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精)

时间:2019-05-14 04:4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精)》。

第一篇: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精)

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 康绍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杨凌712100

许 迪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

摘要 论述了发展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的战略地位;指出现代农业节水是一个跨多学科的高科技问题,需要生物、水利、农艺、材料、信息、化工、环保等多方面的技术支撑;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的目标、原则。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现代农业节水前沿技术,具体包括:植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技术;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作物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新技术。②现代农业节水关键平台技术及新产品,包括:田间节水灌溉技术设备及新产品;新型节水专用材料与生化制剂;农艺节水技术;现代灌溉系统水量监控与调配技术及新产品;劣质水资源化与灌溉利用技术。③现代农业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工程与产业化。最后分析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可能产生的突破与贡献。

关键词 农业节水 高新技术 节水灌溉 现代农业

Reflection on High-tech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Water-Saving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 hina Kang Shaozhong 1 Xu Di 2(1.North west Sci-Tech Univers 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712100,China;2.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38,China

A bstract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high-tech for developing China ′s modern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is discussed;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is a high-tech problem ,which deals with a wide ran ge of scientific flelds ,including biology ,water resources ,agronomy ,materials ,information science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viron mental protection etc..The Aim and principle for developing high-tech of modern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are proposed.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high-tech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include :1.leading edge techno-ogy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including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for plants ′high-product water use physiology ,collecting crops ′water demand informations and accurate control irrigation techniques ,new control techn iques of root-division alternative irrigation for crops;2.key platform techniques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and new products ,includin g field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ical equipments and new prod-ucts ,new special materials for water-saving and biochemical agents ,agronomy water-saving techniques ,water volu me monitoring and allocation tech-niq ues for modern irrigation system and new products ,poor-q uality water resources and irrigation utilization techiques;3.demonstration project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water-savin g techniques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Finally ,possible breakthroughs and contributions with modern agricul-tural high-tech researches are anal yzed.Key words :agricultural water-savin g

high-tech

water-saving irrigation

modern agriculture 1 发展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的战略 地位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农业用水浪费严重、水污染问题突出,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是影响到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

题。我国的农业缺水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节水解决,发展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是保障我国人口高峰期食物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及整个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00亿m 3,人均水资源量约2200m 3,约为世界平均的25%。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人口达到16亿高峰时,在降水不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下降为1760m 3,将逼近国际上公认的1700m 3的严重缺水的警戒线!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布局严重错位。地处

长江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5%,人口占40%,集中了我国的重要能源、化工等基地和全国51%的耕地,但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20%,许多地区人均水资源已大大低于1700m 3的缺水警戒线,区域性缺水更为严重。

我国在水资源紧缺的同时,农业用水浪费却相当严重。一是灌溉水的利用率低。渠灌区渠系损失达50%~60%,井灌区水的损失也达40%,浪费极为严重。二是自然降水利用率低。我国主要依靠降水的旱农区约有8000万hm 2,70%分布在年降水250~600mm 的北方地区,由于粗放经营,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只有56%,而这其中还有26%的水分消耗于田间的无效蒸发。三是农业用水的效率不高。按最新统计估算,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仅有1.0kg /m 3左右,旱地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为0.60~0.75kg /m 3,全国平均水的利用效率约为0.8kg /m 3。上述指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可见,在缺水现象的背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年第10期 后蕴藏着巨大的节水潜力。

农业是我国用水最多的产业,也是节水潜力最大的产业。目前,我国灌溉用水总量3600~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按照水利部、中国工程院等的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如果我们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左右提高到发达国家的0.7,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950亿m3!如果我们同时能够提高单方水 的效率,农业不仅可以解决7亿t左右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余出400~500亿m3的水用于国民经济的其他重要领域,这无疑对整个国家的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节水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相继强调指出:“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和“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也对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和农业节水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多种形式的节水技术”。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视察黄河时强调指出:“当前要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紧迫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改变大面积漫灌这种粗放式的耕作方式,实现农业的集约式发展。”李鹏委员长1998年在参加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安徽代表团时的讲话中谈到:“中国发展农业除了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外,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搞节水农业。”李岚清副总理1999年以来对节水灌溉作了三次批示,指出:江泽民同志十分关心节水问题,并列入十五大、中党委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望能列入重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并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他还希望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让广大农村尽快用上易于推广、成本低、效益好、多种形式的节水灌溉设备。2001年8月李岚清副总理又批示:“水是人类生命之源,节水是维持生命延续永恒的主题,要根据中国国情、地情因地制宜地研究发展多种模式的节水灌溉,发展节水灌溉产业”。所有这些表明,加大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力度,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已成为保障我国水安全、生态安全不可替代的和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举措。现代农业节水是一个跨多学科的高科技问题

现代农业节水技术如喷微灌是节水和农业高效用水的措施之一,但并不是喷微灌管道安装好了就是节约用水了。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是在传统节水技术的基础上,以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应用现代生物、信息和新材料等技术,大幅度提升农业节水的科技水平,促进农业节水技术向着定量化、规范化、模式化、集

成化和高效持续方向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农业节水高科技产业,实现节水高效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出现的重大突破,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中,大量的借助于土壤水动力学、植物生理学的理论、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手段等,试图从整体上相互作用上考虑水土作物大气之间的相互关系,定量描述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分、养分运移转化过程,制定科学的水肥调控方案,使农业节水的研究由单纯的实验性质变为一门有较严谨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的科学。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红外遥感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的应用,使土壤水分动态、水盐动态、水沙动态、水污染状况、作物水分状况、农田微气象数据等方面的监测、采集、处理技术得到发展,并促进农业用水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行科学的水管理。如精准灌溉(Precision Irriga-tion是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的一个组成部分。精准农业代表着20世纪90年代农业生产的最高水平。西方国家“精准农业”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因此,在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条件下,未来“精准灌溉”管理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应当是有前景的,将成为我国21世纪农田灌溉学科的发展热点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以及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材料技术的创新也将使渠道防渗、管道灌溉、覆膜灌溉、坡面集雨技术产生突破。农业节水由过去丰水高产型灌溉向节水优产型的非充分灌溉,以及充分考虑作物生理特性的主动施加有益亏水度的调亏灌溉,畦灌向喷微灌、单一灌向肥药联用以及多种现代覆盖材料等方面发展,组成现代节水系统工程。

农业用水的浪费主要发生在渠系输水、田间灌水、土壤储水保水和作物用水等环节。要提高农业用水的水利用率和水的生产效率,不仅涉及到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的界面过程、水分传输和系统反馈的机制、水分调控的途径以及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转化关系,还涉及到利用现代高技术对水资源、土壤水分和作物水分进行监测监控,采集作物对缺水反应的信息并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进行精量

灌溉,开发有特殊环境参数要求的抗低温、耐老化的新型节水材料和设备等一系列与农业节水相关的前沿性高技术和关键技术。因此,必须以农田土壤作物大气系统(SPAC水分动力学,灌溉水土壤水作物水光合作用干物质量经济产量转化效率关系,水土作物环境关系等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若干重大前沿性问题研究为基础,探索现代农业节水技术体系,达到同时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效率的目的。

