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慈善事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研究报告
本文章于2010-3-19发布 累计浏览141次
慈善事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研究报告
李刚
慈善事业市场化机制探索是建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上的,是顺应市场文化环境的必然产物,它为劝募市场的形成开辟了道路。在现实条件下,慈善事业市场化机制从理念到实践要为政府、社会和公民所接受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有时甚至会出现倒退,这就需要我们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去突破这些瓶颈,去争取发展的空间。那么,现在到底有哪些瓶颈需要我们去突破呢?
瓶颈一:慈善资源的行政性垄断
管理体制改革、行政职能转变和政策上的“公共空间”是慈善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处在“双重管理”下的慈善机构,本身就在“行政性”还是“相对独立性”之间左右摇摆,而控制这种摇摆的关键因素就是资源。当慈善机构有获取资源的足够的“公共空间”,它的成长性就强,反之,就会成为一种“摆设”。从一般意义上讲,慈善机构获取资源主要有三个渠道:劝募、政府拨款、实业创收。基于现状,实业创收对中国大陆的慈善机构来说尚属凤毛麟角,不成气候。而政府拨款也是蜻蜓点水,有的地方虽然有一点,大多属“行政经费”,与救助无关。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劝募。目前慈善募捐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直接募捐,二是发行彩票。首先就直接募捐来说,按照现行法规,募捐主体除了慈善公益机构,还有设在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的社会捐赠工作站。捐赠站的职能与慈善机构的职能事实上是交叉的,对于慈善资源来说,是一种分流。近年来,有的地方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对于资源的整合有一定好处,但在资源的使用上有着很强的“行政化”色彩,这种现象越到基层越明显,有的县把慈善捐款作为政府扶贫资金统筹调配,使慈善机构“无声无息”,既削弱了慈善机构的影响力,也模糊了政府公共财政本应承担的“扶贫”责任。其二,政府通过层层发动组织的募捐活动分流了相当数量的社会慈善资金。以杭州市为例,2007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发起的第8次“春风行动”,十天就募集个人捐款398.87万元,单位捐款2080.4万元,合计2479.27万元。十天两千多万元社会捐款,一方面说明杭州民间对慈善的热情高,另一方面由政府主导的直接募捐在劝募竞争中明显居于强势地位,从而挤压了民间慈善机构的“成长空间”。从本质上讲,政府是借助“慈善”的牌子做“行政”的事。而在资源的使用上自然也是党政领导说了算。二是彩票募捐。发行彩票是以博彩方式募集公益资金的一种主要做法。我国的彩票发行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目前发行品种有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由于有50%的发行收入返还彩民,使得彩票发行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筹资效果明显。以福利彩票为例,从1987年7月开始发行,到2008年10月,累计发行福利彩票3254亿元,共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1096亿元。21年来,福利彩票公益金非设施类项目总体受益对象达到30万人,设施类资助总数已超过10万个,其整体效果较为明显。在我国,彩票发行由政府主导,募集的公益金入财政专户,公益金使用也由政府进行资源配置。这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比较封闭的运行机制。资源分配的行政化倾向使筹款、使用和监督没有实行有效的分离和制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募捐的公信度和高效率。如果能提高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社会化程度,引入公益金使用的社会招标机制,这对培育劝募市场,提高慈善机构的竞争能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无疑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瓶颈二:税收减免的不公平竞争
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是政府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导向性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公民的慈善公益意识逐步增强,十年来,我国的慈善公益捐赠税收优惠幅度也有了较大提高。
十多年来我国慈善公益捐赠税收优惠的部分法规政策条文,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特点:①我国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是随着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而逐步提高的。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到“利润总额”,慈善公益捐赠的基数扩大了;从3%到12%,慈善公益捐赠的免税比例也大幅度提高。②税收优惠的政策仍然“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红十字会和部分全国性慈善公益机构仍然享受“税前全额抵扣”,此前有的地方慈善公益机构的低调“参照执行”的路被堵死;二是法律与规章出现矛盾,前期出台的对某些领域的捐赠“税前全额扣除”的政策如继续执行,那必然会出现“法律大”还是“政策大”的疑问。③在捐赠税收优惠的主体资格认定上出现困局。按规定,只有省级以上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才具备税前扣除资格。而按现行的属地管理体制,绝大部分慈善公益社团都在市县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它们反而不具备税前扣除的资格。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的救灾捐赠,使税收抵扣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在各地的强烈要求下,2008年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民政部发出《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申报抵扣的范围作出调整,使县级慈善公益机构有资格申请享受税收优惠。问题虽然得到缓解,但政策的不稳定可见一斑。④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尚未统一,目前仍在实行不同的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一般来说,个人通过境内非营利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公益事业的捐赠,只能在应纳税所得额30%限额内税前扣除。而定向用于青少年活动场所、教育事业、红十字事业的捐赠可全额在计算个人所得税前扣除。必须指出,捐赠税收税前扣除政策的不一致与市场规则相背离,应予以调整和完善。应该在三方面进行改进:①对享有捐赠税收税前扣除资格的受赠主体进行调整和规范,培育和扶持非营利机构的成长;②建立全国统一的公益性捐赠所得税政策,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③逐步扩大公益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比例,实行税前全额扣除。
瓶颈三: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国自1998年抗洪赈灾后出台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已经颁布施行10年,1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慈善公益事业蓬勃兴起,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过于原则化的《公益事业捐赠法》与慈善公益事业的实际需要明显不相适应。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民政部十年前启动了《慈善法》的立法准备,目前已进入全国人大的“排队”名单。2004年6月颁布施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对比此前的《基金会管理办法》有了明显的突破。这种突破最突出地表现在允许建立非公募基金会和境外基金会在中国内地设立代表机构,并对基金会的运营成本作出规定。应该说,这些规定对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是“利好”。但从实际效果看,作用不明显。以浙江省为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施行已经4年多,目前全省登记在册的基金会共151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47家。这与原先预期相差甚远。从而也暴露出法律的“困局”。基于鼓励和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考虑,从法律层面必须解决以下问题:①捐赠税收优惠措施法制化,强化捐赠税收政策严肃性,杜绝在慈善捐赠优惠政策上“政出多门”现象;②改变慈善法规过于粗放的状况,增强慈善法规可操作性;③加强执法监督,培育和规范劝募市场,改变慈善捐赠的无序现象;④检讨和修正现行法律,为慈善公益事业创造宽松的政策和舆论环境,实现政府行为从“管理性”向“服务性”转变。
瓶颈四:职业化程度比较低
我国慈善机构管理团队的构成是很富有“中国特色”的。以浙江为例,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慈善事业掀起之初,离退休党政领导和退休职工成为管理团体主体,那时“行政权”惯性形成的“人际效应”为筹募创始基金,完成慈善机构的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的“杠杆作用”。上个世纪末,随着慈善意识的觉醒,大批富起来的企业家介入慈善事业,他们用经营管理的理念来诠释慈善,使“基金和项目”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力,为改善慈善机构的内部管理,提高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暴露出慈善机构的“软肋”,管理队伍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缺乏创新能力。于是培育职业化团队成为重要任务而提上议事日程。经过近些年的努力,目前这种状况已经有所改善,到2008年底,浙江县以上慈善机构已聘用大专以上毕业生197人,平均每个机构2人。但这与慈善事业的发展要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改变这种状况,着力解决当前在推动职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包括一要探索建立慈善公益机构的用工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切实解决慈善公益机构的劳动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投身非营利事业;二要推动慈善公益机构的专业化建设,减少行政依附,提高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三要优化团队结构,开展绩效考评,强化激励机制,培育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骨干队伍。
