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时间:2019-05-14 03:1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阴市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阴市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江阴市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江阴市教师培训学时认定 和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和无锡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无锡市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一部分 总则

第一条 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

第二条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培训以补充、更新、拓展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发展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

第三条 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 1.参加进修班、培训班或者研修班;

2.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修、讲学或开展研究; 3.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2第十二条 鼓励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途径提高学历水平。年度内完成1门以上课程学习并考核通过的,凭单科结业证书认定当年县级以上培训36学时。由教育局统一组织的,以高招办提供的考试通过情况予以认定学时;其余则由学校按照局组织人事科通知要求汇总后于当年12月份上报市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学时认定。

第十三条 教师开展与从教学科或履行职责有关的教育科研活动并取得成果,按以下标准认定登记学时。

1.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具有ISSN或CN号,不含增刊、试题集、教参类)发表文章,或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论文大赛并获奖,认定年度相应县级以上级别培训学时,按发表刊物级别每篇县级5学时、市级10学时、省级20学时、国家级30学时折算;

2.参与课题研究,按课题级别确定培训级别,按照承担的工作量于结题当年合理确定培训学时。其中,主要完成人不超过30学时,其他参与人员不超过10学时(课题组核心成员有多人的情况下,只认定前5名核心成员)。认定时须提交立项和结题报告等相关证明材料,材料不全、前后不一致的不予认定;

3.教师当年获得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或教师教育教学技术发明奖,认定年度县级以上培训学时,按颁奖行政级别,每奖项按县级5学时、市级10学时、省级20学时、国家级30学时折算;

4.独立出版专著(具有ISBN号,非试题集类),当年可认定登记县级以上培训50学时。

第十四条 鼓励优秀教师示范引领。

1.参加教师进修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授课,按实际所授课时折算相应级别培训学时。

2.由教研室、教技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在县级以上范围上公开课、示范课,每次认定县级以上级别培训5学时。

3.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教师竞赛项目获个人一、二、三等奖的,分别认定当年县级以上培训36、24、16学时。

第十五条 教师响应号召到贫困地区支教,支教期间无教学事故或其他不良影响,连续任教时间1学期以上的,认定当年县级以上培训72学时。

参加县域内支教,支教期间无教学事故或其他不良影响,连续任教时间1学期以上的,认定当年县级以上培训36学时。

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所明确的项目,由各校按照局组织人事科通知要求汇总,于当年12月份上报市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学时认定。

第十六条 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可以认定培训学时的其他活动,经局组织人事科同意,由市教师进修学校统一审核

62.市级及以上项目培训运作程序为:省或市下达培训学员名额—→县(市、区)分配名额至学校—→学校组织报名—→县(市、区)审核—→培训承办学校(院)审核—→培训承办学校(院)通知学员开班—→培训结业网上认定学时。

县级项目培训运作程序为:局相关职能科室或市教师进修学校下发培训通知—→学校组织报名—→培训主办部门或承办部门审核—→通知学员开班—→培训结业网上认定学时。

各校要有分管校长或主任统筹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并由培训管理员负责在管理系统上报名、登记,提醒学员开班等工作。

3.学时的查询和纠错程序为:教师个人在培训结束10天以后,通过登陆江苏省教师管理系统(含教职工信息管理和教师校长培训管理两个系统)查询参加培训获得的学时。教师对照培训方案发现学时错、漏时,应在1个月内通过学校培训管理员向负责学时认定和登记的机构(单位)提出更正申请,接到申请的机构(单位)会在30日内予以处理,并答复申请人。

4.“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管理系统”的管理工作,是一项日常性的常规工作,各校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系统的正常维护和管理工作。为确保培训管理的持续性,培训管理员原则上要固定人员,不随意更换。

第五部分 其他

第二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由江阴市教育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

江苏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根据《教师法》、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含五年制高职校)、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校长的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高等学校教师、校长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工作,另行规定。

第三条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培训以补充、更新、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具体内容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确定。

第四条

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包括:

