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 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方案、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方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方案、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方案、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方案、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方案、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方案
附件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方案
附件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方案
附件3: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
附件4: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方案
附件5: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方案
附件6: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
附件7: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方案
附件8: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方案
附件9: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方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机、畜牧、兽医、农垦、乡镇企业、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决定2006年启动实施“九大行动”。现就“九大行动”的组织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握总体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行动等“九大行动”,是适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实际,提出的“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战略抓手。实施好“九大行动”,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施“九大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根本任务,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注重实效,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明确主要任务
(一)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科学规划,集成资源,省部共建,以点带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饮水、能源、道路、居住、通讯等条件。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益。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二)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以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为手段,以主攻单产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和抗御风险能力,切实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十一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实施良种补贴和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10项增产增效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推动科学施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新一轮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和运销。
(三)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准确把握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所处阶段及其特征,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重点加强黄淮海专用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等8个产业带建设。加大优良品种培育推广力度,切实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标准化生产(养殖)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业标准化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加强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增强产业带建设的保障能力。
(四)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重要目标,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建设电脑、电话、电视“三电合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业信息化。
(五)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大力推广健康养殖,重点发展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利用,加快畜牧水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使养殖业尽快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加快推广畜禽水产良种,重点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原种场、资源保护场,培育一批水产良种示范户。加强畜禽养殖小区的规范化建设,建成一批标准化畜牧业养殖小区、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对养殖生产实施全过程监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大力推进畜牧水产业产业化经营。
(六)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龙头企业集群有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大突破,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有大提升。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扶持力度。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政策,加强示范,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理念,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例行监测,强化市场监管,建设安全流通渠道,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市场营销的现代化和经营品牌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制修订一批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改造升级,促进农产品安全高效流通。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
(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以村为单元,建立乡村物业。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九)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按照标准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加强动物卫生执法监督和动物防疫法制建设。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强化科技创新功能,提高我国动物医学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三、强化工作责任和实施措施
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实施“九大行动”的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和落实措施,确保“九大行动”稳步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级农业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根据各项行动方案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和实施步骤,对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每个时期抓什么,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有力的保障,要确保各项重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二)落实工作责任制。按照整体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要具体分解任务,把责任落实到单位和负责人,确保“九大行动”的每项任务、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有人负责抓落实。强化领导责任制,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感,加大抓工作落实的力度,认真组织完成好本单位承担的各项行动的具体任务,并切实抓出成效。
(三)精心组织实施。各项行动的牵头单位要精心组织,积极动员技术推广部门、科研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参与行动实施。创新工作机制,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理,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整合现有项目、资金、技术和人力等各种要素和资源,以中央投资为引导,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各项行动的实施。建立与行动实施相适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督导制度、领导联系点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行动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四)大胆探索创新。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九大行动”的实施,深入分析新情况,科学把握新特点,创造性提出新思路,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加强调查研究,把握行动要求,明确工作着力点。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的意见,了解农民的真实意愿和要求,坚持为农民办实事,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充分尊重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解放思想,大胆试验,敢于攻坚,善于创新,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
(五)认真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在行动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发现典型,树立样板,充分发挥典型和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放大行动实施的效应。对行动实施取得的成效要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为全面推进各项行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农业部
二00六年一月十九日
附件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方案
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决定会同有关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
一、指导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以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农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坚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多方支持,集成资源,形成合力;创新机制,省部共建,以点带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示范村经济增长率高于其所在县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农民持续增收,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户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示范村农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其所在县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村容村貌整洁,适宜农户全部使用洁净新能源,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以上。民居适用,饮水安全,道路硬化,街巷干净,环境优美。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以上。培养一批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农村公共事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更加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农村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结合现有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和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工程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进科技进村入户,推广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控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实施沃土工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发展保护性耕作,改善耕地质量,提高投入产出水平。通过良种繁育基地、标准粮田、农业综合开发、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推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促进品牌农业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积极开展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改善农民饮水、能源、道路、居住、通讯等条件。围绕村容整治和环境美化,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依托现有基础,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加强村庄规划。具备适宜条件的农户全面普及户用沼气,在农户院内开展家居环境清洁工作,净化、美化庭院。发展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实现村内或养殖小区集中供气,减少面源污染。发展秸秆成型颗粒燃料、秸秆气化等新型能源技术。在适宜地区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等农村小型可再生能源设施。建立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硬化村内道路、普及安全用水、开展环境整治等项工作。
(三)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普及科技知识,全面开展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活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提高增收致富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种养加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渠道结合,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产转岗就业培训工作。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审试点工作,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
(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积极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切实维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权益。鼓励、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种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实行村务公开,加强村集体资产的监督。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自律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五)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四、行动步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工作重点,在于把各方面建设内容在示范村上集成和综合,与农业部实施的其它八大行动相辅相成,协调配合,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示范。
(一)起步阶段
2006年确定示范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编制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此阶段以农民最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农业部制定下发申报办法,确定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申报。考虑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主导产业类型等因素,先选择具备一定基础、经过建设试点能够较快取得明显成效的1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经主管部门确认后组织实施。
(二)全面推进阶段
2007年到2008年。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加强对试点村指导和服务,创新建设机制,进行建设项目跟踪检查监督等。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资源基础条件等,将示范村分成城乡一体化、城市辐射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带动、农业(畜牧业、渔业)主导等多种不同模式,根据不同的建设方案,因地制宜,分类建设,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示范行动绩效评价办法。实行工作报告制度。
(三)完善提高阶段
2009年到2010年。进行中期评估,补充完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全面完成建设目标任务。进行全面总结,交流推广经验。此阶段应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以构建农民自觉参加、政府参与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为重点。
五、行动原则
(一)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发挥省部共建的优势和作用,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强政府引导。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行民办公助,不搞包办代替,不搞强迫命令。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坚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三)突出产业,全面发展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培植壮大主导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四)循序渐进,整村推进
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示范村的自然、社会基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整村推进,不搞盲目攀比,不增加农民负担。
(五)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和创新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机制、投入机制、评价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农业部成立由部领导牵头的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决策新农村建设行动的重大事宜,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各部门协作,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具体协调、指导、监督和考核,制定阶段性目标、落实政策措施。
(二)保障投入
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实行政府引导、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将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集中力量加强示范村建设。积极争取计划、财政部门的支持,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都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
(三)强化管理
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新农村建设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建设项目扎实有效运行。通过建立项目公示制度,设立监督电话,确保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实施公开、公正、公平。对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及时解决。
(四)创新机制
加强政府引导,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建设机制。形成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决策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结合起来,把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与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有序的运行机制。
(五)扩大宣传
创建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等网络和媒体开辟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宣传专栏专版。定期组织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工作交流和学习。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重视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典型事例、好的做法和经验,扩大影响,为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营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七、责任分工
农业部协助有关省政府共同指导做好示范行动推进工作。
农业部主要负责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开展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清洁能源,培育新型农民,协助地方党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省级政府主要负责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与农业部共同做好建设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养新型农民工作,重点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等具体实施工作。
农业部与有关省(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各自职责。各责任单位针对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等五方面的内容,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行动责任单位包县包村的原则,部省相关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开展对口指导与服务,实行责任单位和联络员负责制。同时,在农业系统的事业单位中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人员,作为示范行动的具体指导单位和指导员,协助责任单位开展具体工作。
