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勤工俭学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4:3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校勤工俭学情况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校勤工俭学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我校勤工俭学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校勤工俭学情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

学们勤工俭学的情况,我在本校进行了实地问卷和网上调查。本文在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基础上,透视了我校勤工俭学的实况,对同学们参加勤工俭学的原因及在勤工俭学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勤工俭学有利有弊,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如勤工俭学可以缓当前大学校园里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解部分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可以学到课本以外丰富的知识;可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办事能力、交际能力等等,但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如岗位问题,中介机构问题,还有交通、学业、安全等各方面问题。勤工俭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因人、因事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任何事我们都不能以偏概全。在权衡利弊之后,大家都认为在不影响学习和安全(主要是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有保障的前提条件下,适当地,有选择地参加勤工俭学是有益的,但不宜将它看得过重,仅当成学有余力的锻炼而已。

调查对象: 我校学生

调查分析的结果:

在大学生勤工俭学原因的调查中,一部分是真正的贫困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因素,全国高校中贫困生约占总人数的20%,为了支付不低的学杂费及个人的生活费用,他们需要自己来筹集这笔费用,即使有国家学校等的助学奖学金那名额也是有限的,因此勤工俭学就成为了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这一部分学生对于工作类型不怎么会挑剔,他们主要的目标就是赚取学杂费。还有一部分就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金钱自由自配。他们不是贫困生,家里所给的生活费完全可以维持他们的大学生活,但我们知道大学里的生活相对比较自由、开放,经常会有同学朋友聚餐,或者大家一起出去玩,这些都需要钱。同时,大学里有男(女)朋友的比率也不低,爱情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或者其他的只是为了想买个时尚的手机,买套优质的化妆品等等。以上种种的的支出一般都不是父母所出的预算中的,因此,为了让自己能有更多钱支配,他们就选择了勤工俭学。以上两类目的的同学是造成第一部分中最后一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他们或是把锻炼或是把赚钱放在

了比上课更重要的位置,这些同学并不是不知道这样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学习,但他们选择了当前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东西,这才产生了逃课参加勤工俭学的现象。除了以上两类主要的原因外,还有部分学生是出于打发无聊生活(打发空余时间),充实生活的目的和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从众心理目的。分别占到了7%和6%。因为我们知道大学的教学方式与在中学阶段不一样,没有了固定的位置,固定的教室,且课程相对以前来说也少了很多,很多同学在学习之余会觉得无所事事,因此就考虑到参加勤工俭学。

在大学生勤工俭学途径选择的调查中,46%的人是通过校内勤工中心找的,34%的人是通过别人介绍的,很少人是通过中介公司或者自己本身来获得勤工俭学的机会。在勤工俭学从事的工种调查中,促销和家教分别占到了总数的57.5%和31.36%,从事过校园代理和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均占到了总数的10%,从事过其他的占22.5%。日常在校内,周末和节假日的商家临时促销岗位成为最普及的工作,经常在临促招聘预选的过程中竞争激烈,参聘人员和招收人员的比例悬殊非常之大。我们看到了大学生对勤工俭学火热的积极性,也清醒的认识到了学校和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工作的欠缺。家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大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知识方面的优势进行勤工俭学,工作强度小报酬高成为了家教最大的优势。校园代理是一项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这就决定了要有较高的能力才能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所以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从事过校内勤工俭学的比例不大,但不是同学们不愿去参与学校提供的岗位,反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之高,比例不大主要是学校提供的岗位有限,不能充分的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对勤工俭学工作时限的调查中,短期工占到了92.5%的绝对大的比例,长期工仅占到了总数的7.5%。这说明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连续性相当不好,大学生只能把握很少的机会来进行勤工俭学,缺乏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对勤工俭学日薪报酬的调查中,80—120元每天这一区间所占到的比例超过了70%以上。这一区间上下之外的高工资和低工资都不构成工资报酬分类的主流。对勤工俭学目的的调查中,增加生活费,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所占比例为60.6%,提升自身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所占比例为77%,打发课余时间,使大学生活更充实所占比例为30.7%。积累经验成为进行勤工俭学的首要目标,另外增加生活费,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也是重要目的之一。在对是否有必要进行勤工俭学进行调查时,86.3%的大学生认为进行勤工俭学很有必要,13.7%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同学认为进行勤工俭学没有必要。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勤工俭学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发展前进过程中,已露出一些拌脚石。毕竟,勤工俭学是一条正在探索的路子,只能边走边瞧,出现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如何引导勤工俭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是重中之重。目前,勤工俭学范围偏窄,岗位较少,稳定性差。勤工俭学活动局限于家教、直销、做点小生意等,学校提供的岗位如图书馆管理、警卫、助管教室等,从整体状况上存在范围窄、岗位少、稳定性差等特点。扩大勤工俭学活动范围,尤其是得到企业界的帮助,有待急需解决。勤工俭学活动使得少数同学被盈利冲昏头脑,学习与打工主次不分,更有甚者弃学从商,防患于未然也该做。当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及时发现解决。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主要是,旧体制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勤工俭学,学校、学生、社会尚 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做法;我国现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许多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劳动技能的欠缺,在某种程度上参与社会竞争尚感力不从心;社会 还没有形成大量使用钟点工的习惯。勤工俭学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我校虽有勤工俭学中心,但真正面向社会,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担任中介角色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问题还有很多。这样使学生与企业之间联系不够,信息不畅,直接导致大学生找工作难。

正确理解勤工俭学:

“助学”是“勤工”的直接目地,通过“勤工”所得劳动报酬帮助完成学业。二者相互影响,过份强调任一方面都不能达到目地。因此,正确理解勤工俭学是走好这条路的关键。理解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涉及勤工俭学活动的领导及参予这一活动的同学的正确理解。前者是基石。领导注意勤工俭学活动发展的新动向,确定正确的方向,制定适时的政策,在他们的指引与策划下,勤工俭学活动及其同学才能踏实地迈出每一步。同时,后者更不可忽视,他们是直接受益者,是主体,有了他们的正确理解才可达到勤工俭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地,不然只能是前功尽弃。而且工作应尽可能找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助学。另外,还包括社会人士对勤工俭学活动的理解。勤工俭学活动的拓宽、健康稳步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以保障大学生心灵没有创伤,利益不受损害。加强宣传,转变观念,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勤工俭学不仅仅是一个组织问题,更是

一 个大学生通过服务于社会、增长才干,培养自主意识的过程。因此,学校、社会要加强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的 教育使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使更多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勇敢地走向社会,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总结:

大学生找到一份兼职工作,尤其是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兼职工作,无疑是件好事:一方面,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会使大学生获得一种心理满足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功体验,这也会促使大学生在自我完善方面更有动力,更加积极努力;另一方面,兼职是大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的途径,可以在兼职工作中锻炼自己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但相应地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岗位问题、中介机构问题、还有交通、学业、安全等方面问题。我们勤工俭学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更好地融入社会。尤其是很多在校外找兼职的同学,要对从事的公司多加了解。遇到麻烦时,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在工作前应签定协议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不能理解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询问,请求帮助。高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兼职的管理和指导,通过勤工俭学中心等完善服务,拓宽兼职的渠道,引导大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和一种正确的方法兼职,使大学生处理好兼职和学习的关系,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做好兼职工作。

第二篇: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

调查目的:

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

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同学,年级分别为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

