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发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04:3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发的成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发的成因及对策》。

第一篇:浅析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发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多发的成因及对策

近几年来,我县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一些机动车驾驶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制裁和经济赔偿伪造现场、毁灭证据、潜逃隐逸,加大了交通事故调查处理的难度,更重要的是使许多受害者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人为地加重了事故的损害程度。部分受害人家属因得不到及时赔偿,常常上路拦车堵塞交通,以此要挟交警部门和地方政府满足自己利益诉求,更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分析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成因并制定相应对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发的原因

(一)驾驶人整体素质不高。交通管理部门对驾驶人的培训、教育管理工作疏松,车驾管理部门对驾驶人的培训教育以及后期检审时只顾着收钱、考试检审走过场,致使“水货”驾驶人猛增,导致驾驶人尤其是农村的驾驶人整体素质不高。部分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不够,驾驶技术不过关,个人素质不高,易诱发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二)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一方面,由于我县交管部门对农村群众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普遍存在着流于形式化、内容肤浅化、覆盖面狭窄化等问题,导致在农村法制观念、社会公德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一些驾驶人在交通肇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受害当事人的死活,而是害怕承担法律责任和赔偿当事人经济损失,一逃了之。另一方面,交管部门平时没有注重向农村群众宣传交通肇事逃逸的危害,一部分群众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或狭隘的乡土亲情观念,不主动向民警提供破案线索,有的还有意识地误导办案民警,包庇肇事者。再者,交管部门也没有向群众传授预防肇事逃逸案件的知识。当事故发生后,许多群众没有防备肇事者逃逸的警觉,不能有意识地观察肇事车特征、逃跑方向,不能向追逃交警提供有力线索。

(三)交通管理存在缺失。一是随着我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入,城乡道路等级及路面状况普遍提高,车速明显增快,而相关交通设施尚未建立健全,整条公路上没有设置一个固定监控器或测速仪,难以掌握车流动态及信息,一旦发生事故,肇事车易逃跑。二是交警部门日常管理力度不够,部分机动车涉牌涉证违法行为猖獗。在我县农村道路上,许多机动车有着无牌上路行驶、故意遮挡号牌、损坏号牌、假牌假证等交通违法行为,一旦交通肇事后,一部分驾驶人仗着自己车没有悬挂号牌或是别人看不清自身号牌,抱着侥幸心理逃逸。三是农村中队有限的警力和漫长的辖区道路之间存在矛盾。

(四)量刑处罚不严。一方面,我国现行有关法律对交通肇事逃逸者在量刑处罚上偏轻,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发生后,如伤者未构成重伤,逃逸驾驶员不构成犯罪,很多时候会发生危急当事人生命和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的情形,而逃逸者一般只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明显不符合罪责相当的立法原则,显得量刑偏轻。另一方面,即使按现行法律量刑,也存在着大量以罚代刑,以缓刑代实刑的现象,对肇事逃逸者和广大驾驶人的震慑和教育力度不足。

(五)案件侦破率不高。一是部分民警不能“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缺乏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畏难情绪重,遇事推诿,没有不破案就不收兵的决心;二是部分办案民警既缺乏侦破技能,又缺乏实践经验,在侦破过程中显得办法不多,力不从心,分析案情不透、调查访问不深。一般只能使用“勘、追、堵”,好似“程咬金的三板斧”,使完这“三斧头”案子无进展,便撒手丢在一边,导致案件久侦不破。

(六)科技兴警有待提高。交通管理部门检测技术和科学仪器设备普遍配置不全或比较落后,许多民警平时破案只能靠“一支钢笔、一卷皮尺、一部相机、一根手电筒”这样简陋的工具,鉴定现场遗留物品、痕迹基本靠“目测手比”,无法对现场遗留的漆片、车辆零部件等通过仪器或应用计算机进行联网测定,严重制约了案件侦破。

(七)车险普及投保率不高。在我县农村,特别是现在摩托车纳入下乡产品,摩托车很便宜,许多摩托车只是在上牌时投过一次保,而当第二年保险期过时,一般就没有再续保。还有很多车根本没上过牌,就更别提保险了。主要是由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舍不得对保险投入。一旦发生事故,就无力赔偿,因而不顾一切后果地逃跑。

二、解决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发的对策

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县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仍会呈多发趋势,公安交管部门必须以对人民群众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 “脉搏”,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一是要不断开展政治学习,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民警的头脑,深入开展干警队伍职业道德教育,调动和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处理追逃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二是坚持实施民警轮岗、换岗培训制度,通过教育培训,真正使办案民警具备全面过硬的业务基本功,不仅掌握现代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的业务技能,还要掌握治安、刑侦等方面的知识,做到一警多能,快速反应。

(二)加强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参与。一是交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广大群众的法制宣传和社会公德教育,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正面诱导,用典型的案例教育广大群众和交通参与者,提高社会对交通肇事逃逸社会危害性的认识,在农村形成“遵纪守法光荣,肇事逃逸可耻”舆论氛围。二是交警部门要把向农村群众传授预防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知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宣传在遭受车祸或发现交通事故时如何报警,如何识别和举报逃逸车辆等方面的常识,如车型、车号、车貌特征以及肇事者的体貌特征等,并鼓励群众及时准确的把这些信息提供给交通警察。三是加强对农村群众“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教育,提高农村群众对机动车投保必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大农村摩托车集中办证办牌和年检年审力度,从而提高农村机动车投保率。

