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4 03:1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锡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锡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第一篇:无锡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无锡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无锡市人民政府令第125号

《无锡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4月1日市人民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市长:朱克江

二○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推动社会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机构编制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本办法所称事业编制,是指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事业单位的人员数额。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经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的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

第四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市和市(县)、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履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职责,并对下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遵循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和精简效能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动态调整。

第六条 按规定权限和程序设置的事业单位和核定的事业编制,是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设置岗位、补充工作人员、配备领导成员、核拨经费和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手续的依据。

第二章 机构管理

第七条 事业单位机构管理包括下列事项:

(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确定和调整;

(二)事业单位的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

(三)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举办单位、名称、规格、类别、内设(分支)机构、经费渠道的确定和调整。

第八条 设立事业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

(二)有明确的职责任务和举办单位;

(三)有合法稳定的经费来源、规范的机构名称和固定 的场所;

(四)业务范围涉及国家实行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的 事项,应当取得法定机关的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九条设立事业单 位,应当由举办单位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 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设立事业单位申请书》。申请应当明确事业单 位职责任务、管理体制、举办单位、名称、规格、类别、经 费渠道、内设机构、编制数额、领导职数和岗位设置,以及 设立事业单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二)具备资质认可、执业许可条件的证明材料。第十条 事业单位的设立应当从严控制。增设事业单位 应当遵循总量平衡、结构调整、有保有压的原则办理。新增 社会公益事业事项能够由政府购买服务或者社会力量承担的,不再新设事业单位。阶段性的,或者任务不多、职能单一的社会公益事业应当由现有事业单位承担。

第十一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跟踪检查评估新设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参考依据。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的名称应当与其承担的职责任务相一致,并与行政机关、企业、社会团体的名称相区别。事业单位一般称院、校、馆、所、台、站、园、队、中心等。事业单位名称冠“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的,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名称冠“江苏省”、“江苏”、“全省”等字样且不冠所在市、市(县)、区名称的,应当按程序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十三条 按照社会功能,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事业单位类别可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进一步细分,具体按中央、省有关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执行。

本办法施行后,不得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不得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应当区别于行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在机构设立时确定。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确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的过程中,应当征求法制部门的意见。

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原则上不得将行政职能授权或者委托事业单位承担。

第十五条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当逐步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公益目标实现。

第十六条 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当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在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规格制度建立前,可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模、职责任务等实际情况参照行政机关的级别确定事业单位的机构规格。事业单位规格的确定,一般不高于举办单位。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内设(分支)机构的规格一般比事业单位的规格低两级。事业单位的内设机构设置应当以业务内设机构为主体,其中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的业务内设机构的比例一般不低于单位内设机构总数的70%。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的经费渠道,应当在事业单位设立时根据其职责任务、类型等情况,确定为全额拨款、差额补贴或者自收自支,并随其职责任务等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

承担行政职能的,以及不能或者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的经费渠道一般确定为全额拨款;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的经费渠道一般确定为差额补贴或者自收自支。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举办单位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申请调整:

(一)职责任务、名称、规格、类别、内设(分支)机构、经费渠道、举办单位等需要变化的;

(二)合并或者分设的。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由举办单位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申请撤销:

(一)上级决定撤销的;

(二)举办单位申请撤销的;

(三)职责任务消失的;

(四)机构性质改变不再作为事业单位的;

(五)合并或者分设后原机构不再保留的;

(六)经批准成立满12个月未组建或者未履行职责任务的;

(七)其他事由需要撤销的。

第二十一条 撤销事业单位,应当由举办单位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撤销的理由和依据;

(二)撤销的方案;

(三)现有人员名册及分流方案、审计报告、资产清算情况表等材料。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设立、变更、撤销后,应当及时到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办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手续,并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第三章 编制管理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事项包括编制员额、编制结构和领导职数(含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的核定、调整。

第二十四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据编制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核定事业单位编制。无编制标准的,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核定。

第二十五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确定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结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分为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和工勤技能人员编制,其中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一般不得低于单位编制总数的70%。

第二十六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动态平衡的要求控制事业编制总量。凡要求新增事业编制的,原则上由举办单位在所属的同类经费渠道的事业单位的编制余额中调剂使用。

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根据人口数量、经济总量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市(县)、区的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进行管理和调控,使各市(县)、区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相对均衡。

第二十七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编制应当实行动态调整。对经批准合并、分设的事业单位,编制应当重新核定;对经批准撤销的事业单位,编制应当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收回或者核销;对职能萎缩的事业单位,编制应当相应核减;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编制应当逐步收回。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含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应当根据事业单位职责任务和编制数额情况,按照交叉任职、优化结构、从严控制的原则核定。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编制只能用于事业单位,不得与行政编制混合使用。举办单位不得自行调剂所属事业单位编制。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不得超出核定的事业编制。

第三十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有计划地控制事业单位编制使用,提高编制使用效率。对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应当建立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保基金经办管理等部门之间的协调约束机制,坚持凡进必考,并按如下程序办理:

(一)事业单位申请编制使用计划,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进行审核;

(二)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由相关部门组织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录;