通过各地的实地走访进行调查和派发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

摘要:本文主要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尤其是招生比例的扩大,勤工助学必然如改革开放的钟声一样长鸣不息。高校相继推出勤工助学的策略,旨在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相应的劳动报酬,维持在校所需部分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保障大学教育的完成。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同学们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品尝了劳动的成果。勤工助学活动,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不仅锻炼人的毅力,磨炼人的意志,更能激发起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但是,校内为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有限,许多高校勤工助学体系有待完善,社会上一些岗位的需求不能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将成为制约大学生勤工助学的一大瓶颈。因此,中国人民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对北京各大高校展开实地调研,以更好地了解当今大学生勤工助学情况,以及帮助各大高校完善勤工助学制度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勤工助学环境,让商家提供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勤工岗位,以帮助更多的大学生。

关键字:大学生 勤工助学 自强自立 瓶颈

一、调查背景介绍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尤其是招生比例的扩大,高校相继推出勤工助学的策略。旨在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相应的劳动报酬,维持在校所需部分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保障大学教育的完成。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同学们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品尝了劳动的成果。开展勤工助学从长远意义讲对提高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勤工助学活动是一项经历时间长,内容比较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使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劳动。直接为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在服务中得到提高,得到锻炼,并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收益。勤工助学活动,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不仅锻炼人的毅力,磨炼人的意志,更能激发起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

大学生的可支配时间较充足,学业压力不是很大,但是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日益提升,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同时大学期间繁重的花销给有些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部分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了一些勤工助学的实践活动,同时也丰富了课余生活,减轻了家庭负担,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但是,校内为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有限,许多高校勤工助学体系有待完善,社会上一些岗位的需求不能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会成为制约大学生勤工助学的一大瓶颈。

二、调查概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引导大学生以平衡的心态和正确的途径进行勤工俭学;更多的了解社会,认知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促进学校和社会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以北京各大高校大学生,分别采取随机抽样法和分群抽样法进行两方面不同的调查。对大学生有意从事勤工俭学的比例;

勤工俭学工种的构成比例;勤工俭学的目的;对工作报酬的期望值等;商户使用大学生兼职的优缺点等进行详细的了解,以便日后为大学生勤工俭学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通过调查问卷主观题的调查,勤工俭学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更加清醒的认知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交到更多朋友,充实自己的生活;培养艰苦奋斗的意识;自己培养独立意识和自力更生能力,补助日常生活费用等。同学们对日薪报酬的期望值大多在30-50元/天,少部分同学的日薪期望在30元以下和50元以上。同学们最希望做的工作非常广泛,包括营销、家教、临时促销、校园代理,学校各类助理、幼师、网吧管理员等。虽然同学们期望工作的面非常宽泛,但是大多数同学勤工俭学中最想做的工作主要分布在销售方面和家教这两大领域。

三、主要观点及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和商户的调查,我们可以直观的对统计数据和结果进行方向性的了解和判断。

大学生中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同学占到68%,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勤工俭学的积极性非常之高,另外通过和没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同学交谈得知,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未来从事勤工俭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只是现在还没有抓住过一些机会。

问卷分析结果

在勤工俭学从事的工种调查中,促销和家教分别占到了总数的67.5%和31.36%,从事过校园代理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均占到了总数的10%,从事过其他的占22.5%。日常在校内,周末和节假日的商家临时促销岗位成为最普及的工作,经常在临促招聘预选的过程中竞争激烈,参聘人员和招收人员的比例悬殊非常之大。我们看到了大学生对勤工助学火热的积极性,也清醒的认识到了学校和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工作的欠缺。家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大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知识方面的优势进行勤工俭学,工作强度小报酬高成为了家教最大的优势。校园代理是一项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这就决定了要有较高的能力才能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所以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从事过校内勤工助学的比例不大,但不是同学们不愿去参与学校提供的岗位,反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之高,比例不大主要是学校提供的岗位有限,不能充分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对勤工俭学工作时限的调查中,短期工占到了92.5%的绝对大的比例,长期工仅占到了总数的7.5%。这说明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连续性相当不好,大学生只能把握很少的.机会来进行勤工俭学,缺乏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在对勤工助学日薪报酬的调查中,我们通过数据可以清楚的看到20-40元每天这一区间所占到的比例超过了70%以上。这一区间上下之外的高工资和低工资都不构成工资报酬分类的主流。

对勤工助学目的的调查中,增加生活费,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所占比例为60.6%,提升自身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所占比例为77%,打发课余时间,使大学生

活更充实所占比例为30.7%。积累经验成为进行勤工俭学的首要目标,另外增加生活费,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也是重要目的之一。

在对是否有必要进行勤工俭学进行调查时,86.3%的大学生认为进行勤工俭学很有必要,13.7%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同学认为进行勤工俭学没有必要。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勤工助学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发展前进过程中,已露出一些拌脚石。毕竟,勤工助学是一条正在探索的路子,只能边走边瞧,出现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如何引导勤工助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是重中之重。目前,勤工助学范围偏窄,岗位较少,稳定性差。勤工助学活动局限于家教、直销、做点小生意,学校提供的岗位如图书馆管理、卫生区清洁、助管教室等,从整体状况上存在范围窄、岗位少、稳定性差等特点。扩大勤工助学活动范围,尤其是得到企业界的帮助,有待急需解决。我校在将勤工助学推向校外之际,团委也可组织这样的“人才招聘会”,大多数同学希望学校组织。勤工助学活动使得少数同学被盈利冲昏头脑,学习与打工主次不分,更有甚者弃学从商,防患于未然也该做。当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及时发现解决。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主要是,旧体制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勤工助学,学校、学生、社会尚 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做法;我国现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许多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劳动技能的欠缺,在某种程度上参与社会竞争尚感力不从心;社会 还没有形成大量使用钟点工的习惯。 勤工助学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有些大学虽已成立了勤工助学指导委员会,但尚处于起步之初, 真正面向社会,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担任中介角色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寥若晨星。这样使学生与企业之 间联系不够,信息不畅,直接导致大学生找工作难,报酬高低不便协调。这是造成大学生不愿参加勤工助学的 一个比较突出的直接原因。

五、发展方向

推进高校勤工助学的改革和发展是整个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近十年勤工助学的发展进程及教改形势,可以肯定地说勤工助学活动实现健康、稳步发展,基本解决大学生顾虑有望实现。但是,作为一项新兴事业,针对在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问题,想“脱困”就得有新的思路:

(一)、正确理解勤工助学。

“助学”是“勤工”的直接目地,通过“勤工”所得劳动报酬帮助完成学业。二者相互影响,过份强调任一方面都不能达到目地。因此,正确理解勤工助学是走好这条路的关键。理解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涉及勤工助学活动的领导及参予这一活动的同学的正确理解。前者是基石。领导注意勤工助学活动发展的新动向,确定正确的方向,制定适时的政策,在他们的指引与策划下,勤工助学活动及其同学才能踏实地迈出每一步。同时,后者更不可忽视,他们是直接受益者,是主体,有了他们的正确理解才可达到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地,不然只能是前功尽弃。另

