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8.2.25农网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
农 网 工 作 座 谈 会 汇 报 材 料
(2008年2月25日)
2007年,支公司在大同供电分公司和大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年初确定的总体部署,围绕“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供电企业”中心目标,以安全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以提升全员素质为目标,以队伍稳定促发展,强化管理、务实进取、勤奋敬业,使支公司的各项工作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圆满地完成了2007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2007年工作回顾
(一)、2007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售电量累计完成4.75亿千瓦时;
2、安全生产稳步发展,未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未发生重大责任设备事故;未发生误操作事故;未发生火灾及交通事故,到2007年底,实现安全生产2712天的好成绩;
3、综合线损率完成2.38%;
4、平均电价累计完成423.24元/千千瓦时;
5、电费上缴率累计完成100%;
6、电压合格率累计完成96.77 %;
7、城镇供电可靠率RS3累计完成99.907%;农村供电可靠率RS3累计完成99.543%;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支公司在不断强化基础管理的同时,努力开创安全生产新局面,以开展“反违章,除隐患,百日安全活动”和“安全生产百问百查”活动为基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抓安全的工作格局。在现场工作中,严格按照安全工作到位标准的要求,已形成大型作业现场相关领导到位,一般性工作现场科长到位,凡现场有工作都有督查队跟踪的运行机制。全员全方位的安全责任制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了安全生产“三个百日”无事故的好成绩。
二是认真开展了营销“三项普查”工作,既电价、双电源用户、计量专项普查,普查率100%。通过“三项普查”工作,切实加强了营销基础管理工作。圆满完成农电营销自动化系统的上线工作。支公司7个供电所3.3万农村用户基础资料全部录入,运行状况良好,为营销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电费、线损管理工作日趋完善。建立电费回收考核常态机制,深化预付电费的监管,确保了当年电费和陈欠电费的回收任务,全年电费回收率、上缴率完成100%。高低压、分线路、分台区线损管理及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指标细化深化,责任考核到人。全年综合线损率完成2.38%。三是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百问百查”活动,支公司严格按照省公司和分公司的要求,对该项活动进行了认真、周密的安排,先后成立领导组、召开动员会、下发宣传资料,通过考试、竞赛等多种形式,逐步将活动引向深处。另外支公司还印发了大量的知识“问答卡”和“自(互)查表,局领导、科室主任、班组长分层负责,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并多次召开研讨会,对发现的问题认真梳理归纳,制定措施,严格整改,使该项活动开展的扎实而有效。
四是周密制定了电费“双结零”工作方案,支公司按照“千方百计收费、万不得以核销”的原则,逐户落实并制定回收方案、回收措施、责任到人,通过工商、公安取证、附加费抵顶等方法,共计清欠93.8万元,其中回收电费8.58万元,附加费抵顶16.95万元,坏账取证53.9万元,核销代征费14万元,顺利完成电费“双结零”工作任务。
五是坚持“四个服务”宗旨,落实“三个十条”规定,支公司认真贯彻《供电服务监管办法》。践行社会责任,按照省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战略要求,完成10个村的路灯亮化工程和1个新农村建设结对帮扶点工程,另外13个村的路灯亮化工程和1个电气化村、1个电气化乡的建设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在确保地方社会重大政治、经济活动可靠供电方面,完成了“两会”、“高考”、“中考”、“文化节”等活动安全正常供电。全年来未接到任何投诉事件,客户满意率达到98%以上,连续5年获县行风评议第一名。
六是“两网”改造工程项目全部完工,农网改造决算资金完成8461.76万元,城网改造工程决算资金完成1246.11万元,均完成概算投资,并顺利通过上级单位的审计验收。春检工作按原定计划顺利完成,预防性试验合格率100%,各类缺陷消除率100%。大修项目完成资金为204.15万元,完成率为97%。
七是多经机构得到了规范,2007年支公司在三产改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人员工作已全部规范,26名集体工的劳资关系全部从主业接转,已初步制订了工资和绩效考核标准。同时服务公司顺利取得电力工程施工资格证书,具备施工条件并已开始对外施工,全年实现主营收入687万元,利润23万,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支公司目前发展不足及面临的困难
(一)主要问题:
1、人员结构不科学,特别是学历结构,其次是促进人才成长的企业办法不多。
2、培训工作的成效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以考促培、以考代培”工作没开展起来。”
3、农电供电所的装备较差。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1、35KV倍长线、官许线投用20多年,导线型号细,多为50、70导线,部分电杆仍然为陶瓷担,随着负荷的逐年增长,已不能满足运行要求,急需进行改造。2、35KV周士庄、长安村站均为单电源,不符合创一流N-1标准的要求。3、35KV许堡变电站为单主变,对改变运行方式有局限性。
4、随着农村用电负荷增长,农村综合变台的负载容量逐渐变小。
5、营销系统运行不稳定,经常出现断网现象,运行慢,影响正常工作,急待解决。
三、2008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安排
(一)工作思路:
