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苏常熟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03:5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江苏常熟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江苏常熟的新农村文化建设》。

第一篇:论江苏常熟的新农村文化建设

论江苏常熟的新农村文化建设

陈雅竹

内容摘要:常熟是文化部、人事部首批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地区之一。常熟实施的是以城市带动农村、城乡统筹、共同繁荣的发展方略。常熟以“六个有工程”的强力推进,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政策优势,通过市场重新整合和配置,常熟的农村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了形成中心镇与其下辖集镇之间文化资源共享、文化活动联动、文化管理统一的运行机制,方便群众就近、经常、有选择地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常熟着手在非中心镇的管理区或办事处建立了文化站分站。城区带动农村的思路也通过城乡结对的方式,形成了一条强有力的文化传送纽带。常熟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正在走上一条日益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关键词:文化设施;资金来源;建设体系;文化纽带

一.常熟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背景

常熟市位于江苏省的东南,是江苏省的辖县级城市,常熟以其悠久的人文历史、秀丽的山川景色、丰饶的物产资源享誉江南。常熟的基层文化工作有颇多亮点。常熟是文化部、人事部首批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地区之一;常熟曾作为全国农村文化工作南方片现场会的参观点;常熟首创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经验,经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领导批示后,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2004年,江苏省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在常熟召开,充分肯定了常熟以“六个有工程”建设为目标,推进农村“四基”建设的做法。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四位一体”建设综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尺度,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功能。[1]今年9月,在苏州市新农村和城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常熟的工作经验与新农村建设成果,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常熟实施的是以城市带动农村、城乡统筹、共同繁荣的发展方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常熟市建起了京门影城、社会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新馆、美术馆、评弹艺术馆、古琴艺术馆和城市文明展览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建筑。博物馆是官方的,是标志现代文明及其姿态的东西。[2]博物馆、文化馆、大戏院等文化设施改扩建工程也相继完成,这为城市带动农村、辐射农村准备了条件。常熟市委、市政府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放在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上。

二.常熟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和进程

1.各乡镇的文化设施建设

几年来,常熟以“六个有工程”的强力推进,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中央和公家机关各部门和各地区目前展开的图书进村下乡、万村书库等类似项目统一纳入“农家书屋”工程范围,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分片定点、分头实施,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惠及农民群众。海虞镇建成了面积4000多平方米且集文化中心、图书馆、影剧院为一体的文化大楼,并在楼前建成了景观丰富的文化广场及“三个文明”建设成果展示馆;沙家浜镇新建成了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投资3000多万元、面积4500平方米的革命历史纪念馆也于今年9月建成开馆;辛庄镇星海文化中心已完成选址、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古里镇文化中心扩建工程、尚湖镇文化大楼和梅李镇影城综合建设工程也在筹备

[3]中。目前,常熟市90%的乡镇完成或正在着手进行文化活动中心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70%的乡镇新建了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徐市灯谜馆、尚湖戏曲馆等一批特色文化场馆也相继建成。

2.建设工作的资金来源

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常熟城区文化建设通过市场运作盘活原有文化资产来筹措资金的做法在农村也得到了有效的运用。一个文化产业的项目,其内容可能会横跨几个文化、教育、传媒、广告、生产等诸多领域,整合各领域的资源,因此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应该具有博学、战略眼光,应该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4]梅李镇规划中的梅李影城预计投资2000万元,其运作方式是在确保多厅影院使用面积和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对余下面积的使用权通过市场化运作来筹措建设资金;辛庄镇利用上个世纪80年代建造的文化设施的区位增值优势,通过向社会公开出让,筹集2000多万元,再由政府重新划拨8亩多地,规划建设4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政策优势,通过市场重新整合和配置,常熟的农村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3.文化建设的体系

有了基础设施,还要有完善的体系。为了形成中心镇与其下辖集镇之间文化资源共享、文化活动联动、文化管理统一的运行机制,方便群众就近、经常、有选择地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常熟着手在非中心镇的管理区或办事处建立了文化站分站。今年3月,首家文化站分站虞山镇谢桥文化分站挂牌成立,徐市、张桥、浒浦、莫城、何市等集镇的文化分站也正在筹建中。文化分站的建立,也推动了村级文化室的建设。今年,海虞镇汪桥村投资500万元建成集千册图书馆、农民书场、多媒体阅览室、健身广场为一体的1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性村级文化室,并成为苏州市第一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常熟12个村列入首批千册图书示范村的建设目标将在年底完成,一大批村级文化团队正在逐步发展壮大。

4.城区和农村的文化纽带

城区带动农村的思路也通过城乡结对的方式,形成了一条强有力的文化传送纽带。常熟市属文化单位与镇文化站结对签约,启动“乡风文明村镇行”送书、送电影、送戏下乡的“三送工程”。全市图书馆的基层流通服务点发展到18个,建成4家图书馆分馆和1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文化馆组织演出队下乡巡演110场,锡剧团送戏下乡120场,评弹团为农村书场建设出谋划策,全年为基层演出近1200场。通过财政补贴和市场运作,常熟市筹资近50万元,在全市免费放映电影将达400场。在城区文化活动的带动下,农村文化活动也走上了“政府主办、社会联办、群众自办”的新路子,沙家浜旅游节、海虞服装节、林场宝岩杨梅节等文化活动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既活跃了农村文化,也提高了地方的知名度,反过来又促进了当地办文化的积极性。

三.常熟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展望

近年来,常熟市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以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为重要载体,以文化人为主体,全面有效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进程。通过坚持深化思想教育、弘扬孝爱文化、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健全工作机制等相关措施,进一步促进城乡社会和谐、优化城乡社会风气,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图书室、文艺演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乡全覆盖,建立城乡文化单位结对共建等机制,各项工作真正在农村基层落到实处。常熟牢固确立富民优先、内外并举、城乡一体、亲近自然、诚信至上“五大理念”,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以农村十项实事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调整农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内在活力;开展试点示范,及时扩展推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实事工程。目前常熟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农村环境得到改善,文明新风弘扬社区,民主管理得到加强。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常熟将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村级财力为核心,提升新活力;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建设新组织;以农民知识化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长效管理为抓手,塑造新面貌;以社会保障为方向,构筑新平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常熟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以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城乡联动为措施、以提高服务为宗旨,正在走上一条日益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参考文献:

[1]陈立旭.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新农村文化建设》.2009,1 [2]岳永逸.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2008,1 [3]李红艳.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与前景.《新农村:帮你经营乡村文化》.2007,1 [4]李红艳.文化投资模式.《新农村:帮你经营乡村文化》.2007,1 [5]徐平.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文化建设.《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2008,1

[5]

第二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也是对新农村建设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深刻剖析。”“乡风文明”四个字准确诠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运作方式转变、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严重滞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文化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加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实现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看清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全面顺利的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一个魂,这个魂就是文化,而且

是新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文化也是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一个民族成长、进步、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文化的进步会带动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1、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眼界宽、思想新的新型农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只有顺应变化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才智,才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文化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经营本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而与此同时,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却比较缓慢。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村,农民看不上书报、电视,听不到广播,一年文化生活局限在几场庙会,农闲时间闲逛、喝酒、赌博打发时光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娱乐农民,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2、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转变农民的思想,消除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并且蔚然成风。而当前在广大农村宗法观念、重男轻女、虐待老人、买卖婚姻、烧香拜佛,修庙塑神、信教等现象较为普遍,封建传统思想和行为还很有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鞭挞丑恶落后现象,宣传时代新风,移风易俗,陶冶世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在广大农村占领思想阵地的重要举措。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是各种落后、反动文化易于滋生、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宿命论、有神论等思想和观点在农村很有市场。实际神、法轮功等邪教人员往往趁虚而入,走村串户,宣传反动思想,蛊惑人心,扰乱社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4、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开发、挖掘、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化,先进的现代文化,汇集、融合、同化,形成新的时期新的文化,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指引文化发展的方向,修正文化发展的角度,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文化的发展向着博大、深远、文明的方向发展。

二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1、思想基础不够牢固。有的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 3 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2、组织基础不够牢固。一是乡镇文化员队伍薄弱,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二是村级没有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站稳。

3、群众基础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受益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当前,个别地方受认识、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文化下乡活动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不够有力

1、经济支持不够有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基础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欠发达,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

投入有限;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自身造血功能缺乏;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位。

2、文化阵地建设不够巩固。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农村校舍改造、村道硬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而集体经济增长和投入滞后,为解决资金不足的窘境,许多农村只有变卖未能发挥更多作用的闲臵会堂、校舍等集体资产,出现了本已无力投资加强的现有文化阵地流失现象。另一方面,新的文化阵地建设较难,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新建文化阵地难度较大。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不够优化

