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

时间:2019-05-14 03:2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

第一篇: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

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

谷 峰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摘要: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重要通讯工具之一,其特有的魅力与优越性使之成为了时代的标志,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也正是互联网的便捷、快速、匿名等特点使之成为了民族分裂分子手中带血的匕首,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进行民族分裂的可耻行径。民族工作者担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应该不断的利用先进网络科技武装自己,建立民族工作专题网站,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

关键词:民族团结;网络社区;教育;模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个血脉相通的多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共同繁衍、共同进步、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也正是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才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且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中的56个兄弟姐妹血浓于水,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就是说只有民族团结,国家才会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相反,如果民族团结遭到破坏,那么必然就会导致国家动荡,社会发展停滞。可见,“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有重要作用。”也只有“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牢固的向心力,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目前很多与民族群体相关的网站社区只是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传播优势,忽视了民族群体在网络中的实际心理需求,即只以多媒体的方式表面的将少数民族信息网络化,却没有真正的实现民族工作者与民族网络信息浏览或使用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网络代替了民族教育工作者的地位,使得网络民族工作成为了简单的“人—机”对话,从而使得网络社区没有真正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平台。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民族团结教育的平台失去了活力,成为了被人们不停灌注的“一滩死水”。因此,可以说如何打好互联网阵地中的攻坚战,更好的服务民族大团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

一、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概念阐释

网络社区也可被称为社区的信息化、网络化,通常是指依托网络载体出现的交流空间,如论坛、贴吧、个人空间以及聊天群组等,随着当代网络社区的规模扩大,在地球任何两个地域之间的距离和时间差异不复存在。网络社区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社区为进一步加速不同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却并没有因为时空距离的缩短而变得更加接近,反而网络为民族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份子提供了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平台,他们“利用网络传媒在世界不断蔓延,对我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也更加凸显了加强网络传媒建设,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重要性。”[2];民族教育,也被称作少数民族教育,是指在我国除汉族以外,对其他55个少数民族群体开展的教育活动,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完善,逐步建立起了具有时代特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包括了学前教育、中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在内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少数民族教育的结构也趋于合理,逐步形成了民族职业教育、民族成人教育为补充的合理态势,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人员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模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诸如:政治模式、经济模式、行为模式、社会运行模式、教育教学模式等等,通过“模式”的构建,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所谓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是指:借助网络社区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实施体系,它包括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原则、内容、以及构建途径等。通过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可以更好的借助网络的优势,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保障。

二、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少数民族工作则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少数民族的工作对象是少数民族人员,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这是因为以人为本与少数民族工作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都是为了实现人的更好地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论,应该贯穿于整个少数民族工作的过程之中。其次,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去中心性等特点也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价值,这就要求在网络社区民族工作中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设置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以“尊重”和“肯定”来赢的少数民族群体对民族团结的认同。2 “三贴近”的原则

“三贴近”就是指要贴近少数民族实际、贴近少数民族生活、贴近少数民族群众。在构建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中就是要在民族教育内容、民族教育方式上要呈现出“民族风格”,贴近少数民族群体的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将少数民族中的现实活动向网络化转变,并借助网络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少数民族群体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人们加深认识自我、完善人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 现实与虚拟性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社区与现实社会之间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而言网络社区的运行模式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的,现实社会通过网络来扩大社会的影响力和传播覆盖面,所谓现实与虚拟性相结合就是指在网络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要与现实社会相关联,例如在网络社区中,可以选拔少数民族优秀成员作为民族社区网站的管理者与运营者,组成社区管理与宣传队伍,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他们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少数民族社区的负责人之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强化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并以这些优秀的民族成员作为扩散点,使他们称为舆论的引导者,形成以点带面的扩散效应。

三、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内容设置

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3]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不仅是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重要体现,还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对于公民个人而言,爱国主义又是当代公民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第二,应该进一步优化党的民族理论的宣传教育、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教育、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宣传教育、展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教育等,最后还应该不断的填充新的内容,提高网络社区民族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转变,这首先是由网络社区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网络社区是当前人们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如果在网络社区中到处充斥着理论性过强的宣传标语以及口号等,必然会导致人们产生厌烦的情绪,最终也不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坚持在理论宣传教育基础之上,不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整合,尤其是要深入到民族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以生活化、时代化得内容实现少数民族教育的与时俱进。以志向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服务祖国建设与发展的理想信念;以责任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维护祖国稳定、团结的责任感;以宽容教育树立少数民族在与不同民族交往中的博爱之心;以感恩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对邻里、社会以及国家的感恩之心。

