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莆政%BB
【发布单位】莆田市
【发布文号】莆政综〔2008〕91号 【发布日期】2008-05-27 【生效日期】2008-05-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
(莆政综〔2008〕9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单位,各直属机构:
自2006年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今年已进入“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按照《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莆政综[2007]29号,以下简称《分工通知》)的要求,我市将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的意义和指导思想
市四届人大八次会议批准的《纲要》,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实施“两个带动”、落实“两个着力”,推进湄洲湾港口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莆田在海峡西岸城市群中的壮大和崛起,为建设“两个先行区”作贡献,并为确保顺利完成《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四谋发展”的实践主题、“四个关键”的实践要求、“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四求先行”的实践方向,客观评价两年半来“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落实情况,科学评价判断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二、评估的范围和重点
(一)对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主要是对《纲要》确定的29个主要规划指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指标实现的进度、完成五年目标的趋势判断等。
1、对《纲要》确定的21个预期性指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城镇化率、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2、对《纲要》确定的8个约束性指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单位GDP综合能耗、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其中,要对省下达给我市的单位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和耕地保有量3个约束性指标的进展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二)对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1、对《纲要》提出的加快发展港口经济、全力推动港城崛起、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快科教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九大重点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2、对列入《纲要》中的219个重点项目(包括38个在建项目、56个前期项目和125个规划项目)是否如期开工、进展程度、资金到位情况等进行分析评价。
3、对《纲要》提出的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分析评价。
(三)对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进行预测。主要是对《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到2010年实现情况作出基本判断。
(四)提出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根据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及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包括是否需要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等。
三、组织方式和任务分工
“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各县(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分工协作,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
(一)各有关单位围绕《纲要》内容,按照《分工通知》中的职责分工,对各自负责领域进行评估,并按以下所设专题,由各牵头单位组织开展调研活动,汇总完成专题评估报告报送市发展改革委。各单位具体分工如下:
1、“十一五”主要发展目标实现程度中期评估。针对《纲要》所确定的21个预期性指标和8个约束性指标的中期完成情况评估,及“十一五”期末完成情况预计(市统计局牵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十一五”加快发展港口经济中期评估。包括提升规划水平、加快港口开发、强化港口运营与管理、推进港口辐射与带动等内容(市港务局牵头,市城乡规划局、铁路办、公路局、水利局、莆田电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十一五”全力推动港城崛起中期评估。包括构筑港口城市框架、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品位城市形象、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等内容(市城乡规划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建设局、水利局、莆田电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十一五”提升产业集聚能力中期评估。包括建设制造加工基地、加快发展服务业、着力振兴旅游经济、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等内容(市经贸委牵头,市科技局、建设局、人行、旅游局、海洋与渔业局、“数字办”、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期评估。包括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兴办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等内容(市农办牵头,市农业局、财政局、教育局、科技局、文广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卫生局、海洋与渔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十一五”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中期评估。包括构建水陆交通枢纽、建设电力能源中心、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等内容(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铁路办、国土资源局、交通局、公路局、港务局、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气象局、地震局、“数字”办、莆田电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十一五”加快科教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期评估。包括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构建新型人才高地、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等方面内容(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科协、教育局、人事局、文广局、体育局、卫生局、计生委、民族宗教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十一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期评估。包括推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强化环境污染整治等内容(市环保局牵头,市经贸委、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十一五”深化体制改革中期评估(市发改委牵头,市监察局、效能办、财政局、人行、经贸委、法制办、农办、经贸委、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物价局、“一办三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十一五”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中期评估。包括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强莆台交流合作、密切莆港澳合作、做好华侨华人工作、推进区域协作等内容(市外经局牵头,市台办、外侨办、口岸与海防办、经贸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十一五”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期评估。包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推进“平安莆田”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等内容(市发改委牵头,市卫生局、人事局、公安局、劳动和保障局、民政局、安监局、综治办、老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中期评估。针对《纲要》所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的中期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十一五”后半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对策措施(市重点办牵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1)按照《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莆政综[2006]24号)要求,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对各自负责编制的市重点专项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并将评估报告上报市政府,同时抄送市发改委。
(2)各县(区、管委会)发展改革部门参照市直有关部门的评估重点,分别对实施本地区《纲要》的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报送本级人民政府(管委会),并抄送市发展改革委。
(3)市信息中心就“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设计提出问卷及组织调查,并在调查结束后汇总提出分析报告。
(4)市发改委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起草《莆田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5)市发改委在征求有关部门、专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后,将中期评估报告上报市政府审核。
(6)市政府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到位。各县(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及早做出安排,确定专人负责,组织工作班子,制定具体的评估工作方案,并为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发改委要抓好总体组织协调工作,解决好评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专题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有关单位要按职责分工积极主动做好相关工作,通力协作,确保中期评估任务圆满完成。
(二)紧扣《纲要》,科学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要突出重点,紧扣《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突出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反映实际情况。各县(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撰写的评估报告要包括以下内容:(1)主要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包括重大项目和市重点专项规划实施等内容);(2)规划实施中开展的主要工作;(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4)进一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的对策;(5)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
(三)明确要求,按时完成任务。中期评估的时点和采用的数据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7月15日前,各县(区、管委会)中期评估报告和市直有关单位牵头负责的专题评估报告报送市发改委;7月底,市发改委完成中期评估总报告提交市政府审核,并报省发改委;8月底前,中期评估总报告由市政府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二OO八年五月二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8〕80 号 【发布日期】2008-04-30 【生效日期】2008-04-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
(闽政办〔2008〕80 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今年已进入“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按照《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闽政文〔2006〕562号,以下简称《分工通知》)的要求,我省将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的意义和指导思想
