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藏族古代法新论 读书报告
《藏族古代法新论》读书报告
一、本书概况、写作目的、写作背景
本书作者,华热▪多杰教授,任教于青海民族大学,有感于“法治本土化”的浪潮,加之目睹了国内对藏族古代法制研究的不足,遂通过在青海安多藏区实地调研考察,并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力图还原一个完整系统的藏族古代法制体系。作者希望,能够将法律的一般规则,同民间规范相结合,通过关注民间规则以改善法治实践。
二、中心论点、主要学术贡献
本书的中心论点:藏族古代法,是民族和时代的产物,在公平正义等原则上,与现代法律有相同之处,同时在具体规则上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尊重这些差异,尽可能将这种习惯法或民间法统一于现代法律体系中。对学界的主要贡献,在于更好地实现在藏族古代法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学术规范和学术方法的积累。作者作为一名藏族人,对本民族的古代法研究深度和热忱,以及在青海西藏数年的实地考察,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的程度也是远超前人的。
三、主要结构和内容
作者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即三编。分别是,上编,藏族古代私法研究,包括第一到八章,主要讲述藏族历史上的土地所有权制度、财产制度、婚姻继承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藏区的草原纠纷及解决路径;中编,藏族古代公法研究,包括第九到十六章,主要内容是解放前藏族部落的行政管理制度、藏族习惯法中的“命价”制度、藏族部落纠纷解决制度、吐蕃王朝的法律制度;下编,藏族传统法律观与现代社会,包括第十七章到二十三章,主要内容是藏族传统法律与现行法的矛盾、用现行法解决“命价”案的几点思考、从习惯到法律:一个古老定律的现代诠释、藏区民间法文化现象透析等。
四、作者对材料的选取和运用以及语言风格
作者使用的论据和材料,主要是自己在西藏和青海藏区考察的成果,以及敦煌出土的古籍和其他大量文献,如第六章中为了阐明吐蕃王朝的损害赔偿制度,引述了敦煌法律文书,P▪T1071、P▪T1073、P▪10751;第八章中为了阐明藏区草原纠纷的严重性,引述了档案中记载的1931年的一场部落械斗。2在语言风格上,作者也是尽量保持客观,极少使用武断的语句,而由于是藏族人,在研究本民族古代法时,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为尊者讳”的现象,也是合情合理的。我认为,作者已经穷尽了能够使用的资料,但在材料收集、选择、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遗漏。再次以第八章藏区的草原纠纷为例,草原纠纷通常产生于相邻部落、民族、村落、村民之间,虽然可能发生书中介绍得大规模械斗。但是,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解决纠纷的首选是调解而不是武力,文中也提到了德高望重的宗教首领在解决草原纠纷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遗憾的是,没有举出实际例子。简单地讲,作者举了武力解决草原纠纷的实例,而只是泛泛谈了和平解决方式,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作者先有预设立场,再寻找论据用于论证自己的论点。
五、叙事方式和逻辑发展
12华热▪多杰,《藏族古代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3页 华热▪多杰,《藏族古代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8页 就叙事方式和逻辑发展而言,我认为,大体上叙事方式和逻辑发展都是合乎情理的。以第一章,藏族历史上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为例,作者介绍土地所有权基本类型时,将土地所有权分为领主庄园所有制、土司头人土地所有制、部落首领土地所有制,三者的表现形式都是庄园;接下来,介绍了实际在土地上从事劳动的农奴,依据人身依附关系由强到弱和经济地位由低到高,被分为“囊生”、“堆穷”、“差巴”;紧接着,又根据农奴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将其分为囊生型庄园、堆穷型庄园、差巴型庄园三种主要类型。3第二章,藏传佛教寺院的财产制度,作者从藏传佛教的寺院制度入手,介绍了寺院的寺院的管理机构,进而解释藏传佛教寺院财产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支持成为至关重要的条件。这种支持表现:政治上将佛教确定为国教,在思想上大力推行佛教珍爱生命和生命轮回观念,在经济上大量赠与财产和土地。与此同时,广大信教群众受注重施舍的教义感召而慷慨捐献,加之自身经营得当,寺院最终成为三大封建领主之一,掌握了藏族社会超过百分之三十的社会财富,并以此强化和巩固其政治经济地位。使得读者能够迅速理解藏传佛教寺院的富裕程度,以及实现这种富裕的社会原因。
但是,仔细阅读本书,我也发现了一些逻辑上的瑕疵。第一处,第八章,藏区的草原纠纷及解决路径,“如解放前,海西王家旗都兰寺**麻丹津每次往返于王家旗、南北柯柯、家加、巴隆、茶卡。。之间,讲经传法,调解矛盾,对海西地区蒙藏群众团结互助、安居乐 3华热▪多杰,《藏族古代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34页 业起了一定作用。从历史上的眼光来看,上述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应该说既有一定的历史作用,也不乏其局限性,在实现了政教分离的今天,上述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也不具推广价值。”4即反对宗教人士介入当下的草原纠纷解决。而在紧接着的,解决草原争议的建议中,“因此,在草原纠纷中,要邀请宗教界人士,如有名望的**、喇嘛和其他民主人士参与调解工作,减少矛盾,增强团结。”5即邀请宗教人士参与解决草原纠纷。我认为,此处的观点相去甚远,反映出作者不确定宗教人士在解决草原纠纷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作品的结论
作者在下编,藏族传统法律观与现代社会,给出了结论:藏族古代法虽然与现行法存在着冲突,但是现行法完全有能力将其内化,如果存在原则性的冲突,则坚决适用现行法,摒弃古代法。
关于冲突,见第十九章,藏族传统法律观与现行法的矛盾,婚姻家庭上的反应,在广大藏区,事实婚姻普遍存在,对结婚离婚程序不太在意,注重实质婚姻,男性婚龄20岁左右,女性婚龄15岁左右,也不歧视私生子;现行法强调结婚离婚的严格程序,不承认事实婚姻,男性婚龄22周岁,女性婚龄20周岁。刑法观念上的反映,第一,发生纠纷时,不诉诸法院,一般依传统习惯解决;第二,对于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的案件,群众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做有失“公平”,要求传统做法解决,即赔偿命价、血价等。即法院判刑后,民间又追偿命价、血价的情况较多;第三,对于那些依民间的传统方式解决了的案件,45华热▪多杰,《藏族古代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0页 华热▪多杰,《藏族古代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2页 人民法院又追究刑事责任的,群众不乐意接受。
