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见》答记者问
就《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见》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 : 2008年03月20日
文章来源 : 国资委宣传工作局
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国资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电监会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记者就《意见》出台的有关情况采访了有关负责人。
记者:日前,国资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电监会联合印发了《意见》,请您谈谈文件出台的背景情况。
国资委负责人:近几年来,有关电力系统职工投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应该说,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80年代中期,为安置回乡青年和解决富余职工问题,电力企业成立了一些“三产”和多种经营企业,主要是为主业提供服务。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国家鼓励社会办电,由此电力职工投资逐渐进入发电企业,而且规模不断扩大。职工投资对于形成企业多元股东结构、鼓励职工参与公司治理、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和缓解国家电力供求矛盾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行为的制度规定等原因,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职工投资行为不规范,电力交易不公平,成本分摊不合理等,造成国有企业利润转移和国有资产流失。
为维护电力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行为,我们针对上述问题出台了《意见》。当然,除电力企业外,其他国有企业职工投资持股也存在着类似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制订针对国有企业职工投资行为的规范意见,很快就会印发。
记者:学习了这个文件,我们理解主要精神是限制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重点是清理电网企业中层以上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持有的发电企业股权问题。
国资委负责人:是的。出台这个文件,就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9号)精神,妥善解决电网企业职工持有发电企业股权问题,进一步巩固厂网分开取得的成果。我们知道,如果电网企业职工持有发电企业股权,就有可能产生不正当的关联交易,造成不公平竞争。
要妥善解决电网企业职工持有发电企业股权问题,遵循的原则是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地(市)级电网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和省级以上电网企业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及电力调度人员、财务人员,在确保电力公平调度和公平交易中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意见》规定了上述人员所持发电企业的股权要限期清退或转让。这样规定既抓住了重点,又较容易操作。除此之外,《意见》对电网企业其他职工投资发电企业行为也进行了规范。要求电网企业其他职工不得增持本省(区、市)电网覆盖范围内发电企业股权,并且强调已有电网企业职工持股的发电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定期披露电力交易信息,自觉接受电力监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记者:除了规范电网企业职工投资发电企业外,文件也对发电企业职工投资发电企业行为提出了要求。请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国资委负责人:规范发电企业职工投资发电企业行为也是该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调查发现,当前一些发电企业职工大多直接投资在与国有发电机组共用同一基础设施或同一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发电机组上,这种做法增加了企业管理难度,并导致成本分摊不合理,损害了国有企业的利益。有些发电企业职工甚至在水坝溢流洞、泄洪洞投资安装发电机组,这样不仅造成上述成本分摊不合理等问题,而且对大坝安全也造成了威胁。为此,《意见》坚决要求逐步予以清退或转让,并且强调在职工未清退所持股份之前,国有电力企业必须制定合理的成本分摊办法并认真执行。
记者:《意见》要求有关人员在文件印发后清退或转让所持股份。这是一项很难的工作,请问如何保证这一要求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国资委负责人:是的,这项工作直接涉及部分干部、职工个人利益的调整,难度较大,但是必须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执行,限期整顿。关键是有关电力企业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带头执行文件,同时认真组织,强化管理,将这项工作提高到规范投资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秩序的高度来认识。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切实维护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确保职工队伍稳定。同时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电监会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把清理整顿工作落到实处。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意见要求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必须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二篇:关于印发《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见》的通知(国资发改革[2008]28号)
关于印发《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
见》的通知
国资发改革[2008]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有关中央企业:
国资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电监会《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
政
部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一月二十八日
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见
国资委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电监会
近年来,各地一些国有电力企业通过成立职工持股会等方式,组织职工在发电企业改制中持股和投资新建发电企业,对于形成企业多元股东结构、鼓励职工参与公司治理、调动生产积极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操作不规范,引发了不公平竞争、国有企业利润转移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9号)精神,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行为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妥善解决电网企业职工持有发电企业股权问题,理顺发电企业产权关系,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公平竞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电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二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三是稳妥操作,确保稳定;四是加强领导,强化监督。
二、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行为
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和诚实守信、风险自担的原则,依法享有投资者权益。国有电力企业不得以企业名义组织各类职工投资活动。
规范电网企业职工持有发电企业股权的行为。地(市)级电网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和省级以上电网企业的电力调度人员、财务人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不得直接或间接持有本省(区、市)电网覆盖范围内发电企业的股权,已持有本省(区、市)电网覆盖范围内发电企业股权的,应自本意见印发之日起1年内全部予以清退或转让,发电企业可以优先回购。电网企业其他职工自本意见印发之日起不得增持本省(区、市)电网覆盖范围内发电企业的股权,自愿清退或转让已持有股权的,发电企业可以优先回购。存在电网企业职工持股行为的发电企业应依照有关法规规定披露电力交易信息,自觉接受电力监管等机构的监督检查。
