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五法
读书五法
1.“三到法:”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2.“一本书法:”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3.“长期计划法:”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4.“笔记法:”心有疑 随札记
5.“求问法。”就人问 求确义 阅读的方法
通用式阅读法是一种时常采用的精读方法。通常分五个步骤进行:
1、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2、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文章的目标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内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社会意义、作者的情况、写作的背景与动机、内容要点、主要章节和段落的研究等;形式方面包括文章的结构布局、各个部分的关联、体裁形式、表达手段、用语特点、词句的推敲等。
3、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列提纲,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4、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尝试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力求记得准确、迅速,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5、复习。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习。通用式阅读法,综合运用了感知、记忆与思维的规律,能使阅读获得较好的效果。
读书的技巧
1.阅读时切忌出声.人的发音器官的运动速度比眼睛和大脑的运动速度慢得多, 如果读出声就会降低阅读的速度.
2.要学会找`提前量'.`提前量'就是眼睛看书的速度要超过大脑思维的速度.在大脑消化、处理眼睛传来的信息时, 眼睛已经在识别新的信息了.
3.要一段一段地看书, 不要一字一字地看书.一段一段地看书, 使字变成句子, 意思比较完整, 简化了大脑整理和贮存信息的过程, 加快了阅读速度.
4.一目十行.在阅读不大重要或比较熟悉的地方时, 不必逐句逐字地读, 可以略读, 只要知道意思就行了.
5.请教工具书.在精读较为重要的材料时, 遇到生僻的字、词、概念、公式等, 随手就可以从工具书中查到, 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6.先读头尾.在读一般论文时, 可先读文章的头尾.弄清文章的结论和主题, 使阅读的思路清晰, 便于理解文章内容, 可提高阅读速度.
第二篇:后滚翻教学五法
后滚翻教学五法
后滚翻技术的动作要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较难于学习与掌握,在教学实践中,与同行教师相互交流与切磋,总结出以下五种教学方法,以供大家共享。
1、口诀法:
我们可以利用口诀法向学生讲解后滚翻的动作要领,这样既能明确动作要领的技术重点,又便于小学生理解和记忆,可以提高讲解的效果。如:可以把后滚翻动作要领的技术概括提炼成六句话,“并腿蹲撑脚放正,低头含胸团紧身;蹬地后倒速度快,肩背着垫快放手,推撑及时力均匀,滚动圆滑似球形”。这样讲解通俗易懂,简洁形象,能使学生较快建立后滚翻动作要领技术的正确概念;同时小学生还可以边做动作边默念口诀,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后滚翻的正确技术。
2、标志法:
小学生学习后滚翻过程中,都普遍存在预备姿势即两脚和手掌部位不正确不合理的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标志物固定手、脚位置,效果较好,如:在垫子一端粘贴两个用塑料剪成的脚印,两手撑垫部位粘上标志,让练习的学生蹲撑双脚并拢站在脚印上,双手撑标志物,使得预备姿势正确合理,有利于后续动作的顺利进行。
3、助力法:
初学后滚翻,小学生经常出现滚翻开始身体前移不够,两脚蹬地推手力量小,后倒滚动速度慢的问题,从而导致滚翻中途就失败了。小学生在练习时可以采用增加外力的方法,加大滚动速度,如:把垫子一端垫高成一个斜面,让学生由高到低,借助自然下滑的力量体会后滚翻技术。还可利用人为助力,即两人一组,当练习同学向后滚动至肩背着垫时,另一人两手扶练习者腰部,帮助上提并给予助力,增加滚动速度,使练习的同学在帮助下完成后滚翻的正确技术动作。
4、矫正法:
为了纠正小学生在滚翻时双膝分离,团身不紧以及身体展开的错误,让练习的同学双膝并拢,夹住一个小手帕,要求在滚翻过程中练习者低头含胸,用下颚或面部触及手帕,使练习学生始终保持团身圆形姿势,用上述方法矫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效果明显。
5、提示法:
大多数小学生在滚翻后半部,存在屈肘放手不及时和撑手力量不均匀的问题,为了使小学生及时放手撑垫,可以采用语言提示法,不断强化小学生正确技术,如:两人一组,一人做动作,另一人在一旁保护并及时用语言信号提示练习同学“放手”、“撑垫”;通过这种语言信号刺激,使小学生较快形成动力定型,掌握后滚翻技术。
第三篇:课堂教学导入“五法”
课堂教学导入“五法”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在课堂教学中,一种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导入作为一项教学艺术,它是教学教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明显标志,教学过程各环节构成的联系是通过导入这一环节启动的。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掌握导入的艺术。
一.过渡导入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通过复习旧知识,如对旧课知识进行扼要总结,或提出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关的问题,引出与它们相联系的新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突出承上启下的作用,提示学生要运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