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纲要》,是“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加快建设“两个先行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四个关键”实践要求、“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四求先行”实践方向,客观评价“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科学评价判断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二、评估的范围和重点
中期评估的内容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主要是对《纲要》确定的28个主要规划指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指标实现的进度、完成五年目标的趋势判断等。一是对《纲要》确定的21个预期性指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化率、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等。二是对《纲要》确定的7个约束性指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单位GDP综合能耗、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排放总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等。其中,要对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单位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和耕地保有量3个约束性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二)对主要任务、重大项目、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一是对《纲要》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科教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改革开放、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促进社会和谐平安等重点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二是对列入《纲要》中的重大项目是否如期开工、进展程度、资金到位情况等进行分析评价;三是对《纲要》提出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分析评价。
(三)对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进行预测。主要是对《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到2010年实现情况作出基本判断。
(四)提出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根据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及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包括是否需要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等。
三、组织方式和任务分工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负责起草《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并上报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围绕《纲要》内容,按照《分工通知》中的职责分工,对各自负责领域进行评估,并按以下所设专题,由各牵头单位组织开展调研活动,汇总完成专题评估报告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对各自负责编制的省重点专项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对本地区《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有关评估报告上报省政府,抄送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信息中心要就“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设计提出问卷及组织调查,并在调查结束后汇总提出分析报告,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有关专题评估分工如下:
(一)“十一五”主要发展目标实现程度中期评估。针对《纲要》所确定的7个约束性指标、21个预期性指标的中期完成情况评估,及“十一五”期末完成情况预计(省统计局、省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期评估。包括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持续增收、乡村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深化农村改革等内容(省农办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经贸委、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文化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水利厅、林业厅、卫生厅、计生委、海洋与渔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广电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一五”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期评估。包括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服务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内容(省经贸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信息产业厅、交通厅、民政厅、建设厅、海洋与渔业局、旅游局、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十一五”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期评估。包括建设海峡西岸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数字福建”建设等内容(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交通厅、国土资源厅、信息产业厅、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局、气象局、地震局、广电局、通信管理局、口岸与海防办、电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十一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期评估。包括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等内容(省建设厅牵头,省农办、发展改革委、交通厅、水利厅、人防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十一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期评估。包括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强化污染综合整治、增强资源保障能力等内容(省环保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十一五”建设创新型省份中期评估。包括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建立健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普及推广科学知识与先进适用技术等内容(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科协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十一五”教育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期评估。包括优先发展教育、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等内容(省教育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人事厅、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十一五”建设文化强省中期评估。包括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内容(省文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建设厅、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十一五”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中期评估。包括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医疗服务、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等内容(省卫生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体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期评估。包括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建设、推进优生优育、积极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和儿童权益等内容(省人口计生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十一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期评估。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等内容(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编办、农办、效能办、经贸委、财政厅、外经贸厅、国资委、物价局、工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十一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期评估。包括利用外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密切闽港澳侨合作等内容(省外经贸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侨办、口岸与海防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十一五”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中期评估。包括密切闽台经贸联系、推动两岸直接“三通”、扩大旅游双向对接、拓展农业全面合作、促进文化深入交流、加强载体平台建设等内容(省台办牵头,省农办、交通厅、外经贸厅、农业厅、林业厅、文化厅、旅游局、口岸与海防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十一五”加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及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中期评估。包括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收入分配等内容(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教育厅、人事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十一五”推进“平安福建”建设中期评估。包括“平安福建”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警救援体系、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等内容(省综治委、省委政法委牵头,省公安厅、安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中期评估。针对《纲要》所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的中期完成情况进行评估(省重点办牵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设区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定专人负责,组织工作班子,制定具体的评估工作方案,并为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省发展改革委要抓好总体组织协调工作,解决好评估工作中的问题。各专题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积极主动做好相关工作,通力协作,确保中期评估任务圆满完成。
(二)科学进行评估。在“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过程中,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反映实际情况;要突出重点,紧扣《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突出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中期评估的时点和采用的数据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
(三)认真撰写报告。为达到中期评估的预期目的,各设区市、各有关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认真撰写报告。提交的评估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主要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包括重大项目和省重点专项规划实施等内容);二是规划实施中开展的主要工作;三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四是进一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的对策;五是对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
