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增强县级调研工作贴近度的思考
关于增强县级调研工作贴近度的思考
如何增强县级调研工作的贴近度,是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调研工作的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
一、选准课题,注重需求性调研。实践证明,选题是调研成功的关键。只有选准题,摸清领导的“需求点”,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解决领导之所需。那么怎样才能选准课题呢?一要把握选题的原则。即把握紧迫性原则,从领导关心的紧迫问题入手,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把握适应性原则,调研报告实用性、时效性很强,必须“适逢其实”,不到“火候”,再好的调研报告也只是“马后炮”,难有多大的价值;把握创新的原则,选题是龙头,要想一篇调研报告有新意、有特色,首先选题要求新。二要把握选题的方法。从党委重点工作中选题,从领导交代任务中选题,从基层呼声中选题,从领导讲话中选题。去年我室先后从县委主要领导交代的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乡村企业负债、盘活闲置资产等课题开展深入调研,成果迅速进入领导的决策视野,有的转化为县委文件。三要把握选题的方向。应紧紧围绕党委的大局选题,坚持“四个突出”:一是突出中心围绕重点选题。中心工作自始至终是党委所关注的问题,围绕中心选择重点,一个时期、一个阶段性的重点工作。二是突出倾向性问题围绕热点选题。把调研的焦点对准上下反映强烈、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寿县因农民上访被列入安徽省信访、减负两项工作的后进县市,1998年初,由县委政研室牵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减负六条对策建议,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大力减轻农民负担的决定》的政策性文件,使信访、减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是突出实际围绕难点选题。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有相当多的问题是难以解决的,这就要求调研人员研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四是突出督查围绕跟踪选题。党委决策之后,对基层贯彻落实情况十分关注,作为政研室应“急领导之所急,想领导之所想”,对决策进行跟踪调研,及时反馈情况。
••••
二、把握规律,注重针对性调研。针对性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是实现“贴近”的根本要求。要使调研有针对性,就应把握规律性。一是经验型调研注重启迪性。这类调研不仅具有典型性,更重要的是调研人员通过决策看本质,挖掘闪光点,对全局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二是问题型调研注重倾向性。选择那些具有倾向性、事关全局性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剖析问题的成因、本质和前景,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增强预见性。问题型调研往往能起到“一石击起千重浪”的效果。1997年,针对乡镇企业改制中存在的一轰而起、单纯集资等倾向性问题,笔者撰写了《推行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四忌”》一文,立即引起了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下一步推进中采取了积极稳妥的办法,从而保证了改制效果。三是政策型调研注重操作性。为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某个方面的发展,针对存在的制约问题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政策性措施,必须有可操作性。如果操作性不强,将带来执行难。四是决策性调研注重超前性。调研人员想领导之所想,及时开展超前调研,成果很容易转化为领导的决策。去年下半年,我室在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及早谋划,开展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等6个专题调研,多篇调研成果受到领导批示,进入领导讲话和县委文件中。
••••
三、突出重点,注重特色性调研。特色调研报告,反映了不同地方的特点,有利于领导及时、全面地了解各地、各部门、各方面的情况及其发展态势,对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我室抓住了寿县“三特”开展调研。一是围绕特色资源开展调研。寿县是粮、油、棉、水产全国百强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这些鲜明的特色,为调研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近年来,我室围绕粮食生产问题就开展了6次大型调查研究,有2篇调研报告受到县委领导批示,其中1篇转化为县政府文件,3篇被省和国家刊物采用。二是围绕特色工作开展调研。特色工作既是上级党委肯定称道的,也是同级党委的得意之作,围绕这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很容易引起领导的“共振”。1993年以来,我室结合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康居工程、“渔业致富工程”等一些在全省有位次的工作开展调研,写出了30多篇具有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起草了10多份政策性文件。三是围绕特色问题开展调研。特色资源、特色工作中有大量的突出问题需要解决。我县是生猪大县,1994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饲养热”。我室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生猪生产存在着势头过猛、管理滞后、后劲不足等方面的严重问题,准确地预测出春节后将出现“卖难”,及时提出了生猪生产要实现由增量型为主向优质高效型为主、由分散经营为主向规模经营为主转变的对策建议。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当即批示,县政府以明传形式下发了《关于当前生猪生产意见的紧急通知》。该调研报告并被《中国商业经济》、《安徽调研》等刊物采用。••••
四、善于借力,注重结合性调研。县级政研室与办公室合署办公后,往往集政务与事务于一体,领导交办的课题多,要求高,时间急,稍一迟钝,就“贴”不上领导,这就要求必须善于发挥优势,借力调研。一方面充分发挥政研室的综合优势,坚持调研与文字、信息工作相结合。笔者作为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在坚持“调研为主,它业兼顾”的原则下,把从事调研、文字、信息工作的同志捆在一起使用,根据县委领导的分工,落实跟随秘书和调研人员的课题,建立调研责任制,使领导交办的课题迅速得到落实。这样做有三条好处:其一,有利于准确地把握领导需求,针对性强;其二,有利于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党委的政策文件、领导讲话及汇报材料;其三,有利于提高调研工作者参与党委工作的决策服务水平。我室实行政研、文字、信息三结合的工作方式以来,连续三年调研工作夺得六安地区党委调研工作第一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研室的协调优势,坚持自身调研与部门调研相结合。开展大型综合调研,由政研室人员牵头,组织部门协同作战,联合调研;开展专项调研,请有关部门配合调研,也可由部门牵头,由政研室在调研前帮助定调子,理路子,调研后帮助修改把关。聘请特约研究员或调研员是发挥部门参与调研的一个有效办法,应大力推行。实践证明,发挥了部门调研的作用,对于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课题,推进贴近度大有益处。