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参加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培训班的学习汇报
关于参加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培训班的学习汇报
*年*月*日至*年*月*日,我们参加了由****部****在****举办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培训班的学习。通过本次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信息化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应用不足的严峻形式和信息化对就业公共服务的重要性。现将有关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训背景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就业工作信息化远远落后于服务对象,远远落后于工作需要、就业服务工作业务规范和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成为我们当前就业工作最为迫切的任务。
二、学习概况
*月*日至*月*日,分别由******,腾讯公司,蚂蚁金服集团,****劳动就业管理局就创中心副主任,山东省人社厅信息中心工程师,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就业统计分析处副处 长为全体学员进行集中授课。与会学员来自全国各个省人社厅(局)就业,信息相关处室,数百人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内容包括:一是就业促进司******就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为大家授课,分别从就业优先、充分就业与质量,当前就业形势与问题,积极就业政策与完善,就业服务与发展四个方面解读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二是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就“互联网+人社”总体思路为大家授课,分别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的转变,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人社信息化发展形势,“互联网+”思维,“互联网+”2020行动计划解读等方面讲解。提出“互联网+”的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省集中模式,连接一切,互联互通,线上线下一体化(核心系统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数据一体化)联动;以数据共享为基础实现内部外部数据大融合;以服务对象为目标,将大数据落实到服务对象,建设服务评价体系。三是腾讯公司和蚂蚁金服集团展示了“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四是***介绍了在信息化就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交流了在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五是*****分别就就业服务大数据领域的应用做了经验交流和展示。
三、学习感悟
1、认清了形式,明确了方向
通过学习我们更加深刻的领悟了充分就业的意义,充分了解了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清晰的认识了当期的就业形式,以及当前就业服务面临的问题,明确了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我们深刻理解了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思路,以省级大集中为基础,建立核心系统平台以实现核心系统内部数据(社保数据,劳动监察数据,就业数据)共享和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为基础,推进大数据分析领域的应用。根据“互联网+”2020行动计划,利用多方资源,如腾讯公司,蚂蚁金服集团的互联网技术资源,加快推进就业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最终实现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的全程信息化。
2、开拓了视野,充实了大脑
通过各个信息化应用先进省市的介绍,使我们对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就业的信息化不仅仅是将信息技术当做一种工具辅助就业服务工作,而应该成为引领就业服务工作的手段和规范服务流程的标尺。先进省市通过就业服务信息化和“互联网+”公共就业,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强了政务服务的公信力;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手段分析就业相关领域的数据统计分析,对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2017年5月23日
第二篇:全面推进广东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以“六统一实现六提升” 全面推进广东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系统统一建设是实现数据集中的前提,数据集中是信息系统统一建设的具体体现。广东省以建设全省统一的信息系统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指导原则,大力推进全省数据归集工作,基本形成了全省数据集中的统一业务系统。截至今年6月底,省数据中心累计收录个人基本信息4482.4万条,单位基本信息85.9万条,就业登记信息1694.3万条,失业登记信息55.5万条,劳动力资源信息1607.9万条,岗位信息299.88万条,求职信息42.36万条,高校毕业生信息33.31万条。业务数据覆盖全省所有21个地级以上市,内容涵盖了全省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的各项领域,特别是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管理等公共就业服务核心业务。基本做到了“一点登陆、全省查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以六统一实现六提升”:
一、以统一规划为前提,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集中建设程度
广东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应用为先、体制创新、保障安全”的建设原则,围绕全省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中心工作,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应用效果为尺度,统筹各公共就业服务各项业务的集中建设。2005年经省项目办核准,广东省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纳入“金保工程”统一建设规划,开发广东省劳动保障统一业务软件系统,该系统采用全省数据集中的方式建设。其中公共就业服务部分共涉及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管理、劳动力转移、高校毕业生管理四个子系统,共26个功能模块,具备求职招聘信息登记、职业指导、招聘会管理、招聘信息发布、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失业手册管理、涉外就业管理、农村劳动力资源登记、劳动力培训管理、培训机构管理、高校毕业生信息查询、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等功能,其中发行社保卡的地市,就业失业手册由社保卡代替。
二、以统一的信息网络为基础,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业务软件应用水平
