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7.整合地区特色资源,构建社区教育新局面
整合地区特色资源,构建社区教育新局面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街道社区学校苏克勤、黄燕华
摘要:社区教育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教育形式,它不像其他学历教育那样有比较成熟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可以遵循。社区教育的现状和其独特性,使得我们必须在社区教育的实践中,充分挖掘并利用本地区的现有资源,为地区居民的教育需要服务;同时在社区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社区教育的一般规律,更好的指导社区教育的行动,以提高社区教育的有效性和适切性,从而更好的发挥社区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区中的积极作用。本文根据我们地区的特点,就有效利用与整合地区教育资源,形成社区、部队、学校“三位一体”教育格局;探索社区教育的新形式,建立起“开放、主题、实践、共享”的社区教育运作模式等问题作一点阐述。
关键词:地区特色教育资源“三位一体”教育格局“开放、主题、实践、共享”的社区教育运作模式
终身教育是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后,现代人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学习需要而产生的、伴随人的一生的教育。发展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以最好的方式,向任何有需要的人们提供各种受教育的机会”,是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社区教育,就是实现终身教育基本理念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为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服务,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成为近年来教育体系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呈蓬勃发展的趋势。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这样,如何立足本地区,充分挖掘地区内多方位的教育资源,互相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教育在地区政治、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实现社区教育由现在的活动型团队向学习型团队转变的过程,以开创社区教育的新局面,是我们力图要探索的课题。
一、现状分析
吴淞地区是宝山驻军最多的地区。街道充分发挥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双拥”和共建工作的新路子。20余年来,军民共建共育活动的结对形式由军民单项结对,军地厂三方联建,发展到军地厂商校群体共建。共建部队、单位、学校的先进事迹,多次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人民海军》、《新民晚报》、《宝山报》等报刊及市、区电视台报道。1991——2003年街道连续五次荣获上海市“双拥”模范街道和区共建共育先进集体称号,并形成了本地区具有深刻影响的特色工作,诸如“献母爱、送温暖、稳军队、固国防”的活动;“智力拥军、智力优属”活动,关心、辅导军人子女的学习,协调、解决军人子女的就学问题,为军人子女学文化、学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以社区为载体,军地连手办好市民学校,同时开展新村文化、广场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等富有创新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到军营慰问官兵;军地携手帮教后进青年,坚持数年照顾孤寡老人;街道为军人解决后顾之忧,对军嫂进行就业培训,组织军嫂保洁队,安置军嫂就业;等等。
近两年来,街道先后获得 “全国军民共建先进集体”“上海市双拥模范街道”六连冠等荣誉。
吴淞街道还拥有学校26所,其中包括了创建于1924年的、以优秀的教育质量享誉沪上的吴淞中学,有宝山区少科站,还有宝山区为数不多的两所成人学校。应该说教育资源优势明显。
二、存在问题
(一)有那么好的教育资源优势,又有如此悠久和成绩斐然的军地厂商校群体共建的模式,但是没有将地区内的这些优质资源与社区教育有效整合。
(二)现有的社区教育内容、形式与市民的生活、需要有一定距离,从而影响了市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研究目标
如何在新形势下,将这些很好的文化交流活动,与现代构建学习型社区有效整合,在更为宽广的领域里,开展具有时代特征和人民需要和满意的、形式灵活多样,富有人性化的社区教育活动,为社区教育注入新鲜活力,开辟社区教育的新局面;以及如何创建以教育、学习、交流、共享为互动枢纽,以社区、学校、部队、为学习共同体的联合社区教育新模式,成为了我们的研究目标。
四、基本对策
(一)整合地区教育资源,形成社区、部队、学校“三位一体”教育格局
1、建立社区、学校、部队“三位一体”的教育委员会,以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吴淞街道办事处、辖区部分学校,如宝山成人师校、吴淞高级中学、吴淞初级中学、少科站,还有海军登五支队扫雷舰四大队和武警七支队六中队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联合组建的社区教育组织管理机构——社区教育委员会,由以上单位的负责同志担任社区教育委员会的成员,这就在机制上保证了社区学校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各项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行。
2、整理地区教育优势资源。社区学校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首先梳理、分析了各方教育资源的优势,并且将本地区共有的教育优势汇总成文,让每一个联合机构中的组织成员单位都明确地区内的教育资源情况,便于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和分享这些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极具社区教育特色的开放性、独特性、突破学校课堂教学形式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在开展地区大型主题活动中探索社区教育的新形式
我们尝试着在军地企校庆祝建军80周年的大型联欢会活动中,作实践研究。吴淞社区(街道)军地企校庆祝建军80周年联欢会活动,是由吴淞社区(街道)党工委与地区驻地部队、共建单位、学校共同举办的“鱼水情深”大型联欢活动。参加的单位有:吴淞街道党工委、军民共建、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宝钢集团五钢分公司、吴淞教育集团、91860部队、海军训练基地、海军博览馆等多家单位。早在2007年7月初,联合学习共同体的各家成员单位,就开始了互相紧密合作的联合筹备会议,明确了各自单位的教育资源优势和任务,并且将各自的优势合作共享:由吴淞街道牵头,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由吴淞教育集团成员之一的吴淞中学提供本次活动的场地以及演出活动的舞台设计安排等。其中整台演出的舞台设计、会标、音控、搬运等幕后工作,绝大部分由学生参与完成,为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演出活动的主持由社区、部队、学校、企业四方联合组成,充分体现了地区之间各方面的紧密协作关系。在演出的节目中,社区的合唱《最美的是一身绿军装》、男声小合唱《我和班长》等,表达了社区市民对于驻守在地区的亲人解放军的无限感激和赞美;宝钢集团五钢有限公司表演的沪剧《芦荡火种》、《魔术》等,为地区市民和解放军指战员展现了新时代工人的风采;教育集团联合演出的《海神的召唤》、《彩云追月》,表现了当代学生对于军旅生活的理解;驻守在祖国边防前线的战士们,饱含深情的地表演了《军民共建赞》、《阳光海》、《红旗飘飘》《水兵的誓言》《战斗精神大发扬》,让所有在场的市民、学生、企业人员,都强烈地感受到战士们的昂扬的斗志和铁骨柔情。