二.故事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如典故、传说、历史故事等)导入对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故事导入突出了情趣性,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以更好地起到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作用。
三.实例导入
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把课堂气氛搞活。
四.格言导入 格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格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格言导入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五.对立观点导入。
从提出正反两种观点导入 教师将旧知识与新知识对立的一面,用对立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深入思索。这种导入突出了矛盾性,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征服欲去学习新知识。
俗话说:“教无定法”。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使整堂课都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
基本功夫:课堂导入15技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日期:2004-04-16
一、导入技能的意义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技能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导入技能的作用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3、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
4、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5、勾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三、导入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导入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一个“准”字。
2、导入要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
3、导入要有直观性,突出一个“形”字。
4、导入要有启发性,突出一个“奇”字。
5、导入要有趣味性、艺术性,突出一个“巧”字。
6、导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个“精”字。
四、导入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不设导入,枯燥乏味。
2、过分渲染,不分主次。
3、偏离重点,过于牵强。
五、导入的类型
1、简介导入。
2、设疑导入。
(1)析题导入法。
(2)以旧引新法。
(3)悬念导入法。
3、直观导入。
(1)实物启示法。
(2)教具演示法。
(3)实验导入法。(4)录音导入法。
(5)图示描述法。
(6)录像导入法。
4、趣味导入。
(1)谜语导入法。
(2)歌谣导入法。
(3)故事导入法。
(4)游戏导入法。
六、导入技能的训练
1、导入技能训练目标。
(1)理解导入技能的意义和导入技能的作用,掌握导入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和各种类型。
(2)能设计和编制合理的导入教案。
(3)能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类型应用于教学之中。
(4)导入技能水平比训练前有提高,课堂导入效果好,导入达到目的性、针对性强。
(5)能按导入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导入技能进行评价。
2、导入技能训练原则。
3、导入技能训练建议。
(1)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
(2)在认真通读教材,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知识的实际和心理特点。
(3)按要求编写导放技能训练教案。(4)执教。可以在自己的教学班实际教学,也可以在有意创设的环境中教学。
(5)反馈,评价,小结。
基本功夫:课堂讲解八技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日期:2004-04-16
讲解技能
一、讲解技能的意义
讲解技能是人们解释或解说知识和专门技术的行为方式。是教学中采用最普遍最经常的教学方式,讲解技能是教学诸项技能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其优点在于:它能在料短的时间内较简洁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可以方便及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讲解技能的作用
1、传授知识。
2、激发兴趣。
3、培养能力。
三、讲解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讲解要有目的性。
(1)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分析透彻。
2、讲解要有针对性。
(1)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2)切中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
3、讲解要有科学性。
(1)结构合理、框架清晰。(2)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观点正确,证据、例证充分,并能透彻分析例证与新概念之间的联系。
(4)时控得当。
4、讲解要有艺术性。
(1)语言流畅,准确、明白、生动。
(2)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3)注意形成连接。
(4)善于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解的方式和程序。
(5)讲解要同演示、提问、板书等其他技能有机配合。
四、讲解技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错,即错说错讲。