外,还包括社会人士对勤工助学活动的理解。勤工助学活动的拓宽、健康稳步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以保障大学生心灵没有创伤,利益不受损害。加强宣传,转变观念,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不仅仅是一个组织问题,更是一 个大学生通过服务于社会、增长才干,培养自主意识的过程。因此,学校、社会要加强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的 教育使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使更多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勇敢地走向社会,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二)、国家、社会、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庞大的大学生人群,解决他们所需的,我认为在所付出的代价是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能够承受的情况下为大学生多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只要鼓励与约束适度,其实带来的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对学生不言而喻,对企业聘用学生比正式职工的成本低,从而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国家或社会多创造多少打工机会能减少多少可能的人才夭折,以较低的代价为未来投下巨资。国家应该与企业界配合,创造良好的打工环境;同时国家还应该制定学生勤工助学相应的政策,以约束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想打工的心里坑害、欺骗这些同学。社会及学校需依照法律积极规范勤工助学“人才市场”,规定学生打工最低小时工资。学校应加快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例如积极推行实际意义的学分制,改革教学行政管理方式和学籍管理制度。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大大有利于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处理学习与勤工助学关系上将有更大的自由度,也会吸引 更多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从而使勤工助学的资助学业、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作用得以充分、全面发挥 。提倡学生免修部分课程。应尽快设立勤工助学指导组织,完善有关制度,在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起到沟通信息、协调二者之间 利益关系的作用,使勤工助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创造条件,扩大范围,面向社会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为了扩大勤工助学的影响及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学校也可做一些宣传工作,让学生“打工”的重要性在学生、学校、社会各界之间达到共识,联合起来寻求发展、构筑人才大厦。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在世界发达国家充满争一流意识和站在发展前列的精神之际,我国也迈着改革的步伐跑步向前,转换教育体制。大学贫困生人群庞大,捐资助学、贷款已不能满足其求学所需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为解开这道难题,只有凭借教改的东风,在国家、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勤工助学。当然,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包括前面提到的已暴露的问题。尤其是引导学生避开学习与打工的歧途。

总之,勤工助学已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有发展和提高的问题。只有在有组织、有纪律的领导下,社会各界与贫困生密切配合,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才能把这项有意义、有基础、有特色的工作坚持做好;只有在有引导、有规范的布署下,勤工助学才能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才能健康稳步地发展。发展勤工助学意义深远,全社会应联合起来,密切配合,促进勤工助学的成长壮大,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新的育人途径,推进教育模式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主编:祖立厂 范应仁 《市场营销学》,科学出版社200x.9

2、主编:高金章 《市场调查与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x.8

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

一个自由的时代,一个不羁的年龄,需要一个舞台让我们放纵。大学就是一个宽敞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以放飞我们的理想,可以拥抱属于我们的自由,展现我们的才华!在深情对话中激活青春,在思想交锋中张扬个性!

大学,是一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大舞台,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翱翔,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同时,在大学的舞台上,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但前提是我们需要勇气,果敢,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把握住每一次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大学里,我们应当把磨难当作是一种财富,需要用自强,自立的精神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明天会更好而努力拼搏。

勤工俭学其实也是一个发挥自我,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有的人生在富裕的家庭,衣食无忧;而有的人却生活在贫困的山区,从小就历经磨难。虽然没法选择出身,但可以用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家境不是很宽裕,昂贵的费用给身在农村的父母予沉重的压力。在大学里,会通过勤工俭学来减轻父母的负担。虽然身处逆境,但我觉得一个人应当自立,自强,通过拼搏奋斗去摆脱逆境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远,路就能走多长。面对生活,工作,学习,我们都应当自立自尊,自强不息!

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4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飞速而逝,而这其间的感受也像五味瓶 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在每日紧张充实的工作环境中不觉间已经走过了一个月的实习期,回首这一个月的实习期,内心充满着激动,也让我有着无限的感慨。

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轨道。

虽然实践的一个月,并不能说算得上是酷暑,可以说是比较幸运,因为我担任的是大学生勤工俭学所担任的最普通的工作之一 家教。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一直不敢尝试,原因之一,我一直对自己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实力,总害怕误人子弟。原因之二,求学在外,家长一直也不放心。所以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所以,这次我不能再让机会悄悄溜走,不管有多艰辛,我都要坚持下去。因为我知道这就是考验,这就是体验,这就是奉献,我为之无怨无悔。

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肯定,他们的支持给了我极大地鼓励与支持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时,上完课,回到家,我会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的知识,对自身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提高。

第三篇: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飞速而逝,而这其间的感受也像五味瓶 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在每日紧张充实的工作环境中不觉间已经走过了一个月的实习期,回首这一个月的实习期,内心充满着激动,也让我有着无限的感慨。

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轨道。

虽然实践的一个月,并不能说算得上是酷暑,可以说是比较幸运,因为我担任的是大学生勤工俭学所担任的最普通的工作之一 家教。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一直不敢尝试,原因之一,我一直对自己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实力,总害怕误人子弟。原因之二,求学在外,家长一直也不放心。所以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所以,这次我不能再让机会悄悄溜走,不管有多艰辛,我都要坚持下去。因为我知道这就是考验,这就是体验,这就是奉献,我为之无怨无悔。

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肯定,他们的支持给了我极大地鼓励与支持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时,上完课,回到家,我会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的知识,对自身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提高。

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

一个自由的时代,一个不羁的年龄,需要一个舞台让我们放纵。大学就是一个宽敞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以放飞我们的理想,可以拥抱属于我们的自由,展现我们的才华!在深情对话中激活青春,在思想交锋中张扬个性!

大学,是一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大舞台,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翱翔,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同时,在大学的舞台上,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但前提是我们需要勇气,果敢,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把握住每一次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大学里,我们应当把磨难当作是一种财富,需要用自强,自立的精神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明天会更好而努力拼搏。

勤工俭学其实也是一个发挥自我,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有的人生在富裕的家庭,衣食无忧;而有的人却生活在贫困的山区,从小就历经磨难。虽然没法选择出身,但可以用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家境不是很宽裕,昂贵的费用给身在农村的父母予沉重的压力。在大学里,会通过勤工俭学来减轻父母的负担。虽然身处逆境,但我觉得一个人应当自立,自强,通过拼搏奋斗去摆脱逆境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远,路就能走多长。面对生活,工作,学习,我们都应当自立自尊,自强不息!

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

调查目的:

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

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同学,年级分别为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

通过各地的实地走访进行调查和派发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4

摘要:本文主要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尤其是招生比例的扩大,勤工助学必然如改革开放的钟声一样长鸣不息。高校相继推出勤工助学的策略,旨在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相应的劳动报酬,维持在校所需部分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保障大学教育的完成。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同学们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品尝了劳动的成果。勤工助学活动,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不仅锻炼人的毅力,磨炼人的意志,更能激发起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但是,校内为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有限,许多高校勤工助学体系有待完善,社会上一些岗位的需求不能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将成为制约大学生勤工助学的一大瓶颈。因此,中国人民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对北京各大高校展开实地调研,以更好地了解当今大学生勤工助学情况,以及帮助各大高校完善勤工助学制度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勤工助学环境,让商家提供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勤工岗位,以帮助更多的大学生。

关键字:大学生 勤工助学 自强自立 瓶颈

一、调查背景介绍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尤其是招生比例的扩大,高校相继推出勤工助学的策略。旨在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相应的劳动报酬,维持在校所需部分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保障大学教育的完成。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同学们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品尝了劳动的成果。开展勤工助学从长远意义讲对提高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勤工助学活动是一项经历时间长,内容比较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使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劳动。直接为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在服务中得到提高,得到锻炼,并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收益。勤工助学活动,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不仅锻炼人的毅力,磨炼人的意志,更能激发起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

大学生的可支配时间较充足,学业压力不是很大,但是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日益提升,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同时大学期间繁重的花销给有些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部分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了一些勤工助学的实践活动,同时也丰富了课余生活,减轻了家庭负担,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但是,校内为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有限,许多高校勤工助学体系有待完善,社会上一些岗位的需求不能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会成为制约大学生勤工助学的一大瓶颈。

二、调查概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引导大学生以平衡的心态和正确的途径进行勤工俭学;更多的了解社会,认知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促进学校和社会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以北京各大高校大学生,分别采取随机抽样法和分群抽样法进行两方面不同的调查。对大学生有意从事勤工俭学的比例;

