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物专访——法院信息化:与业务融合的典范
“确保当事人打一个公正、明白、快捷、受尊重的官司”——信息化担负起保障和促进的重担。
法院信息化:与业务融合的典范
过去老百姓怕打官司,因为打官司流程多,耗时、费事。随着法制观念的不断推进,以及法院系统的政务公开,现在打官司相对来说要公开、透明多了。北京市高级法院院长池强明确提出北京市法院要“确保当事人打一个公正、明白、快捷、受尊重的官司”,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这些年法院系统审理的案件数量在不断增加。以北京地区为例,受理案件平均以每年15~20%的速度上升,2009年全市法院共审理案件共43万件,而北京市三级法院一线审判人员只有3800人,审判压力可想而知。另外一组数据表明,近10年间,北京市全市法院在法官人数仅增加14%的情况下,人均结案量却增加52%,平均审限下降50%。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数据对比?除了法院自身的业务发展之外,信息化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法院系统的信息化完全与审判业务深度融合,既提升了法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决策水平,也提高了公正执法的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司法审判信息的社会公众服务能力。
立案:流程便捷化
市民王先生最近很烦。他的公司刚申请了一项电子产品的专利,正准备将产品推向市场时却发现,中关村竟然已经出现了该产品的高仿品,而且那个公司的产品包装、说明书与他的产品同出一辙。按现在的流行说法是,他的产品“被山寨”了。
王先生决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不过打官司之前,王先生颇为踌躇。他以前没有打过官司,担心打官司太消耗精力。如果拖延时间长,消耗精力大,取证麻烦的话,就算胜诉之后,所得的赔偿金额也是得不偿失。
当他咨询过律师后,进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时,王先生这才安心下来。原因很简单,海淀法院不是他想象的“衙门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以“公仆”的姿态出现在面前。他一进入海淀法院的立案大厅,就有海淀法院的工作人员引导他进入立案流程,同时介绍大厅内相关设备的使用和各个窗口的功能,包括触摸屏查询、LED信息查看和排队叫号系统的使用等。
海淀法院的副院长石金平做了一辈子的法院工作,熟知法院的业务情况,他说:“其实像王先生这样的当事人并不知道,在海淀法院内部网络中,运行着70多个信息化系统,服务于他们,同时也服务于我们法院的工作人员。”
法院的业务究竟复杂不复杂,信息系统又是如何支撑这些业务的?
以王先生的案件为例,当他准备好诉讼材料提交之后,立案法官会判断案件能否立案。按照法律规定,只要有诉讼提交,就必须立案,这保障了法律的严肃性以及公众的权益。可有时候跨区立案、或者是不同区域重复立案会造成法院审判资源的浪费,所以,此类案件可能就不会被立案。如果王先生提交的立案审查通过,法院将出具收费单,王先生去银行缴纳费用之后,再去法院出示银行的缴费收据。法院收到缴费单之后,案件进入分案阶段。至此,立案阶段结束,王先生可等待法院的下一步通知。
别看立案阶段的业务如此简单,可中间隐藏着不少信息系统的支撑。面对当事人的至少有排号系统、电子屏幕显示系统、触摸屏显示系统、诉讼指南系统等;而面向法官的来自下级法院的上诉案件外,还有法院和检察院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法院与检察院之间的业务协作;诉讼费用计算,主要根据不同的案件计算不同的费用;计费系统,主要是计算法院的费用发生和接受一致等。
除了传统意义上,当事人必须和法院“面对面”办理立案之外,也有不少法院在积极探索网上立案。比如北京西城区法院从2009年开始,一直在建设外网的立案通道。不过,由于要维护法律的实用性和严肃性,有些案件不能通过互联网立案。西城区法院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办公室副主任孙冰认为:“法院会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要让当事人在网络上清楚了解诉讼的流程和诉讼必备的材料,尽量在网上做好信息公开透明,最大程度上方便当事人。”
同时,在立案阶段,各个法院有不少措施保障信息的公开透明,比如海淀法院在立案庭、信访窗口内均装有两个摄像头,分别拍摄当事人和立案法官,画面实时显示在面向双方的两块液晶屏上。这些信息也实时进入法院内部系统当中,可被当时和日后查看。
开庭:法庭透明化
王先生的案件被接受之后,他在规定时间、地点出席,经过原告、被告相互陈述,进入了法庭辩论阶段。这时候,王先生关注案件审判过程,关心最后的审判结果。
这一阶段的业务特点是,当案件进入审判阶段之后,业务庭内勤领卷,庭长确定由哪几位法官组成合议庭审理。这些人员组成合议庭后,要阅卷、研究案情,并研究是否公开开庭,开庭前是否庭前调解?这是由于大量案件很简单,也很重复,开庭会占用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也会耗费法律资源。如果确定开庭,还要预定法庭,确定开庭时间,进行庭前准备等。经过这些流程之后,法院会发公告,开庭审理。
信息化自然融入在这些流程当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数字法庭系统。
严格说,数字法庭并不是一套系统,而是多套系统的总称,它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音视频技术和智能控制手段,将庭审活动的视频、音频、文字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为法官的庭审活动提供最佳的信息支持,能够让各方当事人和旁听群众“听得清楚、看得明白”。
北京东城法院分管信息化的副院长高虹认为,数字法庭将最大权益的保护法官和当事人的权益。在该法院,有一次当事人反映,在审判过程中有法官对其人身伤害。法院高度重视,立即调取当天的视频查看后,并没有发现此类事件。在确凿证据面前,当事人不得不改口。高虹说:“原来东城法院只有2个摄像头,现在有3个摄像头,从不同方位拍摄法庭全景、法官特写和诉讼参与人及旁听席。法院应用上庭审刻录系统会立即将现场录像变成电子化文档,永久地保存下来。”
数字法庭的作用就是将审判业务过程中的一切数字化,除了做到有据可查之外,还能提高法院审判的效率,保障法庭的公正、公开和透明化。
