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论文)

时间:2019-05-14 15:3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论文)》。

第一篇: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论文)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

【摘要】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实现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主阵地的资源整合是基础;形成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的培训管理运行机制是保障;建构起符合农村实际的按需施训社区教育模式是核心。这样才能满足各类人群的多元学习需求,使农村社区教育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社区教育资源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

随着经济与社会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对农村居民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的过于集中、封闭、单一的社区教育活动,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将能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社区教育培训的适切性、有效性、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整合各类社区教育资源,夯实按需施训实施基础

社区教育中心要逐步整合基层党校、人口学校、文化体育等教育力量于一体,统筹规划、指导协调本区域社区教育培训工作,打破社区教育资源单位和部门的所有制界限,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推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整合社区教育硬件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内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情况后,汇总成社区教育资源一览表,作为进行教育培训活动的选用资源,并与涉及单位沟通联系,实现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基本形成在组织培训时,可以根据需求,合理调配使用培训资源的格局。如: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社区的体育健身活动,家长学校培训等,在学校 1

进行;涉及到各基层村的培训,根据项目要求就安排在村居民学校进行。

2.整合社区教育软件资源。一是整合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以社区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为核心,吸纳地方各类专门人才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组织各行各业关心社区教育的人员成立志愿者队伍,选聘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员成立社区教育讲师团。为区域内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提供必备的师资支撑。二是整合课程资源,根据社区成员的需要,灵活自主地建构相应的课程,开发符合居民需要的乡土学习资源(课程、读本),如:针对居民学习计算机的特点,整合编写易于居民学习理解的《计算机教程》;针对农村居民集中化居住的发展对居民素质带来的挑战,编写《新市民教育读本》。三是整合网络学习资源,社区教育中心要建成独立的学习网站,并链接入省、市学习在线网站、村级网页,形成城乡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在社区居民中进行注册学习的推广活动,引导居民进行网络学习,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二、完善培训管理运行机制,保障按需施训有效实施

建立并完善在政府主导下的、以社区教育中心为核心的社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是有效实施各类培训活动的保障。

1.推进社区教育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镇社区教育工作会议,由社区教育中心汇报工作,提出存在的问题,供社区教育领导机构及社区教育参与单位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培训活动丰富、规范的开展。

2.形成组织培训的双边协作机制。对特定部门、单位能够提供的培训项目,社区教育中心应对接联系,帮助进行活动的组织,尽可能地扩大参与培训的人数,提高培训效益。如:与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立联合培训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创业、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工作,培训的组织,学员的管理,教师的选聘由社区教育中心全面负责,确保培训质量,使学员学有所获,并有意识安排优秀学员以自身事例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社区成员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3.不断完善培训的多边合作机制。对需要多部门联办的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中心要主动牵头联系,做到教育培训信息共享,培训过程协调管理。如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这项培训工作面广量大,不仅包含镇一级组织的骨干培训,还涉及到村一级的普训,社区教育中心应主动联系对接农业服务中心,并与各村取得联系,提出培训安排建议,才能促进培训组织的完善,培训效益的提高。

4.建立督查帮扶机制。社区教育中心应与镇内各条线部门主动对接,主动介入到有关培训的管理中去,关注培训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出提升教育培训活动效益的办法,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指导功能。

三、建构按需施训模式,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内涵发展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要着眼于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大力开展居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就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培训,帮助居民提升从事劳动的专业能力;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

教育方式,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紧密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面向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引导居民实现终身学习。

1.挖掘整理社区居民培训学习需求。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学习的需求,就必须要了解居民究竟有什么样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中心应定期进行“居民社区教育需求问卷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及学习需求状况,并随着时间的发展,对调查内容做出调整,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

2.提供菜单式学习项目与内容。以居民社区教育需求调查的结果为依据,确定社区教育培训的项目与内容,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教学菜单可以包含以下大类:企业职工培训、新型农民教育、新市民教育、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等。每个大类再根据居民具体的学习需求设定不同的项目,这些实用性、趣味性、知识性的教育,使得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社区成员按不同内容基本可以分享到社区教育培训,并从中获得自己期望的结果。这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又使社区成为宣传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