瓶颈五:筹款和救助“简单化”倾向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初创时期的慈善工作带有明显的“行政烙印”,筹款上表现为动员加摊派,在救助上表现为分钱加节日慰问。慈善工作缺乏“个性化色彩”,以至于受助人大多视慈善救助为“政府救济”。慈善救助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彰显,影响到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建设。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中外慈善文化交流的推进,慈善事业的现代理念逐渐被中国的慈善机构所接受,慈善筹款和救助“项目化”被提上议事日程,以“项目”和“工程”为“标签”的慈善活动成为一种“时尚”,但就其本质来说,仍然没有离开以“钱”作为运作平台,只不过是发钱的形式归大类而已,并没有解决“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问题。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慈善总会在慈善救助“项目化”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他们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发农业效益型项目,为农村困难户提供产销一条龙服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这只是“个案”,缺乏普遍性。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包括:一要切实转变慈善工作的“行政化”观念,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社会工作的成功经验,逐步提高慈善救助的“项目化”比重;二要尽量减少“发钱”救助,推广能力型救助模式,提高困难群众生存和发展能力;三要提高慈善救助的社会化程度,充分调动和利用市场资源为慈善救助提供服务平台,积极开展“项目招标”的实践和探索,提高慈善救助的效率和效能。
瓶颈六:慈善基金投资增殖进入盲区
慈善基金的投资增值是慈善救助资金的重要来源。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基金的本金规模逐步扩大,到2008年底浙江省全省慈善机构的创始基金、项目基金已达18.7亿元。建立基金的本意在于投资理财增值,收益用于慈善事业。由于缺乏经验和风险畏惧,各地慈善机构的基金投资处在无所适从的状态,在低利率和通胀的金融环境下,慈善基金实际上处在潜亏状态。解决慈善基金的投资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于2001年10月1日施行的《信托法》第六章专门为公共利益目的而设置“公益信托”,并强调“国家鼓励发展公益信托”。本来这对慈善基金的投资增值是一种“优化”选择,但《信托法》施行8年来,效果并不理想,由于信托机构对于开发“公益信托产品”的热情不高,政策措施不配套,“公益信托”实际上成为“纸上谈兵”。近十年来,浙江的慈善机构在“慈善基金”的投资增值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主要的投资不外乎以下几种渠道,一是投资政府主导的土地储备基金,由财政提供担保;二是由政府领导牵线,向规模大,效益好的民营企业提供借贷,由领导信誉担保;三是存银行买国债;四是通过信托投资公司投资理财。上述四种途径的投资收益一般在3%—10%之间。显而易见,这些投资理财要么隐性贬值,要么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风险。2003年11月,金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国债团购“金融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因“金信信托”由金华市政府控股,且投资的是“国债”,加上媒体的大幅广告,被认为“安全可靠”。全省有9家慈善机构投资“金信信托”,委托理财资金达7800万元。2005年12月底,“金信信托”违规操作被银监会查处。当时正值证券市场进入低谷,强制平仓使“金信信托”损失惨重,全省9家慈善机构中只有一家因理财到期,在“金信信托”被查处前一个星期撤出资金,全身而退,其它8家的5800万资金被套。慈善机构随后多次向各级政府、中国银监会报告,希望能够保证慈善基金本金的安全,但收效甚微。慈善资金遭遇前所未有的投资风险。也是不幸中的大幸,由“金信信托”持股48%的“博时基金”的股权拍卖,借着证券市场大行情获得巨大成功,使“归还本金”和利息得以实现。“遇难”的慈善机构渡过“一劫”。但省内某市慈善机构就不那么幸运,3000万元委托某证券机构理财,因该机构违规被招行兼并,使这笔投资的归还遥遥无期。回顾这一段经历,期间的教训极为深刻。事实上,对于慈善机构来说,投资理财必须解决三大问题:①要有安全性好收益比较高的“公益信托产品”;②要了解国家的金融政策法规,委托专家理财;③要加强慈善基金投资理财的规范化管理,避免“长官意志”,实现科学决策。
现阶段慈善机构运行机制的利弊辨析
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历史不长,如果从“希望工程”算起,迄今不过二十年。这些年来,慈善事业在观念、政策和机制上都有很多突破和发展。2005年11月,民政部召开首届“中华慈善大会”颁发“中华慈善奖”,并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这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从此,中国慈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近三年来,从省到市、县,浙江各地纷纷召开慈善大会,制订发展规划,有的地方还把慈善工作纳入为民服务“十件大事”,对领导干部进行履责考核。凡此种种,充分说明发展慈善事业的宏观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慈善事业已经进入难得的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但是,应该看到,在发展问题上,事实上存在两种不同观念和行为方式,一种观念认为,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就是要靠政府,只要领导重视了,什么事都好办,如果“独立自主”了,那就是“死路一条”。另一种观念认为,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确实要考虑国情,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必不可少,因为这是政府的责任。但如果一味依赖政府,就会丧失慈善事业的社会性和生命力,慈善机构也形同虚设,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两种观念和行为方式相交叉,它的结点就在于政府角色的“定位”。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对“行政力”的“利”和“弊”作进一步的辨析。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需要去进行剖析都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在当前的文化和体制环境下,离开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中国的慈善事业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由“行政力”主导的慈善事业在前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慈善机构完成创始阶段的“利益杠杆”。这种“利益”关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用“行政力”完成原始积累。这种“原始积累”主要是指筹募“创始基金”,解决慈善机构基本的生存条件。政府通过营造舆论氛围,大会动员、发文件、分摊捐款任务和行政拨款等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机构的创建任务。二是利用“行政力”完成机构设置。中国的慈善事业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就被“成本问题”所困扰,至今依然如此。为了回避这个问题,许多地方政府沿袭了“传统做法”,参照残联和红十字会的做法,设机构、给编制、解决管理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慈善机构的“身份问题”,缓解了慈善工作的“成本困境”。三是利用“行政力”拓展公共关系。慈善机构利用“行政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积极发展理事会成员,聘请会长、副会长,在社会各个层面拓展公共关系,尤其在新闻界和企业界建立人脉,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打造了有效的资源平台。在实践过程中,上述关系是交叉和互相影响的,其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正在不断影响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又促进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反映在慈善观念上,人们对“摊派式”捐赠越来越带有排斥和逆反的心理。对于政府和慈善公益机构来说,不能对这种趋向成熟的社会心理熟视无睹。而实际上事物的发展总是呈两面性的,我们不能被“行政力”主导下的慈善事业所得到的暂时的“利”蒙住视线,因为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些基本现实:“行政力”对慈善事业的直接影响正呈递减趋势,民间自发的慈善行为日趋活跃,“草根”组织的困境中发育成长;“行政力”对慈善机构的自主性形成障碍,机构“行政化”倾向严重,开拓创新精神不足;“行政力”对慈善工作的实务性干预过多,使慈善机构性质模糊,对慈善事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使慈善机构从“依赖性”转向“惰性”,从而使慈善工作扭曲成变相的“行政行为”,即所谓政府的“慈善科”,遏制了慈善机构的创造性和活力,与国家发展慈善事业的宗旨相背离,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
归根到底,对慈善事业现阶段运作机制“利”与“弊”的争议就是走“行政化”还是“市场化”之路。当前,在慈善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行政化”运作向“市场化”运作转变;二是从“动员式”捐赠向“志愿式”捐赠转变;三是从“兼职化”为主向“专业化”为主转变,这是实现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任务。
坚持现代慈善事业市场化运作的基本理念
事物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慈善事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催生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催生了慈善事业。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阵痛”也必然反映到慈善事业上来。只有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开拓创新,才能拓宽慈善事业发展视野,赢得发展的先机。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坚持以人为本,履行社会责任,倡导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慈善事业要以此作为建设慈善文化的价值基础,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进一步建构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理念。
