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山东情网

时间:2019-05-14 04:4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山东情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山东情网》。

第一篇: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山东情网

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

一、志书结构与设计

(一)拟定编纂方案

凡事预则立。编纂方案是做好修志工作总体设计的首要环节。要对编纂宗旨、编纂任务、编纂体例、质量标准、编纂组织、编纂步骤、编纂分工、编纂经费、篇目大纲等事项做出操作性的详细的规定。

(二)拟订志书凡例

新志书的凡例大体上由通例、分例和特例组成,通例是原则性条款,分例是技术性条款,特例是说明性条款,总体上包括编纂目的、编纂宗旨(常说指导思想)、时间断限、空间范围、志书内容、志书体例、编纂原则、人物收录、行文规则、资料来源等。

(三)选定框架结构 1.纵向三体结构

章节体。下分“篇(编、卷)、章、节、目”,条目又分“

一、(一)、1、(1)……”几级子目。

条目体。又称“类目体、纲目体”。大类为纲,小类为目。

章节与条目结合体。此体最佳。

《中国通史》章节与条目结合体目录结构 甲编

第一章

文献资料……………………………………1 第一节

基本史籍……………………………………1 《史记》(1)

《汉书》(5)《后汉书》(8)《三国志》(11)《汉纪》(12)《后汉纪》(13)《三辐黄图》(4)《华阳国志》(14)《水经注》(15)第二节

史籍佚文的辑本…………………………15

《东观汉记》(15)

《后汉书》(17)

章节与条目结合体目录结构(例)

第十五篇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市委员会

第一节

党员代表会议

代表大会

中共××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共××市第二次代表大会

中共××市第三次代表大会

中共××市第四次代表大会

2.横向三体结构

大篇体。即一级结构分“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六至七篇。

小篇体。即取消大篇体的一级结构“篇(编、卷)”,以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为依据,平列“建置、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政权、军事、民政、司法……教育、文化、新闻、体育、卫生……民俗、方言、人物”等数十章。

中篇体。此体是在小篇体的基础上把若干个分量轻的分志合为一志,如“水利电力”、“司法军事”……此体不合理。

3.横排逻辑顺序

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社会分工与科学分类相结合。

全志部类的横排逻辑顺序: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

专志篇章的横排逻辑顺序:

经济类:资源、生产、经营、科研、管理

政治类:机构(队伍)、职能工作、重大活动

文化类:事业机构、行业工作、教育科研、行政管理

各个层次排列都必须符合逻辑顺序

专篇章次的横排逻辑顺序:

如《发展改革志》原以机构名称为序设立四章: 第一章

经济发展 第二章

经济改革

第三章

机构管理 第四章

经济规划

调整后的逻辑顺序:

规划章

改革章

发展章

机构章

(四)分类原则 1.分工与分类的统一

2.横排与纵述的统一 3.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4.逻辑与升格的统一

5.集中与分散的统一

6.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五)条目设置

条目设置是纪事本末体的标题,要求能独立完整地反映记述对象,题目见事、见物、见人、见活动,不设立 “初期、发展、结局”之类的过程条目,如“××学会”,下设“成立背景、筹备经过、成立大会、主要成就”,设立这些阶段性空洞条目丝毫没有意义,充其量是段落标题而已;也不设立重复出现的共性条目,如土特产品下设“产区”、“购销”、“储备”、“规格质量标准”、“价格”等雷同的条目就没有实际意义。志书类辞书。独立存在的条目可分为八个类型。

1、社会实体条目

记述对象是组织机构、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既可记机构,也可记人员队伍。如“山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铁路检察院”、“机构设置”、“青岛大学”。

2、职能工作条目

记述对象是部门职能、体制机制、行业工作等,如“兵役登记”、“护照签证”、“对外经济合作”、“刑事检察”、“党员教育”、“党史研究”。

3、大事活动条目

记述对象是重要事件、重要会议、政治运动、兵事战役、典型案例等,如“取缔非法教派”、“扫黄打非”、“希望工程”、“百日安全竞赛活动”。

4、科技术语条目

记述对象是特定不能改动的科学名词术语,如“气温”、“地温”、“降水”、“沉积岩”、“褶皱构造”、“流行性乙型脑炎”、“非典型性肺炎”。

5、自然实体条目

记述对象是自然现象、地质地貌、疆域面积、景观景点等,如“沂蒙山区”、“华北平原”、“黄河故道”、“淮河流域”、“巢湖”、“崂山”。

6、建筑实体条目

记述对象是人工建筑楼、堂、馆、所、桥梁、公园、体育场所等。如“某某大桥”、“某某大厦”、“人民广场”、“某某公园”、“科技馆”、“济南市体育中心”。

7、器具物产条目

记述对象是具体物件,有人工制造的产品,也自然生长的物产。如“车辆、枪支警械装备”、“海尔冰箱”、“青岛啤酒”、“水稻、小麦、大豆”、“砀山梨”等。

8、人物事迹条目

记述对象就是人、重要人物活动,条目即人名。这不仅在人物志有各类入志人物,其他篇章也有,如“邓小平视察黄山”。

(六)标题拟订 1.标题结构

条目统率材料,限制外延,直言内涵,显事隐时,无需修饰。

(1)标题词组结构除专用名词外,多用主谓或动宾词组。如“常务委员会组成”、“办理代表提案”。

标题不能缺谓语,如“党史”,外延太大,必须加谓语“党史研究”。

标题不能缺主语,如:“引进”,没有主语,外延无边无际,必须加主语:“教练员引进”。

(2)一事一目,不用联合词组。如《教育志》有个条目为“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及村办幼儿园所”。

这个标题涉及到两个不同的主体,行文难以表述两条线,条目就应当改为一事一目:

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

村办幼儿园所(3)不用定语句式。

如:双向视频教学系统的建立与发展 改为:远程教育 2.标题得体

一不能用新闻报道式的标题。如“社区建设大有可为”,志体就是“社区建设”。

二不能用文艺体的标题。如“咆哮的大黄河”,志体就是“黄河”。

三不能用工作总结式的标题。如:“执行工作的发展、执行工作的改革”。志体改为:“执行工作机构、执行管理体制”。

四不能用标语口号式的标题。如“文明创建,从我做起”。志体就是“文明创建”。

五不能用广告式的标题。如“文房四宝,中外名扬”,志体就是“宣纸、宣笔、徽墨、歙砚”。

六不能用教科书式的标题。如“打顶抹杈”、“避孕节育技术”,志体就是“栽培管理”、“避孕节育措施”。

七不能用论文式的标题。如“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志体就是“非公有制经济”。

八少用历史分期式的标题。如“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建设”,志体就是“城乡建设”。

3.条目格式

条目两侧不加括号【】,《标点符号用法》规定方括号是注释用的,志书条目可用黑体标目,子目用楷体标目。

条目前可不加序号,条目独立性不需要排第次,也不需要数量统计。

条目后不需要冒号和句号,空一字格排正文。

4.概念准确

(1)常识性错误概念

“市人大主任”、“人大常委”

“中国共产党党章”

“中共××乡党委”

“中共××镇党委”

《中共上海党志》

《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志》 应为《浙江省志·中国共产党志》

(2)客观存在的歧义

例如: ①《当代志坛诸老学术思想研究文选》

后改为《当代中国志坛诸老纪念文集》

②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

③中澳合资

(3)主观臆造的歧义 例如:“有色教育”

“劳改干警”,这个词组具有二重性,既可理解“管理劳动改造的干警”,也可以理解为“劳动改造干警”。改为“监狱民警”

“犯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改为“劳动改造表现优秀分子”

二、资料搜集与鉴别

(一)资料种类

1.资料载体形式分四大类:

(1)实物资料是指可以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2)行为资料指今人行为中保留的历史沉淀

(3)文献资料指人们对历史的文字记录

(4)口碑资料是指人们口头讲述的对历史的回忆

2.资料存在形态上分两大类

(1)静态资料:包括档案、报刊、史志族谱、图表照片、私人著述笔记、网络、金石碑刻以及其他形成文字载体的资料。

(2)动态资料:包括口碑、实地考察、民间传说等流传人间地面地上未形成文字载体的零次性文献资料。

(二)资料搜集方法

1.细化篇目,制订收集资料提纲。

2.摸清家底,熟悉本单位档案馆藏。

3.明确分工,做什么管什么写什么。4.抽调人员,专业培训,掌握规范。

5.全面发动,发函启事,社会支持。

6.重点采访,实地考察,专题调查。

资料搜集 “六先六后” 先面后点

先内后外

先今后古 先易后难

先动后静

先急后缓

获取资料手段:抄录、复印、网络传输、照相、录像、刻录光盘、拓印、测绘等八种。数码相机是查阅资料的最有用的武器,数码照片可用软件转换成文字。

(三)搜集线索“四求”

1、因人以求。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2、因地以求。根据事件所发生的处所顺藤摸瓜,实地考察,并在与该地有关的文献中去查阅资料。

3、因时以求。根据时间去寻物、寻人、寻事。

4、因类以求。图书目录学上有“即类求书”之说,社会分工、科学分类、档案保存都是分类有序的,只有掌握类别 “即类求书”。

(四)资料鉴别

资料出错:来源不同、以讹传讹、政绩水分、摘译有误。修志资料一要全,二要真。求是存真,孤证不立,无证不信。

1、鉴证方法

书证:以文献证文献;

物证:以实物证文献;

人证:以当事人材料证文献;

理证:以逻辑原则和经验进行推理判断。

2.鉴别资料“六准则”(1)以时近的资料为准。“时近则迹真”。(2)以本地的资料为准。“地近则易核”。(3)以原始正式档案资料为准。

(4)以“三亲”的资料为准。

(5)以数说同证的资料为准。

(6)以符合逻辑的资料为准。

(五)资料整理

(1)形成载体。口碑资料要整理书面记录、文献资料复印备份、网络资料拷贝备份并出书面载体、实物资料要有记录和照片。

(2)摘作卡片(或录入电脑)。一事一卡(目)、专志资料按篇目分类、大事记资料按时间分类、重要资料按专题分类。

(3)分类归档。按主题、时间、事件、材料载体分类。编号造册:篇目分类号、主题年代号、资料种类号。健全管理制度。

(六)资料应用

(1)主题资料的应用。起始资料、过程资料、现状(结果)资料。

(2)背景资料的应用。自然背景、社会背景、时代背景。

(3)典型资料的应用。地方之最、时代之先、代表人物、代表年份

(4)对比资料的应用。横向区域对比、纵向时代对比。

三、编纂原则与章法

(一)编纂原则

1、遵守疆界、越境慎书

2、以时为经、以事为纬

3、横不缺项、纵不断线

4、以事系人、生不立传

5、追根溯源、通典不录

6、事实说话、述而不论 7.详今略古,详独略同

8、融汇群籍、自铸新词

(二)概述撰写五要

概述可用历史散文体式,也可用策论体,文风上“浪下三吴求庄重,云横九派自飘逸”。撰写五要:

一要“概”——鸟瞰全志,概而述之;但不泛泛而谈。

二要“通”——通贯古今,通览各业;但不面面俱到。

三要“特”——特事特写,特色鲜明;但不言过其实。

四要“简”——简而周详,淡而情深;但不简单罗列。

五要“活”——语言活泼,引人入胜;但不文过饰非。

(三)行文力戒公文化(1)条目不用序号

如:

一、彩票发行基本情况

二、彩票发行飞速发展

三、彩票发行体制改革

……

彩票发行

(2)句首不用波折号

如某志“概述”

——重心下移,强基固本,基层基础工作率先跨越。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维护和谐社会稳定。

——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的机制逐步健全。

(3)破题不要目的式“起导板、拉过门”

为了……

加强……

根据……

遵照……

言必称时,言必称事,言必称人,言必称物(4)行文不列一二三……

如:一是服务范围进一步得到拓展……

二是远期成效指标有较大改善……

三是创建工作有较大进展……

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5)不滥用时态助词,行文不唱“好了歌”(6)表述时间不用副词和代称

时间表述准确具体,不使用“正”、“刚”、“很久”、“最近”、“当前”、“近年来”

记述具体年份,勿用代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九五、十五……期间”

(7)表示程度范围不用模糊语言

不用 “极大”、“较大”、“较好”、“非常”、“多数人认为”。

(8)事物发展过程不明分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第二阶段先行试点 第三阶段普遍推广 ……

某某项目第一阶段

某某项目第二阶段 ……

(9)结果不交待由来

经调查……

据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

2009年7月首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说:“政府之间的对话,最好将子孙的照片摆到桌面上,让我们想想要为他们干些什么事。”

修志也是如此。我们在撰写志稿时,“最好将子孙的照片摆到桌面上,让我们想想为他们干些什么事?”修志是打造传世之作,编纂经世致用之书。那么就会想到要对子孙们说些什么话?用什么方式与子孙对话?显然要说些有益子孙的话,说些能资治后世的大事,小事就不说了;语气上犹如一位历史老人,讲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不是总结刚刚发生的事,站到历史的高度,不用正在行进式的语言表述,将时空放到几十年后,用过去式的语言正面著述,总结报告的文风就会过滤掉。

(四)编纂技巧

1.选材法。概括性、背景性、典型性、统计性。2.比较法。纵向时间比较,横向空间比较。3.分层法。时空、主体、活动、结果或决定等。4.阶段法。历史阶段,但不名分阶段;是非持阶段论。5.几何法。即选择点、线、面三维空间立体反映法。6.综述法。写好概述和无题序,宏观概括,钩玄提要,体现规律,藕断丝连,增强志书的整体性和著述性。7.反复修改法。这不是写作方法,又是唯一的获得成功方法。

四、质量控制与审稿

(一)志稿编纂——三编制

(1)承编责任制。按照“做什么、管什么、写什么”的原则,实行职能部门对口承编责任制。责任分工明确五定: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质量,定报酬。

(2)编辑责任制。专职人员分工担任责任编辑,负责业务指导、志稿初审、志稿分纂、出版校对“一条龙”式负责制。

(3)主编负责制。主编通审总纂,负责志书编纂全过程。方志学家瞿宣颖说:“众手修书,自古难之。古人官修志书所以能佳者,全在一学识超卓、精力弥满之人一手鉴裁。”主编要遴选学术渊博、精力旺盛之人挂帅出征。主编职责:总体设计、指导编纂、审查初稿、总纂统稿、终审定稿。统稿时平衡篇幅、处理交叉、统一文风、打磨文字,总纂者责任在身,当仁不让,同时要尊重编辑;编辑掌握真实材料,也可坚持原则,据理力争,提倡“学高为师”的优良学风,集思广益编好志书。

(二)志稿形式——三稿制

一稿: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召开内审会,重在把好史实关。

二稿:评议稿。即提供召开评议会的志稿。

三稿:送审稿。根据审稿制度每送审一次修订一次,因此,送审稿有三次送审稿。

(三)审查验收——“三审制”

一为初审。是指承编单位组织审查,重在史实。二为复审。是指本级编委会审查,全面审查。三为终审。是指上一级地方志主管部门审查。省直单位部门志必须经过省志办审查,方可送交出版。审定要有书面送审报告和审定意见。“送审稿” 同时要附送电子文本光(软)盘。

(四)审稿严格执行《质量规定》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虽然名为《规定》,实际上还是检验二轮志书产品质量的标准,方志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严格贯彻执行。

(五)重点审查九个方面

1.审体例

2.审文风

3.审史实

4.审引文

5.审数据

6.审术语

7.审图表

8.审特点

9.审观点

(六)注意审稿方式方法 1.善于批评

内审会、评议会是针对存在问题召开的,本身就是吹毛求疵找毛病,但要注意评审方式方法,不能小题大做,讽刺挖苦,摆领导架子,摆学阀作风,动辄戴帽子,打棍子,颠覆他人,造成评审不欢而散。

评审既要讲真理,又要讲面子,“不以一眚损大德。无论是领导,还是专家,都要以提建设性意见的角度、探讨商榷的方式来评审,方法上知识互补,资料共享,摆事实讲道理,把评审工作当作学术问题对待,从严审稿,但再严重的问题也要怀着善意,施以不苦口的良药来根治,营造和谐社会快乐修志的氛围。

2.善于倾听

被评者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要有海纳百川的度量,要有问过则喜的品德,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内审和召开评议会是提高志书质量的必要环节,不能只求说好话夸夸其谈走过场,评审意见越多越是好事,即便在评审中丢了面子,将来出版就挽回了面子。

善于倾听,在评审中不能听了不同意见,立马打断人家发言,作过多的辩解,将评审会变成辩论会就适得其反了。

3.择善而从

评审的意见很多,由于掌握的标准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不是所有的意见都是正确的,甚至出现外行话和矛盾意见,不管是谁的意见,都不能盲从。有的编者只唯上,不唯实,只求通过出版,要怎么改就怎么改。这种做法不可取,好比烹调,川菜师傅说加辣子,徽菜师傅要加盐,上海师傅要加糖,鲁菜师傅要加酱,你都听,势必把一盘“好菜”炒砸了。你的地盘你做主,要善于分析,不人云亦云,坚持真理,择善而从。

在当今和谐社会里,无论是评议志稿,还是其他工作,都让我们以泰戈尔的诗句共勉:“不是锤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臻完善。”

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马克思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世长存!

朋友们:让我们为永世长存的方志事业而骄傲!为做一个方志人而自豪!

让我们一起用自己勤劳与智慧的双手,耕耘志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伟大的时代修好经世致用的精品佳志而努力吧!

第二篇:关于方志编纂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方志概说

方志是地方志书的总称,是系统记载各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状况,或某一项、某一范围的重要文献典籍。方志以其所载信息量大,堪补史书之阙,具有存史资治、利国益民的功能。因为它源远流长,亘贯古今,延续不衰,卷帙浩繁,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方志作为社会文化产物,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经过历代人们的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而逐渐演进成今天各种形式的方志。

1.方志的名称

方志起源于何处,这是古今历史学家和方志学家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今天,仍是众说纷纭,有的主张渊源于《禹贡》,有的认为导源于《山海经》,有的认为起源于《周官》,有的认为始自《越绝书》、《吴越春秋》或《华阳国志》。有源于古史说、地理说、两汉地记说、多源说等。由于方志发展自身特点使然,历史上方志的名称歧出纷纭,别称种种。除常用“记”、“书”、“典”、“考”、“鉴”、“览”代替“志”字外,偏重地理者常以“地记”、“地理”、“沿革”、“图经”、“图说”、“图志”等名之,偏重掌故的常以“典”、“故”、“掌故”等名之,偏重文征的常以“文献略考”、“文献征略”、“文献撮要”、“备征志”等名之,偏重丛谈的常以“丛载”、“拾遗”、“琐志”等名之,内容简略的方志常以“要”、“略”、“概览”等名之。

中国地方志名称繁多,历朝历代各地普遍编修,同一省府州县的志书先后叠出,为了区别不同时限所修的志书,又出现多种方志名称和标法:一是冠以纂修者的姓名;二是标名纂修的朝代和年号;三是以纂修的次序和联系标注,如首次修有“鼎修”、“创修”、“初志”等字样,重修、续纂加“重修”、“重纂”、“续修”、“续志”等字样,再次修纂加“再续”、“重续”等字,相对于前志、后志加“后”字,相对于旧志则加“新修”、“新”字;四是以政区的别称或用古地名标明,如苏州别名为姑苏,又旧为吴郡,所以有《姑苏志》、《吴郡志》,扬州称广陵而有《广陵通典》等。

2.方志的类别

方志不但有众多的名称,而且有较多的种类,方志的种类是随着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方志事业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增多的。方志按其记述内容,可分综合性、专业性两大类。

综合性的方志按其记述的地域范围,可分为全国性的总志、省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旗志、卫所志、土司志、盐井志、边关志、岛志、都邑志、乡镇志等。

专业性的方志是专门记载某一事项或某一范围内事物的方志。如记述名山的称“山志”,记述水体及水利的称“水志”,记述物产的称为“方物志”,记述风土人情的为“风土志”,记载名寺、古刹的为“寺观志”,记载金石碑刻的为“金石志”,记载风景名胜的为“名胜志”,记载园林花木的“园林志”和“花木志”,记载第宅民居的为“第宅志”,记载历史人物的为“人物志”,记载历史文献、邑人著述的为“艺文志”,记载墓葬的为“冢墓志”。

3.方志的基本特征

根据我国地方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方志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区域性,或称地域性,这是方志的首要特征。一方面,地方志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空间范围,以特定地情为研究对象,并以地方的特征命名志书。我国现存的8000余种旧志和80年代以来编纂的新志,无论是一统志、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市志、盟志、区志、乡镇志,还是专门记载山水、古迹、寺观、祠墓、书院等专志,或是新修的地理志、经济志、文化志、教育志、人物志等,都是按照一定的区域为记述范围的。其所指内容无不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在长期的修志实践中,还逐渐形成了凡与本单位区域毫不相干的人和事概不入志的传统。凡“越境而书”,或借外人以为桑梓生色的做法,均为修志大忌。另一方面,方志的内容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我国领土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建置沿革、资源物产、风土民情、方言、文化、经济生产,均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如仅凭全国性的史书、总志,则很难包容,地方志却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方志既是以一定的地域空间来记述一方乡土的全面情况,无论在志书的篇目结构安排,还是在内容剪裁等方面,总是力图突出那些能够反映本地区特色的内容,甚至不惜浓加笔墨。至于现在所修的新编方志,更无不继承这一传统,极力反映地方特色。