1、政策不够配套。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较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

2、软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建设中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村落向现代文明转化过程中,触及的深层文化心理要素处于悬搁状态,如家庭、祭祀、民间信仰等。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现代的文化建设显得步履维艰。比如,村民自治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明时期,但自治时至今日,村民自治的风气还没有完全形成,村民要求也不太强烈。这就不仅仅是制度建设和思想转变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者缺乏培育新 5

文化的耐心和勇气。

3、符合村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公益性投入大量集中在镇区,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面对新一轮村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也是不够的。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相当有限。村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一般是通过新闻媒体。

4、农村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显得较为欠缺,对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也还缺乏深入思考。

三、发挥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新农村应是农民的新农村,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民才是受益者。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和目的是以农民为本,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各级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搞清楚农民们所想、所需、所急、所好,组织农民参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制定,这样,就可以避免主观臆断、闭门造车和搞政绩或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发生。

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那么,农民更应该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是主体,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另一个基本点。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开放程度的扩大,对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服务农民,更重要的是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创造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农民群众培养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如果文化都靠上面下发、社会送,尽管层次较高,满足了一时之需,却并不能解决农村的长期文化需求。鼓励、激发农村本土文化的自生和繁荣,既不必忧虑是否对路,也不用考虑经费问题,才是长久之计。农村文化活动是否丰富与经济是否发达并无因果关系,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虽然滞后,但仍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我国的民间舞蹈、戏曲、歌曲本来就来自农村,都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成果,千百年来农民一直靠这些文化自娱自乐。挖掘、开发乡土文化,能够得到乡亲们的热情参与,也为心灵手巧的农民提供了显露才艺的舞台,7

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了文化创作和表演的自豪,容易调动其兴趣,往往能事半功倍。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在农民当中,有表演才能、有文娱天赋、有组织才能的农民并不少。因此,要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开展命名活动,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文化特色乡村”、“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创建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和长期规划,往往只有热情没有目标,只有干劲没有步骤,这就需要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分的发挥好主导的作用。

一是顺应民意,当好舵手。新农村文化要靠广大人民来共同建设,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力量,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一定要顺应民意。政府机构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新文化建设中的技术指导,把

握好总体的布局,制定好长期的规划,协调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关系,处理好新文化建设中的各类难题,规范好新农村的文化市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政府机构要认真监督检查,快速准确的剔除腐朽没落的思想,修正偏激文化的倾向,指引新农村文化建设向着健康、积极、文明的方向发展,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把好舵,护好航。

二是建立文化交流体系,丰富新农村文化。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吸取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成功之道才能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局面铺开。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间文化,多姿多彩的世界各民族文化,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只有让我们原有的农村文化与他们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交流才能形成新时期新农村文化,才能使文化建设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政府机构要建立健全文化交流体系,通过网络、图书、电视、通信、教育等手段加大先进文化与农村的交流,增强先进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渗透,弥补原有农村文化的单一,丰富新农村文化。

三是增加文化建设投入,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现今,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文化设施缺乏,文化品味低,文化生活匮乏的现象,要扭转这一局面,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尤其是农民活动中心、9

老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宫等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新文化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上品味。在增加投入的同时,也要充分的挖掘农村文化潜在的资源,调动广大农民为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出钱出力,整合保护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文化活动,弥补文化设施的不足,有效解决文化阵地的短缺。

四是加强文化建设队伍的培养,巩固文化建设的基础。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者,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新农村文化的水平档次的高低。要积极扶植农村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注重文化建设队伍的培养,形成从上到下素质过硬、高效务实的文化建设梯队。要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从广大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文化活动;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巩固文化建设的基础。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同新农村建设一样是一个长期的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有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农民的观念转变过来,把农民的精力集中起来,把农民的动力发挥出来,让他们自觉主动的投入到自己的文化建设中来,让他们拥有新农村文

化建设的建设权、发展权、自主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才会繁荣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才能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11

第三篇: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陈冲李新中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在各级政府和财政的支持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明确定位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地位,处理好“送” 与“建”、政府办文化与农民办文化、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以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之间的关系。要探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与措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农村发展需要的文化体系。

关键词: 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 城乡统筹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需要。“农村文化” 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命题,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应当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处理好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关系,使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明确的定位。

一、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文化建设有着很大不平衡。中央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但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还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经过这几年努力,农村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经济有了相应发展,但农村的文化建设还没有得到相应地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人民生活的基础,在生活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农民必然会增加对文化的需求,一定的经济水平与一定的文化形态与水平要相适应。同时,文化的存在也会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城乡文化发展进行统筹安排,才能使文化事业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使新农村建设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深化。

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上,当前还存在不少错误认识: 一些错误认识实际上是没有认清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片面地强调了经济建设的基础地位,把文化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附庸来理解。这种观点认为对经济建设有利的文化建设就有用,而与经济建设无关、甚至要较大的经济投入而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农村文化活动是一种浪费。这是物质至上主义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错误表现。还有的观点认为,当前应该集中精力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农村的主要问题是经济问题,只有等经济发展了,才能在农村谈文化建设问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牺牲文化建设是加快发展经济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这些错误认识,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也曾经普遍存在,而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时有体现。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由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导致这些地区的农村经济有了增长但并没有增强农村人的幸福感,经济增长反而带来

了一些社会弊病。而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落后与经济落后相互影响,阻碍了脱贫致富进程,导致了地区发展的恶性循环。

当然,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面貌并不是一日形成的,相比城市而言,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几乎可以说没有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自然状态。近些年来,电视,包括有线电视在农村普及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电视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内容,但是看电视基本属于一种被动的接受方式。这种被动的接受方式不仅表现为电视节目多数与农村生活无关,农村群众不能通过电视了解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一些文化活动的内容和信息,更无法参与文化活动。而且电视所传递的主要是城市生活为内容的娱乐节目,城市生活方式通过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民生活产生了强势渗透,瓦解了农村固有的观念和活动形式,没有带来新的有利于农民参与的文化形式,由此对农村文化传播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长期以来文化阵地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别,许多农村乡镇的文化中心或文化馆(站)及村一级的文化大院或图书室往往设施简陋,农村开展文化活动面临着场地缺乏和资金紧张的困难。大部分农村由于经济上的落后,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被生存需求所压抑,加上没有一定的文化阵地,农村的文化事业是十分单调和落后的。同时,传统的农村文化活动又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挑战,出现了消亡和衰败,因此需要对农村的文化事业进行大力建设。不过,在认识农村文化落后的同时还需要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思考。文化直接的内涵和价值在于实现人对生命的理解和体验,表现人对世界的体悟。从总体上看,农村虽然在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文化活动的频率和参与对象等与城市有很大差别,反映了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和城乡的差距。但是,农村文化也有自身的特点,有适应农村生活需要的内容和形式,许多有文化传统的农村,通过民间文化形式,对文化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不比城市文化落后。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城乡人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我们在强调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候不能单纯地用城市文化建设的眼光来看待农村文化,要从农村群众文化需要和对生活体悟独特性的角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问题

“农村文化” 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命题,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充分重视农村文化的现状,准确把握农村文化的科学内涵,有效展开农村文化“人化” 和“化人” 的双向过程。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首先应当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避免出现将农村文化狭隘化和被动化的现象,弄清其主体性、参与性、连续性和全方位等文化问题。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乡村农民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农村文化不是少数人的活动,乡村农民也不仅仅是被动的受众。应当明确,农村文化主要是乡村农民自身的“人化” 和“化人” 过程,我们既不能将“文艺下乡” 活动等同于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能用“腰鼓舞” 或“秧歌舞” 取代农村文化。因为这样做,只是把乡村农民视为了简单的被动的文化受众,以部分人的文化活动遮蔽了乡村农民对于文化活动的全面参与。乡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型、健康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构筑新型、健康农村文化的过程中,乡村农民是“主力军”,具有全面、主动、自发、自觉、参与和

享受的特性。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注意维护乡村农民共同拥有的风俗习惯和历史继承

农村文化本身既具有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也有时代进步所赋予的全新内容。特别是一些民间传统节日和重要礼仪,承载着乡民们的生活理念和文化内容。共同的礼仪和习俗文化,具有强大的认同、凝聚和整合功能。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对那些糟粕和“陋俗”,应“移风易俗”; 而对于有益于风化的“良俗”,则应继承改进。据调查,“文革” 以来,优良的民俗礼仪己经残缺不全了,某些“新生代” 更知道投向“情人节” 的怀抱,很少懂什么民族习俗和礼仪。民族感情的淡化乃至丧失,是一种值得忧虑的“文化现象”。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乡村农民间互动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参与性