1.要从发展慈善文化的高度确定市场化理念。慈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弘扬慈善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慈善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提高民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和包容程度,激发企业与公民的参与积极性。坚持“市场化”的理念与工作方法,就是为了应对各种市场因素对慈善事业的挑战,适应捐赠者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捐赠者的“个性化需要”,以优质的服务赢得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导权。“市场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它激励慈善机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流中搏风击浪,捕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有利机会,在与各种文化的碰撞和磨合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使慈善事业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市场化”是对传统慈善观念的强有力冲击,它使人们从更为广阔的空间去理解和支持慈善事业,使慈善机构从更大的范围去开发和利用资源,使社会弱势群众能获得更多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抚慰。中外发展慈善事业的成功经验是对“市场化”的最好诠释。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和市场文化基础上的当代中国慈善文化,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慈善文化的同时,坚持本土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慈善文化,使之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慈善氛围”。
2.要坚持创业精神和创新理念。创业精神是一种行为,是一种需要知识积累作为后盾的实践。创新是基于创业精神视变化为机会的创造性劳动。创业精神和创新实践无论对于政府、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法则。尤其处在大变革的时代,公共服务机构面对竞争与挑战,创业精神与创新更具有紧迫感和时效性。改革开放30年,慈善机构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为时不长的发展历程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市场经济”的历练和考验。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对于慈善机构而言,同样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惟有把创业精神与创新植入自己的系统中,才能获得成功和繁荣的机会。关于公共服务事业的创业精神与创新,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公共服务机构必须学会创新,并用创业精神进行管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公共服务机构必须学会把社会、技术、经济、人口变动等领域的急剧变化,都看做是机会。否则,这些变化将成为障碍。”因此,在慈善机构中建立创业精神和推进创新实践,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
3.要确立“经营慈善”理念。经营的本意是经度营造,引申为策划营谋。经营不是硬技术,而是软科学。经营主要不是靠物质的投入,而是靠智力进行开发,它需要高度的智慧和谋略。“经营慈善”就是要从“行业”的视角来策划和建构慈善事业,把慈善事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科学规划和运筹,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慈善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永续发展。应该看到,企业与NGO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者在管理上有许多共通性。管理NGO要同样面对竞争与挑战,需要讲资源开发与利用,需要讲团队精神与激励回报,需要讲成本和效率,需要讲投资和收益。有实体依托的慈善组织还要追求利润,为慈善事业提供更为直接的资源。市场经济的许多成功经验,同样适用于非营利事业。因此,“经营慈善”是慈善组织科学管理的“应有之义”,是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趋势。
4.要在慈善实践中强化“公益营销”理念。营销的基石是人类的需要。营销是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与策划的过程,营销的目标是在市场寻找机会。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把营销定义为“生活标准的创造和传递”。当今时代,随着非营利事业的发展,慈善公益组织之间围绕资源开发的机会成本上升,竞争趋势明显。比较国内外慈善组织的行为特点,可以看出,许多国际性慈善机构把自己放在一个营销者或推广者的地位上,而大多数国内慈善机构更多的是把自己作为管理者角色,以政府的姿态出现。显然,这些慈善组织对“营销”的认知还是肤浅的甚至陌生的。要推动慈善组织学习“营销”的理念和手段,研究劝募市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特点,按照营销观念采取策略性的行动以争取更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使组织摆脱官僚惯性,对环境变化和客户需求及时作出反应,确保组织与战略的实现。慈善组织要重点营销“理念和服务”,严格“营销”的规范化运作,防止过度商业化操作,实现“公益”与“营销”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5.要拓展视野倡导“大慈善”理念。慈善的特性是开放、多元和包容,慈善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地域和阶层概念,以人类的爱心凝聚力量,以超越政治和宗教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去传播和践行人道伦理,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打破了地域界限和行业垄断,推动了竞争和发展。同时也使慈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广阔的空间。“大市场”是建构“大慈善”的必要前提,“大慈善”是顺应“大市场”的必然结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慈善机构,尤其是地方公募性慈善机构带有较强的“地方保护”色彩,在筹款和救助上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封闭性”,这种狭隘的地域观念,背离了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理念和价值观,不利于形成“大慈善”的工作格局,对于劝募市场形成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沿海发达地区的慈善机构要更多地关心和帮助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慈善事业,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益,配合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冲破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慈善屏障”,倡导慈善机构之间的互助与协作,发挥联动效应,打造“慈善品牌”,用“慈善无界”去建构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大慈善”格局。
6.要在慈善工作中倡导“回报与激励”的理念。慈善的“回报与激励”是基于人类行为工具的理性判断,强化社会成员精神生活的价值追求,是对人类生命价值的一种首肯与导向;慈善“回报”是对捐赠人和志愿者的“精神鼓励”,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参与慈善事业的幸福与快乐。慈善“回报与激励”机制的完善对于促进慈善文化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改善“人文环境”,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慈善“回报与激励”是慈善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是慈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使捐赠人和志愿者的付出得到社会高尚、适时、雅致的认可。慈善回报的“高尚”主要体现在“精神鼓励”而不是“物质奖励”,但这种“精神鼓励”并不排斥载体设计的高雅和品位,这对受表彰者来说是恒久的“精神财富”,也是“精神艺术品”。慈善回报的“适时”,主要体现在慈善机构的“倾心服务”上,这种“倾心服务”讲求“创意”、“人性”和“时效”,在形式上追求多样性。一个胸贴、一张生日贺卡、一篇报道都是对捐赠者和志愿者的“鼓励”。慈善回报的“雅致”,其出发点在于呼应捐赠者或志愿者的多元性和“动机差异”。因此,要尽可能满足捐赠者或志愿者对“回报”的个性化需求,并根据这种需求策划和设计“回报与激励”的形式与内容,做到“皆大欢喜”。
7.要坚持慈善基金市场化运作理念。慈善基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慈善基金是一种泛指,通常是指慈善机构通过各种途径接收的社会捐款的集合;狭义的慈善基金是指各种基金会的本金、慈善机构设立的创始基金、用于指定用途的专项基金等。从特定意义上讲,慈善基金多指狭义的概念。慈善基金的共同特点是基金本金不动用,基金投资所得用于机构运作成本和定向援助。因此,对慈善基金而言,保值增值事关组织的生存发展大计,尤为重要。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国慈善机构颇具“本土特色”的创新实践就是大范围发展创始会员筹募创始基金,使公募慈善机构在较短的时间掘得“第一桶金”,完成了原始积累。但是由于政策不配套、投资风险和缺乏专业理财的能力,基金的投资增值始终走不出困境。于是政府担保理财和领导指令借贷成为基金投资的主要方式,有的地方还因此造成基金本金投资亏损,影响了公信力。事实上,从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那一天开始,就应该把慈善基金的投资增值问题纳入视野,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慈善基金的投资运作,既为金融市场增加流动性,又为慈善事业的资金来源探索新途径,积极发展慈善信托。当然,基于慈善基金的“特殊性”,人们对于“投资风险”的心理恐惧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能因此而谈虎色变裹足不前。当前,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银行存款利息极低,导致基金本金隐性亏损的情况下,应该更为积极地倡导慈善基金市场运作的理念,同时,通过受托机构的专家理财来实现投资增值。这里包括三个要素:一是通过专家理财使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尽最大可能保障基金本金的安全;二是金融信托机构要积极开发“公益信托”的产品,通过慈善基金的集合信托来实现双赢;三是政府要为慈善基金的投资增值开放公共空间,提供政策扶持,使慈善基金的投资增值有较为稳定的保障,从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8.要广泛宣传慈善机构从业人员专业化服务理念。“专业化”是指形成和支持某一事物“专业”特质和状态的过程。慈善工作从属于社会服务职业范畴,它的“专业性”要素包括:慈善工作成为一种“专门业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工作方法和技巧;慈善事业成为一种“专门的学术类别”,需要加强慈善工作教育并形成系统化的科学理论;慈善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有一定数量的以“助人”和“公益”作为职业生涯的从业者。慈善工作专业化意味着慈善工作的理论、方法、技巧的专业化,慈善教育正规化,慈善从业者的专业化。由此而论,慈善工作专业化要达到的目标一是慈善组织作为慈善从业者的专门性机构,要对从业人员进行行为约束,塑造以“利他”为先,为弱势群体和公益事业服务的公众形象。慈善机构要将有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慈善工作者及慈善事业参与者团结起来,形成一种共同的奋斗目标。二是使慈善工作具有一定的垄断力。慈善机构向社会提供的服务越好,就越具有公信力,从而汇聚更多的社会资源,并得到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的支持。因而,在这个领域就越具有垄断力,专业化程度也就越高。中国经济市场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加快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慈善文化的普及和民众慈善意识的提高,慈善工作正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慈善机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愈显迫切。当前,在全面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福利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一些原来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包揽的社会职能,逐步被剥离出来回归社会和社区。在这种背景下,慈善机构作为独立部门,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了由社会劝募、投资管理、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组成的工作体系,它的发展和完善顺应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基层社会的自我治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博物馆市场化运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速度日趋加快。博物馆应如何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化,重新定位博物馆职能的运作方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博物馆市场化运作的基础条件