规范发电企业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行为。发电企业职工不得直接投资于共用同一基础设施或同一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发电机组,不得在水坝溢流洞、泄洪洞投资安装发电机组。已持有共用同一基础设施、同一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不同发电机组股权的,应自本意见印发后逐步予以清退或转让,发电企业可以优先回购。国有发电企业应当针对共用同一基础设施或同一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不同发电机组,制定合理分摊各项费用和合理分配对外供热比例的具体办法并严格执行,严禁侵占和损害国有权益。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管理
国有电力企业是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工作的责任主体。要认真贯彻执行本意见各项要求,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周密部署,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规范企业投资和改制行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强化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切实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职工队伍稳定。
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电力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电力调度秩序和交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确保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电力监管机构具体负责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意见要求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要予以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篇: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就《意见》答记者问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就《意见》答记者问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记者就加强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工作采访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记者:孙副检察长,您好!最高人民检察院最近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请您谈谈这个文件的出台背景和起草过程。
孙谦: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重要职责,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检察制度的重要特色,是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性质和职能的重要体现。全面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检察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切实解决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同志指出,检察机关要切实承担法律监督使命,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着力增强法律监督能力。曹建明检察长多次提出,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以对党、对人民、对宪法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意见》的出台,是检察机关贯彻胡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检察工作的重要指示,贯彻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强化法律监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最高人民检察院经过深入调研,在充分了解地方各级检察机关开展诉讼监督工作有关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起草了意见稿。在起草过程中,先后征求了有关部门和各省级检察院的意见,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中央批准后,于日前下发执行。
记者:加强诉讼监督工作确实意义重大,请您谈一谈检察机关加强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孙谦:人民检察院开展诉讼监督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贯彻“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严格依法履行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薄弱环节,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措施,提高监督能力,增强监督实效,促进司法公正。
对诉讼监督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要牢牢把握宪法和法律关于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能定位,始终把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
平正义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增强监督意识,做到既敢于监督,刚正不阿,又善于监督,慎重行事,讲究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监督水平。二是依法监督,规范监督。要严格依据法律赋予的职权,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诉讼监督机制和手段,运用查处职务犯罪、抗诉、纠正违法通知、检察建议、建议更换办案人等方式开展监督工作,及时纠正诉讼中的严重违法行为和错误裁判,严肃查处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全力维护司法公正。三是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着力加强对立案、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审判、执行等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决贯彻中央的要求,重点加大对诉讼中实体、程序方面的严重违法和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的监督和查处力度,切实提高攻坚克难能力和法律监督水平,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增强实效上,使诉讼中的违法行为得到纠正,错误判决、裁定得到改正,职务犯罪得到查处。四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要正确处理诉讼监督中的一系列关系,坚持监督的力度、质量、效率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率,保证监督质量,追求最佳的监督效果,使诉讼监督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监督制约与协调配合、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五是要处理好监督与支持的关系。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刑罚执行机关虽然在诉讼活动中分工不同,但根本目标一致,都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严格执行法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检察院加强诉讼监督,目的是督促和支持有关机关严格依法行使职权,确保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要树立监督就是支持、监督与支持相统一的理念,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记者:检察机关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要突出哪些重点呢?
