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速公路路面破坏和路基病害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高速公路路面破坏和路基病害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我国的公路事业进入了以建设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高等级公路为主的新时代。早期修建的一些高速公路,在没有达到设计年限的情况下,也开始进行大修。不仅对社会、交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在经济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的早期损坏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者在文中深入分析了高速公路路面破坏和路基病害的特征及成因。关键词:高速公路;路面破坏;路基病害我国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的早期损坏有多种形式,也是由多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其中对路面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影响最大的是结构性破坏、水破坏和严重辙槽。
一、高速公路路面破坏的特征及成因引起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有多种原因,表现为多种形式。1.1变形类填土路堤上的路面竣工后以及开放交通后,路基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其上路面顶面产生波浪式的不平整。在未填筑路堤之前,地基处于平衡状态。填筑路堤后,地基受到动静荷载的共同作用产生固结形变,直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为止。地基产生固结形变的大小,既与填土高度有关,又与地基内部各层土的压缩系数有关。填土路堤地基存在横向承载能力显著不均匀的特性,两侧地基的承载力小,中部承载力大,路堤产生不均
匀沉降,路堤两侧边部产生外倾式沉降,将路面和路基掰开,在路面上产生宽度较大的纵向裂缝,其特点是上宽下窄。软土基层沉降是由于软土地基引起路面产生很大的不均匀沉降,使路面纵断面产生大的变形。主要原因是施工期太短,在软基还没有固结沉降达到基稳定时就铺设沥青路面;另一重要原因是复合地基处理深度和臵换率小。1.2松散类由路面结构性破坏产生的网裂。所谓路面结构性破坏,是指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不能抵抗现有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而产生的路面结构性整体破坏。其外观特征为轮迹带上产生裂缝,进一步发展成纵向网裂形变带。由水破坏产生松散变形类病害尤其广泛,主要表现为几种不同情况:第一种是由于雨水较快的透入空隙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表面层后,由于其下层比较密实,在进入表面层的水还未来得及往下层渗透前,表面层就开始产生水破坏。表现为沥青路面的表面层产生圆形坑洞。第二种情况是由于透入表面层的水较快渗入中面层,滞留在中面层的水因难于或来不及透过中面层进入底面层之前,中面层沥青混凝土强度变弱,沥青剥落,甚至松散,导致表面层首先在行车道底轮迹带上产生网裂形变,有的甚至产生明显辙槽。第三种是由于透入表面层的水透过中面层进入底面层,如果在底面层表面有粘结防水层,或有质量好的下封层,同时进入的水量不大,则滞留在底面层的水会使底面层沥青混凝土强度减弱,进而沥青剥落,甚至沥青混凝土
松散,导致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产生网裂形变。在基层顶面没有粘结防水层,或虽做了下封层但质量不好的情况下,进入底面层的水将直接滞留在基层顶面。行车荷载生的水压力,使滞留水首先冲刷基层表面的水泥细料或二灰细料,接着向下冲刷并形成白浆,在行车荷载的泵吸作用下,白浆被唧到面层表面层,浆被唧出的过程中,沿途的沥青混凝土碎石上的沥青剥落,轻者表面产生网裂变形,重者很快产生坑洞,碎石被甩出洞外,洞中积水。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表面层、中面层和底面层都不能让水侵入和滞留,只要水能侵入任一层并滞留在该层就会产生水破坏。水破坏的重要内因是所用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较大。所用沥青混凝土,特别是表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实际空隙率较大,雨水较易进入表面层,并导致水破坏。水破坏的另一重要内因是片面强调平整度,忽视了压实度。水破坏的第三个重要内因是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大。由于矿料质量、施工技术要求和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原因,我国高速公路面层所用沥青混凝土的离析现象和不均匀性较大,在面层表面随机分布这数量不一的薄弱点位。在降雨过程中,雨水在一些薄弱点位被快速行驶车辆轮胎下产生的较大动水压力压入表面层。水破坏的第四个内因是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裂缝。由于沥青混凝土是一种热胀冷缩的材料,它的温缩系数是半刚性基层材料的4倍左右。新沥青混凝土面层刚产生的裂缝,往往仅深入表面层的上部。过一个冬季或一
定时间后,裂缝又会深入到下层底部,甚至引发基层在相同的位臵开裂。造成基层上部冲刷甚至松散的原因,是表面水的反复进入和冲刷的结果,不是基层本身“衰老”的结果。1.3车辙车辙、拥包等流动变形损坏当高速公路车辆渠道化以后,车辙问题逐渐成为主要病害。由于我国普遍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基层本身的变形不是主要的,多数都是沥青混和料产生的流动性车辙。其主要成因是路面在高温情况下劲度模量大幅度降低,抗剪切变形能力不足以抵抗超载和重载车作用下的剪应力,尤其是在长大纵坡上坡路段,由于重载车车况差、爬坡车速降低,更为严重。严重车辙的内因是由于沥青混凝土的矿料级配不合适。我国已通车的多数高速公路都使用规范中的连续式密集配。沥青混凝土的高温抗形变能力较差,不能承受重载交通的反复作用,容易产生严重辙槽。有的为避免产生水破坏,有意在沥青混凝土中多用细集料和沥青。未经认真试验研究,就大量使用美国的SUP.自由水进入并长期滞留在中面层内,使中面层沥青混凝土强度显著减弱、沥青剥落直到松散,表面开始产生较严重辙槽、辙槽两侧鼓起。1.4裂缝类沥青路面开裂是国际上最普遍的损坏现象之一,只不过是裂缝发生的早晚、多少及裂缝的类型有所不同。我国沥青路面的裂缝有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裂、沉降裂缝等。横向裂缝是由于在寒冷季节气温骤降和反复的温度变化后,因疲劳而产生的温缩裂缝;半刚性