1、安全生产工作:以安全性评价为基础,以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体,深化、细化安全管理工作,营造安全生产新局面。要重视抓好季节性检修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输配电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全面分析当前在人员、电网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出合理的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2、营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电费回收监督考核常态机制,严格执行电费回收考核制度,关键要搞好付费售电工作,确保当年电费和陈欠电费的回收任务。进一步完善高、低压线损管理及考核办法,加强线损的分线路、分台区管理,责任到人,考核到位。加快农电营销自动化系统建设步伐。建立并完善营销与财务电费收入实时管理系统的对接和运行。
3、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依法经营,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强化全员参与服务。实现生产链和服务链的有效搭接,形成服务对内对外的有效统一。要以窗口单位为载体,全面提高窗口营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以创建规范化窗口为载体,强化供电所班组建设,拓展农电管理新局面。
4、注重以文化为引导,推行“企务公开”凝聚人心,保持职工队伍稳定。开展“忠诚企业”教育活动,发挥好党员领导干部的统筹力和全体职工的凝聚力。
(二)重点工作安排:
1、按照分公司要求,始终牢抓管理这一主线,对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优化,进一步理顺和优化各科室、各岗位职责,明确各自分工,紧密衔接,确保流程流转顺畅。
2、开展分专业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要在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管理知识和能力上下大功夫。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手段的分配机制,收入凭贡献的激励机制,使各类人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3、努力提高设备完好率。积极筹备资金,在设备更新改造上加大投入,着力提高科技含量。根据发展规划,加大电网改造力度,争取建成35KV长安村、周士庄变电站的双电源系统,完成对35KV官许线的改造。
4、网改工作已结束,支公司决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备整治上,要通过季节性检修工作及技改工作,不断提高设备完好率及供电可靠性。在今年的春检工作中,要坚持贯彻执行“五同时”,春检前要周密安排检修计划,重点抓好安规及专业技术的培训、考试工作;春检中要坚持执行“一书三卡”制,做到既要保证检修效率,又要保证检修质量;春检后要认真总结,整理归纳有关数据,及时上报缺陷,争取大修、技改资金进行改造。
5、结合公司在农电推广营销自动化系统的有利时机,对供电所的基础资料进行规范,在电费回收和线损管理上,做到制度健全、措施得当、责任到人、考核到位。
6、进一步规范主业与三产的关系,积极支持帮助三产完成资本积累,三产在依托主业工程业务的基础上,努力拓宽营业范围,增强盈利能力。
7、保持同地方政府和客户的联系沟通,规范部员工的服务标准,保持行风评议第一名。
8、继续巩固“一流”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把深化一流企业工作落到实处。2008年,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支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在分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发向上,以扎实的工作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以上汇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第二篇:08.2.25(修改)农网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
农 网 工 作 座 谈 会 汇 报 材 料
(2008年2月29日)
2007年,支公司在大同供电分公司和大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年初确定的总体部署,围绕“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供电企业”中心目标,以安全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以提升全员素质为目标,以队伍稳定促发展,强化管理、务实进取、勤奋敬业,使支公司的各项工作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圆满地完成了2007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2007年主要指标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售电量累计完成4.75亿千瓦时;
2、安全生产稳步发展,未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未发生重大责任设备事故;未发生误操作事故;未发生火灾及交通事故,到2007年底,实现安全生产2712天的好成绩;
3、综合线损率完成2.38%;
4、平均电价累计完成423.24元/千千瓦时;
5、电费上缴率累计完成100%;
6、电压合格率累计完成96.77 %;
7、城镇供电可靠率RS3累计完成99.907%;农村供电可靠率RS3累计完成99.543%; 8:顺利完成电费双结零工作;
9:网改工程;农网改造决算资金完成8461.76万元,城网改造工程决算资金完成1246.11万元,均完成概算投资;
10、纠风评议连续五年获县第一名;
11、集体工、农电工混岗问题彻底解决;
二、支公司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需要充实部分大学生,不断做人员结构 2、35KV倍长线、官许线投用20多年,导线型号细,多为50、70导线,部分电杆仍然为陶瓷担,随着负荷的逐年增长,已不能满足运行要求,急需进行改造。3、35KV周士庄、长安村站均为单电源,不符合创一流N-1标准的要求。4、35KV许堡变电站为单主变,对改变运行方式有局限性。
5、农村综合变台的负载容量已不能满足农村用电负荷增长。
5、营销系统运行不稳定,经常出现断网现象,运行慢,影响正常工作,急待解决。
三、2008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安排
