低行政成本。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
增强金融支持力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互信共赢的银企合作关系。发挥市开发投资公司的作用,加强与开行陕西分行的合作,扩大政府信用贷款规模。鼓励银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确保金融安全。
九、以关中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要抓住打造关中城市群的战略机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按照关中城市群总体规划,统筹做好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规划衔接。强化规划先导作用,加大规划执法力度,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新区与耀州区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从严审批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城乡建筑、工程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做好项目的选址、设计和施工。
加快南市区开发建设。继续完善新区道路、供电、供排水、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完成纬九路、金达路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南部工业园区总出水口工程,绿化亮化鸿基路、铁诺南路、正大路等道路。铺设人行道2万平方米。实施建成区地下管网线系统建设。综合改造南市区中心广场。建成新耀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加大耀州区旧城改造力度,完成华原路改造建设任务,实施沮河城市段绿化带工程,加快推进新耀一体化进程。
不断改善北市区人居环境。完成玉华路、河滨路和三里洞道路改造任务,整修红旗街至延安路、重兴路至河滨路道路。实施大同路立交桥维修和灯饰亮丽工程,完成一、二马路路灯改造。更新改造人行道10万平方米。建成2座人行天桥、3个街头广场,完成3公里漆水河河堤护栏建设任务。
进一步加大创卫工作力度。对照省级卫生城市标准,在继续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提高市民素质。新建改造集贸市场26个,集中整治“八小行业”,坚决拆除城市主干道两侧的破旧建筑物和构筑物,加大对41个城中村的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力争创卫工作通过省上验收。
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列入“关中百镇”的9个城镇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
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要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以更大的决心推动改革,以更大的气魄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全面提高资源配置市场化水平。对于自然性资源、公共性资源和资产性资源,凡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和公开转让。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投资公司运行模式,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和投融资协同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继续深化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力推进秦岭水泥公司等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积极稳妥地实施西北耐火材料厂、骊山水泥厂、市制药厂、市啤酒厂、市水泥厂和市变压器厂的政策性破产,完成市纺织厂公司制改造。加快推进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做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后续工作。加强与资产经营公司的协调,最大限度核销企业不良债务。在国企改革中,始终把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放在首位,绝不能简单地走“一卖了之”、“关门走人”、买断工龄、把职工推向社会等老路子,而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做到破产不破生产力、破产不破职工饭碗。继续深化财税、投资、盐业等项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非禁即入,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三年内逐步取消个体工商户工商管理费。市、区县都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开展全民创业,鼓励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离职、辞职创办企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并符合规定条件的,三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收费;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并符合条件的,三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和个人所得税。
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的中心工作,领导干部带头,群众广泛参与,大力推进全民招商。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拿出好的项目、优质资产开展招商。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招商重点区域,大力宣传我市的投资环境、产业优势、发展前景,增强客商投资愿望,提升铜川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对招商引资项目,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强力推进,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全年实际利用市域外资金10亿元以上。
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落实企业创新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耀州城郊型星火技术密集区、中星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印台小麦育种中心、耀州金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开发型人才,积极引进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继续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有效解决农村实用人才短缺问题。
十一、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为抓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从今年开始,我市计划用五年时间,整体推进和实施教育工程、就业再就业工程、城乡居民增收工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社会保障工程、住房保障工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公共文化卫生体育建设工程、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民生十大工程”。这些工程,既有省上统一要求的,又有我市主动安排的。今年,本着需要与可能相统一、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群众最迫切、经济社会关联度高的项目重点突破,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方针,继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做好贫困高中生、职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落实好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资助贫困高中生不少于1500人、职中学生不少于3500人、新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不少于300人。完成农村27所学校2.8万平方米校舍改造任务。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完善新区教育基础设施。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培训教师3200人次。创建1个省级、2个市级教育强乡镇。巩固“普九”成果,王益区“双高普九”和宜君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全市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建成2个省级职教示范骨干专业,启动建设省级综合性实训基地,完成职业高中招生4500人。
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建设9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备配置,建成2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以上,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90元。印台区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创建工作通过省上验收。