(一)博物馆的商品属性
博物馆的业务有“产品”,博物馆的产品属商品范畴。众所周知,社会产品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产品;二是精神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时候,产品就成为商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包括博物馆的馆区、房屋建筑等部分组成要素,甚至包括博物馆本身就是观众消费的精神产品,它可以通过门票、或其他各种形式进行商品交换,因此,博物馆的产品具有市场化运作的商品属性。
传统经济条件下,博物馆事业只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不承认博物馆有“产品”,更不承认博物馆产品的商品属性。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局限在意识形态领域,仅作为政治宣传教育工具。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运作方式的转变,首先从思想上应认识到博物馆“产品”的商品属性,而后按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
(二)博物馆作为精神消费产业的资源属性
既然承认社会交换和消费存在着精神产品,那么生产加工这种特殊产品就应有物质的或非物质的产业资源。博物馆已经是重要的文化消费资源,并呈现着巨大的开发价值。
旅游业供游客观赏有两个重要消费资源:一是以著名的江河湖海、大山名川为代表的自然形成的自然景观;二是渗透着人类文化,保留着人类历史轨迹的人文景观。博物馆就是第二种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各级各类博物馆分别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的发展历史,其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深受观众和游客的青睐。博物馆所表现出来的吸引力,成为旅游产业重点依赖的资源对象。
当物质产品的生产越过温饱时期,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就开始转向新的消费领域。除上述旅游业给人们带来旅游消费之外,一种新的产业在悄然兴起,这就是文化作为生产力而成为新的经济资源和新的发展产业。文化力和文化产业已经引起经济学者和产业界的注意。博物馆作为文化资源,不仅具有丰富的文物藏品资源,它还具有对深邃的历史文化的探索性资源,这一切都是未来兴起与发展的文化产业所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资源。
博物馆的市场化运作有助于其资源优势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转化。
(三)博物馆的商品生产者属性
从传统体制看,博物馆是一个文化事业单位。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博物馆是一个商品生产者。一是博物馆有“资产”。这些资产就是历史文化遗产,它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具有
价值和使用价值;二是博物馆的资产有生产价值。这些资产通过博物馆的管理者、科研人员、工作人员的研究、开发、组合和布展等工作,生产出以展览为主要形式的各种各样的精神产品和物化产品;三是博物馆的产品有市常历史文化产品是现代人极其感兴趣的一种精神消费品,博物馆是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缩影,它可以为人们全面地了解历史文化和世界文化提供方便;四是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趋于社会化的社会,等价交换是消费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博物馆的“产品”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说博物馆的产品应有商品属性,作为这样“产品”的生产者,博物馆应具有商品生产者的职能。这一职能既与传统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职能不矛盾,又与现代市场消费相吻合,只是实现“产品”交换的形式不一样而已。
二、博物馆的市场化运作是历史的必然,世界潮流
(一)博物馆市场化运作是历史的必然
1684年,世界第一个近代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的诞生,开辟了世界博物馆的新纪元。初创时期的博物馆,主要是历史纪念品的收藏和配合学生的教育,当然也有对社会部分公众学者开放的参观与教育。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开放了一些以宫廷、官邸为代表的遗址作为博物馆,随之,博物馆开始走出封闭,面向社会。
近代,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得到显著发展,旅游业的兴起,使博物馆成为旅游者涉猎的对象;旅游业的拉动,又使博物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产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开始影响和启迪博物馆的工作思路。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博物馆界开始提出和探讨博物馆职能市场化运作和博物馆的企业化经营问题。
以上简要概述,是世界博物馆诞生与发展理念的变化,说明博物馆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它也是伴随着社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博物馆的市场化运作,可以说是世界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社会经济伴随着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有了长足的发展。不管是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还是消费领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也决定博物馆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封闭运行模式,改变与世隔绝、闭门造车和门庭冷落的被动局面,而换之以面向社会、面向观众,主动服务于社会,在服务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新的运行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博物馆的市场化运作,这也是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
(二)博物馆市场化运作是世界的潮流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包括很多大馆名院,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在经营中发展自己,已是当今的潮流。英国的皇家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意大利的庞贝遗址博物馆,都是有国家支持,并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这些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在经营中不论是直接收入,还是为旅游项目配套带来的间接收入,都给国家和博物馆带来丰厚的效益,有些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的重点项目。
美国博物馆的数量和水平,可以说是世界之最,其理论和实践已走在世界前列,代表着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博物馆界,开始引进“市场调查”等市场手段之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开始借鉴市场经营思想,90年代又进一步引进市场观念,将观众视为“消费者”,在公共服务中,引进“顾客关怀”(Customer Care)等概念。而今,美国博物馆,不管是大型博物馆,还是占75%的小型博物馆;不管是国立博物馆,还是占59%的私立博物馆,在资金的筹措、展览的开发与创新、人员队伍的组织、观众的吸引与开发措施等方面,都借鉴企业化经营的理念,市场化运作,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我国博物馆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博物馆的整体水平既少又小,距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跟上世界潮流,抓紧时间开展市场化运作,也可赶超西方博物馆的时间差距。
三、博物馆市场化的几点建议
博物馆市场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化的方式组织观众;以观众的需求搞好展览创新;以内部管理结构的调整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为重点,转变传统机制。
(一)搞好博物馆的市场网络建设和市场推广
现代博物馆第一位的工作就是组织观众。没有观众或观众稀少,别说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是博物馆的传统职能也无法实现。观众的组织要想达到有效率和有效果,就应借鉴现代企业市场运作的方式,搞好博物馆的市场网络建设和市场广告推广。
1.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目标观众群
传统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基本是靠行政渠道来组织观众的。近些年来,一些博物馆从创收和解决经费不足入手,开始走出馆门,主动组织观众,这仅仅是原始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博物馆要想科学地组织好观众,首先应当搞好市场调研,要了解博物馆的观众在哪里;观众的数量有多少;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兴趣和消费特点;他们的工作特点和休闲时间;以何种方式最能吸引他们走进博物馆等等。博物馆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摸清观众和观众的消费底细。如,按社会的组织结构的不同,纵向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横向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或区域结构等,分门别类,建立起科学的观众档案,这是博物馆市场化运作的最基础的工作。