(一)工作思路:
1、安全生产工作:以安全性评价为基础、以安规两票为保证、以反违章为抓手、以现场为重点、以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体,深化、细化安全管理的例会制度,安反措计划的扎实实施,安全工器具和劳动防护用品等各项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强化缺陷闭环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贵在坚持的理念,常抓不懈,确保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
2、营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电费回收监督考核常态机制,严格执行电费回收考核制度,关键要搞好付费售电分级分层监管工作,确保当年电费和陈欠电费的回收任务。继续完善高、低压线损管理及考核办法,加强线损的分线路、分台区管理,责任到人,考核到位。重视并做好计量管理工作,规范表计的配送、轮换和表计的管理工作,重视农电营销自动化系统建设,坚持用电带农电的思路,保证营销自动化系统可靠运行。
3、优质服务工作:要重试优质服务的流动宣传,要坚持以窗口单位为载体,全面规范并提高窗口营业人员的日常仪表、服务态度、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以创建规范化窗口为载体,强化供电所班组建设,拓展农电管理新局面。
4、注重以文化为引导,推行“企务公开”凝聚人心,保持职工队伍稳定。开展“忠诚企业”教育活动,发挥好党员领导干部的统筹力和全体职工的凝聚力。
5、保障员工的合法收入,改善绩效的分配机制,注重绩效工资的实效,保证队伍稳定,引导员工积极向上。
(二)重点工作安排:
1、安全工作为主线,以防人身触电为立足点,以务实现场管理,缺陷闭环管理为重点,以反违章为突破口,保证安全工作的良好
2、管理上以规范化为目标,强化计划管理,不断优化专业流程,实现可控、在控、高效运转。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手段的分配机制,收入凭贡献的激励机制,使各类人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3、努力提高设备完好率。积极筹备资金,在设备更新改造上加大投入,着力提高科技含量。根据发展规划,加大电网改造力度,争取建成35KV长安村、周士庄变电站的双电源系统,完成对35KV官许线的改造。
4、网改工作已结束,支公司决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备整治上,要通过季节性检修工作及技改工作,不断提高设备完好率及供电可靠性。在今年的春检工作中,要坚持贯彻执行“五同时”,春检前要周密安排检修计划,重点抓好安规及专业技术的培训、考试工作;春检中要坚持执行“一书三卡”制,做到既要保证检修效率,又要保证检修质量;春检后要认真总结,整理归纳有关数据,及时上报缺陷,争取大修、技改资金进行改造。
5、结合公司在农电推广营销自动化系统的有利时机,对供电所的基础资料进一步规范,在电费回收和线损管理上,做到制度健全、措施得当、责任到人、考核到位。
6、进一步规范主业与三产的关系,积极支持帮助三产完成资本积累,三产在依托主业工程业务的基础上,努力拓宽营业范围,增强盈利能力。
7、保持同地方政府和客户的联系沟通,规范部门员工的服务标准,保持行风评议第一名。
8、继续巩固“一流”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把深化一流企业工作落到实处。
2008年,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支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在分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务实创新,以扎实的工作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以上汇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第三篇:三农工作发言
全州“三农”工作 座谈会材料
抢抓机遇 破解难题 全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中共积石山县委副书记 田正学
2011年12月1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三农”工作座谈会,充分说明了州上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难得机会。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重点作简要汇报。
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找准发展“三农”的突破口 今年以来,我们立足特殊的县情民情实际,以“保民生、促发展”为工作主题,将全县工作重心和财力向农村倾斜、向山区倾斜、向民生倾斜,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旱作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加强良种推广,着力发展旱作农业,形成了由点到面、连片种植、整流域推广的良好格局。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2.96万亩,亩均增产175.6公斤,膜侧油菜2.1万亩,亩均增产52公斤。注重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多方筹措资金830万元,当年投入覆膜机、膜侧油菜种植机、小麦割晒机等实用型农机1300多台。落实农机补贴126万元,有效调动了群众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特色林果业初具规模。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花椒、核桃等特色林果业,累计栽植花椒28万亩,年产量达到125万公斤,产值突破2500万元,主产区人均收入7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2.6%;累计栽植核桃3.5万亩,年产量达到20万公斤,主产区人均收入170元。畜牧业发展稳步推进。坚持千家万户养殖与规模养殖相结合、繁殖与育肥相结合、散养与集中养殖相结合,紧紧抓住我县被列入全省民族地区养羊大县的有利机遇,大力扶持发展草食畜牧业。通过畜牧产业信用担保中心和妇女创业小额信贷,有效破解了畜牧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发放贷款659户3539万元,新建存栏20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场14个,改建标准化示范场5个,新增养殖大户105户,新建养殖示范点11个,扶持养羊户1408户,发放良种羊6155只。水利事业实现新突破。以安全人饮和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认真实施南部安全饮水改造工程、中小河流治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等-23
