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思考
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思考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全面分析当前农村精神文明的现状,发现问题,落实对策,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文明委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这一中心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民主法制意识增强、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省级文明县成功创建,残疾人示范城市创建成效显著,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六连冠”,同时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全省平安县”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并计划于“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文明县标兵。
(一)干群认识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成效显著。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臵,与经济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二是各乡镇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声有色、亮点纷呈。三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广大
一是“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成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全县目前建成县级文化中心1个,乡镇文化站10个。二是积极争取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部门的支持,共争取120台“绿色电脑”送进我县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学校,支持全县农村学校、社区和乡镇文化站建设。三是按照节俭、使用、有效和公益性原则,依托现有农村中小学、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志愿者服务站设施条件,改扩建了3个乡村少年宫、2个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和2个志愿者服务站。四是通过社区、学校、乡镇推荐,文明委审核,市级以上媒体公示等程序,07年以来共推荐8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圆了大学梦,5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升入“宏志班”,享受“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金,切实让全县更多的人享受精神文明建设惠民工程带来的实惠。五是组织5名中小学生参加了甘肃省文明办组织的“心向党、跟党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暑期红色夏令营活动,使未成年人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尊重历史,传承红色记忆,弘扬革命传统,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
(四)农村文化阵地日趋完善,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乡镇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依托中央、省、市、县财政投资和自筹资金的方式,10个乡镇全部建起了办公大楼; 84个行政村按照“8室、2栏、5站、1中心”的规范化标准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其中建起办公楼房的为42个村;94%的村建成文化室和农家书屋,35%的村建成了体育健身广场,经常性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村民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学校少年宫、远程教育站点活动正常;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脑入户率、宽带开通率逐
4为了空壳村。他们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文化需求不高,接受文化知识的能力较弱,对精神文明建设缺乏热情,造成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主体弱化,缺乏主力军。
(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费不足。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依赖性强,缺少经费,设施无法维护,队伍无法组织,活动无法开展。在农村,镇村财力普遍紧张,加之项目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安排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杯水车薪,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回报低、见效慢、周期长,对社会投资吸引力不足,导致不少地方存在精神文明建设捉襟见肘、等米下锅、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
(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不足。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方式、方法大多还停留在搞活动、刷标语、挂横幅、提口号等一般的、沿袭多年的老办法上。对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大众媒介利用不够,研究不深,对互联网、手机这些新兴媒介利用才刚刚起步等。
三、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形势下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揽全局,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农民、动员农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责任。
一是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坚决克服“可有可无”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充分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牢固树立“精神文明建设也出生产力”的观念,切实加强领导,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应有的位臵,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方筹措、解决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僧多粥少”的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育,使社会主义思想占稳农村阵地。一是树立教育理念。重点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现阶段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教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寓教于乐活动之中,使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稳农村阵地。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通过干部岗位轮训、科技培训和理论学习,帮助他们走出“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的困境,使他们成为党的政策宣传员、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政府与百姓的联络员、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同时,加强对骨干后备力量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真正使他们能“进得去、留得住”,肩负起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三是树立文明新风。以创建文明村、文明户为载体,弘扬正气,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形成“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互助、文明和谐”的农村文明新风尚。四是建立文化阵地。镇村都要加大对文化阵地建设投入,使农村娱乐有载体,活动有场所,致富有奔头,用昂扬向上的先进文化引领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第二篇: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近日,XX县组织有关单位,设计了“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查问卷”,组织人员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XX县位于XX市东北部,辖33个镇乡,315个村,农户总数23.4万户,农业人口80.2万人,占总人口的90.67%,面积1892平方公里。