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盗窃案件的特点及侦查要领
盗窃案件的特点及侦查要领
目 录
前言................................................................5
一、盗窃案件的特点..................................................5
(一)现场留有痕迹物证..............................................5
(二)作案手段的习惯性..............................................5
(三)赃款赃物可供查控..............................................6
(四)作案前一般都有预谋准备过程....................................6
二、盗窃案件的侦查要领..............................................6
(一)认真仔细地勘查现场............................................6
(二)深入细致地访问事主、群众......................................7
(三)迅速采取紧急措施..............................................7
(四)准确判定侦查方向..............................................8
(五)及时确定侦查范围..............................................9
(六)快速发现犯罪嫌疑人...........................................10 结束语.............................................................10 参考文献...........................................................11 谢辞...............................................................12
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论盗窃案件的特点及侦查要领
一、盗窃案件的特点
(一)现场痕迹物证
(二)作案手段具有习惯性
(三)赃款赃物可供查控
(四)作案前一般都有预谋准备过程
二、盗窃案件的侦查要领
(一)认真细致地勘察现场
(二)深入细致地访问事主、群众
(三)迅速采取紧急措施
(四)准确判定侦查方向
(五)及时确定侦查范围
(六)快速发现犯罪嫌疑人
内容摘要:盗窃案件,是刑事案件中占比例较大的多发性案件。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个别不法分子不劳而获,利用各种手段攫取公私财物,给广大人民群众和单位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刑事侦查部门要加强对此类案件的侦办力度,尤其是随着犯罪手段的发展变化,侦查人员要善于总结、掌握好其特点,以及侦查的要领与方法,积极遏制案件的发生和蔓延。
关键词:盗窃案件、特点、侦查要领。
前 言
盗窃案件,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窃取的方法,将公私财物占为己有的犯罪案件。这类案件在整个刑事案件中占有很大比例。兰州市某区2005年批准逮捕的盗窃案件仅为11件14人,占批捕刑事案件总数的15%;2006年批准逮捕的盗窃案件为36件47人,占批捕刑事案件总数的32%;而2007年1-10月份已批准逮捕盗窃案件37件68人,件数占批捕刑事案件总数的42.5%,人数占批捕犯罪嫌疑人的50%。[1]盗窃案件的逐年增多,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稳定,扰乱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而且给集体和个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扰乱社会秩序,影响人民生活,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侦破盗窃案件,进行反盗窃斗争,是我国刑事侦查部门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 盗窃案件的特点
盗窃案件与其他犯罪案件一样,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
(一)现场留有痕迹物证
盗窃案件虽然是秘密进行的,但一旦实施犯罪,必然会在犯罪现场留有痕迹物证。犯罪分子入室盗窃,一般要破门、撬窗、挖洞、拧锁,改变或破坏现场的原有状态,不可避免地会留有这样那样的破坏痕迹。在入室盗窃中,为了搜寻财物,又会在办公室抽屉、箱、柜上留下破锁、撬箱等痕迹。这些破坏痕迹常常能反映出破坏工具的特征和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有时犯罪分子会把工具或随身物品遗忘在现场上,这是摸排犯罪分子的重要线索。有些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后,会把工具带回家中,下次作案时继续使用,这为我们并按照查核获取罪证提供了有利条件。犯罪分子在破坏障碍物或搜寻财物时,会在关键部位留有手印、足印。有的虽然戴手套,但是往往在翻找过程中,由于动作不灵活又会脱下手套,或者从手套破损处留下残缺手印。有的作案后又伪装现场,制造假象,往往弄巧成拙,更多的暴露了自己。重视盗窃案件的现场勘查,认真细致地搜寻犯罪证据,对准确分析判断案情和从中发现线索,获取证据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作案手段具有习惯性
盗窃案件的作案手段和方法,首先是由犯罪分子的社会经历、社会职业和长期从事生产、生活经验而决定的,如钳工、电工、木工习惯于用螺丝刀、断线钳、手摇钻、电钻等破坏门窗、箱柜,往往会反映出职业专长和工艺水平;其次,作案手段方法是在长期反复犯罪的工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如因手印足印留在现 场而被抓获的,再次作案时会带手套、借穿别人的鞋子。此外,有些习惯动作是犯罪分子的生理、心理特征在现场上的客观反映,如行走步态、左撇子动作等特征,有的人作案后总会遗忘一定的作案工具在现场等。特别是盗窃惯犯,往往是使用自己的定性手法作案,一到现场便会不知不觉地施展出自己的习惯手法。有的犯罪分子开始是撬窗,以后发展到撬盗保险柜;有的开始是就近盗窃,有的发展到各大城市作案;有的开始时只带简单的犯罪工具,有的发展到以后会带一套自制工具等。但是,发展变化中仍有不变的东西,其基本动作、习惯手法仍保留其特定特征,并在盗窃现场上反映出来。从盗窃手法、手段的习惯性,可以推断犯罪分子的人身特征、社会职业、智能条件,推断是惯犯还是偶犯,是本地人作案还是外来流串作案,有利于缩小侦察范围,确定侦查方向。
(三)赃款赃物可供查控
凡是盗窃既遂的案件,都有赃款赃物可供查供追查,这是盗窃案件的重要特点。尽管盗窃犯罪分子在作案后将赃款赃物进行了种种伪装和隐蔽,甚至改头换面转移到外地。但是,他们急于变卖和得到物质欲望上的满足,从而不可能不在销售、使用和挥霍环节上暴露。有的犯罪分子虽然比较狡猾,窃取大量赃物、赃款后埋在地下,短期内不使用、不暴露。但是,最后还是要在满足欲望的驱使下销赃,最终也会暴露出来。因此,赃款赃物是把犯罪分子与已发生案件联系起来的纽带,也是查缉案犯,认定犯罪的有力证据,这是盗窃分子的致命弱点。
