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虞城产业集中基地的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虞城产业集群基地的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3]。近年来,虞城的产业集群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竞争优势,但与国内外一些专业化的产业集群相比,其发展还相对滞后。本文主要阐述了虞城产业集群基地的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劣势、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其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对增强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协作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产业集群 自主创新 钢卷尺
提及虞城,很多人会想到巾帼英雄花木兰;而提及虞城的产业,很多人会想到这里的钢卷尺。然而,这只是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一个部分。目前,虞城已形成五金电子业、纺织服装加工业、食品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了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新格局。虞城县位于河南省商丘市东部(黄河故道南岸),包括10个镇,16个乡,其产业集聚区是作为河南省第一批批审的三个县级产业集聚区之一,成立以来从建园处的12家食品加工。钢卷尺加工类企业,发展到95家进园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26.6万平方米,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6.2亿元,单位规划面积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平方公里,从业人员达6500余人
一、暑期实践调查方法
针对虞城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我主要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返乡实地调查,了解家乡产业发展现状,访问相关领导人获取信息,力求做到真实客观,就虞城产业集群基地的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劣势、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其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
二、虞城产业集群基地的发展现状
在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到,虞城的钢卷尺市场份额占到全国的85%,年产钢卷尺达6亿只,其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及地区,近20家钢卷尺企业已形成规模化发展。一个小小的钢卷尺,硬是在虞城发展成了一个大产业,被卖到了全世界。目前,量具行业形成了以钢卷尺为主打产品的产业链条,在产业集聚区内现有以华新电子量具、大洋量具、华 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联量具、创业卷尺材料有限公司、木兰电器等为主导的钢卷尺、钢带、电子加工等企业40家。
像钢卷尺这样的“小产业”还有食品加工业,虞城的速冻蔬菜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60%;肠衣出口量占到全国的1/3,世界级理事单位企业两家。目前,现有以顶佳食品、木兰食品、小丫食品、木兰府食品、华裕面粉、群友食品、广纳利面粉、森林木华食品等食品加工企业23家,面粉年总加工能力5亿公斤;方便面年加工能力6万吨;速冻食品年加工能力13万吨,以速冻甜玉米、荠菜为主的速冻蔬菜年加工能力占全国的60%以上;饲料年加工能力15万吨。以河南省万新肠衣有限公司、河南省誉德肠衣有限公司等为主的肠衣加工企业,拥有世界肠衣协会副理事长1名,委员2名,理事单位2个。年产盐渍羊肠衣2万桶,肠衣加工出口创汇占全国总量份额的近30%。
纺织服装加工业是虞城的又一主导产业。今年2月17日,省长郭庚茂到虞城县产业集聚区考察。当看到国际知名服装品牌乔治白服饰在虞城县建起的厂房及生产基地时,对虞城县产业集聚区的纺织服饰业发展进行了表扬。虞城县紧紧抓住产业转移机会,引进了辰龙纺织、九洲纺织、春宇纺织、乔治白服饰、金缕衣服饰、蕾蜜尔内衣、名凯服饰、顶森服饰、华宜服饰、毛毛袜业等为主的纺织、服饰加工企业19家。目前,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已经拥有年生产纺织76万锭、各类服饰服装加工1000万套的生产能力。
截至目前,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内已入驻各类工业企业135家。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虞城县成立了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从项目进入集聚区选址、环评、备案、注册、登记、规划建设直至投产运营等一切事务均明确专人负责,为企业提供全程“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同时为企业构筑融资平台,依托虞城县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及虞城县金诺担保有限公司和虞城县诚信担保有限公司,搭建了投融资平台。2010年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2000万元,为产业集聚区企业融资6180万元。
三、虞城产业集群基地的发展优势
1、地理位置。在商丘虞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下,商丘向东南发展,虞城向西发展。现在政府的公建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集中在西部新城区。虞城交通条件便利,铁路、高速、城际快速路等将虞城打造成河南中部交通枢纽城市,对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大有裨益。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和知名品牌。虞城县一些优势产业不断整合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和知名品牌。如虞城钢卷尺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大钢卷尺生产加工基地,与此同时也涌现了一批诸如科迪、科达等全国知名品牌。
3、产业积聚效应明显。虞城县大多产业集群特别是五金电子业、纺织服装加工业、食品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聚集程度比较高,形成规模经济,产生了良好的集聚效应。这种相对集中的分布可以为产业集群带来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从而带来竞争优势。
四、虞城产业集群基地的发展劣势
1、虞城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数量少、规模小的结果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低下、经济辐射能力弱,进而无法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竞争优势难以持续,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不强。
