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坊信用社关于实现农村金融全覆盖的报告(范文模版)
重坊信用社关于实现农村金融全覆盖的报告 为改善农村用卡环境,提升我社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重坊信用社按照县联社制定的工作重点与计划,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全社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创新模式,强化服务,多措并举大力推广农村金融产品投放,不仅胜利完成了县联社制定投放任务,还提前实现了农村电子金融服务百分百覆盖的目标,覆盖率和使用率均居全县前列。为我社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一、全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情况
为发挥电子银行对柜台服务的分流作用,我社以推进网点转型为抓手,合理规划网点布局,加大电话POS机、农村自助终端的投放力度,完善电子交易渠道建设。截止4月底,我社共在全镇投放农民自助终端
台,电话POS机89台,同时为了配合电子设备的投放,我社积极推进“折换卡”业务,共完成“折换卡”业务400余笔。经过全社上下的共同努力,在月底不仅胜利完成了县联社制定投放任务,提前实现了农村电子金融产品百分百覆盖的目标,还有效的保证了所投放电子设备的使用率,最终使得我社金融产品的覆盖率和使用率均居全县前列。
二、加快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主要措施
(一)内外勤齐动员,发挥集体智慧大力推广金融产品。我社动员开展全员金融产品营销,建立全员营销排行榜制度,及时总结成功案例,宣传先进经验。根据业务指标进展情况,我社专门设立营销能手奖励,季末给予表彰,有效激发员工营销积极性;另外,在人人都争当个银客户经理的同时,实行内外勤人员一对一帮扶制度,坚持上下联动,公私联动,确保每一位电子产品客户的疑问都能及时得到解决,保证投放电子产品的有效使用率。
(二)努力提升服务质量,以高质服务促营销。由于大多数电子设备自身服务是免费的,作为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渠道之一,相同产品对不同客户基本上没有价格差别,各家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同质性也很强,因此营销的关键就体现在电子银行的服务过程中,为此我社不仅积极开展电子产品的惠赠活动,对使用电子设备率高的客户进行奖励,还专门组织员工对电话POS等客户进行走访,一方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培训,提升他们使用电子产品的能力,另一方面宣传我们的电子业务,让更多的群众熟悉和接受我们的金融产品。
(三)大力推进“折换卡”业务,提升柜台业务替代率。为了配合电子设备的投放,同时也为了方广大群众的取款方便,我社积极开展辖区被代发工资补贴的“折换卡”活动。对此我社专门成立了以主任为领导的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业务开展计划,使折换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业务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我社利用这次折换卡的有利时机,要求营销人员不断更新观念,变被动营销为主动出击,大力宣传银行卡的灵活性、实用性、方便性,让客户真正了解信合通卡的作用,并充分利用ATM机、POS机运行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用卡的优点,动员客户积极办卡用卡,有效促进了银行卡业务的推进,保证电子设备的使用率。
(四)坚持定期走访制度,帮助客户解决技术难题。为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效率,我社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加强对重点客户的定期回访和上门服务,专门组织员工对客户进行一对一培训,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定期对自助设备和电话POS客户的实施监测,促使“不动户”、“睡眠户”、“低效户”向“优质户”转化。经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在4月底,我社终于实现了辖区内所有电子设备有效率百分之百的目标,(五)积极联手政府部门做宣传,确保电子设备使用率。为了提升我社电子设备的使用率,我社领导多次与党委及镇直各机关负责人协商,为安装了我社自主终端和电话POS的商户定制专门的门牌号,并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通过自主设备领取各类政府补贴,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保证了我们电子银行设备的使用率。同时,我社领导还对重点电子设备客户进行了专门走访,亲自向他们宣传电子设备使用知识,帮助客户做好自家电子设备的宣传工作,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第二篇:信用社农村金融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盖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农村金融服务情况的报告
省联社营口办事处:
根据营口市人民银行《关于开展2010-2011农村消费需求快速调查的通知》要求,我联社将2010年金融支持农村的措施、成效、问题进行了总结统计,并将2011年金融服务农村情况进行了规划,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0年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采取的措施
1、确定金融服务农村方向
盖州市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发达,初步形成了水果、水产、畜牧、白色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全市农业形成了东、南部以无公害果品生产为主体,以山野菜、柞蚕、珍禽、羊、牛、猪等种养业基地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中、西部以沈大高速公路绿化产业带为重点的高效特色农业生产,以葡萄、黑李子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生产,以工厂化养殖为标志 的“海上营口” 建设;北部以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为主,稻鱼、稻蟹混养等立体高效农业为代表。