(一)参加进修班、培训班或者研修班;

(二)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修;

(三)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四)出国(出境)进修、考察、培训;

(五)单位组织的学习(注:如教研活动)和有考核的自学;

(六)接受现代远程教育;

(七)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注:论文、课题、优质课、教学基本功大赛等)。

第五条

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的师资(人事)部门负责本区域教师培训的计划制定、组织管理和考核、登记、上报等工作,指定辖区内专业教师培训机构按实施。

第六条

教师培训按照统筹规划、按需施训、注重实效、改革创新的原则分层组织实施,主要包括校本培训、县级培训、市级培训、省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按培训组织的教育行政部门级别确定。

第七条

教师培训以5年为周期,总学时不低于360学时,其中县级以上培训学时不少于180学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每五年到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5个月,累计满1个月计50学时。

第八条

培训项目应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和学时等内容,并以文件形式予以公布。未经公布的不予认定。

第九条

校本培训由学校按制定计划,报所属教育行政部门或指定的教师培训机构审查批准后实施。未经审查批准的不予认定培训学时。因故未能列入计划的,提前2周报送审查。已列入培训计划,因故调整时间并在当年内完成的,不再重复审查。

第十条

教研、科研、电教、装备等其它教育机构组织的教师培训须纳入同级教师培训规划、统一部署,集中或分别组织实施。未纳入规划的不予认定。

第十一条

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学时实行单项认定和登记,培训时间为1年内120学时。单项培训学时不足的,视同周期内培训学时未完成。

第十二条

鼓励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内完成1门以上课程学习并考核通过的,凭单科结业证书认定当年县级以上培训36学时。

第十三条

教师通过论文撰写(注:18课时)、参与课题研究(注:18课时)、出版教育专著(注:18课时)、技术发明创造(注:18课时)等形式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并取得成果的,是否认定培训学时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认定学时的,总学时不得超过县级以上年均培训学时的二分之一。

第十四条

鼓励优秀教师示范引领。

(一)参加校本培训授课,认定相应校本培训时间。参加县级以上培训授课,认定县级以上培训6学时。按次计算,最多不超过18学时。

(二)开设县级以上公开课、示范课一次,认定县级以上培训6学时。按次计算,最多不超过18学时。

(三)参加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教师竞赛项目获个人奖项的,认定当年县级以上培训18学时。

第(二)、(三)不重复计算。

第十五条

响应号召到贫困地区跨县支教,支教期间无教学事故或其他不良影响,连续任教时间1学期以上的,经考核合格,认定当年县级以上培训72学时。

参加县域内支教,连续任教时间在1个月以上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是否认定培训学时,认定学时的,总学时不得超过县级以上培训36学时。

第十六条

因故不能参加培训者,须递交经所在单位批准的请假条。每门课程(项目)累计缺课(含请假)三分之一或旷课四分之一及以上者和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登记学时。

第十七条

因产假、病假等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参加培训的教师,须出具学校及所属教育行政部门或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证明,上报相应培训主管部门或机构办理当年免修手续。5年周期内总学时仍应达到相应要求。

第十八条

学时认定实行属地管理,采取证书和网络登记办法。证书登记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培训学时网络登记应包括培训文件、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培训地点、考核结果等内容。

(一)县级以上培训,由培训承办单位在培训结束后,根据培训考核情况进行网上培训学时登记。

(二)因论文、获奖等折算学时的和校本培训,由学校进行网上登记。

(三)不适宜即时登记的,由相应教师培训学时认定机构根据培训文件、考核情况等进行网上集中登记。

(四)县级教师培训主管部门对培训机构和学校登记情况进行审核确认。未经网络登记的培训学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不予记录。

(五)教师发现学时错登、漏登的,应当在1个月内向负责学时认定和登记的单位提出更正、补登申请。接到申请的单位应当在30日内予以处理,并答复申请人。

第二十条

教师完成培训学时是教师考核、职务聘任、教师资格证书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未完成规定培训学时的视为继续教育不合格,不得评先评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新教师未完成上岗培训规定学时者,不得转正定级。