勤工俭学工种的构成比例;勤工俭学的目的;对工作报酬的期望值等;商户使用大学生兼职的优缺点等进行详细的了解,以便日后为大学生勤工俭学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通过调查问卷主观题的调查,勤工俭学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更加清醒的认知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交到更多朋友,充实自己的生活;培养艰苦奋斗的意识;自己培养独立意识和自力更生能力,补助日常生活费用等。同学们对日薪报酬的期望值大多在30-50元/天,少部分同学的日薪期望在30元以下和50元以上。同学们最希望做的工作非常广泛,包括营销、家教、临时促销、校园代理,学校各类助理、幼师、网吧管理员等。虽然同学们期望工作的面非常宽泛,但是大多数同学勤工俭学中最想做的工作主要分布在销售方面和家教这两大领域。

三、主要观点及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和商户的调查,我们可以直观的对统计数据和结果进行方向性的了解和判断。

大学生中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同学占到68%,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勤工俭学的积极性非常之高,另外通过和没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同学交谈得知,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未来从事勤工俭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只是现在还没有抓住过一些机会。

问卷分析结果

在勤工俭学从事的工种调查中,促销和家教分别占到了总数的67.5%和31.36%,从事过校园代理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均占到了总数的10%,从事过其他的占22.5%。日常在校内,周末和节假日的商家临时促销岗位成为最普及的工作,经常在临促招聘预选的过程中竞争激烈,参聘人员和招收人员的比例悬殊非常之大。我们看到了大学生对勤工助学火热的积极性,也清醒的认识到了学校和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工作的欠缺。家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大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知识方面的优势进行勤工俭学,工作强度小报酬高成为了家教最大的优势。校园代理是一项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这就决定了要有较高的能力才能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所以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从事过校内勤工助学的比例不大,但不是同学们不愿去参与学校提供的岗位,反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之高,比例不大主要是学校提供的岗位有限,不能充分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对勤工俭学工作时限的调查中,短期工占到了92.5%的绝对大的比例,长期工仅占到了总数的7.5%。这说明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连续性相当不好,大学生只能把握很少的机会来进行勤工俭学,缺乏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在对勤工助学日薪报酬的调查中,我们通过数据可以清楚的看到20-40元每天这一区间所占到的比例超过了70%以上。这一区间上下之外的高工资和低工资都不构成工资报酬分类的主流。

对勤工助学目的的调查中,增加生活费,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所占比例为60.6%,提升自身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所占比例为77%,打发课余时间,使大学生

活更充实所占比例为30.7%。积累经验成为进行勤工俭学的首要目标,另外增加生活费,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也是重要目的之一。

在对是否有必要进行勤工俭学进行调查时,86.3%的大学生认为进行勤工俭学很有必要,13.7%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同学认为进行勤工俭学没有必要。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勤工助学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发展前进过程中,已露出一些拌脚石。毕竟,勤工助学是一条正在探索的路子,只能边走边瞧,出现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如何引导勤工助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是重中之重。目前,勤工助学范围偏窄,岗位较少,稳定性差。勤工助学活动局限于家教、直销、做点小生意,学校提供的岗位如图书馆管理、卫生区清洁、助管教室等,从整体状况上存在范围窄、岗位少、稳定性差等特点。扩大勤工助学活动范围,尤其是得到企业界的帮助,有待急需解决。我校在将勤工助学推向校外之际,团委也可组织这样的“人才招聘会”,大多数同学希望学校组织。勤工助学活动使得少数同学被盈利冲昏头脑,学习与打工主次不分,更有甚者弃学从商,防患于未然也该做。当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及时发现解决。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主要是,旧体制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勤工助学,学校、学生、社会尚 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做法;我国现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许多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劳动技能的欠缺,在某种程度上参与社会竞争尚感力不从心;社会 还没有形成大量使用钟点工的习惯。 勤工助学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有些大学虽已成立了勤工助学指导委员会,但尚处于起步之初, 真正面向社会,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担任中介角色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寥若晨星。这样使学生与企业之 间联系不够,信息不畅,直接导致大学生找工作难,报酬高低不便协调。这是造成大学生不愿参加勤工助学的 一个比较突出的直接原因。

五、发展方向

推进高校勤工助学的改革和发展是整个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近十年勤工助学的发展进程及教改形势,可以肯定地说勤工助学活动实现健康、稳步发展,基本解决大学生顾虑有望实现。但是,作为一项新兴事业,针对在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问题,想“脱困”就得有新的思路:

(一)、正确理解勤工助学。

“助学”是“勤工”的直接目地,通过“勤工”所得劳动报酬帮助完成学业。二者相互影响,过份强调任一方面都不能达到目地。因此,正确理解勤工助学是走好这条路的关键。理解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涉及勤工助学活动的领导及参予这一活动的同学的正确理解。前者是基石。领导注意勤工助学活动发展的新动向,确定正确的方向,制定适时的政策,在他们的指引与策划下,勤工助学活动及其同学才能踏实地迈出每一步。同时,后者更不可忽视,他们是直接受益者,是主体,有了他们的正确理解才可达到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地,不然只能是前功尽弃。另

外,还包括社会人士对勤工助学活动的理解。勤工助学活动的拓宽、健康稳步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以保障大学生心灵没有创伤,利益不受损害。加强宣传,转变观念,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不仅仅是一个组织问题,更是一 个大学生通过服务于社会、增长才干,培养自主意识的过程。因此,学校、社会要加强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的 教育使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使更多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勇敢地走向社会,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二)、国家、社会、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庞大的大学生人群,解决他们所需的,我认为在所付出的代价是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能够承受的情况下为大学生多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只要鼓励与约束适度,其实带来的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对学生不言而喻,对企业聘用学生比正式职工的成本低,从而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国家或社会多创造多少打工机会能减少多少可能的人才夭折,以较低的代价为未来投下巨资。国家应该与企业界配合,创造良好的打工环境;同时国家还应该制定学生勤工助学相应的政策,以约束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想打工的心里坑害、欺骗这些同学。社会及学校需依照法律积极规范勤工助学“人才市场”,规定学生打工最低小时工资。学校应加快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例如积极推行实际意义的学分制,改革教学行政管理方式和学籍管理制度。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大大有利于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处理学习与勤工助学关系上将有更大的自由度,也会吸引 更多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从而使勤工助学的资助学业、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作用得以充分、全面发挥 。提倡学生免修部分课程。应尽快设立勤工助学指导组织,完善有关制度,在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起到沟通信息、协调二者之间 利益关系的作用,使勤工助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创造条件,扩大范围,面向社会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为了扩大勤工助学的影响及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学校也可做一些宣传工作,让学生“打工”的重要性在学生、学校、社会各界之间达到共识,联合起来寻求发展、构筑人才大厦。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在世界发达国家充满争一流意识和站在发展前列的精神之际,我国也迈着改革的步伐跑步向前,转换教育体制。大学贫困生人群庞大,捐资助学、贷款已不能满足其求学所需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为解开这道难题,只有凭借教改的东风,在国家、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勤工助学。当然,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包括前面提到的已暴露的问题。尤其是引导学生避开学习与打工的歧途。

总之,勤工助学已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有发展和提高的问题。只有在有组织、有纪律的领导下,社会各界与贫困生密切配合,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才能把这项有意义、有基础、有特色的工作坚持做好;只有在有引导、有规范的布署下,勤工助学才能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才能健康稳步地发展。发展勤工助学意义深远,全社会应联合起来,密切配合,促进勤工助学的成长壮大,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新的育人途径,推进教育模式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主编:祖立厂 范应仁 《市场营销学》,科学出版社200x.9

