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
党委发„2012‟67号 签发人:张开银
中共定宁镇委员会
关于报送《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的报告
县扶贫开发办:
现将《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报来,请审示。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日
力450人。年均降雨量230毫米,年蒸发量3642毫米,人畜饮水主要靠庭院水窖贮存水和井水解决,交通十分不便,封闭落后,条件较差。总耕地面积4501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64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3088元。全村现有贫困人口215户1154人,占总人口的100%,其中特困户18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低保户34户122人,占总人口的10.6%,其中:一类低保户4户8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100元;二类低保户30户114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75元。特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为1000元,最高的为1500元。据调查,有搬迁意愿的共152户658人。
(二)移民现状
1、在黄花滩生态移民项目中,晓光村报名搬迁的有12户51人,目前已确定7户36人搬迁至6号移民点。按照相关政策,每户补助4万元,后续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尚需贷款等惠民政策的扶持。
2、近年来,通过外出务工,逐步在外地定居,最后将全家迁移出去的情况,在我镇各村也比较多,主要移民方向是新疆、青海、玉门等地。2012年截至目前,我镇通过外出务工途径搬迁移民的已有3户16人,迁向酒泉等地,主要在当地承包土地发展种植谋生,农闲时通过务工增加收入。这种移民模式的制约条件是需要家里有充裕的劳动力,且要有一定的经济储蓄,在他乡异地,在较缺少政府帮扶的情况下,能够相对独立地谋生发展,且短时间内因生活环境的变动和不稳定,会对不少家庭的子女教育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3、部分农民通过自主创业或到企业务工等方式,在县城或其它城市立足发展,逐步融入城市生活。近年来,我镇每年约有15户农民举家搬迁至县城或其它城市。搬迁的原因,主要是为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多经济收入等,主要通过企业务工或个体经营获得收入,从事的职业有开出租、修鞋、理发、焊工、修车、砖瓦工等等。跟城市原住居民相比,从事职业的技术和文化要求低,收入相应偏低且不稳定,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也完全未平等享受。
(三)群众意见
1、经调研汇总,40.7%的山区农民对以下问题尚存顾虑:移民搬迁后,农田是否肥沃,家庭收入是否有保障,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否得到真正改善,邻里关系、人际关系是否变得更为复杂等。
2、目前山区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家庭储蓄极少,移民搬迁所需费用较高,超出承受能力。经调研汇总,有搬迁意愿的农户,95.3%以上的家庭都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搬迁以后,在发展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务工等方面需要技术、资金、信息诸方面的帮助。3、23%的被调农户因家里缺少劳动力不愿搬迁;5%被调研农户表示目前生活安定,家庭收入尚可,已经繁衍生活数代人,不
贫困群众的外出务工及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因村制宜,创新工作思路,帮扶贫困人口从条件较差的山区,搬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川区,并通过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等专项扶贫资金,帮助移民就业和发展特色产业,使其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结合“双联” 行动,采取领导联村、干部联户的方法对口帮扶,帮助移民户建设家园,发展生产。
4、积极探索,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把人口转移作为推进城乡融合的突破口,全力推进农民主动有序转移进城,将人口转移与城市化、工业化、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是积极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差异,逐步取消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二元差别政策,促进人口自由有序向城市流动。二是工业园区建设与移动工程统筹规划,工业布局与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谋划,让各类人群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作用,促进农民向真正的产业工人转化。三是我县缺水,山区群众向城区、集镇、川区迁移,对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势必增加,城乡融合发展规划,需要生态和水利建设先行,探索节水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
主题词:生态移民
调研
报告
定宁镇党政办公室 2012年5月2日印
第二篇:乡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_百度文(精)
党委发…2012‟67号签发人:张开银 中共定宁镇委员会
关于报送《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的报告
县扶贫开发办: 现将《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报来,请审示。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日