部领导及部内各司局职责分工。
(一)负责人
尹成杰副部长、贾幼陵首席兽医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发展计划司总牵头,负责牵头制定方案,组织各项工作开展,协调部门分工,组织开展绩效评价等。农垦局协助发展计划司做好牵头工作,牵头开展现代农业建设工作。
(三)具体责任分工
农业部相关司局在各自的职责内负责相关工作,明确责任处室、责任人。相关责任司局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协助配合单位。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由农垦局负责,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参加。
2.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发展计划司负责,农垦局、办公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渔业局参加。
3.着力培养新型农民。由人事劳动司、科技教育司分工负责,发展计划司、农垦局、办公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直属机关党委参加。
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人事劳动司、直属机关党委分工负责,发展计划司、农垦局、办公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参加。
5.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省政府为主负责,部内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联系,办公厅、人事劳动司、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发展计划司、农垦局、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直属机关党委参加。
附件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方案
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
一、指导思想
粮食安全不仅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要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宏观调控;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单产,转变增长方式,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工作部署上,立足2006年,着眼今后五年。
二、行动目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全面加强,粮食种植面积总体稳定,优质专用粮食比重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要。行动的具体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亿斤,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到“十一五”期末粮食平均亩产达到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充分发挥主产区和大型垦区作用,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2006年要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力求做到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单产稳步提高,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节本增效有新的进展,为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好步。
三、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加快484个县(场)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新一轮沃土工程等五大项目建设,切实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加快主要粮食作物优势区域规划实施,构建优势粮食产业带;大力开展主推品种、主导技术和主体培训,加快重大增产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落实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粮食增产和优化结构的带动效应;加强种子等农资市场监管,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200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6亿亩左右水平。全面开展耕地地力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2亿亩中低产田的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亩产出量增加200斤;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二)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粮食单产要在2005年较高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使科技进步对单产的贡献率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54%以上。
(三)加强物质装备能力
提高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利用率,农机装备水平要明显提高。2006年化肥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0年利用率达到35%;2006年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35%;农机作业水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43%.(四)增强抗御风险能力
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同时,把自然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强化政策支持能力
逐步充实完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政策支持保护体系,建立落实政策的有效工作机制和方法。
四、重点工作
(一)主攻优质高产
以实施良种补贴和科技入户工程为手段,促进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杂粮优质高产,重点推广南方水稻免耕抛秧、超高产栽培以及机插秧、小麦氮肥后移和精量半精量播种、玉米覆膜及增密、大豆窄行密植等10项增产增效技术。每个作物跟踪1~2个省份,比如小麦重点跟踪安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重点跟踪湖南超级稻和黑龙江垦区叶龄诊断模式栽培技术,玉米重点跟踪吉林节水高产栽培和内蒙古青贮玉米种植,大豆重点跟踪黑龙江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等技术。同时,重点联系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今年受我部表彰的50个粮食生产先进县的优质高产创建工作。选育高产优质品种,建立和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体系,2006年在全国建设400个展示示范区。
(二)扩大测土配方施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推进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优化肥料结构。200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计划覆盖面积6.8亿亩,免费为1亿农户提供培训服务,赠送500万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图,力争2006年项目区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
(三)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通过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和启动新一轮沃土工程建设,实施“增、提、改、防”技术措施,开展保护性耕作,加强土地平整和田间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粮田,全面提高耕地质量。
(四)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以植保工程和优粮工程病虫害防控项目为带动,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新型药械,加强蝗虫、条锈病、稻飞虱、玉米螟等重大病虫鼠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力度,完善灾害应急预案,抓好防控措施落实。
(五)促进粮食生产经营产业化
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抓好郑州小麦交易会、长春玉米产销衔接会和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等产销活动,强化信息引导和服务,推进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产销衔接,发展订单生产,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五、行动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向粮食生产领域流动。根据市场需求,组织优质粮食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粮食价格,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突出优势产区,兼顾非主产区
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求,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粮食产业带,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加大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充分发挥大型垦区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的优势,稳定全国粮食生产大局。同时,兼顾粮食非主产区,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三)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增产、增效技术
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目标,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增强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不断增加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以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推进粮食加工转化和过腹转化,构建新型的粮食生产、加工、消费和经营体系,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效益。
(五)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强化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藏粮于库”转向“藏粮于地”,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粮食发展新路子。
六、保障措施
(一)整合系统力量
继续坚持部粮食生产联席会议和部领导粮食生产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我部有关方面的作用,整体、协调推进工作。同时,部种植业系统根据职责和任务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二)做到上下结合
按照开展行动的具体方案,对各省区市,要明确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农业厅局主管负责人和有关处室站,确保行动开展扎实有效。
(三)发挥专家作用
建立专家组,发挥专家咨询、指导、培训的作用,使行动开展更加科学和规范。
(四)细化实化工作措施
要制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工作月历”,每项工作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行动实施进行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五)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组织专家研究制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体系。结合每年的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粮食生产大户的表彰,将开展行动的绩效作为表彰的重要考核内容,充分肯定并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六)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
协调落实项目资金。继续争取新的投资渠道,加大投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科学合理利用进出口和储备吞吐,调节粮食市场,保持粮食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七、责任分工
根据工作措施和要求,落实任务到司、责任到处、工作到人。
(一)负责人
范小建副部长、薛亮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陈萌山,曾衍德协助。负责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协调并督促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绩效评价。
(三)具体责任分工
相关司局根据任务分解,明确一位司局级领导为责任人,并落实责任处室及责任人。
1.主攻优质高产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曾衍德、农垦局丁力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李立秋,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粮油处万富世、种子处李恩普、行业发展处杨志维、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科技教育司综合处杨礼胜、农垦局农业处杭阿龙、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处谢建华、经济作物处张毅等负责。
2.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李昌健、财务司王正谱、农机化司刘恒新和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栗铁申,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许发辉、行业发展处杨志维、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农机化司监管处张汉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技术处高祥照等负责。
3.促进耕地质量建设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李昌健、发展计划司邓庆海、农机化司刘恒新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栗铁申,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许发辉、行业发展处杨志维、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发展计划司行业发展一处曹华、农机化司科技处范学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质量监测处辛景树等负责。
4.加强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王守聪、财务司王正谱、发展计划司邓庆海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钟天润,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陈友权、行业发展处杨志维、发展计划司行业发展一处曹华、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农机化司监管处王国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处张跃进、病虫防治处朱恩林、农药与药械处邵振润、植物检疫处王福祥等负责。
5.促进粮食生产经营产业化工作。责任人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刘新录、种植业管理司曾衍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李立秋,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粮油处万富世、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产销促进与信息服务处陈永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处谢建华、经管司产业化指导处王维友等负责。
附件3: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准确把握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和发展所处阶段及其特征,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产业链条对接和延伸,培育知名品牌,积极推进产业整体开发,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二、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全面提升产业带的规模化建设,提高产业整体开发水平,实现“四个促进”:
——促进产业聚集。产业链条进一步有效对接和延伸,产业带内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进一步协调发展,订单农业面积年均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农产品加工率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
——促进生产上规模。产业带的生产集中度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促进产品上档次。优质化率年均提高3~6个百分点,90%以上的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促进服务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检测能力能够满足现有国家标准的要求,检测参数在现有基础上年均提高10%,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8%以内,农产品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6年,选择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推进,即:黄淮海中强筋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等产业带。
三、主要任务
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产业整体开发,在促进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知名品牌带动上下功夫。
(一)提高良种覆盖率
围绕提高良种覆盖率和集约化供种水平,在专用小麦、水稻、棉花、“双高”甘蔗的产业带,建设完善一批新品种研发、良繁、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在柑橘、苹果产业带建设一批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使新发展和改造的果园实现无病毒化;在奶牛产业带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加快品种改良;在出口水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及原良种繁育场,提高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能力。
(二)提升标准化水平
在产业带内选择100个重点县市,建设一批生产(养殖)基地,主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在此基础上,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加强标准培训,推动标准入户,进一步推进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把生产(养殖)基地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延伸产业链条
立足产业整体开发,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加工企业,加大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增强保障能力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方式,推广一批节约资源,降本增效的实用技术;加强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完善一批基层检验检测机构;健全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体系,重点建设县乡两级基层防疫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五)培育知名品牌
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名牌开发策略,帮助企业搭建国内外市场营销平台,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商标和品牌。
四、重点工作
(一)推介一批优良品种
小麦重点推广藁9415、豫麦
34、郑麦9023、济麦20等中强筋专用品种;水稻主推空育131、垦稻11号、垦稻6号、01562等优良品种;棉花主推新路早19号、21号、24号及中棉所35号、41号、43号等优良品种;苹果主推美国8号、藤木1号、嘎拉、元帅系、新红星、红富士、秦冠、粉红女士、国光、澳洲青苹等优良品种;柑橘主推早熟温州蜜柑、椪柑、蕉柑、脐橙、柚类、杂柑类等优新适宜品种;甘蔗主推新台糖16号、22号、台优、新台糖25、26和27号、桂糖21号、桂引9号、粤糖93/159和赣蔗18号等优良品种;奶牛重点推广荷斯坦奶牛;出口水产品重点推广对虾、贝类和藻类等优良品种。
(二)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
选建、改造、升级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完善新品种研发、良繁、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其中:新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个、小麦改良分中心2个、区域技术创新中心4个、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11个、续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8个;新建水稻改良分中心1个、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个、区域技术创新中心2个,续建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个;新建棉花改良分中心1个、棉花良种繁育基地2个、棉花原原种基地1个、天然彩色棉花良种产业化基地1个;新建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建设3个;新建柑橘良种繁育基地4个;新建甘蔗良种繁育基地1个2新建奶牛良种场3个,建设一批对虾、扇贝、蛤、梭子蟹、牡蛎、皱纹盘鲍、裙带菜和海带良种场。
(三)制修订50项标准,建设100个生产基地
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规划》,重点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通过实施优粮工程、粮棉油糖基地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专项等,重点建设100个农产品原料生产(养殖)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养殖)基地。其中:在黄淮海中强筋小麦优势产业带建设26个生产基地,在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带建设41个生产基地,在新疆棉花产业带建设3个生产基地,在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建设1个生产基地,在桂中南“双高”甘蔗产业带建设1个生产基地,在东北奶牛产业带建设3个生产基地,在8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内建设2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四)推选产业带建设50个典型县,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8个产业带核心区内,推选产业带建设50个典型县;选择一批较为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以重点扶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一次现场观摩会,参观洛川苹果产业带建设成果,学习陕西促进苹果产业集聚经验。
(五)推广一批关键技术
在专用小麦、水稻和棉花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双高”甘蔗、柑橘、苹果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和产后处理技术;在奶牛产业带,加快推广人工受精、胚胎移植、配方饲料、规范化饲养和鲜奶收集与运输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出口水产品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健康水产养殖技术;在产业带内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联户和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在8个产业带优先开展以“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