基层的干缩和冷缩开裂造成的沥青路面的反射性裂缝;或者两者综合作用产生的裂缝。温缩裂缝至今国际上并没有有效的根治措施,不属于早期破坏。第二种是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缝。近年来国际上对沥青路面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缝研究甚多,发现当沥青层较厚时,由于路表面沥青容易老化,沥青混和料的自愈能力逐渐丧失,极限拉伸应变不断减小,在车载荷载直接作用下,在轮迹部位产生大的拉应力或剪应力,导致路面产生开裂。但我国沥青路面的表面裂缝有相当部分与由于沥青层的层间污染没有很好粘结成为整体,首先使表面层或上、中层压碎有关。第三种是自下而上的疲劳裂缝。由于我国路面的沥青层较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纵向裂缝和网裂比较普遍,其原因是路面承载能力不足,导致路面的结构性损坏。基层结构松散,尤其在有雨水的不利季节,承载能力不足于承受超载车和繁重交通的作用,造成路面大面积损坏。基层松散的原因少数是施工时没有成型,大部分是由于半刚性基层在施工过程中水泥剂量过高,强度过高,收缩严重开裂,使整层的半刚性基层分裂为大块,在使用过程中又逐渐破碎为小块,最后成为碎块。
二、高速公路路基病害的特征及成因2.1基层高速公路的半刚性基层厚度多在20cm左右,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或砾石)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砾石)半刚性底基层厚20-40cm,采用的材料有石灰土、水泥土、二灰土、二灰砂、二灰和水泥石灰土等。半刚性材料
层的总厚度通常不超过60cm,最薄为40cm.半刚性材料路面的承载能力取决于半刚性材料层的质量和厚度因素,如果基层或底基层质量不好或不均匀性大,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容易导致沥青路面产生局部破损。在路面设计和施工都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半刚性路面的结构性破坏常发生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在轮迹带上先产生纵向细小裂缝,尔后产生通过轮迹带的横向裂缝,最后发展成网裂和形变。2.2岩土地基填土路堤路基产生纵向不均匀沉降,使路面顶面产生波滚式的不平整。其产沉降的原因:一是原土地基产生固结变形,在填筑路堤之后,地基收到加载作用,产生压缩变形。二是路堤本身产生固结变形,是与填土高度、土的性质和压实度密切相关。路基压实度不够产生的纵向裂缝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槽向不可避免的不均匀性,特别是在有表面水渗入地基的情况下,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早或迟都会产生一些细而短的纵向裂缝。桥头跳车是由路基路面沉降引起的,是路基路面纵向变形最严重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于桥头填土较厚,路基路面容易产生大的沉降,而桥头的沉降量很小,从而产生错台高差。这种现象在软基路段、湿陷性黄土地区尤为严重。2.3特种土层的路基淤泥质黏土、红粘土等软土地基往往因固结沉降稳定时间长,或是因修路微型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路面沉陷。湿陷性黄土路基: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老的空穴增大,并发生新的空穴。2.4不良地质现
象对路基稳定的影响地基位于(或存在)不良地质体,如滑坡、空穴,由于高速公路的修建改变了微地貌环境,水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均发生了变化,在持续动荷载作用下,原有的不利地质条件被进一步激发、扩大,从而引起路面沉陷、裂缝,甚至大范围的路基塌滑。高速公路位于古滑坡体上,路基的一部分位于滑动面上,在动载荷作用下,引发路基边坡大范围失稳和路基深部的空穴,在路基填土的压力和车辆动荷载作用下发生沉陷,引起路面沉陷。综上所述,将路面破损和路基病害成因类型对应分析,能够发现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路基病害会引起路面破损,而路面破损又加快了路基病害的产生和发展,表现为路基压实度减小、含水量增大、裂缝松散体的产生。路面破损往往是路基病害的表现形式。这就为“三维一体化”检测理论方法提供了客观事实依据。参考文献:[1]何仙伟。公路路基路面设计安全检查问题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8)[2]汽车存放与公路安全系统[J].发明与革新,2002,(03)[3]云天。高速公路安全行驶[J].汽车维修,1997,(03)
第二篇:京石高速公路桥梁典型病害及成因分析
京石高速公路桥梁典型病害及成因分析
作者: 李君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京石高速公路交通量日益增大,各种超重车辆增多,桥梁的实际荷载远远大于设计荷载,在重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桥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受力和疲劳破坏,其病害的类型主要为:单板受力、桥梁裂缝、桥面板塌陷、空心板底板孔洞等。
一、单板受力
单板受力是由于桥面铺装破坏,板间铰缝被剪断,梁板间横向连接失效所致,当重车通过单板受力梁板时,使其与两侧梁板上下错动,形成“台阶现象”。
单板受力病害的主要成因为:设计铰缝的形式不够合理,铰缝混凝土的浇注质量难以保障,其抗剪效率不高;设计没有虑及铰缝混凝土自身的收缩作用,没有足够重视新旧混凝土间粘结力的弱化作用;铰缝钢筋布置太少,顶板连接钢板抗力不足,使得桥梁横向抗剪能力弱;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偏薄(京石高速公路混凝土桥面铺装设计厚度为5~8cm),横向传递荷载能力较差;运营中,重车荷载反复作用于行车道部位,致使梁板间铰缝受力过大,引起铰缝病害的出现;雨水和除雪盐对混凝土的腐蚀,尤其是混凝土的冻融,使得铰缝更易破坏。
