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欢庆中国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
欢庆中国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
张光斗
水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也是工农业生产必需的。在另一方面,江河洪水造成对生命财产的严重灾害。所以我国几千年历史是与洪水斗争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但是由于历朝历代以及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腐败无能,江河失治,洪水泛滥成灾,黄河改道七次,三年两决口,长江等流域也常发生严重洪灾。水利失修,干旱灾害频仍,常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毛泽东主席指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并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对三峡工程,毛主席批示要“积极准备,充分可靠”,周恩来总理领导制订长江、黄河等流域规划,并亲自主持三门峡枢纽、密云水库、丹江口枢纽、葛洲坝枢纽等工程的研究。周总理还领导了三峡工程的前期工作。邓小平同志指出“防洪斗争的胜利,是集体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胜利”。他大力支持兴建三峡工程和黄河上游的水电开发。江泽民主席批示“加强水利建设;要未雨绸缪,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指示,加强治理开发,使黄河造福于中华民族。我国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
50年来:国家为水利建设进行了许多立法。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
河水利综合规划的决议》,后来国务院批准了长江、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流域规划,这些流域规划是治理开发各河流的依据。国家先后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为水利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务院陆续发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河道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水利列为基础设施建设首位。实行依法治水,使水利事业蓬勃发展。
在水利建设中,江河干支流上加高加固和修建了大量堤防,整治江河,提高了防洪能力。修建了官厅、佛子岭、大伙房、密云、岳城、潘家口、南山、观音阁、桃林口、江垭等大型水库,为防洪、蓄水服务。修建了三门峡、青铜峡、丹江口、满拉、乌鲁瓦提等水利枢纽,是防洪、蓄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这些工程中有各种形式的高坝,我国坝工技术有飞跃的发展。在灌溉工程方面,修建了人民胜利渠,是黄河下游第一个引黄灌溉渠。还修建了淠史杭灌区、内蒙古引黄灌区、林县红旗渠、陕甘宁盐环定扬黄灌区、宁夏扬黄灌区等。还首创了拍卖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地的“四荒”资源使用权,推广了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自行管理的“五自”经验,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在水土保持方面,大规模进行江河上游的小流域治理,修建谷坊、淤地坝,建设梯田,植树种草,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减少入河泥沙,取得很大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跨流域引水工程方面,修建了东港供水、引滦入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引黄济青、万家寨引黄入晋等。我国取水、输水、灌溉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在水电建设中,修建了狮子滩、新安江、刘家峡、新丰江、六郎洞、葛洲坝、白山、东江、龙羊峡、李家峡、鲁布革、天生桥、二滩等各种类型的大型水电站,还修建了数以万计的中小型水电站。我国装机容量位居世界前列,在水电站技术上达到国际水平,能修建各种类型、条件复杂的大型水电站。
值得大讲的是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1994年开工的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保证荆江河段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在千年一遇洪水时,加上中游分蓄洪,可保荆江河段安全。年发电847亿千瓦时,年单向通航量5000万吨,万吨船队能直达重庆,还能增加下游供水量,效益是巨大的。这是世界第一的大而复杂的工程。
1994年小浪底工程开工,工程建成后,可提高下游河道防洪标准到千年一遇,减淤20~30年,能蓄水50亿立方米,供下游用水,年发电60亿千瓦时。这个工程河床覆盖层深,左岸隧洞多,还有地下厂房,堪称世界上最复杂而困难的工程之一。
50年不断的水利建设,在防洪、抗旱、发电、水土保持,支持工农业生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防洪方面,修建和加高加固大江大河堤防26万公里,兴建水库8.5万座,总库容4924亿立方米,初步控制了常遇洪水,保护了4亿多人口、470座城市、5亿亩耕地和大量交通道路、油田等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后,战胜了历次大洪水和严重的干旱灾害,黄河年年安澜。1998年大洪水,长江堤防保持安澜,松花江、嫩江主要城市和河段保证了安全。
在农田水利方面,灌溉面积发展到8亿亩,灌区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75%,棉花和蔬菜产量的90%,我国以占世界近10%的耕地面积,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在供水水源方面,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扬水工程,抽用地下水,农业灌溉和城市工业供水水源已经初具规模,乡镇供水发展迅速,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5800亿立方米。修建各种农村饮水工程315万处,解决了2程,初步解决了区域水资源分布和乡工农业用水的矛盾,缓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用水的需要。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将得到进一步缓解。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正在规划中,时机成熟也将兴建。
在水电方面,目前大中小型水电站装机6400多万千瓦,年发电约2080亿千瓦时。大型水电站供应了工业和城市用电,支持灌溉用电。中小型水电站供应全国1/3的县、45%国土面积和70%贫困山区的用电。三峡工程建成后水电装机大幅度地增加,并可联系全国电网,互相调济。
在水土保持方面,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新中国成立后,累积治理水土
流失面积78万平方公里,兴修梯田、坝地和治沙造田1.7亿亩,绿化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地6亿亩。水 土保持可拦蓄泥沙15亿吨,减少入河泥沙,对治河有很大帮助,是治河之本。目前入黄泥沙已减少3亿吨。
在河湖水污染治理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向河湖水库等水体排污的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淮河、辽河海河、滇池、太湖等治理重点取得进展。大江大河大湖的水质保护规划正在制订。
在水利科技方面,水文、水利地质、河流动力学、泥沙、水工结构、岩土工程、水工材料、防洪、灌溉、发电、水土保持、水质保护、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科技,都有很大发展,为水利建设作出了贡献,特别是高新技术在水利科技中的应用有了很大发展,如计算机数学模型分析、遥感技术、卫星通信等。我国水利建设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水利科技的进步。
由此可见,50年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伟大成就,这是依靠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依靠全体水利工作人员的拼搏奋斗。进入21世纪,我们必须发扬这种精神,水利建设将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在欢庆水利建设伟大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水利建设中的不足。我国在21世纪水利建设的持续发展,要使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协调配合,我们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当前水利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洪涝灾害严重,供水水源紧缺,江河湖库污染。还有在水电方面没有充分利用水能资源。
