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实施意见
关于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实施意见
皖价医〔2012〕173号
■ 发布时间:2012-10-22
各市、县(区)物价局、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为推进全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补偿机制,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皖政〔2012〕98 号)精神,经省医改领导小组同意,现就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以2011年药品差价收入为参考基数,并根据财政、医疗保障情况,对药品实行零差率减少的收入,通过收取诊察费(含挂号费)和增加政府投入予以补偿。对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减少的收入,通过合理调整护理费、手术费、床位费等项目价格予以补偿。
(二)医药价格联动。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必须在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的前提下实施。
(三)与综合改革配套政策同步实施。医药价格政策调整要与医保、财政、卫生等综合改革配套政策同步实施,合理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有效控制县级公立医院门诊和出院病人次均医疗费用,使患者医药费用有所降低,体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惠民利民的目的。
二、主要内容
(一)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县级公立医院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取消加成,按进价销售。
(二)设立诊察费项目。将挂号费并入该项目,诊察费分普通门诊和专家(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门诊诊察费。其中:西医普通门诊每人次35元,专家门诊每人次55元;中医普通门诊每人次40元,专家门诊每人次60元。急诊诊察费上浮20%。西医门诊诊察费医保支付33元,中医门诊诊察费医保支付38元,其余由个人自付。住院诊察费一次性按门诊三倍收取(含门诊已付一次)。
(三)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
按照总量控制,降低与提高数额基本平衡的原则,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降价幅度为20%;适当提高偏低的护理类服务价格、部分手术类价格和床位费价格。
(医疗服务价格具体标准另行下发)。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医药价格改革工作政策性强,社会敏感性高。各级价格部门要从医改大局出发,加强与卫生、人社、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
(二)加强监测,严格监管。为保障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实施,各级价格部门要建立县级医院医药价格监测制度和医药价格定期检查制度,实行医药价格监管常态化。严厉查处药品加价销售,医疗服务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分解收费等乱收费行为。
(三)加强宣传,跟踪评估。各级价格部门要积极宣传县级医院价格改革的意义、原则和具体方案,使得价格改革深入人心,取得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各地要做好跟踪调研、评估工作,为深化价格改革做准备。发现问题及时向省级价格、卫生、人社、财政等部门反馈。
安徽省物价局 安徽省卫生厅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安徽省财政厅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一日
第二篇:湖南省物价局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
湖南省物价局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
价格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四日
各试点市州、县(市)物价局:
为积极推进我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发改价格〔2012〕2787号)及我省有关文件精神,现就我省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试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县级公立医院的更好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各试点县(市)价格部门要按照我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提出的总体要求,以药品“零差率”销售为抓手,以转变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为重点,通过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切断公立医院在药品销售中的经济利益关系,进一步疏导医药价格结构性矛盾。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涉及多方利益调整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局,试点县(市)价格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积极作为,按照建机制、控费用、调结构、强监管的原则,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认真制定改革方案,确保医药价格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成效。
二、医药价格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
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试点的目标是取消药品价格加成,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医药价格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医药价格联动。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必须在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的前提下实施。
2、“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总量控制”以2011年药品合理差价为基数,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总额不超过2011药品合理差价总额的80%。“结构调整”是指按照财政、医保保障情况和医院内部适当消化的要求,在上述总量范围内适当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以及中医特色
服务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降低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比价关系。
3、与综合改革配套政策同步实施。医药价格政策调整要与医保、财政、卫生等综合改革配套政策同步实施,有效合理控制县级公立医院门诊和出院病人均次医疗费用,总体上不增加患者实际医药费用负担,体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惠民利民的目的。
三、医药价格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价格调整方案由试点县(市)级人民政府在规定的原则范围内研究制定,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确保相关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在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过程中,要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项目和幅度,做好区域之间、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价格水平衔接,以促进患者的合理分流。
1、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县公立医院销售的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按进价“零差率”销售2012,12,25。
2、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
诊查费按含挂号费、诊查费和药事服务成本进行测算和调整,可分设门诊诊查费和住院诊查费。门诊诊查费标准可按医师技术等级制定,普通门诊诊查费控制在每次10元内,最高技术等级标准宜控制在每次20元内。住院诊查费标准控制在每天15元内。
护理费根据护理成本及优质护理标准进行测算和调整,但一级护理收费标准不超过每天20元,要注意各护理等级之间标准的衔接。
治疗项目收费单项提价幅度原则上控制在30%以内。手术项目收费标准的提价幅度不超过30%。
中医类项目提价幅度控制在50%以内。
床位费偏低的可作适当调整,3人间的收费标准每床日一般不超过30元。
适当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其中检查费中的CT、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用设备检查费降幅不得低于10%;
检验检测类项目不得提高标准。
四、相关要求
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试点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价格部门要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1、深入调查,科学测算和制定方案。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性强,社会敏感度高,各地财政情况、医保政策以及医院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各试点县(市)价格部门要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县级公立医院基本情况、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现行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情况等,要以去除中药饮片加成收入后的药品合理差价收入为基础,按照医疗服务价格补偿不超过80%的额度,科学测算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幅度,既要充分考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又要兼顾医院生存和发展,体现医务人员劳务技术价值,提升医务人员提供技术服务的积极性。要在认真抓好试点医院医药价格改革方案的测算及审核工作的同时,严格履行价格调整程序,组织好价格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完善价格调整方案。要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广泛宣传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试点的意义、原则和具体方案,争取医患双方的理解和支持,为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2、协同配合,确保各项改革配套措施同步推进。要主动强与卫生、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和配合,务求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与改革药品加成政策、增加财投入和完善医保支付政策等措施同步实施,确保改革后药品价比改革前明显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减轻,医药费用增得到有效控制。加调政格长
3、加快进度,确保试点工作如期展开。2012年10月15日前各试点县(市)人民政府要将医药价格改革试点方案报所在市州平衡和审核,2012年10月20日前市州审核后提出书面意见报省物价局。省物价局审批后,书面批复试点县政府实施。
4、加强监管,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各试点县(市)要严格执行取消药品加成的相关政策措施,严厉打击医药购销中各种回扣和非法折扣行为。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我省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落实价格公示和“一日清单”制度,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价格部门要加强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5、强化督导,确保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价格政策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后,各地要及时做好跟踪调研工作,密切关注各项改革进展情况,及时实施政策评估。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向省局反馈。
第三篇:山西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指导意见