(四)按时完成任务。7月20日前,各设区市中期评估报告和省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的专题评估报告报送省发展改革委;8月上旬,省发展改革委完成中期评估总报告上报省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四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2008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实施意见(莆政
【发布单位】莆田市
【发布文号】莆政综〔2008〕109号 【发布日期】2008-06-10 【生效日期】2008-06-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2008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实施意见
(莆政综〔2008〕10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单位,各直属机构、高等院校:
为全面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根据《福建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2008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本着“简便、易行、创新、有效”和“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在全市统一开展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民主评议为载体,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政风行风建设,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加快推进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二、评议对象
根据国务院纠风办和省政府纠风办的要求,所有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行业都要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为了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部门和行业的政风行风工作,按照市纪委委员票决推荐情况,决定选择20个部门和行业作为2008年重点评议对象,其中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为:市教育局、市规划局、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市建设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交警支队、市人事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人口与计生委、市民政局、市水利局;公共服务行业为: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市广播电视中心、市烟草公司、湄洲日报社、市高速有限公司。没有纳入重点评议对象的单位为自评单位。2007被评为政风行风工作先进单位的部门和行业免评一年。
三、评议内容
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重点是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问题以及从源头上治理不正之风的问题。各单位要根据部门和行业的特点,结合纠风工作的目标任务,扎实有效地开展评议工作,具体内容:
(一)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完成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各项任务情况;
(二)树立群众观念,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情况;
(三)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情况;
(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情况;
(五)转变作风,努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情况;
(六)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努力从源头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情况。
四、任务分解
评议工作本着“简便、易行、创新、有效”的原则,以部门和行业自抓为主。市、县(区)评议办负责制订本地区的评议方案,部署评议任务,指导各被评单位开展评议工作;收集反馈被评部门和行业的政风行风问题并督促整改;组织对所有部门和行业进行政风行风满意度测评和重点评议对象的考评验收;对所有部门和行业不定期地开展明察暗访,同时运用纠风专项检查、效能督查、执法监察、政务公开及党风廉政巡视等平时检查的结果。
各部门和行业负责本系统评议工作的方案制订、动员部署、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工作,结合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平时检查、个案整改、选题评议、县区成绩、群众测评、组织工作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方法由各部门和行业自行确定。
评议工作要实行统一组织、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分类评议、综合评定的办法,不论是垂直单位或属地管理单位,都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开展评议活动。下级部门和行业在属地的评议情况要作为上级主管部门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和行业要组织对下级进行评议。各级各部门要把评议工作向基层所站延伸,确保基层所(站)全部参加评议,垂直管理单位要由市级部门统一组织对基层所(站)进行评议,属地管理的单位由县(区)部门也可由市级部门统一组织对基层所(站)进行评议。各部门和行业要针对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有重点地选择1-2个问题开展选题评议,下大力气抓好整治,力争在年内有明显的成效,各单位所选问题必须报当地评议办审定后实施。评议工作由部门和行业负责主抓,派驻纪检组和监察室协助配合。
五、考评标准
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按照组织工作3%、纠风专项治理15%、个案整改占20%、选题评议15%、队伍管理17%、社会满意度20%、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和评议代表测评5%、县区成绩5%进行综合评定成绩。
公共服务行业按照组织工作5%、个案整改占20%、选题评议15%、队伍管理20%、社会满意度30%、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和评议代表测评5%、县区成绩5%进行综合评定成绩。
自评单位以日常监督检查为主,凡发现自评单位发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认真整改的、没有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的、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的、本单位发生严重违法违纪案件被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查处的,将实行记分制度,累计记分达到20分,自评单位将自动纳入重点评议对象。自评单位按照纠风专项治理15%、个案整改10%、队伍管理15%、社会满意度50%、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和评议代表评价10%进行综合评定成绩。
组织工作、纠风专项治理、个案整改、队伍管理扣分均不设底线,按实扣分数计算。没有纠风专项治理工作任务的单位,该项目不得分,也不扣分,其综合成绩按85分换算成百分制。
(一)组织工作。市评议办将对重点评议单位评议工作进行量化评分,主要就组织实施、自查自纠、落实整改、评议成效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二)纠风专项治理。纠风专项治理牵头部门必须按要求抓好纠风工作责任制的落实,督促县(区)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同时,各牵头部门要对县(区)的纠风专项工作进行排名,对参与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向市纠风办报告。
(三)个案整改。各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市纠风办反馈的问题组织整改,并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查实情况、处理结果等情况上报市评议办,市评议办组织复查。个案整改包括市纠风反馈的个案和查报件、政风行风热线督办件、民生热线督办件、网上投诉答复件的办理情况等。
(四)选题评议。按照选题难易、采取措施、整改效果、建章立制等内容进行量化评分。
(五)队伍管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凡管辖范围内的干部职工,当年内被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的,要予以扣分,部门(含派驻纪检组监察室)自查的不扣分,瞒案不查、不报的,加倍扣分。市评议办将组织对各单位开展评议工作、窗口服务、日常管理、依法行政等情况进行督查。
(六)群众满意度测评。采取进村入户,走访服务对象,召开座谈会,结合各类会议等方式进行随机测评,市评议办拟发出政风行风满意度测评表2450份,其中市直600份,仙游400份,城厢300份,荔城300份,涵江300份,秀屿300份,湄洲100份,北岸150份。县(区)测评由县(区)评议办负责组织。
(七)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和评议代表测评。由市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和评议代表对各单位开展评议工作情况进行测评。
(八)县区成绩。按照各县(区)上报的综合得分计算成绩,市直被评单位在县区没有设置下属单位的,按市直单位综合成绩计算。
六、结果运用
(一)部门和行业组织评议的结果运用。所有参评单位都要对下级单位进行量化评分,排出名次在系统内进行通报,成绩较差的单位要作出相应处理。对基层所站的评议要排出名次,对排名最后的所(站)长予以黄牌警告;连续两年列所在系统最后三名的,要调整所(站)主要负责人。
(二)市政府组织评议的结果运用。
1、重点评议对象: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评议成绩前三名的、公共服务行业评议成绩第一名的,次年予以免评;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评议成绩最后三名、公共服务行业最后一名的,且评议成绩低于75分的,要组织为期三个月的政风行风“回头看”,明年列入重点留评单位。
2、自评单位:政府部门及直属机构评议成绩前三名的,公共服务行业第一名的,次年予以免评;政府部门及直属机构评议成绩最后三名的,公共服务行业最后一名的,且评议成绩低于75分的,要作为明年重点留评单位。
被作为明年重点留评单位的,其所在单位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当均不得评先评优,相关责任人要予以诫勉谈话。评议结果要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纠风办、评议办报告,并适当向社会公开,同时抄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和组织人事部门,作为考核部门及其领导班子能力和政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七、评议要求
评议工作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被评单位必须按照市、县(区)纠风办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翻番,港城崛起”的目标,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奋力实现港城两个先行”学教活动相结合;与完成工作任务相结合;与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相结合;与纠风专项治理工作相结合。
一要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各参评单位要把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和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摆上重要日程,强化主抓意识,科学组织,严密实施,确实负起政风行风建设的责任。各县(区)评议办要加强指导、认真开展督察,不断推进评议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要注重实效、认真整改。要继续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评议的重要内容,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着眼破除制约本地区本部门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着力纠正部门和行业的各种不正之风。同时,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强化源头治理,努力构建防范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
三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评议工作,要广开言路,开门纳谏,倾心听取广大群众的批评和建议,把评议权、裁判权、监督权交给群众。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严禁打击报复或故意刁难。
四要拓展思路、改革创新。要拓宽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借助现代传媒,适时公布评议动态,办好“政风行风热线”、“民生热线”,开通网上投诉、网上评议,开辟纠风追踪报道,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立体化的评议网络。
五要客观公正、确保公平。要加强对评议工作的组织领导,实事求是地做好评议工作,严守评议工作纪律,严禁弄虚作假,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单位政风行风状况。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新罗区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推荐)