(四)作案前一般都有预谋准备过程
犯罪分子在作案前,往往都预谋准备的过程。如选择作案目标,窥测进入和逃离现场的路线。了解存放财物的地点和门卫警戒情况。案犯为达到行窃的目的,一般都会事先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身上随身携带作案工具。如螺丝刀、胶钳、刀具、钢尺、万能锁匙、自制工具等。案犯根据自身的条件、作案的习惯和作案目标而选择使用。
二 盗窃案件的侦查要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的逐渐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一些不法分子受攀富、享乐等贪婪心理的驱使和国内外犯罪方式的影响,在盗窃对象和作案手法上有了新变化,重大恶性案件逐年增加。有的盗窃大量黄金、白银、钻石、珍贵文物等贵重物品,企图走私出境;有的盗窃枪支、弹药,以用作其他犯罪;有的潜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重要部门,窃取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危害国家安全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为此,必须认真研究盗窃犯罪的新动向、新特点,采取防范和侦查破案的新措施、新方法,适时总结侦查要领。
(一)认真细致地勘查现场
全面细致地勘验现场,并且对现场情况认真分析研究,是侦破盗窃案件至关重要的第一道工序,是侦察破案的基础。针对盗窃案件的特点,现场勘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对出入口的勘查。犯罪分子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进入放有财物的处所,作案后,也要通过一定的路线逃离现场。在出入口特别是入口部位,往往留有犯罪分子较多的犯罪痕迹或活动痕迹,因此出入口是现场勘查的重点。犯罪分子进入盗窃现场,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1)开门锁进入。犯罪分子使用的门锁钥匙可能是本人原来就有的,也可能是乘机偷偷配置的还可能是窃取的或借用他人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内外勾结,作案前由内部人员拔去插销或打开门,让外部人员入室盗窃。采用这种方式进入现场,出入口不明显,能取到的痕迹物证比较少,但由于在作案前必须具备钥匙或接触具有钥匙的人员这一限定条件,所以,又有利于我们判断案情,缩小侦查范围。
(2)破门、撬窗、挖洞侵入。要沿着犯罪分子的出入口,对上下左右认真细致地勘查。首先应当观察出入口附近的地面,以期发现足印、交通工具密集、随身携带的工具等其他物品。然后再仔细勘查门窗,墙壁,孔洞等破坏情况,判断犯罪分子是使用何种工具和方法破坏障碍物的,对门窗结构、室内环境熟悉不熟悉,动作是否带有习惯性、技术性。最后根据现场的破坏痕迹、犯罪活动的状态和动作、留有的其他痕迹物证,判断犯罪分子的作案条件和作案过程,确定是本地人还是流串作案,是偶犯还是惯犯等。
(3)秘密潜入内部,伺机作案。对这种侵入方式,检查发现犯罪分子的预伏处所,查找坐卧等活动痕迹,还要注意尘埃、墙灰、蜘蛛网等有无触动,有无足印、手印及其他压痕。
在勘查罪犯出入口时,还应该注意观察和测量进出口所在的位置、形状、大小、距地面的高度以及与周围物体的关系,并做好详细的登记,以便从中分析判断罪犯的性别、年龄、身高、体态、生理特点、职业和是否熟悉现场环境等。
2.对中心现场的勘查。要把被盗财物的保管处作为中心部位,因为这是犯罪痕迹比较集中的地方,必须重点勘查和研究。主要有盗窃的目标、破坏的方法、遗留的痕迹物证,赃物赃款的特征等。
3.对现场周围环境和犯罪分子来去路线的勘查
现场周围环境,主要是指现场周围的道路、院墙、沟渠、森林、水田、旱地等等。[2]这些地点往往同犯罪活动有一定的联系,应当进行认真观察和搜索。
(1)被盗现场与邻近大楼、住宅、厂房、商店是否有过道阳台相通,或者篱笆围墙有空隙可钻,从中发现翻墙,爬楼侵入的痕迹。
(2)被盗现场是否位于水陆交通要道、进出入多的部位,还是高墙深院内部,外部人员不能随便出入的部位,从中研究犯罪分子对情况熟悉的程度、对作案目标了解的准确程度和原因。
(3)沿着犯罪分子来去路线,遵循发现犯罪分子作案前逗留、预伏的处所,作案后逃离和丢弃隐藏赃物的地点。
(4)访问现场周围有关群众和沿途有关人员,了解发案时当地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情况,了解有没有人听到可疑声响、看到可疑人携带可疑物品经过,以及嫌疑人的体貌特征。
(二)深入细致地访问事主、群众
事主和知情群众的陈述是分析案情和确定侦查方向的重要依据。应当抓紧时机向发现人、事主和知情群众,以及犯罪分子来去路线的沿途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访问,通过调查访问,主要弄清下列问题:
1.发现被盗的时间、地点。2.被盗经过和现场情况。
3.被盗物品的名称、数量、价值、用途、特征和标记。对于被盗现金,还 要详细了解数量、票面额,如果是新币,还要查明钞票的号码。4.发案后,那些人进入过现场,移动或触摸过哪些物品。
5.发案前,被盗财物的存放和保管情况,以及那些人了解这些情况。6.发案时,是否有人发现现场有人走动,有何异常的响声。
7.现场门锁,室内的箱柜的牢固情况,钥匙的存放与保管情况。8.现场有无犯罪分子遗留的工具及其他遗留物。
9.内部人员的活动规律和值班情况,以及巡逻人员在发案时的活动情况。10.发案前后,有无可疑人员来往,如在发案前有无人员窥视、了解情况,发案后有无人员携带物品从现场走出,他们的体貌特征、衣着打扮、说话口音和内容如何等。[3]
(三)迅速采取紧急措施
对于重大、特别重大盗窃案件,应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立即取相应的紧急措施。
1.对于盗窃枪支和盗开汽车逃跑的案件,应及时部署铁路、码头、机场、车站和交通要道进行堵截。通知党政军和相关部门,加强警戒和安全保卫;通报有关地区协查严防持枪抢劫,驾车杀人等案件的发生。
2.对于盗窃国家绝密文件或珍贵文物的案件,应及时通报各相关边检和海关部门,严密对出入境人员和货物的检查,防止文件和文物的外流;组织人员对可能藏匿文件、文物的是外出所进行全面搜索和检查;加强对收购部门的控制;部署秘密力量加强对有走私、贩运文物和重大嫌疑分子的监视。
3.对于盗窃外宾、国际友人财物或巨额现金的案件,因及时通报银行、邮局外汇商店,加强对大笔存款和使用的控制,并发现可疑人员;迅速部署警力和秘密力量,对活动与外宾、国际友人住址和出入场所的扒窃分子、进行全面控制,力争人赃俱获。
4.对于报案及时、犯罪分子逃跑不久、逃离不远,具有追缉条件的案件,应及时组织力量追缉堵截,还可以使用警犬追踪。
(四)准确判定侦查方向
盗窃案件的侦查方向是指大的方面,如内盗还是外盗,惯犯还是偶犯,本地人作案还是外地人作案。内外盗之分主要是以作案人所在单位为界限,属于被盗单位内部人员作案的,称为内盗;属于被盗单位外部人员作案的称为外盗。
内外盗之分,只适用于国家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公共财产被盗的案件,在居民住宅发生的私人财物被盗案件,只有知情与不知情区别,没有内外盗之分。[4]
1.内盗。内盗具有以下特征:
(1)作案时机选择恰当,熟悉现场环境和出入路线,掌握内部人员活动规律,了解房屋建筑结构、门窗结构和财务存放、保管等底细。
(2)出入口不明显,用原配钥匙或者仿制钥匙,开启房门、库柜、钱箱锁头盗窃财物。
(3)盗窃目标十分明确,进入现场后,直奔财物存放处,现场上没有乱翻迹象。