(三)加强社会监督,严格驾驶人管理。一是充分利用驾驶培训学校、驾驶人协会和安全片组等教育阵地,经常性地进行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教育,经常性的把驾驶人集中起来开例会进行学习,交流安全经验,总结教训体会,促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安全意识。二是交管部门要督促机动车所属单位建立安全档案,把安全行车与驾驶人的奖惩和经济收入联系起来,发挥自我管理、单位管理两个功能,把事故隐患消灭在上路之前。三是抓好驾驶人的培训考试工作,严格把好考试关,提高驾驶人准入门槛,坚决杜绝腐败风气,防止“走过场”式的假考试,避免“水货”司机滥竽充数,提高驾驶人整体素质。

(四)加强惩罚机制,形成严打态势。一是交管部门要加大对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机动车的清理查处力度。要组织优势警力,开展常规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清理整顿行动,坚决杜绝此类车辆上路行驶。二是对交通肇事逃逸人员,要坚持违法必究、执法必严,避免以罚代刑,以缓刑代实刑,用高昂的法律代价扼杀部分驾驶人的侥幸心理。该终生禁驾的一律终生禁驾,防止害群之马再度危害社会。

(五)改善硬件设施,优化警力配备。一是要加强技术手段建设。为基层办案单位配置各种先进完备的检测技术装备,并及时组织民警参加新装备的学习培训,迅速掌握用法,以提高民警破案效率。二是加强交通安全硬件设施建设。在一些事故多发路段,增设警示标志、照明线路,监控探头等设施,在当地主要路口设有监控探头,形成监控网络。三是向农村中队增加警力,以增强基层中队管理能力。在当前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果编制不好解决,或可采取变通的方式,为农村中队增加交通协警,也能有效弥补现有警力之不足;或可采用分时分区巡逻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交替巡逻,提高乡村道路见警率,也可在一定限度内震慑部分驾驶人。

(六)联系工作实际,制定处置预案。基层农村中队是预防和侦破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主力,在加强日常的路面监控管理的同时,还应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预案。农村中队要坚持实施建立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配备完善的通讯、交通、勘查工具。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发生后,要快速反应,立即出动,同时要充分利用所队联勤机制以及周围县市兄弟单位的联防机制,控制卡口,设点堵截。在侦破逃逸案件时,必须加强领导,统一指挥,精心组织,明确侦查方向和范围。对交通肇事逃逸案的侦破,要以“围绕查肇事车辆为中心,从而查出肇事者”为侦破方向,尤其要对停车厂、车辆维修场所、医院诊所等重点地方加强控制。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善于通过细致的群众工作,深入调查搜集线索和证据。要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案情,广泛发动群众提供线索。也可通过悬赏的方式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方便群众提供线索,对举报有功人员应给予奖励。

第二篇: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规定

发布单位】公安部

【发布文号】-----------【发布日期】1995-06-20 【生效日期】1995-06-20 【失效日期】----------【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

(1995年6月20日公安部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及时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以下简称肇事逃逸案件),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故意驾驶车辆或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案件。

第三条 查缉肇事逃逸案件,由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统一指挥,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

第二章 组织

第四条 省级公安机关负责指导和组织查缉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肇事逃逸案件。

地区(市)公安机关负责指导和直接参与肇事逃案件的查缉工作。

县级公安机关负责具体承办本辖区内发生的肇事逃逸案件。在发生肇事逃逸案件或接到协查通报后,应当立即开展查缉工作。

第五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根据本辖区情况,研究制定肇事逃逸案件的堵截、查缉预案,做到定岗、定职、定责。

第六条 治安检查站应当承担堵截、查缉肇事逃逸车辆的任务,必要时经县和县以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批准,可以临时设置检查卡。临时设置检查卡不得收费、罚款,任务完成后必须立即撤除。

第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在邻省、地区(市)、县的交通干线或肇事逃逸案件较多的道路上,设置标有管辖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地址及报案电话号码的提示牌,配置122报警电话,方便过路驾驶员或者群众及时报案。

第八条 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昼夜和节假日值班制度,配备必要的现场勘查和照明器材及交通、通信工具。

第九条 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能够与相邻省、地区(市)、县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相互联络的通信设备。

第三章 查缉

第十条 发现或接到肇事逃逸案件的报告,应当查明现场人员或报案人身份和住址,问明发案的时间、地点、简要案情和损害后果,做好接报案记录并及时报告领导。

第十一条 发生肇事逃逸案件,应当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查。线索较清楚的,应当布置堵截和追缉,并及时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

第十二条 勘查肇事逃逸案件现场必须细致、周密,应当首先寻找证人,并根据现场遗留的各种痕迹、印迹,判断肇事的车辆类型、逃逸方向,为堵截和追缉逃逸车辆提供线索。

第十三条 肇事逃逸案件现场遗留的具有明显特征的证据,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固定、提取和保存,并按有关规定和标准制作现场勘查记录等法律文书。

第十四条 参加查缉肇事逃逸案件的人民警察,要注意保护自身安全。对查获的肇事者、嫌疑人和逃逸、嫌疑车辆,应当依照《人民警察法》和有关规定,立即进行盘问和检查。

第四章 协查

第十五条 协助其他地区公安机关查缉肇事逃逸案件,是各地公安机关的职责,必须全力配合。

第十六条 要求协查肇事逃逸案件的方式是:

(一)发出《肇事逃逸案件协查通报》;

(二)电话通知紧急协查;

(三)派员前往。

第十七条 要求协查肇事逃逸案件的办案部门,在协查通报或电话通知中,应当提供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简要案情和后果;尽可能提供肇事车辆的号牌号码、车型、颜色、装载、损坏部位等特征。

第十八条 接到协查通报或电话通知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组织人员布置查缉。

第十九条 协查的公安机关在堵截中,发现肇事车、肇事者或与协查通报、电话相符的嫌疑车辆、嫌疑人员可以采取必要的控制或滞留措施,收集有关证据。对肇事者或嫌疑人员必须立即讯问,并及时通知案发地公安机关。

