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时忠《德育十论》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03:5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杜时忠《德育十论》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杜时忠《德育十论》读书报告》。

第一篇:杜时忠《德育十论》读书报告

《德育十论》读书报告

书名:《德育十论》 作者:杜时忠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杜时忠,男,965年,2月生,湖北省松滋县人。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9一2000年于英国沃里克大学教育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理事。

《德育十论》这本书对德育的十个重要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包括什么是德育?德育有什么用?学校德育何以可能?学校德育功利化的现象分析,传统德育,未来德育,个体道德发展逻辑,德育的内容、德育如何教,德育研究存在的问题等十个问题。作者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逻辑,对当前的德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分析中国德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揭示了现德育问题的内在缘由。本书批判德育的功利化,质疑德育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寻求改进传 统德育模式的路径。本书内容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什么是德育?

关于德育有很多观点,作者看来是一种混乱的认识。有人认为德育即道德教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品德教育;德育即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德育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还有人认为德育即做人的教育等等。但是在作者看来,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小德育)而不能是其他。把德育当做政治思想教育虽然合乎现实,但是却不合理的。无论在意识形态上还是在政策上,都不容许道德去代替政治、思想和法律;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是使用小德育的概念,他们的德育是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为研究对象。基于此,作者对德育政治化进行批判,德育与政治自然有密切关系,但是我们要反思的是政治要求是否合乎道德,是否符合更为普遍的道德原则。提出政治要求的阶级或政党本身是否具备道德人格等等。在作者看来,道德教育并非是政治教育,我们应当把教育放在道德上,而不是政治教育上,因为青少年要认识自己之后,才能够实现道德的社会化,才会在社会中运用自己的道德为社会做贡献。

同时德育具有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特点,既要与时代相符合,也要超越所处的时代,明确学生的使命。那么道德教育是为了社会还是为了个人呢?作者认为,“个人是手段或工具,但不会永远是手段或工具,个人会成为目的,但成为目的有一个过程。”针对过去的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作者认为要把个人自己作为目的,独立个体应该成为学校教育优先的价值目标。

总之,德育是为了个人,实现个人独立,具有高尚的人格的道德教育。他并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德育的一部分。

二、德育有什么用?

目前存在德育“万能”“无能”和“本能”的论点。在此作者分析了德育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关系。从自然性功能和个体享用性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德育功能的多种层次,包括六个: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品德发展功能和智能发展功能、享用性功能。关于德育的地位,作者也进行了分析,对目前的首位和无位的观点进行批判。

三、学校德育何以可能?

作者分析了我们需不需要道德的问题,认为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交往,就需要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道德是规范的一种形式,所以道德是人生存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呢?道德是因为存在着利益冲突才得以产生的,不同的利益主体由于其立场不同,不可能有统一的道德准则体系。所以作者认为,学生需要的是学生的道德,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道德,有权创造自己的道德生活。道德是否可教呢?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学生有接受教养的可能”,那些有目的有计划的道德教育排斥了生活的偶然性,压抑了学生的需要,远离生活的真实,是为了社会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学生的生活。所以这种德育是不合理的,要与生活相结合的生活德育才是德育的出路。

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错误何在?

作者认为,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有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这是一种“内容中心模式”,是一种灌输式的德育模式,表现出了功利主义的倾向。在这种德育模式中,有表面性、片面性、成人化和一刀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治化倾向、只关注社会需要而忽视个人的素质培养、德育知识化、德育过程形式化等。之所以会产生功利化的倾向,是因为文化传统中以群体为本,造成了个人意识淡薄;社会历史的根源,强调阶级斗争,为政治服务;思想认识的根源,对道德本质的认识有失偏颇。要克服德育功利化的倾向,就需要达到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与社会的价值统一。在德育活动中,人是道德的主体,活动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整体德育模式。强调主体性、活动性、民主性、开放性,从而培养完整道德人格的人,在德育过程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在课程上认知性课程与活动性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

五、中国传统的德育特点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是根,强调人在完事万物中的优先地位,而不是听命于神,就像《易经》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时,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是道德理想主义,强调天人合一,强调致中和,反对功利主义。中国的道德理想主义,具有强烈的理想色彩,道德的理想主义强调的是行仁义,而不是由仁义行,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都应当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之下,让人成为一个“圣人”、“君子”,通过道德修养,自我的学习与实践,调和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在对传统道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对传统德育进行了批判和继承。作者看来,传统德育作为一个整体对现代社会是不适用的,它对人性的设计欠缺知性,不属于科学。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上,可以对传统德育有所继承,要肯定后天道德学习在道德实践和个人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社会生活和家庭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注重自我反省和自我修养等等。同时,作者对未来的德育进行了设想,提出了现代化的德育,指出制度比榜样更具有强制力、影响力,制度德性比个人德性更有普遍性,新的道德建设必须以发展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启发道德自觉为目的,而不是推广某种道德规范,使个体无条件的接受。现代性的德育要审视社会正义、高扬终极关怀、强化普遍伦理,提倡主体精神。作者还分析几种发展趋势对德育的影响,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生态化、社会发展全球化、社会发展的人性化

六、个体道德是怎样发展的?