(4)有事先松动库房栏杆,门窗插销、螺丝钉等外部人员不可能做到的准备工作。(5)在外部人员不可能进入、也不可能存在预先潜伏作案的短暂空隙时间作案。
(6)现场遗留有内部工具或职工个人用品,经查不属于借用或被盗,或被盗财物中有单位内部使用的票据。
(7)从已包好的的人民币或工资袋中,采取“抽签”的办法盗取部分现金。(8)盗窃后,将赃物藏在内部的偏僻角落,或在追查紧张时将赃物抛出。内盗案件中,还有一种监守自盗,所谓监守自盗是指坚守公共财物的人员自己盗窃或贪污之后,伪造现场,谎报被他人盗窃的案件。具有以下特征:
(1)现场物体的翻动、撬砸、与盗窃具有矛盾。
(2)现场虽有被破坏痕迹,但是从内部形成的,且没有人进出的痕迹。(3)现场上除了留有财物监管人的手印、足迹外,无他人留下的痕迹。(4)没有侵入口和撬压痕迹,却有伪装外部人员作案的假象,报称被盗财物在发案前早已短缺,且有掩盖的痕迹。
(5)被盗财物后,有焚烧账册、单据或库柜物品。2.外盗。由于外部人员对被盗单位的内部情况熟悉,特别是内部人员生活规律、财物存放、保管的底细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所以,内盗与外盗的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在外到案件中,本地人作案与外地人作案、惯犯作案与偶犯作案的的特征也不同。
外盗的一般特征:
(1)盗窃目标不明确,乱撬乱翻,或者贵重财物未找到而将次要财物盗走。(2)采用撬门、破锁侵入作案,或使用自备工具采用破坏手段开启箱柜和桌子抽屉作案。
(3)现场遗留有翻墙、攀爬等外部侵入的痕迹,出入口明显。(4)有预先潜伏作案的时机,且与现场反映迹象一致。
(5)有踩点、窥视、探听等可疑人和事,但不像内部人员作案那么了解底细。
(6)作案手段与遗留痕迹与外地、外单位发生案件相同,或现场上遗留有非本单位人员物品。
(7)运载盗窃的财物,使用自备交通工具。
(五)及时确定侦查范围
侦查范围是指具体的方面,如区域范围、职业范围、人身范围、销赃范围等。
1.盗窃案件侦查范围的初步认定。
(1)区域范围的确定。区域范围是指盗窃犯罪分子居住、活动的范围,主要是根据现场遗留物、附着物以及目睹人所提供的情况来确定。
(2)职业范围的确定。职业范围是指犯罪分子所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单位,主要是根据作根据的种类、工具痕迹、指纹、足迹、附着物来确定。
(3)人身范围的确定。人身范围是指犯罪分子的性别、年龄身高体态和所具备的作案条件,主要是根据现场遗留物的指纹、足迹和作案目标、手段,方法以及攀高、移动物体的能力来确定。
(4)销赃范围的确定。销赃范围是指盗窃犯罪分子销售、脱手或以及其他方式处理赃款赃物的地区和部门,主要是根据犯罪动机,被盗财物的种类、数量和用途来确定。侦查范围的确定,必须突出重点,把主要的财力、物力放在可能性的方面。存在两种以上可能性的,均应顾及,不要漏掉。
2.盗窃案件侦查范围的逐步缩小。侦查范围的逐步缩小,是侦查活动的目的和侦查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方法如下:
(1)区域范围的缩小。由现场遗留日用品的商标、品名特征缩小到生产、制作这些日用品的地区和厂商;再由流通渠道、适用范围缩小到销售和使用这些日用品的单位、区、乡、镇或街道。由现场遗留农作物和附着物的种类、缩小到具体的种植地区。由现场遗留票据的印制、开发使用单位或遗留信件上的邮戳、地址,缩小到犯罪分子具体的住址和藏身之处。
(2)职业范围的缩小。由现场遗留工具的种类缩小到具体生产地和使用范围;再有工具的特点、附着物缩小到拥有着和使用人。由撬压方法、技术特点缩小到犯罪分子的职业专长。
(3)人身范围的缩小。由性别年龄体态等一般条件的具备,缩小到作案疑点的形成;由具备作案时间,缩小到杰出现场的条件;由作案思想的存在,缩小到作案条件的具备;由经济可疑,缩小到赃物的证实。
以上三种缩小的方法,不是孤立机械的,在实践中应视案件的具体需要,分开使用或合并使用。
(六)快速发现犯罪嫌疑人
侦察范围确定后,就应该迅速布置警力,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调查摸底,发现犯罪嫌疑人。[5]为了调查摸底工作有目标、有重点地进行,首先应仔细研究犯罪人必须具备的条件。由于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不同,犯罪嫌疑人应具备的条件就不可能完全一样。一般来说,在确定盗窃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时,应考虑一下情况:历史上有无盗窃和其他不良行为,在案件发生前后行动表现反常或在发案时间内行踪不明;平时熟悉被盗财物存放保管情况;经济来源不明,在发案前后突然暴富,经济开支明显超过正常收入;有类似现场遗留物或持有能够形成痕迹的工具和物品;持有被盗类似的赃款赃物;案发前后突然离开本地,去向不明等。
综上所述,我们在掌握盗窃案件特点与侦查要领的前提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运用灵活有效的侦查措施,加强对撬门破锁、撬盗保险柜、盗窃枪支、盗窃珍贵文物、盗窃机动车辆、盗窃牲畜、扒窃案件的侦办力度。同时,面对盗窃案件对我们日常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要不断加强防盗知识的宣传,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打击盗窃案件的紧迫性与严峻性;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强对防盗设施的研发力度,在人民生产、生活和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的场所合理使用;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和装备、经费投入,不断调整警力、营造全社会“防范盗窃、打击盗窃”综合治理氛围,犯罪活动的猖狂势头必将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杨宝宏.盗窃案件逐年上升的原因及对策[C].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2月.[2]刘建国.刑事侦查[M].群众出版社,1996.[3]何泉生主编.《刑侦预审典型案例评析》ISNB7-81059-481-8/D.400,2000年6月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第1版.[4]林维业主编.《刑侦典型案例评析》ISNB7-81087-248-6/D.22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3月第1版.[5]杨殿升.刑事侦查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致 谢 辞
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市检察院王卫东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不断帮我开拓思路,精心点拨,给我耐心鼓励。王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不仅授我以文,而且给我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树立了良好榜样。他孜孜不倦的教诲和开拓创新的思维给了我无尽的启迪。在此,我谨向我尊敬的各位老师表达我诚挚的谢意与崇高的敬意!
