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部委出手,能否终结奇葩证明
京华时报:12部委出手,能否终结奇葩证明
不要高估信息联通的妙处,机器毕竟是人操作的。技术再升级,如果公职人员的为民意识不升级,便民之心不升级,公民仍会受困于奇葩证明。为此,就需要构建严明的问责机制。
日前,公安部等12部委共同起草了《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等两个意见,旨在解决一些地方和领域存在的要求群众到公安派出所开具证明过多过滥、缺乏统一规范,特别是各类“奇葩证明”的问题。
曾有人吐槽,身份证丢了,户口簿丢了,甚至人“丢”了,都要去派出所。“有困难找警察”是不假,可有些事情,民警真帮不上忙。在这种背景下,公安部会同多部门起草相关意见,明确派出所拟不再开具20类证明,对派出所来说也是减负。
可问题是,如果派出所名正言顺地当“甩手掌柜”,那些被迫开奇葩证明的公民怎么办呢?一方面,办事部门拿奇葩证明相要挟,不开不给办事;另一方面派出所有理有据,我没权开。如此一来,不就苦了夹在中间的公民了。
进亦难,退亦难,如何改变这种人在证途的尴尬?12部门出台相关意见的最大亮点,是明确了有关单位要求群众开具证明或者提供证明材料要遵循于法有据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换言之,不能让公民随便开证明,谁要公民开证明谁就要负责到底。这是一种釜底抽薪之策,虽不能一劳永逸,却能减少公民的不少困扰。
其实,这个问题本不复杂。在信息交汇共享和流通时代,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是题中应有之义吗?正如相关意见所称,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办理公共服务事项需要核查公民身份时,可以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获取相关信息的,不再要求群众到公安派出所开具证明。信息孤岛时代早该过去,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信息互联互通,鼠标一点,公民信息一览无余,干吗多此一举,让人跑断腿、磨破嘴,还办不成事?
即便信息联通有无法覆盖的盲区,即便有些证明必须开,也有“捷径”可走。即简化优化办理流程,分别制定具体式样、办理流程和操作规范。有了这些制度安排,公民开证明就会容易些,耗费的时间就减少些,生发的怨气也容易消散。
当然,需要明确的是,不要高估信息联通的妙处,机器毕竟是人操作的。技术再升级,如果公职人员的为民意识不升级,便民之心不升级,公民仍会受困于奇葩证明,舟车劳顿,求爷爷告奶奶而无济于事。为此,就需要构建严明的问责机制。这一点相关部门也有考虑,“今后,凡再次出现擅自要求群众开具不合理证明导致群众办事难的,上级主管部门要及时予以纠正并追究责任”。如何追责,征求意见稿没有讲,希望能把问责细化,给公众吃下定心丸。
曾有人如此吐槽,“中国人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去办证的路上”。相关意见出台后,能否解此烦扰,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应成为共识:无需频繁自证的公民,无疑更有尊严;无需为繁冗证明所裹挟的社会,无疑更加高效。
第二篇: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终结“奇葩证明”
中国公务员考试培训首选品牌 www.xiexiebang.com
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终结“奇葩证明”
一.材料背景
原标题:人民日报:20类事项,不必再去派出所开证明
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办证多、办事难”问题,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公安部等12个部门近日联合出台《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自2016年9月1日起实施。12个部门还专门印发通知,就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意见》指出,有关单位要求群众开具证明或者提供证明材料,要遵循于法有据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凡是公民凭法定身份证件能够证明的事项,公安派出所不再出具证明;依法不属于公安派出所法定职责的证明事项,由主管部门负责核实。
《意见》明确法定身份证件的证明作用。对于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护照完全能够证明的以下9类事项,如公民姓名、公民曾用名、公民性别、公民身份号码、公民民族成分、公民出生日期、公民出生地、公民籍贯、公民户籍所在地住址,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予认可,公安派出所不再出具证明。
《意见》还规定了无法用法定身份证件证明、需要公安派出所开具相关证明的9类情形,主要包括户口登记项目内容变更更正证明、注销户口证明、亲属关系证明、被拐儿童身份证明、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非正常死亡证明、临时身份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的其他情形。
二.相关评论
中国公务员考试培训首选品牌 www.xiexiebang.com
变“喊话”为制度的改革开始落地,这可以看成简政放权进程中一个自然而然的步骤,也可以看成对公众诉求的回应性改革,但不管怎么说都透露出一种社会治理思路的转变:从以证管人、以证控业转变为以证服务;从以管理部门为本位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本位。这也说明,一旦确立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的原则,一旦真正把“以人为本”作为行政伦理和硬性标准,以前所谓的“不好办”“太复杂”“难落地”就都成了托词。建设基础信息库、构建信息共享制度的技术性问题不再是问题,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按新的治理方式理顺职能也不是达不到的。公众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创业、办事的观感是一把尺子,这把尺子要真能硬起来,大概任何政府部门自身的“不便”和“麻烦”最终都能有办法消化掉。