全省统一的业务专网是省统一软件的运作平台。广东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主要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搭建公共就业服务业务专网,积极利用VPN等多种网络技术实现终端连接,与省厅实时联网并应用全省统一业务软件。目前,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已全面覆盖所有省、市、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并延伸到1148个街道(乡镇)和1356个社区工作平台,分别占全省街镇、社区总数的71.9%和20.7%,覆盖范围广、运行稳定的信息网络初步构建。业务专网保障了全省统一业务软件的正常运行,支撑各项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业务向基层工作平台延伸。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高校毕业生管理两个子系统已在全省所有21个地级以上市应用,职业介绍子系统在17个地级以上市、就业失业管理子系统在16个地级以上市得到推广应用。
三、以数据统一为核心,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集中共享范围
2007年5月,广东省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完成项目建成验收,初步实现数据平台、数据接口、数据通道、数据管理和数据代码标准的“五统一”。目前,除应用省统一软件的地市外,其他地市的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业务信息已实现与省数据中心交换共享,基本形成了全省统一的个人基本信息库、单位基本信息库、就业失业信息库、岗位信息库、劳动力资源信息库、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实现就业数据省级集中、统一管理,为建立全省范围的就业状况动态监测体系和宏观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核心支撑。特别是今年以来,广东省积极应用省级数据集中优势,加强与江西、福建以及四川汶川等地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联网对接,实现省际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共享,开创了省际劳务合作新形式,在引导外省劳动力有序输入、实现省际人力资源优势互补、支援汶川震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以统一制度为抓手,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广东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基本形成了统一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但是,随着2005年全省统一业务软件在各地应用,信息系统操作不规范、应用不全面、安全管理不到位以及数据采集量少、交换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此,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多项制度,以制度规范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了全省集中式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统一的信息化建设管理维护制度。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纳入“金保工程”统一建设,制定《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规定》、《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软件开发和管理规范》以及机房管理、移动存储管理、数据保密安全、应急处理等方面规章制度,加强对信息化建设过程的规范管理,确保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质量,保障信息化成果的应用。二是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和数据收集管理办法。出台了《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中心数据管理试行规定》、《广东省劳动保障业务系统数据交换标准》、《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组织实施暂行办法》和《广东省省级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促进了各地信息上网的积极性,促进了业务应用和数据全省集中。三是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通报制度。省厅坚持每季度编制《省劳动保障数据中心业务数据情况通报》印发各地,对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应用和数据集中情况,包括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农村劳动力及培训等方面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工作提出要求,督促了各地加强系统应用和实现数据集中。
五、以统一的经费投入为保障,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统筹发展
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重视和支持,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方筹资共建的经费保障机制。2008年以来,全省统一投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达3.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了44%。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前期建设和后期维护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便捷的公共就业信息化服务。
六、以统一培训为手段,提升人员队伍业务系统操作能力
广东省按照工作目标及应用系统推广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培训计划。自系统上线以来,全省统一举办培训班47期,集中培训人员1953人次。培训针对不同对象,一般分为师资培训、系统管理员培训和业务人员操作培训多个层次。首先组织了各地相关单位中层人员的培训,要求了解整个业务过程,基本掌握操作流程;其次组织各地系统管理员及业务骨干强化培训,要求在熟悉业务过程的基础上,掌握各模块的操作办法;最后由各地系统管理员对本单位进行全员培训,使每个业务经办人员都全面了解和熟悉全省统一业务系统管理和运行流程,为顺利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广东省将继续按照人力资源和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86号)要求,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纳入全省集中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业务系统,强化各项业务之间的业务协同。加强业务系统应用,将服务延伸到全省所有街道(乡镇)和社区基层平台。完善决策分析系统,提升数据汇总统计和宏观分析能力,加强对就业工作决策的支撑。强化公众服务平台,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站,积极探索开展基于社会保障卡、手机短信、3G视频、12333热线电话等的多种就业信息服务。
第三篇: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化
本文作者:付建国 邹盛瑜 好范文原创投稿
化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