3.构建符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的培训形式。社区教育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强制性弱。只有针对不同的成员,采用相应的培训形式,促进学员保持较强烈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为此,培训前期准备要做到“三选一定”:即选好具体学习内容,选好适合的培训场所,选好授课教师,定下开课(活动)时间,方便学

员参加学习;培训实施过程要做到“两多两少”:即坚持师生互动多一些、空洞说教少一些,联系实践多一些、高深理论少一些,促进学员体验学习过程,感悟知识;培训质量监控做到“两评一促”:即评过程,通过组织学员座谈、个别谈,组织教师、学员对面交流等对教育培训活动实施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控。评结果,学习结束后,通过反馈意见表、电话抽样问询等方式获取参加学习的社区居民的反馈信息。在两评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剖析问题,促进今后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更加有效的进行。

4.模式应用的基本流程。将模式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过程。“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的应用:首先,要在有效的管理机制下实现场所设施、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培训奠定基础;其次,要从学习需求出发确定培训菜单,根据实施的培训项目确定教学内容、场所、时间和教师;第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实践体验,完善对培训过程与结果的评价;第四,要对培训的开展进行综合评估,做好反馈改善。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是社区教育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是有利于提升社区教育活动质量的系列方法,但模式的应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改良与完善,应用模式而不囿于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乃林 杨向群.《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

[2]陈乃林 张志坤.《社区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3] 刘 尧.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31期

[4]刘利平刘和海.农村社区教育的模式探析.《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年11期

第二篇:社区教育论文

注重人文关怀 提升社区教育实效的几点思考

注重人文关怀,切实提升社区教育实效,推进社区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要充分体现社区教育“四个性”。一是人文性:坚持大教育观,敬重生命,心怀宽广急民所需,有选择有重点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的社区教育活动,大力彰显人文精神和博爱情怀。二是科学性: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真,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统筹兼顾,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时代性: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要求,因时因势利导,为打造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营造良好社区氛围。四是适应性:灵活机智,开拓创新社区教育工作策略,推动社区发展卓有成效,特色鲜明。

一、“因地制宜”,建设社区物质环境

社区自然景物、各种基础设施、社区风貌、社区学习场所、社区学习课程等组成社区物质环境,社区物化环境融注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会对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因此,在规划、建设社区物质环境时,要立足于社区环境的育人意识,使社区环境充满审美价值和人文情怀,彰显社区特色、体现社区精神。

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策划社区物质环境建设:(1)社区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治理。整洁优美、和谐安全、便利舒适的环境是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2)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活动室、图书室(馆)、社区小广场、住宅区休闲场地等的配置。比如苏格兰大众图书馆分布在苏格兰所有的社区,即使在偏僻的小岛上也有大小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向全民提供免费服务。(3)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社区共建”的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协调,促成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居民能就近学习和活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三大教育体系在人力、阵地资源上有效联动,拓展社区教育的空间。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社区的各类人才资源是社区教育的宝贵财富和主要力量,将直接关系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4)加强社区课程体系及网络资源建设。整体思考社区教育目标、内容、活动、方法及评价,力求社区教育课程、课堂人文化,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与学习需求,不仅体现职业关怀,而且体现生存关怀,终极关怀。(5)构建社区终身教育网络。抓好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和市民素质教育体系)、三级网络(社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基地(德育、职能技能、美育、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教育等基地)、社区教育分校(党校、团校、老年学校、法制校、妇女学校、家长学校等)、社区居民区教学培训点的建设。形成覆盖面宽、功能强、效率高、满足度大的社区终身教育网络。(6)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服务体系网络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解决居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及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7)优化有利于投资的经济环境。为投资者的经济活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周到、细致的人文服务,最大限度减少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二、优化“管理机制”,彰显社区人本情怀

健全的社区教育制度,人性化的管理导向机制,常态化的运行模式是社区教育工作高效率的前提和保障。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健全的社区教育规章制度,社区教育协调机制及激励机制,使社区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良性轨道;二要将社区教育纳入社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充分关注民生民意,体现人文关怀;三要加强不同社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全社会良好的社区教育人文氛围。总之,社区教育要把人文关怀贯穿、渗透、体现在社区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强单位与单位、团体与团体、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循环,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营造一个合作进取、健康快乐、和谐文明的精神环境。