海淀法院自主开发的劳动争议案件费用计算系统就是典型性的系统。该软件通过电子日历、自定义数据等功能,能够迅速、准确计算出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的基本生活费、加班费、保险等主要费用,法官在软件页面中输入劳动者工作起止时间,轻轻点击,即可计算出应给付该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费、养老保险费等。
法院内部各类辅助法官审判系统比比皆是,如决策辅助分析系统、法律法规智能检索系统、刑事案件实体比对系统、数字审委会和文书校对等。
石金平对文书校对系统深有感触。他说:“以往审判结果出来之后,文书要交给文印室。海淀法院最多的时候有6名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就要将文书输入到电脑中、排版校对,打印盖章,才能对外发布。现在的文书都是法官自己输入,借助校对软件,往往一次就能将文书生成。海淀法院又开发了网上签章系统,每一个文书会自动生成文件序列号,签章又清晰又有了法律依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保障审判过程中的公开、透明,不少法院又在做开庭的网络直播。石金平说:“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网络直播,将庭审面向公众。原来,网络直播给法官带来很大的压力,主要是大家不熟悉,不适应这个过程。后来,直播多了,法官们也适应了。现在网络直播的案件一般是影响力较大,又不涉及隐私,在法律公开范围内的案件。”
在北京高级人民法院的监控大厅内,亦可同步观看到开庭的现场情况。当事人出具了哪些证据,他的诉求是什么等,这些视频一清二楚地显示在巨大的显示屏幕当中。通过数字化法庭和内部网络,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可随时调出22个法院和57个派出法庭的开庭实时影像资料。这种监控方式将案件的审理进一步公开和透明化。并且,在各区法院的高层领导中,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辖区内的影像。
结案:档案数字化
一般诉讼案件,到了基层法院基本就会结案,就像王先生的这件案件,由于他出具的证据确凿,对方不得不在事实面前低头。案件顺利结束,对方败诉,依法赔偿给王先生的公司一定数量的金额。
在基层案件审判中,如果当事人不服初审审判,继续诉讼的话,案件将流转到中级法院、高级法院,甚至申诉到最高人民法院。在案件流转的过程中,下级法院无权查看上级的审判信息,而当案件最终落定之后,案件又将归属基层法院归档。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像王先生这样的案件一样,顺利执行。有些官司打了很久,最终审判下来了,总有一方有各种理由无法执行下去。不过,法院审判流程中还有一个执行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案件涉及执行线索系统、委托鉴定系统、委托拍卖系统等。有些法院还开发了三角债管理系统,将涉及案件的几方当事人的债券关系理顺,有利于案件的执行。
如果执行结束,一个案件算是正式结束,可以归档了。近年来,由于案件数量多,需要归档的纸质文件迅速增加。记者在海淀法院看到,堆积成一米高、两米宽的牛皮纸文档仅仅是几个法庭一个月的档案。这些档案的数量实在惊人。海淀法院一年审理的案件高达6万件,是北京地区审理案件最多的法院。
归档业务的流程是,书记员整理卷宗后,档案室要审查卷宗是否合格。这些卷宗经过扫描,被制作成电子卷宗,上架与纸质卷宗并放,可供当事人和法院内借阅,也可由上级法院调阅。
在东城法院的档案室内,密密麻麻地摆放着这些年的档案。东城区已经将1996年之后的案件全部扫描成电子文档,并将近两年的庭审刻录系统一并归档。当当事人办过查阅手续之后,凭借临时发放的密码,即可在客户端查看档案、调阅视频。此过程涉及到档案查询预约系统和电子档案节约系统等。
核心:全流程服务
无论法院有多少业务流程,有多少系统,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当事人服务的。现在,北京法院大力推广12368审判资讯服务系统,东城区法院作为试点已经开展了将近一年时间。只要当事人无论是通过“面对面”立案还是通过网站立案,只要他一旦进入诉讼的立案阶段,系统即可提示当事人“可以自收到告知书之日起三日后拨打12368电话对本案的进展情况进行查询”,并获取查询密码。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拨12368电话,查询未来三天法院的开庭公告信息。
立案后,当事人凭借此密码即可随时拨打电话查询案件进程,了解案件在立案、分案、开庭、延长审理期限、上诉等各个阶段的具体信息,获取承办庭室、承办人的姓名及联系电话。与此同时,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法院还将主动向当事人发送手机短信,提示确认或变更承办法官以及开庭、延长审理期限、移送管辖等重要事项。
“12368”其实可以看作是法院信息系统对公众全流程服务的缩影。
在法院的内部业务中,信息化也是全流程服务于法院的审判业务。因为案件一旦被受理,从案件立案、审理、结案、生效、归档、执行、申诉复查到信访等环节,每一个环节中都有诸多信息系统作为支撑。
据了解,截止到目前,北京法院系统内以《审判业务智能管理系统》和《法院工作管理平台》两大信息系统为支撑,提供各类信息应用2270项,信息化为公众和法院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信息支撑和保障作用。
从北京法院的信息化发展历程看,整个建设不过15年,最早是由海淀法院在1996年的开始建设的零散系统。从此之后,北京地区法院的信息化如火如荼,北京高级人民法院也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开发了法院信息管理系统。由于统一了核心的业务应用软件,北京市法院的信息化建设进展迅速,效果显著,位于全国首列。
海淀法院的副院长石金平认为,信息化工作对法院的业务很重要。法院的审判业务需要对信息做出判断,例如判断取证信息的真伪、深层次分析证据等,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而法院的业务也要符合法律的范围,这是要求审判人员需要拥有专业素质,采用信息化手段则可以帮助司法人员从不成熟变为成熟。
他总结说:“信息化要辅助法院业务,作用于社会:信息化要融入全流程的审判业务中,参与到具体的程序中,它要服务好当事人,让当事人更多的参与到审判业务中,这就是信息化所能发挥的作用。”
采访手记:
法院系统庞大复杂,大致分为服务公众类、业务管理类和法院管理类,仅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统一建设的系统就多达200多项,如果加上各区法院自己建设的系统,那就更多了。本报记者历尽三个月时间,采访了北京东城、西城、大兴和海淀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也不过是以管窥豹,略知一二。
