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四讲(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4:5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四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四讲》。

第一篇: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四讲

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四讲: 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学习解读

(一)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来到“法德讲堂”!在前面三讲中,大家学习了宪法的特点和修改的重大意义等内容,应该说对宪法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开始今天,由我主讲第四讲和第五讲,重点对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进行学习解读,这也是这次宪法教育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听课,作好笔记,尽可能地多学习和掌握一些宪法内容和相关知识,既能促进在监狱服刑期间的改造,也为回归社会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法律知识基础。

为了帮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学习我国宪法及相关知识,首先介绍一下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和2018年前几次修改宪法的情况,然后再重点对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进行学习解读。这两讲主要为大家讲述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二、1982年宪法前四次修改情况概述

三、现行宪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四、2018年宪法修正案概述

五、2018年宪法修正案学习解读

六、认真学习2018年宪法修正案 下面开始授课:

一、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实际上,我国的宪法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19世纪末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清政府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到21世纪初,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戊戌年修改宪法,时间长达120年,跨越了三个世纪。中华民族探索人民权利的宪法保障,依宪治国的这一法治中国梦终于成为现实。120年来,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由君权走向民权,由人治走向法治,实践依法治国,见证依宪治国,成就法治中国,实现了一个伟大民族蓄积深远、呐喊已久的深切希冀和盼望。

新中国成立前夕,制定了《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每一部宪法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体例和内容都深深地刻着时代的烙印。下面,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

一是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政治基石。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奠基者们精心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解决了在1949年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中国,怎样建立一个新国家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国家这些极其重大的问题,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是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四章106条,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宪法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作为国家的总任务,并把党所创建的基本制度和党所制定的基本方针、重要政策予以宪法化、条文化,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1954年宪法更充分地表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实质。

三是1975年宪法——特殊时期的宪法。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30条。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以“四个存在”、“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基本路线”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学说”为理论指导,是一部在特殊时期产生的宪法。如把“文革”产物“四大”写进宪法第十三条:“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国家保障人民群众运用这种形式”。

四是1978年宪法——转折时期的宪法。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四章60条。这部宪法比1975年宪法有了重大变化,但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它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和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分别对这部宪法进行了修改。

五是1982年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通过的,共四章138条。1982宪法即现行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吸收了国际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它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等。其根本特点是,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它规定,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1982年宪法体现的基本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改革开放;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二、1982年宪法前四次修改情况概述

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后,在2018年以前,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和发展,全国人大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四次,对1982年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修正,先后共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其中,1988年修正案2条,1993年修正案9条,1999年修正案6条,2004年修正案14条。1、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一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二是对土地不得出租的规定作了修改,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2、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二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一是在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更加完整地表述党的基本路线,增加了“我国正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等内容;二是将宪法第十五条关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并相应地将宪法第十六条关于“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的规定,修改为“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将宪法第十七条关于“集体经济组织在接受国家计划指导和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的规定,修改为“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三是删去宪法第八条中的“农村人民公社”,增加规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四是将宪法有关条文中的“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五是在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增加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六是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3、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三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一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二是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是增加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四是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五是增加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是将镇压“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4、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第四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十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二是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三是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四是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五是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六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七是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八是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九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中增加“特别行政区”;十是完善紧急状态制度;十一是在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中增加“进行国事活动”;十二是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十三是增加关于国歌的规定。

概括起来讲,前四次对1982年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有十条: 一是对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的有关内容先后3次作出修改,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等内容,分别写入宪法。

二是对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的有关内容2次作出修改,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包括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在内的广泛爱国统一战线,分别写入宪法。三是对宪法第五条作出修改,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是对宪法第六条作出修改,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五是对宪法第八条2次作出修改,规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六是对宪法第十一条先后3次作出修改,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

七是对宪法第十四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八是对宪法第十五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九是对宪法第三十三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十是对宪法第八十一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此外,还对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对公民私有财产的征用征收和补偿、县乡人大任期三年改五年、紧急状态、我国国歌等作了补充和完善。

总的来看,对1982年宪法四次修改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四次宪法修改,我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 进,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力推动和加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三、现行宪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现行宪法共有五部分组成,分别为: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和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有143条。

(一)序言。宪法序言内容分为十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史,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具体讲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简述国家的斗争历史;

2、记载了20世纪以来在中国发生的四件大事:一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二是1949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四是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增强国防;经济建设取得重大的成就;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3、规定国家今后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肯定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5、指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内外条件。一是对我国的阶级斗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处理的原则: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二是对台湾问题进行了阐述: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三是阐述了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四是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五是确立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

6、确认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总纲。第一章总纲内容分为32条,主要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和国家政权,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等等各方面基本制度。主要讲了12个方面的内容:即

1、国家性质;

2、人民主权;

3、民主集中制原则;

4、民族政策;

5、法治原则;

6、经济制度(包括所有制与分配制度、财产权保护、经济政策、市场主体的权利);

7、社会政策(包括教育事业、科学事业、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文化事业、人才事业、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计划生育政策、环境保护政策);

8、精简与效率原则;

9、维护社会秩序的原则;

10、国防政策;

11、行政区域划分;

12、在我国的外国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分为24条,从第33条至56条。主要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是特定主体拥有某物或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公民义务是指公民为公共利益而应该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五项基本权利为:

1、政治权利和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3、人生自由;

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5、社会经济权利和义务。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五项基本义务为: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四)国家机构。第三章国家机构分为84条,8节,从第57条至140条,主要规定了国家机构设置以及各个机构的权限。主要讲了八个国家机构,分别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具体内容分别介绍了这八个国家机构性质、职能、组成人员及任期等。

(五)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第四章内容分为3条,从第141条至143条。规定了我国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首者是北京,以及国徽的内容。

四、2018年宪法修正案概述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主要修改了我国现行宪法11个方面的内容。

1、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2、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3、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

4、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方面的内容;

5、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

6、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

7、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方面的内容;

8、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9、修改国家主席任职任期方面的有关规定;

10、增加有关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方面的内容;

11、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

五、2018年宪法修改内容学习解读 从具体内容上讲,《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现行宪法作出21条修改,其中11条与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关。下面我们逐条进行学习和解读,先讲与监察委员会无关的10条。

第1条:修改宪法序言的第七自然段,修改了四个地方: ①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学习解读: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理论指引,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已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宪法中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一起,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 一,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学习解读: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③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前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

学习解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把“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有利于从宪法上确认这一重要理论成果,更好发挥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④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 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习解读: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丰富和完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奋斗目标。作这样的修改,在表述上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一致,有利于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把握规律、科学布局,在新时代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2条: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修改了两个地方。

① 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修改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

学习解读:作这些修改,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更加完整。

②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修改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学习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奋斗。只有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实现中国梦才能获得强大持久广泛的力量支持。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授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二上午再为大家讲第五讲。谢谢大家!

思考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共颁布了几部宪法?

2、现行宪法共分哪五部分?

3、现行宪法的序言主要讲了那些内容? 4、1982年宪法前四次分别修改于哪一年?

第二篇: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五讲

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五讲: 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学习解读

(二)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来到“法德讲堂”!在上一讲中,我讲述了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1982年宪法前四次修改情况和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的相关内容,现在继续讲授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的相关内容和知识。下面开始授课:

五、2018年宪法修改内容学习解读 第3条: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

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学习解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4条: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共修改了2个地方。

①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学习解读:作这些修改,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更加完整。

②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后增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习解读: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五方面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描绘了蓝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动指南。目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被正式载入联合国大会决议,这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国理念在国际上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在此背景下,我国宪法作上述的修改,有利于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为我国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5条:宪法总纲第一条第二款 在“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增写一句,内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学习解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次在宪法总纲第一条,关于国体的规定当中,载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意义非凡。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宪法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角度,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规定,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有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我国宪法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应该说是非常明确的,也可以说是一贯的,之前都是写在宪法的序言中。中国宪法的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对于理解中国宪法制度非常重要的序言,这个序言一共有13个自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写在序言中一共出现过五次。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我国宪法中规定的是非常明确,毫无疑问的。序言的法律效力是非常明确的。为什么要在宪法的条文第一条中来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强化、深化和拓展,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性。大家如果看宪法文本的话,第一条一共有两款,第一款是关于中国国体的规定,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内容,写在第一条中的第一款。第二款是“社会主义 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在这句话的后面写入了刚才所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根本性。