2、人才、技术、资金实力偏弱。虞城县产业集群是依托农村或小城镇发展而成的,主要集中于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档发、皮革、纺织、服装、鞋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壁垒非常低。这些集群里的企业以个体、家庭企业为主,起点低、规模小,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实力不足,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陈旧、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由于缺乏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3、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虞城县大多数地区产业集群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而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产业集群周围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配套,代表整个集群内大多数企业利益的行业协会不发达,各方面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完善,从而阻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五、虞城县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机遇
1、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我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国的产业集群自诞生以来,经过30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比较早,成长快,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极具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为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政府的大力支持。虞城县产业集群近年来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高度重视中西部开发,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河南省政府积极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和优化升级,规范指导和扶持产业集群发展,出台了一些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措施,对集群内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给予大力支持,为虞城县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虞城县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
1、虞城县产业集群起步较晚,外部竞争力稍显不足。高度专业化生产和更大的市场空间的开拓受到局限,总体思路和实际操作性政策相对滞后,区域创新机制缺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外部竞争力明显不足。
2、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虞城县产业集群崛起于农村的工业化,出自农民之手。农村发展工业基础薄、起点低,发展初期基本上依赖劳动力和土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这决定了农村工业的发展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缺乏。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容易造成企业间的模仿和恶性价格战,不利于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
3、融资困难。虞城县产业集群中大多数是民营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基本采用自我投资、滚动发展的模式,依赖原始积累而逐步发展起来,企业很少利用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资助。从投融资环境看,虞城县大部分产业存在融资难问题,抗风险能力弱。由于缺乏资金支持,部分企业机器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七、虞城县产业集群对就业的影响
虞城县原来为农业大县,国家贫困县,工业发展非常缓慢,很多人在春节过后就会选择外出务工,留下孩子和老人,这样的情况造成孩子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老人不能安度晚年。但近些年来工业发展迅速,GDP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改善的同时,就业就会也多了很多。现在春节过后,再也不用为买一张外出的火车票而发愁,有意愿的村民可以通过面试,进入自己理想的公司,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虞城县急企业之所急,及早谋划,通过政府牵头、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帮助企业破解招工难题,保证了企业用工需求。
河南乔治白服饰有限公司2011年年底完成建设,今年农历正月刚刚正式开业。在招工中,仅三天时间面试人员就达到近千人,公司通过层层考核和把关,最终录用了第一批员工756人。同时,海博工具(商丘)有限公司、河南顶森服装有限公司、虞城县创 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业卷尺材料有限公司、金缕衣服饰等企业,也在很短的时间内招足了员工。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得益于虞城县政府为破解企业招工难而采取的建立信息库,保障信息畅通、建立责任制,落实服务帮扶措施、整合资源,建立平台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八、关于虞城县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的建议
1、积极引导,科学规划,注重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政府要根据当地企业经营模式和产业集群发展态势,遵循市场规律,对产业集群进行科学的布局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工业园区,培育一批聚集效应明显、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增强产业集群整体市场竞争力。
2、加强人才培养。一要创新人才发展规划。做好人才工作,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要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分近期、中期、远期制定具体可行的人才发展规划,积极做好援助干部的引进和本地干部外出培训等工作;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盘活现有人才的主要措施,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前瞻性、实效性;三要创新人才工作政策机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政策机制,是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我们要不断建立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主导的人才评价机制;以竞争择优为主导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人才流动机制和以一流业绩、一流回报为主导的人才激励机制;四要创新人才服务方式。做好人才工作,首要的是树立服务意识,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基础。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服务的内容要不断丰富,服务的形式要不断更新,服务的质量要不断提高。总而言之,就是要根据人才类型、层次、需求多样性的特点,不断改进我们的服务工作,提高人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提高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从国外典型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经验看[4],只有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才能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实现集群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培育和提高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各种产业集群中主动引入自主创新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淘汰落后设备;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 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产业技术水平。