另外,对于中小跨径桥梁梁高小,致使铰缝受剪面积小,受剪应力大,剪切效应更为显著,因此单板受力病害发生在中小跨径桥梁的几率最高。
二、裂缝
1.桥台裂缝
桥台竖向裂缝,一般出现在扩大基础的重力式桥台上,在设计阶段由于地质勘察精度不够,试验资料不准确,没有充分掌握地质,就设计、施工,在运营过程中,由于结构荷载差异较大,引起台身不均匀沉降产生的;桥台横向裂缝,一般为荷载裂缝,它主要是由台背主动土压力过大、荷载以及温度作用效应产生的。另外钢筋锈蚀膨胀、混凝土收缩也是产生桥台裂缝的主要原因。
2.盖梁裂缝
盖梁(墩顶及悬臂处)产生的裂缝(缝宽约0.04mm~0.2mm),是结构正应力即盖梁顶面负弯矩区受力钢筋不足引起的。盖梁其它类型裂缝主要是由于钢筋锈蚀膨胀以及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
3.横隔梁裂缝
就京石高速公路而言,此类裂缝主要存在于连续预应力T梁桥中,病害最主要的原因是:设计方面,由于横隔梁间距过大,自身刚度偏小,致使桥梁横向联系较弱,横隔梁在拉剪应力下开裂;施工方面,横隔梁一般采取湿接缝施工,后浇混凝土未考虑收缩补偿,造成新旧混凝土收缩速率差而产生混凝土收缩裂缝;养管方面,由于超载重车反复作用,使桥梁的横隔梁承受远大于设计的荷载,导致横隔梁混凝土竖向开裂。另外雨水及融雪盐水沿横隔板接缝下渗,致使连接钢板锈蚀,将混凝土保护层胀开。
4.空心板裂缝
空心板横向裂缝一般包括荷载裂缝、温差产生的混凝土干缩裂缝、空心板板底钢筋锈胀裂缝等几种形式。其成因主要为:设计荷载等级小于目前超载车辆的荷载等级,较大荷载作用下板底混凝土开裂形成横向裂缝;施工时由于水泥用量过大、温差过大或养生不及时等出现的干缩裂缝;模板底座不牢,沉降不均匀出现的横向开裂;空心板吊装或堆码,受力支点不当出现的开裂;施工时板底厚度偏小,容易造成板底横向开裂。
空心板板底纵向裂缝位置,一般在空心板空心最薄处,部分裂缝伴有渗水,表明裂缝已
贯通板底。其成因主要为:设计中空心板结构纵向设置较强受力钢筋,而横向设置箍筋较弱(京石路一般为φ8钢筋),板底混凝土在横向应力的作用下开裂;部分13~16m空心板采用薄壁板,底板过薄(部分底板仅厚8cm),在薄壁板畸变影响下产生纵向裂缝;施工时芯膜发生偏移,底板的厚度控制不佳,混凝土收缩开裂下产生纵向裂缝;在运营过程中,桥面排水不良,空心板空腔进水,钢筋锈蚀、混凝土胀裂均可能产生纵向裂缝。
空心板竖向裂缝,一般为混凝土收缩、碳化裂缝,以及钢筋锈蚀混凝土胀裂,产生裂缝。
三、空心板顶板塌陷
主要表现为空心板顶板厚度较薄,配筋薄弱,在荷载作用下桥面混凝土破碎塌陷。病害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空心板顶板设计配筋较弱,顶板混凝土与桥面混凝土铺装层较薄(5~8cm),桥面铺装仅一层φ8钢筋网,造成桥梁局部承压能力较差;二是施工的时候芯膜发生偏移,顶板的混凝土厚度降低,及桥面标高控制误差较大,导致桥面铺装较薄;三是超载重车反复碾压及桥面排水不畅,空心板进水,都加速了桥梁的破坏周期。
四、空心板板底孔洞
空心板板底孔洞病害经常伴有不规则纵、横裂缝病害,京石路出现的13座板底孔洞病害中,有12座伴有空心板底板纵横不规则裂缝。病害主要原因为:施工时芯膜发生偏移,底板的混凝土厚度降低;梁板预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较差、振捣不密实、养生不良等原因造成混凝土质量较差;空心板空心进水,并沿底板裂缝进入混凝土内部,侵蚀钢筋,导致钢筋锈蚀,混凝土脱落,形成孔洞;较小部分板底孔洞由于超高车辆撞击产生。
桥梁出现病害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的结合,这些因素包括内因(设计标准、材料、施工质量)与外因(重车荷载、自然因素)。在交通量不断增大,重载车辆增多,通行能力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导致各种桥梁病害不断出现、发展。因此要找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
第三篇:路基下沉、路面开裂等病害情况及原因分析的报告 (定稿)
关于省道S366线珠海大道辅道工程 路基下沉、路面开裂等病害情况及原因分析意见
珠海交通集团有限公司S366一期改建辅道工程项目部:
省道S366线珠海大道辅道(南湾立交至珠海大桥段)改建工程,总造价约5.2亿,合同工期18个月,合同交工时间为2011年2月20日。2009年8月20 日总监办下达开工令正式开工,推算交工时间是2011年2月20日。于2010年11月上旬完成右幅辅道(含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左幅机动车道及部分非机动车道,并于2010年11月13日交付使用全线通车。至今通车已有一年多时间。经现场测量勘察,道路出现多处路基下沉、路面开裂等病害,现将此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意见汇报如下:
一、土建工程概况及工程施工背景
该工程东起南湾立交西至珠海大桥,其中左幅(ZK10+750-ZK18+642.085、右幅YK10+750-YK18+760.681),全长约8952米,土建工程包含有道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调头车道)、通道(10座人行通道、2座车行通道)、雨污水、给水及电缆沟、公交车站等工程。土建工程分为2个标段,分别由西安市政道桥建设有限公司、珠海市建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两个施工单位负责施工。
珠海大道是珠海市中心区连接珠海市西区唯一的城市通道,是通往斗门区、高栏港经济开发区、横琴新区及港口的重要交通枢纽。珠海改建工程原方案是先进行主道改建工程的施工,但如按此方案实施则珠海大道的交通将全部中断,为此,唯一可行的方案是先修建辅道,待辅道通车后再实施主道的改建。由于主道于1997年建成后,路基已下沉较大,而主道两侧辅道的路面标高要高于主道约1米以上,同时主辅绿化带高于辅道路面约40公分,如遇雨季主道便成为一条长达9公里的条形积水槽,仅依靠主道原有的排水沟无法满足排水要求,届时不但交通瘫痪,珠海大道两侧的居民将无法出行,工厂企业的正常生产将受到很大的影响。为此,为确保珠海大道沿线居民及工厂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决定先施工辅道,从而要求辅道尽快完成,并将通车时间定于2010年11月中旬。同时该工程沿线征地拆迁涉及的村民及单位较多,且范围广、难度大,征地拆迁直至2010 年6月份左右才全部完成。因此,辅道工程要确保于2010年11月中旬通车,对于参建单位而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二、道路设计概况