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四转变” 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关于对扶贫开发“四下四进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进行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镇党委、镇政府结合我镇实际,组织专门力量,以东山三村为重点,围绕“四下四进”和县外移民模式,进村入户,深入调研,全面摸底。通过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充分掌握了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移民搬迁的意愿,目前移民情况,以及当前进行生态移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为进一步挖掘我镇移民潜力,探索移民搬迁模式,开展生态移民工作提供了依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概况
将此次调研活动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紧密结合,在半个月的调研过程中,组织干部入户800余次,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与群众面对面沟通,详细记录,分类汇总,取得第一手资料。对当前的主要移民途径进行考察,对下山入川、下山进镇、下山进城、下山进园及县外移民的发展潜力和存在困难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调研。
二、现状分析(一移民潜力
我镇需生态移民的农户主要集中在东山三村(晓光村,星光村,丰光村:
1、晓光村:共辖8个村民小组, 580户3081人,劳动力1919人,现有开山初级中学、晓光完全小学各一所。总耕地面积7762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67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3004元。全村现有贫困人口580户3081人,占总人口的100%,其中特困户44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低保户95户326人,占总人口的10.6%,其中:一类低保户14户38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100元;二类低保户55户200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75元;三类低保户26户93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55元。特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为1000元,最高的为1350元。据调查,有搬迁意愿的共402户2089人。
2、星光村:共辖6个村民小组,246户970人,劳动力450人。年均降雨量230毫米,年蒸发量3642毫米。人畜饮水主要靠庭院水窖贮存水和井水解决,条件较差。总耕地面积5862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6.04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3101元。全村现有贫困人口246户970人,占总人口的100%,其中特困户27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低保户50户174人,占总人口的18%,其中:一类低保户15户50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100元;二类低保户24户85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75元;三类低保户11户39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55元。特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为1000元,最高的为1350元。据调查,有搬迁意愿的共148户741人。
3、丰光村:全村共辖7个村民小组,215户1154人,劳动
力450人。年均降雨量230毫米,年蒸发量3642毫米,人畜饮水主要靠庭院水窖贮存水和井水解决,交通十分不便,封闭落后,条件较差。总耕地面积4501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64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3088元。全村现有贫困人口215户1154人,占总人口的100%,其中特困户18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低保户34户122人,占总人口的10.6%,其中:一类低保户4户8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100元;二
类低保户30户114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75元。特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为1000元,最高的为1500元。据调查,有搬迁意愿的共152户658人。
(二移民现状
1、在黄花滩生态移民项目中,晓光村报名搬迁的有12户51人,目前已确定7户36人搬迁至6号移民点。按照相关政策,每户补助4万元,后续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尚需贷款等惠民政策的扶持。
2、近年来,通过外出务工,逐步在外地定居,最后将全家迁移出去的情况,在我镇各村也比较多,主要移民方向是新疆、青海、玉门等地。2012年截至目前,我镇通过外出务工途径搬迁移民的已有3户16人,迁向酒泉等地,主要在当地承包土地发展种植谋生,农闲时通过务工增加收入。这种移民模式的制约条件是需要家里有充裕的劳动力,且要有一定的经济储蓄,在他乡异地,在较缺少政府帮扶的情况下,能够相对独立地谋生发展, 且短时间内因生活环境的变动和不稳定,会对不少家庭的子女教育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3、部分农民通过自主创业或到企业务工等方式,在县城或其它城市立足发展,逐步融入城市生活。近年来,我镇每年约有15户农民举家搬迁至县城或其它城市。搬迁的原因,主要是为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多经济收入等,主要通过企业务工或个体经营获得收入,从事的职业有开出租、修鞋、理发、焊工、修车、砖瓦工等等。跟城市原住居民相比,从事职业的技术和文化要求低,收入相应偏低且不稳定,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也完全未平等享受。
(三群众意见
1、经调研汇总,40.7%的山区农民对以下问题尚存顾虑:移民搬迁后,农田是否肥沃,家庭收入是否有保障,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否得到真正改善,邻里关系、人际关系是否变得更为复杂等。