••••要推进贴近度,除了四个注重外,还必须在强化调研人员的素质上下功夫。一个政治合格、思维敏捷、综合能力强的调研人员,粘合力就强,很容易推进贴近度。首先,善于观“气候”。调研人员应有敏锐的意识,注意研究和留心党委和领导的工作动向,冷静分析和收集宏观形势和动态,时刻把握基层的脉搏,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适应领导决策需要。二要敏于“思”。“学而不思则罔”,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调研人员要学会运用辩证法,认真分析研究和思考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中提炼、综合出有分量、有见解、有特色的调研报告,供领导之所“求”。三是精于“写”。调查研究最终以报告的形式供领导参阅。目前县级领导公务繁忙,而且来自各方面的材料多,调研人员必须精心构思谋划,撰写出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力求做到“三新”,即构思新、思路新、对策新,尽可能的吸引和调动领导的目光,激发兴奋点。四要乐于“干”。“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能钻一行、懂一行。调研人员要把调研工作作为自己的高尚职责,尽责尽力,乐于奉献,任劳任怨,这样才能贴得近,有所为。
第二篇: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调研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对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在继续抓组建党组织的同时,努力探索和总结党组织在非公
有制企业中发挥作用的经验”更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因此,如何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扩大党的影响力和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提升自身执政能力过程中必须正视并努力解决的崭新课题。
一、新时期“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两新”组织的大批涌现,使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1、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新经济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绝大多数“两新”组织刚成立,且规模较小,因而至今尚未建立党组织,即便建立党组织的,也有不少“两新”组织没能规范有效地开展党的活动。“两新”组织党建步伐与“两新”组织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合节拍。
2、新任务: “两新”组织迅速发展,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力量配备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际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据统计,在资产和生产总值上,外资合资、私有民营、国有大致各占三分之一,但党在非公经济中的力量相当薄弱,占绝对多数的“两新”组织存在着“党组织空白”、“党的工作空白”。因此,无论从组织布局还是党员力量配置,其格局都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
3.新要求:随着政府和企业、政府和社会功能的分离,各种社会组织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价值观的多元化,利益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加速了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的孕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同时在这些新社会组织和群众自发团体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数量过多、类型复杂、缺乏引导、疏于管理的问题。实践证明,各种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往往容易形成党的影响的真空地带,往往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群众的重要阵地,如果我们对此丧失警惕,我们党的群众工作就有丧失部分阵地的危险。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两新”组织调整涌现的今天,客观上要求党要加强群众工作,务必使思想政治工作跟上新形势、适应新变化,才能确保党对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群众自发性团体的影响、渗透和控制,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使思想观念跟不上新时期工作的需要。我们必须端正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建立党组织固然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党的工作开展,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建立党组织就无法开展党的工作。消灭党组织“空白点”并不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目的,它只是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绝不能本末倒置。二是党的执政能力不仅体现在党组织身上,也体现在领导干部身上,还体现在广大党员身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仅要解决控制力问题,更要解决战斗力、影响力、凝聚力问题。鉴于“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缺乏且一时无法消灭“空白点”的现实情况,因此当前的重要工作就是运用已有载体与渠道,创建和拓宽各种平台,充分利用工会、行业协会、统战等力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覆盖到“两新”组织中去。
2、领导方式缺乏创新,传统的党的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两新”组织恢复和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起到了“助产婆”的作用。但随着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中介企业组织的大量涌现,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有的“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一年到头只有一两次活动,不少“两新”组织的党支部活动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要么念念文件、读读报纸、听听报告,要么干脆用研究业务工作代替党的组织活动等。这需要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载体、新思路和新方法。
3、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客观上要求党的组织体制是开放的、网络状的,而非封闭的、条线状的,要求党的活动方式应当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但现实中,党建的组织结构基本是单向垂直,活动方式仍然偏重于以条为主、条块分割,强调上下隶属关系,工作领域主要局限于所属党支部,工作对象主要是在职党员和离退休党员,走的是“两新”组织内部的小循环。这就无法为“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中的多元主体提供相互联系的工作渠道,影响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力量的有效聚合以及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而难以形成完善的党建运行机制。
