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七征获奖教案

时间:2019-05-14 03:3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律七征获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律七征获奖教案》。

第一篇:七律七征获奖教案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自主质疑,并凭借自读感悟、交流释疑,理解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第6单元的20课 教材分析: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及长征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指名回答2.这一课我们继续去领略英雄们的豪迈气概。齐读课题。【设计意图:

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能初步体会到长征的千难万险及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本环节设计得虽然朴实,却能紧承上一节课的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知识,调动学生情感,融入特殊的学习氛围,为更好地学文作铺垫。】

二、学习课文首联

1.自由读首联,看看首联中哪个词语与课题相照应?(读完指名说“远征”)2.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红军长征历经了多少路程(二万五千里)。要走完这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3.面对困难红军怕不怕?文中的哪一句说明了这一点?(“红军不怕远征难”)4.如果你们就是不畏艰难的红军战士,你们会怎样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不怕”二字。

5.第二句中的哪个词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艰难?(理解“只等闲”:只是很平常的事)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只是很平常的事?(翻越万水千山)7.指导朗读:用平淡的语气读“只等闲” 8.学生互读首联,相互之间说说首联的含义。

9.指名读首联,想想首联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阅读,为下一步理解诗句奠定基础。】

三、学习课文第二联

1.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千山万水。自由读第二联。

2.你了解五岭和乌蒙吗?请同学们看,这就是弯弯曲曲连绵起伏、长达数千里的五岭,(用简笔画画出“五岭”的直观示意图)这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样子可以用诗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逶迤)

3.那乌蒙山又是怎么样的呢?(山很高,气势很雄伟,那么险峻)你能不能读好?读出你理解的“逶迤”和“磅礴”。4.哪些词说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腾细浪”、“走泥丸”)5.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指名说)6.同桌说说第二联的诗意,指名说:

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就像滚动的泥丸。

7.要知道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峻岭啊!这样连绵起伏的群山,这样气势雄伟的高山怎么就变成了细浪、小泥弹珠?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什么样的品质?(板书:英雄 乐观)

8.这一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展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指导朗读:重读“逶迤”、“磅礴”,轻读“腾细浪”、“走泥丸”,这样就可以突出长征的艰难、突出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

9.面对这样的险山峻水(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意图:

读出问题,读出感情,读出精神,当今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知识发展的课堂,这一设计,在帮学生梳理诗的结构过程中,巧妙的渗透了长征精神。看似简单一笔,却体现了语文即生活,语文与时俱进。

四、学习课文第三联

1.(过渡)如果说第二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第三联就是万水的说明。默读第三联,然后说说金沙江和大渡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多媒体出示金沙江和大渡河图片)2.(手指图片)这就是金沙江,你看到了什么?(理解“水拍”和“云崖”)金沙江水浪滔滔,不停拍打着两岸直插云霄的峭壁。如果让你过这样的江,你会有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怎么会是暖的呢?板书:暖)请同学们联系一下曾在这里发生过的著名的战斗想一想?为什么暖?因为什么暖?(结合相关资料讨论归纳).(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六十多名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主要的渡口,使大部队巧渡成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3.除了天气的温暖,还写出了心里暖,高兴、喜悦。请你也带着这样的语气读好它。4.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⑴(出示图片)这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你看到了什么?

⑵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

人抽掉,只剩下13根铁链高悬在湍急的河流之上。这样的桥,让你过去,你心里会感到怎么样?你能理解“寒”了吗? ⑶说说诗意。

⑷学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 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⑸此时此刻,你又怎么理解这个“寒”字?

5.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这种智取的喜悦,面对恶战的勇往直前?──齐读。6.面对这样的险山恶水(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意图:

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其意境的体会,是学生比较难把握的,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时,通过借助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以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小结第二、三联

1.这两联分别写了两处山和水,长征中红军战士只跨越了这两处山水吗?(结合资料作补充)2.除了这些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3.小结:

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有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齐读)【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的小结中,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红军战士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六、学习第四联

1.红军将士翻五岭,越乌蒙,巧渡金沙,飞夺泸定,之后又翻越了5座大雪山,8月渡过了荒无人烟的大草地,9月来到了高4000米左右的岷山,即将踏上长征最后的征程,翻越这座雪山后,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指读──齐读。2.谁已经理解这句诗的大意了? 3.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过了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4.这里的“三军”就是指什么?

翻越岷山对红军将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出示资料):

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5.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6.面对牺牲,面对死亡(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意图:

以“不怕远征难”为主线,呼唤情感,唤醒感知,给学生以教育。课堂中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把学生领进那个战争年代,再现当时情景,加深了学生对“难”但“不怕难”的感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材料补充,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了,受到了情感的启迪,思想的启迪。】

七、总结全诗

1.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它撤出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途时,有近10万之众。而到达陕北时人数已不满8000人,但是这支部队经过了长征的洗礼,已构成了一道钢铁长城,毛主席正是为这一座钢铁长城叫好,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一座钢铁长城是用什么构筑起来的吗?指名说。2.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大家练习把它背下来(自由背)谁愿意来背诵一下(指名背)背诵这首诗(齐背)3.总结: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面对千山万水,面对千辛万苦,面对千难万险,却始终保持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终于完成了史无前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吧,把你的感受尽情地发挥出来吧!