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建成市图书馆主体工程。新建4个乡镇文化站和15个村文化室。全面启动数字电影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320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设任务,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5000户,新增数字电视用户2000户。强化文化市场管理,认真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整治活动,净化文化传播渠道。开展奥运年全民健身运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46个。本着热烈、隆重、节俭的原则,策划组织好建市50周年庆祝活动。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认真执行《就业促进法》,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以创业促进就业。开展《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大力扶持农民进城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建立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的长效机制,帮扶3000名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建设新区人力资源市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4万人次。劳务输出5万人次。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强企业职工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从今年起,再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确保公务员津补贴和事业单位政策性增资按时足额兑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鼓励群众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普遍增加财产性收入。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低保政策,确保城市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差不低于80元,将年收入693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将市属国有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参保率达到50%。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提高20.7%。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加大沉陷区滑塌区居民整体搬迁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拆除危旧房8万平方米,完成红楼片区改造,启动青年路菜园公房棚户区改造。全年开工住房30万平方米,建成22万平方米,其中建成经济适用房12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廉租房3万平方米,安置困难群众2300户。强化住房公积金归集,市级财政全额供养人员公积金财政缴存比例由15%提高到20%。加快住宅小区集中供热步伐,规范物业管理,努力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实施农民安居工程,解决1300名农民住房困难问题。
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四室三站一场”的标准,加快20个城市社区服务站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推进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社区服务广普化。组织好第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十二、以维护稳定为第一责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广泛开展全民信用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深入推进“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实施“十一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平台建设,强化网上虚拟社会管理。高度重视物价问题,从严控制涨价项目,确保粮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努力维护市场秩序。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和政府的监管责任,严格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深入开展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公共场所的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努力消除安全隐患,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成50个食品安全经营示范店,在10个主要农产品市场、超市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让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力度,妥善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和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平安铜川创建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全面完成公安“三基”工程建设任务,进一步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实现“一控双降”目标。
十三、加强作风建设,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负责任、有作为、人民满意的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适当下移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重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新闻发布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的听取意见制度、听证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集体决定制度、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切实将政府行为纳入依法管理轨道。健全行政监督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
改进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倡导实干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的理念,坚持重实绩、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切实精简会议、文件和检查评比。完善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强化数量、时间、标准和责任意识,以科学的机制引领发展方向,检验发展成果。认真执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推行行政问责制,奖优、治庸、罚劣。增强为民意识,做到重大决策依民而定,工作措施应民而出,安危冷暖唯民而系。
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和行政监察,完善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政府采购等制度,依法惩治商业贿赂行为,坚决纠正各类不正之风。政府工作人员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等奢侈之风,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各位代表,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为建设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县人民政府2012年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及“十五”政府工作回顾
2005年,县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中共xx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群众疾苦促进和谐,圆满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一、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工业支柱作用日益增强。坚持“集中精力抓产业,突出重点抓工业”的思路不动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大力招商引资,加快技术进步,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水电能源业增势强劲。马电公司与明光电力的合作成效明显,内部改革走向深入,企业利润成倍增长,税费达到3500万元;金电建设进展顺利,首台机组即将发电投产,成为工业经济强有力的增长点。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壮大。齐祥食品公司30万头生猪加工线改造顺利竣工,与重庆今普集团的合作正式签约;金华纺织、赛克斯、海峡丝绸、泰兴织布沉着应对国际市场冲击,抢抓机遇扩大生产,轻纺工业全面复苏;可口爽、绿源食品产销两旺;兴华药业gmp技改达标,成为川东北独家获得认证的兽药加工企业。机械冶金业不断提升。嘉宝公司国有股份竞卖成功,模具制造中心建成投产,新型车厢配件、摩托车系列产品远销重庆、河南;兴贵公司研发出铡草机等系列新品,国际国内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航星钢铁冶炼生产线技改顺利完成,生产能力大大提高;金坛、金鹰强强联合,环保扩能改造项目实施顺利。全县工业企业完成重点技改项目7个,总投资1.25亿元,企业实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22亿元,工业增加值6.28亿元,实现利润3345万元,入库税金4650万元,分别增长73.3、59.9、203.7和31.7。