案发地公安机关的人员一时难以赶到,又需要对肇事者或嫌疑人员实行必要留置的,应当由协查地公安机关领导批准。

第二十条 案发地公安机关需要带回肇事车辆、嫌疑车辆的,应当及时派人前往办理有关暂扣手续;如需要协查地公安机关对肇事者或嫌疑人员拘捕、寄押或留置的,案发地公安机关应当办理委托异地公安机关代为执行手续。

第二十一条 协查的公安机关对查获的嫌疑车辆和嫌疑人员,一时难以查明有关情况时,应及时通知要求协查的公安机关派员甄别。要求协查的公安机关在24小时内未作出正式答复的,可视协查通报或紧急协查电话自行失效,协查部门对嫌车辆和嫌疑人员登记备案后放行。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二条 对侦破肇事逃逸案件提供线索和有功的群众应当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建议其所在单位予以奖励。

公开奖励应征得其本人同意。

具体执行奖励的标准和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制定。

第二十三条 对参加侦破肇事逃逸案件有功的办案人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 对擅离职位、放弃岗位、贻误战机、徇私枉法等不按规定堵截、追缉或协查肇事逃逸案件的人民警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责任人是交通事故办案人员的,同时缴销事故处理证。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对当事人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驾驶车辆驶离现场的调查,适用本规定。

第二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交通肇事逃逸原因及对策

【 文献号 】1-10093 【报刊名称】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主办单位】江苏公安专科学校 【ISSN 号 】1008231x 【C N 号】321506 【卷 期 号】200001 【出版日期】20000120 【分 类 号】D631 【分 类 名】公安工作

【标 题】论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及防治策略 【作 者】汤三红

【作者简介】江苏公安专科学校龙潭校区交通教研室讲师

【内容摘要】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有:行为主体是道路事故当事人的某 一方;客观方面,当事人逃离交通事故现场;主观方面,当事人为逃避交通事故 责任。道路交通事故逃逸的客观原因有: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偏低,道路交通管理 落后,宣传教育工作缺乏力度,对道路交通肇事打击不力;主观原因有:法制意 识淡薄,道德水准低下,不良的心理状态。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防治策略有:进 行有针对性教育的同时,尽快构建严密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侦控体系,采取多种 措施,完善制度,并依法严惩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提高侦控科技含量。【关 键 词】道路交通/肇事/逃逸 【正 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机动车数量高速增加,道路交 通活动日趋频繁,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负面效应——道路交通事故不断增长,道 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也呈上升趋势。1998年全国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比上年继续增 加。据统计,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11499起,造成 5928人死亡、6767人受伤,直接造成经济损失273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0%、4.7%、1 3.2%和6.4%。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增多,不仅给受害者造成生命财产的重 大损失,而且严重地扰乱了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现在,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已经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普 遍关注。因此,开展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现象的研究,剖析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 成因,探讨遏制和防范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策略,就成为交通管理机关乃至于整 个社会的一项急迫课题。本文想就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特点、形成原 因、防治策略等作些粗浅探讨。

一、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与特点

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一方当事人为了逃避道路交通 事故责任,而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构成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条件是:

从行为主体看,是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的某一方。也就是说,只有道路交通 事故的当事人,才能构成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主体,而且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 成为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主体。有些同志把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主体仅仅界定为 道路交通事故的车辆驾驶人员,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车辆驾驶 人员以外的当事人也可以成为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主体。当然,也不能对道路交 通肇事逃逸的主体作扩大解释。对于与道路交通事故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如 现场目击者、乘车人等,就不存在逃逸的问题。

从客观方面看,当事人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当事 人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实质上就是当事人企图摆脱或隐瞒与道路交通事故的 关系。因此,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有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现场才能构成逃离的现场。笔者认为,当事人在受到公安机关的监控之前都可以构成逃离,例如,在送伤 者去医院的途中。虽然此时已不在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但此时当事人若弃伤者而 离去,仍应按逃离论处。

从主观方面看,是为了逃避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而故意离去。这里关键是两条 :一是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应包括民事的、行政的和刑事的法律责任;二是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只能是故意,即当事人明知自己与道路交通事故有直接的关系,为了摆脱或掩盖这种关系而 实施逃离的主观心理状态。如果确实不知道自己与道路交通事故有直接关系则不 能构成逃离。当然,这里的直接关系不是以当事人自己认为有无道路交通事故责 任为前提的。实践中,有些当事人以自己没有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为借口而离去,这种行为仍应认定为逃离。

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作为一个法律概念,不仅有自己严格的内涵和外延,还 有自己的特有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相关性。所谓相关性,是指凡是道路交通肇事逃逸都是与道路交通事故直接 相关的。没有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就没有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当然也不是所 有道路交通事故都必然导致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实际上,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是道 路交通事故的一种恶性歧变。按理来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了严重后果,作 为任何一方当事人,尤其是作为交通主体的行为人应立即停车,抢救伤者,保护 现场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但为什么会出现置道 路交通事故和伤者不顾而逃逸的恶性歧变呢?这是我们所面临的必须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继而发生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恶性歧变,除 了有其客观因素外,主要是由于逃逸者自身的主观因素所引起的。

突发性。道路交通肇事逃逸都具有连续、迅速的特点,这就是突发性。所谓 连续,就是指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发生一般都是紧随其道路交通事故之后,有的 甚至在发生了道路交通事故之后的数秒钟之内,当事人就作出了逃逸的决定并付 诸实施。所谓迅速,就是指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远离现场,以企图摆脱和 隐瞒与道路交通事故的关系。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快”字。