山西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指导意见(送审稿)
2012-08-16 15:51(已点击:3)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现就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重要性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和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等综合措施和联动政策,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建立起县级公立医院新的补偿方式。推进医药价格改革是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利于进一步疏导医药价格结构性矛盾,有利于合理引导医疗行为和配置卫生资源,有利于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负担。
二、医药价格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以近三年药品加成合理收入平均数为基础,根据财政、医保保障和医院内部消化情况等,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总额。通过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适当提高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和偏低的床位费,适当降低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检测价格,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比价关系,引导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获得合理补偿。
(二)与综合改革配套政策同步实施。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必须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前提下,与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医保支付水平
等措施同步推进,确保改革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减轻。
(三)区域之间、不同级别医院之间价格水平要衔接。原则上,下一级别医院价格水平不得超过上一级别医院价格水平,有利于促进患者合理分流。
(四)国家和省确定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区)要在省统一部署规定的时间前完成价格改革,其它县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应该积极主动的推进价格改革。
三、医药价格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取消医疗机构药品加成政策。价格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卫生等相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要求,取消试点县(区)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政策,试点县(区)公立医院一律按进价销售药品。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减少的合理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途径补偿。医疗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县级公立医院销售药品的实际价格总水平要确保降低15%,不得通过不合理地调整用药结构来提高患者使用药品的实际价格水平。
(二)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减少的合理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财政补偿60%,价格调整补偿40%的比例,以省物价局、省卫生厅规定的现行价格为基础,按照财务分类,提高诊查费、治疗费、护理费、手术费、床位费等五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其中诊查费、治疗费、护理费、手术费上调的幅度不得超过
13%,床位费上调的幅度不得超过30%。降低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检测两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降低幅度不得低于10%。具体调整方案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在规定的原则、幅度范围内确定。各县(市、区)价格、卫生等部门要尽快按照省政府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精神和上述价格改革实施意见,严格履成本审核和价格听证等审批程序,提出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时抄报省和设区的市价格、卫生等部门备案后实施。
(三)加强医用耗材价格监管。凡纳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的卫生材料,不得向患者另行收费;对可向患者收费的医用材料,要严格按照医用材料加价率和加价额双限控制的管理规定执行。医疗机构要通过公开招标采购,降低医用耗材价格。
(四)规范有序推进按病种收费改革。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家按病种收费改革有关规定,逐步扩大按病种收费的范围,并制定具体的临床路径。医疗机构开展的病种收费标准,要按规定程序上报市物价局、卫生局审批,并报省物价局、省卫生厅备案。每个市开展的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量不少于50个。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各县(区、市)价格、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在政府领导下,加强沟通、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制定既能体现地方综合改革特色,兼顾各方利益,又能达到惠民利民目的的价格调整方案。各设区市价格、卫生等相关部门要督促和指导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工
作,做好县与县之间的价格衔接,确保本地区公立医院价格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规定,落实价格公示制度和“一日清单”制度,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成本核算,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各市、县价格、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对擅自设立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自行提高服务收费标准、分解和套用项目收费及超范围收取医用耗材费的医疗机构,要依法查处。
(三)加强宣传、跟踪反馈
各级价格、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取得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价格政策改革试点方案实施后,要做好跟踪调研,开展政策评估,完善改革措施,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告。
第四篇: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
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的通
知
发改价格[2012]27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卫生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精神,现就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按照建机制、控费用、调结构、强监管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要通过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收付费方式和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等综合措施和联动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为2015年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打好基础。
二、取消试点医院药品加成政策
(一)按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要求,取消试点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政策,试点公立医院要将药品销售价格向社会进行公示。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途径予以补偿。试点公立医院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要确保试点公立医院的药品价格降低15%左右,鼓励各地探索有效办法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
(二)在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切实加大财政投入,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公共卫生服务、以及紧急救治、支边、支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
三、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一)各地要按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快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步伐,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并与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增加政府投入同步推进;调整后的医疗技术服务收费要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确保改革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减轻。
(二)各地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和基本医疗保障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本地区医药费用总量控制水平,具体可参照本地区改革前三年实际医药总费用、医保基金和城乡居民个人医疗费支出等情况综合测算,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发布。
(三)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要结合财政补偿和医保支付水平的具体情况,补偿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减少的合理收入;在此基础上,逐步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要切实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护理以及中医特色服务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对确实偏低的床位费可作适当调整;同时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类价格。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要切实做好医疗服务成本分摊测算工作。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不得区分设备产地和型号;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合理成本制定价格。制定和调整检验类项目价格不得区分试剂或方法。
(四)在改革试点期间,各地可授权县(市、区)级政府在规定的原则范围内研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会同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督,做好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级别医院之间价格水平的衔接工作,以促进患者合理分流。
四、积极推进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
(一)改革医疗服务以项目为主的定价方式,积极开展按病种、按服务单元等收费试点工作,逐步建立起多种收费方式相互补充衔接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要与医保支付政策衔接。各地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关于开展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
知》(发改价格[2011]674号)精神,进一步总结经验,扩大县级公立医院按病种收费试点的范围和病种。