比如以社区党建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断完善人文关怀运行机制:1.共同参与机制。共同参与是人文关怀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参与机制,激发单位和居民为了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自觉自愿提出建设性意见。增强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2.利益驱动机制。利益机制是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建设一个“整洁、安全、方便、舒适”的社区环境,是社区各单位和居民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因此,社区建设与管理要以此为动力:(1)以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凝聚各单位之间、条块之间的物流及情感流,汇聚社区建设力量,促进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2)最大限度的为居民谋取利益。完善优化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网络、服务体系、服务方式,满足居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形成“合力”。3.行为激励机制。“激励”是开发社区人力资源的重要方法,也是社区人文关怀的“法宝”。(1)目标激励。大力宣传社区发展目标并为居民认同,调动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关怀激励。通过谈心、走访、慰问,关心社区单位和居民的疾苦,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及责任意识。(3)榜样激励。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激励群众的仿效心理。(4)领导行为激励。领导者以身作起到“示范效应”。(5)物质和精神激励。奖励在社区教育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4.保障机制。即物质保障、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机制。(1)重视硬件建设,保障工作场地、设备、报酬,增强运作过程中的科学性和稳定性。(2)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导向机构和制度,为工作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心理及精神支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三、“因时制宜”,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教育发展总的目标是加快社区的文明建设。文明的内核即“文化”,以文教化。文化是最知己最温馨最从容的精神关怀,给焦渴的心灵一种滋润,给急促的脚步一种从容,给繁重的拖累一种解脱,给疲惫的心境一种宽松。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灵魂,它具有规范导向、教育熏陶、社会沟通、休闲娱乐等功能,起着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从广义上讲,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一定的地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积淀而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社区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定向、行为模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以及提高社区成员素质,满足社区成员精神要求,活跃社区成员文化生活的社会性、公益性文化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把人文关怀落实到社区文化建设这一重要载体,将会开创出新的提升社区教育实效的可行途径。

1.坚定树立“人本理念”。政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各级领导要树立人本理念,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坚持“居民主体、政府主导、财政扶持、社会共建、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坚持“立足社区实际、着眼社区发展、突显社区特色”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在社区形成一种健康文化环境、平和文化心态、和谐文化氛围,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2.大力培育“社区精神”。“社区精神”即社区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以“社区精神”凝聚人心,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以“社区精神”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创建团结友善、与时俱进、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3.努力提升“居民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体现社区全体居民的体魄健康、学习能力、文化修养、道德风貌、精神状态等人文状况。通过不断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社区居民在学习活动中获取科学知识,练就各种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精神上得到慰籍,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文化修养上受到砺炼和提升,从而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养,不断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4.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阵地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平台,也是凝聚人心、融洽情感、丰富生活、陶冶性情的精神园地。

5.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人生之本、创业之基。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推进人际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培训中心、图书馆等文化阵地,向居民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理念和重要意义。(2)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如设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咨询室,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进行心理辅导讲座等,调适居民不良心理,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居民更好地以宽阔的心胸,积极的心境善待一切,用理性的合情合理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促进人际和谐和社会文明。

四、丰富“社区特色活动”,传递社区人文关怀

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型主题活动和具有社区特色的日常文化活动,继承社区美好传统,创立社区崭新形象,传递社区人文关怀,提升社区教育实效,具有广阔的空间。首先,社区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多样。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情趣爱好及不同文化修养的人群,设计灵活的精细的活动方案,使他们都能各有所获,各得其乐,各展其长。其次,要特别关注社区弱势群体。尽量考虑弱势群体需求的迫切性和便利性,给予及时的帮助,传递“社区关怀”。第三,要充分展现“社区个性魅力”。社区教育活动要体现社区的历史文化特色,颂扬社区文明风尚、展示社区精神风采、彰显社区民俗民风的独特魅力。第四,活动要“常做常新”。社区教育活动要与时俱进,融注时代新精神,形式新颖别致,要“贴居民心”“激居民智”。

1.内容丰富多彩: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的结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安全健身、节能环保、家居美化、卫生常识、文明礼仪、娱乐休闲、公民意识、思想政治、政策法规、科技常识、工艺美术、信息网络、心理健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家政服务、优生优育、职业病防治、外国文化、挫折教育、社区历史、邻里文化(与家人、与邻里、与小区大家族之间的感情文化)、生命教育(从关爱自我出发,珍惜生命,珍爱并发掘自我价值,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而推己及人珍惜和关爱他人,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拓展个人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价值)等等包罗万象的内容,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活动的主题。