付建国 邹盛瑜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进程,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信息化是工业社会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变革,而且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信息化可以使我们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源市场数据,高能软件以及相应的数据库可以综合分析多种数据资源,通过电子方式,特别是互联网使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更迅速,能使政府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时准确掌握劳动者就业和用人单位岗位空缺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实施分类指导,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现代化服务水平。
一、信息化在公共就业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化建设是公共就业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提高就业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依法行政、高效行政。
(一)信息化是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迫切需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的重要支撑部分,通过信息化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的动态管理,构建面向社会统一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劳动者提供充足有效的就业信息,缩短劳动者寻找岗位的时间,节约就业成本,使得就业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通过信息共享实现效益共享,信息化是保持全社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和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基本要素,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二)信息化是实现科学指导就业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服务管理职能不断扩大,管理幅度、管理内容范围也在逐步延伸,从指导方式、指导体制和指导手段上对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立市场条件下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相衔接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目前来看,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谐指导就业缺乏手段。当前,整个就业的基础数据不完整,就业的基础数据库基本没有形成,基础数据存在可信度低、采集渠道不科学等问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就业信息资源快速流通和共享范围扩大,为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有效促进了科学指导就业。
(三)信息化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就业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政策规定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机构急需对现有的各项就业服务业务流程和标准进行梳理和规范,只有通过加强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才能实现就业工作业务的重组和流程再造。而且作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目前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服务项目不完善且效率低下,通过信息系统全面、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信息,延伸了就业服务功能,不仅方便了广大求职人员,同时也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改进了传统服务的提供方式,拓展了服务内容和领域,提高了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县域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思路,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具体要求,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
(一)开通一条热线:借助传统的电话通讯技术,开通服务热线电话12333,增加就业信息服务功能,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提供发布、查询、投诉等服务,在招聘与求职服务上通过语音引导求职者或用人单位找到各自需求的信息,并最终自动引导双方实现电话交流。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扩大12333服务热线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逐步树立统一的电话咨询服务品牌形象。
(二)建好两个网站:一是完善英山劳动保障门户网站的建设。英山劳动保障网自开通以来,对于宣传劳动保障政策法规、方便服务对象、提高办事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为适应劳动保障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英山劳动保障网”建设及改版工作,加大就业资源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二是建设英山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提供真正实用的、高效的网络招聘解决方案。通过共享人力资源信息,提供接口给用人单位,方便用人单位借此建立各自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并根据自身特点,网罗意向人才,还可以通过系统与他人共享人力资源。对于求职者则可通过网站展示自己的能力,集中面对更多更广的用人单位,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完善三大系统:一是电话语音自动应答系统。其主要应用于12333服务热线,在原基础上整合人力资源需求和储备数据库,实现按键引导、自动应答、供需转接服务。二是建设短信咨询服务系统。实现短信发布、认证、查询、回复功能。三是建设远程可视面试系统。随着人力资源在全社会进行市场化的配置,人才的黄龙真人新传 大唐 农奴翻身当地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流动性增大,地域的障碍将逐渐缩小。传统的招聘方式无法满足需要,特别是英山,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不是核心城市,本地无法消化自身的富余人力资源、就业压力大,走出去就业是绝大部分本地人才就业的必然,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招聘方式,应聘者进行面试,就不得不千里迢迢、亲临面试现场。远程可视面试系统让企业和应聘者可以轻松而高效地实现语音、视频、文字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文档多维一体的“面对面”沟通,使得招聘者和应聘者均不受时间、地点等原因的影响,降低了双方的成本。
