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剖析地膜残留的危害与防控方法
再生资源网 http://www.bianbao.net/ 本文摘自再生资源回收-变宝网(www.bianbao.net)剖析地膜残留的危害与防控方法
变宝网5月16日讯
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的运用,对于增加农作物产量大有助益。但是,受技术条件所限或是不恰当地使用,其负面效应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放大。比如地膜的残 留,就使部分地区的土壤遭受污染之伤。地膜残留究竟会造成哪些伤害?治理过程中面对哪些难题?根治还需做些什么?深入新疆,探访当地的治污努力。
新疆是棉花大省,这里的农民因棉花而增收,却也因棉花的生产方式而受伤。
上世纪80年代,新疆棉花单产低于全国18%―20%。到了2015年,新疆棉花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6%。这一指标的迅速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膜的使用。但农田地膜经过30多年大范围、大面积使用,残膜逐年增多,地膜效益和污染加剧的矛盾渐趋尖锐。
开展废旧地膜综合治理,拒绝超薄地膜生产销售使用,规定残膜100%回收
再生资源网 http://www.bianbao.net/ 新疆的棉花,大约有2/3的种植面积使用地膜。据统计,覆膜平均使棉花增产16%,而覆膜20年的棉田残膜却会使棉花减产12%,增产部分几乎被残膜危害和地膜成本抵消。
“目前使用的地膜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它在土壤中极难分解。大量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也会阻碍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导致土壤环境恶 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减产。”新疆农科院土肥所所长王新勇说,据调研报告显示,当土壤中残膜量达到每亩3.5公斤后,棉花会减产 11.8%―22%。而且种子若播在残膜上,烂种率和烂芽率也会大大增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新光表示,残膜的危害现在能被观察到的只是农作物减产,但会不会对地下水和土壤产生其它形式的污染,眼下尚缺乏长期和系统的跟踪研究。
“2013年我们测算新疆地膜覆盖农田中每亩的地膜残留量是16.88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到5倍。经过两年多治理,现在残留量应该有所下降,但新疆依然是我国土壤„白色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董新光告诉。
据初步统计,新疆地膜覆盖面积大约保持在5900万亩(含兵团),年使用地膜约25.5万吨左右,但年回收使用率不足10%。董新光说,残膜污染已成为制约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隐患之一。
为破解这一难题,从2012年开始,国家在新疆实施了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先后在新疆46个县市开展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到目前为止,项目已累 计投入资金3.49亿元,重点用于支持企业进行厂房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加工设备购置以及残膜回收站点建设等,以提高新疆废旧地膜回收和再利用能力。
从今年5月1日起,新疆正式实施农田地膜管理条例,不但拒绝超薄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并规定废旧地膜要做到100%回收。
再生资源网 http://www.bianbao.net/ 两大难题制约残膜回收:高效机械回收技术难突破,回收后二次利用成本高、收益低
专家分析,残膜回收目前面临两大难题。“首先面对的瓶颈是高效机械回收技术难以突破。”王新勇说,新疆使用地膜的种植作物有玉米、土豆、棉花、瓜类等,覆 膜方式既有一膜四行,也有一膜两行,品种和模式复杂,单一型号的回收机械无法适应,复合型号的机械因研发难度大、使用率低等原因又难以进入市场。
回收后二次利用成本高、收益低也是残膜治理之痛。董新光说,再生利用一般用于生产滴灌带,但回收残膜生产滴灌带的成本大概是0.15元/米,而直接用原材 料生产的成本只有0.09元/米,残膜处理加工后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过程中还会产生二次污染,生产企业无法靠市场效益支撑发展,只能依赖政府资金扶持。“但企业自身难以盈利,仅靠这些资金支持,难以实现可持续经营,生产积极性不高。”王新勇说。