——京华时报《同一张证明纸,敬民扰民大不同》
《意见》有其现实背景和问题指向。长期以来,公共部门以及私营部门要求公安部门开出各种“奇葩证明”的事情不在少数。经典的像是要求证明“你妈是你妈”,曾经引起舆论大哗。《意见》比较明确地界定了公安部门哪些能够提供证明、哪些不能提供证明,如能有效实施,未来将有效减少要求公安部门开具“奇葩证明”的事情,从而减轻公民负担,降低社会成本。
要求开具“奇葩证明”,不仅仅针对公安部,其他诸如要求民政部门、除公安外的司法部门等开具奇葩证明的事情也不少。应该说,公安部的《意见》开了一个好头,未来其他部门也应该跟进,减少各种“奇葩证明”。
归结起来,“奇葩证明”泛滥的深层次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民间社会发育迟缓、社会信任度缺失。普遍不诚信的结果是,政府成为最后也是唯一的信用源。没有政府部门加盖大印的“证明”,凭一张嘴说话没人相信;二是有关政府部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彼此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不愿意担责任、担风险,也不愿意去调查核实,那么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当事人自己去别的部门开“证明”。法律没有规定要开“证明”怎么办?自己单位发个红头文
中国公务员考试培训首选品牌 www.xiexiebang.com
件即可。“证明”泛滥的另一面其实就是红头文件治国;三是政府治理观念和治理体系落后于时代发展。不同政府部门、不同地域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无法实现信息互通和信息共享,导致信息的重复采集和重复录入。
往小里说,解决“证明”泛滥的问题可以减轻群众负担,让社会运行更为高效;往大里说,“证明问题”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缩影。要真正把普通群众从“证明”中解放出来,通过“简政放权”,维护公民权益,也需要更多的部门、地方出来,自扫门前雪,明确边界,清理那些不必要的证明。
——新京报《终结‘奇葩证明’,需要更多部门自扫门前雪》
人在“证”途。对于当前的“奇葩证明”,我们都有共同的感受。一是“多”,证明的种类多、涉及的部门和办事环节多,随意性也比较大;二是“乱”,要求群众开证明的法律依据不清、部门责任不明,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规范。面对这样的局面,虽然有了政策,但如何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却需要管理智慧的。
断绝“奇葩证明”需要怎样的“洪荒之力”?其一,发挥技术手段,即充分利用“互联网+”,即积极推进信息共享核查。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核查、反馈等机制,在办理公共服务事项需要核查公民身份时,凡是可以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获取相关信息的,不再要求群众到公安派出所开具证明,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其二,即严惩。所谓的“奇葩证明”,多是权力乱作为,明明没有法律授权,明明是不符合规定的证明,却偏偏要公民跑来跑去打证明,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便民服务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是因为权力意识强悍。在为民服务方面故意设置障碍。治这种“病”,则需要问责,需要严厉的问责。
中国公务员考试培训首选品牌 www.xiexiebang.com
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凡是不属于公安机关法定职责的事项,任何单位不得再要求群众到公安派出所开具证明。这表明任何证明都是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任何单位都不能“随意”让公民开证明。不过,规定虽然如此,但并不代表着就没有人与“通知”对着干,这就需要显示出监管和问责的威力。以“洪荒之力”才能断绝“奇葩证明”作践公民的尊严。
——东方网《断绝‘奇葩证明’需要怎样的‘洪荒之力’》
三.热点解析
近年来,类似要求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奇葩”证明要求不时就会在网络中惹起热议,网友们纷纷表达了对于类似的繁琐、无必要的证明要求的不满。近日,公安部联合其他12部委出台的《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就是对民众对消除“奇葩证明”呼声的积极反应,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意见》的出台,有利于推行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办事群众出具各种证明,实质上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观念作祟,而消除“奇葩证明”则是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尽量减少群众麻烦,也要求各部门树立服务群众的正确理念。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需要各方的配合来保证政策落到实处,彻底消除“奇葩证明”。
第一,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做好政策衔接工作。避免出现“一方要求证明,一方停止开证明”的局面。