新罗区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2006年1月17日,龙岩市新罗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实施《龙岩市新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多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加快构筑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区,在龙岩加快推进海西重要增长极建设中当好排头兵”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着力民生,着力民心,《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中期)完成情况
《规划纲要》提出我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22项。预计到2008年底,大部分指标完成情况较好(详见附表),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7项指标提前两年实现规划目标。主要指标中期执行情况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GDP):预计2008年达129亿元,比增16.5%,总量完成规划目标(168亿元)的76.8%,三年均增长16.6%,高出规划目标(15%)1.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16.5:43.2:40.3调整为2008年的12.6:46.1:41.3。
2、财政总收入:预计2008年达14亿元,比增19.7%,总量完成规划目标(14亿元)的100%,提前两年实现规划目标,三年均增长24.6%,比规划目标(15%)高出9.6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预计达7.8亿元,比增18.3%,总量完成规划目标(7.8亿元)的100%,提前二年实现规划目标,三年均增长22.8%,比规划目标(15%)高出7.8个百分点。
3、工业总产值:预计2008年达188亿元,增长30%,总量完成规划目标(260亿元)的72.3%,三年均增长22.8%,比规划目标(20%)高出2.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达175亿元,增长40%,总量完成规划目标(240亿元)的72.9%,三年均增长34.6%,高出规划目标(26%)8.6个百分点。
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2008年完成75亿元,增长43.5%;三年均增长51.4%,累计完成投资159.8亿元,完成规划目标(5年累计120亿元)的133.2%,超出规划目标39.8亿元,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
5、农业总产值:预计2008年达27.5亿元,比增3%,总量完成规划目标(29亿元)的94.8%,三年均增长7.4%,比规划目标(5%)高出2.4个百分点。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2008年达65亿元,比增18%,总量完成规划目标(84亿元)的77.4%,三年均增长15.5%,比规划目标(15%)高出0.5个百分点。
7、实际利用外资:预计2008年达11000万美元,比增69.2%;三年均增长60.7%,累计21800万美元,完成规划目标(5年累计1亿美元)的218%,超出规划目标11800万美元,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
8、外贸出口总值:预计2008年达15000万美元,比增76.3%;三年均增长46.2%,累计28534万美元,完成规划目标(5年累计2亿美元)的143%,超出规划目标8534万美元,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2008年达16500元,比增11%,总量完成规划目标(16290元)的101.3%(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三年均增长14.2%,高出规划目标(8%)6.2个百分点。
10、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2008年达8020元,比增13.5%,总量完成规划目标(7900元)的101.5%(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三年均增长12.3%,高出规划目标(7%)的5.3个百分点。
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综合能耗:预计2008年达4.3吨标准煤、下降8%,三年累计下降30.4%。
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预计2008年达12%,比规划目标(30%)低18个百分点。
13、总人口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按计生,2008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92‰,大大低于规划控制目标(10‰以内);以当前人口规模及增长率推算,2010年全区总人口可以控制在49万人左右。
14、城镇登记失业率:2008年预计达3.19%,在规划控制目标(5%)以内。
15、森林覆盖率:2008年与规划目标持平,稳定在78%左右。
二、“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以及重大自然灾害,全区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区和“一个排头兵,两个走前列”的战略部署,逐项分解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集聚合力,主动作为,努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禽、果蔬、竹木、花生、茶叶等“五大”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农民养殖积极性高涨,生猪产业发展迅猛。2008年,预计全区生猪存栏129万头,比增31.2%,出栏211.9万头,比增23%。土地流转工作不断深入,已落实土地流转面积4.6万亩,种植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持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广“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农副产品深加工示范工程,森华公司年屠宰加工200万头生猪生产线期正式投产,全区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9家,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32亿元,年均增长3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45家。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持续提升,标准化养殖场达131家,养殖业对周边环境污染得到严格控制;98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7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城乡共建力度加大。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基层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农村“六大员”队伍管理、培训和考评机制,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区直部门挂钩新农村试点、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共建和村企、居村共建等工作机制深入实施,革命基点村、边远山区自然村和灾后重建等“造福工程”持续推进,人财物等资源不断涌向农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严格落实,完成村庄布点规划和100个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农村水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家园清洁行动”、“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深入开展,袋装垃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推广力度持续加大,农村饮用卫生水受益人口达到90%以上;在全省率先实施乡村道路管养体制改革,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
培育新型农民成效显著。区、乡、村三级科技培训网络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自主创业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及青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扎实推进,农民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2006-2008年新增转移就业15220人,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预计达6.66万人。
2、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工业经济质量持续提升。立足本地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紧扣“质量、产业、载体、品牌、创新”五大主题,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04.2,同比提高43.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9.3亿元,增幅达137.2%。2008年1-10月份,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9.5亿元,比增54.15%,利税总额15.8亿元,比增45.7%,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33.49,比上年提高43.21个百分点;33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49.2亿元,比增50%,销售率达97%,实现产销两旺。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投资与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优惠政策,促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达36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40家。
主导产业迅猛发展。预计2008年“125”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73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98.8%,完成规划目标(200亿)的86.5%,其中建材、煤炭、医药化工、矿冶四个产业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机械产业方面:以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环保机械、硬质合金、铸锻件制造等为主的机械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可实现产值38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00亿以上)的38%;建材工业方面: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预计可实现产值45亿元,完成规划目标(30亿以上)的150%,水泥生产规模预计达143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可达50.7%,建材企业均可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森华加工100万头生猪冷却肉加工等一批龙头企业建成投产,预计可实现产值27.6亿元,完成规划目标(35亿以上)的78.9%;煤炭工业方面:小煤矿联合改造步伐加大,煤炭生产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预计年产煤量可达480万吨,可实现产值21.3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2亿以上)的177.5%;电力工业方面:坑口火电厂一期、白沙水库电站等项目投入使用,预计可实现产值4.8亿元,完成规划目标(8亿)的60%;纺织服装业方面:以成冠纺织等为龙头的纺织业迅速发展壮大,预计可实现产值2.6亿元,完成规划目标(7亿以上)的37.1%;医药化工业方面:环保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逐步推广应用,全区规模医药化工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预计可实现产值16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5亿元以上)的106.7%;矿冶产业方面:资源利用审批制度有效落实,实现了“统一规划、合理布点、依法开采、有序利用”目标,预计可实现产值17.7亿元,完成规划目标(8亿元以上)的221%。
园区经济快速发展。“一园多区”的发展思路得到充分贯彻,招商引资、工业用地报批、土地征用、标准化厂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截止2008年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区财累计投入10.9亿元,开发工业用地8平方公里,标准化厂房累计竣工130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预计全年可新增入园企业60家,累计入园企业可达260家、投产135家,预计可实现产值65亿元、税收1.5亿元,其中机械产业产值预计可实现30亿元,占全区机械产业产值的80%以上。硬质合金园、紫金恒发循环经济产业园、光伏光电产业园、竹木产品加工园等专业园建设全面启动,目前已引进硬质合金深加工项目3个。