为了促进残膜回收,新疆在聚乙烯地膜的厚度上制定了地方标准,要求达到0.01毫米以上,“聚乙烯地膜国家标准是0.008毫米±0.003毫米,为降低 价格,目前使用的都是比较薄的,回收难度大。”董新光说,厚度增加,回收机械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会大大增加回收率,回收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充足,也会在一定 程度上降低成本。
可降解地膜能使部分作物实现增产,但也存在价格较高、增温保墒效果不够好等问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2013年启动可降解地膜的试验示范,2014年、2015年在84个团设12个示范点,示范面积达10.6万亩。
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林介绍,经过试验示范,发现在棉花之外的作物种植上,可降解地膜效果比较理想。比如土豆种植,与聚乙烯地膜相比实现了5%―6 %的增产。但在棉花种植上,却减产10%左右,“试验证明目前的材料是可以被降解的,其性能可以被农业利用,但是与聚乙烯地膜相比,其增温保墒作 再生资源网 http://www.bianbao.net/ 用还存在 缺陷,需要继续研究。2016年要进行1万亩左右的试验,主要采用不同材料之间„多层共挤‟技术,实现性能叠加,以提升强度和增温保墒作用。”
但真正大面积推广可降解地膜,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有其它难题。新疆润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近两年一直在做可降解地膜推广,总经理汪来顺有点犯愁:“只靠企业来推广太难了,农民不考虑污染问题,只会考虑价格,目前喀什0.005毫米的聚乙烯地膜销量最好。”
喀什地区疏勒县巴和齐乡6村农民穆泰力普?亚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聚乙烯地膜一公斤10元钱左右,厚度0.008毫米的地膜,每亩地用量大概是3公斤;厚 度0.005毫米的,每亩地只要2.5公斤,生产成本25元。但可降解地膜要比聚乙烯地膜贵1倍,而且可降解膜的强度低,容易断裂,需要通过增加厚度来解 决,厚度增加自然要增加用量。“对我们农民来说,这是不小的负担。”
另外,正因为“可降解”,必须以销定产。“当年销售不出去,第二年就无法使用了,对企业而言,又是一重压力。”汪来顺说。
但在王林看来,价格并不是问题,“目前的价格是试验阶段的,并不是经过市场竞争后的价格,在大规模推广开之后,市场会将其调节到一个合理的位置。”
“我们所说的可降解地膜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氧化生物降解地膜,另一种是全生物降解地膜,目前新疆使用的基本还是氧化生物降解地膜。”王新勇说,这种地膜在 降解过程中会产生5%的聚合物,“关于这5%的聚合物,现在学界尚有争论,不确定它最终能不能完全降解。”全生物降解地膜大概会在50天之后开始降解,但 对于新疆使用地膜面积最大的作物――棉花来说,至少需要70天覆膜完整期,这一技术难题目前也依然有待破解。
使用可降解地膜是大势所趋,既要加大开发力度,也要加快改进残膜回收技术
再生资源网 http://www.bianbao.net/ 董新光告诉,在花生、玉米等多根系作物种植中,因为残膜回收难度更大,应鼓励使用可降解膜。但由于不同环境下降解速度不同,不同作物对可降解的时间要求也不一样,整体大面积推广尚需时日。“一区一种一配方是最终的目标。”
他认为,企业和科研单位应加强实验,“技术上有进一步提升和创新的空间。”他建议培育龙头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综合实验和应用推广;设立 生物降解地膜专项发展基金,扶持生物降解地膜企业、行业发展,从研发、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对生物降解地膜的生产企业实行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对此持相同态度,他认为可降解地膜将来应该达到这样的要求:2年之内完全降解,不留下任何有害物质,增产效果达到或接近聚乙烯地膜,通过改进工艺或规模化生产,降低价格。
“使用可降解地膜是大势所趋,要加快开发力度。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在此期间,残膜回收的前景依然广阔。”作为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陈学庚近年来一直 致力于残膜回收机械研究。“对机械的要求是操作不能太复杂,回收效率要上得去,回收的残膜达到综合再利用的标准。”
除此之外,陈学庚认为还要加强全民的农田保护意识,“欧洲的地膜覆盖面积有700万―800万亩,但他们不存在残膜污染问题,就是因为农田保护意识比较强。应当建立适当的政策、法规,通过政策引导和法律约束,来实现谁使用、谁增产、谁治理。”
本文摘自变宝网-废金属_废塑料_废纸_废品回收_再生资源B2B交易平台网站;
变宝网官方网址:http://www.bianbao.net/ 网上找客户,就上变宝网!免费会员注册,免费发布需求,让属于你的客户主动找你!