(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监督检测机构。其中,在黄淮海小麦产业带建设3-5个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检测分中心,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
(七)加强疫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
全面完成东北奶牛和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产业带基层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黄淮海小麦产业带建设一批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加快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带非疫区建设,新建8个监测站。
(八)开展品牌认定和推介工作
继续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制定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起草《中国名牌产品评选认证办法》,通过组织参展、媒体宣传、开设专柜等办法,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举办第二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奥运经济论坛”,开展产品展示、引资交流、交易洽谈、产品推介、技术讲座等活动,向奥运会组委会市场部推荐一批名优产品。
五、行动原则
(一)遵循发展规律,分类指导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在正确把握产业带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产品的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克服产业结构雷同,选择最佳产品开发技术路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产业带持续健康发展。
(二)把握阶段特点,重点突破
针对规模扩张阶段的特点,重点解决品质不优、服务水平不高、产品销路不畅、加工深度不够、产业链衔接不紧等问题,明确主攻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产业带建设质量。
(三)加强政策引导,扶优扶强
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科技、服务等政策,对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大户,以及产业带发育较成熟的县市予以重点倾斜,促进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
(四)坚持市场导向,多方参与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发挥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创新建设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措施
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进展、有关扶持政策落实情况、推进产业带建设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等,针对不同产品的典型区域,组织部内有关司局及专家分片进行专题调研,提出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对策措施。
(二)整合现有资源
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的要求,适当整合我部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8个优势产业带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提高整体效益。
(三)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
依托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和专家的作用,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生产与科研相互配合、协调互动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总结交流和扩大宣传
及时总结交流各地的好做法和典型经验。同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开辟专栏,在农民日报上开辟专版,组织系列宣传报道,推广各地产业带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不断引向深入。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要求,明确工作分工和责任。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朱保成组长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发展计划司总牵头,负责牵头制定行动方案,协调落实建设措施。牵头责任人杨坚,邓庆海协助,具体工作由计划司发展处胡元坤、王晋臣负责,投资处、行业一处、行业二处、资源区划与开发处、监管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工作。
(三)参与单位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在各自的职责内负责相关工作,明确责任处室、责任人。相关责任司局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协助配合单位。
(四)具体责任分工
1.提高良种覆盖率。该项活动中推介一批优良品种由科技教育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2.提升标准化水平。该项活动中制修订一批生产标准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建设100个生产基地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3.延伸产业链条。该项活动中召开现场观摩会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具体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推选50个产业带建设典型县由发展计划司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4.增强保障能力。该项活动中推广一批关键技术由科技教育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提升检验检测能力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发展计划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加强疫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由发展计划司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5.培育知名品牌。该项活动中品牌认定和原产地保护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推介一批知名品牌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企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附件4:
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方案
为加快建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
一、指导思想
农业科技进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创新强源、转化增效、培训增智、服务增力”的总体思路,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行动目标
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形成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基本能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快速通道,突破农业技术成果扩散的“瓶颈”;构建农民科技培训的骨干网络,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构建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拓展现代手段改造传统农业的发展途径。行动的具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重点区域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培训1亿农民;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7.5个百分点,达到45%左右;全国80%以上的县级区域建立起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每年拉动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
三、主要任务
(一)农业科技创新
着眼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攻克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和制约“三农”发展瓶颈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有效支撑未来十年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2006年,建设完善10个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5个农作物区域技术创新中心,1~2个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
(二)农业科技推广
以示范户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完善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的新模式。积极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应用重大农业技术,到2010年,培植100万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农户,重点示范区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引导农民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1万个,使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三)开展农民培训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民转岗转业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10年,农民科技培训5000万人,受训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明显提高,适应市场能力明显增强;农民转岗转业培训5000万人,农民遵守法纪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明显提高,转岗转业的职业技能明显增强。
(四)农业机械化
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提升农机跨区作业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左右;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面积达到1800万亩以上;水稻主产区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45%.(五)农业信息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全面满足推进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和建设新农村对农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专项行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基本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充分信息与完善市场的客观要求,整体运行功能接近同期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四、重点工作
(一)加强超级稻研究与示范
全面实施《中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规划(2006-2010年)》,加快超级稻育种方法和材料创新;加强广适性超级稻品种培育;深化亩产900公斤超级稻新品种探索研究;切实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在全国16个省(区、市)推广超级稻品种和配套技术,推广面积达到6500万亩。
(二)组织实施十大农业科研项目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情况,组织开展矮败小麦育种、高产栽培、动物重大疫病、三系杂交棉、动植物基因资源挖掘、飞蝗草地螟、现代奶业、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生物质能源开发、新农村发展模式等十大科研项目。
(三)集成九大农业核心技术
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以优质高产水稻、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抗虫杂交棉、饲料添加剂、名优水产养殖、粮食收获机具、重大畜禽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秸秆转化技术为核心,组装和集成相关配套技术、设备、工艺,加快关键技术成果的中试和熟化,完善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四)引进40项农产品加工与产业升级技术
以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关键技术问题为重点,以为企业服务为切入点,主要进行40种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引进、合作、创新和应用。同时,通过联合执行项目,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解决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才缺乏、科研与企业脱节的问题。
(五)提升20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
重点对20个不同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探查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适合我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争取实施一批产品新、规模大、对行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出60名左右的农业高技术企业家。
(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扩大实施规模,在200个县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养2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00万农户。完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发布制度,拓展实施内容,由单一作物的种植示范模式向多种作物种植示范模式转变,由单一种养技术推广应用向生产、生态、生活综合技术推广应用转变。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生猪、奶牛、农机、渔业的基础上,新增肉牛、肉羊、果树、茶叶等示范产业。颁布《“十一五”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规划》、《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农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
(七)推广10项重大农业技术
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栽培、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玉米青贮、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种子包衣、水产养殖水质调控、奶牛及生猪人工授精等10大农业技术。确定实施区域、规模和内容,探索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补贴的有效方式。
(八)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全国选择500个县1万个村,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发展要求,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开展示范性培训。中央财政扶持培训50万人,带动地方培训200万人。以绿色证书工程为载体,通过集中授课、发放技术手册和远程培训手段,采取多元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按照农业生产的岗位规范要求,对农村的生产骨干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培训,培养250万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九)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以阳光工程为载体,对农村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民开展转岗转业培训。对1000万农民开展权益保护、法律常识、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知识的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遵守法纪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央财政扶持,对300万农民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带动地方培训300万人。
(十)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积极争取扩大资金投入和补贴规模,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推进水稻、大豆、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充分尊重农民购买农机自主权,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拉动效应,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十一)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北方旱作地区,继续示范推广以秸秆覆盖、少免耕播种、病虫草害控制、深松4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建设91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实施保护性技术示范县达167个,新增实施面积133万亩,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通过示范区建设、宣传指导和技术培训等措施,强化关键技术要领到位,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十二)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培训
在水稻主产区的50个县,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示范培训,培训农民10000人以上,新增机械化插秧面积10万亩。到2010年,在水稻主产区250个县(场)建设机械化育秧培训示范区,带动水稻主产区种植机械化水平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
(十三)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试点
以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为依托,在河北、山东玉米种植大省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培育玉米机收市场,促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
(十四)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
每年组织百万台大中型农业机械进行跨区作业。作业季节由“三夏”扩大到春、夏、秋三季,作业领域由机收扩大到机耕、机播、机械化秸秆还田等作业环节,作物由小麦扩大到水稻、玉米、马铃薯等重点作物;扩大帮扶作业队数量,加强帮扶作业服务;加强场县共建,促进农场与乡镇合作,开展跨区作业。
(十五)搞好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信息发布工作
在密切跟踪监测农村经济形势和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走势的同时,重点就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品种,开展生产、进出口、供求、价格及国际市场动态等方面的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制度,提高预警分析报告的质量。编制印发《2006年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1月底前发送到各省(区、市)及地、县农业部门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
(十六)加快推进网络延伸并整合开发涉农信息资源
采取典型示范、扶持引导的办法,狠抓信息服务网络延伸。2006年继续扩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和行政村的信息服务覆盖面。力争发展5万名农村信息员。会同22个有关部委对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摸清各部门信息资源状况及信息需求意向,研究提出信息交换共享工作方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实现涉农信息共享。
(十七)新建设一批“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利用电话网、电视网、电脑网三种载体的优势,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依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开展多样、交互、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2006年要在总结推广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通过建设,使“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达到100个,覆盖200个县以上。
(十八)推进“金农”工程建设
抓紧编制“金农”工程可研报告,完成初步设计并着手实施。建立“金农”工程建设工作机制,明确相关单位职责与任务。成立专家顾问组,为项目可研编制和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同时着手组织制定项目建设标准规范,开展项目建设培训与项目启动工作。通过“金农”工程建设,建立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三大信息应用系统,整合国际国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五、行动原则
(一)坚持长期谋划与近期安排相结合
近期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加大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中长期以夯实基础、强化源头创新为主,加强原始创新,增强科技储备,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二)坚持整合资源与创新机制相结合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安排,协同行动。创新科研、推广、培训、服务机制,构建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
(三)坚持植根产业与服务全局相结合
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以实施重大科技提升项目为切入点,突出产品产业导向,强化辐射带动,全面促进各产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由部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成员由科技教育司等相关司局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整个行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各省区市也要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责任。根据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集中优势,形成合力
整合农业科研、推广、培训、农机和信息服务的项目和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推广、培训单位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资源的作用,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集中优势,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形成突破。
(三)规范管理,加强督查
根据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办法,形成有效的管理、评价、激励和监督机制。组织力量定期对行动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保证整个行动的目标任务能够按时足额完成。
(四)及时总结,扩大宣传
对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建立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成效,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农业科技的良好氛围。通过典型事例宣传,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原则,明确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朱保成组长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
(三)具体责任分工
1.农业科技创新