(2)综合性。地方志是地情性书籍,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内容涵盖地方的百科各业,举凡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各门类应有尽有,甚至那些细小而有意义的奇闻异事也有收录。志书内容涉及范围之广泛,门类设置之繁富,在中国各类史籍中无一能逾之者。从方志萌芽之始,到最终发展成今日的方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方志的变化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志书的内容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日渐丰富,门类不断增多和变化。就今观之,这种发展状态仍呈有增无减的趋势。志书内容综合、广泛的特征,除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生活日渐丰富多彩,也表明志书的体裁和内容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的演进变化密切相关的。因此,志书才能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最终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地方著述形式。历代志书无不以搜罗资料广泛,记述详备为宗旨,在反映一地自然、社会等方面,也总是力求“全而不漏”、“详而无阙”。因此,综合性是方志的另一显著特征。

(3)连续性。方志的连续性表现为编纂的连续性和内容、形式的连续性。宋代以前,地方志书经历了地理书、郡书、都邑簿、地志、图经、图志等形式,在它的这一起源和雏形阶段,编纂的连续性还不明显。因此,宋代以前,“州县移易,其书遂废”。宋代方志开始有“沿革”一门,即后志保存前志的内容,又增加了许多新的事物。宋代续修的方式为后人所继承,但宋元方志不同于后者的一个特点是,新志成而旧志废,因此宋元时期编纂的志书留存下来的很少。

从明代开始,改变以前的传统,前志不废,后志为续,逐渐使方志续修制度化。清朝、~时期,对修志均有详细的规定和明确的要求。如雍正时规定各州县每六十年一修;~时期规定省志三十年一修,县志十五年一修。虽然在实际执行中并不一致,有的相距五六十年,有的相距七八十年甚至一、二百年,但由于历代政府的重视,各地方志普遍编修,绝大多数地方的方志一修再修,连续编修两三次以上的省府州县志不下半数,甚至四修、五修或更多次数。如上海县志,明清两朝共有十三修;云南省志,明清时共有二十四修;江苏常熟县志明代修有七次,清朝修有十三次,方志续修的传统得以延续下来。由此可见,连续不断地纂修志书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传统和地方上的一件大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上任何一种形式图书的纂写,在时间的连续长久性方面都不能与地方志相提并论。地方志书编修的连绵不断,使得方志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而言,其形式不仅越演越精,而且志书的内容和体例也存在着连续性和继承性,使得我们得以了解和考察一地各个历史时期内的方方面面及不同时代一地志书的编纂特点。地方志书之所以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方志所具有的连续性特征。方志的连续性,是各地在多个历史时期的各方面资料得以全面、系统、完整地保存下来。

(4)资料性。资料性是地方志作为一种著述的本质属性,是地方志的生命所在。地方志之所以历时两千余载,一直延续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珍贵难得的资料。地方志编纂宗旨不是探索、研究事物发展规律,而是需要客观、全面地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反映它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点。资料性决定了方志的功用和价值,从而决定了修志的目的。历代方志编纂者要求资料的真实可靠,选择精当,反对虚妄怪诞。

地方志多以官修为主,由地方官员主持修纂。因此,地方官员便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对修志工作提供种种便利,使得修志人员得以获见或接触到一般人难以获得的地方文献。如政府案牍、地方文献、金石碑刻、谱牒家传、统计报表、诗文信札及实地调查、采访、测绘等等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程度高。方志编修采取的写作方法是“横排竖写,以类系事”的记述性文体,行文遵从“述而不论”,寓是非于资料记述之中。为了志书可裨实用,历代修志者对方志的资料要求很严格。再者,方志编修者多是本地人,本地人记本地事,较为准确,且时间相距不远,易于考究,这就更提高了方志的资料准确性和参考价值。正是由于志书具有翔实、可靠的丰富资料,历代方志才成为不可替代的经世致用之作。

正是由于方志的四个基本特征,才使得方志区别于其他著述形式,自成体系。在论及方志的基本特征是,还有人提出方志具有时代性、兼容性、文化性等其他特征。

4.新方志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编纂社会主义新志的工作被提到议事日程。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山东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祝晨提出了“早早动手编纂地方志”的意见,并提出重点先编县志的建议。1956年,xx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将编修地方志列为20个重点项目之一,计划10年内全国大部分县市编出新方志。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国家档案局共同组建了中国地方志小组,具体指导全国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是年,湖北省成立省地方志编修委员会,主持编辑各县市简志,并发《湖北县(市)简志凡例》。1957年2月,山东省开始修志活动,成立了省地方志资料征集委员会。11月,中共湖南省委决定编修《湖南省志》。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上倡议全国各地修志。8月,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系统整理县志。10月,中国地方志小组起草了《新修地方志体例(草案)》。到1960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530多个县建立了修志机构,其中250多个县编出了初稿。

1961年3月,中国地方志小组公布了《新修地方志提纲(草案)》,提出新修地方志除前言、概况外,分设政治斗争、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政治工作、民情风俗习惯、宗教、名胜古迹、人物8个门类。1963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批转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呈报的《关于编写地方志工作的几点意见》,提出要建立审阅制度,控制出版发行,“只要经过审查,在政治上、保密上确无问题以后,方可以印出样本,送请审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方志编修工作,尚未系统开展修志活动的地方,应积极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供以后编修新志作准备;建议各级党委宣传部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和检查,各地档案馆应积极参与修志活动,为修志部门收集资料提供方便。然而正当全国修志活动逐步开展之际,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也已建立的修志机构便处于瘫痪状态,继之撤销,全国的普修新志工作也被迫中断。

这一时期的志书,多书还属初稿或内部参考的油印品,公开出版者尚属少数。一般都记载当地的自然、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名胜、风俗、人物等内容,着重反映当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和解放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由于历史的原因,此期的志书过多地记载了阶级斗争,在资料方面亦存有不实之处。加之当时对方志编修缺乏经验,修志队伍未经过专业培训,故所编的志书较为粗糙,史志混淆,体例不精,文风不一,宣传色彩较多,影响了方志的质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进行“四化”建设,需要总结和借鉴历史的经验,需要认识和把握国情和地情。作为地情载体的地方志,自然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1978年,中共湖南省委决定恢复《湖南省志》的编纂工作,并于次年8月率先成立省志编纂委员会,重新开始编修《湖南省志》。1979年5月,山西临汾市李百玉以《县志应续订重修》为题,投书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光明日报》,建议在全国开展修志工作。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始后,他又将原文改题为《建议续修县志》再次投寄大会秘书处。7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李百玉建议修志的信上批示:“大力支持在全国开展修志工作。”自此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普修新志的活动。1980年1月,黑龙江省《呼玛县志》内部印行。尽管人们对它按时期记事的编排形式有所非议,但它是80年代所修的第一部新县志。

1980年2月,xx指示各地“编史修志,为历史研究服务”。4月,在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上,胡乔木代表中共中央书记处到会作重要讲话,指出:“地方志的资料要收集,要保存,要研究。过

去,一个县有县志,一个府有府志,一个省有省志。我们国家有这个修地方志的历史传统,今天我们要继承这个传统……我们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去编写方志……可是,现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停顿状态,我们要大声疾呼,予以提倡”。是年,中国地方史研究会筹备小组成立,湖北、山西、上海、贵州等省市相继成立了史志编委会或省志编写筹备组。1981年,黑龙江、云南、广西、四川、河南、安徽、河北等省和太原、贵阳、济南、郑州、哈尔滨等省会城市相继成立修志机构。1981年7月25日至8月1日,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在太原召开。会议通过了《给党中央、xx的建议书》,原则通过了《关于新省志、新市志、新县志编纂方案的建议(草案)》等文件,这是有史以来的首次全国方志学术会议。至1983年初,全国已有15个省(区)、44个地区、53个市、1003个县建立了修志机构,开展修志工作。鉴于全国地方志工作已在全国普遍进行,1983年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中央书记处呈递了《关于恢复地方志小组工作的请示报告》。经中央同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于4月8日成立,具体负责领导全国的修志工作。1985年4月19日,xx办公厅转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的报告》。同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成为本届修志工作的第一个具有法规性质的条例,使修志工作有所遵循。到1990年除~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修志机构。1996年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之后,~也建立了修志机构。与此同时,xx各部委局也都有相应的修志机构或史志机构。

经过20余年的辛勤努力,新编地方志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着鲜明的特点:

(1)新志普修面广。不仅省市县各级行政单位负有修志任务,其他部门或系统也开展了修志工作。如水电部自1982年即开始了我国江河水利志的编修工作,并于1984年在中央各部委中率先成立了“中国江河水利志研究会”,负责编写江河水利志的组织和研究工作,同时成立了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等志的编纂委员会。1983年1月,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也联合行文发出《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戏曲志的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地方戏曲志分卷的纂写工作。其他如交通部系统开展了中国交通史志的编写工作,科委、科协系统成立了“中国科技史学会地方科技史志研究会”,教育系统成立了“全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分别组织和指导全国各地的科技史志和教育史志的编写工作。1997年以后,又陆续有《中国煤炭志》、《中国科技志》、《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志》、《中国烟草通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志》等全国性的部门行业志编修和出版。这些部门志、行业志的编修,对本部门、本行业的发展沿革作了系统的调查,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2)机构组织健全。

(3)有统一的修志条例供各地参照执行。

(4)注重人才的培训和理论的研讨。

(5)创造并坚持了志稿评审制度。

二、方志的体例

人们评价一部志书的优劣和得失,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论其体例,是否符合志书的要求,能否很好地表现志书的特征和内容。但是志书的体例是什么呢?古人对此虽论述较多,但论述多零散而不成系统。或以体例而言篇目,或以体例论体裁,或以体例述志书的语言文字,或以体例评志书的类目设置,都没能给志书的体例下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随着方志编修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方志理论的不断探讨,大家普遍认识到所谓的志书体例就是志书区别于其他著述形式的整体表现形式,它具体体现在志书的类型、篇目、体裁、章法、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

1.方志的结构

方志的结构是指方志各部分的构成,即志书的篇目编排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平列诸目体。或称为平分列目体、无纲并列体,简称为平目体。这种结构形式是将志书内容分为若干类,各类目相互独立,平行排列,无所统属。从总体而言,联系松散,很难使志书篇目成为一个完整、科学的系统,各门类之间彼此的相互影响和逻辑关系很难得以反映。因此,平列诸目体的志书是一种不成书的篇目形式,宋元以前应用较为普遍,直至清代中叶仍较为流行,清中叶以后这类体式的志书逐渐减少。但由于这种体式结构简单,比较适合内容单

一、字数较少的志书。~时期也有部分志书采用平列诸目体。新方志也有借鉴这种体式的,如1985年出版的江西《玉山县志》。

(2)纲目体。这种体式的篇目结构,是先设置总纲(亦称大类),各纲之下再细分若干小目,目以纲聚,以纲统目,故称之为纲目体,又称门目体、分纲列目体。纲目体式的优越性是分类醒目,眉目清晰,纲举目张,便于查阅。纲目体志书是中国地方志篇目形式趋于成熟的表现。志书内容增多,纲目体也不断发展,明清志书多采用此类形式。这类形式又可分为以政区为纲、以事类为纲和政区、事类混合为纲等。