八、延伸拓展,补充阅读

1.写下学习《长征》后的感受。2.课后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九、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五岭 细浪 乌蒙 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英雄主义)

万水千山只等闲。(乐观主义)

大渡 寒

金沙 暖

岷山 尽开颜

第二篇:七律教案

七律长征(毕天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教学准备:长征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教学准备:长征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板书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再次回顾诗意,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教学准备:相关材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1、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交流后,汇报。

3、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4、想象诗句中“腾细浪”“过乌蒙”“走泥丸”“渡金沙江”“夺泸定桥”五副画面,体会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2)交流。

(3)讨论“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更喜、尽开颜”这五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够体现红军“不怕远征难”以及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暖”暗示着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欣喜之情。“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与悲壮。

三、总结。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板书

七律 长征

腾细浪 过乌蒙

走泥丸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英勇无畏 乐观向上

第三篇:七律教案

《七律》教学设计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第四篇:七 律 长 征

七 律 长 征①

1935.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②逶迤③腾细浪,乌蒙④磅礴走泥丸⑤。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⑥寒。

更喜岷山⑦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习指导: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注释】

①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②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③ 逶迤(wēi yī):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④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⑤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⑥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⑦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学习目标】

1.朗读,感悟体会描写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

2.背诵全诗。

沁园春 雪

(1936.02)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①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②,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③。

一代天骄④,成吉思汗⑤,只识弯弓射大雕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习指导:

【注释】

①“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②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③ 风骚:《诗经•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泛指文学。④ 天骄:汉朝人称匈奴为“天之骄子”。⑤ 成吉思汗: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⑥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题解】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译文】

雪景真冬日里北国的美丽风光是冰雪妆扮出来的。此时此刻,我看到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连平日里滔滔奔流的黄河也封冻不流了。延绵的山脉如同白蛇在空中飞舞,能与天比高的山峰好似白象奔驰在广袤的大地上。这美呵!而如果等到晴天,太阳出来给天地万物披上一件金色外衣的话,你会发现,原来冰雪还可以将大地妆扮得更美丽!

江山如此美丽多姿,自古以来都会引致各种政治力量的崇拜与争夺。可惜过往的英雄人物们,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都只会把争夺江山视为其成就所在。被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更加是只会一味地展现暴力。这些以缔造封建王朝为目标、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为优秀代表的政治力量已经成为过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等着吧,不以争夺江山为目标,而以建设江山为己任并且能把江山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共产党人很快就要执政了!【赏析】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学习目标】

1.朗读.欣赏这首词。

2.熟记、背诵词中名句。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04)

钟山① 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② 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③。

宜将剩勇追穷寇④,不可沽名学霸王⑤。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⑥。

学习指导:

【注释】

① 钟山: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

② 虎踞龙盘:《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③ 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 追穷寇:《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

⑤ 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终于约定 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双方士兵为和平连呼万岁。项羽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为五。

⑥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题解】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二十三日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赏析】

“天若有情天亦老”:老天如果有感情,有喜怒哀乐那么他也会老!李贺用这句表达了他对他所处时代的无奈及悲天悯人的情感,而毛主席也用这句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但骨子里已少了无奈!这句诗很巧妙,用反证,间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怀!

【诗意】

南京突然遭受了革命风雨的袭击,数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地势优异的南京已改变了往日的模样,天地翻覆,感慨而激昂。应该从项羽的失败中得到教训,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身受反动派统治的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学习目标】

1.朗读理解诗句。2.背诵全诗。

七律 冬云

(1962.12.26)雪压冬云①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② 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③。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④。

学习指导:

【题解】

1962年冬,在国内,刚刚经历了3年特大灾荒;在国外,正鼓噪着片反华叫嚣。表面上看,似乎处在困难时期,正式隆冬的样子。软弱的人经受不住这种严峻的考验是不足为奇的;真正的革命者则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就是这首诗的旨意。

这是毛泽东为自己七十岁生日(中国传统算法)作的诗。【注释】

①雪压冬云:即冬云压雪,指雪稠云低的样子。②暖气:指地热。

③罴:棕熊。

④冻死……:是对经受不住考验者的蔑视。

【赏析】

运用比兴的手法借冬境来抒发情怀,通过对冬的形象的塑造,从而揭示和显现了一般和普遍真理;诗中冬的形象,代表了诗人的观点、情感,已经人格化了且具有社会意义。

这首词是毛主席69岁生日写的(1962.12.26日)。

第五、六句毛主席展现出青年时的豪迈气概。“扫除一切害人虫”自“独立寒秋”始,就以大无畏的英迈豪气驱“虎豹豺狼”,句中的“虎豹”、“熊罴”指的是反动派邪恶势力,同时在诗意上与冬天的景物相谐调。最后二句已毛主席以独傲霜雪的“梅花”,象征诗人及中华民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象梅花那样傲霜战雪,不惧怕严寒,不惧怕任何敌人、反动派和任何艰难困苦。毛主席化用中国古典文化中梅花孤 洁、清高的形象,化成革命浪漫主义的壮美情怀。好似在高呼: 来吧,狂风大雪尽菅来吧,一切反华邪恶势力终将如“苍蝇”一样,全被冻死。【译诗】