隐蔽性。大量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都是在人员、车辆相对较少,逃逸者自以 为不会被发现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是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隐蔽性特点。例如,道路偏僻。夜间、恶劣的天气等就为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提供了具有隐蔽性的环 境条件。逃逸者与伤者之间互不相识也是隐蔽性的一个表现,这主要发生在外地 车辆的驾驶员身上。另外,隐蔽性还表现在破坏、伪造现场、毁尸灭迹、变换逃 逸方向、整修车辆等方面。尤其是整修车辆,这几乎是每个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 逃逸后都要实施的行为。因为逃逸者很清楚肇事车辆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过程中 多少都会在车辆上、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留下一些碰撞、碾压等痕迹物证。为了消 除或掩盖这些痕迹物证,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都会实施冲洗、修复、更换、喷漆 等一系列整修车辆的行为。

慌乱性。由于道路交通事故的突发转而又立即实施逃逸,这对任何一名道路 交通肇事逃逸者来说,无疑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从而产生紧张、恐慌、焦虑 等失常心理,以致在逃逸过程中表现出顾此失彼等各种反常行为,甚至继而发生 新的道路交通事故。

二、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

(一)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原因的基本观点

1.研究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原因的地位。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形成原因,应该 是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进行研究的重点和必须切实掌握的核心问题,因而成为对 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进行研究探讨的最基本、最复杂、最动态的课题。当然,它不 是研究的唯一问题,归根到底是要通过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原因的探讨,寻找有 效的对策,从而达到遏制和防范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预期成效。

2.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是一个原因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 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狭义上看,原因 是指直接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这种现象与某种现象之间具有必然性、普遍性、不可逆转性和不间断性。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是引起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现象 中最重要的现象,消除了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也就消除了道路交通肇事逃 逸的现象。从广义上看,原因除了包括直接原因外,还包括条件。所谓条件,是 伴随着原因影响结果的现象。条件也是一种原因,是第二位的原因。条件对于结 果的出现,不是必然的,然而是必要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都是在一定的原因和 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笔者认为,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从狭义上严 格区分原因和条件比较科学合理,它有助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人员分清主次、抓住要害,从而准确地认定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是否有责任以及有多大责任。而把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和条件作广义上的理解,即作为一个原因体系去把 握,较为科学合理,它有助于从整体上治理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现象,对于道路交 通肇事逃逸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3.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的相互关系。主观与客观,是人们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划分的一对范畴。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产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整个道路交通肇 事逃逸原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笔者认为,从总体上看,即把道路交通肇 事逃逸作为一个社会现象,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客观原因是首要的、第一位的; 而从具体的个体上看,即落实到某个具体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上,则道路交通 肇事逃逸的主观原因是首要的、第一位的。

(二)道路交通事故逃逸的客观原因

三.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偏低。每起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都会给人们 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有些甚至是巨大的损失。按照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 处理办法,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者将承担一系列的不利后果,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 是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即使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也都与经济有直接或间接 的联系。例如,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者处以吊扣或吊销驾驶执照的处罚就直接带 来了经济上的损失。特别是当前个体车辆日益增加,在保险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考虑经济因素而实施逃逸的比重不断呈上升趋势。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实 践中,普遍感到最难的就是损害赔偿的调解,特别是个体汽车和“五小”机动车 肇事后,经费就更难以到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由于经济原因而逃逸的可 能性。

2.道路交通管理跟不上。科学严格的道路交通管理,有助于道路交通畅通、安全的实现,也有助于遏制和防范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现象。然而,目前道路交通 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对驾驶员队伍缺乏科学的管理。管理方法简单,流于形式。目前驾驶员的结 构发生了许多变化,如驾驶员的低龄化、个体化,非职业驾驶员比重增加,“五 小”车辆驾驶员急增等。对这些在新的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都还缺乏针对性的研 究,都还没有能提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以致于陷入忙于应付的被动局 面。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驾驶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车辆管理不完善。就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这方面来看,主要是车辆牌证管理方 面暴露出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主要是“五小”车辆,相当一部分无牌无证;特 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问题更为突出。这些无牌无证车极易引发逃逸。因为这 些车辆既无牌无证,又不参加第三者责任险,一旦肇事,在肇事者看来,后果不 堪设想,因此,唯有冒险逃逸是上策。

路面管理不到位。尤其是偏僻路段、夜间、恶劣的天气等,在管理上往往失 控。而在这些管理的薄弱环节上恰恰更易发生道路交通肇事逃逸。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由于短时间 内难以结案,这就给当事人,尤其给外地驾驶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在 驾驶员看来肇事后只有逃逸才是唯一出路。因此,探讨高效、简易、公正的道路 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应该也是当务之急。

对车辆维修行业缺乏应有的严格管理。虽然对车辆维修行业各地规定了一些 制度,但实际上管理得怎样?有没有真正发挥“堵后”的功能?据笔者了解,最 起码可以说,距离有效遏制、防范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要求还有相当一段距离。3.宣传教育工作缺乏力度。与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有关的宣传教育方面的问题 主要有两个:

对“五小”车辆驾驶员缺乏教育。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的“五小”驾驶员缺乏 系统的有效的宣传教育。许多“五小”驾驶员交通意识存在不少误区,对交通法 规一无所知。笔者在调查中就了解到,农村许多摩托车驾驶员都认为,自己拿钱 买的车,能开就行,要不要证无所谓。

对一般交通参与者缺少应有的教育。很多人对如何识别肇事车的特征,缺乏 应有的常识。在农村,许多人就对92式新牌照不知如何识别,尤其对牌照上的英 文字母更是一筹莫展。

4.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打击不力。打击不力,必然导致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 的上升。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有力打击最起码有两个功效:

一是可以遏制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的侥幸心理。事实上,很多道路交通肇事 逃逸者在逃逸时都是认为自己有把握逃逸,不会被司法机关侦破。

二是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有力打击,可以遏制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的合算 心理。在趋利避害的心理本能作用下,只有当事人认为自己实施逃逸行为利大于 弊时,才会付诸实施;如果认为弊大于利,就不会付诸实施。因此,对道路交通 肇事逃逸进行有力打击是遏制和防范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有效手段,必须引起重 视。

目前,在打击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破案率不高。据一些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来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侦破 率在60%一70%之间。由于诸多原因,实际情况可能还要低于这个比例,在无形 之中就助长了肇事者的侥幸心理。

防范功能不强。一个全方位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社会防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惩治力度不够。新刑法虽然修改了道路交通肇事罪的量刑幅度,但道路交通 肇事逃逸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法定从重情节,而没有单独定罪量刑,这显然力度不 够。加之在实践中存在的以罚代刑、以钱代罚等一些问题,使得肇事者往往以合 算心理来决定是否逃逸。另外,在社会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诸如保险制度等。

(三)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主观原因

法制意识淡薄。这是发生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非常重要的主观原因。从实际 情况来看,有不少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不知法,有的人还认为违反道路交通法 规不算违法,不畏法者也是大有人在。

道德水准低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若是机动车驾驶员,应立即停 车,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迅速报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或交通执勤警察。这不 仅是法律规定的应尽义务,也是为人的起码标准,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有的 当事人竟然置伤者和财产损失不顾,故意驾车逃离现场,这不仅是严重的违法行 为,也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

不良的心理因素。当事人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其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多 变的,其中的一些心理状态就直接引发了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发生。这些心理状 态主要包括:侥幸心理;合理心理;畏罪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归根到底是严 重个人主义意识的反映,是每个具体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发生的核心原因。

三、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防治策略

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作为一种交通活动的负面现象有其发生的客观原因和主 观原因,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社会性。因此,试图通过简单的某一举措就能解 决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必须定位于战略的、系统的、长期的 思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去进行思考:

第一个层次:全面加强对社会全体成员的交通法规知识教育,提高社会全体 成员的交通法制意识。而重点和难点应该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道路交通主 干道沿线和城郊结合部。

第二个层次:全面加强对机动车驾驶员的教育和管理,以提高机动车驾驶员 的法制意识、道德水准。而重点和难点应该是对“五小”车辆驾驶员的教育和管 理,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摩托车驾驶员必须加大教育的力度。

第三个层次:充分发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遏制和防范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方 面的职能作用。而重点和难点应在队伍素质的提高、管理制度的规范、遏制和防 范方法的科学、装备与技术的一流上很下功夫。

依据上述宏观战略决策层次的思考,结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可采取 以下几点具体对策:

(一)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目前应重点对公路沿线的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发动群众举报逃逸事故,使 群众遇到逃逸案件时能够尽可能多的记住肇事车辆的车型、颜色、车号以及肇事 逃逸人的体貌特征,并及时准确报案。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现代传播 媒体,广泛发动群众举报,给逃逸者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其投案自首。

(二)尽快构建严密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侦控体系

为了加强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侦控 力度,提高破案率,建立道路交通肇 事逃逸 侦控网络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举措。

构建严密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侦控体系的基本要求是:根据要求和可能建

立跨省跨市(县)的协作网络区,目前拟可以110报警服务台为依托,以网络区内 的交巡警中队、派出所、交通收费站、工矿企业保卫科、治保会、驾驶员安全协 会等为网络点。凡在协作区内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各协作成员单位,应全力 搞好协作配合或堵控工作。加强通讯联络,相互沟通,做好信息反馈。案发地警 方在异地侦查时,协查单位应从人力、车辆、通讯等各方面提供帮助。协作成员 单位,要经常交流查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方面的信息。

(三步措并举,完善制度

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往往案发快,证据少,情况复杂多变。作为道路交通管理 部门,目前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尽快成立驾驶员安全协会;制定堵控、查缉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工作预案,做到定岗。定职、定责,一旦发案,能 掌握侦破工作的主动权;建立和完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侦破责任制,并纳入 目标管理考核;针对夜间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多发的情况,要进一步完善24小时值 班备勤制度;从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必要的堵控演练,以强化干警的心理素质、协作精神和堵控技能;落实方便群众及时报案的各项具体措施,如建立信息员制 度,设立举报箱,公布报案电话号码等;加强对车辆修理行业的管理,建立车辆 修理登记制度,严把肇事车辆修理关;注重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服务侦控工作,例如,可以在交通收费站、重要路口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对来往车辆实行24小 时录像等。

(四)依法严惩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

要在努力提高破案率的同时,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坚决依法从严从快处罚。凡构成道路交通肇事罪的道路交通肇事逃逸者,一律移送有关司法机关,依法 提起诉讼,追究其刑事责任;构不成道路交通肇事罪的,一律从严给予行政处罚 ;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驾驶员,不论事故大小,一律吊销驾驶证。有许多司法 实践工作者,建议将交通肇事逃逸单独定罪量刑。这一建议应引起有关理论研究 工作者和立法部门的重视。同时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防范和侦破也要加强立法 工作,使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防范和侦破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最近,江 苏省出台的《江苏省道路交通肇事逃逸防范查处办法》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五)配备良好的交通、通讯工具,提高侦控科技含量

