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场化运作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市场化运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鹤峰县农村精准扶贫开发新尝试
[内容提要]: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社区建设 市场运作
2009年以来,鹤峰县抢抓国家、省、州扶贫开发政策机遇,尤其是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机遇,以保障民生,解“八难”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多数农民已经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奔富路。鹤峰县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实践中,创新机制,以优化投融资为目标,先后创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扶贫资金“集中捆绑”和“少花钱多办事”的“以奖代补”等机制,针对不同的扶贫对象,采取了精准式扶贫方式,进行帮扶,较好地发挥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且有效撬动农民投入。但这两项机制的运转都离不开“政府项目资金”作支撑,为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建设投资来源问题,鹤峰县针对支柱产业支撑力较强,农民收入较高且有较特殊区位优势的五里乡金钟、湄坪和燕子镇新行三个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新尝试,既解决了农村社区公益设施投资问题,又保证了农村建房的统一规划,还减轻了政府压力,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一、区位优势及村情民意
作为市场化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三个村,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势头良好,逐渐富裕起来了的农民,有了追求城市生活,成为城镇居民的意愿,加之特殊的区位优势,构成了农村城镇化的先决条件,投资商也看到了企业发展潜在商机,于是地方政府因势利导,引入市场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一)五里乡金钟村
金钟村位于五里乡集镇,辖七个村民小组,432户,1361人,耕地面积1486亩,是我县烟叶主产区之一,2012年、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达5600元以上。收入增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羡慕邻近集镇的城镇生活,想成为集镇居民了。加上,五里乡集镇的红色文化底蕴厚实,五里革命旧址群已被列为鹤峰红色文化旅游的重点打造地,该农村社区建设将成为鹤峰县新农村建设中最富特色、最具规模、最有潜力的社区。
(二)五里乡湄坪村
湄坪村地处鹤峰县五里乡西南部,距鹤峰县城63公里,距五里乡政府45公里,离鹤南线省道24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15户,858人,国土总面积有28143亩,平均海拔950米。是原潼泉片区所在地,该村地处五里、走马、容美、燕子四个乡(镇)交界之地,相对偏远,较为封闭。历史以来以湄坪村为中心自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贸、文化、教育、卫生等服务体系,当地群众基本能就近就医、求学、购物、交易。虽然该村较偏远,但当地资源丰富,主产烟、箬叶。其中,箬叶产量占全县箬叶总产量的1/3,2013年年报统计该村农民人平纯收入为5531元,但据当地农民私下议论,他们的收入远不止这个数。这里还有五龙山、麦园子石林、观音洞等自然风景区,正吸引着省内外的游客,目前这里的风景旅游正在宣传、推介、规划之中。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也是五里乡政府重点打造的文化旅游村,还是鹤峰县委、县政府确定的50个旅游“重点”之一,发展潜力巨大。
(三)燕子镇新行村
新行村紧邻燕子集镇,鸦来线国道横贯该村,平均海拔1150米,10个村民小组,380户,1380人,全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拥有耕地1247亩,是鹤峰县烟叶主产区之一,2012年人平纯收入就达6100元。因为离城只有28公里,燕子镇历来就是“路边”经济比较活跃的集镇。
二、市场化运作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由于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较强产业支撑力原因,三个村的村民改善居住环境提升住房条件的意愿非常强烈。因此,五里乡和燕子镇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新农村建设要求及村民意愿,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分别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在五里乡集镇建金钟村新型农村社区、在湄坪村建湄坪新型农村社区、在燕子镇集镇建新行村新型农村社区。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握方向,先行先试
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和农民意愿。燕子镇和五里乡分别在三个区位优势较好的村引入市场化,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尝试。三个社区分别代表了三种类型:一是集镇辐射型。如五里乡金钟村社区在紧邻乡镇集镇选址建设,既扩大了五里乡集镇规模,又引导当地农民向乡镇集结,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中心村镇型。在人口相对密集、社会功能相对完善的中心村建设中心社区,如五里乡湄坪村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中心村的集镇化;三是干线带动型。依靠公路主干线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燕子镇新行村的农村社区建设。三个村的建设,都是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在科学论证建房农户的承载力和土地的升值空间基础上,把握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方向,拟订建设方案而行的。
(二)精心选址,科学规划
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过程中,始终坚持选址工作与集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保持一致,确定选址后,扎实做好规划,为社区建设打好基础。
五里乡政府将金钟村紧邻集镇的64亩土地纳入集镇建设规划;在离原潼泉片区中心0.5公里的地方,规划了占地40亩的湄坪农村新型社区住宅小区;燕子镇镇政府在紧邻燕子集镇的新行村且临鸦来线的地方规划了一宗4000平方米土地,并在了解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分别与村、开发商一道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详细规划。
(三)招商引资,协调服务
在金钟、湄坪、新行三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由村集体比照国
家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先从农户手中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集体。然后用土地资源的开发权向外招商。招商成功后,政府简化程序,控制审批,积极主动为客商解决工程建设手续、用水用电等难题,还与村委会一道协调处理与周边农户的各种矛盾,为客商放心投资、安心生产提供保障。
(四)产业支撑,增强引力
在三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培植产业,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五里乡把旅游产业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依托五龙山生态旅游资源,建设湄坪村居民小区;依托五里坪革命旧址群的红色文化,建设金钟村农村社区。燕子镇依托“路边经济(商贸物流)”建设新行村农村社区。三个农村社区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正是有了产业支撑,农民才有发展空间,商家才有投资诱惑,农村社区建设才有了发展好前景。