四、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途径

当前网络社区以各类网站的博客、贴吧、论坛及微博等形式,为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发挥着重要;

(1)发挥网络社区中的“议题设置”功能,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感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对一件事情是否予以报道或者报道程度有多大,将影响着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美国著名新闻学家W·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民族团结首先需要一定的民族情感作为内在支撑,民族情感是民族团结构成要素之一,指在多民族国家生活中,人们在看待不同民族体系、民族活动、民族事件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着人的情感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不同民族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因此,在网络中可以发挥议程设置的重要功能,通过构建外部环境,从而影响民族群体的群体心理与行为。

(2)丰富网络社区中民族信息等相关链接,深化人们的民族认知

网络凭借其“超链接”功能,能够使网民在上网阅读信息时,除了能够获得信息“量”上的满足,还获得了信息“质”的满足。网络“超链接”功能使与民族群体相关的信息可以有更多背景资料的支持,因此可以显得厚实且有深度,使其能够更加“立体、多维,有厚度、有质感”,这就很好的能让不同民族群体在浏览新闻信息的同时,更好的把握信息中的内在精神,不断深化自身的民族认知。(3)重视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作用,坚定人们的民族认同

所谓认同是指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与情感认可,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4]而民族认同作为一个民族学人类学概念,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以区别他民族的一些稳定的属性和特征,是此民族的成员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它由一系列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普遍心理等因素构成。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通过“意见领袖”的对网络社区民族群体的舆论引导,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使得各民族获得对国家政治、经济或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认知,并借助主流的舆论导向,促进各民族形成与主流社会相融合的身份意识和观念。[5]把握好“意见领袖”的引领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民族团结示范点 多民族共存乃湖南之福》[J].民族论坛2009(12):08.[2]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两民族研,2011(01):16.[3]《列宁全集》28卷[M].人民出版社,1990 68.[4]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5]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两民族研,2011(01):15.

第二篇:构建农村社区新型党建模式

构建农村社区新型党建模式

王亮

加快村改社区转型步伐,构建和谐社区,不仅要从村改社区实际出发,在发展经济、富裕居民上狠下功夫,而且要更加注重借鉴和运用城市基层管理经验,在强化村改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多做文章。积极探索村改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为促进村改社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我省的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党建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首先,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在对农村社区、村改社区的认知方面,有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准备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旧框框中,认为农村社区党组织就是村党支部的简单翻牌,在职责定位、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新任务。个别基层干部担心个人权力丧失,既得利益受到威胁,对合村建社区有抵触情绪,全社会重视社区党建工作的氛围尚未形成。其次,在成立农村社区、村改社区后,党务工作者来源比较单一,多数是从村干部过渡而来,一些村“两委”班子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不高、合力不强,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特别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村干部,由于能力所限,工作起来无所适从,无处下手,工作成效不明显,导致农村社区、村改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班子成员难产生。党务干部素质不够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统农村党建的思维定势,难以实现从农村党建领域向农村社区党建领域的跨越。二是党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首先,农村社区运行不顺畅。由于对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操作程序、转居后的运作模式等研究不够,无论是在管理体制、管理程序、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还是服务对象、服务形式等方面,都与原来的村委会没有大的区别。另外,农村社区成立晚,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相关责任机制,导致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支持力度不到位。开展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社区党组织独立解决问题难度较大,须依赖于有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的支持,但上级对农村社区党建的支持和帮助相对较少。其次,驻区单位协调机制不健全。由于农

村社区与驻区单位没有隶属关系,并且绝大部分驻区政府部门在行政级别上高于社区级别,对企事业单位更没有管理职能,驻区单位即使参与社区党建工作,但较多的仍停留在参加理论研讨这一层。因为对驻区单位没有完整的协调制约机制,无法形成社区与驻区单位“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工作合力。最后,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虽然在全市实行了农村社区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和绩效考评制度,但还不同程度存在定位不清、目标不明、考核不严,重考评过程、轻结果运用等问题,造成了社区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