在这些娱乐活动中,乡民们有时是被动的受众,但在更多时候则是主动的参与者,虽然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达不到某些高级标准,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其娱乐价值。目前,当一些农村文化站点功能消退、处境尴尬之时,农民们自己开办的“文化大院” 却悄然走红,“演员” 卖力,观众喝彩。这种文化现象说明,自发组织、广泛参与是农村文化鲜活生动并极具吸引力的根本所在。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乡村农民提高共同的生活质量的目标

我们不能把文化狭隘地等同于文艺活动,后者只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型、健康的生活方式应是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的本质内涵。其中农村的生产能力、生活状况、乡村治理结构、社会保障状况、民主管理程度、村民自治水平等各方面,都应是农村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全方位地把握农村文化的科学内涵,充分展示农村文化“化人” 的社会功能。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才能使农村文化建设有序、稳步地推进。

(一)处理好“送” 与“建” 的关系

目前农村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文化自生能力和发展能力不强,需要各级各部门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扶持。各地开展的“五下乡”、“政府买单,农民看戏” 活动,一定程度地满足了农村和农民的文化需求。作为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送工程”(送科普、送电影、送戏)深入到广大农村,进入到百姓中间。江苏连云港市充分利用省里每个乡镇1 万元标准的补助资金,采用集中招标的方式,采购一批农村适用、农民喜爱的科普图书,直接配送到县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再由乡镇文化站以流动文化服务的形式,将图书送至行政村文化活动室,方便群众就近读书。为保证农民经常看到健康的文艺节目,连云港市组织文艺表演团体到乡镇巡回演出,确保每个

乡镇全年演出不少于4 场,全市行政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市财政及时拨付专项补助资金20 万元。结合实际,市直剧团送戏下乡,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三送” 补贴。截止目前,全市已送戏下乡400 余场,送电影6700 余场,从而缓解了农村地区看电影难、看戏难和看书难的问题。但“送” 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能满足一时一地的文化需要,不能满足农民长期的文化需求。因此,要把“送” 与“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送” 的力度,重点是向农村送书报、戏曲、流动舞台车和电影放映设备,鼓励和支持专业文艺团体到农村开展文艺演出。同时,总结“五下乡” 工作经验,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送文化下乡的新方法。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和自生发展能力。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的原则,在文化资源配置上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充分发挥文化阵地和设施的作用,在建好、管好的同时,把文化活动开展起来。

(二)要处理好政府办文化与农民办文化的关系

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村文化建设只有充分调动政府和群众两个积极性,从单一的政府行为变为政府和群众的共同行为,才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任务主要是把好导向,做好规划,建好阵地,管好市场,提供服务,加强调控,而不是具体办文化。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政策,建立有效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使农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立足基层、年富力强、有开拓精神和带动能力的群众文化带头人,同时着力培育民间艺人、文化中心户、群众文化活动会所、民间文艺团体、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鼓励、激发农村本土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要处理好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场)和农村图书网点等农村文化阵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 二期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 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努力促进服务“三农” 的重点出版物出版发行,切实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其次,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农村文化产业要坚持以小取胜,积少成多,努力做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不要贪多求快。小有小的优势,一乡一村的小产业搞活了,汇集起来就是一个大板块,就是一个大产业。农村文化产业要结合实际,充分论证,选准项目,交通条件好的城郊地区,可以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加快培育文化产业,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主要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解决好农民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问题,不要草率行事,造成资源浪费。

(四)要处理好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的关系

文化虽然可以有外在的表现形式,但是文化说到底是人的一种创造性活

动的体现,是人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文化活动只能是根据不同的对象的需要来开展,使文化活动真正成为人的一种主体性活动。农村由于生活环境和人的价值取向、消费习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会不同。衡量农村文化发展的标准可以通过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和人们在文化活动中的满意度来确定。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其整个生活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人们在文化活动中能得到满意,这就是一种适应了当地文化生活需要的好文化发展标准。为适应经济发展给城乡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要有针对性地对城乡不同群众加以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文化活动。在农村则可以开展以地方特色的戏剧等活动,既继承了传统,又提高了农民文化生活的娱乐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是农民群众的迫切希望,也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由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民文化需求中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落后的一面。因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要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倡导农民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要以创建小康生态村、“ 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 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消除愚昧,移风易俗,自觉革除各种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和不良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刘鸿.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推进农村新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6(2),32-35.[2]徐学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J].理论前沿,2006(7),16-18.[3]李秀芳.新形势下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问题及出路[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1),103-106.

第四篇:《论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

《论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

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http://

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坚持不懈地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和谐新农村需要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建设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物质生产、政治政策、社会管理和价值导向,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系统内涵,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通过“树立一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推进五项工作”,来确保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思茅”的理念。白恩培同志撰文指出“我们所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一个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思想道德和谐为核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衔

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论述,为我们建设“文化思茅”指明了方向。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思茅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市民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思茅。构建传承历史文化、体现现代文明、拥有高素质市民,科技型、学习型的“文化思茅”。

突出坚持共同理想教育。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建立和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全国来讲,到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具体到思茅,就要通过建设“绿色思茅、生态思茅、文化思茅”和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来团结干部群众、激励斗志和凝聚力量,使全市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鼓舞中华民族追求、进取、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和国家就没有灵魂。1951年召开的思茅首届民族代表大会上,各民族的48位代表剽牛喝咒水盟誓,立下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半个多世纪以来,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同甘共苦,休戚与共,艰苦奋斗,保卫了边境安宁,建设了繁荣和谐的新思茅。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要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与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激发和鼓励各族群众自觉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热情,用爱国主义精神把大家凝聚起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和谐安康的家园。

突出思想道德建设。能不能把思茅广大的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取决于农民群众有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价值追求。《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单靠法律来引导老百姓,单用刑法来规范老百姓,虽然能避免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廉耻。反之,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仪来规范他们,他们不仅知道廉耻,而且会心甘情愿地归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刻不容缓。工作中要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倡导人人知行合一和诚实守信,加强对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让他们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依托“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

抓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农民收入趋缓,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我们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联合起

来,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一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壮大茶叶、林果、畜牧、烤烟、橡胶、蚕桑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扶持农业专业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不仅能从种养业中受益,而且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二是下大力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继续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努力把产业扶贫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抓好安居工程建设,落实扶贫目标责任制和领导责任制,力争在“十一五”末期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三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充分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充实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深入开展“思茅市十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万名茶道师培训”等技能培训,立足就地培训、就地转移安置,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四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工程,无论是提升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还是原始形态的传统文化的过程本身,都将大大增强这些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带动全体成员的素质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基础两馆一站建设工程”、“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二是抓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普洱茶原生态大型舞蹈诗《溶化的玛瑙》,佤族舞蹈诗《司岗里》,以哈尼族叙事长诗为载体的歌舞剧《洛奇洛耶·扎斯扎依》等一批优秀作品。三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茶叶节”、“木鼓节”、“神鱼节”、“葫芦节”、“国际双胞胎节”等传统节庆文化。四是以民族文化资源、普洱茶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做好普洱茶文化挖掘展示、乡村特色文化和绿色生态健康休闲旅游等工作,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作物良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每年推广4至5项重大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和推广应用,加大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十一五”末期,农村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文盲率降到3%以下,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职业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三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制。突出农村卫生服务,预防重大疾病流行。“十一五”末期,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每个村委会建设一个甲级卫生室,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完善医疗救助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四是努力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现全部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与县城联网,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增加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面和节目收听收视率。五是要采取自主自愿、民办公助、分散决策、标准有别的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公平正义。一是要针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薄弱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通过“送法下乡”、“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制文艺演出、农民夜校、集市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

和法律意识。二是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坚持标本兼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农村法律服务渠道。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今天的繁荣、稳定与发展。我们要立足思茅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特殊市情,清醒地看到,我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还十分薄弱,贫富差距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扩大,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存在引发矛盾和纠纷的隐患。要始终把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放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高度进行研究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具体处理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教育、民主管理和共同富裕问题等实实在在的问题,形成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必须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共同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领导到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和巨大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构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建设和谐文化目标与建设新农村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和谐文化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同步协调发展。要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思茅构建新农村的实际,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列入工作考核中,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经费有保障。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

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利用城市文化、广电、出版、教育、体育等资源,对农村形成多时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渗透力和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重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

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

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站http://

第五篇:关于江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江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落实省政府确定的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开展“送科普、送戏、送电影下乡”的具体工作任务,根据省财政厅、省文化厅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2006年2月底和3月上旬,两厅组成联合调研小组,深入昆山、涟水县、沭阳县、盐都区、兴化、邗江等地农村,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各级财政、文化部门和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负责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走进农民家中听取群众的呼声,把握农民真实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江苏农村文化的现状