商贸旅游业日趋活跃。稳步实施商贸流通企业改革,稳妥化解商贸企业多年积淀的资产债务、人员安置、养老保险等具体矛盾与困难。现代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农资、粮食、水果、建材等物流中心基本形成。农村专合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市场布局和整体功能日趋完善。营造了以相如饭店为中心的黄金消费圈,商贸、服务、餐饮、住房消费持续升温。深入开展市场秩序整顿,实施药品食品放心工程,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完成间接出口783万美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9.7亿元,增长。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总规通过专家评审,并启动了“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开发。
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招商引资破解资金“瓶颈”,大上项目,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川核电站首选厂址落户xx。发扬“敢为人先,锲而不舍,无私奉献,共谋发展”的精神,以最开明的政策、最优良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争得四川一、二期总投资770亿元的核电站首选厂址落户xx,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积极论证、上报、争取了西部县级公路改造、农村卫生院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等24个项目,落实补助资金7719万元。金溪航电枢纽工程全年完成投资亿元,淹没补偿工作进展较快;工业集中区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征地、安置补偿工作进展顺利,已有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集中区;河舒——龙蚕油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南渠路xx段砂卵石铺筑全线完工,达成铁路复线改造、华(蓥)南(充)500kv输变电工程等重点建设正式启动。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抚琴小区、紫苑小区建设快速推进,疾控中心、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公益项目建设进度较快,嘉陵路路面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城区新建公厕8座;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徐家、罗家等20个省级重点小集镇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化水平提升2个百分点。完成了市政府挂牌企业的污染治理和木桥河治理任务;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成果持续巩固;投入300多万元,开展了县乡道路整治“大会战”;新建、改扩建村道公路公里;整治病险水库10座;建成6个场镇集中供水站,解决了1.4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13个扶贫新村,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把满足群众愿望作为行政第一追求,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48元,增长和8.7,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助民解困取得实效。把解民困作为构建和谐xx的重要举措,落实保障措施,建立特困群众低保制度,将城乡8004户特困家庭和600户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低保,全年共发低保金684万元,帮助山区群众完成红层找水打井6478口,切实解决群众生活难问题。建设经济适用住房8000平方米,对受灾群众建房实行每户元的定额补贴,切实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全面启动就业再就业工程,全县216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就业零突破,全县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次;加强了再就业培训工作,建立了农民工培训制度,实施“十万农民培训工程”,培训城乡劳动力5.75万人,切实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加快乡镇卫生院和医疗站点建设,建立特困家庭医保制度,率先在全市将城乡3000户特困家庭纳入医保,切实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建立扶贫助学制度,设立“圆梦助学基金”,发动社会捐助,资助贫困大学生199人;全面兑现义务教育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名中小学生免交书费、学杂费万元,切实解决入学难问题。投资万元,新建村道公路公里,改扩建村道公路公里,切实解决部分群众行路难问题。涌现出了中坝新村和下河街社区先进典型社会事业再上台阶。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完成科技兴工、兴农项目个,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提高。教育“双基”成果进一步巩固,中小学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质量得到提高。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入学率达到。巨龙职中被评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民办教育、成人教育持续发展。改造中小学危房16.94万平方米,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154万元,加强了村广播站和社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固定电话、有线电视村通率达到90.09,信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强化了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防控工作。计生工作继续加强,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扶助政策,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完成了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修志工作进展顺利。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加强。
审计、人事、物价、气象、农机、档案、侨务、宗教、无线电管理、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两抢一盗”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维护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改进信访工作,主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修订完善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妥善处置了各类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强化隐患整治,加大监管力度,全县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明显减少。
四、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齐抓,加快民主与依法治县、依法行政进程,倡导文明社会新风尚,开创了政通人和新局面。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598个村的村委会、25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实行了“公推直选”。全面推进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加强基层民主监督与管理,对村干部每半年和年终实行述职评议,强化了群众监督作用。全面推行村务、财务公开,提高了群众的满意率和信任度。加强了《行政许可法》、《村委会组织法》、《村民自治章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力度,圆满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干部群众的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得到加强,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载体建设,建立“xx爱心助学网”,创建文明单位15个,建成农村“万村书库”图书室76个。开展了行风评比和群众“满意单位”和“十星级农户”创建活动,政风、行风、民风进一步好转,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扎实推进“三深入、三落实”和“三满意”活动,努力构建人民满意工程。加强廉政建设,完善了工程招投标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了行政许可制度,全面清理行政审批项目,规范政府行政审批行为,注重发挥行政服务中心作用,集中办理的许可项目个。进一步健全了人大审议、政协评议、群众监督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114件,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意见147件,满意率均在90以上。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xx坚持在奋进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谋求跨越,在跨越中凝聚人心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宏观调控机遇的结果;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结果;是我们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实施产业兴县的结果;是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级干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驻县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关心支持xx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传统农业比重偏大,农业产业化进展不够快,土地产出率不够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门路不够广,就业服务机制有待创新,就业观念亟待引导和转变;农业抗风险能力、集约化经营水平、组织化程度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民增收办法不多、途径不广。工业方面,结构矛盾和体制障碍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主导产业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较少,缺乏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经营者投资扩张意识较弱,规模企业较少;三产方面,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不快,专业市场集聚度不高,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社会稳定方面,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少数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引发的上访现象时有发生。机关作风方面,政府职能转变需进一步加快,行政效率、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还有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十一五”奋斗目标