2.形式不拘一格: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比赛竞技、旅游健身、各种仪式、演习活动、艺术节、运动会、趣味游戏、博览会、评优创先活动、社区治安巡逻队、健心活动、家庭乐园、夕阳红谈心室、亲子俱乐部、学习超市、专家讲师团、特色文化队、沙龙团队、阳光捐助工程、实事工程、惠民工程、党团活动、社区橱窗报刊宣传、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等等。总之,形式多样,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工作生活需要和社区发展需要。

3.活动坚持不懈:(1)目标明确。高举“人文关怀”的旗帜,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居民办事更贴心,居住环境更赏心,安居乐业更放心(2)主题鲜明新颖。(3)操作程序科学规范(4)讲实际,求实效。立足于让社区居民在活动中不仅获取知识、技能,还应有情感的愉悦和情意的发展。(5)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允许居民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激发居民充分参与、充分表现和充分发挥潜能,展示特长。(6)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内容和形式。处理好一般与特色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7)统筹和协调各种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第三篇:社区教育论文

浅论社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金湖县塔集镇成人教育中心校陈 鸿

内容摘要:关于构建以镇成校为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网络体系,这为新农村开展社区教育提供坚实的保证。文章认为开展社区教育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终身教育、公平教育、和谐教育、全民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强调开展新农村社区教育是利于国家、益于农村、惠及农民的好事,它对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社区教育 和谐公平发挥作用

绪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这为新农村开展社区教育指明了方向。当前,乡镇开展社区教育的任务是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宣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进农村扶贫技术性开发、参与农村社会管理,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全民素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塔集镇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人教育成绩斐然。近几年来,镇村都开展社区教育,并始终要把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工作来抓。镇党委、政府加大社区教育的力度,不断创新教育机制,探索办学途径,全面提升了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社区教育为我镇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一、社区教育的科学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提出来“迈向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成了各国实践的目标。构建学习型社会也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当今社会,社区成为全民的学习中心,它为社会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

社区教育是由社区举办的教育,就是把本社区的劳动后备力量培养成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的使用人才,或为本社区成员提供其他非专业性的诸如文化、艺术、修养等各方面的教育。新农村开展社区教育就是乡镇政府专门设立社

区学校或利用成人学校,组织一些专门的活动以承担和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社区教育,其本质是:一是通过不同年龄阶层的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由教育资源的提供,使社区与社区教育活动两者因相互反馈而提升彼此的素质。二是社区教育的目的是强调以国家整体发展为目标,将社区视为整体社会改革中的一部分,由于新的理念和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社区生活,其最终目的在于整个国家社会利益的提高;三是社区教育强调非正式与非正规的教育。

现代社会,开展社区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提供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人无老幼行业之分,只要有学习需求,社区就为其提供教育服务。在现代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无论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无论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无论文化基础还是技能培训,无论闲暇教育还是健康教育,社区教育都为其服务,使社区里的新型居民获得知识和情操的陶冶。

总之,社区教育是一个调配资源以满足各种教育需求,使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通过教育的计划得以发展的过程,是一种促进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过程。在新农村,社区农民都是社区教育的成员,他向人们提供一种灵活的终身教育体制。社区成员将以社区教育的形式参加各种适合自己需求的教育活动,完善自己,也完善社会。

二、社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我镇在2006年已完善社区教育的网络体系。构建了以镇成校为社区教育中心的三级教学网络。这为新农村开展社区教育提供坚实的保证。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社区教育是利于国家、益于农村、惠及农民的好事。这对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1、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实施终身教育的平台

现代社会是知识更新的时代。人们的职业不断变动,学校内无法满足知识变动、社会变动和职业变动的需要,所以,人们学习知识,不再局限在学校的体制之内,而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成为一种现实社会的需要。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当前,现代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建立终身教育的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所以,农村的社区教育成为传播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载体,是农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平台。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当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在农村,主要是要满足农民的学习欲望,才能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随着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乡镇新居民的终身教育由谁来进行实施。显而易见,只有由乡镇社区教育来完成。它是新农村成人终身学习的组织和平台,为农民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在岗培训成为乡镇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乡镇社区教育机构都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进行,不断调整和设置教育内容,以满足乡镇新型市民学习上的要求。不断加强就业技能培训,重点加强指导就业和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农民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现代信息的平台;是实现终身学习地方。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有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乡镇的社区教育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农民不断要求自我进步、自我提高、改善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