整台联欢活动群情振奋,斗志昂扬,鼓舞人心,让所有参加演出的人员和观众都受到了极其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拥军爱民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崭新的符合现代社
会发展需要的,以人为本的、切合实际、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教育,它正在打破我们对社区教育的一种比较传统的理解,给我们很多启迪:部队官兵用他们精彩的表演,为参与本次活动的地区成员包括工人、学生、市民,都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给他们很大的震撼和鼓舞。
2、市民学校的成员用歌舞形式,展现了现代人美好的生活方式和高雅的生活情趣,也给部队官兵进一步了解地方的发展,更好地保卫我们这个和平而美丽的家园,增强了信心和使命感。
3、我们广大的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了社会,了解了国防,懂得了团结合作,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付出的快乐,为他们更好的努力学习,上了生动的一课。
这样的联合活动,不仅密切了教育共同体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还增强了社区教育的力量;同时挖掘并且丰富了社区教育的活性资源,使社区教育的内容更贴近百姓的需要,社区教育的形式更符合百姓的需求,最终可以实现提高社区教育成效的目标。这是我们用传统的封闭的社区学校教学方式,所无法企及的。
五、实践经验
在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中,尤其是吴淞社区(街道)军地企校庆祝建军80周年联欢会活动,为创建社区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地区内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社区本身包含着一个地区所拥有的各方资源,它包括这个地区的商业资源、企业资源,学校资源等,尤其是我们这个地区,还有比较独特的资源——驻军部队的资源。那么,我们社区教育,作为一个地区内的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地区教育资源的优势,将地区资源,纳入社区教育的范围,作大教育的思考。以此来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提高社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我们就以社区教育为枢纽,将辖区内部队、学校、企业等单位组织成社区教育的共同体,把各具特色的教育资源,作为我们社区教育的活源泉,活内容,使社区教育的内容更为广泛;社区教育的主体,是地区内各类人群,根据学习主体需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充分体现社区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地区内各类人群,更贴近地区需要、更贴近市民,从而更好地为本地区的发展服务。
2、建立起社区教育共同体保障制度。社区教育共同体——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建立,有效保障了这个共同体各成员单位在一个联合组织机构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开展有效的地区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一个地区内的大的教育,它组织实施各类教育活动,必须由地区内多方组织机构共同参与完成。有了关于“社区教育委员会”这个为开展一个地区内的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机构,并且在这个组织机构的领导下,制定相关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的联络制度,在制度的保障下,有序开展教育活动,那么整个地区内的教育、学习组织,就有了组织制度上的保障,这对于社区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3、建立起“开放、主题、实践、共享”的社区教育运作模式。开放,作为一个地区的大的教育,社区教育必须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将社区教育的内容和火热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突破课堂、突破围墙。社会就是课堂,社会需要的内容就是教材。地区内各类人群和各个组织的教育需要,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联合共同体的各成员单位,要为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共同努力,献计献策。主题,一个地区内的不同人群和组织对于教育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让一个个鲜活生动贴近生活,贴近不同人群需要的学习主题,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个小型的学习组织。在学习组织里,可以学习金融理财;也可以学习时事政治;或者学习生活小制作、小常识等等。学习组织的学习内容应该是涵盖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通过这样的主题型学习组织,来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以此来实现社区教育服务于地区,提高地区内市民的生活生存能力,提升广大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实现地区的和谐稳定。实践,社区教育是存在于地区社会生活之中的教育,是为生活在地区内的市民
提供解决生活、工作实际需要的一种教育服务,它一定应该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且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让市民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社区教育应以教育对象的自主实践和主动参与为主要方式。市民应该是在参与主题型学习组织的实践中,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思路和眼界的。灌输和说教的教学方式因其缺少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缺少可操作性,实用效果不明显,而受到市民的拒绝。共享,作为地区内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单位,或者是受众个体,他们在参与地区内各项主题实践活动中,既为主题活动奉献了自己的资源和智慧,同时也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收获了他们各自所需要的那份感悟或者是锻炼。整个地区的优秀资源是地区教育所共享的,也是地区内各组织和大众所共享的。社区教育作为一个枢纽,由学习而将部队、学校等各资源组织起来,共同完成社区教育这个关于一个地区的大的教育。
尽管在社区教育的探索实践中,有了一点基本的认识,但社区教育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课题,其中涵盖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做社区教育的人,永远作为课题不断研究。教育本身是提高人思维方式和思想觉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社区教育来帮助人们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新观念,切实为人的终身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是社区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追求。