第二,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第三,要建立完善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对于违反有关规定,依然滥用权力的行为要依法严惩。
中国公务员考试培训首选品牌 www.xiexiebang.com
第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随时跟进制度落实情况,对于落实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改进,不断完善,建立长效机制。
(来源:鸿途教育)
第三篇:“奇葩证明”危害几何
“奇葩证明”危害几何
“开证明”已是人们日常办事必不可少的环节,社保、住房、养老、就业、上学、入托、参军、转业……大大小小的生活事务,都离不开“一纸证明”。然而,类似证明“你妈是你妈”“菜刀确实已经丢失”等“奇葩证明”,不仅让人啼笑皆非,甚至会直接、间接地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加重群众负担。据《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名准备出国打工的中年男子就曾遭遇这样一次“欲哭无泪”的“奇葩证明”
――在他需要办理的各种手续中,包括一项出生证明公证,而办理该公证需要提供父母的结婚证。可该男子的母亲年过七旬,父亲亡故,结婚证早已遗失。为此,该男子跑了一星期、花费数千元,公证依然没有办下来。
据新华社组织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办一个手续,有13.1%的人跑了10趟以上,3趟以下就办完的只占28.7%。而在这其中,如果遇到的是“奇葩证明”,更是难上加难。
“奇葩证明”的泛滥让群众疲于奔命、怨声载道,可谓“劳民伤财”。这种扰民行为无疑加大了群众的办事成本。更重要的是,“奇葩证明”的要求给办事群众乃至企业增加了重重障碍,耽误了当事人、相关人或企业的宝贵时间,在无形中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增加行政成本。负责开具各类证明的部门主要是社区居委会和基层派出所。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政府审改办相关负责人在对21个社区居委会摸底调查后发现,由居委会日常开具的各类证明多达240余个。一位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表示:“其实这个数量还不完全准确,因为各区所辖的居委会开具证明的类别、数量不尽相同,就像家庭困难的证明都能有十多种。由于没有相对一致的标准和口径,导致证明五花八门。”
而在派出所,各类开具证明的需求也让“警察蜀黍”们哭笑不得。2015年8月,网络连续曝光三起基层派出所吐槽“奇葩证明”的事件,警方所发出的“纯粹是增加老百姓补办证件的麻烦”“难道有犯罪前科的人就不可以买房吗”“请公证处公证人员来塘下派出所进行核对”等为民张目的声音也在网络上备受赞誉。一个叫张钦的民警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多地方‘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的要求都是不必要的。比如说就业,难道人家坐牢出来就不能再找工作了?我前几天还遇到一个到餐馆打工的,也要求开具‘无犯罪前科’证明,真让人哭笑不得。开这个是我们的职责,但有些地方确实不需要。”显然,泛滥的“奇葩证明”给社区居委会和基层派出所增加了很多额外工作负担,大大增加了行政运行的成本。
降低管理科学性。《人民日报》曾报道这样一件事:很多人曾为开证明而发愁,但在武汉工作的王先生却因一张“太好开”的证明而产生疑惑。北京户口的王先生准备去日本旅游,而通过旅行社办理签证,需要到派出所开具外地户口异地居住证明。在派出所,王先生只说了自己的姓名、居住地址,对方就给开具了证明。证明如此好开,令王先生感到费解:“全凭我说,这证明的可信度由谁来保证?为什么非要这样一张无用的证明?”
这种担忧并非多余,如果有不法分子冒名顶替,是不是也就可以轻而易举拿到相关证明或个人信息?制度存在的意义本来是为了强化监管,可如此一来,却因存在各种漏洞而变得名存实亡。有些证明如果仅仅是无意义的一道程序、一种形式,也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无效证明,反而容易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损害政府形象。公众对政府最直接的了解和评价主要来自对政府部门尤其是窗口单位服务情况的观察。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5%的受访者及身边人曾遭遇过“奇葩证明”,58.0%的人认为“奇葩证明”的出现是因为相关工作人员缺乏职位担当,46.7%的人认为这是服务主体与客体的倒挂,46.2%的人将其归因为诚信缺失,44.7%的人直言,这是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匮乏……
显然,“奇葩证明”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形象,各类“奇葩证明”得不到有效清理,必然导致当事群众对政府及相应窗口单位服务的不满。2016年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表示,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简政放权,但相关部门缺乏创新思维,出了差错就推给开证明的部门,“这本质上是不敢担当、推卸责任以及不作为的懒政表现”。
第四篇:奇葩证明何时了
奇葩证明何时了
12月27日,一份证明“火”了。由南京市雨花台公安分局梅山派出所开具的证明显示:梅山生活区201幢2单元301室即是201幢二单元301室,二者是同一地址,特此证明。派出所在证明上还附了一段话,请相关部门多为老百姓考虑,不要让老百姓跑来跑去耽误时间。这份“奇葩证明”随即在网上引发热议。
继证明“我妈是我妈”后,“2是二”恐怕是位居2017榜首的最奇葩证明之一了。此类奇葩证明出现的背后都会呈现相似的场景:要求出具证明的单位高高在上,办事的老百姓跑断腿,而开具证明的单位则无奈至极,甚至到最后该单位每每都会在证明后附上一句文件已规定不需要开此类证明。可是这样的奇葩证明多久才能真正销声匿迹呢?