2、目前山区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家庭储蓄极少,移民搬迁所需费用较高,超出承受能力。经调研汇总,有搬迁意愿的农户, 95.3%以上的家庭都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搬迁以后,在发展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务工等方面需要技术、资金、信息诸方面的帮助。3、23%的被调农户因家里缺少劳动力不愿搬迁;5%被调研农户表示目前生活安定,家庭收入尚可,已经繁衍生活数代人,不
愿意离开故土。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1、移民搬迁需扶持的项目多,资金缺口大。目前计划移民 移民搬迁需扶持的项目多,资金缺口大。搬迁的家庭基本都是贫困农户,家庭储蓄几近为零,实施移民搬 迁,从住宅修建、农田平整、就业发展等多方面,都需要政府帮 扶。若要大面积搬迁,必将需要较多的资金扶持和全方位的政策 保障。经调研,初步预算每户需前期帮扶资金 4 万元,后期扶持 发展生产约需 10 万元。自我发展的
2、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欠缺。一是当前农民受教育程度总 农民自我发展的能 欠缺。体偏低,掌握的技术、技能有限,能够自主创业和自谋出路的人 相对较少,严重制约了移民途径的拓展。二是部分家庭青壮年劳 动力少,老弱妇孺多,举家搬迁后,需要多方扶持,方能立足,对移民搬迁和增收致富会造成诸多困难。三是部分群众自我发展 动力不足,依赖心理严重。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约 67%的被调 研农户有明确的搬迁意愿,但大多数人希望政府能够全额支付搬 迁费用,且对谋生发展更多寄希望于政府帮扶。
3、移民政策和社会服务相对滞后。目前,除政府规划的移 移民政策和社会服务相对滞后。民工程外,各地在户籍政策、社会服务等方面对自发移民尚有诸 多障碍。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社会服务,基本都跟户籍挂 钩,零星的自发移民,很多时候不能按时在新的居住地取得户籍,对子女教育、就业发展等造成诸多不便,使搬迁户顾虑重重,进 退难决。-6-
四、对我县生态移民工作的建议
1、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移民搬迁既是一项长期的战 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略任务,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也是一项从 根本上改变老百姓命运、实现增收致富、惠泽子孙的民生工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在扶贫开发移民搬迁中,需始终坚 持以人
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切实把这项关乎贫困群众利益的好 事办好办实、办到位,最大限度使移民搬迁户及广大贫困群众舒 心满意。
2、突出重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突出重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工作实践表 明,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就为成功实施移民搬迁工 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前期基础,也为彻底改善移民居住环境及其 生产生活现状提供了可靠保障。在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安置点 建设中,需通过整合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 建、国土等方面的资金,集中捆绑,统一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从 根本上解决了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难题,确保移民 集中安置点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达到通水、通路、通电、地面平整的要求。
3、强化服务,保障移民质量。在通路、通电、通水、上学、强化服务,保障移民质量。就医、就业等方面,尽最大可能为搬迁农户考虑周全。在房屋建 设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因村、因户制宜。另外,在已搬 迁户的农民就业问题上,应采取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等措施,做好-7-贫困群众的外出务工及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因 村制宜,创新工作思路,帮扶贫困人口从条件较差的山区,搬到 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川区,并通过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等专项扶贫 资金,帮助移民就业和发展特色产业,使其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 路。结合“双联” 行动,采取领导联村、干部联户的方法对口 帮扶,帮助移民户建设家园,发展生产。城乡融合发展战略。
4、积极探索,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把人口转移作为推 积极探索,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 进城乡融合的突破口,全力推进农民主动有序转移进城,将人口 转移与城市化、工业化、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是 一是积极推行 一是 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差异,逐步取消附着在户籍制度上 的城乡二元差别政策,促进人口自由有序向城市流动。二是 二是工业 二是 园区建设与移动工程统筹规划,工业布局与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谋 划,让各类人群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作用,促进农民向真正的产业 工人转化。三是 三是我县缺水,山区群众向城区、集镇、川区迁移,三是 对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势必增加,城乡融合发展规划,需要生态和 水利建设先行,探索节水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主题词:生态移民 定宁镇党政办公室-8-调研 报告 2012 年 5 月 2 日印