第二篇:依托珍珠文化开发特色社区教育资源
依托珍珠文化开发特色社区教育资源
许 斌
[摘要] 社区教育有必要从文化这个高度和视野探索,渗透文化性的根本追寻,深入思考,赋予社区教育发展的时代新元素。本文以地域珍珠文化为依托,建立社区德育基地、打造特色社区教育名牌以及开展珍珠特色实践活动,提升了珠乡人道德素质、思想素质、行为素质、文化素质及技能素质等,开发出了极具特色的社区教育资源,开拓了社区教育新的内容与途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依托 珍珠文化 开发 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政治文明的教育活动。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学习需求与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渐加剧。而社区教育资源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民众学习体系尤其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观念的构建。因此,社区教育有必要从文化这个高度和视野探索,渗透文化性的根本追寻,深入思考,赋予社区教育发展的时代新元素,突出当代关注民生的新视野、强化社会效益首选的新策略、提出现代教育手段的新思路,抓住整个社会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科学部署和精细操作并举,进行主动积极地系统思考、缜密安排,最终将社区精神全面而有机地渗透到主动积极的文化追寻中。于是,充分挖掘有效利用地域特色文化,开发特色社区教育资源,开拓社区教育新的内容与途径,必将对社区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市山下湖镇是“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集散地”,全镇珍珠养殖面积已经达百万亩,珍珠加工销售企业500余家,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珍珠企业已成为本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名副其实的“珠乡”。经调查,全镇有80%以上的家庭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珍珠业,从青少年到老年人几乎每个珠乡人对珍珠业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山下湖镇在形成珍珠特色产业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以“珍珠”为中心的独特产业文化和产业精神,积淀多年的“珍珠文化”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从2010年秋季开始,我们成立了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研究小组,以当地“全国最大淡水珍珠集散地”为基地,对珍珠文化的内涵进行发掘与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并不断进行选择、改编、补充、拓展、整合、加工与再创造,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地方珍珠文化为中心、螺旋式上升与纵深式发展相结合,能促进珠乡人个性发展与原生态生活教育相一致的综合型珍珠文化社区教育资源。可以说该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全面推进社区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珠乡人道德素质、思想素质、行为素质、文化素质及技能素质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一、建立社区教育德育基地,促进珠乡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健康提升 珍珠文化社区教育资源是我们根据所在地山下湖镇的“人脉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基础上开发而形成的,将珍珠文化融入社区教育,我们认为能充分辐射地域文化的育人功能,而德育实践基地的建立,无疑为珠乡人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校外舞台,不仅密切了社会与青少年的联系,也将理论的触角真正延伸到实际的情景中。
我们于2010年9月在“浙江山下湖珍珠集团公司”、“阮仕珍珠有限公司”、“华东国际珠宝城”等建立了社区教育德育实践基地。当然,从整体而言,整个“珠乡”——山下湖镇是我们最大、最有益、最丰富的教育基地。因为,山下湖镇珍珠产业中成千上万的推动者、创造者、经营者的智慧、勤奋和激情,还有众多青少年家长和家庭的演变,这些都是青少年活生生的学习“样本”。德育基地的建立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工作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它必将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珍珠文化社区教育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担负着为青少年人生发展指引和确定方向的重任。它的开放性与现实性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不断打破青少年已有的“生成”,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未成”过程中,标示着一定成人成才的发展方向,从而唤醒、激发对人的启蒙与解放,为青少年和谐生活的建构提供条件,使青少年的“梦想照进现实”。为此,我们组织了青少年“家乡人文资源考察团”,深入“珍珠基地”调查,挖掘出珍珠本身特有的内涵和外延,例如,民间动人传说中关于“珍珠犹如美的化身,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与快乐;珍珠生成于逆境却释放璀璨光茫,爱心回报社会等。”我们还以珍珠命名成立了各种社团组织,如“珍珠艺术团”、“小珍珠书法协会”、“小珍珠画行”、“小珍珠报社”等等,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认识珍珠的美,体会珍珠的情,发现珍珠的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体会珍珠与人们生活、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家乡的发展的密切关系。这些活动必将激励青少年产生一种忠诚的信念,一种优良的品质,一种公民的的责任,一种崇高的追求。
二、打造珍珠文化社区教育名片,促进珠乡人思想、行为素质的提升。我们对珍珠文化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也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为推动珍珠产业稳健发展,2008年7月山下湖镇编修了《诸暨珍珠产业文化创意发展规划》,制定了《诸暨珍珠产业发展规划》,还举办了“诸暨艺形珍珠国际设计展”。2010年始,华东国际珠宝城又启动了《长三角旅游传媒联盟战略》。我们将这些《规划》与“展览”内容及时充入到教育资源中。我们自身也形成了以“省级课题研究为龙头,衍生专项教育教学子课题”研究网络,《结合珠乡特色开展孝敬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融“珍珠文化”教育资源于我们德育中的研究》,分别纳入了市、县级教科研规划课题。这一件件、一桩桩实事,折射出珍珠人打造珠乡名片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珠乡人,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与发展趋势下,都萌生了一种报效国家、家乡的夙愿,奉献社会的信仰。有句格言叫做“人无志不立”,对珠乡人进行理想目标教育能校正珠乡人人生方向;有句名言叫“态度决定一切”,对珠乡人进行态度情感教育能提升珠乡人思想境界;有句警句叫“习惯决定命运”,对珠乡人进行行为习惯教育能增强珠乡人学习的可持续性。为此,以帮助珠乡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主的思想教育和贯彻我们创和谐社会为主的行为习惯教育自然地纳入到社区教育资源的体系中。
