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7年河南省黄(沁)河防汛工作方案(豫政〔2007〕40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 〔2007〕40号 【发布日期】2007-05-10 【生效日期】2007-05-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2007年河南省黄(沁)河防汛工作方案
(豫政 〔2007〕4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2007年黄(沁)河防汛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各地、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扎实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确保黄河防洪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五月十日
2007年河南省黄(沁)河防汛工作方案
2007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做好2007年黄(沁)河防汛工作,对保障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一、防洪形势
气象部门最新预报显示,今年我国气象年景偏差。受“厄尔尼诺”现象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高温干旱、暴雨大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很可能比常年偏多。除气候因素外,由于我省黄河地理位置特殊,河道形态复杂,加之洪水泥沙尚未得到根本控制,防御措施还不够完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一)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有大面积无工程控制区,大洪水威胁依然存在。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还有2.7万平方公里的无工程控制区,其间入黄的伊洛河、沁河都曾发生过大洪水。据测算,目前花园口站百年一遇洪水仍为15700立方米每秒,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仅为十年一遇。加之黄河多年未有大洪水,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在逐年加大。黄河防汛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二级悬河”形势严峻,局部河段河道工程不配套,中常洪水出险几率加大。我省河道是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主要区域,河床一般高出背河地面4―6米,最高达11米。虽经近几年连续调水调沙,主槽得到冲刷,排洪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二级悬河”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最为严重的兰考东坝头至濮阳河段,滩唇平均高出堤脚2.9米,最高达6米之多,滩地横比降与河道纵比降之比为5―21倍。部分河段河道整治工程还不配套,按规划还有数百道坝垛未修建,游荡性河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中常洪水极易出现横河、斜河、滚河等不利河势,河道工程出大险、恶险的可能性还很大,甚至出现顺堤行洪,危及堤防安全。
(三)滩区、滞洪区迁安避洪设施不足,迁安难度大。我省黄河滩区居住着102万人,已建避洪设施仅能满足30余万群众的临时避洪,且大部分设施标准偏低。若遇大洪水,滩区群众大部分需外迁转移,难度非常大。北金堤滞洪区现有人口168万人,中原油田大部分在其中,若分洪运用,这些群众的外迁安置任务也十分艰巨。
(四)沁河防洪标准低,遇超标准洪水时问题较多。目前,沁河堤防标准为4000立方米每秒,仅为20年一遇,且其上游无控制性工程,下游同黄河一样为地上悬河,一旦发生大洪水,直接危及豫北平原和京广、焦枝等铁路干线以及卫河下游广大地区安全。
(五)防洪非工程措施还存在薄弱环节。一是洪水的预报精度、预见期尚不能完全满足防汛工作的需要;二是防汛机动抢险队数量少、装备不足,还不能适应抗大洪、抢大险的需要;三是防汛信息采集手段不适应防汛形势发展的需要,决策指挥系统自动化水平有待提高;四是部分干部群众存在麻痹思想,群防队伍组织难度大,缺少抗大洪、抢大险经验等。
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做好今年的防汛工作十分不利。各级、各部门要充分估计黄(沁)河防汛任务的艰巨性,必须把防汛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防汛任务
今年我省黄河防汛任务:一是花园口站发生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时,确保大堤不决口,遇超标准洪水做到有准备、有对策,尽最大努力,采取一切措施减少灾害损失;二是小浪底站发生10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时,确保温孟滩防护堤安全;三是黄河河道工程在设计防洪标准内不跑坝,遇超标准洪水做到有准备、有对策;四是在各级漫滩洪水情况下,确保黄河滩区群众生命安全,尽最大努力减少财产损失;五是花园口站发生2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超标准洪水时,若运用北金堤滞洪区,确保北金堤不决口和区内群众生命安全,尽最大努力减少财产损失;六是沁河小董站发生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时,确保大堤不决口,遇超标准洪水确保丹河口以下左堤安全;七是沁北自然漫溢区在发生漫溢洪水情况下,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八是确保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水库防洪运用和库区群众生命安全,确保西霞院水库在建工程防洪安全。
沿黄各省辖市要根据防洪任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制订防洪预案,并组织实施《黄河防汛工作责任目标任务》。中原油田的防汛抗洪方案,在濮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由中原石油勘探局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组织实施。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水库和在建西霞院水库工程抢险应急预案由管理(建设)单位负责制订,库区管理单位负责库区安全度汛预案的制订,工程所在省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实施。
三、防汛职责
我省黄(沁)河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一)行政首长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对本地防汛抗洪工作负总责,建立防汛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协调本地防汛抗洪工作。
(1)贯彻防汛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上级防汛指令,全面部署本辖区的防汛工作。
(2)组织开展防汛宣传发动,培训防汛队伍,筹集社会和群众防汛物料,清除河道行洪障碍,协调防洪工程除险加固和水毁工程恢复,保证汛前本辖区内工防和人防措施落实到位。
(3)组织进行防汛检查,落实防汛措施,组建防汛督察组织,建立防汛督察制度,督促本地防汛抗洪工作开展。
(4)研究制定防洪预案。发生洪水时,按照防洪预案及时组织巡堤查险、工程抢护、迁安救护等工作,有效调动所辖地区人力、物力投入抗洪抢险斗争。(5)洪灾发生后,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灾区群众的生活安排、卫生防疫、恢复生产及灾后重建工作。
(二)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职责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上级防汛指挥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地防汛准备、防洪预案实施和抗洪抢险指挥调度。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职责如下:
(1)河务部门。组织制定防洪工程建设规划并负责实施,加强对各类防洪工程的管理维护,进行汛前工程普查、除险加固及水毁工程修复;编制防洪预案,组织、筹备黄河防汛会议,开展黄河防汛抢险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提高防汛抗洪技术水平,搞好专业防汛队伍的组织调度、技术培训及演练,积极协助本地政府搞好群防队伍培训,负责国家储备防汛物资的日常管理、补充与调配;做好汛期值班,及时掌握防汛动态,随时向当地政府及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有关部门通报水情、工情和灾情,分析防洪形势,预测各类洪水可能出现的问题,向本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提出抗洪抢险方案;负责警戒水位以下河道和涵闸工程的查险、报险工作,提出各类工程险情的抢护方案,进行抢险技术指导,及时组织调动防汛专业队伍全力投入抗洪抢险等工作。
(2)气象部门。负责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及时向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长期、中期、短期气象情报和预报。
(3)电力部门。保障防汛机构、防洪工程和抗洪抢险电力供应,制定应急供电保障方案,做好应急供电保障。(4)通信部门。为防汛机构、防洪工程和抗洪抢险提供通信保障,做好与黄河专网的衔接,制定应急通信保障方案。必要情况下,动用应急通信设施,保障防汛通信畅通。
(5)民政部门。制定灾民安置和生活保障方案,负责滩区、蓄滞洪区的灾民安置及救济工作,及时统计受灾情况,向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民政部报告。
(6)卫生部门。负责组织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援工作,并制定和实施灾区卫生防疫、医疗救援方案,确保大灾无大疫。
(7)国资、商业、供销部门。负责社会防汛物资储备和紧急筹集防汛抢险物资,制定物资供应保障方案,保障防汛抢险需要。
(8)交通、铁路、民航部门。抗洪期间保障运输道路畅通,优先运输防汛抢险人员和物料,为紧急抢险和撤离人员及时提供所需车辆、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制定交通运输保障方案,并根据抗洪抢险需要及时抢修临时道路,确保抢险队伍、物资、设备及时到位。
(9)公安部门。负责维护防汛抗洪现场治安、交通秩序,严厉打击破坏防洪工程设施、盗窃防汛物资的违法行为。制定紧急情况下的交通道路管制方案,必要时实行防汛抢险交通道路管制,保障防汛抢险道路畅通。
(10)新闻宣传单位。制定宣传报道和洪水预警方案。负责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防汛宣传动员、洪水预警预报及紧急时期滩区、滞洪区群众迁安发布报警工作。(11)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负责承担抗洪抢险、营救群众、转移物资等抗洪抢险“急、重、险、难”的抗洪抢险任务。
(12)其他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和防汛抗旱指挥部指令,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共保防洪安全。
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制定相应的保障方案,落实保障措施,报同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备案。
四、防汛工作要求
今年我省黄(沁)河防汛任务十分艰巨,各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依法行政原则,统一思想,把握大局,求真务实,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早部署、争主动,扎实做好各项防汛工作。
(一)全面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各地要把完善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作为落实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切实贯彻落实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印发的《各级地方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职责》。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抓紧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各项防汛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行政首长负责制贯穿到黄河防汛工作的全过程,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汛前,各级防汛指挥机构要在媒体上公布防汛责任人名单和责任内容,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依法行政,提高机构防汛工作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认清防洪形势,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汛期即将来临,各地、各部门要认清防洪形势,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早部署、早发动,做好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各项准备,牢牢掌握防汛工作的主动权,确保黄河防洪安全。
(三)抓好防汛队伍建设,搞好军民联防。各级要着重抓好防汛骨干队伍建设,强化亦工亦农抢险队技术培训,使其不仅自身能查险、抢险,而且能指导群防队伍查险、抢险,发挥专业队伍作用。黄河防汛专业队伍特别是机动抢险队要进行全员培训,开展岗位技术练兵,不断提高实战能力和抢险技术水平。要加强与驻豫部队的联系,及时向部队通报汛情,完善“三位一体”(部队、地方和河务部门组成)的军民联防体系。
今年防汛物资储备仍从国家、社会、群众三方面筹集。国家专备防汛物资、设备汛前要进行清点核实,保养维修,确保其完好。群众备料按“备而不集、用后付款”的原则进行落实,并落实料源,登记造册。社会有关单位和部门要结合生产、经营,积极储备防汛料物。
(四)抓紧防洪工程建设,落实各项度汛及防守措施。各地要根据工程普查结果,限定时间处理水沟浪窝、獾狐洞穴,消除隐患。同时,落实涵闸安全检查及防护措施,确保汛期涵闸安全。对已列入今年基建计划的工程建设项目,各地政府要加大工作力度,为工程施工提供良好的环境;建设单位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汛期突出查险、抢险两个重点,严格巡堤查险、报险责任制,根据不同水情及时组织查险、抢险,必须做到险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确保工程安全。
对贯孟堤、太行堤、北金堤及沁河堤上修建的小型涵闸,按照“谁用、谁管、谁负责防洪安全”原则,明确防守责任人,制订防守方案,并报上一级黄(沁)河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备查。对穿堤铁路、公路路口,由其主管单位制订具体防汛措施,防汛抗旱指挥部检查督促,抓好落实。
(五)做好防洪预案和工程抢险等方案修订工作。各地要结合近年来防洪预案在执行中暴露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各类防洪预案。要分析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小流量、长历时洪水河势变化趋势,尤其是要认真研究重大河势变化,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险情、灾情,制定相应的防护及保障措施,并考虑非常情况下的抢险组织、物资调运、通信保障及后勤保障措施,以及大型抢险设备和抢险新技术、新材料在抢险中的应用,又进一步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按照防汛责任分工,分别制定通信保障、交通管制、电力供应、灾民安置、卫生防疫和物资保障等相应的保障方案,并落实保障措施。
(六)落实滩区、滞洪区、库区迁安救护措施。近年来,我省黄河滩区群众的防洪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防汛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省委、省政府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各地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本着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制订迁安救护方案,组织有关部门切实做好洪水发生时的受灾群众迁安救护工作。主要领导要对迁安工作负总责,并重点抓好基层责任制的落实,将责任具体落实到县(市、区)、乡镇和行政村。洪灾发生后,民政、卫生等部门要做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和卫生、医疗防疫工作,确保大灾无大疫。
(七)加大督察力度,巩固清障成果。一是大力宣传清除河道行洪障碍的重要性,增强沿河干部群众水患意识;二是加大督察、检查力度,防止和杜绝在主河槽内新种植片林和设置行洪障碍;三是按要求清除影响黄(沁)河防洪安全的行洪障碍。