第二十一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教师培训工作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3年4月25日起执行。

第三篇:市关于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

****市关于《###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

和登记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

根据《****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及苏州市有关实施细则的精神,为在我市全面实施《****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特制定本细则。

第一部分 总则

第一条 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所有****市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及其它教育机构的教师和校长。

第二条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培训以补充、更新、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具体内容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确定。

第三条 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

(一)参加进修班、培训班或者研修班;

(二)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修;

(三)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四)出国(出境)进修、考察、培训、交流;

(五)参加省、市、县等教学业务单位组织的研修活动(县级以上研修)和单位组织的业务学习(校本研修);

(六)接受现代远程教育和有考核的自学;

(七)发表专著、发表论文、参加课题研究、教学成果获奖、教学技术发明获奖,为县级以上教师培训授课、开公开课或示范课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优质课等教学竞赛获奖;

(八)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

第四条 教育局人事师资科负责本市教师培训的计划制定、组织管理和考核、登记、上报等工作,****市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按实施。

第五条 教师培训的级别按培训组织部门的级别确定。主要包括:校本培训、县(区)级培训、市级培训、省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

第六条 教师培训实行自然学时验证制度。每年进行一次教师继续教育验证,一般安排在十二月底。验证合格标准为:以连续5年为周期(即验证当年及前四年),总学时不低于500学时,其中县级以上培训学时不少于250学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每五年到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5个月,累计满1个月计县级以上培训70学时,5年累计不超过350学时。

第七条 县级培训项目逐步推行项目化管理制度。培训方案应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和学时等内容,在提交教师发展中心审核后以文件形式予以公布。未经审核和公布的不予认定。

第八条 教研、科研、电教、装备等教育机构组织的教师培训须纳入****市教师培训规划和计划,统一部署,分别实施。未纳入规划、计划的不予认定。

第九条 校本培训由学校按制定计划,报市教师发展中心审核批准后实施。未经审核批准的不予认定培训学时。因故未 能列入计划的,提前2周报送审核。已列入培训计划,因故调整时间并在当年内完成的,不再重复审核。

第十条 教育局将定期对本市教师培训工作进行跟踪、调研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学校教育质量考核评估有关项目。

第二部分 学时认定

第十一条 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学时实行单项认定和登记,培训时间为一年内120学时。单项培训学时不足的,视同周期内培训学时未完成。

第十二条 中新调入教师(含新引进教师),当总学时数一般应达到50学时。中新调入教师继续教育验证,在调入满一年后的年底一并进行。

第十三条 鼓励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逐步通过骨干教师脱产进修、访问学者等途径提高学历水平。内完成1门以上课程学习并考核通过的,凭单科结业证书认定当年县级以上培训学时,1门认定36学时,2门及以上认定50学时(以提交的学科结业证书为准)。

第十四条 教师通过论文撰写、参与课题研究、出版教育专著、技术发明创造等形式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取得成果的,可以认定为县级以上培训学时:

(一)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具有ISSN或CN号,不含增刊、试题集、教参类)发表专业性或教育类文章的,或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论文大赛并获奖的,认定县级以 上培训学时,按级别每篇县级3学时、市级4学时、省级5学时、国家级6学时折算。独立出版专著(具有ISBN号,非试题集类)当年可折算25学时;

(二)完成校本课题研究,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结题通过当年认定校本培训25学时。完成县级及以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研课题、大市级学会课题研究,课题负责人在结题通过当年认定县级以上培训25学时(课题组核心成员有多人的情况下,只认定前5名核心成员)。认定时须提交立项和结题报告等相关证明材料,材料不全、前后不一致的不予认定;

(三)教师当年获得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或教师教育教学技术发明奖,认定县级以上培训学时,按颁奖行政级别,每奖项按县级3学时、市级6学时、省级12学时、国家级24学时折算;