我国目前除少数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的公安交警车辆、通讯和仪器设备比 较好以外,大多数地区还比较薄弱,致使许多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失去及时侦破 的良机。为此,公安部门应根据现有财力,配备精良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以 保证一旦发生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便能迅速出击,快速反应,抓住战机,及时 破案。同时,要努力提高侦破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技术水平。有关部门要组织 力量,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应重点在监控技术、痕迹鉴定 技术(特别是轮胎痕迹的提取和鉴定技术)、计算机应用软件等方面很下功夫,切实加强投资,并努力培养一批具备真才实学、掌握一定侦控技术的专门人才队 伍。

(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

为了有效地遏制和防范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发生,公安部门应在政府的统 一协调下,经常性地开展联动整治活动,主动出击,清查积案,实行宣传教育和 严格执法并举、源头管理和路面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以加强路面控制为主。对过 境车辆、“五小”车辆、无牌无证车辆进行重点查处。通过经常性的整治,从而 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责任编辑】孙勇才

第四篇: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预案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预案

为了即使侦破交通肇事案件,加大打击交通肇事逃逸违法犯罪的力度,保障交通安全与畅通,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安部《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并结合日常管理工作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为了更有效地组织、部署、指挥逃逸案件追缉、堵截、排查统一行动,大队成立逃逸案件侦破工作组。

组长:副支队长钱兴伟

副组长:教导员孙贺军

副组长:副大队长赵柏库

副组长:副大队长孟宇

二、全天候值班制度

大队建立24小时事故值班制度,保障及时受理电话报案、接待上门报案人员和随时接受指挥中心指令。

三、受理案件制度

接到道路交通肇事逃逸事故报案后,事故民警要迅速向领导报告,同时问明和记录下列事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损坏后果;

2、驾车逃逸或弃车逃逸及逃逸车辆类型、行驶方向、车辆号牌;

3、报案人的身份、联系方式与事故的关系。

四、快速反应制度

1、受理报案后,当日值班民警应当迅速赶赴现场进行调查、走访并对现场进行勘察。

2、逃逸车辆逃跑线索较清楚的,应当立即布置各执勤中队设卡堵截并组织车辆人员进行追缉,必要时请求市局指挥中心指令相关县(区)道口协助拦截逃逸车辆。

3、根据现场遗留各种痕迹、印迹、散落物、附着物、判断车辆类型、逃逸方向,为及时开展堵截和追缉逃逸车辆提供必要的条件。

4、担负设卡拦截的单位或民警不得擅自提早撤岗及轻易放走被拦截的可疑车辆。

五、排查追缉制度

1、通过现场勘察的线索,综合分析判断肇事车辆的逃逸方向,及时与周边大队联系沟通,新城区北出口方向:银州一大队教导员鲁卫军,联系电话***。银州二大队教导员王东,联系电话***。.

第五篇: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内容提要 我国《刑法》并无交通肇事逃逸罪这一罪名,而是把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一个加重情节。交通肇事逃逸罪,具有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不同于交通肇事罪的另一种犯罪,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在刑事法上单列一罪名。该犯罪的产生有经济、意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必须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提高破案率,加强预防工作。

关键词 交通肇事 逃逸犯罪 侦破 预防

近年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国城乡道路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迅猛增长的交通需要与落后的道路基本建设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其中,驾驶员肇事突出。以2008年为例,由于机动车驾驶人的原因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交通总事故的91.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占较大比重,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普洱市思茅区为例,2008年思茅区内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83起;2009年思茅区内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92起。

事实表明,交通肇事逃逸犯罪有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它直接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严重的人身伤亡;与一般交通事故相比严重地侵害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合法交通权益。此外,它有着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具体表现在:第一,行为人对因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所存在 的危险履行法定的抢救义务,极大地加剧了危害结果的严重性。统计表明,有效的现场救护能降低20%的致死率。其次,转嫁了经济损失的责任被害人及家庭因得不到经济赔偿而人亡家破,实行第三者责任和交通肇事强制法定保险的保险公司要为逃逸者预付伤者抢救期限间的医疗费,国家和集体的财产损失也得不到赔偿。第三,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侵犯了国家正常的交通安全管理秩序,给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影响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第四,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有悖于人道主义原则,直接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五,交通肇事犯罪的大量发生直接影响社会的公众交通安全感,加之其主观恶性较大,影响恶劣,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有不良的作用。

为了维护国家的治安秩序和经济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当前交通肇事逃逸犯罪不断上升且侦破的整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对其研究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特点、原因作一些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侦破和预防对策。

一、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及特点和规律

我国《刑法》并无交通肇事逃逸这一提法,而是把逃逸肇事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一个加重情节,于是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它特别恶劣情 2 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笔者认为,交通肇事逃逸犯罪是不同于交通肇事罪的另一种犯罪,在刑法上应单列一罪,是因为:一罪区别于其他罪,根本上决定于该罪在犯罪构成及其危害结果诸方面于其他罪存在的差别。交通肇事逃逸罪有自身不同于交通肇事罪的法律特征。其区别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从犯罪的主观方面来看: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在交通肇事过程中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在逃逸之后,其主观状态则由过失转为故意。而交通肇事罪在主观方面仅表现为过失。因此,两罪在主观方面是截然不同的,交通肇事逃逸罪比之交通肇事罪,其主观恶性要大得多。

(2)从犯罪的客观方面来看: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包括交通肇事的作为方式和逃逸行为的不作为方式。此不作为方式指交通肇事行为人不履行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现场抢险救险、现场救护、报警及现场保护义务。而交通肇事罪其客观方面仅为作为方式的交通肇事。

(3)从犯罪客体来看:交通肇事逃逸犯罪所侵害的不仅是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更重要的是国家正常的交通安全管理秩序。而一般交通肇事犯罪,其客体仅为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从犯罪的危害性来看: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因其主观性较深,有着比一般交通肇事罪更为严重的危害。它不仅直接损害国家和人民 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影响公安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影响公众交通安全感,影响社会稳定。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交通肇事逃逸犯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或使公司财产遭受损失后,为逃避法律责任,不履行相关法律义务而逃离现场的行为。有关部门应根据该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确定其相应的刑罚措施。

