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轮结题验收材料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第一轮结题验收材料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创建的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许多人都曾提出,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大而泛”“难而空”。作为一所传统老校,济南市经五路小学在六十余年历史中不断探索,执着前行,从五六十年代初始的“课内课外三结合”到八九十年代课堂教学研究与品牌教育活动的不断提升与丰盈,经五人始终将前行的目光聚焦学生,投向未来,不断调适着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地域自然、文化资源,开发突显特色的课程,涵养特点鲜明的学校文化,成为经五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主动符合素质教育实施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要求学校教育发展必然要围绕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这一核心理念。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感受到,目前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统一的,没有顾及学生的差异性。我们认为,把学生的多元发展作为基础性的重要内涵,强调不同的人打不同的基础,培养责任,启迪智慧,才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根本要务。只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才能塑造新型学校文化。
(三)主动寻找特色办学的需要:
深入思考之后,我们所有经五人达成共识: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使学校文化建设不再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并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的一种方式。因此,课程研发特别是校本课程成为经五路小学积淀特色校园文化的切入点。直至今日学校多维课程的建构,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以课程开发为纽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改革思路,使得经五突破了名校前进中的高原期,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积淀着独属于经五的学校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发展师生的综合素质,开发师生的创造智能,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运用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提供师生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经历体验中培养对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认识、筛选、继承、发展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通过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建立一支具有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总结提炼出校本课程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和评价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三)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探索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
(四)发挥校本课程促成学校办学特色的载体作用,努力形成地方特色的研究经验与成果,树立本校办学特色,努力营造蓬勃向上的学校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对学校自身的特殊意义:
走过半个多世纪的经五路小学,一路走来,一路硕果,全国各级实验学校、重点单位、会员学校、示范学校、试验基地、先进单位„„无以计数的荣誉称号是经五人在成就名校发展的道路上留下的一串串坚实的足迹。正是在学校校发展之路的延展中,在不断的求索与实践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要想做教育的领跑者,经五的发展就必须吸纳新的元素,需要在理念创新、教育视野、发展途径、继承吸纳等方面寻求新的着眼点。研究思考中,“基于民族传统创建国际化学校”的定位日渐清晰。
《中西方教育比较》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们的触动很大:当我们的学生在埋头苦读重视记忆时,国外的学生在图书馆里查阅大量文献以便写出“我怎样看人类文化”的宏论;当我们的高中生还说不清什么是调查研究的时候,国外的小学生已经在做研究项目了。在比较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有我们的优势,中国的教育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但也同样是有遗憾的。
目前学校教育中缺少的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领。学生在大多数时间是在接受学习而不是研究学习。如果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主动的探寻问题的根源,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经五校园中充满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当经五的学生走出校园同样能分析、解决问题,这将是经五实现优质教育的最亮一笔。
经五的教师,经五所培养出的学生要有一种国际视野,一种国际化的思维方式。这正是经五文化中所要融入的新的内涵。这一定位也让经五的课程走向更加开放、多元、自主的空间。我们立足于学生的视角,探索接轨国际教育的途径,逐步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责任与智慧教育”课程研究网络。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为学校文化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2004年5月——2004年 11月):成立课题组,设计课题,制订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完成申报工作。特别是初步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实施途径、评价方式和学习模式,为实验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基础。