(四)在大市级以上培训中,获得优秀学员的,同时可增获该项目四分之一学时数的县级以上培训学时数。

以上4项认定县级以上学时之和不得超过25学时。第十五条 鼓励优秀教师示范引领。

(一)参加校本培训授课,每次认定相应校本培训3学时。参加县级以上培训授课,每次(半天内)认定县级以上培训6学时。认定学时之和每最多不超过18学时。

(二)开设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公开课、示范课一次,认定县级以上培训6学时。认定学时之和每最多不超过18学时。

(三)参加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教师竞赛项目获个人一、二等奖项的,认定当年县级以上培训18学时。

第(二)、(三)不重复计算。

第十六条 响应号召到贫困地区跨县支教,支教期间无教学事故或其他不良影响,连续任教时间1学期以上的,认定当年县级以上培训72学时。

第十七条 因故不能正常参加县级以上培训班项目学习者,须递交经所在单位批准的请假条,学习班(项目)累计缺课(含请假)三分之一或旷课一次及以上者和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登记学时。

第十八条 因产假、病假等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参加培训的教师,须出具学校或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证明,教师发展中心办理当年免修手续。5年周期内总学时仍应达到相应要求。

第十九条 校本培训原则上设臵七个基本项目,要求每次培训要有签到表,并将图文信息上传校园网相应栏目。有关培训学时认定与要求如下:

(一)专题培训:包括专题学习、专家讲座、课题研究等,不超过12学时。

(二)教学研究:包括公开课、研讨课、观课评课、校际交流活动和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不超过30学时。

(三)读书活动:读一本书(杂志),同时完成600字以上读书心得三篇计6学时,不超过12学时。

(四)师德培训:包括师德规范、职业道德、公民守则、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不超过6学时。

(五)技能培训:包括电子白板、课件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及把握学科能力竞赛等,不超过6学时。

(六)专项培训:包括班主任培训、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名师工作室活动等,不超过18学时。

(七)特色培训:项目由各单位自定,以每小时1学时计算,不超过12学时。

第三部分 管理办法

第二十条 学时认定工作由教育局委托教师发展中心规范实施,采取证书和网络登记办法。证书登记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培训学时网络登记应包括培训文件、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培训地点、考核结果等内容。

(一)县级以上培训,由培训承办单位在培训结束后,根据培训考核情况进行网上培训学时登记。

(二)学历进修学时,论文发表、获奖,课题研究等折算学时和校本培训学时,由学校审核后进行网上登记。

(三)由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组织的,不适于即时登记的其他课时,由组织单位提交参培名单和课时数,分上下半年进行统计,并提交学校进行网上集中登记。

(四)教师发展中心对培训机构和学校登记情况进行审核确认。未经网络登记的培训学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不予记录。

(五)教师发现学时错登、漏登的,应在1个月内通过学校向负责学时认定和登记的机构(单位)提出更正、补登申请,接到申请的机构(单位)应在30日内予以处理,并答复申请人。

第二十二条 教师完成培训学时是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教师资格证书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未完成规定培训学时的视为继续教育不合格,不得评先评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当未完成继续教育学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缓确定等次,半年内仍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按不参加“考核”处理。新教师未完成上岗培训规定学时者,不得转正定级。

第二十三条 在****地区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机构及个人必须满足相应的条件:

(一)经****市教育局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资质或备案的培训机构可在****市范围内开展教师专业培训;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可在****市范围内开展教师专业培训;

(三)教师发展中心可在本市范围内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其余省内外专业教师培训机构及个人经邀请可在本市范围内开展教师专业培训。

第四部分 过渡时期继续教育验证施行办法

第二十四条 2013~2016年为过渡期。在此期间,继续教育验证施行证书和网络登记并行的办法。2013~2016年纸质验证与电子验证并行,2017年起,全市施行网上验证。