总体上看,我省的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九五”期间,省政府拨出专款3750万元用于解决全省乡镇无房、危房文化站建设。“十五”期间,省政府召开全省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相关政策,设立了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从2002年起每年由省财政拨出1000万元,扶持苏中、苏北地区新建和扩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137个,其中新建项目超过80个,各市、县配套资金达31199万元,各项目单位自筹资金11704.38万元,资金总量和建设规模在“十五”期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省政府还拨出2730万元专 款,解决了全省30个无房、危房文化馆、图书馆问题。到2005年底,全省已实现了2002年省政府在全省基层文化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在文化部开展的文化馆、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我省一级馆的总数均名列全国第一(一级文化馆31个,一级图书馆47个)。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省文化厅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基层文化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我省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的评选命名,培育了一批农村文化骨干,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使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受经济基础和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程度的制约,我省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在不同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如,全省47个国家级一级图书馆中,苏南地区5个市27个,占总数的57%,苏中3个市12个,占26%,而苏北地区的5个市仅有8个,占17%。“十五”期间,全省近1200个乡镇文化站,面积低于300平方米的有493个,其中无房站111个,占全省文化站总数的38%。按区域分析,苏南地区低于500平方米(不含500)的乡镇文化站有107个;苏中地区141个;苏北地 区382个。扬州市乡镇文化活动场地的总面积由1999年的11万多平方米减少到现在的7万多平方米;南通市文化站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21843平方米下降到现在的52817平方米,5年减少面积达69026平方米,占原有面积的56.7%;兴化市全市文化站面积由2001年的9730平方米下降到2005年的7314平方米。

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地方尤其是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集镇建设和乡镇合并过程中,变卖、出租、拆除文化站,从而出现了一批无房站;二是少数地区乡镇在文化站与广播电视站合并期间,将文化站房产变卖、文化站人员集中到广电站办公,运行一段时间后,广电站又改为垂直管理,导致一批文化站资产流失;三是“九五”期间全省消灭无房文化站时,乡镇文化站负债建设,建成之后长期负债运行,由于乡镇财政拮据、无力还债,乡镇政府只得将文化站变卖还债;四是乡镇财政困难,乡镇领导为解燃眉之急就卖文化站。如涟水县陈师镇文化站,“九五”期间省财政补助10万元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文化站,淮安市还奖励了1万元,2004年由于乡镇财政困难,镇政府就以12万元的价格将文化站出售掉。仅涟水一个县就变卖掉了8所文化站。五是文化站被挤占现象严重。如涟水县朱码镇,“九五”期间省财政扶持10万元建起的文化站,被镇政府划给了公安派出所做办公楼,文化站长就在乡镇大楼里办公。六是瞒报、不报。如沭阳县37个乡镇大多数文化站无站房,出于某种原因,“九 五”期间根本就没有上报;2004年文化厅统计无房站时,该县仍然没报。一些乡镇文化站明明无文化活动用房,在统计上报时,将文广站的广电机房、站长的办公室和宿舍也折算成活动用房面积。统计表中50平方米以下的文化站,实际上就是无房站。

二是农村普遍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问题。各地普遍反映,目前老百姓的精神空虚,赌博、迷信活动猖獗。沭阳县反映,现在是“教民人数比党员还要多”,睢宁县现有教民7万多人。兴化市反映,目前农民捐资建寺庙、建教堂的积极性很高,文化站不如寺庙建得好、锣鼓声不如麻将声高、文艺骨干变成了和尚去念经。2001年省政府取消了每人每年1元钱的电影费之后,全省农村电影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在走访过程中,老百姓抱怨:想看戏看不到戏,想看电影看不到电影,想看书,文化站的书又太旧,一本书三四十块钱,太贵、买不起。

曾经有同志感到困惑:现在的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去了,农村里就剩下老年人和孩子,农民还究竟看不看书、喜欢不喜欢看戏和看电影?在被称为“泰州一支独秀”的兴化市周庄镇文化站,我们仔细查阅了借书卡,全年借阅人数在3000人次左右。农民读书的类型,青年人当中女同志喜欢看言情类文学书籍,男的喜欢武侠类。在盐都区,调研组在路边随机抽样调查农民家庭。一家农户的八仙桌上放着一本打开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我们问谁看的,正在做作 业的学生回答,是他祖父看的。走进隔壁一个姓沙的农户家,我们问围拢过来的群众喜欢不喜欢看戏和看电影,他们异口同声回答喜欢。姓沙的男主人说:现在的农民“很无聊”,喜欢看电影看戏,就是看不到,晚上就只好靠打麻将、打牌来消遣,如果有电影、有戏看,我们肯定结伴去看,就不打牌了。

三是文化站队伍不稳定,人员老化,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陈旧。兴化、沭阳等地文化站人员工资待遇至今未能落实,上访不断。由于待遇差,每月只能拿300元左右的工资,文化站业务骨干严重流失(外出打工),导致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新人不愿意进文化站,导致文化站人员老化现象,加之思想观念陈旧,工作上老一套,文化站搞的活动对群众没有吸引力。沭阳县37个乡镇,只有5、6个文化站长是文化业务干部,不少文化站工作人员不懂文化工作,更无文化水平,连美术字都不会写。马厂镇的党委书记抱怨说,现在的文化站是“人员待遇无保障、有编制无阵地、工作有人不会抓”。马厂镇文化站5个编制,1人外出打工,2个转业军人,1人兼职,都不懂文化工作,只好让他们挂职到村,县里开展文化活动时,乡镇党委分管书记只得自己去请人、拉表演队伍。

四是缺少切实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从调研情况看,苏南地区的县(市)对农村文化工作基本建立、健全了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体系,乡镇党委、政府对文化站年初有指标、年终有考核;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苏中、苏北地区,农村文化工作只能靠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书记、镇长重视农村文化工作的,即使是年财政收入只有400多万元的乡镇,文化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乡镇党委书记、镇长不重视的,年财政收入3亿元的乡镇,文化工作也处于无声无息的状态。因此,参与调研座谈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强烈要求并建议,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纳入对乡镇党委政府的考核指标,要像考核GDP那样量化农村文化建设指标,要像抓计划生育、社会治安那样抓农村文化工作,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江苏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对策建议

为促进江苏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和谐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省委提出的“两个率先”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精神,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江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大政府投入,调整、整合农村文化资源配臵,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 化权益。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至2010年,全省县、乡(镇)、行政村都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每个乡镇都配有专职文化干部。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使得农村文化工作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一)加强乡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设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十五”期间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基础上,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

建立省、市、县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至2010年,实现“乡乡有500平方米以上文化活动中心,(行政村)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实施江苏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对全省低于300平方米的493个乡镇文化站,省财政按照分地区、分档、分类补助的原则,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给一定的资金补助,市、县财政也给予补助。乡镇文化站建设的要求是,除已有的乡镇影剧院和露天文体活动场地 外,文化站综合设施的建筑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到2008年,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的乡镇文化站综合设施,实现“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

各县(市)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行政村文化室建设。村文化室建设可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室多用”,明确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可将闲臵的厂房、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臵校舍,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在不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提倡中小学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体育等设施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

(二)创新文化站体制机制。改革现行的文化站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进人与用人机制,增强文化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乡镇文化站的生机与活力。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鼓励和吸收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按照确保文化站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引入竞争机制和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对文化站实行双重领导。县(市)文化局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文化站新进人员必须通过文化局的业务考试后才能录用;文化局对乡镇文化站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对新进文化站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三)全面实施“三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事业。省政府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专项补助资金投入。苏北、苏中地区放映一场16毫米电影,每场成本在100-120元。由省文化厅重点做好配送电影拷贝工作,丰富农村电影片源;省财政厅设立农村电影放映补助资金,由文化厅组织考核、验收后,给予农村电影放映队每场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进程;到2010年,实现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彻底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

积极开展“送科普”活动,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看书难”问题。“九五”开始,在各级财政、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尽管在农村乡镇兴建了一大批乡镇万册图书馆,但由于后续投入未跟上,很少增加新书,乡镇万册图书馆总体运行情况不理想。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从2002年起开始实施“送书下乡”工程,并要求各地参照执行。由于种种原因,我省一直未能实施。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起,由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开展“送科普”活动。以政府采购形式,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农村适用、农民喜爱的图书,直接配送到全省34个财政困难县的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再由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

定期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照省政府“三送”的要求,由各级财政出资、文化部门组织,利用农闲、节庆、集市,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农村文化活动的内涵,正 常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抵制腐朽文化,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真正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推广盐城市先进文化下基层“三百工程”经验,每年由政府组织,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把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送到社区、广场和农村,活跃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推出群文新作,做到常办常新,农民参与面更广,活动影响更大。通过培育典型,文化主管部门引导,地方政府扶持,逐步形成农民群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