如此庞大和细致的系统有什么用?对内提高效率,缓解审判压力,推动审判方式改革;对外提高司法公正、审判透明,让公众更多参与到审判当中。从内外来方面来说,信息化的推动力在于让当事人打一个“受尊重”的官司。
近年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立案的案件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司法就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必要出口。如果司法不公正、不透明,效率缓慢,司法部门就失去了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后果是非常可怕和严重的。从这一点来说,信息化的作用是服务大局,促进和谐社会,而非仅仅是为业务部门服务。
抛开技术层面,做信息化的管理层也正是有了这种理念,才能有推动信息化的动力,才不至于将信息化技术化、概念化和表面化,才能从实质抓住信息化的作用:既符合业务需求,相互融合,又符合国家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有了这些理念,信息化工作者也在做一个“受尊重”的职业,而不是给人只会谈技术的感觉。
第二篇:加强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
加强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推进农村小学英语与艺术教育均衡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信息化网络为载体,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可以有效地解 决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短缺课程的开设与开好,促进农村学校和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对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2012年11月,我校有幸被教育部批复为首批教育部信息化中小学试点学校,开展《深入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推进农村小学英语与艺术教育均衡发展》课题研究,至今已有一年六个多月时间,现以“信息技术有效融入美术教学应用”为案例,呈述如下:
我 校坐落于黄山市汤口镇,是典型的山区。学校小学部有学生1100余名,有四个完小,三个教学点,共计45个班,在编在岗教师68人。我们根据地域办学实 际,地大面广、点多学生少,教师少课程杂的特点,遵循“整合资源、相对集中、服务点校”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和服务聚合,紧密围绕服务“学生有效学习” “教师有效教学”这一主线,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以国家、我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其它省市可用网络资源和中心校资源站为主要渠道,以信息网络 为抓手,探索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学科教学应用模式。
一、完善网络环境,分享网络资源
在 加强全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制定我镇小学信息化建设长期和短期的规划,推进了全镇小学信息化建设:中心校和四所完小一个教学点在完成了光纤入网改 造工程和二个教学点接入宽带后,光纤接入的学校网速最低已经达到了20兆。汤口、山岔、寨西、冈村四所小学实现了班班通,芳村、金竹坑、大岭下教学点建有 数字化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所有学校的学生都能分享信息化下的美术教育,至此我校已完成了教育优质资源“校校通”“班班通”建设。
在 试点工作中,我们综合考虑了有关教育信息服务工程对网络、设施和人员等资源的配套要求,坚持建设、管理、运维“三统一”的原则,即统筹规划信息中心、资源 站建设;统一光纤入校入园,避免了多渠道重复投资,保障了网络安全和传输速率,并结合村校现有布局,落实各项信息化项目,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方便教师利于 学生的目的,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各类需求;统一配置、培训管理人员,建立中心校、村小、教学点上下贯通的管理服务机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章制 度,明确了信息技术管理员人员和职责,规范了服务程序和内容。
二、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普及信息化知识
着 眼于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让教师共享信息化带来的成果,我们加强了信息化知识应用与技能的普及、提高等培训工作。仅2014年,我校外派教 师参加省、市、区培训36人次,中心校组织培训400余人次。通过一级、二级培训,100%教师学会使用班班通或数字化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95%的教师 会收集、整理、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制作课件,基本实现了在信息化教学应用中的“人人通”。
学校建设了一支网络管理队伍,成立了中心校信息中心组,完成了一所学校至少有一名信息技术骨干的培训工作,并运行良好。
三、强化服务功能,整合美术教育资源 为 解决农村小学地广人稀,师资缺乏,艺术类课程难开或不易开好的问题,我们坚持“方便教师,就近服务”的原则,结合中心校整体网络布局与建设,在村小建设校 校通,班班通,增容量、提网速,探索了“集约化建设、多样化服务、跨点校合作”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使农村小学没有美术老师能上美术课,虚弱的美术教学因信 息技术的融入解决了师资问题,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学校信息技术组,在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前提下,将百余个光盘转到计算机储存,将分散的网络资源和国家、省、市教育资源平台做成网站、网页;美术组通过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以及其它资源平台收集、整理小学各年级美术视频、文字和图片资源,这样方便了教师的查阅与调用。