品牌带动深入实施。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品牌建设机制不断完善,区域、产业产品、文化、工作和服务党建品牌争创工作扎实推进,中心城市的投资环境总体满意度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二,被亚洲制造业协会评为“2007年中国制造业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并入选“2007年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区)”、“2008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2008年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洋畬、培斜、西安、溪南四个村荣获“中国特色村”称号。品牌创建与“125”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已获中国名牌企业1家、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免检产品4家、省名牌产品17家、省著名商标19件,龙岩咸酥花生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定。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构建创新体系步伐加快,先后与省农科院、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建立协作关系。创新主体不断增多,“五大平台”(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条件共享、社会创业和创业融资)建设持续推进,“五个十”工程的实施,有效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截止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技术中心2家、市级技术中心13家。
3、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市政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中我区挂钩项目有效推进,城市路网等市政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步伐加快,龙长高速公路、赣龙铁路建成通车,龙厦铁路征地拆迁如期完成并全线动工,城区经龙州工业园通江山公路(含隧道)顺利通车,中心城市要素聚集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中心城市管理进一步强化。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城乡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得到有效遏制;环卫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背街小巷改造工程顺利启动,环境卫生工作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显著,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经济逐步繁荣。城市功能聚集不断强化,商务、物流商贸、人居三大板块建设有序展开,三产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41%。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生产型服务业优先发展,服务业比重快速提升,闽西交易城、闽西饲料城、闽西建材批发市场、海西物流中心等项目有序推进;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都市型经济突显,中国·海峡项目成果转化创业园、梅花山总部经济大楼等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到2008年底,有5幢总部经济大楼开工建设。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建成裕景园等一批优质住宅小区,闽西南一翼宜居城市初具雏形。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规划与资源保护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及其服务业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生态休闲、红色人文、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旅游不断深化,乡村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和谐城乡游快速升温,预计2008年旅游收入可达11.3亿元,占规划目标(到2010年达15亿元)的75.3%。
4、项目带动持续升级
项目开发成效显著。坚持“选商选资”、“选优选强”,“6.18”、“9.8”、“11.18”等各类招商活动蓬勃开展。2006-2008年9月共开发新建项目709个,总投资166.6亿元,引进区外资金80.6亿元,其中生产性项目535个,投资101.3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0.8%;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28个,总投资149.9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90%。三年来,“6.18”项交会共对接项目442项,总投资69.4亿元,筛选上报对接项目248项,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60项,筛选上报217项。
重点项目持续推进。预计三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9.8亿元,投资规模年均增长51.4%,2006、2007、2008年投资率分别达35%、47%、58%,连续三年高位增长;214个重点投资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15.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72.4%,其中生产性投资预计完成60.1亿元,占重点投资项目的51.9%;178个新增长点项目预计新增产值63.2亿元;255个重点储备项目预计有71个项目转化开工。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市“三个一百”、“双百”竞赛、“三二一”项目的各项指标连年保持全市前列。
对外经济增势强劲。2006年以来,新批三资企业31家,企业增资18家,可实现合同外资18228万美元。龙工等境外上市企业成为我区利用外资的主力军,龙工控股公司利用外资占全区利用外资总额的比例可达56%。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生产性企业外贸出口可占总量的47%,通用、龙化、龙工、金鑫、海通、丰洲六家企业预计外贸出口可占总量的80%。
5、社会事业不断繁荣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称号,通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专家组评估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期验收,铁山镇被省确认为可持续发展实验乡镇。高新技术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断完善,机械产业、医药电子业、现代农业及节能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等重点产业产品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成效显著,2006年以来共有2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科技项目计划,专利授权232件,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涉农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九龙江流域新农村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礼邦村新农村建设及节能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深入开展,生态养殖全面推广。
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创建“教育强区”工作扎实推进,2007教育省级督导评估分值达良好。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成立,使校企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三年累计招生达4674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有效推进,薄弱校建设得到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文卫体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青少年体育达标率达全省先进水平。三位健儿入选中国北京奥运会,并摘取二块奥运金牌。农村“农民之家”、“文化大户”及“恒亿百村文化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全面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万安竹贯村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名村,适中典常楼和龙岩洞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全省第一部区志《新罗区志》(1988-2002)如期出版。乡镇卫生院“百院建设、千人培训”规划顺利实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大楼等项目建设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铺开,补偿比例进一步提高,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农业人口参合人数26.8万人,参合率达97%。数字电视整体平移顺利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97%。
6、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序推进
生态型经济强区建设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贯穿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形成,非资源型产业占全区经济的比重逐年提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基本得到控制,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的83.6%,主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83.3%,城市生活饮用水源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扎实推进,红坊、适中等9个乡镇、57个村通过省级验收,红坊、铁山等6个垃圾中转站和万安、小池等7个填埋场、20个村级简易填埋场投入运行。三年完成造林面积13.8万亩,188个村90.6万亩生态公益林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矿山污染、“青山挂白”
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强,2120公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治理顺利完成,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8%左右,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36.3%,荣获“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
节能减排水平显著提高。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大,建材、化工、矿冶、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降耗工作重点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市限定指标范围内,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下降到1.01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27.9%。落后水泥产能淘汰计划持续推进,共关闭36家水泥企业的41条机立窑生产线,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73万吨,水泥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有效实施,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重点推进,紫金恒发循环经济园等一批循环经济型示范项目动工建设,主要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5%。
7、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审批手续不断简化,办事效率显著提高。事业单位改革分类推进,聘用制在全区范围内推行。政府投资管理行为、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和投资审计监管机制不断完善,政府职能正逐步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区收入共享财政体制深入实施,收入和预算管理进一步强化,财税征管关系和收入隶属关系更加规范,重点企业和资源型等重点税源监管得到加强,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互动发展。
农村改革快速推进。实施完成市县乡三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100%的村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建成80个“农民之家”,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农村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
投融资改革有效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有效实施,非公企业项目对接、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对外合作、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对非公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加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优质企业改制上市步伐加快,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提升,改制股份公司7家,其中4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政府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业主法人招标和代建制、政府投资公示制度、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有效落实。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后续管理不断加强。