实施农村特色文化战略。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刺绣、风筝、绘画、泥人、陶瓷、雕刻、编织以及戏曲、杂技、花灯、龙舟、会船、舞龙、舞狮、锣鼓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各级文化部门要大力鼓励,促进其发展,积极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农村文化特色村和文艺骨干。

(四)稳定、发展农村文化队伍。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为改变目前一些地方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的状况,由县(市)财政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在编人员的工资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彻底解决文化站人员的生活待遇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也能吸引有文化的年轻人到文化站工作,逐步解决乡镇文化队伍老化的难题,更新农村文化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农村 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由省文化厅组织对乡镇文化队伍的轮训。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

(五)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按照中办27号文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各级干部晋升的考核指标,纳入全省扶贫攻坚计划,确保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省文化厅建立健全农村文化评估考核机制,将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工作作为文化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专项监督检查,年终向全社会公布各市、县文化工作的考核业绩,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工作组下到**社区后,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此地文化资源蕴藏之丰富,意识到保护好此片地区文化资源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天心的重要意义,于是结合下基层活动,对学院街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对街道区 域内文化资源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形成简要调研报告如下:

一、原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概貌:

学院街地区南接城南路,东靠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至解放西路,西临湘江风光带。辖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占地0.45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19000余人,街巷76条。据街志记载,学院街地区的历史开始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学院街也因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在此设提督学院而得名。历朝借设官在此征钦。历经七个朝代2000多年风雨沧桑,逐步繁衍成商贾云集、居民集居之所,成为古城长沙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也造就了学院街地区璀璨的历史文明。原学院街地区文化资源主要有四个特点:

1、庙宇众多。据历史记载,此地区曾为城南风水之地,由于历代封建王朝迷信风水,商贾市民祈求平安富庶,遂大兴土木,建设庙宇。各朝均有增加,至民国初期,此不足0.45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建成各种规模庙宇达5处之多,分别有建于秦时的娘娘庙,建于宋朝的西文庙,建于清初的天妃宫,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屈子祠,华光庙等,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有3处,当时香火极盛,成为学院街地区一大盛况。目前,这些庙宇或毁于“文夕”大火,或被拆除,或已迁往别处,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2、古井密集。学院街紧邻湘江,井水水质甜美如饴。学院街的古井,培育了当地的市井文化,也养育了许多名人。随着历朝人口的增长,古井越来越多。但后来由于自来水的 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街道范围仅保留古井10余口,但在长沙相当面积的地区来说,已非常鲜见了。其中,有遐龄井、白鹤井、古石井、文星井、泉嘶井、金砂井、陈家井、华光庙前古井、娘娘庙内古井等,不少古井都有优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仍有3口古井在使用。

3、街巷凝香。旧时作为提督学院所在地的学院街,在这片并不算宽的地方,留下了一串串精典的名称,形成独特的老街文化。街道范围共有街巷76条,60%以上还沿用旧时的名称,如凤栖园巷、墙畔祠巷、**、百花村巷等,这些街道名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古代长沙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状况,而且表现出使人赏心悦目的文学韵味、高雅的艺术特质,体现了长沙人性格“清慧而文”的一面。

4、住宅古旧。学院街地区属于长沙古城中心之西南,半湘街、南墙湾即为古城墙。旧时此处居民稠密,住房鳞次栉比,而结构大都为秦砖汉瓦、木板平房,也有少数木板二层楼房。这些建筑体现独特的历史人文特征,充分反映出旧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民族习俗等。近年来虽然全市上下大兴土木,但作为老城中心区的学院街,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原因,还有幸较好的保留了原有风貌,古旧建筑达到街道建筑面积的70%以上。

二、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思考: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 分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就是文化。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历史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宝贵财富。长沙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天心区作为长沙的南大门,具有文化名区的美誉,在打造经济强区的同时,充分保护和改造现有的文化资源,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用文化的繁荣来促进和引导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院街地区以北正在进行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建设和太平街历史文化街规划,以西已建成园林式湘江风光带,以东已建成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而去年又对该地区内的古潭街进行了改造,恢复了古潭街清朝建筑风格,可以说,这片地区正处在开发建设和文化改造的中心地带。学院街地区曾是古城长沙的南部区域,也是长沙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虽然目前该地区不少历史资源已遭破坏,许多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但鉴于它所处的特有位臵和目前尚存的部分资源,对这片地区进行整体改造和开发,重新展示它的历史感和特有的文化魅力,使其成为北部文化组团的一个重要版块,将北部文化资源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大的文化区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学院街地区的文化资源改造和开发,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形成亮点,才能吸引人气,促进发展。这既可结合本地特色,也可借鉴外地经验。例如,长沙城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历史遗存,城市中心位臵几千年不变的大城市在世界 上十分罕见。而学院街曾是老长沙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而且许多房屋建筑都还保留旧时风貌,街巷呈现清代风格,在开发建设时,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对古旧房屋进行恢复、改造和重建,凸现清朝时期或别的时期的文化特色。又如,南京年年举办和报道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使南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而长沙却没有因“文夕大火”而增大名气。学院街曾是“文夕大火”的重灾区,在开发建设时,可以借助“文夕大火”这一历史事件,建设“文夕大火”纪念馆、石碑、广场等,设立长沙“文夕大火”纪念日,通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以此教育群众增强防火意识,同时也可大张旗鼓对外宣传,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达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又如,地名文化与民间传说,也是学院街很具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北京一家全国性报纸在旅游专页用一整版篇幅刊载了《长沙老街》的照片,说明外地人也把长沙老街看作一种旅游资源。北京搞“胡同游”,我们也可以搞“老街游”。学院街现有76条街巷,不少还是老的风貌,而且大都沿用原有的精美名称,在开发时,可以有目的的保护和改造几条老街,做到“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目前虽已对古潭街进行了改造,同样,也可以对西文庙坪巷、登仁桥街等进行改造,如果能开辟一条老街旅游路线,一定能引来不少游客。

三、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既是天心区建设文化名区的需要,也是长沙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对该地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由市、区相关单位,包括市、区国土、规划、建设、文化、财政等部门和学院街街道,共同组成工作组开展工作。开发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分析和论证,制订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规划的制订要结合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和湘江风光带的建设,对四片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从总体上考虑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功能和布局,达到突出特色、优势互补的目的。而且,其开发过程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没有经济效益的开发是不成功的。开发模式可以进行合作开发,也可以由政府独立开发,而对其中部分经营性项目对外招标,相信此黄金地段会有人愿意参与招标,这样也能减少开发经费。对具体保护和改造措施,有以下几点建议:

1、保护一批历史建筑。以政府名义颁布保护条例,重点对一批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并尽快拆除周围破损的房屋,让沉淀多年的历史建筑亮出来,构成学院街历史文化新的亮点。

2、保护一批历史文化老街。老街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和见证。要对该地区老街老巷和“老字号”店铺进行保护性改造,整体规划保护街区内的建筑、建筑风格和特色,严格控制保护街区内的建筑项目、建筑密度和层高,使其与长沙新 的建筑景观容为一体。

3、建设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纪念性场所。建立“文夕大火”纪念馆、纪念广场等,以作为长沙历史的见证。建立学院街提督学院、杨开慧烈士纪念亭,恢复汉长沙太守韩玄墓等,以显示长沙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

4、扩建一批历史文化景点。保护和恢复街道范围内的古井,在部分古井周边建设茶艺馆,让外人品尝到长沙的茶艺文化,感受到古井的神奇。

5、建造一批城市雕塑。结合湘江风光带的扩建,在标志性地段建3-5座反映湖湘文化特色和长沙精神的大型雕塑,以及长沙和平解放和开放的长沙等城市雕塑,以增添长沙城市新的景观,提升长沙城市的文化品位。

关于保护市北区老工业文化遗产的调研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青岛市城市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及我区产业布局的调整,传统的工业产业将逐步在我区消失、退却或转移,这使得原有的工业建筑和大面积厂房等纷纷失去传统工业的作用。同时随着城市的扩容和基础设施的改变及城市规划的需要,其中一部分工业用地已影响或者干扰新的建设,尤其是我区的部分老工业厂房日益残败、生产基地逐步向外迁移的情况下,重新利用和发挥这些 旧工业遗产的作用,如何使其能够对市北区发展特色城区做出贡献,怎样处理好旧的工业遗产同市北区大力实施的“商贸兴区、科教兴区、文化兴区、人才强区”四大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等已成为我们急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此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供领导参考。