二、构建和谐社区的新型党建工作模式,要借鉴和运用城市基层管理以及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突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功能,需要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功能

1.强化组织堡垒,加强队伍建设

一要科学设置社区党组织。应按照农村社区建在哪里、党组织就设置在哪里的要求,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二要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要重视对农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农村社区干部队伍的教育要制度化,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每年适当集中一段时间,对农村社区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致富技能的培训,帮助社区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三要强化社区干部管理力度。要加强农村社区党员的分类管理,发挥农村无职党员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与建立健全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结合起来。同时,应建立农村社区班子成员任期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并公布于众,让群众来监督、评判干部。要制定考核奖罚办法,奖优罚劣,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评先评优结合起来,让能者上、庸者下。

2.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经济基础

一是实行农村社区党组织帮带化。把经济组织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优势与党组织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行“支部+协会(公司)”、“协会(公司)带农户”党建工作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形成支部抓产业、党员创实业、百姓富家业的良好格局。同时,应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采取由党组织引导、党员干部领办、群众自愿联合的办法,创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以大户带小户、党员带群众的方式,把农村社区内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组织起来,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人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实现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二是实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标准化。按照办公区域、服务区域、活动区域等类别,整合办公室、文体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社区党校等活动阵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配置设备,充分满足社区党组织活动需要。同时,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构建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和社区民事代办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把活动场所建成服务科学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有效平台。三是实行农村社区经费保障多元化。各级党委要将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党费返回为辅、社会各方支持为补充的社区党建工作经费保障体系,为社区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3.整合各方资源,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宣传激励机制。立足实际,大力宣传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群众对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认同感,使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参与社区自治成为自觉行动。要加强典型宣传,表彰先进。逐步建立农村社区干部的工资及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等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招录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时,拿出一定名额从农村社区干部中定向招录。注重选拔优秀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挂职担任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副职,优先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一步提高其政治地位。

二是建立健全共建共驻机制。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工作共担,加强农村社区内党组织的相互协作,广泛开展共建活动,充分调动农村社区内一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社区服务联动、管理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环境联治,形成共建共驻的良好氛围。同时,农村社区与驻地单位应建立协调、双向交流互动机制,社区为驻地单位开展社会化服务,驻地单位为社区提供场地、设施、资金、人才等资源。可在县(市、区)、镇(街道)、社区三个层面上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构,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等,围绕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等方面的工作,定期沟通情况,解决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形式,既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又积极支持社区各种组织依法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健全党员意愿表达机制,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大力推进社区党务、政务公开,积极探索完善以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农村居民广泛参与、各类社区组织互动合作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机制。

作者单位为牡丹江市委党校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社区组织模式

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社区组织模式

——社区邻里交往空间研究

一、建国以来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的弊端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的原型来自对西方邻里单位的借鉴。①从20世纪50年代模仿邻里单位以及苏联的居住街坊模式,到60 年代基于邻里单位理论发展起来的小区规划,直至80 年代以后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推行和成熟,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以及通过对三级结构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主要遵循以邻里单位模式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邻里单位模式过分注重功能,注重公共交通与居住的分离,机械地把居住空间分解为住宅、道路、服务设施、绿地等一系列子系统,使居住空间成为功能性质单一的空间。不论是邻里单位模式,还是以之为原型的居住小区模式,都是建立于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上。这种模式使得居住、交通、休闲、服务等不同空间无法综合交叉,无法满足人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样性需求。并且,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小区模式忽视了人对居住空间的主体性,单纯注重物质形体美学及其物质形体的功能结构。于是,我们会发现现有的居住小区中人们享受物质环境日益完善的同时,也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居民对所居住的空间缺乏认同,居民之间缺乏交往,人际关系冷漠。

因此,倡导以社区理论取代邻里单位模式作为居住空间塑造的理论逐渐兴起。社区理论把人与所居住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并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社会性,重视人的生活与物质环境的对应,追求多层次的环境与多元化的生活模式,激发居住者对所居住环境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进而促进社区内部甚至社区之间居民的交往与沟通。