关于冲突的解决,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与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不相抵触;第二,继承和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第四,实事求是,注重实用。上述建议属于原则性的建议,缺乏操作性。于是,在第二十章,作者探讨了用现行法解决“命价”案的几点思考。第一,用现行法给“赔命价”案定性,即区分造成死亡或伤害结果的行为,属于故意犯罪、意外事件或正当防卫。第二,根据“命价”案之性质选择适用的法律,即杀人和伤害两类案件,在现行法的视野中,主要涉及刑法和民法两大部门法,可分别通过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三种方式解决。6
结合起来看,作者的结论有充分证据支持,论证过程也合乎逻辑。
七、我的理解
本书让我对藏族古代法律制度和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我理解了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宗教对藏族同胞在言行举止上的规范作用,也理解了书本上写的古代法制法律、道德、宗教规范杂糅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藏族习惯法中的环保规范,既有法律的规范效力,行文上也有宗教教义的语言风格,“1932年,十三世**喇嘛发布训令,提出:‘从藏历正月初至七月底期间寺庙规定不许伤害山沟里除狼以外的野兽,平原上出老鼠以外的动物,违者皆给不同惩罚。总之,凡是在水陆栖居的大小一切动物,禁止捕杀。文武上下人等任何人不得违犯。„„为了本人的长寿和全体佛教众生的安乐,在上述期间内对所 6华热▪多杰,《藏族古代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5-248页 有大小动物的生命,不能有丝毫伤害。’”7
本书的优点主要有三个地方,第一,材料大多来自实地考察,属于第一手资料,较好地保证了客观性,能够很好地用于阐明问题。第二,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结构清晰明朗,系统完整。第三,历史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今天的依法治国,必须学习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在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时,更加需要借助于历史。
本书的不足,首先是考察的样本有限,集中在安多藏区,属于藏区的边缘地带,代表性有待商榷。其次,部分内容介绍点到为止,不够透彻,以“命价”制度为例,介绍得不够详细,只明确了按死伤者身份确定上中下三种赔偿标准,却没有明确给出身份与标准的对应关系。
7华热▪多杰,《藏族古代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9页
第二篇:古代法(范文模版)
法理学读书笔记
——读《古代法》有感
梅因,英国著名的法制史学家,历史法学派的重要代表及该派集大成者。《古代法》是梅因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著作,它顺应了时代前进的潮流,标志着历史法学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梅因认为只有采用“历史方法”把法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考察研究,才能改变华而不实的学风只有改弦更张重视本国和外国法律史的探索研究,特别是罗马法史的研究才能把法学建立在可行的历史基础上,进而将罗马法中的商品经济原则适用于当时英国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梅因在第一章开篇称,法律研究者对法学的起源认识并不完全与事实相符,他们认为罗马法学来自《十二表法》,而英国的法律理论来自古代的不成文惯例。离开习惯法时代,法律发展到了另一明确划分的时代,也就是“法典”时代。当原始法律一经制成法典,所谓法律自发的发展,便告中止。自此以后,对它起着影响作用的,如果确有影响的话,便都是有意的和来自外界的。他宣称,文明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律限制文明,而不是文明发展法律。在进步社会中,社会需求和意见通常走在了法律的前面,这就要求人们协调法律和社会的矛盾。梅因在考察了历史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种协调手段:法律拟制——衡平——立法,并且认为这一排序顺
序也是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顺序。
第五章原始社会和古代法中从另一个角度论证法律的演变规律。他通过考察人类原始社会的宗法制度,得出了全部英国法律文献中最著名的一句话:“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梅因认为,古代社会并不像现代所设想的是一个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许多家族的集合体。人类最初分散在彼此孤立的家族集团中,这种家族集团由于对父辈的服从而结合在一起。梅因说:“用一个不完全贴切的对比,古代法律学可以譬作国际法,目的只是填补作为社会原子的各个大集团之间的隙而已。”会议的立法和法院的审判只针对家族首长,至于家族中的每一个人,其行为准则是家族中的法律,以“家父”为立法者。但随着民法的发展以及其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法规逐渐在私人事件中取得同在国家事务中同样的权利。在《古代法》一书中,梅因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观点既是对法的历史演变过程的表述,也是对自然法先天空想进行攻击的矛头。
梅因在第三章自然法与衡平法中,通过考察万民法、自然法和衡平的产生、发展及相互关系,得出了所谓自然法只是从一个特别理论角度来看万民法和国际法的结论。他说,一方面旧万民法与自然法是通过衡平而接触和混合的。另一方面罗马人通过衡平这个词所理解万民法的特点,即平准的意思,正是人们对自然状态最鲜明的感觉。在本书中,梅因
对对当时流行的政治理论中旁若无人的、根深蒂固的某种“先天主义”给以第一次攻击。他要批判的是古典自然法理论中“先天主义”成分,但并不否认历史上客观存在过自然法。自然法理论是现代人强加于古人身上的一种偏见。
梅因在第六章至第十章中考察了遗嘱与长子继承权、财产、契约、侵权和犯罪等一些重要法律制度的早期史。他认为,遗嘱在民事部门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内容多,而且时间长,早在社会状态处于幼稚时期就已出现,到封建制度时代,发展到了顶点。遗嘱和继承权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罗马法的产物,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财产制度也不是自古就有的,在某一时期,财产不属于个人,甚至也不属于家族,而是属于社会所有。只有在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实行对无主物的先占而取得财产。梅因按照罗马法把契约分成四类:口头契约、文书契约、要物契约、诺成契约。他还指出,犯罪法是一个历史逐步发展的产物。所有的文明制度都把罪行区分为对国家、社会的罪行和对个人的罪行。梅因分别称之为“犯罪”和“不法行为”。前者有专门机关进行惩罚,后者是被害人用一个普通民事诉讼对不法行为提起诉讼。梅因还把原始犯罪法史分为四个阶段。
《古代法》贝认为是梅因毕生研究工作的一个宣言书,凝结了他一生的主要法律思想。他经过长期的辛勤研究,竟发现很少有必要就其最早见解进行修正。这是一种大胆的创
作方法,只有凭借梅因非凡的直觉和创造力才能获得成功。