一、市北区老工业企业建筑现状

市北区是历史上的老工业城区,有许多老工业企业聚集在这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市区传统工业结构调整,老企业退城进乡措施的实施,给市北区遗留下大量的闲臵工业厂房。目前,利用这部分闲臵老厂房已改造建设了12处都市工业园区,这些园区建成后,取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青岛品牌与城市的共生现象已成为中外城市发展史上独具特色的范例,“海尔、海信、青啤”这些著名的品牌大企业,为青岛赢得了荣誉。特别是我区拥有青岛啤酒厂、青岛卷烟厂、等百年老厂房等大企业工业发源地。同时,我区还有着一大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工业遗产。如:长生集团有限公司(位于青岛市辽宁路94号)、“金鹿”自行车公司(位于青岛市曹县路29号)、“灯塔”酿造有限公司(位于青岛市辽宁路73号)、青岛卷烟厂(位于青岛市华阳路20号)、“鸡牌”味素有限公司(位于青岛市内蒙古路2号)等。这些品牌企业的厂房大部分位于市北区的中心区域,靠近刚建成的昌乐路文化街,并具有历史永久的传 统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等,历史价值比较高。老工业厂房的建筑特点和风格,见证了青岛市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几代人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但近几年,随着“退二进三”的逐步推进和企业发展规模受地域限制的现状,这些老工业都面临着搬迁和拆除的打算。所以,面临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历史工业文化遗产是为我区打造文化城区,保留丰富工业文化,作为我区经济发展和城区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保护和重新利用老工业建筑的意义

老工业建筑是反映了工业化时代的特征,承载着真实和相对完整历史信息的工业遗迹,既是对民族历史完整性的尊重,也是对青岛市传统产业工人历史贡献的纪念和其崇高精神的传承。保护好工业不同发展阶段有价值的工业历史遗存,才能给后人留下相对完整的城市发展轨迹。对于这些有历史价值的老工业建筑,我们应该持有一个尊重、保护、改造、更新、再利用的态度,怀着崇敬和珍惜将它们重新幻化成富于生命的音符。

这些老工业建筑一旦拆毁就再也无法恢复,抢救这些老 工业遗产,已是刻不容缓。保护、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精神财富,重新利用和发挥旧的产业遗存作用、处理好旧的工业遗存同我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即时抢救将拆迁的老工业建筑,让工业历史不能空白,不能断代,传承工业历史,开创未来的美好愿望。在 青岛,以工业园区建筑为范本,彰显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园区模式,日益成为加速城市文化产业特色化进程的主攻方向。如青岛啤酒厂建设的历史博物馆,打造的啤酒一条街,就是我区利用工业遗产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保护和重新利用这些老工业厂房,并赋予老工业的文化历史发展的特点和历史轨迹,开展爱国主义和历史知识教育,提供新的并具有宝贵价值内容的教育基地都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我们应该以“保留--再利用--再创造”的思想对待市北区这些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老工业建筑,在保留传统的历史建筑形态和提升空间商业价值的同时,使它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成为更具有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厚度的新城区。同时利用这些老工业建筑创建“老工业文化园区”或注入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创建“创意产业园”、“老工业旅游地”等,让这些园区成为我区打造特色城区的新名片,增加城市文化内涵与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保留城市记忆,保留原汁原味老工业生产特色,繁荣区域经济等方面具都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

三、保护和重新利用老工业遗产的几点建议

1、增强政府各级领导和居民对工业文物的保护意识,增强保护工业文化遗产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区政府有关有关部门应重视这个问题,把对工业文物的保护、管理、20 开发和利用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并尽早确定不可移动和重点保护的工业文物名单。

2、按照原工业建筑的实际功能和建筑特点,对它进行新的规划和设计,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建和技术处理,使其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录载体,并借助原有的空间形成可为新功能所利用的新空间。如在原自行车厂老厂房保留昔日曾经兴旺的“金鹿”自行车加工制造情形模型的同时,保持现代生产制作现场;保留“灯塔”食品酿造的原工艺流程加现代生产流程等。目前如鲁邦房地产利用原公交集团公司楼房和青岛同泰橡胶厂生产车间的建筑特点,修旧如旧,在恢复历史原貌基础上,再加以创意装饰,形成国宴厨房酒店。

3、利用靠近昌乐路文化街的闲臵厂房,建立一处保护工业文物遗存的展示馆、档案馆,展示我区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于保护下来的工业建筑,设臵史志区,精选档案和临时展出的材料,包括企业发展简史、产品发展史;设臵人物展区,展示历届老模范、优秀职工名单与事迹;设臵重大事件集萃区,各年代所发生的对职工、居民有影响的重大事件;设臵老照片区,展示包括50年代来职工家属的生活照、学习照、工作照、历代厂区照、老干部照等。

4、在符合区域规划要求的前提下进行重点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于工厂整体搬迁和出售企业,要在合同中加入保护工业文物的条款,无论任何企业接手这些工业文物,都有保护的责任。对于有困难、无力承担自身遗存保护的企业,建 议政府责成土地储备中心,用不低于企业调整搬迁成本的价格整体收购,交由政府委托成立的独立开发机构来研究。

5、利用这些有历史价值的老工业建筑的独特风格,开发工业旅游资源。目前,已有“海尔”、“青啤”、“青岛港”形成特色的青岛工业旅游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借助青岛已拥有三家“国字号”工业旅游示范企业,利用这些老工业企业的生产场景、生产设施、厂区环境和企业文化为资源,开发“工业旅游”。

内蒙古山西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考察调研

报告

在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由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民族工作会议上,民族工作又一次摆上了党中央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该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了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其经济社会文化等与东南部沿前地区显得落后许多。而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又大多地区边境地带,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进行得如何以及这里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高低或贫富,都将影响到这些地区的社会安定和党与国家事业的发展和声望。因此,党和国家号召我们,要从大局出发,多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工作,要增强对少数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少 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视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务必与少数民族地区走上共同富裕、共同进步、齐齐奔向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基于这一精神和指导思想,2005年6月3日至9日,广州市委统战部和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组织安排了参加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学习的第八期党外副处级以上干部进修班的其中一组学员,前往内蒙古和山西两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考察活动。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本次外出社会考察的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当地的传统文化、民族宗教与民族经济发展等。而本小组的考察调研内容着重于内蒙古的牧业经济和山西的历史文化发展两大方面。在市委统战部和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的精心组织领导下和在当地有关单位与企业的密切配合下,本次的社会考察调研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获得圆满的结束。

学员们通过这次考察活动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和感情;并在考察的全过程中较好地体现和发挥了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服从命令、统一行动听指挥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同时,使我们在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并加深了对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拓宽了视野,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一定的提高,收获甚丰。现就考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内蒙古经济社会状况与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的北部有一个面积占全国总面积1/8并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第3位的民族自治区,叫内蒙古自治区,人们习惯上将它简称为内蒙古。内蒙古的地理方位处于北纬37°24’-53°20’、东经126°09’-97°10’之间,它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相壤,西与甘肃、宁夏相连,南与河北、山西、陕西三省相邻,北和东北却与蒙古、俄罗斯相毗邻,国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其战略位臵极为重要。内蒙古境内面积118.5万平方公里,东西长4000多公里,南北最宽处达1700多公里,成长形地形状。

内蒙古是一个民族自治的省级自治区,全区共有49个民族,内蒙古族和汉族人数为居多。兼有朝鲜、回族、满族、达翰尔族、鄂遇克族等40多个小数民族。其中的内蒙古族,有“马背上的民族”和“吃肉多于吃粮的民族”之称,蒙古人性情豪爽、粗旷、奔放、彪悍,能歌善舞,并以酷爱骑马、射箭、摔跤而称著于世。现全区人口已接近25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首府,而现代工业城市则设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的城市人口分别是213.9万和230万人。该自治区下设有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这4个省辖市,另还有呼伦贝尔、兴安、锡林郭勒等8个盟和16个县级市、17个县、52个旗。

该自治区的气候基本上属于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少,不及南方广东省的1/6。且降雨期多集中在夏季,冬季的下雨量只占全年雨量的15%左右,春旱现象最为常见,“十年九旱”是该区春季气候的生动写照。该区远离海洋,地势较高,南方的阴雨天气难得一见。但日照时间倒是非常长,是我国日照时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在我们抵达考察的那几天,其傍晚入夜或太阳下山的时间为下午8时15分。白天太阳的紫外线辐射非常强,光能资源特别丰足,故当地所产的瓜果非常可口清甜。

内蒙古境内的马路交通网络正在逐步完善,在呼和浩特往包头等城市之间已基本开通快速公路。从内地进入内蒙古,可以通过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到达,从西至东流经该区大部分地区长达数百公里的祖**亲河黄河水道,以及区内的多条支河流为内蒙古的人、物交往及经济建设作出了她默默的奉献。