(五)严格管控,细化流程
在新型农村社区市场化运行机制的探索中,五里乡、燕子镇还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运作流程:①政府规划项目建设区域并控制建房审批计划,②开展建房需求市场调查与评估,③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并办理土地流转手续,④村委会土地储备,⑤招商引资,⑥投资商在政府指导下完成建设规划,⑦投资商完成公共配套设施和宅基地建设,⑧村委会依法对宅基地进行流转(由农民支付开发商基建费用),⑨建房户自行办理建房手续,⑩建房户按照乡镇统一设计图纸自主建房。通过这10个步骤,农村建房得到统一规划,公共配套设施得到完善,村民建房意愿得到满足,政府规划、管理得到落实,村集体得到合理收益,开发商得到利润,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好态势。
由恩施晟益投资公司投资2600万元,按照集镇建设统一规划,投资进行金钟小区水、电、路、沟、96个房屋宅基地等基础设施和休闲广场、公厕等公益设施建设,现已基本完成了休闲广场、茶楼(3层)、街道及通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有28户村民购买宅基地,由农民自建的22栋三层半的小洋楼已落成;由重庆万州客商投资1500万元,按2.75万元/亩的标准取得该宗土地开发权,负责建成湄坪社区90户(户平占地120㎡)宅基地、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并投资建设公厕、广场等公益设施,现已完成了场地平整,已有10户农户购买了宅基地;由恩施州中楚建设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统一规划建设的燕子新行农村社区。第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现已建成占地面积140平方米的二层半住宅楼8栋,村办公楼1栋,一条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民族新街象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巴鹤线上。
三、市场化运行,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思考及建议
农村居住条件改善是收入增加后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新农村农民居住条件改善,结合五里乡、燕子镇的经验,认真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职能,协调服务
当前,随着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拥有了改善住房条件的经济基础,一个较大的农村建房需求市场正在逐步 6
成形,农村集镇化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三个村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市场化运作建设农村新型社区远比原有的完全依靠财政扶持,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新农村居民小区建设效果要好得多。正如五里乡党委书记的感慨:“过去由政府完全决定,大包大揽,建筑老板建的卖不出去,最后的缺口资金都是由政府买单的”,现在这种市场化运行方式就变成了“赚不赚钱是老板的事,建不建房是农民的事,至于怎么样建房才是政府的事了”,这样政府减轻了投资压力,规避了市场风险,农民又满足了建房需求,投资商又在建设中盈利,村容村貌还得到了极大改观。因此,我们要借鉴三个村的农村社区建设经验,用市场的观念来看待和开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建房资源。政府转变职能,搞好协调服务。
(二)科学规划,严格监督
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按照“不在无规划的地方建房和不建无规划的房”的目标要求,通过政府严格审批,统一规划,对适用于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民居建设的村,由规划部门提前做好规划,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兼顾长远发展,本着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宗旨,做到与新型城镇化、中心村、文明长廊三个建设相结合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在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企业对社区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还是农民住房建设,都要严格质量监督。
(三)合理用地,依法流转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离不开农村建设用地,因此,依法流转土地是
核心。虽然当前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对农村宅基地流转还有种种限制,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的意见为今后的这种流转带来了春风。我们在做好“指导、管理、规范”等工作的前提下,应该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的合理使用。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土地承包者权益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使农村建设用地进入正常流转轨道,以保障土地规模经营,规范有序管理。
(四)搭建平台,市场运作
在全面梳理农村建房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先试点、再逐步推开的方式,分门别类,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纳入各乡镇和县招商范围,充分利用招商引资平台,选择农户建房愿望迫切、经济条件良好、产业支撑力较强、农民居住相对较集中的地方,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资质、有实力、有诚信、有较强的公益事业心客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市场来配臵资源,注入工商资本,解决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问题,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群众更加满意。
(五)农民主体,主动参与
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主动参与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燕子镇书记胡明义深有体会地感叹:“干部的力量不如群众的力量”。因此,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我们应广泛听取农民意见,满足农民的住房需求,虚心接受农民监督。尤其是在工程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监督作用。真正实现农户“自建、自管、自用”。
鹤峰县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上,通过大胆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加速了农村社区建设进程,走出了一条符合鹤峰实际、顺应发展规律、满足农民愿望的新路子。
二〇一四年四月八日
第二篇:博物馆市场化运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速度日趋加快。博物馆应如何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化,重新定位博物馆职能的运作方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博物馆市场化运作的基础条件
(一)博物馆的商品属性