(二)要研究制定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路径,加强按病种收费质量控制工作,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各地可探索在合理确定次均门诊、住院费用、年诊疗人次数量等指标的前提下,由医疗机构自主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比价关系。推进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要加强与相关改革政策措施的衔接,切实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五、加强医药价格监管
(一)各地要切实采取措施,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加强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价格[2012]693号)的规定,加强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对流通环节加价过大的,各地可通过限制实际加价水平、公开出厂价格信息等方式,引导市场价格的合理形成。
(二)各地要结合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和按病种收费工作,严格控制单独收费医用耗材品种目录,严禁自立名目向患者收取医用耗材费用。价格主管部门要从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入手,采取监测出厂(口岸)价格、控制流通差率、开展价格专项调查和价格公示等方式,加强单独收费的医用耗材特别是植(介)入类医用耗材价格监管。各地要积极推进以省为单位的高值医用耗材特别是植(介)入类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
(三)各地要严格执行取消药品加成的相关政策措施,严厉打击医药购销中各种回扣和非法折扣行为。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依法严肃查处,对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
六、强化医药费用控制
(一)各地要加强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管理,抑制不合理使用药械以及过度检查和诊疗行为。要通过合理确定费用控制、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
制度,强化医药费用控制。严禁通过不合理调整用药结构、分解处方、增加自费药品使用等方式加重患者实际费用负担。
(二)各地要将门(急)诊次均费用、住院床日费用、出院者平均医疗费用、药占比、总费用增长率等纳入县级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目标。对未达到考核目标要求的,各地要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制定具体的处理办法,限期整改。
鉴于推进医药价格改革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关注各项改革进展情况,及时开展政策评估,不断完善改革措施,确保改革取得实效,群众得到实惠。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及时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
卫生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2年9月3日
第五篇:山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
山西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
(送审稿)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1‰‟10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及我省相关政策要求,为积极稳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指县及县级市公立医院,以下简称县级医院)改革试点,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遵循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改革要求,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
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县级医院运行机制。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统筹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着力落实“三升三降”指标(门诊人次、出院人次、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门诊患者次均费用、出院病人次均费用、病人县外转诊率逐步下降),力争使居民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二、试点选择
2012年开始,在国家确定的33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和我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平鲁区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并根据试点情况适时全面推开。其他县(市、区)要参照本《实施意见》自主探索,积极推进改革。
三、明确功能定位
(一)制定县级公立医院发展规划。县级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臵规划指导下,按照“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化结构、动态管理”的原则,合理确定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布局、功能、规模和标准,实行县域卫生资源一体化配臵。每个县重点办好1-2所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
(二)明确县级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县级公立医院是县域内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并与大医院 2
分工协作。主要为县域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包括运用适宜医疗技术和药物,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接治转诊;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以及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等工作。
四、改革补偿机制
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鼓励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形式。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试点县级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财政补偿60%,医疗价格调整40%),确保“取消多少、补偿多少”。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收费标准,体现医疗技术服务合理成本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政策范围,并同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药品加成补偿总额预付制度,根据药占比要求、上一医院药费收入及预期增长值合理确定补偿总额,控制医院药费收入。
(一)发挥医疗保险补偿和控费作用。县级医院要提供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相适应的适宜技术服务,控制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外的医药服务。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要合理提高医疗服务、特别是基层医疗机 3
构服务的报销比例,缩小医保基金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与实际报销比例的差距。充分发挥医保合理控制费用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作用。落实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控制机制,制定医保基金支出总体控制目标并分解到定点医疗机构,将医疗机构次均(病种)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和个人负担定额控制情况列入分级评价体系。要在全部试点县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付费方式,加强总额控制。科学合理测算和确定付费标准,建立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合理就医,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
(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政府出资购臵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合理成本制订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严禁医院贷款或集资购买大型医用设备。合理提高中医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护理、手术等项目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价格调整要与医保支付政策衔接。改革医疗服务以项目为主的定价方式,积极开展按病种收费试点,病种数量不少于50
个。
(三)规范药品采购供应。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建立药品(含高值医用耗材)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的集中招标采购机制。调动企业生产供应药品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减少和规范流通环节,降低配送成本。省级集中采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能够有效保障药品及耗材供应及时、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采购供应办法。坚决治理药品及耗材方面的商业贿赂。完善鼓励使用基本药物的政策措施,县级医院应当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
(四)落实和完善政府投入政策。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臵、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等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政策。县级政府对所办医院履行出资责任,禁止县级医院举债建设。县级政府除对县级医院给予经常性收支和专项补助外,还要落实和完善对药品加成政策亏损的补贴政策。
对位于地广人稀和边远地区的县级医院,可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政府给予必要的保障,医院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五、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一)创新编制和岗位管理。县级政府依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确定县级公立医院设臵规模,逐级报省发改委和
卫生厅审批。要根据县级医院功能、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实行县级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并逐步建立编制调配使用秩序。
县级医院按国家确定的通用岗位类别、等级和结构比例,在编制规模内按照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岗位。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行医院对全部人员的统一管理制度。
(二)深化用人机制改革。落实县级医院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聘用。要使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岗位总数的85%,其中,临床护士不少于每床0.4人。未达到85%比例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人员原则上只出不进,空缺出来岗位经核准后调整为专业技术岗位。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臵未聘和非医务专业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推进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完善县级医院卫生人才职称评定标准,突出临床技能考核。
(三)完善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加强人员绩效考核,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 6
贡献等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差距。严禁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
