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何法
“五何法”对诗歌理解晦涩的突破
漳浦县龙湖中学
陈飞麟
诗歌鉴赏中学生最头痛的问题,是看不懂诗,甚至连老师有时也会破译不了一首诗。而如果连诗写什么都不甚了了,那鉴赏更就无从谈起。如何破译一首诗,至今仍是教育界的一个困惑。我县高三学科教研中,某达标校再次把这个困惑摆在桌面。正好本人今年在高三复习中偶然触摸到解开诗歌神秘面纱的一把钥匙,遂在会议上拿出来做了简单的阐述。今整理出来,供教育界同仁参考。
众所周知,诗歌的神秘是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所致。诗歌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其情感表现讲究借物性、象征性。而借物性、象征性注定情感表现的间接性,“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羞”就是其最大特点,因此诗歌的理解就有了多样性、晦涩性、回味性。又由于诗歌表现的韵律需要,艺术需要,诗歌的写作常要打破现代文的时空顺序,常常采用跳跃、通感等手法,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诗人把诗的本意颠来倒去的写,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又习惯于按照诗句的顺序逐句解释。用有序的思维理解无序的诗句。这样不头痛才怪。只是偶遇线索比较明朗的,语意比较浅显的才另当别论。否则,诗歌的意趣仍是蒙着神秘的面纱,如水中月,雾中花。
既然诗歌是无序的,那么如果我们还原诗歌的有序状态,诗歌的神秘感不就消失了,诗歌不就成了可吸可取的盘中餐吗?而这个发现也是偶然的。
本人从教多年,之前也被这问题长期困扰。在复习初期,频频遇上学生不解诗意的诉苦,情急之下,脑筋急转,想到诗歌有个普遍规律,就是借物抒情性,即前面所说的借物性。说白了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什么的艺术。由此又联想到,所有的艺术不都是这样吗?所有的艺术都是由三个“什么”构成:写什么,怎么写,想表现什么;画什么,怎么画,想表现什么;刻什么,怎么刻,想表现什么;唱什么,怎么唱,想表现什么;跳什么,怎么跳,想表现什么„„而这些仍然是通过什么表现什么的过程。
既然要通过什么表现什么,就总会有什么发生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即四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我兴奋的发现,只要找出这“四何”,诗歌的本意写什么就基本可以确定。自己先做尝试,果然效果不错。于是在布置诗歌鉴赏作业时,要求学生先找出这“四何法”,其它的暂且搁下。
第一首就是省纲的诗歌鉴赏第一讲:“形象”里的专能提升的“例一,2013年的辽宁高考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圧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此诗如果逐句翻译,马上遇到不合常理的字面:“柴门风卷却吹开”。风卷而被吹开是常理,但诗歌却用一个“却”字表示转折,这就造成理解的障碍。盘香曲绕如篆文说成“篆烟”又有何深意?等等都会造成理解的艰涩。但由于现在只要求学生找出四何,学生就丢下晦涩的字面不管,而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去找,兴奋点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轻快活泼。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很快找出了时间:暑天、冬昼。地点:竹轩、柴门。人物:诗人。事件:栽竹、喝茶、听声、倦卧、闲吟。
再引导,暑天、倦卧,说的是什么时间?一年中,日常生活。竹轩、柴门,什么地点?安静、朴素的居家环境。通过这些,诗的脉络意趣渐渐浮出水面。
把这四何组合起来:诗人居住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屋子周围栽种着绿竹,从素朴的柴门可见其家俱简朴,夏日里,诗人拉了把躺椅倚在庭院喝茶看书、遥望星辰,直至睡去。冬天嗅嗅墙角朴鼻的雪梅,或踱到屋外欣赏无边的雪景,吟诗作赋。诗歌想表现什么感情,诗人什么形象,是不是也越来越清楚。但表达诗人什么形象是另一个问题,这不急于完成。趁热打铁,我再要学生一再按“四何法”查找省纲的诗歌鉴赏专能提升的“例二,并要点明依据。
“2012年山东高考”: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学生很快又找出了时间:大季节:深秋。具体时间:早晨、晚上(晓路、天寒雁声、霜月)。地点:吴松道中、船上(征帆)。人物:客。事件:深秋季节,漂泊他乡归心似箭的游子。