(八)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共保黄河安澜。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自身的防汛职责,积极开展防汛准备工作。物资、铁路、交通、石油等部门,对用于黄(沁)河防汛抢险石料、铅丝、油料等物资,要优先组织并保证供应、运输;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积极搞好防汛宣传和舆论引导,必要时利用广播、电视等进行洪水报警;电力部门必须保障防汛部门和防洪工程用电;公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抗洪抢险秩序,保证交通道路畅通无阻。对破坏防汛设施、盗窃防汛物资、干扰防汛工作的行为,公、检、法机关要作为要案进行处理,从快侦破,依法严惩。
五、防汛督察
为落实黄(沁)河防汛抗洪责任制,督促各项防汛工作的开展,各级要建立健全防汛督察组织,实施分级督查、逐级负责的督察制度。洪水期间或发生重大险情时,实施专项或巡回督察,对防汛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保证各项防汛任务的完成。(一)督察组织省黄河防汛督察组各组长由省委、省政府领导担任,成员由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及有关人员组成。
(二)督查内容
(1)国家防汛法律、法规、政策及上级防汛防洪指令的执行情况;
(2)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洪责任制落实情况,以及有关部门履行防汛职责情况;
(3)防汛宣传发动、队伍组织和实战训练情况,工程防护、物料筹集、各类预案制订等防汛准备工作开展情况;
(4)防洪工程查险抢险、河道清障、迁安救护等重大防汛措施的落实情况;
(5)洪水期间责任领导上岗到位情况,防汛队伍上堤防守和巡堤查险情况。
(三)督察职权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防汛督察组对分管范围内的防汛工作行使监督检查职权。对防汛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提出批评,责令不符合防汛工作要求的单位限期整改,纠正违反防汛法律、法规的行为。在抗洪抢险紧急时刻,对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督察组视情节轻重现场进行处理,直至撤职,事后由相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作出最后处理。
(1)不履行岗位职责,在抗洪抢险紧急关头临阵脱逃者。(2)拒不执行经批准的防洪方案或防汛抢险指令者。(3)巡堤查险工作组织不力,或巡查不认真,对问题漏查、失察,贻误抢险时机者。
(4)玩忽职守,措施不力,给防汛抗洪工作造成重大损失者。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南省2008年防汛抗旱工作方案(豫政〔2008〕32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 〔2008〕32号 【发布日期】2008-05-30 【生效日期】2008-05-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2008年防汛抗旱工作方案
(豫政 〔2008〕3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2008年防汛抗旱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之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千方百计做好各项防汛抗旱准备工作,努力夺取防汛抗旱斗争的全面胜利。《河南省主要河道2008年防洪任务》、《河南省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2008年汛期调度运用计划》、《河南省2008年防汛工作督察事项》由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另行印发。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五月三十日
河南省2008年防汛抗旱工作方案
一、防汛抗旱工作总的要求
河南省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处于南北气候和山区向平原两个过渡地带,降雨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的70%集中于汛期的几次较大降雨过程,汛期过后降雨稀少,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建国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坚持不懈地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逐步建成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汛抗旱体系,在历年的防汛抗旱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我省现有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依然薄弱,抗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较低,不能很好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防汛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我省防汛抗旱工作的总目标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确保在规定防洪标准内主要河道堤防不决口、大中型水库不垮坝、平原排水畅通、大中城市安全度汛、主要交通干线正常运行、工矿企业正常生产,对超标准洪水做好应对安排,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千方百计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一)水库防汛。对大中型水库,各地要严格执行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发的《河南省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2008年汛期调度运用计划》(豫防汛〔2008〕14号)。对中型及重点小型水库,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落实地方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要认真排查并逐项解决存在的不安全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要有应急度汛方案。每座小型水库都要确定1名行政领导作为安全责任人,对水库安全负总责。对小型水库特别是位置重要的病险小型水库,汛期必须有专人看管,落实通信、预警措施,并制定发生险情时及时抢护和安全转移群众的预案,做好随时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对正在建设和进行除险加固的水库,由各水库所在省辖市防汛部门制定度汛方案并严格执行。
(二)河道防汛。河道防汛总的任务是:在规定的防洪标准内确保河道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时全力抢险,必要时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批准,相机破堤分洪,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具体要求:当河道洪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时,相关省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防汛专业队和沿河各县(市、区)、乡镇常备防汛队伍上堤查险,对防洪工程进行严格、细致的巡查、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当河道洪水位超过警戒水位且预报水位继续上涨时,相关省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成员立即上岗到位,防汛责任区领导带队上堤查险,增加巡堤查险人员,并做好滩区、低洼区群众转移准备工作。当河道洪水位接近保证水位且预报水位继续上涨时,相关省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宣布本市进入紧急防汛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及时到达分管责任区指导抗洪抢险工作,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动员防汛抢险专业队、沿河群众上堤抢险防守,做好预备抢险队的组织调集工作,同时向当地驻军通报防汛抗洪抢险情况并请部队做好抗洪抢险准备工作,全面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当河道洪水位超过保证水位且预报洪水位继续上涨时,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紧急管制命令,相关省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全力抢险,按照批准的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做好分洪各项准备工作,并组织转移分洪区群众。
对淮河、洪汝河、沙颍河、卫河共产主义渠、惠济河、涡河、伊洛河、唐白河等主要防洪河道,严格按照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发的《河南省主要河道2008年防洪任务》执行。
平原地区要保证各级排水沟河畅通,做到设计标准内降雨不成灾,超标准降雨时能及时抢排、提排。有关市县政府要组织群众及时清除沟河内的路埂、堵坝及其他阻水建筑物,保证排水出路畅通。对排涝沟河上修建的各类设施要认真检修,保证涵闸等启闭灵活。
(三)城镇防汛。进一步加强对城镇防汛工作的领导,每座城镇的行政首长就是防汛责任人,对整个城镇的防汛工作负全面责任。汛前各城镇要对防汛除涝设施、防洪道路、交通车辆、通信和预警器材、抢险物资和工具进行全面检查,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城市河道、排涝沟、排水管道、进出水口要进行全面疏挖,确保畅通。设防城镇保证在设计洪水标准内不成灾,遇超标准洪水时要有应急措施,保证能源、交通等重要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居民正常生活。
(四)铁路、交通防汛。铁路、交通部门要在汛前对桥涵、路基及山坡等重点地段进行检查,对影响安全的要抓紧整修处理,并将防汛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汛期坚持昼夜巡查,随时监测和报告情况,做到在设计标准洪水内保证安全运行,对超标准洪水要制定迂回通行方案和应急抢修措施。一旦遭遇洪水威胁和破坏,要及时向省及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通报情况,通力合作,全力抢险,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抢修任务,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五)工矿企业防汛。工矿企业的防汛工作由其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主管部门和企业要成立防汛组织,建立健全防汛制度和体系,制定完善防汛方案;汛前主管部门要对防汛安全设施认真检查,落实责任到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保证职工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工矿企业一旦遭遇洪水威胁和破坏,除按正常的行业管理渠道上报情况外,要及时向省及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通报情况。
(六)山洪灾害防御。各级要加强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的危险点的检查监测,制定预警防御预案,把防御山洪灾害的责任制落实到乡镇、村、组,一旦发生山洪灾害,全力做好预警和群众安全转移工作,尽量避免人员伤亡。
(七)抗旱工作。抗旱工作坚持全面规划、城乡统筹、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方针;坚持开源、节流和保护并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抗旱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广节水先进技术,积极推行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坚持满足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相结合,统一管理,科学调度,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协调工业、农业以及生态用水,努力提高抗旱水源利用效率。
二、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
实行行政首长总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的责任制,是搞好防汛抗旱工作的关键。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工作职责》(国汛〔2003〕1号)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防汛抗旱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逐级分解任务,全面落实领导、队伍、方案、物资等各项责任制。针对各级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变化较大的情况,各地要尽快调整充实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保证其正常运转。新任领导要及早上岗到位,进入防汛角色,主动到防汛抗旱部门和防洪抗旱工程现场了解情况,尽快熟悉防汛抗旱工作,正确进行防汛抗旱决策指挥,切实担当防汛抗旱工作的重任。要进一步完善主要河道、大中小型水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的防汛责任制。今年各项责任制和责任人名单要继续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各有关责任人要按照责任分工,深入到分管的防区或工程现场检查指导,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发生汛情时,要立即赶赴现场指挥抗洪抢险和救灾,切实履行职责;发生旱情后,要组织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适时开展抗旱活动。凡因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出现问题、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有关规定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防汛抗旱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各方面密切配合和各行各业、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成员单位职责》(豫防汛〔2008〕10号)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具体实施对防汛抗旱工作的领导、检查督促和组织指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防汛抗旱作为全社会的大事来抓,按照各自的职责,真正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坚决执行抗洪抢险和抗旱救灾指令,确保完成任务。
三、安全度汛和抗旱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投资力度,确保防汛抗洪需要。各级政府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河道治理和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对影响度汛安全的问题,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汛前予以解决。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国务院令第441号)规定,将所需正常防汛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满足防汛需要,保证防汛工作正常开展。
(二)做好工程检查、整修,确保安全度汛措施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汛前检查,积极整修防洪排涝工程设施。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检查水库、河道、滞洪区、涵闸、提排站等工程设施;城建主管部门主要检查城区内排水沟、下水道、泵站、涵闸等工程设施;铁路、交通主管部门检查桥涵、路基、站场等工程设施;工矿企业主管部门检查矿山、油田及工业企业自身的防洪设施。其他有防汛任务的部门、行业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主动搞好汛前检查。通过逐级、逐行业、逐部门进行防汛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明确责任,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限期解决,保证安全度汛。