夫妻关系证明、同人证明、同址证明等看似“奇葩”的证明,一方面体现出相关部门、单位原始登记存在差错。另一方面,群众在办理相关业务,被一次次要求证明相同才发现存在不同和要求被证明相同。很多部门、企业为了规避责任风险,要求群众提供的材料和要求的完全相同,使得群众为了一纸证明,社区、乡镇、公安局一处处的盖章,苦苦的哀求,而为了解决群众的需求一张张“奇葩”证明就诞生了。“奇葩证明”的背后,除了让我们看到了相关部门在制定规章制度上,不够细化与规范,办事人员在处理事情上业务水平不够,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同时,我们也应深思,在面对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是否过于强调建立问责机制,而缺少容错纠错机制,使干部有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从而打压了部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如果要消灭让人厌恶“奇葩”证明,就必须明确规范证明细节、培训提升部门工作人员为民办事的服务态度和业务能力、建立群众投诉机制、畅通监督投诉渠道、严肃处理“假严谨,真懒政”的工作人员,相关部门整理出历史遗留错误,主动解决群众问题少让群众多头跑,公安网、社保网、医疗网、电子政务网物联互通数据共享,政务处理系统实名制、责任制,技术保障网站数据安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数据跑起来,才能让群众少走冤枉路。同时在进行简政放权的改革创新中,应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与问责机制相互补充,给办事人员吃“定心丸”,消除他们想干事却担心犯错误被问责的顾虑,充分调动服务积极性。当然在规范的同时,也需平衡好“真严谨”和“太奇葩”的关系,既要处理奇葩证明,也不能失掉工作的严谨,把“二”转化成“为民心”,而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五篇:一周曝光28起奇葩证明
一周曝光28起“奇葩证明”
法制晚报讯 浙江诸暨一市民为了补办一张火化收据证明他母亲被火化,他在4年间跑了8趟殡仪馆仍未能成功。当地镇政府回应称,已简化程序,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
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曾对“你妈是你妈”的奇葩证明表示,“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其实,类似“奇葩证明”并不少见,据法制晚报统计,自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后,一周来各地至少有28起“审批难”事件曝光,广泛涉及房管、社保、教育、公安、房产、计生、民政等15个政府部门。
专家认为,根本症结在于行政部门、办事机构搞官僚主义,是权利滥用的表现。
内容 多证明亲属关系
涉15单位
据公开报道整理,近期至少曝光28起“奇葩证明”事件,其中,证明亲属关系的有11起,所占比例超三成。除了“证明你妈是你妈”,“证明我女儿是我女儿”、“我爸是我爸”也陆续被媒体报道。除证明亲属关系外,死亡证明也有6起,占21%。
在这28起事件中,涉及15个单位,包括:房产局、土地局、民政局、公安部门、社保部门、计生部门、气象局等。
据《人民日报》4月8日报道,落户北京的陈先生一家准备出境游,需要明确一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他想到自己亲妈。问题来了:他需提供他母亲是他母亲的书面证明。可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早就没了陈的信息。更奇葩的是,陈先生向旅行社交了60块后,就不用再证明了。
“对公民来说,生活中是需要一些证件的,但不能把它弄得越来越繁琐。法律规定的一些重要证件是需要的,那么其他的就应该由公民自行决定。”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教授说。
部门 买卖、继承房屋
占比超3成
其中,与房产相关的最多,有10起,占比近三成,这些事件中多数是涉及房屋买卖、继承、转让等。
年近七旬的沈阳市民何荔枝,因为房屋继承,需要一份23年前去世的公婆的死亡证明,走上了长达7个月的“办证之旅”。
“2013年下半年,我家房子动迁,当时房证上写的是老伴的名字。2014年1月老伴突然去世。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这种情况得去公证处改名才能办理回迁房的房证。”何荔枝说。
何荔枝来到沈阳市皇姑区公证处,工作人员说,房子过户的办理需要何荔枝提供老伴的死亡证明、老伴父母的死亡证明、单位职工登记表、结婚证原件、子女放弃继承房产等相关材料。其他的都还好办,就是开老伴母亲的死亡证明让何荔枝饱受折腾。
何荔枝的公婆是1992年去世的,时间已久。为此,她先后找到和平区西塔派出所、当地社区警务大队、殡仪馆、疾控中心等单位,一直没办下证明。
“为啥非得要一个去世了20多年老人的死亡证明?”何荔枝想不通。
此事经当地媒体曝光之后,西塔派出所决定“特事特办”,在何荔枝老人的侄女、孙女和一名老邻居的儿子在场做笔录的情况下,为何荔枝开具了公婆的死亡证明。