责任人科技教育司张凤桐、分管责任人科技教育司石燕泉。参与单位有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种植业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人事劳动司、财务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乡镇企业局、科技发展中心、农广校、农学会。
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科研计划处程金根、引进开发处刘艳、综合处杨礼胜,发展计划司郭永田、行业一处李睿,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周圃国,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质量处李安宁,畜牧业司畜牧处王俊勋、渔业局科技处董金和,农垦局热作处董宝凤,乡镇企业局科教处杨泽钊负责。
2.农业科技推广
责任人科技教育司张凤桐,分管责任人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参与单位有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人事劳动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财务司、畜牧业司、农垦局和渔业局。
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科技推广处朱岩、种植业管理司综合处何才文、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质量处李安宁、畜牧业司行业发展处刘继业、渔业局科技处董金和、农垦局农业处孙克俭负责。
3.农民培训
责任人科技教育司张凤桐,分管责任人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参加单位财务司、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业部农民培训中心。
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寇建平、财务司李洪涛、产业政策与法规司黄延信、农业部农民培训中心陈肖安负责。
4.农机化促进工作
责任人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王智才,分管责任人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刘恒新。
具体工作由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产业发展处王家忠、科教质量处范学民、监督管理处张汉夫负责。
5.推进农业信息化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玉香、分管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兴旺。参加单位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农业部信息中心。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信息统计处陈丽水、财务司专项处李洪涛、发展计划司投资处郭永田、农业部信息中心韩福军、科技教育司朱岩负责。
附件5:
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方案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
一、指导思想
转变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优质安全动物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倡导、推广健康养殖,重点发展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利用,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使养殖业尽快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做出新的贡献。
二、行动目标
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的总体目标是,推进畜牧水产业养殖品种良种化、养殖生产标准化、质量监管全程化、生态环境友好化、市场经营产业化,加快畜牧水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建设步伐。畜牧水产业继续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养殖水域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现代畜牧水产业生产体系初具规模。具体行动目标是,到“十一五”末,畜牧水产业生产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初步实现畜牧养殖方式人畜分离,适度规模饲养比重进一步提高;完成主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推广普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水产养殖方式,部分实现水产工厂化和池塘养殖循环用水和废水达标排放,健康养殖方式在养殖业中的采用率达到6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广良种,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
一是全面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建设一批畜禽、水产原良种和优良草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和基因库。二是培育自主育种能力。建立国家育种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我国独立和相对完整的畜禽、水产和草种育种体系,减少对引进国外良种的依赖。三是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加快良种工程二期规划的实施,继续进行草种基地建设。加大奶牛良种和草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探讨水产良种补贴途径和方法,提高良种覆盖率。
到2010年对10个主要畜禽水产养殖品种开展选育工作,重点培育3~5个优良新品种。肉牛良种覆盖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40%,奶牛由70%提高到80%,羊由60%提高到65%,蛋鸡、白羽肉鸡和猪基本实现良种化。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由50%提高到70%.(二)推行健康养殖,改变落后的养殖方式
一是加强畜禽养殖小区的规范化建设。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饲养方式,实行统一的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市场销售服务。突出做好畜禽排泄物、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重点对养殖小区污染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进行补贴。二是全面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开展重点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及养殖容量调查,加快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颁布实施,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利用水域滩涂资源。三是加强标准化示范。加大畜牧水产业标准的宣传推广应用力度,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知识宣传。选择一批畜禽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示范,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实施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环境监管,为标准的广泛采用提供良好的模式。四是建立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场。改造传统老化池塘,清淤扩容,配备、完善循环水和废水处理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五是抓好实用技术推广。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机械化挤奶、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实施良种良法配套,重点推广全混合日粮(TMR)养殖技术。水产养殖鼓励使用全价配合饲料,逐步改变依赖冰冻小杂鱼投喂的养殖方式。六是提高工业饲料利用水平。制定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饲料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较强的加工能力,提高配合饲料普及率。
到2010年,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生猪业达到50%,蛋鸡业70%,肉鸡业85%,奶牛业60%,肉牛业45%,肉羊业50%.水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面启动,大水面养殖环境质量符合功能用水标准;工厂化、池塘养殖循环用水、废水达标排放的技术和方法取得突破;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推广面不断扩大。工业饲料总产量达到1.3亿吨,饲料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5%以上,工业饲料普及率平均水平达到50%,饲料资源有效利用,全价配合饲料使用率提高。
(三)实施生产全过程监管,提升养殖业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制定和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产品质量标准,重点完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运和保鲜标准,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二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科学用药培训、指导,逐步实施处方药制度。建立养殖场生产档案、养殖用药记录和产品标识制度,重点对跨地域流通的主要养殖动物活体及产品进行可溯源标识。三是建立完善动物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开展配合饲料质量抽检,引导工业饲料市场良性发展。加强动物产品药残、污染物检测。对主要养殖品种进行瘦肉精、孔雀石绿、氯霉素等禁用药残检测,公布检测结果。四是强化公共危机应急反应能力。建立渔业水域污染、生态灾害应急反应机制,跟踪监测重大污染事故、赤潮灾害等发生和变化情况,及时发布公告,加强水产品安全质量检测,防止受污染水产品上市,积极采取工程、生物、技术措施降低污染和灾害造成的损失。五是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健全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和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应对突发性重大疫病的能力。开展生态、免疫预防技术试点,提高水产养殖病害生物防控技术水平。
到2010年,基本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动物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健全。基本完成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信息处理及疫情通报机制初步建立,重大水生动物疫病蔓延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100%的动物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动物产品达到60%以上,有机动物产品比重不断提高,重大动物食品生产安全应急机制基本建立。
(四)强化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业
一是依法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贯彻实施《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行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灾害防治应急机制。二是以项目实施促进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进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向舍饲、半舍饲圈养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季节休牧相结合的科学饲养方式转变。三是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推广鱼、贝、藻生态互补的立体养殖方式,合理利用资源,改善、修复养殖环境。四是推动三元种植结构的调整。做好专用玉米良种补贴工作,抓紧建立优质饲料粮基地,在粮食主产区积极推行三元种植业结构。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草粮轮作,利用冬闲田种植牧草。
到2010年,草原保护建设禁牧休牧草原面积达10亿亩,全国累计围栏面积达15亿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3亿亩,改良草原面积6亿亩,天然草原家畜超载由目前的36%下降到25%以下。草原植被逐步恢复,草原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大水面养殖环境质量符合功能用水标准。
(五)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强养殖业加工增殖能力
一是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各方面给与重点扶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监督,完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的责任,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二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进行财政扶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提升农户的市场地位,保护其合法利益,降低经营风险。
到2010年,畜牧水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质量监管有力。产业化经营逐步完善,利益分配和运行机制成熟,造就一批大型龙头企业。
四、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广畜禽水产良种
建设和完善良种繁育场50个以上;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奶牛良种冻精补贴95万头以上并对配种员进行培训;建设一批原种场、种质资源保护场和两个畜禽遗传基因库。
(二)推行健康养殖方式
出台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在全国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试点30个,建成养殖小区粪污污染治理示范点30个。制定畜牧业生产技术标准20项,建设标准化示范县10个。开展水产养殖规划布局示范县建设,由省申报、部审批,评选20个农业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示范县。开展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活动,建立100个农业部生态水产养殖示范场。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继续推广畜牧业生产十大主推技术,新增17个科技入户试点县,使试点县总数达到34个;发放资料25万册,培训5万人。水产养殖重点推广中国对虾、罗非鱼、海带3个主导品种和水质调控、无公害养殖2项主推技术,培育5000个渔业科技示范户。
(三)实施养殖生产全过程监管
建立完善饲料、种畜禽、草种和畜产品检测中心10个。开展饲料瘦肉精、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监管行动,检测2万批次。加强水产饲料质量抽检力度,抽检2000批次。开展孔雀石绿、氯霉素等抗生素药物残留及污染物残留监测工作,抽检1万批次。建设150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结合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选择50家养殖池塘开展微生态制剂等先进技术应用试点。选择20家草鱼养殖池塘开展草鱼免疫预防试点。举办安全用药技术和方法培训班,培训渔民1000户,辐射带动1万户;组织对水产养殖基地的用药记录、生产记录等的养殖执法检查。
(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工程,围栏草原建设1亿亩,禁牧草原4480万亩,休牧草原5520万亩,重度退化草原补播改良3000万亩。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建设项目,完成种草建设任务100万亩,草原围栏800万亩。建设秸秆养畜示范县40个以上,做好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开展5家工厂化循环用水养殖试点。推广专用玉米1000万亩。补贴建设一批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
(五)推进产业化经营
继续开展养殖龙头企业的认证,有计划地扶助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30个养殖业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养殖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行动原则
(一)推行健康养殖,强化科学发展
转变增长方式,重点推行健康养殖方式,规范养殖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业,实现产业、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政府引导,坚持农民自愿
整合现有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服务上营造一个适于生产方式转变的大好环境。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其生产经营自主的权利,要因地、因规模、因品种、因生产力水平而异地加以推进。
(三)突出技术更新,推进产业升级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从动物良种、健康饲养、质量控制、环境保护和产业化等方面着手,加快畜牧水产业的设施和技术更新,大力提高养殖的现代化水平。
(四)典型示范引路,以点带面推进
在充分了解各地情况的基础上,认真选择建立示范点、示范区。做好推广和宣传,逐步扩大典型示范对象的范围,借助示范工作推进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各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良好领导工作机制。
(二)整合资源。将行政、科教、推广力量进行整合,将资金、项目向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倾斜,发挥系统整体效应。
(三)争取支持。积极协调计划、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为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条件。
(四)广泛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类媒体,大力宣传转变畜牧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和典型经验,为增长方式转变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五)统一行动。将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作为2006年行业工作重点,统一协调行动。
七、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牛盾副部长、朱秀岩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畜牧业司,责任人沈镇昭;渔业局,责任人李健华。
(三)司局和直属单位责任分工
发展计划司:按照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的总体安排,负责组织编制重点建设项目规划、组织项目审批、争取年度投资,参与项目监督检查及验收总结。责任人李伟方,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二处郭红宇负责。
财务司: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监督检查资金使用单位专款专用。责任人王正谱,具体工作由专项处安静负责。
科技教育司:提高畜牧水产养殖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好科技入户、规模养殖场沼气池建设和配种员培训工作。责任人石燕泉,具体工作由科研计划处程金根和推广处朱岩负责。
兽医局:做好动物防疫、兽药使用及残留控制以及质量追溯管理等工作。责任人李金祥。
农垦局:做好农垦系统畜牧水产增长方式转变工作。责任人丁力,具体工作由农业处王林昌负责。
国际合作司:做好畜牧水产技术引进、畜禽水产品种资源及外资引进,以及畜牧水产业走出去和有关的国际合作工作。责任人李正东,具体工作由综合处吴昌学负责。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做好畜牧水产业标准化制定、标准化示范和相关认证工作,做好相关检测中心建设工作,组织农资打假活动。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助工作。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参与畜牧业相关标准制定、畜禽良种和技术推广、宣传示范等工作。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负责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具体负责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养殖用药指导工作,参与国家原良种体系建设、良种推广等工作;参与行动检查、总结和验收活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负责有关研究成果的筛选,探讨现有科技成果与生产实践结合的方式;具体负责养殖方式筛选、循环用水和水处理设施和技术的研究,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改方案和养殖模式;参与行动检查、总结和验收活动。
(四)畜牧业司各处室分工
综合处:负责各个处室工作的协调。
行业处:负责整个行动方案业务综合和项目申报、评审、实施和总结,十大技术推广的培训工作,标准的制定,调研产业化经营模式。
饲料处:负责开展饲料瘦肉精、动物源性饲料和水产饲料产品检测的专项行动,秸秆养畜项目工作的具体实施。
草原处:负责草原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工作。
畜牧处:负责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的制定,以及种畜禽场、良种补贴和小区建设粪污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的具体实施。
(五)渔业局各处室分工
综合处:负责协调有关宣传工作。
计划处:负责协调发展计划司、财务司落实相关工作。
科技处:负责相关技术与标准的制定、修改和实施;组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行动。
市场处:负责水产养殖产品药残检测,协调水产养殖产品贸易纠纷,落实渔业保护政策。
资环处:负责松花江水域水生生物污染物监测、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和水产养殖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等相关工作。
养殖处:负责整个行动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总结,协调行动实施过程中具体事宜。附件6: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
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重要作用,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统筹协调发展;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提高原料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二、行动目标
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要始终围绕提高对农户的带动力这个核心,带动能力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增值这个关键,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每年提高0.1个点。到2010年末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龙头企业集群有大发展,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和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
——农产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50%~60%,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
——基地建设布局更优化,根据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以及农产品出口需要,建设一大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
——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大突破,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培育驰名商标100个以上;
——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有大提升,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力争使更多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三、主要任务
(一)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围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到2010年,在种养业、特产业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带动行业发展的大企业集团,发展100个左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培育农产品驰名商标100个以上。
(二)以提高带动力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加快立法、项目带动、示范推广,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发展。到2010年,使更多的农户通过合作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三)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建立完善四个机制