第二篇:盗窃案件的特点及其审查
盗窃案件的特点及其审查
盗窃犯罪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古老的犯罪方式,也是各国家法律规定的最早的一种罪种形式之一,该类犯罪“绵延不绝”,常年居高不下。而发案后真正能够侦破且能诉至法院定罪判刑的又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究其根本,除大量的社会因素外,刑事诉讼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对该类犯罪案件证据的认识与把握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文试就盗窃案件的特点及其证据特点和审查运用做一思考和探析。
一、盗窃案件的特点
盗窃犯罪一般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秘密窃取的手段将他人财物占为己有的行为。该犯罪案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犯罪现场多有明显的破坏痕迹。盗窃犯罪分子进入作案现场的手段多表现为撬门、破窗、挖墙等,为了翻找财务又多会采取撬砸锁柜、抽屉等,在相应的部位都会留下指纹、足迹和工具痕迹。这些痕迹往往能够反映出犯罪分子的个人特征和习惯性作案手法,认真收集并重视审查这些现场痕迹证据对于发现和认定犯罪有非同一般的作用。
2、各行为人的盗窃方式、手段多有习惯性。盗窃是一种再犯性极大的犯罪活动。从实践中看,一次作案就洗手不干的极少,多数都是长时间多次作案。因为贪欲是在屡次作案的过程中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们的犯罪经验也在不断积累,犯罪手段也就逐步趋于成熟、固定,最终形成各自的习惯性作案手段。另外,犯罪分子原有的职业习惯、生理特征也会表现在作案过程中,并有较为明显的犯罪痕迹留在现场。如钳工、电工等,使用的工具和手法就会有不同,如跛子等有生理缺陷的人留在现场的足迹等痕迹也很明显。再则,惯犯和初犯在作案熟练程度上不同,犯罪的手法和现场遗留痕迹也有较大不同。因此对于这些习惯性特点的发现和审查也极为有利于案件的侦破和认定处理。
3、大宗、流窜盗窃犯罪作案前多有踩点活动。由于盗窃案件的主要行为方式是秘密窃取,因此行为人在实施重大盗窃或到异地作案时,为确保作案成功,大都会在事前进行多次秘密而又详细的踩点活动,如对财务所有人的作息时间、值班人员情况和交接班时间、出入口等进行了解和探视。这些活动为他们的盗窃成功带来便利,但同时也很容易使他们暴露行藏。因此,案发后注意访问现场及其周围群众,注意了解案发前后的可疑事件、可疑人员,对于破案工作极为有利。
4、案后多有赃款赃物可查证。盗窃犯罪的目的就是将他人的财物占为己有,因此有赃款赃物可查是该类犯罪案件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盗窃案件的证据特点
了解了盗窃案件的特点,那么就更容易且更有必要了解一下盗窃案件的证据特点,以便更为有利地审查、认定该类犯罪案件。结合盗窃案件特点,其证据特点有以下几点:
1、存在大量的间接证据。盗窃案件的发生多是在无人发现且采取的秘密手段所实施的,因此证明该类犯罪的主要证据除行为人的供述是直接证据外,其余多需大量的间接证据予以证实。盗窃案件间接证据主要有现场提取的各种痕迹物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鉴定结论等。实践中切切不可忽略间接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它们不但是取得直接证据的关键,还是最后认定案件的根本。但在审查运用间接证据时一定要注意:①审查间接证据的真实性,主要是审查其来源和真伪;②审查间接证据的关联性,主要是看证据之间是否相互印证、有无矛盾,证据与案件有无脱离;③看证实所有定罪量刑情节所需的间接证据是否具备一定的量,所得结论是否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2、有较多物证证实犯罪。盗窃犯罪的根本特点就是以物质的手段获取财物以满足其对物质的挥霍、享乐心理。因此该类犯罪大多都有较多物证予以证实。在实践中这类证据主要有赃款赃物、作案工具和现场提取的各种痕迹、遗留物等。要注意,这些物证本身不会证实任何事情,必须要把这些物证的来源、形成过程、提取时间与方法、保管固定措施以及鉴定结论等查清,再结合其他证据进行审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物证特有的证明价值。
3、被害人陈述和证人证言有着重要的证据价值。被害人基本都是被盗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或者是持有人,其对被盗财物的种类、特征、数量、用途等都有着较为详细的认识和了解。证人也多为见过被盗物品、犯罪嫌疑人和了解现场情况以及赃物去向的人,他们对一些案件情况的了解一般也较为详细。因此,他们的陈述和证言对正确辨别犯罪证据和确定犯罪性质有很大的作用。
三、对盗窃案件的审查和判断
通过近几年办理盗窃案件的经验,笔者认为在审查盗窃案件时,应通过审阅卷宗并结合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被害人证人和复核有关证据,重点审查以下内容:
1、查明盗窃案件的主体资格。这是审查任何犯罪性质的首要问题,盗窃犯罪案件也不例外。如果一个案件的主体身份资格都没有弄清的话,那么这个案件将无法继续审查。如我们在办理吴某盗窃案时,通过提讯该吴及审阅案卷相关证据材料,发现该吴虽有盗窃行为,但却不是本c案中认定的犯罪事实,于是我们依法建议侦查机关重新对吴的犯罪事实进行立案侦查,并最终将吴送上法庭,且得到依法处理。如果我们对此案的主体身份没有查清,就进行诉讼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审查盗窃案件首要而又重点的是查明其主体身份资格,即该犯罪嫌疑人是否本案犯罪事实的行为实施人。
2、审查案件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审查盗窃案件的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⑴盗窃犯罪与一般盗窃违法行为的区别。区别二者的主要关键就是盗窃所得数额和盗窃的次数,这两个方面法律及其司法解释都作了有关规定,只要严格遵照法律一般都容易区别。
⑵与相邻罪种罪名的区别。对盗窃犯罪案件性质和罪名把握与认定,应严格区别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的转化性犯罪。如秘密性是否贯穿盗窃犯罪的始终?如本欲盗窃但到现场已被发现且明知被失主发现,还继续拿走财务,则应构成抢夺罪。再如刚拿取财务即被发现,但却采取暴力威胁的办法继续拿走财务,就构成了抢劫罪。还有就是盗窃特定物品如枪支、林木等,则构成了其他特殊罪名,如盗抢枪支弹药、盗伐林木等。另外还应注意一些以盗窃为手段的职务犯罪和职务非职务人员共同犯罪案件的性质区别,如贪污、职务侵占等罪名。只有如此才能正1綾确认定案件性质。
3、审查事实、情节是否清楚。查明一个案件的事实真相需要证据链条进行固定,因此对案件每一个事实、情节的审查都很重要,否则就有可能遗漏犯罪事实、遗漏犯罪嫌疑人,更可能造成执法不公,罚不当罪。如我们在办理一起多次盗窃案件时,由于该案是在案发后多年才被侦破的,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的一部分犯罪事实中,由于年限较长,其所描述的被盗地点的特点有出入,如以此将案件进行诉讼的话,该部分犯罪事实法庭肯定不会予以认定。于是我们要求侦查机关对被盗地方被盗时的特点进行补充侦查,最后才以确凿的证据将犯罪嫌疑人送上审判台,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
4、审查有无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的法定、酌定情节。在办理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时我们不仅查明犯罪事实,还应该对其量刑的法定、酌定的从轻、从重、减轻和免除处罚的情节进行审查。如是否累犯、是否为未成年人、是否有立功、自首等情况,如此才能做到执法公允。
5、审查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审查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应着重审查以下几方面:
⑴审查证据形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通常审查时间、地点、侦查人员是否两人以上、笔录是否交嫌疑人核对、侦查人员、嫌疑人是否签名、按指印等方面。