第二篇:危害、风险防控案例剖析复习题
危害、风险防控案例剖析复习题
1、安全:
免除了不可接受风险的状态。
2、事件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3、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符合或其他不期望潜在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4、事故:
造成死亡、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5、事故原因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只有两个,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的原因:人身伤害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而不是不安全条件与不安全设备造成的。
6、事故的基本特征
随机性: 发生事故的随机性——麻痹心理。造成损失的随机性——侥幸心理。
必然性: 不安全行为、不安全工况必发生事故,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因果相关性: 造成事故的原因和结果之间都有完整的因果关系。有的虽然有原因,但未必有结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造成事故的肯定有其原因。
危害性:轻者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重者造成人物俱毁。可预防性:任何事故都可预防。
7、风险
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严重性的组合。
8、风险评价
评估风险程度,考虑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以及确定风险是否为可接受风险的全过程。
9、属地管理
工作场所:的人员对所管辖区域内人员(包括自己、同事、承包商员工和访客)的安全、设备设施的完好、作业过程的安全、工作环境的整洁负责任。
11、危害因素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12、危害因素辨识
识别健康、安全与环境危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12、安全生产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
⑴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⑵事故责任没有落实不放过; ⑶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⑷事故教训、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第三篇: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
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为广大消费者所关注,特别是农药和抗生素等药物残留问题更是广大消费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食品安全这个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安全的问题已成为重中之重。要检测抗生素在食品中的残留,必须选择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因此,研究各种抗生素类残留检测的方法,提高其灵敏度与选择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具有哪些危害
人们吃了有抗生素残留的肉、蛋、奶等食物后,会造成抗生素在人体内蓄积,使人产生对抗生素的抗性,引起各种组织器官病变,甚至癌变。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
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对保持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长期摄入含有抗生素的食品后,会使敏感菌群被杀灭或抑制,而耐药菌群却大量繁殖,从而打破原来的平衡状态造成菌群失调,这就可能会导致长期腹泻或营养不良,严重时还可造成耐药菌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引起过敏和变态反应 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氯霉素可破坏机体造血功能,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经常食用含抗生素的动物性食品,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关节肿痛,重者导致血管性水肿、休克、甚至死亡。