(三)新补充人员到岗后,所在单位到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办理人员列编手续;

(四)补充工作人员单位凭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更新的《机构编制管理证》到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保基金经办管理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事业单位接收军转干部等国家政策性安置人员前,应当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编制空额、编制结构、领导职数等进行审核。

第四章 审批权限与程序

第三十一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除 机构编制专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外,其他规章、规范性文件不得规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具体事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具体事项,应当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专项办理。禁止擅自设置事业单位和增加事业编制。

上级有关部门不得要求下级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事业单位,不得对下级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作出具体规定。不得将下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作为评比、达标、表彰的条件。

行业标准不作为审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依据。

第三十二条 市直属事业单位的设立、分设、升格、合并、撤销、名称变更、增挂牌子,由市机构编制管理委员会审核后,报省审批;市直属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和市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市属事业单位)的规格确定为相当于副处级及其以上级别的,由市机构编制管理委员会审核后,报省审批;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市属事业单位的设立、分设,经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省审核同意后,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市属事业单位的编制员额的调整,经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省审核同意后,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

市部门(单位)所属的全额拨款、差额补贴事业单位的设立、分设,由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市直属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和市部门(单位)所属全额拨款、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的核定或者调整,由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市属事业单位经费渠道的调整,由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市级其他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由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三十三条 市(县)、区直属事业单位的设立、分设、升格、合并、撤销、名称变更、挂牌,由市(县)、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报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市(县)、区部门(单位)所属事业单位规格确定为相当于副科级及其以上级别的,由市(县)、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报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的设立、分设,经所在市(县)、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同意后,由所在市(县)、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编制员额的调整,经所在市(县)、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同意后,由所在市(县)、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部门(单位)所属相当于副科级及其以上级别的事业单位变更名称、挂牌报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

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无锡新区部门(单位)所属事业单位的设立、分设、合并、撤销、规格调整、名称变更、挂牌、事业编制核定或者调整、经费渠道变更由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报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三十四条 市(县)、区镇事业单位机构限额及事业编制总量的核定和调整,由市(县)、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报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在批准的编制总量内,市(县)、区具体核定各镇事业编制并报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镇事业单位机构调整事宜,由所在市(县)、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报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市(县)、区街道事业单位机构限额及事业编制总量的核定和调整,由市(县)、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报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在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市(县)、区具体核定各街道事业编制并报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街道事业单位机构调整事宜,由所在市(县)、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报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所述事项按如下程序办理:

(一)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事项的办理程序

市(县)、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受理有关部门(单位)提出的书面申请后,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并与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沟通磋商后,提交市(县)、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议。经市(县)、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议通过后,以市(县)、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名义提出书面申请,报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二)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事项的办理程序

市(县)、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受理有关部门(单位)提出的书面申请后,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并与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沟通磋商后,以市(县)、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名义向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经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同意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三)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事项的办理程序

市(县)、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受理有关部门(单位)提出的书面申请后,由市(县)、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或者市(县)、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市(县)、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或者市(县)、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做出批复时,将批复文件同时抄送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

第三十六条 重点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凡需办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参加项目立项的研究、论证工作。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察机关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及其举办单位应当向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市(县)、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向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如实提交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统计资料。

第三十九条 市和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与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人员工资、财政预算、社会保障之间的协调约束机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核准岗位、补充工作人员、配备领导成员、核定工资,财政部门编制预算和核拨经费,社保基金经办管理部门办理社会保障手续,均必须在按规定审批设置的事业单位和核定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范围内进行。

第四十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应当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设置的具体机构(含内设机构)与按规定批准的机构相一致,在编人员数与批准的编制数相对应,在编人员结构与批准的编制结构相对应。

第四十一条 事业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送上一年度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办理《机构编制管理证》年检手续。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定期评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和公益性职责的履行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调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二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均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受理机关应当及时查处,并对举报人的情况予以保密。

除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的事项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及其使用情况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直接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

(一)擅自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事业单位的;

(二)擅自改变事业单位职责任务、举办单位、名称、规格、内设(分支)机构、经费渠道的;

(三)擅自增加、挤占、挪用事业单位编制和领导职数的;

(四)擅自突破编制结构设置岗位和补充工作人员的;

(五)擅自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成员的;

(六)超出编制限额配备财政供养人员、为超编人员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经费的;

(七)违反规定干预下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事项的;

(八)在申报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九)其他违反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四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违反规定程序、权限和标准审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纠正并通报批评,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宁夏回族自治区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82802

【发布文号】宁政发[1991]54号 【发布日期】1991-05-20 【生效日期】1991-05-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1991年5月20日宁政发〔1991〕54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对事业机构编制的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事业机构,是指由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领导的,从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服务,不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不以创造利税和为国家积累资金为主要目的,独立核算的全民所有制单位。

第三条 第三条 本办法管理的事业机构包括:

(一)教育事业单位;

(二)科研设计勘探事业单位;

(三)卫生事业单位;

(四)文化艺术事业单位;

(五)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事业单位;

(六)体育事业单位;

(七)农、林、牧、水、土事业单位;