1、软基处理
软基处理采用复合地基,设计方案分别为水泥搅拌桩、CFG桩、旋喷桩,其中水泥搅拌桩约365000m,CFG桩约1100000m,旋喷桩约50000m,CFG桩单桩最深达30米左右。施工过程因地质状况的差异及障碍物的影响设计方案做了局部变更。
设计参数:
水泥搅拌桩按等边三角形布置,桩间距分1.5m和1.7m两种,直径50cm,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量约15%(每延米50公斤),掺6%石膏(含水泥含量)。成桩90天后抽芯检测,桩身强度不低于1.2Mpa,单桩承载力110KN。CFG桩的设计参数为: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桩身砼强度等级为C10,桩直径40cm,等边三角形布置,间距为2m和2.2m,CFG单桩承载力分别为215kN(桩长<15m)、240 kN(桩长15~18m)、260 kN(桩长>18m)。高压旋喷桩为单管旋喷,桩间距为1.2m(按等边三角形),水泥掺量大于90kg/m,桩径50cm,90天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不小于110KN。试桩后桩顶铺设40cm砂垫层及高密度聚丙烯双向拉伸格栅。
2、路基填方及路面
填方路段路面底面0-80cm,压实度≥95%,零填及挖路段路面底面以下0-80cm压实度≥95%,压实度指标均为重型压实标准。机动车道上基层为3.0Mpa水泥稳定石屑20cm,下基层为2.0Mpa水泥稳定石屑15cm,非机动车道上基层为3.0Mpa水泥稳定石屑15cm,下基层为2.0Mpa水泥稳定石屑15cm。机动车道面层为原23cmC40水泥砼,抗折强度不小于5.0Mpa,非机动车道面层为原20cmC40水泥砼,抗折强度不小于5.0Mpa。
三、路基、路面施工监理概况
1、原材料控制
软基处理使用的水泥除按施工规范的要求见证取样送检外,监理工程师另随时随机取样进行检测,对于质量不稳定的水泥予以退场,并要求更换生产厂家。如开工时曾使用金刚石牌水泥,发现不稳定,施工单位全部改用海螺、华润等知名品牌的产品。水泥搅拌桩施工现场严格分门别类进行堆放保存,并设置醒目标识牌,以防止水泥混杂使用。CFG桩及砼路面采用的商品砼,对生产厂家进行严格的审查,并不定时的到生产厂家检查其采购的原材料及生产工艺进行检查询问,如出现质量问题及时查明原因,责成生产厂家整改,直至满足质量要求。
2、施工过程的监控
(1)软基处理:软基处理采取的水泥搅拌桩、CFG桩和高压旋喷桩在大范围施工前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按设计要求的施工工艺及终孔条件进行试桩,监理工程师进行旁站,并做好相关记录,结合审核施工单位的试桩报告,经批复后用于指导后续施工。施工时施工单位每台设备配备2名施工管理人员,实行24小时连续跟踪管理。监理工程师旁站与巡视相结合实行监控管理。重点控制水泥搅拌桩、旋喷桩的水泥浆配合比及搅拌桩的四喷四搅,CFG桩控制其提钻速度,以及各类桩的终孔深度满足设计桩长。
(2)道路施工
路基填筑原设计为土路基,由于施工时正值雨季,为保证工程质量,经研究将路基填料改为石粉。
路基填筑、水泥稳定层及砼路面首先进行试验段的施工,分别取得路基分层填筑的松铺厚度、水稳层拌合料的配合比、砼路面机铺速率及砼的配合比及塌落度等相关技术数据,试件经检测单位的检测结果并满足设计要求后进行大范围的施工。施工时监理工程师实行全程旁站,重点控制路基填筑的松铺厚度、碾压厚度及压实度;水稳层拌合料的配合比、压实度及平整度;路面砼的强度标号、塌落度、振捣密实及表面平整度。施工中严格控制试件送检、自检的频率(施工单位设有标养室),监理工程师不定时随机抽检。部分需铺设钢筋的路段,经监理工程师现场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桥台及通道台背的填筑及回填监理工程师实行重点监控。
上述软基处理的各类桩及路基填筑的密实度及砼强度等均按规范要求及检测频率和方案检测合格。
四、道路病害状况
辅道于2010年11月13日通车,通车后部分路面及桥梁通道台背,陆续出 现路基下沉和路面开裂破损现象,其中一标较为严重的有20余处,二标30余处(产生病害详细的地段及部位详见施工单位的病害分析报告)。
根据施工单位分别于2010年11月(通车前)、2011年4月、2011年8月、2011年12月测量数据分析,二标沉降状况较一标更为严重。以第四次测量数据累计计算:
其中一标右幅路面最大沉降量33cm,左幅25cm;桥梁桥台沉降量最大的是2#桥,左幅23cm,右幅20cm;人行通道台背沉降量最大的为4#、5#通道,4#通道左幅为19cm,右幅7cm,5#通道左幅为20cm,右幅30cm,其余通道大部分小于10cm。
二标右幅路面最大沉降量63cm,左幅32cm;洪湾桥右幅桥台最大沉降量50cm,左幅42cm;广昌桥最大沉降量右幅22cm,左幅20cm;均昌桥最大沉降量右幅18cm,左幅16cm;6#通道左幅最大沉降量14cm,7#通道最大沉降量右幅9cm,左幅4cm,8#通道最大沉降量右幅22cm,左幅18cm,10#通道左幅最大沉降量11cm。二个标段路面开裂较为严重,其中纵向开裂路段较多,多处开裂长度达数10米。
路面下沉较严重的地段为:一标
ZK14+320-ZK14+380、ZK14+530-ZK14+630、YK13+980-YK14+040等地段;二标ZK16+250-ZK16+350、ZK17+560-ZK17+660、YK17+520-YK17+610、YK18+100-YK18+400及广昌桥至均昌桥左幅靠主辅绿化带路缘石侧等地段。
根据第四次测量数据分析:一标道路、结构物已趋于稳定;二标道路在YK14+950处下沉约25cm(初步分析因该处在辅道通车后,西部沿海高架桥在该处(紧靠辅道)出现立柱偏移,继而采取加固措施而进行桩基(群桩)和承台开挖施工的影响),其余道路及结构物个别处仍有4-10cm的下沉,其中均昌桥较严重。测量数据分析均取左右幅沉降值最大点,具体数据详见附表一、二。
五、病害产生的原因分析
根据测量数据及现场勘查,经初步分析,产生路基下沉及路面开裂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外部施工及相关原因影响
1、辅道通车后,世纪花园房地产开发(ZK16+250-ZK16+350)基坑开挖(基 坑深约4米左右)未采取有效支护措施,造成该段道路位移,下沉和开裂;
2、YK18+100-YK18+400路段路基外有两口鱼塘,深约3m。按照设计,此段路基采用浆砌片石护坡。2010年7月份施工时,因鱼塘赔偿不能落实,当地村民阻工不能进行浆砌片石挡土墙施工,最后将挡土墙位置移到人行道边缘施工,失去了对路基的有效防护。加之,此段道路施工时鱼塘为满水位,路基相对稳定,通车后于2011年1月份该鱼塘抽水捕捞,空水位达1-2个月,以形成路基与鱼塘底3米高差,导致该路段公交站亭、人行道和路基严重外移下沉及路面开裂;