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
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食用含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增加。同时,动物体内的耐药性菌株的耐药性也可能转移到人体细菌中,从而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危害。
其他毒害作用
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链霉素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肾损害和听神经受损。长期摄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残留严重超标的动物性食品,可损害第8 对脑神经,出现头晕、头痛、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四环素会引起肝损伤,与骨骼或牙齿中的钙质结合后,使骨骼及牙齿黄染,还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邻氯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可引起人类免疫性疾病;氯霉素会损害人的造血功能,抑制蛋白质
摘要:文章综述了抗生素残留的来源与途径, 介绍了抗生素残留对人类健康、乳制品生产、环境及其他方面造成的危害,分析了检测抗生素残留的方法,包括微生物检测法、仪器检验法、免疫学分析法等,并指出了这些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对乳制品生产工艺的危害
由于含有抗生素的奶无法制成酸奶、奶酪等一些高质量牛奶产品,容易造成大量原料奶的浪费,给乳品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奶户在高温季节为防止鲜乳的酸败,往往向牛乳中掺杂各种抗生素,从而造成乳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对环境的危害
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被排泄到环境中仍能稳定存在很长时间,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链霉素、土霉素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螺旋霉素低浓度降解很快,但浓度高时需6 个月才能降解完;杆菌肽锌在有氧的条件下完全降解需3~4个月,在无氧环境中降解所需要的时间更长。据报道,动物养殖场污水处理池中红霉素、复红霉素、磺胺甲唑质量浓度可达69g/L,这些药物的排放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抗生素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抗生素残留的日益重视,在客观上就要求改进传统的检测方法。引进先进的检测仪器,寻求一种快速、精确的检测方法,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微生物检测方法
微生物检测方法的主要原理是根据抗微生物药对特异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来定性或定量检测受检样品中残留的抗微生物药。微生物检测法应用较为广泛,是抗生素残留检测的传统方法,但测定时间长,结果误差较大,操作复杂。其优点是费用低,一般实验室都能操作。
氯化三苯四氮唑法(TTC)
这是目前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用来检查牛乳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如果牛乳中有抗生素存在,当乳中加入菌种(嗜热链球菌)经培养后,菌种不增殖。此时,加入的TTC 指示剂不发生还原反应,所以仍呈无色状态。如果没有抗生素存在,则加入菌种就可增殖,TTC 还原变成红色,使样品染成红色。
棉拭法或纸片法
这是检测胴体内可疑抗生素残留的现场试验方法,简便而又有一定准确性,被世界普遍采用,具有广域的灵敏性。它是用棉拭插入待检部位浸润20min取出,放入有枯草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18h~24 h,或用圆滤纸从肾脏或乳取样,与含有枯草杆菌等细菌的营养琼脂贴合培养,通过观察棉拭周围有无抑菌圈或根据其大小判定有无抗菌物质存在。该法的特点是能够确定抗生素的种类,提高检出率和准确率。如,氯霉素最低检出限量为0.01mg/kg、土霉素为0.05mg/kg等。
杯蝶法
样品经处理后,注入牛津杯中,与含菌液的检定平板贴合。培养后,根据抑菌圈的有无及大小判定结果。采用不同的试验菌种,可检测不同的抗生素。如检测肉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用蜡样芽孢杆菌;检测青霉素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链霉素或双氢链霉素用枯草杆菌。
电泳生物检测法