第三篇:移民扶贫开发调研报告(刊发稿)
抢抓机遇 力破难题
全力推进新时期移民扶贫开发进程
——关于瓜州县移民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报告
瓜州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县域面积2.41万平方公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接收安臵 “两西”、疏勒河、九甸峡库区移民和外来租地农民工18131户、8.25万人,设立整建制移民乡6个,全县移民人口占到总人口14.88万的55.5%,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9.7%,占酒泉市移民人口的52.4%。由于移民区主要集中在绿洲边缘和风沙口沿线,受自然生态条件较差,水资源严重不足,土壤养分贫瘠,前期建设投入少、标准低,以及扶持政策上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移民迁入初期新垦土地盐碱板结程度高达86%,农田支斗渠衬砌率不足30%,住房极其简陋,疏勒河项目移民人均住房投资仅为600元,户均住房面积不足30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行路难、看病难、饮水难、上学难、购物难、增收难、灌溉难、土地改良难”等问题非常突出。近年来,在省市领导高度关注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县委、县政府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准确定位发展思路,采取“乡帮乡、村帮村、干部帮农户”和“教给移民干、干给移民看、带着移民干”的办法,苦干实干,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扶贫攻坚成效极其显著。
一、取得的显著成效
1.贫困人口不断缩减,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贫困人口由2009
至甘肃最大的移民安臵区,在2009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参照县,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省委、省政府针对瓜州移民区实际,专题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农田水利、土地改良、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现实难题,采取超常规措施予以政策倾斜。市委、市政府把移民和风电作为全市的“头号任务”,确立了重点抓风电、难点抓移民的“两抓整推”总体工作思路,确定了市委常委包挂、部门包抓帮扶移民乡的工作推进机制,按照人均20元、40元的标准专列市、县级财政移民扶贫资金,解决移民区发展难题。
2.狠抓移民安身之本,着力培育增收产业。把土壤改良作为移民安身立命的首要任务,一方面动员移民采取拉沙压碱、开沟换土、秸秆还田进行常规改良,一方面争取项目对板结盐碱严重的耕地进行工程改良。针对移民区产业基础薄弱的实际,适时作出“在移民乡镇一次性导入新兴高效产业”的思路性决策,县财政每年专项预算近300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大力扶持发展固沙、耐盐碱效果较好的枸杞、甘草等特色农作物,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以日光温室、设施养殖等为主的高效产业,全力促进移民快速增收。
3.打捆整合涉农项目,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针对移民区基础条件十分薄弱、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的现状,县委、县政府积极汇报争取省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采取涉农项目资金捆绑的方式,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敦煌生态保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83亿元,加大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县移民乡实现了学校、邮政所、卫生院、畜牧站基本覆盖和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农技、公安、商贸等公共设施逐渐完善,为移民区生产发展创建了条件。
展周期较长,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还需要进行长期培育。
4.自然条件差,生态治理恢复较为漫长。土地盐碱度高,土质条件差,造林成活率较低,农田林网不配套,土地沙漠化趋势依然严重,全县移民区75%的草地植被生态退化,10.9万亩农田没有实现林网化,生态保护压力很大。
四、加快移民扶贫开发进程的几点思考
1.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努力构建新的生产格局。更加主动地把扶贫开发工作融入全国全省全市的总体规划布局,继续采取项目捆绑的方式,整合县域内各类资源要素,聚集社会各界力量,每年整合涉农资金5000万元以上,加快移民扶贫开发工作进程。借力“双联”行动的深入开展,着力构建“党政强化责任、定点挂钩扶贫、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自力更生”的大扶贫格局,组织开展“帮教扶困工程”,每年组织100名以上机关干部深入移民乡村进行生产技术指导,促进移民尽快实现脱贫致富,让移民过上与老乡镇农民一样的生活。
2.着力培育增收产业,提升移民自身造血功能。坚持从土地改良、产业培育入手,在积极争取省市政策项目支撑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列专项产业扶持资金3000万元,重点扶持发展枸杞、甘草、日光温室、设施养殖等特色产业,到2017年移民区发展以枸杞、甘草等为主的特色高效产业达到15万亩以上。按照“培育小群体、汇集大规模”的发展思路,建设高标准暖棚圈舍10000座以上,实现人均5只羊、1头牛的饲养发展目标。加快富余劳动力向风电产业、商贸流通等非农产业转移。力争到2017年全县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移民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三个翻
5.更加关注民生保障,健全完善脱贫致富机制。从加强县级领导包挂,解决群众诉求问题入手,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继续推行“四包增收”责任制,健全完善贫困识别机制,做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定人、定点帮扶,优先解决诉求、生产、纠纷等方面的问题。全面落实移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鼓励移民进城务工,就业创业,全面解决好其子女看病、就医、上学等困难问题。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丧失劳动力的特困户,给予特殊政策予以最人性化的帮助,切实解决民苦、民难、民需等民生问题。