我们开展“我自豪,我是珠乡人”、“学习珍珠好品质”的演讲活动,进行珠乡人人格品质教育,来增强珠乡人的公民责任意识。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争创珍珠小五星、参观访问、写调查报告,社区通过黑板报宣传、宣传窗展览、网络论坛互动、交际礼仪培训等载体来磨炼、端正、激励规范珠乡人的品行,从而也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动力和坚持力。
三、开展社区实践创新活动,促进珠乡人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的提升。珍珠文化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核心的教育特质是开展实践创新。因此,教育资源开发研究的预设就十分注重教育的“主体性、合作性、选择性、开放性、综合性、特色性和创造性”,并能够与作为生命体的珠乡人产生良性互动作用,使之成为一种“对话”文本,而不是“独白”文本。
当社区教育资源从“基于珠乡人需求”出发来进行重新定位,则就牢牢把握住了时代跳动的脉搏,也找准了激活珠乡人创新的“活性因子”,进而珠乡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能得到有效培养,而在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珠乡人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升华。
我们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珍珠养殖农业游、珍珠加工工业游、珍珠文化体验游、珍珠市场淘宝游”四大特色游活动。组织社区老年朋友走出家门,让他们领略全国最大的“生态珠蚌养殖基地”与“北京鸟巢”目前档次最高的珠宝专卖店;组织社区妇女同胞走进艺术品加工厂,让她们在珍珠加工企业里体验“珍珠工艺品”、“蚌壳工艺品”的设计、加工过程;组织青少年学生深入市场,让他们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华东国际珠宝城欣赏珍珠的绚丽多姿,工艺品的千姿百态;组织社区居民来到剧院,让他们观看诸暨越剧团以经典元素再造珍珠美丽传奇的原创越剧《珍珠传奇》。通过这些社区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开阔了社区居民的视野,陶冶了他们情操,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意识,从而形成各有所好、各有所为的学习风气,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社区各类居民通过外出“四大游”,回到社区,自己动手制作工艺品,布置社区“珍珠角”,内容丰富多彩;我们社区教育服务中心、教育工作站的墙壁挂件、镜框、宣传窗展览等每处都体现出珠乡特色。可以说,社区居民在实践活动中受到了珍珠文化的滋养、熏陶,学会了交往,学会 了合作,得到了劳动的实践知识与能力,激活了人们的创新活性因子,有效增强了大家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两年多的社区教育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多点勇气、多点机智、多点磨炼、多点感情,就能将珍珠文化整合、提炼成特色的社区教育资源,让珠乡人与珍珠一同璀璨;只要我们以科学的理论武装珠乡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珠乡人,以高尚精神塑造珠乡人,以良好的习惯养成珠乡人,社区教育的特色成功大旗一定能插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编委会.《教育资源开发》(上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魏清.《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李媛媛、陈乃林.《论植根地域文化发展社区教育》.《成人教育》2011年第9期.ISSN:1001-8794
5、杨建义.《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培育民族精神》.《福建日报》2006.5.23
第三篇:特色 互动 开创我校三结合教育新局面
创新工作思路 促进家校互动 努力开创三结合教育新局面
龙川县培英学校
为了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我校结合校情,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利用校园广播加大宣传力度,家庭、学校、社会通力配合等外,进一步拓宽思想道德建设渠道,抓常规,创特色,促互动,努力开创学校三结合教育新局面,提高了我校德育工作实效。
一、精心组织,形成有效的工作网络体系。
为了三结合教育工作得以实施,我校从实际出发,分别建立了校内工作网络和校外工作网络。在校内,除建立起一支由校长、政教主任、团支部、年级组长、班主任,政治老师等构成的工作队伍外,还建立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组成的学生常规检查评比小组;在校外,建立了一支由五老队伍、司法干部、优秀家长等组成的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校外辅导员队伍。这样,从领导、教师、到学生,从老干部、优秀青年到热心教育的家长,都纳入了学校的德育管理网络,从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的工作体系,有效保证了三结合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形式新颖,主题鲜明地开展各类特色活动。
1、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积极创设校园“感恩文化”。几年来,我们利用黑板报、唱感恩歌曲、悬挂宣传条幅、收集100句感恩名言录等形式,营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多渠道、深层次地宣传感恩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有计划、有步骤、多形式地开展主题鲜 明的教育活动。如:邀请关工委的领导给学生、家长上专题讲座;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感恩小故事演讲比赛、感恩文娱汇演;参加感恩志愿者活动、为父母和老师写一封感恩信、为父母和老师做一件感恩事活动;开展“感恩教育”网上评选活动;召开了全校的家长座谈会等。感恩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校群关系更密切,师生关系更融洽,家庭关系更和谐,校风更好,学风更浓,教风更高,涌现出一大批各类积极分子、进步大的学生,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感恩文化”建设。
2、深入开展“朝阳读书活动”,积极推进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学校在上一级关工委的领导和重视下,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地深入开展“朝阳读书活动”。为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确保活动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建立培英学校网页“朝阳读书”栏目,开展学生网上交流读书心得;建立班级“好书交换站”;开设“朝阳读书活动”阅读课;召开读书交流会、开展编写手抄报评比活动;要求学生每周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心得、做好读书笔记等。学校把朝阳读书活动与学生品德教育相结合,把读书与做人结合起来,召开“学雷锋 做时代新人”、“祖国在我心中”等主题班会,倡导学生读名人、名著,以名人为榜样,向英雄人物学习,学生思想品德得到熏陶,情操得到陶冶,进步非常快。