该法灵敏度较高。Fusac(1989)应用电泳和微生物自显影技术测定动物组织中残留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双氢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琼脂扩散法
Korkela 以猪肾为样品采用琼脂扩散法对几种抗生素残留检测进行了比较。能检测出土霉素和链霉素的残留。Untermann(1986)报道,采用枯草杆菌进行琼脂扩散法检测出了牛、猪及山羊的肌肉中和肾脏内抗生素的残留。
仪器检验方法
仪器检验方法是利用抗生素分子中的基团所具有的特殊反应或性质来测定其含量,进行定性定量
和药剂鉴定。其敏感性较高,但有的检测程序较复杂或检测费用较高。
液相色谱法(LC)
德国Russel 报道了液相色谱法检测氯霉素残留,检测限为10μg/kg,回收率为63%~79%。Jefery等(1994)报道了用LC法测定沙拉沙星在海峡鲇鱼肌肉中的残留,沙拉沙星的检测限为1.4ng/g,回收率为85.4%~104%。
气相色谱法(GC)
该法有许多高灵敏、通用性或专一性强的检测器供选用。Plomp和Maes报道了在血液和羊水中甲砜霉素的快速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检测限为0.1μg/mL,甲砜霉素血清的回收率为91.3%,羊水的回收率为90.3%。
薄层色谱法(TLC)
该法经常作为样品筛选方法。其优点是速度快,有利于现场应用,且已在饲料、组织和体液等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Bossuyt 等(1976)报道用TLC 法测定牛奶中新霉素的残留。但新霉素的检测限为15μg/g,远高于牛奶中的新霉素残留限量。
高效薄层色谱法(HPTLC)
该法现已成为仅次于HPLC的残留分析法。HPTLC在兽药残留的快速筛选检测方面应用广泛。测定组织样品时需在样品展开后喷以硫酸-高氯酸试液,灵敏度可提高10倍,检测限达10μg/kg。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理化检测方法。该法对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Anadan等(1995)报道了用HPLC法测定鸡脂肪、肝脏、肾脏、肺脏及皮肤中恩诺沙星及代谢产物环丙沙星浓度,检测限为0.003 μg/g,在各种组织中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0%。Rolinski 等(1997)用HPLC 法检测了肉鸡组织和鸡蛋中诺氟沙星残留,检测限为0.0025μg/g。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
该法可弥补GC和HPLC法的不足,但不可能取代二者。SFC 最大优点是可以方便地连接各种灵敏的检测器。Pensabene 等将鸡蛋样品进行超临界流体萃取后进行磺胺类药物的残留分析,检测限为25 μg/kg,回收率为81%~101%。
毛细管电泳法(CE)Ackermans 等将猪肉样品加乙腈提取,离心后上清液过滤膜后直接进行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测出肉样中15 种磺胺类药物的检测限在2 mg/kg~9mg/kg 的范围内。
联用技术
联用技术可扬长避短,一般兼分离、定量和定性(分子结构信息)于一体,因而特别适用于确证性分析。常见的联用技术有薄层色谱-质谱(TLC-MS)、气相色谱-质谱(GC-MS)、液相色谱-质谱(LC-MS)等。色谱和质谱联用由于实现了高效层析分离和检测联机,可用微电脑控制层析条件、程序和数据处理,其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均好,并可一次同时完成同一样本中多种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检测。
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主要有放射免疫分析(RIA)、酶免疫分析(EIA)、荧光免疫分析(F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常规的理化分析技术相比,免疫分析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容量大、速度快、仪器化程度低且分析成本低,分析效率则为HPLC 或GC 的几十倍以上。免疫分析法能与其他技术联用。
放射免疫分析(RIA)
Mahon 等曾将卡那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直接连接制备结合抗原,并建立了血清样品的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限为10 ng/mL。1984 年Arnold 等即建立了氯霉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法,其检测限为0.21μg/kg。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Prithipal Singh 等(1989)建立了检测猪血中磺胺二甲嘧啶的ELISA 方法,其检测范围为10ng/mL~1 000 ng/mL。国内刘智宏等(1998)建立了检测血清中磺胺二甲基嘧啶的ELISA 方法,其检测限为50 ng/mL。杨红(1999)建立了测定牛奶、猪血浆等样本的ELISA 检测方法,其检测限约0.025 ng/mL。