第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性。第一条具有统领总括的含义,它是跟国体和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党的领导是包括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句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形象的话,就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表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深刻内涵。

第三,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时代性。宪法关于社会主义的表述非常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大家可以看一下,党的领导原来写在宪法序言中,现在写在宪法的正文中,这是第一次。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有的术语,也是第一次写进宪法的条文中。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时代性。所以,这次修改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规定,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加强、深化和拓展,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法治意义。

第6条:宪法第四条第一款。

将“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修改为:“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学习解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一个重 要思想。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7条: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

将“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学习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次宪法修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贯彻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其内涵非常丰富,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软实力、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战略,对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导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国家和社会的方向、未来,决定着中国能否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多年来,社会上存在着不少腐朽的思想文化现象,而腐朽的思想观念危害巨大。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清除纠正各种与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意识,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稳定,激发社会活力,实现长治久安。二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立足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特征,既具有民族特色、国际视野,又体现现代意识和时代潮流,是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和精确概 括。三是充分发挥司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既要靠提倡、靠宣传,更要靠制度、靠法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

第8条:宪法第二十七条增加一款。

第三款:“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学习解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于2015年7月1日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作了修订,将宪法宣誓制度在宪法中确认下来,有利于促使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也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

第9条:宪法第七十九条第三款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学习解读:这次修改宪征求意见和在基层调研过程中,许多地区、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致呼吁修改宪法中国家主席任职期限的有关规定。这次修宪删去了国家主席、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一种经验总结。既是健全完善党和 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出的治国理政成功经验的总结。党的十四大以后,党和国家一直实行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25年以来的伟大实践证明,这种领导体制是治国理政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二是一项制度设计。既是使宪法与党章有关领导体制的规定有机衔接起来的制度设计,也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要求的制度设计。三是一个政治安排。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制度安排,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的战略安排。宪法这一条款的修改,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国家领导体制,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有利于保证国家政权机关协调运转和国家体制机制有效运行,有利于组织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所在,也使党总揽全局的核心地位能贯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项制度、各个领域中。这一修改,不意味着恢复国家主席职务终身制。应当看到,在党内外有一个广泛的共识,那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成功解决并将继续有效解决党和国家领导层依法有序更替的问题。

第10条:宪法第一百条增加一款。

第二款:“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 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学习解读:增加这一规定,有利于设区的市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制定体现本行政区域实际的地方性法规,更为有效地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规范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行为。

下面接着学习解读与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关的11条,主要内容如下:

为适应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国家监察制度,宪法修正案在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六节后专门增加了一节,作为第七节“监察委员会”,增加五条,分别作为第一百二十三条至第一百二十七条。就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名称、人员组成、任期任届、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等作出规定。同时在宪法的另外十个条款11处作了相应的修改。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的监察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监察委员会主任每届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监察委员会的组织和职权由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上级监察委员会领导下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 上一级监察委员会负责。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学习解读:设立监察委是本次修宪很大的一个亮点,本次修宪一共作出了21条修改,其中11条都同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关,关于监察委员会的规定占这么多的内容,足见监察委员会在这次修改宪法的分量。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法的保障。在国家权力结构中设置监察机关,是从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出发加强对公权力监督的重大改革创新。监察委员会是实现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政治机关,不是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其依法行使的监察权,不是行政监察、反贪反渎、预防腐败职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代表党和国家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既调查职务违法行为,又调查职务犯罪行为,其职能权限与司法机关、执法部门明显不同,彻底地将以前各级行政部门管辖的监察工作分离出来。这次修宪时,从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入手,把过去的行政监察提升为国家监察,解决三大问题,第一个是行政监察面过窄,监督对象没有实现全覆盖,第二个是反腐败力量分散,第三个是纪法不能贯通。监察委员会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既要加强日常监督、查清职务违法犯罪事实,进行相应处置,还要开展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努力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这次宪法修正案对监察委员会的产生、组成、性质、地位,以及它的工作原则、领导体制,包括与其他有关国家机关的关系都做出了规定。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这个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制。监察机关无论基于立法规定抑或权力属性,都具有独立的地位,是我国独立的监察机关并独立行使监察权力。设立监察委员会涉及国家机构的职权的重大调整和完善,所以需要做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就是要在宪法中做出规定。宪法的上述修改,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果,贯彻了党的十九大关于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部署。赋予监察委员会宪法地位,必将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发展,直至夺取压倒性胜利。

此外,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而制定了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并于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

六、认真学习2018年宪法修正案

2018年宪法修正案全面体现了自上一次修宪以来,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体现了我们党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的理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这次宪法修改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宪法保障。

这次宪法修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站在健全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完善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了统一战线制度,建立健全了国家监察制度等等,重大历史意义非同寻常。首先,它为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宪法保障。其次,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提供了宪法保障。第三,为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宪法保障,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有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第四,为进一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宪法保障。宪法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依据。第五,为支持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宪法保障。宪法修改完善国家立法体制,进一步健全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强化了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2018年宪法修正案,我们要从“五个一”来理解这次修宪的重大意义:“一个统领”“一个思想”“一条主线”“一个宣言”“一张蓝图”。

“一个统领”: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

“一个思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有利于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有利于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一条主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的发展主线,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适应时代进步潮流和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一个宣言”:党中央的修宪决策宣示了宪法精神、宪法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障。

“一张蓝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我们绘出了美好蓝图,是解决所有实践性问题的“航标灯”,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施工图”。

全体服刑人员,我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一是要坚决拥护宪法的修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 盾发生了变化,而要解决新的矛盾,宪法也必须与时俱进,为新时代保驾护航。二是要认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与西方宪法的本质区别。这次修正案在序言和总纲中,都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性、全面性和时代性。三是要深入理解宪法修正案中删除了国家主席、副主席任期限制,这一修改强化了“三位一体”的国家领导体制,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四是强化宪法意识。要组织开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大家敬畏宪法、捍卫宪法、践行宪法的意识,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宪法忠实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以上就是两讲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通过这两节课,能对我国宪法和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和更深入的认识。至此,我的授课就全部结束了。谢谢大家!

思考题: 1、2018年宪法修正案主要内容是什么? 2、2018年宪法修正案共修改多少条内容?

3、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相关规定的意义?

第三篇:军人心理教育讲座 第四讲 情绪管理

军人心理教育讲座 第四讲 情绪管理

第四讲

情绪管理——构筑心理健康的平台

教育内容提纲

1什么是情绪(情绪的实质及三个成分)

2情绪的种类

3情绪的作用和影响

4情绪的管理(有效的情绪管理三步曲)

结束语

教育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讲解什么是情绪及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指导员先让大家回忆曾经经历过的刻骨铭心、令人难忘的场面或事情及当时的心情。让战士主动站起来简要描述。

指导员总结大家的发言并指出:象我们大家体验过的高兴、愤怒、悲伤、恐惧等都属于情绪。

指导员提出问题并讲解:到底什么是情绪?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辜的恨,也没有无缘无辜的爱。任何情绪都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绪反应?不是的。例如,你看到有人端了一盆火,不会高兴得跳起来,也不会愤怒得暴跳如雷,因为那火与你没有关系。同是这一盆火,如果是在下雪天,当你手冻得发僵时有人送到你身边,你会高兴得感激不尽,因为那火满足了你驱寒的需要;还是这盆火,若是在大热天,当你热得满头大汗心焦火燎时有人坚持把火放到你身边,你会非常生气甚至恼怒,因为那火背离了你降温的需要。

可见,只有当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处于一定关系时,才能引起人的情绪反应。当刺激物满足人的需要时,引起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当刺激物违背人的需要时,引起消极不愉快甚至怒的情绪体验;当刺激物与人的需要无关时,人不会产生任何情绪体验。

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本质上给情绪下这样的定义:情绪就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在体验。从实质上讲,它反应的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因此,当你看到一个人高兴时,你就可以判断他的某种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当你知道某人陷入困境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帮助,可以预测他会多么高兴多么感激。相反,当你看到一个人悲伤或愤怒时,你可以判断他的某种需要的满足受阻,或者当你明知某人正急切地需要什么时偏偏设法阻止他,可以预测他会多么恼火愤怒。由于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因此有不同的情绪产生。