(三)抓紧完成度汛应急工程,确保工程质量。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计划完成重点防洪工程。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将工程资金及早优先安排到位,并加强监督检查,保证管好、用好资金。水利部门要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加强施工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对正在施工的沙涡河、燕山水库及正在除险加固的石山口、鲇鱼山、南湾、宋家场、薄山、窄口等各类水利工程,应制定安全度汛方案,落实度汛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四)抓紧清除河道阻水障碍和工程管理范围内的违章建筑,确保行洪安全。近几年,受利益驱动,不少地方存在乱挖河砂、破堤种植、行洪滩地植树等现象,严重威胁了防洪工程安全,影响河道行洪。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加强河道安全检查,确保河道行洪安全。各地要把本辖区内的河道乱挖河砂、破堤种植、行洪滩地植树和其他阻水障碍作为重点进行认真检查,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制定清障责任制,明确清障责任人,限期组织清除,并严格杜绝修建新的违章建筑。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河道、水库管理范围内进行开发和修建各种工程设施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规定》(水政〔1992〕7号)、《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8号)的要求,报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河道采砂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开采范围和作业方式进行开采;对非法采砂活动,要严厉打击,确保河道工程安全。
对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汛前要进行一次集中检查,一方面督促检查安全度汛措施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检查是否有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和是否按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方案施工。对未经许可的项目,责令建设单位立即停止施工,并拆除违章建筑;对未按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方案施工的项目,责令建设单位停工整改。
各主要防洪河道清障重点如下:
淮河、史灌河重点清除河道滩区影响行洪的成片树林。
洪汝河、沙颍河、澧河重点清除河道行洪滩区影响行洪的成片树林;制止破堤种植行为。
卫河共产主义渠主要阻水障碍是:卫辉城区北阁门桥和黄土岗滩地(100多间房屋)、滑县城关滩地(70间房屋)、新乡到辉县公路共渠滩地(2公里300多间房屋)、新乡北站区共渠滩地(100多间房屋)等4处阻水房屋500―600间;制止破堤种植行为。
唐白河阻水障碍主要是南阳市区老白河桥,该桥严重影响行洪。
宿鸭湖水库管理范围内违章建筑占地长约250米,宽30―40米,房屋200多间。
(五)进一步落实防御超标准洪水措施,认真做好蓄滞洪区和洪水淹没区的迁安救护工作。各省辖市、县(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要落实对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的水库、河道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对分洪运用的组织领导、技术措施、器材准备及分洪后的可能淹没范围、安全转移等要作出详细周密的部署。遇超标准洪水时,严格按照《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印发淮河干流、洪汝河、沙颍河、卫河、唐白河、伊洛河、涡河及惠济河防洪预案(试行)的通知》(豫防汛〔2005〕19号)有关处理超标准洪水的措施执行。
认真做好蓄滞洪区的管理、运用与补偿工作。各有关省辖市、县(市、区)要按照《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286号)、《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资金管理规定》(财政部令第37号)、《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核查办法》(水汛〔2007〕72号)的要求,认真做好蓄滞洪区居民财产变更登记工作,按时上报,为蓄滞洪区运用和补偿打好基础。
各有关省辖市、县(市、区)要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蓄滞洪区运用预案(试行)》(豫防汛〔2006〕30号),汛前对蓄滞洪区现有的预警、反馈通信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加强对所有防汛通信设施的运行维护和使用管理,保证设备处于完好状态,确保在防汛调度中充分发挥作用。维护好蓄滞洪区群众的撤退道路,制定详细撤退路线,做到家喻户晓。建立健全蓄滞洪区群众转移和安置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制,对蓄滞洪区内的每户、组、村、乡镇都要明确具体责任人,原则上省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包县(市、区),县(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包乡镇,省辖市、县(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政府部门、乡镇领导包村、组,县(市、区)、乡镇、村干部具体包户。
需要使用蓄滞洪区或爆破分洪时,要及时组织群众撤退转移并安排好群众的生活,做好防疫工作。按照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命令,蓄滞洪区运用后,所在地的县级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核查蓄滞洪区内居民损失情况,按照规定的补偿标准提出补偿方案,经省水利、财政、统计部门核实后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
(六)加强军民联防,确保防洪安全。民兵和预备役部队是防汛抢险的骨干力量,部队主要使用在关键时节、主要方向和重点地方。各地防汛部门要加强与当地驻军的联系,主动搞好衔接,共同搞好抗洪抢险。出现重大险情,确需中国人民解放军或武警部队支援的,当地防汛部门要及时报告、请示,不得贻误战机,同时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部队和民兵在黄河防汛中主要担负重点堤段和防洪工程的抢护、分洪爆破、滩区和滞洪区群众的迁安救护等任务;在淮河防汛中主要担负坚守重点圩区围堤和部分河道险工、分洪爆破、机动抢险、抢救受灾群众等任务;在其他内河、水库防汛中主要担负大坝和重点堤段的抢护、分洪爆破、抢救受灾群众等任务。
部队防汛布防如下:
1.黄河防汛抢险任务由20集团军、54集团军担负,编为3个梯队,即值班部队、二梯队和预备队,共计2个师、6个旅、6个团和54军直属分队。郑州、开封、新乡、焦作、濮阳军分区共组织187000人的民兵抢险分队,编为2个梯队,其中第一梯队99000人,二梯队88000人;预备役136师409团、高炮团、师直属队,预备役高炮师1团、2团、4团、师直属队、预备役防化团共13600人为省军区黄河防汛抢险机动部队;武警河南总队、武警128师及空降兵43师、驻郑军队院校等单位主要担负机动抢险任务。
2.淮河防汛的兵力编为3个梯队:值班部队、二梯队和预备队,共计1个师、1个旅。值班部队:54集团军装甲11师43团、44团、工兵营;二梯队:54集团军装甲师(除43团、44团、工兵营);预备队:20集团军60旅。
3.驻豫部队就近担负驻地附近水库、河道的防汛任务。20集团军担负沙河、北汝河、小洪河的分洪爆破任务;卫河、淇河的分洪爆破由54集团军担任;各军分区负责组织民兵、协调驻军担负辖区内河道、水库的防汛抢险任务;预备役部队主要担负驻地的内河防汛任务。
(七)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备足备好防汛抢险物资。各级政府要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多、防汛队伍有生力量不足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有效的办法,引导农村青壮年劳力在汛期回乡参加抗洪抢险,组织落实以民兵为骨干的群众性防汛抢险队伍,做到定领导、定任务、定人员,对可能发生的险情种类和出险地段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抗洪抢险技术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抢险水平。要加强防汛机动抢险队的建设和管理,充实抢险机具,并进行专业训练和实战演练,适应多种复杂情况下的抢险要求,成为一支熟悉情况、掌握技术、装备优良、纪律严明和反应快捷的队伍,做到遇险时拉得出、抢得上、守得住。
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照防汛物资储备及经费管理办法,备全备足防汛抢险、救护物资,保证质量,做到存放有序、调度灵活。按照防汛物资储备管理办法,落实经费,足额储备。省和各省辖市储备的防汛物资要按规定登记造册,实行专库、专人管理,明确调运管理办法,严格调运程序。有关部门储备的物资,在情况紧急时,要服从同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调用。群众性储备的梢秸料、编织袋等,由县(市、区)、乡镇政府采取“号料登记、备而不集”的办法储备,并向群众讲清调用、结算办法,多层次、多渠道备足备好抗洪抢险物资。
(八)加强防汛通信、汛情预报和测报工作,确保信息畅通。通信部门要全面检修通信设备,确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与各省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及各大型水库、主要防洪河道、行滞洪区的通信畅通。同时,要确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在抗洪抢险时的移动通信需要。防汛部门要对自建的防汛通信网进行检修,保证畅通。中小型水库、河道和其他防洪工程所需通信报汛设施,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当地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负责解决。防汛通信要与通信、电力、公安、广播电视等部门的通信搞好联网衔接,以便遇大水时能保证传递汛情信息,必要时利用电视、广播发布汛情通报和调度命令。
气象、水文部门要及时提供气象、水情预报,尤其要做好较大范围内降雨的短期预报和大型水库、主要防洪河道的洪水预报、测报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努力提高预报、测报速度和精度。
(九)做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各有关省辖市要进一步修订完善防御山洪灾害预案,汛前按照预案落实各项措施,明确预警标准和“防、抢、撤”的范围、地点、方式,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演练,提高防御山洪灾害预案的可操作性。要切实抓好群测群防工作,发动群众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危险点进行普查和监测,增强干部群众的防灾和主动避灾意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山洪灾害多发区的管理和山区城乡建设的指导,坚决制止人为诱发山洪灾害的活动和行为。
(十)抓好抗旱工作。各地要加大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抗旱工程体系;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增加抗旱用水,首先保证山丘区群众饮水安全,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生产用水;加强对抗旱设施、水源的管理和保护,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对水库、闸坝等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尽可能多拦多蓄,增加抗旱用水;进一步优化完善抗旱服务组织体系,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组建具有多种功能的防汛抗旱应急服务队伍,做到有旱抗旱、有汛防汛;加强抗旱减灾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提升综合抗旱能力;加快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加强对旱情监测、分析、预警、会商和评估,提高抗旱决策能力。
(十一)做好灾情统计工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洪涝干旱灾情统计、减灾效益分析和防汛抗旱评价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国汛〔1999〕7号)要求,指定专人负责灾情统计工作,并明确1名领导主管,对统计报表严格执行审查、签批制度,明确责任,层层把关,确保灾情上报不漏、不错、不虚,做到及时、准确、可靠。灾情发生后,要及时深入灾区,核实灾情,并进行减灾效益分析和防汛抗旱评价。
四、建立健全防汛抗旱督察监督机制
防汛抗旱工作责任重大,各级、各部门和有关人员要顾全大局,团结奋斗,依法防汛抗旱,严格执行下达的调度运用计划,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对违抗、拖延执行洪水和水量调度命令,聚众闹事,干扰工程管理和防汛抗旱救灾秩序,拒不清障或设新障,擅自在险工河段挖砂取土,破坏或盗窃防汛工程设施、防汛物资和通信、水文测报设施,贪污、挪用防汛抗旱、救灾经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在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和抗旱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或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为把各项防汛抗旱制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防洪和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安全,要加大防汛抗旱工作督察监督力度,建立健全防汛抗旱督察监督机制。(一)督察组织。省领导按照防汛责任分工和防汛工作职责对有关省辖市的防汛工作进行全面指导;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在认真履行自身防汛职责的同时,按照分工对有关省辖市的防汛抗旱工作进行全面督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对各省辖市防汛抗旱准备工作进行全面督促检查。(二)督察内容。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落实情况;分管范围内行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履行防汛抗旱职责情况;国家防汛法律、法规、政策及上级防汛指令贯彻执行情况;防汛抗旱宣传发动、队伍组织和实战训练情况,工程防护、物料筹集、预案制定等防汛抗旱准备工作开展情况;重点防洪抗旱工程、灾后重建、水毁工程建设情况;巡堤查险、工程抢险、河道清障、迁安救护等重大防汛抗旱措施的落实情况。(三)督察职责。防汛督察组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对分管范围内的防汛抗旱工作行使监督检查的职权,有权对防汛抗旱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提出批评,责令防汛工作不符合要求的单位限期整改,纠正违犯防汛法律、法规的行为;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和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力争尽快解决。
防汛督察单位责任分工如下:
武警河南总队、河南黄河河务局负责督察郑州市。
省公安厅、河南黄河河务局负责督察开封市。
省广电局、旅游局、河南黄河河务局、省水利厅负责督察洛阳市、济源市。
团省委、省水利厅负责督察平顶山市。
省信息产业厅、气象局、南水北调办负责督察安阳市、鹤壁市。
省教育厅、河南黄河河务局负责督察新乡市。
省交通厅、河南黄河河务局负责督察焦作市。
省民政厅、河南黄河河务局负责督察濮阳市。
省卫生厅、水利厅负责督察许昌市、漯河市。
省农业厅负责督察三门峡市。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督察南阳市。
省电力公司负责督察商丘市。
省发展改革委、水利厅负责督察信阳市。
省通信管理局负责督察周口市。省财政厅、水利厅负责督察驻马店市。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豫政〔2008〕37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 〔2008〕37号 【发布日期】2008-06-24 【生效日期】2008-06-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豫政 〔2008〕37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河南省人民政府会议申报审批制度》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副省长内事外事活动制度》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一、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产生的新一届河南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国务院工作规则》,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则。