要对个体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明确个体道德的发展规律。作者指出,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的实现,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道德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发展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个体品德发展是品德个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发展。总之,个体的道德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道德的超功利性、理想性和自律性特点决定了学校德育不能把传统道德知识、养成道德习惯作为最总的目的,只能以培养学生鉴定正确的道德信念为归宿。这也在启示我们,大学的德育不能仅仅以知识灌输、道德理念的说教为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讲这些理念吸收为一中信念,从而真正将道德理念转变为道德行为。

七、德育教什么?

通过对中国建国初期、转折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德育内容和特点进行总结回顾,对中国当前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作者认为应当首选区分爱祖国与爱国家,对于祖国的爱是单纯的,是一种无条件的义务,而爱国家是有条件的,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够代表公民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是不值得爱的。同时,也对中国只强调民族自豪感、荣誉感而不重视责任感、危机感,单方面的爱国也是有危险的,应当认识到国家的危机和问题;在德育中要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常规建设,注重日常生活。除此之外,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服从、集体利益至上等等,都是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作者强调,要在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承认个人利益的地位。

以上是全书对于德育内容的几点阐释,这些观点对于我们进行大学德育也有重要的启示。在大学德育中,应当遵循德育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德育,同时德育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我想还需要有更加丰富的内容来充实德育。

第二篇:科技史十论读书报告

《科技史十论》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席泽宗,1927年生。山东垣曲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51年中山大学天文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至今。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现为该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技术史理事长。专攻中国天文学史。兼及科学思想史和科学史综合研究。著有《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科学史八讲》和《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等书。

内容简介:第一章:历史上的科学并不都是博物馆中的科学。“当一位久远的科学家的思想方法或科学理论能被用为现今理论形成的一部分时,也可以把它看成现代的。”从而科技史和现代科学有了对接点。科学史研究就是为了摸清科学发展的脉络,总结科学发生发展的规律,是对科学的返本归源。研究科学史,不仅可以了解科学的发展,还能古为今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研究。这是因为西方的科技都完整的继承下来,而中国自然哲学中除了天、算、医、农中的医学以完整的继承下来,其他大多断了传承,对于研究科学思想和寻找科学资料而言,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吴文俊院士继承古代数学而开发的数学定理证明、竺可桢与李四光整理古代资料编制《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就是实例。

第二章:科学史对于历史学科的研究至关重要,缺少了科技史,“社会经济背景、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思想的变迁”就不可能完整。科学史虽然是一门历史学科,但科学史的研究不仅要用到历史知识,还必须用到科学知识。科学史与历史学科在实际研究中是相分离的。他们的分离是有原因的。科学史与历史学科是可以相互交融的,是互补的。科学史的研究需要历史科学的帮助,历史学家的一些研究也要科学史家提供佐证。

第三章:中国古代科技有着辉煌的过去,在相当成一段时间内,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中国古代王朝,对于科技虽然谈不到重视,但也绝不是压制。各代对于科学事业痴迷的不乏其人。从事科学基础研究也不在少数,如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墨经》论述光学原理等。古代的整体系统思想,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对于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自然科技史料更是今天科学研究不可多得宝贵财富。

第四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古代先贤做学问的精神,就可以作为今天我们做科技的精神。从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到大学的“格物、致知”,古代中国并不缺乏实践探索的精神,并不脱离自然万物,并不都是形而上学。因此,中国科技才能在一定时期内,取得辉煌的成绩。孟子的“民本”和“求故”,更是对民众思想的解放,若不是明清两代对思想的禁锢,古代中国科技还能有进一步发展。

第五、六、七、八章:中国古代科技的范式是阴阳五行,无论是天文、地理、农和医,都可以用五行的相生、相克解释。阴阳五行对自然地解释是以象释象,不同于以理释象,利于理解,但不利于进一步的发展。天文学在古代科技中占有很大比重。它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且是代天立言,有着许多社会职能,这也是使我国星相学长时间内占据世界第一地位的原因。但是天文学只求实用这一

点,也限制了它进一步发展。

第九、十章:中国古代的星象记录,为现代研究超新星,太阳黑子周期等天文学问题提供了丰富资料,解答了很多疑问。中国科学研究所成立40年来,竺可桢、钱临照两位前辈在科技史研究上都做出巨大贡献。很多成就都开了中国科技史研究先河,同时对整个世界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有关科技史十论几个问题的读后感言:

一、科学史的研究不止对科学研究提供丰富历史资料,同时也对历史研究助益颇大,例如竺可桢老前辈《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判断尚书年代,可谓科学考证,胜于文字考证的千言万语,对历史研究是一大创举。

二、徐光启与弗朗西斯·培根对比,徐光启要比同时代的弗朗西斯·培根伟大。主要有三个方面:(1)弗朗西斯·培根著有《新工具》一书,提倡实践,但本身没有成就。而徐光启对于天文观测、水利测量、农业开垦方面都卓越成绩。

(2)培根过分强调归纳法的重要,忽视演绎法的作用。徐光启则在演绎法方面有所长。(3)培根著有《新大陆》,主张设立理想研究院,却说而不作。徐光启大力发展数学,组织人力研究与数学相关的十门学科,即天文气象、水利、音乐、军事、统计、建筑、机械、地理、医学和钟表。