二、和谐社会理想社区组织模式的构想

"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的发展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全面系统的和谐,其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都处于一种相互协调、融洽的状态。它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概念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而作为构成和谐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社区来说,它是具有一定社会职能的功能模块,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质主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其在构建理想社区模式中主要体现为:如何体现人对居住空间的主体性,即如何促进社区中人与人之间更好地沟通与交流;如何促进社区中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如何处理好社区内与社区外、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主要方面。

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社区组织模式必须从如何通过关注公共交通的核心与凝聚作用、发展紧凑和混合的居住区形式来加强社区中居民邻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何通过发展小区中以步行为主和公众参与的公共空间系统来促进社区居民的交往活动;如何通过采用生态与新旧共生的城市居住区建筑形式来发展历史与当代的平衡与延续;并在社区能源生态方面实现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等方面着手。总之,和谐社会的理想社区应具有:沟通、共生、平等、生态等特质。其中如何构建社区邻里交往空间以促进邻里的沟通与交流将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三、社区邻里交往空间的建构

1.现有社区邻里交往空间的问题所在⑴ 诱发交往行为的必要空间层次的缺失在当代城市住宅里,作为社区居民交往行为产生的必要空间层次,如每栋住宅内部的楼梯间、电梯间,大都是采光不足的封闭或半封闭空间。这里常常成为进出频繁、滞留较少的通过式空间。这些空间层次不但无法引导邻里之间自然交往,甚至因其过于封闭而成为犯罪滋生之地和环境恶化之源。同时,由于缺少居家生活氛围,邻里碰面时仅仅出于礼节性地点头或致以问候,偶尔的交谈也常常由于缺少谈资而无法深入。由此造成邻里交往的质量一般不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被动的、非自然的交往,邻里之间的交往仅限于认识而非熟识。

⑵ 诱导交往行为的非必要空间层次的缺失

对应于前面所列举的家庭单元体之间的过渡中介—楼梯间这种必要的交往空间,人为的、带有诱导性的非必要交往空间对于社区内居民的沟通与交流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些诱导性的人为交往空间也是现有城市社区住宅空间中所缺失的一部分。现代一些城市住宅外部的交往空间,楼与楼之间的宅间绿地及其环境景观的设计只注重形式,一味模仿甚至抄袭时下流行的做法,忽视所在环境场所的特征,其目的仅仅只是为了美化环境、突出商业卖点,为社区的整体外观形象包裹上一层靓丽的表皮。而社区宅间绿地真正应该为居民所提供的,能让居民主动参与其中,并延长居民户外活动时间的功能却往往被忽略。社区外部环境规划把人的行为限制成只是简单的穿行通过,而未能满足人在户外的逗留和沟通需求,未能考虑社区居民在其间的交往行为和为其提供公共参与平台的可能性。

2.解决的途径

⑴ 传统邻里空间模式—院落的借鉴与再利用

院落空间是住宅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院落空间对于组团内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领域空间对集体活动内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而集体内聚力又是场所得以维护、邻里关系得以和谐的基础。

提起院落,很多人脑海里最先浮现出的总是以往大杂院里老人们坐在家门口扇着蒲扇拉着家常,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小巷里追逐奔跑的美好情景,传统的大杂院可以说是中国民间住宅的一个典型代表。虽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杂院的物质形式正在慢慢消失,但大杂院带给人们的浓浓的邻里情感和人与人交往的亲密无间是永远让人无法忘怀的,而这正是大杂院所能带给我们的关于如何构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的有效模式。在大杂院中人们在开敞的院子里游憩、锻炼、观看、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了人、空间、环境三者的互动。这种交往是在非常随意、自然的状态下获得的,它富有生活气息和浓浓的人情味,使人充分享受到交往所带来的愉悦感。其值得借鉴和发展的特点主要有四个:

① 共享的起居生活空间。大杂院里,每户的家常常只作为卧室,而合院,才是真正的起居室,许多家庭活动都是在合院里进行,合院里的劳作常常与其它的娱乐交往融为一体。

② 适合的邻里交往距离。在人们所有的交往中都会有意识地利用距离因素,如果共同的兴趣和感情加深,那么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在大杂院中,人们利用院落这种非必要空间所诱导出的户外活动,增加了与邻居交往的机会。