第二步:指导员讲解情绪的种类及情绪包含的三个成分

古代人们按内在体验不同将情绪划分为:喜、怒、哀、乐悲、恐、惊七种。

现代人按情绪对人产生增力作用还是减力作用,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情绪。积极情绪有:愉快、满意、幸福、欢喜、眷爱等。愉快而适度的情绪能使人的心脏活动增强,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引起热情、快乐、兴奋等机体激活状态,增强机体活力,产生适度的生理心理驱力,使人思维敏捷,效率倍增。消极情绪有:悲伤、忧愁、愤怒、惊吓、仇恨、嫉妒、急噪、厌恶等。

健康心理学依据情绪产生及对人的影响把情绪分为健康情绪和不健康情绪。健康的情绪特征:情绪产生诱因明确,能有效地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主导心境愉快。虽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也会有不愉快的时候,但很快得以调节不会持续时间太久,大多时间心情愉快。

指导员总结: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情绪,然而,各种各样的情绪都包含有相同的三种基本的成分:即情绪生理、表情和主观体验。

情绪生理:伴随情绪的产生,个体的心率、血压、皮电、皮温、脑电及内分泌系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愤怒时血压升高,恐惧时心率升高。

表情:情绪产生时总伴随一些外显的行为表现及面部肌肉活动的改变。

主观体验:情绪产生时个体总能体验到是愉快还是不愉快,强度上是强还是弱。同一种刺激物,由于每个人的需要结构不同,其情绪体验的性质和强度也不同。

指导员引导:从刚才的讲解我们可能已经意识到情绪对我们的影响,那么情绪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到底有那些作用?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步:指导员讲解情绪的作用

情绪是个体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为生存和延续种族有着多种适应方式,情绪就是作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被延续保留下来,每当个体情绪发生的时候它总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行动及时反应机体与所处状态之间的适应关系,如果一个婴儿情绪发生出现障碍,他就得不到适当的哺育和感情上的爱抚,其生理心理发展上就会导致发育迟缓,甚至死亡…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不但起驱动作用而且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情绪活动本身可以影响知觉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因此,情绪可以驾驭行为,支配有机体同环境相协调,使有机体对环境信息作出最佳处理,近年来,情绪心理学家把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作用具体化为组织作用(Sroufe L。A,1979)其含义包括组织功能和破坏功能,一般来说,正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而负情绪起破坏和瓦解阻断的作用。长期的情绪适应不良,个人的情绪没有抒发的渠道、还有可能影响到个人的工作表现,甚至引发不适应的行为反应,如注意力不集中、没耐心、脾气暴躁不安。

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重要手段。人们在情绪反应和感情交往中,往往通过面部,声调及身段表情的整合活动,来实现信息传递和达到相互了解。情绪的通讯交流,协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交往对方的感情反响和共呜,从而相互感染,产生同情和移情。情绪可以是人与人相处间的润滑剂,也可以是破坏人际关系的致命杀手,如个人困扰烦闷等负性情绪如果转移到周围的家人朋友、同事时,一方面可能会影响人际间的互动品质,危害关系;另一方面个人可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理智完全被淹没,不幸时则出现暴力或是虐待的状况。

情绪在健康与疾病转换中的作用

愉快而平稳的情绪能增强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俄国外科学家罗戈夫曾指出:在战场上,胜利者伤口愈合比失败者伤口愈合要好些,快些。巴甫洛夫也曾指出:积极、愉快、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因为积极愉快的情绪能加强人的免疫能力和康复能力,能使人获得满足与身心和谐。相反,负性过度的情绪对人的心身健康则产生损害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不仅证实了祖国医学七情过度而致病论述的可靠性、而且揭示了人身疾病中情绪的负性作用机制。爆发式的强烈情绪或持久的消沉情绪首先冲击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其机能失调并对内脏器官造成伤害。过分低沉压抑的情绪会引起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而产生对机体活力的全面抑制——积极性下降,精力不足,心率减缓,强度减弱,呼吸缓慢。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负情绪与个体疾病有明显关系。

现代医学发现:长期悲哀忧郁容易导致癌症;长期愤怒焦虑容易导致高血压; 长期愤怒悲哀容易导致心脏病;长期忧郁、紧张和悲愤容易导致糖尿病;过度的负性情绪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害怕及罪恶感是大多数精神疾病的直接原因

指导员总结指出:情绪不可避免,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情绪对我们来说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作为我们适应环境的生存工具,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从事各种工作的热情的催发剂、增力剂;也可以成为活力的弱化剂,甚至危及健康生命的祸首。要使情绪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而避免其消极作用,关键在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第四步:指导员讲解情绪管理的原则和步骤

情绪管理的原则:学习管理情绪之前,首先应对情绪有一个比较健康的态度,即接纳情绪,接纳自己内心感受的存在,再学习如何与它相处。例如不必为想家而感到羞耻,不必因害怕某物而感到不安,对触怒你的人生气也没有什么不对,这些感觉和情绪都是自然的,应该允许它们适当存在并疏解出来。这远比压抑、否认有益得多,接纳了自己内心感受的存在,才能谈及有效管理情绪。

指导员提出问题并让战士回答:一旦情绪不良怎么处理?

指导员作引导性总结:情绪不好,有人会选择大哭一场,有人会大吼几声或是到KTV大唱,有人会猛捶沙袋或打球,这样的宣泄过后,有人觉得心里好多了,压力减轻不少,有人则觉得问题仍在,心情一样糟糕。究竟这些我们熟知甚至常用的方法具有何种效果呢?一般人的观念中,情感的宣泄表达具有治疗的功能,然而,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宣泄不具降低敌意的效果,反而促进了敌意的行为。我们不应把宣泄狭隘地理解为表达情绪,还要加上认知上的觉察,才能使宣泄确实成为促进行为改变的工具。

管理情绪的步骤:弄清自己当时的感受——认清引发情绪的理由——找出适当的方法疏解或表达情绪。

有效管理情绪的三步曲:我现在有什么情绪?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情绪)?

如何有效地处理情绪?

如果我们按照如上所说的三步来管理自己的情绪,再大的火气也会冷静下来。例如,有人说一句冤枉你的话,甚至是侮辱你的话,你顿时火冒三丈,这时只要你问自己:我现在产生的是愤怒情绪吗?为什么愤怒?我的人品会因他的侮辱而改变吗?经过这些自问,内心的愤怒之火自然会下降。也许你会觉得说你的人太可笑,太无聊,根本不值得你发火。

也可能有同志会问:虽然经过自问可以不发火,但负性情绪仍然存在怎么办?

第五步:指导员讲解处理负性情绪的方法

理智调节法:

理智调节法通常要有三个步骤:

首先,承认不良情绪的存在及危害。有些人在产生不良情绪时还不容易承认。这种情况下,不良情绪就很难消除。意识到不良情绪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会带来不利影响时就会产生自我调节的愿望和主动性。

其次,找出导致不良情绪产生的不合理信念。通常人们容易认为某件事或某个人导致了自己不快的情绪,实事上同一件事为什么张三经过了易生气而李四却不为之生气呢?是人对事件的看法和想法导致了不良的情绪。因此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艾利斯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是别人让你生气,而是你自己的想法导致了你的不良情绪。因此,每当我们对某事某物、某人不满而陷入不良情绪状态时,我们都应该思考是否确实该恼,是什么思路导致了我们的不良情绪,而这种思路合理吗?例如,一个战士诉说同班一战友经常反驳自己的观点,批评自己的弱点,为此非常生气。这位战士的生气来源于他的想法:即别人必须同自己的观点一致,不能说自己的“不”字。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别人不可能与自己的观点时刻保持一致,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及理解能力不完全相同,所以不一致是正常现象,那么敢于正面反驳自己的观点,只能说明了那位战友的勇敢及其对自己的真诚态度,尤其是直言指出自己的弱点更是够朋友的表现。即便是指出的弱点不符合自己的实际也不会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因为每个人的优点与缺点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若没有那方面的弱点也不会因为别人说而变成了真实存在的弱点,你仍然是你,不会因别人的评价而变化。

再次,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自我质辩,其中主要包括指出不合理信念的不现实、不可能性和不必要性。例如,离大比武越近,某战士越担心自己是否能获胜。自我质辩:这种担心必要吗?平时自己一直按要求认真练习,平时的成绩也证明自己能力可以,因此只要认真做好赛前准备工作,这次大比武完全有可能比好,自己丝毫不该为这种无端的忧虑而苦恼,此种担忧只能转移自己的注意目标,扰乱自己当前的心情,若不及早排除后悔晚唉!要牢记,当前最要紧的是有条不紊地搞好练习,既要对比赛充满自信又要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通过向消极的不合理信念挑战质疑,可以帮助焦虑者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象,减弱或克服焦虑担忧情绪。