网上验证部分:总学时数≥信息系统有数据年数×100学 时,且县级以上培训学时数≥信息系统有数据年数×50学时。

纸质验证部分:当年学时数+前四年学时数不少于我市规定的培训学时数。

第五部分 《省培训管理系统》管理办法

第二十五条 该系统依托《****省中小学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运行。

(一)省、市级培训均通过该系统下达培训名额、组织报名和全程管理,其主管部门是:省级为****省教育厅师资处,市级为苏州市教育局人事与师资处,县级为教育局人事师资科,学校为相关管理处室。委托管理部门是:省级为****省教师培训中心,市级为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县级为****市教师发展中心。

(二)该系统运作程序为:省或市下达培训学员名额,县级分配名额至学校,学校组织报名,县级审核,培训承办学校(院)审核,培训承办学校(院)电话通知学员开班,开始培训,培训结束考核和学员反馈调查问卷,培训承办学校(院)为学员录入培训学时,县级认定、验证。

(三)学时的查询和纠错程序为:教师个人在培训结束10天以后,通过登陆****教师管理系统(含教职工信息管理和教师校长培训管理两个系统)查询参加培训获得的学分。教师对照培训方案发现学时错、漏时,应在1个月内通过学校向负责学时认定和登记的机构(单位)提出更正申请,接到申请的机构(单位)会在30日内予以处理,并答复申请人。

(四)中小学教师(校长)继续教育网上管理系统的管理工 作,是一项日常性的常规工作,各校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系统的正常管理工作。在系统管理过程中如有弄虚作假或伪造学时的行为,教育局将追究单位及当事人的责任。

第六部分 其他

第二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教育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七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苏州市关于《江苏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

苏州市关于《江苏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在我市全面实施《江苏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特制定本细则。

第一部分 总则

第一条

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所有苏州市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含五年制高职)、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及其它教育机构的教师和校长。

第二条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培训以补充、更新、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具体内容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确定。

第三条

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 ㈠参加进修班、培训班或者研修班; ㈡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修; ㈢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㈣出国(出境)进修、考察、培训、交流;

㈤单位组织的业务学习(校本研修)和有考核的自学;

㈥接受现代远程教育;

㈦发表专著、发表论文、参加课题研究、教学成果获奖、教学技术发明获奖,为县级以上教师培训授课、开公开课或示范课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优质课等教学竞赛获奖;

㈧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

第四条

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人事(师资)部门负责本区域教师培训的计划制定、组织管理和考核、登记、上报等工作,并指定辖区内专业教师培训机构按实施。

第五条

教师培训的级别按培训组织部门的级别确定。主要包括:校本培训、县级培训、市级培训、省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

第六条

教师培训实行自然学时验证制度。每年进行一次教师继续教育验证,一般安排在下半年。验证合格标准为:以连续5年为周期(即验证当年及前四年),总学时不低于500学时,其中县级以上培训学时不少于250学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每五年到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5个月,累计满1个月计县级以上培训50学时,5年累计不超过250学时。

第七条

培训项目设臵,应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和学时等内容。由培训机构提交培训方案,经培训管理职能部门审核,以文件形式予以公布。未经公布的不予认定。

第八条

教研、科研、电教、装备等其它教育机构组织的教师培训须纳入同级教师培训规划和计划,统一部署,集中或分别组织实施。未纳入规划、计划的不予认定。

第九条

校本培训由学校按制定计划,报所属教育行政

部门或指定的教师培训机构审查批准后实施。未经审查批准的不予认定培训学时。因故未能列入计划的,提前2周报送审查。已列入培训计划,因故调整时间并在当年内完成的,不再重复审查。

第十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区域内教师培训工作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

第二部分 学时认定

第十一条

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学时实行单项认定和登记,培训时间为一年内120学时。单项培训学时不足的,视同周期内培训学时未完成。

第十二条

中新调入教师(含新招聘教师),当总学时数一般应达到50学时。中新调入教师继续教育验证,在调入满一年后一并进行。

第十三条

鼓励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有条件地区可逐步通过骨干教师脱产进修、访问学者等途径提高学历水平。内完成1门以上课程学习并考核通过的,凭单科结业证书认定当年县级以上培训学时,1门认定36学时,2门及以上认定50学时。