我 校14年8月对全体68名教师进行《安徽省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使用培训,并完成教师注册工作,11月完成全体学生注册工作。通过班级培训,学生了解了平台 的功能,学会操作;通过家长会、班级QQ群、微信培训,家长通过平台开展科学家教。几个月来的运作和实践,教师基本了解、掌握了平台中的资源中心和教学中 心的功能及使用。我们借助平台中的“小学影视课堂”——英语视频栏目,教学中心中的“人教数字校园”——音美和英语栏目,通过班班、家长QQ群对学生、家 长全天开放,使得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相互交流得以零距离展开,同时也记录了学生成长的历程。
四、加强共建共赢,享受多元交流
在 省教育厅、省电教馆和市区教育局及电教部门的悉心关心下,我校与上海青浦区庆华小学、浙江温州南浦小学、江苏南通郭里园小学实现长三角结对学校。其后,我 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线上线下共建共享教学研讨活动。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四校分别在青浦、黄山、南浦和南通开展了四次线下交流活动,并通过长 三角网上交流平台和结对学校网站资源,汲取营养,丰富师生学习的内容及方式。
五、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美术教育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班班通和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资源,整合国家教育信息网资源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我校积极探索、建设充实的信息中心资源,规划、建设方便快捷资源应用方式,高度融合教育信息化下农村小学美术教育。
1.利用美术网络教学视频,开足、开好美术课。
我 校为深山乡镇中心学校,完小、教学点多,无专科或专职艺术类教师,且班级多班额少,学校间距大。有的学校连一个兼修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要开足、开 好美术课实在不易。然而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我校各完小各教学点通过班班通、空中课堂、数字化资源全覆盖项目等信息技术手段,填补、丰富了农村美术教 学方法,兼职教师通过网络视频也能解决了不会上,并到能上好的问题。
尤 其是今年10月,我校建成了“在线课堂”项目,通过“主播教室”教学和“接收教室”接收,更加方便中心校与教学点的资源共享和点对点适时教学的需求。中心 校音美和英语骨干教师上指导课,教学点和村小在线收看,并共同参与和在线提问与指导。通过运作教学点的三人四人的班集体构建出视频中的大集体,增加课堂教 学氛围,提高了学生交流学习兴趣,丰富了学习方式,解决了教师资源缺乏的难题。
2.引导学生管理,方便学生主动学习。我 校为了建好信息化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设施作用,让信息技术深入融入教学的魅力得到极大的绽放,各校微机室、班班通、数字化资源全覆盖项目设施对学生全 天开放,各校中高年级班级成立学生信息化设备管理小组,负责设备简单的管理和卫生,维持设备应用秩序和安全,交流、普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知识;数字化资源全 覆盖项目教学点,选拔高年级学生组建管理组,协助教师管理。由于向学生全天开放了班班通和电脑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欣赏、搜集精美的美术作品,提高了美术 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正因为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班级设备管理小组发挥了灵活性、能动性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应用信息化技术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美术自主学习能力。
(1)网 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传递的快速化,可以丰富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学习天地。各校点可以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的方式呈现信息,使 小学美术教学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在美术教学时,我们利用网络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搜索了很多关于美术的信息让学生欣赏。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 野,对创作起了很大作用。我们还利用信息技术的音频视频等输出信息的方法,用动画片作为导入,让学生欣赏“同伴的作品”,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活了。网 络所具有的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习主体选择学习时间、内容,主动探究,支持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且充分照顾个别差异,为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自由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式学习提供保障。丰富而活跃的学习方式,激活了学生思 维,课堂气氛、学生学习心态和课堂教学的模式都发生了革命的变化。(2)CAI(计 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 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 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生活中的线条》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 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 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CAI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