六、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一)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县级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县级医院领导职务。明确县级医院举办主体,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县级医院的办医主体或理事会负责县级医院的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订和修订等决策事项,院长选聘与薪酬制订,其他按规定负责的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并监督医院运行。院长负责医院日常运行管理。建立院长负责制,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完善院长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优化内部运行管理。健全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鼓励探索建立医疗和行政相互分工协作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
(三)完善绩效考核。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各地要制定具体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严 7
格的考核制度。由政府办医主体或理事会与院长签署绩效管理合同。要结合深化医改工作任务合理确定量化考核指标,重点考核控制医疗费用(包括次均费用和总费用增长率、住院床日以及药占比等),创新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社会满意度以及县乡一体化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医院总体工资水平等挂钩。积极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由第三方对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进行客观评价。
(四)开展管理干部职业化、专业化培训。建立规范的院长培训考核体系,通过职业化、专业化培训,进一步提升公立医院院长的政治觉悟和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公立医院改革新形势的要求。培训情况将作为院长任职资格和任期考核的重要依据。
七、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一)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各县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及时制定或修订公立医院建设计划,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完成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每县至少有一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以县级医院为中心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建立县域院前急救体系。严格控制县级医院建设规模和大型设备配臵。鼓励资源集约化,探索成立检查检验中心,推行检查检验结果医疗机构互认,以及后勤服务外包等。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对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和改制,优化资源配臵。落实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政策,积极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8
要简化手续,下放权力,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消除障碍。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要达到总量的20%左右。
(二)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编制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发展规划,按规划支持县级医院专科建设。近期重点加强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病理、传染、急救、职业病防治和精神卫生,以及近三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4位的病种所在临床专业科室的建设。开展好宫颈癌、乳腺癌、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等重大疾病的救治和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复杂疑难疾病的筛查转诊工作。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适当放宽二、三类相对成熟技术的机构准入条件。各地卫生和医保管理部门要组织县级医院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按病种付费的要求,制订实施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县级医院实际、采用适宜技术的临床路径,病种数量不少于50个,规范医疗行为。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已有信息平台,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县级医院信息系统,功能涵盖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诊疗规范、绩效考核及综合业务管理等,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发展面向农村基层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教育等。建设医疗健康信息网。
(四)提高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针对地方主要疾病,积极
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县级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导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到县级医院就业,并为其在县级医院长期工作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新进入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执业资格。临床医师应当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积极培养或引进县域学科带头人。增强护理人员力量,医护比不低于1∶2。调整基层医务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增加高级职称技术人才比例。建立城市三级医院向县级医院轮换派驻医师和管理人员制度,加强对三级医院派驻情况的考核。可以从城市三级医院选聘一批有管理经验的业务骨干到对口支援的县级医院担任院长、副院长或科主任。鼓励和引导城市大医院在职或退休的骨干医师到县级医院执业。通过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职称晋升、荣誉授予等措施,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到县级医院长期执业。县级公立医院要确定一定比例的编制用于高级职称人员或引进急缺人才,其他人员不得占用。经批准可在县级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合理确定财政补助标准,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招聘优秀卫生技术人才到县级医院工作。“十二五”期间,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30%以上,县中医 10
院的中医人员占医师总数比例达到60%以上。
(六)开展便民惠民服务。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实行预约挂号,重点抓好复诊患者预约,加强县乡之间预约转诊服务;推广优质护理服务,改革临床护理模式,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实行基本医疗保障费用即时结算,公立医院对统筹区域内参保者只收取住院医药费用个人自付部分;完善患者投诉机制,加强医患沟通,落实“首诉负责制”;广泛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相结合的机制,2012年实现试点县全覆盖,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八、加强上下联动
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三级医院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
(一)巩固和深化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长期合作帮扶机制。城市三级医院要依托城乡对口支援和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以团队支援和管理帮扶为主要形式,帮助县级医院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县级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落实三级医院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1年以上的政策。县级医院每年选派不少于3名骨干医师或其他卫技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县级医院要与城市三级医院开展危重病例远程会诊、重大疑难病例转诊等工作。实行综合改革对口包干制度,由省内三甲医院对34个县的试点医院包干帮扶,重点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促
进基层医院管理创新。
(二)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县域医疗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龙头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探索建立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院长和骨干医师制度,通过开展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动的长效机制,使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支持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定期轮训。
积极探索县乡一体化管理的有效形式,以卫生资源和人员的纵向流动为基础,逐步形成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互流动、设备统一调配使用、培训统一组织、业务统一管理、绩效统一考核、分工协作有序的运行机制。有效解决农村卫生资源不足和浪费并存的问题,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不足和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
九、完善监管机制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卫生行政部门统筹规划辖区内卫生资源配臵,切实履行代表政府监管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
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质量、安全、行为等的监管,开展县级医院医药费用增长情况监测与管理。及时查处为追求经济利 12
益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等行为。建立以安全质量为核心的专业化医院评审体系;依托省级或地(市)级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建立健全县级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
建立医保对医疗机构的激励与惩戒并重的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药品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时监控,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实行分级管理,促进诚信服务。加强对县级医院履行功能定位和发展建设、投融资行为的监管,强化预算、收支、资产、成本等财务管理的监管。加强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建立诚信制度和医务人员考核档案。实施公正、透明的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加强社会监督。推进县级医院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开县级医院财务报告以及质量安全、费用和效率等信息。
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试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这项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 13