现代农业节水是一个跨多学科的高科技问题,需要生物、水利、农艺、材料、信息、化工、环保等多方面的技术支撑。但目前在农业节水领域还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和产品。因此,迫切需要对农业节水前沿性问题进行原创性研究,通过水土植物关系、干旱条件下植物根信号传输和气孔反应的机制、干旱胁迫锻炼对植物超补偿功能的刺激等问题的研究,带来节水原理与技术的创新,促进节水新思路的问世和源头高技术的产业;需要研究一批新的关键平台技术,带动农业节水常规技术平台的提升;需要开发一批新的节水新产品,促进产业化。发展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的目标与原则农业节水涉及水源、输配水、灌水、保水、用水等五个大部分环节和相应管水措施,基础在于生物学和工程技术两个方面,既不是简单的节水灌溉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农艺或生物节水问题。因此,需要将水利工程、土壤学、作物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形成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新的研究领域。必须把农田SPAC中的水分运行过程的研究和最优调控降水(灌溉水土壤水作物水光合作用干物质量经济产量过程作为研究主线,由水分调控、水肥耦合、作物生理及作物遗传改良等三个方面,探索提高各个过程中水的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的机理,研究其实现途径。

农业节水研究是一个有明确应用目标的领域,因此,不应仅局限于一些纯的机理性的研究。要在解决其重大科学问题的同时,为农业高效用水探索出新的途径,为开发新技术指明方向,并应具有前瞻性。做到既在解决科学问题上具有重大作用,又要为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水危机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发展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应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体系为目的,以保障国家安全、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目标,以提高渠系水利用

率、农田水利用率、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为核心,选择现代农业节水技术领域的若干重大技术实施重点突破,按照现代农业节水前沿技术、关键平台技术与新产品、技术集成模式与示范工程及产业化三个层次,研究一批植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及植物缺水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节水前沿高技术,研究和开发一批适合国情的高效、低能耗、低投入、多功能的农业节水关键平台技术和新型节水材料及制剂,带动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的有机集成和示范及产业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家节水目标与农民增收目标的有机融合,推动我国农业节水的跨越式发展,为在未来30年农业用水零增长条件下人口高峰期食物安全提供现代农业节水的高技术支撑。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效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4.1 现代农业节水前沿技术

围绕作物生理需水与用水、精量控制灌溉等领域,对现代农业节水前沿技术问题进行原创性研究,通过水-土-植物关系、干旱条件下植物根信号传输和气孔反应的机制、干旱胁迫锻炼对植物超补偿功能的刺激等问题的研究,带来节水原理与技术的创新,促进节水新思路的问世和源头高技术的产业;研究一批植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及植物缺水信息采集与智能控制灌溉技术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节水前沿高技术,为我国现代农业节水事业的发展提供应用基础理论和技术储备。具体包括:(1植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技术。研究主要作物节水条件下产量形成及可视化的生产模型;维持农作物较高水分生产效率的生理和生态学过程参数;农作物根系微生态系统水分吸收功能调控模型和水分利用整体超补偿功能环境反应模型。不同生态区域内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水稻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需水量季节分布和计算模式,不同节水技术条件下作物需水和耗水模型,主要作物的需水指标体系及需水量数据库;水分生产函数与有限水量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非充分灌溉制度的实施技术。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水稻、果树调亏灌溉的指标体系(最佳调亏阶段和调亏程度,不同养分水平或施肥条件下的调亏

灌溉指标与调亏灌溉模式,作物调亏灌溉田间实施技术。生态建设中主要林草的耗水模型和生理需水指标,林草植被保育与建设区的水分资源承载力,生态植被建设过程中有限水的最优利用与调控技术。

通过上述研究,将获得作物生理节水潜力及降低作物耗水系数、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的控制参数和节水条件下作物生产的可视化模型,建立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作物及生态植被建设中主要林草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需水量估算模式和不同地区与不同水文年份的需水量数据库及非充分灌溉模式,形成节水高效的非充分灌溉与调亏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2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研究作物对水分亏缺信息的感受、传递与信号转导的过程,作物水分信号诊断指标体系,利用作物茎杆变形测量诊断作物缺水状况的技术与新产品;作物水分区域分布的监测技术;作物蒸腾过程快速监测技术;土壤水分动态快速测定与预报技术及新产品;区域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与最佳动态监测布点方式;区域土壤墒情预报技术。以土壤墒情预报、作物水分动态监测信息与作物生长信息的结合为基础,运用模糊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数据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具有监测、传输、诊断、决策功能的作物精量控制灌溉系统;研制智能化的灌溉信息采集装置、田间灌溉自动控制设备、智能化灌溉预报与决策支持软件。

(3作物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新技术。近年来,提出了限水灌溉(Limited Irrigation、非充分灌溉(Non-Full Irrigation等,这些方法的提出及实施,对由传统的丰水高产型灌溉转向于节水优产型灌溉,提高水的生产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方法仍然是仅考虑在时间上的调亏或水量的优化分配,没有考虑植物根系的功能和根区土壤的湿润方式对提高水的生产效率的作用。

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Controlled Roots-Divided Alternative Ir-rigation CRAI的概念与传统概念不同,传统的灌水方法追求田间作物根系层的充分和均匀湿润,而CRAI则强调从根系生长空间上,改变其土壤湿润方式,人为控制或保持根区土壤在某个区域干燥,交替使作物根系始终有一部分生长在干燥或较干燥的土壤区域中,限

制该部分根系吸水,让其产生水分胁迫信号传递至叶气孔,形成最优气孔开度,而使另一部分生长在湿润区的根系正常吸水,减少作物奢侈的蒸腾耗水,还可减少棵间全部湿润时的无效蒸发和总的灌溉用水量,亦可通过对不同区域根系进行交替干旱锻炼和其存在的补偿生长功能而刺激根系的生长,提高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最终达到以不牺牲作物的光合产物积累而大量节省水量目的的一种新型灌溉节水技术。这种新型节水技术自提出以来,经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的分根交替供水试验表明,在光合产物基本不减少的前提下,比全面积均匀供水方式节水34.0%~36.85%。由此设计的玉米控制性分根交替隔沟灌溉技术,经在甘肃民勤沙绿洲试

验,在保护高产的水平下,比常规地面节水技术节水33.3%,效果显著,而且不增加投入,易推广。这将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目前还需进一步研究该种方法的最佳田间灌水技术方案,开发适于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新型灌水器和与这种灌水技术相配套的作物栽培技术体系。通过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节水3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0%~50%。

4.2 现代农业节水关键平台技术及新产品

以水源开发利用、灌溉输配水、田间节水灌溉、用水管理和农艺与化控节水等领域为重点,研究关键平台技术,研制一批新型的农业节水产品与设备及新材料,为我国农业节水提供适合国情的实用性应用技术。具体包括:(1田间节水灌溉技术设备及新产品。研制抗堵、耐用、价廉的微灌灌水器;新型微灌过滤器、注肥器及系统控制设备;研究节能异形喷嘴喷头、可调仰角及可调雾化程度的喷头、喷洒区域为矩形的喷头;适宜于园林喷灌的升降式喷灌装置;改进扇形转动的摇臂式喷头,提高其可靠性和耐久性;开发新型移动式轻小型喷灌机组,智能控制低压变量自走式喷洒机组;研制开发国产激光平地铲运设备和相应的液压升降控制系统,田间波涌灌溉技术的波涌控制阀,田间多孔闸管系统,田间灌溉自动控制设备;实施分根交替灌溉的田间灌水管道和灌水器的最优构造,实现分根交替灌溉技术的配套设备。研究利用小水源新型微型提水机具,适合集雨水源和非管网化水源的新型微型局部灌溉系统及田间配套设备;适合家庭规模的可调式小型免耕坐水播

种技术与设备,集灌水、播种、施肥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行走式局部施灌机;适合利用雨水造林的专用节水机具。