经过不断探索,总结不同产业和产品的利益联结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行业协调机制的经验与模式。到2010年,四个机制建设逐步完善。
(四)以发展精深加工为突破口,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
一是推进技术创新。拟争取国家立项建立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拟在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基础上,建设全国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在优势农产品产区,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分中心。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接,组建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或企业技术创新机构,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引进、研发、推广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对经专家筛选论证的140多项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行业的重大关键加工技术,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引进、研发和推广。
二是优化加工布局。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农产品加工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推动示范基地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和大城市郊区,选择一批与资源和市场需求配置合理、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和经济优势的农产品加工区域,建设一批全国示范基地。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一批与加工业配套、标准化程度高的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以及特色示范基地。
三是主攻加工增值。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产业。
(五)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强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作用。到2010年,基本建成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推行良好生产操作(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和ISO9000等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框架。
(六)以强化服务功能为支撑,构建四个平台
到2010年,基本完善对信息服务、市场开拓服务、技术培训服务、创业发展服务平台的构建工作,形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宏观调控和指导服务的工作体系。
四、重点工作
(一)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开展龙头企业集群试点,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推开。开展龙头企业创名牌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启动龙头企业创名牌活动,以品牌拓市场,靠品牌提高竞争力。指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推动优势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打造行业“航母”。
(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配合全国人大积极推进合作社立法进程,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范围,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
(三)建立完善四个机制
1.利益联结机制。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试点,探索适合不同产业、不同产品内在发展要求的利益联结方式。总结推广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的做法和经验,强化龙头企业为农户服务的功能。发展规范订单农业,完善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
2.风险保障机制。探索依托龙头企业设立风险基金,帮助农民规避生产经营和市场风险的有效办法,引导龙头企业按照风险共担原则带动农户投保,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
3.监督约束机制。重点加强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动态监测,开展第三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监测,完善两年一次的监测制度。
4.行业协调机制。组织开展对农业行业协会方面的调研,在此基础上,选择部分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引导组建行业协会,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价格形成、权益保护、争端解决等为内容的行业协调机制。
(四)重点发展精深加工
完成建立国家及重点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可行性研究;示范推广20~30项农产品加工适用和重大关键技术。结合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组织粮食加工企业进行技术设备工艺的改造与创新,提高其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能力。选择具有出口优势的加工产业和产品,进行培育试点。重点从标准化生产及全程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培育。
(五)推进标准化建设
制定并发布实施《“十一五”农产品加工标准制修订指南》。选择10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试点。
(六)加强指导与服务
1.在信息服务方面。完善农业产业化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统计和分析,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信息网建设,组织编写《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举办“中国农业产业化高峰论坛”。健全完善农产品加工信息网络,利用这个平台推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科研、企业与企业间的互动,发挥其行业引导与指导的作用。构建农产品加工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2.在市场开拓方面。继续举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西部行动,督促落实龙头企业支持四川仪陇县、通江县发展的有关活动。继续举办玉米产销衔接活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奥运经济精品展示活动。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相关国际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建立国内外政府、企业间农产品加工业的交流机制。
3.在技术培训方面:继续开展蓝色证书培训,依托现有培训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重点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依托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及其在华北、华东等地的分院,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基层辅导员进行培训。继续开展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培训和农业产业化指导部门人员培训。
4.在创业发展方面。制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对新办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
五、行动原则
(一)服务“三农”
紧紧围绕“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以农民为本,通过不断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使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真正得到实惠。
(二)政策扶持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扶持,把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各项内容落到实处。
(三)市场导向
充分尊重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建设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要充分考虑市场前景、当地资源条件和技术可行性,立足提高现有生产能力,不盲目铺摊子、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尊重各方意愿,鼓励多样性。
(四)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实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子,不搞形式主义。
(五)创新促发展
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更新发展观念;以试点示范为先导,创新发展模式;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又快又好的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各级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部署,整体协调推进。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乡镇企业局按照分工牵头组织实施各项具体任务,落实相关责任。各有关司局按照分工参与实施,做好协调配合。
(二)协调配合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涉及多部门、多行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形成多方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要积极争取计划、财政、商务、银行、证监会、税务、土地、工商、科技等部门的支持,形成推进行动的合力。在不改变现有计划、资金、项目运行方式及隶属关系的条件下,引导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与促销等部内实施的相关工程与项目资金,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倾斜,统筹协调行动的各项工作,形成实施行动的资金保障。
(三)跟踪指导
任务具体承担单位要及时交流工作进展情况,遇有重大情况要加强沟通,确保行动实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目标管理,建立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在行动实施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加强动态管理,总结阶段性成果,及时掌握行动实施的进展,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确保推进行动有效实施。
(四)扩大宣传
根据行动实施的不同阶段和具体要求,制定宣传方案,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组织新闻媒体宣传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宣传实施行动的重大意义、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促进“三农”发展的典型经验。通过典型宣传,示范带动,推进行动深入开展。
七、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范小建副部长,薛亮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责任人郑文凯,分管责任人黄连贵;乡镇企业局,责任人甘士明,分管责任人卢永军、张步江。
(三)具体责任分工
1.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
农业产业化处:责任人王维友;具体任务:开展龙头企业集群试点,组织龙头企业创名牌活动;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试点,进行第三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监测;加强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信息网建设,组织编写《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举办“中国农业产业化高峰论坛”;督促落实龙头企业支持四川仪陇县、通江县发展的有关活动,举办玉米产销衔接活动;开展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培训和农业产业化指导部门人员培训。
专业合作处:责任人赵铁桥;具体任务: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配合全国人大做好合作社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基层辅导员进行培训。
2.乡镇企业局
农产品加工处:责任人张纪新;具体任务:示范基地建设,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西部行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奥运经济精品展示会;对新办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创业服务。
科教质量处:责任人杨泽钊;具体任务:建立国家及重点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制定并发布《“十一五”农产品加工标准制修订指南》,构建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继续开展蓝色证书培训。
信息统计处:责任人傅金凯;具体任务:健全完善农产品加工信息网络。
3.参与司局
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参与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审查和政策性文件的制定。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共同组织玉米产销衔接活动、龙头企业创名牌活动;加强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建设。
发展计划司:协调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政策,争取对产业化、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支持。
财务司:协调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安排具体财政资金投资项目。
科技教育司:建设国家及重点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展蓝色证书培训。
种植管理业司:示范基地建设,玉米产销衔接活动。
畜牧业司:示范基地建设,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农垦局:示范基地建设,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渔业局:示范基地建设,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参与编写《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参与举办“中国农业产业化高峰论坛”,共同修改定稿《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
乡镇企业发展中心:参与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参与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参与创业发展平台的构建。
附件7:
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方案
为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
一、指导思想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的绿色消费,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意义重大。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质量安全的理念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以绿色生态的理念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农民增收与资源利用的协调统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行动目标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业标准化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升级拓展、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农产品品牌创建等6项工作,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的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农产品市场运行的现代化和农产品营销的品牌化。行动的具体目标是,经过“十一五”的努力,90%以上的初级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高,力争主要初级农产品出口100%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从净化源头上抓质量安全
全面贯彻落实《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坚持农资打假属地管理原则,积极落实农资打假工作责任制。在粮食主产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组织实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程。到2010年启动部级试点县(市)100个,带动省级试点县(市)200个。五年创建部级定点农资市场100个。
(二)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从农业全过程管理上抓质量安全
切实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坚持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相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全程控制。到2010年,农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完成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00项,地方标准12000项,农业技术标准的国际采标率每年提高5%。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500个,带动各地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含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场,无规定疫病区等)1000个,出口基地30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2000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增强。
(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从健全机制上抓质量安全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加强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例行监测范围,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能力。到2010年,重点支持完善90个部级质检机构和1200个县级质检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部级例行监测范围扩大到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主要农产品,省级例行监测扩大到所有地市。部省实现检测资源共享、检测信息互补的工作格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四)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工作,从规范流通环节上抓质量安全
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推进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向现代化迈进。到2010年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500个;部级定点的生鲜类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场地挂钩进货的交易量达到市场总交易量的60%以上;批发市场上果蔬类产品经包装上市的比例达到70%以上。
(五)开展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工作,从促进优质农产品国内外对接上抓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搞活农产品流通,扩大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全力推进国内、国外一体的农产品营销促销体系建设,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从培育优质放心产品上抓质量安全
以农业品牌化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鼓励地方特色农产品申请原产地保护,形成一批地方品牌,提高区域认同度。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管理,提升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整合农业品牌资源,加强对农业品牌的监管和保护。
四、重点工作
(一)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启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部级试点县(市)20个,出台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指导意见,规范农资连锁经营管理制度,推进农资直销和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在春耕和秋播前等农资购销高峰季节结合南北两地农时,统一组织对重点地区的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进行质量监督抽检,提高抽查密度,扩大抽查范围,依法公布抽检结果。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严格市场准入。重点选择20个辐射带动作用强、交易规模大、辅助配套设施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的农资市场,创建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推动农资市场规范管理和自我约束,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创造良好环境。
(二)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和认证工作
组织编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规划(2006-2010)》,启动首批10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建设,带动各地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200个,出口基地60个。继续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重点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50项左右。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形成以深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为主体,以有机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5000个。
(三)加强与WTO相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如SPS/TBT等)研究工作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启动风险评估等各项基础性工作,加大对国外法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等方面官方评议工作力度,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推动和扩大我国农产品贸易服务。
(四)抓紧启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
重点建设部级农产品质检机构15个,扶持已整合的部级综合性质检中心建设,加快建成一批技术水平高、检验检测能力强的部级质检机构;推动大宗农产品生产县和农产品出口大县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重点建设县级质检机构100个,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和水平。
(五)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控