2、主编:高金章 《市场调查与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x.8

第四篇:大学生勤工俭学调查报告baogao

太原理工大学勤工助学

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调查时间: 2011年6月—9月

调查人员:太原理工大学思政部社会调查组

太原理工大学勤工助学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意义

这次太原理工大学勤工助学调查,是由学生处(党委学生工作部)组织的一次较大规模的专题调研。本次调查旨在充分了解太原理工大学勤工助学学生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使学校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同学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和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大学里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约3%。我校的这个比例与全国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比例基本一致。作为一种集社会援助与市场行为为一体的新事物,勤工助学正在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基本现象。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划分区域,规定数量,落实到院,随机分发的形式,共下发560份调查问卷,收回531份,占94.82%。按岗位分类统计,共515份有效问卷,16份无效问卷,其中没有选择岗位的12份,多选的2份,错选2份(大一大二无资格当辅导员),有效率占96.89%。

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学生基本情况,共16题;学生工作情况,共15题;学生收获和感受,共13题。

参与调查的有:本次调查由校学生处组织指导,太原理工大学思政部(政法学院)的12名研究生、本科生承担。除轻纺学院外的16所学院的近20名老师、531名同学分别参与了问卷发放回收与问卷填写工作。

本调查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

一、调查背景及意义;

二、问卷主要数据分析;

三、建议措施。

调查时间:从2011年5月开始,历时三个月。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前期培训,工作分工,问题汇总,问卷设计;第二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问卷分配,问卷发放,问卷填写,问卷回收;第三阶段,问卷统计阶段——制作表格,汇总数据,分类统计;第四阶段,报告撰写阶段——问题归类,重点分析,起草报告。

二、问卷主要数据分析

1、工作满意度和总体评价

我们很欣慰的发现,大部分的同学对自己的工作还是满意的,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总体看,有65%的同学表示满意现在的工作,有29.38%表示一般,只有2.45%的人表示不满意。说明勤工助学岗位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基本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个人主观感受角度分析,当问到勤工助学结束后是否准备继续做时,有53.30%的人表示愿意,32.39%的人表示不一定,6.59%的人表示不愿意,没考虑这个问题的有6.21%。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学校开展的勤工助学工作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从个人满足感角度分析,勤工助学学生的自我工作感受或对工作的自我评价:认为勤工助学的目的基本达到的有71.37%,认为完全达到的2.45%;没有达到的24.29%。这样看来有近74%的人认为达到了目的,大部分人通过工作得到自我满足。

从对工作总体评价角度分析,认为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总体非常好的为5.46%,好的为40.87%,一般的为48.59%,较差的为3.77%,很差的为0.75%

2、调查对象

男生占80.23%,女生占18.83%,从男女比例看,调查对象绝大部分是男生,这应该是理工类学校男多女少的一大特色。同时大一学生占48.5%,大二学生占26.93%,大三学生占21.28%,大四学生占0.94%,研一占0.75%,研二占0.94%,研三占0.19%。近一半的学生为大一新生。大二的人数比例稍高于大三,其他各个阶段的人数比例都不到1%。勤工俭学呈现出一个随年级提高而人数递减的变化态势。

原因分析:大一学生比例之所以比较高,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刚从高三紧张拘束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大学的校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急切渴望能胜任学校的某个工作,并在工作中得到认可,从而获得自信。随着年级的上升,阅历的丰富和课业压力的增加,大二和大三的勤工助学人数也相应减少,到大四开始忙于考研和找工作,勤工助学人数锐减,而研究生阶

段,学生由于科研等压力,会有更多的安排和权衡,校内勤工助学对他们来说不是最优选择。

如上所述,在这个随年级升高而人数递减的变化态势中,有一个特别的因素,始终贯穿其中,并且逐步成为强势因素主导着这种变化——这就是学业或求知的因素。学业求知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勤工助学的人数就越少。这说明,在大学的环境里,以知识体现个人价值,是主流形式。

当然大四特定阶段,还有找工作这个因素也会影响勤工助学人数的下降,但这只是一种“工作替代”现象——以“彼工作”替代“此工作”。用另一种更自主、更长远、更有内涵、更能够体现价值的工作,替代学校勤工助学这种“工作”。

3、独生子女调查和家庭户口调查情况。

被调查人群中独生子女仅占22.79%,非独生子女占76.65%;另外,家庭户口为城市占25.24%,农村的占74.20%;

以上两组数据较为接近。从户口看,勤工助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且家中多有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说明:农村的多子女家庭的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比例更高一些。原因在于,客观上,他们的生活压力比城镇的和独生子女家庭更大一些,经济负担更重一些,获得独立的生活来源、减轻家庭负担的愿望更强烈一些,所以参加勤工助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更大。从这一点看勤工助学制度起到了帮贫扶困的作用,帮助真正需要的人很好的完成了“助学”的初衷。

4、受助与贷款情况

调查同样发现,城市的133人中,有33人获得或申请了贷款,有100人没有申请贷款,农村的392人中,有207人获得或申请了贷款,有185人没有申请贷款。数据说明,申请了贷款的农村学生,占全部接受调查人数的38.98%,这部分学生是最需要勤工助学岗位的,他们在全部接受调查的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所以勤工助学岗位应该更多的提供给申请了贷款且是农村户口的学生。这同时也是来自同学们心底的呼声,53.67%的勤工助学学生没有申请助学贷款,说明过半数的学生家庭还是可以通过家庭和自己的努力交纳学费的。

5、信息获知与岗位获得的渠道

(1)信息获知渠道:通过老师通知31.07%,同学口口相传14.12%,说明传统的口口相传方式占到了45%,成为学生获知勤工助学招聘信息的主要渠道。接 下来,是通过公寓楼宣传栏——18.08%,说明这一传统方式仍然起着重要的宣传作用,可以继续保持运用下去。同时我们发现,每天中午和晚上的校园广播,虽然比例只有1.69%,但还是在无形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容小觑。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勤工助学的学生获知渠道仍然是以传统的老师通知的方式为主,与之相比我们的新媒介——校园网站的作用就略显逊色,只占23.16%,并没有起到预想的主力作用。

原因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

1、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由于很多学生刚从高强度的高考集训中解放出来,毫无上网查看各类通知的意识,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更是没有多少机会接触网络。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在新生入学时的宿舍普及率较低,无法大量普及和使用这项功能,造成从开始学生就没养成定期查看校园网站最新通知、接收最新讯息的习惯。

2、从学校本身而言,我们的整体信息化、数字化的普及度和操作性尚不成熟,有同学提出,在太原理工大学的主页上很难找到勤工助学网站的链接,这就造成了有些同学没能方便、及时地看到更多的招聘通知,错失了应聘勤工助学工作的宝贵机会。以同层次的美国各高校相比,美国高校学生从入学时就有自己的ID号,用这个号可以注册登记,入住,查询成绩,自由登陆学校图书馆,吃饭,购物,登陆自己的邮箱查询最新的校园讯息或通知。

我校的数字化管理工作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的学生可以用学生卡在校园里吃饭,打水,购物,可以用学生号登陆校园网站查询成绩,只要安装下载一个软件,输入自己的邮箱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登陆学校的图书馆系统,但通过查询个人邮箱或利用短信平台来获知校园讯息和各类通知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还是靠传统的上传下达,老师通知的方式。这就有可能造成信息不公开,过程不透明等问题的出现。

(2)从获得岗位的途径就可以证实上述问题的存在,通过现场招聘获得岗位的占到47.08%,同学介绍37.91%,老师推荐30.51%,其他为8.66%。有47.08%的同学是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上岗的,但仍然有过半的同学是靠“关系”或其他渠道获得岗位的。这就有可能使得真正需要岗位的同学没机会获得这份减轻家庭负担的工作,而让另一部分同学则获得了赚零花钱的机会。