博物馆的业务有“产品”,博物馆的产品属商品范畴。众所周知,社会产品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产品;二是精神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时候,产品就成为商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包括博物馆的馆区、房屋建筑等部分组成要素,甚至包括博物馆本身就是观众消费的精神产品,它可以通过门票、或其他各种形式进行商品交换,因此,博物馆的产品具有市场化运作的商品属性。
传统经济条件下,博物馆事业只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不承认博物馆有“产品”,更不承认博物馆产品的商品属性。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局限在意识形态领域,仅作为政治宣传教育工具。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运作方式的转变,首先从思想上应认识到博物馆“产品”的商品属性,而后按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
(二)博物馆作为精神消费产业的资源属性
既然承认社会交换和消费存在着精神产品,那么生产加工这种特殊产品就应有物质的或非物质的产业资源。博物馆已经是重要的文化消费资源,并呈现着巨大的开发价值。
旅游业供游客观赏有两个重要消费资源:一是以著名的江河湖海、大山名川为代表的自然形成的自然景观;二是渗透着人类文化,保留着人类历史轨迹的人文景观。博物馆就是第二种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各级各类博物馆分别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的发展历史,其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深受观众和游客的青睐。博物馆所表现出来的吸引力,成为旅游产业重点依赖的资源对象。
当物质产品的生产越过温饱时期,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就开始转向新的消费领域。除上述旅游业给人们带来旅游消费之外,一种新的产业在悄然兴起,这就是文化作为生产力而成为新的经济资源和新的发展产业。文化力和文化产业已经引起经济学者和产业界的注意。博物馆作为文化资源,不仅具有丰富的文物藏品资源,它还具有对深邃的历史文化的探索性资源,这一切都是未来兴起与发展的文化产业所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资源。
博物馆的市场化运作有助于其资源优势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转化。
(三)博物馆的商品生产者属性
从传统体制看,博物馆是一个文化事业单位。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博物馆是一个商品生产者。一是博物馆有“资产”。这些资产就是历史文化遗产,它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具有
价值和使用价值;二是博物馆的资产有生产价值。这些资产通过博物馆的管理者、科研人员、工作人员的研究、开发、组合和布展等工作,生产出以展览为主要形式的各种各样的精神产品和物化产品;三是博物馆的产品有市常历史文化产品是现代人极其感兴趣的一种精神消费品,博物馆是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缩影,它可以为人们全面地了解历史文化和世界文化提供方便;四是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趋于社会化的社会,等价交换是消费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博物馆的“产品”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说博物馆的产品应有商品属性,作为这样“产品”的生产者,博物馆应具有商品生产者的职能。这一职能既与传统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职能不矛盾,又与现代市场消费相吻合,只是实现“产品”交换的形式不一样而已。
二、博物馆的市场化运作是历史的必然,世界潮流
(一)博物馆市场化运作是历史的必然
1684年,世界第一个近代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的诞生,开辟了世界博物馆的新纪元。初创时期的博物馆,主要是历史纪念品的收藏和配合学生的教育,当然也有对社会部分公众学者开放的参观与教育。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开放了一些以宫廷、官邸为代表的遗址作为博物馆,随之,博物馆开始走出封闭,面向社会。
近代,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得到显著发展,旅游业的兴起,使博物馆成为旅游者涉猎的对象;旅游业的拉动,又使博物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产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开始影响和启迪博物馆的工作思路。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博物馆界开始提出和探讨博物馆职能市场化运作和博物馆的企业化经营问题。
以上简要概述,是世界博物馆诞生与发展理念的变化,说明博物馆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它也是伴随着社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博物馆的市场化运作,可以说是世界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社会经济伴随着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有了长足的发展。不管是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还是消费领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也决定博物馆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封闭运行模式,改变与世隔绝、闭门造车和门庭冷落的被动局面,而换之以面向社会、面向观众,主动服务于社会,在服务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新的运行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博物馆的市场化运作,这也是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
(二)博物馆市场化运作是世界的潮流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包括很多大馆名院,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在经营中发展自己,已是当今的潮流。英国的皇家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意大利的庞贝遗址博物馆,都是有国家支持,并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这些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在经营中不论是直接收入,还是为旅游项目配套带来的间接收入,都给国家和博物馆带来丰厚的效益,有些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的重点项目。
美国博物馆的数量和水平,可以说是世界之最,其理论和实践已走在世界前列,代表着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博物馆界,开始引进“市场调查”等市场手段之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开始借鉴市场经营思想,90年代又进一步引进市场观念,将观众视为“消费者”,在公共服务中,引进“顾客关怀”(Customer Care)等概念。而今,美国博物馆,不管是大型博物馆,还是占75%的小型博物馆;不管是国立博物馆,还是占59%的私立博物馆,在资金的筹措、展览的开发与创新、人员队伍的组织、观众的吸引与开发措施等方面,都借鉴企业化经营的理念,市场化运作,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我国博物馆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博物馆的整体水平既少又小,距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跟上世界潮流,抓紧时间开展市场化运作,也可赶超西方博物馆的时间差距。
三、博物馆市场化的几点建议