主动沟通消解法:当消极情绪是涉及人际冲突或误解时,应主动与对方沟通,相信大多数人是同情大理的,是善良的,只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或当面或书信的形式,实事求是地、诚恳地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包括坦白自己的过失或错误。相信矛盾会化解,误解会消除。

转移调节法。转移调节就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方向上去,使不良情绪得以缓解。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不良情绪产生后总是郁积于心,耿耿于怀,把许多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自我折磨,自我摧残,结果只能使这种不良情绪不断蔓延,日益加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当某种事情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时,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积极的转移,可以看电影、听音乐、下棋、打球等使自己精神上得到自慰,可以忘我地工作和学习,让工作和学习中取得的成绩来冲淡感情上的痛苦,消除烦恼和忧愁。总之,不愉快的情绪产生时,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有益的其他事情上去,不良的情绪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升华调节法。升华是对消极情感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宣泄,是将情感激起的能量引导到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去。歌德因恋人另有所爱而初恋失败,在痛苦万分并企图自杀之际经过理智思考,终于抑制了这种轻率的行为,以自己破灭的爱情为素材,写出了世界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这种例子。因此当遇到不公平之事时,一味生气、憋气或颓唐绝望,都是无济于事的,作出违反法律的报复行为更是下策,因为这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正确的态度是有志气,把失败当成是对自己的考验,是成功之母,把别人的嘲讽当成是对自己的鞭策,化愤怒为力量,变压力为动力,从而摆脱困境,消除紧张,获得心身平衡,以利健康。

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淌淌细流不畅会泛滥成灾。同样一旦产生消极情绪会使人觉得痛苦难忍,对这样的情绪如果过分强制压抑会引起意识障碍,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甚至会导致心身疾病。有不少人害怕内心苦恼说出来对自己不利,因而即使对父母和最亲密的朋友都不愿倾吐自己内心的烦恼和忧愁·,把自己关在狭隘的感情圈子里苦思冥想,这样无法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所以当有了烦恼忧愁时,找心理咨询师交谈,倾听咨询师对问题的看法,不但能从中得到理解安慰,还能在解决问题的方法方面得到启发,咨询师的专业能力能提供给你一个安全的支持环境,帮你走出困境。

指导员强调指出:要想从根本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必须平时加强自我修养,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贝多芬说过,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大仲马也曾说过: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世上很多科学巨匠和艺术大师们往往都是这样的,他们对生活的艰难和不公正总是报以苦涩的微笑,表现出乐观的心胸;他们热爱生活,目光远大,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光明和希望,就不会被困苦所折服。每个人都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心胸放宽,眼界放远,对于各种各样的困境,只要从更长的时间范围内、更宽的区域里去考虑就会觉得海阔天空,就会勇敢正视,努力改变,相应也就不会为无所谓的小事而伤心,就不会为些无法改变的现实而烦恼不已,反而会保持愉快、平静的心情。例如,中学时期对老师的批评容易愤怒至极,怀恨在心,但如果把挨批评这件事放在整个人生长河中去考虑的话,也许是这次批评对你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积极的影响。

第四篇:家庭社会学讲座第四讲家庭关系

严闷卜.加·,.~,.一,.~·.一

第四讲家庭关系

邓伟志刘达临

丫庭生活是复杂的。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许多问题上都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也必然反映到家庭内部来,影响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俗话说:“家家都 有一本难念的经”,“不吵架不成夫妻”,都体现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影响家庭关系诸因素分析

我们所讲的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 交系和血缘关系,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着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使家庭成员之间易于相互帮助,携手前进;但也可能互相包庇,狼狈为好。“胳膊肘往里 拐”,“自家人帮自家人”,都说明了这种情况。

但是。大种相互依存的家庭关系不是孤立的、永恒的,它受着社会诸因素的影响,这 些影响,可能对家庭关系起正作用,也可能起反作用。在起正作用的情况下,这种家庭关 系会得到加强,在起反作用的情况下,这种家庭关系就会受到削弱和破坏,以致反目成 仇,造成家庭关系的破裂。

家庭关系既受社会的影响,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这种对社会的影响也有正作用和反 作用两个方面。正作用使全家团结一致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反作用是坑靡一气,一起 来挖社会主义的墙脚,例如全家合伙进行经济犯罪活动,父亲包庇犯罪的儿子,姐姐替弟 弟窝赃、销赃等。

我们研究家庭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方而的状况,存在的间题,采取什么对策,从而使家庭向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的方向发展。

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不外乎这几方面:

一、家庭人口多,关系复杂

家庭关系的复杂程度,往往和家庭人口成正比。家庭人口越多,人际关系越复杂。美

国家庭社会学家波沙特曾经提出一个公式,口呀家庭互动定律,用来表明家庭人口数对家庭 关系的影“向。这公式是:nZ歹。

公式中的n是家庭人口数。如果家庭由两人组成,则家庭关系是22一

22只有一种关系,如果家庭由4人组成,则家庭关系是42一

=6,就有6种关系,如果家

庭由6人组成,按公式推算,就有15种关系。

二、政治利容的冲突,政治目标的不一致

政治目标是人们行动的大方向,一家人如果政治信仰不同,政治目标不一致,南辕北 辙,那么家庭关系就很难正常维持。所谓‘大义灭亲”,就是说明政治信仰、政治原则与 家庭关系发生尖锐矛盾的时候,家庭关系必然要归于破灭。

三、经济利益的冲突

经济利益是人类最根本的利益。“贫贱夫妻百事哀”,经济方面的矛盾对夫妻关系影 响极大。当然贫而不夺其志、苦而不改其乐的家庭也有,不过这不是普遍的情况。关于经济状况(金钱、权势、地位)对家庭关系影响之大,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商 品的出现而形成的。

经济条件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到了一切都商品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已发展到了顶点。《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

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我们的社会脱胎于旧社会,还有许多旧社会的残余;商品 经济仍然存在,对意识形态也有影响。一些家庭里兄弟争夺遗产,子女虐待父母,夫妻严 重冲突等间题,莫不与经济因素有密切关系。

四、有关素质的差异

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差异就是矛盾,互相之间接触越频繁,这些差异所产 生的作用就越大。

这些差异主要有:

1、年龄的差异。这是综合性的差异,因为年龄的差异往往会引起性格、经历、爱好等各 方面的不同,正因为如此,小一辈和老一辈之间关系难以融洽,老夫少妻也难以恩爱无间。

2、经历的差异。经历影响人的性格和观点。丈夫是苦出身,就倾向于勤俭持家;妻子 是大小姐,就容易大手大脚。父亲从旧社会来,翻身感强,总认为共产党好,新社会甜;JL子是在糖水里泡大的,可能对新社会的一切都不满足。

3、性格、爱好的差异。一个爱清静,另一个要热闹,一个爱学习,另一个爱娱乐;一 个爱吃甜,另一个要吃辣;一个责子严,另一个待子宽等等。

4、文化素养的差异。一个对某一知识领域十分感兴趣,甚至把全部身心都泡进去了,另一个却对此莫知莫觉,双方缺乏共同的语言。

5、生理要求的差异。例如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等。

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处理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有时小差异造成了大矛 盾;有时,差异却会带来合作。对差异的处理办法主要是:

1、存异求同。“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对人对事,包括处理家庭 关系,都要大事不放过,原则问题上决不糊涂,但在非原则间题上的差异与分歧,不妨 “糊涂”一些。

2、“互补”。丈夫性情急躁,妻子心情和缓,这本来是差异,但如果丈夫发火时,妻

子易于忍让,那么就起到“互补”作用了。所以,只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就能化消极因 素为积极因素。

3、“互学”,取长补短。如果丈夫文化高,妻子文化低,丈夫以此嫌弃妻子,那么这 种差异就会损害家庭关系,但是如果丈夫利用有利条件帮妻子学文化,而且妻子也愿意 学,那么反会增加感情。父亲对旧社会感受深刻,儿子对新社会观察敏锐,父子互学,交 换看法,也能促进家庭关系的发展。