6、工学矛盾

在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调查中,总体看大部分同学认为工作与学习可以合理调节。有65.35%的同学表示学习和勤工助学没有冲突,31.64%的同学表示有些冲突,2.07%表示冲突很大。工学矛盾冲突问题,按年级调查显示:257名一年级受访者中,有64.98%人认为勤工助学与学习没有冲突,30.74%的人认为有些冲突,3.50%的人认为冲突很大;144名二年级受访者中,65.97%人认为与学习没有冲突,33.33%人认为有些冲突;114名三年级受访者中,有63.16%人认为没有冲突,有34.21%人认为有些冲突,有1.75%人认为冲突很大。数据显示了无论是“冲突”还是“不冲突”,三个年级的数据基本持平,没有太大变化,说明即使随着年级的提升,认为与学习有冲突的和认为没有冲突的人一直都是那么多,受到年级的影响并不大。无论哪个年级,多数同学都能在勤工助学期间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

在放弃勤工助学的同学中,有26.18%是因为和学习冲突,25.05%因为工资低,12.62%因为工作环境不适应,11.68%因为岗位不满意,9.98%因为其他原因,2.07%因为周围人评价不高。这其中学习冲突在众多原因中虽然比例排第一高,但其实并不占绝对比例。

工作结束后仍想继续勤工助学的有53.30%,不想继续的约有45%。前者认为勤工助学与学习不冲突的占到65.97%,后者认为不冲突的占到72.35%,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想继续工作的同学认为工学间无矛盾的人数比例甚至高于还想继续干的人。说明勤工助学的同学普遍都能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无论继续工作与否,工学矛盾不是大部分人考虑的决定因素。

从三组数据分析看出,无论是在岗的、结束后想走的或想留的还是结束后已经离开的,同学们都认为工学矛盾不是主要问题,这已经不是我们未来调查研究学生是否想要参加勤工助学工作所要考虑的主要考察内容了。也侧面反映出90后的学生对与学习的担忧较以往开始减少,对学习的重视度开始降低。

7、薪酬量与薪酬制度(1)薪酬量方面

总体看绝大部分的同学对学校目前的薪酬量持基本肯定的态度。纵观全体受访人员,有4.14%表示很合理,43.5%的人表示合理,38.79%表示一般,明确表示不合理的只有12.05%。

但从横向看来,不同岗位之间的认识不尽相同。除助研岗位和助教岗位由于受访人数太少(分别只有三人)无法得到全面数据进行分析外,其余五个岗位横向比较后发现(见附录一):按“不合理”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职能处室、院内助管岗、助理岗、技能勤工项目、保洁。从中我们发现不合理比例最小的保洁岗0.27%,说明大家还是基本认可目前的付出和回报的对等关系。“不合理”比例最高的是职能处室助管12.72%,其次是院内助管。为什么会有12.72%和0.27%如此大的差别呢?从同学所处的工作岗位,不难看出脑力劳动越大、接触管理工作机会越多的同学,会对付出与回报有更高的要求,会更多的保留自己的不同看法。

(2)薪酬制度方面

首先在薪酬制度合理度方面:6.21%认为非常合理,29.19%认为合理,50.66%认为比较合理,16.95%认为不合理。

其次结合薪酬量的调查数据:4.14%表示很合理,43.5%的人表示合理,38.79%表示一般,12.05%表示不合理。

将薪酬量和薪酬制度合理度进行对比发现: 两者在非常合理和不合理两项中相差不多,但中间的“合理”和“一般”两项,则有戏剧性的差别,多数人对工资是认可的,但对发工资的制度却不太满意,这就提醒我们有了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服务,更要让制度的优越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比如是否能够多顾忌学生的内心感受,让他们在辛苦付出后,得到回报的过程能更简单、快捷且保留了更多的隐私。

8、专业知识与能力锻炼

(1)专业知识和工作的联系度看,55.37%的人认为没有联系,38.04%认为联系较少,5.46%认为联系较密切(岗位不同联系度不同)。说明,我们在设岗方面与学生的求知愿望还有差距,能够提供的有专业知识含量的岗位还不够多。

(2)希望轮换岗位的周期,一个月的为34.46%,三个月的为33.15%,22.03%希望一个学期换一次,8.29%希望一年换一次(岗位不同职位轮换不同)

(3)最愿意选择的勤工助学岗位中,专业技能勤工助学项目最受欢迎27.50%,其次是保洁13.56%,次之是学院内设臵的助管岗12.62%,在次之是职能处室助管11.30%,辅导员6.03%,助教5.84%,助研的4.71%,楼长助理3.72%。

从以上三组数据以及各岗位轮换周期调查数据(见附录二)说明,大学生更愿意把勤工助学的过程作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所以在岗位选择、岗位轮换、岗位比较上,越是能联系专业、得到锻炼的岗位,越受欢迎。保洁岗位希望轮岗周期为一个月的,占42.74%,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其他岗位一般首先倾向于一个学期,其次是三个月;40%的辅导员甚至希望轮岗周期为一年。

三、建议措施

(一)关于勤工俭学的管理机制的建议

1、应当建立统一的勤工俭学网上平台直接进入学生邮箱

从调研的过程看,一是77%的学生获取勤工助学信息的渠道,不是通过网络这个现代化平台,网络发挥的作用只占23%,比老师传达还少8个百分点,与宣传栏、广告牌相差无几。学校主页上无法找到学生勤工助学的链接,只能看到临时通知。如果是新生或校外人员,不了解高校机构分工的,没有意识查看网络通知栏,很难注意到这方面的信息。二是网络更新同步性较慢,像保洁岗位这样的轮换速度快的岗位,有些学生的信息甚至没来的及上报,工作任期就已经结束离开了,这就造成信息滞后,难于管理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从而制约了下一步工作的部署。

建议:建立统一的勤工俭学网上平台,直达学生邮箱、手机或与学生注册、生活一样,进入一卡通。做到信息采集、政策发布、消息通知能够迅速及时、方便查收。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为没能及时查看学校网站的通知而错过机会。

2、勤工俭学培训机制

从培训数量看,44.44%没有参加过培训,38.61%由用工部门组织参加培训,15.63%学院内部组织培训。说明只有一半多一点的学生参加过岗前培训,但仍有44.44%的人没培训过。

从培训机制看:

(1)83名填写接受“院内组织的培训”的学生中,有7人来自职能处室助管岗位,17人来自院内助管岗位,49人来自保洁岗位,2人来自助研,2人来自辅导员岗位,4人来自专业技能项目。说明院内组织的培训不光针对本院内助管 7 岗位人员,还负责本院其他岗位的学生,也有可能还负责培训派出到院外其他岗位的学生,这样容易造成工作繁琐,且量大的局面,或交叉培训的现象。

(2)接受问卷调查的531名应培训人员中,接受过用工部门培训的只有205人,占应培训人数的38.61%。其中保洁员应培训372人,实际培训了142人,职能处室助管应培训55人,实际培训26人,院内助管应培训51人,实际培训12人,专业技能勤工项目应培训14人,实际培训7人,楼长助理应培训12人,实际培训6人,辅导员应培训5人,实际培训5人。说明除了有漏训的可能之外(例如近半数的人没参加过培训),也可能造成培训工作盲区,以至于一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培训是在学院还是在部门。

从培训数量和培训机制两个方面看,建议我校的勤工助学培训工作机制应当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责任,提高运行效率,特别是学院、学校和用工部门三方面要在岗前培训工作中建立一种有效的分工合作关系。