但是培根的学说被后来欧洲科学家发扬光大,徐光启的学说却在历史中散佚。这一点不能不发人深省。故而一个人无论如何伟大,亦难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必须要有与这个成就相匹配的社会环境。一个没有生存土壤的学说不管多么伟大,都不能长久存在。就如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宣扬民本思想,也不能在中国率先诞生君主立宪制度。因此,科技发展,必须和时代背景相结合。

三、中国人的宇宙模型不同于同时期世界各民族神话模型,在古代先贤的观念中,宇宙不是神创造的(基督教思想),不是由原人演化来的(印度教思想),而是由虚无之中诞生的。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并不相信有造物主,道家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儒家有“子不语怪力乱神”。后来的晋代玄学家继承了这一思想,晋代郭象曾明确说“造物无主,而物各自造。”体现了中国宇宙模型的唯物性。

四、无论是战争期间还是和平期间,古代科技发展从来就没停止过脚步,甚至在战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期间,科技的发展速度更快。中国古代科技在宋元时期一度达到高峰,但在明清两朝,思想禁锢严重,甚至大修文字狱,朱元璋删节孟子,删掉孟子中的民本思想,利用八股取试,使得科学技术一度衰退,甚至连宋元取得的成就也被人遗忘。由此可见,对于科学发展而言,战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上的专制与禁锢。没有思想的自由,就没有科技的发展。

五、在中国,一切技艺的极致都以道来体现,术数是道,庖丁解牛也是道。对道的推而广之,是除阴阳五行之外古代科技的又一范式。古代崇尚自然,把自然作为道。这虽有利于对自然的观察理解,但是不利于对自然的超越,不利于对自然进行理性逻辑的阐释。

六、中国人尊重古人,这有利于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但是在科学上也不脱古人的藩篱,难以有超越。学术研究大都是返本归源是的,很多是经典的注释,如刘徽的《九章算术注》。这样改革创新往往有很大阻力,不利于新学说诞生。

第三篇:思修人生十论读书报告docx

品读《人生十论》,领略古代人生

《人生十论》这本书是由前国学大师--钱穆写作,汇编成书于1955年之夏。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人生十论,二为人生三步骤,三为中国人生哲学。他在自序中写道,文中是十篇杂凑稿,有对幼年读书心情的记录,有对湖上闲思录的回忆,全书比较杂,有几篇专有关于人生问题的,因此取名为人生十论。他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教训人,也不是精心结撰想写哲学,也不是心情悠闲地抒发自己的胸怀。只是在不安定的生活环境下,一些一知半解的临时小杂凑而已。

在《人生三路向》中他提到:人生只是一个向往。在精神层面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在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则是科学。一个重在情感,一个重在理智。西方人的人生的向往首先在于人对于人生的要求上,比如恋爱、财富、权利,人总是在逐步追求,在追求中向前,在追求中逐步充实,并体会着愉悦。但这样的人生情态是不完美的,当他们取得了某种满足后,他们并不会得到满足,满足转瞬成为空虚,不断向前就是不断扑空,人生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印度人,他们更重视对于自身内在层次的追求。如果说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那么向内的人生就是洗刷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他们忘记了外在的事物,把外在遗弃、把外在摆脱,最后境界变成了一大脱空,这便是印度佛教的向往追求。不过这样的人生同样存在问题,人始终还是要吃饭、睡觉、交往的,摆脱外在的一切,遗弃外面的一切事物,包括到你的心,也就不存在内了。同以上两种人生态度不同的是中国的禅宗,不向外,也不向内,屹然而中立。不过这种思想也是不可取的,消极无为。但如若在这个态度上再加一种向往,便走上了儒家思想里的另一种境界。那种境界不偏向也不中立,他们有向往,但他们只依照中间线路而前进,前进也是无限的,不过随时又可变为终点。这种思想的一般通俗化便是一种现前享福的人生观。福的人生观不是折损人的辽远的理想,不仅仅是眼前的内心调和、心物交融的情景,它同时不允许你沉溺在现实之享受。这样来看三路向中钱先生提倡的是最后一种中国儒家的好的思想,我认为这样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也是值得学习的。我们不应当过分追求一些物质上的东西,比如学分、绩点、奖学金„„;但我们也不应该对于外界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忘记了一切;我们应当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有所求但不过分求。

《如何完成一个我》中钱先生说道:天地只生了一个一个人,并未生成一个一个我。他说人与我是不同的。那时候的人都称我,仅仅只能说有这么一个向往,而并非人人有这么一个实际。那样的我是可一而不可再的,旷宇长宙中只有一个我,那就是我不同于人的地方。要想成为一个我必定要建立在人之上,不可一意求新,但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一面。生人之时,有人无我,其继也有我之自觉,我之发现,但最后成为真我的却很少。要成为我首先要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嗜好、特长、境遇,找到自己的模样。钱先生认为最杰出的人,也是最普通的人。唯最普通者,始为最普通者。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圣人就有了。圣人是人性、我性各发展到极点,各发展到理想的境界的人格的称号。人人可以企及,人人愿意企及,最平等,也是最高贵的。他所说的最杰出者也是最普通者,每个人都有尧舜的一面,只是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不同的事。最终要成为一个我,当使我成为一个圣人,一个圣我,尽人之所及,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圣人的伟大正伟大在和别人差不多,我们首先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比如父慈子孝,作为子我们应当做好孝,而不是一味追求父慈。对于怎么成为一个我,我的理解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平庸的人。