⑵审查事实是否真实、可信。如我们在c办理李某盗窃案件时,犯罪嫌疑人称其不是盗窃而是借,而通过审查证据发现案发前失主其他证人一直在家,嫌疑人并未提出借东西,而恰恰是乘失主和其他人出屋不备时将钱塞入口袋。因此对犯罪嫌疑人的狡辩不能采信。
⑶审查证据是否关联。审查一个案件的证据就是审查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看证据之间是否能够相互印证,证据与案件事实是否关联。如我们在办理一张某盗窃案时,证据上既有嫌疑人的以前供述其用掏墙入室盗窃耕牛的事实,又有价格鉴定耕牛价值的证据,还有证人证实失主丢牛以及失主报案的事实,但是由于后来嫌疑人供述的犯罪手段与现场遗留物以及牛的特征等情形不一致,说明该案的证据之间、与案件事实不能够相互印证,不具有排他性,导致该盗窃案件只好以撤案了结。
⑷审查程序是否合法。主要审查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序,有无刑讯逼供、诱供的情形,是否有涂改毁坏现象,是否有提取人未签字、取证程序不规范等情况。因为程序是否合法直接决定内容的真实、合法及有效程度,甚至直接决定一个案件是否成功的走向。如王某盗窃案,侦查机关在进行现场勘察时没有见证人在场且勘察人也未签名,就是这一违反程序的行为致使王某当庭没有能够得到法律的惩处,被发回重审。
6、审查其他事项c.盗窃案件证据的审查与判断除重点审查以上内容外还应注意审查以下事项:(1)、有无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2)、有无附带民事诉讼的;(3)、有无强制措施不当的;(4)、有无赃款赃物处理不妥的。
只有如此完整地审查一个盗窃案件,才能确保法律的完整实施,才能确保案件质量不受损。
第三篇:浅析抢夺案件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侦查学论文
浅析抢夺案件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飞车抢夺案件
摘 要:当今社会,在各类刑事案件中, 抢夺案件发案率不断升高, 严重危害了群众的财产安全、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威胁人民安居乐业、影响城市和政府形象以及破坏社会和谐,就目前而言,飞车抢夺案件频频发生,因而应在深入分析抢夺案件特点以及该类案件侦查的难点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侦查抢夺案件的有效对策, 以夺取打击抢夺犯罪的胜利。
关键词:抢夺案件;侦查对策;刑事犯罪;“两抢一盗”
I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侦查学论文
目 录
一、引言........................................................1
二、抢夺案件的特征..............................................1
(二)抢劫罪的概述.......................................................1
(二)特点...............................................................1
三、抢夺犯罪原因................................................2
(一)根源...............................................................2
(二)条件......................................................2
四、侦查措施....................................................3
五、结论........................................................4 参考文献........................................................5
II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飞速增长,但由于这样,也使得贫富差距逐渐增加,使得有些人好吃懒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欺凌弱小,嚣张跋扈,从而以抢夺为生,严重的侵害了市民的安全性。近年来,我国不断打击“两抢一盗”,但是“两抢一盗”现象还是此起披伏,“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现象成为了危害群众生命财产、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焦点,使得公安机关打击、防范和控制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下面主要就是浅析抢夺案件的特点以及在侦查此类案件的对策,对于抢夺案件最为典型的是飞车抢夺案件。
二、抢夺案件的特征
(二)抢劫罪的概述
抢夺指的是1.以暴力强取2.争夺。1在我国的刑事法律对于抢夺犯罪有比较明确的界定。抢夺罪(刑法第267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是中国刑法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的一项罪名,是介于盗窃罪与抢劫罪之间的一种犯罪形态。抢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是构成抢夺罪的重要条件。此外抢夺的情节对定抢夺罪也具有影响。因此,抢夺公私财物数额不大,情节显著轻微的,不构成犯罪。2
(二)特点
1、作案工具以机动车辆为主, 被害对象为徒步街面的“弱势”人群,即飞车抢夺具有针对性。
飞车抢夺的犯罪目标绝大部分以女性为主,原因在于一是因为女性身体相对弱小,难与嫌疑人对抗,自我保护意识也相对较弱;二是女性爱打扮,喜欢戴贵重金饰或将手机挂在胸前,尤其是穿裙子逛街的女性,随身的财物无处可放,都放在肩上挂包内,财物伸手可及;三是生活中多数家庭事务由女性直接操作,女性用钱的机会多,于 是犯罪分子往往选择进出银行的女性为作案对象,趁事主在银行提款后进行跟踪作案。例如,2014年10月16日泾县公安局迅速破获一起飞车抢夺案件,据受害人施某称经过泾川镇东小区,一名骑摩托车的青年男子飞速从施某身后骑过,趁其不备将其肩上背包抢走并造成受害人施某摔伤,背包内有现金2000余元、手机两部【1】。2014年10月25日人民报道,9月30日至10月5日,短 1 抢劫来自于百度百科
抢劫罪来自百度百科
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短一周时间,在全椒县城郊地段,连续发生三起针对独行女性的飞车抢夺案件。【2】2014年10月27日揭阳新闻网报道,榕城警方经过连续2个多月精心经营,近日成功侦破一起专门针对中老年妇女的飞车抢夺系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破获抢夺案件9宗。【3】
2、作案时间相对集中于春秋季傍晚和上下班高峰时期, 作案地点相对集中于城区开放式社区及主要商业区街面,即犯罪时间地点的选择性。
由很多案件分析得出,冬季户外人员较少, 不易选择作案对象;夏季带封闭式头盔, 作案前易使街面行人产生怀疑。春秋季傍晚, 既便于选择作案目标, 又能够避开交巡警的盘查;上下班高峰期是一个人很多的阶段,很多不法分子趁机作案。当前飞车抢夺作案地点也表现为全方位化,但相对集中于城区开放式社区及主要商业区街面。因为开放式社区及主要商业区街面可供选择的作案对象较多, 又有较好的道路条件, 对犯罪嫌疑人而言, 更便于得逞。
3、作案快、逃窜快, 现场遗留痕迹、物证少,即难取证。
飞车抢夺案件, 犯罪嫌疑人主要驾驶摩托车带封闭式头盔进行作案。在抢夺案中,作案时间快,现场证据不足,导致了取证困难,这也是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最大挑战。
4、犯罪嫌疑人多为外来人员并呈现低龄化, 作案随机性、连续性强。
如2014年6月榕城警方侦破飞车抢夺系列案,作案目标是老年人,这些犯罪组织不止是是骑车抢夺,还做有其他犯罪案件,例如毒品等
5、结伙作案普遍, 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
对于这种抢夺案件,多为团伙作案,因为在作案过程中,他们分工完成,比如谁开车、谁来抢、谁接头等多种多样。
三、抢夺犯罪原因
(一)根源
抢夺犯罪的根源是决定犯罪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又分可以分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就目前来说,主要变现为一下三个方面:
1、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是诱发抢夺犯罪高发的首要因素;
2、城市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增加,是造成犯罪高发的另一个原因;
3、优良的传统观念弱化,不良思潮的影响是产生犯罪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条件
犯罪条件是犯罪行为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犯罪实施过程中所特有的构成要件。对于抢夺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动态性突出,犯罪嫌疑人不易被识别, 打击现行犯难度大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2、群众防范意识弱,报警意识差;
3、社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治安管理工作漏洞较多;
4、示范效应强
5、当前公安机关的警力相对薄弱、装备落后,而抢夺案流动性大,分布广。
四、侦查措施
(一)重视现场调查工作, 科学确定摸底排队范围与重点
城区飞车抢夺案件虽然具有犯罪持续时间短、遗留痕迹物证少的特点, 但此类案件现场往往与犯罪嫌疑人的暂住地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要重视现场调查工作, 加强对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空规律分析研究, 科学确定摸底排队范围与重点, 从而及时查获犯罪嫌疑人。
(二)加强同类案件的串并, 综合分析犯罪嫌疑人相关特征
由于城区飞车抢夺案犯罪嫌疑人具有连续作案的特点, 嫌疑人在个案中可能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物证, 但在连续作案中常会留下蛛丝马迹。因此对此类案件及时进行串并对于调查取证、发现犯罪嫌疑人尤为重要。办案民警要重视飞车抢夺系列案件的串并工作, 要深入询问被害人和目击证人、查看街头监控设备等手段尽可能多的掌握案件线索, 为案件串并提供依据, 争取达到 “破一案、带一串”的效果。
(三)积极利用技侦手段查控通信工具, 有效监控犯罪嫌疑人动向
绝大多数飞车抢夺案件中, 都会涉及到被害人通信工具随包被抢的情况。犯罪嫌疑人通常文化较低, 认为抢到手机后只要将SIM卡换掉后便可放心使用。待抢到新手机后, 再将旧手机卖掉。侦查员可抓住犯罪嫌疑人通常会在案发后使用被抢手机的情况, 通过技侦手段对案发后被抢手机的通信情况查控,从而有效监控犯罪嫌疑人动向。
(四)注重阵地控制与布设特情,实现 “由人到案”“由物到案”侦查模式
对于城区飞车抢夺案件的侦查, 要注重阵地控制和布设特情。应对二手手机及摩托车市场、金银首饰加工回收点、加油站等犯罪嫌疑人可能涉足的地点进行控制, 并布设特情。一旦可疑人员和可疑物品流入, 必须及时力口以控制。
(五)采取定点守候与设卡堵截相结合的措施, 加大对现行犯罪的打击力度
采取定点守候与设卡堵截相结合的措施打击现行是查获飞车抢夺等街面犯罪非常有效的办法。运用该侦查措施前要充分掌握飞车抢夺案件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 判断是否具有采取定点守候与设卡堵截措施的条件和必要性, 以避免盲目工作导致的一线民警抵触情绪大, 使定点守候与设卡堵截流于形式。
(六)坚持 “五查”和 “三不放过”的审查方针, 深挖余案扩大战果
针对飞车抢夺案件难审讯的特点, 对于已经抓获的有证据证明实施了犯罪事实的犯罪嫌疑人, 审查工作要坚持“五查”和 “三不放过”方针。即: 查有无犯罪前科、查是否为网上逃犯、查十指指纹是否与指纹识别系统的资料同
一、查作案车辆有无被盗记录、查随身物品是否为脏物;坚持做到疑犯不交待本人的真实情况不放过、不交待落脚点不放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不交待同案犯及余案不放过。要发挥看守所狱侦部门的作用, 积极开展狱内侦查攻势, 充分发挥政策法律的威力, 鼓励犯罪嫌疑人检举揭发他人的犯罪事实或提供有破案价值的线索, 开辟破案的第二战场, 从而提高打击飞车抢夺犯罪的效能和力度。
五、结论
对于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整体转型处于同一个时期,对于打击抢夺犯罪必须加强进行,它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财产安全以及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并且时时威胁着人们。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侦查抢夺案件的有效对策, 以夺取打击抢夺犯罪的胜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法制传媒,http://mt.sohu.com/20141025/n405458567.shtml,2014-10-25,[2]人民网,http://ah.people.com.cn/n/2014/1024/c358370-22709370.html,2014-10-24 [3]揭阳新闻网,http://www.jynews.net/Item/570000.aspx,2014-10-27 [4]王智民,《当前中国抢劫抢夺犯罪研究》,17页 [5]百度百科,“抢劫”“抢劫罪”
第四篇:职务侵占和盗窃案件分析
职务侵占和盗窃案件分析
职务侵占罪和盗窃罪都属于侵犯财产罪,两罪在犯罪主体、犯罪对象和犯罪客观方面均有不同。司法实践中,由于两罪犯罪手段的部分重合,在案件定性究竟是职务侵占罪还是盗窃罪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争议。
一、职务侵占罪立法背景和司法解释
1、立法背景
我国1979年制定的刑法没有规定职务侵占罪,对于利用职务便利侵占本单位公共财产的行为,以贪污罪处理。改革开放后,随着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各种私有制、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出现,对于这些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产的行为,由于其侵犯的客体不是公共财产,难以按贪污罪处理。因此,1995年2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其中第10条规定:“公司董事、监事或者职工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占本公司财物,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第14条又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以外的企业职工有第10条规定的犯罪行为的,适用本《决定》。1997年修订的《刑法》在该《决定》基础上,将犯罪主体由该《决定》规定的公司、企业人员扩展到其他单位人员,并删除了“利用工作上的便利”的规定。
1、犯罪主体不同:职务侵占罪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属于特殊主体;盗窃罪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2、犯罪对象不同:职务侵占罪犯罪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盗窃罪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
3、犯罪手段不同:职务侵占罪犯罪手段是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方法;盗窃罪犯罪手段是窃取。
4、犯罪客观行为不同:职务侵占罪必须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盗窃罪的实施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无关。
三、职务侵占和盗窃案件中的几个问题分析
案例:王某系某火车站货场门卫兼巡守员,负责货场巡守、防火防盗以及货物出大门的验票放行工作。王某在值夜班时单独或伙同他人窃取货场内露天堆放的无烟块煤12起,价值1万余元。此外,王某还偷拿货运员钥匙打开货场库房窃取小麦,价值2千余元。
本案定性究竟是盗窃罪还是职务侵占罪,存在以下争议:
1、单位劳务人员能否构成职务侵占罪主体?