孙谦:前面说过,加强诉讼监督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就是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工作的重点。在刑事诉讼中,一是要加强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监督,探索完善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机制;二是要加大对侦查活动中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健全排除非法证据制度,探索对侦查机关采取的强制性侦查措施及强制措施的监督机制;三是要加强对审判程序违法的监督,加大对死刑立即执行改判缓期二年执行案件、二审不开庭审理后改变一审判决案件审判监督薄弱环节的监督力度,加大对不服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申诉案件的办理力度,完善检察机关办理刑事申诉案件的程序和机制,完善对死刑案件审判活动的监督机制;四是建立健全预防和纠正超期羁押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制度,建立刑罚执行同步监督机制等。
在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中,一是要完善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的申诉审查机制,依法保障当事人的申诉权利;二是要加大抗诉工作力度。重点做好对涉农维权、弱势群体保护、劳动争议、保险纠纷、补贴救助等涉及民生的确有错误案件的审查抗诉工作;三是要加强对行政诉讼的监督;四是要加强对人民法院再审活动的监督;五是要研究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实施法律监督的范围和程序等。
记者:检察机关将如何通过完善监督工作机制、措施来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孙谦:加强诉讼监督工作要落到实处,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拓宽诉讼监督案件的来源和渠道;二是进一步健全上下一体、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诉讼监督体制,发挥诉讼监督的整体效能;三是完善与侦查、审判、刑罚执行机关的沟通协调机制,研究建立有关机关对人民检察院监督意见的反馈机制,解决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四是根据诉讼活动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五是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适时开展专项监督活动,争取每年解决几个重点问题;六是坚持把大案要案作为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加大依法查办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违法办案背后的职务犯罪的力度。此外,还要完善诉讼监督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与之配套的工作机制。
记者: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也对检察机关自身的执法办案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加强对检察机关自身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有什么新的要求和举措?孙谦:检察机关执法应该做到规范、依法、文明,否则就没有资格监督别人。因此,不断加强对自身执法活动的规范和监督,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始终抓住不放的工作重点。在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的同时,对自身的监督首先要加强,一是完善自侦案件线索管理制度,坚决防止压线索不查、利用线索谋私等问题。二是切实加强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立案活动的监督。三是进一步规范自侦案件办案程序。继续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整合、优化办案工作流程和办案规范。四是完善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备案、批准制度。省级以下(不含省级)人民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决定立案的,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拟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的,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进一步规范备案、批准的程序。五是改革完善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审查逮捕程序。省级以下(不含省级)人民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案件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这项改革已经着手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六是自觉接受侦查、审判等机关的制约。对侦查机关申请复议、复核以及人民法院驳回抗诉等案件定期复查,促进法律监督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七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范围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人民监督员的产生方式、职责权限、组织形式和监督程序,推动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范化、法律化。八是继续完善检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明确向公众和当事人公开的诉讼监督工作事项,增强诉讼监督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诉讼监督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执法的公信力。九是完善检察人员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和预防机制。强化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监督,健全和切实落实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严明办案纪律,加强执法监察、检务督察和巡视工作,严格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严防办案安全事故发生。
记者: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部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您认为各级检察机关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孙谦:诉讼监督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大监督和人民群众支持,才能保障诉讼监督顺利进行。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诉讼监督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人民检察院在诉讼监督工作中要积极争取和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严格执行重要工作、重要部署、重大情况、重要案件报告制度,主动向党委、政法委汇报诉讼监督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争取党委、政法委对诉讼监督工作的支持,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于诉讼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司法人员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在纠正违法行为的同时,要及时将有关材料移送纪检机关;发现倾向性的违法违纪问题,要及时向纪检机关通报。
第二,必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各级检察机关要增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健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工作机制。积极争取人大常委会采取执法检查、听取诉讼监督专项报告、作出决议、对有关部门工作开展监督等形式,加强对诉讼监督工作的监督和支持。加强立法研究工作,积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立法建议,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中进一步明确诉讼监督的程序和方式,为诉讼监督工作提供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第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依靠人民群众做好诉讼监督工作。加大对诉讼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记者: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也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二者如何统一和协调起来呢?