在防洪除涝方面,大江大河大湖干支流防洪除涝标准不够高。为此必须贯彻国务院的方针:“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首先要加固堤防,特别是地基防渗处理。要整治河道,稳定洪道,平垸行洪,清除阻流障碍物,进行必要的裁弯取直。建设好分洪区和安全措施,控制围湖垦田,迟田还湖,准备必要时的蓄洪垸,还要疏浚河湖。兴建干支流水库,加大已有水库防洪库容,加固病库。加强除涝能力。增建非工程措施,提高防洪调度水平,改进抗洪抢险技术。对中小河流也要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因为总的洪灾损失是很大的。在21世纪,首先是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要逐步提高防洪标准,特别是城市的防洪标准,然后要安排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方案,不能影响国家经济大局。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入河泥沙量大,淤积河湖,使洪水难治,所以水土保持是治河之本。国家重视水土保持,取得很大成绩,但力度仍需加大,有些地方甚至还存在破坏水土、增大流失的现象。要贯彻国务院的指示“封山植树,退耕还林”。要因地制宜,植树种草。进行小流域治理,修谷坊和淤地坝。不能在15度以上的坡地上垦田。严禁破坏水土,增大流失。水土保持工作见效较慢,要加大投入,长期持续进行。
在供水水源方面,目前我国灌溉面积虽发展到8亿亩,但每年干旱成灾面积3亿~4亿亩,工业城市缺水的有300余座。但必须看到我国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十分浪费。目前年可供水量5800亿立方米,其中灌溉用水占75%,工业和城市用水占25%。21世纪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灌溉面积将增加,经济继续发展,用水量将更大。我国水资源紧缺,全国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4,而华北地区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的1/20。我们必须开源与节流,而以节流为先。农业节流有:节水灌溉,包括渠系配套和防渗衬砌、管道输水、平整土地、畦灌、渗灌、喷灌、滴灌、微灌等,还有薄膜覆盖;节水农业,包括改善种子、水作物改旱作物、开发耐碱作物、改进灌溉制度等。工业节流要改用节水流程和设备、多次重复用水等,在缺水地区不发展耗水工业。城市发展规模和人口要控制,城市和生活用水要用节水设备。开源要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利用雨水、修水窖、建水库和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开发地下水、扬河水、地面水和地下水联合应用、利用微碱水、海水和用处理过的污水等。在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后,条件许可还可进行跨流域调水。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目前江河湖泊水体污染十分严重,影响了人民身体健康,污染土壤,而且减少了原本已紧缺的可用水源。必须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加强水质监测,确定允许排污入水体的标准,以便水体自净。要严格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超标准排污的,收排污费.用以处理污水。污水资源化后,要分配用水,用水要收费。水污染防治是除害兴利的大事,特别是我国水资源紧缺,更应大力防治。在水电方面,我国已装机6400多万千瓦,约占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8%。水电是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也是廉价能源,应优先开发,世界各国都是如此。我国水能资源集中在西南地区和黄河上游。在华东、华中地区大水电站已修建过半,还可修建大量中小型水电站。21世纪修建大型水电站主要在西南地区,要远距离输电到华中、华东。水电的特点是投资较大,有季节性电能。如火电计入煤矿和铁路投入,则与水电相近。但水电运行费用很低,且无污染。水电经济政策要考虑水电的特点,要加长投资偿还期,降低利率,年还本息后纳税,降低税率,长期坚持这一政策对国家是有利的。
在水利科技方面,21世纪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而防洪减灾,减少水土流失,与天斗争,难度很大。要修高坝大库,抗高地震烈度,进行跨流域调水,搞工农业节水,防治污水,有大量科技问题。更需要研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水利。要加强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在水利科技中利用高新技术。要加强信息系统,进行国内外科技交流,学习国外科技。我们必须有新科技才能交流。
第二篇:中国与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文档
中国共产党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大安乡青山小学
王波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顺应中国国情而产生的,它代表中国最广大的工人和农民阶级,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革命的过程中,他不断的成熟,不断地改变战略方针,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个正确战略决策,他放眼世界,正确的看到当今世界以和平发展为主,果断的结束了阶级斗争,实行改革开放,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改变,改革开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也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带领中国走向伟大的复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伟大成就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几年头。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30年来的历程,总结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探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能够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进一步指导实践。改革开放30几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它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表现为一个融经济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建设、精神成长、国家崛起为一体的全面进步过程。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三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在努力的发展和进取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致历程
“1978年以前的中国的格局可能是最糟糕的局面。”1978年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自守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的经济列车在运行了20多年后,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陷入了空前的泥潭。但是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开放这个宏伟目标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改革的初始、试点和探索阶段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又称市场取向改革)正式起步。全会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清算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经济建设,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要想变成全党的共识,成为全民的行动,尚需时间,必然会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从1979年至1992年共13年时间。其中又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邓小平在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指出:“今后一个长时期,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要抓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十二大报告提出,要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各自的范围和界限;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按照上述方针,这个时期的改革和开放的主要举措有: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取得巨大成就;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79年7月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特区。
第二阶段(1984~1989年):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1984年起,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为适应这种转变,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样把社会主义经济界定为商品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的确是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第二阶段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农业方面,进一步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着力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工业方面,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工资改革是1985年的重要改革任务;对方开放方面,1984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特区时做出了“特区是对外开放窗口”的讲话,进一步推动了开放。