完成上述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六个方面的关系,即加快发展速度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关系,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的关系,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经济调节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确保稳定的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体现以下原则要求:
——突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增强对发展不足的危机感,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突出以产业和项目促进发展。产业是支撑,项目是载体。通过农业兴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壮大生猪、葛薯、水果和蚕桑四大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工业立支柱,加大制造业支撑力度,扩张电力、农产品加工和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通过发展旅游、商贸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突出可持续发展。科学把握产业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加快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突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为动力,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加快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挥优势,科学定位,主动融入“三区”,实现互动发展。
——突出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把社会和谐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保障,把发展富民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关心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及时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机遇意识和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推动xx经济社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2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调整经济结构,培育产业支撑,扩大开放,抢上项目,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2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
(2)财政总收入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60元以上。
(6)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集中精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围绕产业做强工业支柱,推进企业上规模上效益
突出平台效应,整合项目资金,调优产业结构,扶持壮大电力、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力争全年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1亿元,增长40.9,其中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的企业达5个,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个,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个,实现工业经济总量与质量的新跨越。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全力跟进核电项目的可研立项工作,协助做好项目业主的招标工作,认真做好核电厂址保护、基础设施立项及启动等前期准备工作。支持金溪航电枢纽工程加快建设,力争年底前全面竣工投产。鼓励马电、嘉宝继续深化内部改革,提高运行质量,增强企业实力。引导金鹰电化、航星钢铁扩大规模。扶持齐祥食品、天杰普华、兴华药业等龙头企业加速扩张。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1。
完善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完善配套设施,积极拓展规模,提升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加快招商步伐,引导工业项目向集中区集聚,年内力争引进3—5个规模以上企业落户集中区;加强在建项目的跟踪服务,力争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工业企业。引导、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步伐。采用财政支持、企业参股、贷款返息等方式筹集资本金,壮大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公司,在年内使资本金达到800万元,增强担保服务能力。年内完成技改项目10个,总投资1.68亿元。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实施“小巨人”工程,依托我县丰富的粮、竹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竹编、藤编、酿酒为主的家庭工业;以相如酒业为核心,整合散布在金溪、银汉等乡镇的近百个家庭酿酒作坊,开发白酒产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嘉宝公司、天府兴贵公司、兴华药业公司、可口爽公司等企业加快新品开发,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力争全年开发新品25个,实现新产品产值4.05亿元。同时,大力发展外贸经济,指导赛克斯、海峡、天府兴贵、齐祥食品等企业扩大对外出口,力争直接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进一步做好改制企业的后续工作。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反映出来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改制企业的引导、扶持、服务,推进企业开拓资本市场,巩固改革成果,促进企业发展。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特色产业的投入、融资、利益联结以及风险防范机制。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扶持力度,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政策,重点扶持能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专重大户,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加快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一路二水三产业四人居五和谐”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中坝村经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抓好规划,选好布局,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整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乡村道路建设、退耕还林、农村沼气等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及时启动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建设一批“新产业、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新机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三、精心打造“嘉陵江第一桑梓”,着力建设商贸旅游旺县
按照建设“休闲xx、人居xx、物流xx”的三产发展思路,加快开发旅游资源,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升商贸服务水平,促进三产业上档升位。