孙谦: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贯彻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部署的一个重大举措。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这个意见,是对今后一个时期诉讼监督工作作出的部署。各地检察机关在贯彻过程中,要注意把加大诉讼监督工作力度同依法推进改革统一起来,对于应当修改法律或者会同有关
部门制定相关文件的改革和监督措施,各地应当加强研究和探索,在法律修改或者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有关部门联合发布有关文件、建立相关机制后贯彻实施。
第四篇:解析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就《意见》答记者问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就《意见》答记者问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记者就加强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工作采访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
记者:孙副检察长,您好!最高人民检察院最近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请您谈谈这个文件的出台背景和起草过程。
孙谦: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重要职责,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检察制度的重要特色,是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性质和职能的重要体现。全面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检察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切实解决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同志指出,检察机关要切实承担法律监督使命,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着力增强法律监督能力。曹建明检察长多次提出,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以对党、对人民、对宪法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意见》的出台,是检察机关贯彻胡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检察工作的重要指示,贯彻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强化法律监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最高人民检察院经过深入调研,在充分了解地方各级检察机关开展诉讼监督工作有关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起草了意见稿。在起草过程中,先后征求了有关部门和各省级检察院的意见,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中央批准后,于日前下发执行。
记者:加强诉讼监督工作确实意义重大,请您谈一谈检察机关加强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孙谦:人民检察院开展诉讼监督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贯彻“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严格依法履行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薄弱环节,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措施,提高监督能力,增强监督实效,促进司法公
正。
对诉讼监督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要牢牢把握宪法和法律关于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能定位,始终把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增强监督意识,做到既敢于监督,刚正不阿,又善于监督,慎重行事,讲究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监督水平。二是依法监督,规范监督。要严格依据法律赋予的职权,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诉讼监督机制和手段,运用查处职务犯罪、抗诉、纠正违法通知、检察建议、建议更换办案人等方式开展监督工作,及时纠正诉讼中的严重违法行为和错误裁判,严肃查处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全力维护司法公正。三是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着力加强对立案、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审判、执行等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决贯彻中央的要求,重点加大对诉讼中实体、程序方面的严重违法和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的监督和查处力度,切实提高攻坚克难能力和法律监督水平,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增强实效上,使诉讼中的违法行为得到纠正,错误判决、裁定得到改正,职务犯罪得到查处。四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要正确处理诉讼监督中的一系列关系,坚持监督的力度、质量、效率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率,保证监督质量,追求最佳的监督效果,使诉讼监督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监督制约与协调配合、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五是要处理好监督与支持的关系。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刑罚执行机关虽然在诉讼活动中分工不同,但根本目标一致,都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严格执行法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检察院加强诉讼监督,目的是督促和支持有关机关严格依法行使职权,确保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要树立监督就是支持、监督与支持相统一的理念,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记者:检察机关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要突出哪些重点呢?