(2新型节水专用材料与生化制剂。研究微灌专用纳米材料及产品;高强度、轻型金属管材,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大口径管材、管件及配套设备。利用纳米技术改进防渗材料的性能;新型土壤固化剂;新型复合土工膜料和填缝材料的改进;新型保温复合材料和环保型混凝土补强新材料,防冻抗裂剂的合成工艺与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适合旱区雨水集蓄的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坡面集雨固化土材料、绿化环保型集雨面喷涂材料、生物集雨材料。研究与开发可被微生物完全分解成对环境无害物质的农用地膜;生物全降解膜制造材料和工艺,低成本聚乳酸共聚物材料;田间生物材料成膜技术与设备;具有增温、保墒、增产、无残留的多功能液体覆盖材料;乳化剂原材料及配方技术、各类添加剂的复配技术、生产工艺及设备等。

研制新型长效保水剂与节水抗旱种衣剂,植物蒸腾抑制剂,土壤结构改良制剂,控制农田灌水水流入渗的化学制剂。

(3农艺节水技术。研究新型保墒耕作技术和覆盖保墒技术,土壤水库充蓄增容技术;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筛选的定量指标,不同品种作物的抗旱性与节水效应对比,间作套种模式和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研究喷微灌条件下不同灌溉技术参数组合时作物根区水分养分迁移、转化和吸收的动力学过程,喷微灌条件下作物根际水肥耦合、根际营养调控以及作物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调控模型,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以提高水肥耦合利用效率为目标的喷微灌技术参数最优组合,建立适用于喷微灌系统的水肥精量施用专家管理系统和模型。研究精细地面灌溉下作物根区水分养分的迁移过程和可视化模型,不同灌溉技术要素组合与不同灌溉制度对作物根区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灌水均匀度与作物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关系,水肥互激作用,提高水分养分耦合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技术要素组合,主要作物优质、高效施肥方法与灌溉制度,水肥一体化调控的配套技术。

(4现代灌溉系统水量监控与调配技术及新产品。研究开发水头损失小、价廉、精度高、抗干扰性强的渠系量水设备、新型量水槽,具有量水和水量调控双重功能的取水口量水设施,新型管道量水仪表,适合北方高含沙渠道采用提水装置,以及经济实用的灌区自动化量水二次仪表及设备、井灌区计量用水卡等。开发基于局域网络、Internet网络与RS和GPS技术相结合的灌区动态管理信息采集、传输和分析技术,灌溉系统的计算机识别技术;动态配水系统下非恒定流模拟仿真技术和水量流量实时调控技术,灌溉系统动态配水管理软件。研究灌区中央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水力自动控制技术、配水系统控制设施、当地及远端控制技术与设备;开发灌溉配水系统的闸门控制模式及基于模糊控制方法的灵活方便的控制器;灌区多水源联合调配模式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5劣质水资源化与灌溉利用技术。研究污水灌溉对土壤、地下水资源的环境影响和土壤对污水的调蓄自净能力,不同作物的耐污度,污灌安全的量化指标体系。开发适用于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的新型高效、价廉的持续性处理技术(利用土壤过滤与吸附、土壤微生物作用与农作物的吸收等生物处理技术;研究污灌下的不同灌水方式、污净水混灌或轮灌的应用技术、不同污灌方式下的作物灌溉制度;生活污水城镇绿化应用技术。研究咸水灌溉控制指标体系和作物灌溉制度,咸水灌溉后土壤水盐运动规律与调控理论,咸淡水轮灌模式,咸水开发利用与农业综合措施相结合的成套技术;咸水开发利用技术。

4.3 现代农业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工程与产业化

对现代农业节水技术进行组装配套与有机集成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示范园区,示范和展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节水技术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的普及应用;通过建立产业化基地、扶持和培育高科技型产业化企业(集团,促进我国农业节水产品的产业化,带动农业节水产业的技术提升。具体包括:(1现代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与示范工程。建立西北内陆河生态脆弱型灌区、华北井渠结合灌区、黄土高原集雨农业区、北方引黄灌溉区、旱地农业节水区、南方水稻灌区等不同类型区的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示范园区及现代农业综合节水

技术与设备展示基地。以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和产品应用为载体,将节水灌溉技术、农艺节水技术和用水管理技术组装配套后作为技术集成模式的示范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综合体系,加大农业节水高科技成果的显示度。示范园区和展示基地的建设不仅将为同类地区的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发展提供样板和典型经验,还将成为技术成果伞型辐射推广的中心,起到提高我国农业节水技术整体水平、推动农业高效用水发展的重要作用。

(2农业节水高技术产品产业化。建立作物精量控制灌溉与灌区自动化监测产品、喷微灌产品、节水生化制剂与覆盖保

墒材料等现代农业高技术产品产业化基地,扶持和培育农业节水高科技企业,将农业节水关键平台技术成果和新产品在产业化基地和企业内完成产业化,建立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节水产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农业节水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样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可能产生的突破与贡献

在现代农业节水前沿技术方面,将提出作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指标体系、作物非充分灌溉下的需水指标体系和灌溉制度、作物调亏灌溉的指标体系,建立作物水分信号采集与缺水敏感指标测定和作物精量控制灌溉方法、动态配水系统下的非恒定流模拟仿真与流量实时调控方法等,其研究内容无论是在应用基础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均具有源头创新性,将加速我国现代农业节水技术体系的建立。

在现代农业节水关键平台技术方面,主要突破点表现在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对现有技术的升级换代上。其中对喷微灌系统智能化自动控制、喷微灌条件下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激光控制平地下的精细地面灌溉、渠道和管网相结合的灌溉系统高效输水、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灌溉系统动态配水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大幅度地提高灌区输配水系统的工作性能和田间节水灌溉的技术水平,使渠系水的利用率提高20%~30%,田间灌水的利用率提高30%~40%,灌溉水的利用率至少提高20%~30%。

对灌区输配水系统自动化控制、灌区多水源优化调配、决策支持系统、渠道防渗抗冻胀、雨水集蓄利用、劣质水灌溉利用、农艺与化控节水等现有技术的改善与提高,将在农业用水的开源节流、土壤水库的充蓄增容、灌区用水与输配水的效率增长等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作用和效益,会有力地促进对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在农业节水重大产品及产业化方面,研制开发新型喷微灌产品与设备、精细地面灌溉与智能化灌溉控制设施、灌溉用水监控与量测设备、纳米节水灌溉新材料、节水生化制剂产品、抗旱施灌新机具等将成为农业节水产品领域的新增长点和创新之处,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农业节水技术产品与设备的升级和更新换代。

通过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将会形成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节水科技企业(集团,现代农业节水技术领域的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农业节水技术与新产品综合应用后可使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70%~80%,水分生产效率提高到2.0kg/m3,农产品产量提高25%~30%;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示范区的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3k g/m3,产量提高20%~25%。每年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经济效益分别达到150亿元和300亿元。同时,可以为全国大型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和300个节水重点县建设,实现节水灌溉面积到“十五”末达到2533万hm2、全国灌溉水利用率由现状的45%左右提高到50%、节水近200亿m3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条件。◆[作者简介] 康绍忠,男,教 授

(收稿日期:2001-09-11(上接第24页

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而且农业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相当部分农民会转移到城市,但绝大部分是“离土不离乡”,即仍然居住和工作在目前的农村地域中。21世纪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不争的事实是16亿人口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依然基本上由国内农业来承担。