然而本书本书最大的不足,是梅因在考察法律历史时,跳过了从罗马人到格罗托人之间的几个世纪,忽略了中古世纪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自然法转变成为有无限活力和影响力的一种神圣概念。《古代法》在英国对自然法理论首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这给肃清它给法学领域带来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倾向起了划时代作用。他收集了古代大量法史资料,对后世研究古代法有重大参考价值。特别是梅因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分析研究法律的产生发展史,使法学首次明确了自己真实,明确的历史基础。他的这种研究法律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从而为今天的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等学科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古代法》一书也开阔了法学家们的视野,从而明确了法哲学、法学研究与其他各种社会学科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互为基础和条件的。
第三篇:《德育新论》读书心得-精选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篇1
《德育新论》介绍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哲学、文化学与德育、德育与认知、道德与情感、德育的本质和面临的新挑战、德育的目标及其分类、德育过程理论、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暑假期间我细致地读了《德育新论》一书,发现原来我们一直都有用心地践行着各种德育方法,在此与大家一同分享。
1.实际锻炼法。是组织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训练,从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比如:学习活动、委托任务、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执行制度等。从学习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的。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
本学期,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学校大队部组建了义工小队去探访孤寡老人,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参加由广东省教育促进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主办的“‘寻找海珠’——亲子定向活动”、“‘关爱生命,安全你我’自护自救亲子公益活动”和“‘小小科学家’公益培训活动”。期末,学校还安排学生到瑞宝派出所、肯德基、广州农商银行等地去考察,让学生接触社区、融入行业、参与劳动、合作交流,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获得对行业的体验与感悟,学会在实践中规划自己的人生航向,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从而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暑假时,学校提供了三条社会实践体验路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去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这一切都切实运用到了“实际锻炼法”,收到了一定成效。
2.榜样示范法。道德教育需要榜样和教诲,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典范: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前辈、思想家、科学家和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他们是民族的代表、人类的精英。
示范:教师、家长和其他年长者所作的示范。
样板:通过评优树立的学生样板,包括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结合学科进行德育的渗透,语文课堂上,老师常以课文中的伟人给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我们教师平时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还进行家长德育流动课堂,邀请家长来学校给孩子讲课,教师和家长都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另外,我们的每个课室都有一块争章榜,优秀的学生都在榜上,他们都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3.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已经形成时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导他们不断上进,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滋长的方法。主要有: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行评定等几种方式。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惩罚或引导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是必要的。
对于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思想品德的评价,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新的学期我将运用“虚拟货币”管理制度,使那些枯燥的规则和纪律变得更加有趣,让遵守规章制度能更加给学生以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良性竞争力,增加合作意识。我管我班的“虚拟货币”叫“星币”,“星币”的多与少将是学生评优的依据,他们还可以用自己赚取的“星币”在班上买到需要的文具,这让学生懂得靠自己努力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除了这些老师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外,我们还每一阶段都会用心地在《学生成长手册》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果遇到问题学生时,我们会带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单独的谈话,引导他说出心里话,帮助他解决问题。本学期,学校还邀请了社区的心理专家给孩子和家长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还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开设了培训课。
4.避免不良的社交。他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