(四)建设四个数据库:
一是人力资源需求数据库。以人力资源需求为主要内容,收集用人单位需求岗位、所需人才类别、学历需求、职称需求、技能需求和需求条件等情况。数据库根据国家职位类别分类,根据收集到的情况,数据库自动生成人才需求单位、各产业人才需求、岗位(职位)需求、所需类别、产业类型等多方面的人力资源需求数据,方便查找。
二是人力资源储备数据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储备的人力资源信息,建立“人力资源储备数据库”。包括优秀高校毕业生储备、优秀技术人才储备、可兼职人才储备等多种渠道推进人力资源储备工作。
三是失业数据库。对全县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纳入信息数据库储存,实行动态管理。
四是跟踪服务数据库。对通过系统实现就业人员的择业、从业或者再择业、从业等过程自动跟踪记载,生成数据库。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形势,分析了解用人单位的解聘动态和失业人员的择业动态。用人单位可以共享应聘人员的择业、从业历程信息,方便择优录用,应聘者可以通过分析招聘单位的解聘信息来合理选择求职意向。
三、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是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建立专门的、统一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是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将分散的技术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特别是实现行业内和行业间信息互通,相互配合,从而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完整和统一。
二是落实资金,保障建设。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费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资金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各个建设阶段按步骤、有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三是建立机制,培养人才。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对优秀人才的奖励机制,引进和保留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投入,通过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及基层平台的业务经办人员分批、分期进行业务培训,使其熟悉业务规范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使用核心模块;强化对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四是完善制度,确保应用。制定一整套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注重工作实效,确保系统的正常应用,将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切实发挥其效用。
湖北省英山县劳动就业管理局
电话号码:0713-7012574
黄龙真人新传 大唐 农奴翻身当地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探讨
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探讨
一、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的概念
公共就业服务的职能是实施就业政策,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对城乡所有劳动者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对用人单位用人提供招聘服务,对就业与失业进行社会化管理,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基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
标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殊的文件。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营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经相关利益群体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的机构所批准,方能生效。标准化是指标准的制定、发布和贯彻实施的过程。
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就是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对就业服务各类服务项目的品质要求、研发、供给活动、后期服务等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经就业服务相关利益群体协商一致,并发布、贯彻实施和修正完善的全部活动的总合。
二、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和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加强机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能力、规范服 务行为,其意义和作用主要有:
有利于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统筹管理,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充分利用现有公共就业服务资源,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充实人员力量,规范机构名称,统一服务标准,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有利于公共就业服务的科学化管理。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标准能够为就业服务体机构的运作提供目标和管理依据,标准化是科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服务标准是就业服务机构管理目标在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行为等方面的具体化和定量化。
有利于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态度。为使服务项目能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就必须对服务的各项质量指标有明确的规定。有了标准就能在服务过程中按标准的要求进行工作,保证服务质量。随着就业服务及相关主体需求的变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根据需求的变化,调整质量标准,及时改进、改善服务环境和提高服务态度。
有利于沟通理解和维护社会稳定。公共就业服务标准表达了就业机构对服务项目和服务过程的认识,通过标准可以加强机构之间、行业之间、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就业服务对象根据服务标准,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在不同就业服务机构享受和期望值相符的服务。就业服务中涉及的人力资源个人隐私、用人单位薪酬信息、档案保管中的个人信息,以及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扶持等,可以通过设置强制性的标准得到保护。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公共就业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要以现有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基础