同时,企业要充分利用当地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力量,发挥当地的专业性人力资本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使企业群获得技术含量的提升,推动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4、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政府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本地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和外地企业家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积极研究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法律法规及产权保护、金融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最后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加快专业市场、现代物流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
九、暑期实践感想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获得的不仅仅是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对于家乡的热爱。当了解到自己家乡的发展优势与机遇时,我的内心激情澎湃,因为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有我的亲情更有让我骄傲的产业和文化;当了解到家乡的发展劣势与挑战时,内心又相当紧张,因为我认识到了自己家乡与社会的差距,自己家乡与世界的距离。但是这些都只能激励我奋斗的意志,完善自己,建设家乡,最终实现我的中国梦!参考文献: [1]徐康宁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国工业经济, 2001,(11)[2]刘世锦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济学动态,2003,(8)[3]江征业集聚形成机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代管理科学,2002,(12)[4] 骆静,聂鸣展中国家集群比较分析及启示[J]国经济与管理, 2002,(3)
第二篇:藏药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藏药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截至 2019 年底,西藏自治区医药生产企业 24 家,其中:藏药生产企业 17 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 6 家,医用制氧生产企业 1 家。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以上的医药制造业 12 家(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藏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藏金珠雅砻藏药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藏草宜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藏月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西藏雄巴拉曲神水藏药有限公司、西藏金哈达药业有限公司、西藏藏诺药业有限公司、西藏聂拉木神猴藏药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剂型有丸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涂膜剂、贴膏剂等 8 种。
(二)运行情况。全区医药工业总产值由 2010 年的不足 7.4 亿元增加到 2018年 12.87 亿元、2019 年产值 16.2 亿元(其中规上企业产值 15.1 亿元、规下企业1.09 亿元),年均增速为 7.16%;2018 年全区医药工业增加值 6.03 亿元,同比增长 7.4%;中成药 2600 吨,同比增长 13%,2019 年工业增加值 7.71 亿元,同比增长27%;中成药2927吨,同比增长12%。2019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医药企业有4家(奇正藏药 7.8 亿元、甘露藏药 1.7 亿元、藏草宜生 1.76 亿元、藏药集团 1.3亿元),单品销售突破亿元的有 5 种(奇正公司消痛贴膏、白脉软膏、青鹏软膏,藏药集团十味龙胆花颗粒及诺迪康公司诺迪康胶囊)。2020 年 1-3 月,全区医药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3.8 亿元,同比增长 18%,中成药产量 532 吨,同比下降8.36%。
(三)技术创新。“十三五”期间,全区医药制造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研
发认证工作,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过 1 亿元,共开展科研项目研究 43 项,取得专利 13 项、创新成果 11 项。截至目前,全区医药企业共获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 311个,其中藏药品种159种。22个藏药品牌产品获得自治区著名商标,2个获国家驰名商标。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 2 个(奇正公司消痛贴膏、诺迪康胶囊),《国家医保目录》的藏药品种达到 50 个。
(四)产品质量。“十三五”期间,区内企业加快推进质量标准体系建设,23家医药企业全部通过国家新版gmp认证。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123种藏药材通过德国 ceres(有机食品认证)质量认证,58 种藏药材获得美国、欧洲“通行证”,并通过加拿大 gmp 认证复检。
(五)智能制造。自治区积极推进藏药产业智能制造,我厅积极支持奇正藏药集团申报医药智能制造项目。目前,奇正藏药集团申报的“基于自主核心智能装备的藏药外用制剂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已经通过专家评审,项目总投资 8080.59万元,争取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资金 450 万元。
(六)供应保障。全区医药行业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对大宗常用藏药材和名贵濒危野生藏药材的繁育、栽培、种植、推广力度,截至目前,共扶持藏药材生产种植项目11个,下达扶持资金1410万元,种植藏木香、螃蟹甲、独一味、灵芝、桃儿七、枸杞等药材品种 10 余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藏药材的生产供应。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检验检测资源缺乏,全区仅有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一家自治区级药品检验检测机构,检验类别多,检验周期长,为全区医药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能力较弱。药材交易体系建设滞后,企业收购药材多为从散户直接收购,购买药材渠道分散,未形成统一的药材交易市场。
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种植基地建设,保障原材料供应。全面开展藏药材资源普查,有针对性地开展藏药材种植繁育保护工作,统筹建立藏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扶持引导开展藏药材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构建藏药材种植和保护开发体系。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藏医药领域重点方向、关键技术,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试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集中支持藏医药健康产业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藏药生物医药领域核心技术。