产业培育、农技队伍建设、综合扶贫开发等重点工作,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就积石山县而言,农村迫切要求建设的基础设施有四项,即:“一水二路三房四信息”。水利方面,认真实施好积石山引水工程、改工程于12月6日开工奠基,涉及17个乡镇、151个村,24万多人,可解决县城水源短缺和17个乡镇的安全饮水问题,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85万亩,总投资3.87亿元。目前国家水利部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即将审批。南部安全饮水改造工程、中小河流治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等一批水利项目,使农村安全饮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不断改善和增加灌溉面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在道路建设上,坚持建养并重,认真实施通乡油路、通达通畅等项目,完成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完善交通网络,2012年争取投资7.2亿元,全长76公里的临大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关家川乡何家至芦家庄、刘安至三二家等16条通畅项目,总投资5394万元,全长94.6公里,争取建成通车;尕胡林至刘坊、尕马家至银川等3条通乡油路项目,总投资6469万元,全长60公里,争取明年建成。
明年争取立项大河家至银川沿黄快速通道,全长40公里;计划投资1亿元,新建和改建道路150公里;实施好“安居致富”工程,明年县上计划实施危旧房改造1300户,户均补助2万元—3万元(建设局危旧房改造,发改局异地搬迁资金、扶贫办侨爱新村资金、残联残疾人危旧房改造补助资金等)。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基本解决全县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打造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借助政府网站、农业网站、农村信息和文化站等信息平台,及时向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传递权威生产技术、市场价格以及各类供求信息。
(二)突出产业富民,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培育种植、畜牧、林果、劳务等特色优势产业。我们积石山县县域发展特色产业的分布,基本为东部和北部沿黄海拔在1800米左右的川塬区,涉及大河家、安集、银川、刘集等乡(镇),重点发展以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和育苗产业;中部海拔在1900米—2200米左右的干旱半干旱山区,涉及胡林家、关家川、吹镇、石塬、癿藏、柳沟等乡(镇),重点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的旱作农业;西部和南部海拔在2200-67
机制,扩大农民受益面;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努力提高集中供养率,保障“五保”对象权益。
(四)突出整合资金,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坚持以基础设施、产业基地、脱贫能力三大建设为重点,扎实做好整村推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工作,促进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加快整村推进步伐,继续按照“大扶贫”的思路,整合资金,整村推进,综合开发,在尚未实施整村推进的24个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从农村道路、安全人饮、危旧房改造等方面全方位进行综合性扶贫开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提高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争取实施别藏河、居集河、吹麻滩河、银川河、刘集河等5个整流域连片综合开发项目,扩大项目覆盖面,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三、对“三农”工作的建议
做好我县的“三农”工作,不仅需要县乡两级和农口各部门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支持。建议州上:一是帮助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和素质低的问题,在加大技术人员培训力度的同时,引进或招聘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农口各部门;二是帮助协调省上有关部门加大
项目支持力度,在下达“三农”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时对少数民族自治县予以适当倾斜和照顾。
“三农”工作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新形势、新任务赋予我们更大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心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学习借鉴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创新理念,破解难题,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四篇:办刊工作座谈会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受邀参加《xx通讯》办刊工作座谈会,感谢“娘家”市委政研室特别是《xx通讯》编辑部提供这个交流学习的机会。