2、社区教育是新农民接受和谐教育的摇篮

党的十六届四中会议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和谐,人的和谐依赖于教育的浸润。当前,新农村要进入和谐社会,亟待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实现教育和谐。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实现全民的和谐教育。

什么叫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际出发,调控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现代农民只有在社区教育中享受和谐教育。新农村实行和谐教育,是以促进教育对象的和谐发展为最终教育追求,包括自身的和谐、教育类型的和谐、教育内部的和谐。农村实现和谐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农民内外在世界的和谐,使教育者素质全面地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教育和谐,是从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这一切是在政府指导下,由乡镇社区教育实施并完善。所以,社区教育是新农民接受和谐教育的平台,是接受现代教育、学习科学技术、愉悦身心的“按摩院”。

3、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实现公平教育的场所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发展教育放置首位,强调“教育是民主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十七大后,我国的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热点,但成人教育同样存在着更为严重的不公平。当前,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实行公平教育的有效方式。

所谓公平教育,又叫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的内涵是“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前提和基础。成人教育不公,这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有关,我国一直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轻成人教育有关,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这与社会环境不公有关,城市户口、农村户口、非本地户口界限还是存在,公共资源共享不均;社会保障城乡、行业差距过大。

目前,乡镇社区教育,主要开展成人各种技能培训,社区教育是在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农村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这几年来,我镇社区教育开展各类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等。对外来人员而言,社区教育不光弥补了他们在当地教育资源短缺,没有机会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基本学习需要,更是提高素质、学会技能,享受公平教育的场所;是提高农民素质和掌握技能的“强身器”。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创新,社区教育大力开展,成人教育不公将在乡镇得到有效的改善。

4、社区教育是新农村推行全民教育的阵地

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实现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又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社区教育是新时期推行全民教育的阵地,也是新农村传播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载体。新农村实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农民的基本教育要求,使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教育就是开展现代农民的各类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主要是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

所以,在农村社区教育中,开展全民教育的关键是要向农民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观,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新农村建设和人类发展作出贡献。当前,新农村社区教育可以利用现代教育信息、通讯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手段和渠道来帮助传播必要知识,并就农业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向农民进行宣传和教育。除传统的手段外,还可以调动图书馆、电视、广播和其他传播媒介并发挥其潜力以满足新农民的基础教育、专业知识的需要。

金湖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两省(江苏、安徽)三市(扬州市、滁州市、淮安市)交界,素有苏北“小江南”之美誉。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围绕“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奋斗目标,紧扣“扩量提质、充分发展”主题主线。为此,我镇加快新农村社区教育的步伐,着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社区教育真正成为新农村开展全民教育的求知练技的阵地,是学习知识的地方。通过教育,现代农民满足基本学习需要,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肩负起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责任。真正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5、结束语

当前,我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必须要享有人均接受教育的权利。这种由乡镇社区教育来完成的成人教育,能使农民真正地、充分地满足基本学习的需求,并应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技能。社区教育的目的是开发现代农村的才智、潜力与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使他们能够改善生活和改造社会。人人享受教育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社区教育是构建新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和全民公平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对建设新农村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慧玲.“和谐成人教育”内涵解读[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09.4.[2]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09.2.[3]刘岳启.我国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及其培养方式的探讨[J].成人教育,2009.9.[4]陈文,曾青云,赵清良.新形势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成人教育,2009.4.[5]夏家夫,焦峰.成人教育管理概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第四篇:社区教育论文

社区教育培训小结

罗店成人中等学校徐王蓉

暑假里我们在区教育局的安排下完成了一天的社区教育教师培训,这一天的培训内容丰富,我们也感受颇深。感受到了区领导对社区教育的不断重视,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对我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有较大影响。

近几年来,区县都开展了不同主题的社区教育。区党委、政府加大社区教育的力度,不断创新教育机制,探索办学途径,全面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开展社区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提供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人无老幼行业之分,只要有学习需求,社区就为其提供教育服务。在现代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无论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无论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无论文化基础还是技能培训,无论闲暇教育还是健康教育,社区教育都为其服务,使社区里的新型居民获得知识和情操的陶冶。