交通肇事逃逸犯罪有着不同于其它犯罪的特征:

1、犯罪人方面。发生逃逸的大多是中、青年人胆大心粗,易出事故,事故发生后顾虑较多,侥幸心理也特别重。以普洱市思茅区为例:2008年抓获的5名伤人以上肇事逃逸案件中的人员全部都在20-40岁之间,且男性比例为100%。大多数逃逸肇事驾驶员的法律意识、守法意识较为淡薄,对自己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害怕法律制裁,幻想能够逃避罪责的心理促成了逃逸的发生。

2、肇事车辆方面。交通肇事逃逸的车辆多为外地过境的运输货车和无号牌的车辆。由于是过路车和没有号牌的车辆,为他们逃逸提供了条件,并且这些运输货车大都没有投保险,为逃避责任而逃逸。

3、逃逸肇事环境特点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时间条件。逃逸肇事犯罪多发生在行人、车辆稀少的夜间、凌晨及午后。思茅区的统计数字:夜间40%,凌晨50%,午后10%。思茅区2008年有70%的逃逸犯罪发生在此时段内,此外,发生在白天的逃逸犯罪亦有上升的趋势。

空间条件。逃逸犯罪绝大多数发生在乡间偏僻公路、城郊公路等偏僻干线以及无照明或者行车条件不好的道路上。思茅区2008年有60%的逃逸犯罪发生在此路段环境下。

气候条件。逃逸肇事犯罪大多数发生在阴雨天、雾天,在此气候条件下,车辆行人稀少,能见度低,肇事车辆易于“安全”逃离。思茅区2008年的统计数字表明,25%的逃逸事故发生在此天气情况下。

二、交通肇事逃逸犯罪产生的原因

研究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后面深刻的根源,掌握其犯罪规律,通过改变犯罪条件和相关因素,设置抑制因素,搞好犯罪预防。

1、经济因素。在交通肇事逃逸犯罪中,逃逸责任,避免自己的经济损失,是大多数逃逸者首先考虑的因素。没有第三者责任保险的车辆在肇事逃逸犯罪中占较大比例,清楚地反映了经济因素在逃逸犯罪原因结构中的影响。

2、意识因素。在交通肇事逃逸犯罪中,行为人的道德品质极差,守法意识淡薄。很多犯罪嫌凝人的行为已经达到“见死不救”的地步,其人道主义观念丧失殆尽。错误的意识观念是决定肇事逃逸犯罪发生的直接因素。

3、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发生不起决定的作用,但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在交通肇事逃逸犯罪中,公安机构对此类犯罪打击不力,肇事逃逸“成功率”较高;社会“见义勇为”的缺失等环境因素对肇事逃逸犯罪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牌证、个人车辆、承包车辆等业务管理还不到位,对 路面不能做到全时段、全天候控制;良好的道路条件,偏僻的路段及合适的天气情况等因素为逃逸的成功提供了具体的条件。尤其是云南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各少数民族都有不同程度嗜酒的习惯。无酒不成宴,某种程度上也诱发了酒后驾驶肇事逃逸的几率。仅2010年上半年,思茅区涉酒发生的交通事故就达212起,其中逃逸事故4起。

三、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侦破

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发生,以交通肇事的发生为前提。而交通肇事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其在时间、地点及侵害对象等诸方面而不确定。因而,犯罪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毫无特殊关系,侦破工作难以从行为人与被害人内在因素上找到相关线索。因此,此类犯罪的侦破难度相当大。

针对各种情况,侦破工作必须结合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有关特点,加强在侦破组织机构、技术资料档案等基础性工作方面的建设,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依靠快速反应以及整体协作等组织优势开展工作。

1、侦破组织机构建设。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突出了一个“逃”字。因此,针对犯罪分子的快速逃逸,必须具备反应迅速有力的协查机制。在这一点上,应当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意识积极开展协助,发挥整体协作优势,提高整体侦破水平。基于此情况,应在公安部1995年6月20日发布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的基础上,建立实体的资源共享、信息实时快速传递的通讯网络以及反应有力的 协查实体。这种跨地区的侦防体系,至少应在总队组成战斗力的组织机构。

在具体的实战单位上,应改变现行的只侧重交通管理工作的体制,把侦破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列入日常工作议程,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组成作战实体。侦破组织要配备足够的高速交通工具、先进的通讯设备、现场勘查工具、计算机等,以保证侦破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全力加强“122”的建设,保证接警畅通,出警迅速。

2、侦破工作的实施。

(1)快速反应是案件侦破的先决条件。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Tap(Taime of arrivai of Police)理论得到充分研究。Tap值指从犯罪发生到警方到达现场的这段时间,包括从发现犯罪的时间、警方接到报警的时间及警方到达现场的时间。研究表明:Tap值越低,制止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就越容易实施和奏效;反之,不但犯罪易于发生,犯罪嫌凝人作案后易于逃跑,而且,破案的难度也越大。

交通肇事逃逸由于其自身原因,往往报案不太及时,为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就要求民警在接到报案后快速反应,以:“快”补“慢”,争取时间。为此,大队要设置24小时值班的强力指挥调度中心,动态备勤,保证在最有利的时机内破案。