根据盖州市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我们明确了立足县域经济、加大“三农”贷款投放的战略,确立了“三条支农主线”:一是东、南部地区以支持水果、柞蚕、畜牧养殖等为重点,二是中、西部地区以支持塑料大棚、蔬菜、水产 捕捞和养殖等为重点,三是北部地区以支持水稻、稻鱼、稻蟹混养等为重点,使全市信用社能够各自找准信贷支持切入点,有的放矢地投放各项贷款,推进信贷主营业务规模迅速扩张,为完成改革、经营和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2、完善农户小额信用方式,大力投放农户贷款。首先是加强农户信用等级评定。通过认真开展贷前调查,详细了解本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农业生产的品种和项目,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其次是按照信用等级严格授信。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了逐级授权的管理方式,授信额度为1-3万元,有效的缩短了农额小额贷款的审批时间。第三,按照实际合理定价利率。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小额农户贷款利率,摒弃了过去“一浮到顶”和就高不就低的利率定价机制,将农户小额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控制在合理水平,有效的扩大了农户贷款的覆盖面。截止到12月末,全辖已发放农户贷款107945万元,支持农户34004户,农户贷款余额达到119965万元,占全辖农户25%。
3、进一步开展道德信贷金卡工程,延伸小额信用贷款领域。
我们积极与村镇政府、宣传部、文明办等相关部门协作,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为农户办理贷款打好了基础。2010年,我联社开展了新一轮十星级文明户评定活动,新评 定十星级文明户2507户,于3月末前完成发卡,为农户贷款提供便捷的条件。同时有效的解决了“银行有钱不敢贷,农民缺钱贷不来”的两难现象。
4、加强地域优势扶持力度,支持禽畜养殖业发展。盖州市拥有天然的禽畜养殖优势,针对这个特点,我们采取抓大户、带小户等有效措施支持养殖业发展。今年,我们对高屯、卧龙泉、杨运等十几个山区乡镇,投放绒山羊养殖贷款7000万元,支持农户3500户,绒山羊存栏数达到25万只,农民累计增加收入2000余万元。投放养鸡、养牛贷款6900万元,支持2000余户农民,牛存栏数达到1.5万头,鸡存栏数达到55万只,农民累计增加收入1500余万元以上。如,高屯镇养羊大户廉玉启看准时机欲扩大养殖规模,但资金不足,向高屯信用社申请贷款,信用社在调查审查后,为其发放了15万元贷款,解决了该户的资金困难,使该户一跃成为高屯镇数一数二的养羊大户,带动了周边一大批农户从事绒山羊养殖。
5、发挥沿海资源优势,支持海产品养殖业、加工业。盖州市是全国海蜇生产和出口基地,出口量占全省的80%,占全国的60%。海蜇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价格一路攀升,沿海农户借助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近海养殖、海蜇捕捞及深加工。对此,我们抓住海产品捕捞、加工、养殖的有利时机,投放贷款5500万元支持农户 捕捞,投放7000万元支持海产品深加工,使沿海地区农户收入不断增加。如,盖州市西海村村民田福贵,多年来一直从事海蜇收购加工销售生意,今年到了海蜇捕捞季节,该户欲扩大加工生产规模,向信用社申请贷款,信用社仅用2天就为其发放贷款12万元,保证了该户的生产经营需求,预计该户加工海蜇销售后利润可达5万元。
6、积极投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带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盖州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其中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尤为重要。截止2010年12月末,我联社信贷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17户,贷款余额4496万元,带动农户1万余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户;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
7、抓住农业规模化经济体,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盖州市辖内农业专业合作社已具规模,共有各类合作社233个。我们针对专业合作社无法提供有效抵押担保的难题,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最大程度地满足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需求。
二、取得的成效 截止12月末,盖州联社各项贷款余额突破25亿元,累计发放各项贷款189938万元,净投放15650万元,增幅达到6.24%,完成全年计划15650万元的100%。因为贷款的及时、大量投放,全辖收息实现了18193万元,比同期多收了2293万元,经济效益也大幅增长,实现利润2200万元,同时,信用社社会形象和地位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信用社已成为盖州市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各项存款占全辖金融机构的 34%,列在第一位,各项贷款余额占全辖金融机构的52%,列在第一位。
在农村信用社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支持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真正实现了社农“双赢”。盖州市也因此被国家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县、无公害水果示范县、秸秆养羊示范县,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果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海蜇生产和出口基地、绒山羊生产基地。预计盖州市2010年农业增加值在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7500元,增长14%。其中,仅畜牧养殖就可为农民累计增加收入500余元,水产平捕捞、加工、养殖可为农民累计增加收入800余元,高效农业可为农民累计增加收入500余元。
三、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抵押担保难。