在《人生三步骤》中钱先生提到,人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要阶段便是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有生命的存在。但这与活的境界没有关系,锦衣玉食是活,箪食壶浆也是活,住在什么房子中,怎样出行这些都没有关系,这便是生命的第一阶段—活着。对于第二阶段便是关于生命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你活得怎么样,具体表现在人的事业上。我们应当有超乎衣食住行生活之外的另一番变现,因为我们并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要求生活只要能满足维持我们的生命就可以了。下一步的行为便是生活的一种手段,举古人所讲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我们的行为。修身不是束缚人的旧规矩旧道德,相反地修身是我们最大的自由,因为修身是个人的。我们可以有所不为,这就是我们的消极的自由,不过说是消极的实则是积极的,比如文天祥杀身成仁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第二步齐家,主要讲的是维持家庭里的关系所应采取的行为,从而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他举了两个不平常的例子。第一个是舜不被家里人待见,家里人都打算害死他,但他不怨恨,而感化了家人。第二个就是周公处理家里的问题的方式—杀死他的哥哥管叔,辅佐成王,也是齐家。历史上还有很多齐家的故事,都是这一种精神。做好了个人的,家庭的接下来就是国家方面的,不一定要治理国家,可以立志养志,爱国家爱民族。此上两个阶段已经谈完了,接下来就是归宿—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人有开始必然也有归宿,这儿的归宿不是讲生死而是讲人生的归宿人性。万事万物都有着他们的性格,人的天性是难以知晓的,但人的行为是要合乎自己的天性的。比如我们提倡孝就是因为我们认为孝是我们人的天性。德性也是这样,不然德为什么要加一个性呢?喜怒哀乐都是人的性,只要我们的行为能合乎我们的天性,尽可不问境遇,自得安乐。虽然这里面很多只是钱先生对于古人的生活的理解的抒发,但作为千百年的文化传承,还是有很好的借鉴之处。我认为,我们首先要解决生活的问题,先要活在世上才能有所行为。接下来是怎么活,做好自己的事,再推及到家庭,到一般性的群体、组织,再到整个国家社会。做好这一些事情,然后再考虑到自己的天性的契合度,是否达到了自得安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基本上就可以了。虽为三个境界但是并不相互抵触,是可以同时达到的。

关于《中国人生哲学》,第一讲主要论及中国到底应不应该西化的问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过在中国近代史那儿却出现了问题。西方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冲击着中国的文化。那个时候提出要变法求新不过究竟是怎样一种新呢?要到什么样的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形态?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中国的人的人生问题。虽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那个时候已经变得很大了,就他的小学教育说起就与以前不同了。再到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开始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全盘西化,主要抨击旧中国、旧思想,专门学西学。钱先生提出:要变向西化是否认不了的,不过能不能西化首先就是一个问题。我们求新就是要学习西学,可是西方人是不被外物改变的。无论是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都没有变。西方人崇尚分,也喜欢与其他人分,她没有把她的殖民地的人变成她的国民,她要的只是统治你,对于美国要独立她也没有阻拦,因为她的文化中是崇尚独立的,要分就分,西洋文化贵分不贵合。再讲美国的文化,中国人在美国还是美国人,黑人在美国还是黑人,犹太人在美国还是犹太人。与之相对比的中国文化却是贵合不贵分的,许多外来人种来到中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变成了中国人,在很久以前也就有了天下大同这一理想。他让为他们那个时候的西化实在是似是而非,仍不是西化,否则中国早就不是中国了。那个时候他们要尽量取消中国文化全盘西化,到底对不对,钱先生已经给出了他鲜明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化有好的一方面,中国的人生有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有她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已经变得够新了,我们应当有我们自己的文化,让西学融入中华。的确如此,中国文化有着她自己独有的魅力和价值,虽有不好的方面但我们仍应当保留她的好的方面,毕竟我们是中国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氛围才能活出我们的人生。中国文化在传承了几千年后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掉,中国人应当过有中国文化的人生。

在《中国人生哲学》第二讲中他主要提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其实并不应该受到今人的过分批评的,我们应该理性的认识到其中有些思想的合理性。中国的旧思想不是过分看重个人而是注重群体,以群体主义的道义观点为主。中国讲仁,这个思想在西方是没有的,所谓仁简单地理解就是两个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关系,与西方的个人主义观点不同。作为一个仁者是有爱的,讲爱的同时一定也有敬。可是西学是提倡人人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平等、自由、独立的,这又和中国的思想矛盾了。在儒家的思想中是有着信奉天地君亲师的传统的,这又和西方的宗教方面的有些看法不一样。对于这些中国人以前的人生观念,那个时代是基本上被否定的,现在有没有用,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就算认为没有必要我们也不该多骂,我们应当尊重别人的这一观点。

第三讲中继续第二讲的话题,讲了关于中国古代人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在各朝各代都有一本必读书,《论语》、《孝经》、《尔雅》、《四书》、《五经》„„,不一样的时代读的东西不一样。其中《大学》里有齐家之说,就讲到了夫妇的关系。春秋时代的重耳逃到狄国娶了妻子,后又逃亡他国,他的妻子就为他等着不改嫁,逃到齐国后又娶了一个妻子,他的妻子在大局面前选择了分离。最后重耳由秦返晋做了国君,可以说重耳的一生是与他的两个妻子分不开的。另外又举了程鹏举的故事,若不是他的妻子足够贤能,他的一生也就是个人奴,不会成为元朝的陕西省参知政事。中国的戏剧中也有韩玉娘的故事,三娘教子的情味,旧文学中的还有孔雀东南飞改编的戏剧。从这上面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是重感情的,我们对于情有着独特的理会,单从家庭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个人与家庭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行动改变着其他部分。