第三阶段(1989~1991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9年春天的“政治**”之后,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反复。1989年6月之后,报刊上陆续出现批判“市场取向”、“市场化”、“市场经济”的文章。有的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第三阶段虽然存在一些争论,但改革开放的步伐并未停止。主要的改革措施有:通货膨胀的出现及其治理;继续加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开始起步并有所发展;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运行;在对外开放方面,1989年春夏“政治**”之后,由于西方的“制裁”,吸引外资有所下降,外贸增长不多。
(二)确立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的决议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巡视南方时发表了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及其重要的谈话。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框架的设计是:“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密切结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以完善为主题的改革开放新阶段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和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灌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进入了以完善为主题的新阶段。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过努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过程中,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包产到户”、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以全面攻坚为特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步深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2.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
改革逐步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发挥了主导作用。3.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
近几年,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改进政府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民航、铁路、文化、出版和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政策限制实现重要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4.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
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只允许劳动参与价值的分配。在经过不断的思想解放后,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各种非劳动要素也可以参与价值的分配,强调要建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建立了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机制。同时,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5.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国家计划进行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特别是货币政策更是非常欠缺。经过30几年的不断改革,原来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已被现在的指导性计划和规划所取代,原来的国家计委已改为国家发改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强。同时,我们还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6.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最近30几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中国的GDP以每年接近于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2.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跨过2万亿美元台阶,跃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由2001年的4.2%提高到2005年的5.0%。人均GDP则由1978年的257元提高到2006年的15930元。
3.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解放初期,我国没有一种农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工业更弱。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三、四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糖产量位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六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3.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4.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
(一)必须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
所谓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地改革。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许多方面: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先着力发展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国有制经济,然后重点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先发展商品市场,然后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改革先调后放,调放结合,并逐步同国际市场价格相联系;生产、流通、价格等都出现计划内外双轨制,然后向市场单轨制过渡;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内地推开,实现全方位开放等等。
(二)要防止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我国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也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着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2.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
3.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经导致了严重而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
(三)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从现实中可以看出,后者是滞后于前者的。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才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往往是推而不动或大推小动,甚至越改越令人不满意,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四)技术创新落后于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进行,可以说制度创新是明显的。但是,技术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是严重滞后的。技术创新滞后于制度创新的后果就是当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效率完全发挥出来之后,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趋于消失。
四、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改革开放30几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现在中国的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排在第一位;我们的载人航天飞机已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工程也正在顺利进行,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二)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