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的根本原因是“抵押 担保难”,现有的小额信用贷款额度不能满足或者不能全额满足部分农户的贷款需求,而多数农户只有居住的住宅房屋,不能提供有效的资产抵押。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最突出问题也是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人,使信用社不能全力对其进行信贷支持。目前我联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主要体现在对社员的个人贷款上,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保证贷款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用社信贷支持农业的力度。
2、农户抗风险能力较弱、信用环境差,使得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
农户贷款不良率较高主要原因一是农户从事的种植业、养殖业受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影响较大,而农户个体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导致信用社形成大量不良贷款;二是部分地区信用环境差,农户还款意识不强,贷款后不愿还款。
3、农业保险险种少,不能有效降低农业风险。目前保险公司对农业贷款保险的险种较少,仅有人身意外险和抵押物财产保险两种,不能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及防范农户经营风险。
四、意见及建议
1、成立担保机构,为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 如有关部门牵头,各专业协会、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出资成立各行业风险担保基金,对缺少资金 想贷款,又提供不出有效的抵押、担保的种植户、养殖户、专业合作社等提供担保,担保额度可在基金额的基础上放大10倍,也可以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可有效解决种植户、养殖户、专业合作社等无有效抵押、担保问题。
2、政府带头打造良好信用环境,对农户给予政策扶持 一是建议地方政府以身作责,协调各个部门打造出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得人人遵守信用、信守承诺。种植户、养殖户的信用度提高了,信贷人员也敢放贷了,信用社也可相应提高信用贷款额度,这样即使农户受益,同时信用社也从中得到收益;二是希望政府在落实国家支持“三农”政策的同时,给予农户信贷贴息政策,减轻他们的负担。
3、协调保险公司增加农业险种
建议协调保险公司出台、增加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品种,给种植户、养殖户上保险,增加种植户、养殖户抵抗自然灾害、疾病、瘟疫以及市场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种植户、养殖户损失,降低信贷风险。
五、2011年农村金融服务规划
1、积极支持设施农业种植业
省政府设施农业三年规划出台以来,盖州联社牢固树立“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农业富民”经济发展战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着力扶持设施农业建设,使农民逐渐摆脱传统农业靠 天吃饭的束缚,走向靠设施、靠技术实现现代工厂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我社一心为农、勤廉高效的贴心服务下,如今,设施农业在我市已是遍地开花,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的劲头儿越来越足,农业“大棚”已成为打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门的“金钥匙”。
在我市,以“大棚”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早已成为农民认可的致富之路,但因其建设标准高,投入资金大,很多农民尽管清楚的知道“大棚”就是个“小金库”,却也只能望而兴叹。为解决这一限制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两年,在全面做好“支农“工作的同时,盖州联社始终把支持设施农业建设作为信贷投放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满足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需求,有力助推了我市农业格局的大转变和农业经济的大发展。2011年我联社将继续增加对设施农业种植业的扶持力度。
2、扶持生姜种植业
素有“生姜第一镇”的徐屯镇生姜生产已有60余年的历史。徐屯镇生产的生姜块大、肉厚、口感好而受省内外客商的青睐。二00五年被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批准为无公害食品,并注册为“辰丰牌”生姜。二00八年又被列入第六批国家级生姜生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镇生姜种植面积5000亩,年生产量达4000万斤,产值近3亿元。为帮助农户做大做强这一农业特色产业,我社2011年将积极投放信 贷资金,为农民朋友发展生姜种植业保驾护航。
3、助推绒山羊养殖业发展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绒山羊养殖已成为我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由于东部山区在养殖绒山羊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有十多年的养殖经验,使东部山区高屯、榜式堡、暖泉、万福、梁屯、小石棚、什字街、卧龙泉、矿洞沟、徐屯、杨运、双台等十几个乡镇平均半数以上农户都养羊。每年举办1—2次种羊交易大会,东部山区已成为全国绒山羊繁殖、育种基地。绒山羊养殖业的兴起,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好转。目前,全市有养羊户10829户,养羊经纪人413名,绒山羊饲养数量达到41万只,年产羊绒125吨,出售种羊5万只,实现总产值4亿元以上。
我市绒山羊养殖正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成立了一批绒山羊养殖合作社及绒山羊养殖协会,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把握市场行情,避免信息不畅,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减少羊贩“扒皮”的中间环节,使养殖户获得最大收益,加大了抗风险能力。我社2011年将重点对绒山羊养殖业进行信贷支持。