继续开展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和水产品“氯霉素”等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扩大监测范围。开展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检测。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专项监测、检查工作。继续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饲料中药物残留及违禁药物污染、兽药及兽药残留和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推广使用高效低残农药。启动液态奶中复原乳“4100”专项检测活动,连续开展跟踪检验检测工作,每次抽检四家液态奶主要企业100个样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液态奶生产和市场的监管,指导消费者明白消费。在目前公布例行监测质量安全水平较好和较差城市的基础上,适时公布所有例行监测城市的排序和超标率,提高监测信息透明度。各行业产品质量监测结果,随同全年五次例行监测结果,一并公布。
(六)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
集中改造100个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要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对市场地面、水电道路系统、交易厅棚、储藏保鲜设施、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客户生活服务设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和卫生保洁设施等10项设施改造升级。通过标准化市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和引导其他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通过实行场地挂钩,市场质量安全检测,维护安全交易,发展现代流通,壮大市场主体,开展加工配送,推进规范包装,强化信息服务,开拓对外贸易,完善公共服务等10项业务功能,全面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七)扩大农业部定点市场规模
重点选择100家规模大、集散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吸纳为农业部定点市场。使农业部定点市场总数达到600家,充分发挥定点市场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发展中介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与企业和市场对接的能力。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等多种形式的市场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八)推进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
组织国内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参加欧洲、日本、美国等10个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支持部属有关单位和地方举办玉米产销衔接会、全国优质油料油脂产销对接会、海南冬季瓜菜交易会等14个优势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办好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九)启动农产品品牌化工作
通过中国农产品博览会、各省农博会、国际博览会等形式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产品展示展销,利用广告、电视、网站、报刊等媒体宣传名牌农产品,开设名牌农产品专销区(柜)等提升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制定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研究起草《中国农业名牌产品评选认定办法》,引导品牌农业发展,规范名牌产品认定。培育、扶持或引进一批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及市场拓展能力的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在农业品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共同打造农业名牌。
五、行动原则
(一)堵疏结合,强化监管
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工作,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从生产到市场的全程监管,做到堵疏结合,强化监管与工作指导并举。
(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实施重点突破。工作中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三)政府推动,市场引导
坚持上下联动,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同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立足国内,着眼国际
在保障国内市场安全消费的同时,通过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开展营销促销,创建品牌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破除技术性贸易壁垒。
(五)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创造必要的工作合力点,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内各专业部门的管理职能,能够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管理的要求有效衔接,做到既各司其职,依法行政,又统一步调,协同作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工作指导协调小组,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负责指导和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部门相应成立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各相关方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二)加强法制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涉及诸多法律法规,配合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完善各项配套法规和政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和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开展监管工作。指导各省(区、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促进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依法进行。
(三)加强教育培训
“十一五”期间,依托现有农技推广队伍、检测力量和质量认证机构的人力资源,培养数百名能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并熟练掌握高精尖检测技术和监督管理的外向型高级人才;培养数千名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培训数万名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人员;培养大批按标准化生产的新农民。
(四)整合各方资源
积极争取财政、基建资金投入,力争把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年度项目计划。在争取外部资源的同时,积极整合内部资源,规范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管理,实行统筹安排。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渠道投资的格局。
(五)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强化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支撑。按照统一规划、面向应用、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等原则,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纵横向相连、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信息化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管能力。
七、责任分工
为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原则,确定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牛盾副部长、朱秀岩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责任人张玉香。
(三)参与单位
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责任人李生;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责任人黄连贵;发展计划司,责任人隋斌;财务司,责任人王正谱;国际合作司,责任人李正东;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王守聪;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责任人刘恒新;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兽医局,责任人李金祥;农垦局,责任人吴恩熙;乡镇企业局,责任人卢永军;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监察局,责任人王杰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责任人马爱国;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责任人魏启文;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责任人邢文英;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责任人马爱国。
(四)具体责任分工
农业部各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工作,明确责任处室和责任人。相关责任司局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协助配合单位。
1.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监察局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秩序处曾庆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2.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徐肖君,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部科技发展中心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质量标准处董洪岩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徐肖君,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监察局司局、部科技发展中心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质量监督处宋丹阳、质量标准处周云龙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4.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兴旺,分管责任人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发展处刘玉国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5.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兴旺,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发展处刘玉国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6.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徐肖君,分管责任人分别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相关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质量标准处薛志红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附件8:
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方案
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
一、指导思想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循环利用资源,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清洁生产为切入点,以秸秆转化、农村沼气、有机肥利用、生态种植养殖等技术集成为手段,构建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探索污染“零”排放的生态新村模式,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消除脏、乱、差;采取项目带动、政策激励、市场运作、物业管理的方式,培育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不同类型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保育草原、水域和良田,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十一五”期间,在500个县(场)建设10000个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0%以上,推动沼气普及和功能拓展;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改善环境卫生质量;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保育良田;基本实现草原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主要任务
2006年,以“百县千村”为重点,启动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按照每年滚动增加100个县2000个村的规模,逐年扩展,到2010年,建成10000个生态新村。以点带面,典型引路,辐射带动,全面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能源生态建设工作。生态新村建设优先安排在大别山、井冈山、沂蒙山、太行山、武陵山、大巴山、延安等主要革命老区和血吸虫、地氟病等疾病、疫病多发地区,占总数70%以上;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其他相关行动结合。拓展内容和功能,放大示范效应。生态新村要具有代表性,在一个县(场)内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四、重点工作
(一)开发清洁能源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广应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推进省柴节煤炉灶(炕)的升级换代。农村沼气建设以“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引导农民开展改路、改水、改院。在北方适宜地区建设 “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在南方适宜地区建设 “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在牧区与草库伦建设结合,推广“两池(沼气池、青贮池)两灶(太阳灶、省柴节煤灶)两棚(暖圈棚、蔬菜大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小型风力发电。
(二)防治农业污染
实施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示范引导发展秸秆生物气化集中供气;通过建设暗排沟、厌氧净化池等设施,集中净化处理生活污水;建设农田有毒有害废弃物收集设施,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和机械化还田技术。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从源头防治农业污染。
(三)保育草原、水域和良田
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开展增施有机肥的生态补偿试点,鼓励农民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转变;在重要草原地区,实施草原围栏、人工草地、草地改良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开展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牲畜舍饲养,促进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主要海区、江河流域等重要渔业水域,建设人工鱼礁和放流站,实施休渔、禁渔制度,开展珍稀濒危鱼类的增殖放流,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
(四)建设乡村物业
按照国家投入引导、资产集体所有、方式灵活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以村为单元,建立物业管理站或物业管理服务公司,招聘专人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秸秆等废弃物,并负责沼气、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服务。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鼓励企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广泛参与,形成以村为基本单位、农户为基本服务对象的乡村管理服务体系,带动村级服务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五)推动产业发展
依靠技术集成创新,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聚集和循环式组合。通过沼气建设,带动沼气池施工、管理维护和配件生产等服务产业发展;通过秸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有机肥产业、秸秆养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稻田养殖等生态农业技术,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
五、行动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布局,突出革命老区,兼顾典型生态经济类型区,推广应用适用技术和模式,解决秸秆、粪便、垃圾等资源化利用问题,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新村。
(二)科技支撑,创新机制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着力提升秸秆固化和生物气化、粪便和污水净化、生态种养等关键技术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坚持民办公助、集体所有、市场运营、民主管理,探索建设乡村物业,发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培育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政府要发挥投入的引导和保障作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服务机制。同时,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参与建设。
(四)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以村为单元,先行建立一批生态新村,辐射带动,整体推进,形成规模,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行动的统一部署,明确工作职责,整合项目资源,合力推进,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分解任务目标,工作措施到村,建立运转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
(二)建立技术支撑机制
建立专家指导组,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作用,把农村沼气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种植、养殖等适用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基层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体系的作用,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保证建设质量。引入科技入户的工作机制,组织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
(三)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积极争取财政、基本建设资金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的支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探索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形成长效投入机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和个人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进行投入。
(四)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强化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的各项工程建设的全程监督和检查。开展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组织管理的绩效评价,建立奖惩机制。对绩效突出的省、市、县(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建立社会参与机制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激发自觉参与的热情,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人人动手的良好氛围。
七、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朱保成组长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
(三)参与单位
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垦局、渔业局。
(四)具体责任分工
1.开发清洁能源。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能源生态处王久臣负责。
责任单位:发展计划司,责任人杨坚,具体工作由投资计划处郭永田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处谢双红负责;兽医局,责任人李金祥,具体工作由防疫处陈国胜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农垦局,责任人吴恩熙,具体工作由科技与社会发展处黎光华负责。
2.防治农业污染。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资源环境处王青立负责。责任单位:财务司,责任人王鹰,具体工作由专项资金处李洪涛负责;种植业司,责任人李昌健,具体工作由耕地与肥料处许发辉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处谢双红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责任人刘恒新,具体工作由科教质量处李安宁负责;农垦局,责任人吴恩熙,具体工作由科技与社会发展处黎光华负责。
3.保育草原、水域和良田。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资源环境处王青立负责;责任单位: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责任人黄连贵,具体工作由产业化指导处王维友负责;发展计划司,责任人杨坚,具体工作由投资计划处郭永田负责;财务司,责任人王鹰,具体工作由专项资金处李洪涛负责;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李昌健,具体工作由耕地与肥料处许发辉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草原处张智山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
4.构建乡村物业服务机制。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能源生态处王久臣负责。责任单位:财务司,责任人王鹰,具体工作由专项资金处李洪涛负责;发展计划司,责任人杨坚,具体工作由投资计划处郭永田负责;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李昌健,具体工作由耕地与肥料处许发辉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处谢双红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责任人刘恒新,具体工作由科教质量处李安宁负责。
5.推动产业发展。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资源环境处王青立负责。责任单位:财务司,责任人王鹰,具体工作由专项资金处李洪涛负责;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李昌健,具体工作由耕地与肥料处许发辉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处谢双红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责任人刘恒新,具体工作由科教质量处李安宁负责;农垦局,责任人吴恩熙,具体工作由科技与社会发展处黎光华负责。
附件9:
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方案
为有效防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
一、指导思想