近年来,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目前,XX县已创建各级文明村镇25个,安全文明村18个,评选“三户”161998户,信用户171623户。几年来,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XX市文化先进县”、“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项目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XX市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抓教育培训,村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是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利用镇(乡)党校、农民夜校对村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二是通过科技宣传月、宣传周、科技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去年以来,共组织村民培训160次,散发资料3万余份,黑板报、宣传专栏165期,培训转移劳动力8353人,962名青年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参加“农函大”学习的村两委干部251人。三是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宣传活动。通过下发文件、印发《纲要》学习简行本,举办《纲要》知识竞赛、设置“宣传栏”,书写固定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同时各乡镇还相应制定有乡村特色、适合农村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引导人们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使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农村进村入户,在村民中入心入脑。四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教育培训,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开拓精神、有生产技能、有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迅速成长起来。
2、加强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一是加大投入,切实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据调查统计,近年来XX县农村共投入74.61万元用于文化建设。目前,全县农村拥有宣传文化站2个,广播电视站30个,村文化活动室39个,农民演出队伍(含锣鼓队)134个,体育场所127个。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特色文化建设,XX县梁山灯戏、XX年画、XX癞子锣鼓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镇村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因势利导,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融入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之中,全县130多支民间文艺表演队(含锣鼓队)常年活跃在农村。今年,XX县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乡村文化节先进县”。三是每年组织县文广新局、科委、卫生局等10多个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逐步实现“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
3、以“村校”为基地,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XX县在前几年的探索中,坚持走以“村校”为基地,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收到了较好效果。几年来,XX县33个乡镇、315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把农村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纳入镇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研究,统一部署,把“村校”建成融基础教育、科技教育、政治学习、信息传播、文化活动基地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心,通过学生这个纽带,连接学校和家庭,学生把在学校养成的文明行为,带回到家庭,帮助家长树立文明新风,监督家长克服不良行为。如云龙镇云龙村2组有一村民,前几年爱好打麻将、搞赌博。其女儿在该村小学读四年级,经老师教育,回到家里监督父亲,帮助父戒掉了赌博恶习。村民在村校通过文明教育的潜移默化和学生这个纽带,思想政治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自觉戒掉恶习、摈弃陋习,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该做法曾被中央和市级主要主流媒体采访报道,受到好评。
4、开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活动,促进农村创建整体水平上档次。近年来,县文明委组织市级以上文明单位25个和县级文明单位132个与全县151个村结成对子,开展同创共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城乡共建活动,各级文明单位引进资金5753.6万元,帮扶资金404.371万元,资助1630户贫困户子女入学,建村民学校47所,办培训班234期,培训学员19694人次,化解矛盾1226件。
5、抓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一是开展文明、卫生村镇创建。各乡镇、村按照文明村镇、卫生场镇条件积极开展创建活动,2005年创市级卫生镇1个,县级文明村镇25个,县级卫生镇2个。二是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及“三户”、“好婆媳”等各种创评活动。三是狠抓“信用工程”建设创建活动。在全县315个村聘请农民客户经理319名,为农民建立经济档案,颁发《贷款证》,评定信用等级,评出了715户农民特级信用户,增加授信1430万元,已建成信用镇乡12个,信用村154个,信用农户171623户。四是今年又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院、文明组、文明村、文明镇”五大联创活动,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看,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一些干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二是一些同志存在模糊意识,认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而然上去,先把经济抓上去,再抓精神文明也不迟;三是存在畏难情绪,一些同志觉得物质条件差,思想工作难做,精神文明不好搞,应付了事。
2、阵地建设滞后。目前,阵地建设在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虽有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不够,认识上存在偏差,加之受经济条件制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投入较少。调查显示,目前XX县农村镇乡无正规专门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占78.77%,12.38%的村有文化活动室,但设施不齐、设备老化占绝大多数,且没有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
3、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调查发现,较多农民认为,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就是要想方设法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文化人干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一方面固然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认识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并存的现实,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
1、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是打破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瓶颈”的关键。要按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2、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在农村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消除封闭、保守的意识,树立敢闯敢拼、勤奋自强、富而思进的观念。二是加强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渗透和培训,重点抓好“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