8、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城乡低保自然增长机制全面建立,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自然人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超大病保险、免费婚检、城镇在职职工医疗互助等惠民政策在全市率先实施。新成立的区慈善总会认捐善款近5400万元,发放扶助资金400多万元用于助学、助医、助残、抚老等慈善活动。种粮农民直补政策全面落实,在全省率先开展能繁母猪保险试点,参保率达100%。实施造福工程搬迁1167户60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院提升改造、城乡低保补助、义务教育助学体系、农村人饮工程、九龙江北溪防洪堤建设、村(居)委会阵地建设等为民办实事项目有序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06年以来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24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77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819人。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增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充分贯彻,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的联系,完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普法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行政全面推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逐步铺开,政府决策议事规则和政务公开等制度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听证、公示和专家咨询制度得到较好落实,政府门户网站“新罗之窗”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长效平台。廉政建设、审计监督、来信来访等工作进一步落实,政府绩效评估连续两年获全市第一。
人口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连续五年被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第十届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得到强化,市民行为更加文明。
社会治安更加稳定。“五五”普法、“平安新罗”建设扎实推进,获全省“平安县(市、区)”称号,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5%以上。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组建了全省首支和谐卫士应急队伍,开展防汛、防火以及矿山安全等应急演练,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落实,矿山、道路交通等16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稳中趋好,四项指标逐年下降。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加大,民意诉求渠道更加畅通,信访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三、十一五时期主要经验总结、存在困难和问题
1、主要经验总结。“十一五”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回顾近三年的工作,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中全力拓展发展思路。按照“建设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区,在龙岩加快推进海西重要增长极建设中当好排头兵”的目标要求,广拓思路;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联动意识、实干意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为民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思路的提出,明确了新一轮大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凝聚了人心,并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必须持之以恒深入落实。二是必须坚持在海西建设中推动持续快速发展。依托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优势,在加快海西建设中借势发展,做大做强“125”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业支撑,努力把我区建成海峡西岸重要的机械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环保设备制造基地、运输机械制造基地、硬质合金制造基地、建材及矿产品加工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商务、物流商贸、人居三大板块,强化城市功能聚集,在呼应海峡西岸闽西南城市群建设中繁荣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实践证明,项目是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抓发展,必须抓项目。“658”、“三个一百”、“三二一”项目计划、“双百”项目竞赛及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深化了项目带动战略,促进了新经济增长点、新财税点、新就业点的形成,为今后加快发展蓄集了强大势能,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市建设、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三是必须坚持在自主创新中提升发展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各项事业持久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产业化为目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走应用型、开放型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之路;坚持把实施品牌带动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优势的关键举措,持续增强品牌带动意识,着力加强区域、产品、软实力三大品牌建设,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鼓励创新实践,使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必须坚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增强运作能力。社会文明和谐,是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必须着力抓好的重要任务。必须大力增强运作意识,提高运作能力,拓展作为空间,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营造干事创业和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环境,形成推动发展的整体优势和强大合力,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五是必须坚持在为民惠民中突出实效。坚持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融入到发展思路里,体现在政策措施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坚持把富民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创业活力,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宽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用干成事的实效来取信于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工作实效真正体现在百姓受益上。
2、存在困难和问题。总体上看,2006年以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为建设生态型经济强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经济增长质量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型经济比重仍然偏大,工业增加值率相对偏低;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能有效支撑带动重点产业发展的大项目比较缺乏。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位和资源等基础条件的差异,使东方片和部分山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城区、城郊乡镇相比差距较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快,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特色优势农业较少,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发展相对滞后;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比较多,城乡统筹工作任重道远。三是经济持续增长后劲需要进一步增强。从农业生产情况看,农资、饲料价格趋高,种养成本明显提高;重大动物疫情对畜牧业生产威胁较大,疫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从工业生产经营情况看,钢材、煤炭、成品油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且供应紧张,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盈利空间缩小,产能和再投入能力下降,企业增加值增长减缓。从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看,房地产业有房无市,市场购买审慎观望,总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缩减。此外,财政增收节支压力加大,本级可用建设资金不足,等等。对于上述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四、“十一五”后期经济形势预测
从近年情况看,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较快,全球经济增速呈现降温趋势。特别是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救助举措,短期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危机并未平复,未来市场还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显现,GDP增速回落,我区的发展不可能独善其身。未来几年我国经济既面临应对外部需求减弱、输入型通胀等局面,也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虽然国家将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政策,但土地供应仍将趋紧,市场需求将持续缩减,企业产能特别是出口能力趋弱,我区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为了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产业更大、更深层次的影响,中央、省、市相应作出了一系列部署,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扶持企业发展等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的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前几年加大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煤电运等紧张状况将进一步改善;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支持老区发展,海西及“两个先行区”建设正迎来新的机遇。从自身条件看,作为龙岩中心城市,商务、商贸物流和人居三大板块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加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项目、品牌带动的成效日益显现,产业支撑能力的不断增强,加之龙州工业园区、龙雁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和大批项目相继实施或建成投产,今后势必会有力地推进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合分析近年我区经济运行情况,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我区行业分析、周边市场需求和各种支撑条件,未来几年,我区发展将延续“二、三、一”发展格局,始终坚持工业和三产两轮驱动,在保持农业稳步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预计“十一五”后期,全区经济总体上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可达或超过预定目标(具体指标详见附表),其中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总产值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比“十五”时期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综合能耗到2010年预计为3.8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6.1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8.5%。
五、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对策措施