1978年,中国光农村的贫困人口就有2亿5千万,占总人口的30%。到2006年的时候降至2148万,仅占我们总人口2.3%。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表明: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也就是说,中国为世界脱贫事业是做出巨大贡献的。
(三)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
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面貌带来的历史性变化,还不仅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人们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选择,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自主、独立,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精神领域的一个最大变化。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富起来了,但是我们要防止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空虚。
30几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灌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第三篇: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利建设
课程论文
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利建设
谢艳萍
摘要:历史证明水利建设的成与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兴与衰,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位于世界水平的1/4,缺水状况在我国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新世纪,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的利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也将产生一系列变化。水已成为我国持续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关键词:水资源;水利建设;供需矛盾;洪涝灾害;水力发电;大坝
Abstract: history has proved that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success or failure determines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s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in the world located in the levels of 1/4, water shortages exist generally in our country, and there is a growing trend.The new century, along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onditions will produce a series of change.The water has become our country develops continuously is principal restrict factors.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floods hydroelectric dam 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中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中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1、水资源现状
根据上世纪80年代水利部估算,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48㎜,降水总量6.2万亿m3。通过水循环形成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总量合计约2.8万亿m3,并具有以下特点。1、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少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算少,但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20 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1%;亩均水资源量为1442 m3/亩,相当于世界平均亩均2353 m3/亩的61%。1、2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资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
(1)南方片,包括长江、珠江、华东华南沿海、西南诸河四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
(2)北方片,包括长江以北的松、辽、黄、淮、海五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当发达,而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
(3)西北片,除额尔齐斯河外都属于内陆河流域,土地面积337万km2约占全国的35%。属于地广人稀,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该地区人均水资源不算少,耕地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
课程论文题目
2、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
建国以来,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
1、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统,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4000万吨,年供水量100多亿立方米;城市工矿企业、事业单位自备水源的日供水能力总计为6000多万吨,年供水量170亿立方米;在7400多个建制镇中有28%建立了供水设备,日供水能力约800万吨,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
(1)农田灌溉方面,全国现有农田灌溉面积近8.77亿亩,林地果园和牧草灌溉面积约0.3亿亩有灌溉设施的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但它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
(2)防洪方面,现有堤防20万多千米,保护着耕地5亿亩和大、中城市100多个。现有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4400多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
(3)水力发电,中国水电装机近3000万千瓦,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约为29%,在发电量中的比重约为20%。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中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却很贫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中国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约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按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比较,加拿大为中国的48倍、巴西为16倍、印度尼西亚为9倍、前苏联为7倍、美国为5倍,而且也低于日本、墨西哥、法国、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亚等国家。
中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约2%,为长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国年径流总量中,淮、海河、滦河及辽河三流域只分别约占2%、1%及0.6%。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别仅为中国人均值的26%、15%、11.5%、21%。
2、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从本世纪初以来,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1倍。中国用水量增长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国总用水量为4700亿立方米,为建国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8倍,而工业用水量(包括火电)增长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均为建国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因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例如1981年,大连市由于缺水而造成损失工业产值6亿元。在中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全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尚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课程论文