(2)现场调查访问与现场勘查。执勤民警到达现场对现场实施有效的保护,并迅速寻找目击证人、知情人、调查肇事的时间、经过以及逃逸车辆的车型、号牌、特征、逃逸方向等情况,并以此为根据,确定后面的工作安排。事故现场的勘查工作应当细致。逃逸现场往往遭受人为或自然的破坏,痕迹物证少可能已经灭失。这就要求在全面勘查现场的基础上,重点从车辆的轮胎印痕痕迹、油漆片、玻璃碎片、汽车零部件、泥土渣、油脂、衣着伤痕等方面认真勘查,从中发现线索,进而通过分析研究,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对于弃车逃逸者,还应注意收集驾驶手印、遗留物等,为缉拿肇事逃逸者提供证据。

(3)现场分析研究。现场勘查结束后,应临时对现场访问及痕迹物证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甄别核实有关材料的真伪;分析研究现场的痕迹物证是否符合肇事逃逸犯罪的规律;判断事故性质是有意逃逸犯罪还是无意的规律;审查证人证言与现场情况是否吻合。进而根据物证及有关情况确定肇事时间以及侦查方向和范围。

(4)堵截、查缉逃逸车辆。当确定肇事车辆已逃时应立即通知有关交通警察大队,必要时通知有关市、县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在有关路口设卡堵截,盘查过往的重点车辆。当确定肇事车辆已逃逸隐藏时,应通过公布案情,召开群众座谈会,发布通报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搜集相关线索,查缉肇事车辆。

(5)查访线索,确定肇事逃逸嫌疑人。在调查犯罪嫌疑人时,肇事者往往在痕迹上制造假象或者编造一些其他的假情况,用以掩盖事实真相。因此要求查证每一线索的真伪,通过审查肇事车辆的特征、痕迹、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时间,事故发生时嫌疑车的位置及运动情况,确定肇事经过。在充分占有证据的前提下,确定肇事嫌疑人。

四、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预防 犯罪预防是我们与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措施。对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预防措施有如下几点:

1、法律预防。当前,打击不力是交通肇事逃逸犯罪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立法上应贯彻“罪刑相当”的原则,准确区分交通肇事逃逸罪和交通肇事罪的不同,在《刑法》将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单列一罪名,提高对该罪的打击力度。在执法上,首要的是改善公安交管部门的工作,提高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侦破率,依法惩处犯罪,实现法律的一般预防和社会预防作用,只有做到犯罪一发生,就及时对犯罪嫌凝人适用刑罚,才能获得刑罚一般预防的最佳效果,真正实现刑法的威慑作用。因此,公安交管部门应认真研究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规律、特点,努力提高侦破率。

2、教育预防。加强驾驶人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驾驶人的素质,是预防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发生的重要措施。当前,对驾驶人的日常教育工作多流于形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抓住驾驶人培训这一源头教育的重要时期,同时充分利用审验、违章、肇事驾驶人学习班等机会,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以普遍提高驾驶人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

3、经济预防。应从事故发生后果当事人的经济负担方面,考虑,采取预防措施。首先,应当改善保险工作,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功能,减轻肇事驾驶人的经济负担。要全面落实第三者责任和交通肇事强制法定保险,从根本上避免经济原因而引发的肇事逃逸犯罪;同时保险公司要介入事故调解工作,代表被保险人参加调解,简化理赔手续,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作用。其次,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要规范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坚持公正调解以责论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消除肇事驾驶员对承担不合理经济赔偿的顾虑。

4、管理预防。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要针对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特点,改善工作,对易于发生逃逸的人车路等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在路面勤务中,要坚决取缔无牌无证车辆上路,严肃查处假冒伪造车牌证的行为:要加强对个体车辆、承包车辆、外地籍驾驶人的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办法,对这些“易感人群”采取相应措施;要加强对汽车的管理,建立交通情报员,提高监控能力;要加强与相临地区职能部门的协作,有效打击过境车辆的肇事逃逸犯罪。

5、环境预防。提高交通环境的安全性,遏制肇事逃逸犯罪的发生。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鼓励见义勇为。一方面使肇事逃逸犯罪的发生失去合适的条件;另一方面使公安机关接警迅速,提高侦破水平,积极消除有利于逃逸的环境,使交通肇事逃逸犯罪无从发生。

下载浅析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发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农村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发的成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农村道路事故多发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农村道路事故多发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通”使农村道路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机动......

    某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成因报告

    铜陵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成因报告 随着铜陵城镇大发展,经济建设快速增长,道路交通流量逐年加大,人、车、路不断增加,肇事机遇率日益升高,带来了许多影响安全不稳定因素和引发交通事......

    衡炎高速公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奖惩暂行办法[范文大全]

    衡炎高速公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奖惩暂行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鼓励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踊跃举报交通肇事逃逸违法行为,充分调动路政部门及高速交警及时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

    交警大队连续作战成功侦破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逃逸案件

    遂昌交警连续作战成功侦破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逃逸案件 2月26日下午,交警大队全体参战人员在副局长、交警大队长邓建平,教导员金存序及大队班子成员的直接指挥和带领下,按照处置交......

    浅析涉及农村案件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在基层人民法院各类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为农民的占较大比例,这类案件由于偏远闭塞、交通不便,被执行人流动性大,其财产难寻等特点,给执行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近年来,人民法院内......

    交通肇事案件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交通肇事案件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近几年来,交通肇事案件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以我县检察院为例,1998年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交通、肇事案件占全年受理总数的11.5%,1......

    交通肇事案件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交通肇事案件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近几年来,交通肇事案件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以我县检察院为例,1998年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交通、肇事案件占全年受理总数的11.5%,1......

    浅谈汽车部件时间戳在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作用

    浅谈汽车部件时间戳在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作用 宁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科商积显 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车辆逃逸,现场没有见证人,没人提供逃逸车辆号牌信息,相关路段又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