作者:瓜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杜新红
第四篇: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
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海原县移民办
二〇一二年
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
一、艰难地探索
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
就是移民。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
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安臵移民5.5万人,县内安臵移民1.2万人,群众自发向区外和区内各市县移民2.1万人。
“十二五”期间,我县规划实施搬迁安臵移民12775户55595人,占全区生态移民总任务的16%,其中县外移民8943户38920人、县内移民3832户16675人,涉及16个乡(镇)、1个管委会、1个自然保护区的80个行政村,203个自然村。生态移民迁出区大多是贫困程度深,人均纯收入低于1350元的特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态严重失衡,干旱缺水,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区域;地震断裂带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生态移民安臵区大多是自然生态条件较好,水土资源能够满足移民安臵需要,交通较为便利,在集镇及主要公路沿线,有较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制镇及中心村所在地,是一定范围内的行政、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具有一定的水、电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具备小村合并、大村扩容的区域;有规模企业或用工安臵空间,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容量较大的县城以上城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
三、生态移民对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实施生态移民,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移民人口温饱问题,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迁入、迁出地产生明显的生态效益。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山区和川区的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推动了贫困山区社会经济发展
1、稳定和彻底地解决了迁出群众的温饱问题
移民搬迁以后,移民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往生态移民的实践来看,大部分移民在迁移定居后的第二年就可以基本上解决温饱。据2003年资料,吊庄农民人均占有耕地3.3亩,为迁出地农民人均占有耕地7.2亩的45.8%,但吊庄人均产粮990公斤(亩均300公斤),是山区人均产粮540公斤(亩均75公斤)的1.83 倍。从牧业生产对比情况来看,移民在迁入地人均家畜存栏、生猪存栏、家禽存栏等指标方面都比山区农民高出一倍多。
2、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
实施生态移民,将逐渐而深刻地改变移民居住生息地的自然环境。20多年来,海原县共迁出安臵移民近9万人,按人均耕地7亩计算,共腾出63万亩耕地,使原籍留居农民的人均占有资源量宽松了一些,人口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有新缓解,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自然植被的恢复保持和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促进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在人口迁出相对集中的地区,都走出了一条迁出贫困人口、恢复当地生态的路子,实现人口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臵,是一条成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贫困山区资源的掠夺式农业经营向生态农业经营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3、使封闭的社会系统向开放的社会系统转化
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是个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封闭系统,自然条件严酷,经济承受能力极弱,消费水平很低,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实施生态移民,不仅使移民率先脱贫致富,而且使他们的亲戚朋友在发达地区有了走亲访友、输出劳务、做生意、见世面的落脚之地,把外面大量的经济技术信息、致富办法带回山区,为长期封闭的贫困山区农民建立了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为地区之间开展横向联系和经济协作拓宽了道路,架设了桥梁,为山区农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同时调动了山区贫困农民进行生态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形成了想方设法自行向川区等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区迁移的潮流。这种落后的迁出地与先进的迁入地之间的人口双向流动,使山区封闭的社会系统转化为开放的社会系统,迈出了走向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一步。
4、转变了人的观念