实施阶段(2005年 1月——2010年1月):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研制校本课程项目,全面展开课题的各项研究实验工作。主要是校本课程体系逐步完善,成果逐步丰富,师生的文化素养、研究意识增强,人文环境彰显特色,学校文化初步形成。
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物化成果,完成研究报告,组织专家鉴定。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校本课程、学校文化等建设的意义及作用的科学认识。
2.案例研究法:通过典型案例为素材,并进行具体分析、解剖,促使教师深入研究校本课程建设的途径、策略等。
3.行动研究法: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按照一定的步骤,积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初步建构起学校多维课程体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基于办学理念及“立本”的核心理念,2004年学校将“走进民族文化”确定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并以此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尝试打破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凸显全员、探究、多维、生成、科学等特点,建构了一种有强大吸引力的 “责任与智慧课程体系”即校本课程体系。实验整合各层面的资源强化了校本课程体系建构,其研发框架包括“一个研究主流,四条实施途径,三级研究层面。”呈现多个维度,进一步优化了体系在涵养学校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弥补了同类研究的不足、推广价值高。特别是课程体系中主题研究、活动、体验、社会实践四条研究途径,在三个研究层面交互运用。使得课程体系能更科学的把握学生成长的特点,操作性、时效性强。
图一:校本课程体系示意图
近年来,学校校本课程实践,先后接受了来自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的领导、专家及全国各省市教育同仁的参观、考察。同时此项成果先后在全国规范办学现场会、山东省第四届教育科研现场会、海峡两岸教育交流研讨会、学校文化现场会、美国康州教育访华交流等活动中做为典型经验,进行了汇报。受到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任高洪;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探索多种有效途径,催生了多元成长的学生文化。
要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不能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就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充分考虑人主动发展的需求,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使课程延展出多条有效途径,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德育课程修身明德、选修课程广识启智、社团课程历练强能”,学校积极探索形成了系列化、多角度的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力求满足学生多元成长的需求。
途径之一:德育课程修身明德
1.班级德育研究课题,培植研究能力与责任意识。
学校通过对当前一系列教育现象的分析发现:德育教育靠简单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如何实施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且行且思中,班级德育课题研究成为“感知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载体,将师生行为文化的探究纳入德育研究的视野,逐步推开了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全校四十九个有效的德育研究课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课题的形式开展德育研究,形成了强大的德育研究体系。有的班级对“泉城文化”中的“寻访泉城古建筑”的研究,有的班级结合“低碳环保”催生志愿文化,有的班级通过“爱眼护眼”呼吁人们尊重生命„„学校的师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或学会一项技能,或形成一种风气,或养成一种习惯,或建立一种制度„„形成每个班级独特的风格,并使之逐步形成班级的品牌。
学生在这样的德育教育下思想和行为都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同学们走访多条济南古街老巷,拍照片,写文章,宣传呼吁承续民族传统,保护古建筑;他们给市长写信,给规划部门提建议,为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建言献策。2003级学生苑浩、2005级学生张之轩向政府、法院提交的课题研究报告正是班级德育课题研究的成果,均得到高度评价。同学们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长见识,学知识,明责任,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之情由然而生,道德教育成效尽在其中。
2.体验课程与实践课程,涵养美德,净化灵魂。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还有认知规律,学校还精心设计适合不同年级的体验与实践课程内容。体验课程包括:一年级——亲情体验;二年级——感恩体验;三年级——生命体验;四年级——旅行体验;五年级——管理岗位体验;六年级——角色互换体验。社会实践课程包括:一年级——走进大自然;二年级——走进农村;三年级——走进科技馆;四年级——走进社区;五年级——走进大学;六年级——走进基地。
教师节开展的“体验教师,快乐成长”活动,让学生通过当一次“小老师”,体验老师的辛苦,从而更加尊敬、关爱老师。活动结束后,家长委员会成员和“小老师”们拿着由指导老师签名的“体验证书”,与指导老师们一起拍下了照片,留下了永久的纪念。行政班管理岗位的体验也同样精彩,班内的每位同学都要参与管理工作,体验双重角色。有的同学没有当小干部的经历,在老师的帮助下变得大胆了;调皮的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是规则、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荣誉。正如学生、家长和教师所感受到的:这样的课程彻底摒弃了枯燥的说教,让学生在一言一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良好德行的教育,它如一双无形的大手,抚触、呵护着幼小的心灵,引领着经五学子的健康成长。
途径之二:选修课程广识启智 1.多样选修,激发选择意识。