我与《xx通讯》有一段不解之缘。《xx通讯》伴随我成长进步,我也见证了刊物的发展壮大。我作为一个编者,初步了解和逐步融入政研工作是从《xx通讯》的一名责任编辑开始的;作为一个作者,感谢《xx通讯》为我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使我的观点得以表达,思想得以传播,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作为一个读者,感谢《xx通讯》十多年来为我提供了精神食粮,帮助我增长了知识、智慧和才干。
我对《xx通讯》的一个基本认知。《xx通讯》作为市委的机关刊物,是一份定位准确、内容丰富、设计精美、质量稳定的主流媒体。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建立了科学的办刊流程,拥有了稳定的读者群体。特色越来越鲜明,内容越来越丰富,指导性、权威性、可读性越来越凸显。大家一致公认,《xx通讯》形成了特色,办成了品牌,是几大家和各部门、各单位办刊的标杆和样板。作为“全国十佳城市党刊”,众望所归,名副其实。其办刊成功之处体现在:一是办刊宗旨明确,受众定位准确;二是办刊风格统一,内容设计恰当;三是注重选题策划,重视栏目建设。从而使刊物办得高端、大气、有可读性、有影响力。
我对未来办刊的几点粗浅建议。当前,由于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刊物的发展已到了升级换代、变革求新的关键时期。要认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坚持特色立刊、开门办刊、质量强刊,进一步改进办刊思路、创新办刊形式、提高办刊水平,把刊物做大、做优、做强。一是要强化质量意识,专注于“精”。要高举旗帜,高点定位,以更加独到的眼光、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思路来办刊。要以市场化的要求来办好非市场化的刊物。坚持精选主题、精心设计、精致出刊,进一步挖掘潜力,提升文化特质和内涵。在注重政治性、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目前,杂志在可读性上已经很好,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不同文章应采用不同风格,力求丰富多彩。在表现形式上,兼顾党政机关刊物的传统和大众读物的特点,既不失庄重、清雅,又体现新颖、活泼。像兰州的《读者》,就已成为甘肃的一张名片,要让《xx通讯》成为xx的一张靓丽的新名片。二是要强化民本意识,着力于“实”。只有吃透上情,把握下情,才能把准办刊方向,满足读者需求。要少些官气,多接“地气”,坚持在贴近实际、注重鲜活上下功夫,多把目光投向基层,不断加大实地采访力度,许多重要选题和文章都要来源于工作实践,反映基层实情,体现群众创造,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要按照“走转改”的要求深入一线、走进基层,见证工作的蓬勃发展,反映干部的酸甜苦辣,使宣传报道真正贴近工作、贴近读者。同时,要追求平实的文风,力戒假大空。三是要强化动态意识,聚焦于“新”。要不断创新办刊思路和形式,及时反映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报道各地区各部门工作的新思路新经验,积极展示各条战线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跟踪介绍工作的新理念新动向,为推进各项工作和转型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和业务指导。要适应阅读网络化的趋势,办好相关网站,与刊物深度融合,在刊网结合、刊网互补上下功夫。建立刊物之间的交流联动机制,加强与《xx晚报》、xx电视台等的整体联动。要在作者、编者和读者间建立畅通的“双向”互动渠道。尤其栏目设置要紧跟形势发展,体现服务效能,不断整合创新。这些改进和创新,要体现办刊工作的与时俱进和精益求精。四是要强化品牌意识,主攻于“名”。要创“名牌栏目”。作为月刊,培养读者忠诚度的重要手段就是要有几个让读者特别惦记的知名栏目,以独特的魅力,吸引高水平的作者,唤起读者的阅读期待。要设立精品栏目。有些栏目和策划不能停留在“原生态”呈
现和现象报道上,立体感、多侧面、纵深度要加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归纳提炼,有些栏目不必每期都有,处理好大而全和小而精之间的关系。要刊“名篇名作”。一本成功的刊物,必然是一本有影响力的刊物,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就是要刊发有深度、有影响的“名篇”,这些名篇要有新思想、新理念、新视角,令人振聋发聩、耳目一新。要有规划性地组稿,多渠道开拓稿源,利用党政机关、学会、协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特约记者等各种资源,建立稳定的作者群体,联系培养一批有影响力、有较高水平、对党委、政府工作有较深理解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提升刊物的品质。要出“名编名记”。客观地讲,办刊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缺乏独立审视和独家声音,敏锐的前沿观察较弱,各种形式的深度报道略有欠缺。作为党刊的编辑记者,要既是政研工作的专家,又是新闻采编的行家,要从更加符合新闻工作特点的角度来把握,要有统观全局的本领和强烈的新闻意识,善于捕捉每个时期每个阶段每项工作的关键点和亮点,及时反映工作中最本质、最核心、最有影响的方面。要严字当头、严谨细致,保证一字一句、一文一图都严格规范、一丝不苟。要不断提升理论素养、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专业水平,努力成为名编辑、名记者。
刊物的成功源于其鲜明的特色和价值的体现。衷心祝愿《xx通讯》且行且思考,越办会越好,真正成为一本融理论性、思想性、权威性、资料性于一体的国内大刊名刊。
第五篇:服务业工作座谈会发言
抢抓机遇 创新进取
全力推动肥城服务业实现新跨越
肥城市人民政府
(2011年5月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十一五”以来,肥城市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泰安市发改委、服务业办公室的支持帮助下,始终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建设“中国桃都、美好肥城”的重要举措,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关键任务抓紧抓好,持续夯实发展载体,强化资金投入,优化发展环境,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总体回顾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8.9%,2010年达到168亿元,是2005年的3.6倍;三次产业比例优化调整为7.59:58.24:34.1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4.17%,比2005年提高了9.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4%,拉动GDP增长28.1个百分点。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贡献稳步加大。服务业产业素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我市财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吸 1