第四讲主要讲明天的中国人应该怎么做,主要针对那个时代的台湾人而言,不过有些观点对于现在的我们仍有借鉴价值。那个时候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钱先生主要谈了国家层面的看法。美苏对立格局到最后到底会怎么样,大陆和台湾到最后会不会统一,世界格局会变成什么样子。因为台湾是亲美的,主要谈了一些关于美国的处事的看法。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取得了世界强国的地位,满意了满足了,可是失意就是这样开始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失利了。得意了后应该怎么办?这是作为中国人应该注意的问题。美国的失意是怎么出现的呢?这与他们的心理有关,一旦成功心里不免出现骄心,不懂谦虚很容易出问题。苏联在两次战争中始终躲在后面不肯出面,他们取得了成功,但一旦成功后他们也出现了问题,出兵阿富汗。钱先生认为得意后,成为第一流的人物后我们不应该骄傲,我们应当懂得谦虚、谨慎、有礼貌,要学会退让,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最后举了诸葛亮的例子来谈谨慎,提出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至于我们今天这些大学生,我认为对于国家的世界的形势应该有所了解,不一定要全面。我们对于我们的成功应该持有谦虚的态度,我们应当意识到潜在的威胁,有忧患意识,不骄傲自满。另外我们需要行事谨慎,凡事要仔细考虑再做决定,不可意气用事。

读罢《人生十论》,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谈到了很多儒家的思想。比如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经典的思想虽然离我们遥远,但仍然有借鉴的意义,或多或少对于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还有一些关于西方的人生观的介绍,对于我们了解西学有一定的意义。不过这本书因为年代的关系有些方面是没有可取之处的,一些观点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了,有些观点有一点偏激。另外由于这本书本身就是在一些散的文章合在一起编成的,有些观点在一篇文章中出现了后又在另一篇文章中出现,整体上思路不是很清晰。从这本书中所能学到的东西应当是对于中国古人为人的学习,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那一种谦虚、谨慎的为人之道,向他们学习传统的处世学问,做好一个人。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有我们自己的独特的追求,活出我们的个性,追求外在的东西但是不过分追求,我们有我们的正确的价值观,修身养性,成为一个独特的我。

第四篇: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姓名:汤哲凡 学号:180312066 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所著的《论自由》翻阅一遍,说句实话,还真是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半知半解,也许是由于该书是由外文翻译而来,有些语词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还有就是密尔所表述的观点、其所展现的论证也确有一定的抽象性吧。最后,终在查阅了些相关论文,才大体明白密尔所阐述的自由观体系。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初本科阅读哲学书籍的情形,例如《西方认识论简史》、《西方哲学史》、《法哲学原理》等著作,真是颇费些脑力,最后亦是不解甚多。在此说点题外话,本人现在对哲学专业的看法有了极大的变化,当初班上的同学大多是被调剂至哲学专业学习的,也包括本人,普通大众的看法就是哲学专业毕业就业前景不好,是个极其冷门的专业,本人也是抱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乎,对哲学就没有了兴趣,在哲学院懵懵懂懂的走过四年。现在想想,当初真是年轻,要是本科期间多看点哲学专业的书籍、好好上课对自身真是大有裨益,如果能看懂哲学专业的书籍,法学的书籍自然也就容易看懂些,特别是法理,有着较高的抽象性。当初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哲学的,是因为与普通大众持那种较低层次的想法,现在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哲学的,是因为自己本科没有学好哲学,担心与同僚交流起来一问而三不知。好了,回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印《论自由》序言中强烈批判了密尔在该书中对有关自由的观点,批判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是以引诱无产阶级放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目的——“密尔,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只看见了资产阶级的自由,而抹杀了阶级内容,空洞地高唱个人自由、个性发展,实质上只是在鼓吹资产阶级随心所欲地发展经营、进行剥削、扩张政治势力的自由。”然后,坚定地支持马克思的自由观——“自由乃是一种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进而控制自然、控制社会生活、控制人类历史的实际能力。所以自由对于我们来说,正如民主一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在于实现人类的无阶级、无剥削的幸福生活。”该序言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该序言写于1959年2月,我想难免是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密尔在《论自由》中主要阐述了两条基本原则,也就是其在第五章《本书教义的应用》中提到的两条格言:第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益,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第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时,才能裁判个人的行为,对个人施以强制力量。密尔对自由观论述的逻辑起点是个人自由,在《论自由》第一章《引论》部分,密尔开宗明义地宣称他所讨论的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主要是社会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之性质和限度,不受尊重的、不受限制的、不是绝对的自由就不算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而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是按照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去追求给我们带来好处的自由。在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部分,密尔主要论述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关系及对社会的影响。言论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外在表现。个体自由的主旨在于思想自由,思想自由表现于外成为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或称为表达自由,是一种获得和表达各种意见的自由,包括了收集、了解和发表各种事实意见的自由,其核心内涵在于个人的所思所想能够以某种形式体例表现于外而不受桎梏。言论自由是维持真理的必要条件,言论自由的价值在于其能够维护知识真理、健全民主政治,促进个人价值。但言论自由并非不受约束的自由,而是被法律框定了必要限度的自由,同时法律也为言论自由提供了保证。