选修课程的开设,源于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多样性与不定性。当前教育固有的模式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选择。选择性是对人个性的尊重,只有让学生充分选择才能打破过去单一的、标准化的育人模式。才能保证学生的研究空间。学生的发展需要选择,学生的一生要面临多次选择,只有学会选择学生才会不断的成长。学校共开发了三大类诸多门选修课程,可以分类概括如下:阳光运动类(乒乓球、篮球、武术、轮滑等);艺术涵养类:(花艺、陶艺、茶艺、声乐、管乐、古筝、舞蹈、书画、文学等);科技创新类:(果蔬栽培、生态研究、机器人、发明创新、多米诺骨牌、车模研究等)。多个领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生动的、多元的、研究的学习环境。同时,作为“必修”必要的辅助与变通,学生的个性在选修课程中得到了最大的尊重,更满足了学生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获得较高修养奠定基础。
2.电子选课系统,推动自主发展。
《基础课程纲要》倡导开设多种类型的课程,特别是可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又倡导“三个自主”的原则,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这给学校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为此,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设,从拓展课程内容入手,充分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延伸课程教学时间,在选修课程基础上研发了电子选课系统。
在经五,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选课,设计独属于自己的课程表。经过前期开发与运行,目前选课系统包含四个模块:拓展天地、多元选修、七彩社团、开放空间。其中,“拓展天地”部分是教师通过整理教材,合理调整后每月节省出两课时,开发学科拓展内容,丰富同学们的知识。目前先以语文、数学学科为试点,其主题是根据同学们喜爱程度、网上需求率调查最终确定的。选课系统中最后一个模块“开放空间”,是专门为家长朋友们设计的。每学期每个年级都会确定教学开放的时间,以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家长可以点击开放空间,选择班级、时间、授课教师进行预约听课。如果预约成功,就可以在开放日持预约卡来校听课。学生只要登陆学校网站,就可以进入选课系统。这一电子系统的开发进一步推开了多维课程的“开放性”,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途径之三:社团课程自治强能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学校在原有的学校选修课程的基础上组建了“经五社团”,为学生搭建了更为自主、宽阔的平台。经五社团最突出的特色是将社团课程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了,比如社团因团长而生,有愿望、有才能的学生都有资格竞选,当选后小团长们自主聘请指导老师、为组建自己的社团策划、筹备。特别是“经五社团”面向全体学生,在全校展开大型“社员招聘会”,与全体同学进行双向选择。大会充分给予了学生自我分析、自我展示、互相了解、善于合作的机会。目前,多个社团运作充满生机,“五星级社团”促使各社团活动
蓬勃发展:“精武会社团”学习武术并研究中华武术的历史与演化,感受其中的精粹;“轮滑社团”学习障碍滑、花式滑,更研究影响轮滑速度的因素有哪些;“篮球高手社团”除个个有精湛的灌篮技艺,还分析每一场国内外重大比赛的结果与成因; “无土栽培社团”的团长在老师的帮助下,积极联系“山东省绿色农业实践基地”,开展了“无土栽培”、“蘑菇军团”、“生态园”三个种植项目;“梦工厂” 更是在自主研究的氛围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六年级杨溢同学制作的活动式螺丝刀获省级科技发明一等奖;李逸群同学制作的可调节羊角锤,韩兆宇同学制作的优盘式钢笔均获山东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经五社团理事会”真正实现了经五社团的学生自治管理,成为新的挑战平台。理事会一上任便先给各社团整理了关于各社团开展情况的“金点子”。学期末还评选“最具领袖风范团长”“最具敬业精神团长”“最具凝聚力团长”、“最具专业特长团长”和“最具感染力团长”等称号。可以说社团是学生快乐成长、研究探索的空间。走出社团,经五的学生成了“小名士”“小院士”,在全国各项大赛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自信的身影。
实验六年来,先后有近百名学生获得齐鲁小名士,济南小名士称号;在全国及省、市、区科技创新大赛有多人次获一等奖;今年,刚刚结束的全国劳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两金四银的好成绩,其中路平同学获“全国优秀创新少年”称号。此外,杨溢、韩兆宇分别授予山东省少年科学院首批和第二批小院士的殊荣;赵靖靓同学接受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组的采访......学校小百灵合唱团在第二届全国魅力校园合唱比赛中获得金奖;在第二届全国创意大赛上,共获得团体一等奖在内的七项大奖,学校因此荣获创新型学校的荣誉称号。
(三)课程繁荣促进了专业个性化发展的教师文化。
校本课程的实施并不是对原有课程的简单嫁接,而是需要相应的“校本文化”土壤,这对原有的教师文化产生了冲击。因此,从宏观层面上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直至微观层面上创立“独立——合作”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成为学校在课题研究中致力于重塑的教师文化,有效的保障了课程实施的质量。
1.自主学习,更新观念,教师受益于课程研究。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我们看到,课程中的教师在课程研究中逐渐具备了自觉思考与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凭借着自身的实践行动推进了课程的优化,实现了化蛹成蝶的蜕变。特别是在经五,有责任有智慧的教师在课程建构这一舞台上,尽展风采。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停留在2009年9月济南市市中区教师发展工程的舞台上,以《放飞梦想》为主题的展示经五教师专业发展的汇报表演赢得了最持久的掌声,它让人们看到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摸样,他(她)们牵手学子,共同徜徉在课程的海洋中,共同汲取养料,一同放飞梦想。其中的雷莹老师本是一名英语教师,正是课程建设中的社团课程,使得她在活动中与学生共同经历磨练,“美食美客”的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李乐老师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也使学科教学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走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实地调查、研究、记录;聘请专业人士细致讲解......丰富的而灵活的授课形式,极大的优化了学科教学质量,更加促进学生探究意识不断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动事例充分证明了课程推进发展的巨大能量!