这方面我们一直都在向学生强调,要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就如我们中队的口号——“礼是我的修养,仪是我的形象,让礼仪之星闪亮星空吧!”,时刻提醒着学生要讲文明,守礼仪。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认为,学校在德育教育这方面已经尽所能地做到更好,但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研究,希望我们在德育方面的研究上会有更大的成果!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篇2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2018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育新论》一书。这本书介绍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哲学、文化学与德育、德育与认知、道德与情感、德育的本质和面临的新挑战、德育的目标及其分类、德育过程理论、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在书中,鲁洁教授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这个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今社会,我们过于追求形式,大量开展过于“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如孝道、雷锋精神教育等,我们做到了教育,但真正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却很少,因为大家都把孝道、雷锋精神当成课本知识进行记忆而已,并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此,鲁洁教授提出了“生活德育论”理论,倡导学校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而不要过于追求形式。同时,在现代教育观念中仍存在的“以成绩来评论一个学生的好坏”现象,不可否认,分数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将德育、美育、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来迎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有平等性、目的性、示范性。师生关系是发挥教育者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接触,就谈不上师生人格、个性的相互碰撞,乃至影响、也就不存在教育者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达到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站在神圣讲台上的引路人,但是,更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培养的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关心、爱护、指导和帮助。作为老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要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帮助每一个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其次,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还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身教重于言教”,对学生身心最深刻的影响莫过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再次,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还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最后,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从“主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即倡导以“对话”为内在精神,从非对话时代走向对话时代。增进师生的交流、沟通和交往。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颁发,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将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得以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以保持一颗“爱心”,以爱心看待学生,以爱心看待工作,以爱心看待生活。用感染、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最后,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包含的德育信息,特别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这门课的教学承担着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作用巨大。既然身为一个人民教师,我们就应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称号。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篇3
《德育新论》中提到“享用功能之教育价值”,实施德育过程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快乐、愉悦与幸福,并且十分强调这种快乐、愉悦与幸福的体验对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可以归纳为:激发道德的需要与动机;道德认识转化为信念的中介;外在道德价值转化为内在德性的通道。
反思我国的道德教育,往往忽视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这种可能和应有的愉悦。把道德教育作为“斗”和“批”的痛苦折磨。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履行道德的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生命的快乐,让受教育者个个都能成为享用文明幸福的人,也就成为德育的最终归宿了。
所感所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人道主义入门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精神上给别人以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快乐。”正是这种快乐使孩子们在做完一件好事之后促使他们再去做第二、第三件,以此引导他们沿着道德发展的阶梯拾级而上。他深刻地指出:只有这种伴随道德行为而来的内心喜悦才能激发起真正的道德需要与动机。就像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好动,课堂上不能静心倾听同学的发言,打断教师讲课,抄袭他人作业,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等等,在老师看来是不道德的,不允许的行为,在学生心目中却是完全合理的,并没有道德与否的问题。而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更多地充当裁判、法 官的角色,自主去判定谁对谁错、谁应该接受批评或惩罚,而往往忽视了道德主体的内心体验,损伤了孩子的道德情感。
当学生为避免批评或惩罚所表 现出来的服从行为,并没有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只有他们树立了自觉道德意识,在没有任何外力情况下产生的道德行为才是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与动机,使其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呢?