3、ZK15+260-ZK15+400、ZK15+560-ZK15+600、ZK15+640-ZK15+760路段,因水利施工单位在施工排洪渠(不属S366项目)沟槽开挖(深3米左右)时未采取有效支护措施,造成以上路段部分位移、下沉和开裂;
4、ZK15+750、YK15+760及ZK17+650、YK17+665段,在辅道路基完工后,电力和供水部门,分别进行了横穿主辅道的高压电缆管及给水管的托管、顶管,并在辅道旁进行了基坑开挖,该处左右幅均出现下沉;
5、屏东四路车行通道右幅两侧台背处,有一条直径2米的旧原水管,自开工以来一直暗漏,虽多次反映未予以解决,2011 年9月份出现大量渗水,开挖后发现该处台背的回填石粉全部流失掏空,修复时使用了20余立方砼才得以填实。YK13+830为一道路下沉较大地段,该处为5#通道右幅东侧,靠主道有一给水管的阀门及表后管,同样长期漏水管理部门未予以修复,导致路基长期受其影响而下沉; 6、2011年4月开工建设的沿江快速路横穿珠海大道,目前主道的下穿隧道已施工完成(辅道改建以外工程),辅道段为该下穿隧道的一部分(后续施工),为此,这段辅道约有30米未进行软基处理。
(二)12个通道中间段施工时,基坑排水,引起水土流失的影响
全线有10个人行通道和2个车行通道共12个深基坑。由于交通的条件限制,在辅道施工时,主道不能封闭,为此通道不能同时施工,只能先施工辅道段通道,待辅道通车后,再分阶段施工主道的左、右幅通道。辅道通车后,在施工主道段通道时,辅道通道的台背侧处于临空面,地下水及雨水汇集基坑,基坑内处于长期排水,从而导致辅道通道台背段的回填料流失,导致通道台背下沉。
(三)工期被征地拆迁耽误后,迫于航展前通车工期压力,个别路段施工顺序颠倒
本工程施工进度受外部条件制约较大,其主要因管线迁移及房屋拆迁影响,施工进度缓慢。为确保航展通车,施工中只能见缝插针,实施交叉作业。如ZK14+380-ZK14+720段埋设有20多条各种电缆,且分布走向极不规则,零散分布在辅道范围内,若待全部迁移再施工,则无法满足2010年11月通车目标,只能迁移一段,施工一段,以致造成施工现场交叉作业(该段管线延至2010年7月迁移完)。又如给水管的埋设及接驳施工,一方面受水务部门停水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要确保如期通车目标的实现。为此部分给水管在路基填筑甚至路面浇筑完成后进行反开挖施工,从而扰动了周边路基,破坏了石粉路基的压实度,导致部分辅道左幅靠主辅绿化带侧路基下沉。
(四)工艺缺陷有一定影响
1、由于工艺缺陷,通道台背回填虽按规范进行了碾压和灌水密实,但靠近通道墙身的钢板桩处,拔出钢板桩后出现空间,这个空间区域的密实度自然降低,达不到设计标准,造成大多数通道处跳车现象;
2、由于工艺缺陷,通道在主道段施工时,辅道的临空面虽有钢板桩支护,但未采取相应的措施,造成台背回填料流失,造成该处辅道路基下沉;
3、由于工期压力,桥梁台背回填速率过快,特别是洪湾桥,填方高度超过3米,7层连续填筑,虽然密实度合格,但由于加载过快,引起软基过大沉降。
(五)交通流量超过设计数倍,过度超负荷使用,大大缩短了道路使用寿命 珠海大道辅道东起南湾立交,西至珠海大桥。珠海大道承担着珠海市东、西部城区交通要道的重要功能,它是连接主城区、横琴新区、金湾区、斗门区的主要枢纽。珠海大道辅道为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为40km/h,辅道道路设计荷载
6标准为BZZ-100kN双轮组单轴,设计基准期内累计标准轴载轴数为15×10(n)。
1、交通流量大大超过原预测量
辅道于2010年11月13日通车,由于路况好,通行能力强,绝大部分车辆走辅道运行。自2011年4月主道改建工程开工后,主道进行全封闭施工,辅道承担了所有的通行量。
根据2006年工可交通量分析及预测资料,辅道建成后在非建设期,主线将 6 承担80%以上的交通量,辅道承担不超过20%的交通量。工可预测2015年本路段主辅合计交通量约为每日103280pcu/d,其中辅道约为12810 pcu/d,辅道所占比例约为整个道路的12.4%。依据相关部门于2011年1-12月份在南屏站观测的交通量数据为每日96311 pcu/d。为此辅道在交付使用的13个多月内承担了2015年预测交通量的8倍左右。
2、重车和超载车辆比预测量剧增,加剧了路面破坏
近几年来,珠海市交通基础建设快速发展,特别随着横琴新区、高栏港经济开发区和港口的开发建设,珠海大道成为基础设施建设材料和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为此,重车(大型货车、特大型货车、拖挂车、集装箱车)的增长量相当大(仅珠海大道附近的混凝土搅拌厂就多达10余家)。据预测S366线相关道路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2.8%,根据2006年观测资料重车所占比例为6.38%,并按12.8%的比率递增,结合2011年12月19日现场观测数据,珠海大道重车的日通车量约有7500辆以上。
目前,货车超载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泥头车、自卸车、货运车尤为严重。以普通泥头车为例,其标准车重约20t,核载量为12.5t,车厢尺寸为5.8m×2.3m×1.6m,共3轴,其中前轮为单轴-单轮组(轴载以6t计),后轮为双轴-双轮组(轴载以7t计),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在载重12.5t情况下,换算成标准轴载轴数为0.1。据实地调查,大部分泥头车会满载砂石料,载重约为5.8×2.3×1.6×1.8=38.4t,换算成标准轴载轴数为32.0,约为标准载重情况下的320倍。
为改善交通环境,确保交通安全,珠海市交警不定时在相关地段查处超载违章车辆。如7月22日交警在珠海大道高栏港段连续查获违章车辆,4辆载钢材的货车标准荷载为32吨,实载90吨,超载约3倍;12月1日交警在南琴路口查获8辆货车均超载100%,其中一辆货车超载159%,一辆搅拌车超载209%,一辆泥头车超载300%,更为甚者有一辆重型自卸车超载竟达502%,超载率令人震惊(以上信息摘录珠海特区报)。因珠海大道辅道目前交通十分拥挤,为避免交通堵塞,交警部门暂未在辅道上检查,但上述超载车辆大部分均路经珠海大道辅道,如在辅道查处超载车辆,超载数量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运送建筑材料的货车,因堆积过高,经常有大量的碎石、泥土等撒落在道路上,经重车碾压 7 后,对路面损坏较严重。
同时,车辆超速行驶现象非常严重。珠海大道辅道是按40km/h的城市次干道标准设计的,但主道封闭改造后,密集的车流涌向尚未验收的辅道,大量车流以平均70公里的速度通过辅道,其中重车及超载车辆也全部通过辅道行驶,严重超出辅道的原设计标准。超重、超量车流产生的冲击加剧路基下沉的发展,引起路基的沉降以及路面的开裂。