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加工,分别轻重缓急,确立博物馆的目标观众群,这就是博物馆面向市场,科学地组织观众的重要依据,缺少这一点,博物馆散兵游勇式地去组织社会观众,就可能陷入盲目性。
2.选出重点观众群,以一定的方式,建立起稳定的观众市场网络
博物馆的观众组织工作如果想事半功倍去做,除搞好上述市场调研,确定目标群体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出重点观众群,建立观众市场网络。什么样算是重点观众群?笔者认为,一般来说,是指数量较多,特点集中而单一。如,学生,细分为大、中、小学校学生;解放军战士;政府公务员;企业员工;社区居民等等。这些观众群特点共性强,较易组织,根据他们的消费需求,又可特别为他们组织专业性的展览。对于这样一些观众,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建立稳固的联系。如,对解放军战士,可搞军民共建;对学校可建立素质教育基地;对企业可搞馆厂挂钩;对政府公务员,可通过行政渠道,配合政治、政策的形式,建立宣传阵地等。这样方式的网络,对博物馆的观众组织可起到非常便捷有效的效果。
3.借用媒体等社会力量,宣传推广博物馆
借用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信息互联网等现代重要的媒体机构,进行宣传广告和市场推广,是现代社会迅速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最主要的方式。博物馆市场化工作也不例外。如何宣传广告有效,关键在于搞好策划。策划应包括整体形象策划和“一展一策”;选准“卖点”,针对性要强;宣传广告的方式,包括电视频道、刊头位置、时段等技术性处理措施等等。博物馆除组织自身的策划机构之外,要注意利用和借用社会广告策划的专业机构,效果可能更好。
社会宣传广告除媒体这一主要方式外,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方式,就是利用和借用社会人,特别是社会知名人士的口碑宣传。要注意社会名人,如,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社会著名人士,他们对社会的影响,不仅可帮助博物馆组织观众,还可以帮助博物馆在社会筹资,展览组织,创意策划,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起到媒体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这是应当认真提及而不容忽视的。
还有一个现代和未来前瞻性的建议,博物馆市场化要特别注意信息互联网的运用,上网了解信息,上网学习,上网休闲娱乐,不仅仅是青少年,一些中老年有文化的人士也很有兴趣涉猎。博物馆能抓住这一新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借以宣传自己,传递业务信息,效果将会非常明显。青岛市博物馆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举办的“动漫艺术展”,就是通过网络系统给社会观众传递信息的,展览举办短短四天,吸引观众五、六万人,轰动岛城,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博物馆应以观众的需求为第一目标,不断实现展览创新
任何社会产品,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一成不变,缺少创新,就会因削减消费的兴趣而失去市常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曾出现过一段门庭冷落、业务萧条的尴尬局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陈列单一,展览陈旧。
博物馆有资源的优势,但是如何将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的优势,关键在于创新。博物馆的管理者,要从开拓观众市尝吸引观众的角度,组织馆内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通过自我开发和引进,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科研成果和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产品”常新,是博物馆市场常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如何能实现快速有效的展览创新?笔者认为,除强化科研力量,加大科研开发投入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就是借用社会力量。
首先,应充分利用博物馆系统资源优势。以经营为手段,运用市场交易的方式,有效地引进展览。一个地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变成陈旧的“产品”,而失去市场;但对另一个地方博物馆来说,就可能是一个创新的“产品”,从而带来新的市常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系统内不但应是文物、资料资源共享。展品、展览也应资源共享。这样做既可节省科研投入,也可节省时间。对输送馆和输入馆都是双赢。青岛市博物馆2003年从外省市引进20余个展览,特别是利用兄弟馆院的资源组织策划了《走进大师——20世纪中国美术大师经典作品系列展》,每展时间一个月,连续推出,在岛城引起强烈反响。同时青岛市博物馆又把自己开发的五个文物、艺术类展览输送到外地博物馆。这样做既拓宽了市场面,又实现了新的创收。
其次,借用社会力量开发新的展品。博物馆虽然是历史文物藏品的专业保护单位,但是历史文物和珍贵艺术品不可能完全集中在博物馆,一些散落在社会民间有历史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借用和租用博物馆的展厅和场地进行展出,也能吸引观众,并能实现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两年来,青岛市博物馆联合社会民间收藏家的力量举办展览,不但产生了社会效益和创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印象加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博物馆要实现职能的市场化,必须搞好内部组织结构的配套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博物馆市场化,加大了对社会观众市场的工作力度,就必然要求内部的工作效率和频率有所改变。
传统博物馆的职能是以藏为主、以展为线,基本上是“生产型”。博物馆市场化要求博物馆不仅要做“生产者”还要做“经营者”;不仅外部市场工作要规范,要加大力度,而且内部的管理工作亦应配套。就如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一样,不仅企业外部市场工作应快速运转,内部的管理工作亦应高效运行。
一是博物馆的机构设置要改革配套,过去的陈列展览为主线的机构设置,应改为以市场观众需求为主线的机构设置。青岛市博物馆,2003年对机构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改革,撤销了过去的研究部,成立以展览项目开发和市场策划为主的策划研究部;围绕市场观众网络渠道的繁重工作,新成立了产业开发部,加大市场推销工作的力度;将原陈列部改为陈列征集部,主要是针对展览更新加大社会流散文物的征集工作,其他的传统机构围绕市场的开展,展品的创新均作了相应的调整。调整后,对内引进展览项目和对外输出展览数量陡增,年均吸引观众20多万人次,一改过去展览单一,观众寥寥无几的被动局面。
二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馆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青岛市博物馆对馆内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因事设岗,以岗选人,实行贤者上、庸者下,有上有下的灵活机制,极大地激励和调动了馆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博物馆的工作运行,一改过去的惰性状态,出现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三是整顿改变传统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青岛市博物馆,在外表着装,语言规范服务,工作的协调配套,全方位地进行形象化的整顿。不仅专门聘请国内博物馆知名专家来馆讲课,还专门举办礼仪培训班,短短半年,便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综上所述,博物馆市场化运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各个方面工作的必由之路。只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就可以开创新时期博物馆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民政创新机制研究报告[范文模版]
我国民政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报告
作者:湖南省民„ 文章来源:民政部 更新时间:2006-6-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民政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对传统的民政体制机制形成了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民政体制机制创新,使民政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确保民政工作紧紧围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真正落到实处,急需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因此,在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前,对我国民政体制机制创新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为大会的召开进行理论准备,是十分必要和十分及时的。
一、我国民政体制机制的历史沿革
民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职能、任务和不同的业务领域,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民政体制机制作为民政事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手段、方式、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政事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前期,我国已有“民政”因素萌芽。以后各个朝代民政的内容与名称都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民政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趋向于集中、统一,并逐渐构成体系。到了清朝,已经设置了民政事务的专管机构——民政部。民国成立时,大总统下辖10个部,由内务部掌管全国民政事务。地方政府省设内务厅、道设主管民政的科员、县设内务科或第一科,管理所辖地方民政事务。
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民政体制机制
1949年11月成立内务部(位列30个部、会、院、署、行之首),主管国家民政事务;地方的大区设民政局,省设民政厅,专署和县设民政科。内务部内设机构有办公厅、干部司、民政司、社会司、地政司和优抚司等6个单位,形成了新中国民政体制机制的基本架构。直至1966年,其业务虽有调整,但变化不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9年1月内务部被撤销,内务部所主管的业务分别由公安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机构承担。
3.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政体制机制