1、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内需。
从生活事件着手,结合学习目标,分小组开展竞赛,道德行为达到一定效果给予集体奖励。例如: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竞赛,让低年级儿童在获奖内需激励之下,逐渐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2、间接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儿童道德意志。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课堂上,书本上有许多包含道理的文章,一次教学活动中《一分钟》这篇课文,讲述了晚一分钟起床而迟到十分钟的事,于是课堂后向学生提出,“那平常我们起床时该怎样做?”学生就此知道不能因为晚起一分钟而迟到的道理。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明理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虽然是一次教学活动,但是促进了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3、利用游戏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游戏是一种自然规律支配的偶然性活动。它既有偶然性的元素,又有必然性的元素,因此成人喜欢,儿童也喜欢。我就利用游戏的特征,丰富道德教育于游戏活动,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不断提高。例如:棋类游戏学生是最喜欢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棋类比赛,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养成服从裁判、不损害对方、公平竞争等诚信的道德行为,从而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一种人性化道德情操。
小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道德教育要让人们从青少年时期起,每天都能从这个源泉中不断汲取新的力量。
第四篇:《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以分数看人,以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这是在现代教育观念中仍存在的现象,当然,分数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理论学生的情况,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将德育、美育、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来迎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前不久我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德育新论》,很有启发。其中鲁洁教授就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目前在社会、学校德育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大量开展过于“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如35学雷锋活动,过于追求形式,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却很少。鲁洁教授就提出了“生活德育论”理论,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学校生活的德性决定了学生本身的德性,对学生品德成长来说更重要的是学校生活的质量。因而学校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而不要过于追求形式。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想谈一谈自己对于德育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得以全面发展的人。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特别是中小学,此时的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他们不能独立地对事物的好坏进行判断。老师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极其大,因而教师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做一个不仅学习上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老师,更可以在生活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次,教师要以保持一颗“爱心”,以爱心看待学生,以爱心看待工作,以爱心看待生活。只有这样,你才能感染你的学生,让他们向你学习,将来成为一个用爱心看待世界的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德育。
然后,教师应该平等的看待学生,不应该戴上有色眼镜看待一些同学。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存在一差具差的观点,认为学生成绩不好什么都不好。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学许在音乐上富有天赋,也许还是个体育强人。我们老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这种观念,特别是身为班主任的教师更应该如此。应该同等的看待学生,真正做到不对任何学生存在偏见。
最后,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包含的德育信息,特别是我们品德教育这门课。品德的教学承担着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作用巨大。在教材背后也隐含了大量德育的信息,如民族自豪感、对国家的热爱等等,这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努力给学生们提供的。《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XX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育新论》一书。这本书介绍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哲学、文化学与德育、德育与认知、道德与情感、德育的本质和面临的新挑战、德育的目标及其分类、德育过程理论、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在书中,鲁洁教授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这个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今社会,我们过于追求形式,大量开展过于“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如孝道、雷锋精神教育等,我们做到了教育,但真正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却很少,因为大家都把孝道、雷锋精神当成课本知识进行记忆而已,并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此,鲁洁教授提出了“生活德育论”理论,倡导学校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而不要过于追求形式。