经济增长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决定的,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靠其自身的积累来提高生产力和科技水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的剩余主要是用于支持工业的,真正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紧迫的任务,但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历史欠账多突出表现在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上,我国不少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超过了世界公认的40%的警戒线,其中海河流域1997年高达89.4%,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随着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围湖造田等已得到扼制,但解决因农业对灌溉的依存性而导致的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

社会环境意识淡薄的问题,农村比城市更为突出,而且因受教育水平低、生活水平低等原因,提高农民环境意识的难度要大得多。

5.4 农业节水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宏观上讲,就是要调整生产与环境、生产与资源、环境与资源三者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在资源上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农业资源中最为紧缺的资源,因此建设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必须同步进行,否则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在相当范围内是难以实现的。

从微观上分析,生态环境建设尽管在历史长河中会释放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但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效益,对于农业而言经济上的投入和产出是不匹配的。因此从总体上讲,正像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一样,也不可能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民的利益来换取生态环境的改善。既然农业用水是解决生产与环境、生产与资源、环境与资源三个矛盾的关键,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就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必然的选择。结 语

农业节水在我国实现水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不仅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而且是我国农业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严峻形势所决定的,因此农业节水是21世纪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它将构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赵竞成,男,教授级高工,总工程师(收稿日期:2001-09-11

第二篇: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以国际化的视野,适应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促使电影产业在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实现大幅度提升,在中国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电影产业作为典型的文化创意行业,已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近几年来电影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电影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而电影产业发挥潜能的大幅度释放又恰好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机遇叠加在一起,从而“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国电影产业从恢复性增长到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电影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得到大幅度扩张,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电影市场持续繁荣发展。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电影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逐步完善,在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行业的重要作用。

今天,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十二五”期间电影产业发展谋篇布局,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当前的有利机遇,实施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thldl.org.cn,以国际化的视野,适应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促使电影产业在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实现大幅度提升,在中国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历史机遇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在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尽管20082009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但在国家出台一揽子综合配套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努力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也面临几大机遇:一是我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资本充裕,流动性过剩,我国已经从长期以来资本短缺的进口国而转变为资本过剩的对外投资国,这对高度依赖资本投入的电影产业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内需市场明显扩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物质产品都存在着结构性过剩的问题,而文化产品和服务则仍存在着供给缺口。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电影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伴随着城市交通、通讯、房地产等基础设施硬件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的软件建设也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同时,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一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将对电影产业的投资和市场都有所影响。二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面临诸多风险问题,这一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既对电影产业的发展导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电影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三是电影产业自身发展还存在着市场主体规模小、集中度低,专业化和复合性的核心人才缺乏,影院和银幕少、布局不合理,以及与相关行业融合度低、电影衍生产品发展缓慢等问题。总之,在国家电影产业政策趋于完善,产业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日益改善的情况下,目前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的挑战。

二、跨越式电影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实施资源整合战略,提高电影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电影产业作为高投入、高收益的文化创意行业,必须有一批大型企业在产业化的发展运营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主体的强弱,始终是电影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关键。针对目前我国电影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抗风险弱的现状,在“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在财税、金融政策上着力扶持素质好、有竞争力的电影企业通过上市融资,依托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实行市场化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混合经济的大型电影企业,作为电影市场上的投融资运营主体,在调整和优化电影产业结构中发挥战略投资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以大型电影企业为龙头,中小电影企业配套服务的市场主体格局。实现电影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实施电影渠道建设的重点战略,着力解决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目前,我国电影发行放映的终端电影院和电影银幕数量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电影产业发展公认的瓶颈问题。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电影院线为37家,电影院1697家,银幕4723块,预计到2010年底,电影银幕将增加到5500块,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但仍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一方面,电影院线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数量少,群众看电影还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电影院和银幕的总量不足。目前,我国电影院和银幕的总量与法国不相上下,而法国仅有6000多万人口。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产业大国,银幕接近40000块,是中国的8倍,而人口仅3.07亿,不足中国的1/4。可见中国电影院线发展的潜力还非常大。为此,在“十二五”期间,要抓住城市化进程的机遇,实施“电影银幕翻番计划”,着力发展中小城市的数字影院和数字银幕,使我国电影院和银幕总数迅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层次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实施“大电影产业”发展战略,促使电影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新技术革命和现代传媒为文化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三网合一”意味着文化行业之间、文化与电信、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在当今大众消费时代,电影作为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正日益突破传统电影院消费的模式,通过付费电视频道、有线和无线电视网络、卫星直播电视、DVD、LD、VHS、互联网、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传播,并与旅游、演出、广告以及玩具、服装、时尚等相关产业发生广泛的渗透和融合,形成电影、电影衍生品、电影相关产品在内的大电影产业的发展格局。在“十二五”期间,要抓住产业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发挥电影号召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强的优势,通过电影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拉长电影的产品和产业链条,在推动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几年电影产业在金融危机中率先走出困境,实现大幅度增长,成为带动文化和相关产业发展的“人气产业”和“先导产业”,但还不是龙头产业,因为电影产业的规模还不够大,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还不高。只有推动电影与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形成水乳交融的大电影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电影产业才能真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

实施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战略,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我国电影产业到目前为止,本质上仍然还是一个内需产业,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我国电影产业在人才培养、创作理念、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都还有不少的差距。好莱坞的经验表明,实行开放的全球资源配置、全球市场营销的产业

发展战略,是电影产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战略,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在充分发掘国内资源潜力的基础上,采取联合、项目合作、合资经营、委托经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国际优质电影资源为我所用。要抓住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一些电影企业面临资金困境的机遇,发挥我国资金充裕、市场广阔的比较优势,在国家金融政策的支持下,主动出击,购并西方有价值的电影、动漫企业和相关资源,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

作为企业的管理核心之一,战略发展总监担负着企业战略研究、规划、制定的重任,要善于在大环境下找出适合的产业发展战略方向。清华大学企业战略发展总监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容世容人容事的襟怀,高瞻远瞩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分析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持续创新的创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发展战略、资本运作、管理心理学与经营创新、传统文化等专题课程的学习,打造谙伦理、有气度、有远见的新一代企业领导人。

第三篇: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我国的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核心。本文就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应对方案展开探讨。

关键词:能源,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能源资源概述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它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也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

能源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可分为不同的类型。通常人们按能源的形态特征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将其分为: 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其中,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1]

二、能源现状,正确认识我国能源问题

1、当前我国环境与发展面临的能源问题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已接近13 亿,这对能源和环境、资源需求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不采取措施, 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②、相对资源短缺, 另一方面又浪费严重。如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 倍, 主要工业产品能量单耗比国外平均高40%, 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 , 而发达国家均在40% 以上。

③、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损失1000亿元左右, 主要表现在: 水环境质量恶化;大气环境严重污染, 全国500个城市的大气环境几乎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标准。其主要原因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构成不合理和治理水平低造成的;固体废物污染不断积累, 比如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10% 的速度递增, 由于得不到及时处理, 许多大城市几乎到了垃圾包围城市的地步, 极大地危害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环境。[2]

④、经济结构问题是影响节能降耗效率的要害。过去我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严重偏差既经济发展只强调追赶与快,形成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经过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方式有一定改观,出现又快又好的经济特征,但粗放型状况难以改变;十六大之后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理念上正确认识好与快的关系,提出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问题,但这是不够的,好与快是一对矛盾,如何做到又好又快是困难的,目前经济结构中冶金、建筑、水泥、电力行业成为耗能的关键行业,多年快速增长的重工业化与结构扭曲给经济发展带来问题,也给能源增长带来问题。因此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改变才是解决我们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经济结构,改变外部性不经济的核心问题,同时经济结构优化也才能有效促进能