(三)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企业集聚发展。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着力培育重点骨干藏药企业和特色优势藏药企业,鼓励区内医药生产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多种形式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大型医药集团,做强特色优势藏药企业,打造知名藏药品牌。
(四)加强质量监管,健全服务体系。严格执行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推广质量控制、自动化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在藏药生产中的应用,完善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快推进藏药区域性标准建设。
第三篇:崂山区花卉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崂山区花卉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2007年04月28日
花卉产业是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形成的一项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三赢”产业,它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互动,美化城市和家庭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就我区而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花卉产业在全区经济中的地位日渐凸显,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全面分析花卉产业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究提升花卉产业档次和水平的途径与措施,在三月中旬至四月份期间,崂山区统计局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花卉产业调研小组,制定花卉产业调研方案、设计调查相关指标,会同中韩街道办事处有关人员深入基层和调查对象进行了实地调查。在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过程当中,通过座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先后走访了中韩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相关部门、枯桃社区、张村社区,调研范围包括区内几十家花卉生产销售企业、花农以及花卉苗木绿化企业,采取全面调查与抽样调研的方法,初步了解了我区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我区下一步更好地推动花卉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现阐述如下:
一、我区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花卉产业是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区现有人口21.9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4%左右。由于我区地处青岛城市化前沿,“五大中心”的新城区功能定位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然给逐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提出严峻的课题。一方面,城市化步伐加快使大批农民转为无地或少地农民,土地资源日益紧缺,2006年人均农业用地不到两分,传统农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多年从事农业劳作的农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城市生活节奏,且本身固有的技能和素质与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要求相差悬殊,就业问题令人担忧,进而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对此,我区在大力发展三产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适度的农业经济,以保障我区由农村向城市转型期间的劳动力就业需求。近年来,适时调整农业结构,把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拉动农业的增长点,花卉产业也就应运而生并日渐壮大。2006年,我区在全市虽然属人多地少的区市,但农民人均纯收入7599元位居全市第一,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效应,这主要得益于我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益于我区农业结构调整。
(二)花卉产业拉动当地农民增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效果明显。经调查,2006年我区从事花卉生产销售的企业120家(不包括区属企业,以下同),个体花农500余户,苗圃200余家,花卉苗木绿化企业50家,总共870家(户),比上年增长8.8%,从业人员共3600多人,比上年增长16.1%,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000亩,比上年增长5.3%,花卉经营交易面积60亩,比上年增长32.3%。2006年经销盆花400万盆,花卉年产值1亿元,比上年增长35%,花卉年产值约占我区农业总产值的10%,拉动当地农民增收2000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花卉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的途径,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出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再就业的压力,同时也为我区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花卉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枯桃成为青岛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和集散中心。做为我区花卉产业代表的枯桃花卉已有150多年的生产和销售历史,全村7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花卉种植和销售,花卉销量占全市花卉总销售量的一半以上,市北区的南山、河马石,李沧区的李村等市场的花卉绝大部分来自枯桃。2003年枯桃社区建设了面积11000多平方米的青岛枯桃花卉交易中心,2004年投资200万元建设了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智能花室,投资300万元建设了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连栋种植温室,2005、2006年又先后投资300万元建设了高档生产展销温室10000平方米,目前枯桃已经成为青岛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和集散中心。
(四)政府对花卉产业扶持力度逐步加大,花卉生产企业投资额逐年增加。2003-2005年区政府对我区花卉产业扶持资金分别为120万元、282万元和374万元(2005年扶持资金包括枯桃百花园等农业生态园项目270万元),2006年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鼓励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区要把“抓花”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我区花卉生产销售企业、苗圃以及花卉苗木绿化企业生