近十年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得到加强,以街道、镇乡、社区、村的就业服务平台为前沿,以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为支撑的体制,表现着公益事业的属性。在制定标准的技术要求、服务规范的同时,也是充分搜集先进的就业服务技术、先进的人力资源服务手段方式的过程,并且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在综合分析、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形成公共就业服务标准的内容。
公共就业服务应统筹管理,整合市场,统一标准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统筹下管理,公共就业服务标准的制定应以省(直辖市)统一为宜。各地应当整合公共职介所和人才市场,统一称为人力资源市场。通过这个过程,进一步加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做到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充分利用现有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发挥原有服务机构的优势,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 标准,服务范围,划分等级,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由于公共就业服务本质的民生属性和具有一定的政府依法行政的职能因素,在统一制定标准时应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重,并与民营中介机构拉开利益差距。标准的制定要考虑不同的主体利益诉求各异,要充分协商征求劳动者、用人单位、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专家学者、标准化机构的意见,绝不能单方面订立标准。
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要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基础并与时俱进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命和责任的使然,要求公共就业服务以规范、科学、精细的管理作为基础和平台,建立和创新一系列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服务标准。科学化、精细化是现代管理理念的重要标志之一。管理过程所表现的是信息不断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要充分运用已有的网络通讯技术并不断地改进,实现信息联网和业务经办信息化。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对有利于公共就业服务长期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精细化管理标准,如就业创业培训制度、失业登记制度、就业援助制度、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制度、职业中介等专项服务制度。应当把这些政策措施快捷地融入网络时代、信息社会,摒弃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方式,创 新理念,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提升管理绩效和水平。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定位职责,规范工作流程,降低服务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公共就业服务要与时俱进,通过信息网络电子技术平台,实现上、下、左、右工作机构的无缝链接,方便、快捷、安全,消除各级管理环节上、空间上的分隔,逐步将过去手工审查审批改为网上审查审批,把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业务主流程信息化,减少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从机制上筑起“防腐堤”。
与时俱进时还要求对新的政策和新的重要工作任务制定新的标准,如农民工岗前培训、支持重点产业人力资源保障等新的工作任务,要适时修改随着时间推移工作任务或内容已经发生变化的原有标准。
公共就业服务要实行统一标准,进一步规范管理服务行为
第一、要统一业务流程。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业务流程均要包括就业管理、失业管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包括消除零就业家庭、促进低保人群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等)、综合统计报表(包括就业工作的各项统计数据)、劳动事务代理等主要业务。
第二、要统一服务准则。在全市(省或直辖市)就业服务机构要制定统一的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行为准则,明确要 求在服务工作中必须使用文明用语,恪守文明礼仪,做到礼貌待人,文明服务。对内设的每个部门和每个岗位在服务过程中应承担的工作内容、数量和质量以及完成工作的程序和标准、应有的权限和应负的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对外则向服务对象作出服务质量和服务时限的承诺,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同时,要相应建立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结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失职追究制度。
第三、要统一信息网络。建立全市(省或直辖市)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库,依托街道社区和乡镇工作平台,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采集,形成人力资源的基本信息库和台帐;实现各级(直辖市、区县、乡镇、社区(村)四级)就业服务机构微机联网,有条件的地区要向乡镇、社区延伸,逐步覆盖全市(省或直辖市),形成信息运作畅通、快捷、高效和供求信息充足的信息网络。
第四、要重点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并尽快纳入统一标准中。目前,就业服务工作已经延伸至社区(村),但在偏僻区县的乡镇、村还没有完全建立就业服务平台,一些已建的村级就业服务站还没有实现与全市(省或直辖市)就业工作多项服务项目的接驳。应按人力社保部的要求,全面建成基层社区、村的就业服务平台,承担就业工作的基本职责,执行有关的统一标准。
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制定机构
标准的制定可以是政府、协会、研究机构。国外制定行业标准往往是协会承担,而在我国、特别是公共就业服务的公益性质和部分行政职能属性,由政府部门或其授权机构来承担更具有权威性。
第五篇:档案信息化建设培训班学习汇报20140930
关于参加全国高校档案 信息化建设培训班学习的汇报
为充分了解档案信息化、数字化与数字档案馆在高校档案建设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切实提高我校档案工作管理和建设水平,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进一步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档案工作的学习交流,经学院批准,7月27日至8月2日,我参加了由中国管理科学院组织的为期5天的“全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培训研讨班”学习。现将培训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训班基本情况
(一)培训项目介绍