强力打造“嘉陵江第一桑梓”特色旅游区。深度挖掘和开发相如文化人文资源和嘉陵江自然生态资源,按照“政府主导、专业策划、业主开发、梯次推进”的思路,完成周子古镇、嘉陵漫滩、相如故城、嘉陵江村和中坝新村等5个景区30个景点的规划工作,形成初具规模的4a级景区框架。搞好嘉陵江xx段两岸绿化工作,逐步实施周子镇、下河街和古蓬州“八大景观”恢复性建设,形成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特色旅游区。同时,将白云山、大深南海、小乐山群佛雕塑纳入“嘉陵江第一桑梓”开发建设范畴,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建立健全商贸物流体系。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各中心镇建立农资、农产品交易市场,解决产业基地群众、业主“买难、卖难”问题,放开农资渠道,引导、支持厂家建立农资配送中心,降低农业投入成本。围绕建设“嘉陵江第一桑梓”,将下河街、新华街建成特色小吃、旅游手工艺品消费一条街;以商旅互动为切入点,全力做好河舒豆腐、相如香兔、曹氏豆干等旅游商品开发工作,形成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市场。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增加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加强对商贸企业业主的指导与监管,保证商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营造安全、舒适、方便、有序的购物环境。加快商贸企业改革,完善专业市场布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积极发展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
努力增强城镇聚集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城总体规划,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区面积,完善城市功能。完成城东大道、小东街路面硬化工程和钢南路、钢北路街道建设,启动下河街社区市政改造工程和城东小区一期工程。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卫生秩序、交通秩序,推进“蓝天、碧水、宁静”工程,美化县城环境,巩固创卫成果。加大锦屏新区和河舒镇的开发与建设力度,完成锦屏镇供水工程。加快罗家、徐家、金溪等省级试点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紫苑小区、抚琴小区建设,加速房地产开发,实行售房许可证制度,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切实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生态精品住宅小区。进一步解决好入城人员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通过城市建设、整体功能配套与管理,不断增强县城聚集人口、厂商、资本、资源的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四、抢抓机遇大上项目,不断推进大投入促大发展
坚持把项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失时机地抢抓机遇争项目,各方资金一起引,大小项目一齐上,快速扩张资本总量,加大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增强xx发展后劲。
立项争取一批。抢抓国家能源布局调整、在内陆地区建设核电站的机遇,积极跟进三坝核电站建设,力争该项目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并实现早日开工建设。积极做好总投资4500万元的龙角山公园、总投资亿元的马回小电站技术改造、总投资2800万元的南充—三坝二级油路xx段、总投资万元的水果专业批发市场,总投资亿元的xx果蔬贸易交易中心等重点工程项目包装及申报工作,争取早日立项。
招商引进一批。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依靠招商引资的大突破、依托产业项目的大投入,实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的意识。立足成渝,锁定沿海、东部发达地区等重点领域,盯住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对县域工业、农业、旅游业有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企业。推行乡友招商、中介招商、蹲点招商和“二次招商”,吸引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落户xx。跟踪落实已签约项目,做好重点项目和客商的回访工作。鼓励县内企业加大与国内外知名公司、企业、商会的合作力度,促进企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帮助县内企业争取出口经营权,培育多元化外贸主体。进一步落实县级领导、乡镇和有关部门的招商引资目标,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3亿元。
竣工投产一批。实行定牵头领导、定项目秘书单位、定项目责任人、定时间进度、定考核奖惩的“五定责任制”,确保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实现竣工投产的目标。加快总投资11.6亿元,装机15万kw的金溪航电枢纽工程建设进度,确保2012年3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加快南渠路xx段、污水处理厂、普华饲料加工生产线等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年内竣工。
五、改进经济调节手段,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充分发挥税收、价格、信贷调节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强化财税监管,构建公平、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秩序。
强化财税管理。积极培育财源,拓宽税基,优化收入结构,确保应收尽收,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加强预算外收费项目、票据、收入的管理,加大财政稽查力度,严禁乱收费和不按标准收费,严格非税收入减免程序,提高财政对非税收入统筹管理水平。继续推行部门综合预算,深化国库集中收付、会计核算方式改革,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积极化解乡镇债务,坚决杜绝乡镇新增债务,提高基层财政保障能力。
高度重视金融工作。积极探索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日常管理、监督机制,引导企业增强信用意识,提升企业信用等级融资能力。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的不法行为。继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密切银政、银企关系,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提高资本市场运行能力。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联合执法,齐抓共管,坚决查处、打击假冒伪劣、合同欺诈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大对食品、药品和农资等重要商品的专项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规范文化市场。加强对市场物价的监控监测,严格实行公共产品价格听证制度,规范水、电、气、通信等特殊行业价格行为和涉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收费行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疾苦,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上新台阶。
主动关心解决群众疾苦。加强再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认真实施“十万农民工培训工程”,促进城乡劳务输出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全年实现劳务收入亿元。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扩大就业容量,促进“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巩固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保险制度。认真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规范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加大扶贫帮困、救灾救济力度,解决好群众生活难、行路难、就业难、住房难、就医难、子女入学难、文化活动开展难等突出问题。
大力构筑“人才强县”平台。着眼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搞好智力开发和人才储备。围绕农业四大特色产业,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乡土人才;积极引导企业立足自主创新,建好管理队伍和技术骨干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大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确保科技应用技术研发费用的稳定增长。加大科技兴工力度,抓好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和新品开发,促进产业升级。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服好务。高度重视并持续抓好以普及科普知识和提高科普素质为目标的科普工作。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快推进以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机制,提升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协调持续发展。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加快发展卫生、文体、广电、计生等各项事业。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中心的建设,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疾病监测控制体系,加强疫病疫情防治工作,进一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强化农村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强化公共卫生意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城乡文体设施建设,进一步探索多元化发展文体产业的新路子,积极培育发展一批文化名品。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升级,发展农村宽带网络。加大计划生育执法力度,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快木桥河治理进度,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真搞好我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