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其专业发展举足轻重。因此,聚集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作为我校的工作重心。我们致力于教师发展的专业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结合,为教师开辟更为广阔的“网状”发展空间,力求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真正适于自己的发展坐标中的“焦点”,确定更直观的目标点,设计更具实效性的发展规划,努力积淀并形成“自主型教师发展文化”。
实验以来,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风格日渐成熟,在各级评优课、教学展示等活动中率获佳绩,如:王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一等奖第一名;孙娜老师在全国数学评优课获一等奖;
王冠老师在全国第二届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一等奖„„学校现有特级教师两人,齐鲁名师一人,济南市名师及培养人选三人,省、市、区级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更是占到了教师总人数的近60%。
2.自主反思、善于思考,教师研究力的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一个教师如果停止思考,就意味着教育教学的终止,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表明:教师的成功之路在于经验加反思加实践,精髓是反思。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的教育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与教师的发展是双向互动的,它积极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其建设的艰辛历程催生了反思型的教师文化,基于问题式的研究型工作方式成为他们研发课程的有效手段,多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在各项评比中获奖。如吴文露等11位老师撰写的论文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在“责任与智慧”课程研发中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团队成果荣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一等奖;学校“责任与智慧教育”多维课程体系荣获济南市市中区教科研成果一等奖;阎莉校长及十余位教师撰写的多篇教育论文在《现代教育导刊》等刊物发表„„
(四)聚焦校本研究,涵养新型校园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这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正因如此,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三个方面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校本课程的建构过程中,学校打破了原有的单一的团队组织形式——学科教研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重要举措是在教师共同愿望的基础上形成了五个特色学研团队:“最基本的学研体——学科教研组”;“最年轻的学研体——青年教师共同体”;“最有影响力的学研体——首席铭责室;“最基于问题的学研体——启智工作室”;“最富智慧的学研体——策划室”„„在各团队中,大家坚持以问题研究为纽带,以共同任务为目标,逐步形成了“浓厚学习力、缜密研究力、和谐向心力”的文化管理境界,建立起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2月,学校与中国教育学会牵手,正式成为中国教育学会的教师发展学校。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名远为学校授牌。真正实现了学校师生“走进名师、对话名师”的愿望。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家崔峦老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全国特级教师杨丽娜、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推出的首位名师于永正,都先后来学校亲自授课,与学校一线老师一起开展论坛,把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带到学校中,耐心地解疑答惑。校本研修不仅成为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也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走进教师心灵、走进课堂、走向学生的重要保证。
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形成和学习化校园的建设。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的深入探究与思考,以在今后进一步改进。
深入点一:论证与完善多维课程体系。目前学校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但是在课程内容不断拓展的同时,课程实施效果的论证,同类课程的整合等仍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深入点,兼顾发展梯度、年龄特点、个性需求等元素,将是我们完善课程体系的努力方向。
深入点二:开发与完善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评价机制。随着学生的多元发展,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成为课程建构的必要因素。那么开发与多维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对于课程改革的纵向推进意义重大。
思考点一:如何兼顾普及的同时更为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炼出更
为科学的新型育人模式。
思考点二:如何完善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风格教师的尽快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为起点,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校本课程研究中,促进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形成,涵养独属于经五的学校文化!