承办本次培训的单位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培训会在厦门市举行,参会人员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档案馆(室)的领导、档案管理人员以及从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关人员。
(二)培训内容
1.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管理; 2.局域网的建设与管理; 3.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 4.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 5.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6.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7.档案网站的建设与管理; 8.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三)培训方式。
培训会邀请了国家档案局的专家和部分高校专业教授采取集中授课并辅之以现场疑难问题解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案例教学、注重可操作性。同时进行分组讨论,介绍各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情况及打算,培训后颁发了培训证书。
二、培训研讨学习收获
这次培训研讨,时间虽短,但安排紧凑,信息量大,内容多,要求严。结识了同行新朋友,介绍了我院档案管理情况。开拓了思路,丰富了知识,为做好我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创新工作理念。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档案工作理念,提高档案自觉与自信。档案工作打破“等”,“靠”的被动现状,呈现出了主动思考学校档案事业、档案馆自身发展问题,主动积极向学校、向各职能部门服务与争取支持的良好面貌。档案工作以是否有利于档案长久保存,档案利用服务是否得到群众满意,是否有利于学校与档案馆发展为要求。
2.争取学校高度重视支持档案事业。合理利用国家政策,如全国档案信息化实施纲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高校档案馆要开展大规模的调研与总结,从队伍建设、资源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馆舍建设、校史编研、利用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制定学校档案工作发展规划,从整体上建设成国内高校一流的档案馆藏体系,建成一流的数字档案馆平台,提供便捷的档案远程服务,为学校的发展和中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撰写档案管理总体方案与分层方案从不同层面向学校汇报,争取学校高度重视支持档案事业。
3.加强档案制度建设,提升全校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从各类档案管理规范要求、档案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档案制度。坚持制度先行、依法治档、依法管档,明确职责,理顺关系,规范学
校档案工作。定期开展全校档案工作考核与评估,实现档案工作量化管理,量化考核,技术标准建设。评估包括自评,检查,反馈,审批4个程序;考核评估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档,考核分级数量不设限制,考核结果报学校人事处备案;在考核评估的基础上评选出学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表彰。
4.加强档案工作的队伍建设,夯实档案工作的基础。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委员会在全校档案规划建设、制度建设、档案监督、档案检查、档案评估等方面的作用。高度重视院级、职能部门等各立卷部门档案工作小组的队伍建设,保证队伍的基本稳定,明确专职档案员、兼职档案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各项档案收集、整理、提交的责任人。新的专职档案员、兼职档案员上岗前要报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备案并做好交接工作和上岗培训工作。
建立学校专职档案员、兼职档案员培训制度,规范培训内容,编制培训教材,定期对全校专职档案员、兼职档案员进行档案业务培训,实行专职档案员、兼职档案员持证上岗制。专职档案员要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不断提高其档案管理水平和业务指导能力,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对学校重大课题、项目、事件要制定提前介入与规范管理的制度,配合院级、职能部门等各立卷部门档案工作小组做好归档工作。
5.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建设现代化档案馆。启用数字档案馆公共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做好工作前期规划,加大资金投入,购置相关软硬件,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强存量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早期外包委托建设,后期计划自购设备加工,数字化工作像收集、利用等其他环节一样等同位置看待),增量电子文件接收(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如学校OA、教务处、科研处等管理系统进行
数据对接),建立较为完善的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基本建成数字化档案馆,实现文件材料收集、立卷归档网络化;实现办公自动化产生电子文件的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档案基本业务现代化管理,档案服务利用多元化、网络化。
三、高职院校档案工作存在的差距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差距
1.高职院校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力度不够。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现代化、信息化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专业的管理人员及规范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等各方面人力、物力的支持。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是现行资金的投入仍不能满足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需要。
2.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素质偏低,业务不精。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但应具有档案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档案管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档案管理意识不明晰、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不完善、创新意识不突出等问题,导致档案工作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没有创新和发展,影响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和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3.档案信息化资源相对分散,利用不充分。随着高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公也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不同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和网站,每年将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这些数据涉及到教学、科研、行政、财务、后勤,是非常珍贵的资源。然而这些电子文件大多散落于各个部门,由于各个部门对电子文件的不重视,所以并没有及时上交于档案馆,因此时间一长这些电子文件就大部分丢失,导致 4