(3)纪传体。又称史志体,系仿正史纪传体史书而成。以纪、表、志、传记述、考、录、略、谱等为大类,然后再立纲分目编排志书形式。最早采用此体的是南宋周应合编撰的《景定建康志》。这种体式的产生,是在正史影响不断扩大,史学理论不断向方志编修实践渗透的结果,它标志着方志学学术地位的提高。

(4)政书体。这种体式是采用典章制度的史书体例编修志书。政书体志书的篇目结构,借鉴和运用史书这一体例,注重实用,多记载地方政事典章,分纲列目,分类记述。这类体式是明代弘治年间周瑛、黄仲眙纂的《兴化府志》所创,在篇目设置上定吏、户、礼、兵、刑、工为六纪。明代正德年间的《漳州府志》也以此分为六大类。清代仅章学诚所拟三书中有此分类。

(5)三宝体。这种体式的篇目设置是以《孟子》所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来作为分类依据的,是先设置土地、人民、政事三大类,各门类之下再设子目,又称总纲系目体。三宝体志书结构过于简单,难以包括一地纷杂的社会现实,因此流行不广。三宝体虽不盛行,但明清、~时期各代都有仿例。如明代唐枢、张应雷纂《湖州府志》,~《静海县志》等。

(6)编年体。

国面临水利志的续修,为了修出更好的志书,需要总结以往的经验。

第三篇:关于方志编纂的几个基本问题

文章标题:关于方志编纂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方志概说

方志是地方志书的总称,是系统记载各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状况,或某一项、某一范围的重要文献典籍。方志以其所载信息量大,堪补史书之阙,具有存史资治、利国益民的功能。因为它源远流长,亘贯古今,延续不衰,卷帙浩繁,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

宝库中的瑰宝。方志作为社会文化产物,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经过历代人们的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而逐渐演进成今天各种形式的方志。

1.方志的名称

方志起源于何处,这是古今历史学家和方志学家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今天,仍是众说纷纭,有的主张渊源于《禹贡》,有的认为导源于《山海经》,有的认为起源于《周官》,有的认为始自《越绝书》、《吴越春秋》或《华阳国志》。有源于古史说、地理说、两汉地记说、多源说等。由于方志发展自身特点使然,历史上方志的名称歧出纷纭,别称种种。除常用“记”、“书”、“典”、“考”、“鉴”、“览”代替“志”字外,偏重地理者常以“地记”、“地理”、“沿革”、“图经”、“图说”、“图志”等名之,偏重掌故的常以“典”、“故”、“掌故”等名之,偏重文征的常以“文献略考”、“文献征略”、“文献撮要”、“备征志”等名之,偏重丛谈的常以“丛载”、“拾遗”、“琐志”等名之,内容简略的方志常以“要”、“略”、“概览”等名之。

中国地方志名称繁多,历朝历代各地普遍编修,同一省府州县的志书先后叠出,为了区别不同时限所修的志书,又出现多种方志名称和标法:一是冠以纂修者的姓名;二是标名纂修的朝代和年号;三是以纂修的次序和联系标注,如首次修有“鼎修”、“创修”、“初志”等字样,重修、续纂加“重修”、“重纂”、“续修”、“续志”等字样,再次修纂加“再续”、“重续”等字,相对于前志、后志加“后”字,相对于旧志则加“新修”、“新”字;四是以政区的别称或用古地名标明,如苏州别名为姑苏,又旧为吴郡,所以有《姑苏志》、《吴郡志》,扬州称广陵而有《广陵通典》等。

2.方志的类别

方志不但有众多的名称,而且有较多的种类,方志的种类是随着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方志事业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增多的。方志按其记述内容,可分综合性、专业性两大类。

综合性的方志按其记述的地域范围,可分为全国性的总志、省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旗志、卫所志、土司志、盐井志、边关志、岛志、都邑志、乡镇志等。

专业性的方志是专门记载某一事项或某一范围内事物的方志。如记述名山的称“山志”,记述水体及水利的称“水志”,记述物产的称为“方物志”,记述风土人情的为“风土志”,记载名寺、古刹的为“寺观志”,记载金石碑刻的为“金石志”,记载风景名胜的为“名胜志”,记载园林花木的“园林志”和“花木志”,记载第宅民居的为“第宅志”,记载历史人物的为“人物志”,记载历史文献、邑人著述的为“艺文志”,记载墓葬的为“冢墓志”。

3.方志的基本特征

根据我国地方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方志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区域性,或称地域性,这是方志的首要特征。一方面,地方志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空间范围,以特定地情为研究对象,并以地方的特征命名志书。我国现存的8000余种旧志和80年代以来编纂的新志,无论是一统志、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市志、盟志、区志、乡镇志,还是专门记载山水、古迹、寺观、祠墓、书院等专志,或是新修的地理志、经济志、文化志、教育志、人物志等,都是按照一定的区域为记述范围的。其所指内容无不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在长期的修志实践中,还逐渐形成了凡与本单位区域毫不相干的人和事概不入志的传统。凡“越境而书”,或借外人以为桑梓生色的做法,均为修志大忌。另一方面,方志的内容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我国领土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建置沿革、资源物产、风土民情、方言、文化、经济生产,均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如仅凭全国性的史书、总志,则很难包容,地方志却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方志既是以一定的地域空间来记述一方乡土的全面情况,无论在志书的篇目结构安排,还是在内容剪裁等方面,总是力图突出那些能够反映本地区特色的内容,甚至不惜浓加笔墨。至于现在所修的新编方志,更无不继承这一传统,极力反映地方特色。

(2)综合性。地方志是地情性书籍,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内容涵盖地方的百科各业,举凡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各门类应有尽有,甚至那些细小而有意义的奇闻异事也有收录。志书内容涉及范围之广泛,门类设置之繁富,在中国各类史籍中无一能逾之者。从方志萌芽之始,到最终发展成今日的方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方志的变化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志

书的内容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日渐丰富,门类不断增多和变化。就今观之,这种发展状态仍呈有增无减的趋势。志书内容综合、广泛的特征,除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生活日渐丰富多彩,也表明志书的体裁和内容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的演进变化密切相关的。因此,志书才能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最终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地方著述形式。历代志书无不以搜罗资料广泛,记述详备为宗旨,在反映一地自然、社会等方面,也总是力求“全而不漏”、“详而无阙”。因此,综合性是方志的另一显著特征。

(3)连续性。方志的连续性表现为编纂的连续性和内容、形式的连续性。宋代以前,地方志书经历了地理书、郡书、都邑簿、地志、图经、图志等形式,在它的这一起源和雏形阶段,编纂的连续性还不明显。因此,宋代以前,“州县移易,其书遂废”。宋代方志开始有“沿革”一门,即后志保存前志的内容,又增加了许多新的事物。宋代续修的方式为后人所继承,但宋元方志不同于后者的一个特点是,新志成而旧志废,因此宋元时期编纂的志书留存下来的很少。

从明代开始,改变以前的传统,前志不废,后志为续,逐渐使方志续修制度化。清朝、民国时期,对修志均有详细的规定和明确的要求。如雍正时规定各州县每六十年一修;民国时期规定省志三十年一修,县志十五年一修。虽然在实际执行中并不一致,有的相距五六十年,有的相距七八十年甚至一、二百年,但由于历代政府的重视,各地方志普遍编修,绝大多数地方的方志一修再修,连续编修两三次以上的省府州县志不下半数,甚至四修、五修或更多次数。如上海县志,明清两朝共有十三修;云南省志,明清时共有二十四修;江苏常熟县志明代修有七次,清朝修有十三次,方志续修的传统得以延续下来。由此可见,连续不断地纂修志书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传统和地方上的一件大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上任何一种形式图书的纂写,在时间的连续长久性方面都不能与地方志相提并论。地方志书编修的连绵不断,使得方志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而言,其形式不仅越演越精,而且志书的内容和体例也存在着连续性和继承性,使得我们得以了解和考察一地各个历史时期内的方方面面及不同时代一地志书的编纂特点。地方志书之所以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方志所具有的连续性特征。方志的连续性,是各地在多个历史时期的各方面资料得以全面、系统、完整地保存下来。

(4)资料性。资料性是地方志作为一种著述的本质属性,是地方志的生命所在。地方志之所以历时两千余载,一直延续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珍贵难得的资料。地方志编纂宗旨不是探索、研究事物发展规律,而是需要客观、全面地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反映它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点。资料性决定了方志的功用和价值,从而决定了修志的目的。历代方志编纂者要求资料的真实可靠,选择精当,反对虚妄怪诞。

地方志多以官修为主,由地方官员主持修纂。因此,地方官员便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对修志工作提供种种便利,使得修志人员得以获见或接触到一般人难以获得的地方文献。如政府案牍、地方文献、金石碑刻、谱牒家传、统计报表、诗文信札及实地调查、采访、测绘等等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程度高。方志编修采取的写作方法是“横排竖写,以类系事”的记述性文体,行文遵从“述而不论”,寓是非于资料记述之中。为了志书可裨实用,历代修志者对方志的资料要求很严格。再者,方志编修者多是本地人,本地人记本地事,较为准确,且时间相距不远,易于考究,这就更提高了方志的资料准确性和参考价值。正是由于志书具有翔实、可靠的丰富资料,历代方志才成为不可替代的经世致用之作。

正是由于方志的四个基本特征,才使得方志区别于其他著述形式,自成体系。在论及方志的基本特征是,还有人提出方志具有时代性、兼容性、文化性等其他特征。

4.新方志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编纂社会主义新志的工作被提到议事日程。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山东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祝晨提出了“早早动手编纂地方志”的意见,并提出重点先编县志的建议。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将编修地方志列为20个重点项目之一,计划10年内全国大部分县市编出新方志。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国家档案局共同组建了中国地方志小组,具体指导全国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是年,湖北省成立省地方志编修委员会,主持编辑各县市简志,并发《湖北县(市)简志凡例》。1957年2月,山东省开始修志活动,成立了省地方志资料征集委员会。11月,中共湖南省委决定编修《湖南省志》。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上倡议全国各地修志。8月,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系统整理县志。10月,中国地方志小组起草了《新修地方志体例(草案)》。到1960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530多个县建立了修志机构,其中250多个县编出了初稿。

1961年3月,中国地方志小组公布了《新修地方志提纲(草案)》,提出新修地方志除前言、概况外,分设政治斗争、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政治工作、民情风俗习惯、宗教、名胜古迹、人物8个门类。1963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批转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呈报的《关于编写地方志工作的几点意见》,提出要建立审阅制度,控制出版发行,“只要经过审查,在政治上、保密上确无问题以后,方可以印出样本,送请审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方志编修工作,尚未系统开展修志活动的地方,应积极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供以后编修新志作准备;建议各级党委宣传部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和检查,各地档案馆应积极参与修志活动,为修志部门收集资料提供方便。然而正当全国修志活动逐步开展之际,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也已建立的修志机构便处于瘫痪状态,继之撤销,全国的普修新志工作也被迫中断。