未来两年,是我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和区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部署,围绕“四谋发展”实践主题,把握“四个重在”实践要领,落实“四个关键”实践要求,朝着“四求先行”实践方向,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进一步落实市委对我区提出的“在城市建设中当龙头、在产业集聚中做支撑、在和谐发展中求稳定”要求,构建“产业、基础设施、城市”三大体系,更加突出“项目、品牌、创新、服务”四个带动,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努力使我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走在闽粤赣边县市区前列,经济综合竞争力走在闽粤赣边县市区前列,在龙岩加快推进海西重要增长极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项目带动,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狠抓重点产业项目。突出选商选资,促进“一区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发展顾问和驻外联络处作用,开展以机械、光电光伏、硬质合金等“125”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招商活动,着力引进一批与主导产业相配套、与领军企业相衔接、与新兴产业相对接的产业链项目,提高产业集聚度。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健全重大项目挂钩述职等工作机制。加强“658”、“三二一”项目建设管理,促进重大项目早投产早达效。突出培育规模工业,坚持扶大扶强和育小扶优并举。围绕“五个五”工程目标,重点抓好产值超5000万元的优势企业,推进森宝集团、龙工桥箱、龙工铸锻、龙马机械、春驰集团、龙麟集团、金鑫钨业、卓越新能源、成冠纺织等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领军企业;重点推进中小优质企业规模培育工作,力争每年培育5家产值超亿元企业、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提升载体聚集效应。加快龙州工业园及高新区、龙雁工业集中区、适中工业集中区建设。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实行项目统一评审、集中供地,严把产业政策、环境保护等准入关,不断提高园区投入产出比。认真编制和实施总部经济发展规划,鼓励并引导包括现代物流企业在内的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把总部设在园区;加快推进中国·海峡项目成果转化创业园、梅花山总部大楼等建设;全力推进硬质合金园、紫金恒发循环经济产业园、光伏光电产业园、竹木产品加工园、资源再生园等专业园建设及项目引进工作,促进工业园区向产业园区转变;抓好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大扶持已投产企业达产达效,促产业集中、集约和集群发展,力争到2011年园区总产值实现100亿元以上。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配合抓好龙厦铁路、赣龙铁路复线、双永高速公路、省级干线路面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万安地村至梅村、雁石大吉至苏坂等公路建设和行政村通自然村等乡村道路硬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坑口火电二期、旋窑水泥余热发电项目和小池卓洋500千伏输变电站等电源、电网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电力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关系民生改善、支撑社会发展的农业农村、信息和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龙州工业园、龙雁工业集中区供水工程、何家陂水库、城乡堤防工程和水库除险加固、农村人饮、节水灌溉等“六千”水利建设,进一步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2、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增强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支持企业创建技术中心,重点是支持卓越新能源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卫东、天泉等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成冠、龙马、华锐等创建省级技术中心;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创新平台,重点抓好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条件共享、社会创业、科技创新创业融资等“五大平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推进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环保设备、硬质合金、生物技术等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用。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着力深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光电等高新产业项目储备。深入实施“五个十”工程,即重点培育1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的传统企业、10家农业和农产品科技型加工企业及筛选10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科技项目。继续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善于组织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创新型企业家、复合型科技人才、管理型人才和技能型实用人才,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造热情。
加快推进品牌带动。完善扶持品牌创立的政策体系,强化要素支持,健全品牌的培育、激励、推介和保护等工作机制,增强品牌的辐射带动能力。着力加强区域、产品、软实力三大品牌建设,打响“冠军之乡”品牌,争创更多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产业产品品牌、文化品牌、科技品牌、服务品牌和区域品牌。积极争创“中国铸造之乡”、“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更高层次品牌。注重品牌创建与“125”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精心培育龙工、森宝等成为国际品牌,着力提升三德、春驰、标致、天宇、龙麟、紫金建材、中林、万腾车桥、成冠纺织、卫东环保、天泉药业、沉缸酒等名牌产品知名度,打造国家级品牌。加快培育金鑫钨业、卓越新能源、龙化化工、丰力粉碎、亿丰机械、伍旗机械、梅花山农牧等产品成为省内知名品牌,争创国家级品牌,力争到2011年,新创建3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
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价格等激励政策,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环境执法和环评审批,突出抓好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企业节能;进一步调整水泥工业结构,积极推进淘汰落后水泥产能计划,减少污染物排放,力争到2010年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和大气污染的自动监测,扎实推进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的污染治理;加大九龙江、汀江(新罗段)流域养殖业和漂浮垃圾整治力度。深入实施生态林、天然林保护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充分利用荒地、坡地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工业项目,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综合治理矿山污染、“青山挂白”和新的水土流失,做好植被恢复,保护好青山、碧水、蓝天。
3、坚持城乡统筹,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严格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引导种植大户、专业能手、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发展规模经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农业标准化和绿色无公害化生产,精心组织“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工程、龙岩优良乡土品种保护开发工程;突出抓好生猪标准化生产、百村竹业和优质高山茶工程,落实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措施;推进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创建与保护,有效提升生猪、竹木、茶叶等特色产业素质。重视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着力推进森宝食品加工、泰华果蔬保鲜二期等项目建设,促进地产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多形式服务。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引导外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六大员”和基层农技队伍,完善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区直部门挂钩新农村试点、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共建和村企、居村共建等工作机制。加强新村规划和建设。立足产业发展,总结推广“洋畲经验”及工业主导型、集镇商贸型、工贸结合型、生态开发型、新村带动型、人文风情型、村容整治型等7种新村建设模式,以点带面,建设主业突出、类型多样、充满活力的特色村,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力争到2011年左右,小池镇培斜村列入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龙门镇洋畲村列入国家级生态文明村和省级文明村,白沙镇小溪村、岩山乡莱山村、江山乡山头村列入全国生态文明村,西陂镇排头村列入省级文明村。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坚持务工、务农和创业培训三管齐抓,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自主发展、转产转岗就业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建设。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力争在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努力打造商务、商贸物流、人居三大板块,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聚集。积极参与城市建设,抓好城市路网等市政项目,确保征地拆迁工作质量和进度。推进西陂、曹溪、东肖、龙门等城郊乡镇与中心城市融合,引导国省道和市区新建主干道沿线商业化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要素聚集和辐射能力。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积极谋划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都市型经济,鼓励社会力量开发兴建商务楼宇,着力打造以总部经济、国际贸易、科技孵化和创意服务为特色的商务高地;引导和扶持服务业发展,重点抓好物流产业、服务外包、中介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务、交通运输、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着力推进一批优质住宅小区建设,努力打造闽西南一翼的宜居城市。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乡村旅游,加快岩山、铁山、龙门、小池等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良好文明和谐城区。
4、坚持改革开放,着力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耕地保护,实行占补平衡;建立完善现代农业金融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强化乡镇政府在创优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提供更多公共服务、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等方面职能。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加强非经营性国资管理,确保国资保值增值。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区级预算管理和监督,完善区乡财政管理体制,促进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有利于项目顺利推进的行政管理体制、绩效评估机制、人才使用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支持企业改制上市,重点推进森宝、三德、卫东等企业上市融资。
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创新招商引资平台,采取驻点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专业招商和园区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珠三角、长三角等国内产业集聚地区和港澳台等发达地区的招商,提升参与和组织“6.18”、“9.8”、“11.18”等招商平台的层次和水平;优先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引导更多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按照鼓励出口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适度进口结构性短缺产品的原则,完善产品进出口战略规划和调控机制;加强国际市场研究和信息服务,落实支持外经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外贸服务中介机构,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外贸出口总量。加强区域协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对台工作部署,大力推进对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龙岩与厦门的山海协作。