第十四条

教师通过论文撰写、参与课题研究、出版教育专著、技术发明创造等形式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取得成果的,可以认

定县级以上培训学时:

㈠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具有ISSN或CN号,不含增刊、试题集、教参类)发表专业性或教育类文章的,或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论文大赛并获奖的,认定县级以上培训学时,按发表刊物级别每篇县级3学时、市级4学时、省级5学时、国家级6学时折算。独立出版专著(具有ISBN号,非试题集类)当年可折算25学时;

㈡完成校本课题研究,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结题通过当年认定校本培训25学时。完成县级以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课题负责人在结题通过当年认定县级以上培训25学时(课题组核心成员有多人的情况下,只认定前5名核心成员)。认定时须提交立项和结题报告等相关证明材料,材料不全、前后不一致的不予认定;

㈢教师当年获得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或教师教育教学技术发明奖,认定县级以上培训学时,按颁奖行政级别,每奖项按县级3学时、市级6学时、省级12学时、国家级24学时折算;

㈣在各级培训中,获得国家或省级培训优秀学员的,同时可增获该项目四分之一学时数的市级培训学时数;获得市、县级培训优秀学员的,可增获该项目四分之一学时数的县级培训学时数。

以上4项认定县级以上学时之和不得超过25学时。第十五条

鼓励优秀教师示范引领。

㈠参加校本培训授课,认定相应校本培训学时。参加县级以上培训授课,每次(半天内)认定县级以上培训6学时。认定学

时之和每最多不超过18学时。

㈡开设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公开课、示范课一次,认定县级以上培训6学时。认定学时之和每最多不超过18学时。

㈢参加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教师竞赛项目获个人一、二等奖项的,认定当年县级以上培训18学时。

第㈡、㈢不重复计算。

第十六条

响应号召到贫困地区跨县支教,支教期间无教学事故或其他不良影响,连续任教时间1学期以上的,认定当年县级以上培训72学时。

参加县域内支教,连续任教时间在1个月以上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是否认定培训学时,认定学时的,总学时不得超过县级以上培训36学时。

第十七条

因故不能正常参加培训班学习者,须递交经所在单位批准的请假条。每门课程(项目)累计缺课(含请假)三分之一或旷课一次及以上者和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登记学时。

第十八条

因产假、病假等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参加培训的教师,须出具学校及所属教育行政部门或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证明,上报相应培训主管部门或机构办理当年免修手续。5年周期内总学时仍应达到相应要求。

第三部分 管理办法

第十九条

学时认定实行属地管理,采取证书和网络登记办法。证书登记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培训学时网络登记应包括培训文件、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培训地点、考核结果等内容。

㈠县级以上培训,由培训承办单位在培训结束后,根据培训考核情况进行网上培训学时登记。

㈡学历进修学时,论文发表、获奖等折算学时和校本培训学时,由学校进行网上登记。

㈢不适于即时登记的,由相应教师培训学时认定机构根据培训文件、考核情况等进行网上集中登记。

㈣县级教师培训主管部门对培训机构和学校登记情况进行审核确认。未经网络登记的培训学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不予记录。

㈤教师发现学时错登、漏登的,应在1个月内通过学校向负责学时认定和登记的机构(单位)提出更正、补登申请,接到申请的机构(单位)应在30日内予以处理,并答复申请人。

第二十一条

教师完成培训学时是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教师资格证书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未完成规定培训学时的视为继续教育不合格,不得评先评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新教师未完成上岗培训规定学时者,不得转正定级。

第二十二条

在苏州地区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机构必须满足相应的资质条件:

㈠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资质或备案的培训机构可在苏州全境开展教师专业培训;

㈡经苏州市教育局认定资质或备案的培训机构可在苏州全境开展教师专业培训;

㈢经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资质或备案的培训机构可在所辖市、区开展教师专业培训;