我们再让学生把这四何组合起来,就有:深秋的早晨,细雨纷飞,漂泊他乡的客人蜷坐在正行驶于吴松道中的舱头,眺望远方,只见孤雁南飞,哀鸣声声。岸上落叶飘零,江中流水脉脉。飞鸟慌忙避开前行的白帆,鱼儿由于船桨的拍击惊慌而跳出水面。游子在想晚上要寄宿在哪里?最好停泊在张继书《枫桥夜泊》的地方。
我以四何法连续训练,效用屡试不爽,学生对诗歌的神秘敬畏之感渐渐消失。此时,诗歌所抒何情其实已经明白浅显。诗歌的神秘面纱渐次被揭开,五何法水到渠成。而当学生看懂诗歌后,诗歌简易赏析只是技巧上的事了。
五何法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情,本人权且叫它“五何法”。五何法与以前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地方在于打破诗歌的表达顺序,不按常规出牌,大胆打破由于诗歌韵律需要而跳跃,颠倒的限制,揭开诗歌含蓄的那层纸,化复杂为简单,化无理为有序,穿云破雾,找到诗歌本真内容。
以前教学时,总是强调按诗歌的韵律,平仄、押韵、起承转合,按部就班,逐句解释,学生碍于个别由于含蓄需要、新颖需要而出现的冷僻字词和由于韵律需要而可能的颠倒、跳跃,而造成理解的迟滞不前甚至兴味索然。而复习时,总是教学生要看懂一首诗,你可以从标题,诗内容,注释,或所给题干、选项上找。尽管这样说,学生真正阅读的时候,一遇到以上阅读障碍,就会顾此失彼,悲观失望。而五何法把诗歌当记叙文来阅读,放下敬畏态度,以平常心来阅读,打乱多年的阅读习惯,反而能自然而然的四处出击,从多维角度猎取目标。
在教学中,当然不能失去诗歌的韵律,因为韵律是诗歌美学的重要因素。我们如果能把韵律法与五何法结合起来教学,相当于把诗歌和记叙文相结合来教学,是不是对常规教学的一种突破?
五何法可以用于诸多诗歌的理解,但决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用于解释一些纯理论的诗歌作品时也会失效。但就高考命题而言,却还没有晦涩到坚不可摧的地步。
第二篇:读书五法
读书五法
1.“三到法:”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2.“一本书法:”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3.“长期计划法:”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4.“笔记法:”心有疑 随札记
5.“求问法。”就人问 求确义 阅读的方法
通用式阅读法是一种时常采用的精读方法。通常分五个步骤进行:
1、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2、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文章的目标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内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社会意义、作者的情况、写作的背景与动机、内容要点、主要章节和段落的研究等;形式方面包括文章的结构布局、各个部分的关联、体裁形式、表达手段、用语特点、词句的推敲等。
3、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列提纲,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4、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尝试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力求记得准确、迅速,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5、复习。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习。通用式阅读法,综合运用了感知、记忆与思维的规律,能使阅读获得较好的效果。
读书的技巧
1.阅读时切忌出声.人的发音器官的运动速度比眼睛和大脑的运动速度慢得多, 如果读出声就会降低阅读的速度.
2.要学会找`提前量'.`提前量'就是眼睛看书的速度要超过大脑思维的速度.在大脑消化、处理眼睛传来的信息时, 眼睛已经在识别新的信息了.
3.要一段一段地看书, 不要一字一字地看书.一段一段地看书, 使字变成句子, 意思比较完整, 简化了大脑整理和贮存信息的过程, 加快了阅读速度.
4.一目十行.在阅读不大重要或比较熟悉的地方时, 不必逐句逐字地读, 可以略读, 只要知道意思就行了.
5.请教工具书.在精读较为重要的材料时, 遇到生僻的字、词、概念、公式等, 随手就可以从工具书中查到, 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6.先读头尾.在读一般论文时, 可先读文章的头尾.弄清文章的结论和主题, 使阅读的思路清晰, 便于理解文章内容, 可提高阅读速度.