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对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影响,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坚决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坚决阻断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对人的感染。
第二篇:医疗卫生行业“九不准”实施意见
商南县中医医院
关于印发落实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科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落实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实施方案的通知》(陕卫医发„2014‟50号)文件精神及商南县卫生局《关于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突出问题为目的的整治行风活动,严肃行业纪律,依法执业、廉洁行医,特制定本实施意见,请各科室认真贯彻落实。
商南县中医医院 2014年5月9日
商南县中医医院
关于贯彻执行医疗卫生行业“九不准”的
实施意见
为了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崇尚医德,规范从医,廉洁行医,建立治理医药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纠正卫生行业不正之风,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医疗卫生行业“九不准”,特作如下安排:
一、认真学习,牢记“九不准”规定
医院要组织全员培训学习,进行干部职工医德教育,树立“三个一切”的意识,切实解决患者疾苦,减轻患者负担,杜绝损害患者利益的行为,牢记“九不准”各项规定,抓好警示教育,使遵守和执行“九不准”成为我院全体人员的自觉行为。
二、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1、各科室要将执行“九不准”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来抓。中层以上领导和党员干部应率先垂范,带好头,起好步,以身作则,常以“九不准”的规定与自己的行为对照,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健全并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机制体制。①建立完善的综合目标任务考核,严格执行物价政策。②进一步规范医药耗材采购渠道,坚持网上集中采购和集体议价招标,实行阳光操作,建立药材采购制度,杜绝私自采购使用药材。
③加强药材用量统计功能的管理,严禁以任何方法和途径为商业目的的医师个人及科室药品、耗材用量的统计。
三、加强监督、严肃查处
(一)班子成员和各职能科室要把监督“九不准”贯彻执行情况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通过明察暗访、定期督促检查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严肃处理违反“九不准”的行为。医务科、护理部要结合自身职责,研究建立医务人员诚信从业信息管理系统,将所有人员的违规行为记入个人诚信记录,切实加强行业自律性管理。要强化社会监督,群众可通过医院公开的举报电话和意见箱投诉举报违反“九不准”的行为。相关职能科室对群众反映的违反“九不准”的问题线索,抓紧核查,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
(二)医院应坚决查处顶风违纪的行为和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凡是违反“九不准”的行为,都要依法依纪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对违反“九不准”的人员医院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其通报批评、限期整改、降低级别、取消当年评优评职资格或低聘、缓聘、解职待聘、解聘等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其责令暂停执业活动或者吊销执业证书等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四、严格落实责任制
成立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为成员,领导小组对本院贯彻执行“九不准”负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对全院职工贯彻执行“九不准”负监管责任,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医疗卫生人员贯彻执行“九不准”的情况列入医疗卫生人员考核、医德考评和医师定期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工作不力导致发生严重问题的,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严肃追究监管领导和监管科室的责任。
附件: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
商南县中医医院 2014年5月13日 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严肃行业纪律,促进依法执业、廉洁行医,针对医疗卫生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定以下“九不准”。
(一)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深化医改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严禁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疗卫生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
(二)不准开单提成。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通过综合目标考核,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严禁医疗卫生机构在药品处方、医学检查等医疗服务中实行开单提成的做法,严禁医疗卫生人员通过介绍患者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或购买医药产品等收取提成。
(三)不准违规收费。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公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常用药品价格。严禁在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之外自立项目、分解项目收费或擅自提高标准加收费用,严禁重复收费。
(四)不准违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医疗卫生机构及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关于接受社会捐赠资助管理有关规定,接受社会捐赠资助必须以法人名义进行,捐赠资助财物必须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格按照捐赠协议约定开展公益非营利性业务活动。严禁医疗卫生机构内设部门和个人直接接受捐赠资助,严禁接受附有影响公平竞争条件的捐赠资助,严禁将接受捐赠资助与采购商品(服务)挂钩,严禁将捐赠资助资金用于发放职工福利,严禁接受企业捐赠资助出国(境)旅游或者变相旅游。
(五)不准参与推销活动和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人员应当注意维护行业形象。严禁违反规定发布医疗广告,严禁参与医药产品、食品、保健品等商品推销活动,严禁违反规定泄露患者等服务对象的个人资料和医学信息。
(六)不准为商业目的统方。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加强本单位信息系统中药品、医用耗材用量统计功能的管理,严格处方统计权限和审批程序。严禁医疗卫生人员利用任何途径和方式为商业目的统计医师个人及临床科室有关药品、医用耗材的用量信息,或为医药营销人员统计提供便利。
(七)不准违规私自采购使用医药产品。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严格遵守药品采购、验收、保管、供应等各项制度。严禁医疗卫生人员违反规定私自采购、销售、使用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
(八)不准收受回扣。医疗卫生人员应当遵纪守法、廉洁从业。严禁利用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严禁接受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严禁参加其安排、组织或支付费用的营业性娱乐场所的娱乐活动。
(九)不准收受患者“红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恪守医德、严格自律。严禁索取或收受患者及其亲友的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贵重礼品。
第三篇:关于实施“三大行动”加强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意见
关于实施“三大行动”
加强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意见
各县(区)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直各部门党组(党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市委五届十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全社会有效覆盖,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现就实施管理服务、跟踪培养、回引创业“三大行动”,加强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农民工群体是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是发展党员的重要来源。我市常年有百万人外出务工,其中流动党员1.5万余名。近些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外出务工群体党建工作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特别是回引农村外出优秀人才工作,开辟了基层干部活水源头,助推了新农村建设,凝聚了党心民心。但是,要清醒地看到,农村发展党员面临人才短缺、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还未根本解决,一部份外出务工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党的组织和工作未实现对农民工群体的有效覆盖而导致对党执政基础的影响不可低估,回引农村优秀人才工作还处在负重前行阶段。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从加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实效,展示良好形象。
2.健全完善组织体系。规范驻外服务站建设,进一步提升驻京、驻深、驻蓉等服务站管理水平,新建一批驻外服务站(点)。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灵活组织设臵模式,符合建立党支部的做到应建尽建,条件成熟的可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党委,负责该区域外出务工党员的培养、发展和管理服务工作。加强流动党员党组织工作指导,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帮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搞好业务培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做到建好组织、运转有序、发挥作用。
3.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实行报告登记制,党员外出必须向所在党组织报告,并如实填写《流动党员登记表》,基层党组织要建好台账档案,全面掌握党员外出基本情况。实行定期汇报制,外出党员每季度至少要与村党组织联系一次,村党组织要指定专人与每名流动党员结成对子,掌握思想动态,了解学习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实行双向互动管理制,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沟通协调,通过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转移正式组织关系,保障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接受教育管理。实行民主评议制,年底,由联系人写出评价意见,外出党员自己汇报,党员大会进行认真评议。对评定为不合格党员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二)实施跟踪培养行动,确保外出人员“离乡不离党” 1.建立初审筛选机制。认真调查摸底,乡镇、村党组织要采取电话联系、登门拜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面考察,同时要征求两地公安、计生等部门的意见,严把考察关。创新谈话方式,既可以派专人到流入地进行谈话,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视频谈话”,严把组织谈话关。实行两地公示,在支部大会讨论研究后,将发展对象的情况在流出地和务工地进行公示,接受两地党员群众监督, 防止“带病入党”。
4.建立跟踪培育机制。落实后续培养责任,及时将发展的外出务工预备党员,编入党支部和党小组,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方便参加组织活动,同时培养人要对其再教育、再培养。坚持预备期跟进考察,建立健全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动党员党组织、流入地党组织、务工单位的“双边互动”机制,定期沟通、了解预备党员的现实表现情况。外出务工的预备党员每两月至少要向所属党组织汇报一次思想、学习、工作情况。同时,实行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入党责任追究,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保证在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风清气正。
(三)实施回引创业行动,确保优秀人才“致富不忘乡” 1.强化亲情感召。坚持将服务外出优秀人才及家庭的“七个一”关爱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亲和力、感召力。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发邀请信、举办招商会和乡情恳谈会等形式,激发外出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意愿。真切关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着力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健全跟踪联系制度,对创业实力较
才发展成党员,把回乡创业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回乡创业村干部培养成村级组织带头人。建立表彰奖励机制,评选表彰一批“回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和回乡创业优秀人才。
三、组织领导
(一)高度重视,精心实施。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作为服务中心大局的重要举措,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作为推进基层党建科学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方案,细化具体措施,明确目标责任,扎实有效推进。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上开辟专栏,广泛宣传加强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要特别注重挖掘、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宣传外出务工优秀人员和党员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民工群体,支持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服务外出务工优秀人才回乡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督促,逗硬考核。将加强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考核和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内容,作为考量评价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指标。开展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专项督查,定期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情况,对工作不重视、成效不明显的,逗硬问责,限期整改。
第四篇:九山镇“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实施意见1
九发2011
中共九山镇委
关于在全镇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 “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
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就在全镇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民生为本、服务为先导向,紧紧围绕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从各自职能特点和工作实际出发,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努力把创先争优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强化为民理念,着力提升服务境界。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彻到各项管理服务工作中,切实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
改进工作作风,着力提升服务形象。注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推行阳光服务、微笑服务、规范服务、廉洁服务,认真解决“庸、懒、散”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问题,切实改进服务态度和作风,促进政风行风转变。
优化工作流程,着力提升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创先争优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升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党性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大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力度,提升业务技能,增强服务本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服务优的党员队伍,带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二、参与范围
全镇镇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三、活动载体
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要与原来的部署要求有机衔接,不断总结新鲜经验,推进和完善正在开展的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的各类活动。要以“四亮四比四化”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创先争优品牌,激发创先争优动力,推动服务行业科学发展。
亮标准、比规范、推行业务流程标准化。深入推行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业务流程标准化管理。各窗口主管部门结合行业服务标准,分门别类制定科学完善的业务服务标准,精简不必要的程序环节,优化服务规程。把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和措施纳入本部门本单位工作规范,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健全完善工作制度体系。严格按照服务标准实施规范管理,确保业务流程在实际操作中不变样、不走味,做到分工明确、目标清晰、统一协调,工作路径最短,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印制服务指南、设立“大厅值班主任(经理)”、为民服务代理等办法,方便服务对象。
亮职责、比业绩、推行岗位权责精细化。深入推行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岗位权责精细化管理。以行业系统为单位,采取“深入调研、集体讨论、集中审议”的办法,对每个工作窗口、服务岗位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岗位职责、权限等,并通过设立公示栏、开设服务网站、发放便民服务手册等形式公开有关要求。深入开展“结对比学赶超”,对照本行业本单位先进标准和先进典型,内结对子、外树目标,赛着干、比着上,通过开展对标定位、岗位练兵、技能比武,争创一流佳绩,争当工作标兵、行业先锋。亮身份、比作风、推行便民服务亲情化。实行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亲情化便民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行业服务人员要通过佩戴“沂山先锋”标志,摆放工作牌、服务卡等,将姓名、职务等信息向群众公开,亮出身份,方便群众监督。通过创建“党员示范岗”、“沂山先锋岗”等,引导窗口服务行业党员干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牢记党员身份、履行党员职责,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深入开展“调研、排查、走访、接访”活动,在广泛联系群众中接受教育、发现问题、做好工作,促进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根据窗口服务行业工作实际,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链条,努力打造涵盖各服务领域、深受群众欢迎的服务品牌。结合“包村联户”和“服务基层一线”等活动,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部门到所包村、党员到联系户和服务对象联系点走访一遍,达到全面联系走访群众、全面联系服务群众两个100%,进一步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亮承诺、比评价、推行绩效管理星级化。实行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绩效星级管理。区分不同行业和服务岗位,制定具体实施意见,量化绩效考核。在指标设置上,突出业务素质、履诺尽责、工作作风、服务水平、廉洁自律、他人评价等项目;结合“一季一承诺”和“冲刺目标行动”,突出为民服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单位作出2—3项承诺事项,个人作出1—2项承诺事项,接受服务对象和群众监督。在绩效考核上,建立完善月考季评年表彰考核评价机制,一月一考核,一季一亮星,通过综合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领导点评、工作人员互评、组织考评,对达标的“加星”、不达标的“摘星”,评星结果作为各级党组织评先树优、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四、方法步骤
1、广泛征求意见。坚持开门搞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综合运用召开恳谈会、电话随机访问、发放征求意见表、进门入户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群众特别是直接服务对象中虚心听取意见,查找问题和不足。完成时限:10月下旬。
2、建立整改台账。认真汇总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对需要整改的问题,实行项目负责制,明确整改目标、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作出具体承诺,并在服务窗口的显要位置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建立整改工作台账和整改销号制度,对整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完成时限:11月上旬。
3、解决突出问题。积极回应群众期待,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着力解决群众最关注、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切实维护群众的基本权益,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完成时限:11月中旬。
4、开展评议点评。采取聘请行风评议员、设置意见箱、邀请“两代表一委员”评议等方式,广泛开展行风评议、群众满意度测评活动。同时,通过热线反馈、网上投票等方式,接受群众即时评价、在线评估,实现动态监督测评。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适时开展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将行风评议和满意度测评情况作为评选表彰和干部考察的重要依据,对群众反映问题突出、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党组织不能评先树优,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不能提拔重用。完成时限:11月下旬。
5、健全长效机制。将开展活动与制度建设同步推进,及时总结务实管用、群众欢迎的经验做法,不断巩固公开承诺、上级点评、群众评议等活动成果,使创先争优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外化为一种工作常态。完成时限:12月上旬。
五、组织领导
各相关单位和行业要充分认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是整个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点工作。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落实领导责任。各单位要制定具体活动方案,明确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深化党群共建。坚持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共同推进活动开展。注意发挥各单位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团员、妇女的积极性,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形成齐争共创的良好局面。
强化舆论引导。要及时发现和广泛宣传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带动党员群众,促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成为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党员群众的自觉行动和共同价值追求。