二、省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务院的决定、省委的指示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第二章 组成人员职责
三、省政府组成人员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执政为民,忠于职守,求真务实,勤勉廉洁。
四、省政府实行省长负责制,省长领导省政府的工作。副省长协助省长工作。
五、省长或者省长委托常务副省长召集和主持省政府全体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省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必须经省政府全体会议或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六、副省长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省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并可代表省政府进行外事活动。
七、省长因公出省或者出国访问期间,由常务副省长主持省政府全面工作。
八、省长助理协助省长或者副省长工作,受省长委托负责某些方面的工作。
九、省政府秘书长在省长领导下,负责安排处理省政府的日常工作,协助落实省政府决定的事项和省长交办的事项。
十、省政府各部门实行厅长、主任负责制,由其领导本部门的工作。
省政府各部门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法律、法规和省政府规章、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履行行政职责。
审计厅在省长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省政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维护政令统一,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省政府各项工作部署。
第三章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十一、省政府及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十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认真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一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本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三、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完善监管体系,规范市场执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十四、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健全本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十五、强化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本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章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十六、省政府及各部门要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十七、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措施,重要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事项,大额度资金的使用,重大工程和重要项目安排,社会管理重要事务,地方性法规议案和省政府规章等,由省政府全体会议或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和决定。
十八、省政府各部门提请省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并经专家或研究、咨询机构等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论证;涉及相关部门的,应当充分协商;涉及下级或基层的,应当事先听取意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必要时应举行听证会。
十九、省政府在做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直接听取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基层群众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十、省政府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省政府的决定,讲求工作效率,及时跟踪和反馈执行情况。省政府办公厅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政令畅通。
第五章 坚持依法行政
二
十一、省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行政权力。强化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依法行政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
十二、省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向省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议案,制定规章,修改或废止不相适应的规章、行政措施或决定。拟订和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原则上都要公布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
省政府规章实施后要进行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完善。
二
十三、各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决定、命令,并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涉及两个及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由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地方性法规议案或者制定规章、发布决定和命令,或由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其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事项及重要涉外、涉港澳台事项,应当事先请示省政府;部门联合制定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发布前须经省政府批准。部门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及时报省政府备案,由省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并定期向省政府报告。
二
十四、提请省政府讨论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审议的规章草案由省政府法制机构审查或组织起草,规章的解释和英文译审工作由省政府法制机构承办。
省政府涉及法律的重大决策和事务应经省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二
十五、要按照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脱钩、与责任挂钩的原则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试点,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严格执行本省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六章 推进政务公开
二
十六、省政府及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二
十七、省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省政府及各部门制定的政策,除需要保密的外,应及时公布。
二
十八、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群众广泛知晓的事项以及法律和国务院、省政府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均应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依法、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应当听证和公示的事项,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听证和公示。
二
十九、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服务应用、确保安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
第七章 健全监督制度
三
十、省政府要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认真负责地报告工作,接受询问和质询,依法备案省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自觉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三
十一、省政府及各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接受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同时要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和整改并向省政府报告。
三
十二、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健全政府层级监督制度。省政府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及时撤销或修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的规范性文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并主动征询和认真听取下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三
十三、省政府及各部门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对新闻媒体报道和各方面反映的重大问题,省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查处和整改并向省政府报告。
三
十四、省政府及各部门要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省长、副省长及各部门负责人要亲自阅批重要的群众来信。
三
十五、省政府及各部门要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严格责任追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八章 加强廉政建设
三
十六、省政府及各部门要从严治政。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按程序和时限积极负责地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要坚持原则不得办理;对因推诿、拖延等官僚作风及失职、渎职造成影响和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越权办事、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三
十七、省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按照本省有关规定规范公务接待,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
三
十八、省政府组成人员要廉洁从政,严格执行中央和本省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不得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利用特殊身份拉关系、谋私利。
第九章 会议制度
三
十九、省政府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省长办公会议制度。
四
十、省政府全体会议由省长、副省长、秘书长和各厅厅长、委员会主任、办公室主任组成,由省长召集和主持。省长助理参加会议。其他列席人员根据会议内容需要确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一)传达贯彻上级领导机关的重要指示、决定和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二)讨论决定省政府的重大事项;(三)部署省政府重要工作;(四)通报工作情况。
省政府全体会议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
四
十一、省政府常务会议由省长、副省长、秘书长组成,由省长或者省长委托常务副省长召集和主持。省长助理参加会议。其他列席人员根据会议内容需要确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一)讨论决定省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二)讨论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工作报告和议案;(三)讨论通过向国务院报告或请示的重要事项;(四)讨论通过由省政府制定和发布的省政府规章和重要文件;(五)通报和讨论省政府其他重要事项。
省政府常务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三次。
四
十二、省长办公会议,由省长或者省长委托有关副省长召集和主持,研究、处理省政府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或专项问题。与会人员根据会议议题和主持人的要求确定。省长办公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
四
十三、省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的议题,由分管副省长协调或审核后提出,报省长确定;省长办公会议的议题由省长或者副省长确定。会议的组织工作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省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均编印会议纪要,由秘书长审核,报省长签发;省长办公会议根据需要编印会议纪要,其中由省长主持召开的,由秘书长审核,报省长签发;由副省长主持召开的,由会议主持人签发后报省长或常务副省长阅发。
四
十四、省政府会议决定事项需提请省委常委会议研究的,由该议题主汇报单位根据省政府会议确定意见代拟汇报材料,报省政府经分管副省长审签后报省长签发,以省政府名义提交。
四
十五、副省长不能出席省政府全体会议或省政府常务会议,向省长请假。省政府全体会议其他组成人员或省政府常务会议列席人员不能参加会议,向秘书长请假。
四
十六、省政府及各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要严格遵守精简会议的有关规定,减少数量,控制规模,严格审批。应由各部门召开的全省性会议,不以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召开,不邀请省辖市政府负责人出席,确需邀请的须报省政府批准。全省性会议应尽可能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等快捷、节俭的形式召开。
第十章 公文审批
四
十七、各地、各部门的公文处理工作,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河南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实施办法》。
四
十八、除省长、副省长交办事项和必须直接报送的绝密事项外,各地、各部门一般不得直接向省长、副省长个人报送公文。各部门向省政府报送请示性公文,要抓紧做好有关前期工作,为省政府研究、决策留出必要时间。部门间如有分歧意见,主办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主动协商,达成一致;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列出各方理据,提出办理建议。四
十九、各地、各部门报送省政府审批的公文,由省政府办公厅按照副省长分工呈批,并根据需要转请其他副省长核批;重大事项报常务副省长、省长审批,或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五