盖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二0一一年一月十一日
第三篇:竹溪县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规划纲要
竹溪县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规划纲要
为切实贯彻《十堰市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精神,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提高竹溪县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则纲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基础、优环境、抓关键、带整体”的工作思路,协调推进农村金融基础建设、金融服务产品供给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扩大金融服务“三农”的层面,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层次,增强金融惠农、金融强农的服务能力。
重基础。将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合理布局金融机构网点、代理业务窗口和金融服务设备,为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提供保障。
优环境。以农村信用示范户和信用乡镇建设为支点,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可持续发展。
抓关键。将信贷服务作为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关键环节来抓,针对“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信贷产品、信用模式和信贷体制,增强农村信贷供给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
带整体。把提升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作为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重要任务来抓,根据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不断拓宽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努力为“三农”发展提供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二、工作目标
(一)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十一五”末,全县共有农村银行网点37家,力争在此基础上新增3家,其中,2013年前新增2家。
(二)增加县域信贷投入。“十一五”末,县域存量存贷比为32.44%,在此基础上力争2013年末县域存量存贷比达到38.83%,2015年末达到43.84%。
(三)提高支付结算便利化程度。“十一五”末,全县具有小额现金存取和转账功能的转账电话为平均3.05户/村,力争到2013年末增加为平均5.5户/村,到2015年末增加到平均6.2户/村;全县ATM乡镇覆盖面为53%,力争2013年末提升到93%,2015年末提升到100%;全县POS机刷卡消费乡镇覆盖面为53 %,力争2013年末提升到85%,2015年末提升到100%。
(四)扩大“三农”保险服务覆盖面。“十二五”期间,水稻、能繁母猪、“两属两户”农房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覆盖面达到50%,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覆盖面达到80%。
(五)提升期货服务“三农”水平。“十一五”末期竹溪没有参与农业期货的农村对经济组织,力争2013年前增加到1个,2015前增加到3个。
(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十一五”末,竹溪信用乡镇占比79%,力争2013年末提升到86%,2015年末提升到93%。
三、工作内容
(一)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1、不断健全农村金融网点。顺应城镇化发展进程,合理规划金融机构网点布局,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在中心乡镇、特色乡镇和新农村社区、中心村的网点布局力度,拓展服务网络。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做实县域。重点在信贷资金配置、信贷营销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三农”新模式。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发展,加快地方法人机构发展,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2、及时延伸农村金融服务窗口。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金融服务联系点制度,及时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提供服务。大力推广转账电话特约服务点模式,发挥转账电话的功能,将小额汇兑、小额现金存取等银行业务服务窗口延伸到村组。合理布局ATM和POS机,改善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受理环境,满足农民持卡取现和消费需求。探索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实施流动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为边远地区农户定时定点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继续延伸县域外汇服务窗口,适时下放部分外汇业务审批权限,提高县域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
(二)切实增加“三农”信贷投入。