③ 递进的交往空间层次。在院落交往空间层次中,每户的卧室为内部私密空间,街道是外部公共开敞空间,而合院作为介于私密和公共空间的一种过渡空

间,对内、外交往活动起到了较好的承转作用,使院落内居民的人际交往与社会交往形成层次性的自然过渡。

④ 共同的区域归属及集体防范意识。大杂院的院落空间是一种生活、交通、交往的半私密性空间,这种半私密性空间不仅很好地促进人们直接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还能使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于这一领域的意识,从而起到对公共财产及邻里安全的集体防范。将这些特点运用到现代城市社区住宅中可以体现在半开放居住模式的构建上。在半开放居住模式中,每家每户在拥有各自私密空间的同时,共同分享一个大的院落空间,如入户花园、连通式公共厨房、屋顶花园等,在这些共享空间中,住户可以自行种植、修剪花草、烹饪饮食,为户外活动提供良好的滞留条件,让住户在这种家居生活氛围之中互相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交往的质量。同时,在楼层之间的横向交往空间上,通过连通的交往平台,来实现楼与楼之间的交通互动,从而打破单一交通线路的制约,为居民提供外出道路选择的多样性;在单元楼层的竖向交往空间上,通过构建竖向楼道梯间可供居民休憩、观赏的梯间平台,使其形成一处便于居民停留、亲和性强的交往场所。在住宅与楼层、楼层与团组绿地、团组绿地与社区大环境的层次关系上,构建一种多层次的递进交往空间,从而营造出社区带给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居民之间的相互熟识与户外交往活动的增多必将增强社区的安全防范等级,让社区的发展更加和谐。

⑵ 诱导交往行为的非必要空间层次的建构构建社区内非必要交往空间对于社区内居民的沟通与交流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社区建造会所、游泳池等辅助休闲娱乐场所或在社区中心广场周围设置户外健身器材都会将社区居民从室内吸引到户外,诱导社区居民户外活动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社区居民户外交往行为的积聚与共同活动行为的产生。而这些行为的诱导将促进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能促成交往行为中共同话题的产生,从而实现交往质量的提高,使交往真正成为一种主动的、深层次的、自然而然的交往。同时,要打破现有小区的封闭管理模式,创造一种开放型的社区模式。其开敞型的社区外围和灵活多样的社区交通路线,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沟通、交往机会,为社区内外的沟通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从而使社区内的居民与社区外的社会达到更好的交流。

第四篇: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月计划

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月计划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30个民族团结教育月。长青社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根据社区实际,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为载体,以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契机,把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暨对口援疆工作、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营造勇于担当、乘势而上、团结和谐、跨越奋进的浓厚氛围。

二、活动主题

“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三、活动内容

1、召开以“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座谈会。邀请辖区民族团结单位、模范个人代表参加座谈讨论,畅谈民族团结,深化民族友情,总结推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新形势下进一步创新和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措施办法。

2、开展新疆“三史”宣讲活动,让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自古以来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断引导辖区广大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3、举办“民族团结典型”人物事迹展播活动。挖掘和宣传一批民族团结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

4、举办百日文化广场、民族团结专题文艺汇演等一系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愉悦身心、凝聚人心,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活动中唱响主旋律,展现出民族大团结新的时代特征。

5、组织开展扶贫帮困服务群众活动,开展慰问活动。社区书记和主任以及包片干部积极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众以及低保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慰问并送去大米和清油,使社区各族弱势群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大家对他们的关爱。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的理念和要求,对群众进行实打实的帮扶、心贴心的交流,主动送政策、送物资、送服务,使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XXX社区

第五篇:社区教育网络工作总结

朝阳市第三中学2010——2011学

社区教育网络工作总结

今年社区教育网络工作是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精神为指导,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主题教育为载体,以体验教育为途径,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通过这项工作动员了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参与支持学生教育,营造和优化了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一系列活动中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了解社会,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现将今年学生社区教育网络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以社区(街道)为中心,以学校为纽带,以家庭为依托,形式仍采取“素质教育乐园”和“社区假日小队”为主,同时采用“社区学校”、“爱心学校”、“社区家长学校”、俱乐部等形式为辅开展活动,各区、街道(乡镇)、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均开展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