十、省政府制定的政府规章,发布的命令、决定,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或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议案,由省长签署或者签发。
五
十一、以省政府名义制发的上行文,由省长或者省长委托常务副省长签发。以省政府名义制发的其他公文,由副省长按分工签发。省政府有明确要求的,属于综合性、全局性事项的,或者副省长认为必要的,报常务副省长、省长签发。属于重大事项的,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的公文,由省政府秘书长签发。凡涉及省政府工作的,经分管副省长同意后,由省政府秘书长签发。
以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重要的规范性公文,在签发前须经省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核并出具意见。
五
十二、省政府及各部门要进一步精简公文,属部门职权范围内事务、应由部门自行发文或联合发文的,不得要求省政府批转或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办公厅转各地、各部门办理的公文,明确提出时限要求的,各地、各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未明确提出时限要求的,各地、各部门应当尽快办理。要加快网络化办公进程,提高公文处理效率。
第十一章 纪律和作风
五
十三、省政府组成人员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工作部署,严格遵守纪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五
十四、省政府组成人员必须坚决执行省政府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在省政府内部提出,在没有重新做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省政府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和行为;代表省政府发表讲话或文章,个人发表涉及未经省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及事项的讲话或文章,须事先报经省政府按程序核准。
五
十五、省政府各部门发布涉及政府重要工作部署、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信息,要经过严格审定,重大情况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五
十六、省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和外事纪律,严禁泄漏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等,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五
十七、省政府组成人员要做学习的表率,省政府及各部门要建设学习型机关。
五
十八、省长、副省长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要当地负责人到机场、车站及辖区分界处迎送。
五
十九、省长、副省长不为部门和地方的会议活动等发贺信、贺电,不题词,因特殊需要发贺信、贺电和题词,一般不公开发表。省长、副省长出席会议活动、下基层考察调研的新闻报道和外事活动安排,按本省有关规定办理。
六
十、省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副省长、省长助理、秘书长出访、出差和休假,应事先报告省长,由省政府办公厅通报其他副省长。
省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外出,应事先报告分管副省长和省政府办公厅。
省政府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适用本规则。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河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豫政〔2006〕39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 〔2006〕39号 【发布日期】2006-07-13 【生效日期】2006-07-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豫政 〔2006〕39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铝工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纺织工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七月十三日
河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跨世纪竞争的制高点和经济增长及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抉择。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阶段,也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转移步伐加快的关键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扩大总量规模,突出优势特色,形成局部强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有力支撑,是新世纪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为科学指导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省内外资源配置,指导决策重大工程项目,合理安排政府资金,按照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十五”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承接产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主要体现在: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增加值860亿元,居全国第12位、中部第一位;五年年均增长24%和22.6%,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4.7%、18.7%,比“九五”末提高1.5和3.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5%。
5年来,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16亿元、增加值79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4.5倍和3.5倍,居中部第一位、全国第12位。“十五”期间,增加值年均增长29.1%,高于全省工业平均增速11.5个百分点。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发展。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382亿元、增加值149亿元,居全国第9位,比“九五”末上升4位,分别是“九五”末的3.6倍和3.4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9.2%和27.7%。新材料产业迅速壮大。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583亿元、增加值228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2.8倍和1.9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3%和13.3%。
(二)优势领域初步形成。
我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彩电玻壳、新型电池、血液制品、抗生素原料药和超硬材料生产基地。2005年,彩电玻壳、单晶硅片、多晶硅、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达到3000万套、3500万平方英口寸、18吨和2700万安时,分别占国内产量的45%、40%、20%和10%,居全国前列。抗生素发酵吨位3.5万吨、血浆处理量1300吨,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0%和35%。超硬材料产量24亿克拉,占国内总量的60%。
(三)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截至目前,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安阳、鹤壁6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5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73.8%;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130亿元、增加值375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59.5%和57.9%,比“九五”末提高2.7个和2.3个百分点。产业要素集聚趋势初显,出现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郑州高技术产业基地,以电子信息材料和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乡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安阳、南阳、鹤壁电子元器件产业。
开发区正在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2005年,全省27个开发区聚集了53.3%的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3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5.1%、3.3%;郑州、洛阳3个国家级开发区聚集高新技术企业663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37.4%,完成工业增加值80.5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4%、1.6%。
(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
“十五”期间,通过运用先进制造、生物、信息等一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效提高了产业竞争力。目前,全省有580家传统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许继集团、宇通客车、中信重机等优势企业着力自主创新,形成了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已有27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双五亿”行列,占全省的31%;37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省定百户重点企业。目前,我省钢铁连铸比达到100%,吨铝综合电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0千瓦时,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达到43%。新产品产值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6.5%和67.5%,比“九五”末提高了160%和30%。
(五)科技支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以来,全省科技成果共获省级以上奖励1750项,其中国家奖励55项,获得专利授权14949件,分别为“九五”的3.7、3.1和1.5倍。在重大疾病防治疫苗、新药、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路由器、超高压继电保护装置、数控机床、高精度铝材、食品安全、大豆纤维、生物技术育种等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全省技术研发机构达到1423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86个,比“九五”末增加25个。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去年达到11022家。依托自主知识产权,华兰生物、华晶超硬材料等一批中小企业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总量小、层次低、大企业少,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弱。尤其是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只有广东的2.8%、江苏的5%、山东的五分之一,居中西部第4位。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快的要求。全社会研发投入仅为生产总值的0.5%,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一些企业虽有短期辉煌,但未能持续健康发展、做大做强。三是人才数量、结构和素质不能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去年底,全省科技人员总量只有山东的53.3%,发明专利也仅为山东的39%。四是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瓶颈制约突出,创业投资机构仅占全国的3.7%,创业资本不足10亿元,且基本未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以开放带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到河南投资建厂的国内外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少。五是部分地方和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认识不清,信心不足、扶持不够,全省上下还缺乏支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氛围,错失了一些发展良机。
二、“十一五”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世界和国内经济加速转型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从市场、要素供给等方面看,“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
(一)消费结构升级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十一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彩色电视向平面、轻量、数字化方向发展,玻壳彩电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平板彩电年均增速将达到38%,玻壳彩电在5%左右。国内对电视的需求,将由每年5000万台增长到8000万台以上。计算机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市场规模将由2100亿元增加到6600亿元左右,税控收款机、网络计算机等产品将成为发展的热点。彩电和计算机的快速增长,为上游产品带来广阔市场空间。预计到2010年,平板电子玻璃、扁平型玻壳的国内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4亿平方米和4000万只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速在26%以上,2010年国内市场规模超过6300亿元,带动网络设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建设节约型社会使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锂离子电池等节能型产品需求迅速扩大,预计“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将超过20%,拉动多晶硅需求由2340吨增加到1.3万吨以上。
生物产业年均增速将超过25%,其中生物医药市场规模由现在的3500亿元增加到1万亿元。为确保能源安全,国家积极推进能源替代,生物能源市场规模由80亿元增加到500亿元。
新材料产业国内市场规模由现在的3300亿元增加到6500亿元,其中超硬材料及制品年均增速将超过40%,新型合金和耐火材料超过20%以上。