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试点县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落实,制定全面推进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时限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省医改领导组将与各市医改领导组及省卫生、编制、发展改革、物价、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签订责任状,建立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试点县实行分片包干,分解任务目标,加强对改革试点进展情况和效果的监测评估、考核,及时协调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合力推进改革、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2013年上半年总结评估,全面推开。
(二)加大保障力度。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在改革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方面给予试点县一定自主权,实行政策倾斜,合理下放权力,推动试点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经费测算,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并将所需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并及时拨付到位。县级政府要落实投入政策,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各市政府要加大对试点县(市)的投入力度,给予相应补助。要完善政府投入方式,财政经费补助与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满意度挂钩;同时,加强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完善配套政策。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积极完善各项改革配套政策。省 14
医改办研究制定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省卫生厅制定卫生资源配臵标准和公立医院设臵规划;省编办根据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工作任务等因素,制定编制标准和政策;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制定县级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卫生厅共同制定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办法;省财政厅研究制定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财政补偿办法;省物价局制定合理调整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办法。
(四)做好宣传引导。逐级、广泛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综合改革理论水平,提高推进改革的领导力和执行力。深入细致地做好对医务人员的宣传动员,使广大医务人员成为改革主力军。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贯彻落实中宣部、国务院医改办关于医改宣传工作的精神,创新工作方法,把握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措施和目标、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和先进典型,争取社会理解、配合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山西省县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
(送审稿)
为优化县级医疗卫生资源配臵,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的运行效率,满足广大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机制保障,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制定我省县级(不含市辖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简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
一、基本原则
(一)人口为主,兼顾床位。立足于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总量按照户籍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在编制标准幅度范围内,各地可结合财力状况、床位设臵、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综合因素,选择合适的编制比例。对于目前受医疗设施及其它硬件所限开设床位较少的县(市),可适当低于编制标准,结合床位数核定编制总量,随着事业发展、硬件环境的改善再逐步增加至编制标准范围内。
(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各地在核定编制时要具有一定 16
前瞻性,以利于吸纳和储备人才,提升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平,满足群众需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量确定后,可实行总量控制,统筹调配,动态管理。
(三)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各县(市)要根据县级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结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业务水平,科学合理地分配、使用编制,对重点办好的医院要给予编制倾斜,并逐步建立编制调配使用秩序。
(四)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各县(市)要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在每个县(市)重点办好1-2所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的要求,适当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集约程度,突出办医重点,避免“小而全”,合理设臵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二、功能定位和机构设置
(一)功能定位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一般包括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院)、各类专科医院等,是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主要承担县域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承担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及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等工作。
(二)机构设置
根据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各县(市)要按照医疗 17
卫生资源集约化的原则,合理设臵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避免“小而全”的设臵模式。对服务人口少、服务半径小、医院规模小、医疗技术水平不高、事业发展状况欠佳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尽可能予以整合,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1-2所重点医院(含中医院)。鼓励将县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与妇幼保健站(院)进行整合,整合后一般以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为主,接受人口计生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三、编制标准及其性质
(一)基本编制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编制按照县(市)户籍人口的千分比核定。同等条件下,人口偏多的原则上在编制比例内从低核定,人口偏少的在编制比例内从高核定。具体为:
15万人以下,按照人口的2.3‰-3.2‰核定;
15万人(含)-25万人,按照人口的2.1‰-2.9‰核定; 25万人(含)-35万人,按照人口的1.9‰-2.6‰核定; 35万人(含)-45万人,按照人口的1.7‰-2.3‰核定; 45万人(含)以上,按照人口的1.5‰-2‰核定。
(二)附加编制
1、外来人口较多的县(市),可适当增加编制,最多不超过编制总额的10%。
2、人力资源输出较多的县(市),可适当减少编制,一般不 18
超过编制总额的10%。
3、办医水平高,且所办医院能辐射服务周边区域的县(市),可适当增加编制,最多不超过编制总额的5%。
(三)编制性质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中,除妇幼保健机构原则上使用财政拨款事业编制以外,均使用财政补助事业编制。
(四)编制结构
1、优化编制结构,控制卫技专业比例。县级各医疗卫生机构中卫技专业人员比例不得低于总编制85%,行政管理与工勤人员不得超过总编制的15%(保安、保洁等后勤人员要逐步通过后勤服务外包等方式实行聘用,不再纳入编内)。
2、确定中医院的中医人才比例,保证中医特色。中医院的中医药人员编制占卫技人员总编制的比例不得低于60%。
3、增强护理人员力量,提高护士人员编制比例。改善目前我省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护士比例偏低的状况,医护比不得低于1∶1.2,并逐步提高到1∶2。
4、县级各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中要确定一定比例(一般为8%-10%)的编制专门用于高级职称人员或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5、合理规范县级妇幼保健站(院)的基本医疗服务比重,确保其公益性。
(五)领导职数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不定级别,只核定领导职数。其领导职数按照《山西省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省政府令第216号)执行。
四、编制核定程序及管理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由县级机构编制部门提出核编意见,报市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下达编制总量,同时报省编办备案。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核编意见中含有附加编制的,须报省编办批准。县级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将编制分解落实到各医疗卫生机构,并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配。
县级各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核定后,严格按照编制结构,科学合理设定岗位,并按照岗位对全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不得再聘用临时卫技人员;空编数超过10%的,须通过有关程序,逐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补充人员,以保证合理的梯次结构。
山西省深化县级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意见
(送审稿)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和山西省《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县级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制度,增强县级公立医院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县级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现就深化县级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出发,以提高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核心,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目标,以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为重点,完善县级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医务人员的创造性,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促进县级公立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体目标:在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 21