三、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对策思考
新时期,增强“两新”
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在创新领导方式、加快组建步伐、服务企业发展和引导监督维权上下功夫。
1、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创新领导方式上下功夫。当前社会利益格局出现了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使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但无疑也增加了基层党组织进行利益整合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适应不同层次、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就要通过“两新”
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服务。探索这个问题的解决途径,迫切需要关注以下问题:即如何建立和完善整合群众利益的工作机制。“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在整合群众利益方面不能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而需要采用加强协调、注重疏导等整合方式,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手段、民主协商手段等多种方式转变,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渗透力。
2、着眼于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在加快组建步伐上下功夫。加快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的组织,是推进“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的关键所在。一要奠定扎实的组建基础。要加大引导力度,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两新”组织,摸清基本情况,做好业主的引导、说服和解释工作。要加强调研力度,摸清“两新”组织及党建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台帐。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阵地,宣传党组织对“两新”组织的促进、支持和保障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党建工作的氛围,为有效开展党组织组建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要把握科学的组建步骤。要创新组建思路,按“先易后难,示范带动”的原则,组织精干力量在党员人数多、上规模的“两新”组织先行开展组建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从理论的角度、用理性的思维对试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根据“两新”组织实际,实行同步组建、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和行业统建等方式建立党的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三要形成良好的组建合力。凡符合条件的都应在“两新”组织中建立独立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切实做到“组建一个、巩固一个、规范一个”。对于暂时无党员的“两新”组织,要依托社区党组织和工、青、妇、工商联等群众组织先行进入开展工作,充分整合力量,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为推进“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建设打下基础。
3、着眼于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在服务企业发展上下功夫。新形势下,“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必须服务于“两新”组织的发展才能立足。一要实现党建思想与企业发展目标的同向。要提高各级党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主对在“两新”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认识,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引导“两新”组织企业主回顾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历程,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激发他们对党的热爱,形成“搞好党建工作为‘两新’组织发展服务,‘两新’组织要发展必须搞好党建工作”的共识。二要实现党的核心作用与企业的向心力的对接。党组织要通过发挥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积极引导党员职工转变“临时”观念、“雇员”思想,为“两新”组织发展贡献力量,扬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组织工作之长,补“两新”组织刚性管理有余、柔性管理不足之短,使自己成为“两新”组织发展的促进者、“两新”组织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劳资关系的协调者。三要实现培养党员骨干与优化企业管理层的统一。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做好“两新”组织的党员发展工作。注重把“两新”组织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一线优秀员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特别要做好吸收非党员业主中的优秀分子的入党工作。同时,加强对党员、职工在党建理论、生产技能、管理知识和企业文化方面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和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不断优化企业管理层,使企业的一些合法求助能通过“两新”党组织得到解决,大力提升“两新”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4、着眼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在引导监督维权上下功夫。“两新”党组织存在“小、散、流、变、杂”等特点,党员流动性强,成份复杂,开展活动的时间、地点也难以集中统一。要解决这些问题,具体要做好:①积极引导农村分散种养户组成协会,在协会中抓好党建工作,促进其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和提高技能,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协调作用,促进和谐共处,协调发展。②严格党内生活,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确保“两新”组织在日常活动特别是在关健时刻和突发事件中顾全大局,带头维护国家利益。党员率先垂范,做出表率。③积极开展各种活动。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和业务工作,采取“灵活、务实、多样”的办法,积极开展业务示范岗、技术创新岗、先锋模范岗等党员示范岗活动,鼓励和组织党员在本职岗位和急、难、新、重、险等任务中勇挑重担,保障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切实有效的发挥,努力做到生产经营和党的活动“两促进,两不误”。④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动员党员带头学理论、管理知识、科学技术、引导并带领群众积极完成生产任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疾苦,真正做群众的主心骨。⑤要正确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员工的工资、福利及各项劳保措施的落实,及时反映出资者、经营者的呼声和心愿,协调处理和化解各种纠纷和问题,真正为“两新”组织发展服务。