1、认真落实鼓励增加县域贷款的考核办法。按照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制定的标准,严格考核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的情况,对于考核达标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在存款准备金率上按低于同类金融机构正常标准1个百分点执行;对于达标且财务健康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允许其按新增贷款的一定比例申请再贷款并享受优惠利率;对于达标的县域金融机构,优先批准其新设分支机构和开办新业务。
2、充分发挥不同金融机构的融资合力。政策性银行在做好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商业性贷款业务,支持种养殖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加大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商品流通、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农村中小企业、农民生产生活等领域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应继续推广农户小额贷款,积极发展大额农贷业务,支持农村专业种养殖户及乡镇小企业的发展;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应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积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3、加大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力度。大力推广“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贷款模式,努力提高贷款满足度,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小企业及农户扩大再生产和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进一步完善“信贷+保险”合作模式,充分挖掘林权、土地、水域、房
产、农机具、订单、应收账款等农村经济资源的抵押功能,开发新的信贷产品,解决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资金需求问题;充分利用出口退税质押、出口账户托管等方式,解决农产品出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问题;继续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支持大学生“村官”投身现代农业,引导农民发家致富。
4、提高农村贷款发放效率。各金融机构应按照便民惠农的原则,科学制定贷款操作流程,缩短农村贷款审批时间。积极依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信贷信息员,加强与广大农户的联系,提高涉农贷款的覆盖面。按照种养殖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制定与当地农民收入水平、涉农金融机构收益水平、贷款风险程度相关的贷款定价机制,引导农村信贷供求实现平衡。
(三)提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化程度。
1、改善农村支付清算服务。努力扩大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等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创造条件将支付清算系统延伸到乡镇。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清算网络建设,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提高行(社)内支付业务处理效率。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联网通用覆盖面,积极开展农村通存通兑业务,逐步扩大代收代付业务范围。积极推动银行卡、支票、汇票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的普及运用,根据农村实际条件,因地制宜推广手机支付、电话支付、有线电视网络支付、网上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多渠道提高农村支付结算便利化程度。
2、发挥国库服务惠农便民功能。加快推广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系统,该系统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县乡镇100%覆盖,并不断提高上线缴税(费)业务量在缴税(费)业务总量中的份额。努力扩大涉农财政补贴资金国库直拨试点范围,完善国库直接支付模式,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退税、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资金直达受益企业和农户。规范银行代理国库行为,提高国库资金拨付效率。积极开展个人刷卡缴纳社保费业务,探索办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等涉及县域民生的国库业务。深入推进国债下乡活动,增加农村国债销售网点,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国债销售数量。
3、优化农村人民币流通环境。合理规划货币发行库在县域的布局,保障县域和农村地区现金供应。增加农村残损人民币兑换网点,加大原封新券投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加强农村地区人民币反假工作,探索将反假货币工作纳入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体系,推动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站建设;增加农村金融机构货币真伪鉴定网点,加强假币识别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假币识别能力;加大打击假币犯罪力度,坚决遏制“假币坑农”犯罪活动。
(四)充分发挥保险、证券服务“三农”的功能。
1、努力推进“三农”保险。坚决落实国家“三农”保险政策,加大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推进力度,巩固发展“两属两户”农房、水稻、能繁母猪保险成果,积极做好新增的油菜保险等新险种的推广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在有条件的乡镇积极探索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农户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同时,结合各地实际,有效利用银行、邮政等资源,探索和规范跨行业合作的“三农”保险新模式、新机制,不断创新“三农”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农村企业、农业合作化组织的保险服务。进一步提高“三农”保险服务水平,降低保险定损理赔门槛,保证投保农民小灾小损及时得到补偿。