同时,在现代教育观念中仍存在的“以成绩来评论一个学生的好坏”现象,不可否认,分数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将德育、美育、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来迎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有平等性、目的性、示范性。师生关系是发挥教育者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接触,就谈不上师生人格、个性的相互碰撞,乃至影响、也就不存在教育者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达到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站在神圣讲台上的引路人,但是,更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培养的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关心、爱护、指导和帮助。作为老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要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帮助每一个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其次,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还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身教重于言教”,对学生身心最深刻的影响莫过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再次,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还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最后,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从“主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即倡导以“对话”为内在精神,从非对话时代走向对话时代。增进师生的交流、沟通和交往。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颁发,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将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得以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以保持一颗“爱心”,以爱心看待学生,以爱心看待工作,以爱心看待生活。用感染、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最后,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包含的德育信息,特别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这门课的教学承担着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作用巨大。既然身为一个人民教师,我们就应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称号。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近来我认真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德育新论》,很有启发。其中鲁洁教授就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师生关系是发挥教育者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接触,就谈不上师生人格、个性的相互碰撞,乃至影响、也就不存在教育者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
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平等性。首先表现在人格尊严方面,教师与学生在社会意义上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人,不是支配与被支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其次在德育过程中从教育学意义上讲师生之间也是完全平等的。教育不一定在道德上永远是学生事务老师,学生的道德境界有时会超过他的老师。
二、目的性,师生关系是必然的,不容师生选择的关系,它毕竟是在教育的原则指导下组织、建立和发展的。
三、示范性。师生关系又具有示范性特点。单一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崇高的道德关系对其他同学具有示范作用,影响其他同学按照同样的道德准则与人相处。
教育上人人平等在评价学生时不再是谁最聪明,而是谁在哪一方面更聪明。人人都是聪明的人,只不过角度不同。大家想象一下,那些平日里在我们眼中的所谓“差生”,也许在身体运动智能方面是个高手,也许在视觉空间方面是个天才,也许在音乐智能方面富有很大的潜力,也许在人际关系方面是个行家里手……他们将与其他语言智能优秀的孩子一样自信,一样能够高高的挺胸抬头,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同样的成功机会,避免了种族歧视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
一个人的素质像冰山一样,浮在水面上的是学历、文凭、专业知识、真正决定成功的是在水面下的责任感、价值观念、毅力和协作精神。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教师在未来时代的使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在素质教育中依然是灵魂和核心。“育人为先,德育为先”,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为我们祖国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要求,因此我们责任重大。《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暑假期间我细致地读了《德育新论》一书,发现原来我们一直都有用心地践行着各种德育方法,在此与大家一同分享。
1.实际锻炼法。是组织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训练,从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比如:学习活动、委托任务、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执行制度等。从学习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的。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