纳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5年来,服务业税收以高于25%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0年达到6.2亿元,比上年增长37.8%,高于全部税收增幅19.4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22.7%,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吸纳社会就业能力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提升,到2010年吸纳社会就业18.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7.1%。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以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演变,从低端向高端挺进,从生活性向生产性拓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2.7亿元,年均增长近3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7.3%,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我市服务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发展引擎之一。
(四)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项目带动投资、投资拉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投资10.5亿元的湖屯物流中心、16亿元的义乌国际商贸城等服务业大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强力拉动了服务业投资的迅速崛起。2005年到2010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9.4亿元增长到147.9亿元,年均增长38.1%,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由26.5%提高到51.8%,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特别是2010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首次过半,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市扩大投资的重要领域。
(五)品牌创建成效显著,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市被省政府列为全省50个服务业发展重点城区之一,2009年
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服务业重点城区先进单位;桃木商品城被列入泰安市级服务业集聚区,银宝、富世康2家企业被列入泰安市重点服务业企业。“鲜花送文明”、行政审批大厅、肥矿中心医院、中国联通肥城分公司和肥城市邮政局5个品牌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肥城桃花节跻身全国四大桃花节之一,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开创了县级市承办国家级旅游赛事的先河。
(六)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一五”期间,逐步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牵头的服务业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对服务业全覆盖、坐标式的强力领导格局初步形成。5年来,先后编制了《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服务业规划体系初步建立;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鼓励全民创业的意见》、《加快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湖屯物流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随着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各项政策的落实,一些长期困扰服务业发展的难点问题逐步缓解,服务业发展活力日趋增强。
二、今年及“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安排
今年及“十二五”时期,肥城市将继续贯彻落实泰安市委、市政府关于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构建“中国桃都、美好肥城”的战略目标,实施好《服务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确保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