(3)激 情引趣。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 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
(4)整合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同时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美 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学会合作”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教学中的 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经常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讲,其他同学听,或者一个同学画,其他同学伺候,甚至剥夺了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绘画的权利,而且小组成员 的学习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学习成果。比如《古建筑的保护》中,关于故宫的欣 赏教学,让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头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如故宫的历史、故宫的建筑特色、故宫的珍贵藏品„„然后综合资源,讨论幻灯片的制作方案,制成幻灯 片后再与其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似乎更善于竞争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创 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 学系统中由于“信息技术”要素的介入,使“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改变了原来的地位。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 具,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教材不再是物质化的文本,而是全息性的资源 总和。整合教学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5)整合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传 统教学偏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强于演绎推理,弱于概括判断。而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在网上可以搜集到美术的许多资源,要合理处理这些信息,就需 要学生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需要思考判断,加以甄别,去伪存真,我们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缜密逻辑思维。当然,在上网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加 强孩子们健康绿色上网学习的引导,教育孩子们主动不上、不搜、不存不健康网站及美术作品的自觉性,提升判断识别鉴赏水平。
诚 然,我们在“深入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推进农村小学英语与艺术教育均衡发展”课题试点研究中,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素养培养和学校健康发展,进行了 认真地思考,大胆的创新,积极的尝试,务实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学校资源平台建设与完善及在城域网的共建共享等方面,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在应 用中学研,在学研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深入推进我校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第三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调研提纲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调研提纲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
1.本地区产业结构、规模等基本情况;
2.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3.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的成绩;
4.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5.本地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措施;
6.本地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工作经验。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典型企业、典型产品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二五”工作计划
1.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思路;
2.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目标;
3.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工作;
4.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政策建议。
第四篇:关于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几点思考
关于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几点思考