五、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伦理道德观念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历代 的统治阶级总是利用伦理道德观念来维系家庭的稳定,从而保持他们的统治。我们这个社 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既有新事物的发展,又有旧事物的残余,在家 庭关系问题上就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三种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在相互斗争。伦理道德观念对家庭关系影响极大,这种影响往往会抵消或超过政治经济因素的影

响。例如,政治信仰的分歧使家庭关系濒于破裂,但是旧的伦理道德观念却可能使这个家 庭关系勉强地暂时维持。经济利益的矛盾冲击着家庭关系,但是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可 能使矛盾圆满解决。党的十二大号召我们,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 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 容,我们一定要在思想道德方面起模范作用,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起积极作用。

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核心的关系,我们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婚姻关系的建立

探讨夫妻关系,主要是探讨婚姻关系建立以后的状况。但是,要探讨这种状况,不能 不追溯到婚姻关系是怎样建立的。如果婚姻关系建立的基础比较牢固,则婚后的夫妻关系 就比较容易保持正常,否则,夫妻关系就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考验。有的时候,甚至结婚时 就埋下了日后离婚的种子。

婚姻关系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这个基础应该是爱情。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如 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么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 德”孙:么究竟什么是爱情呢?一般说来,爱情是男女之间互相倾慕的一。J;,、种。

情,是人们在生理上发育到青春成熟时期,人对异性的需要,同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客观 对象之间发生联系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人类两性关系之间是否以爱情为基础,是人 所以异于动物的地方。人类有需要异性的自然本能,但是人类是最社会化的动物,人对 异性的要求不是以直接简单的自然方式来进行,而是以社会方式来进行的。动物当着性欲 冲动的时候,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一个异性都可以交配;人就不能简单到这种程度,人类 配偶要按照婚姻制度的规定,要建立爱情生活,要有家庭组织的形式,而且要受一定的法 当前还存在一个问题是,选择对象过分要求对方的经济条件。

经济上的矛盾会影响家庭关系。但不能把它看作主要的、唯一的条件,把“爱情”商 品化。

真正的爱情能战胜一切困难,而用金钱堆积成的“爱情”则十分虚假。一百多年

前,燕妮抛弃了极其优裕的生活条件与马克思结婚,甘愿一辈子贫穷撩倒。他们生下的孩 子因为营养不足而夭折了,有时连订报纸、买邮票的钱也付不起,但他们一辈子相亲相 爱,因为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基础上的。现在有些人找对象往往贪图对方的经 济收入、家庭富裕、有房子、能解决工作调动、能出国等等,这些动机是很不高尚的,这 种“爱情”是很不纯洁的,这种婚姻是难以幸福的。

二、婚姻关系的维系

男女双方缔结了婚姻关系以后,就是要把两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手携手地一 起走过人生漫长的道路。生活是美好的,但是生活的道路上并不都是玫瑰花,也有坎坷,也有荆棘。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夫妻双方难免要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婚姻冲突指 的是夫妻两人在愿望、态度、情操和行为方面矛盾的表面化。婚姻冲突分为两种形式,一 种是一般性的,如不满、口角、谩骂、打架等。另一种是破裂性的,如遗弃、离婚等。婚姻 冲突的原因也有两种,一种是原则性的,如政治态度的相背;另一种是非原则性的,如性 格气质的差异、对经济的安排、对待老人与子女的方式方法等等。

如前所述,如果婚姻建立的基础好,则婚后矛盾就少,即使发生冲突也易于调适。同 时,夫妻共同生活,使婚姻关系得以正常维系,还要有个正确的态度,要有一个共同守 则。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根据他们夫妻相处几十年的实践,参酌了许多正反两方面的 事例,提出处理夫妻关系要做到,’j、互”,即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帮、互让、互 谅、互慰。这勺、互”就是家庭社会学理论中所指出的在夫妻人格发生互动的前提下达成 调适的婚姻。t’j又互”也是我们今天家庭生活中调适婚姻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点。“八互”不仅是个方法问题,而且更主要是感情问题,态度间题,道德品质问题。夫 妻关系,往往是窥见一个人心灵的窗户。有的人在单位里表现“进步”,在夫妻关系方面 却往往会表现出他的本质与真面目。

三、婚姻关系的破裂

婚姻关系的破裂,如遗弃、离婚,是婚姻冲突恶性发展的结果。对此需要作些理论上 的探讨和分析。

近几年来,社会上离婚事件有所增加。有些同志忧心忡忡,把离婚数的增加看作是道

德水平下降、社会风气败坏的一种表现。有人甚至归咎于新婚姻法,认为新婚姻法第25条 规定的夫妻“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给道德败坏的人钻了空子,这 种人朝秦暮楚,就可以以“感情确已破裂”作为任意离婚、玩弄异性的“正当理由”了。这些问题涉及到对婚姻关系的破裂—离婚应该怎么样看。

1、婚姻自由既包括结婚自由,也包括离婚自由。

前面讲过,婚姻关系的破裂是婚姻的冲突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不可调适的结果。冲 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冲突令人同情,有的冲突要受谴责,但是不管怎样说,如果 感情破裂确实难以弥补了,男女双方再在一起生活是莫大的痛苦,那么离婚是理所当然的 结局。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但是感情这个事物是复杂的,是由社会经济地位、环境、各 种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是可变的。原来没有感情,可以培养感情;原来有感情 也可以由于各种原因变坏甚至破裂。如果没有感情,硬要拉在一起,在结婚以前这样做是 不对的,在结婚以后这样做也是不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婚姻是可以离异的。马克思在《论离婚法草案》中曾经批判黑 格尔认为婚姻本身就其概念来说是不可离异的说法。他认为:“国家中的实际的婚姻也是 可以离异的。”“离婚仅仅是对下面这一事实的确定:某一婚姻已经死亡,它的存在仅仅 是一种外表和骗局。„„而每一次都只是事物的本质来决定婚姻是否已经死亡,因为大家 知道,死亡这一事实确实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不取决于当事人的愿望。”

恩格斯说过,夫妻之间如果感情已经消失,那么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于社会都成 为幸事”。实践证明,一对感情破裂的夫妻在他们离婚之后,可能另结两对幸福的婚姻,从而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巩固社会主义的家庭关系。如果硬是把他们捆在一 起,终日吵架,不仅严重影响双方的工作和学习,而且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至于对那些 道德败坏、喜新厌旧者,当然是要批评、教育以至于惩罚的,但是不能简单地用不准离 婚、牺牲另一方的幸福的方法来进行“惩罚”。

2、我们要反对轻率离婚。

照前面这么说,是不是只要今天说一下“感情破裂”,若月天就可以到法院要求离婚呢? 我们对离婚的全面理解是:既主张离婚自由,又反对那种滥用离婚自由的行为。新婚姻

法第25条规定“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请注意“确已”、“调解无效” 几个字。这说明离婚不是随随便便的,有些夫妻因为一时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一时冲动 而要求离婚,就应该尽力调解,使之重归于好。轻率离婚,既不利于双方幸福生活,也不 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婚姻关系的维系也要以爱情为基础,这是肯定无疑的。但同时负有对对方幸福和对子 女抚育的义务。这种义务,是从爱情这个基础产生,又对爱情这个基础起着巩固的作用。爱情和义务的统一构成了当前社会主义婚姻的道德基础。如果说爱是人的一种权利,那么随着人们行使爱的权利,也就产生了爱的义务,这种义务一经产生,又具有一定的相 对约束力。由于义务的存在,爱情变得具体化、现实化了,义务推动着爱情不断地向前 发展,使爱情更加深化,同时义务比爱情更稳定,当爱情减弱或消失的时候,义务并不能 完全随着个人的主观感情立即减弱或消失。义务的存在,正说明了婚姻是一种社会性的行 为,而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事情。我们通常讲的“你要为对方多考虑考虑”,“你要为孩子 多考虑考虑”,正是提醒关于义务的存在。因此,我们在婚姻关系的维系、婚姻关系的破 裂问题上,都要强调爱情与义务的统一。既反对片面地强调爱情、忽视义务的资产阶级婚 姻道德,反对轻率离婚;又反对片面地强调义务、忽视爱情的封建主义的婚姻道德,主张 离婚自由。