一种观点认为:从立法原意上看,职务侵占罪主体是非国有公司、企业和单位的人员。我国1997年《刑法》对职务侵占罪主体规定的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从文义上理解,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似乎可解释为包括国有的公司、企业、单位。然而,按照主观解释论的法律解释原理,法律是立法者为社会设计的行为规范,表达了立法者希望或不希望、允许或不允
探求立法者原意,而在于探求法律自身的合理意思,并使这种合理意思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追求立法原意必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影响刑法的生命力。因此,刑法解释应以客观解释为基础,只有当客观解释的结论不适当时,才应采取主观解释。
职务侵占罪虽脱胎于贪污罪,都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作为构成要件,但是两罪的法益、犯罪主体和规范意旨均不同。贪污罪中的“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或者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资格和权能的便利,具有公务职权性,当然不包括劳务便利。而职务侵占罪的法益是财产法益,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除管理人员外,单位中那些因从事劳务而持有单位财物的人员也可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财物,因此职务侵占罪主体应当包括单位劳务人员。并且,《刑法》第271条第二款规定了:“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应以贪污罪处罚,更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职务侵占罪主体包括国有企业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因此,对职务侵占罪的解释不能拘泥于立法原意,犯罪主体应当包括国有企业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
2、在单位保管、使用、运输中的财物是否属于“本单位财物”?
不能将一般看护理解为保管。因此,王某利用的不是职务上的便利,而是利用因工作关系而熟悉作案环境、方便进出单位、能够轻易接近作案目标等工作上的便利。
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货场夜间有货运员值班,但货运员并不巡守货物,有时去火车站提货票甚至要离开几小时。对于货场内的露天货物,货运员只是履行货票的账目管理,并无保管职责。而门卫履行巡守防盗、验票放行职责,即使是货运员,无货票也不能带货物出门。因此,门卫对露天货物有保管权,王某利用的是职务上的便利。
观点分析:根据1999年9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职务上主管、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权力及方便条件。”一般认为,“主管”是指虽未具体管理、经手本单位的财物,但对本单位财物的调配、处臵、使用等具有决定性的控制、支配权,享有主管权的一般是在单位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管理”是指以直接管理、保管财物为工作职责的,因保管、看守、使用、处理本单位的财物而拥有一定的控制、支配权,如仓库保管员、会计、出纳、材料看管员等;“经手”是指本身并不负责对本单位财物的管理,因工作需要而对本单位财物有领取、使用、发出或报销等直接控制与独立支配的权利,如企业中的工区长、采购员等。
司法实践中在区分“职务上的便利”与“工作上的便利”时,占有,应构成盗窃罪。
综上,本案王某窃取无烟煤的行为应构成职务侵占罪,而其窃取小麦的行为应构成盗窃罪。
第五篇:试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试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发布时间:2005-8-26 14:48:00 阅读次数:
901次编辑:彭程
增值税专用发票是一种根据增值税征收管理需要而设计,兼记货物或劳务所担负增值税税额的特殊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与普通发票不同,它不仅是记载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和增值税税额的财务收支凭证,而且还是兼记销货方纳税义务和购货方进货税额的主要凭据,是购货方据以抵扣税款的证明。
由于增值税实行凭专用发票抵扣的制度,使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不仅是一种商务凭证,更具有重要的税款抵扣功能和换取出口退税功能,少数犯罪嫌疑人受巨额利益的驱动,针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多种形式的犯罪活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就是其中最为猖獗的一种形式。据有关部门统计,仅虚开增值税发票一项,国家每年就要损失数百亿元。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是指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税收征管和发票管理制度,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情节严重,依法立案进行侦查的案件。
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的特点
(一)犯罪活动的地域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犯罪分子多来自于沿海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犯罪分子通过各种渠道,骗取、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夸大金额虚开至其他地区,特别是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此外,由于各专业市场为吸引客户,自定较低税率和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在一些专业市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案件频发。
(二)犯罪目的多样性。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虚开的行为充作进项发票非法抵扣税款,造成税款的大量流失;二是利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假报、虚报出口货物来源骗取出口退税;三是通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编造虚构销售环节,给走私物品披上合法外衣,在市面上公开销售;四是少数企业通过虚构并不存在的购销关系,为贪污、回扣等非法费用支出作依据。由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多种目的,使得社会上存在较为广泛的虚假专用发票市场。
(三)犯罪手段的智能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智能化程度较高,犯罪分子利用自己的智能、专长,处心积虑精心策划。采用各种手段虚开进项发票非法抵扣税款,或利用虚开专用发票假设、虚报出口货物骗取出口退税。表面上看这些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都是合乎规定的,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犯罪分子虚开增值税用发票的手段主要以下几种:、从进项税额入手,通过各种渠道非法购得进项发票后,按照相应进项税额虚开销项发票,无中生有,利用虚假发票抵扣税款,造成税款的大量流失,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从进项、销项两方面入手,采用“大头小尾”的办法,也称阴阳票,即抵扣联金额多填(大头),夸大交易额,在下一环节中用多开的发票进行抵扣,骗取抵扣税款,达到偷税的目的;存根联金额少填(小尾),销项税上做手脚,以少填交易额的方法,偷漏销项税。这种手段往往使国家蒙受双重损失,既未如实足额收取销项税,又有大量抵扣税被骗走。使用防伪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后,这一现象已得到有效遏制。、在销售业务中不按规定开具发票,采用“只卖不开”或“多卖多开”,造成进项盈余,将盈余部分虚开发票给一些企业。从中收取手续费,个人获得好处,给国家造成损失。购销双方互相勾结,利用增值税
专用发票填写假名称,以骗取出口退税。、一些“皮包公司”以虚开专用发票为生财之道,通过空头注册、虚假出资方式骗取一般纳税人领购发票,不进行任何的销售服务,专做“发票生意”,肆意虚开增值税发票。、少数税务人员利用工作方便,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的侦查对策