源效率与环境改善。[3]

2、我国在能源战略上面临三大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日前在“机不可失·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在能源战略上面临三大挑战。这三大挑战分别是:

一是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我国已开始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重化工业发展加速,即能源密度高的产业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9%。

二是快速城市化。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年均提高1.4%,预计2020 年将达到55%-60%。按目前的水平,城市人均能源消费量为农村的3.9倍,意味着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转移到城市,相应能源消费将大大增加。

三是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预计到 2010 年,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将达到960 亿元,202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4亿-1.5亿辆。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长,我国开始进入汽车社会。而这样一个全新生活方式革命的时代,必然建立在石油消费大大增加的基础之上。目前,我国机动车用油占石油消费的40%,预计2020年将占到60%。[4]

三、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确定,要考虑6项指导原则: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原则;节约优先、高效经济,合理调控供需的原则;环境和经济双赢的原则;有差别地确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的战略目标和重点,达到总体优化的原则;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和经济手段调控、建设先进能源系统的原则。[5]

解决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贯彻四大战略:第一是大力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需求总量。构建节能的制度体系确立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第二是多元发展, 改善能源结构。加快可再生资源和核能的发展,包括水电、风能、太阳能等;第三是加强国内资源勘探,适当利用境外资源;第四是大力推进煤的洁净化技术,减少污染,提高燃煤效率。[6]第五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在生态文化的支撑下,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实现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荷最小化,将其控制在资源供给能力的环境自净容量之内,形成良性循环。[7]通过实施以上五大战略特别是有效的节能措施, 中国能源完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第一、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全球气候变,能源供需矛盾日趋激烈,节能、减排、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能源、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世界各国在研究新能源与替代能源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节能降耗新方法与新思路。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国际贸易分工中“世界工厂”的地位等。虽然单位产品的能耗不断下降,但技术进步必定是有限的,产品消费数量的增加也导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中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控制人口、植树造林等各种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这些在6 月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单位GDP 能耗下降20%的目标,就是走低碳经济道路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中国国家统计局新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 年全国单位GDP 能耗虽然实现了下降,但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只有北京市实现了预定目标。这说明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的能源强度目标是巨大的挑战。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

第二、发展核能

我国核电从8 0 年代开始起步,已经建成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已建成与其相配套的铀同位素分离和元件厂。目前在建的8 台机组将在2005年前建成。对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周围环境监测的结果表明,没有发现对周围环境产生可察觉的影响。通过这些核电厂的运行和建设, 应该认为我国已经具备小批量发展核电的条件。目前国际上核电装机容量约占世界总电力容量的17%。已有核电的42个国家中,核电发电量占该国发电总量30%以上的至少有16个国家。而我国现在仅占全国电力的1.2%。到2005年,8台机组建成之后也仅占2%左右。

综上所述,从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看,加快发展核能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发展核能是解决我国能源环境污染的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减排CO2最有效的措施。

第三、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的特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没有固体垃圾、无污染,无须原材料和运输,不受交通的限制,在我国广大地区阳光照射充足,即使从赤道地区引进太阳能电力也未尝不可。目前无论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 轻型飞机,还是地上的汽车,家用热水器等等都可以利用太阳能这一可再生能源。

第四、利用风能

风能的特点是无污染、无固体垃圾、无须原材料运输,不受交通限制;尤其是近几年来,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多,如果能用之发电,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的部分地区有丰富的风气,如果能充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很有希望的。我国有广阔的海岸线和辽阔的强风力地区,建设大规模风力发电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方向之一。

第五、利用水能

水能的特点是无污染、无固体垃圾、无须原材料和运输,不受交通限制。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长江葛洲坝建设,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设,都开辟了世界水力发电的先河,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防洪、蓄水、解决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等多种综合利用功能。但有隐患,即水库决

堤而产生的危害也是可怕的,当然,按照现代的技术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

第六、在农村开发利用农作物秸杆技术

利用秸杆生产燃气,我国广大农村农作物秸杆原料极为丰富,如果能使之生产燃料,其益处极多,假如广大农村普遍采用这一技术,那将是农村使用能源的一场革命,它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缩短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更重要的是放弃了千百年来用煤来取暖、做饭生活方式,节约了我国日益减少的煤炭资源, 并克服了因燃烧煤炭而产生的各种污染。[8]

五、结语

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不仅我国面临着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全世界、全人类都面临着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世界各国在制定自己的能源发展战略时都是立足于本国资源和本国国情,寻求本国资源利用的同时从其他途径和地区来获取能源。[9]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应该尽快采取行动从多个方面着手来解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在利用好现有能源的基础上加大能源研发力度,力争在未来的能源革命中占据先机,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思颖,论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商业工贸,2010,4

【2】齐宝辉,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1(24)

【3】郝吉,崔民选,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4】雍育惠,我国能源战略面临三大挑战

【5】杜祥琬,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6

【6】秦宣仁,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前景展望,【7】杜祥琬,五大战略推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8】李京文,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M].陕西: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9】陈武,李云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能源技术经济,2010,5(22)

第四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关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关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摘要】

一世界能源形势能量与物质、信息同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能源和能源利用起了重大作用。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近代大电力系统的出现、核反应的发现和先进动力装置的应用,无不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奠定今日世界的物质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能源和资源的大量开采和过度使用,使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先是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化石燃料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挥霍;后是燃用化石燃料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向人们敲起警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刻不容缓。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为增加。无论是国际能源组织还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都预测未来国际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地增长:到2050年总需求比2000年增长1倍以上,主要能源依然是化石燃料。同时,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必须注重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二能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存在问题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化石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随着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供需矛盾异常尖锐;(2)能源结构不合理,优质液体燃料严重短缺;(3)能源科 ,利用效率低下,...一世界能源形势

能量与物质、信息同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 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能源和能源利用 起了重大作用。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近代大电 力系统的出现、核反应的发现和先进动力装置 的应用, 无不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为 奠定今日世界的物质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人类对能源和资 源的大量开采和过度使用, 使社会的发展出现 了严重的问题。先是上世纪70 年代的石油危 机, 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化石燃料是有限 的, 不能无限制地挥霍;后是燃用化石燃料造 成的严重环境污染, 向人们敲起警钟, 保护人 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刻不容缓。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能源 的需求大为增加。无论是国际能源组织还是政 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都预测未来国际社 会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地增长: 到

年总需求比2000 年增长1 倍以上, 主要 能源依然是化石燃料。同时, 环境问题将更加 突出, 必须注重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二能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 地位与存在问题

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化石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 随着能源需求 的迅速增长, 供需矛盾异常尖锐;(2)能源结 构不合理, 优质液体燃料严重短缺;(3)能源 科技落后, 利用效率低下, 有时甚至浪费惊人;(4)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减排治污、保护环境 刻不容缓;(5)国际竞争逐年加剧, 能源安全 问题突出。

各种预测统计数据都充分表明, 能源问题 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瓶颈, 必须高 度关注。因此, 制定正确的能源战略对我国的 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都预测未来国际社 会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地增长: 到

年总需求比2000 年增长1 倍以上, 主要 能源依然是化石燃料。同时, 环境问题将更加 突出, 必须注重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二能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 地位与存在问题