读书已成为我校学子的一种时尚。形成了一种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多写作的精神风貌,学生中出现“三少、三多”:相骂打架的少了,互助友爱的多了,旷课迟到的少,遵守纪律的多了,沉溺网吧的少了,勤奋学习的多了,校园里一片温罄和谐。培养了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力地促进了同学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养成良好 的读书习惯,提高读写能力,有效推进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3、充分发挥“五老”队伍、司法干部、优秀家长的作用,积极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我校通过班级推荐、学校调查摸底,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五老”队伍,成员共有73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每学期邀请他们到学校上1~2堂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家庭责任感。聘请“五老”队伍成员做学生的校外辅导员,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在社会的表现,另一方面和学校一起,共同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司法干部、优秀家长的作用,形成多方位结合的校外辅导员队伍。每学期邀请司法干部到学校上1堂法制教育讲座,提高同学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守法的自觉性。在各方的通力协作下,学生在校外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善,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自觉参与维护公共秩序,如在公车上讲粗口、争先恐后的现象明显减少,学生也少有在上学、放学路上逗留、玩耍。道德公民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4、积极推进《弟子规》教育,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为深入贯彻落实我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学习实践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活动的要求,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对此,我校在开学前专门召开有县关工委领导、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宝贵意见,家长们很支持,发言很热烈,并提出了很多建议,学校在综合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弟子规》进校园的具体实施方案。学校学习推广《弟子规》以来,在社会上、校园内、广大师生和家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呈现了学校德育工作新气象。仅第3周就有11人次拾到现金360多元交还失主;七年级(12)班的同学种某,是一个较顽皮,让老师、家长都感到头痛的学生,开学才两天跟同学打架并且脸上受了伤。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恰好学生的母亲满脸焦急地来找班主任了解小孩的情况,在班主任的办公室见到脸上受伤的儿子,感到很心痛。班主任便利用这个机会,给他讲解《弟子规》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并不时让他抬头看看在一旁伤心的母亲。经过班主任结合《弟子规》内容的一番教诲,这个学生不但认识到错误,而且出人意料地向他的母亲鞠躬行礼,使得大家惊诧不己。通过推进《弟子规》教育,孝亲尊师在我校已蔚然成风。
5、坚持开展“五个一百”评选活动,用先进的事迹引领、影响学生进步。
为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树立学生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及思想辐射功能,从2007年开始,我校每学年坚持开展“五个一百”评选活动,评出“百名优秀学生”、“百名进步大学生”、“百名朝阳读书积极分子”、“百名优秀学生干部”、“百名优秀团员、优秀少先队员”,对入选“五个一百”的学生在学校宣传橱窗上张榜表彰。积极营造学先进事迹、学先进思想、学先进学生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五个一百”评选活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三、创设网络平台,建设好家长学校,促进家校互动。为了建设好家长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家校互动。学校克服以往与家长交流方式如上门访谈、电话联系等的不足,与移动公司联合,建立校迅通,班主任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 作动态等利用网络传送信息与家长交流、互动,让家长更及时、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和学校工作动态,并为学校工作提出建议。同时,在学校校园网建立家长、学生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校的三结合教育工作,得到了全社会尤其是县关工委的关心支持,逐渐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但新形势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三结合教育仍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同时加大力度,规范、合理工作管理,使三结合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培英校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篇:构建五大网络 努力开创社区建设新局面
近年来,东山街道办事处根据形势发展和任务需要,逐步探索建立了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党建五大网络,有力地加强和推进了社区建设,为辖区居民创造了一个文明、和谐、方便、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该办先后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文明街道办事处”、“公民道德建设示范点”、“齐鲁街道之星”和“中国街道之星”。
一、建立社
区教育网络,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