(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在国际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沿海地区受资源、劳动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将更多地着眼于引进研发中心、高端产品,发展总部经济,促使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海内外企业为寻求更低廉的制造成本、更广泛的市场,加快进入内陆地区。从而有利于我省发挥比较优势,承接组装型、高载能型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良好的基础条件为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我省电力供应充沛、原料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市场潜力巨大、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发达。突出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要素集聚,也有利于吸引发达地区人才,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另外,通过多年的科技创新,我省已拥有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这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在看到良好发展条件的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到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一是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仍将是未来几年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国家区域布局的重点。二是各省(市)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到了战略高度,制定优惠政策,竞相吸引产业转移,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我省“十一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立足比较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化步伐,大力引进外来高新技术企业,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集中目标、形成合力、整合资源、重点突破,把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培育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先导产业,为本世纪第2个十年我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围绕上述总体思路,要重点提升电子元器件、新型电源两个优势产业,做强硅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材料及精深加工、超硬材料及制品3大产业链,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新型功能材料3个高成长性行业,培育数字视听、网络及通讯、计算机、软件4类优势产品,壮大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安阳、鹤壁6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郑州―洛阳和安阳―许昌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带。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400亿元,完成增加值2100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
二是优势产业更加突出。建成玻壳、锂离子电池、硅半导体材料、新型平板显示材料、超硬材料及制品、血液制品、抗生素原料药等7个全国竞争力最强的生产基地。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到2010年,建成40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在优势产业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四是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群体优势明显增强。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10家,超50亿企业20家,超10亿企业50家。五是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到2010年,沿京广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安阳、鹤壁6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0%。
四、我省“十一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任务
(一)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电子元器件和新型电源两大优势产业。
立足自主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我省玻壳、锂离子电池等产品的优势地位。
1.以玻壳为主的电子元器件产业。
积极应对液晶电视的冲击,支持安彩集团加强自主创新,完成玻壳生产线改造升级,扩大背投玻壳产量,迅速实现产品转型,增强竞争优势。到2010年,扁平轻型玻壳产能达到4500万套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45%以上。
加快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依托骨干企业,引进战略投资,发展汽车电子和新型网络通讯器件,形成以微型、低耗、多功能产品为主的新格局。“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金冠集团压敏电阻、鹤壁794高能电容、雪城公司智能轮胎监测装置等项目,新增15亿只片式元器件、26万只智能轮胎监测模块等生产能力。
2.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新型电源产业。
重点推动企业联合重组,提升技术水平,培育自主名牌。扩大锂离子、镍氢电池材料规模,加快发展高能、便携、动力型电源,积极开发燃料电池。完善新乡(国家)电池产业园功能,引导产业集聚,实现区域配套。“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科隆电器高性能电池材料、金龙集团、思达高科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环宇集团燃料电池等项目,新增锂离子电池产能300亿安时、电池材料18万吨等生产能力。
(二)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做强硅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材料及精深加工、超硬材料及制品3大产业链。
支持骨干企业发挥技术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依托良好的资源支撑条件,加强原料招商,与知名企业合资合作,实现产业上下游配套,提高集约化水平。围绕做强3大产业链,把我省建成全国最大最强的硅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超硬材料及精深加工基地。
1.硅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电池产业链。
综合运用电价、土地等政策,扶持洛阳中硅、南阳迅天宇等骨干企业扩大多晶硅生产规模,巩固原料优势,夯实精深加工基础。通过控制半导体材料外销,吸引下游产业进入我省,重点支持洛阳尚德、加拿大阿特斯、生茂光电、晶湛科技发展多晶硅抛光片、单晶硅外延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砷化镓单晶及电子模块、半导体照明器件、移动存储器、集成电路芯片等精深加工产品,实现区域配套,做强产业链。到2010年,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6000吨和350兆瓦,分别占全国的70%和30%以上。
2.新型显示材料及精深加工产业链。
一是加强集成创新,按照国际标准高起点发展液晶、等离子电视、手机用玻璃基板等上游产品,建设安彩液晶玻璃基板、洛玻等离子玻璃基板等项目,形成30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力争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5%以上。二是依托三门峡康耀等企业,扩大导电玻璃等深加工产品规模,形成国际竞争力。三是尽快开工建设中星液晶显示屏产业化项目,形成60万台的能力,为吸引沿海地区整机生产企业向我省转移、发展高端产品打好基础。
3.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链。
在现有基础上,着力提高材料品级、增加品种、扩大规模。支持黄河旋风、华晶超硬材料、富耐克超硬材料等企业采用群控智能压机等专用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发展高品级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等产品,形成品种齐全的材料加工体系。围绕集成电路、汽车、家电、机床等行业急需,发展专用超硬材料制品,实现替代进口,形成制品领域新优势。到2010年,全省金刚石产量达到40亿克拉,占全国的65%;立方氮化硼产量10亿克拉,占全国的85%;超硬材料制品产量达到2400万件,占全国的35%。
(三)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新型功能材料3个高成长性行业。
1.生物医药。
重点提高发酵工程技术水平,建设以青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为主的抗生素原料药基地,积极仿制市场空间巨大的国外专利到期药物,发展以现有优势抗生素为原料的新型高效广谱抗生素药物,开发靶向、缓释、控释、透皮等新型制剂。针对各种重大传染病尤其是新发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大力发展快捷、准确的新型诊断试剂和安全、高效基因工程疫苗。利用我省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参照国际认可标准规范,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加快指纹图谱、膜分离等现代制药技术的应用,发展现代中药。“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天方药业抗高血压新药、华兰生物疫苗工程、安图生物诊断试剂等一批项目,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培养一批大品种、大品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
2.生物能源。
加快速生高产优质能源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利用低质地、荒坡、滩涂实现生物柴油优质原料规模化种植。改进工艺路线,完成燃料乙醇的原料替代,扩大生产规模。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稳步推进生物柴油、纤维质乙醇产业化,使我省生物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走在全国前列。继续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省农科院能源专用油料作物、高淀粉玉米及甘薯、天冠集团燃料乙醇、罗山金鼎生物柴油等项目,新增年产120万吨生物柴油、60万吨燃料乙醇的生产能力,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能源基地。
3.新型功能材料。
依托资源优势,强化技术创新,迅速提升初级原料品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满足信息、航空、冶金、国防工业的需要,按照高性能、多功能、环境友好的方向,重点支持骨干企业集约化发展新型专用合金、节能耐材和特殊功能材料及制品。“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725所钛合金、维恩克公司镁合金、栾川钼业新型钼板、洛耐院新型耐火材料等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钛、镁、钼合金和耐火材料生产基地。
(四)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数字视听、网络及通讯、计算机、软件4类优势产品。
1.数字视听领域。
积极培育以液晶、背投为主的数字电视产业。抓住国家推进数字电视的契机,加强安彩集团与清华大学产学研联合,跟踪国家技术标准制定,抢占市场先机。积极吸引沿海彩电企业来豫建设液晶电视生产线,努力推动安美公司成为TCL全国新一轮战略布局的重点,加快将产品结构调整到以液晶、背投数字电视为主的新格局。发展数字电视机顶盒、数码摄录设备等数字视听产品。“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安彩集团数字电视等11个项目,力争形成年产数字电视500万台、数字电视机顶盒100万台等生产能力。
2.网络及通讯领域。
加强设备制造企业与网络运营商、文化传媒的合资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配套产品。推动骨干企业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合作,参与国家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雪城、威科姆等骨干企业优势,引进战略投资,推动安全服务器、高性能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产业化,积极发展大功率、远距离通讯产品。“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威科姆公司网络视频点播系统、安彩集团低空补盲雷达、中航光电网络连接器等项目,力争形成年产无线宽带通信设备8000套、网络视频点播系统500万台等生产能力。
3.计算机领域。
适应网络化发展要求,抓住国家推行税控收款机等机遇,利用省内市场,强力扶持本地计算机企业和自主品牌产品做大规模。重点支持新飞集团、中信昊源、中安公司等企业发挥拥有核心技术、率先获得市场准入的优势,快速聚集资金、人才等要素,迅速做大税控收款机、网络计算机、涉密计算机等产品规模。积极承接计算机装配产业转移,发展笔记本电脑及配套产品。“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新飞税控收款机、中星公司笔记本电脑等项目,形成年产税控收款机400万台、网络计算机30万台、笔记本电脑20万台等生产能力。
4.软件领域。
一是提升中部软件园、863软件孵化器等软件园区配套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支持软件企业申请成熟度资格认证,培育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发展活力的中小型软件企业。加快软件代工基地和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软件企业积极承接分包业务,扩大产业规模。二是推动优势产业信息化进程,依托重大技改项目,带动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加快发展。三是支持许继集团、辉煌科技、思维科技等骨干企业扩大在电力、铁路、物流等领域的应用软件优势,积极发展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软件。四是大力发展网络游戏、动漫、数字音视频等数字化内容产业。到2010年,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业的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
(五)支持重点园区发展,壮大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安阳、鹤壁等6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对现有开发区和产业园区进行分类指导,提高产业聚集能力。重点支持郑州、洛阳3个国家级开发区扩大园区规模,开展二次创业,完善孵化和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在全国的位次。支持通过国家审核的省级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有效利用土地,有针对性地完善基础条件,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聚集。鼓励利用岗丘、荒滩等非耕用地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形成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的载体。
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要求,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现有优势产业和园区为基础,促进生产要素向郑州―洛阳和安阳―许昌产业带集中,重点支持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安阳、鹤壁等市形成产业各具特色、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支持郑州市巩固软件、信息安全产品、疫苗及诊断试剂产业优势,推进电子玻璃、生物育种、超硬材料制品快速发展,形成以安飞、威科姆、辉煌、中安、华晶、安图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支持洛阳市巩固先进制造、硅半导体材料、钼钨合金等产业优势,推进太阳能电池、电子玻璃、钛合金、电子铜材快速发展,形成以洛单、中硅、尚德、中色科技、轴研科技、725所、中信重机、洛铜、洛玻、栾川钼业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
支持新乡市巩固新型电源、血液制品、抗生素原料药、医用卫材产业优势,推进数字电视、税控收款机、疫苗、功能材料快速发展,形成以安美、新飞、金龙、环宇、科隆、华兰、飘安、新谊、华星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86亿元。