综上所述,由于交通流量过大,超载、超速现象十分严重,从而对桥梁和道路造成严重破坏,是导致辅道下沉开裂的重要原因。随着主道改建工程的完成通车,辅道的交通压力将大大减少,交通流量将恢复正常状态。
六、针对病害采取的措施
针对辅道通车后出现的下沉、开裂等问题,2011年1月6日,总监办召集有关单位召开了专题会(详见S366-JH-Z24会议纪要),讨论和研究了具体整治方案。具体方案为:
1、采用压浆施工工艺控制沉降;
2、采用在现有下沉段路面上加铺沥青层,作为临时过渡路面,待沉降稳定后,再按原设计恢复砼路面;
3、加强沉降观测,及时反馈沉降状况;
施工单位根据整治方案立即施工,针对路基下沉、路面开裂的具体情况,采用了注浆、灌浆处理,注浆压力控制在2-2.5Mpa,深度为3-4米;采用AC13沥青,以机械摊铺施工调平处理。并加强观测,根据下沉变化情况继续进行补强和调平处理,现已进行了2-3次的沥青调平路面。施工单位于2010年11月、2011年4月、2011年8月、2011年12月分别对道路进行了测量,并对沉降速率及状况进行分析。由于目前主道进行改建施工,车辆全部在辅道运行,且车流量极大,为确保交通及施工安全,修复方案待主道通车后再确定并组织实施。
江西中昌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S366一期改建辅道工程总监办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李栋: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路面病害分析及治理研究
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路面病害分析及治理研究 李栋
(作者简介:李栋,男,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人,1973年11月出生,朔州路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路桥施工)
摘要:国家高速公路网荣乌高速公路山西境内灵丘至山阴段东段(以下简称灵山高速公路东段)的地理区位为山岭重丘区,其路面结构为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本文结合该段工程的线形特点、结构形式和区域经济现状,对可能出现的路面病害及其诱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措施,实现了特殊路段预防出现早期损毁的目的。
关键词:山区;路面;病害;治理
灵山高速公路东段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荣乌高速公路在山西境内的一部分,其路面第二合同段地处山岭重丘区,该合同段全长17km。在路面施工当中,我们结合以往施工中总结的经验,对可能出现的病害及其成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对病害进行了有效的防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对路面病害及其成因的预见
1.1软土地基处理不当
尽管在山岭重丘区建设高速公路,但受因地表水、地下水、季节性流水、泉水等并存的影响,软土地基还是经常会出现的,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对软土地基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当,路基就会在填土自重作用力的影响下出现下沉,从而导致路面的早期破坏。
1.2车辙和裂缝
灵山高速公路东段是晋煤外运的重要出省路段,且地处山岭重丘区,地形较为复杂,高差大、温差大,桥梁多、纵断面变换频繁,进入运营后的车流量较大,且多数为超重车辆,所以,路面出现车辙和开裂的外部条件是非常充分的。
1.3填方路段的工后沉降
尽管灵山高速公路东段的路基工程完成于2010年10月,但有多段路基属于高填方路段,平均填筑高度为7.8m,最高达13.4m,且多数路段的填筑时间不足2个月。高填方路堤因受填土自重应力状态下的再压缩过程的作用,出现沉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1.4路面积水加剧对路面的破坏
路面一旦出现车辙和局部沉降,导致了路面不平顺现象的发生,这种情况必然会引起路面的局部积水。沥青与集料之间由于积水的长期浸泡,其沥青膜就会遭到破坏,致使粘结力的丧失,当车辆行驶时,路面因动水压力和真空吸力等的作用,沥青迁移就会直接造成斑状泛油和结构的松散。
1.5强降雨引起路基强度降低
由于该路段地处山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强降雨发生,高填方路堤的非饱和性填土在降雨入渗后,其强度会明显变弱,极可能出现路面开裂和边坡冲刷问题。
2.对路面病害预防措施
2.1加强软土地基处理,防止路基沉降
2.1.1加强勘探和地质调绘山区软土路段一般分布面积较小,地层变化大,有些软土设计阶段不容易发现。所以施工中对一些不良地质路段,要有针对性加密勘探点,可适当超出“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关于勘探点布置的限制,采取挖探、钎探等方式,详细了解软土和地下水分布特点,绘出地质断面图,作为设计变更的依据。
2.1.2山区软基处理应和地表水、地下水处理的防护工程相结合山区软土多半与地下水、季节性流水、泉水等并存,处理软基首先应采用截水沟、排水沟或盲沟等措施消除水患。有些软土就是由于地下水的长期浸泡造成,所以软基处理要和防护工程结合进行。
2.1.3山区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应与滑坡调查与防治结合进行高速公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软土往往就是这平衡的薄弱环节,在山区软土层面往往是一个倾斜面,软土层或残留软土层可能就构成滑坡体的滑动面,所以山区软基处理应和滑坡防治结合进行。
2.1.4采取桥梁方案是山区高速公路进行软基处理的比较方案之一经济比较往往是建设单位选取处理方案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桥梁方案最贵,但从安全、美观角度桥梁方案又最好。低路堤一般是最合理,但对一些地质条件复杂、处理难度大的高路堤,如果处理费用接近于桥梁方案,也可以考虑采用桥梁方案。同时要指出,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桥梁方案要比大填大挖更可取。
2.2采取路基补强措施,提高路基强度