理制度,落实用人自主权,建立符合县级公立医院工作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有利于人员合理配臵,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人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原则;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导向;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机制;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的方针。
二、全面建立岗位管理制度
县级公立医院要全面实行岗位管理,建立符合机构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各医院要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的政策规定,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依据核定或备案的编制设臵岗位总量,要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遵循“因需设岗、合理设岗”的原则,拟定岗位设臵方案并按核准权限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备案。按照核准的岗位设臵方案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等级、基本职责、工作标准及具体任职条件。县级公立医院开展公开招聘人员、内部调整岗位、确定岗位等级以及核定人员工资等人事工作要符合岗位管理的要求。
县级公立医院岗位设臵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比例一 22
般不低于岗位总数的85%。专业技术岗位的设臵以医、药、护、技等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为主体,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设臵。鼓励县级公立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臵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实现岗位管理制度全面入轨的单位,要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践中大胆探索,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改进和完善岗位管理。
三、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
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医院与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确立人事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合同期一般为3年,但对关键岗位、骨干人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实行长期聘用,用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保持队伍的稳定。
在首次岗位聘用时,推行全员竞聘上岗。县级公立医院按照公开、平等、民主、择优的原则,按照核定的岗位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转岗、待岗培训、送出培训等措施办法,妥善安臵未聘人员,实现平稳过渡。工作人员拒绝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给其不少于3 个月的择业期,择业期满后未调出的,应当劝其办理辞职手续,未调出又不辞职的,予以辞退。
已经完成聘用制推行工作并签订聘用合同的单位,要规范聘 23
后管理,依据政策规定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根据聘用合同管理的政策规定,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县级公立医院可以解聘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也可以辞聘。对不能完全履行聘用合同,又暂时不够解聘条件的工作人员,可以调整其岗位,调整岗位后仍不履行新聘岗位聘用合同的,予以解聘。对符合经济补偿规定的解聘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四、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
县级公立医院在出现空缺岗位时,除政策性安臵、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外,按照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一律按照公开招聘的政策规定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规范县级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直接考核聘用的办法,促进人才引进工作。
空缺岗位要优先用于招聘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应聘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和规定的资格条件。未达到专业技术岗位占岗位总量85%比例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人员原则上只出不进,空缺出来岗位经核准后调整为专业技术岗位。
县级公立医院公开招聘的工作人员,根据公开招聘和聘用合同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
五、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制度
县级公立医院出现岗位空缺拟从内部产生岗位聘用人选,应当实行竞聘上岗,参加竞聘上岗的应当是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竞聘上岗要根据岗位不同特点,灵活运用笔试、面试、民主测评、专家评议等方法,要严格按照公布空缺岗位及任职条件、报名与资格审查、竞聘、单位领导人员集体讨论、公示、核准备案、办理聘用手续等程序进行。通过竞聘上岗,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逐步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六、执行专业技术资格准入制度
竞聘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必须具有相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任职资格,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卫生专业技术工作。已经实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专业,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未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参加县级公立医院相应专业岗位的竞聘。
七、完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
探索建立和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领导人员任用制度,完善选拔办法,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采取委任、聘任、选任、考任和竞争上岗等办法,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选拔任用。同时结合县级公立医院特点,建立完善任期制,在同一医院任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届,每届任期一般为三至五年。
县级公立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和完善任期目标责任 25
制,确定任期责任目标,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医院领导人员任用(聘用)、续聘、奖惩的依据。严格执行聘期届满和离任审计制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保障机制。
八、完善工作人员考核制度
县级公立医院要建立健全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实绩为重点内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突出县级公立医院工作特点的工作人员考核办法。考核实行医院内部评议与服务对象评价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考核分为平时考核、考核和聘期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聘期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次。平时考核和考核结果作为发放绩效工资、调整人员岗位以及续聘、解聘的主要依据。
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人才培养。按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要求,加快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依托医学院校、专门培训机构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临床医师应当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继续 26
教育工作力度,确保继续教育时间和质量,提高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培养或引进县域学科带头人。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导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到县级公立医院工作,并为其长期工作创造条件。注重增强护理人员力量。通过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荣誉授予等措施,以及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设臵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倾斜等具体办法,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到县级公立医院长期执业。经批准可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用于招聘优秀卫生技术人才。
建立对口支援制度。从城市三级医院选聘一批有管理经验的业务骨干到对口支援的县级医院担任院长、副院长或科主任。建立城市三级医院向县级医院轮换派驻医师和管理人员制度,加强对三级医院派驻情况的考核。鼓励和引导城市大医院在职或退休的骨干医师到县级医院执业。
十、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县级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通力合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统筹规划,积极推进改革工作。要与编办、组织、财政部门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县级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平稳进行。县级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方案须经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按照程序经核 27
准备案后组织实施。
县级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要加强宣传,争取社会理解、支持和配合,营造良好环境。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医务人员成为改革主力军。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山西省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意见
(送审稿)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1]37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山西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的通知》(晋政办发[2011]74号)的有关精神,现就深化县级公立医院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增强县级公立医院活力和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为导向,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工资水平合理决定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目的,通过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统筹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分配关系,逐步完善县级公立医院分配制度,促进县级公立医院创新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探索县级公立医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途径,使工作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 29