按照市局(公司)党建工作部署,财务管理科围绕如何有效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如何激发党建工作活力,促进业务发展,拟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着力探索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联动推进,深度融合。为此,财务管理科提出了“三亮三提”的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工作思路,“以党建领业务,以业务强党建”的思路为指引,力促党建与业务“深融合、双提升”。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亮党员身份。
财务管理科所在机关第四党支部财务党小组,共有5名正式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财务管理科的办公室作为财务党小组的活动阵地及处理日常业务办公场所。为进一步明确活动场地及明确党员身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财务部门的党员同志“把党员身份亮出来、使党员形象树起来”。不断增强党员意识,强化自我约束,接受企业和群众监督,激发参加党建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拟制作财务党小组标识牌,悬挂在财务办公室,标识牌展示内容主要包括:党小组人员构成,活动记录,党员风采等项目内容。二是拟制作党员岗标识牌,置放至每名党员工作岗位,以亮明党员身份,提醒自己,接受监督。“我是党员,向我看齐”,以优秀党员标准要求每位财务人员,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以更优异的成绩,更出色的业绩,更昂扬的精神状态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二、亮工作标准。
财务部门作为市局(公司)的服务管理部门,负责日常会计核算、资金(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相关职责。对照“五个好”党组织、“五带头”共产党员标准,结合财务部门岗位实际,面向职工、服务对象和群众,公开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明确工作流程。相对于其他部门来说,财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主要依据国家颁布的相关财经法规和行业、省局(公司)及市局(公司)下发的相关制度开展工作,对于一般办事人员来说,理解起来有所困难,因此也给财务工作及办事效率带来了挑战,对于财务部门执行的制度有可能会引起不理解和误解,但这些又是财务部门必须执行的。财务部门拟将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较多的财务制度和工作流程,附件要求、每个节点办理人员的信息等制作成宣传展示板,使每名办事人员能够依据所展示的财务制度及工作流程快捷的办理各项业务。拟制作的宣传展示板包括:市局(公司)报销流程、差旅(会议)费报销标准及要求、采购(项目)资金支付工作要求、发票报销相关要求、增值税发票开具相关要求等。
三、亮岗位承诺。
财务部门围绕抓好基层党小组的党建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方面做出承诺。财务党小组,结合部门职责,围绕服务内容、标准、程序、时限等方面,在怎样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出公开承诺。财务部门将紧紧围绕党建工作要求,积极参加党建活动,不断强化党员意识和作风,结合自身岗位和服务对象,列出本岗位的业务事项,从立足岗位,提升办事效率等方面进行承诺。并通过市局(公司)网站、上墙公示、岗位工作牌等方式将岗位承诺进行公示,自觉接受服务对象和群众监督。承诺可以是承诺书、也可以是一句话。通过亮岗位承诺,进一步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提升工作质量。
四、提服务质量。
相对于营销序列的“党建向客户端延伸”,将党建工作延伸到零售户;专卖序列的“党建工作全覆盖”,将党小组建在队所上来说。财务部门党建与业务融合工作,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具体的服务上,这里说的服务既有对企业的服务、对员工的服务,也有对企业外部税务、银行等部门的服务。财务部门拟开展文明服务、诚信服务、廉洁服务、优质服务活动,促进服务态度的改善及工作作风的转变。通过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提升服务措施,细化服务标准,激发服务热情,做到主动服务、积极服务、创造性服务。如积极配合营销部门按照“算着干、干着算”,“边算边干、边干边算”的工作要求及时开展税利预测,按时支付卷烟采购款项、及时核对卷烟销售款等;每月按时出具财务分析,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服务领导决策;为其他职能部门及时提供财务数据等等;对企业外部的部门,设立专门人员办理服务业务,如: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增强双方的信任与理解。针对部分零售户开具增值税发票进行服务提升,建立专门的开票群,及时发布最新开票要求,定点预约需要开票零售户,提前查询统计数据,减少零售户开票等待时间。
五、提工作效率。
着力探讨“四化”工作模式,即:把复杂的过程简单化,把简单的过程量化,把量化的因素流程化,把流程的因素框架化。将提升工作效率的着力点放在工作改进的一点一滴上,工作项目的小改革、小创新上,聚少成多,聚沙成塔,促进整个财务工作水平和效率不断提升。一是加强对部门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岗位技能水平。持续坚持季度集中学习制度,集中财务人员学习最新的财务知识、税收政策和行业的相关制度,不断提升财务人员对新知识、新业务、新要求的掌握能力,更好的适应和履行岗位职责。二是引导财务部门的党员同志当表率、树标杆,结合本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组成小型的课题组、QC小组等活动小组,通过不断总结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如每季度组织机关和基层的财务人员开展财务基础自查自评工作,一方面能够提高财务人员的参与面,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在自查过程中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发现不足、持续改进,通过这种自我加压、自我诊断、自我评比、自我改进的措施,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四统一”即:实现会计科目使用统一、会计附件要求统一、会计核算标准统一、账务处理方法统一。