第三篇:何水法艺术简历
何水法艺术简历
1946年8月生于杭州, 198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研究生班。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联合会艺术市场联盟副主席,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研究员,中国长城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中国画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浙江省政协第五届诗书画之友社副理事长,福建省画院名誉院长,福州画院名誉院长,浙江省民建书画院名誉院长,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陆抑非研究会会长,乌克兰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荣誉博士,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何水法作品多次入选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等主办的全国、全军美展。先后在日本(1991)、马来西亚(1992)、印度尼西亚、德国(1999)、乌克兰、西班牙(2010)等国家和北京(1993)、上海(1995)、山东、南京(1996)、广州(1997)、菏泽(2002)、沈阳、济南(2001)、福州(2002)、兰州、成都、杭州(2003)、无锡、杭州(2005)、北京(2006)、杭州(2007)、诸暨、杭州(2008)、郑州(2009)、桐庐(2010)等地举办大型个人画展。
何水法曾对两宋的花鸟画作过精深的研究,因此,他的工笔花鸟结构严谨,用笔圆润自如,设色典雅秀逸,写意则受青藤、八大之影响,因而所作写意花鸟 气旺神畅,笔墨华滋,浑然天成,厚实灵动,相映成趣。
何水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中央军委、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勤政殿、怀仁堂、钓鱼台国宾馆和毛泽东纪念堂及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国际美协、澳洲东方艺术家协会所收藏。出版有《何水法花鸟画集》、《何水法作品》、《何水法牡丹》、《何水法画花》、《当代艺术家画库——何水法》、《百杰画家——何水法》《水墨状态——何水法》、《工笔荷花技法》、《流霞斋谈艺录》、《何水法——跨世纪杰出中国画家作品集》、《走进画家——何水法》、《何水法国画解析》、《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含CD—ROM光盘)、《何水法——四季花语》、《中国画精品系列丛书——何水法工笔花鸟画》、《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画家〃何水法》等二十余部。
第四篇:随文练笔五法
随文练笔五法
浙江省永康市人民小学陈碧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随文练笔”能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随文练笔,这种丰富的训练形式不但可以为学生的笔端增添许多生动的色彩,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快乐中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作文素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呢?本人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精彩片断——仿写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无论是模仿还是创造,都是获得知识、能力或技能的重要途径。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可见模仿在写作中有着重要意义。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让小学生照着范文写,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由俗入雅。从仿写到自能作文,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如:《假如》这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洁的心。本诗歌贴近儿童生活,文章结构相似,是仿写的好材料。我就让学生模仿文章段落练笔。马承前同学这样写道: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座免费读书的学校送给失学的孩子,让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健康成长。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瓶神奇的仙丹送给外婆,让她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可以活到200岁。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朵玫瑰花,送给我亲爱的妈妈,让她可以永远年轻漂亮。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是呀!假如教师能够选择性地指导学生模仿句段进行练笔,也可以模仿课文中某一段的写法进行训练,如总起分述段,并列段式等,帮助学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拥有仿写练笔这根“拐杖”,相信他们能够快捷地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作文水平肯定与日俱增。
二、文本空白——补写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下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是学生进行练笔的“天地”。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
如《鸟的天堂》中有这么一段:“很快地,这课榕树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时可问:你觉得鸟儿们生活得怎样?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快乐鸟,你会想些什么?在写话中体会鸟儿们自由、快乐的生活。紧接着设置情境 “一只画眉飞出来,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画眉鸟的歌声真好听,你觉得它在唱些什么?写下来。有学生写:“今天天气好晴朗,处处好风光。蜜蜂忙,蝴蝶忙,我们无忧又无虑,生活多美好!” “我是一只小小鸟,快乐乐无边:我穿梭在树丛中,翱翔在蓝天中,有谁比我更快活!嘻嘻„„”
以上练笔,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进入状态,走入了天堂中鸟的境界,展开丰富的想像,“唱”出了鸟儿的快乐,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三、悬念结尾——续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对于“习作”,新课标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写出真话,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文章。人教版小语教材很多课文的结尾都写得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空间。对于这样的地方,是对学生小练笔训练的好教材。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续写想象,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
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来不来?如果来,门卫会怎么说?怎么做?他和高尔基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如果不来,又会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第二天早上,天气格外晴朗。高尔基还想念着昨天的小摄影师呢!你看他想得多入神啊!突然,门卫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名记者。”“是小男孩吗?”高尔基问。门卫回答说:“是的。”高尔基说:“快,快让他进来!”小男孩说:“这次我记着带胶卷了,我吸取了教训,以后也