本学期,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学校大队部组建了义工小队去探访孤寡老人,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参加由广东省教育促进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主办的“‘寻找海珠’亲子定向活动”、“‘关爱生命,安全你我’自护自救亲子公益活动”和“‘小小科学家’公益培训活动”。期末,学校还安排学生到瑞宝派出所、肯德基、广州农商银行等地去考察,让学生接触社区、融入行业、参与劳动、合作交流,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获得对行业的体验与感悟,学会在实践中规划自己的人生航向,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从而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暑假时,学校提供了三条社会实践体验路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去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这一切都切实运用到了“实际锻炼法”,收到了一定成效。
2.榜样示范法。道德教育需要榜样和教诲,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典范: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前辈、思想家、科学家和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他们是民族的代表、人类的精英。
示范:教师、家长和其他年长者所作的示范。
样板:通过评优树立的学生样板,包括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结合学科进行德育的渗透,语文课堂上,老师常以课文中的伟人给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我们教师平时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还进行家长德育流动课堂,邀请家长来学校给孩子讲课,教师和家长都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另外,我们的每个课室都有一块争章榜,优秀的学生都在榜上,他们都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3.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已经形成时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导他们不断上进,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滋长的方法。主要有: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行评定等几种方式。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惩罚或引导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是必要的。
对于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思想品德的评价,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新的学期我将运用“虚拟货币”管理制度,使那些枯燥的规则和纪律变得更加有趣,让遵守规章制度能更加给学生以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良性竞争力,增加合作意识。我管我班的“虚拟货币”叫“星币”,“星币”的多与少将是学生评优的依据,他们还可以用自己赚取的“星币”在班上买到需要的文具,这让学生懂得靠自己努力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除了这些老师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外,我们还每一阶段都会用心地在《学生成长手册》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果遇到问题学生时,我们会带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单独的谈话,引导他说出心里话,帮助他解决问题。本学期,学校还邀请了社区的心理专家给孩子和家长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还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开设了培训课。
4.避免不良的社交。他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
这方面我们一直都在向学生强调,要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就如我们中队的口号“礼是我的修养,仪是我的形象,让礼仪之星闪亮星空吧!”,时刻提醒着学生要讲文明,守礼仪。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认为,学校在德育教育这方面已经尽所能地做到更好,但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研究,希望我们在德育方面的研究上会有更大的成果!《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以分数看人,以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这是在现代教育观念中仍存在的现象,当然,分数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理论学生的情况,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将德育、美育、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来迎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前不久我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德育新论》,很有启发。其中鲁洁教授就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目前在社会、学校德育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大量开展过于“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如35学雷锋活动,过于追求形式,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却很少。鲁洁教授就提出了“生活德育论”理论,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学校生活的德性决定了学生本身的德性,对学生品德成长来说更重要的是学校生活的质量。因而学校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而不要过于追求形式。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想谈一谈自己对于德育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得以全面发展的人。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特别是中小学,此时的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他们不能独立地对事物的好坏进行判断。老师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极其大,因而教师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做一个不仅学习上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老师,更可以在生活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次,教师要以保持一颗“爱心”,以爱心看待学生,以爱心看待工作,以爱心看待生活。只有这样,你才能感染你的学生,让他们向你学习,将来成为一个用爱心看待世界的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德育。