3、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
1、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洪涝灾害长期困扰着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1062次,平均两年即有一次。黄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仅1887年的一场大水死亡93万人,全国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丧生370万人。建国以后,洪涝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兴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实为国家的一项治国安邦的大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中国40多年来,共整修江河堤防20余万千米,保护了5亿亩耕地。建成各类水库8万多座,配套机电井263万眼,拥有6600多万千瓦的排灌机械。机电排灌面积4.6亿亩,除涝面积约2.9亿亩,改良盐碱地面积0.7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万平方千米。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每年为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提供5000亿立方米的用水,解决了山区、牧区1.23亿人口和73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而且在防御洪涝灾害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2、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别是1991年入夏以来,在中国的江淮、太湖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连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达到2.2亿人,伤亡5万余人,倒塌房屋291万间,损坏60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3.15亿亩,成灾面积1.9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5亿元。在这次大面积的严重洪灾面前,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中国面临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防治对策。
3、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为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表明在未来20年中,在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与合理配置、防洪、满足电力供应等方面的要求,仍然需要建设大坝。但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空前的关注,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都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认真地考证、研究、推迟,甚至在某种极端情况下中止或放弃新的水电开发方案。
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日益受到关注,“怒江水电开发规划”、“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建设”、“岷江杨柳湖水利枢纽工程论证”等项目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受到社会的热切关注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需要水利水电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大坝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流域可持续发展,实现水利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如何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未来大坝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可以预见,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将成为未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限制性因素。
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引入,对促进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起到巨大的作用,《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为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从法律角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评价工作主要基于影响预测评价,由于生态环境影响效应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目前我国对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基于概念性的评价,较少考虑工程实施后运行期内流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以及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退化,以及相应的恢复措施等,对生物及其生境的影响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
4、心得体会
经过专业课和课后学习,对自己所学的水利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而且也进一步了解社会动态及其需求,知道自己应该重点学习那些课门,重点关注哪些动态。了解到水
课程论文题目
资源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水资源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应该多总结经验,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及技术,为奉献我国水利事业时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刘恒,钟华平,顾颖,西北干旱内陆河区水资源利用与绿洲演变规律研究,水科学进展,2001(3); 2、2、曾维华,张庆丰,冯艳等,中国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初探,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12)
3、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4);
4、钱正英 主编,中国水利,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5、冯尚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甘泓,王浩,罗尧增,等,水资源需求管理—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水利,2002(10);
7、郭根林,关于水环境研究的几点认识,江苏水利,2003(1)
8、何大伟,我国的水环境管理问题与对策,科技导报,1999(8)
9、吕一河,中国水资源需求管理及其政策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3);
10、冷疏影等,中国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现框架设计,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4);
第四篇: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迈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其后不算太长的时间里,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08年这个中国改革的“而立”之年,我们有必要驻足回眸,回顾一下这30年的历程。在这30年内,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建立经济特区是困难重重的,因为当时中国思想还是很保守的,对西方资本主义还是很抵制的。要让西方人突然进入中国投资建厂无异于与社会主义作对一样。这无疑是很为难的事情,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是一个问题。而小平同志却一语中的“市场经济不一定是资本主义特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先进方面,社会主义也可以拿来借鉴,总之不管黑猫,黄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在小平同志极力主张下经济特区办得很成功,全中国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始迅速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和深化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