(一)切实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宣传教育,强化专用发票的管理意识,从根本上减少此类犯罪案件的发生。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把增值税专用发票领销关。税务机关要执行一般纳税人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小规模纳税人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规定,对专用发票实行专门管理、专门存放、专柜发放,并设置必要的保安制度;对企业领购专用发票实行专人办公、专帐登记,层层把关的一系列管理网络;及时对进、销项发票进行核查,尽早发现进销项不符情况,有效堵塞各种可能的漏洞。其次要进一步严肃内部纪律,加强对税务人员的法制、廉政教育。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专用发票的大案都与地方税务部门管理不严、个别税务人员违反制度发放专用发票,甚至与犯罪分子内外勾结有关。为此,应当严厉打击查处税务干部队伍中违法违纪和少数腐败分子,对确因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坚决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及有关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交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刑事责任。再次,要加强对专用发票遗失、失窃后的登记申报制度。专用发票遗失或失窃后要及时到税务机关进行登记申报工作,及时作出作废处理,以免犯罪分子使用该发票进行虚开骗税或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由于登报申明告知面有限,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各级税务机关进行计算机联网,将专用发票的号码存入计算机网络内,一旦发生遗失或被窃,即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做出作废处理,可有效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做好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防伪认证工作。增值税专用发票实行全国集中统一印制,采用专用水印纸,有色、无色荧光专用油墨等多种防伪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伪造专用发票的犯罪活动。与此同时,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犯罪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应大力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防伪认证工作,尤其要加强对“真票假开”现象的揭露。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辨识工作,除了要对纸张、水印、有色荧光、无色荧光、拓印号码等方面进行全面验定外,及时到主管税务机关认证,还应加强五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审查专用发票是否为失窃发票;二是审查专用发票内容的填写是否完整、正确、规范;三是结合其生产、经营情况,审查其是否存在真票假开现象。
(三)加强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打击力度,积极开展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的侦查。以往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构成的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并不多,一旦发现有虚开行为,偷骗税额,多数是对偷骗税者处以罚款,补交欠税,不论情节之轻重一概是交税罚款,依罚代刑,导致至今不能杜绝虚开骗税现象,此外,极少数公安人员受贿包庇犯罪分子,致使犯罪分子未受惩罚教育也是犯罪分子较少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原因之一。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针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广开渠道,发现线索,把抓大要案的侦破和深挖团伙犯罪作为专项斗争的重点,组织集中打击。一旦发现虚开专用发票的犯罪行为要立即受理,尽快立案,组织专门力量,迅速开展侦查,及时破案,以避免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的侦查途径主要有:
1、从调查购销双方是否存在专用发票所示的购销关系入手。从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单位的经营业务范围、经营内容等进行初步分析,是否与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具业务相符,如系超出该企业经营项目、生产经营规模、经济实力、业务能力等所做的“大买卖”,一般都可初步认定有虚开行为。此时可通过查验有关计税凭证,如购买原材料的纪录,产品出厂的登记、进货及销货记载,注意发现记载与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发票和销项发票不符的情况,揭露虚开行为。也可发函到开具进项发票的公司所在税务部门,通过确认该公司
情况发现虚开行为,进而查明骗取、偷税数额,参与犯罪人数及作案手段。、从清查账目入手。聘请有经验的会计,彻底检查进出账目。清查账目既可以发现侦查线索,也可以获取犯罪证据。通过查验购进和销售货物在银行经营账户的取动和支付资金情况,发现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销项发票资金往来不符的情况。这种方法在侦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案件实践中较广泛地运用。按有关规定,企业资金往来、结算必须通过银行,而银行对资金往来情况是有记录的,通过会计对企业账目的清查,结合银行资金往来情况的纪录,能发现有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从查验是否具有出口退税有关凭证入手。按照规定,企业办理出口退税必须提供以下凭证:购进出口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款抵扣联)或普通发票、出口货物的销售明细账,盖有海关验讫章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联)》,出口收汇单证,出口产品专用税票。公安机关加强对有关凭证的查验,从出口商品的真实性及手续的合法性两方面进行全面调查,注意发现假出口、虚报出口和伪造退税申报资料的行为,从中发现虚开购进出口货物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从调查询问入手。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件大多无可供勘查的犯罪现场,受理时又多以检举、控告、自首和税务机关转来的材料为依据,再加上犯罪分子采用各种狡猾手段进行犯罪,难以从清查账目等途径发现线索,应选择从调查询问入手开展侦查。通过询问发现犯罪线索,查清嫌疑事实,收集犯罪证据。调查询问的对象包括控告人、检举人、被告人同事、亲属,与被告人有经济来往的人以及其他了解犯罪活动的知情人。调查询问时,应根据具体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调查询问的方法,对某些对象,可借助于一定的行政力量或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进行询问。通过询问,查明参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人的情况,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方法、虚开金额,有何物证、书证等情况,为揭露虚开行为做准备。
公安部门通过以上途径,加强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的侦查。此外,公安机关要做税务机关的坚强后盾,要加强同税务部门的联系,沟通信息,达到信息共享,组织联合行动,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共同研究打击和防范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活动的对策,维护税收秩序,改善税收环境。
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各种犯罪活动是当今及经济犯罪活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而虚开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各种犯罪活动的根本目的,各级税务机关和公安机关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狠抓各项打击措施的落实,增强打击力度,彻底扭转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绝的局面,为新税制的顺利实施和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