大雪低压着冬云而雪花纷飞,万紫千红一时间都凋谢了。

长空翻滚起湍急的寒流,大地吹送出微微的暖意。唯有孤独英雄在驱杀虎豹,大豪杰也绝不会惧怕那熊罴。

漫天大雪令梅花欢欣鼓舞,冻死苍蝇当然不足为奇。【学习目标】

背诵全诗。

第五篇: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故事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4、教师课前准备:

①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②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③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知识方面:

1、学会“礴、丸、岷”3个生字;正确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的背景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教育方面: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长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

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尽管只有56个字,却是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但七律诗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确实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也很有限,尽管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和赞颂红军的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等教育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讲所熟悉的故事,加入吸引学生的视频片段,(如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视频)不仅增强他们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了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互联网中搜索到的《长征组歌》中的《长征》的课文情景范读和歌曲,让学生以朗读、歌唱等活动来巩固升华,从而真正理解长征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你们了解长征吗? 谁来谈谈你对长征的了解。

我们读过哪些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

2、师介绍长征:(长征路线图)【百度搜索】

http://news.163.com/06/0328/14/2DADFJDO0001124T.html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在这胜利的时刻,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怀着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长征》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3、指名读。

4、听录

读,【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4788108o1p16.html

再读诗歌: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交流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豪情。

(二)品读诗句,深入感悟。

1、长征这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今天的你我对长征的印象可能有些模糊,但是诗中有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词却像一声惊雷,豪情万丈。你能体会出来吗?(师生交流,板书“不怕”)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指导读首联。)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2、学生再读诗歌,交流: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

】http://wenwen.soso.com/z/q287484902.htm

这乌蒙山是什么样的山呢?边讲边板书:五岭是逶迤的(同时理解逶迤的意思:连绵不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乌蒙山是磅礴的(理解磅礴的意思:气势雄伟)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怎么是滚动的小小泥丸了呢?(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讨论后回答。(他们的鞋磨破了,粮食没有了,生病了,寒冷威胁他们„„)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出示巧渡金沙江视频: 【百度视频】http:// 师深情叙述:

冰天雪地里,长长的红军队伍走来了,老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身影化作了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

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金色的鱼钩闪烁着永不屈服的革命信念 ;

草地上,一个一个红军倒上了,一块牛膝骨留下了小红军的牙印,却没有留下他年仅十一岁的生命。

更多的红军汇成了一股坚不可催的洪流,走向胜利的明天!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们不仅不怕这些困难,还把这“万水千山”看作了什么?(只等闲)怎么理解“只等闲”?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气概通过诗句再次来感受。齐读: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播放歌曲,烘托气氛,再读诗歌,提升情感。【百度歌曲】《长征》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9kq2WINdcLE/

(五)联系诗人,升华情感

1、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出示毛泽东图片【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i?word=%C3%AB%D4%F3%B6%AB%CD%BC%C6%AC&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ie=gbk&fm=hao123

2、延伸诗情,再读《长征》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2)课后自己去收集有关长征的故事和毛泽东的诗歌。3)准备诗歌朗诵会(或革命故事我来讲)

六、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只等闲

万水千山 远征难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尽开颜

岷山千里雪

七、教学反思

《长征》这首七律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整节课的设计主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等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资源整合、创设情境。开课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

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播放了《长征》的情景朗读,那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视频《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还有配合诗的内容,观看了巧渡金沙江、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等视频,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3.利用互联网、巧解难点。通过互联网中的信息搜索,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回想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以后一定会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更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教学。

下载七律七征获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律七征获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律.长征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包含《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以及“口语交际:演讲”“习作:多彩的活动”和“语文园地”。本单......

    <<七律 长征>>教案

    教案王春影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七律长征》。二、解诗题: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微课,并预习了长征这课,和同学们交流下,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汇报:边汇报教师边总结并板书:如:1......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学科 语文年级 六 课题 七律长征备课时间9.1 主备人朱文会使用人 课时数 2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

    七律 长征教案

    七律 长征(第二课时) 类别:小学语文编号: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长征》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课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长征中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

    七律长征 教案(合集)

    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领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2、让学生通过诗句展......

    七律 长征教案(推荐)

    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

    七律长征教案

    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 沈海云 《七律· 呼家楼中心小学一、学情背景分析 学生以前学习的诗词都比较简短,这首律诗可以说是小学阶段比较长的一首了。学生在以前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