创建文明社区,首先要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文明市民。为此,东山街道办事处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文明社区建设的根本和关键,不断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改进教育形式和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是建立教育网络。在发挥好街道、居委、居民片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该办十分重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社区教育,组建成立了老干部宣讲团、家教协会、辖区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委员会等三支队伍,通过巡回宣讲,定期研讨,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扩大教育覆盖面,形成了思想道德教育同向同步、配合联动的格局,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整体文明素质。东山的老干部宣讲团成立于1986年3月5日,已经有17年的历史,现在成员15人,全部由东山辖区离退休老干部组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条件好、政治素质高、语言表达能力强。宣讲团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形势任务的需要,定期不定期地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相关政策及做革命传统报告,宣讲的范围是社区内的各成员单位,有时还扩展到社区以外。宣讲的内容目前已有20多项,材料全部是宣讲团成员自己撰写。截止目前,这支不领任何报酬的宣讲团队伍撰写讲稿已达到90多万字,巡回宣讲3000多场次,受教育者达11万人次,深受居民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二是强化阵地设施建设。投资50多万元成立了工委党校,购置了摄像机、录放机、电视机等教育器材,并在9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同时,积极联系协调辖区中小学校,成立了7所家长学校,聘请了28名离退休和在职教师为义务辅导员。投资18万元,建立了科普一条街和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牌62处,为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是开展教育活动。该办从居民的日常行为规范抓起,持续不断地开展社会公德、家族美德宣传教育,每年利用9月20日“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双文明”活动月和年终教育整顿的有利时机,通过印发倡议书、设立宣传站、家庭承诺、“中小学生与父母共签协议”等形式,开展大规模集中性教育活动。为增强教育效果,该办每年重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开展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街巷等系列创建活动,评选树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先进个人和群体,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开展,先后有13人和16户家庭被评为市、区十佳文明市民和十佳文明家庭。在搞好教育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以“爱心捐助”、“志愿者队伍”等为主要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去年抗非典捐款,辖区24000多户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累计捐款达280多万元。捐赠面达98.4,捐款直接救助困难家庭262户,救助贫困学生232人,帮助22名特困学生走进了大学的校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救助效果,反映了辖区居民良好的文明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二、建立社区文化网络,丰富活跃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对开展文体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对文体活动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针对这一情况,东山街道办事处把抓好社区文体活动作为文明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努力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占领居民思想文化阵地。一方面,该办进一步加强了硬件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建起了1处文化站、9处全民健身园,在9个居民委员会普遍建立了“便民书柜”,藏书总量达6000多册。为倡导科学有益的健身方法,该办在辖区开辟了50多处晨晚练点,聘请业余辅导员33名,开展了太极拳、太极剑、扇子舞等体育健身项目,每天参加锻炼的居民达3000多人。有的居委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组织开展科学健身活动,深受居民欢迎,辖区居民没有一名“法轮功”练习者。二是借用外力,搞好文化活动。该办成立了“东山社区文化联谊会”,吸纳辖区16个企事业单位为成员,每年都举办社区大型消夏晚会、社区迎春晚会、七一、八一、十一文艺汇演等活动,办事处每二年举办一届大型的体育运动会。去年,举办了办事处首届合唱艺术节,得到了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同时,该办还积极实施家庭文化工程,连续两年举办“家庭藏书”大赛,连续六年开展了文艺之家、书画之家、京剧之家等特色家庭评选活动,并通过家庭文化图片巡回展、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宣传推广,在辖区引起了较好的反响。目前,辖区形成了以居民家庭为主,社区成员单位广泛参与,共创社区文化的浓厚氛围。东山文化站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东山街道办事处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三、建立社区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东山街道办事处把搞好社区服务作为“民心工程”,针对一些“政府不能办、企业无力办,居民需要办”的事情,采取街道、居委会“搭台”,居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唱戏”的方式,积极兴办便民利民服务项目。三年来,先后投资156万元,建起了东山社区服务中
心和9个社区服务站,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对愿意提供服务的和需要服务的居民进行调查登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兴办了医疗卫生、生活品供应、裁剪缝纫、美容美发、小饭桌、家政服务等386处服务项目和网点,涵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初步建立了一个门类齐全、快捷方便的社区服务网络,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信息3800多个,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82.6。其中社区医疗服务站共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1.6万人次,开设家庭病床328个,深得居民的好评。同时,该办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实施街企共建,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和水平。目前,与工人疗养院联办的老人公寓已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办还十分注重培养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自觉性,发动居民互帮互助,定期组织“邻里互助一条街”、“便民服务一条街”及“手拉手、心连心”、“结对帮扶”等活动,辖区志愿者队伍达2136人,参与互助率达80以上。
四、建立社区管理网络,塑造繁荣、美丽、有序的社区形象