第三篇:关于新闻贴近现实的思考
关于新闻贴近现实的思考
同地北杏庄煤业公司曹颍异
新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用鲜活的大众生活影响人、鼓舞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动体现,新闻贴近现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
一、新闻贴近现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现实期盼和愿望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工作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的挑战,应对挑战的唯一对策就是新闻必须贴近现实.1、用舆论引导现实,解决新闻工作的作风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舆论呈现多层次、多类别、别样化的特点。随着舆论生成的不断变化和生成渠道的不断变化,这就对舆论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贴近现实,不断解决作风、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理性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竞争,确保新闻事业的生机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新闻事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利益驱动,也使新闻领域出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受经济利益驱使,出现了有偿新闻、无偿不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等有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现象,因此,沉着应对市场经济的考验,才能确保新闻的生机和活力。
3、提高新闻工作者队伍素质,加强新闻质量
目前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有知识、有创意、有激情,但客观上存在着对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现实了解不够、客观地剖析社会问题能力不足,特别是缺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践经历。因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加强作风、文风建设,才能继承优良传统、强化社会责任,锻造出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新闻队伍。
二、深入最基层,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深入最基层,贴近大众,新闻工作者经受了思想和精神的洗礼,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践行马克思
主义新闻观。
1、坚持对党负责和对职工群众负责。党性原则和群众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两大基石。新闻工作既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宣传党的主张与解决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报喜也报忧。事实其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新闻贵在真实、美在真实,力量在真实。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新闻工作才能上层次、上水平,才能有效遏制低俗之风、虚假新闻等痼疾顽症,才能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3、坚持群众喜闻乐见和寓教于乐的形式和语言。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必须同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就是要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和人民的立场、观点和主张,通过主动的报道形式赢得最好的宣传效果,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让群众爱读爱听爱看,让报道入耳入脑入心。
三、深入报道人民群众创造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
观
实践充分证明,贴近现实、贴近大众,深入基层报道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义务所在。
一是要出精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社会舆论的兴奋点,认真总结科学发展的新鲜经验,反映基层的火热实践,挖掘身边榜样的感人事迹,回应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多出精品,多出上品。
二是要出短篇。新闻报道的特点决定了短文的生命力。毛泽东同志的新闻稿堪称经典,短而精、短而深,报道有力,文笔朴实。
三是要确立新闻工作长效机制。把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新闻工作原则用制度固定下来,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政治意识、群众观点、切实为党服务,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
第四篇: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调研思考
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调研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调研思考2010-06-29 18:56:24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调研思考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调研思考(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对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在继续抓组建党组织的同时,努力探索和总结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发挥作用的经验”更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