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化石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 随着能源需求 的迅速增长, 供需矛盾异常尖锐;(2)能源结 构不合理, 优质液体燃料严重短缺;(3)能源 科技落后, 利用效率低下, 有时甚至浪费惊人;(4)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减排治污、保护环境 刻不容缓;(5)国际竞争逐年加剧, 能源安全 问题突出。

各种预测统计数据都充分表明, 能源问题 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瓶颈, 必须高 度关注。因此, 制定正确的能源战略对我国的 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 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 来讲, 必须把节能和科学用能作为能源战略的 指导思想, 放在核心的位置, 以节能和科学用

关键词能源, 节能, 科学用能, 可再生能源 360 同时, 还必须抓紧化石燃料的利用和勘 探, 特别是煤炭的洁净高效技术, 努力开发可 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以最终建立充足、经济、清 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

四节能与科学用能

节能与科学用能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 减少能源消耗, 降低环境污染。科 学技术的发展, 为节能提供了强大的武器;科 学用能是能源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用能也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体 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科学用能是深入研究用能系统的合理配 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 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 来讲, 必须把节能和科学用能作为能源战略的 指导思想, 放在核心的位置, 以节能和科学用 能为本。这也是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 节能, 科学用能, 可再生能源 360 同时, 还必须抓紧化石燃料的利用和勘 探, 特别是煤炭的洁净高效技术, 努力开发可 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以最终建立充足、经济、清 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

四节能与科学用能

节能与科学用能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 减少能源消耗, 降低环境污染。科 学技术的发展, 为节能提供了强大的武器;科 学用能是能源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用能也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体 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科学用能是深入研究用能系统的合理配 而且常常伴随着传热和燃烧现象, 有必要发展 综合控制与优化的普遍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于高耗能产业, 把科学用能与循环经济 紧密结合, 同时研究能量转换与物质转化, 做 到既清洁生产, 减少污染物排放, 又充分利用 物质和高效率利用能量, 尽可能少地产生废物

废能”。在这方面, 既要注意产品更新、产 业升级换代, 也要关心通过新技术、新方法、新 工艺使生产过程能耗的减少。

作为高耗能产业之一的建筑用能, 在国际 上约占全部用能的1/3, 在我国也达到30%左 右。同时, 我国的建筑能耗是气候相近国家的 2—3 倍, 节能的潜力很大。就建筑节能而言, 最重要的是认识建筑物用能的特点, 即建筑物 内的用能, 除照明等少数外, 多为冷和热这样 一些品位较低的能源, 从温度范围看, 与可再 生能源(太阳能、地热能等)和环境能源(空 气、水等)相近。这样就完全有可能通过各种 热泵将可再生能源与环境能源转化为室内需 要的冷和热, 从而大量节约电力和化石能源。因此, 在建筑用能中, 首先要制定科学用能的 方案, 尽可能使用低品位的能量, 充分利用可 再生能源与环境能源, 同时提高围护结构的性 能。这应当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方向。

产品更新、产业升级换代是科学用能的重 要方面。以照明来讲, 全球照明用电占总用电

20%, 占能耗的7%;我国照明用电虽然 目前只占13%左右, 但每年以15%的增长率 增加。近年来半导体固态照明技术有了长足的 进展, 光效最高水平达到100lm /w, 约为白炽 光的10 倍。预计, 到2020 年前后, 固态照明可 以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大大节约照明耗能。通过产业升级换代来节能的另一个例子

是分布式能源系统。它是建设在用户附近的能 源系统, 由于将放电后气体的余热用来制冷、供热, 实现了能的梯级利用, 提高了系统的能 源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电网的可靠性, 且无需输变电设施。在该系统中, 动力装置(当前主要是燃气轮机和内燃机, 以后还有燃 料电池)是核心;而冷热电三者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充分发挥中低温余热的作用, 是技术关 键。因此, 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 制定“ 个性 化”的方案至关重要。考虑到我国建筑的实际 情况, 采用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环境能源互 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对建筑节能有很大意义。

关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是无碳的清洁能源。2005 年2 月, 全国人大通过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法, 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 发展。新能源指核能、天然气水合物、氢能等。限于篇幅, 本文只论及太阳能热发电和风能。太阳能热利用近年在我国迅速发展, 年增 长率达到20%。从建筑节能的角度看, 应当进 一步发展太阳能制冷和供热系统。作为太阳能的大规模应用,近年来热发电 有了很大进展, 技术基本成熟, 成本约为光伏 发电的一半或更低。塔式发电和槽式发电在欧 洲与美国都已投入商业运行, 电站规模都达到 100MW以上。同时, 新的聚焦方式在不断提 出, 少用水的空气轮机也在研制。我国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西部和北部 包括戈壁及半干旱地区沙地在内的沙漠总面 积达131 万平方公里, 只要用约7 万平方公里 的面积来建设热发电站, 便可满足2004 年全 国的电力需求。因此, 我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大 , 提供大量的绿色电力。“ 十一五”期间和以后的时间里, 这方面的工 作一定会有一个大发展。

对于风力发电,近年来也有很大发展, 600KW、750KW 和1MW 机组国内均可生产。我国的风力资源丰富, 估计陆地上离地面10 米高度层风力资源可开发量为2.53 亿KW,近海离地面10 米高度层风能储量达7.5 亿KW, 有发展风力发电的良好条件。

目前, 风力发电的主要问题是技术方面缺 少自己的知识产权, 特别是风力机本身的设 计, 还没有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设计体系。为 此, 应当在风力机的设计中, 注意发展先进的 气动设计方法和强度、振动等动态稳定性的计 算方法, 构建相应的数据库, 同时进行控制规 律的研究, 逐渐建立我国自己的风力发电设计 体系。除此之外, 还应对我国的风力资源情况 进行调查, 以得出我国风力资源的分布和评 价, 为风电场的选址提供依据。可以预计, 在 “ 十一五”和以后的时间, 风力发电在我国将 会出现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

由于人口众多和化石能源资源的限制, 能 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是 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 制定正确的 能源战略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长期保证可靠、经济、清洁和安全的 能源供应, 必须通过科学用能使我国人均能耗 的水平比传统工业化国家有大幅度的下降, 以 大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因此, 我国能源战略的 核心是节能和科学用能;而化石能源的洁净技 术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是两个支柱。在科学用能中, 当前特别要注意系统集 成, 关注关键技术。一方面, 抓住高耗能产业;另一方面, 解决共性科技问题。分布式能源系 统和固态照明是科学用能的两个很好范例。建筑科学用能是一个重要领域。应根据建 筑物用能的特点, 广泛使用品位与其相近的可 再生能源和环境能源, 以减少化石能源和电力 的消耗;同时, 发展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及环 境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中, 应根据其技术发展 , 规划好产业化的时间表, 有层次地加 以布局。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在我国将率 先实现产业化, 为保障能源供应做出贡献。风 力发电主要是要尽快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并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系统;太阳能热发电应在 沙漠地区开发、建设较大规模的电站。科学用能和能源战略还必须包括法律、政 策和管理, 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律、政策和 管理应当有利于推动科学用能、可再生能源和 化石能源绿色化技术的发展, 有利于推进新技 术的应用, 有利于鼓励发展新理论、新概念和 新方法, 有利于支持建立打破垄断的市场经济 机制, 有利于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__

学号:2010963113 姓名:姜旺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

及自动化

班级:机械四班

第五篇: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战略探研与思考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战略探研与思考

我国新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如何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现状、环境、战略、机制、政策”等问题,使村镇银行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这个课题一直是村镇银行组委会年会及各级领导、专家、业内人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因此,笔者带着这个课题,根据多年来从事农村金融工作的实践和探研情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或体会。