不会那么马虎了。”高尔基听到小男孩所说的话高兴极了!小男孩举起了相机,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办公桌说:“请您坐在这儿工作。”高尔基按照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调整好相机,又摆弄了好久,说:“一切准备停当。”接着,小男孩又换了几个角度,照了几张相,终于心满意足。
四、古代诗文——改写
中国古代诗文博大精深,很多传世佳作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握这一练笔机会,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是训练学生写想象能力,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
如《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写的是生气勃勃的暮春景色,表达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全诗内容浅显、意境优美。鉴于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要求学生把握原诗的内容,打破其语言简古、内容跳跃的框架,借助插图充分发挥想象,把原诗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具体地写出来。
学生写得很精彩,姚鑫诚同学这样写道:“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大诗人杨万里出去散步。他看到外面的景色真美呀!稀稀疏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远方。篱笆的左边有一棵又高又直的大树,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是长得特别茂盛,没有形成浓密的树荫。篱笆前面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地,满地地油菜花就像铺了一地的金子。这时,从远处跑来一个头扎两根小辫子,身穿红色衣服的小男孩,他飞快地奔跑着,追逐一只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蝴蝶飞呀飞,儿童追呀追,蝴蝶飞入金黄色的油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噢!我明白了:原来蝴蝶和油菜花的颜色与形状特别像,难怪小男孩找不到!”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把本词改写成记叙文指导学生练笔,充分让学生品味古诗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诗的意境和情感,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一次在练笔中得到升华。
五、教材插图——创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本书用图画文字为有机的配合,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小学课本图文并茂,它描绘了课文的局部内容或全部内容,主要起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插图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与课文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情弦,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表达图意,挖掘插图的内在作用,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了“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来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平时的生活积累仔细描绘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精神,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难得的是英雄的形象永远根植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树起了做人的丰碑。
陆雨同学在练笔中写道:“当邱少云趴在草地上,燃烧弹烧到了他身上。立刻,他觉得全身发热,可他并不在意。棉衣烧着后,顿时感到有千万只蚂蚁在乱爬,钻心的痛啊!此时,只要跳起来就能将火扑灭,但他想着身后的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他咬紧牙关,十指深深地抠进泥土里,汗水不停地淌下来。他的目光放射出的是坚毅,紧紧地盯着敌人占领的391高地,他告诉自己:战友们在望着我,朝鲜人民在望着我,祖国人民在望着我,只要坚持,胜利的光芒就在前面。烈火将他整个人包围了,他把冲锋枪握得更紧,依然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三十多分钟,烈火中的三十多分钟是怎样的难耐,怎样的煎熬?他所受的巨大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他坚定无比的革命意志更是无可比拟的,他留下了一个圣洁的灵魂,成为一座神圣的雕像激励着中华儿女们。”
从学生的练笔中,可感受到她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心入于境,因心而得”,这正是小作者此时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且,她自己的人格、对生命的价值取向也渗入其中,自然的表达了对文本、对生命的解读。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进行作文教学的尝试,让我感觉到这样的作文小练笔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还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他们能又快又有效地加入到了有意义的作文大餐中来,尝到了写作的甜头。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随堂作文教学只要把握住读写结合的大方面,发扬自己的教学特长,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此文发表在《小学教学研究》上)
第五篇:议论文标题五法
“让”字题——评论文最常用的标题
1.让理智战胜贪欲 2.让城市更有“温度” 3.让道德建设生活化 4.让榜样之光照亮前路 5.让脚印在时间深处闪光 6.让青春梦想飞得更高远 7.让历史照亮人类的明天 8.让法制为生态中国护航 9.让校训之光照亮人生之路 10.让潜规则失去生存的幸福 11.让生态损害者“无路可逃” 12.让忠诚成为时代旋律主音符 13.让“互联互通”点亮每颗心灵 14.让“诚信”充盈生活的每个空间15.别让权力成为亲情之痛 16.别让谣言污染了“朋友圈” 17.别让“斗富心态”消解了幸福
1.做人是做事的前提 2.人心荒芜是防艾大敌 3.“平衡”是一种大智慧 4.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 5.家风传统是干事创业之基 6.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 7.清廉是对家人的最好馈赠 8.悔罪是救赎与宽恕的基石 9.平等是对生命最好的馈赠
10.法治是化解社会冲突的正途 11.“和”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
1.巧诈不如拙诚 2.消极怠工要不得 3.暂避风头不可取 4.名节如璧不可污 5.公恩私恩不可混 6.欲如野马不可纵 7.文明底线不可亵渎 8.法治中国不容黑恶横行
“是”字题“不”字题
“以(用)”字题
1.以德遗后方流长
2.以法治思维图善治 3.以创新思维增活力
4.以法治护航“美丽中国” 5.以务实行动坚定“环保决心” 6.以“世界意识成就共同梦想” 7.用改革之手点燃创新引擎 8.用公共理性铲除邪教土壤 9.用刚性制度托起诚信中国
10.用规则文明突破“关系藩篱”
动宾式标题
1.善养改革精神 2.养一身浩然之气 3.放开“思维缰绳” 4.激扬时代的好声音 5.拆除心中那堵“墙” 6.聆听中国真实的心跳 7.守护技术创新的初心 8.打破“标签化”思维 9.打开隔绝陌生人的围墙 10.做守望民族精神的代言人 11.珍视抗战胜利的精神遗产 12.铸就文质彬彬的礼乐中国 13.走出“生活在别处”的困境 14.树起我们心中的“英雄纪念碑” 15.涵养“网络文学”的时代气息 16.铲除“抱团腐败”滋生的土壤 17.警惕“精神缺钙”蔓延年轻一代 18.警惕“悬疑新闻”背后的“标题党”
(参考《人民日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