这一时期的志书,多书还属初稿或内部参考的油印品,公开出版者尚属少数。一般都记载当地的自然、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名胜、风俗、人物等内容,着重反映当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和解放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由于历史的原因,此期的志书过多地记载了阶级斗争,在资料方面亦存有不实之处。加之当时对方志编修缺乏经验,修志队伍未经过专业培训,故所编的志书较为粗糙,史志混淆,体例不精,文风不一,宣传色彩较多,影响了方志的质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进行“四化”建设,需要总结和借鉴历史的经验,需要认识和把握国情和地情。作为地情载体的地方志,自然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1978年,中共湖南省委决定恢复《湖南省志》的编纂工作,并于次年8月率先成立省志编纂委员会,重新开始编修《湖南省志》。1979年5月,山西临汾市李百玉以《县志应续订重修》为题,投书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光明日报》,建议在全国开展修志工作。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始后,他又将原文改题为《建议续修县志》再次投寄大会秘书处。7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李百玉建议修志的信上批示:“大力支持在全国开展修志工作。”自此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普修新志的活动。1980年1月,黑龙江省《呼玛县志》内部印行。尽管人们对它按时期记事的编排形式有所非议,但它是80年代所修的第一部新县志。

1980年2月,国务院指示各地“编史修志,为历史研究服务”。4月,在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上,胡乔木代表中共中央书记处到会作重要讲话,指出:“地方志的资料要收集,要保存,要研究。过去,一个县有县志,一个府有府志,一个省有省志。我们国家有这个修地方志的历史传统,今天我们要继承这个传统……我们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去编写方志……可是,现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停顿状态,我们要大声疾呼,予以提倡”。是年,中国地方史研究会筹备小组成立,湖北、山西、上海、贵州等省市相继成立了史志编委会或省志编写筹备组。1981年,黑龙江、云南、广西、四川、河南、安徽、河北等省和太原、贵阳、济南、郑州、哈尔滨等省会城市相继成立修志机构。1981年7月25日至8月1日,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在太原召开。会议通过了《给党中央、国务院的建议书》,原则通过了《关于新省志、新市志、新县志编纂方案的建议(草案)》等文件,这是有史以来的首次全国方志学术会议。至1983年初,全国已有15个省(区)、44个地区、53个市、1003个县建立了修志机构,开展修志工作。鉴于全国地方志工作已在全国普遍进行,1983年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中央书记处呈递了《关于恢复地方志小组工作的请示报告》。经中央同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于4月8日成立,具体负责领导全国的修志工作。1985年4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的报告》。同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成为本届修志工作的第一个具有法规性质的条例,使修志工作有所遵循。到1990年除西藏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修志机构。1996年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之后,西藏也建立了修志机构。与此同时,国务院各部委局也都有相应的修志机构或史志机构。

经过20余年的辛勤努力,新编地方志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着鲜明的特点:

(1)新志普修面广。不仅省市县各级行政单位负有修志任务,其他部门或系统也开展了修志工作。如水电部自1982年即开始了我国江河水利志的编修工作,并于1984年在中央各部委中率先成立了“中国江河水利志研究会”,负责编写江河水利志的组织和研究工作,同时成立了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等志的编纂委员会。1983年1月,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也联合行文发出《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戏曲志的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地方戏曲志分卷的纂写工作。其他如交通部系统开展了中国交通史志的编写工作,科委、科协系统成立了“中国科技史学会地方科技史志研究会”,教育系统成立了“全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分别组织和指导全国各地的科技史志和教育史志的编写工作。1997年以后,又陆续有《中国煤炭志》、《中国科技志》、《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志》、《中国烟草通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志》等全国性的部门行业志编修和出版。这些部门志、行业志的编修,对本部门、本行业的发展沿革作了系统的调查,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2)机构组织健全。

(3)有统一的修志条例供各地参照执行。

(4)注重人才的培训和理论的研讨。

(5)创造并坚持了志稿评审制度。

二、方志的体例

人们评价一部志书的优劣和得失,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论其体例,是否符合志书的要求,能否很好地表现志书的特征和内容。但是志书的体例是什么呢?古人对此虽论述较多,但论述多零散而不成系统。或以体例而言篇目,或以体例论体裁,或以体例述志书的语言文字,或以体例评志书的类目设置,都没能给志书的体例下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随着方志编修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方志理论的不断探讨,大家普遍认识到所谓的志书体例就是志书区别于其他著述形式的整体表现形式,它具体体现在志书的类型、篇目、体裁、章法、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

1.方志的结构

方志的结构是指方志各部分的构成,即志书的篇目编排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平列诸目体。或称为平分列目体、无纲并列体,简称为平目体。这种结构形式是将志书内容分为若干类,各类目相互独立,平行排列,无所统属。从总体而言,联系松散,很难使志书篇目成为一个完整、科学的系统,各门类之间彼此的相互影响和逻辑关系很难得以反映。因此,平列诸目体的志书是一种不成书的篇目形式,宋元以前应用较为普遍,直至清代中叶仍较为流行,清中叶以后这类体式的志书逐渐减少。但由于这种体式结构简单,比较适合内容单

一、字数较少的志书。民国时期也有部分志书采用平列诸目体。新方志也有借鉴这种体式的,如1985年出版的江西《玉山县志》。

(2)纲目体。这种体式的篇目结构,是先设置总纲(亦称大类),各纲之下再细分若干小目,目以纲聚,以纲统目,故称之为纲目体,又称门目体、分纲列目体。纲目体式的优越性是分类醒目,眉目清晰,纲举目张,便于查阅。纲目体志书是中国地方志篇目形式趋于成熟的表现。志书内容增多,纲目体也不断发展,明清志书多采用此类形式。这类形式又可分为以政区为纲、以事类为纲和政区、事类混合为纲等。

(3)纪传体。又称史志体,系仿正史纪传体史书而成。以纪、表、志、传记述、考、录、略、谱等为大类,然后再立纲分目编排志书形式。最早采用此体的是南宋周应合编撰的《景定建康志》。这种体式的产生,是在正史影响不断扩大,史学理论不断向方志编修实践渗透的结果,它标志着方志学学术地位的提高。

(4)政书体。这种体式是采用典章制度的史书体例编修志书。政书体志书的篇目结构,借鉴和运用史书这一体例,注重实用,多记载地方政事典章,分纲列目,分类记述。这类体式是明代弘治年间周瑛、黄仲眙纂的《兴化府志》所创,在篇目设置上定吏、户、礼、兵、刑、工为六纪。明代正德年间的《漳州府志》也以此分为六大类。清代仅章学诚所拟三书中有此分类。

(5)三宝体。这种体式的篇目设置是以《孟子》所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来作为分类依据的,是先设置土地、人民、政事三大类,各门类之下再设子目,又称总纲系目体。三宝体志书结构过于简单,难以包括一地纷杂的社会现实,因此流行不广。三宝体虽不盛行,但明清、民国时期各代都有仿例。如明代唐枢、张应雷纂《湖州府志》,民国《静海县志》等。

(6)编年体。是仿照《春秋》、《竹书纪年》、《资治通鉴》等编年体史书,纵向记述一地历史与现实的篇目体式。这种篇目也可以说是平目体的一种特殊形式,不是横分门类,而是以时间为线。明清、民国时期均有此种体式的志书。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编的《盂县人民县志》和1980年版的《呼玛县志》等极少数志书采用了编年体,一般都不采用编年体。

(7)经纬体。又称两部体,是指在篇目结构过程中,先经志书分为两大部类,部类之下再设各志的体式。明代〔嘉靖〕《广平府志》,首创此体式。

(8)三书体。这种体式的倡导者是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他主张方志立“三书”,即志、掌故、文征。其中“志”是著述体,“掌故”和“文征”为编纂体。这种体式的特点是以志、掌故、文征为总纲,志是方志的主体,方纪传体的正史,下设纪、谱、考、传等四体;掌故为历代的会要、会典,辑录保存地方政府颁布的典库制度和档案材料,按类编选,与志相辅;文正是一个地方文献的专辑,包括奏议、征实、论说、金石等原始资料。

(9)章节体。是指以章节为层次编排内容的篇目结构形式,主要是受西方著作体裁的影响,在长期的修志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成,大致产生的年代为清末民初。其篇目层次一般在三级及三级以上,新方志由于门类分得较细,有的层次可达六七级。根据划分层次的多少,章节体又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章节(目)式,多风行于民国;二是编章节目式,民国时期即有采用,新方志大多采用。根据篇目设置结构层次,章节体又可分为大编式、中编式、小编式。

另外,从方志记述的时间断限上划分,又可分为通纪体和断代体。第一届新方志大多采用的是通纪体。

2.方志的体裁

方志的体裁,是指志书用来记述各类事物的文字表现形式。随着修志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和修志理论的日益发展,为适应表现各种内容的需要,方志逐渐形成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几种形式。

(1)述。“述”即指概述,是对一地全面情况和事物、历史和现状的概括介绍。它是由古代志书中每一分志前面的志序、序例等发展而来,最早见于民国时期黄炎培编纂的《川沙县志》。概述内容一是说明本卷概要,二是阐明义例。志书之首和各分志之前都可写概述。全志的概述犹如一地历史和现状的鸟瞰图,内容包括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分志所记载的各个方面。分志的概述又称为小序,或不加标题而直接写下来,用精炼的语言勾画出一事物发展的基本轮廓。

概述居于志首,是志书的总纲。一般来说,方志的概述均独立成篇,它以简要的文字,梗概全貌,简述发展,记其变化,揭示规律,从而勾勒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系统的轮廓。概述纵述历史,横陈现状,可以述中有议,议中有述,使事实和议论浑然一体,瞻前顾后,由现状展望未来,既引起阅读兴趣,又给人以精神鼓舞。现在全国已经出版的几千部志书,普遍设置了“概述”,概述的理论研究也逐步趋向成熟,概述的编纂实践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通过理论研究和编纂实践,人们对方志设置概述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越来越明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概括大要,概括全书,统率全局,把全志的大势大略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客观总体,形成高屋建瓴之势;二是贯通全志,把志书所记述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互相贯通;三是能够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方志各门类诸多事物之间以及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彰明因果,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四是能够导引阅读,人们阅读概述,可以对志书有一个总体认识。

(2)记。志书的记体是指志书中的大事记体裁而言,它是借鉴古代编年体史书而成。大事记是按时期顺序记载本地的大事,为全书之经。大事记有利于克服各分志横排带来的结构松散的弱点,使志书的整体结构更加谨严。大事记作为地方志的一个组成篇目始于南宋曹叔远编纂的《永嘉谱》,此志24卷,分年谱、地谱、人谱、名谱四编,其年谱记载建置沿革诸大事,并以编年记之,是为方志有大事记之发端。此后,南宋高似孙编纂的《剡录》,卷一列有县纪年,以时间为经,以史实为纬,记载全县历代发生的大事,后世志书多效法之。明清、民国时期采用记体的志书已极为普遍,新方志也普遍采用了大事记的篇目。