第四篇:病媒生物危害及防控科普知识
病媒生物危害及防控科普知识
病媒生物是指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一般指人类疾病),危害、威胁人类健康的生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病媒生物危害及防控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蜱虫的危害和防治
1、携带的病毒
蜱虫身上可能会携带一种汉坦病毒,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此病毒的传染媒介可以是蚊媒、蜱媒、动物源性等。
2、生活习性
蜱为人、家畜及野生动物的体外寄生虫,无论是幼虫、若虫、成虫均能吸血。蜱的嗅觉极为敏感,能在几米之外嗅到宿主的气味,爬到1米高的树叶或草尖上等候觅食,当人和动物经过时,突然跳到人和动物的身上,伺机吸血。不仅可咬伤皮肤,而且是螺旋体、立克次体、病毒、细菌感染的媒介。这就是蜱虫咬伤人的病因。
3、防治方法
1.环境防制
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以防蜱类孳生。
2.化学防制
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
3.生物防治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用生物农药狂扫喷洒主要发生蜱虫的地面,持效期特长,对人畜无害;也可用藻盖杀(0.12%藻酸丙二醇酯)物理防治,无色无味,对人体无毒、无害、无污染。
4、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臭虫的危害和防治
1.生活习性
臭虫生活在人居室及床榻的各种缝隙中,白天藏匿,夜晚活动吸血,行动敏捷,不易捕捉。发育为渐变态,生活史有卵、若虫和成虫3期。若虫和成虫都嗜吸人血。臭虫有群居习性,在隐匿处常可见许多臭虫聚集。吸血时通常停留在紧靠人体皮肤的衣被或家具上。
主要栖息在住室的床架、帐顶四角、墙壁、天花板、桌、椅、书架、被子褥、草垫、床席等的缝隙和糊墙纸的后面。栖息处所带有许多褐色的粪迹。
2.危害
臭虫夜晚吸血骚扰,使人不能安眠,长期叮咬、吸血,可引起人的贫血、失眠、神经衰弱,而且由于臭虫叮刺时将唾液注入人体,放出一种扩张血管的刺激性物质,引起瘀点或瘙痒性风团,常排列成行,可使皮肤敏感性较高人的`局部出现红肿,痛痒难忍。
3.防治方法
防治臭虫最基本的方法是保持房屋的清洁,定期修补房屋细缝,及时在臭虫滋生场所用杀虫剂处理。
(1)有臭虫的房屋,特别是木房,须进行整修。墙壁、地板等缝隙都要用油灰或石膏油灰嵌缝。家具如床、桌、椅缝隙,也要用油灰嵌缝,使臭虫无处滋生。
(2)有条件的也可用蒸汽杀灭。
(3)从室外取回的衣服、被褥、行李、家具都要检查,发现臭虫要处理后才送进室内。
(4)可用科士威喷剂喷洒,将床上(除床板)的物品全部清理出来,被子、枕头、衣服等在太阳下暴晒。将床板正反两面进行全面打湿。其它孳生场所如柜子、床架缝隙、房间角落也进行药物处理,没什么刺激味。
第五篇:恐怖主义的危害及防控策略
恐怖主义的危害和防控策略
2007年1月8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通报了自治区公安机关于2007年1月5日对“东伊运”(东突伊斯兰运动)的打击行动,摧毁了该组织位于新疆南
部帕米尔高原山区塔什库尔干县的训练基地并击毙18名、捕获17名恐怖犯罪分子的事件。2008年3月14日,一群“藏独”恐怖分子在境外敌对势力的支持和纵容下,公然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事后查明,这天,有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受伤群众达382人,其中重伤58人。拉萨市直接财产损失达24468·789万元。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公安、武警,对在拉萨街头十分猖狂地进行打砸抢烧的不法分子依法打击,迅速平息了事态,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国家法制,维护了西藏族群众的根本利益。“3·14”事件过去没几天,在青海、甘肃等藏民居住区也发生了类似的打砸抢烧事件,危害了社会治安秩序,影响了人民的和平生活。这几起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的种种迹象都表明,这是由“**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的,是由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是彻头彻尾的恐怖主义犯罪事件。遗憾的是,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这些犯罪事件竟然得到了英国、法国、CNN等部分西方媒体和政界要人的支持,妄称中国西藏政府对