博物馆市场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化的方式组织观众;以观众的需求搞好展览创新;以内部管理结构的调整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为重点,转变传统机制。
(一)搞好博物馆的市场网络建设和市场推广
现代博物馆第一位的工作就是组织观众。没有观众或观众稀少,别说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是博物馆的传统职能也无法实现。观众的组织要想达到有效率和有效果,就应借鉴现代企业市场运作的方式,搞好博物馆的市场网络建设和市场广告推广。
1.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目标观众群
传统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基本是靠行政渠道来组织观众的。近些年来,一些博物馆从创收和解决经费不足入手,开始走出馆门,主动组织观众,这仅仅是原始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博物馆要想科学地组织好观众,首先应当搞好市场调研,要了解博物馆的观众在哪里;观众的数量有多少;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兴趣和消费特点;他们的工作特点和休闲时间;以何种方式最能吸引他们走进博物馆等等。博物馆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摸清观众和观众的消费底细。如,按社会的组织结构的不同,纵向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横向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或区域结构等,分门别类,建立起科学的观众档案,这是博物馆市场化运作的最基础的工作。
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加工,分别轻重缓急,确立博物馆的目标观众群,这就是博物馆面向市场,科学地组织观众的重要依据,缺少这一点,博物馆散兵游勇式地去组织社会观众,就可能陷入盲目性。
2.选出重点观众群,以一定的方式,建立起稳定的观众市场网络
博物馆的观众组织工作如果想事半功倍去做,除搞好上述市场调研,确定目标群体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出重点观众群,建立观众市场网络。什么样算是重点观众群?笔者认为,一般来说,是指数量较多,特点集中而单一。如,学生,细分为大、中、小学校学生;解放军战士;政府公务员;企业员工;社区居民等等。这些观众群特点共性强,较易组织,根据他们的消费需求,又可特别为他们组织专业性的展览。对于这样一些观众,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建立稳固的联系。如,对解放军战士,可搞军民共建;对学校可建立素质教育基地;对企业可搞馆厂挂钩;对政府公务员,可通过行政渠道,配合政治、政策的形式,建立宣传阵地等。这样方式的网络,对博物馆的观众组织可起到非常便捷有效的效果。
3.借用媒体等社会力量,宣传推广博物馆
借用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信息互联网等现代重要的媒体机构,进行宣传广告和市场推广,是现代社会迅速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最主要的方式。博物馆市场化工作也不例外。如何宣传广告有效,关键在于搞好策划。策划应包括整体形象策划和“一展一策”;选准“卖点”,针对性要强;宣传广告的方式,包括电视频道、刊头位置、时段等技术性处理措施等等。博物馆除组织自身的策划机构之外,要注意利用和借用社会广告策划的专业机构,效果可能更好。
社会宣传广告除媒体这一主要方式外,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方式,就是利用和借用社会人,特别是社会知名人士的口碑宣传。要注意社会名人,如,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社会著名人士,他们对社会的影响,不仅可帮助博物馆组织观众,还可以帮助博物馆在社会筹资,展览组织,创意策划,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起到媒体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这是应当认真提及而不容忽视的。
还有一个现代和未来前瞻性的建议,博物馆市场化要特别注意信息互联网的运用,上网了解信息,上网学习,上网休闲娱乐,不仅仅是青少年,一些中老年有文化的人士也很有兴趣涉猎。博物馆能抓住这一新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借以宣传自己,传递业务信息,效果将会非常明显。青岛市博物馆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举办的“动漫艺术展”,就是通过网络系统给社会观众传递信息的,展览举办短短四天,吸引观众五、六万人,轰动岛城,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博物馆应以观众的需求为第一目标,不断实现展览创新
任何社会产品,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一成不变,缺少创新,就会因削减消费的兴趣而失去市常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曾出现过一段门庭冷落、业务萧条的尴尬局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陈列单一,展览陈旧。
博物馆有资源的优势,但是如何将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的优势,关键在于创新。博物馆的管理者,要从开拓观众市尝吸引观众的角度,组织馆内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通过自我开发和引进,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科研成果和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产品”常新,是博物馆市场常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如何能实现快速有效的展览创新?笔者认为,除强化科研力量,加大科研开发投入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就是借用社会力量。
首先,应充分利用博物馆系统资源优势。以经营为手段,运用市场交易的方式,有效地引进展览。一个地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变成陈旧的“产品”,而失去市场;但对另一个地方博物馆来说,就可能是一个创新的“产品”,从而带来新的市常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系统内不但应是文物、资料资源共享。展品、展览也应资源共享。这样做既可节省科研投入,也可节省时间。对输送馆和输入馆都是双赢。青岛市博物馆2003年从外省市引进20余个展览,特别是利用兄弟馆院的资源组织策划了《走进大师——20世纪中国美术大师经典作品系列展》,每展时间一个月,连续推出,在岛城引起强烈反响。同时青岛市博物馆又把自己开发的五个文物、艺术类展览输送到外地博物馆。这样做既拓宽了市场面,又实现了新的创收。
其次,借用社会力量开发新的展品。博物馆虽然是历史文物藏品的专业保护单位,但是历史文物和珍贵艺术品不可能完全集中在博物馆,一些散落在社会民间有历史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借用和租用博物馆的展厅和场地进行展出,也能吸引观众,并能实现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两年来,青岛市博物馆联合社会民间收藏家的力量举办展览,不但产生了社会效益和创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印象加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博物馆要实现职能的市场化,必须搞好内部组织结构的配套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博物馆市场化,加大了对社会观众市场的工作力度,就必然要求内部的工作效率和频率有所改变。
传统博物馆的职能是以藏为主、以展为线,基本上是“生产型”。博物馆市场化要求博物馆不仅要做“生产者”还要做“经营者”;不仅外部市场工作要规范,要加大力度,而且内部的管理工作亦应配套。就如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一样,不仅企业外部市场工作应快速运转,内部的管理工作亦应高效运行。