2、浅,即知识传授不到位、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照本宣科,浅尝辄止。
3、散,教师没能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讲授的不系统、不集中,缺少必要的概括总结。
4、乱,教师思维混乱,讲授无序,东一榔头西一扫帚。
5、泛,讲解空泛。
6、偏,讲解偏离了教学目标。
五、讲解的主要类型
1、描述类。
(1)叙叙式:教师用比较简洁、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客观地把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空间上的位置、延伸,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讲述出来。
(2)描绘式:教师用比较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地、鲜明地、逼真地再现人物、事件、景物状态和情景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能把学生带入最佳思维状态。
2、诠释类。
(1)解释式。教师用简洁严谨的语言具体讲解事物、事理的含义、原因等的一种讲解方式。
(2)说明式。
教师用言简意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规律、功能以及事物间关系等加以说明的一种讲解方式。
3、论证类。
(1)论说式。
教师用富于逻辑性的语言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已知材料进行道理、论是非,使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明白或懂得一定道理。
(2)推理式。
教师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材料推导出新知识的一种讲解方式。
(3)证明式。
教师为论述根据已知材料提炼出的某一思想观点、某一法则、公式的正确性,或者用事实或引用科学公理作依据来证明某立论、法则、公式正确而采用一种讲解方式。
六、讲解技能的训练
1、讲解技能训练目标。
(1)理解讲解技能的意义,了解其作用,把握其应用要求。
(2)熟练地掌握讲解的主要类型,能选择设计出适合教材内容、教学对象的最佳讲解类型,并能说清楚选择和设计的理由。
(3)讲解能做到用词准确、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分析透彻、逻辑严密。
(4)能辩析出他人讲解的类型并品评其优劣。
2、讲解技能训练建议。
1、学习与研究讲解技能的理论知识,这是掌握和提高讲解技能的前提条件。学习时应做到;
(1)掌握讲解技能的作用、基本要求、主要类型。
(2)明确讲解技能的训练目标,不仅要明确其总体目标,而且应明确三种主要讲解类型的具体目标。
2、练习讲解形式设计,在设计时应注意。
(1)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2)遵循讲解设计的原则。
3、博览群书积累语言材料,为充实讲解内容做储备。
4、训练平时的即席讲话能力。
语 言 技 能
一、教学语言技能的意义
教学语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和对象而使用的语言。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其好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主要基本功之一,教师应成为语言大师。
二、教学语言的作用
1、传授知识和技能
2、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进行思想教育
4、控制课堂教学
三、教学语言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语音准确
(1)发音清晰,吐字清楚、坚实、完整。
(2)使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不使用方言方音。
2、音量适宜
(1)每个学生都能听清每一个字音,不能先弱后强,也不能行强后弱,越说越没劲。
(2)声音大小符合教学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3、语调自然
(1)亲切感人,变化自然。
(2)符合教学内容和语言环境,能恰当地使用高亢、沉重、短促、加长、重点等调式。
4、语汇丰富,运用熟悉
(1)正确。
(2)准确。
(3)精炼。
(4)生动。
(5)纯洁。
5、语速适度。
6、语态自然、大方;态势语言和有声语言配合协调。
四、教学语言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意性大,缺少科学性。主要表现有:
第一,不对。教师在教学中错说错讲。
第二,不准,即语言不严密。
语言缺少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拉杂空洞。
第二,节奏单调。
五、教学语言的类型
1、叙述式
2、描绘式
3、抒情式
4、说明式
(1)图表说明。(2)比较说明。(3)借助说明。
5、论证式
6、推导式
六、教学语言技能的训练
1、教学语言训练目标。
(1)全面地掌握教学语言技能的有关理论,理解其意义,了解其作用,把握其应用要求。
(2)熟练地掌握教学语言的类型,会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各类教学语言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3)准确科学地运用教学语言,做到语音准确、音量适宜、语调自然、语汇丰富、语速适度、语态大方。
(4)准确客观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语言技能,并能修正不足,不断提高。
2、教学语言训练建议
(1)要言之有据。
(2)要言之有物。
(3)要言之有法。
(4)要言之有情。
结 束 技 能
一、结束技能的意义
结束技能是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及时地进行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等,使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方式。它的运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的运用,纳入自己认知结构之中。它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结束技能的作用
1、强化作用。
2、衔接作用。