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在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山区,没有发展生产的能力,国家年年救济,缺水送水、缺粮送粮,给这个没有发展机制,缺乏内在活力的地区不断输血,养成了生于贫困,安于贫困的等、靠、要思想,多年在贫困线上徘徊。生态移民搬迁,使他们融入了市场环境中,改变了他们头脑中多年的陈旧观念。在移民区这个新天地里,他们开阔视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等、靠、要”思想转变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新观念。从调查和群众反映,绝大多数移民在种好田抓好养殖的同时,大部分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和劳务活动。在从事开发性生产、开放型生产的建设中,增强了市场观念,对产业化经营、科技服务提出了迫切要求,还特别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从学校说服家长送孩子上学到家长求学校收下孩子上学。这些变化还通过
各种渠道传播回山区,使山区农民的思想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其社会意义是难以用语言和数字来表达的。
(二)为川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提高了市场竞争优势。山区移民的到来,为川区提供了更多更廉价的劳动力,补充了劳动力资源的不足,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扩大了市场需求。移民对衣服、粮食、化肥、籽种、生产工具、建筑材料等的需求,刺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生态移民一般都集中安臵,按集镇建设规划,因而在川区出现了一批新兴小城镇。这些新兴的移民小城镇正向易地开发脱贫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示范区的方向发展,使人们看到了告别贫困走向富裕的希望和奋斗方向。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自发移民的界定和后续管理。多年来,我县各乡镇(管委会)一些群众通过采取投亲靠友、租赁土地、流转土地、转包或购买土地等多种形式进行自发移民。自发移民覆盖面大、时间跨度大,而且自发移民的数量在不断更新,难以准确把握。自发移民户籍仍在原迁出地,现居住地乡镇政府无法将移民纳入管理范围,移民从谋种程度上来说属于“游民”,并引发一系列管理上的混乱和相关社会问题。建议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若干政策意见》(宁政发【2012】29号)文件精神,对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搬迁范围内的自发移民每户给于3万元的补助,妥善解决户籍问题,让移民移民在当地享受教育、医疗、经济补偿等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在外定居。
2、由生态移民引发的群众上访问题。2012年2月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若干政策意见》(宁政发[2012]29号)。其中,第二十条规定:“严格执行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确定的2009年12月31日移民户籍界定时间点,禁止违规分户”。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关移民政策未出台之前,我县出台的《海原县2011年生态移民实施方案》中关于户籍政策,方案中明确:“移民对象的确定条件是具有当地户籍,自发移民离开居住地两年以上,无论户籍迁出于否,都不作为本次移民搬迁对象;移民分户的标准是原则上不分户,一是夫妻不能分户,二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不能分户,三是未婚者不能分户,四是父母至少要与一子同为一户”由此造成部分群众上访。建议积极与安臵地政府协商,力争在5月底前完成移民住房的分配工作,让“多辈多人家庭户”有充裕的时间按照安臵区的统一规划进行自建,以解决他们搬迁安臵后的合理居住问题;对自建后仍然不能进行合理居住的,由安臵地政府按照自治区移民领导小组办公室宁移组办发([2012]2号)《关于妥善解决生态移民中“三代多人”家庭居住困难问题的通知》精神,给群众划拨宅基地,进行自建,以解决他们搬迁安臵后的合理居住问题。
第五篇:关于贫困乡镇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关于贫困乡镇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关于贫困乡镇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了新的发展机遇。最近,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赴祁连山沿山区就贫困乡镇扶贫开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不断加大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安置、科技推广和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力度,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面貌得到很大改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整体欠发达贫困地区落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尤其是甘肃河西地区祁连山沿山一带与川
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沿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相对贫困程度不断加剧,农民群众贫困和民生的问题依然严重。
一、祁连山沿山区贫困现状
以地处河西地区中部的张掖市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贫困人口仍然较多。张掖市沿山地区民乐县的南丰乡、山丹县的陈户乡、高台县的新坝乡、临泽县的倪家营乡等16个乡镇共有农户万户,人口万人,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测算,这些乡镇的贫困人口达到万户、万人,占总户数的%、总人口的%,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
2、生存环境十分严酷。这16个乡镇均都地处海拔米以上的祁连山浅山区,气候寒冷,霜期过长,地势倾斜、海拔梯度大,年降水量不到150毫米,蒸发量高达2400毫米以上,水资源极度匮乏,土地贫瘠,人均水浇地仅亩左右。