3、加快阵地建设,推进文化活动。求富、求知、求乐、求美,已成为时代潮流和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平台。一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乡镇宣传站、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下工夫建设好村民文明学校、农民夜校、图书室、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继续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切实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努力做到有场所、有设备、有管理、有效益。三是优化载体,活跃文化生活。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
4、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生活质量。一是抓好村镇建设规划,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道路建设、村落建设、房舍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二是继续深入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引导农民改厕、改圈、改舍、改灶,改善居住环境。三是逐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大力实施“村镇清洁工程”,加快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一方面广泛向农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另一方面继续加强集中整治,积极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改变农村的卫生状况。
5、突出“乡风文明”工作重点。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创建活动的主力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应立足现实、深入生活、依靠农民、服务农民,多用农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情、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办法,增强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自觉投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以文明户、文明院、文明组、文明村、文明镇“五大创建”活动为龙头和载体,不断深化创建成效,同时,切实抓好城乡共建活动,动员、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子,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携手,共同发展。在各种创评活动中,充实创建内容,提高创建质量,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确保创建活动进村、入户、到人,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获益。
6、强化意识,积极构建社会主流评价体系。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解决好认识问题。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经济工作统一、互促互动、共同发展。各级党政领导进一步提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其次,应积极构建社会主流评价体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当全社会处在一种功利化、物欲化的社会氛围的时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必须从什么是真假、美丑、善恶入手,构建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与市场经济体系相融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向前发展。
第三篇: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马占潮
内容提要:本文叙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与建议
作者简介:马占潮,三门峡市文明委主任科员。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根据市委党校课题调研安排,结合自己平时工作情况,现将当前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谈几点初浅看法。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辖62个镇乡,1232个村,农业人口230余万人,占总人口的90.67%,面积10400平方公里。近年来,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市已创建各级文明村镇129个,信用户171623户。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抓教育培训,村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一是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利用镇(乡)党校、农民夜校对村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二是通过科技宣传月、宣传周、科技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去年以来,共组织村民培训160次,散发资料3万余份,黑板报、宣传专栏165期,培训转移劳动力8353人,962名青年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参加“农函大”学习的村两委干部251人。三是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宣传活动。通过下发文件、印发《纲要》学习简行本,举办《纲要》知识竞赛、设置“宣传栏”,书写固定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同时各乡镇还相应制定有乡村特色、适合农村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引导人们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使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农村进村入户,在村民中入心入脑。四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教育培训,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开拓精神、有生产技能、有经营治理知识的新型农民迅速成长起来。
2、加强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
一是加大投入,切实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据调查统计,近年来我市农村共投入2874.61万元用于文化建设。目前,全市农村拥有宣传文化站18个,广播电视站150个,村文化活动室280个,农民演出队伍(含锣鼓队)1340个,体育场所1270个。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我市皮影戏、剪纸、年画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镇村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因势利导,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融入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之中,全市130多支民间文艺表演队(含锣鼓队)常年活跃在农村。三是每年组织市直单位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逐步实现“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
3、以“村校”为基地,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市在前几年的探索中,坚持走以“村校”为基地,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收到了较好效果。几年来,我市6个县(市)区、62个乡镇、1232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把农村学校的建设和治理纳入镇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研究,统一部署,把“村校”建成融基础教育、科技教育、政治学习、信息传播、文化活动基地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心,通过学生这个纽带,连接学校和家庭,学生把在学校养成的文明行为,带回到家庭,帮助家长树立文明新风,监督家长克服不良行为。
4、开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活动,促进农村创建整体水平上档次
近年来,我市组织市级以上文明单位358个与全市189个村结成对子,开展同创共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城乡共建活动,各级文明单位弓l进资金5753.6万元,帮扶资金404.371万元,资助1630户贫困户子女入学,建村民学校47所,办培训班234期,培训学员19694人次,化解矛盾1226件。
5、抓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