产投资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88%的花卉生产投资来自于企业自有资金,贷款比重为8%。2003年至2006年,平均投资额由45万元增加到86万元,年均增长24%。
二、我区花卉产业发展特点
(一)以购进为主,种植为辅。统计资料显示,我区花卉产业呈现出产、购、销一条龙模式,目前主要以外购销售为主,销售额占花卉总销售额的80 %。购进品种主要有蝴蝶兰、凤梨、红掌、蕙兰、杜鹃、仙客来等。种植品种以草花为主,主要有一串红、菊花、月季、牵牛花、栀子、桂花等,销售额占花卉总销售额的20%。
(二)花卉销售季节性强,销售范围集中在市内,销售对象主要以团体为主。春节前一个月是我区花卉销售的旺季,销售额占全年花卉总销售额的45 %,每年“五一”节期间举办的枯桃花会是另一个销售高峰期,销售额占全年花卉总销售额的10%。花卉的销售对象主要是私营业主,农户家庭购花较少。青岛市内销售的花卉占72%,市外省内销售的花卉占18%,销往省外的花卉占10%。销售对象中团体购买占47%,个人购买占21%,经销商占32%。
(三)由枯桃花卉带动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化程度日益提高。2003年以来,枯桃社区充分挖掘“百年枯桃花卉”的资源优势,通过采取设立市场,做强品牌、强化载体等有效措施,延伸发展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枯桃花卉交易中心设立花卉交易摊位70余个,岛城知名专业花卉公司和花卉园圃大多在此有经营展示摊位,还延伸发展了根雕、观赏鱼、鸟、奇石等行业,年直接交易额达2000余万元,同时枯桃社区大力拓展旅游、餐饮、园林绿化、休闲娱乐等多个相关产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千人,2006年实现花卉及相关产业产值1亿多元。在枯桃花卉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张村花卉大世界及周边区域开设花卉交易摊位有60余个。王哥庄、沙子口街道种植耐冬、桂花的农户也凭借枯桃交易中心,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家庭收入。枯桃花卉带动全区花卉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年初,由枯桃投资建成的凤凤生态食府的开业,标志着我区花卉产业进一步拓展到餐饮业。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花卉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土地价格成为制约我区花卉生产产业化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区已有150多年的花卉生产和销售历史,但花卉生产、流通企业均处于零星生产、分散经营的状态。2006年,我区花卉产业实现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0%,花卉平均亩产值约5万元,远低于花卉生产发达国家亩产值50万元的水平;我区现有10亩以上的花卉生产企业(户)不到30家,最大的生产户经营面积仅为50亩。花卉生产规模小,不仅不利于先进技术、先进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而且难以降低生产经营中的固定成本,削弱花卉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更不利于我区花卉品牌的培育销售。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用于花卉种植的土地紧张,加之土地价格较高,可谓“寸土寸金”,大规模的花卉种植基地难以形成,严重制约了我区花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花卉种植生产新技术需要推广普及,种植、销售高档花卉的企业相对较少。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我区花卉市场中单盆售价超过千元的花卉品种仅有高档兰花、盆景,零售价格超过500元的花卉品种占全部花卉销售品种仅为10%。现有的中高档花卉凤梨、红掌、大花蕙兰,来源还是主要依赖从广东、北京、天津等地购进。在调查中,部分花农感到他们的花卉生产技术含量低,常规花卉品种多,品种重复现象突出,多为粗放经营,一旦市场相对饱和,极易形成恶性竞争。调查中发现,原始的花卉种植生产成本较高,例如,生产蝴蝶兰用于冬季保温的煤等燃料费用占生产成本25%,如何降低能耗,实现花卉种植集约化,获取最新的花卉种植生产新技术是花农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三)花卉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突出。2006年到我区花卉节参观旅游的游客20万人次,占我区全年游客总量不足4%,单日游客量仅相当于啤酒节的十分之一。2006年花卉节期间拉动周边餐饮收入300万元,占我区全年餐饮收入1.5%。
(四)花卉出口市场有待拓展。从调查资料看到,我区目前花卉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销售市场仅局限在省内,省外也只有10%,国外空白。
四、建议
(一)尽快成立崂山区花卉协会,加强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建设。花卉产业已成为我区种植业的一大亮点,花卉生产销售具有旺淡季分明、销售期短、期货性质突出等特点,如果没有宏观的市场把握,则容易误导产业方向。为促进花卉行业的规范有序和产业化经营,建议尽快成立崂山区花卉协会,以便制定花卉生产相关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促进品牌管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生产技术服务,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市场营销,扩大我区花卉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花卉协会在信息集散,宣传引导方面的职能作用,把花农组织起来,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品种共享,共同来维护花卉市场稳定,避免恶意竞争。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花农的专业培训,可通过请花木专家和种养大户给花农授课等多种形式,提供花卉种植相关技术,引导农民从花卉技术推广中得到实惠,启发花农自觉使用新技术,从而培养一支懂生产、会经营的现代化花农队伍。
(二)尽快制定我区花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延伸花卉产业链条。目前我区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带动相关产业作用日益加强,建议尽快制定我区花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应立足高起点、有特色,侧重观光游览、生态、餐饮、休闲、物流等方面的内容。生态旅游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以我区花卉产业为载体,精品项目多点支撑,树精品、抓亮点、打品牌,加速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坚持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力源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来抓,推动我区花卉业的上档升级。
建议在滨海大道(枯桃、张村沿线)两侧,规划设计四季花开的花卉绿化带,既能起到美化效果,增加城市风景,又可起到宣传作用。
(三)加大扶持枯桃花卉力度,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为使我区花卉产业尽快做大做强,应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我区花卉产业的壮大、产业结构的优化。以枯桃花卉为纽带,连接基地与农户,依靠其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广大农民种花及发展其它相关产业,降低经营成本,有利于集约利用全区的农业资源,形成集团化和专业化,提高花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技术支持、资金扶持、宣传支持及销售帮扶(帮助企业开辟花卉网上销售等多种渠道)。另外要特别注重为我区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向国内外市场承揽园林绿化工程等大项目来牵线搭桥,促进生产与经营相衔接。