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决议,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5月,民政部正式成立,内设办公厅、政治部、优抚局、农村社会救济司、城市社会福利司、民政司、政府机关人事局和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等机构。此后20多年来,民政业务逐渐增加,但体制机制一直变化不大。在国务院历次机构改革和机构调整中,民政部都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被保留,其基本职能一直没有改变。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民政部门通过对社会收入的再分配,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解决生活困难,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表明民政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呈进一步强化趋势。随着民政职能全面履行,一个“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综合协调运行机制正在全国逐渐形成。
二、我国民政体制机制的现状分析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政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各项工作成就瞩目,民政体制机制日趋完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业已形成的民政体制机制与面临的民政工作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不相适应的地方也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民政法制体系、管理国家民政事务的职能、民政管理机构、民政事务管理和服务的手段、财政对民政工作经费的投入与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不相适应。
民政事务管理与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机制的僵化,即体制机制无活力,滞后于现实要求。体制机制的僵化、滞后,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对已经看准了的体制机制问题,我们没有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客观情况的制约,以致一些已经看准了的体制机制问题难以进行改革创新。在这两方面的原因中,主要的又是后者。表现在:一是民政工作直接面对特殊群体,工作的艰巨性易于使体制机制僵化。二是民政工作事多面广分散独立,工作的复杂性使体制机制难以创新。三是民政工作涉及部门多,部门保护主义制约民政体制机制创新。四是在政府体制机制转轨过程中,民政体制机制的转轨具有滞后性。此外,缺乏指导,也是导致民政体制机制僵化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民政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牢牢把握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新形势下民政工作发
展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统筹城乡、兼顾各方,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尊重规律、勇于开拓的原则,立足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通过对现行民政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逐步建立起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相衔接、体现社会建设基本规律要求、适应新形势下民政工作发展变化新趋势和新特点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管理体制机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和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稳固的社会基础。
(二)民政体制机制创新的目标
总体目标是:立足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通过对现行民政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初步建立起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相衔接、体现社会建设基本规律要求、适应新形势下民政工作发展变化新趋势和新特点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管理体制机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和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体制机制。
(三)民政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1、以民为本,为民解困。
2、统筹城乡,兼顾各方。
3、着眼长远,立足当前。
4、尊重规律,勇于开拓。
四、我国民政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路和构想
由于各项民政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体制机制各具特点,我们按民政工作性质分别提出我国民政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构想。
(一)创新灾害救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加强减灾救灾工作的法律法规建设,加紧出台《自然灾害救助法》和《灾民生活救助条例》。健全地方各级政府救灾经费的落实机制,建议由国家财政统一预算安排救灾经费。进一步完善救灾工作方针,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应坚持国家救济和扶持为主,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为辅。要建立灾害预防体
系。
(二)创新社会救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社会救济事务日渐紧迫和突出,社会救济制度亟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制定国家《社会救济条例》或《社会救济法》。在全国建立起覆盖城乡、科学规范、运转协调、保障有效、城乡一体、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救济体系,确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培训与就业救济机制。
(三)创新社会互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建议全国人大加快制定和出台《社会捐助法》和《慈善事业促进法》。完善和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政府部门应逐步退出劝募市场,慈善事业要构建一个由政府指导,企业支撑,公众参与,慈善组织运作“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同时强化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加强专门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大力发展各类慈善组织,完善捐赠税收政策,强化监督机制。
(四)创新社会福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实现社会福利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打破过去单纯依靠国家包办社会福利的旧体制,走出一条依靠社会力量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一是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应当对整个社会开放。二是逐步缩小国家福利和企业福利的规模。三是引导并扶持社区服务。四是制定社会福利服务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五是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五)创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1.完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一是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机制,把村委会和村监会的选任权完全交给村民。二是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机制,把重大村务的决定权交给村民。三是完善村级民主管理机制,把日常村务的参与权交给村民。四是完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把对村干部的评议权和村务的知情权交给村民。
2.创新城市社区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理顺社区内各组织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社区自治组织与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物业管理部门、驻区单位之间的关系,建立并形成街道(政府)——社区居委会(自治组织)——社区民间组织(经济与社会服务组织)——社区成员(居民与驻区单位)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全面贯彻国发〔2006〕14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财政支持为主、费随事转、彩票资助、联点扶建、有偿服务、社
会赞助”等多元化的社区经费筹集与保障机制,促进社区建设和服务事业的正常发展。
(六)创新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1.创新优抚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对现行优抚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与完善的重点,应放在优抚保障经费的筹集、管理和发放上。在筹集上,地方各级政府负担的部分应改由省级政府一级负担,全额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在管理上,实行优抚保障经费省级统一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在发放上,建立优抚对象个人银行或信用社账户,实行社会化发放。
2.创新安置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统一复员退伍军人安置政策,让农村与城市的复员退伍军人在安置上享受同等待遇。工作安置应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由市场进行配置,变过去的就业型安置为经济补偿型安置,即军人在退出现役时由政府发给一次性安置补偿金。
3.创新双拥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重点构建五大体系,即构建军地一体、平战结合、立体拥军、权威高效的支前领导体系;构建集灾情预警、应急保障、合力抗击、善后处置于一体的军民抢险救灾体系;构建交通、运输、通信、气象、赔偿等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经济利益与拥军优属互相支撑、相互促进的“两新组织”拥军体系;构建双拥模范城(县)综合评估体系。
(七)创新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1.创新民间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建议改革现行登记制度,采取以登记制与备案制并存的登记管理制度。登记制又可区分为强制登记、免予登记和自愿登记。对于为政府服务并作为政府职能延伸的社团,可纳入政府的事业单位管理,再通过改革逐步向社会过渡。对于公益性政治性的社团,直接由民政部门管理。政府只对其进行合法登记、检查和监督管理。