2、推动农业期货发展取得突破,加大对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村经济组织参与农业期货市场的服务力度,增加大宗农产品市场信息传播渠道,方便农村经济组织、农户及时了解和使用期货价格。积极探索发展“农户+股份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期货公司”等合作模式,支持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利用农业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管理风险,实现规模经营和稳健经营。
(五)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信用乡镇、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创建活动,促进农村信用主体不断增加,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加强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运用,推动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和整合,为金融支持“三农”提供服务。
2、加大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力度。组织金融部门广泛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重点加强信贷、假币识别、残损币兑换、征信、投资和保险方面金融知识的宣传,把金融政策法规和金融服务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加强与地方组织部门的联系,通过发动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金融知识宣传培训等方式,探索农村金融知识宣传的长效机制;加强与农业、社保部门的对接联系,将金融知识培训与农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创业扶持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农民利用金融知识创业致富。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推进全县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各乡镇要相应成立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的会议、会商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健全统筹机制,加强战略谋划、调度推进、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相关金融机构要发挥处于业务第一线的优势,结合自身职能,成立工作专班,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加大考核力度。制定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考核体系,增强各金融机构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对金融机构尤其是涉农金融机构,县人行要将其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综合评价,并加大考核权重。对于为全县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县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表彰奖励,每年予以考核表彰。
(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用好用足《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现有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增强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采取措施降低农村金融成本,制定和落实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政策措施,给予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对政策性“三农”保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保险产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改制上市和资产重组给予必要的支持。努力做大农村担保体系,积极引导县级担保公司合并重组,增强担保实力;进一步完善土地(水域)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的流转机制,为农村生产要素资本化、商品化创造条件。不断加强农村金融发展的法治建设,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非法集资、银行卡诈骗等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第四篇:建始县实现电子政务全覆盖工作总结
建始县实现电子政务全覆盖工作总结
县新闻中心
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电子政务办公室,几年来,全光纤布设覆盖了全县10个乡镇120多个单位的电子政务专网,建成了协同办公平台、网上行政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县乡互联互控的视频会议系统,以及刚刚建成投入使用的全县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
当前,电子政务建设日益成为拓宽群众参与、倾听群众呼声、沟通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虚拟社会”更加直接地影响和作用着现实社会。