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电子文件的利用很不充分,造成严重的信息资源浪费。
4.数字信息的安全性存在隐患。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但电子文件对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依赖,不能直读、易更改、信息与载体相分离的自身局限性对电子文件的长期保管和安全保存构成了极大地威胁,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的攻击也是档案信息化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同时,操作失误、网络系统软硬件故障的偶发因素也是不可避免的。总之,这些网络的破坏因素和工作人员技术的限制都加大了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的不安全成分,所以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加快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高校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同时购置适当的新的技术设备。有了硬件设备的支持,才能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应配备相应的软件系统,优化数据库,规范档案信息化的标准,充分实现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管理、统计和利用等服务。
2.重视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高科技项目,要根据建设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人才,构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档案工作队伍,确保档案馆建设正常运行。首先,提高现有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对外学习交流、档案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培训等方式拓宽知识面,加强他们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方面的运用能力,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其次,根据本校档案馆(室)人员配备的具体情况,引进高素
质现代化管理人才,尽量招聘一些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充实档案队伍。
3.完善电子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强化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各高校档案机构必须根据国家《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尤其要制订电子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如电子文件管理实施办法、电子档案保密制度、电子档案利用规范要求等等,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实现档案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
4.整合信息资源,使高校丰富的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高校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首先,利用数据库技术,通过手工著录、扫描、数码处理等方式,有重点、有选择地对纸质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馆藏各类档案数字化,扩大数字信息资源总量。其次,通过对电子文件的收集,按照数字化管理体系进行归档、整理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建立相应的数字化档案数据库。再次,积极参与电子校务建设。档案馆可以牵头对校内的数字资源统一协调和指导。依托校园网,将档案管理系统与学校其他系统如oa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有效衔接。使档案部门的管理者通过校园网收集到这些系统形成的电子数据,其他部门亦可以借助网络共享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形成档案信息化服务的良性循环。
5.构建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使信息安全威胁最小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档案的信息化也同样面临着一个信息安全问题。因此我们要重视信息安全问题,从技术层面上应部署网络版杀毒软件,硬件防火墙,配备或培训合格的网络管理员;从制度方面讲学校应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杜绝非法操作;同时从管理层面上网络管理员应定
期对硬件进行维护、定期升级、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总之,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及网络为依托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广大档案管理工作者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促进信息化建设,对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在工作中也要积极与其他业务部门交流,共同促进高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四、参加“全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培训研讨班”学习体会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有很高的提升。1.增强了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化、数字档案馆的概念、内容、建设规范、建设流程等新的认识,了解国家在此方面的相关政策,标准,且标准不会一成不变。
2.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工程,涉及面广(收集、管理、保存、利用),相关建设基本已有成熟的技术标准要求。
3.档案数字化不仅是扫描的一瞬间,包括前前后后一系列的过程,如数字化标准、原则、内容、范围、流程、需要等。数字化工作是劳力密集型的工作。纸质档案数字化的一次文献多数以外包形式建设,档案数字化关键做好二次文献建设与数据长久保存。现阶段数字化工作、图像收集等环节已成为基础业务工作。
4.档案信息化是发展趋势,并大有可为,应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环境,改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可保持档案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位置,不然将被边缘化。
5.了解部分档案数据格式特点及它们的压缩方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