㈣各县级以上教师进修学校或同类教师专业培训机构,各师范院校或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可在苏州全境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当年承担国家级培训项目的专业教师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项目可在文件指定的区域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发文组织的,视同具备相应培训资质。

第四部分 过渡时期继续教育验证施行办法

第二十三条

2013~2016年为过渡期。在此期间,继续教育验证施行证书和网络登记并行的办法。2017年起,全市施行网上验证。

㈠对2009~2012年每年专业培训、校本培训进行年学时数统计(统计表见附件),并于2013年10月底前报主管部门人事科(处)审核并备案。

㈡2013~2016年纸质验证与电子验证并行。

网上验证部分:总学时数≥信息系统有数据年数×100学时,且县级以上培训学时数≥信息系统有数据年数×50学时。

纸质验证部分:当年学时数+前四年学时数不少于我市规定的培训学时数。

第五部分 《省培训管理系统》管理办法

第二十四条

该系统依托《江苏省中小学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运行。

㈠省、市级培训均通过该系统下达培训名额、组织报名和全程管理,其主管部门是:省级为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处,市级为苏州市教育局人事与师资处,县(市、区)为教育局(教育文体局、教育和体育局)人事科(处),学校为相关管理处室。委托管理部门是:省级为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市级为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县(市、区)级可委托本级下属的教师培训机构管理。

㈡该系统运作程序为:省或市下达培训学员名额,各县(市、区)分配名额至学校,学校组织报名,各县(市、区)审核,培训承办学校(院)审核,培训承办学校(院)电话通知学员开班,开始培训,培训结束考核和学员反馈调查问卷,培训承办学校(院)为学员录入培训学时,各县(市、区)认定、验证。

㈢学时的查询和纠错程序为:教师个人在培训结束10天以后,通过登陆江苏教师管理系统(含教职工信息管理和教师校长培训管理两个系统)查询参加培训获得的学分。教师对照培训方案发现学时错、漏时,应在1个月内通过学校向负责学时认定和登记的机构(单位)提出更正申请,接到申请的机构(单位)会在30

日内予以处理,并答复申请人。

㈣中小学教师(校长)继续教育网上管理系统的管理工作,是一项日常性的常规工作,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委托机构都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系统的正常维护和审核(审批)、认定、验证、更改、纠错以及布臵、督促、检查学校培训管理系统运行等工作。

第六部分 其他

第二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由苏州市教育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2014《南京市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南京市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

登记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含五年制高职)、特殊教育机构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校长(以下统称“教师”)。

第三条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培训以补充、更新、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具体内容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确定。

第四条 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包括:

1.参加培训班、研修班或者进修班;

2.接受现代远程教育;

3.出国(出境)进修、考察、培训;

4.单位组织的业务学习(校本研修)和有考核的自学;

5.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行相关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

6.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访问;

7.其他符合规定的继续教育方式。

第五条、教师培训按照“统筹规划、按需实施、注重实效、改革创新”的原则分层组织实施,主要包括:校本研修、区级培训、市级培训、省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

第六条、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师资(人事)部门负责本区域教师培训规划制定、组织管理和考核、登记、上报等工作,并指定辖区内教师培训机构按实施。同时按要求逐级分配国家级、省级教师培训计划并做好人员的选派工作。

第七条 教师培训以5年为一周期认定学时,总学时不低于360学时。其中区级以上培训与校本研修原则上各为总学时的50%,即区级以上培训180学时,校本研修180学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每五年到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5个月,累计满1个月计50学时。

第八条 教师培训实行自然学时验证制度。每年进行一次教师培训学时认证。教师每年原则上应完成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的培训任务,其中区级以上培训(含网络培训)36个学时,校本研修(含个人研修)36学时;个人研修获取的成果可折算为培训学时,原则上每年不超过18学时。