按照教育规律,建立优化的勤工助学培训机制,最好是把各岗位的技能培训纳入创业教育、就业培训的体系,按照特定人群,根据勤工助学工作特点适时组织进行。

3、勤工助学工作考评应当简洁大度

工作结束后,用工部门是否填写工作考评,53.48%选择是,34.84%选择不清楚,9.42%选择不是。也就是说有约一半的部门在工作考评中没有让勤工俭学的学生了解过程,甚至不考勤。所以近10%的学生认为部门没有考勤这一环节,从而有可能造成对工作怠慢,责任心降低的现象。有学生因此而认为学校的勤工助学制度不够完善。

考核制度规范问题中,非常规范的有6.21%,规范的有32.02%,比较规范的有50.09%,不规范的有10.55%。实际上后两部分学生占到61%,都是对于考核制度有看法的,只不过50.09%的那些学生,表达的稍微婉转一些,所以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完全有可能将这50.09%的同学争取到满意的行列中。

这里面需要思考的是:考核环节是学生获取报酬的环节,这个过程也是体现学校和社会关怀的过程。这种关怀,必须要做到好事办好,表现出宽阔的胸怀。其中,让勤工俭学学生有尊严地拿到钱是关键。没有考勤、或考勤不认真不行;太过繁琐的考勤也会让人感到不被尊重,甚至羞辱。所以考勤的效率与氛围都很重要。既简洁大度,又客观真诚,是考勤制度的两个方面。前者是说制度设计以 简洁效率为主,后者是说考勤态度,包括考勤单位工作人员的态度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二)要认真对待学生在勤工助学中表现出的认识和态度

1、学生产生勤工助学需求的目的或原因有两个基本面。

一个是物质层面的,以薪酬(薪酬制度)、家庭经济状况为基本表现形式。另一个是精神层面的:以提高能力、岗位专业性与覆盖面、对环境(他人)的感受度为基本表现形式。

第一部分12题“勤工俭学的目的”四个选项中,与物质有关的两个选项“获得困难生资格认定”7.53%和“增加收入”33.52%,合计占到41.05%。而与精神有关的两个选项“锻炼能力”22.98%和“增长知识和社会体验”14.88%,合计占到37.86%。大约各占一半。

所以,企望所有学生在勤工俭学中把精神追求放在第一位是很困难的。毕竟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第一需求会很直接,很现实,也很物质——通过勤工助学“得助”、“自助”。这与高校最初开展勤工助学以“助”为主的出发点不谋而合,双方都达到了目的——助与受助。但是,勤工助学毕竟不是单纯的经济援助项目。同样,让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只当成受助过程,只以薪酬为出发点也是不现实的。一半的学生心里都有一个愿望——把“工”的过程当作一个“学”的过程、实现自我的过程,甚至承担责任的过程。所以,高校的勤工俭学相应就必须成为一个“育”的平台,保护这种人文情怀也是高校自身永恒的责任,包括勤工俭学的环节。

2、学生存在一种“选择困难症”。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像“一般”、“比较合理”等这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选项,更容易被选择。从这点看,一方面学生有放弃选择的倾向,似乎不关心选择,不愿意很明确地选择非此即彼的结果,很轻松地回避问题的尖锐实质。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对问题的了解不是非常清楚,我们现在能够给出的选项、信息,还不足以让学生实现自由的、多元的选择;在选择范围很有限、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把握准自己的选择,判断上容易陷入简单、含混或给自己留有余地。或者很无奈地表现出从众心理,没有特别的观点。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定义他们:“某0后”,自卑心理,焦虑,缺乏进取心理……

因此,如何让学生变得“会选择”,出路还在“能选择”上。增加社会宽容度,环境的纯洁度很重要。

3、在高校,社会压力对于勤工助学的冲击可能不是主要的。

调查发现,近40%的人会介意外界目光。从超过55%的人不愿意佩戴上岗证(包括无所谓的同学)这一比例可以看出,外界和周围环境对于勤工助学学生的影响是存在的:上岗证其实是外界关注的目光的一个替代物,它隐喻着外界目光。如果把外界目光直接与自信满满、十分自我的大学生放在一起的话,大学生很难承认自己会在外界目光的压力下发生回避、退缩的变化。

所以看上去高达57.82%的人表示不介意外界目光,但32.39%表示无所谓的人,实际上也是介意的,加上7.34%的那些明确表示会介意的人,就有近40%会介意外界目光。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只有不到一半的同学——42.75%表示愿意佩戴上岗证。特别是在人数最多的保洁员岗位中,不愿佩戴上岗证的比例最大,占到了60.44%(含无所谓)。这背后有一部分原因是,客观上佩戴上岗证会让工作对象有一种异样感,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起来。比如同样是辅导员,一部分被要求佩戴上岗证,目的是为工作方便,但因为此项制度只对研究生做要求,而不是对所有辅导员一视同仁,所有带证上岗者难免会有被轻视的感觉。

另一方面,勤工助学过程中,认为师生或周围人比较配合的有53.30%;20.72%的人认为很配合;两项相加有80.2%的同学在勤工助学过程中是面对着一个逐步成熟的人群,只有1.51%的人认为不配合。在放弃勤工助学的原因中,有2.07%是由于周围人的评价不高。说明学生受到外界影响和压力不大。

这两种现象似乎说明,在高校,勤工助学的社会压力不是因为师生不配合,也不是因为常常有异样的外界目光,而在于学生自己心里深处依然不是很自信。没有在工作中获得很强的尊严感,压力似乎来自从传统中承袭的固有观念,来自高校以外的历史深处。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加强对勤工助学者的职业教育和心理辅导。附录:

一、报酬合理度数据:

岗位属于职能处室助管共55人。4人认为很合理,21人认为合理,23人认为一般,7人认为不合理,45.45%认为很合理与合理,41.82%认为一般;12.72%认为不合理;

岗位属于学院内设臵的助管岗共51人。6人认为很合理,29人认为合理,15人认为一般,6人认为不合理,62.5%认为很合理与合理,26.79%认为一般,10.71%认为不合理;

楼长助理岗位共12人。5人认为合理,6人认为一般,1人认为不合理,41.67%认为合理,50%认为一般,8.33%认为不合理;

专业技能勤工项目岗位共14人。1人认为很合理,7人认为合理,5人认为一般,1人认为不合理,57.14%认为很合理与合理,35.71%认为一般,7.14%认为不合理;

保洁岗位共372人。9人认为很合理,112人认为合理,249人认为一般,1人认为不合理,32.61%认为很合理与合理,67.12%认为一般,0.27%认为不合理。

二、岗位轮换周期调查数据:

岗位属于学院内设臵的助管岗共51人,8人希望周期为一个月,占15.69%,12人希望为三个月,23.53%,19人希望为一学期,37.25%,11人为一年,21.57%;

岗位属于职能处室助管共55人,10人希望周期为1个月,占18.18%,12人希望为3个月,占21.82%,22人希望为一学期,占40%,10人为一年,占18.18%;

保洁岗位共372人,159人希望周期为1个月,占42.74%,139人希望为3个月,占37.37%,60人希望为一学期,占16.13%,10人为一年,占2.69%;

楼长助理岗位共12人,2人希望周期为1个月,占16.67%,3人希望为3个月,25%,3人希望为一学期占25%,4人为一年,33.33%;

辅导员岗位共5人,2人希望为一学期占40%,2人为一年;

专业技能勤工项目岗位共14人,2人希望周期为1个月,占14.29%,4人希望为3个月,占28.57%,6人希望为一学期,42.86%,1人为一年,7.12%。

第五篇: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报告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就业渠道的增加,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机会也增加,随之而来也引起很多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对勤工俭学持何种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加勤工俭学所带来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就大学生对勤工俭学认知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情况,获得学生勤工俭学的原因、目的和动机等信息,了解大学生对勤工俭学的整体认知。