3、教育作用。
4、反馈作用。
5、发展作用。
三、结束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结束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学习重点。
2、结束要有概括性,总结规律,揭示本质。
3、结束要有系统性,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
4、结束要有实践性。
5、结束要有启发性。
6、结束要有时间性。
四、结束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具体表现概括起来有五个字:无、残、浅、散、拖。
“无”:有的课堂教学没有“结束”这一环节。
“残”:有的课堂教学,有结束一节,但结束的内容抓不住重点,击不中要害。
“浅”:有的课堂教学有结束环节,但很肤浅,缺乏深度,平平淡淡。
“散”:有的课堂教学,有结束一环,但内容不集中,支离破碎,没有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和有效的知识网络。
“拖”:有的教师很重视结束,但内容安排得过多,时间过紧,造成拖堂。
五、结束的类型
1、归纳总结式。
2、比较异同式。
(1)定义不同。
(2)测量方法不同。
3、首尾呼应式。
4、延伸迁移式。
(1)延伸式。
(2)迁移式。
5、直观演示式。
6、实践活动式。
(1)小测验。
(2)总结。
(3)作业。课后认真朗读课文。
六、结束技能的训练
1、结束技能训练目标
(1)理解结束技能的意义和结束技能的作用。
(2)能够设计和编制科学合理的结束教案。
(3)能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束类型实用于教学之中。
(4)经过训练结束技能要有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好,结束能够突出重点。(5)能按结束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结束技能进行准确、科学的评价。
2、结束技能训练建议
在结束技能的训练中,除参考导入技能训练部分的建议外,在训练中可以先进行单一型的结束方式的训练,然后再进行综合型的结束训练。只要自己勤学苦练,虚心向别人学习,听取他人的指教,勇于实践,一定会掌握这项技能,在教学园地里,一朵朵精彩的“结束”之花竞相开放。提 问 技 能
一、提问技能的意义
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的手段,通过诱导学生回答和处理学生答案,达到检查教学、学习知识、巩固知识、促进思维、培养能力等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诸项教学技能中的重点,既渗透于各项教学基本技能的运用之中,又统领各项教学基本技能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问技能的作用
1、提问能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2、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3、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4、提问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5、提问能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三、提问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问点准确。
2、问度适宜。
3、问面普遍。
4、问机得当。
5、问法灵活。
四、提问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乱。提问目的不明确,为提问而提问,随意发问。
2、虚。提问的目的达不到,落不实。
3、浅。问题过浅,没有启发性,引不起学生思考。
4、散。重要问题没有经过整体设计,没有主线,形不成系例。
5、板。提问缺少技巧,方法不灵活。
五、提问的主要类型
1、突破式提问。
2、揭疑式提问。
3、比较式提问。
4、诱导式提问。
5、追踪式提问。
6、迂回式提问。
六、提问技能的训练
1、提问技能训练目标。(1)掌握提问技能的有关理论,全面理解提问技能的意义,作用和应用要求。
(2)能够结合教学实际,遵照课堂提问的原则独立设计出问点准确、问度适宜、灵活多样的问题。
(3)掌握提问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适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善于启发诱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4)能够准确、客观地依据提问技能的评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提问技能,并能修正不足,逐步完善。
2、提问技能训练建议。(1)搞好提问设计。
1、研究教材,明确目标。
2、理解原则,掌握标准。
3、优化思路,编好程序。(2)研究提问技巧。
1、正确处理反馈信息。
2、学会启发和诱导。
3、掌握提问的技巧。组 织 技 能
一、组织技能的意义
课堂组织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集中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组织技能是课堂的支点,是课堂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基本保证。
二、组织技能的作用
1、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进取心。
3、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4、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组织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通过组织教学的运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热爱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达到课堂组织的目的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
3、要重视集体风气的形成。
4、要做到灵活多变,因势利导,运用多种教育形式。
5、教师要随时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学生所承担的责任。