力。因此,如何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扩大党的影响力和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提升自身执政能力过程中必须正视并努力解决的崭新课题。
一、新时期“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两新”组织的大批涌现,使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1、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新经济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绝大多数“两新”组织刚成立,且规模较小,因而至今尚未建立党组织,即便建立党组织的,也有不少“两新”组织没能规范有效地开展党的活动。“两新”组织党建步伐与“两新”组织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合节拍。
2、新任务: “两新”组织迅速发展,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力量配备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际需要还不能完全适
应。据统计,在资产和生产总值上,外资合资、私有民营、国有大致各占三分之一,但党在非公经济中的力量相当薄弱,占绝对多数的“两新”组织存在着“党组织空白”、“党的工作空白”。因此,无论从组织布局还是党员力量配置,其格局都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
3.新要求:随着政府和企业、政府和社会功能的分离,各种社会组织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价值观的多元化,利益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加速了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的孕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同时在这些新社会组织和群众自发团体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数量过多、类型复杂、缺乏引导、疏于管理的问题。实践证明,各种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往往容易形成党的影响的真空地带,往往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群众的重要阵地,如果我们对此丧失警惕,我们党的群众工作就有丧失部分阵地的危险。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两新”组织调整涌现的今天,客观上要求党要加强群众工作,务必使思想政治工作跟上新形势、适应新变化,才能确保党对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群众自发性团体的影响、渗透和控制,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使思想观念跟不上新时期工作的需要。我们必须端正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建立党组织固然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党的工作开展,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建立党组织就无法开展党的工作。消灭党组织“空白点”并不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目的,它只是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绝不能本末倒置。二是党的执政能力不仅体现在党组织身上,也体现在领导干部身上,还体现在广大党员身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仅要解决控制力问题,更要解决战斗力、影响力、凝聚力问题。鉴于“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缺乏且一时无法消灭“空白点”的现实情
况,因此当前的重要工作就是运用已有载体与渠道,创建和拓宽各种平台,充分利用工会、行业协会、统战等力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覆盖到“两新”组织中去。
2、领导方式缺乏创新,传统的党的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两新”组织恢复和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起到了“助产婆”的作用。但随着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中介企业组织的大量涌现,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有的“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一年到头只有一两次活动,不少“两新”组织的党支部活动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要么念念文件、读读报纸、听听报告,要么干脆用研究业务工作代替党的组织活动等。这需要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载体、新思路和新方法。
3、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两新”
组织党建工作客观上要求党的组织体制是开放的、网络状的,而非封闭的、条线状的,要求党的活动方式应当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但现实中,党建的组织结构基本是单向垂直,活动方式仍然偏重于以条为主、条块分割,强调上下隶属关系,工作领域主要局限于所属党支部,工作对象主要是在职党员和离退休党员,走的是“两新”组织内部的小循环。这就无法为“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中的多元主体提供相互联系的工作渠道,影响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力量的有效聚合以及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而难以形成完善的党建运行机制。
三、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对策思考
新时期,增强“两新”
第五篇:班 级 管 理 制 度
宁桥小学一年级班级管理规定
1、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
2、听见上课的预备铃后,尽快安静有秩序地进入教室,在自己的座位上静候教师上课。教师走进教室,宣布上课后,班长发出“起立”口令,师生相互问好,在教师示意下,学生方可坐下。
3、迟到的学生在教师同意后,应轻手轻脚走进教室,不得妨碍同学上课。
4、上课时,精神饱满,坐姿端正,自然挺胸,两手放在规定的位置,不做小动作,未经老师许可,不能随便离开座位和教室。
5、上课时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努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言、提问,要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在教师指名后才能发言,发言时要姿势端正,说普通话,声音响亮,语句完整,并注意文明礼貌用语,发言完毕即自动坐下。
6、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如果经过思考还是不懂,要主动请教师辅导。作业要整洁,格式符合规范,做到按时交。
7、写字要严格保持“眼离书一尺,胸离桌一拳,握笔手指离纸一寸”的正确姿势。
8、下课时,教师宣布“下课”,班长发出“起立”口令,在教师招呼后,学生方可平静有序地走出教室。
9、值日生应督促全体同学保持教室整洁,一下课就帮助教师整理教具,擦净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