孙谦:前面说过,加强诉讼监督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就是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工作的重点。
在刑事诉讼中,一是要加强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监督,探索完善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机制;二是要加大对侦查活动中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健全排除非法证据制度,探索对侦查机关采取的强制性侦查措施及强制措施的监督机制;三是要加强对审判程序违法的监督,加大对死刑立即执行改判缓期二年执行案件、二审不开庭审理后改变一审判决案件审判监督薄弱环节的监督力度,加大对不服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申诉案件的
办理力度,完善检察机关办理刑事申诉案件的程序和机制,完善对死刑案件审判活动的监督机制;四是建立健全预防和纠正超期羁押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制度,建立刑罚执行同步监督机制等。
在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中,一是要完善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的申诉审查机制,依法保障当事人的申诉权利;二是要加大抗诉工作力度。重点做好对涉农维权、弱势群体保护、劳动争议、保险纠纷、补贴救助等涉及民生的确有错误案件的审查抗诉工作;三是要加强对行政诉讼的监督;四是要加强对人民法院再审活动的监督;五是要研究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实施法律监督的范围和程序等。
记者:检察机关将如何通过完善监督工作机制、措施来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
孙谦:加强诉讼监督工作要落到实处,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拓宽诉讼监督案件的来源和渠道;二是进一步健全上下一体、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诉讼监督体制,发挥诉讼监督的整体效能;三是完善与侦查、审判、刑罚执行机关的沟通协调机制,研究建立有关机关对人民检察院监督意见的反馈机制,解决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四是根据诉讼活动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五是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适时开展专项监督活动,争取每年解决几个重点问题;六是坚持把大案要案作为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加大依法查办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违法办案背后的职务犯罪的力度。此外,还要完善诉讼监督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与之配套的工作机制。
记者: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也对检察机关自身的执法办案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加强对检察机关自身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有什么新的要求和举措?
孙谦:检察机关执法应该做到规范、依法、文明,否则就没有资格监督别人。因此,不断加强对自身执法活动的规范和监督,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始终抓住不放的工作重点。在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的同时,对自身的监督首先要加强,一是完善自侦案件线索管理制度,坚决防止压线索不查、利用线索谋私等问题。二是切实加强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立案活动的监督。三是进一步规范自侦案件办案程序。继续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整合、优化办案工作流程和办案规范。四是完善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备案、批准制度。省级以下(不含省级)人民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决定立案的,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拟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的,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进一步规范备案、批准的程序。五是改革完善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审查逮捕程序。省级以下(不含省级)人民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案件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这项改革已经着手
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六是自觉接受侦查、审判等机关的制约。对侦查机关申请复议、复核以及人民法院驳回抗诉等案件定期复查,促进法律监督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七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范围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人民监督员的产生方式、职责权限、组织形式和监督程序,推动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范化、法律化。八是继续完善检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明确向公众和当事人公开的诉讼监督工作事项,增强诉讼监督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诉讼监督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执法的公信力。九是完善检察人员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和预防机制。强化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监督,健全和切实落实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严明办案纪律,加强执法监察、检务督察和巡视工作,严格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严防办案安全事故发生。
记者: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部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您认为各级检察机关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孙谦:诉讼监督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大监督和人民群众支持,才能保障诉讼监督顺利进行。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诉讼监督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人民检察院在诉讼监督工作中要积极争取和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严格执行重要工作、重要部署、重大情况、重要案件报告制度,主动向党委、政法委汇报诉讼监督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争取党委、政法委对诉讼监督工作的支持,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于诉讼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司法人员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在纠正违法行为的同时,要及时将有关材料移送纪检机关;发现倾向性的违法违纪问题,要及时向纪检机关通报。
第二,必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各级检察机关要增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健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工作机制。积极争取人大常委会采取执法检查、听取诉讼监督专项报告、作出决议、对有关部门工作开展监督等形式,加强对诉讼监督工作的监督和支持。加强立法研究工作,积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立法建议,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中进一步明确诉讼监督的程序和方式,为诉讼监督工作提供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
第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依靠人民群众做好诉讼监督工作。加大对诉讼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记者: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也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二者如何统一和协调起来呢?
孙谦: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诉讼
活动的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贯彻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部署的一个重大举措。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这个意见,是对今后一个时期诉讼监督工作作出的部署。各地检察机关在贯彻过程中,要注意把加大诉讼监督工作力度同依法推进改革统一起来,对于应当修改法律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文件的改革和监督措施,各地应当加强研究和探索,在法律修改或者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有关部门联合发布有关文件、建立相关机制后贯彻实施。
第五篇:税务总局就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答记者问
税务总局就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答记者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年12月11日来源:税务总局网站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694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相关问题。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负责人。
问:为什么要出台《通知》?