父子关系

父子关系,包括母子、母女、父女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它是由父母的婚姻关系派

生出来的,同时对巩固婚姻关系以及整个家庭关系起着重大的影响与作用。

一、父子关系的实质

父子关系,首先是血缘关系,他们之间的骨肉之情是天然存在的。但是,夫妻生儿育 女,正象男女结成夫妻一样,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事情,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因为不 管男女本人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生儿育女总是影响到种族蕃衍、民族强弱和社会的安 定。夫妻关系本来是两性关系的结合,而两性关系本来也可以通过同居、宿娟等方式解决 的,为什么法律和道德观念要对这个间题严肃对待、要用家庭的形式把这种关系固定下来 ?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涉及到抚育子女,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社会性的关系总是相互的。父母要抚育子女,子女也要赡养父母。因为从整个社会来,如果只有抚养而没有赡养,那么抚养子女这个社会性行为就继续不下去了,人类也难 蕃衍了。

二、父子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子女成家立业以前,父母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父母怎样对待子女呢?一般说来,共同点是“爱”,但是有两种不同的“爱”法,正 古人所说的,一种是“爱之以德”,一种是“爱之以姑息”。

对子女“爱之以姑息”的父母,过分地从生活上、物质上照顾子女,而放松了对子女 教育。他们自己省吃俭用,过“贫农生活”,对孩子有求必应,让孩子过“地主少爷” 生活,有些领导干部千方百计地为子女图谋私利,宁可自己难受(检讨)一阵子,也要 子女舒服一辈子,这种温情是栽害子女,十分有害的。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大多难 成器。因此,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 国家的一桩大事了”。

我国古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视“养其习于童蒙”的。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在((侯解》 说:“养其习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人不幸而失教,陷入于恶习,耳所闻者非人 言,目所见者非人之事,日渐月渍于里巷村落之中,而有志者欲挽回于成人之后,非洗 伐毛,必不能胜。”正因为这个缘故,诸葛亮教子,马援教子,岳飞之母教子,陶侃之母 子,都是十分严格的,并传为千古佳话。毛泽东同志当毛岸英从苏联学习回国就叫他去 村当农民;刘少奇同志在三年困难时期有意识地要让孩子们尝尝吃不饱的滋味,等将来 人民工作的时候,再不要让人民吃不饱了。这都是无产阶级的家风。

教育子女,还得讲究教育方法。方法往往决定于态度。对子女的态度不对,则方法也 以恰当。有些父母总是以“绝对正确”的姿态、摆出家长的架子训诫子女,这种做法往 难以奏效。

当孩子逐渐长大成人的时候,父母尤其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志与独立人格。父母和子 之间隔着一代的时间,他们很可能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而发生观点上的差别,许多事 能强求一致。特别是在职业、前途、择偶等间题上,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劝导孩子,而 能强加于人。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说,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方,其中当然也应该包括家庭生活在内。

当子女成家立业以后,父母衰老了,子女逐渐处于家庭的支配地位,这时,子女居于 子关系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了。

首先,要敬老爱老,赡养父母。拉法格说过:“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 特权。”

为什么要敬老爱老、赡养父母呢?

1、是对父母抚育之情的回报。如前所述,抚养和赡养是密切联系的两个社会义务,而 一社会义务是前一社会义务的反馈。我们批判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但并不是连父母都 要了。

2、要行到父母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人一生中有两个转化:从幼年到青壮年,是从单纯(下转第74页)

率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由其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仅不可能真正达 到a适度人口”,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实现“适度人口”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间题。对国外的“适度人口论”,我国人口学界在过去的很长时期内持全盘否定态度。现在 看来,其中还是有合理部分,值得借鉴的。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 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条

件、经济条件及其增长趋势,探讨若干年后的适度人口和在这期间的人口适度增长率,是 必要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是有可能逐步实现的。国外的“适度人口论”者在 预测适度人口时所考虑到的某些相关因素和所运用的数理统计、计算机处理等方法,也是 我们应该学习和参考的。近年来,我国有些人口学者借鉴了“适度人口论”,运用了一些 现代的预测方法,从自然资源可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从生产性固定资产、劳动者技术装备 程度及工农业劳动者人数今后可能的增长速度和比例、从保持生态平衡等角度来预测我国 100年后的理想人口,即适度人口,得出了7亿左右为好。虽然这种研究还是初步的,但它 对科学地制定我国的人口政策,搞好计划生育,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上接第69页)

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从壮年到老年,是从生产者又转化为单纯消费者。幼年这个消费阶段 的消费,是对其劳动报酬的预付,这预付的价值是整个社会、包括自己的父母在内创造出 来的,当从单纯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的时候,又面临着比上一代优越得多的劳动条件,这 条件也是整个社会、包括自己的父母创造出来的,当父母由生产者转为单纯消费者的时 候,也并不是“白吃饭”,这一消费阶段的消费是对其劳动报酬的补付。乘凉不忘种树 人,喝水不忘挖井人。因此,尊重父母,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历史。

3、要看到老年人对社会、对家庭仍旧能发挥盆要作用。俗话说:“老马识途”。古代的管 仲说过:“老马之智可用也”。事实正是这样。而且,老人在家庭中也不是一个“累赘”,恰恰相反,在社会主义家庭的许多职能中,老人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教育孩子、照料 家务、排难解忧,以至于经济上的帮助、重大问题上的商量决策等,都会给青年人以很大 的帮助。

现在,有些青年人对父母采取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父母收入较丰,则都想从父母处 捞一些好处,父母收入菲薄,则踢出门去不管;争房子、争财产,闹得不亦乐乎。有时妻 子只顾赡养自己的父母,却不许男方赡养他的父母等等,这都是要加以教育和纠正的。敬老爱老,是我们国家优良的传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 下,古人“幼有所养,老有所终”的理想才能真正变成现实。一些外国友人到中国来看到 中国的老六和儿孙在一起欢度天伦之乐,十分羡慕,十分感慨,说这种情况在西方已经很 少了。在西方,子女成家立业后,往往就和父母分开了,关系十分淡泊。因此,我们要珍 视我国这种优良传统,永远保持良好的父子关系。

第五篇:教育开放周辅导讲座

教育开放周辅导讲座材料

阅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

小甸子镇中心小学

沈德旭

2011年9月28日

阅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

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家长能够准时的参加我们本学期的教育开放周活动,也非常高兴能够以这样的特殊的方式与这么多的家长再次见面。更加感谢各位家长一直以来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理解。本学期我们教育开放周活动的主题是阅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说说自己的一点拙劣见解。

一、读书是一种好习惯

书是知识最重要的载体,是不可替代的。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英国19世纪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的重要载体是书籍,所以人们又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和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造力成为人们更加青睐的追求,但是知识的重要性仍然没有改变,因为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和永不枯竭的源泉,没有知识的人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的。书籍是各种各样知识的永恒载体,虽然现在出现了各种新的知识载体如软盘、光盘和各种不同介质的存储器,但是,书仍然是人们更为喜爱的一种知识载体。

历史上有很多从读书而走向成功的名人,当前学者和家长首先看重的也是读书的教育功能。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书籍对于教育来说更是不可或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学者的一种追求和治学途径。古人讲“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无水”,所谓的“学”关键就是读书。打开书本不仅可以尽览古今中外的历史风云,可以漫游世界的每个角落,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土人情,可以纵观宇宙的浩瀚,也可以洞察不可见的微观粒子世界,因此,书籍是有限的人生了解无限世界的一种媒介和有效途径。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很多名人的命运是通过读书而改变的,因此读书也就成为他们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孙中山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就是通过读书而成才的。有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业成功密切相关,小学中年级之前培养读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孩子各科学习的关键。不会阅读的孩子,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成功孩子的爱好可能千差万别,但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爱好就是读书。其实,与其说是一种爱好,不如说是一种习惯。喜欢读书的孩子,一有时间就会拿出书来津津有味地看,生活有规律的孩子会在固定的时间看会儿书,天天如此。

读书的习惯需要培养。只要从小培养,它就会像吃饭和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最自然的事情。天长日久,书会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读书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培养阅读习惯一定要抓一个“早”字。有人讲“爱看书的孩子不会变坏”,可见读书的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耶鲁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员温迪•威廉姆在《读书从小养成的习惯:培养孩子的优秀阅读力》一书中特别强调孩子要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他认为读书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越早养成越好。若孩子的家庭和学校不能强化读书的乐趣,他们是不会突然在某一天奇迹般地喜欢起读书来的。父母必须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好时机,帮助他们养成这种最重要的习惯。阅读的习惯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就像其他习惯一样,孩子一旦有了兴趣,自己就会不断阅读,并从中获益。读书是个再好不过的习惯,培养孩子喜欢读书是家长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帮助孩子养成读书习惯就等于为孩子找到了拥有世界的捷径。