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类似于社团,建议将“民办非企业单位”称谓改为“民办事业单位”,同时可通过建立“盈利”控制机制,建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
2.创新区划地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精简市区管理层次。目前我国的市有四个级别:省级(直辖市)、副省级(计划
单列市)、地级和县级。精简市区管理层次可采取以下思路:省级、副省级市下设区级政府,每个区管辖的人口不少于50万,实行市—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两级政府四级管理;地级和县级市不设区级政府,撤销现有地级市的区;县级市政府驻地城区的镇改为办事处,实行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一级政府三级管理。此外,国家应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以便规范农场、管理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行政区划管理。
3.创新殡葬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从宏观管理体制看,我国进行殡葬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用地。因此,殡葬管理宜实行民政部门和国土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的体制。国土部门负责殡葬用地管理,民政部门负责殡葬社会事务管理。
4.创新婚姻登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要健全婚姻登记机关运行保障机制,在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等方面予以保障,同时加快建立婚姻登记信息网络体系。
民政体制机制的创新过程,是新形势下民政体制机制的逐步健全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要使我国民政体制机制创新的理论构想变成现实,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就我国现阶段而言,需要从以下七个方面为民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创造必备条件。一是加快建立和健全民政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努力转变民政部门的职能,三是不断健全和完善民政管理机构,四是切实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五是逐步增加财政对民政经费的投入,六是加大民政电子政务建设力度,七是加强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民政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创新型民政的根本措施,是民政事业发展的灵魂、动力和源泉,也是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对于民政工作的改革发展来说,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问题。民政实践证明,制度决定长效。只有体制、机制、法制的制度化,才能为民政部门正确履行职责提供保障,才能真正转变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运行质量,促进各项民政工作沿着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篇:浅谈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
第十七个全国“税收宣传月”期间,胶州市地税局与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结成税收宣传合作伙伴,税企携手联合开展税收宣传活动,首次尝试税收宣传的市场化运作。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于2007年5月被商务部确定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所属1000多家春明便民超市辐射整个青岛及山东半岛广大城乡。在此次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按穿越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照“企业搭台、税务唱戏”的市场化运作思路,依托销售网络遍布各地的春明便民超市作为宣传平台,实现了税收宣传机制、宣传主体、宣传载体、宣传方式、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和宣传地点的全方位创新,实现了税收宣传和商业宣传的有机结合、友好合作、密切互动和互利共赢。
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承办的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个民生工程,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胶州市地税局与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结成税收宣传合作伙伴,税企携手联合开展税收宣传活动,借助销售网点覆盖山东广大城乡的春明便民超市所提供的广阔的宣传平台,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将税收宣传内容直接传递到广大消费者手中,把纳税意识灌输到广大消费者心中。同时,通过提高该公司知名度,推动该民生工程加快建设,让税务部门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从企业角度看,一部分消费者会因为奖励方案而有意寻找、选择该企业的商品,从而提升了企业知名度,提高了销售额,降低了营销费用,比其他各种传统促销方式更有影响、更节省、更有效。
本文结合此次税企携手联合开展税收宣传活动的实践,对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问题展开探讨。
一、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的实践
以全国第十七个“税收宣传月”为契机,胶州市地税局通过与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结成税收宣传合作伙伴,税企携手联合开展税收宣传活动,实现了强强联合。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创造性地实现了税企携手、征纳互动,巧妙地拓展了宣传平台,空前地扩大了宣传范围,明显地增强了宣传效果,同时税务部门还节省了宣传经费10万余元和大量人力、物力。
联合采取的宣传活动主要有:胶州市地税局有奖征集税收宣传方案、税收宣传标语和纳税人意见和建议。为鼓励消费者收藏,扩大税收宣传影响,活动奖励方案规定:一次性购物满10元,即可获赠一张印制17年来各个“税收宣传月”主题的精美书签,集齐一套17张税收宣传书签的消费者将得到由胶州市地税局赠阅的《2007年地方税收法规汇编》。一次性购物满10元,即可获赠一张印刷“税收、发展、民生”这六个字中的一个字的刮刮卡,集齐一套共6个字的刮刮卡的前200名消费者可获赠由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奖励赠阅的2009《中国税务报》和《中国税务》。一次性购物满50元,即可获赠印制“税收、发展、民生”的税收宣传标语的便民雨披、雨伞或者太阳帽。通过发放便民雨披、雨伞或者太阳帽,让其成为流动的税收宣传岗。在春明系列调味品外包装上加贴“税收、发展、民生”、“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的不干胶贴。为鼓励消费者购买产品并收藏税收宣传不干胶贴,规定收集不干胶贴满10个的消费者将获赠由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的母公司——青岛春明调味品有限公司提供的春明酱菜一箱。
胶州市地税局与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结成税收宣传友好合作伙伴,旨在通过推出依法诚信纳税的企业典型,共同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同时,借助销售网点覆盖山东广大城乡的春明便民超市所提供的广阔的宣传平台,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加强征纳各方互动,增进征纳各方交流,促进征纳各方和谐,把税收宣传送到广大消费者手中,把纳税意识灌输到广大消费者心中。
此次活动是胶州市地税局把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入税收宣传工作的首次尝试,活动从策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始终坚持符合市场规则的运作方式,力争实现“运作载体最广、成本投入最小、实现效益最大”的互利共赢的新型税收宣传模式。通过胶州市地税局策划、调研,借助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及所属1000多个春明超市组织、实施,达到了普及税收知识,提升企业信誉度、扩大企业知名度的双赢目标。
二、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的成效
一是实现了宣传主体、宣传载体、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和宣传地点的全方位创新。“税收宣传月”活动已经开展了十六年,其宣传主体、宣传载体、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和宣传地点已趋于陈旧、缺乏创新。因此,引进一种全新的市场化运作的长期宣传模式,实现宣传主体、宣传载体、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和宣传地点的创新,对加强和改进税收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改变了过去单纯在街道、广场、地税部门家门口进行走过场式宣传这种宣传地点过于单一的现状,把税收宣传触角延伸到销售网点覆盖山东半岛广大城乡的1000多个春明超市和畅销全国的春明调味品的广大用户中,把税收知识和纳税意识灌输到全
国的广大消费者和潜在的纳税人心中,使胶州市地税局的税收宣传具有了全国意义。
二是实现了税收宣传和商业宣传的有机结合、友好合作、密切互动和互利共赢。以有奖征集税收宣传方案、税收宣传标语和纳税人意见和建议,悬挂税收宣传宣传标语、赠送税收宣传精美书签、发放刮刮卡、发放印制税收宣传口号的便民雨伞和太阳帽、奖励赠阅《中国税务报》、穿越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税务》等多种宣传形式,将税收宣传内容送到千家万户,直接传递到广大消费者手中,创造性地实现了税企携手、征纳互动,巧妙地拓展了宣传平台,空前地扩大了宣传范围,明显地增强了宣传效果。从企业角度看,一部分消费者会因为我们设计的奖励方案而有意寻找、选择该企业的商品,从而提升了企业知名度,提高了销售额,降低了营销费用,比其他各种促销方式更有影响、更节省、更有效。
三是实现了税收文化与商业活动的有机结合。此次税企携手结成税收宣传友好合作伙伴,实现了税收文化与商业促销活动的有机结合,鼓励了消费者的参与意识,让公众更易于理解并铭记税收宣传内容、税收文化和税收理念。
四是实现了宣传效果的最大化。第一批税收宣传书签的投放将使税收宣传随同“春明神鹿物流”的商品走向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有别于以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发放税收资料的宣传模式,使宣传效果最大化。同时,从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的角度看,此次与税务部门结成税收宣传合作伙伴,对外起到“软广告”的作用,既树立了企业良好形象,也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和诚信度;对内同时进行了一次普及税法的宣传。合作过程中,其组织能力会有所改善,这些同样可看作是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五是节省了宣传费用和大量人力、物力。显而易见,由于税务部门与名牌企业借助各自的优势“强强联合”,使得原本需要各自进行的宣传活动得到合并和优化,宣传费用也就随之降低。据统计,在此次宣传活动中,胶州市地税局节省了宣传经费10万余元和大量人力物力。
三、关于推进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向纵深发展的思考