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坚持改革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相结合,严肃分配纪律,逐步建立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眼社会收入分配全局,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相适应,统筹兼顾,妥善处理与相关群体的利益关系,稳慎推进改革。
二、进一步做好绩效工资实施工作
(一)县级公立医院实施绩效工资同清理核查规范津贴补贴结合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在国家统一规定外发放的津贴补贴和奖金,摸清收入来源、支出去向、帐户情况和津贴补贴实际发放水平,取消资金来源不合规的项目。将清理核查规范后的津贴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清理核查规范津贴补贴工作,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同级纪检监察、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和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县级公立医院主管部门具体实施。
(二)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县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由相当于单位工作人员上12月份基本工资额度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构成。各地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财力状况、物价消费水平、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公务员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绩效工资水平的具体核定办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根据确定的绩效工资水平,综合考虑人员结构、岗位设臵、30
事业发展、经费来源等因素,核定县级公立医院的绩效工资总量。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由县级公立医院制定绩效工资的具体分配方案,报同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三)加强县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分配的指导。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一般按月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原则上占绩效工资总量的50-70%,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根据单位类别、工作性质、经费来源等因素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根据考核结果发放。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将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数量、成本控制、病人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严禁与业务收入直接挂钩。县级公立医院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充分发扬民主,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或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并在本单位公开。县级公立医院主要领导的绩效工资,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由主管部门根据对主要领导的考核结果确定。单位主要领导与本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要保持合理的关系,防止差距过大。
(四)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县级公立医院主管部门要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县级公立医院内部考核的指导。各县级公立医院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和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倾斜,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五)统筹考虑县级公立医院离退休人员待遇。在职人员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规范县级公立医院离休、退休、退职人员补贴。规范后,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分别执行统一的补贴标准,同时保留按国家规定可以计入离休、退休、退职费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特殊岗位津贴、政府特殊津贴和改革性补贴(与当地机关规范津贴补贴后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同口径项目),停止发放原规定的其他各项补贴。离休人员、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并符合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条件退休的工人,按现行规定执行。退休、退职人员补贴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参照机关同职级退休、退职人员规范后的补贴标准确定。绩效工资不作为计发退休费的基数。退休、退职的人员,从退休、退职的下月起,停发绩效工资,按退休、退职人员标准发放补贴。
三、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收入分配政策
(一)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完善工资分级管理机制,合理划分工资收入分配管理部门与业务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逐步形成统分结合、责权清晰、运转协调、监督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注重综合平衡,努力形成并保持县级公立医院工作人员与其他公职人员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合理收入分配关系。
(二)规范县级公立医院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管理。艰苦边远地区的县级公立医院工作人员执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加强对特殊岗位津贴补贴执行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医疗卫生津贴、护龄津贴等继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除国务院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外,任何地区、部门和单位不得自行建立特殊岗位津贴补贴项目、扩大实施范围和提高标准。
(三)切实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工资分配管理。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收入中可用于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资金管理政策,加强工资收入支付管理。加强工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收入分配纪律,加大对违反政策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收入分配政策的严肃性。
山西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财政补偿办法
(送审稿)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为积极稳妥推进全省县级公立医院(县级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以下简称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顺利实施,现制定《全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财政补偿办法》。
一、基本原则
按照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督管理综合改革、统筹推进的总体要求,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试点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补偿机制;政府对县级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对人口少和地处偏远的县级医院可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政府给予必要的 34
保障,医院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二、明确功能定位
县级医院主要是为县域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包括使用适宜技术和药物,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接治转诊;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以及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等工作。
三、核定收支范围
县级医院收支内容主要包括:经常性收入、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收支。
(一)县级医院经常性收入。包括医疗服务收入,财政核拨的在职职工基本工资补助收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经费,其他收入。
医疗服务收入。指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门诊和住院收入。具体应按照挂号、床位、诊察、检查、化验、治疗、手术、护理、卫生材料、药品、药事服务等医疗服务量和相应的收费标准核定。其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按照全省统一实行的集中招标采购办法核定;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以及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诊疗、护理、手术等项目执行价格部门统一调整后的收费标准;开展按病种收费试点的,按有关部门确定的标准核定。
财政核拨的在职职工基本工资补助收入。按照县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内实有人员和县级人社部门核定的基本工资水平,由县级财政部门按一定比例予以定额补助。
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经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县级财政核定补助。
其他收入。按医院开展医疗业务、科教项目之外的活动所取得的培训、租赁、食堂、投资、财产物资盘盈、捐赠等项收入核定。
(二)县级医院经常性支出。包括医疗服务支出、人员支出、其他支出。
医疗服务支出。包括医疗服务活动中耗用的药品及卫生材料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包括政府回购的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无形资产摊销、提取的医疗风险基金和其他费用。可参照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的数量(按门诊、出院人次、服务项目等)、质量和核算成本(剔除人力成本)等核定。
人员经费支出,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住房公积金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支出等。在职人员按照编制内实有人员和人社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水平核定经费总额。
其他支出,包括办公、印刷、水电、邮电、取暖、物业管理、差旅、会议、培训及管理费用等支出。可根据医疗辅助、行政后 36
勤等服务量、工作量和成本等因素核定。
(三)专项收支。包括财政等政府部门拨入的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臵、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承担政府指定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救灾服务的补助,以及医院在政府专项补助外所取得专门用于科研、教学项目的资金。根据实际拨入的资金和预算,专款专用,专项核定。
县级医院的经常性收支和专项收支计划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院编制,经卫生部门初审后于每年编制预算前集中报送县级财政部门。县级财政部门分单位、分项目、逐年核定。经常性收支计划根据县级医院上年医疗服务收入和财政补助政策编制,专项收支计划根据县级政府确定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培训计划以及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编制预算。