一、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新成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县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再上新台阶。现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规范、全面覆盖、数据整合、功能拓展。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和省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年初制定并公布了我县2011年电子政务工作要点,各电子政务应用部门根据要点的要求,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各系统运行正常,协同办公平台运转正常,与州平台
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求。用电子政务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县以政务信息化为示范带动,在全国山区县市中先行先试,政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2009年荣获全国“十佳”电子政务效能运用先进县市,政务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了一项常态性工作,有效提高了我县的综合竞争实力,提升了我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电子政务的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信息化与产业的互动、互补,加快建立以集群化、集约化和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新型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促使经济保持可持续的快速增长。
传统的行政方式和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党政机关必须创新手段,改进方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利用现代化通信工具和信息网络,有利于改进党政机关的传统工作方式,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履行职能,为人民群众服务;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掌握和引导舆情民意;有利于促进政府机关依法行政,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将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不断
平稳运转。经过精心筹备和认真组织,2009年年12月正式成立了县信息协会,首批100个单位和个人加入协会。今年7月又对全县各相关单位管理员实施系统培训,对电子政务平台用户作全面彻底的清理,建立起完整的统一通讯平台用户体系,协调整合各类信息化资源力量,促进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发展,尤其是加强电子政务队伍建设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全面把握全县电子政务运用发展方向
今年,随着三里槐坦村村级电子政务网络的开通,我县电子政务工作正沿着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向前迈进。全县电子政务工作总体要求是:围绕一个主题(即共享与规范的主题)、新建两大平台(即全县统一通讯平台、应急救援平台)、推进三大系统应用(即协同办公系统、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完善四大保障措施(即机制保障、内容保障、人才保障、激励保障),着力探索适合县情实际的电子政务发展之路。
工作任务是:
(一)、围绕主题,推进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
1、实现电子政务网络全覆盖。县信息化办、电信公司要会同乡镇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进度,使电子政务专网覆盖到乡镇直单位及有条件的行政村,实现乡镇级以下公文流转和信息传递的网上办理。
门户实现百姓与部门的即时在线沟通;拓展现有硬件视频会议系统,既可灵活组织到个人电脑的视频会议,又可完成电子政务个人用户之间的视频沟通;可通过统一短信平台整合协同办公平台、通信平台、手机短信、行政审批与电子监察等应用系统的所有短信。
2、新建应急救援平台。以县应急救援大队为基础建立建始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按照“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平战结合、功能实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启动应急救援平台建设,以电子政务网络为依托,整合公安、消防、安监、煤矿、国土、住建、人防、水利、气象、卫生、交通等系统资源,实现包括视频图像、便捷通道、应急值守等在内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逐步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平台,便于在应对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中反应更加迅速、决策更加科学、指挥更加便捷、处置更加有效、保障更加有力,全面提升我县应急管理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子政务是实行政府管理现代化、公共服务现代化,加快发展和建设城镇化的重要举措。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与现代政府管理理念相结合的产物。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信息时代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手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使我县电子政务建
第五篇:专业化管理:实现大中小税源“全覆盖”
专业化管理:实现大中小税源“全覆盖”
本报讯(通讯员姜传武王立飞)湖北省襄阳市高新区国税局根据税源结构特点和管理现状,按照管理分类科学化、管理内容精细化、管理事项标准化的思路和行业+规模+风险的控管模式,重新构建税源管理框架和流程,试行税源专业化、模板化管理,实现了税源专业化控管“全覆盖”,增强了管理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将税源控管对象“分类排队”