总之,社区教育是一个调配资源以满足各种教育需求,使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通过教育的计划得以发展的过程,是一种促进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过程。社区居民都是社区教育的成员,他向人们提供一种灵活的终身教育体制。社区成员将以社区教育的形式参加各种适合自己需求的教育活动,完善自己,也完善社会。

社区教育是在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对外来人员而言,社区教育不光弥补了他们在当地教育资源短缺,没有机会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基本学习需要,更是提高素质、学会技能,享受公平教育的场所;是提高农民素质和掌握技能的“强身器”。

通过几位专家的介绍和教育,使我认识到了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我也本着一颗真挚的心去开展我的社区教学任务。

第五篇: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

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

谷 峰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摘要: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重要通讯工具之一,其特有的魅力与优越性使之成为了时代的标志,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也正是互联网的便捷、快速、匿名等特点使之成为了民族分裂分子手中带血的匕首,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进行民族分裂的可耻行径。民族工作者担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应该不断的利用先进网络科技武装自己,建立民族工作专题网站,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

关键词:民族团结;网络社区;教育;模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个血脉相通的多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共同繁衍、共同进步、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也正是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才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且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中的56个兄弟姐妹血浓于水,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就是说只有民族团结,国家才会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相反,如果民族团结遭到破坏,那么必然就会导致国家动荡,社会发展停滞。可见,“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有重要作用。”也只有“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牢固的向心力,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目前很多与民族群体相关的网站社区只是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传播优势,忽视了民族群体在网络中的实际心理需求,即只以多媒体的方式表面的将少数民族信息网络化,却没有真正的实现民族工作者与民族网络信息浏览或使用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网络代替了民族教育工作者的地位,使得网络民族工作成为了简单的“人—机”对话,从而使得网络社区没有真正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平台。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民族团结教育的平台失去了活力,成为了被人们不停灌注的“一滩死水”。因此,可以说如何打好互联网阵地中的攻坚战,更好的服务民族大团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

一、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概念阐释

网络社区也可被称为社区的信息化、网络化,通常是指依托网络载体出现的交流空间,如论坛、贴吧、个人空间以及聊天群组等,随着当代网络社区的规模扩大,在地球任何两个地域之间的距离和时间差异不复存在。网络社区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社区为进一步加速不同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却并没有因为时空距离的缩短而变得更加接近,反而网络为民族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份子提供了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平台,他们“利用网络传媒在世界不断蔓延,对我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也更加凸显了加强网络传媒建设,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重要性。”[2];民族教育,也被称作少数民族教育,是指在我国除汉族以外,对其他55个少数民族群体开展的教育活动,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完善,逐步建立起了具有时代特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包括了学前教育、中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在内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少数民族教育的结构也趋于合理,逐步形成了民族职业教育、民族成人教育为补充的合理态势,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人员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模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诸如:政治模式、经济模式、行为模式、社会运行模式、教育教学模式等等,通过“模式”的构建,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所谓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是指:借助网络社区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实施体系,它包括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原则、内容、以及构建途径等。通过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可以更好的借助网络的优势,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保障。

二、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少数民族工作则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少数民族的工作对象是少数民族人员,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这是因为以人为本与少数民族工作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都是为了实现人的更好地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论,应该贯穿于整个少数民族工作的过程之中。其次,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去中心性等特点也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价值,这就要求在网络社区民族工作中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设置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以“尊重”和“肯定”来赢的少数民族群体对民族团结的认同。2 “三贴近”的原则

“三贴近”就是指要贴近少数民族实际、贴近少数民族生活、贴近少数民族群众。在构建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中就是要在民族教育内容、民族教育方式上要呈现出“民族风格”,贴近少数民族群体的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将少数民族中的现实活动向网络化转变,并借助网络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少数民族群体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人们加深认识自我、完善人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 现实与虚拟性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社区与现实社会之间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而言网络社区的运行模式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的,现实社会通过网络来扩大社会的影响力和传播覆盖面,所谓现实与虚拟性相结合就是指在网络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要与现实社会相关联,例如在网络社区中,可以选拔少数民族优秀成员作为民族社区网站的管理者与运营者,组成社区管理与宣传队伍,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他们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少数民族社区的负责人之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强化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并以这些优秀的民族成员作为扩散点,使他们称为舆论的引导者,形成以点带面的扩散效应。