支持许昌市巩固电力电子、超硬材料产业优势,推进生物能源、生物育种、功能材料快速发展。形成以许继、黄河、元化生物、科力、山水、北方花卉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
支持安阳市巩固提升玻壳、数控机床产业优势,推进等离子玻璃、光盘、创新药物、生物育种快速发展,形成以安彩集团、鑫盛机床、安阳锻压、利华制药、中棉所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68亿元。
支持鹤壁市巩固电子元器件、镁合金、通讯产品产业优势,推进汽车电子、无人机、锂离子电池、医疗器械快速发展,形成以维恩克、迈世通、天海、博大、诺亚电子、无线电四厂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十一五”期间,通过建设6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郑州―洛阳和安阳―许昌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带,拉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支持南阳、驻马店、漯河等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开发区、产业园区,按照强化特色、规模推进的要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
(六)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着眼于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解决支柱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超前部署16个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十一五”期间,通过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吸引高层次技术人才,集中目标,规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电子信息材料制备、下一代互联网设备、重大疫病诊断与防治、生物柴油、优良品种选育、新型合金、食品常温保鲜、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成果,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和支柱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五、加快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
加强规划引导,统一认识,明确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支持加快发展的氛围。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土地、规划、投资等手段,支持重点项目建设。运用政府采购手段,培育自主品牌。支持省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在推动百户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优选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广阔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采取更为灵活的动态管理机制进行重点引导和扶持。
(二)提高大型骨干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引导重点企业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建立持续创新机制,建设高层次的技术中心,积极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推动以资本为纽带的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引导企业将研发机构延伸到科技资源丰富的发达地区和国家,加快掌握核心技术。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加大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完善激励机制,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深入开展百户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完善服务和保护机制,提高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发展科技咨询、成果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发挥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
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设开放式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改革科研领域的职称评审、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加快解决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问题。推动各类科研机构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开放型研究开发体系,重点建设若干创新型科研机构,构筑高水平科研基地。发挥高等院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重点建设若干研究型大学,构筑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落实科技人员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高校、中央驻豫和省重点科研院所提高创新能力,引导其围绕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环节,会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发挥好技术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支持。
增加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性资金,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省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要向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倾斜。引导政府投资主体逐步退出一些现有的投资领域,转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健全资本市场,引导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用好政府引导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扩大创业资本规模,发挥政府创业投资企业的引导作用,集中投向高新技术领域,壮大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拓宽退出渠道,提高创业投资效率。
(五)改进招商方式,促进产业发展。
积极探索专项招商、原料招商、定点招商、网上招商和委托招商等新模式,引导各地将招商引资的着力点更大程度地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依托优质资产和重大项目,推动重点企业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资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平台作用,积极运用土地、政府补贴等手段,支持重点园区建设,完善配套服务,降低商务成本,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六)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继续落实引进人才优惠政策,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为主体,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专业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间的互聘互兼,着力培养熟悉市场、具有较强集成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实行股权和期权的薪酬管理模式,对在技术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
(七)明确责任,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
加强对全省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的考核,提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紧迫感。将国有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纳入企业领导人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督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带动自主创新。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河南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豫政办〔2008〕24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8〕24号 【发布日期】2008-03-03 【生效日期】2008-03-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
(豫政办 〔2008〕24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三月三日
河南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8〕15号)精神,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在2007年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全面排查治理各地、各行业领域事故隐患,狠抓隐患整改工作,进一步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实现到2010年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组织机构
成立河南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史济春(副省长、省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
副组长:王春生(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副主任)
李尚宽(省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
王泽河(省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省安全生产监管局副局长)
成员: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省安全生产监管局、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省公安厅、监察厅、教育厅、国防科工委、财政厅、劳动保障厅、建设厅、交通厅、国土资源厅、文化厅、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厅、卫生厅、消防总队、煤炭工业管理局、旅游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局、中小企业服务局、供销社、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铁路局、省烟草局、黄金局、气象局、郑州电力监管办、民航河南安全监管办、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监狱管理局、农机局、小浪底建设管理局等省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省安全生产监管局)。
三、范围、内容、分工和方式
(一)排查治理范围。各地、各行业(领域)的全部生产经营单位。主要包括:
1.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冶金、有色、石油、化工、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电力等工矿企业及其生产、储运等各类设备设施;
2.道路交通、水运、铁路、民航等行业(领域)的企业、单位、站点、场所及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
3.农机、水利、渔业等行业(领域)的企业、单位、场所及设施;4.商(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含水上游览场所)、旅游景点、学校、医院、宾馆、饭店、网吧、公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
5.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厂(场)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
6.易受暴风雨雪、洪水、雷电、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的企业、单位和场所;
7.近年来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单位。
(二)排查治理重点内容。在继续落实2007年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有关要求的基础上,全面排查治理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工艺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以及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具体内容: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
2.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
3.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交纳等政策的执行情况;
4.企业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和关键设备、装置的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5.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的完好状况及检测检验情况;6.对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重点环节、部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设及措施落实情况;
7.事故报告、处理及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
8.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及教育培训情况,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和生产一线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以及劳动组织、用工等情况;
9.应急预案制定、演练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配备及维护情况;
10.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三同时”(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制度执行情况;
11.道路设计、建设、维护及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等情况;
12.对企业周边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等。
同时,通过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检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监管责任,打击非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事故查处及责任追究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制定和执行,安全许可制度实施,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三)职责分工。实行“条块结合、各方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省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实施本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各省辖市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省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全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