然后,教师应该平等的看待学生,不应该戴上有色眼镜看待一些同学。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存在一差具差的观点,认为学生成绩不好什么都不好。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学许在音乐上富有天赋,也许还是个体育强人。我们老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这种观念,特别是身为班主任的教师更应该如此。应该同等的看待学生,真正做到不对任何学生存在偏见。
最后,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包含的德育信息,特别是我们品德教育这门课。品德的教学承担着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作用巨大。在教材背后也隐含了大量德育的信息,如民族自豪感、对国家的热爱等等,这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努力给学生们提供的。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者。同时为我们的校园生活也提出了一些要求,现在我们应该努力做好知识的积累,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久的将来做好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称号。
1.《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2.《德育十论》读书心得
第五篇:《古代法》书评
历史的慧眼审视古代法
《古代法》——书评
从所有文明国度里精挑细选出来那些最具智慧、最富机趣的人来陪伴你,然后以最佳的秩序将选者好的伴侣一一排列起来。这样的人知道每个时代每个地方的每个人,都面临一个不变的问题——关乎个人和其同侪、社会,乃至全人类、宇宙之间基本关系的性质的问题。对这种问题的看法,可以决定他会怎么做,甚至可以决定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古代法》给人以启示,用历史的法眼去审视古代法,去汲取精华推动社会的发展。
法律拟制——在人类直立行走和学会运用火种之后社会化生活是人类历史的又一大突破,这里所说的社会化生活与群居生活是不同的概念。在人类尚处原始状态的无力解决生存和自然环境以及天敌时群居生活是动物本性天然的显现,也是唯一的选着。而社会化的生活则是人类已经进入“人”阶段的为了繁衍后代与寻求保护发挥的不同于动物本性的趋利性选择。社会的扩展依靠限制于生产力的家族,而非个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族的延续与壮大有两种至今仍在沿用的两种途径:
一、人的自然繁衍;
二、:收养——法律拟制收养。
提及法律拟制作为一个学法的人都不陌生,但是讲到法律拟制大家又似乎很陌生。一个古代的法律概念不只是相当于一个而是相当于几个现代概念。这些概念无论如何是出于一定目的,而这些愿望和目的,同原时代所最求的完全不同。古代法中的法律拟制是同衡平和立法并列的法律与社会协调的媒介的三种手段之一。当然,收养是其与现代法律拟制同一概念的文字的重合。从古代法中规定的收养(法律拟制的一种)的目的与愿望可以知道解决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家族的延续——其另一目的是来扩充家族力量。法律拟制一词最最初为了给是赋予审判权,相当于英国高等法院和财政法院令状中的主张,来剥夺民事诉讼的审判权。但很久以前它的法律规定已经改变,指用以掩盖或假装掩盖一个事实的任何假定,虽然它的文字没有发生变化,但其运用却改变了这一事实(不同于古代时期的用法)。这就和现代的收养法律拟制很相似了,用以掩盖这样的一种事实,两者之间在自然事实上并没有血缘关系、亲子关系,但是由于法律上的一种拟制掩盖了这样的事实,让其在法律上存在这样的一种身份关系。与此相似的还有很多的法律拟制,如岳父岳母、兄嫂关系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深刻且明白的理解各国在收养关系上规定的保密义务,出于对这样的一种制度的延续,准确的说是事实的掩盖,以及法律关系主体间关系维持稳定,保障社会的安定和谐。当然也有例外,如美国的收养制度就没有规定这样的一个义务,并且告知当事人一方有权知晓,另一方有义务告知。这样的差异并非偶然,包括社会制度、法律制度以及人权保护等方面。社会制度方面美国与我国截然不同,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当然会有多不同。在人权保护制度方面,美国一直一来标榜其所谓的人权,其价值性再此不论。而本人认为两国的法律制度与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是值得我们深究的,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法制也是有益的。
首先我们应当认清法律制度背后的社会基础关系。费孝通在其《乡土中国》中详细论述了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个人与其他个体紧密相连的社会。而美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中国社会这样紧密。特别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美国社会强调个人主义,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但子女成年后就已经独立了,与父母间的关系犹如和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在父母老年时期子女的抚养义务是有的,但是更多的是社会福利,社会养老。这就与中国完全不同了,中国有句老话说养儿防老。讲到这里就必须提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继承,这也是梅因在《古代法》中所提到的另一个问题。罗马法中的继承虽然字面上和现代的继承无差别,但其意义上几乎可以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古代法中的继承指遗嘱继承、概括继承,这源于当时的社会形态即家族的存在及延续状态与形式。而中国自古以来小农经济发达,一家一户为单位决定了继承的不同。当然罗马法中的继承与现代的继承也是不同的。
在美国父母对于子女的依赖性与中国不同,一方面也是很重的一方面是无论父母子女间的自然联系还是社会联系都没有中国这么紧密或则说“藕断丝连”,所以在收养拟制上的运用法律技术掩盖事实这一行为时并没有中国这样严格。另一方面在继承观念上也淡薄了很多。这里的淡薄并不是指不够重视或则法律技术上不够完善。举个例子就能形象的进行说明了,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是是最被人所最为诟病的富二代、官二代。
这里的论述可能有些差强人意,但仍能让我们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去研究学习古代法律制度,汲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