在第三章《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中,密尔认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由个性自由与个性成长共同构成,人们应该按照自己的个性去生活,这样按照自己理想的样子生活远比别人认为好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是会更有所获的,一个人保有自己的个人自由不仅有益于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且有益于社会的长久发展。首先,个性自由是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原动力。为了突出个性自由的重要性,密尔将个性自由与幸福联系起来,真正的幸福是拥有自己的个性,依照自身的个性去追求自身的喜好,这样,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个人的能力不仅得到了发展与提升,人类的生活也变得多样与精彩,富有生机。可见,个性自由是幸福的重要源泉。个性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得到充分发展,个人价值便自然而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他人而言,也更具有价值。这样一来,社会中的人们都得到幸福的良好体验。其次,个性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密尔在指出个性自由对人幸福指数的提高及人的价值的体现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后,将个性自由对民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亦作了详尽的说明。他强调,一个民族的个性自由是这个民族永葆发展青春的不竭动力,社会进步的可靠源泉是自由。

在我看来,抛开意识形态的需要,密尔的自由观体系是值得我们当今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可以借鉴和思考的。特别是言论自由方面该如何设立一个合理的限度与超出此限度该如何,比如说今日有人在网上在事实还未查证的情况下发布矿难死亡人数,但是这个死亡人数却少于实际死亡人数,警察却将其拘留。警察是否能将其实施拘留?重庆大巴坠江事件,在事实未查清的情况下,有网友造谣是轿车女司机逆行所致,后众多网友盲目跟风,影响舆论,剑指该轿车女司机,后经查证是大巴突然转向冲入江中,并撞了该轿车,该事件却未见有网友对该谣言负责,这不正是密尔所阐述的“多数人的暴政”吗?该女司机白白承受了一波舆情压力。按照密尔所阐述的原则,是应当有造谣的网友为该女司机承担法律责任的,因为其所行使的言论自由侵害了他人的利益了,是应当受到强制性的惩罚的。上述两个事件的区别对待,是应当值得我们反思的了。

第五篇: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姓名:吕紫君 学号:1003010402 班级:港航四班

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一、作者简介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06—1873)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经济学家、著名的自由主义法学家,19世纪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密尔的父亲詹姆斯·密尔(史称老密尔),是一位经济学家,功利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密尔自幼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之下受教于法国和英国,继承了功利主义学说传统,继边沁和老密尔之后成为该学派的领袖。密尔在政治上属于激进派,长期致力于议会改革,对宪章运动也抱同情态度,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妇女参政促进会的创办人之一。密尔一生创作诸多,为《旅行者》、《编年史早报》、《威斯敏斯特评论》、《法学家》等刊物撰稿多年后,应聘主编《伦敦评论》。在此期间的著述后被收入《论文集》中(1859)。密尔主要著作有《逻辑方法》(184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妇女屈从》(1869)、《论自由》(1859)、《代议制政府》(1861)等。其中《代议制政府》是西方第一部论述代议制的专著,是密尔政治思想特别是国家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约翰.密尔的代议制理论主要包括代议制政府的形式、职能、民主制、选举权、议会以及地方代表机关和民族等问题约翰·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著《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二、写作背景

密尔生活在19世纪,18世纪最早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此时正迅速推进,英国工业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发展,英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凭借着强大的国力,英国确立了自己的殖民霸主地位,称为“日不落帝国”。而伴随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厂工作条件与环境的恶劣、童工以及工人待遇问题日渐突出,工人阶级的问题开始日益明显,而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愈发变得尖锐。此时,西方世界中启蒙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自由主义学说获得极大发展,而密尔的《论自由》便是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此书体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英国资产阶级的要求。当时的英国,政治上,资产阶级已经取得政权并已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经济上,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并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国内,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封建势力的残余,扩大统治权;在国外,一方面要求保持前几个世纪夺取到手的广大殖民地,另一方面还要求无限制地向外扩张,以便开拓更多的殖民地,攫取并垄断世界的原料和市场。总之,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

主要思潮是在自由主义的口号下,要求破除一切障碍,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便无所忌惮地追求利润。密尔的“论自由”,恰恰就是这种追求利润的狂热的呼声。

三、内容简述

我所读的是由译林出版社2009年重印的写于一九五二年的《论自由》汉文本,一书采取“总-分-总”的论述方式,共有五章:

第一章为引论,指出全书要阐述的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探讨社会对个人施用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认为干涉社会成员行动自由的唯一目的应是“自我防卫”──防止对他人的危害。宣布自由是在不剥夺他人自由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道路去追求自己的好处的自由。

第二章论述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认为人类应当自由形成意见,自由发表意见,否则便是人类理性与德性的毁灭。

第三章阐述个性的自由发展,认为这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会使人对自由、对他人更有价值。主张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反对社会习俗的专制。

第四章讨论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提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源于社会对他的保护。社会成员的行为只要互不损害利益和权利,只要为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受损害与妨碍而承担责任,就不受社会强制。