一、关于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

探研村镇银行发展战略问题,首先要研究、认知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尤其要剖析村镇银行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自2006年以来,我国村镇银行经历了试点期向全面发展期两个发展阶段。从目前已组建的村镇银行情况看,总体营运情况逐步向良好方向发展。村镇银行的发展,必然推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改进了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引入农村金融市场新的竞争主体,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注入了农村金融市场新的活力,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性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村镇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看好,认知度逐步提升。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受规模制约。按照“小额、分散”的原则,提供金融服务,其成本高,人力不足;放大额贷款,风险相对集中,有限的资本金,抗风险能力弱;由于受规模小的影响,利率定价难以实现风险全覆盖,利率定高了,农民利率负担重,利率定价低了,有限的规模,不能实现较好的收益,出现经营难以维持的现象,失去了竞争的活力和支农的实力。二是受信贷资金供给和市场拓展制约。其主要原因是村镇银行的注入,农信社从“温饱”中觉醒,利用经营多年的“人多、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和人脉资源,采取授信等方式,抢占资金市场、锁定优质客户资源等方式,占领农村市场“制高点”。而村镇银行“人少、经验少、客户关系少、优质客户资源少”,这对组织资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出现了资金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主要通过主办行存放资金方式供给信贷资金,其资金成本高,贷款收益低,信贷资金风险程度与客户群体的优劣程度成正相关,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并存。三是受风险管控、品种创新制约。村镇银行由于受人力资源的影响,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识别、计量、控制方面,显得人力资源不足,大多数村镇银行都由主发起行派驻风险管理人员提供智力支撑,但是,由于受“不同的信用环境、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员工素质、不同的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需要一个磨合期、引导期、适应期,对风险防范和业务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加之,村镇银行信贷产品的适应性、齐全性、认同度与农信社相比,均有一定的差距。四是受结算和科技支撑等问题制约。新开办的村镇银行受结算不通、信用卡业务滞后、科技力量薄弱、人力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业务发展速度缓慢。五是受市场定位不明、经营战略不清因素制约。在发展的进程中,不能快速进入自身的“跑道”。上述问题,应当在研究和制订发展战略中引起关注和改进。

二、关于村镇银行发展环境问题

探研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还须研究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通过优势分析、劣势分析、机会分析、威胁分析等方法,研究其内外部发展环境,因势利导地研究制订村镇银行的发展战略。

优势分析——村镇银行具有良好的服务区域、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灵活等内部优势。首行,从良好的服务区域优势看,村镇银行“贴近社区,贴近‘三农’”,其服务区域广、服务对象广,有潜在的发展空间。从先进的经营理念看,村镇银行为“社区服务”、为“三农服务”、“服务创造价值”、“实现双赢”等经营理念,已成为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共识,这个理念的形成并付诸于实施,将会产生一定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经营机制看,建立了产权明晰的公司治理结构,比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典型;同时一般由主发起行给予风险控制、产品与科技、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专业支撑;建立了适合村镇银行特点的组织架构,建立了信贷、财务决策机制,其业务流程充分体现“短、频、快”、“扁平化”的优势;建立了灵活的风险定价机制,有利于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建立了员工用工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干部任用竞争激励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爱岗敬业的热情,体现了“以人为本”、“员工第一”的人文精神等等,与其他商业银行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势发挥好了,将会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劣势分析——一是缺乏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尤其是新上岗的客户经理层面的员工;二是生存空间狭小,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具有比较优势,村镇银行难以与之竞争。三是服务空白和竞争不充分,主要是村镇银行员工少、网点少、结算不通等因素所致;四是核心竞争优势不强,主要表现在信贷产品、创新服务、贷款规模、科技支撑、客户资源、品牌效应等方面与农信社比,不占优势。

机会分析——从外部环境看: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市场放开为村镇银行的出现提供机遇;农村金融改革全面推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政策扶持逐步到位;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比如减免农业税收,对粮食实行直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状况逐步趋好,这又为村镇银行提供了发展的一个很好机遇。

威胁分析——主要表现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村镇银行处于弱势;客户服务需求更高,经营成本高,村镇银行受到的威肋重;在法制建设、征信体系、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不利因素等。

三、关于村镇银行发展战略问题

(一)关于村镇银行市场定位问题。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应当是“社区人民的银行”。其市场定位的指导方针与目标是:“面向三农,服务城乡,诚信共享,实现双赢”。其基本内涵是:“面向三农”---是指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投向的重点向社区农业、农民、农村经济组织倾斜;向社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中小企业倾斜。“服务城乡”---是指村镇银行应立足县城社区(指在县城设立的),逐步向农村社区辐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创优服务方式,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小、特、优”的金融服务,打出、做精、做优村镇银行的特色“品牌”,提高村镇银行生存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诚信共享”--是指村镇银行应努力拓展与村镇银行诚信合作的优良客户、忠诚客户、潜在客户群体;村镇银行的员工应为这类客户群体提供诚信服务,逐步提高客户市场份额。“实现双赢”--是指村镇银行立足“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市场定位,通过“诚信共享”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竞争信念”的支撑和村镇银行员工团队的共同奋斗,实现社会效

益和本行自身效益的“双赢”,真正把村镇银行办成当地“社区人民自已的银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支金融生力军,实现村镇银行在我国“三农”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基业长青的愿景目标。

(二)关于村镇银行发展战略问题。我国村镇银行应根据各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环境、战略(定位)、机制、政策”五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探研和制订本行的发展战略。重点应实施“客户(市场)、服务、专业(特色)、品牌、团队”五大战略。

客户战略——村镇银行由于在服务对象、服务区域、风险控制原则(额小、分散)、单户贷款额度控制等方面,受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政策因素的制约,决定了村镇银行在农村客户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定位。在客户市场上应优选社区内的农户、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农村专业户、中小企业的客户群体。村镇银行应通过社区内的客户市场细分,筛选目标客户,列入村镇银行重点金融服务对象,通过实地访谈、阳光评审等方式锁定目标客户,建立目标客户信息台账,落实“五定”责任制,即:“定服务对象、定服务方案、定服务责任人、定服务目标”,把为客户服务工作做细、做精、做实、做优,培植村镇银行的忠诚的客户群体,这是村镇银行实现基业长青愿景目标的“法宝”。

服务战略——村镇银行要以“服务创造价值”为经营理念,把优质服务落实到每一个业务品种、每一个业务流程、每一个业务岗位,积极做优“首问负责制”、“限时服务制”;

应创新服务方式,为信贷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流程信贷服务;应创新授信方式,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不同的经营模式、不同的经营季节、不同的贷款用途,不同的客户需求,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授信方法、担保方式、利率定价。以灵活的授信方式、授信额度、担保方式、贷款定价机制,羸得客户对村镇银行的信誉度、满意度、忠诚度、信用度。这是村镇银行实现基业长青愿景目标的“金点子”。

专业战略——村镇银行应确立人为熟知但又很难做到的经营战略,即:“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人弱我强”。要实施这一战略,村镇银行要认真调研农村金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客户需求,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实施“专业化”(小而专)战略、“特色化”(小而精)战略,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串位竞争”,把农村金融服务做优、做大、做强,充分体现“小银行、大服务”。这是村镇银行实现基业长青愿景目标的“经营法则”。