四、组织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细心。
2、缺乏耐心。
3、缺乏爱心。
五、组织技能的类型
1、管理性组织。
2、诱导性组织。(1)情感诱导。
(2)创造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情境。
3、随机性组织。(1)对学生上课迟到,我们教师一般都是让学生站在门口批评一顿,然后让他们回座位,迟到的学生这一节课就会因为开始受到的批评而产生心理障碍。
(2)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持不同见解,而教师又一时难断是非的情况。
(3)课堂上出现一些学生违反纪律的问题,或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教师应采取息事宁人、尽快稳定课堂教学秩序的措施。
六、组织技能的训练
1、组织技能训练目标
(1)理解课堂组织技能的意义和课堂组织的作用。(2)能驾驭课堂。(3)能驾驭学生。
(4)教学情绪饱满,热忱;教学一丝不苟,有情有趣;尊师爱生,关系融洽,教学相长。(5)能依据课堂组织技能运用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教学组织实践进行评价。
2、组织技能训练的建议
(1)加强学习,不断增强事业心。
(2)刻苦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先导作用。(3)每堂课,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课堂控制能力。
第四篇:穆勒五法读书笔记
对“穆勒五法”的浅薄认识
摘要:
“穆勒五法”是古典归纳逻辑的最高成就之一,其所蕴含的方法论及科学研究方法,至今都对实验探索以及科学假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本文仅是对“穆勒五法”通读理解后的一点认识。关键词:
穆勒五法、归纳、演绎补充、因果联系
正文:
所谓“穆勒五法”,也就是传统逻辑所讲的“求因果联系五法”。她是英国逻辑学家穆勒(J.S.Mill,1806—1873)在《逻辑体系》一书中系统讨论过的实验探究的五种方法,即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具体的“穆勒五法”的内容在这边也就不多做赘述,这些内容相信大家也已经看过很多遍了。本文在此就开始直入主题。
不可否认,穆勒五法属于科学归纳这个客观基础,这说明它是一种科学的概括方法,但既然是归纳得出的方法,那么可以得出,这种方法就必然有其不严谨的地方。
在这五种方法中,穆勒本人认为,求同法和求异法是两种基本方法,其中以求异法最为可靠,剩余法是对求异法的修改,共变法是对求同求异并用法的补充。
即便是其中最可靠的求异法中,我们也可以在其中发现不妥之处。简单的来说,在因果关系中,因导致了果。
【我们假设(因A、因B、因C)→果,通过求异法得出因C是导致果的原因,但我们无法否认,尽管因C是我们得出的结论,但就在这因C中也会蕴含着其他的因子,假设(因a、因b,以及因c)是因C的组成部分,我们得出的是因C导致了果,但介于现今的技术条件我们无法将因C分离成因a、因b、因c,而在其中真正导致果的,可能只是其中的因c,而非因C本身,这个简单的逻辑关系相信大家都能够理解】
从上面的这个假设中,我们可以发现,穆勒五法是在归纳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即便配合着其他的排除非相关因素的理论,比如培根消除法,也无法消除其本身固有的缺陷。
虽然如此,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否认穆勒五法的价值,这种方法对于科学假说的推理,以及实验探究的证明,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穆勒五法是以演绎思想为补充的求因果归纳法。穆勒在构建实验探究方法理论时,虽然夸大了归纳法的作用,把归纳法是为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最好方法,但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看到并运用了演绎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说,穆勒五法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得益于演绎思想的渗透,或者说演绎思想对归纳方法作了重要的补充。
从上面我们就可以知道,穆勒五法虽然一直是归纳法的经典理论,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逻辑演绎的影子。毕竟归纳的基础是在一定的实验或是事实作为佐证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的,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并非实验或是经验事实能够穷尽的。当然这里我们又需要指出的关
于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在穆勒的理论中,普遍规律性的存在是可以为实验探究归纳提供理论支撑的,并且还可以保证其自身的可靠性。
只是在自然界虽存在齐一性和普遍因果律,但实验探究方法并不必然找到因果机制,即在某些场合所作的推论是真实的,但部分场合的真实性不一定具有普遍性。④
而且普遍规律性的对立面必然存在着特殊性,这里的普遍与特殊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并不知道普遍是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特殊是不是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所以既然无法穷尽所有的可能,那么对于普遍与特殊的真正意义也无法界定。那么这个能够提供的理论支撑以及可靠性,也是需要斟酌的。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既然本文已经将“穆勒五法”批得体无完肤,那么这个“穆勒五法”又有什么用?这里需要解释清楚的,本文只是对穆勒五法的不足之处稍微提了一下,也仅仅只是有不足,并不能就此全盘否定;穆勒五法的价值作用早已经被历史时间所证明了,而且还将继续发光发热。
2010120134
吴凡
PS:
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穆勒五法与其说是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不如说是确证假说的方法。
穆勒五法的确认价值就在于:为了验证关于某现象与另一现象存在一种恒定关系的假说,人们就可以诉诸实验,并将这些实验探究方法所得的结论作为假说的证据。⑤