3、自然灾害危害严重。由于沿山地区属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粮食作物受灾严重,农民群众出现粮荒,政府不得不开仓借粮2125万公斤;民乐县发生级强烈地震,受灾群众达到万户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亿元。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灾返贫人口达到万人。
4、区域经济结构单一。由于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制约,沿山区只能种植青稞、豆类、油菜等传统作物,但品质差、产量低,亩均收入仅200元左右,特别是国家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政策实施后,可利用的耕地、草场分别减少了29万亩和30万亩,传统的种养业规模大幅度萎缩,新的产业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陷入困境。
5、基础设施极为薄弱。这16个乡镇地处祁连山区,远离国道、省道和县城,交通不便,目前,仍有22个村不能
正常通车;有76个村74218人、万头牲畜经常发生饮水困难;有16个村没有通程控电话;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条件极差。
6、农民素质整体较低。沿山的16个乡镇由于受历史条件制约,教育教学条件差,农民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当地总人口的42%以上。同时,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农村劳动力普遍观念陈旧,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致富能力差。在这些乡镇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较全市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
二、祁连山沿山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甘肃省河西地区普遍被认为是全省相对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相对比较稳定,祁连山沿山乡村的贫困问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该区域扶贫开发工作长期以来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扶贫开发
中,没有被作为全省重点扶贫对象予以考虑扶持。二是沿山区扶贫开发缺乏长远规划指导。近年来,各级政府把沿山区部分特困村作为部门帮扶的联系点纳入议事日程,采取帮扶方式进行扶贫,帮扶工作相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帮扶任务艰巨,整村推进难度较大,且帮扶部门条件有限,没有制定长远扶贫规划,扶贫只限于“输血”办实事,没有建立起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贫困乡村“造血”功能十分薄弱。三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沿山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弱,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困境,产业开发、科技推广、基础设施等相对滞后,因灾因病返贫问题比较突出,巩固扶贫成果的难度大。
三、对祁连山沿山区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经过调研,我们建议各级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祁连山沿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
1、将祁连山沿山乡镇列入全省扶
贫开发重点乡镇。为全面加快祁连山沿山区乡镇脱贫步伐,解决沿山区农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建议省市有关部门将祁连山沿山乡镇扶贫开发纳入议事日程,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加大对该区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并作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给予扶持。
2、加大沿山区特色产业培育力度。沿山区气候资源独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建议省市尽快制定出台扶持发展祁连山沿山区特色产业的优惠政策,本文来源:那一世范文网 http://做强做大沿山区马铃薯、设施葡萄、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确保该区域农民实现增收脱贫目标。
3、重视解决沿山区群众的民生保障问题。针对祁连山
沿山区群众的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交通、通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建议省市进一步加大对该地区基础设施项目扶持力度。同时,由于贫困乡村农民收入较低,无力承担过
重的自筹资金,建议多安排国家全额投资项目,鼓励群众积极投工投劳衬砌渠道、修建暖棚畜舍等,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4、加快培养提高沿山区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有效途径。建议省市有关部门把沿山区劳动力培训特别是两后生培训列入全省“扶贫开发水平提高行动”计划,加强培训重点扶持,切实提高农民群众依靠农业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依靠劳务输转增收致富的能力。
5、建立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结合机制。建议省市进一步健全完善面向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现有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提高保障力度,推进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尽快研究开发一套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科学化、动态化管理,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效机制。
本文来自那一世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