(八)交通事业单位;

(九)社会福利、城市公用事业单位;

(十)机关附属事业单位;

(十一)公检法司下属事业单位;

(十二)其它事业单位。

第四条 第四条 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内容:单位名称、性质、隶属关系、级别建制、机构设置、职责范围、编制数额、人员结构、领导职数、工资基金、经费来源等。

第五条 第五条 事业机构编制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事业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各级组织、计划、劳动人事、财政、审计、监察、银行等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当配合机构编制部门做好事业机构编制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第六条 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是事业机构编制的主管部门,其职责是:

(一)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事业机构编制的法规和规章;

(二)制定事业机构编制的控制计划和管理措施;

(三)制定事业单位编制定员标准和内部人员比例标准;

(四)监督检查事业机构编制执行情况;

(五)审核各事业单位的工资基金;

(六)负责年报统计分析和事业单位代码标识的分配工作。

第二章 机构和编制管理

第七条 第七条 事业机构的设置、调整及人员编制的增长,应当根据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节约”物原则,因事制宜,合理布局、逐步发展。

第八条 第八条 鼓励有条件的事业单位从事合法的经营活动和有偿服务,实现经费全部或部分自给,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并加强管理。

第九条 第九条 事业编制实行宏观控制、计划管理,并根据其业务范围、服务对象、经费来源等,实行分类管理。逐步推行人员编制计划、人员结构和工资基金管理等办法。

第十条 第十条 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必须明确级别的,可以根据其承担的任务和隶属关系,确定相应级别,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其内部机构设置原则上实行两级制。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凡机构重复设置,工作任务长期不足或者转变为以生产经营和积累资金为主要目的的事业单位应当予以合并、撤销或者划为企业。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应当按下列规定核定编制:

(一)凡国家和自治区已有定编标准的,其编制在定员标准以内核定;

(二)暂无定编标准的,根据其岗位、工作量、经费来源、人员结构及近期发展规划核定;

(三)新建、扩建单位,可以分期分批核定;

(四)新增工作量可以通过单位内部调整人员承担的,不予增加编制;对工作量减少的单位,相应核减编制。

事业编制核定后,不得擅自转移或挤占;事业单位撤销后,人员编制全部收回。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凡核定了编制的事业单位,其领导干部、业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勤人员、临时工及各类聘用人员均应纳入编制之内。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在核定人员编制的同时,应当核定人员结构、领导职数配额和经费来源种类:

(一)人员结构比例:凡国家和自治区有规定的,按规定的比例定。尚无结构比例标准的,可按业务人员65%、行政管理人员20%、工勤人员15%的幅度核定;

(二)领导职数配额:编制五十名以下的配一至三职;编制五十一至二百名的配二至四职;编制二百零一名以上的配三至五职;

(三)经费来源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或差额(定额)补贴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应当从严控制;实行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国家财政不再核拨经费的事业单位,其人员编制可适当放宽。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计划、增干计划、大中专院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生分配闭幕以及军转干部安置计划、必须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批的编制员额内安排。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对事业单位实行编制与工资基金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各事业单位以编制部门审核的编制与工资基金管理册,作为申请调配人员、核拨经费、领取工资的凭据。

第三章 审批权限及程序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凡属事业单位机构的增设、撤并、调整职能、确定级别及增加编制等,应当由业务主管部门写出专题报告,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各级事业单位的设置、调整、更名、确定职责范围和隶属关系等,按下列权限审批:

(一)相当于厅级、副厅级的事业单位,由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其内部机构由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

(二)相当于处级、副处级的事业单位,由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其内部机构由自治区机构编制办公室审批;

(三)区直机关所属科级事业单位以及行署、市所属科级、副科级事业单位,由自治区机构编制办公室审批;

(四)县(市、区)所属科级、副科级事业单位,由行署、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

(五)乡镇所属事业单位(股级)由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各类院校的设置,按下列权限审批:

(一)高等院校,由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家教委审批;其内设机构,由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

(二)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由自治区业务主管部门或行署、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经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或劳动行政部门会同自治区机构编制等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三)高级中学、完全中学、职业高中,由当地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自治区教育厅审批;

(四)初级中学、小学、由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立,属国家科委和人事部审批的,由自治区科委和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按规定的程序报批。其他科研机构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按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各种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等科研性、行业性的社会团体,不使用国家事业编制,不设立专门办事机构,财政部门不核拨经费。

第四章 处罚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凡事业单位擅自增加编制和领导干部职数,超编进入(包括未按结构调入人员),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机构编制部门不审批工资基金,财政部门不核拨经费,计划部门不下达劳动工资计划,组织、劳动人事部门不办理调配手续,银行不支付工资。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同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部门或监察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纠正;拒绝纠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追究其主要领导人的行政责任:

(一)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或者超限额配备领导干部的;

(二)擅自提高机构级别的;

(三)擅自改变单位性质、名称和隶属关系的;

(四)擅自转移或挤占事业编制的;

(五)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每项不调整的;