引自《逻辑学教程》(第三版)何向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④⑤引自《论穆勒五法的方法论特征与价值》,张大松(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孙国江(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中图分类号:B81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456(2001)06-0019-04
第五篇:随文练笔五法
随文练笔五法
浙江省永康市人民小学陈碧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随文练笔”能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随文练笔,这种丰富的训练形式不但可以为学生的笔端增添许多生动的色彩,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快乐中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作文素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呢?本人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精彩片断——仿写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无论是模仿还是创造,都是获得知识、能力或技能的重要途径。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可见模仿在写作中有着重要意义。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让小学生照着范文写,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由俗入雅。从仿写到自能作文,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如:《假如》这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洁的心。本诗歌贴近儿童生活,文章结构相似,是仿写的好材料。我就让学生模仿文章段落练笔。马承前同学这样写道: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座免费读书的学校送给失学的孩子,让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健康成长。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瓶神奇的仙丹送给外婆,让她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可以活到200岁。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朵玫瑰花,送给我亲爱的妈妈,让她可以永远年轻漂亮。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是呀!假如教师能够选择性地指导学生模仿句段进行练笔,也可以模仿课文中某一段的写法进行训练,如总起分述段,并列段式等,帮助学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拥有仿写练笔这根“拐杖”,相信他们能够快捷地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作文水平肯定与日俱增。
二、文本空白——补写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下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是学生进行练笔的“天地”。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
如《鸟的天堂》中有这么一段:“很快地,这课榕树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时可问:你觉得鸟儿们生活得怎样?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快乐鸟,你会想些什么?在写话中体会鸟儿们自由、快乐的生活。紧接着设置情境 “一只画眉飞出来,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画眉鸟的歌声真好听,你觉得它在唱些什么?写下来。有学生写:“今天天气好晴朗,处处好风光。蜜蜂忙,蝴蝶忙,我们无忧又无虑,生活多美好!” “我是一只小小鸟,快乐乐无边:我穿梭在树丛中,翱翔在蓝天中,有谁比我更快活!嘻嘻„„”
以上练笔,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进入状态,走入了天堂中鸟的境界,展开丰富的想像,“唱”出了鸟儿的快乐,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三、悬念结尾——续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对于“习作”,新课标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写出真话,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文章。人教版小语教材很多课文的结尾都写得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空间。对于这样的地方,是对学生小练笔训练的好教材。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续写想象,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
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来不来?如果来,门卫会怎么说?怎么做?他和高尔基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如果不来,又会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第二天早上,天气格外晴朗。高尔基还想念着昨天的小摄影师呢!你看他想得多入神啊!突然,门卫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名记者。”“是小男孩吗?”高尔基问。门卫回答说:“是的。”高尔基说:“快,快让他进来!”小男孩说:“这次我记着带胶卷了,我吸取了教训,以后也