(四)科技兴花,培育我区花卉名优品牌。花卉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花卉质量的竞争。立足我区优势,培育特色品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崂山耐冬具有抗寒性强、树态优美、四季常绿、冬季开花、花期从10月到翌年5月长达半年之久等特点,其经济效益是南方产耐冬的3-4倍,目前在我区王哥庄的东台、浦里及沙子口的大河东村庄均有种植。崂山耐冬是青岛市的市花,并且在名著《聊斋志异》中,崂山耐冬化作为美丽传说中的“绛雪”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悉,借助上述两方面优势,我们应在品牌宣传及深挖花卉历史内涵上大做文章。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四季如春生态园艺有限公司培育的高山杜鹃,非常适合崂山区的土壤酸性、空气湿度、光照及水质要求,单盆的销售价格就能达到300元左右,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且供不应求,极具市场竞争力。该公司和比利时、德国的花卉公司合作进行育种及组培方面的科研工作,目前已掌握了高山杜鹃200多个品种的生产技术,将以每年十个以上的品种推向市场,基本改变我区的高山杜鹃主要依靠外地引进的局面。
(五)提升我区花会的办节档次,提高节庆效应。我区的枯桃花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但节庆效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枯桃花会期间市民广泛参与率不高,花会对当地经济拉动不明显。建议将国际会展中心作为主会场,依托其影响力和良好的硬件设施等优势,科学策划,提升档次,广泛宣传,举办立足全省、面向全国的花卉博览交易盛会。
当前,全国花卉业及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产品分化、细化日趋明显,青岛作为2008年奥运会水上项目的分会场存在强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和花卉需求,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区发展花卉及相关产业的天然条件和后发优势,将花卉培育为全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努力促进全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全区农民收入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渭源县党参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渭源县党参种植及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实践时间:2014年7月14日---7月29日
实践团队名称: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特色优势产业调研团赴定西市渭源县调研中药材发展小分队
实践队成员:李斌(队长)、林松平、曹永斌、何源、李平宏、常丽娟、姚小霞、白秀坤、王盼、马丽雯、杨丽娟、张雪、李雪 摘要: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地处西秦岭山脉的南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的交汇地带。北部干旱山区黄土层深厚,适合种植党参,皮肉坚实,清香甘甜,质量优良,被誉为“党参故里”。素有“千年药乡”之称的渭源县,盛产党参、当归、黄芪等名贵中药材,尤以党参质量最佳,自古就有“党参故里”之说,2002年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近年来,渭源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按照“南归北参川芪”的布局,形成了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党参种植基地。为了维护和提高“渭源白条党参”在国内外市场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切实保护生产者、使用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渭源县积极进行“渭源白条党参”证明性商标相关资料的收集、撰写和申报工作,2008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受理,经过一年多的公告评审,正式注册。截至目前渭源白条党参被标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关键字:渭源县、党参、GAP种植技术;
一、渭源县党参种植情况简介
定西市渭源县作为甘肃省的中药材资源大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是地道中药材的天然产地。如果提及到中国党参就不得不谈到有着“中国党参之乡”美誉的渭源县所产的党参,渭源党参因有着其独特的种植气候和稳增的产量而受到许多徽商药材商的青睐。中药材—党参作为渭源县重要经济支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广大党参种植户的辛勤劳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农业基础设施不发达等因素的制约,仍未能形成有效的种植—加工—销售体系,导致现有的一些有利资源没能得到优化配置。
渭源党参具有种植范围广、产量大、品质优、农民种植经验丰富等优势。种植范围主要分布于北寨、会川、新寨、路园、七圣等乡镇,近年来年种植面积达12万亩以上,年产量在万吨以上。说起渭源党参的品质要数已经被注册成商标的“渭源白条党参”最佳,白条党参体胖梢长、皮肉坚实、色泽乳白、味甘而甜,因质优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说到种植经验,渭源境内大部分党参种植户都是通过自身多年种植党参的实践经历而掌握了许多适合本地自然环境的经验,颇具科学性。
二、渭源党参发展及交易状况
种植党参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让渭源党参走的更远,让其走出甘肃市场,最好最快的方式就是拥有几处具有中等规模及以上规模的党参交易中心。通过交易中心提供的现场交易平台与大尺度的宣传对扩大渭源党参的名气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截至目前,渭源县已经建成的中药材贸易交易中心有4处,分别位于清源镇、会川镇、莲峰镇、新寨镇。其中要数位于清源镇的渭水源中药材贸易中心最具规模。以渭水源中药材贸易中心为例,渭水源中药材贸易中心作为省、市、县中药产业重点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2.6亿元、占地面积200余亩,下辖有中药材、农贸综合两个专业交易市场和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拥有740套完全独立的产权式商铺,240套专供客商和制药厂商代表住宿或办公租用式商铺。该贸易中心内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网络全范围覆盖,有健全的中药材物流配送体系、中药材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信息网络体系以及电子结算体系。电子商务平台在该贸易中心的应用使得综合经营部有专业交易员引导和服务外地客商的交易活动,并承接了党参等中药材代购代销业务等。中心作为渭源县集中药
材交易中介、物流配送、电子结算为一体的专业化交易市场,是全国唯一的“白条党参”原药集散销售专业市场,交易量占全国“白条党参”的80%以上。各类中药材淡季日交易在150吨左右,旺季日交易量在450-750吨;交易的中药材主要有党参等渭源本土所产中药材。2011年各类中药材年交易量8万吨,年交易额90000万元。其中党参年交易量6.6万吨,年交易额67400万元;党参年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82.5%,年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79.3%。2012年各类中药材年交易量17万吨,年交易额110000万元。其中党参年交易量10.8万吨,年交易额87200万元;党参年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63.5%,年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79.3%。2013年各类中药材交易量达17万吨,交易额14亿元,党参的交易数量与年交易额依旧独占鳌头。总体来看,党参的交易金额不断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该贸易中心的不断发展已对渭源县及周边地区中药材的种植、交易和加工生产起到了带动和促进作用,尤其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问卷调查分析