内蒙古自治区疆土辽阔,资源丰富,境域内享有“南粮北牧,东林西铁,通地是煤”之美誉;在靠近或隶属南部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和东南的丘陵所产的粮食,足以供应自治区的粮食需求,还略有多余可向外省区提供供应;地处东部的大兴安岭,虽是我国的寒极所在,但它同时是我国闻名世界的产林区;地处西部的包头白云鄂博的铁矿,霍林河、乌海、包头、伊克昭蒙等几处的煤矿,都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

牧业,自古以来都是内蒙古的主导农业产业。在多个世纪以来,内蒙古就到处呈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派景象。据内蒙古奶协提供的材料表明,现今该区所拥有的草原面积达8666.7万顷,占全国草场面积的27%,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6800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25%,这块辽阔的草原和土地,为牧业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据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周文毅的介绍,内蒙古全区2004的奶牛存栏总量已达219万头,约占全国总存栏量的20%;鲜奶总产量为490万吨,约占全国鲜奶总产量的18.9%;当地牧民2004年的牛奶总收入约为85亿元之多。奶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又一主要经济收入,同时又是成为当地政府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的一项农业支柱产业。据了解,目前当地的农民养殖奶牛的热情和积极性仍然高涨,全区养殖奶牛超万头的旗县已有50个,牛奶产量超万吨的旗县已达65个。奶牛业发展得较好和较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包头和呼伦贝尔这三个地区。呼和浩特市目前的奶牛存栏已超过50万头,这个存栏数相当于广东省的10倍,牛奶总产量为160万吨,也相当于全广东总量的15倍之多;呼伦贝尔市的奶牛共有46万头,包头市为30万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已把“乳业兴市”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切入点,对乳业企业和奶农给予一系列的如贷款补贴、风险基金、土地及税收等优惠政策,以促奶业大发展,并立志将该市创办成为“中国乳都”。伊利集团亦据此也提出了自已相应的奋斗目标,要争当中国的乳业帝国。据内蒙古伊利集团行政部和市场策划部总经理刘春海介绍,目前在内蒙古境内养奶牛者已接近百万,在他们当中,其中有60%的人在养牛中是有钱可赚的,且他们的生活因养牛而得到了 较大的改善;约有30%的养牛者效益稍差一点,钱他们没有能赚到多少,趋于保本或持平状态,充其量只是赚一份人工钱而已;另剩下的约20%养牛者,是因为他们在买回来的牛原本就不是很好的品种牛或缺乏饲养管理技术而终于导致亏本的。不管怎么说,通过养牛赚了钱的农民还是占大多数。也就是说,从某一个角度讲,养牛业已经成为内蒙古农民发家致富门路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这是他们的一条生财之道。

奶业的创收,的确在当地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占的比重已越来越大。据当地奶协统计所提供的数字表明,光伊利和蒙牛两家乳业企业2004年的产品销售总额就接近160亿元,其中所创税利高达10亿元之多。值得关注的是,伊利集团的营业销售总额自2003年起一直领先于全国同行业的首位,而成为中国乳业的领头羊。预计伊利、蒙牛两企业今年的销售总额将会突破200亿元大关。区内的奶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全是依靠这两家乳品企业的拉动。上述两大乳业企业,不但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在社会效益方面亦有上好的表现与贡献。他们在牛奶宣传方面,已经连续多年投入到宣传广告的费用,累计多达20多亿元,这对培育中国的牛奶消费市场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号召中国人多饮牛奶并养成饮奶习惯,他们对此已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中国人在近一两年来牛奶消费量有大幅的提升,这与伊利、蒙牛在央视的大密度的巨额牛奶宣传是有一 定关联的。我们在考察的过程中还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蒙古人身强力壮结实得很,这是否与他们的世袭爱好饮奶的缘故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在蒙古人的身上,多少已感悟到“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一些哲理。

内蒙古的经济社会,经过了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其经济发展中,奶业是近几年来发展得最为快速的一个产业。除此之外内蒙古的包钢、羊绒制品、肉食品、化工、水泥等产品或行业亦有很大的发展并在国内赢得了较高的盛誉,全区的GDP亦有较大的增长。然而,从总体上来说,它与沿海发达的广东、浙江、上海等省份或直辖市相比较,还是落后了一截。时至今天,该区有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还得依赖于外省区的供应,还有许多的行业均处于空白。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基础与实力的不断积累,方能得到逐步的解决和改善。

地处中原的山西,在远古时期就被称为晋(晋国的所在地),它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为山西。山西的面积为15.5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占70%,人口为3300万人。山西的财富与资源十分丰富,人们说,在山西有两件宝,一是历史文化,二是煤。山西是我国的能源供应的重要基地,有人说“每一脚踏下去,都是宝”。煤已经成为山西的第一大经济元素,同时它也是山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据山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李副院长告知,山西去年所挖出的煤就多达35亿多吨。煤对山西来说,被视为“黑色的金子”。中国的文化远古流长,而山西则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在山西到处随地可见名山、名城、名院、名寺等古刹文物,那里的宗教文化、根祖文化、民间文化、晋商文化、人文遗产随处可视、可索、可寻。山西的历史文化,最为突出、集中和体现在古建筑、彩画和雕塑等的艺术精典上。山西的古建筑举世闻名,向来赢得了中外建筑家的青睐、崇尚、向往和借鉴。中外来山西考察学习古建筑的学者专家常年川流不息,故山西赢得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之美称。我们此次抵达山西一行所到的大同、大原的悬空寺、五台山、云岗石窟、九龙壁、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万佛寺、晋祠、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等名胜古迹,处处可感受或领略到浓烈的历史文化气息,无处不留下历史文化的踪迹。在距大同市约65公里位于山西浑源县境内的悬空寺,始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该寺落址四面环山的一处较为空旷怡静处,在离地50多米高的半壁山雁悬空而建。古代的建筑者和工匠们以其独特的建筑技术、风格、特色与道教法事之人所追求的“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宁静意境,以及其法事落脚者的人身安全等因素融为一体,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而营造了一个“奇、悬、巧、美”四合一的美景。该寺庙是我国现今仅存的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唯一的独特寺庙。这笔宗教历史遗产是那么珍贵和不可多得的罕世之物。品质超群的建筑艺术,特别是木质与砖型的古建筑物在今山西境内并能被较好保存至今的共有11800多处,其中晋代前的木质结构建筑物有106 处。建筑艺术,到了唐代时期,已经进入了高峰的鼎盛时期。

光彩夺目的彩塑、彩雕艺术与作品亦是山西历史文化的杰作之一。我们在五台山寺庙所看到的唐塑与彩雕,都讲得上是唐宋时期雕塑极品。据山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张教授介绍,目前在山西境内被保存较好且甚具时代特色的明清时期的雕塑作品共有11360多处。仅在平遥的双林寺内就存有2000多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佛象,故山西有被称为“东方彩塑的艺术宝库”之说。

大同的云冈石窟,处处、尊尊突显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所雕形象神态千姿百态,神态栩栩如生。洞内雕塑的形象多达4万多尊,成就非凡,它已被列为中国石窟三圣之一。同时,它又是我国在1961年经国务院最早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其规模为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它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石窟艺术宝库。

座落在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它最能反映出晋商文化的一些内涵和特质。山西的商人,以他们的智商,开创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第一家山西票号。而票号、票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近代明清时期,山西商人使用票号这种金融手段和形式,几乎在那二三百年的时间里牢牢掌握和控制着中国金融业的霸主地位。山西票号的创始人乔老爷和“日升昌”的总经理雷履泰等人,在当时都是赫赫有名的金融业经营能手,他们被后来的欧洲的旅游社会学家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日升昌”票号,其实就是中国 银行的鼻祖,其分店和连锁店开遍全国各大城市,在北京、上海、张家界、沈阳、苏州、夏门、桂林、重庆、长沙、广州、香港等地都留下了它的足迹,生意十分兴隆发达。山西票号和商人的足迹不仅遍布了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甚至在境外的朝鲜、俄罗斯、印度和日本东京、横滨、大板等亦开有分支机构或分号。可以说,当时的山西票号可谓是“生意兴隆四海,财达三江”。在明清时期这二百余年的商业发展史中,山西所辈出的最为著名的商业世家包括有太谷的曹家,祁县的乔家、渠家,平遥的李家,临汾的亢家,万荣的潘家,阳城的杨家,以及常家、聂家、候家和冀家等等,他们的财力与资本都非常雄厚,曾在中国的历史上显赫一时。