第二篇:课题验收结题流程
科研项目验收结题流程
根据昆科字规【2011】1号《昆山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立项初任务书中制定的计划进度,科研项目研究结束,论文发表后,即可进入验收结题程序。科研项目验收分现场验收和书面验收二种,目前只有对于重大科技项目采用现场验收;一般项目均采用书面验收形式,由市科技局根据项目承担单位提交的验收材料,提出项目验收意见。
第一步:项目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昆山科技局网站下载科技项目验收申请表,据实填写妥当,科研科审核通过后盖章,送交市科技局专项计划主管科室审核同意后进行验收。
第二步:项目负责人完成验收资料汇总:包括:目录、鉴定大纲、科研工作报告、科研技术总结报告、查新报告、科研设计书、论文复印件。如果有科技局立项批文及推广应用证明,论文收录证明。请一同附入。(工作报告侧重于科研的目的、与同类比较的先进性、成果意义、效益方面阐述;技术总结报告侧重于方法、结果和结论。查新报告二年内有用,超过二年必须重新查新)。
第三步:完成书面验收意见:组成项目验收委员会,经科研科审核同意后,由验收委员会成员独立提出验收意见,加盖所在单位科教(科技)处室专用章。
第四步:完成验收证书的填写:昆山科技局网站下载科技项目验收证书,据实填写妥当,科研科审核通过后盖章,连同验收资料汇总一式三份,送交市科技局科技项目主管科室审核。
第三篇:课题结题验收一般程序
课题结题验收一般程序
一、结题验收的程序:
课题负责人填写结题申请书(提出申请)——课题负责人单位审查同意(盖章)——课题组整理成果——课题组向县师培中心上送材料——县师培中心组织专家给验收__县师培中心收集材料存档。
附注:
课题组整理成果[送交的验收研究成果包含三部分:一是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二是课题研究报告(主成果),三是课题研究附件(如著作、论文、课件等)。课题研究主成果名称及形式必须与课题申报立项时(或经县教研室批准变动)审核的相符] 课题组向县师培中心上送材料(结题申请书、课题研究成果)
县师培中心收集材料存档。不符合规定的不予以办理。
二、材料准备
1、必须材料。
⑴课题立项申请书。
⑵课题立项通知书。(批文复印件)
⑶课题论证材料、总体实施方案。
⑷课题开题报告。
⑸结题申请书
⑹工作报告。
⑺研究报告。
⑻各阶段计划及总结。
⑼各阶段实验课题活动安排时间表及内容。
⑽各试验阶段活动记录。
⑾实验课题示范汇报课展示。(涉及课堂教学的课题)
(以上材料是必需的,最基本的)
2、其它材料①调查报告。②实验报告。③各种获奖证书复印件。④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教案、课件、光盘、照片。(有就整理,没有也不强求。如:光盘……)以上材料准备好后,可以装订成册,也可以入盒,打好目录,按目录顺序放好,准备一式三份上送。申请表要填好要盖学校的公章,然后下来签字盖章
第四篇:项目验收结题报告
项目验收报告
一、项目实施的意义
二、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课题设置、关键技术选择以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1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 2.2项目课题设置
2.3项目关键技术选择
2.4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三、项目实施效果
3.1项目关键技术 3.2项目主要创新点
3.3项目取得的科技成果、专利情况
项目实施过程中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研究开发新产品三类,其中:数
3.4项目整体技术水平评价
3.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科技基础设施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情况。
五、产学研联合开展研究开发情况。
项目的顺利实施得益于产学研联合研究的开展,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负责项前期的调研、客户反馈信息的收集,中期项目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试制,后期项目产品的试验测试、工况测试、产品推广。院校负责项目中期技术方案的评审、技术指导及刀具材料选择的研究,后期为项目产品提出技术方案改进的建议。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和院校紧密配合,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为公司开发辅助检测、测试设备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公司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新开发产品两项。
六、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情况。
七、项目实施取得的绩效情况
7.1直接绩效 7.2简接绩效
通过项目的实施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形成3类5个品种的产品。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增加了相应的是测试实验设备,对公司****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公司新引进技术人员2名,培养优秀技术服务人员3名。项目产品的推广,*************
八、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情况。
该项目项目负责人有公司任命,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组织、计划、实施及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项目成员包含:项目管理人员、项目产品设计人员、项目产品测试人员,具体人员分工见表二。
九、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
课题经费单独核算,统一管理。
十、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在研发、生产的过程中没有问题,但在项目推广的过程中受到了*****。
第五篇:科研项目结题验收流程
科研项目结题验收流程
一、校级项目:
科研处提前通知或项目负责人提出结题申请,按照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科研处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
根据项目性质,进行结题组织。邀请专家评审并确定会议时间,如有需要,项目负责人要准备答辩。
将项目验收、成果评价相关材料报学术委员会批准。
材料归档,并将结论通知项目负责人。
二、纵向科研项目:
科研处提前通知或项目负责人提出结题、成果评价申请,按照要求提交相关结题材料。
项目负责人在规定的结题时间内填写结题相关表格,提交结题资料。
科研处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
科研处上报。根据各类项目的要求进行验收或鉴定。
将项目验收、成果评价等相关材料归档,并将结论通知项目负责人。
三、横向科研项目:
项目负责人在规定的结题时间内填写结题相关表格,提交结题资料。
项目委托方验收或鉴定。
将项目验收、成果评价等相关材料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