(六)以各种形式干预下级事业单位机构设置、编制配备的。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集体性质的事业单位和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组织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采油四厂组织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根据《中原油田组织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中油人资[2005]175号)、《中原油田二00六年深化三定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油局人资[2006]99号)文件精神,为加强我厂组织机构编制,规范组织机构日常管理,结合厂情修订本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编制机构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确保生产经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建立合理的人员比例结构,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编制机构的任务是:根据厂生产经营规模和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使厂生产经营活动得以正常运行;完善机构日常管理,不断优化机构设置,用较少的人力资源投入实现企业机能和内部管理职能,不断降低并合理确定人工成本,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二条编制机构的原则

编制机构应遵循五条原则:

1、适应厂生产经营需要的原则;

2、精简、效能的原则;

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协调、机构设置与职能职责相统一的原则;

4、管理职能无重叠、无空白的原则;

5、统一标准、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三条机构编制内容包括:机构设置、撤销、分设、合并;确定和调整机构级别;机构名称变更;调整职能范围;核定人员编制和确定领导职数。

第二章机构编制管理

第四条人力资源科为厂机构编制的业务归口主管部门。非业务主管部门无权上报或审批机构编制,任何部门不得要求下级对口设置机构或硬性规定人员配备比例。其他任何文件、规定、讲话等关于机构编制的内容和要求均不能直接作为设置、调整机构编制的依据,直属单位有权不予执行。

第五条厂组织机构的设置、撤销、分设、合并,确定和调整机构级别,变更机构名称,调整职能范围,确定领导职数,实行厂务会研究决定、行政正职“一支笔”审批。

第六条人力资源科负责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厂机构管理办法,按照管理权限上报、核定、审批厂内机构编制。

第七条人力资源科行使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权。要严格按标准、权限设置机构,按编制配备人员,按职数配备干部。对违规行为,责令限期整改,并视其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等处罚。

第八条机构编制所设的岗位和工种,既要适当分工又要密切合作。对可设可不设的机构不予设置,可合可分的机构

要予以合并。

第九条企业机构设置的形式,根据不同工作、不同生产规模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线制组织机构;

2、职能制组织机构;

3、直线——职能制组织机构;

4、事业部制组织机构;

5、矩阵式组织机构。

机构的编制,必须结合实际,依据厂情和客观需要,从面向市场、深化企业改革出发,本着有利于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化队伍结构、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企业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效益型转变的原则,将几种形式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使设置的机构既具效益性,又具先进合理性。

第十条要根据工艺原则和对象原则的不同特点设置组织机构,或根据厂情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不断优化人、财、物的投入与产出。

第十一条依据上级机构管理权限的规定,三级单位、科级单位、厂机关科室、机关直属单位、油藏经营管理区及四级单位的组建、撤销、名称改变或调整,由厂人力资源科书面申请,提出初步意见,经厂务会研究、主管领导签字盖章后,方可上报人力资源处。经人力资源处研究同意后方可实施。未经正式行文批准的机构,各单位不得提前实施或配备人员。

第十二条厂机关职能科室数及各岗位的职数要按规定配置。厂机关管理职能包括:行政管理、生产管理(生产、调度、技术、安全环保)、经营管理(规划计划、经营、财务、人力资源、资产装备)、党群管理。其中,党群系统机构设置控制在职能科室(岗位)设置限度的25%以内。机关职能部门设置由单位结合实际在设置限额内确定,不强求上下“对口”,可一个机构几块牌子。厂机关职能科室一般不得称“部”,厂属事业性质的单位一般称“站”、“所”、“室”,不得称“处”、“中心”。除油藏经营管理区外,基层单位一般称“队”、“组”、“站”。

第十三条厂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三定”方案形式报人力资源处,经审批后实施。

第十四条厂内原则上不设三级单位。对部分具有相当规模、生产专业性强、施工流动性大、涉及核算单元较多且由厂机关直接管理难度较大的单位,可根据生产需要,暂时允许设置三级单位。设立直接生产三级单位的管理幅度不低于260人,设立辅助生产单位的管理幅度不低于120人。

厂属单位可暂设为三级单位的为:油气集输大队、供电大队、维修大队、生产服务大队、治安保卫大队。除以上单位外,其他机构可按标准设置为科级单位。

科级单位本着“综合服务、系统管理、优化流程、严格控制”的原则设置,其内部机构按班组确定。

第十五条四级单位设置

1、四级单位按业务范围和工艺流程设置。油田有定员标准的,按标准配备人员;无定员标准的,用工总量须达到20人以上。低于20人的,不得设置四级单位,可按业务范围和工艺流程设置直属生产、工作班组,并列入业务相近单位管

理。

2、油田主体专业队种严格按基层单位进行设置。对外闯市场或流动施工作业的专业队,原则上可按高于机构级别配备主要负责人,享受相应待遇,但专业队仍按基层单位进行管理。

第十六条外闯市场的直属单位,可根据国际和油田外部市场工程项目需要成立项目部,作为机关直属临时单位管理。第十七条三级单位和科级单位管理人员职数在以下范围内确定:

1、三级单位:三级单位的管理人员有定员标准的按标准执行,无标准的:定员在120人~300人之间,设置下限为12人;定员在300人~500人之间,设置下限为20人。管理人员(含科级干部、计算机文字录入与处理、公务、通讯、资料、收发等操作服务岗位人员。厂机关、科级单位机关同此)具体职数可采用插入法求得,即:

D=R1+

式中:

D——定员控制标准;

W——单位定员或用工总量;

R1——区间内定员控制标准的下限;

R2——区间内定员控制标准的上限;(R2-R1)(W-W1)(W2-W1)„„„„„„„„„„„„„(1)

W1——区间内定员或用工总量的下限;

W2——区间内定员或用工总量的上限。

2、科级单位:科级单位的管理人员有定员标准的按标准执行,无标准的,定员在100人及以下的,管理人员控制在8%以内;定员在100人至120人的,管理人员下限控制在8人以内;定员在120~300人之间,设置下限控制在10人以内。管理人员具体职数可采用公式(1)求得。

第十八条科级干部职数

1、厂机关科级干部职数:科室定员在4人及以下,科级干部职数1人;定员在4~7人,控制在2人以内;定员在8人及以上,控制在3人以内。科级干部职数不得超过科室限额数的两倍。

按局规定,设行政正职助理或副总师,需经油田主要领导批准,设置限额控制在8人以内。

2、三级单位:定员在301~600人之间,控制在5人以内;定员在120~300人之间,控制在4人以内。

3、科级单位:定员在121人以上,科级干部职数控制在4人以内;定员在51~120人之间,控制在3人以内;定员在50人以下,控制在2人以内;定员不足10人的,按1人配备。

油藏经营管理区定员在200人以上的,科级干部职数控制在5人以内;定员200人及以下的,科级干部职数控制在4人以内。

科级干部限额以内,单位党政正职宜兼则兼,宜分则分。党政正职分设的,根据工作需要可交叉任职。

外闯市场设立的项目部,其科级干部职数可根据市场需要,结合项目期限和工作性质配备,以在现有科级职数限额内

调剂为主。

第十九条四级单位的设置

四级单位一般设小队。

上级或厂有标准的,四级单位按标准设置,无标准的,用工总量须达到20人以上。低于20人的,不得设立四级单位,可按业务范围和工艺流程设置直属生产、工作班组,并列入业务相近的单位管理。

第二十条应按职责范围和工作量设置岗位,能兼职的不设专人。不强求对口设置机构,尤其要避免因强求对口设置机构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产生低效岗或无效岗。

第二十一条要充分发挥现有职能科室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当出现临时工作或临时任务时,应不设或尽可能少设临时机构。如遇突击工作,非设临时机构不可的,设置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超过三个月的,一旦工作结束必须立即撤销。

第二十二条大队不设职能机构,只设职能人员。大队可根据需要组成若干业务组,但不设专职组长。

第二十三条班组的调整须报人力资源科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四条在编制机构和机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关单位要协助人力资源科做好下列工作:

1、提供有关生产计划、任务、规模、新建或扩建项目的设计、规划及设备、装置、工艺流程等方面的资料;

2、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会审本系统机构编制方案;

3、根据本系统生产经营动态提出机构优化设置方案。

第二十五条编制机构工作一年进行一次(上级、厂另有要求时从上级和厂规定),经讨论确定后一般不再调整;如遇生产规模、生产工艺、生产经营任务等发生较大变化须调整时,经批准后可做调整。

第二十六条厂应努力达到或完成上级 “三定”考核指标:

2006年“三定”考核指标为:

1、“三定”方案提高水平

2006年“三定”方案四项指标要在2005年“三定”批复限额基础上有不同程度地压缩:机关职能科室和三级(科级)单位数量(Y1);科级职数(Y2);

二、三级机关人员(Y3);各级管理人员总量(Y4)。

Y=Y1×30%+Y2×30%+Y3×20%+Y4×20%„„„„„„„„„„(2)

2、待岗常量

量化考核的待岗常量原则上不低于职工总量的1%。

3、专业技术岗位聘任

三级师及以上专业技术岗位必须严格按油田核定的职数进行聘任。

今后油田每年将根据“三定”管理重点对相应考核指标进行调整。

第三章附 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生效,厂原有关规定同时废止。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解释权归采油四厂人力资源科。

第四篇: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甘肃省人民政府令

第54号

《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2月4日省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徐守盛

二○○九年二月十一日

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机构设置,加强编制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各级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职责配置、机构设置、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以及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所称行政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办事机构。

本办法所称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本省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机构编制的,从事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本办法所称编制,是指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数额。

第三条 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负责全省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市州、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指导和监督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工作。

第四条 机构编制管理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坚持集中管理、依法审批,精简、统一、效能,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

第五条 行政机构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不得混用、挤占、挪用或者自行设定其他类别的编制。

第六条 依照法定程序设置的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和核定的编制,是录用、聘用、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导成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的机制。设置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和核定编制,应当考虑财政供养能力,实有人员不得突破核定的编制。对擅自设置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和增加编制的,不得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

第七条 上级行政机构、事业单位不得干预下级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工作,不得要求下级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机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不得作为审批机构编制的依据。