实践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到了一些关于药农种植党参情况的数据,与80多位药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20份小组自制调查问卷所得信息进行汇总得出了以下结论:超过60%的药农选择自家党参幼苗,主要原因是自家党参幼苗可靠且会降低种植成本。在党参种植技术方面,绝大多数药农都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对党参进行种植、灌溉、施肥及其他有关党参的农事活动。在谈到党参的销售时,超过一半的药农都是在将党参串成串之后且达到5成干后出售,只有极少数的药农选择在刚刚采挖后直接出售。实践小组调查过的几个乡镇的药农家里基本都栽种党参超过3.5亩,甚至个别药农种植党参的面积超过了10亩,在许多药农眼里目前政府对党参产业的相关政策还不是太完善。
四、2014年上半年渭源党参交易相关状况
2014年以来渭源党参行情持续疲软,呈现下滑趋势,且跌幅较大。党参从年前公斤28元左右,跌至目前公斤12元左右,跌幅达57%;党参及其他中药材价格下跌主要有以下原因:
1.是去年开始,由于天时好,收成好,加上种植面积的增加,党参及其他中药材上市产量大幅增加,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2.是近年中药材价格飞涨不乏商贩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前两三年,政府查出有不法商贩大量囤积党参,导致党参价格飞涨。目前,党参价格回到四五年前的水平,应该说回归到理性价位。
3.是受国际、国内总体经济形势和消费低迷的影响,也是导致中药材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当前党参等中药材价格下跌,关键影响到收入问题。一是个别商贩,由于未把握是市场形势,价格波 动之大,积压中药材全部亏本,个别血本无归;二是农民受损不小。从目前我县来看,近一半的农户中药材未出售,致使收入减少 一半以上。所以我们认为在目前形势下,中药材贩运商和种植户,一定要把握住时机,分析形势,见好就收,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五、当前渭源党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截至目前,渭源的党参产业有一定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来一些不足:
1.党参GAP种植技术只覆盖于部分乡镇,到目前还没有实现大范围的覆盖;
2.农村基本的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大部分党参种植地区缺乏喷灌设备,靠的只是雨水;
3.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存在问题,管理较松散;
4.同其他县区相比之下,渭源县对于党参产业的相关政策太少,调动不起农户的积极性。
六、对渭源党参产业发展的个别建议及对策
1.政府应站在有利于本县特色产业发展的角度,制定好有关的法规帮助党参发展步入正轨,使其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2.党参种植农户应积极为党参办理种植保险,降低种植风险,以减少自身的损失;
3.政府为种植户实施种植党参无息贷款扶持,促进农户种植党参等积极
性;
4.大范围的普及党参GAP种植技术,让技术成为党参增产增质的关键要素。
5.抓好党参市场体系建设,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易市场综合交易功能,逐步形成以位于县城的渭水源中药材贸易中心为中心,以会川、莲峰、新寨中药材交易市场为支撑,部分乡镇农贸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
6.抓好党参科研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第五篇:关于东风公司实验基地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东风公司实验基地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汽车消费需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汽车工业融入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大家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严峻的挑战。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国际国内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汽车骨干企业——东风汽车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开始凸现一些问题,致使公司近几年的利润不断减少,行业地位有所下滑。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格局,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如何确定,己成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汽车工业不可能再在过度保护和强有力的行政干预下发展,必将融入到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潮流中去。如何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态势和竞争格局也就成了我国汽车工业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过去的30多年间,东风公司已经为十堰市创造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现在,东风公司正给十堰市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汽车产业位居中部崛起的五大产业集群之首。湖北汽车产业实力又位居中部五省之首,《湖北省新兴工业化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武汉——十堰汽车产业带和武汉、襄樊、十堰、荆州四大汽车零部件集群,将极大推动十堰汽车工业发展。二是商用车是东风公司发展的基础,是其价值链最长的主营业务,也是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未来几年,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将全面提升商用车水平,把十堰建成“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世界级商用车制造基地,势必促进十堰商用车及零部件产业的飞速发展,也将给十堰带来更大更持续的繁荣。
为了实现十堰市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要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为东风公司服务,发挥“东风”品牌的辐射效应,从而进一步推进十堰经济发展,以保证东风公司和十堰市经济的“互动”、和“共赢”,促进“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加快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步伐。为了解东风公司十堰基地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探讨其对十堰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对东风公司十堰基地与十堰市地方经济和谐发展作出探讨,我们进行了这次的时间调查。我们主要负责对东风公司及其字公司进行走访和调查分析,从而找出东风与十堰之间的关系。
东风汽车公司自60年代末进入汽车行业以来,采取滚动发展的方式,经过
1二十年的发展,己经由当初的区域性汽车制造企业成长为全国性的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企业。在当前中国汽车市场飞速发展、国际汽车巨头大举进军中国、国内汽车厂商纷纷与跨国巨头联姻、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局面下,东风汽车公司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发展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期间,我们先后对东风(十堰)汽车钢板弹簧有限公司,东风十堰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东风汽车变速箱有限公司等十个公司进行了走访调查。