变更房产证确实需要死亡23年的公婆的死亡证明吗?这是不是工作人员故意刁难?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兵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公证处出具的是继承公证用来证明继承人是谁,因此所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证明材料都不能少。而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所以何荔枝想要继承丈夫的房产,必须出具丈夫父母的死亡证明。
遭遇 6人在办证过程中多次碰壁
法制晚报记者统计发现,28起“证明”事件中,至少有6人在办证过程中多次碰壁,其中房产局、民政局均有2起,并且有些证明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西安的赵女士因卖房被告知需开无婚姻登记记录证证明,随后的一周内,在她跑了5个单位,开出的5份证明,并且写了份承诺书后才办理了房屋买卖手续。
咸阳一市民也遇到了让他啼笑皆非的奇葩证明,他的车辆在大风中被树木刮倒,理赔时被告知需开具“风力气象证明”。然而更让他想不通的是,办理证明气象局要求收取600元的费用,并且还能“讲价”,办证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觉得600元贵,咱们可以再商量。”
“广州有一个政协常委,就此做了调研,一个公民一生要办103个证件。从这里就看出,政府管的太宽了,有些东西就无需证明。”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接受法晚采访时说,有些办证难的问题,实际是人为制造的。“一部分公务员的作风不正,不管是否有用,都想耍下威风,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为了显示这个衙门很深,树立威信。”
许耀桐表示,另一方面,办证即意味着“设门槛,多收费”。
探因
信息共享壁垒重重
据了解,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证明作为重要前置条件,是维护权益、主张利益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时间久远、不可抗因素出现以及一些个人原因,有些证明获取存在很多现实障碍。再加上我国对证明类文件要求多、数量大、适用范围广,给老百姓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以“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为例,从2004年开始,该证明由民政部门开具。民政部门开出的“单身证明”最后都有一句话,即“本证明只表明当事人在本婚姻登记机关所辖范围内目前无婚姻登记记录”,据《华商报》采访,按民政工作人员的话说,这个证明根本无法证明当事人的婚姻状况,没有实际意义。
但近几年来,单身证明开出量却呈上升趋势,其中80%以上被用到了个人房屋买卖、继承过程中。
另外,据新华社报道,造成“证明难”一个重要原因是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共享壁垒重重,为了办一个证明,需要办更多证明。据了解,目前不同部门间在信息等级系统建设方面存在差异,很难兼容,并且很多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共享信息,导致公民信息多头管理,信息难畅通。
专家建议
依法追责拆办证“迷宫”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此表示,国务院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强调权力清单问题,政府部门的权力清单必须向老百姓广而告之,明确哪些是政府该管的事,哪些是不该管的事。
竹立家还表示,现在各种奇葩证明越来越多,是一些公共机构对老百姓不信任的表现,公共机构是要服务于老百姓的,但现状却是有些机构在为难百姓,这个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
天津社会主义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张宝义建议,对于公民重要档案的保存,应该延长保存期限或者直接设定为永久保存档案,并逐步实现电子档案管理,引入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一次登记随时可查,及时更新,避免零碎证明给百姓带来消耗。同时,对一些重要证明,个人也应该更为妥善保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建议,应该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优化证明流程,采取更科学更多元的证明方式,避免老百姓为各种证明四处跑腿。
北京市委讲师团顾问刘景山表示,对于个别部门不愿割舍利益不想承担责任的,要依法追责,这样才能拆掉让百姓处处碰壁,找不到出口的办证“迷宫”。
许耀桐对法晚记者表示,“对公民来说,是需要一些证件的,但是不能把它弄得越来越繁琐,不再让类似笑话上演,就要简化这些程序。对于法律规定的一些重要证件是需要的,那么其他的就应该由公民自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