一是博物馆的机构设置要改革配套,过去的陈列展览为主线的机构设置,应改为以市场观众需求为主线的机构设置。青岛市博物馆,2003年对机构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改革,撤销了过去的研究部,成立以展览项目开发和市场策划为主的策划研究部;围绕市场观众网络渠道的繁重工作,新成立了产业开发部,加大市场推销工作的力度;将原陈列部改为陈列征集部,主要是针对展览更新加大社会流散文物的征集工作,其他的传统机构围绕市场的开展,展品的创新均作了相应的调整。调整后,对内引进展览项目和对外输出展览数量陡增,年均吸引观众20多万人次,一改过去展览单一,观众寥寥无几的被动局面。
二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馆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青岛市博物馆对馆内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因事设岗,以岗选人,实行贤者上、庸者下,有上有下的灵活机制,极大地激励和调动了馆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博物馆的工作运行,一改过去的惰性状态,出现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三是整顿改变传统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青岛市博物馆,在外表着装,语言规范服务,工作的协调配套,全方位地进行形象化的整顿。不仅专门聘请国内博物馆知名专家来馆讲课,还专门举办礼仪培训班,短短半年,便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综上所述,博物馆市场化运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各个方面工作的必由之路。只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就可以开创新时期博物馆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用市场化运作助推新农村建设
用市场化运作助推新农村建设
胡坤丹
邵东县地处湘中腹地,人口120万。自2006年来,全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同时面临加快发展后劲不足、缺乏特色等困境。本文根据邵东县的实际,就市场化加速新农村建设做一些探讨。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县委、县政府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以点带面连片的思路,建成了石株桥公田片、范家山西洋江片、火厂坪木林片、堡面前大羊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村,构建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农村面貌、经济及农民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2、存在的问题:从点上看,各示范村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政策资金和农民筹资,农业生产方式以自给自足为主,市场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没能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发展能力弱;从面上看,整体推进相对滞后,资金不足、产业带动力弱、特色不鲜明等是各村在发展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经济总体发展规律,市场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引擎。
3、有利条件:邵东农业已经形成五大主导产业,546家农业产业化企业、4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殷实的工商业主为新农村建设市场化运作打下了经济基础;部分示范村已经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如灵官殿镇双河村利用市场化建设居民小区,界岭乡大丰村吸收社会资源发展农业等为新农村建设市场化运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二、新农村建设市场化运作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市场化运作是让价值规律在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充分发挥基础作用的过程,不仅意味着产业发展、村容整洁、文化培育等各方面符合市场需求,而且充分吸纳市场资源,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开放、多元、竞争、有
序的新局面。
(一)以市场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实力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条件是要有支柱产业。农业市场化就是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瞄准市场、做大龙头、做强品牌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1、扩大基地规模。全县要根据市场需求,确立两到三个经济效益高的农业产业加以重点扶持,着力建立现代农业基地,通过规模生产,扩大农产品市场,使其成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大支撑。对于分散在各乡镇的基础产业,例如黄花、玉竹、蔬菜等,县政府要引导、鼓励各乡镇连片生产,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如双凤的玫瑰基地,黑田铺的铁皮石斛等,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争取建设3-4个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产业优势集聚、体现现代管理理念的特色农业基地。
2、壮大加工产业。围绕主导产业,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目标,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化龙头企业在行业信息指导、产品流通及行业协调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带动农户的的生产面向市场。邵东的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少,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是少数。因此,政府在扶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加工企业服务农民,服务农业。
3、加强品牌建设。要在优势农产品中培育名牌,让品牌产品去参与市场竞争,抢占市场,从而带动农业进一步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例如石株桥、范家山、黄陂桥等乡镇的葡萄,政府可以加以组合,打造成一个品牌,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二)以市场化推动要素集聚化,增添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关健是生产要素,只有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吸收和利用社会上的资金、人才等资源来发展自己,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有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
1、资金筹措多样化。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落实相关的优惠和帮扶政策,引导和鼓励购销加工企业和个体商依法投资、参与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