很多人都知道参加勤工俭学会影响学习,但大多数人却依然认为参加勤工俭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是谁都会对此产生疑问。因此,我就这个话题对长沙电信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调查情况如下:共发放问卷50份,发放对象涵盖多个专业、多个年级,最后收回48份,其中有效问卷46份。我这次做的是抽样调查.在本次抽样调查中,有84%的同学来自农村,16%同学来自城市;就他们对勤工俭学的必要性的调查中,只有14%的人认为没有必要,47%的人认为有必要,27%的认为很有必要,而12%的人认为无所谓。认为没有必要的人大多数认为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参加勤工俭学会影响学习。

一、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目的的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参加勤工俭学的目的:34%的人是为了增加知识和社会经验,29%的人是为了赚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与勤工俭学的收入用于生活费,22%的人是为了适应社会,10%的人是为了结识朋友,合计有5%的人是为了打发时间或其他的原因,由此看来同学们参加勤工俭学还是有明确的目的的。分析个种缘由,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实行人才发展战略,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大幅上升,随之而来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大,这就促使了大学生们以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增强未来的就业竞争力。调查表明,在增加知识和社会经验这一比率中有部分同学找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服务工作,这样既应用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让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一举两得。可以说,勤工俭学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不同的实际需要。

二、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地点的分析

在参加过勤工俭学的被调查者中,86%的人参加过校外勤工,其它的人在校内及校内兼校外参加勤工。就校内勤工的好处大多数人认为岗位比较安全,较固定,工作舒适,并且劳动报酬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且收入稳定,但对校内岗位的态度上认为一般的占55%,满意的占36%,很满意的只有很少数,不满意的则没有。说明校内勤工的安全及报酬保障对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但就校外勤工的好处,44%的人认为校外环境复杂,更能广泛的接触社会,更有挑战性,对自身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28%的人认为能够得到比校内更多的劳动报酬,很少一部分人认为校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校外的工作对一部分想要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又喜欢自由度高,较灵活工作的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三、对大学生勤工俭学途径选择的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勤工俭学的途径选择方面,56%的人是通过自己找的,34%的人是通过别人介绍的,很少人是通过中介公司和校内勤工中心来获得勤工俭学的机会。在被调查者所参加过的工作中,有37%的人做过促销,34%的人发过传单,20%的人做其他的工作,而只有9%的人做过家教。关于每周勤工俭学的时间的调查中,不足10小时的占67%,而28%的人工作10-20个小时,工作在20小时以上的则占很小一部分;37%的人每周的最高收入在200元,36%的人每周的最高收入在200元以上,很少一部分人的每周最高收入在600元以上,由此可见,这与被调查者参加的工作的种类及工作的时间长短有关,家教一般工资比较高,而本次调查中做过家教的人比较少,对最高收入的数据统计有一定的影响。

四、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的分析

(一)勤工俭学岗位短缺且层次偏低,由于社会缺少对勤工助学岗位有信誉保障的中介机构,学校一般不愿意承担校外岗位的风险,担心产生不可预见的劳动纠纷与意外伤害事件发生,从而制约了勤工助学岗位的校外拓展。而高校能提供学生参加的勤工助学岗位十分有限,且临时性、一次性岗位多,岗位层次较低,多停留在低层次的劳务性岗位上,如搞清洁卫生,收发报纸信件,宿舍管理,图书馆和资料室的书籍上架,校园报亭销售等,这种勤工助学虽然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经济收效较快,但 2

很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助学功能不大,只是定位在应急解困上,没有上升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勤工俭学管理规范性不够,且观念陈旧

由于一些高校受客观条件限制或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使不少高校没有配以独立的办公场所和专职老师,大多由辅导员老师兼管勤工俭学工作,由于辅导员工作繁多不可能投入主要精力,且该项工作专项经费少,内容形式单一,体制落后,功能简单,由于社会失业率上升,勤工助学缺乏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再加上部分学生观念陈旧,认为勤工俭学有失自己身份,并不积极参与和配合勤工俭学活动,导致勤工俭学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较大,影响此项工作的深入、健康、持久地发展。对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这种勤工俭学的体制极不健全、规范,并且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能到位,必然导致勤工俭学发展缓慢。

(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内容,智力性因素不高

大学生进行的勤工俭学活动,无论是家教、兼职或零工,大多属于劳务性、服务性和事物性工作,往往不需要专业技能或专业技能要求,很少有人去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勤工俭学工作,曾有报道,在某省举办的一个大型的大学生勤工俭学与用人单位的现场招聘会上,专业技能要求简单的工种全场爆满,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工种基本上无人问津,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勤工俭学上尚缺乏专业技

(四)大多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勤工俭学

根据调查显示,有54.21%的大学生认为勤工俭学是有必要的。认为没必要的只有4.96%,这充分表明:大学生对待勤工俭学的态度是积极的。能的训练

(五)社会不予勤工俭学重视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在校大学生接近社会有助于拓展自身见识面。但是必须看到,社会能够容纳在校大学生的“空间”很少。很多在校大学生难以涉足其内。其次,社会上很多中介机构依靠欺骗大学生,收了费就“石沉大海”,使得很多大学生“遇黑”。调查显示,有38.84%的大学生上过此类的当。

总结:

经过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勤工俭学大多数持积极态度,大部分人还是参加过勤工俭学的,但他们主要是为了赚取生活费和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所以多数人选择校外勤工以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以及更好的适应社会,为自己未来踏入社会奠定基础。鉴于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时间及精力的限制,他们不能太影响自己的学习,所以他们的工作的时间和收入还是很有限的。

虽然本次调查得到关于大学生对勤工俭学的认知的一些信息,但由于我本身知识的有限,本次调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用于部分学生对勤工俭学的认知,但这些信息对于我解决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所出现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我就这次调查还是有所感悟的,大学生找到一份兼职工作,尤其是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兼职工作,无疑是件好事:一方面,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会使大学生获得一种心理满足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功体验,这也会促使大学生在自我完善方面更有动力,更加积极努力;另一方面,兼职是大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的途径,可以在兼职工作中锻炼自己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高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兼职的管理和指导,通过勤工助学中心等完善服务,拓宽兼职的渠道,引导大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和一种正确的方法兼职,使大学生处理好兼职和学习的关系,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做好兼职工作

下载关于我校勤工俭学情况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校勤工俭学情况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课题: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勤工俭学的情况 二、调查时间:2014年6月5日 三、调查地点: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食堂 四、研究目的:1、了......

    大学生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

    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报告 姓 名:柳耀华 性 别:男 政治面貌:团员 所在系:商学院 专业班级:电商1131班 学 号:1118053118 社会实践地点:湖南省株洲市步步高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富......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社会调查报告 一、研究课题:黑龙江科技学院学生勤工俭学情况的调查 二、 调查时间:2011年4月 三、调查地点:黑龙江科技学院 四、研究目的:(1)了解我校大学生......

    勤工俭学工作调查报告[推荐5篇]

    水桥小学2013/2014学年勤工俭学工作调查报告 一年来,我校为了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基地建设的育人功能,服务功能,美化功能。根据本校实际,努力挖掘地方和校......

    大学生勤工俭学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情况的调查报告 教育系 刘逸青 张坤 林敏 桑艳 弓旭静 苏永杰 熊继亮 关键词:社会、勤工俭学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了解他们勤工俭学的动机和目的,......

    我校学生党员带头作用调查报告

    我校学生党员带头作用调查报告为了解我校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志向等价值取向,了解学生党员对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建设时期的感受、体会和认识,特别是为了解学生党员在......

    大学生勤工俭学和兼职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勤工俭学和兼职情况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30日星期日调查地点:河南理工大学调查对象:全体在校大学生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调查目的:一、了解我校大学生对勤工俭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