附:九山镇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2011年10月18日
九山镇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赵洪军 副组长:刘洪科 成 员:王立强
谭宝海 丛湘泉 苗成军 衣 艳 瞿秀媛 赵宪海 祝 勇 石好强 高洪波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建办,苗成军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窦硕强、周延华、王鹏同志任办公室成员。
第五篇: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部机关有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
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潜力,有力支撑和服务农业现代化,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农业农村大数据已成为现代农业新型资源要素。当前,大数据正快速发展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农业农村是大数据产生和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我国大数据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正在与农业产业全面深度融合,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定位仪、农业市场的导航灯和农业管理的指挥棒,日益成为智慧农业的神经系统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关键要素。
(二)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突破资源和环境两道“紧箍咒”制约,需要运用大数据提高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破解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的制约,需要运用大数据推进农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改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的利用效率。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需要运用大数据加强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定价权和影响力。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决策,需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让农民共同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运用大数据增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快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
(三)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迎来重大机遇。我国农业农村数据历史长、数量大、类型多,但长期存在底数不清、核心数据缺失、数据质量不高、共享开放不足、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无法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随着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和网民人数的快速增长,农业农村数据载体和应用市场的优势逐步显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快速形成,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具备良好基础和现实条件,为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明确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整合共享”要求,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深化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为政府部门管理决策和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服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五)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应用驱动。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入手,明确建设重点,主攻薄弱环节,以应用为内生动力,推动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加强顶层设计,以数据资源整合促进数据采集、带动数据开发利用,建立标准统一、各负其责、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坚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优先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重点领域、重点品种建设大数据,逐个品种、逐个环节开展试点,边试点边总结,边推进边见成效,带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农业农村大数据稳步发展。
——坚持上下联动、社会众筹。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涉农部门相互配合,各类市场主体、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众筹共享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格局。
(六)主要目标。立足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未来5-10年内,实现农业数据的有序共享开放,初步完成农业数据化改造。到2017年底前,农业部及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基本明确,跨部门、跨区域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18年底前,实现“金农工程”信息系统与中央政府其他相关信息系统通过统一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到2020年底前,逐步实现农业部和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实现农业农村历史资料的数据化、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数据使用的智能化、数据共享的便捷化。到2025年,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联通,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建成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
三、夯实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基础
(七)建设国家农业数据中心。以建设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为抓手,推进国家农业数据中心云化升级,建设国家农业数据云平台,在此基础上整合构建国家涉农大数据中心。国家农业数据中心由1个中央平台,种植、畜牧和渔业等产业数据,国际农业、全球遥感、质量安全、科技教育、设施装备、农业要素、资源环境、防灾减灾、疫病防控等数据资源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数据分中心共同组成,集成农业部各类数据和涉农部门数据。
(八)推进数据共享开放。整合农业部数据资源,统一数据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农业部各类统计报表、各类数据调查样本和调查结果、通过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的数据、各类政府网站形成的文件资料、政府购买的商业性数据等在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平台共享共用。通过项目资金安排带动数据资源整合,除国家规定保密的数据外,对不共享、不按规定开放数据的,严格控制安排相关项目资金。通过内部整合和外部交换,逐步推进部内司局之间、涉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数据共建共享。编制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开放目录清单,制定数据开放计划,推动各地区、各领域涉农数据逐步向社会开放,做到数据应开放尽开放,提高开放数据的可利用性。
(九)发挥各类数据的功能。巩固和提升现有监测统计渠道,健全基点县和样本名录,完善村县数据采集体系,开展对历史数据的清洗和校准,系统梳理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贸易、价格、成本收益“六大核心数据”,建立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制度。拓展物联网数据采集渠道,加强和利用遥感、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技术装备,实时采集农业资源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等数据,支撑农业精准化生产和销售。开辟互联网数据采集渠道,开展互联网数据挖掘,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数据化改造,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在线化。
(十)完善农业数据标准体系。构建涵盖涉农产品、资源要素、产品交易、农业技术、政府管理等内容在内的数据指标、样本标准、采集方法、分析模型、发布制度等标准体系。开展农业部门数据开放、指标口径、分类目录、交换接口、访问接口、数据质量、数据交易、技术产品、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构建互联网涉农数据开发利用的标准体系。
(十一)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按照信息安全与信息化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维的要求,完善大数据平台管理制度规范,建立集中统一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运维体系,加强病毒防范、漏洞管理、入侵防范、信息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防护措施。健全应急处置预案,科学布局建设灾备中心,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制度,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网络安全保障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
四、把握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重点领域
(十二)支撑农业生产智能化。运用地面观测、传感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设施和动植物本体感知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完善农业生产进度智能监测体系,加强农情、植保、耕肥、农药、饲料、疫苗、农机作业等相关数据实时监测与分析,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等数据支撑能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植、畜牧和渔业生产中的应用,形成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发展农机应用大数据,加强农机配置优化、工况检测、作业计量等数据获取,提高农机作业质量的远程监控能力,提高对作物种植面积、生产进度、农产品产量的关联监测能力。
(十三)实施农业资源环境精准监测。建立与气象、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构建农业资源环境本底数据库。建立农业生物资源、农产品产地环境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长期定点、定位监测制度,完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为“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开展耕地、草原、林地、水利设施、水资源等数据在线采集,构建国家农林资源环境大数据实时监测网络。逐步公开农业资源环境数据,支持企业开发节水、节肥、节药、农业气象预报等数据产品。
(十四)开展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完善干旱、洪涝、冷害、台风等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和草原火灾监测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实时采集获取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响应水平。整理挖掘自然灾害历史数据,加强对灾害发生趋势的研判和预测,掌握灾变规律,强化实时监测与预警,把握最佳防控时机,有效预防和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建立农业灾害基础数据库,组织专家团队构建预测模型,开展农业灾害与农业生产数据的关联分析,定期发布灾情预警和防灾减灾措施。
(十五)强化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国家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信息数据库体系、全国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指挥调度系统,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应急处置和决策指挥的信息化水平。健全覆盖全国重点区域的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网点、农药安全风险监测网点、动物疫病风险监测网点、动物及动物产品移动风险监测网点、兽药风险监测网点、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测网点和重点牧区草原鼠虫害监测网点,提高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报的系统性、科学性、准确性。
(十六)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加快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对接,实现生产、收购、贮藏、运输等环节的追溯管理,建立质量追溯、执法监管、检验检测等数据共享机制,推进数据实现自动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标准化处理和可视化运用,实现追溯信息可查询、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推进实现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重要生产资料信息可追溯,为农产品监管机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全程信息服务。
(十七)实现农作物种业全产业链信息查询可追溯。建立农作物种业大数据信息系统,整合部、省、市、县种业科研、品种管理、种子生产经营、市场供需各环节信息数据,实现新品种保护、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引种备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备案网上申请,种子供求、市场价格、市场监管等信息公开和查询,统一市场种子标签规范,实现从品种选育到种子零售的全程可追溯,为农民选购放心种和农业部门依法治种提供信息服务。
(十八)强化农产品产销信息监测预警数据支持。在巩固原有数据采集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电子拍卖、批发市场电子结算等数据的监测分析,加强农产品加工数据采集体系建设,加大消费端数据采集力度,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数据监测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加强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研发重要农产品供需预测模型,组建跨部门跨行业农业大数据分析团队,开展综合会商,提升分析预警和调控能力。完善农业展望工作制度和涉农数据发布制度,打造权威的农产品产销数据发布窗口。
(十九)服务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情况监测,建立健全示范性家庭农(林)场、合作社示范社和重点龙头企业名录,完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综合评价制度。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信息化管理,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数据库建设。加强对农民收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农民负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等情况的统计监测,强化相关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强化对工商资本租赁经营农户承包地情况的监管。建立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并与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衔接,推进数据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发展农垦经济大数据,加强农垦土地资源、农业生产信息、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监测。
(二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数据资源共享。整合农业科教系统数据资源,推动农业科研数据共享,促进农业科研联合和协作攻关。建立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大数据建设,集聚农业科教系统各方力量,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领域的数据共享机制。建设育种大数据,实现对农作物表型数据和基因测序数据的长期观测和积累,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加速作物优良品种选育的过程。
(二十一)满足农户生产经营的个性化需求。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增强村级站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功能。建立健全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升12316平台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高效、便捷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探索商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各类经营性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发基于APP应用的农业大数据信息服务产品,提高农民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为农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信息服务。
(二十二)促进农业管理高效透明。推动农业部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强农业部门政务数据资源与涉农部门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利用,完善“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机制,提高农业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运用大数据推动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加快在线审批进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
五、明确实施进度安排
(二十三)基本完成数据的共用共享(2016-2018年).创新农业部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加快完善数据指标和标准,率先在部内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推进与涉农部门数据在国家共享平台上实现共享交换。启动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建设。分品种、分区域开展试点,启动生猪、玉米以消费为导向全产业链监测体系建设;在产粮大县、生猪大县探索产量预测、供需情况等方面的大数据建设;选择若干小品种产品,开展全样本数据监测试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试点示范。
(二十四)逐步实现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2019-2020年).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推动农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完成农业部门数据资源清单和数据开放计划的制定,推动农业部门政府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放。基本建成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强化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功能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整合构建国家涉农大数据中心。扩大大数据建设试点,增加试点品种,试点范围逐步覆盖到蔬菜大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二十五)建成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2021-2025年).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云平台,建立完整的农业数据监测制度、专业的农业数据分析制度、统一的农业数据发布制度、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制度,形成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逐步覆盖主要农产品、主产区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动农业数据监测统计向全样本、全数据过渡。实现农业农村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的全面融合,智慧农业取得长足进展,大数据作为农业农村经济新型资源要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
(二十六)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责任。切实发挥农业部门在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中的牵头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形成职责明确、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农业部机关司局各负其责,会同归口事业单位按照分工制定落实方案,明确责任,细化措施,确保各领域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各省级农业部门要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工作落实力度,确保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顺利开展。
(二十七)推进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加强现有信息采集网络的硬件设施配备,实现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按照共享共用、协作协同、分工分流的原则,推进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渠道和监测网络。强化云计算基础运行环境,提升通过传统方式和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方式采集、处理农业农村大数据的支撑能力。
(二十八)创新投入和发展机制。按照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需求,在充分利用已有项目资金基础上,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强化资金保障。探索市场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支持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企业合作(PPP)等方式,积极规范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大数据领域。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引导培育农业农村大数据交易市场,为涉农大数据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十九)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在统筹考虑现有布局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基础上,加强农业农村大数据科研创新基地和实验室建设。鼓励科研力量联合攻关,重点加强大数据获取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挖掘和分析、数据可视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育农业农村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才。
(三十)健全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开、开放、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实现对农业农村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开放、共享的规范管理,促进数据在风险可控原则下最大程度开放共享。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业农村大数据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