主体多元化。邵东县是民营经济大县,社会储蓄丰盈,应当充分挖掘这一潜力,有偿或无偿地吸收民间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来。例如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一切可以收费的基础设施(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都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2、人才吸纳开放化。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方面要培养人才。要有计划地开展乡镇、村干部论训,提高干部的指导和管理能力,并保证在新农村建设中作出贡献的行政人员的政治待遇。另一方面要广泛招纳引进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在政策法规、待遇和发展空间等方面增强吸引力,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坚持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带项目的引才策略。例如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可以面向市场公开招拍,使更多专业队伍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来,从而提高工程质量和速度。
3、土地流转市场化。农村土地流转的本质是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市场机制具有基础性作用。推动土地流转必须实行市场化模式,将土地流转价格市场化,操作方式市场化。一方面要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完成土地确权颁证,积极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使广大农民逐步树立市场观念、流转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另一方面是构建土地流转体系。政府关健是做好指导和服务,即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搭建流转平台,开发流转市场,收集来自各方面的需求信息和待流转项目,降低供需双方的信息成本,使土地流转更快地实现规模化、信息化和规范化。
(三)以市场化拉动文明特色化,打造新农村建设的魅力
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打基础,乡风文明管长远。要改变以送演出、送书下乡为主的文化建设模式,面向市场开展以农民自办为主的乡风文明建设,构建以政府引导,市场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一种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良性互动的模式,从而满足新农村文化发展需要。
1、大力发展民办文化。积极探索农民自办文化走市场化的路子,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从而通过更多农民参与文化建设来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能力,通过开发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来提高文化商品化程度。政府要大力扶持
民间文化团体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逐步向文化企业发展;积极引导、支持和促进一些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村文化爱好者、热心人,组建文化团体、兴办文化企业,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例如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弘扬民间传统艺术;鼓励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兴办农民书社、腰鼓队等。
2、大力培育乡土文化。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原有山水地貌和特色文化,形成村庄独特的面貌和个性化、特色化及原生态文化,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村,增强农村对城市的吸引力。特别是堡面前、石株桥、灵官殿等离县城较远的乡镇,要在保留别致的山水风光和清新的田园气息上建设生态新农村,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休闲娱乐。
3、大力开发文化资源。邵东有“昭陵侯城”遗址、佘湖山云霖寺、明清建筑荫家堂和洪桥等古建筑,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要保护、开发和充分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其文化价值,打造邵东文化品牌,变资源优势为优势产业,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三、配套政策
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所涉职能分散,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必须实行相关的配套政策。
1、加强支持。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主要是强化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能,赋予其与工作职责相匹配的组织协调职能,即对成员单位人员的调配权,给予奖励、提拔任用的举荐权;对资金的管理权;以及对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权。同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成员单位会议,讨论、分析和部署任务。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关健是建立涉农项目库和建立新农村建设的财政专户,涉农资金和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和整合投放,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三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指导。重点是及时总结推广新农村建设经验和加强技术指导。要整合农口系统、科技局等单位的资
源组建科技服务团,以农业生产基地作为培训基地,到26个乡镇巡回开展技术服务,并跟踪培训效果。
2、健全制度。一是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制度。建立以农业科技、农业灾害、农业产业化投资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风险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减少自然和市场风险,保护农业经营业主的积极性,保障农民收益。二是健全土地流转制度。要研究、制订、完善土地流转的管理办法,对流转的受理和登记、程序等加以规范,为建立公开、公平的生产要素流转市场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建立合理的考评和奖惩制度。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量化考核项目,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制定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如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加快新农村示范片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配套政策,以及对以各种形式发展规模经营的大户或企业给予资金扶持、项目支持和税收优惠,3、加大宣传。邵东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特色,石株桥乡公田片的葡萄,范家山镇西洋江示范片的蔬菜等初具规模,但是知名度都不高。因此,政府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开展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做邵东新农村的销售者、吆喝者和服务者,在省内、国内建立邵东新农村品牌。一是加强对外宣传。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将分散在各乡镇的产业打包集中宣传。如在葡萄成熟的季节,举办葡萄节,邀请各地的人到邵东石株桥、范家山、黄陂桥、廉桥等乡镇赏葡萄、摘葡萄和品葡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购买邵东的葡萄。二是加强政策宣传。以政府宣传为主,加强新农村建设政策和成果的宣传,让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投身、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建立市场。以企业为主,在沿海及发达地区建立各类直销点和营销窗口。以政府为主创建邵东农业网络信息平台,各乡镇也建立信息点,定期在网上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引导农民进行网上交易,扩大农产品流通渠道。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农村工作办公室