品牌战略——村镇银行“品牌”战略是基于“客户”战略、“服务”战略、“专业”战略配套实施的战略,也是村镇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村镇银行要着力打造为“三农”服务品牌,服务产品。应根据不同的客户对象、不同的客户融资、不同的贷款方式、不同的客户需求,开发设计不同的信贷产品。笔者调查苏中地区某村镇银行,开业4个月来,研发出“绿贷通”、“融资通”系列信贷服务产品13个,主要产品有:(1)个人信贷产品7个。绿贷通-小额个人贷款、绿贷通-旺铺宝(商铺抵押贷款)、绿贷通-致富快车(个人经营性贷款)、置业宝-个人经营性物业贷款、小康之家-国家公务员贷款、车易贷-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安居宝-个人二手房贷款等;(2)公司类产品6

个。绿贷通-公司业主经营性贷款;绿贷通-公司经营性贷款;融资通-经营性物业贷款;融资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融资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融资通—银团贷款等。上述产品陆续在本县推广使用,基本满足社区农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目前,该行投放各类贷款近4亿元,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该行的“品牌”效应。因此,实施“品牌”战略,这是村镇银行实现基业长青的愿景目标的“金链条”。

团队战略——实施村镇银行上述发展战略,关键靠“人”,靠一支“懂经营、会管理、能吃苦、能战斗、讲诚信”的团队。村镇银行团队,应适应村镇银行的“现状、环境、战略、机制、政策”这一五大环境,不畏艰难、不畏劳累,不畏风险、不畏竞争,培育适合村镇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坚定必胜信念,牢固确立“员工第一”的理念,培植一支忠诚的员工队伍。教育引导员工,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已任,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解客户之所忧,以诚信的服务,羸得最广大的客户,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效应“双羸”。这是村镇银行实现基业长青愿景目标的“源泉”。

四、关于村镇银行发展机制问题

我国村镇银行应根据各村镇银行的实际,以“公司治理、内控严密、营运安全、资本充足、科学发展”为总体战略目标,制订本行的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应重点强化“公司治理、内控与风险管理、激励与约束、人才与科技”四大机制建设,为村镇银行科学发展提供机制支撑。

公司治理是村镇银行科学发展的基石。村银银行是一种新兴的银行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股东结构上看,主要有主发起行和公司法人、自然人股东,其中主发起行控大股。这种股份制银行虽然注册资本较少,但是较其它股份制银行的公司治理更为重要。为了把村镇银行办好,应当在资本金总额、股权配置、组织架构(三会一层或两会一层)、授权管理、市场定位、经营战略与方针、经营目标与规划、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并真正按公司《章程》的规定规范运作,充分体现公司治理,才能保证村镇银行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

内控与风险管理是村镇银行科学发展的核心。村镇银行内控与风险管理较其他商业银行不具有优势,主要受规模与人力、科技等因素的制约。但村镇银行现处于起步期,必须重视内控与风险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安全营运,实现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同筹兼顾,防范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因此,村镇银行应当按照“内控优先、提高效率”的原则,建立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内控机制;应当根据业务品种、风险限额、客户对象制订业务流程;落实各业务流程控制操作规程,明确各业务流程操作步骤、操作要求、风险点、工作职责等,实行尽职免责,失职问责,增强员工的合规意识、尽职意识、风险意识,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类风险。

人才与科技支撑是村镇银行科学发展的活力。村镇银行要承担为“三农”服务的责任,其一,要培育自身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爱岗敬业、诚信履职的热情;其次,要注意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对风险管理人才可依托主发起行人才派驻,对公司类客户经理可引进当地他行成熟的客户经理;对服务农村的营销人员,可采取招租劳务派遣人员方式,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为农村农民、个体工商户提供知情、知心的服务,要按照“风险管理专业化”、“营销人才本土化”的模

式,组合、优化配置村镇银行人力资源。其三,要重视科技支撑。可采取依托主发起行的科技力量、或主发起行科技入股、或派送人员去主发起行跟班培训等方式,解决村镇银行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问题。

激励与约束是村镇银行科学发展的动力。村镇银行要建立健全劳动用工机制,实行全员合同制、高管及中层人员任期聘用制、一般员工持证上岗制。在工资制度上实行有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在内部约束上,实行问责机制。从而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做好农村金融工作。

五、关于村镇银行发展政策问题的建议

我国村镇银行刚处于起步期,总体来讲,因难多、优势不优。要把我国的村镇服银行办好,需要国家、地方政策扶持,以便村镇银行渡过难关,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建议有关方面适度放宽或调整发展政策问题。

(一)在信贷规模调控政策方面。对村镇银行的规模控制应从松控制。主要解决“三农”资金供需矛盾、新银行业务拓展问题、资本金保本增值问题。建议对开业前三年的村镇银行不受规模控制,即使控制则是宽松的政策,这样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

(二)在银行业监管政策方面。对村镇银行监管政策,应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我国村镇银行监管办法,不宜完全参照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实行差别化监管。其主要原因是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其业务规模、业务产品、服务对象、风险程度等方面与其他商业银行不一样。因些,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要求、标准适当放低些,以便村镇银行顺利渡过适应期。

(三)在国家财税政策方面。目前,国家财政部出台了《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金融机构进行定向补贴。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对农村三类金融机构支农政策的落实。笔者建议对开办前三年的“三类”金融机构补贴政策和条件适当再放宽些。同时,对村镇银行的税收政策,应基本同农信社一样。其原因是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同农信社比,同是服务“三农”,且服务的客户群体是农村中弱势群体,由全体股东承担社会责任,有点力不从心;同时,农信社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其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优于目前的村镇银行。同时,建议对村镇银行开业后一定时期内采取税收保护政策,让村镇银行前期有一个自身积累期,以便增强支农的实力、生存能力和未来潜在的纳税能力。

(四)在地方政府政策扶持方面。一是建议政府在地方财力有可能的情况下,给予村镇银行一些财力与物力(土地征用等)的支持,把村镇银行当着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社区银行”,而不是主发起行跨区经营的银行。二是在财政存款方面尽可能的给予支持。可以按股东出资额的倍数或比例确定存政性存款的存放额度,也可以按信贷资金投放额度的一定比例确定财政性资金存放额度,解决村镇银行开业前期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困难。三是在宣传导向、客户推介、信用环境、法制环境、不良贷款处置上为村镇银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撑。

下载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7我国乳制品发展战略分析

    我国乳制品发展战略分析 2007年近年来,人们消费乳制品的意识不断增强,加之国家积极倡导人们消费乳制品,乳制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营养食品,乳品行业也成为我国新兴而......

    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战略初探

    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创新与发展摘 要:本文论述了铁路运输业要在创新中求发展,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优势和保障功能。关键词:经济;铁路运输;科学发展振兴经济,交通......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选择摘要:我国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拥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中小企业的发......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 一、我国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邓小平1985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结论,将十二大......

    我国机器人发展战略之我见

    我国机器人发展战略之我见 一、机器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机械专业老师,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使用许多辅助教学的机器人,智能化是信息化发展的潮流,机器人又......

    基于SWOT分析的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基于SWOT分析的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摘要:运用“SWOT”分析法对兴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指出了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优势以及基础设施尚未建全、生产组织化......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战略探研与思考 1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战略探研与思考 金立华 我国新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如何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现状、环境、战略、机制、政策‛等问题,使村镇银行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

    瓦楞纸箱包装发展战略思考

    瓦楞包装企业的发展战略思考 Stratagem Reflect for corrugated packaging enterprises 彭国勋(pengguoxun@gmail.com) (包装世界/纸箱世界,2010,(2),18-29) 虽然跨过了艰难的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