三、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内容设置

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3]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不仅是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重要体现,还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对于公民个人而言,爱国主义又是当代公民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第二,应该进一步优化党的民族理论的宣传教育、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教育、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宣传教育、展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教育等,最后还应该不断的填充新的内容,提高网络社区民族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转变,这首先是由网络社区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网络社区是当前人们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如果在网络社区中到处充斥着理论性过强的宣传标语以及口号等,必然会导致人们产生厌烦的情绪,最终也不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坚持在理论宣传教育基础之上,不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整合,尤其是要深入到民族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以生活化、时代化得内容实现少数民族教育的与时俱进。以志向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服务祖国建设与发展的理想信念;以责任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维护祖国稳定、团结的责任感;以宽容教育树立少数民族在与不同民族交往中的博爱之心;以感恩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对邻里、社会以及国家的感恩之心。

四、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途径

当前网络社区以各类网站的博客、贴吧、论坛及微博等形式,为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发挥着重要;

(1)发挥网络社区中的“议题设置”功能,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感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对一件事情是否予以报道或者报道程度有多大,将影响着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美国著名新闻学家W·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民族团结首先需要一定的民族情感作为内在支撑,民族情感是民族团结构成要素之一,指在多民族国家生活中,人们在看待不同民族体系、民族活动、民族事件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着人的情感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不同民族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因此,在网络中可以发挥议程设置的重要功能,通过构建外部环境,从而影响民族群体的群体心理与行为。

(2)丰富网络社区中民族信息等相关链接,深化人们的民族认知

网络凭借其“超链接”功能,能够使网民在上网阅读信息时,除了能够获得信息“量”上的满足,还获得了信息“质”的满足。网络“超链接”功能使与民族群体相关的信息可以有更多背景资料的支持,因此可以显得厚实且有深度,使其能够更加“立体、多维,有厚度、有质感”,这就很好的能让不同民族群体在浏览新闻信息的同时,更好的把握信息中的内在精神,不断深化自身的民族认知。(3)重视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作用,坚定人们的民族认同

所谓认同是指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与情感认可,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4]而民族认同作为一个民族学人类学概念,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以区别他民族的一些稳定的属性和特征,是此民族的成员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它由一系列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普遍心理等因素构成。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通过“意见领袖”的对网络社区民族群体的舆论引导,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使得各民族获得对国家政治、经济或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认知,并借助主流的舆论导向,促进各民族形成与主流社会相融合的身份意识和观念。[5]把握好“意见领袖”的引领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民族团结示范点 多民族共存乃湖南之福》[J].民族论坛2009(12):08.[2]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两民族研,2011(01):16.[3]《列宁全集》28卷[M].人民出版社,1990 68.[4]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5]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两民族研,2011(01):15.

下载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农村社区新型党建模式

    构建农村社区新型党建模式 王亮 加快村改社区转型步伐,构建和谐社区,不仅要从村改社区实际出发,在发展经济、富裕居民上狠下功夫,而且要更加注重借鉴和运用城市基层管理经验,在强......

    发展社区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社区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潍坊社区(街道)党工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繁杂的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包括......

    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各种教育方式、多种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的素质 关键词:四种模式 模式定位 正文: 社区教育是实现......

    37.整合地区特色资源,构建社区教育新局面

    整合地区特色资源,构建社区教育新局面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街道社区学校苏克勤、黄燕华 摘要:社区教育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教育形式,它不像其他学历......

    关于社区教育

    关于黑龙江省城乡社区教育的调研报道 近日,省教育厅组织了三个调研小组,开展了面向农村的职成教育和社区教育调研工作。为了解我省城乡社区教育的基本情况,省调研组先后走访了......

    社区教育

    篇一:浅谈社区教育浅谈社区教育 【摘要】教育是社区的一种重要职能。社区教育是实现公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共享资源。学......

    社区教育

    城东社区居委会隶属泾川镇,位于泾县县城东部,成立于2003年5月,是由原城东居委会和原牌坊村委会合并而成,辖区面积0.43平方公里,辖18个居民小组,5个村民组,户籍人口7220人,住户5482户......

    社区教育

    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在“继续教育”一章中明确规定了社区教育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