新中国在刚刚成立之初,在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时,却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礼。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中国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样一个岔路口许多人在彷徨犹豫。不知道中国改走怎样一条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这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也激发了广大中国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的决心与信心。
三十多年的历史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多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多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三十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60倍,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十多年年,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困难打倒。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三十多年,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三十多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而2008年奥运盛会在中华大地上举行,我们已经成为了奥运的东道主。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自此,中华民族开始了新时期的革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面貌、社会主义中国面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成绩斐然,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从城市的景色到普通人的衣着饮食,我们真真切切目睹和感受到了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巨变。
回顾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建成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具体了解在改革以来生活变化情况,我们小组以自身以及周围家庭生活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变化作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对家庭生活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幸福度”这些方面的变化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起开小组会讨论、研究调查到的内容以及彼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参与每次活动的感想。
以下即为我们小组对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生活幸福度”变化调查具体内容。
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从追求穿暖到穿美的变化,从一衣多个季节穿到一个季节多衣服穿,从自己缝制衣服穿到上街买衣服穿的转变。同时,更加注重衣服的质地,款式,搭配,衣服的品牌效应,时尚性、个性性。衣着越来越大胆。现在无论男女老少,什么样的奇装异服都敢穿着“招摇过市”。我们的对衣服追求越来越时尚。从服装的人均消费从改革前的不足3元到现在200元,增长翻了60倍。时尚和得体的穿着成为人们没衣服消费的追求。衣服的颜色和款式越来越丰富。我们包里鼓了,消费观念也发生变化了。衣服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它也变成了人们品味变化,对个性、风度的体现。
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就像我们看到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八十年代初期的“食”可要朴素许多。冬天吃得最多的是自己存的大白菜,家家都腌些雪里红、芥菜疙瘩。来年清明再把它们用腌汤熬熟,晾干,就能消受好长一段时间。可老这样吃下去,非得跟一非洲难民似的,所以没辙了,只能排队买菜去。按规定花生油是一人每月半斤,凭票供应。猪肝粉肠还算是稀罕物,要想买就得到供销社找熟人走后门。上图即为排队凭票买食品。
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改革开放初期
改革开放30年后
小结: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行:在坎坷不平的乡村道路上,一位父亲骑着自行车,前边横梁上坐着一个或两个孩子,车后座上坐着孩子的母亲,这样的情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很常见的,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使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外出的交通工具,除了汽车火车,做飞机也很正常。开车自驾游的人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初期
现如今
小结: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生活幸福度: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也越来越高。生活幸福度也越来越高。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律意识也越来越高,文化程度也逐渐提高,知识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这些都离不开改革的作用。这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我们走得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已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导和激励了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是一个民族,一个过奖的共同信念,精神支柱,凝聚民族的力量保持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了思想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把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指导思想。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中,一个大国在崛起,一步步走向富强。以来了中国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物质日渐雄厚,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结合我们人民生活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对我国发展阶段的清楚认识。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贸易出口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突飞猛进。经过30多年努力,人民在住房学费物价退休医保上都发生巨大变化。对旧的制度旧机制的改革,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我们坚定的继续深化改革,巩固发展的成绩,进一步改革中国的面貌,是人们生活,国家越来越富裕。包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为主旋律。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程度不断变化,可以所,改革开放是党在时代的条件下戴领人们进行的伟大革命,改革也有了更加深层的理解,人们也越来越拥戴改革开放。改革也让人们追求富裕,搞好经济,搞好发展,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不断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感想: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程中国家庭状况衣、食、住、行及生活幸福度课题小组活动,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生活上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收集家庭状况变化资料时还了解到其他很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看到不管是作为一种社会变迁还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国人的生活实践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改革开放的时代色彩和历史烙印。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社会自觉。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建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和充满幸福感的,多样化的中国社会生活方式时要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精神相融合,要努力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在新的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共同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