第四篇:新型旅游农村社区的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脱离了村庄的属性,是城镇社区的一种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具备基础设施城镇化、公共服务社区化、产业结构现代化、就业结构城市化、社会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等特征,生活环境达到了城市环境的基本要求。
“旅居一体化”是一种“景区环境+城市设施”共存的模式,它超出了“居”的基本功能,使人居方式更加休闲化、度假化、舒适化,实现集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居住、商贸等融为一体的生态人居,创造一种更注重人性的国际化健康生活新模式,从而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品质的飞跃。按照旅居一体化的思路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贯穿一大理念 “旅居一体化”指引下的新型农村社区集乡村旅游、田园休闲、度假地产、居住社区、商贸服务、城镇配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在具体打造上面,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主要从六大方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居住社区建设、社区主题风貌营造、打造乡村休闲聚落、核心游憩景点开发、田园度假地产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以“旅居一体化”理念打造的新型农村社区,最终是创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甚至是最高级别的休闲新时代——旅居生活时代。
二、关注四大主体
从我国目前旅游产业引导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状况来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建设、农民参与已经成为趋势,因此要以旅居一体化的理念,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思考各方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和角色。
1、政府
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将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出台相关新型农村社区支持政策、做好城镇标准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和协调各方利益的相关机制等方面来呈现。
2、农民 新型农村社区最核心的目标是实现农民的城镇化,让农民幸福指数更高、生活更有尊严。根据旅居生活时代的特征,也要让农民感觉到生活在景区环境标准下的新型社区中。
对于农民来讲,他们的诉求主要集中在“房屋安置+就业服务+配套保障”三大方面。在房屋安置方面:按照“人均**平米的居住面积+人均**平米的经营性商铺”进行解决;另外,结合“旅居一体化”的原则,居住社区要按照某种主题进行风貌建设,打造成为新时代的旅游社区。居住社区与休闲商业根据情况可结合、可分离,形成居住与商业适当分离的商街型或居住与商业结合的工坊型。
在就业服务方面:规划区内的就业,按劳动力的不同知识结构、身体状况、年龄情况统一接收不同内容、不同方面的职业培训。面向市场,优先在规划区内进行相应的岗位就业。在配套保障方面: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需要得到相应的保障,从而真正享受到就地城镇化的益处。
3、开发商 开发商将承担区域运营商的角色,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按照旅居一体化理念,做土地一级开发、旅游产业运作、乡村休闲聚落、田园度假地产等内容,把新型农村社区打造成为“景区的环境+社区的配套”为一体的新境地。全方位利用政府承诺和农村土地流转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度假地产、产业收益、旅游板块收益及其他收益等得到投资回报。
4、游客 游客是旅游产业引导新型城镇化成败的关键。随着城市污染、食品安全、城市病等的日益严重,人们更加倾向于回归田园、漫步乡村。“旅居一体化”更能满足游客“游玩在田园景区,生活在城市社区”的需求,游客既能感受到景区的环境,同时又真正地生活在城市的社区,能够享受到城市设施及服务。另外,游客也可能成为未来田园度假地产的购买者,成为新型农村社区的业主。
三、实现五大目标
旅居一体化的最终蓝图是创造旅居生活时代,旅居生活让人们充分享受清新自然的空气、舒适放松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田园度假养生氛围。新型农村社区是旅居生活时代的现实载体,未来它将融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商于一体,成为人类人居的新境地。
第五篇:固始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新思路
固始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新思路 日期:2012-5-16 17:08:07来源:固始网作者:佚名
2012年,固始县将按照分类指导、规划先行、群众自愿、就业为本、尽力而为、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设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县乡村和农民主动投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积极性,力争通过二、三年努力,在城镇规划区建设一批人口与产业集聚的城镇化农村新型社区;在村镇体系内建设一批人口适度集聚、地方特色明显的中心性农村新型社区。“城中村”、“城郊村”纳入城市规划,“镇中村”、“镇边村”纳入小城镇规划,“园中村”纳入产业园区规划,合理布局布点,科学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一)强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1、定期定人,联席办公。为加强对全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将建立固始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主要领导为召集人,县委、县政府主要分管同志为副召集人,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试验办、县发改委及其他城乡一体化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研究和解决涉及影响全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有关问题,对涉农部门的项目整合实施工作,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
2、优惠政策,激励奖励。2012年县政府将设立新型农民社区建设专项奖补资金,对新型农民社区建设给予积极支持,对全县新型农民社区,根据规模档次,分别给予不同补助,制定实施新型农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建房补助政策。金融部门和可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的有关部门均要对新型农民社区建设给予强力支持。对参与新型农民社区住房建设、资信优良的房地产和建筑施工企业,金融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优先提供贷款。对符合条件、申请按揭贷款的,金融部门给办理新型农民社区居民住房按揭贷款。涉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建筑营业税,施工方先行垫付,凭票据由县政府据实给予奖补。