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担负着城市管理的大量职能,社区稳则城市兴。东山街道办事处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针,以“安全文明小区”创建为主线,不断强化城市管理职能,社区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创造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在社会治安管理方面,该办在9个居委会全部建立了治安巡逻、民事调解、看门望锁、转化帮教四支队伍,共1982人,他们分片包干,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了一张治安防范的大网,覆盖社区方方面面、每个角落,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共为公安机关提供犯罪线索532条,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分子24名。在计划生育管理方面,该办在做好居民计划生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的同时,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作为重点,除在居委会设计划生育信息员外,还在每个居民小组设1名计划生育信息员,辖区信息员数量达到1536名,对用工单位和承租居民用房的外来人口,实行严密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社区计划生育率、流动人口建档率、晚婚晚育率均达100,连续8年被评为全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在环境卫生管理方面,该办充分发挥辖区爱卫会的职能作用,一方面加大了“门前五包”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规定的给予黄牌警告,并限期整改,使经营业户卫生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招标承包的小街小巷卫生保洁的检查频率和密度。由原来的一天一抽查,改为一天两次普查,取得了较好效果,辖区卫生面貌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保持。同时,该办还组织居委会和片长组长对居民楼道内卫生定期检查,建立并落实了居民轮流值日制度,使“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根本性扭转。每年重大活动期间,该办都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卫生清扫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民的卫生意识。该办被烟台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五、建立社区党建网络,发挥驻区单位建设社区的积极作用
为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东山街道办事处注重做好驻社区单位的工作,该办以社区党建为龙头,搭建社区平台,充分利用驻社区单位的优势和资源对社区居民有偿、低偿和无偿的提供服务,做到资源共享,收到了良好效果。驻社区的中国银行图书馆藏民2万多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在内的21大类书籍免费对社区居民开放,为社区居民的学习科技文化提供了有效载体;东风电影院每到老人节前免费为社区老年居民放映影片;儿童电影院为社区提供健身活动场地;烟台海关利用工作岗位,每年安置社区内的下岗职工就业;家政服务公司今年安置辖区“4050”人员138人。中国银行烟台分行的大门前,原来是“法轮功”的辅导站点,中央宣布取缔“法轮功”后,社区居委会第二天就把这块阵地给争夺了过来,组织辖区80多名居民练太极拳、练太极剑、练扇子舞,摒弃了封建迷信,杜绝了歪理邪说,强健了居民体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第五篇: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论文)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
【摘要】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实现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主阵地的资源整合是基础;形成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的培训管理运行机制是保障;建构起符合农村实际的按需施训社区教育模式是核心。这样才能满足各类人群的多元学习需求,使农村社区教育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社区教育资源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
随着经济与社会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对农村居民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的过于集中、封闭、单一的社区教育活动,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将能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社区教育培训的适切性、有效性、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整合各类社区教育资源,夯实按需施训实施基础
社区教育中心要逐步整合基层党校、人口学校、文化体育等教育力量于一体,统筹规划、指导协调本区域社区教育培训工作,打破社区教育资源单位和部门的所有制界限,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推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整合社区教育硬件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内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情况后,汇总成社区教育资源一览表,作为进行教育培训活动的选用资源,并与涉及单位沟通联系,实现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基本形成在组织培训时,可以根据需求,合理调配使用培训资源的格局。如: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社区的体育健身活动,家长学校培训等,在学校 1
进行;涉及到各基层村的培训,根据项目要求就安排在村居民学校进行。
2.整合社区教育软件资源。一是整合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以社区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为核心,吸纳地方各类专门人才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组织各行各业关心社区教育的人员成立志愿者队伍,选聘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员成立社区教育讲师团。为区域内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提供必备的师资支撑。二是整合课程资源,根据社区成员的需要,灵活自主地建构相应的课程,开发符合居民需要的乡土学习资源(课程、读本),如:针对居民学习计算机的特点,整合编写易于居民学习理解的《计算机教程》;针对农村居民集中化居住的发展对居民素质带来的挑战,编写《新市民教育读本》。三是整合网络学习资源,社区教育中心要建成独立的学习网站,并链接入省、市学习在线网站、村级网页,形成城乡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在社区居民中进行注册学习的推广活动,引导居民进行网络学习,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二、完善培训管理运行机制,保障按需施训有效实施