为推进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向纵深发展、建立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长效机制,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树立敏锐的策划意识。成功的市场化运作,离不开好的策划创意。这就要求税收宣传工作者要具备敏锐的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能够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好的宣传点,实现宣传思路、宣传方式及宣传载体的创新。同时,在与合作伙伴共同宣传的策划过程中,要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策划宣传活动。
(二)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经济活动必然引起文化的整合。因此,要充分发挥合作各方文化的经济价值,在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打造地税文化、树立企业形象,赋予宣传活动深层次的内涵;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一般是伴随着经济活动而展开的。假如想加速税收理念的传播,并使宣传品牌得到社会公众的积极评价与认同,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应将税收宣传中涉及的文化传播与经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切实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则,推动税收宣传向纵深发展。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要切实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规则实施,发挥税收宣传影响力大的优势,让企业根据市场规则做出评估,积极主动、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税务部门则可以根据合作意向方的竞争激烈程度,考虑根据市场化运作的规则,通过公开招标、竞标,综合考虑企业税收信用等级、企业信誉度、企业影响力等因素,选定税收宣传合作伙伴,向合作方收取适当费用,用作补充税务部门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的开支。也可以考虑与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合作,开展此类策划活动,进一步扩大税收宣传范围,拓展税收宣传深度,以市场化手段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四)建立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机制。为建立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机制,不仅要在一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期间开展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税务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场合,争取常年开展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如利用当地大商业企业如利群、国货、维客、佳乐家每年几次的促销活动,当地秧歌节、啤酒节、海洋节、文化节、奥帆赛等大规模的节庆活动和体育活动、大企业开业促销活动、大饭店圣诞节庆典等时机、场合,参考税收信用等级评定结果,通过税务部门公开招标,与青啤、海尔、海信、利群等有全国影响的大企业长期结成“税收宣传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常性地开展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在宣传税收知识的同时,宣扬合作各方文化理念,扩大合作各方影响力,提高合作各方知名度,实现税收宣传和商业宣传的有机结合、友好合作、密切互动和互利共赢。
(五)充分发挥税务报刊的税收宣传主阵地作用,同时扩大合作各方的影响力,提高合作各方的知名度
为充分发挥税务报刊的税收宣传主阵地作用,同时扩大合作各方的影响力,提高合作各方的知名度,并增加税收宣传主阵地——《中国税务报》、《中国税务》、《税务研究》、《涉外税务》、《税务年鉴》等税务报刊杂志的发行量,还可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规则,协商选定某报刊杂志社为承办方,由该承办方充分发挥税收宣传主阵地的作用,同时也为扩大合作各方自身的影响力,由税务报刊杂志全程报道活动进程,免费刊载税收宣传市场化运作启事、方案,向合作方优惠订阅用于奖励获奖消费者的税务报刊杂志。
第五篇: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展即开型彩票市场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展即开型彩票市场
射 阳 县 民 政 局
(2009年8月10日)
今年来,在市局和市福彩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切实将刮刮乐即开型彩票销售工作摆上位臵,作为拓展福彩销售市场、增加福彩销量的重要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采取转变观念,建章立制,强化宣传,注重服务,严格考核等措施,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刮刮乐即开型彩票销售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突出三个转变,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
1、突出思想观念转变。过去,刮刮乐即开型彩票销售一直以募办为主体,我局加以行政推力进行,将任务分解到镇区、站点,不但销售处于滞后状态,而且引起上下反感和对立。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转变思想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今年4月份,我局组织专门人员先后去连云港赣榆、苏州昆山和苏中等地学习调研,详细了解先进地区的销售模式、运作渠道、管理制度等方法和内容,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和对先进地区的学习,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工作思路得到创新,从而在系统内确立了即开型彩票销售完全走向市场的意识。
2、突出经营方式转变。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和先进地区的经验,今年5月份,我县在交通便捷、县城中心地段成立了即开型彩票销售中心站,以中心站销售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已经形成,使销售主体得到了明确,建立了一个完全走向市场的经营模式。为了切实做好中心站销售工作,我局通过多种渠道,在多名对象中选择一位有一定实力、人员充足、市场开发能力强、有责任心、有营销经验和管理水平的人担任中心站站长,全面负责中心站的各项工作,按照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实施政企分开,让中心站进行独立的市场化经营。
3、突出管理体制转变。我县构建了“县募办、中心站、销售点”的三级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只有募办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中心站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承担着市场开拓和网点发展管理的重任,因此,重点抓好中心站的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了销售程序制度、代销费结算制度、联系服务制度等,使中心站开展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二、注重三个作用,规范市场化运作途径
1、注重舆论宣传作用。我局制定了即开型彩票销售宣传方案,安排专业宣传经费10万元。定期召开投注站点销售员业务培训会议和适时邀请省内外彩票玩法专家辅导团进行讲座。在各站点和即开型彩票销售网点统一制作了“刮刮乐即开型彩票”销售标识;凡新票种上市前对各站(网)点进行投注机网上宣传或张贴宣传海报;凡站(网)点中大奖时,中心站在最短时间内统一印制中奖喜报送到站(网)
点。同时,还印制了给彩民投注用的号码填写本;不定期自办福彩宣传刊物下发到站(网)点,为即开型彩票销售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注重优质服务作用。县募办积极做好服务工作,落实专人对中心站的入库、销售、扫描进行操作、监控、指导,全力为中心站做好服务工作。中心站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一周至少一次电话与站(网)点联系和上门服务,咨询销售情况和需求票种、票量,上门送票、上门兑奖、上门调剂票种。凡站(网)点电话订购彩票的,都能在最短的时间送到,保证及时供应,并保持6种以上票种,畅销票种不脱销。站(网)点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向彩民推介上市新票种,讲解票种的玩法,为彩民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3、注重协调配合作用。尽管我县刮刮乐即开型彩票销售完全走上了市场,但我们也十分注重县募办与中心站的协调配合作用。在资金提供、宣传考核、票种配备等方面对中心站提供帮助,使中心站得以顺利开展工作。例如中心站运作初期,以募办名义担保,向省中心申请彩票额度30万元,加上中心站自筹资金20万元,以保证中心站发票、扫描、兑奖所需资金的运作。为避免募办担保30万元彩票额度的风险,中心站站长提供两名公务人员作为担保,并经公证部门进行了公证。
三、强化三个到位,提升市场化运作效果
1、强化目标任务到位。为确保即开型彩票任务的顺利
完成,县募办与中心站签订了销售协议,在合同中明确全年销售任务。如当年未完成任务,协议终止,并扣除中心站全年2.5%发行费。如完成任务,奖励中心站2万元,每超10万元再奖500元,销售达400万元封顶,不再奖励,有力地调动了中心站销售的积极性。中心站成立3个月就销售即开型彩票120多万元,月平均销售达40万以上,取得了理想的业绩和效果。
2、强化网点建设到位。中心站在做好投注站点销售的同时,不断扩大社会销售网点的布局数量,建立起多元化销售渠道。通过中心站组织牵头,在各乡镇选择一家有能力、有实力、有责任心的投注站点,为中心站分站,负责本地域即开票社会网点的建立、送票、兑奖等工作。通过与邮政、中石化、中国移动等部门和单位合作,已在县城10家邮政报刊亭、加油站点等门点设立了销售点。同时,建立流动网点,中心站和分站委托销售人员利用各镇赶集的时机,进行户外销售。销售网点的不断拓展,进一步提高了市场销售占有率。
3、强化奖惩考核到位。投注站点是联系彩民,影响和扩大即开型彩票销售的主阵地。在与各站点签订销售协议上明确规定站点即开型福彩销售任务,并量化到每个月进行考核。凡未完成任务的站点一律采取停机整顿或收机终止合同,动真碰硬,杜绝讲情。今年6—7月份,对未完成任务的站点采取了停机6台、收机各1台处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县募办和中心站对站(网)点销售各前三名的制定了奖励办法,年终将有12家站(网)点得到奖励,最高奖励达3000元。近期,“水浒108将”新票种刚上市,县中心站深入调研市场预期,认真测算,拿出代销费中的1.5%的资金,制订站点月销售超过2万元的奖励办法,8月2日当天中心站发送票超过10万元。通过严明奖惩措施,即开型彩票销售动力不断增强,销售势头明显提高。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局在即开型彩票销售上探索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深知。销售的规模还不大,运作的措施还不实,社会的网点还不全,与兄弟县(市、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虚心向先进县(市、区)学习,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不断谋求我县即开型彩票销售新发展,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