据该局局长左世忠介绍,辖区内纳税人五年翻了一倍多,目前管户已达4124户,而税源管理人员只占总人数的31%,税管员从纳税人办证、一般纳税人认定、核查、到最后注销都是一肩挑,由于人少事杂,税源监控不深、不透、不细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仅影响了执法服务效率,同时加大了行政风险。
为解决税源管不好、管不准、管不细的问题,该局组织人员认真梳理分析,将税源合理分类,将税源管理部门细分成多个管理小组,推行专业化管理——
在“行业分类”上,把辖区左右着全局收入形势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三个行业作为主打行业,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103户企业由重点税源管理组负责,对重点企业税收变化、财务状况、产品结构等指标采取六项监控,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下的由一般税源管理组负责,小规模企业由小企业管理组负责;
在“风险分类”上,依据税法遵从度和政策执行度对企业风险综合评定,将48户风险值达到60以上的确定为高风险企业,并将74户出口退税企业、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农副产品收购企业纳入高风险管理,由高风险组管理负责,对高风险企业按照税负、毛利率、能耗等设定的指
标实行八大预警。发票增购、验旧购新等8项风险值较低的业务则调整到办税厅,实行“审批前置,事后监控”,方便纳税人办税;
在“区域分类”上,将个体管理划分为繁华区域、一般区域、偏远区域,细分成14个路段、18个村组,分别成立管理组,设立专业市场管理组负责辖区8个专业市场税收,确保催报催缴到位、日常监控到位、户籍巡查到位;
在“事项分类”上,设立特殊事项管理组,负责非正常户管理、一般纳税人认定、减免退税审核、税前扣除事项调查核实、一般税务行政处罚的调查及处理建议等九项特殊事项,抽调业务最棒、能力最强的业务骨干成立评估专班,开展纳税评估和事后监控。
制作模板固化管理操作
据该局分管税源管理部门的副局长赵晓介绍,为了规范专业化运作,他们制订了《税源专业化管理岗位职责》等25个规范化文件和《户籍巡查制度》、《税源类型动态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16项制度,以及企业数据采集、税收数据比对分析、特殊管理事项,纳税评估,绩效考核、纳税人风险值评定等六项工作标准,形成了农产品经营企业、出口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等七个行业税收管理指南。把各环节、各岗位、各流程的操作程序以模板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发上下贯通、纵横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操作体系。
为了便于税务管理人员开展业务,该局制订了管理类和操作类两种模板,管理类模板根据风险管理特点、调查核实标准、纳税人行业特点分别制订风险管理类模板、事务管理类模板和行业管理类模板,明确工作内容和标准,帮助干部知道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要求,规范操作。比如农产品行业管理模板明确规定,核查农产品企业建账情况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看日记账是否设有《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明细账是否设置
有《数量金额明细账》、《销售收入明细账》、《库存商品明细账》,以此核查判断纳税人建账是否符合标准。
操作类模板则把《税负异常信息核查报告》、《零负申报信息核查报告》等具体工作操作程序、操作要求固化,以便税管员按照设定好的内容和标准,在调查、分析、核实的基础上据实填写。比如《零负申报信息核查报告(模板)》规定税管员必须从账簿设置情况、会计核算情况、成本核算方法等14个项目对企业逐项核查,很快就可以判定出纳税人的问题出现在哪个方面,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工作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
前不久,该局税管员杨少剑发现某建材公司增值税税负明显低于行业平均税负,按照模板实地核查,很快就找到企业将销售返点24万元记入库存商品帐,未记销售申报缴税,责令企业补税4.08万元。杨少剑说“过去核查凭感觉,心里无底儿生怕出错儿,现在核查靠模板,手中有样儿心中有数儿,感觉确实踏实多了!”
税企双方尝到专业管理的甜头
“实行专业化管理,及时掌控了税源存量和变化发展,征纳双方信息对称度高了,税源控管能力明显提高,辖区内汽车零部件、汽车通用制造行业税负分别达到2.74%、2.63%,提升0.39%、0.05%,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增值税小规模零低申报率从21 %降至16%,个体税收增幅超过50%!”说起专业化管理效果,左世忠掰着指头对记者侃侃而谈。
左世忠告诉我们,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将有效资源向税源管理倾斜,目前全局直接或间接从事税源管理的人员已占到71%,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71户重点税源监控责任全部到人,收入排名前十的由局领导包保,余下企业由区局中层以上干部负责,做到企业基本情况、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纳税数额“四个清楚”,从而掌握了税源监控的主动权。
同时,税源专业化管理将管理集权拆分,税管员主要负责日常催报催缴等事项,特殊事项实行专业管理组,变税管员“一人管户全程管理”为“多人管理环节监控”,扭转了管理员“一员多权”、“一员独大”的局面,强化了岗位监督制约和部门协调,促进了规范执法。该局特殊事项管理组监控发现某泵业公司1050万技术开发费未按照规定列入专账核算,不能享受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及时通知企业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让企业规避了受处罚风险,税务机关则规避了渎职风险。
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中,该局细化了纳税服务职责和考核,要求税务人员在与纳税人接触中,全面掌握并努力满足合理纳税需求,增强了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招商企业惠冠电子有限公司和深圳工业园珠江数控装备有限公司申请增值税认定一般纳税人资格,这在以往需要几天时间,现在有特殊事项组专门受理,在接到认定资料后,先与企业电话沟通,然后往返到企业现场核实指导,当天受理当天办结,两家企业深受感动。前不久开展的调查显示,该局辖区办税服务满意度持续超过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