建立并完善在政府主导下的、以社区教育中心为核心的社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是有效实施各类培训活动的保障。
1.推进社区教育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镇社区教育工作会议,由社区教育中心汇报工作,提出存在的问题,供社区教育领导机构及社区教育参与单位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培训活动丰富、规范的开展。
2.形成组织培训的双边协作机制。对特定部门、单位能够提供的培训项目,社区教育中心应对接联系,帮助进行活动的组织,尽可能地扩大参与培训的人数,提高培训效益。如:与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立联合培训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创业、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工作,培训的组织,学员的管理,教师的选聘由社区教育中心全面负责,确保培训质量,使学员学有所获,并有意识安排优秀学员以自身事例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社区成员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3.不断完善培训的多边合作机制。对需要多部门联办的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中心要主动牵头联系,做到教育培训信息共享,培训过程协调管理。如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这项培训工作面广量大,不仅包含镇一级组织的骨干培训,还涉及到村一级的普训,社区教育中心应主动联系对接农业服务中心,并与各村取得联系,提出培训安排建议,才能促进培训组织的完善,培训效益的提高。
4.建立督查帮扶机制。社区教育中心应与镇内各条线部门主动对接,主动介入到有关培训的管理中去,关注培训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出提升教育培训活动效益的办法,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指导功能。
三、建构按需施训模式,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内涵发展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要着眼于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大力开展居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就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培训,帮助居民提升从事劳动的专业能力;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
教育方式,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紧密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面向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引导居民实现终身学习。
1.挖掘整理社区居民培训学习需求。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学习的需求,就必须要了解居民究竟有什么样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中心应定期进行“居民社区教育需求问卷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及学习需求状况,并随着时间的发展,对调查内容做出调整,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
2.提供菜单式学习项目与内容。以居民社区教育需求调查的结果为依据,确定社区教育培训的项目与内容,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教学菜单可以包含以下大类:企业职工培训、新型农民教育、新市民教育、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等。每个大类再根据居民具体的学习需求设定不同的项目,这些实用性、趣味性、知识性的教育,使得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社区成员按不同内容基本可以分享到社区教育培训,并从中获得自己期望的结果。这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又使社区成为宣传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
3.构建符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的培训形式。社区教育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强制性弱。只有针对不同的成员,采用相应的培训形式,促进学员保持较强烈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为此,培训前期准备要做到“三选一定”:即选好具体学习内容,选好适合的培训场所,选好授课教师,定下开课(活动)时间,方便学
员参加学习;培训实施过程要做到“两多两少”:即坚持师生互动多一些、空洞说教少一些,联系实践多一些、高深理论少一些,促进学员体验学习过程,感悟知识;培训质量监控做到“两评一促”:即评过程,通过组织学员座谈、个别谈,组织教师、学员对面交流等对教育培训活动实施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控。评结果,学习结束后,通过反馈意见表、电话抽样问询等方式获取参加学习的社区居民的反馈信息。在两评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剖析问题,促进今后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更加有效的进行。
4.模式应用的基本流程。将模式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过程。“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的应用:首先,要在有效的管理机制下实现场所设施、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培训奠定基础;其次,要从学习需求出发确定培训菜单,根据实施的培训项目确定教学内容、场所、时间和教师;第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实践体验,完善对培训过程与结果的评价;第四,要对培训的开展进行综合评估,做好反馈改善。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是社区教育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是有利于提升社区教育活动质量的系列方法,但模式的应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改良与完善,应用模式而不囿于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乃林 杨向群.《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
[2]陈乃林 张志坤.《社区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3] 刘 尧.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31期
[4]刘利平刘和海.农村社区教育的模式探析.《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