答: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规定,除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实际缴付(包括单位、个人)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外,其他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以及超标准的基本保险均应征收个人所得税。企业年金是补充养老保险的一种主要形式,对其征税在个人所得税政策上是明确的。但因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起步较晚,企业年金运作复杂,各地区、各企业差异较大,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存在较多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企业和基层税务机关常有反映。这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通知》,主要是进一步明确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有关规定。
问:《通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主要由个人缴费、企业缴费和年金投资收益三部分组成,《通知》重点对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的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作出了规定。
首先,《通知》再次重申了企业年金个人缴费的政策规定,明确了企业缴费的税务处理方法。即个人缴费不得在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税前扣除,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以下简称企业缴费)与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分开,单独视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不扣除任何费用计算应缴税款。举例如下:假设某企业职工年金账户中每月个人缴费100元、企业缴费400元,其100元的个人缴费不得在工薪所得税前扣除,属于个人税后工薪的缴费;企业缴入其个人账户的400元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直接以400元对应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税率表的适用税率计算应扣缴的税款。
其次,企业缴费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环节是企业缴费环节,即在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时,由企业作为扣缴义务人依法扣缴税款。
第三,对因年金设置条件导致的已经计入个人账户的企业缴费不能归属个人的部分,《通知》规定,其已扣缴的个人所得税应予以退还,并明确了个人办理退税时需要提供的相关资料。
第四,《通知》明确了该文件的适用范围。即《通知》所称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规定,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对个人取得上述规定之外的其他补充养老保险收入,应全额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
另外,《通知》还对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提出了征收管理方面的要求,并与目前企
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情况的衔接作出了规定。
问:《通知》中规定的企业缴费计税方法对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3.3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覆盖职工1038万人,但是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面不高,所覆盖职工仅占参加全国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截至2008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约1.74亿人)的6%左右,而且从建立年金企业所属行业看,大多集中在电力、铁路、金融、保险、通讯、煤炭、有色金属、交通、石油天然气等高收入行业或垄断行业。由于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起步晚,还属于初步建立阶段,为鼓励更多的企业建立年金制度,为职工提供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税收政策应该适当考虑给予鼓励和支持。因此,在研究起草《通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了既考虑调节收入分配,又要体现对企业年金发展给予适当鼓励和扶持的原则。应该说《通知》规定的将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单独计税的方法,很好地体现了上述原则。即对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依法予以征税,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同时,将企业缴费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处理方法,降低了企业缴费的适用税率,实际上也是一种较为优惠的计算方法,目的是鼓励和扶持企业年金的发展。另外,将企业缴费区别于正常工资、薪金单独计税,也便于为中途退出年金计划的职工办理退税。
问:《通知》明确在企业缴费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国际上有的国家规定是在年金领取环节征收个税,请问对此是如何考虑的?
答:之所以没有在个人退休领取年金环节扣缴税款,主要是基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和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从国际上看,在企业年金的个人所得税征管环节上,既有在企业缴费环节征收、在领取环节免税的国家,也有在缴费环节免税、领取环节征收的国家,征收环节不是统一的,每个国家对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环节的选择,都是与本国的税制和税务机关的实际征管能力相适应的,取决于各国的实际。据我们了解,对企业年金在领取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多年实行综合税制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的国家,其对个人的退休金是征税的,税务机关不仅具有完备的个人收入信息和健全的征管机制,而且具有全国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是分项税制,且对退休工资或退休金予以免税,不具备将企业年金递延至个人退休领取环节征税的基本条件。同时,如果在年金领取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则税务机关必须在企业建立年金后的数十年随时监控年金的运行,且保存数十年的个人信息,从目前看,税务机关还不具备这方面的征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