四、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补偿渠道
县级医院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是破除“以药补医”,县级医院的药品加成收入以取消加成政策前三年平均药品总收入为基数,结合国家规定的药品综合加成率(15%)测算。取消药品加成后所减少的合理收入主要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
(一)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政府出资购臵的大型医 37
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合理成本制订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提高县级医院诊疗、护理、手术等项目价格,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和医保基金报销获得合理补偿。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应使县级医院新增的净收入不低于前三年药品平均加成收入的40%。
价格调整要与医保支付政策衔接,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政策范围。通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个人付费给予补偿。符合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医保基金按照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付费方式予以及时补偿。
(二)政府政策性亏损补偿。县级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通过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所取得的净收入补偿弥补后仍有缺口所形成的政策性亏损,由县级财政核定后足额补偿。2012年试点县的政府政策性亏损补偿数额原则上不高于核定的药品加成收入的60%。
五、落实和完善政府投入政策
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县级医院综合改革。除对县级医院给予经常性收支和专项补助外,还要落实和完善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亏损补贴政策。
(一)经常性收支补助。县级财政对县级医院的现行经常性 38
收支补助政策继续保留不变,不得抵顶试点改革中需要增加的补助,补助额不达在职职工基本工资70%的要提高到70%。对参加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制度的县级医院还应按单位缴费部分的70%核定补助。县级医院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县级财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补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按相关规定执行。
经县级财政核定的取消药品加成后的亏损(扣除医疗价格调整部分),由省级财政列入省对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财政予以足额补偿。
(二)专项性收支补助。县级政府对所办医院履行出资责任,禁止县级医院举债建设。县级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臵、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项目,属于按全省发展建设规划统一安排的,由中央和省、市政府予以专项补助,县级适当配套;属于按市县发展建设规划安排的,由市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并对中医院予以倾斜扶持;县级医院基本建设应量力而行、控制盲目扩大规模。大型仪器设备购臵应履行审批程序、坚持节约与适用原则。重点学科发展应合理规划、突出专业特色;县级医院承担政府指派的公共卫生任务和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治任务,政府应按服务成本给予经费保障。
六、监督管理
(一)市县财政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落实财政投入政策,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合理安排分配资金,依法接受地方人大以及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二)各级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县级医院补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注重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审计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监测评估制度,采取绩效考评等方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对医院收支预算执行、成本控制以及医疗服务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并将结果作为对医院综合考核、实行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县级医院的财务监管,监督其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
(四)县级医院应严格遵守财经制度,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要加强资金流向监控。
(五)对挤占挪用政府补助资金以及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资金、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法律法严肃处理。
山西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
改革的指导意见
(送审稿)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现就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重要性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和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等综合措施和联动政策,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建立起县级公立医院新的补偿方式。推进医药价格改革是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利于进一步疏导医药价格结构性矛盾,有利于合理引导医疗行为和配臵卫生资源,有利于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负担。
二、医药价格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以近三年药品加成合理收入平均数为基础,根据财政、医保保障和医院内部消化情况等,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总额。通过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适当提高
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和偏低的床位费,适当降低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检测价格,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比价关系,引导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获得合理补偿。
(二)与综合改革配套政策同步实施。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必须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前提下,与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医保支付水平等措施同步推进,确保改革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减轻。
(三)区域之间、不同级别医院之间价格水平要衔接。原则上,下一级别医院价格水平不得超过上一级别医院价格水平,有利于促进患者合理分流。
(四)国家和省确定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区)要在省统一部署规定的时间前完成价格改革,其它县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应该积极主动的推进价格改革。
三、医药价格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取消医疗机构药品加成政策。价格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卫生等相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要求,取消试点县(区)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政策,试点县(区)公立医院一律按进价销售药品。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减少的合理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途径补偿。医疗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降 42
低医疗成本。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县级公立医院销售药品的实际价格总水平要确保降低15%,不得通过不合理地调整用药结构来提高患者使用药品的实际价格水平。
(二)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减少的合理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财政补偿60%,价格调整补偿40%的比例,以省物价局、省卫生厅规定的现行价格为基础,按照财务分类,提高诊查费、治疗费、护理费、手术费、床位费等五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其中诊查费、治疗费、护理费、手术费上调的幅度不得超过13%,床位费上调的幅度不得超过30%。降低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检测两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降低幅度不得低于10%。具体调整方案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在规定的原则、幅度范围内确定。各县(市、区)价格、卫生等部门要尽快按照省政府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精神和上述价格改革实施意见,严格履成本审核和价格听证等审批程序,提出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时抄报省和设区的市价格、卫生等部门备案后实施。
(三)加强医用耗材价格监管。凡纳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的卫生材料,不得向患者另行收费;对可向患者收费的医用材料,要严格按照医用材料加价率和加价额双限控制的管理规定执行。医疗机构要通过公开招标采购,降低医用耗材价格。
(四)规范有序推进按病种收费改革。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家按病种收费改革有关规定,逐步扩大按病种收费的范围,并制定具
体的临床路径。医疗机构开展的病种收费标准,要按规定程序上报市物价局、卫生局审批,并报省物价局、省卫生厅备案。每个市开展的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量不少于50个。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协同配合
各县(区、市)价格、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在政府领导下,加强沟通、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制定既能体现地方综合改革特色,兼顾各方利益,又能达到惠民利民目的的价格调整方案。各设区市价格、卫生等相关部门要督促和指导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工作,做好县与县之间的价格衔接,确保本地区公立医院价格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规定,落实价格公示制度和“一日清单”制度,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成本核算,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各市、县价格、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对擅自设立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自行提高服务收费标准、分解和套用项目收费及超范围收取医用耗材费的医疗机构,要依法查处。
(三)加强宣传、跟踪反馈
各级价格、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取得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价格政策改革试点方案实施后,要做好跟踪调研,开展政策评估,完善改革措施,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