机构编制事项,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除专项机构编制规范性文件外,其它规范性文件不得规定机构编制具体事项。

第八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确定民族自治地方的机构编制时,应当考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际需要。

第二章 行政机构的机构编制管理

第九条行政机构的职责配置,应当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参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确定,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机构精简、权责一致,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

第十条 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调整,应当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在国家和省上规定的机构限额内进行。

在一届政府任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应当保持相对稳定。第十一条 坚持一项职责原则上由一个行政机构承担,确需多个行政机构承担的职责,应当明确职责分工,分清主次责任。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工作部门。省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分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设立办事机构,或者根据工作实际设立若干岗位。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应当严格控制。确需设立的,要按照规定程序审批,不得设置实体性办事机构,具体工作由有关的行政机构承担。

为办理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在设立时应当明确规定其撤销的条件和期限。

第十四条 行政机构的名称、规格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称委员会、厅、局、办公室,机构规格为厅级;其内设机构称处、室,机构规格为处级。

(二)市州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称委员会、局、办公室,机构规格为处级;其内设机构称科、室,机构规格为科级。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称局、办公室,机构规格为科级。

(四)部门管理机构的规格,根据其主管部门的规格确定。

(五)省以下垂直管理机构的直属机构和派出机构,根据派驻地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机构规格确定。

第十五条 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名称、规格,应当按照下列权限和程序办理: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名称、规格,由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经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名称、规格,由该行政机构提出方案,报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事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名称、规格,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方案,报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四)省以下垂直管理机构的直属机构、派出机构和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名称、规格,由省直行政机构提出方案,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十六条 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名称、规格,应当制定方案。

(一)设立行政机构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1.设立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机构的名称、规格、职责和隶属关系;

3.与相关行政机构的职责划分情况;

4.内设机构的数量、名称、规格和职责;

5.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二)撤销、合并行政机构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1.撤销、合并机构的依据和理由;

2.撤销、合并机构后职责的转移情况;

3.撤销、合并机构后编制调整和人员安置意见。

(三)变更行政机构名称、规格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1.变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变更后的机构名称、规格、职责和隶属关系;

3.内设机构的调整和职责划分情况;

4.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调整情况。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在必要时,经批准可以设置派出(驻)机构。派出(驻)机构的设置,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参照内设机构的审批程序办理。

第十八条 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根据国家批准的行政编制,对全省行政编制实行总量管理,分配使用省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

市州、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在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下达的行政编制限额内,分配使用本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专项行政编制的调整,由相关省直行政机构提出意见,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二十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根据行政机构的职责和工作需要,核定编制。行政编制在机构设立时一并核定,并根据职责的变化,适时调整。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调整职责的需要,可以在行政编制总额内调整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编制。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层级之间调配使用行政编制的,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工勤技能人员,按行政编制的比例配备,并应控制在15%以内。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核定:

(一)省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核定4—5名;

(二)市州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核定3—4名;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核定2—3名。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核定:

(一)编制在5名以下的,核定1—2名;

(二)编制在6—10名的,核定2—3名;

(三)编制在11—20名的,核定3—4名;

(四)编制在21名以上的,核定4—5名。

第二十五条 行政机构不得超过核定的编制数额和领导职数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国家公务员。

第三章 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

第二十六条 设立事业单位,应当向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论证报告和证明材料,内容主要包括:单位名称、机构规格、设立目的、隶属关系、职责任务、内设机构、人员编制、人员结构比例、领导职数、经费来源及其它文件和资料。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的设立,应当按照下列权限和程序办理:

(一)厅级事业单位的设立,由其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按规定程序报批;省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所属处级事业单位的设立,由该工作部门提出意见,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二)市州所属处级事业单位的设立,由市州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经市州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三)县市区所属科级事业单位的设立,由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经县市区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市州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市州、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规定权限审批设立的事业单位,应当报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的设立,应当按照下列权限和程序办理:

(一)厅级事业单位的内设机构,为处级建制,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二)处级事业单位的内设机构,为科级建制。市州所属处级事业单位的内设机构,由市州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三)事业单位内设的专业技术机构,不确定机构规格,根据工作需要由事业单位自行设置。

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的名称应当规范、准确,能够体现事业单位的特点,与党政机关、企业、社会团体和市场中介组织等名称相区别,一般称院、校、所、站、台、社、团、中心,不使用厅、局、办、厂、公司、学会等名称。

第三十条 事业单位的职责应当以举办宗旨、公益服务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确定。在批准设立时,应明确职责配置,合理界定职责范围。

除法律、法规授权和行政机构依法委托外,事业单位不得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第三十一条 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应当根据其职责配置的不同情况,确定为财政全额拨款、财政差额补贴或者自收自支。

第三十二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变更或者撤销:

(一)改变机构名称、加挂牌子;

(二)改变机构规格、隶属关系和经费来源;

(三)机构合并、分设、划转或者转制;

(四)依照法律、法规予以撤销;

(五)职责任务消失;

(六)其他需要变更或者撤销的事项。

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的变更、撤销应当由其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方案包括下列事项:

(一)变更、撤销的理由和依据;

(二)变更、撤销后职责任务的转移情况;

(三)变更、撤销后编制调整和人员安置意见;

(四)变更、撤销后资产处置和债权债务清算意见。

第三十四条 按本办法的规定批准设立、变更、撤销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登记。

第三十五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上制定的定编标准,核定事业单位的编制;没有定编标准的,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核定。

第三十六条 核定事业编制,应当按照下列权限和程序办理:

(一)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省人民政府直属及其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编制进行审批和管理,对市州事业编制和乡镇事业编制进行总量控制。

(二)市州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下达的事业编制调控数内,对所属事业单位的编制进行审批和管理,对县市区事业编制进行总量控制。

(三)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省、市州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下达的事业编制调控数内,对所属事业单位的编制进行审批和管理。

第三十七条 在核定事业单位编制时,应当核定人员结构比例。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一般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三种人员结构比例按有关规定确定。

第三十八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批准合并、分设的事业单位,应当重新核定编制;对撤销、转制的事业单位,应当核销编制;对职责任务、隶属关系、经费来源等发生变化的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变化调整编制。

第三十九条 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核定:

(一)编制在10名以下的,核定1—2名;

(二)编制在11—50名的,核定2—3名;

(三)编制在51—100名的,核定3—4名;

(四)编制在101—200名的,核定4—5名;

(五)编制在201—400名的,核定5—6名;

(六)编制在401—600名的,核定6—7名;

(七)编制在601名以上的,核定7—8名。

编制在1000名以上的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适当增加领导职数。第四十条 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核定:

(一)编制在5名以下的,核定1—2名;

(二)编制在6—10名的,核定2—3名;

(三)编制在11名以上的,核定3—4名。

对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不确定机构规格、由事业单位自行设置的内设专业技术机构,不核定领导职数。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会同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二条 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

(二)制定的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三)机构改革方案的执行情况;

(四)机构限额、编制总量的控制情况;

(五)职责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执行情况;

(六)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的执行情况;

(七)受理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举报和查处情况;

(八)机构编制的统计情况;

(九)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行机构编制考核制度。机构编制工作的执行情况,纳入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考核的内容。

第四十四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确保设置的具体机构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相对应。

第四十五条 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应当每年向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如实报告其机构编制管理情况,准确提供机构编制统计数据。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如实向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交机构编制统计资料。

第四十六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定期评估机构和编制的执行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依据。

第四十七条 在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情况下,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将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政策、管理权限、审批程序、办理结果等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十八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受理机关对举报者应当予以保密,并对举报的事项及时查处。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建议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擅自设立、撤销、合并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职责、规格、名称和隶属关系的;

(三)擅自增加人员编制或者改变编制使用范围的;

(四)擅自超过核定的编制配备工作人员,超规格、超职数配备领导成员的;

(五)违反规定为超编人员办理录(聘)用、调配手续的;

(六)违反规定为超编人员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人员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

(七)违反规定干预下级行政机构、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的;

(八)隐瞒、谎报、拒报机构编制管理情况及统计数据的;

(九)妨碍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

(十)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审批机构编制,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省各级党委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1990年5月7日颁布的《甘肃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甘政发〔1990〕71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宁夏回族自治区事业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发布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2-07-05 【生效日期】2002-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事业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宁夏回族自治区事业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已经2002年6月2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马启智

二○○二年七月五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事业机构,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投资兴办的,从事教育、卫生、文化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本规定所称事业编制,是指事业机构的人员数量定额,包括编制结构比例和领导职数。

第三条 第三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第四条 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应当符合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第五条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事业机构依法从事经营活动,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实现经费部分或者全部自理,减轻财政负担。

第六条 第六条 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在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的领导下,对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设区的市、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在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做好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第二章 事业机构管理

第七条 第七条 事业机构管理事项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业机构的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

(二)事业机构的名称、规格、内设机构以及主管部门的确定或者变更;

(三)事业机构职责的确定或者调整。

第八条 第八条 设立事业机构,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规模效益、发挥综合功能。

现有事业机构能够承担新增工作任务的,不再新设事业机构;可以由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公益事业,不再新设国家投资兴办的事业机构。

凡工作任务长期不足、工作任务转移或者业务相近、重复设置的事业机构,应当精简、合并或者撤销。

第九条 第九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直属事业机构按照下列规定设置:

(一)设区的市直属事业机构的设置限额为10个;

(二)县(市)直属事业机构的设置限额为8个;

(三)市辖区直属事业机构的设置限额为5个,其所辖乡(镇)较多的为8个。

第十条 第十条 设立事业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体的主管部门和明确的职责;

(二)合法的经费来源;

(三)规范的机构名称、固定的工作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设立事业机构,应当向本规定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的机关提出申请。申请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设立事业机构的必要性;

(二)名称、职责及其主管部门;

(三)编制员额、编制结构比例、经费形式;

(四)审批机关需要的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事业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

(二)承担行政部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所必需的技术性、辅助性工作;

(三)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规章委托行使行政管理职责。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事业机构的等级规格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评定。国家和自治区尚未制定事业机构等级规格评定标准的,可以参照行政机构的行政级别,确定相应的规格。