路基填筑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压实度的控制是否严格、高填方路堤的沉降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引起路基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在灵山高速公路东段,路基与路面不是同一家施工单位施工,在路面施工中发现路基出现病害,只能采取补强措施来提高路基的强度。
2.2.1对已出现开裂的底基层或基层,采取翻晒、换填、重新碾压和增加土工格栅和注浆等措施进行处理。
2.2.2根据路基沉降观察的数据,对压实度不足的路段采取预留抛高或花管注浆等措施加以处理。
2.2.3对因填土不良而造成阴雨弯沉敏感的路段,采取加铺砂砾垫层的措施进行解决。
2.2.4对半填半挖沉降差值较大的路段,对沉降大的一侧采取注浆措施予以加固。
2.3完善排水系统,防止积水危害
水损害对道路影响较大,其一般表现为:①磨耗层松散;②面层松散;③基层顶面泛浆;④路基软化。要想避免水损害,必须完善排水系统。
2.3.1适当调整横坡,特别在超高路段,所设计的排水沟的排量必须满足排水要求,防止路面积水。
2.3.2无论是挖方路段,还是填方路段,在路面与路缘石之间应设置导水盲沟,路缘石最好设置泄水孔,土路肩采用预制盖板,使之成为排水型土路肩。
2.3.3在道路中央的纵向排水沟每隔1m设置一个横向排水孔。
2.3.4挖方路段路侧水沟要设置用于排除层间水的排水孔。
2.3.5在挖方段路基设置隔水层,与边沟底的盲沟相通。局部填方路段设置排水垫层,如地下水的水位较高,要加深盲沟;对纵坡路段设置“人”字型盲沟。
2.4超重交通荷载作用下的车辙破坏
目前,道路早期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超重交通作用下的车辙破坏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可称为不均匀变形。对于这种道路的破坏形式的防范在国际上无可借鉴,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有的项目在长陡坡路段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来解决车辙问题,但是在高填深挖路段路基变形较大,又有其它方面的问题出现,所以,只有通过改进路基路面结构的设计,才能解决不均匀变形的问题。
2.5控制特殊路面的早期破坏
2.5.1伸缩缝周边破坏:如将伸缩缝设在桥梁的端口,承受变形影响,受车辆满载的冲击,较多发生破坏。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将伸缩缝设在桥梁的第二跨,并改善伸缩缝的填充材料。比如采用高强混凝土和BEJ伸缩缝的高聚氨酯作为填充料的效果就比较好。
2.5.2台背下沉
桥涵台背下沉是路面质量病害的顽疾之一。防范出现桥涵台背下沉的措施是:①在原地面处理时要做好清淤与换填,尽量减少原地基的可压缩性。②台背的填料一般采用级配较好的砂砾并充分压实,以提高其抗变形的能力。③在回填时要在路基侧开挖宽度为1m的台阶,使回填的材料与路基紧密结合。
2.5.3填挖交界和半填半挖路段
路基的填挖交界和半填半挖路段是不均匀沉降最易发生的地段,在这些路段防范不均匀沉降的措施是尽量将工作平台加宽,用挖掘机挖松搭接地段的原状土,再用振动压路机压实,必要时要铺设土工格栅并压实,以缩小相邻地段的沉降差。由于土工格栅具有抗拉裂的作用,可以抑制填筑土的侧向位移,也可控制沉降的发生,在实际应用中有着极其明显的效果。
3.结论
提高路面施工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共同努力。从合同层面上讲,建设单位要给施工单位足够的工期和合理的工程造价,使施工单位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来实施工程施工。从设计层面上讲,既要保持路基强度,又要注意路面排水,既要保障路面强度,又要考虑路基变形所带来的影响,既要考虑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又要防止低温收缩变形,还要考虑路面耐磨、抗滑、防水等。从施工层面上讲,需要各不同作业间的施工单位共同配合,防止各自为战,互相干扰现象的发生。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是不会建设出高质量的工程,而任何一方面的疏漏都会制约工程整体的质量水平,这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木桶原理。
样刊邮寄地址:山西省朔州市开发区招远路奥林山水朔州路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二分公司
收件人:李栋
邮政编码:036002
联系电话:***
第五篇: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分析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分析
作者:崔静、于飞、倪伟、王召华摘要: 文章对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出现原因进行了 分析,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并针对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如何预防的措施,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 参考。关键词: 沥青路面;工程病害;防治1.前言 目前,随着道路 交通 量日益增大,使道路路面面临严峻的考验,很多沥青路面均表现出一定的早期破坏,沥青混凝土路面最常见的病害现象有:裂缝、水破坏、松散、泛油、推移等,这些病害是道路工程质量的通病,严重 影响 道路的正常使用。文章就以上几种常见病害的成因进行分析,针对公路沥青路面几种常见病害的产生机理,提出防治病害产生的建议,并给出其整治 方法。2.病害出现原因分析 2.1原材料的影响(1)矿料:设计好的沥青混合料首先应认真抓好矿质原材料的选材,严格控制矿质原材料备料质量。目前,市场上供应水泥砼用或建筑用集料多采用传统小型锷式破碎机生产,加工的碎石针片状含量大,级配和材料均匀性差,采用这样的矿料很难生产出质量稳定的沥青混合料。(2)沥青:各地根据气候分区选择与本地气候、交通条件相适应的沥青种类及标号,并使用优质的沥青,对预防沥青路面早期