记体有两大特点:一是编年记事。完全按照年月日排列诸事,纵向展开,脉络清楚,容易收到因果彰明之效;二是事要文简。记录事件为一方大事、要事,择要而录。记体列于志首,其作用体现在:全志之经,有导引作用,可拾遗补缺。记体类型主要有:编年体、分类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新方志的“大事记”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内容上要求科学、准确。以编年体为主,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在纵的方面贯通古今,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在横的方面,包括历史和现实中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大事、要事。“大事记”可以使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历史及其发展,有一个纵贯古今的了解,从宏观上获得全局性的认识。

(3)志

志体是指专记单项事物的各个分志体裁而言,方志发展的多源性和源远性,使方志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形式体裁的地方志书。早期方志多囿于地理之书,魏晋南北朝时期地记盛行,形式多样,涉及方面广,开始出现专取社会一个侧面的专志。隋唐、北宋盛行图经,是典型的图、志兼括之体。两宋以来随着方志的定型,志书的内容日渐综合,明确区分不同体裁形式的志书日渐增多。现今意义上的“志体”,可谓是从史籍中的书志体演变而来,司马迁作《史记》,把典章制度和其他专项内容以类划分,列为八书,开创了专志的体例。民国年间,一方面继承旧志传统,一方面又增设实业、工程、交通等专志,翔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全貌。这都充分说明,专志是随着方志的发展而发展,更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日益增多。它的内容从自然到社会,政治到经济,文化到科技,分门别类,无所不包,专志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专志是一种专门性质的著述,就其性质而言,专志除具有方志的科学性、现实性、资料性这个共性特点外,还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它有反映本专业的专门体力和专门内容,即:反映本专业的基本面貌,体现某个专业的特殊发展规律,由专业人员编纂,为专业发展服务。专志这种独特的个性,是人类进步、科学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产物,又是方志体例日益完备、不断发展的结果。

志体的体裁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依事直叙。志体以叙事为主,属记叙文体。志书记事是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的顺序直书其事,以文直事核为要,不以雕饰为工,文辞则崇尚质朴无华;二是述而不作。志体虽属记叙文体,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志体形成了与一般记叙文体不同之处。一般记叙文为了提高表述效果,常常要进行议论或抒情。但志书叙事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抒情怀,也不允许夹叙夹议,进行一些空洞说教。但是,这并不是说志体叙事毫不动情,又无观点,而是讲观点的表述和情感的抒发,应该严格恪守“述而不作,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的原则。

(4)传。传是指人物传,专记对当地社会历史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分为大传、小传、合传、类传、附传等。传体的特点是:志传详于史传,要求反映人物生平完整;褒贬见于人物行事。人物立传直接关系到对所传人物的历史评价,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传记体人物的褒贬无外乎两种方法,一是论赞并出,以表评价;二是对人物褒贬见于人物行事。有人认为志有褒无贬是不正确的,写人物不可能不带爱憎观点,志传要求这种观点不是泛泛空论,而是通过对人物具体行事的记述,将人物的功过是非表示清楚,正所谓“据事直书,善否自见”。

今天编纂新人物志,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其政治作用主要体现在:具有严格的历史性。历史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对人物的评价,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要看其主流,看其发展,看其一生的全过程,选取最能反映人物一生的本质特征的主要事迹和典型事件去表扬人物;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新方志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先进模范人物,为他们树碑立传,以此宣扬人民的伟大力量、人民的闪光思想、人民的聪明才智、人民是真正的主人。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生动的教材。把家乡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业绩载入志书,会使人们振奋精神,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之情。

(5)图。图的起源很早,图经是地方志书的早期形式。宋代方志定型以后,虽说图的分量有所减少,文字渐多,但无不附图,明清时期的志书更是有志必有图。但明国以前的志图多采用中国传统的画法,用的是计里画方,或什么限制全无的直观绘图法。因此,科学性和准确性都较差。民国以后,这种形势有所改观。1929年,民国政府内政部颁布的《修志事例概要》即指出:“旧志舆图多不精确,本届志书舆图,应由专门人员以最新科学方法绘制精印,订列于册,以裨实用。”另外,还规定:“各省志书,除每县市应有一行政区域分图外,并须将山脉、水道、交通、地质、物产分配(布)、雨季分配、雨量变差、气候变差,以及繁盛街市、港湾形势、名胜地方,分别绘制专图,编入汇订。”又规定:“各地方重要及特殊方物,均应将原物摄制影片编入,并详加说明以资考证。”可见,民国时期绘图法更趋向科学和准确,志图已包括地图、绘图、照片三种形式,又较以前志图类型有所扩大,并增加了统计图表,注意到对先进的制图科学及技术手段的采用。志图类型主要包括:地图类、统计图类、照片类、插图类。图体的特点概括起来:一是形象直观,二是图文互著。

新方志各专业志都有适量的图。如地理志应有疆域政区图、山川图、交通图、气候图、土壤图、物产图、矿产图、水文图、降水图和各种图片。文物志应有关于名胜古迹和各种文物的照片、图画、拓片等。图不单独立卷,疆域政区图列于卷首,其他图根据内容,插入有关章节或集中编排。新方志要恰当地运用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插图要精选,数量要少而精,图要与志书的内容密切相关,说明文字要准确,能起到“图以明文”的效果。插图的位置要适当,如系某一史料的附件或某一方面内容的反映,图应置于同类文字之间或之后。若为反映全地区面貌的地形图、行政区划图等,则应方之志书之首。有的志书将所有图片全都集中于书首,那就显得生硬呆板,其效果也不好。图片的绘制要有特色,采用的照片从拍摄位置分,有地面照片、航空照片和卫星照片等。

图的编制一般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即确定制图内容,列出制图提纲,搜集制图资料,选择图的形式,确定制图的比例,绘制图形的底版,然后确定图在书中的分布位置。所制图要形式多样,图面整洁,美观大方。

(6)表。民国以前的志书对表的采用,多局限于沿革、人物或年表之类。到民国时,表体记事内容有了新的扩展。不仅增加了各类统计图表,而且强调直属各门类都应注意对表体的采用,反映了近代统计学科的发展对方志编纂的影响。志书中常见的表体有:年表、人物表、物产表、著作表、统计表。表体的特点是:概括简明,提纲携领、眉目清晰。表的使用,具有文字不能详尽表达的功能。第一,各种形式的表在志书中的依次排比,可增强科学性和资料性,为总结经验、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提供资料和依据;第二,表的恰当运用,能使志书某些内容化繁为简、节省文字;第三,在志书的经济诸编中运用表的形式,更能起到以类系事的作用。表的运用,新方志多见于制作沿革表、历届领导人员表及各类人物表,各类经济、文化事业统计表、一览表、分析表、升降表、对比表等。表的制作,为能准确反映事物的量变,必须符合这样的要求,即表的式样一定要科学精致,简单明了;表体要有纵横标目,内容准确无误,防止差错遗漏和资料不实。

(7)录。录是指附录,指志尾附载的有辑录价值的资料或文献。附录是志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附录能帮助加深理解正文,便于查考,增加志书的使用价值。设置附录的主要目的是要保存资料,以起到存史的作用。

3.方志的文体

志书有自己特定的文体。它不同于文艺文体,不同于议论文体,不同于公文文体,不同于科教文体,也不同于新闻文体,和一般历史著述即所谓的史体也有某些差异。

(1)区别于文艺文体

文艺作品允许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故事和人物,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人物刻划和景物描写,同时要用衬托、渲染、夸张、想象等多种文艺表现手法,塑造各种艺术形象。

方志记述的是历史事实和现状,以及事物的发展过程,它以真实为生命,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和些许的虚假,也不允许有所谓“合理想象”。它要求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真实地、客观地记述事物,对所记载的内容要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考验。方志不采用文学描写手法。

(2)区别于议论文体

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以理服人,启发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认识。议论文具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提出要证明什么,论据回答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去证明。

方志的原则是“述而不论”。观点不能靠发议论,不能由作者以论点方式明确提出,而必须靠史料说话。修志者对客观状况所持的观点和倾向性,应在事实的记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寓褒贬于事实之中。方志只能靠大量的、真实的、经得起检验的资料来记实,不能用引证明人言论或科学的公理、定律等作论据。方志的重点在“记”,以资料取胜,而不能杂以评论,进行论证。方志应通过大量的确凿的事实,让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结论。当然可以有“画龙点睛”之笔,但要恰到好处。

(3)区别于公文文体

公文文体包括命令、指示、批复、通知、总结、报告、计划和法律文书等。志体不同于公文文体,不要把志书写成总结。总结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总结大致由三部分内容构成:总结的名称、总结的正文、总结的署名和日期。正文部分是总结的主体,一般要说明情况,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措施。方志的写作方法和工作总结不同,方志重在记实。虽然也要体现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但不能象写总结那样,由执笔者总结几条经验,在开列几条教训。经验、教训必须寓于事实的记述之中。

(4)区别于科学文体

科教文体如教材、讲义等,是系统、完整地向学生讲授各类学科知识和科学道理的,多以严密的逻辑思维讲解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方法。理性的讲解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教材、讲义这种科教文体的重要特色。

新方志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乡土教材,时就方志的客观作用说的,决不意味着要把方志写成教材。志体与科教文体的教材,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方志也有知识性,但它是体现于资料中。必要的名词解释、专题说明,一般不如正文,只作脚注或附件。

新方志要突出经济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各专业要突出自己的行业特点,这会涉及到一些生产过程、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是,从标题到内容都不要写成教材、讲义形式。卫生志不能写成卫生学,医药志不能写成医药学,经营管理部分不能写成企业管理学,技术方面的内容不能写成讲述科学知识的科普读物,记载产品的内容不能写成产品说明书或商品广告。方志要写本行业、本系统进行经营管理和技术革新的情况,反映其历史和现实状况,必须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由原理说话。

(5)区别于新闻文体

新闻有自身的写作特点、要求和章法。新闻一般由三部分结构而成,即:导语、主体和结尾。导语,就是把报道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提炼出来,一语道破新闻的主题思想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给读者一个总的概念。

新闻文体包括简讯、消息、综合消息、评述性新闻、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等。

方志不同于新闻,在时限上有自己的断限。新闻要干预现实,指导当前的各项工作。方志的本原当然是客观事实,但不能直接干预现实。方志既记历史,又记现实,不像新闻只记新近发生的事情。方志不采用典型新闻文体的“三段式”。