5、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实施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坚持教育强区,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稳定高中阶段教育,支持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宣传文化阵地三级工程,重点抓好红土地文化园、龙岩书院、恒亿百村文化中心、农民之家等文化阵地建设,努力形成覆盖城乡的宣传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文物、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持续提升文化品牌,力争到2010年,龙岩采茶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后田暴动旧址-火星祠堂、毛泽东旧居-新邱厝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丰楼、东阳楼、赤水天后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安镇竹贯村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加快区疾病中心项目和四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促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上档次。巩固和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成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和再就业指导服务,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抓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互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推进以建筑、矿山企业农民工为重点的工伤保险参保工作,努力实现全覆盖;完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五保户”供养、灾民救济、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设龙岩福利中心,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对基本保障和救助政策没有覆盖或覆盖后仍有困难的特殊人员,实施就医、就学等综合帮扶和援助;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活动,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制订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在有条件的乡(镇)、村积极探索实行村(居)主干生活津贴。完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继续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新罗”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依法治区,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管,遏制生产资料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特别是抓好矿山、道路交通等16项安全专项整治,有效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健全社会矛盾调解机制,重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提升信访工作水平。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建设,提高“双拥”共建水平,促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
6、强化监督评估,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强化为民服务。把服务理念体现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落实在推进经济发展上,践行在为民办实事上。强化政府效能建设。推进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以及重大项目全程代办制、绿色通道等。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行部门内部相对集中行政审批职能,强化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重点是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强化管理监督。严格落实规划目标责任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内容。区发改局要加强跟踪分析总体规划分执行情况,抓好主要规划指标实施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实施情况,并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区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要加强重点专项规划的跟踪分析,并接受区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强化评估修定。严格执行“十一五”规划评估制度,制定完善相关经济政策,引导市场主体投向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规划实施期间,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不可逆转的外力因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远时,由区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第五篇:苍南县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
苍南县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
“十一五”是我县推进产业转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检验“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确保各项规划顺利完成预期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温州市规划管理办法》,县政府决定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并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规划评估目的意义
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对全面完成我县“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改变以往规划工作“重编制、轻实施、缺评估”的状况,保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有利于发现“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根据发展形势调整修订规划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政策措施;有利于创新规划编制理念,改进规划编制方法,为科学地编制下一个五年规划奠定基础。
二、规划评估范围和内容
(一)评估范围
我县“十一五”规划是由“十一五”规划纲要、重点和一般专项规划构成的规划体系,主要包括总体纲要;工业、农业、海洋、交通、旅游和环保等重点专项规划;科技、教育、文广、卫生、体育、人才、社保、民政、人口与计生、外经、林业、水利、气象、基础测绘、国土、房管、人防、供电等一般专项规划。
(二)评估内容
规划评估重点突出四方面内容:
一是目标实现程度评估。《纲要》及重点、一般专项规划要对重大指标是否达到预期进度做出说明;视其完成程度及对后两年半的判断分析,提出是否调整计划指标建议。
二是发展任务完成情况评估。包括“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经济、社会、城市化等领域的各项任务;重点、一般专项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的完成情况;《纲要》和重点、一般专项规划提出的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
三是发展环境分析与预测评估。主要评估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与计划编制时的预测出入情况,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以及重大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引起的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对规划实施产生或即将产生的影响;区域发展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对规划实施的制约或推进情况;如果规划预期与实际存在一定偏差,则提出对规划进行调整的意见。
三、规划评估原则
(一)重点和全面相结合评估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兼顾,针对规划《纲要》和各重点、一般专项规划的特点及实际实施情况,对总体推进要进行全面评估,对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进行重点评估。
(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有明确指标的目标,在定量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对无明确指标的目标,采取定性描述与分析。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估,客观分析、评估规划《纲要》及重点专项规划的各项目标,特别是重点目标实施进展情况,阶段性目标实现状况,每一年的变化情况等是否均已达到预期目标,找出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原因。
(三)进度与结论相结合针对规划预期指标的进展情况要分别提出评估结论,即进展超前,可以提前完成的;进展良好,可以如期完成的;进展较慢,需要加速推进的;情况变化,难以完成的,需做适当调整。
(四)评估与指导相结合评估工作以规划编制部门为主,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参与,通过评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给予指导,突出客观性。
四、规划评估步骤
(一)开展前期研究
主要针对“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十一五”主要任务的落实情况、“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各重点、一般专项规划对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效果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获取相应的前期研究成果。
(二)起草评估报告
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继续深入调研,并提出《纲要》及重点、一般专项规划的评估报告。各专项规划评估报告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县发改局,为“十一五”规划《纲要》评估报告做好衔接。
(三)审议发布评估报告
纲要、重点专项规划评估报告经衔接论证、征求部门(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经县规划评估委员会评审通过。规划《纲要》评估报告经县政府同意后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各重点、一般专项规划评估报告经县发改局同意后提交县政府审议。规划经评估后需要进行调整的,由规划原编制单位提出调整意见,按原规划审批程序报批。
五、规划评估安排
(一)组织分工
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各专项规划编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组成县“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开展评估工作的主要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展和改革局。由有关专家组成县规划评估委员会,负责规划评估报告的审核。规划评估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十一五”规划《纲要》评估工作由县发改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农业、工业、海洋、交通、旅游和环保等重点专项规划由县农办、县经贸局、县海洋与渔业局、县交通局、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和县环保局等部门组织开展。
(二)时间安排
5月4日-5月21日,进行中期评估的前期研究,成立“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组建县规划评估委员会。
5月22日-6月5日,重点、一般专项规划的评估阶段,主要部门完成中期评估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包括06年、07年和08上半年工作总结,“十一五”规划文本)和评估报告。评估报告衔接论证、征求部门(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经县发改局同意后,提交县政府审议。重点、一般专项规划评估报告请于6月5日前交至县发展局。重点专项规划评估评审时间安排见附表。
6月6日-6月15日,专题调研阶段,深入各部门,就“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及其评估,召开各部门会议,进行调研讨论。
6月16日-7月15日,综合评估阶段,形成《苍南县“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并广泛征询各个部门的意见。规划《纲要》报县政府同意后,提交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