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切实抓好公民道德建设。继续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的创建水平,启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巩固“双拥”成果,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快改造一批农村敬老院生活设施,完善新型“五保”供养机制,努力提高“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坚决维护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和残疾人等合法权益。扎实做好水库、电站淹没区农民补偿安置和民族、外事、侨务、台务等工作。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执行和落实有关决议、决定。加强与政协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提高代表、委员的满意率。不断完善决策程序,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使政府重大决策建立在充分发扬民主基础之上,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继续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活动,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试点工作,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切实加强法制建设。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健全考核评议制、错案责任追究制,建立起权责统一的工作机制。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积极发挥行政复议制度的作用,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整合交通执法力量,试点推行交通综合执法,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环境。继续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行政执法的层级监督和政纪、审计、财政等专项监督,坚决制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职权等行为。全面启动“五五”普法,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切实提高全社会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
大力抓好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网络,加大安全产生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加强全民安全生产教育,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力度,坚决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开展“平安xx”创建活动,深化“打防控”一体化建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积极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提升社区警务效能,探索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新途径,加强外来人口教育管理。严格实施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
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国土管理,高度重视修志、档案、气象、无线电管理、保密、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政府全体成员和全县公务员,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始终以加快xx发展为己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树立新的形象。
以服务为宗旨,提高行政效能。坚持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把群众的根本需求作为一切工作价值取向,切实强化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开放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自觉做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定位,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做政府该做的事情,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加快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稳步组织实施新一轮县乡政府机构改革,消除体制障碍,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全面实行行政目标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强化约束与监督机制,建设效能型政府。按照政事分开与脱钩、分类、搞活的原则,在国家、省市政策指导下,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设创新型、服务型、竞争型的经济社会服务实体。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以劳绩为主进行分配,做到竞争上岗,岗易薪易,优劳优酬。
以落实为根本,推进各项工作。政府各级干部必须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创业,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要不断完善落实县级领导分线履职、县级部门联系乡(镇)和村(社区)制度,完善乡镇领导帮村帮户制度。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调查研究,到第一线去了解情况,倾听第一线的呼声,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沉下身子工作,把心思用在谋划发展上,把时间用在具体工作上,把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以廉政为准则,规范行政行为。坚持开展从政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先进示范教育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努力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行政监察,特别是加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工作,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以多种形式构建有效的监督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刹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收送现金和有价证券、跑官要官、参与赌博和借婚丧嫁娶之机收钱敛财等“五股歪风”。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增强反腐倡廉实效。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满怀信心迎接挑战,聚精会神促进发展,为奋力推进xx全面小康建设,实现xx人民生活富裕,开创xx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五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总结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年初我省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不少企业陷入困境,大量农民工返乡,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加之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困难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齐心协力,拼搏进取,克难攻坚,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保增长、保态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的重大胜利,在逆境中迈出了中原崛起新步伐。
——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19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6亿元、支出2903亿元,分别增长11.6%和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05亿元,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6亿元,增长19.1%。