第五章重申两条基本原则:个人行动只要不涉及他人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也不得对之干涉;个人行动若有害于他人利益,个人要向社会负责,要承受社会或法律的惩罚。

各部分过渡自然,条理清晰,论证的逻辑十分严密。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 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但这个 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 御鹰王爪牙的状态。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 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密尔明确提出这篇论文的主题不是所谓意志自由,而是公民自由或者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说要探讨社会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他认为,在自由与权威这个我们早已经熟知的部分历史中的斗争中,相比于其他的斗争,它的独有的特色最为显著。

全书近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讨论了思想自由。密尔反复论证的个人意识和表达自由的一个重要根据,就在於任何一个人或人类团体,从最伟大的政治家、宗教领袖,到某一个集团、阶级、党派、社群直至国家、社会,都不可能一贯正确;因此,人类永远不应当抑制任何不同的意见与表达。作者认为思想自由是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与信仰自由、表达自由、宗教自由、学术自由、出版自由等权利有密切的联系。思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它是一种理性的解放,具有独立的地位。密尔指出:本书所要讨论的不是作为哲学命题的抽象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而是公民自由亦即社会自由——即一国人民在社会中应该享有什么样的自由权利的问题。自由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民对于国家机器统治权利的限制问题。这个公民自由的问题,“它几乎从最远的年代以来就在时代上划分着人类”,而在人类文明进步的新阶段中,“它又在新的情况下显现出来,要求人们给以一种与前不同而且较为根本的处理。”密尔从历史发展的观点考察人类自由权利的进步。他指出,现今已经接近于这样一个时代,国家的各种官府必须成为人民的公仆或代表,可以按照人民的意志设立或撤销。必须使“统治者出于选举并且仅任短期”,以保证政府权力不致被无限制地滥用。

在密尔眼中,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对个 人和社会来说意义深远: “还不是单单为着或者主要为着形成伟大思想家才需要 思想自由。相反,为着使一般人都能获致他们所能达到的精神力量,思想自由是 同样或者甚至更加必不可少。在精神奴役的一般气氛之中,曾经有过而且也会再 有伟大的个人思想家。可是在那种气氛之中,从来没有而且也永不会有一种智力 活跃的人民。”由此看来,思想自由能发展人的个性,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 步;相反,如果用一种外在的标准或通过权威的力量去限制或压制人们的各种意 见,将会妨碍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密尔认为,当个人思想与能力成熟时,他就 应当按照自己的办法,自由地决定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这是人的权利,别人的 和社会的经验并不应该成为他的行为准则。人的个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别是首创性,作为人的个性之一,是人类 事物中非常有价值的因素,社会需要有人去不断发现新的真理和创造新的事物,因为没有任何事不是由某个人首创的。密尔认为,虽然能进行首创的人只是极少 数,但为了着重要的少数,我们必须保持能让他们生长的土壤,即给人们一个宽 松自由的环境,允许人们有个性。凡是有首创性的人,往往都有极强的个性,同 社会不太相容,但观察一下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正是他们首先带来了社会的 进步,然后其余平凡的人们模仿他们,社会发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进行的。

至于政府对于个人权威的限度,我们可以从两条密尔有关自由的定则来理 解:一是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 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可以避而不理,至多可以进行忠告或 规劝。二是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该接受社会的或法律 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权对个人行为进行裁判,并对他进行强制判 决。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预,只应是为了防止他人利益被损害,不可以更进一步。

密尔还仔细论证了对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的看法。个人的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和一切立场的出发点。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把个人主义看作 是自由主义的另一种表述。自由主义对个人及其自由有独特的看法。个人有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有充分的自由权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每个个人在享用自己的自由的同时都应该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权利。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在价值上却是平等的。密尔认为自由的价值是不证自明的,倒是那些反对自由的人才负有举证的义务。自由主义及其各种流派都主张要求个人自由,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个人自由的原则意味着自由的个人有权不服从专横的外部强制,也意味着自由的个人有义务不对他人行使强制。如康德所说,只有使每个人自由的程度未超出过可以同其他一切人的自由和和谐共存的范围,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享受自由。

四、读后感想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自由,一个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无数的人们追求它,无数的思想家关注它,对它的争论无休止的进行着。

卢梭那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确实,人们对于这个现实的社会别无选择,虽因生而入其中却只能因死而出其外,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里面,相对于社会,个人永远是个弱者。但人们并非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有限的理性去认识自己和社会,并通过法律使个人和社会、自由和权威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状态,以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最大自由。

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密尔的名著《论自由》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这部著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密尔所宣称的自由毕竟是离不开社会的,人是一个能够自由发展的、任其随自己喜好的态度去生活。但是,他也必须区分自己自由的权利界限,在密尔的自由论中,自由,也就是不能损害到他人的利益。这也是我所能读懂的层次,在不干涉他人权利、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你是可以干任何你想干的事情的。当然,政府也不能干涉人们的这种自由,密尔理论中,政府过多干涉人们自由,会增加政府的权力,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们陷入崇拜权力的情况,从而丧失自己的自由观念,依附于政府,而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受干涉,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如前面密尔所述,意见就算有其真理性,但反对的或者不同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真理性是有所帮助的,我是这样体会的。密尔还特别注意到现代商业社会所带来的平等化、平庸化、与趋同化倾向。密尔认同商业社会是一个倾向于平等、平均、平庸的社会,在这种社会,所有人“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相同的世界”,“他们现在读相同的东西,听相同的东西,看相同的东西,去相同的地方,所持希望和恐惧也指向相同的对象,拥有相同的权利与自由,以及主张这些权利的相同人的手段”。大众教育的普及,传媒的力量,交通的改善,商业制造业的发达,“所有原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如此巨大的敌视个性的势力,以致不容易