一是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各乡镇、村按照文明村镇、卫生场镇条件积极开展创建活动,2007年创市级文明村镇20个。二是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及“三户”、“好婆媳”等各种创评活动。三是狠抓“信用工程”建设创建活动。在全市1232个村聘请农民客户经理6219名,为农民建立经济档案,颁发《贷款证》,评定信用等级,评出了715户农民特级信用户,增加授信1430万元,已建成信用镇乡12个,信用村154个,信用农户17162.3户。四是今年又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院、文明组、文明村、文明镇”五大联创活动,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看,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熟悉不到位
一是一些干部存在熟悉上的偏差,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二是一些同志存在模糊意识,认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而然上去,先把经济抓上去,再抓精神文明也不迟;三是存在畏难情绪,一些同志觉得物质条件差,思想工作难做,精神文明不好搞,应付了事。
2、阵地建设滞后
目前,阵地建设在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虽有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不够,熟悉上存在偏差,加之受经济条件制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投入较少。调查显示,目前我市农村镇乡无正规专门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占67.77%,12.38%的村有文化活动室,但设施不齐、设备老化占绝大多数,且没有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
3、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
调查发现,较多农民认为,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就是要想方设法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文化人干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一方面固然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熟悉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并存的现实,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要求,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
1、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是打破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瓶颈”的要害
要按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2、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在农村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消除封闭、保守的意识,树立敢闯敢拼、勤奋自强、富而思进的观念。二是加强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渗透和培训,重点抓好“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
3、加快阵地建设,推进文化活动
求富、求知、求乐、求美,已成为时代潮流和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平台。一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乡镇宣传站、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下工夫建设好村民文明学校、农民夜校、图书室、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继续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切实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治理,努力做到有场所、有设备、有治理、有效益。三是优化载体,活跃文化生活。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
4、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生活质量
一是抓好村镇建设规划,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道路建设、村落建设、房舍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二是继续深入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引导农民改厕、改圈、改舍、改灶,改善居住环境。三是逐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大力实施“村镇清洁工程”,加快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一方面广泛向农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另一方面继续加强集中整治,积极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改变农村的卫生状况。
5、突出“乡风文明”工作重点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创建活动的主力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应立足现实、深入生活、依靠农民、服务农民,多用农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情、喜闻乐见的形式、轻易理解和接受的办法,增强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自觉投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以文明户、文明院、文明组、文明村、文明镇“五大创建”活动为龙头和载体,不断深化创建成效,同时,切实抓好城乡共建活动,动员、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子,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携手,共同发展。在各种创评活动中,充实创建内容,提高创建质量,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确保创建活动进村、入户、到人,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获益。
6、强化意识,积极构建社会主流评价体系
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解决好熟悉问题。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经济工作统一、互促互动、共同发展。各级党政领导进一步提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熟悉,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其次,应积极构建社会主流评价体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当全社会处在一种功利化、物欲化的社会氛围的时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必须从什么是真假、美丑、善恶入手,构建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与市场经济体系相融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向前发展。
第四篇: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根据市文明办课题调研安排,我们设计了“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查问卷”,组织人员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XX县位于XX市东北部,辖33个镇乡,315个村,农户总数23.4万户,农业人口80.2万人,占总人口的90.67%,面积1892平方公里。近年来,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目前,XX县已创建各级文明村镇25个,安全文明村18个,评选“三户”161998户,信用户171623户。几年来,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XX市文化先进县”、“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项目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XX市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1、抓教育培训,村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是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利用镇(乡)党校、农民夜校对村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二是通过科技宣传月、宣传周、科技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去年以来,共组织村民培训160次,散发资料3万余份,黑板报、宣传专栏165期,培训转移劳动力8353人,962名青年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参加“农函大”学习的村两委干部251人。三是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宣传活动。通过下发文件、印发《纲要》学习简行本,举办《纲要》知识竞赛、设置“宣传栏”,书写固定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同时各乡镇还相应制定有乡村特色、适合农村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引导人们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使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农村进村入户,在村民中入心入脑。四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教育培训,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开拓精神、有生产技能、有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迅速成长起来。