第九条 教研、科研、电教、装备等其它教育机构组织的教师培训须纳入同级教师培训规划、统一部署,集中或分别组织实施。未纳入规划的不予认定学时。

第十条 校本研修由学校按制定计划及实施方案(包括研修目标、主题、实施步骤、学时数、考核办法等)。校本研修计划与实施方案应于每年春季开学一月内,报所属教育主管部门或指定的教师培训机构审查批准后实施。未经审查批准的不予认定培训学时。中途增加培训内容的,应提前2周报批实施方案;已列入培训计划,因故调整时间并在当年内完成的,不再重复审查。

第十一条 个人研修成果获取学时的折算方法:

取得以下成果的主创人员可计算为当年个人研修课程学时,累计不超过18学时;非主创人员,累计不超过9学时。

㈠论文。在公开刊号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或参加市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比赛获奖论文;根据级别折算,原则上每篇最高不超过4学时。

㈡著作。当年出版专著(具有ISBN号,非论文集、试题集类)。

㈢课题。当年完成市级以上专业课题项目。

㈣开发类成果。当年获得经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审定的课程、软件、设计等成果。

㈤其他经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教育教学成果(如:优质课、教学基本功、各种技能大赛等教师竞赛项目),原则上最高奖项折算学时不超过3学时。

㈥辅导、培训其他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或者区级以上培训班的授课,每半天按照6学时计算;开设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公开课、示范课等,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记入个人研修学时,原则上每节课6学时。

㈦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学术讲座,按实际学习天数每天6学时计算当年个人研修课程学时。

第十二条 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内完成1门以上课程学习并考核通过的,凭单科结业证书认定个人研修学时36学时。

第十三条 教师响应号召到贫困地区支教,支教期间无教学事故或其他不良影响,连续任教时间1学期以上的,经考核合格,认定当年培训72学时。

参加区域内支教,连续任教时间在1个月以上的,由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是否认定培训学时,认定学时的,总学时不得超过区级以上培训36学时。

第十四条 教师通过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教师培训平台参加远程学习,其培训学时由网上学习系统自动登记。

第十五条 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学时实行单项认定和登记,培训时间为1年内120学时。单项培训学时不足的,视为周期内培训学时未完成。

第十六条 中新调入教师(含新招聘教师),超过半年的,当年培训总学时数一般应达到36学时以上,其学时验证,在调入满一年后一并进行。

第十七条 教师因故不能参加区级以上培训班学习的,须递交经所在单位核准的请假条。培训累计缺课(含请假)三分之一或旷课四分之一及以上者或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登记学时。

第十八条 因产假、病假等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参加培训的教师,须出具学校及所属教育行政部门或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证明,上报相应培训主管部门或机构办理当年免修手续。5年周期内总学时仍应达到相应要求。

第十九条 学时认定实行属地管理,采取证书和网络登记办法。证书登记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区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经指定的教师培训机构负责本区域中小学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审核工作,学时认定与审核通过“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管理系统”(同“江苏省中小学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完成。

第二十一条 教师培训学时实行网络登记,按“谁主办、谁审核”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应根据培训文件、项目课程实施方案、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培训地点、考核结果等内容进行学时审核登记。

㈠ 区级以上培训,由培训承办单位在培训结束后,根据培训考核情况进行网上培训学时登记。

㈡ 学历进修学时,论文发表、获奖等折算学时和校本培训学时,由学校进行网上登记。

㈢ 不适于即时登记的,由所属教育主管部门或经指定的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培训文件、考核情况等进行网上集中登记。

㈣ 各级教师培训主管部门对培训机构和学校登记情况进行审核确认。未经网络登记的培训学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不予记录。

㈤ 教师发现学时错登、漏登的,应在1个月内通过学校向负责学时认定和登记的机构(单位)提出更正、补登申请,接到申请的机构(单位)在30日内予以处理,并答复申请人。

第二十二条 教师培训学时按进行登记。跨安排的项目,可按该项目计划总学时分登记。

第二十三条 教师完成培训学时是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教师资格证书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未完成5年规定培训学时的,不得评先评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新教师未完成上岗培训规定学时者,不得转正定级。

第二十四条 本细则由南京市教育局负责解释。本细则于5月1日起开始实施。

下载《江阴市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阴市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