东风汽车公司创立于1969年,是中国政府明确重点支持的行业三大集团之
一,经营规模在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位居前茅。目前,公司拥有子企业120多个,员工12万余人,产品系列涵盖重型、中型、轻型卡车、客车及乘用车。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中国湖北省的十堰、襄樊、武汉和广州。
在国内,东风产品家喻户晓,“东风”牌商标,在汽车行业中率先被国家工
商局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质量体系也较早通过ISO9000评审,其庞大的销售服务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县市。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风大力进行改革调整,产品形成宽系列、多品种格局,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创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集中调控、分块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创立了两个上市公司(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辟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通道。经过改革调整,企业素质发生质的变化,经营迈上新的台阶。近三年,企业效益倍增,产销增长幅度高于行业水平。2001年销售汽车26.5万辆,实现利润25亿元,分别增长20%和81%。2002年增势更猛,其中,上半年利润已超过2001年全年。
进入新世纪,东风公司着眼于国际竞争,按照“融入发展,合作竞争,做
强做大,优先做强”的发展方略,积极推进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先后扩大和提升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的合作;与日产进行全面合资重组;与本田扩展合作领域;整合重组了悦达起亚等。全面合资重组后,东风的体制和机制再次发生深刻变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惯例,构建起较为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框架,东风公司成为投资与经营管控型的国际化汽车集团。现在,东风,已经成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汽车生产基地。但是,在东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交通不方便。交通是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交通是否快速、便捷、舒适直接影响对投资的吸引力。襄樊是重要交通枢纽,一条汉江二个机场三条铁路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曾让我们津津乐道。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开放的逐步扩大,我们交通枢纽的优势地位正在失去。东风到日本、韩国招商引资,交通不够便捷是外商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很多外商反映,襄樊确实有很好的投资发展机会,但襄樊的交通实在不方便,坐飞机从日本到广州一个小时,到武汉二个小时,但从武汉到襄樊坐火车,最快也要三个小时,而且舒适性差。这些年,市委、市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新修了一些道路设施,城市交通条件有了改善。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外来客商的愿望相比,差距还很大。在交通问题上,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再不能用过去的思路考虑问题,不仅要有高速公路、快速列车,更要有飞机这种现代化的工具。外商到一个地方考察投资,最关注的是交通是否方便,有无航班。我市有机场,但目前仅开通了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的航班,而且不能每天都有。到武汉乘火车最快三个小时,坐汽车则要五个小时,即使高速公路开通了,坐汽车也需三个小时。这样的交通条件,很难满足外商的要求。市内中心城区到汽车产业开发区的道路以及连接高速公路的邓城大道,也是凸凹不平,行驶很不顺畅。交通问题,成为了限制东风的发展,使东风走出十堰,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城市环境不优。整洁、安全的生活环境,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要求。一个城市,如果连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都不具备,其他工作就无从谈起。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城市环境中存在很多问题,经营摊点乱摆乱放、亭棚乱搭乱建、垃圾乱扔乱堆、广告乱贴乱画、社会治安秩序不好,等等,严重损害了城市形象,老百姓怨声载道,客商反映强烈。五月下旬以来我们用了三个月时间,集中整治城市环境“脏乱差”和社会治安的问题,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由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到位,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反弹,“脏乱差”和社会治安的问题又开始抬头,这些都给东风、日产在我市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此外,专门为东风公司服务的汽车产业开发区建设也不能令人满意,进入开发区,根本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道路不平,绿化不成气候,遇到雨天,积水横流,与广州、武汉等地的汽车主题公园式的开发区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绝没有任何理由要求一个跨国公司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发展。
三是服务水平低。随着东风公司重大项目在襄樊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客商将会到襄樊工作和生活,需要我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而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服务水平尚有很大差距。外国人提出需要的语言翻译,我们满足不了;具备现代生活特征和社会化服务功能的生活、学习、购物、休闲、娱乐等设施,我们基本没有;适合日本、韩国人饮食习惯的日本料理,我们没有。日本人到汽车产业开发区工作,找不到地方住,住到了襄阳区的一个酒店。外商子女在襄樊就学找不到理想的学校。对这些问题,东风公司的同志很有意见。外商也反映,襄樊人盼下班,而他们怕下班,因为下班后不知道干什么。这样的服务设施,如果我们不下决心尽快改变,不仅东风公司会不满意,外商会更不满意,这不仅影响我们襄樊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东风公司的对外合作。四是办事效率不高。地区间竞争实质是地区政府间的竞争。政府竞争的主要内容是行政运转效率。我们建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将市直行政部门集中办公,但效率不高。广东顺德的行政服务中心,把所有需办事项印成册子,公告指南,每一件事公开承诺办事时限,短的马上办,最长的三天时间,真正做到“放下就走,办好来拿”,简捷高效。广州向风神公司承诺:“你们集中精力造车,剩下的事我们来办。”我们现在还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的行政效率低,有时办一件事需很长时间,要不停地补办各种资料、证件,需要逐级请示汇报,周期长,耗时多,企业和广大客商感到很不方便。
五是技术人才紧缺。东风汽车公司共有员工70000人,98年以来,随着东风汽车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步增强,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不断改善,员工素质显著提高。但是,从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公司的人力资源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