2、加强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一是加大投入,切实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据调查统计,近年来XX县农村共投入74.61万元用于文化建设。目前,全县农村拥有宣传文化站2个,广播电视站30个,村文化活动室39个,农民演出队伍(含锣鼓队)134个,体育场所127个。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特色文化建设,XX县梁山灯戏、XX年画、XX癞子锣鼓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镇村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因势利导,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融入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之中,全县130多支民间文艺表演队(含锣鼓队)常年活跃在农村。今年,XX县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乡村文化节先进县”。三是每年组织县文广新局、科委、卫生局等10多个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逐步实现“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
3、以“村校”为基地,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XX县在前几年的探索中,坚持走以“村校”为基地,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收到了较好效果。几年来,XX县33个乡镇、315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把农村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纳入镇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研究,统一部署,把“村校”建成融基础教育、科技教育、政治学习、信息传播、文化活动基地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心,通过学生这个纽带,连接学校和家庭,学生把在学校养成的文明行为,带回到家庭,帮助家长树立文明新风,监督家长克服不良行为。如云龙镇云龙村2组有一村民,前几年爱好打麻将、搞赌博。其女儿在该村小学读四年级,经老师教育,回到家里监督父亲,帮助父戒掉了赌博恶习。村民在村校通过文明教育的潜移默化和学生这个纽带,思想政治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自觉戒掉恶习、摈弃陋习,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该做法曾被中央和市级主要主流媒体采访报道,受到好评。[本文转载于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大-秘-书-网,帮您找文章]
4、开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活动,促进农村创建整体水平上档次。近年来,县文明委组织市级以上文明单位25个和县级文明单位132个与全县151个村结成对子,开展同创共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城乡共建活动,各级文明单位引进资金5753.6万元,帮扶资金404.371万元,资助1630户贫困户子女入学,建村民学校47所,办培训班234期,培训学员19694人次,化解矛盾1226件。
5、抓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
第五篇: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将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相结合,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急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针对这些问题,现就我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为例,谈谈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区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全区人民开展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的条件,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创建全省文明城区这些事关全局的中心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乡风文明逐步形成。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新风沁入人心。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潮迭起。至目前,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共有52个村镇被评为全国、全省、全市、全区文明村镇。其中,江口镇获得全国第二届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现有85个省市级文明单位、49个区级文明单位与134个行政村结成共建对,为结对的村送去资金60多万元,物品折合人民币约40万元,帮助清理垃圾4500多吨。
2、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近3年来,全区先后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建设了科技文化广场、宫下、涵华休闲广场,改造新区影剧院广场,完善了白塘湖公园建设,开发了瑞云山、尖山寨森林公园和囊山健身公园;有关部门共开展集中性“三下乡”活动11次,部门各自下乡累计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看,我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一些干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处于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二是一些同志存在模糊意识,认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而然上去,先把经济抓上去,再抓精神文明也不迟;三是存在畏难情绪,有些干部认为乡镇财力有限,物质条件差,思想工作难做,精神文明不好搞,应付了事。
2、文化阵地建设萎缩。目前,阵地建设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虽有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不够,认识上存在偏差,加之受经济条件制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投入较少。镇一级文化站有办公场所缺专业人才,缺经费,难以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村一级文化室形同虚设,设施不齐、设备老化,有的文化室单纯以老人聚集打牌、搓麻将代替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
3、农民参与积极性不够高。调查发现,较多农民认为,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就是要想方设法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文化人干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一方面固然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认识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攻薄弱环节,实行重点突破。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筑长效管理机制