该事件的依法处置是对“民主人士”、“和平示威”的“镇压”,并把“3·14”等事件与奥运会联系起来,妄图抵制北京奥运会。
类似事件再次表明,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打击恐怖主义有所成就的同时,境内外恐怖势力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渗透、颠覆和破坏,加上境外恐怖犯罪组织,甚至某些国家对境内外恐怖组织的支持,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面临着艰巨的反恐斗争。因此,有必要研究恐怖主义犯罪的理论,结合中国当前的恐怖分子活动现状,从战略战术上积极采取措施,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与安全。
一、恐怖主义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恐怖主义的定义
关于恐怖主义(terrorism),国内外学术界以及官方迄今为止尚未形成普遍适用的具有真正权威意义上的定义,其原因在于定义时涉及很强的主观色彩和政治色彩(或掺入意识形态),决定于各国不同的利益表达、立场及其评价标准。
例如,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采用了概括加例示的方法:“对各国政府、公众和个人使用令人莫测的暴力、讹诈或威胁,以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政治手段。各种政治组织、民族团体、宗教狂热者和革命者、追求正义者,以及军队和警察都可以利用恐怖主义„„空中劫机、绑架、爆炸建筑物、向人群投掷手榴弹、用机枪扫射航空终点站的旅客、扣押人质以及袭击大使馆等等都是恐怖主义者
使用的伎俩„„宣传机构的报道,特别是电视,它把发生的事情直接传送到家家户户,使观众感受到恐怖主义的威胁。”
美国国务院(1997)的定义为:“由次国家组织或隐蔽人员对非战斗目标(包括平民与那些非
武装或不值勤上岗的军事人员)发动的、常常是想影响受众的,有预谋的、有政治目的的暴力 活动。”
中国学者胡联合的定义为:“一种旨在通过制造恐怖气氛、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为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的服务的,无论弱者或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目标)的暗杀、爆炸、绑架与劫持人质、劫持交通工具、施毒、危害计算机系统以及其他形式的违法或刑事犯罪性质的暴力、暴力威胁或非暴力破坏活动。”
其他定义不予以列举,综合各定义,可以得出,各方对恐怖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形式有所
把握,有利于共同认识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但另一方面,这些定义存在着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怕表现在:(1)过于冗长,如胡联合先生的定义字数有150字;(2)注重外观描述,未把握恐怖
主义的本质特征,如以上美国国务院所下的定义;(3)采取例示方法可以直观叙述恐怖主义活动的表现形式,但存在不能穷尽的弊端,也不能包容近来出现的新型恐怖主义;(4)均将恐怖主义归结为暴力活动,而不能解释网络恐怖主义、生态恐怖主义等,也会造成其他非恐怖主义 的暴力行为归为恐怖主义,扩大恐怖主义的含义范畴。
对恐怖主义进行定义,应该以其本质特征为核心,科学地界定其内涵和外延,并兼顾其发展趋势以解释和包容新型恐怖主义。笔者以为,国内学者李湛军所下定义较为准确精炼:“恐怖主义指的是使用或主张使用无规则的暴力或技术手段,或是袭击平民或是袭击公用设施,以图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行为与社会思潮。”但仅将政治目的作为其行为所指之目的有单薄之嫌,不能涵盖非出于纯粹政治目的而怀有破坏社会公共安全、社会大众稳定心理的意图、实施相同手段并有相同效果的现象。
因此,笔者将“恐怖主义”定义为:使用或主张使用无规则的暴力或技术手段,袭击平民或袭
击公用设施,企图达到政治目的或社会目的的一种犯罪行为。此定义不仅强调了恐怖主义的犯罪活动手段、针对目标、实施目的,而且着重指出其犯罪组织活动本身,存在着独立的思想体系和反社会渊源,它较之一般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更具复杂性和组织性,从而也为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活动带来了难度。(二)恐怖主义的特征
在“9·11事件”以后恐怖主义进一步泛滥的背景之下,通过对当今世界各国所发生的多起恐怖犯罪事件所表现的内在特点和外在表征进行分析,恐怖主义具有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或政府行为、民族运动、一般的刑事犯罪行为不同的特征,并且可以依据其个别特征对恐怖主义做不同分类,从而为预防和打击不同类型的恐怖主义提供理论
指导。