看出个性如何还能保住其领地。”

初读、细读、品读之后,我感到我受益良多,联想到现在中国的民主自由长久存在的问题。中国的民主自由是与当今世界所谓的民主自由有一定的距离,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文章的时候,会有一个审批的过程,会有一些字会变成一些奇奇怪怪的符号,这都是在西方国家不能所遇见的情况,这完全是政府干涉个人言论自由的铁证。如果说这事国家对我们关爱的保护,那我真得想说,也是代表大多数人说,我们真得不需要。我们渴望真正的自由,我们有自己的权力去做自己喜欢的那种简简单单的事情。我想说,那些思考的禁区却恰好是一个社会最敏感、最关键的领域。相对于社会,个人永远是个弱者,人们总是通过有限的理性去认识自己和社会,并通过法律使个人在社会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让自己的意志得以表达,从而实现人在社会中的最大自由。密尔说:凡主要关涉在个人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个性,凡主要关涉在社会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社会。每一个人都受到社会的保护,每个人对于社会也就应该有一种报答,那么这种报答要以何种方式?或者还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到底要遵守何种行为准绳?在密尔看来,首先是彼此互不损害利益,第二是每人都要在为了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于遭受损害和妨碍而付出的劳动和牺牲中担负他自己的一份,这些条件,如果有人力图规避不肯做到,那么社会是有理由以一切代价去实行强制的。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个人的行为要有一定界限,当一个人都行为有害地影响到他人的利益的时候,社会就对他有了裁判权。

仔细审视我们的现实生活,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被侵犯往往是间接的,政府或个人总是通过侵犯公民的其他权利达到侵害公民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目的,因而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实现对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保护。就我国法制现状而言,当前应该对一些表现公民思想的权利进行立法,尤其是十几年仍然呼之不出的新闻立法!尽快出台新闻法对于思想自由以及言论自由都有着超越一部法律本身的意义。自由相对于生命是不是一种奢侈品,我不知道,陈丹青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一点很可怕,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妈的信仰,能活下去最要紧”。很多人愿意为 自由放弃生命,西方人自由被侵犯时,被激怒的敏感线极高,但是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尊严被践踏,人权被侵犯,自由被剥夺,人身被奴役的时候,似乎没有群体 的愤怒和反抗,就是被害人,也更愿意隐忍着活下去。在阅读约翰•密尔《论自由》的全过程我都在思考有关自由的话题,这一切让我对思想自由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悲剧性命运不得不深思。

五、结语

我想每本书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否定它或肯定它,否则也就是犯了激进主义了。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再加上个人对同一事物看法的不同,因此对同一本书的评价也就不同了。历史上,《论自由》受到过追捧,也受到过严重抨击,但我想,这恰巧反 映出了不同年代,不同社会中自由的尺度是不同的。我认为 “自由主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自由主义最主张就是个人的自由,但这是法治之下的自由,因此,为

了让每个人享受同等的自由而对个人的自由通 过一个人的自由为价值内核的法律来加以必要的限制。自由主义主张保障人们的 自由,但不意味每个人可以为所欲为,而这一观点在密尔的《论自由》一书中已 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密尔的尺度,也是我们的自由所应有的尺度,肆无忌惮地张狂,并不是真正的洒脱自由。《论自由》中的自由理论,这在当时思想启蒙的浪潮中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到它是一座思想的无价宝库,对人们于自由的理解有着极强的启迪作用,是我们行为的指路明灯。

六、附注

论自由》一书写于1859年,最初由严复先生于1903年将其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当时严复先生将《论自由》译作《群己界权论》。在一九五九年此书出现新的版本,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评论。之后被各大出版社重译出版。

下载杜时忠《德育十论》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时忠《德育十论》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关于密尔的论自由,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一下:一伤害原则二 多数人暴虐三 言论自由四 个性自由是人类的福祉五 天才的首创性六 涉己的行动不需要向社会......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对于夸美纽斯也用不着我在做任何多余的评价,而对于《大教学论》我目前还不能好好的理解,因此不好妄加评判。因为这样的书是需要用一生来研读的,而我现在......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一 有关黑格尔的一些浅见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思想的全然否定,并不是建立在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之上,而是彻底地弃之不用。然而,黑格尔的思想涵盖了各个......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成书于1662年,在书的扉页就写着这句举世闻名的话:“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无所不包的艺术”。夸美纽斯旨在探索一种教学法——一种无论在......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所著《大教学论》(1632)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副题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共......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范文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继承和对自身内容的阐明。对待这篇文章的理解不能仅......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之一。夸美纽斯(1592-1670)生活于欧洲宗教改革爆发以后的动荡时期。他经历了民族压迫、宗教迫害和三十年战......

    《文学创作论》读书报告

    《文学创作论》读书报告 一、作品概述 本书并不是一般的文学理论著作,而是一本创作论,是专门研究作家创作心理以及驾驭形式的特殊规律和技巧的,可以说是一本审美形象本体论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