二、孩子喜欢读书需要引导

在指导孩子阅读之前,家长要正确认识读书的作用,没有对读书作用的正确认识,家长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阅读。

首先,读书具有教育功能。书是知识的永恒载体,因此读书就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读书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和受教育的过程,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是自学的关键。近现代以来,人们一直非常强调读书的教育功能,很多家教读物也非常强调读书,认为读书是孩子掌握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一把钥匙。

生活在现代的孩子并不一定会自然而然地爱上书籍。现代社会是个网络化时代,更加具体形象的电影、电视和电脑纪录片似乎远比读书要有趣的多,很多孩子从很小就成为小小的追星族,他们为自己崇拜的歌星、影星和运动明星而发狂,对书香的兴趣要淡得多。很多家长为了工作而整日忙碌,且不说很多家长很少看书,更难得有时间与孩子一起享受读书的乐趣。电脑的普及使得很多孩子迷恋上游戏,而游戏空间里一定没有书籍的位置,这些孩子认为书是枯燥的,远远没有游戏惊险刺激。所以从这一点来说,21世纪的今天比起近现代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纷繁复杂,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孩子更加难以与书结缘,难以养成读书的 好习惯。

很多因素可能导致孩子不能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例如以上提到的当前社会上很多现象对孩子的吸引力太大了,在读书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孩子禁不住诱惑爱上了别的事情,所以未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教育或引导不力。不少家长并不重视孩子读书,认为只要孩子能够把课本念好考出好成绩就可以了,其他的书看不看无关紧要。所以很多家长为孩子买书首先是买习题集和复习指导,买回来后硬是逼着孩子学习,反而使得孩子对书产生了厌倦。

教孩子读书的关键是怎样让孩子在愉悦和快乐中受到书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将读书视为一种煎熬和折磨。要重视读书的娱乐和享受功能,甚至将读书的娱乐和享受功能放在首位,也就是家长要降低读书的教育期望值。对于现代的孩子们来说,如果把读书看做一项苦差事的话,也许教育孩子读书将很难实现。1992年全国城市儿童调查说明,在儿童眼里,他们接触书籍等媒介是为了满足娱乐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接着“上课”。如果家长硬是要求孩子为了学习而读书,让孩子读一些自己认为重要而孩子不感兴趣的书,那么孩子很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者认为读书没有趣。

培养读书习惯的关键不是让孩子“读书”,而是让孩子“想读书”,也就是引起孩子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兴趣是孩子阅读的内在动力,凡是孩子感兴趣的书籍就乐意读,家长可以想办法为孩子购买或借阅其所喜爱的书籍,并真诚而及时地表扬孩子读书的热情和勤奋。孩子想读书可能出于两种原因。一是想得到家长的赞扬或奖励,读书是作为获取赞扬或者奖励的手段,这种情况在孩子初试读书的时候比较普遍,家长的表扬和奖励是孩子读书的重要动力。二是将读书视为一种需要,读书本身就成为一种激励,这种情况在养成读书习惯的高年级孩子比较普遍。小学生有的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的外在激励对于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必要的,但是内在激励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应该通过外在的激励机制促进孩子内在激励机制的形成,这是培养小学生读书习惯的重要特点。

三、给孩子精心选择读物

好的书才能引起孩子读书的乐趣。老卡尔在教育小卡尔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对书的选择,他认为孩子早年读到的书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好书的标准是孩子感兴趣,或者家长通过了解认为孩子应该会感兴趣。

一般来说,孩子们的读物包括娱乐类书籍(如各种历史故事书、画书、童话故事书、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名著简易读本)、科普类书籍(例如《十 万个为什么》、《百万个为什么》、《科学画册》等)、综合性工具书类(例如《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和学习参考类书刊(各种分学科的学习资料和辅导材料等)。

从哪里可以获得好的书籍也需要提一下:

1、为孩子买书。家长可以从书店为孩子购得好书。一本好书就可以在孩子面前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想到这一点,相信很多家长不会担心为孩子买书不会得到回报。现在父母们不是愁买不到书,而是愁怎样买到好书,因为并不是什么时候到任何书店都能够买到好书。家长要经常查阅一些图书信息,了解最适宜自己孩子的书籍有哪些,将好书记录下来,经常到较好的书店去查询购买,有时候可以带上孩子,慢慢比较和挑选各种不同的图书。如果从报纸或者朋友那里得知一本好书,千万别忘了记住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和出版社,以便有机会去书店查询和购买,或者直接与出版社联系购买。有心计的父母也有机会去大城市,可能首先要去书店为孩子购买我们当地书店买不到的图书。

2、为孩子借书。我们地处农村,没有可供借阅的“书友之家”、图书馆等,但是我们学校有五百多名学生,如果每位家长都能够为孩子购买一定数量的书籍,集中到学校就有上千本书,在学校的组织下,学生之间就可以相互借阅,资源共享。达到买三读千的效果。另外,家长也可以与亲戚朋友交流经验,将他们给孩子的好书借来阅读。

3、为孩子订份好刊物。虽然孩子可以阅读的刊物不多,但是为了让孩子树立阅读刊物的意识和习惯,为孩子订一份好的刊物也是非常必要的。小学学习资料和娱乐刊物有《语文报(小学版)》、《快乐作文》、《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少年儿童故事报》、《少年科学画报》、《读写算》、《学与玩》、《少年文艺》、《我们爱科学》、《儿童文学》等。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孩子特别喜欢阅读,可选择稍微高于孩子实际水平的书籍。相反,如果孩子不喜欢阅读,可以选择略低于孩子实际水平的书籍,以免挫伤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为孩子从网上下载一些书让孩子看更方便些。但是很多专家认为,在电脑上阅读远不如阅读纸质图书效果好。一是电脑阅读很容易造成眼睛疲劳,对孩子健康可能产生不良影响;二是电脑阅读存在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不像纸质书籍那样携带方便;三是电脑阅读不便于做笔记,而且孩子在电脑上阅读很容易禁不住诱惑玩电脑游戏。所以最好还是让孩子阅读纸质书籍。

四、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自发地喜爱读书的时间很短,一般在七八岁到十一二岁之间,如果在这个时间里不能让孩子树立起对书的好奇和喜爱,过了这个阶段孩子的兴趣将会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成长带来的各种烦恼开始占据孩子的心思,家长便失去了引导孩子读书的好机会。

小学阶段是引导孩子养成独立阅读习惯的好时期。尽管几乎整个小学阶段都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好时机,但是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孩子由于识字水平低,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只有15~20分钟,可以阅读的书籍的范围和内容极其有限,读书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父母的帮助,很难完成独立阅读。根据现行的小学课程标准,四年级及以上的识字水平已经接近脱盲的水平,识字水平的提高为孩子扩展阅读范围提供了可能条件,孩子阅读书籍的内容和范围可以更宽泛些。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和学校教育的深入,孩子的兴趣可能更加广泛,对自然科学、历史等领域的兴趣增加,这为孩子扩展阅读的范围提供了内在的动力。由此看来,四年级是培养孩子走向独立阅读的最佳时机。

有些孩子很早就开始看书了,这是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也有些孩子直到四年级还没有养成爱书和读书的习惯,这时候家长应该赶快采取行动,让孩子做一件改变他一生的事情——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培养孩子独立阅读应该注意的问题:

1、让孩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让孩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重要一点。小学阶段的孩子开始接受间接激励,家长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告诉孩子读书是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读书可以让人更开朗,可以让人胸怀更广阔,读书还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和学习成绩。不过,说明读书重要性最有效的方式是父母对读书的喜爱和重视。

2、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气氛

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气氛。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家长的示范作用和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是使孩子喜欢读书的关键。例如有项研究表明,如果家长有读书的习惯,儿童在10岁以前就很容易热爱读书,从而养成读书的习惯。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在空闲之余孜孜不倦地读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有些家长会抱怨说自己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去读书,尤其是没有时间陪孩子读书。自学成才、身残志坚的中国“当代保尔”张海迪曾经说过,爱读书的人是不会借口太忙而放弃读书的。要想给孩子提供一条探索世界的捷径,要想让孩子形成受益终生的好习惯,家长应该首先做好示范作用。此外,家长还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舒适的读书环 境。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个光线良好和视野开阔的房间,备好书橱和桌椅,精心选择一些适合孩子的读物和工具书,墙上贴上爱读书的名人肖像和名人警句等。