直属事业机构的规格,不得高于同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行政级别;所属事业机构的规格,不得高于同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行政级别。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事业机构编制员额在20名以上的,可以设置内设机构,并确定内设机构的规格。相当于行政机构正处级以下规格的事业机构,只能设一级内设机构。内设机构的规格,应当比事业机构的规格低一级。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事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

(一)主管部门决定撤销的;

(二)原定工作任务结束的;

(三)因性质改变,不再作为事业机构的;

(四)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合并、分设或者撤销事业机构,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申请书包括下列内容:

(一)合并、分设或者撤销事业机构的依据;

(二)原事业机构职责的转移、消失情况;

(三)原事业机构编制员额的处理意见。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下列单位不得批准新设为事业机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

(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三)新建宾馆、饭店、招待所等经营性单位;

(四)各类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

(五)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其他单位。

第三章 事业编制管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事业编制管理事项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业编制员额的核定或者调整;

(二)事业编制结构比例及经费形式的核定或者调整;

(三)事业机构领导职数的核定或者调整。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自治区对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测算出设区的市、县(市、区)事业编制的控制数,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区的市、县(市、区)不得突破事业编制控制数审批事业编制。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以及国家规定使用行政编制或者专项编制的其他机关不得使用事业编制。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事业机构的编制员额,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定编标准的低限核定或者调整。国家和自治区没有定编标准的,应当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必设工作岗位核定或者调整。机关后勤服务事业编制员额的核定或者调整,不得高于与其对应的行政编制或者专项编制员额的13%。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核定事业机构编制结构比例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得低于编制员额总数的75%;

(二)管理人员编制不得高于编制员额总数的15%;

(三)后勤服务人员编制不得高于编制员额总数的10%。核定回族聚居地区教育、卫生等事业机构的编制员额,应当确定适当比例的编制用于回族从业人员。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事业编制经费形式分为全额预算、定额补助和自收自支三种。核定或者调整事业编制,应当确定其经费形式。

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不得改为定额补助或者全额预算事业编制;定额补助事业编制不得改为全额预算事业编制。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核定事业机构领导职数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编制员额在20名以下的,核定1至2职;

(二)编制员额在21名至50名的,核定2至3职;

(三)编制员额在51名以上的,核定3至4职;

(四)事业机构的内设机构,编制员额平均在10名以下的,核定1职;

(五)国家和自治区对核定事业机构领导职数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经批准合并、分设的事业机构,应当重新核定事业编制;经批准撤销的事业机构,原核定的事业编制应当核销。

第四章 审批权限与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申请设立、变更事业机构管理事项或者事业编制管理事项(以下简称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事项),由其主管部门或者代管部门向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提出申请;没有代管部门的,可以直接向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提出申请。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直属事业机构的机构编制管理事项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审批:

(一)自治区直属事业机构的设立、合并、分设、撤销,由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其他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事项,由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或者由其委托的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批。

(二)设区的市、县(市、区)直属事业机构的设立、合并、分设、撤销,由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报上一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其他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事项,由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或者由其委托的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批。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所属事业机构的机构编制管理事项,由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或者由其委托的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批。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确定为事业机构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机构编制管理事项,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审批:

(一)高等学校的设立、合并、分设、撤销,由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提出意见,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二)中等专业学校及技工学校的合并、分设、撤销,由其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其中,设区的市、县(市、区)所属的,应由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意见;

(三)普通高级中学、职业中学、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及小学的设立、合并、分设、撤销,由举办地设区的市、县(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市辖区所属的,应当由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事项,由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或者由其委托的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批。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社会公益型科学研究事业机构的设立,由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自治区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共同审核,报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机构的设立,应当按照国家或者自治区有关规定进行资质审查或者办理相关手续后,按程序报批。

行政部门对前款规定的事业机构的设立进行资质审查或者办理相关手续时,应当征求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意见。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或者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批的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事项,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将审批文件报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对违反本规定审批的有关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事项,应当及时行文予以纠正。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财政、人事行政部门应当以法定的事业机构编制为依据,编制人员经费预算、工资总额计划和增人计划。

第五章 罚则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无锡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锡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无锡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无锡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无锡市人民政府令 (第125号) 《无锡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4月1日市人民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6月1日......

    威海市机构编制管理办法1992

    威发〔1992〕49号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委、市政府同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制定的《威海市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市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

    大安市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机构编制管理的约束监督机制,切实管住管好机构编制,根据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国......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及预算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是指主要通过生产精神产品和提供各种劳务的形式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事业单位具体分为......

    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机构编制方案说明

    **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机构编制方案说 明 根据郑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的通知》(郑编〔2008〕36号)精神,原**市社会保障局更名为**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为使更名后......

    青岛市党政群机关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青岛市党政群机关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各级党政群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根据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

    XX市机构编制网站管理办法

    XX市机构编制网站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XX市机构编制网站(下简称市编办网站)的管理,确保其高效安全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河南省出台《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河南省出台《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领导职数不超过7职 严惩超编、冒领等行为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