1.由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牵头,省政府国资委、省国土资源厅参加,负责组织实施煤炭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2.由省安全生产监管局牵头,省公安厅、国土资源厅、国防科工委、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局、供销社、黄金局、中石化河南分公司、中石油河南销售分公司等部门参加,负责组织实施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库、冶金、有色、石油、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3.由省公安厅牵头,省交通厅、安全生产监管局等部门参加,负责组织实施道路交通危险点段、危险物品运输、超期车辆、带病车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4.由省建设厅牵头,省交通厅、安全生产监管局等部门参加,负责组织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包括桥梁、隧道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5.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实施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6.由省国防科工委牵头,省公安厅、安全生产监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等部门参加,负责组织实施民爆器材生产经营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7.由省消防总队牵头,省文化厅、卫生厅、安全生产监管局、旅游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等部门参加,负责组织实施商(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学校、幼儿园、医院、饭店、网吧等火灾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8.由省林业厅负责组织实施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9.由郑州电监办负责组织实施电力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0.由省交通厅牵头,省公安厅、安全生产监管局等部门参加,负责组织实施道路运输、公路养护施工单位和水上运输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1.由省水利厅牵头,黄河水利委员会、小浪底建设管理局等部门参加,负责组织实施防汛防洪、病险水库、河道、渔业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2.由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幼儿园、校办企业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3.由省农业厅牵头,省公安厅、农机局等部门参加,负责组织实施农机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4.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实施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设备、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5.由郑州铁路局负责组织实施铁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16.由省旅游局牵头,省文化厅、质量技术监督局、交通厅、安全生产监管局等部门参加,负责组织实施旅游景区景点及其设施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7.由民航河南安全监管办负责组织实施民用航空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8.由省气象局负责组织实施避雷设施、灾害预测预报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9.由省监狱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所属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四)排查治理方式。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
1.坚持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深化煤矿瓦斯治理、整顿关闭工作以及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结合起来,狠抓薄弱环节,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坚持与日常安全监管监察执法结合起来,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加大打“三非”(非法建设、生产、经营)、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治“三超”(生产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运输企业超载、超限、超负荷)工作力度,消除隐患滋生根源;
3.坚持与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强化安全标准化建设和现场管理,加大安全投入,推进安全技术改造,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4.坚持与加强应急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与监控措施,严防整治期间发生事故。
四、重点时段
(一)第一时段(2月至4月):围绕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做好排查治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1.抓紧整改2007年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中排查出的重大隐患,凡能够在短期内完成整改的,务必于3月底前整改到位;暂时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列出计划,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并加强监控。
2.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抗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针对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以及冬春季节用煤用电增加、春运高峰等因素,认真组织煤矿、运输、电力等企业的安全生产,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安全管理,打“三非”、反“三违”、治“三超”,严密防范重特大事故。
3.严把节日放假停产检修煤矿复产安全验收关,严禁停产煤矿未经验收批准擅自恢复生产,严防已关闭煤矿死灰复燃。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检查,消除火灾等重大隐患,全面排查治理交通运输方面的隐患,确保春运安全。
(二)第二时段(5月至9月):围绕汛期和北京奥运会安全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针对这一时期暴雨、洪水、森林火灾、雷电、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特点,把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隧道和其他地下设施,存在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威胁的露天采场和建筑施工工地,存在溃坝溃堤危险的病险水库、河流、尾矿库等作为排查治理的重点,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落实防洪防汛、防坍塌、防泥石流、防火等各项措施,严防引发事故灾难。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加快治理和除险加固进度,确保汛期前整改到位,因工程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的,要加强监测,制定预案。
2.以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和水上交通、特种设备等夏季事故易发的行业领域为重点,对容易引发事故的重大隐患加大治理力度。煤矿要重点防瓦斯、防透水,金属和非金属矿山要防冒顶、防爆破伤害,化工厂、加油站、危险物品运输要防火、防爆、防泄漏、防中毒,建筑施工要防坍塌、垮塌,道路交通要防超载、超限、超速,水上交通要防碰撞、防泄漏。
3.奥运会期间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妥善加以解决和整改,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第三时段(10月至12月):针对第四季度赶任务、抢工期现象增多和冬季雨、雾、冰、雪天气多发的特点,深入推进隐患治理,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1.坚决查处生产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三超”行为,加大对无证勘查开采、以采代探、以掘代采、超层越界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打击非法生产销售火工品、烟花爆竹等行为的力度。
2.指导督促各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冬季安全生产工作,认真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落实防火、防爆、防尘、防静电、防冰雪灾害、防冻裂泄漏以及道路和水上交通防滑、防雾、防碰撞等措施。
3.认真总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健全企业、政府两个层面的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使隐患排查治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省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安全监管等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和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特别要全面落实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健全工作机制,确定牵头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力抓好此项工作。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各省辖市政府要根据各自实际,迅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在2月底前对这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贯彻落实到基层。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负起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总责,组织开展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整改资金和责任,制订隐患监控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并及时向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报告。
(二)突出重点,全面排查治理各类隐患。隐患排查治理要突出四个重点,即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多发、易发的重点地区;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重点企业;全国“两会”期间、汛期、奥运会期间、第四季度等重点时段。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同时,要组织对各地、各行业领域、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治理,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
(三)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政府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要统筹协调好联合督查行动,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措施,规范监督检查的方法和程序,采取巡检、抽检、互检等方式,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加强督促指导。要建立重大隐患公告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逐项整改销号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设、生产、经营等行为,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难以整改到位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取缔。对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而引发事故的,要依法查处,严肃追究责任。
(四)加强舆论宣传,广泛发动职工群众参与。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要通过各种途径教育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和相关单位深刻认识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隐患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要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组织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全面认真细致地查找各种事故隐患。对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走过场的单位要予以公开曝光。
(五)标本兼治,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契机,不断加强和规范安全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实现对隐患登记、整改、销号的全过程管理。要认真分析近年来的典型事故案例,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预防和杜绝同类事故的发生。要全面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治本之策,加快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六)认真负责,切实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报送工作。各省辖市政府、省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要健全信息统计报送工作制度,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组织、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做好隐患自查自改和搞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及时了解和掌握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进展情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将本地、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包括打击“三非”和事故查处情况)进行调度统计和汇总。各省辖市政府和省有关19个牵头部门每月25日前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通过河南省安全生产专网(www.xiexiebang.com)“文件交流”栏目报省安全生产监管局信息调度中心,联系电话:0371―63936993(传真),或发至省安全生产监管局协调处E-mail:hnajj@126.com。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