要将农村文明精神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各乡镇、街道、管委会的目标考核内容,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有效的文明创建工作规划,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农民主体、部门协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层在乡镇,具有推动作用的也在乡镇,因此,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使四个文明建设协调、有序、和谐发展;二是组织领导到位。要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政班子成员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共同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责任考核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考核目标,切实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层层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单位,与全年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励,并列入干部考察、提干的重要内容,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投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经费保障到位。要建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把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解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软硬件方面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要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通过加强形势政策教育、社会荣辱观教育、素质教育,变农村人口压力为劳动力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加大对农民群众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教育,重点是加强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渗透和培训;三是以“迎省运、讲文明、树新风”为契机,积极拓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户、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四是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开展农民“阳光培训”等多层次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注重创新载体,进一步培育乡风文明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文明小区为单位,以民间民俗文化为载体,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参与进来,自娱自乐,通过开展广场文化、快乐周末以及国庆、中秋、春节、元宵等民间传统节日,组织玩龙舞狮、书法、绘画、歌咏、车鼓比赛、十音八乐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经常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展电影进村镇、文明进家庭活动。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村村通工程,实现农村电影“2131”工程目标,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求富、求知、求乐、求美,已成为时代潮流和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平台。一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乡镇文体站、村级文化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建好村民文明学校、图书室、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继续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切实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努力做到有场所、有设备、有管理、有效益。三是优化载体,活跃文化生活。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
(四)、突出办好实事,不断营造良好环境
精神文明创建,就是要把群众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三贴近”,从维护农民利益的具体事情抓起,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农村文明创建中,要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从用健康向上的社会先进文化建设好农村文化阵地入手,引导农民订阅党报党刊,完善村级文化室配套设施,普及村级文化室“八个有”,即有一处经常性休闲活动场所,有阵地管理机构,有一块黑板报,有三种以上报刊杂志,有一台电视,有300册以上藏书,有宣传阅报栏,有一处演出舞台(戏台),同时要求有条件的村要在普及“八个有”的基础上,提升村级文化室内涵,达到“十二个有”的目标,即有一支文艺队伍,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上墙,有“三榜”(功德榜、成才榜、孝敬榜)内容上墙,有宫庙“神像”事迹上墙,使村级文化室成为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的好去处。同时,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是抓好村镇建设规划,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道路建设、村落建设、房舍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二是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整治村容村貌;三是逐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大力实施“清洁乡村”活动,加快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一方面广泛向农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另一方面继续加强集中整治,大力加强环境卫生整治,逐步改变农村的卫生状况。
(五)、开展乡风评议,以乡风文明推动各项创建活动
乡风文明,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要静下心来抓,常抓不懈,逐步推进,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开展好各类道德风尚评议活动。在村级文化室设立“三榜”,即功德榜、成才榜、孝敬榜,及时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围绕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言行,查找存在的不良习俗,发现亮点及时弘扬,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评议;二是突出抓好家庭这一细胞工程,把开展好农村文明和谐家庭创建作为各项创建工作的突破口,积极开展“文明和谐家庭”、“文明户”评选活动;三是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签订文明协议、村民公约等方式,解决镇、村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使不良风俗得到了有效遏制,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尚。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创建活动的主力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应立足现实、深入生活、依靠农民、服务农民,多用农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情、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办法,增强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自觉投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镇、文明村、文化特色户、科技示范户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创建成效,充实创建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确保创建活动进村、入户、到人,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获益。
(六)、深化结对共建,推进新农村建设
“城乡结对共建”活动是新时期不断丰富文明创建内涵,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要以结对共建、共促文明为主旨,逐步形成城乡结对的共建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继续动员、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共建,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携手,共同发展;二是将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情况列入文明创建考评内容,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进一步推进非文明村创建文明村工作,通过文明结对共建,整体提升非文明村的争创水平;三是在城市文明的辐射深度、文明结对的内涵延伸、结对形式的拓宽上下功夫,指导、提升和及时推广“民企联村”、“ 村居结对”、“文明单位与村结对”等成功的结对经验,通过抓典型,以点带面,逐步在广大农村推广,以此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