现代的山西,仍是一个农业省份,经济生产力水平还较低。为改变目前欠发达地区的落后状况,山西已对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调整,提出了在建立一个新型的能源基地外,还要使山西从煤经济转变到或将其建设成为一个以旅游文化经济为主的大省。据山西社会主义学院李副院长的介绍,山西政府已制定出近期的一个奋斗目标,将用10年的时间使其旅游文化产业的总收入占全省GDP的比率从现在的3%左右提升至10%,拟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来重创、重振、强大的山西。

总言而之,山西的历史人文社会文化精辟深远,底蕴深厚,历史悠长。它是中华文化最为崔灿的一朵花蕾。怪不得人们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评议时感慨地说:“百年中国文化要看

上海,千年中国文化要看京都,3千年的中国文化要看陕西,而5千年的中国文化须看山西”。

二、内蒙古乳业经济与山西历史文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的这次社会考察,虽然时间短和调研接触面较窄,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或社会面和经济现象都未曾有机会去触及,在走马观花之下,对当地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是多少有些察觉一点。现就内蒙古的奶业发展和山西的历史文化等所存在的一些值得提出的问题加予提出,希望这些意见或问题能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

1、关于内蒙古的奶业发展问题

内蒙古的奶业,近三五年来曾以“航天飞船”的速度运行发展着。当地的政府亦曾当此视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变柱产业来抓,并已立志要把呼和浩特建成中国乳都;作为全国乳品加工规模最大的伊利和蒙牛这两大乳企也曾立志要争当中国的乳业帝国。在如此的背景情形下,我们认为,当地对奶业的发展的态度、精神和热忱是可嘉的,但发展规模和总量要视其条件和市场需求而定。而当地政府的指导思想,有一点儿着重于追求发展速度,而疏忽了其它的制约因素。一个地区的某一产业发展得过快,而与市场需求脱节或距离太大时,风险和危机就将会随时发生。纵观今年全国的奶业发展,已经受到奶品市场的重大压力而有所放缓。从今年入夏的乳品市场来看,今年的市场竞争比去年更为激烈,各自

的厂家都在千方百计地搞促销活动,但牛奶的消费指数并未见得有多大的提高。而这一市场动态,将直接影响到乳业的上游即奶农的奶源生产及其销售出路。据我们抵达内蒙古后那几天的了解,近一时期呼和浩特市和内蒙古东部的扎兰屯(如成吉思汗、大河湾、务大哈兰等镇)等地区的奶农,已对今年的牛奶销路及价格感到有点忧虑与担心。我们从扎兰屯市的部分奶农反映得知,该地区由于原设在那儿的大乳品企业收奶站已被撤离,他们的牛奶正愁难寻出路,其奶价已从每公斤1.6元下跌至1.2元。其它地区,亦有少部份奶农正想将牛转卖出去。过快的奶牛业发展,将会导致这个地区局部的奶源过剩,而奶源过剩又将导致奶农大量卖牛或倒奶事件的发生。即使是像伊利、蒙牛这么大型的乳企,在他们年年利润增长的光环下,也无法也不可掩饰这种超速扩张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产能过剩的阴影其负面的影响。而一旦这种阴影或盲目快速发展的累赘越发加大之时,它就有可能造成这个地区行业的风险或危机的发生。在有这种可能性的情形下,而当地的政府或企业仍一味在大喊大促农民大养特养奶牛,把养牛的热点推向另一个更高的温点。这样的后果,无疑将会造成“奶贱伤农”的结果。当地政府在发展饲养奶牛的问题上,头脑已经有点儿不那么冷静了,甚至还有人怀疑,当地的政府部门是否有那么一点儿“政绩工程”的成份在其中?

2、关于山西历史文化问题

山西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山西省当地政府想通过利用这笔资源来促进该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无可非议的事。但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如何保护好、开发与利用好古人遗留给我们的这笔无价之宝的历史遗物,这是值得人们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极易引起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在我们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遭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风化脱落或人为的破坏。例如,在大同的云冈石窟群,人为的损坏退迹随处可见,一些防污染侵蚀风化的措施则未见有所使用,防污防腐意识不强。关于受大气、空气、灰尘污染受侵问题,虽然在早些年时当地的政府已将十分靠近窟群的国道公路改道而行,那汽车驶过所造成的废气和灰尘对石窟的污染度已相对减少了许多。但是,在距该石窟群只有数百米远的正前方及其与周邻的一座座一间间的煤生产加工厂,则依然昂然屹立在那里,浓浓的煤尘与废气随风飘来,这些尘埃,日月长久地对这些石雕进行侵污,这那有不见风化受毁之理?而另一方面,在对石窟群的管理方面,亦有疏于职守之嫌,君不见,文物上常留有一些游客“×××到此一游”的划迹或被糊乱涂写的遗迹存在。还有窟群区内及洞内的供电设施的架设与安装,都显得有欠科学、条理和美观,而趋于杂乱无章,它严重地影响和破坏了最佳的景观。在对平遥古城的管理上,也同样是没能跟得上,古城内的一些企业、工厂或闲杂单位未予搬离,古城内乱摆卖现象时有发生,卫生、秩序状

况不尽理想,甚至连公厕也太缺乏,无法向游人提供一个让人感到有依依不舍、流连忘返、令人陶醉和舒适的那种感觉或感受。在五台山的寺庙里,一些法事人员强拉游人看手相或算命,并以此强行索取钱财之事件屡有发生,如此等等。

三、几点建议

1、对内蒙古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政府首先要思想大解放,观念要更新。应着力于加大对外开放和引资的力度,努力营造好投资和就业的环境与氛围,尽快吸引外来投资以弥补工业品空缺行业的空白,要竭尽全力为投资者提供一个适宜投资和双赢的平台及机会。

2、对内蒙古奶业发展过快而有可能造成区域奶源过剩而引发农民卖牛、倒奶风险和危机的预防,当地的政府与乳品企业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客观地评价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市场吞吐量的能力。求发展不能太心急和性燥,也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地乱发展。要注意处理好奶质与速度和量的关系,要想尽一切办法将有可能出现或发生的风险与危机在萌芽状态中将其化解。在大力发展牧业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对草原草场的保护和风沙尘暴对草原破坏的预防。要严格、科学地控制好合理的总牧量和科学安排好放牧的密度,保护草原比发展奶业更为重要。

3、对大同云冈石窟群的保护,建议将其门前距几百米处的这些煤生产加工厂或有可能造成废气灰尘污染的企业关停或迁移,使该文物区周边的大气(空气)、水质及环境得

到净化,而尽量减少它们对文物的侵蚀与风化。对负责该文物现场维护的所有工作人员,建议它们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的责任心,要勤流动巡视,以防游客肆意乱写乱画乱刻文物之现象的发生。

4、对五台山等寺庙法事人员或有关人员强拉游客看相算命、以及平遥古城等文物胜地乱摆卖的混乱现象,要加强整顿和干预,要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与氛围还给游人和公众,让他们对这个地方感到很有亲切感而不枉此行。

5、建议在所有文物景点场所,完善或增设足够的公厕和休息亭或吸烟区等公共设施,为游人提供更多的方便与周到。

这一次的社会考察,我们采取了以实地考察为主,兼以拜访一些企业及相关人员和邀请当地的社会主义学院领导、专家、教授作专题介绍等多种形式开展相关的调研活动。在整个考察活动期间,学员们及市委统战部的领导和市社会主义学院的老师们,他们之间能做到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全组一行人员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整个考察调研活动中。正是由于有了大家这种紧密的合作,才使得本次的考察调研任务能顺利地完成。学员们的收获是较大的,并且大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我们这一期即第八期党外副处级以上干部进修班的教学与学习内容。我们对学院的此次安排以及此行感到满意。

下载论江苏常熟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江苏常熟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宗教关系论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宗教关系论 张彤磊 朱卫 摘要:当前中国农村宗教影响力呈扩大之势,已从政治、经济、道德三个维度影响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架构。农村宗教是新农村文化......

    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传统教育文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缺失与构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现代社会中占据日益重要地位,提起新农村建设,我们更多谈到的是经济问题,其实,新农村建设问题是多方面的......

    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

    2012年江苏常熟事业单位招聘简章

    2012年常熟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 根据《常熟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意见(试行)》精神,我市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工作人员 127名,劳动合同制16名,现将......

    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纪实

    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纪实2009年3月4日 11点12分来源:中国金融网关键词: 论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首批改制成立的三......

    新农村文化建设探究

    新农村文化建设探究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

    申论新农村文化建设

    2012年公务员考试备考面试热点模拟:新农村文化建设 【材料索引】 2011年3月26日下午,从化市吕田镇狮象村的村民们迎来了振奋人心的大喜事——由星河湾集团援建的狮象村新农村......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家乡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关键词: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精神养料基础设施有待提高 内容简介:在所调查的韩庄乡下属的几个村庄中,都建有乡村文化站,内有比较丰富的体育健身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