3、读书需要诱导

诱导孩子读书。帮助孩子走向独立阅读的内在驱动力是对读书的爱好,而对读书的爱好只有通过读书本身获得的乐趣才能够形成。最初,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一些有趣的书,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去读书,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孩子把书中的故事讲给自己听。总之,家长要与孩子一起读出书的乐趣,这是促使孩子独立阅读的关键。

五、帮助孩子选书

1、帮助孩子确定要阅读的好书。

美国有项调查表明,小学3至5年级孩子的阅读书籍具有一定的特点,首选的是童话故事书,其次是科学幻想故事书,再次是传奇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书,另外就是一些数学游戏、发明创造、科学知识、动物世界、海洋、旅行、战争、历史、笑话、娱乐、诗歌、传记和天文地理方面的书。其实不同孩子的兴趣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孩子喜欢的书也是有所不同的,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让孩子独立阅读的书难度要适中,尽量选择那些配有一些有趣插图或图片的图书。

2、阅读方法指导

及时地给孩子提供阅读方法指导,包括如何选择有意义的书籍,如何制定读书计划,如何精读一本书,如何略读一本书,如何做读书笔记等。

(1)阅读计划

家长要着手帮助孩子制订一个具体的阅读计划。阅读计划可以是单独的计划,也可以是学习计划的一部分。计划要尽可能具体,例如列出每周需要阅读的书目和时间安排,给出完成计划后的奖励方案。当然读书计划的制定需要孩子的参与,家长不可以越俎代庖。最初的阅读计划可在家长的帮助下制定,几个星期之后,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制定读书计划,并根据情况帮助孩子修改。

(2)及时给予评价

根据阅读计划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果孩子完成了阅读计划,家长要及时地给予奖励。奖励是鼓励孩子读书的动力,随着孩子自我评价观念的形成,奖励要逐渐从物质性奖励向精神性奖励转变,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心境。例如可以采取计分制,每阅读一本书就为孩子 记一定的分数,一个月或两个月后进行结算,可以换成一定的物质奖励。家长在饭后或孩子空闲的时候与孩子一起讨论一本书,或者表扬孩子书读得认真仔细,夸奖孩子的理解能力强或记忆力好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读书的精神性奖励。如果读书计划不能按时完成,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如果属于孩子自身的主观原因,家长应该委婉地提出警告。如果属于计划不合理,应该帮助孩子修改读书计划。

(3)阅读方法指导

让孩子学会科学的阅读方法很重要。很多专家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对于孩子保持恒久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是必要的,正确的阅读方法本身也可以固化为良好的习惯,成为孩子有效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孩子读更多的书,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乐趣。

很多名人在一生的学习和读书中从不同方面总结出科学的读书方法。例如,我国历史学家郑天挺认为,要在一定的时间里精读一本书,对于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人、每一个地点和每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研读,这样才有利于增长学识和分析能力。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将读书分为两类,一是精读(包括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于身心的名人格言),二是泛读。精读加深理解,而泛读拓展知识。著名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需要三遍,即通读、精读和消化。第一遍对整本书的内容、风格和结构做简单的了解,第二遍仔细研读,对书中的内容做细致的分析和解剖,第三遍是回过头来再通读全书,对整本书进行总结和概括。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需要四多,即多读、多写、多问和多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倡导读一本书要分几次读,每一次探讨一个方面,如果方方面面都掌握了,自己写文章就能多角度联想,挥笔自如。

六、从阅读感兴趣的书开始

指导孩子阅读需要从孩子喜爱的书开始。无论家长陪孩子一同读书还是孩子独立阅读都应该从孩子感兴趣的书开始,而不是从家长觉得重要的书开始。从自己喜欢的书读起,逐渐扩大阅读的范围,孩子读的书越多,知识面就会越宽,读书的兴趣就会越浓,孩子对书的喜爱就会越深,养成读书的习惯就越容易。在不断的读书中,孩子可以逐渐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而科学的读书方法本身可以让孩子提高读书的效率,从书中获得更多的兴趣,这样孩子就更加喜爱读书,形成逐渐强化的良性循环。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喜欢什么读物。例如孩子在书店里可能在某一类书柜前驻足的时间长,并饶有兴致地翻看;孩子可能受同学和朋友的影响不止一次地提及某一类图书;当孩子阅读某一类图书时,能够迅速 进入阅读,而且阅读的时间比较长。如果发现上述现象说明孩子比较喜欢这一类图书。

此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喜欢某些图书。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其中有趣的部分,并津津有味地分析其中的内容。例如与孩子一起阅读“爱迪生的故事”,然后引导孩子思考:

a 哪些方面的特点与爱迪生成长为一位大发明家有关系?

b 爱迪生好奇好问给他带来了什么麻烦?

c 哪些事情说明爱迪生具有实验精神?

d 你还知道爱迪生其他的故事吗?

教孩子掌握精读的方法。精读就是仔仔细细地逐字逐句地阅读,将所读的内容理解清楚,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在阅读重要的书籍时一般要采用精读的方法。孩子需要训练自己的默读能力,家长可以限定时间,让孩子默读。但是需要告诉孩子默读不是无声的朗读,不要让字词的读音体现为声带的运动,这样会降低阅读的速度,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

精读需要思考。精读要的是读懂的效果,不是逐字逐句的读书形式,所以精读的时候一定要分出一些精力进行思考,弄清楚所读段落含义,所读的故事讲述的内容是什么,或者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没有思考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所读的内容。一般来说,精读的方式是逐句阅读,精读不仅要读懂书中或者短文的内容,还要明白哪些内容是得出的结论(“主干”),哪些内容是为结论提供证据的材料(“枝叶”),在精读的时候,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读“主干”上,“枝叶”的阅读可以粗略一些。例如上文中“爱迪生的故事”,文章的结论在第一和最后一段,爱迪生好奇多问,具有非凡的想像力和实验精神,这使得他最终成为一个大发明家。为了说明他好奇多问、具有想像力和实验精神,文章采用了一些事例说明。

精读需要体会语言的精妙,读懂文章之外的含义。很多文章,尤其是一些名家的经典文章或者古文意义深远,需要孩子认真体会,甚至还要理解一些句子的“弦外之音”。例如有些句子说的是反话,真正含义与字面的意思正好相反。

教孩子精读,父母应该找出时间与孩子共同读一些好文章,告诉孩子如何在文章中找中心句,如何在段落中找关键句,如何理解作者的语气,如何理清文章的内容结构,并试着让孩子去分析。当然家长一定要找一些浅显的、逻辑关系清晰的短文,以免孩子在阅读中感到困难而产生挫折感。

各位家长,读书有法但无定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读书习惯,培养读书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更非一日之功。以上六个方面也只是学校给 各位家长提供的有限的参考,希望能够对各位在培养孩子读书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更希望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能够更多的与班主任老师进行有效沟通,为孩子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尽份心力。

下载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四讲(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四讲(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宪法讲座提纲

    宪法宣讲提纲 前言:宪法的地位和历次修宪的概况 一、 宪法修正的内容解读; 二、维护宪法权威 捍卫宪法尊严 前言:宪法的地位和历次修宪的概况 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普法讲座

    《宪法》普法讲座**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

    吉平太极养生功讲座-第四讲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知识版权所有 如若引用请注明出处) 第1页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 周身意游舒经络 屏蔽红尘定凡心 大家好。通过以上几讲课程,我们对......

    党课第四讲

    一党的优良作风的丰富内涵(一)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所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四讲通报

    第四讲通报一、适用范围 《办法》:“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条例》:“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 通报属下行文,也......

    第四讲 成语集锦

    第四讲 成语集锦 导入:1、看图说成语:展示典故图片让学生看图说成语,比比谁说的多?(一边说,一边记) 2、看图用成语描述:如展示一幅绿草图片、秋天的落叶、蓝色的大海、面部表情等让......

    第四讲培训材料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

    家庭教育辅导讲座

    家庭教育辅导讲座(二)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孩子学会劳动 一、 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 1.劳动锻炼了孩子的意志,使孩子变得更加坚强; 2.劳动使孩子更珍惜物质的拥有和生活的幸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