不会那么马虎了。”高尔基听到小男孩所说的话高兴极了!小男孩举起了相机,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办公桌说:“请您坐在这儿工作。”高尔基按照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调整好相机,又摆弄了好久,说:“一切准备停当。”接着,小男孩又换了几个角度,照了几张相,终于心满意足。
四、古代诗文——改写
中国古代诗文博大精深,很多传世佳作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握这一练笔机会,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是训练学生写想象能力,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
如《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写的是生气勃勃的暮春景色,表达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全诗内容浅显、意境优美。鉴于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要求学生把握原诗的内容,打破其语言简古、内容跳跃的框架,借助插图充分发挥想象,把原诗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具体地写出来。
学生写得很精彩,姚鑫诚同学这样写道:“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大诗人杨万里出去散步。他看到外面的景色真美呀!稀稀疏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远方。篱笆的左边有一棵又高又直的大树,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是长得特别茂盛,没有形成浓密的树荫。篱笆前面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地,满地地油菜花就像铺了一地的金子。这时,从远处跑来一个头扎两根小辫子,身穿红色衣服的小男孩,他飞快地奔跑着,追逐一只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蝴蝶飞呀飞,儿童追呀追,蝴蝶飞入金黄色的油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噢!我明白了:原来蝴蝶和油菜花的颜色与形状特别像,难怪小男孩找不到!”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把本词改写成记叙文指导学生练笔,充分让学生品味古诗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诗的意境和情感,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一次在练笔中得到升华。
五、教材插图——创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本书用图画文字为有机的配合,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小学课本图文并茂,它描绘了课文的局部内容或全部内容,主要起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插图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与课文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情弦,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表达图意,挖掘插图的内在作用,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了“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来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平时的生活积累仔细描绘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精神,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难得的是英雄的形象永远根植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树起了做人的丰碑。
陆雨同学在练笔中写道:“当邱少云趴在草地上,燃烧弹烧到了他身上。立刻,他觉得全身发热,可他并不在意。棉衣烧着后,顿时感到有千万只蚂蚁在乱爬,钻心的痛啊!此时,只要跳起来就能将火扑灭,但他想着身后的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他咬紧牙关,十指深深地抠进泥土里,汗水不停地淌下来。他的目光放射出的是坚毅,紧紧地盯着敌人占领的391高地,他告诉自己:战友们在望着我,朝鲜人民在望着我,祖国人民在望着我,只要坚持,胜利的光芒就在前面。烈火将他整个人包围了,他把冲锋枪握得更紧,依然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三十多分钟,烈火中的三十多分钟是怎样的难耐,怎样的煎熬?他所受的巨大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他坚定无比的革命意志更是无可比拟的,他留下了一个圣洁的灵魂,成为一座神圣的雕像激励着中华儿女们。”
从学生的练笔中,可感受到她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心入于境,因心而得”,这正是小作者此时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且,她自己的人格、对生命的价值取向也渗入其中,自然的表达了对文本、对生命的解读。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进行作文教学的尝试,让我感觉到这样的作文小练笔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还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他们能又快又有效地加入到了有意义的作文大餐中来,尝到了写作的甜头。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随堂作文教学只要把握住读写结合的大方面,发扬自己的教学特长,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此文发表在《小学教学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