出现车辙,有效防止路面开裂,保证路面有较好的抗疲劳破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2车辆超载的影响随着我国 经济 的迅速 发展,某些部门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车辆超载严重,甚至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严重超载是造成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2.3路基施工缺陷的影响有些道路早期破坏与路基施工质量有关,特别是软土地区。路基软土地基不稳定、地基换填或挤淤处理不彻底、路基填筑密实度不足、路基填料的液限偏高、路堤不均匀沉降等都会导致路面的早期破坏。2.4施工因素的影响2.4.1沥青砼配合比设计存在的 问题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不合理,如:油石比较大,已铺筑的路面会产生拥包和泛油;油石比较小,路面会出现松散;矿料的质量不好,集料的压碎值和石料的抗压强度太差和细长扁平颗粒含量过高,使路面混合料的稳定度降低,容易出现路面的各种病害。2.4.2沥青砼拌合的控制拌和设备出现意外情况:刚开炉,料温低、含水量大时,会出现料温不均匀现象;当筛分系统出现问题时,造成骨料级配发生较大变化;有时也会出现花白料,使路面难以摊铺成型;温度过高造成沥青老化,不能保证沥青混凝土摊铺质量;拌和能力过小,出现停工待料状况,使接头处温度降低,出现温度差,形成一个个坎,当运输设备不配套或司机技术较差时,会撞击摊铺机,使机身后移,形成台阶。2.4.3沥青砼的摊铺及压实摊铺机是沥青路面面层施工的主要机具设备,其本身的性能及
操作对摊铺平整度影响很大。目前在国内问题比较大,有些交通部门摊铺设备落后,摊铺面过窄,没有自动找平系统,完全凭经验、凭操作人员的感觉进行施工,甚至有些高速公路要求全断面摊铺,只考虑到了横坡容易掌握和消除了纵向接缝。由于摊铺断面宽,沥青混合料从中间通过铰轮输送到两侧由于距离大必然产生离析。沥青面层铺筑后的碾压对平整度有着重要影响,选择碾压机具、碾压温度、速度、路线、次序等部关系着路面面层的平整度。2.5养护与管理路面早期养护措施不及时、不完善等也是干线公路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原因。允许超载车辆进入干线公路或对超载车辆控制不严则更是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3.路面病害的防治措施 3.1原材料质量控制(1)沥青应选用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含蜡量低、高粘度的优质国产或进口沥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沥青中掺加各种类型的改性剂,以提高基性能指标。(2)集料选用的骨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能好的集料。(3)混合料的级配确定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疲劳性能、低温抗裂性,路面表面特性和耐久性是两对矛盾,相互制约,照顾了某一方面性能,可能会降低另一方面性能。(4)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实际上是在各种路用性能之间搞平衡或最优化设计,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 交通 情况做具体 分析,尽量互相兼顾。当然为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还可以考
虑以下两个途径:第一是改善矿料级配,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第二是改善沥青结合料,采用改性沥青。3.2优化设计提高长期使用性能的重点应该从优化结构组合设计,按每一条路的实际情况得到的数据去设计路面面层,这样的数据才能更合理、更适合。对各油面层沥青混合料进行优化设计,矿质混合料设计时应采用骨架密实结构,最佳沥青用量应根据不同层位油面层需要的功能谨慎选定。为提高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江西地区施工采用的沥青用量应按最佳沥青用量OAC降低0.1%-0.3%选用,中、下油面层宜取低限。重载道路或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议对中、上面层使用沥青进行SBS改性。3.3路基的强度首先压实度是反映路基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最 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施工中必须严格检测控制。使其达到规定值。填土层的厚度对压实度有直接的 影响,每层的松铺厚度不应大于30Cm.必须严格控制路基的填筑工艺,确保路基强度。3.4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1)沥青的选用十分关键,要挑选符合规范各项要求的沥青,特别是沥青针入度,延度指标必须严格把关,在北方施工由于近些年的气候偏暖,因此,沥青标号宜选择在规定范围内低标号沥青。此外,透层油、粘层油沥青应采用与沥青砼用同一种沥青,特别是油石比的选择应考虑粘层油透层油返油时对其影响。(2)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上要特别重视。(3)沥青混合料拌合时间、出厂温度、摊铺温度、碾压成型等温度控制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工期,避开不利天气施工。(4)摊铺机应选用熟练的摊铺机操作手,并选择两台前后错开同时施工,而少采用伞断面摊铺机,在摊铺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停机,注意路面纵向接缝的成型及碾压工艺。4.结束语 路面早期破损已成为沥青路面的主要危害之一,各级交通管理部门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其成因从路面设计、原材料进场到具体施工,有针对性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改善措施。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从管理部门、设计部门到施工部门,层层重视、层层控制、层层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现象的发生,使公路建设质量全面提高,更上新台阶。参考 文献 : [1] 中国 公路,2006.10,ISSN1006-3897.[2]李世华。道路桥梁维修手册,中国建筑 工业 出版社,2003.[3]张登良。沥青路面工程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4]沈金安。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