增长速度,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45%,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达到45%。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培强产业创优势。优势产业巩固与潜力产业挖掘并重,着力打造“两个中心”、完善“三个体系”。一是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以湖屯物流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安站物流园区为主阵地,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培育物流市场,积极推动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推进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互动发展。二是着力打造山水名人风景线文化旅游副中心。积极融入“大泰山旅游圈”,围绕历史文化和休闲旅游两大主题,大力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重点打造“两节一赛”节庆品牌,深入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做精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济南—泰山—曲阜”山水圣人风景线文化旅游副中心。三是加速形成现代化商务体系。以城区核心商圈、东部商务区和桃都广场高档商务区为中心,加快商业结构和业态调整,引进先进流通方式与发展商务服务并举,加快构筑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现代化商务体系。四是全力搭建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体系。以泰临路金融特色街、鑫旺金融大厦为抓手,加快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吸引境外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形成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五是健全完善知识创新和科技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以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整合科技服务资源,构建科学合理、功能齐备、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
(二)夯实载体助升级。实施服务业载体建设“2112”工程,进一步强化载体支撑。一是打造一批大平台。重点建设城市核心商圈、古店次中心综合商业区等20个产业空间集中、产业集群、功能集成的服务业集聚区和金街、江南水乡风情街等10条特色街区,把服务业集聚区、特色街区建设成现代服务业的先导区和服务业发展的高位平台。二是建设一批大项目。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365”工程,毫不放松、持续强化。落实好服务业大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和“四定三表”制度,重点建设义乌国际商品城、中华儒商文化产业园等2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三是培育一批大企业。充分发挥银宝、富世康等服务业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施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生产要素集聚,提高核心竞争力,塑造服务业名牌。
(三)加大投入增后劲。一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推介服务业优势资源,引导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大集团来肥投资;抢抓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鼓励企业吸引和利用外资,进一步提升我市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二是持续强化对上争取。密切跟踪国家、省市的政策导向和投资计划,结合肥城实际,策划储备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项目,积极对上提报,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计划盘子。三是积极拓展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培育投资主体,搭建投资载体,强化投资扶持,优化投资环境,最大限度的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的热情和能量。四是加快非核心业务剥离。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引导未剥离企业消除顾虑、坚
定信心,尽快实施剥离;鼓励支持企业将物资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物流配送等发展前景好的三产业务采取独资、参股、改制等形式剥离出来,实行公司化运营,提高服务业增量。
(四)优化环境聚合力。一是构建新体制。落实好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进一步明确领导责任,强化组织协调,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的工作格局。二是集聚新人才。加大高端服务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与职业培训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实训基地,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新增就业向服务业转移,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进入服务业领域就业创业。三是完善新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泰安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尽快出台《服务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引导资源要素向现代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加速服务企业和集聚区的发展壮大。四是营造新氛围。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与服务业企业、客商的沟通合作,主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努力营造“政企同心、客商舒心”的发展环境。强化宣传引导。以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宣传为主阵地,积极开展社会化宣传,加大服务业宣传报道力度,提升全社会对服务业发展的认识水平,切实打造全社会关心服务业、重视服务业、支持服务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