坚持“大干大奖、快干快奖、先投后奖”的原则,即投入多、行动快的优先给予相应奖励,乡村两级和农民要先期进行投入,待任务完成验收后再进行奖励。奖补的基础设施项目,必须是县政府确定新建的新型农民社区建设项目。所有项目建设,都要达到规定的任务量和要求的质量标准。奖补可在项目完成后适时进行,也可在项目完成的基础上,根据全年工作安排,按季或半年进行。对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不积极、没按时完成新村建设任务的实行年底“一票否决”。
3、广泛宣传,规范实施。将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的工作举措,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主体意识。逐步炒热广大干群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激情。在程序方面,一是规划审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工作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建设过程严格依据布局规划,乡(镇)和项目村在动工建设之前,要先将规划设计部门精心制作的规划上报县联席办和城乡一体化办公室,由“两办”备查,以安排涉农项目集中倾斜,施工完成后,“两办”还要对照规划文本,严格审查工程。二是程序申请。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之时,乡(镇)和负责施工的单位及个人要向“两办”写出书面申请,以便对其一是安排项目倾斜;二是确定对口帮扶。三是考核监督。县联席办和城乡一体化办公室要确定专人对口负责农村 1
新型社区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定人到现场督查,写好督查日记,发现问题,立即向“联席会议”汇报。负责项目对接的相关委局,也要明确专人抓,定期实地督导项目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四是考评验收。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成后,要向县“两办”提出工程验收申请,由“两办”派人和相关对接项目委局组成考评小组,现场验收工程,并向联席会议提出奖补意见,同时,根据项目打捆和对口帮扶情况,提出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奖惩意见。
(二)整合涉农资金支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1、捆绑资金,集中力量。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整合使用,形成合力”的总体要求,原则上将各类涉农资金捆绑、项目整合,着力优先用于解决新型农民社区生产、生活及人居环境建设,包括各级各部门投资用于农田基建、乡村道路和农村能源、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村容村貌整治、广电网络、科教文卫、扶贫开发等基本建设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的涉农项目资金。各乡(镇)涉及上述内容的项目在申报、实施时,除按正常渠道运行外,同时报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审核后,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其他项目打捆申报。
2、专项投资,市场运作。县政府成立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投资公司,注入资本金,有序推进,滚动发展;采取赋予冠名权和命名权的办法,吸引企业或社会有识之士投资、捐资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3、对口支持,援助帮助。由县委办公室和县委统战部牵头开展“百企帮百村”和“百局委对口帮扶”活动,鼓励企业帮扶中心村、局委帮扶对口村,为对口帮扶村新上一个项目,协调一笔资金,落实一项惠民工程。同时,鼓励各乡(镇)积极探索筹集资金的有效办法,引导项目村多渠道筹资,引导群众拆除旧房迁建社区,特别是各级领导牵头负责的示范村,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五件实事”要件件有落实,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要率先启动,真正起到“抓点带面,典型引路”的良好作用,让群众尝到甜头,增加积极性,让一般村看到方向,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纳入重点项目管理
建立完善重点项目管理责任制,强化对农村新型社区项目的指导、协调和管理。
1、加强领导,完善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对每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明确项目业主、责任人,每个项目确定一名县级领导为联系领导,另一方面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定期听汇报,深入一线,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一线督导,优化社区建设环境。县发改委、县督查局要根据农村新型社区项目责任目标,加大现场督查力度。对重点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建设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促检查,采取通报表扬、督办、通报批评、警告、黑名单等制度,促进项目单位改进工作。在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建设中,主管部门、项目业主、施工企业、施工所在地等相关单位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遇到问题不推诿、不扯皮,谁的问题谁解决,为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3、规范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效益。坚持建项目与管项目并重,抓质量与促进度并举,全面推进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施工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确保上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
4、完善考评奖惩制度。年终,县委、县政府对当年确定的重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情况进行考评,兑现奖惩,对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项目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追究责任。对多次批评、整改不力的项目单位,要通过暂停项目审批、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等方式,严肃予以处理,实行“一票否决”。县级领导要将所联系的重点项目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述职的重要内容。
(四)积极向上争取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引导资金
我县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高标准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它不仅对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近就业有直接推动、促进作用,而且更加有利于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县既是省直管试点县,又是省加大支持力度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县市之一,今年省政府拿出5亿元资金作为省政府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专项引导资金,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先进县市进行奖励,实行“以奖代补”。我县将乘势而上,抢抓机遇,争取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从而获得省政府的更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