(6)区别与史体

史书是述史,志书是存史。一般记事的史书,大部分是以时代为中心,依照时间的先后来叙述史事。或贯通古今,或专详一代,一时为序,以事件、人物为线索,这就是所谓历史“纵的记事方法”。因此,史书在结构上一般采用竖排横写,即按时间发展纵排大篇,每篇横写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地方志则有所不同,它是以一定的单位区域为记叙范围,采用“横的记叙方法”,分门别类地记载一方的民俗、民情、人物、疆域、政治、经济等情况。志书采用横排竖写的结构方式。横排分类,竖写发展过程。

史体作者可以出面评论,史论结合。史体中的史话则是通俗地讲述历史知识,它以介绍、叙说史实为主。只要不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可以敷衍、割舍、剪裁,可以穿插一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名人轶事、民谣谚语,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要写得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和趣味性。

志书要求作者把观点和倾向性寓于史料的记述之中,不需要作者出面评论功过是非,必要时至多三言两语,画龙点睛而已。方志不需“以论带史”,也不要夹叙夹议。史话的编写手法,方志不宜采用。

三、方志编纂的制度与规范

中国地方志经过长期的发展,志书编修逐渐形成了一些传统与规范:

1.有系统的官修制度。中国地方志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并保存下来如此众多的志书,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官修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志书编修的延续不断。

2.重视志书编纂的宗旨和目的。历代志家修志必须先明确修志宗旨、目的,即所谓的凡例。修志凡例有多种形式,除每部志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凡例外,全国和地方性的条例亦历代不乏。新方志的凡例主要包括:(1)指导思想;(2)志书断限,必须明确告诉志书撰稿者、资料收集者,使其首先从总体时间观念上,明确这部志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处的方位;(3)志书文体,用记叙文体,述而不论;是用语体文,记述体。所谓语体文,即运用现代汉语著述的文体。记述体是指把事物的特点、事情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和人物的经历,如实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文章体裁。记述体有六个必要的因素: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在记述文体中,作者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交代清楚这六个问题,否则就不能圆满地达到记载和叙述人物、事件的目的;(4)志书内容,主要指全志包容量,即由几大块组成,专业志篇章的设置、排列顺序,各篇的机构沿革、内容述要的安排及有关内容的编写要求等,其写法要高度概括,言简意赅;(5)编纂原则,志编纂中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包括必须遵守的某些原则,如求实存真、详今略古、体现时代特点、突出地方特色等;(6)立传标准。人物篇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物立传标准、入传范围、收录内容、排列顺序,都应有一个原则的说明;(7)行文规定。志编写中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规定,如人物称谓、统计数字、计量单位、纪年方法、地名使用、行文处理、语言文字、标点符号、专业名词及其他特殊用语;(8)介绍资料,即资料来源、收录经过、材料的考证、鉴别及使用情况,特别是要说明一些特殊材料的来源,以便后人查考研究;(9)特殊问题的处理说明。主要指上列各项没有谈到而又必须说明的问题,如一些政治方面的问题。志书是流传千古的,一些问题在今人看来不成问题,而在后人看来,就可能成为难点、疑点。

3.述而不作,秉笔直书。这是中国地方志编修的一个优良传统。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志书行文不允许撰者妄加评论,而是如实记录,但在编修中且要注意不可绝对化。

4.生不立传。修志最感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纂写人物传记。

5.不越境而书。严格限制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但也不要绝对化。

6.横排竖写与纵横结合横排是指按事物的性质横向分类;竖写是指以时间为序纵向记述。纵横问题实际上是指在志书中如何处理时与事的关系问题,即在拟定篇目、安排层次时,先分期还是先分类的问题。在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早期,方志理论解曾开展过这方面的讨论。有的认为应先分期再分类,有的认为应先分类再分期。最早出版的县级志书中,有采用先分期再分类记述的。随着方志实践和理论探讨的深入,方志界已形成共识,即先分类后分期,也就是横排竖写。

横排竖写的编纂方法,是由地方志记述对象的广泛性、复杂性决定的。地方志为一方之“百科全书”,要记述一方自然、政治、经济、科教文卫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头绪多,内容繁,为使之条理化、科学化,非横排竖写,难以为之。篇章目都要坚持这一原则。首先按照“事以类聚”“类为一目”的原则,按事物性质划分章节目层次,然后再进行纵向记述。这样划分的层次、章与章、节与节、目与目之间一般为横向并列关系,各自记述某一类事物;而章、节、目之间一般为纵向关系,章辖节、节辖目,这样即显得门类清晰,又显得条理清楚,还可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

横排竖写是新方志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但由于新方志所记述的事物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在记述一些具有特殊的事物时,应灵活掌握这一原则,做到宜横则横,宜纵则纵,纵中有横,横中有纵,纵横结合,使篇目既符合志体,又便于把事物写清楚。

7.横不缺项与纵不断线

新编地方志要求横陈百科,纵述历史,所谓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横不缺项是拟定新方志篇目要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方志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是“全”,所以称它为一方之全书。它所记载的是一地、一行业之全貌,举凡一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等,无一不在方志记述范围之内,缺一项就不成其为方志。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越来越多,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我们在拟定篇目时,要做到尽其所有,无所不包,广辟类目,注重科学,做到横不缺项。

纵不断线时编纂地方志需要遵循的另一重要原则。地方志是一方之全书,横向看,方志反映一方之全貌,纵向看,方志反映断限内一方包括各行各业的兴衰起伏和历史发展脉络。因此,断线与缺项一样都会影响志书的质量。

四、关于历代水利志的编修

水利志是指记录水体及水利兴修的志书,一般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历史上水利志是很丰富的,如带有地域特色的湖志、海塘志、泉志、水利图志、圩志以及涉及河运的漕运志、漕船志、闸志等。历史上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社会里,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水利的兴废直接关系田地谷物米麦的收成,影响朝廷的税赋的缴纳,而且粮食等重要货物的运输也主要依靠水路,所以历朝历代对水利志的编修是很重视的。由于收藏的分散,目前对水利志的编修数量难以统计。

从留存下来的一些志书来看,记述内容广泛,不仅保存了水利及相关的资料,而且将治水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为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参考。如记录太湖的明弘治年间王鏊编修的《震泽编》,首记五湖七十二山两洞庭,次石泉古迹,次风俗、人物、土产、赋税,次水利、官署、寺观、庵庙、杂记,次集诗、集文,包含了很多人文方面的内容。明张国维《吴中水利书》先列东南七府水利总图十二幅,次标水源、水脉、水名等目,又记录了有关的诏敕、章奏,并包括有关的议论、序记、歌谣等。也有以湖名而记他事者,如明代的《后湖志》,记南京后湖的黄册库,详载湖之源流、库之规制、图籍之目、官职之守、禁令之条,类似记载职官职掌的书,又是一部档案志。明代徐五桥修、陆丹崖纂《沽头闸志》,沽头闸是漕河由南向北第一闸,明朝初年海运停运后,漕河使江南粮食的主要运输通道,所以该志主要记述漕河闸政,内容涉及漕规漕禁、闸座、秩官、经用、堤浅、川源、公署、城池、艺文等。明冯世雍《吕梁洪志》分八篇:建置篇、山川篇、官师篇、伕役篇、漕渠篇、祠宇篇、艺文篇,篇首有序,篇末有赞语,体例严谨完整。清代雍正年间佚名纂《江防志》,二十二卷,卷一为图(包括扬河江防河道全图、甘泉河道图、江都河道图、瓜洲江工图、仪征汛河道图、正人洲图、瓜洲城垣图、江防厅署图)、江工缘始,卷二至卷四为奏疏,卷五至卷十为瓜洲江工河道、仪征江工河道、江都甘泉运河,卷

十一、卷十二为工程,卷十三秩官,卷十四漕规,卷十五扬河江防各营汛,卷十六至十八为杂志(包括额船、额运荡柴、额柳、额草、堡房堡夫、闸夫、浅坝各夫附、兵饷、额收外解河银、历年岁修销银数、历年抢修销银数、附漕船则例、城垣、公署、祠庙、寺观、古迹、运河禁令、闸坝禁令、历代战守),卷十九至卷二十二为艺文。记述内容比较全面,体例仿郡县志,有图、秩官、杂志、艺文等,体例完善而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志的编修无论在规模范围还是所涵盖的内容上都是空前的,可以说是对我国水利发展的全面调查,也是一次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整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果丰硕。目前,第一轮水利志编修基本结束,全国面临水利志的续修,为了修出更好的志书,需要总结以往的经验。

《关于方志编纂的几个基本问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方志编纂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四篇: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基本情况汇报(写写帮整理)

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基本情况汇报

一、机构人员状况

XXX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始建于1984年4月(原名为XXX市史志工作委员会,为市委直属机构),1990年8月党史委从中分离独立(现党史研究室),地方志机构划归市政府直属并更为现名,正县级事业单位。

XXX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共有人员16人,其中副地级离休干部1人;县级、副县级退休干部5人。

现有在编制干部10人,其中离岗预退1人。

现有在岗人员9人,其中,主任(正县级)1人、副主任(副县级)1人、助理调研员(副县级)1人;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共有7人,其中,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

现设置3个科(室):秘书科2人、方志(资料室)科2人、年鉴科2人。

二、修志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明确提出修志机构的10项工作任务。1.开展调查研究,积累资料;2.组织志书编纂;3.审定验收志稿;4.整理旧志;5.总结和交流修志经验;6.进行方志理论研究;7.培训队伍;8.编纂出版地方年鉴;9提供地情咨询服务;10.编写地情丛书等。

根据这一规定,XXX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开展了积累资料、志书编纂、验收志稿、交流修志经验、方志理论研究、培训队伍、出版地方年鉴、地情咨询服务及编写地情丛书等9项工作(因XXX历史上无旧志,“整理旧志”工作尚未开展)。

其中:

1984年开始编纂《XXX市志》,1992年,300万字的XXX市第一部志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当年荣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8年编辑出版第一部《XXX年鉴(1986年)》,之后每年1部。到2004年末,已连续编辑16年(出版14部,其中1999、2000、2001合编1部)。

1995年,经与XXX市图书馆协商,“地方志地情资料库”设在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内,便于广大读者及市民读志、用志。

1997年5月,XXX市人民政府颁发96号文件,开始续修《XXX市志》、补编《XXX地区志》。2000年,《XXX地区志》印刷出版。

在此期间,还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地方志资料。例如,《XXX之最》、《旅游概览》、《XXX大辞典.人物卷.乡镇卷》、《英城骄子》、《中国XXX》画册、《XXX市志资料·机关企事业单位概况》等。

三、2005年上半年的主要工作

1、完成了省地方志下达的六个方面的专题调查,形成1万余字的调查报告。

2、加强了对县(市)区志工作指导,重点指导帮助铁东区史志办开展编纂《铁东区志》的工作,完成了区志编写大纲等有关材料的审阅。

3、2004年版《XXX年鉴》的资料征集、初稿撰写工作,在市直和各县(市)区130多个部门全面展开,年鉴的彩页征集工作也已着手进行。

4、上半年争取完成《XXX市志资料·机关企事业单位概况》的出版发行工作。

5、进一步开展续修《XXX市志》的全面启动工作。重点是重新修改《XXX市志篇目》、续志资料的整理补充、基层单位修志人员培训工作。

6、继续做好省地方志下达的工作,特别是对地方志的立法工作提出好的建议。

7、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继续与英国UCE公司、北京菲律宾投资银行等联系。对省立项项目双辽可利普风力发电公司招商工作进行协助,为其正在联系英国、北京、大连三家投资公司。