1·在思想意识方面,恐怖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有其思想渊源和信仰,民族主义、宗教信仰、极左思想和极右思想为其提供了思想信仰。据此,恐怖主义可以分为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如西班牙“埃塔”恐怖组织、俄罗斯车臣民族分离主义恐怖组织;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最典型为伊斯兰激进组织,如“东突”恐怖组织;极左型恐怖主义,如意大利“红色旅”、日本“赤军”、秘鲁“光辉道路”等恐怖势力;极右型恐怖主义,如德国新纳粹组织、美国“三K党”、俄罗斯“光头党”等。
2·在行为方式方面,采取暴力和各种技术手段以达到其预定意图。传统手段主要表现为暴力措施,如暗杀、投毒、绑架、爆炸、自杀袭击(即“人体炸弹”)等,但自本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以技术手段实施恐怖行为且高技术化趋势明显,如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放射性武器(“脏弹”)、利用网络袭击或袭击网络信息系统等。
3·在针对目标方面,攻击目标泛化,既袭击国家军事设施、通信网络和指挥平台,也袭击政府设施、外交设施和民用设施。自“9·11事件”发生后的几年中,恐怖主义分子具体的攻击目标不断扩大,表现出随意性和无选择性的特点,并且为达到攻击效果不惜任何代价,不考虑人道主义和人性,反映了恐怖组织及其成员的暴虐性和极端性。针对非官方目标的攻击活动比例的上升(高达80%以上),为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提高了
难度。由于此类目标往往分布广泛,不具有相应的设施应付突发性恐怖主义活动的袭击,因此便于袭击且遭受袭击后伤亡巨大,对反恐工作
在预防和处置恐怖主义方面提出了难题。
4·在实施目的方面,意图达到其主张的政治目的或社会目的。关于恐怖主义行为的政治性,一般指两种情况:一是某些集团、团体或组织为达到其自身的政治目的而采取暴力或技术手段为特征的行为方式,例如,一些民族主义团体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恐怖主义手段追求自己团队的政治目的;二是鼓吹以各种恐怖手段改变社会的政治思潮,例如,一些自我标榜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极左派组织和信奉“法西斯主义”的极右派组织。
恐怖主义组织及其成员意图实现的社会目的,是除政治目的以外的其他带有宗教色彩或个人意志的目的,表现为非法剥夺生命以报复社会,制造恶劣影响以要挟政府,以及募集资金、筹措发展非法武装,甚至是劫取大规模杀伤武器进行讹诈、恐吓、破坏,以制造社会恐慌或企图发动大规模恐怖袭击等。
5·在行为后果方面,积极追求大规模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经济)损失,危害表现严重。对人员伤亡的数据统计表明,上世纪90年代,恐怖活动每年造成的伤亡人数呈升降相间的波浪式增长
态势,年均增长率为19·08%,其中,死亡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2·59%;每起平均伤亡人数呈升降相
间的波浪式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1·96%,其中,每起平均死亡人数年均增长率为25·15%(以
1991年为基数)。其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恐怖分子发动的恐怖活动相比一般的恐怖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更为严重。自1982年以来,中东等
地伊斯兰激进组织及其成员发动的恐怖活动在数量上仅占恐怖活动总数的8%,造成的人员死亡却占死亡总数的30%。
在重大财产(经济)损失上,频发的恐怖主义活动无论对国际还是对国内的经济均造成了不同
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阻碍经济发展的进程。例如,“9·11事件”使美国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
美元,世界经济损失达3500亿美元,并且,这种影响和破坏仍将在全世界经济领域不断蔓延。
恐怖主义活动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危害除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外,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恐
怖活动在西亚、南亚、拉美等“热点”地区恶化了社会政治关系,激化了各国矛盾,甚至引发了局部战争,诱发国际争端。(2)暗杀犯罪严重影响和破坏社会的安全稳定,如1991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遇害、2007年巴基斯坦反对党领袖贝·布托夫人在竞选活动中遇刺身亡等事件导致的全国性骚乱。(3)恐怖组织及其成员造成的骇人听闻的事件给国家政府和人民带来巨大精神和心理恐惧,直接引发社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