——持续发展态势向好。“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深入展开,一批重大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377亿元,增长10.7%;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城镇化率达到37.7%,提高1.7个百分点。2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专利授权量首次超万件。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低于调控目标1.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7元,分别实际增长9.9%和7.5%。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社会治安状况继续好转,公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在金融危机冲击、各类矛盾明显增多的形势下保持了社会稳定。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全力以赴战危机、保增长。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特点,围绕保企业、扩内需、拓市场等关键环节,创造性开展工作,及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打出了应对危机的“组合拳”,决战二季度、大干三季度、决胜四季度,环环紧扣、锲而不舍、果敢应对,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3.1%回升到全年的14.6%,带动整个经济运行成功实现“V”形反转。着力服务企业。省市县三级联动,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认真落实结构性减免税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260亿元;强化产销衔接,积极开拓市场,加大对困难行业和企业的帮扶力度,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扩大投资需求。实施“8511”投资促进计划,实行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开展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88.7亿元,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0.6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8亿元,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在8个领域开工建设了63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全年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双双突破1万亿元。海马集团郑州基地15万辆轿车、郑西客运专线等80个重点项目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实现黄河以北连线建设。全年新增电力装机408万千瓦、220千伏以上电网1804公里、大型煤矿生产能力900万吨、油气长输管道1360公里。扩大消费需求。积极落实国家鼓励扩大消费的政策,全省实际兑付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18.4亿元,拉动家电、汽车摩托车销售170.7亿元,440多万农户受益;商品房销售面积4337万平方米,增长35.9%。保障要素供应。大力推动银企合作,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068.9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利用资本市场融资642.4亿元。
新设立492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470亿元,增长2.4倍。整理开发复垦土地167.1万亩,优化环境容量配置,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和正常生产生活需要。
(二)积极主动调结构、促转型。坚持长短结合,扎实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基本完成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出台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意见。各级财政投入资本金57亿元、转入政府性优质资产85亿元,搭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完成产业集聚区投资2479亿元,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2829个,投产项目1840个,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完成装备制造、汽车、食品、纺织、有色、化工、生物、电子信息、畜牧、花卉等一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转型升级“双百”计划,大力推进1074个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郑州百万辆汽车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组织编制了150户重点服务业企业发展规划,运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了84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启动了30个服务业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旅游总收入1985亿元,增长24.7%。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734万人次。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布局规划和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郑州新郑机场核心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复,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设市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郑汴新区、洛阳新区及许昌、新乡、焦作新区规划启动实施。郑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郑汴物流通道、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以及郑州至焦作、开封、新郑机场城际铁路等工程开工建设。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制定实施自主创新体系规划。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20.1%。新增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个国家质检中心。2人当选两院院士。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大采高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一批科技项目取得重大成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编制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省方案。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小火电300万千瓦。实施工业领域重点节能项目178个,完成150万千瓦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全面开展尾矿库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自动监测体系、874个建制镇生活垃圾中转设施建成投用。继续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完成造林715万亩。预计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79%和6.68%,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
(三)坚持不懈做好“三农”工作。牢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之责,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发展形势良好。重灾之年粮食再夺丰收。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准并启动实施。完成商丘、安阳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89个县标准粮田项目建设。面对60年一遇的冬春连旱等自然灾害,实施“抗旱浇麦保丰收600行动计划”和“秋粮夺丰收450行动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6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9万亩,改善和新增防洪除涝面积240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07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在迎战金融危机之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特殊贡献。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20万吨、383万吨和282万吨。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00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各项惠农补贴131.6亿元,增长31.3%。开工建设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改建县乡公路6290公里、通村公路6510公里,改造危桥4万延米。新增户用沼气75万户。解决3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3.82万户。新完成14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任务,11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丹江口库区移民四年任务调整为两年完成,移民试点工作顺利完成,第一批移民搬迁正式启动。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省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精简规范省级审批职能108项,取消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事项3780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战略重组深入推进,重组效应逐步显现,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中平能化集团销售收入分别超过1000亿元、800亿元。