8、深入持久地开展“一帮两促”工作,对铁西区西桥社区10名贫困户分别情况研究脱贫就业的问题。不久前,全体党员为贫困户共捐款1000元,解决换季及医疗困难。

四、当前地方志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

1.经费十分紧张。XXX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以来,每年都有列入财政计划的专项经费,其中年鉴编辑及出版费8万元,市志资料收集及编辑费5万元。自1997年开始,因XXX财政紧张,地方志专项经费被砍掉,每年仅保证工资。年鉴没有经费,不能按时印刷出版;志书编纂没有经费,影响资料整理、提供利用。

2.专业人员少。现有技术业务人员7人,其中1人兼出纳及司机、1人兼会计;50岁以上老同志3人。面对市志编纂、年鉴编辑这样的大工作量,现有人员很难保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现急需年轻、高学历、会电脑、擅长文字工作的专业人员,充实地方志队伍,补充后备力量。

3.办公环境差。现有办公室3间,其中,秘书科隔出一间副主任室,编稿写作环境较为狭小;方志科及资料室、年鉴科及1名助理调研员3个科室5人合在一间办公室,编稿、指导、资料检索相互影响较大。

4.缺少现代办公设施。由于没有专门的资料室(库),地方志资料及年鉴资料管理不规范,缺少分类、检索、存放设施,影响资料利用及考订工作。由于没有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办公必备的条件,不能受理基层单位报来的电子文本,志书及年鉴编辑工作还处于初级的手写“爬格子”方式,工作效率低下,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花费大量经费用于打字、复印。

5.机构性质欠妥。XXX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虽然具有行政职能,但为市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而在XXX市辖的县(市)区,修志机构归属档案局、组织部、政府办形式多样,市本级机构现状不利于组织、指导、协调全市进行编史修志工作。应当将列为政府序列,编入公务员队伍,准备迎接地方志立法后的执法职能;或将其划入政府办,以加大组织、协调开展地方志工作的力度。

市地方志编委会

2005年3月30日

第五篇:志书编纂讲义提纲(报)

《志书编纂》讲义提纲(草)

一、志书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一)志书的概念与种类 1.志书的概念

“志”是“记”,志书是全面、系统记载一地自然与社会(或一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记述范围为“一地”,即某行政区域。

记述的对象是“自然与社会”或“一事物”,也可以延伸为“一行业”。

记述时间范围是“历史和现状”。记述内容为“资料”。2.志书的种类

(1)区域志。记载一定区域范围事物的志书,是志书主要种类,根据行政区域大小可分为总志(跨省或全国性志书)、省志、市志、区志、县志、乡镇志、村志等。

(2)专志。专门记载某专业、某事业、某项内容的志书叫专志。如工程志、山水志、名胜志、风土志以及部门志、厂志、公司志、校志等。区域志中的每一“分志”,都可以独立成为“专志”。

(3)杂志。私人杂述著作,是志书的旁枝。作品无统一内容,记事、记地、记人、记物,各有所长,因此称为杂志。

(二)志书的基本特征 1.区域性

是志书的主要特征,以特定区域、特定行业为记述范围。无论是省、市、县综合志,还是专业志,都有明确的地域范围。

2.广泛性

志书记载一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纵涉几千年、几十年或十几年,横涉各种门类,资料全面、系统、丰富。堪称地方百科全书。

3.连续性

志书要求记述各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有三层含义: 第一“部部相承不断修”,一个地方首届志书贯通古今,一般上限不限,明确统一下限。若干年后承接上届志书的下限修续志。

第二“事事相接”,指志书记述事物的连续性。志书在记述事物时,要按时间顺序记清其起源、发展变化,做到记述不断线。

第三“数据不缺”,是指各阶段横断面数据不缺。形成发展线索,呈现连续性。且这些数据形成对比性,体现阶段发展的特点和因果。

4.资料性

志书不直接探索自然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只提供资料,为科研或需要者使用。志书以资料见长,全面、系统记述一地、一事物情况,任何一种地情书无法与之比拟,是志书的本质特征。资料是志书的生命。

二、志书的体例与结构安排

志书的体例结构是指志书资料的组织形式及原则规范,是志书区别于其他著述的独特标志,既是志书编纂原则,也是志书的特征反映,受志书内容制约并与内容有机结合。根据志书编纂实践经验,现代志书体例结构一般要把握三个基本要素。

(一)体裁

志书体裁,是指志书各个组成部分对资料的组织形式。常用的体裁有:述、记、志、传、图、表、录。

(1)述。置于全志和篇章之首述论结合的概括性文字。在志书中称为“总述”、“综述”、“概述”、“无题序”。

(2)记。大事记、专记、附记。大事记按时间顺序记载一个地方一个时候有较大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大事、要事、新事。专记是志书正文难以归类未能充分记述的事物、事件的专题记述。附记是有存史价值,但不及专题记述的专门记述。

(3)志。志书的主要体裁,也是志书的主体,即各个专

志。分门别类地记载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4)传。人物传记,记载人物事迹的体裁。分为传记、传略、合传等。专门用于撰写够入志条件的已故人物。为突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在世人物设“人物简介”入志。

(5)图。地图、照片、统计图、交通图、指标图等。(6)表。各种表格。有两种:一种是以文字填充的类目表,如人物表、职官表等,另一种是以数字填充的统计表。

(7)录。附录。专收不便载入正文而又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地方文献、奇闻轶事等。

(二)结构

即志书的内部组织构造,原则为以类系事,横排竖写。就是说志书侧重于从横的方面来表现事物的广泛性,分门别类记述一方历史与现状。横排是将事物按性质分为大类、中类、小类,相互统辖,层次分明。竖写是在类下按时间先后顺序纵写。志体结构如同一个横截面。

(三)章法

指志书的组织结构、程序和规则等。1.时空界限明确

一是区域界限明确,不能越境越界而书;二是时间界限明确,不能随意越时而书;三是行业界限明确。

2.事以类从,纵写史实

横不缺主项,竖不断主线。“主项”为主要业务工作,“主线”为主要发展阶段。

3.述而不论

志书强调用资料说话,通过资料的排比来体现事物的兴衰起伏。理解为三层含义:

一是要“述”,如实表述事情发展、变化过程和事物特点及人物经历。

二是志书是一部著述,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要通过编辑加工,将资料连成一个整体,按照事物发展自然形成的兴衰起伏反映事物的发展过程。

三是“寓观点于事实记述之中”,编纂者通过资料的记述来反映观点、褒贬,不能长篇累牍地发议论,只在必要时加以画龙点晴之笔。

三、志书的文体与语言特点

(一)文体

志书文体是志书语言表现形式。文章因内容、表达方法和功用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文体。志书作为科学的资料性著述要求存真求实,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就决定了现代志书的语言文体只能使用语体文、记述体。

1.语体文

即运用现代汉语著述的书面陈述语体,是当代通用的语文形式。历代志书的写作,均使用当时文体。忌文白相杂、方言土语和口头语。

2.记述体

即如实表达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和事物特点及人物经历的文章体裁。基本要求有:用第三人称表述;记述手法为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句式用陈述句;记述次序用顺序;记述内容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6个要素。

(二)语言特点

不同的文体,要求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志书是“一部朴实、严谨、科学的资料性著述”,在语言表达上有它的特殊要求。

1.严谨

即志书的遣词用句要准确,严密精细,一丝不苟,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格的科学态度。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语法、修辞、逻辑之间的密切关系,在逻辑上要把话说得对,说得合乎事理;在语法上要把话说得通,合乎大众习惯;在修辞上,要把话说得美,还要不出现错词、错字和语病。象“很久”、“最近”、“以前”、“以后”等笼统的词语;“附近”、“周围”等泛指词语;“多数人认为”、“专家认为”等抽象词语都不能用。

2.朴实

即文章要写得踏实,不浮夸,不说空话、套话、慎用“最”、“极”、“巨大”、“重大”等副词和形容词,不滥用“如果”等假设之词和“由此可见”等推理之词。朴实与严谨相辅相成,虚浮的词用多了就使志书失去严谨。3.简洁

指志书的语言要事无重复,章无虚设,段无冗句,句无余字,言简意赅,做到一句不多,一句不少,该详的详,该略的略。

(1)记事清楚,疏而不漏。如“1954年8月1日,由原松江省、黑龙江省合并成的新的黑龙江省和由辽宁省、辽西省合并成的辽宁省成立。”只用一句话就把四省合并两省的事说清楚了。但也不能一味图简,而因简害义,这个句子如改成“1954年8月1日,黑龙江省和辽宁省成立。”简单是简单了,但没有把应该说明的东西说清楚。

(2)恰当运用句法、词法。一般采用主语、谓语、宾语结构,少用定语和状语,基本不用补语。慎用能愿动词、假设之词、判断词和助词。

4.流畅

指语句结构清晰,文理通顺,语言流利,标点准确,可读性强。选择比喻、排比等适当修辞,使志书语言略带文采。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将事物的性质和情况,鲜明而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再现现实,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

下载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山东情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山东情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张北年鉴乡镇编纂提纲

    《张北年鉴》(2007—2010)乡镇部分 编纂提纲《张北年鉴》进入编纂、审稿阶段后,通过审阅部分乡镇报送的稿件,存在一些问题,如概况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数......

    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

    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能够有幸参与志书的编纂,是件流芳百世的事情。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志,都是市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委员,都要参与市二轮志书修编工作,都要名载志书,流芳......

    《红安教育年鉴》(2008)卷编纂提纲

    《红安教育年鉴》(2008)卷编纂提纲(一) 教育局机关及直属单位专文局发文件(办公室提供)市领导、局领导重要讲话等(办公室提供)专题材料(工作总结、经验、汇报材料)(办公室、股室站提......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苏政办发〔2003〕78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苏政办发〔2008〕59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

    山东卷高考作文提纲

    2012年山东卷高考作文提纲 意志坚定绽放生命精彩 沁阳一中 卫悦悦 “你是不是就像我就算受了冷落,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昂扬的个省还在耳边回响,坚持梦想,勇于追求,我们......

    **论文基本方法

    **论文基本方法 对于一些没接触过的同学,可能觉得写论文很麻烦,那是因为你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有经验的老**们一般的文科论文都可以做到一天一万字,下面用最简单的语言详细......

    绩效考核基本方法

    绩效考核的方法 一、相对评价法 (1)序列比较法 序列比较法是对按员工工作成绩的好坏进行排序考核的一种方法。在考核之前,首先要确定考核的模块,但是不确定要达到的工作标准。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