六、提规范管理。
规范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我们既是规范管理的执行者,也是规范管理的受益者。财务人员特别是党员同志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应该做到“三员”即:一是做规范管理的宣传员。利用多种形式和方式宣传国家及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三会一课”、微信群、宣传栏、市局网站、机关大讲堂等将最新的政策、要求宣传到位,使广大的干部员工既能了解政策,又能理解财务工作。二是做规范管理的执行员。财务工作紧紧围绕市局(公司)中心工作安排,严格依法行事、按程序办事,防范不规范问题的发生,按照财务岗位职责办事,高效、合规、合法办事。三是做规范管理的监督员。积极协同各单位(部门)推动实施多部门、多环节、多层次的全方位财务监督工作,把好财务审核的各道关口,对日常报销审核过程中发现的违反“八性”的经济事项,坚决消灭在入账之前,完善责任机制,不断将风险堵在端口。
第五篇:法院信息化建设与法官再教育
法院信息化建设与法官再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充分利用信息产业重新构建了工作和生活布局。特别信息化对法律工作及法官再教育等方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信息化、网络化对司法工作发展的有利时机,是我们各级法院的首要任务。众所周知,法院信息化工作对法院静态、动态分析及法官教育搭建平台,人民法院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所能及时的解决法官素质再提高,有利促进法院工作上档次、上水平,真正实现教育与网络有机结合,法官不用出家门可以享受国内外教育。网络教育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所以大力推进网络教育有利于方便、快捷的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学习。我国各级法院已建设不同级别的网站,法官充分利用这一再提高自身素质的方式,在自身学习进程中有所进步,特别对于我们林区边远地区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时刻引导广大法官在国际、国内法律知识更新中时刻为自己充实知识和智慧,为国家司法保障和服务发展同步,展示了中国特色司法信息化服务体系,满足社会发展和法官再教育同步发展。
一、树立法官终身教育理念
各级法院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方式来加强法官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终身教育就是加强法官的再教育再培训。使之不断适应审判职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法官法》对法官接受终身再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过去法官靠一纸文凭可以享受一生,削弱了各方面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动力。而当前法官接触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多,难度越来越大,只有不断接受教育,提高内在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准确裁判各类案件。所以,对法官的教育培训应构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的运行机制。使法官把学习和提高技能作为内在自觉行动或生活方式之一。一是加强自我学习。法官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关键是围绕提高履行岗位职能本领,更新执法观念,改善知识结构,重点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法官应当首先加强对法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准确掌握法律规范的涵义和各部门法之间的联系及区别,如果没有扎实的法学功底,法官职业思维便失去得以养成的基础,学习和了解法律,还应弄懂这样规定的立法目的和意图,这对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法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是法官树立自我学习的根本和创新学习的合力。二是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深入实践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一项活动,也是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的活动过程。加强调研,有利于法官透过复杂具体的社会现象总结符合时代特征的审判工作规律,又有利于加深对审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了解,培养敏锐观察问题,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法官教育面涉及较广,而又面向未来,培养专家型法官不能以现在的模式培养未来的法官,所以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势在必行。一是要加大高层次法律教育培训的力度。因为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学历教育,以适应新时期审判工作的需要。如鼓励法官参加专升本教育,选送具有本科学历的法官攻读研究生学历及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等。二是要推行实践性教育法。实践性教育定位于审判实践,不断增进法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培训内容上要满足审判现实需要,教学方式上要突破单纯课堂化,结合法官的职业特点,开展专题讲座、庭审观摩、案例分析、研讨会、辩论会等方式以开拓法官视野,提高法官认知社会、解决纠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