112家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基本完成。成功组建省铁路投资、交通投资、水利投资、国资控股等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编制实施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发展规划。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214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整合。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取得突破。省辖市有线电视网络完成整合。同时,成功实施燃油税费改革,158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全部取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启动实施。设立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新乡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并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适时启动大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织开展中原文化澳洲行、港澳行、台湾宝岛行和东南亚招商、专项产业承接洽谈等大型文化经贸活动,加强与央企和国内外优势企业合作,促成了一批战略性合作重大项目。积极推动省部合作,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B型保税物流中心获国家批准。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省外资金2202亿元,分别增长19%、19.1%。
(五)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筹措财政资金512亿元用于“十大实事”,比上年增加42亿元,解决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大力促进就业。多策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在困难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失业人员再就业39.3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5.7万人。购买公益性岗位9.6万个。“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950万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基本解决,新增转移就业103万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企业养老保险提标扩面,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122元,应保未保城镇企业和职工全部纳入覆盖范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4.3%和83%。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继续提高,城乡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4.2%。启动21个县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000多万农民受益。新增廉租房133.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321.6万平方米。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落实农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和城市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基本兑现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增加农村特岗教师1万名。郑州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加快,河南大学等高校省部共建积极推进。推动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中职招生规模73.1万人,首次超过普通高中人数。中国文字博物馆建成开馆。建成一大批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新建11所市级中医院、50所县级医院、103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256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改造,建成1万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实施21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得到落实,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取得成效。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9%。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6.1%和25.6%。推进平安河南建设,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开展机关干部下访、信访积案化解等工作。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提高。
(六)着力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和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等活动,持续推进“两转两提”,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8件,制定、公布行政规章6件。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驻豫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支持地方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取得新进展,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外事、侨务、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统计、参事、史志、文史、地质、气象、体育、测绘、地震、人防、社科研究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援助四川江油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应对危机的重大考验中,我们努力坚持了以下几项指导原则:坚持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是扩内需、拓市场、保增长的即期措施,还是调结构、促转型、保态势的长远谋划,都注重长短结合、统筹兼顾、科学决策,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保增长、保态势与保民生、保稳定相统一,把扩大投资与加强民生工程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生活在危机中总体上不仅没有受到严重影响反而得到进一步改善;坚持把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着力通过改革开放和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改革在危机中没有停步而是加快推进,开放在危机中没有放弃而是逆势出击,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坚持辩证看待危机、努力化危为机。既正视挑战,迎难而上,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危中寻机,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利用危机倒逼机制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坚持团结奋斗打总体战。紧紧依靠全省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顾全大局、各负其责、共克时艰的良好氛围。可以说,一年来,我们不仅取得了迎战危机的重大成果,而且锻炼提高了各级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各位代表!
在罕见的困难和挑战面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省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受危机影响和自身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仍不理想,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外贸出口预期目标没有完成。二是人均财政收支水平处于全国后列,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民生改善与广大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增多,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矛盾化解、社会管理等工作面临新压力,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挑战,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难度加大。四是一些领导干部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式粗放,对中央和我省战略部署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推动不力;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作战略谋划不够,项目储备不足,前期工作不实,拼抢意识不强,错失发展良机;个别工作人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奢侈浪费、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