二、主要特点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形成工作网络体系

我校成立了学生社区教育网络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学校学生社区教育网络工作计划。为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学校财政划拨活动经

费1万余元,作为学生社区教育网络工作活动专项经费。采用“社区学校”、“爱心学校”、“社区家长学校”、俱乐部等形式为辅开展活动,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突出重点,主题鲜明,积极开展各类特色活动

1、积极开展爱党爱国爱军爱家乡教育活动。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大力开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举办了“党在我心中”中学生党史知识竞赛及“庆祝建党90周年军民联欢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双拥”慰问活动,各区、街道(社区)、学校等有关单位通过给军人及家属送慰问品、打扫卫生、军警民联欢等活动,为我市的“双拥”工作增添了新的亮点。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加大法制、安全教育力度。

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是学生社区教育网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知识竞赛、故事会、模拟法庭、法制展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先后开展了“国防教育知识竞赛”、“与法同行、携手明天”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弟子规与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举办自护自救培训班、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播放法制教育录像片、法制警示教育演讲会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全面提高了我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同学们“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提高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3、关注特殊群体子女的生活

近年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城市留守少年儿童成为特殊教育群体,学校在学生社区教育网络工作中尤为关注他们的教育状况,在各项活动中鼓励和推荐他们参加,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融入集体生活,做城市的新主人。相继开展了“让爱与阳光同行”免费为留守儿童做口腔检查活动、“给留守儿童一点爱”学习用品捐赠、“留守儿童欢乐大家唱”等活动,开展了留守儿童及特困生慰问活动。为这些特殊少年送上的特别关爱,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4、发挥“素质教育乐园”和“社区假日小队”作用。

我校立足街道(社区)建立了素质教育乐园和假日小队,设立了德育园、科技园、读书园、文学园、体育园、网络园、手工园等,使之真正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增长才干、展示自我的天空。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支持,也成为孩子们第二个快乐的家。各社区、街道也相继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小队,这些素质教育乐园、社区假日小队以及各种形式活动阵地的设立,体现了益德、助智、健体、促美等特点,丰富了广大中小学生的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积极参加创建环保城市活动。

今年,我市开展创建环保城市活动,继续深化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家庭做一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通过发放宣传单、铲除“牛皮癣”护绿以及“节

约电能,人人有责”“节水在我身边”主题宣传活动,观看创建环保城市知识展览,争做环保小使者倡议等活动,积极参与环保城市创建。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打算:

多年来,我校学生社区教育网络工作得到了社区工作者和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支持和配合,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教育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探索。如一些部门、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社区教育网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够广泛;教育活动的载体模式还须进一步创新;营造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 学生社区教育网络工作仍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和研究。为此我们必须继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挖掘出更丰富的社区资源,不断完善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同时加大检查考核力度,规范工作管理,使我校学生社区教育网络工作在构建和谐朝阳的伟大事业中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朝阳市第三中学

二0一一年七月

下载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教育网络工作总结

    朝阳市第三中学2010——2011学年度 社区教育网络工作总结 今年社区教育网络工作是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

    构建相互嵌入式社区,夯实民族团结基础

    新疆网首页 登录 |注册 乌鲁木齐晚报数字报 | 加入收藏夹 新疆网>>新疆>>新疆新闻 站内提交 构建相互嵌入式社区,夯实民族团结基础 来源:新疆网原创作者:马军 2014年06月19......

    构建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构建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福建省南平市扬真小学谢秀闽 内容提要: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国运兴衰、民族昌盛......

    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区

    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区 ——过马营镇社区创建 民族团结工作先进材料 过马营社区自建立以来,走过不同寻常的的发展道路,社区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居民环境不断改善,居民生......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论文)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 【摘要】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实现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主阵地的资源整合是基础;形成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的培训管理运行机......

    发展社区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社区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潍坊社区(街道)党工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繁杂的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包括......

    关于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情况报告

    关于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情况报告近年来,XX市充分发掘红色文化资源,突出红色资源利用、红色传统发扬、红色基因传承,构建党性基地、课件资源、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红色......

    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各种教育方式、多种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的素质 关键词:四种模式 模式定位 正文: 社区教育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