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连云港十一次党代会报告1
加快沿海崛起 实现新的跨越
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连云港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李 强
(2011年9月28日)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连云港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连云港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部署今后五年的任务,选举产生中共连云港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连云港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审议。
回顾五年历程 认清新的起点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拼搏进取,完成了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为连云港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我们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3.3亿元,年均增长14.1%;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352.6亿元和141.4亿元,年均增长44.3%和4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4.4亿元,年均增长25.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243.8亿元和946.3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和3倍;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年均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36.3亿元,是2005年的5.6倍,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运量分别达到1.35亿吨和387万标箱,是2005年的2.2倍和3.9倍;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57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旅游年接待游客1404.4万人次,是2005年的两倍;商贸金融、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连云港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有特色的五个典型城市之一,形成了江苏沿海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四个国家战略的聚焦态势,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坚持规划引领、加大投入,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从明确城市定位、科学编制规划、实施基础建设入手,全面拉开“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纵一横”产业走廊、“一心三极”海滨城市发展框架。开工建设30万吨级航道,建成3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东疏港公路、南疏港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启动建设徐圩、赣榆、灌河两翼港区,港口龙头功能进一步增强。按照“战略东进、拥抱大海”的思路,大规模推进“填海造地”,东部城区新的海滨风貌初步展现,新海城区加速互连东进,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05万,城市化率达到51.8%,比2005年提高12.7个百分点。依托沿海地带辟建临港新兴产业园、板桥、柘汪、燕尾、灌河半岛临港产业区,启动开发徐圩新区,项目承载条件得到加强。加大山体修复、植树造林力度,森林覆盖率达到22.2%,比2005年提高7.4个百分点,四县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42省道和204国道北段主体建成,连盐、连临高速公路和通榆运河、东陇海铁路电气化改造全面竣工,连盐铁路开工建设,一批交通、水利、电力、通信、民航等重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件条件得到改善。
坚持以市带农、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明显变化。把农业农村工作摆上突出位置,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粮食连续八年丰产丰收,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形成规模,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农产品出口创汇位居全省前列。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四县经济总量全部翻番,综合实力在全省位次前移。大力推进县城、中心集镇和康居示范村建设,乡容村貌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区经济加快发展,新浦、海州、连云三区综合实力增强。市开发区规模不断壮大,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综合排名前移10位,城乡互动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把执政为民、造福百姓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推进富民利民工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39元,年均分别增长13.7%、12.7%。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累计新增就业33.9万人,实现下岗再就业9.9万人,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普惠民生,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面达到95%,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低保、医保全覆盖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即征即保,为2.8万户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以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到96.1%,群众对生活的满意度提高。
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积极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立足于“内聚合力、外树形象”,切实抓好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共文明指数苏北领先。市革命纪念馆、体育馆建成使用,荣获“全省体育强市”称号。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扎实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兴旺。科教创业园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整体推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一批医疗卫生设施建成运行,城市社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高。不断深化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物价、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医疗体制改革,有效增强体制机制活力。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三会村治”、“信访代理制”等一批创新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共建水平进一步提升,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高度重视平安连云港、法治连云港建设,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工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统战、群团、民族宗教、人口资源环境、侨务、对台、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坚持强化班子、锤炼队伍,党的建设得到加强。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实施党建创新工程。高度重视理论武装,自觉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指导跨越发展实践。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各级干部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推动各级干部增强素质、提升能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抓好反腐倡廉,有效预防和惩治了腐败、净化了党风政风,推动了机关作风转变、优化了投资发展环境。
回顾五年来的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时期是连云港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归功于十届市委团结带领港城人民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中共连云港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连云港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偏弱,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最主要矛盾;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带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城市配套功能不够完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影响稳定的因素增多,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加强;机关效能和少数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执行力与形势任务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投资发展软环境离客商和群众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腐败现象在少数干部身上仍有发生。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明确目标思路 把握工作导向
今后五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做好今后的工作,必须对面临的新形势、机遇与挑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从面临的机遇看,江苏沿海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我们赢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广泛的社会关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有利于我们直接切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创新型经济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我国仍处于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期,有利于我们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内谋求更好更快发展。从我市自身发展的情况看,经过多年来的积累,连云港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加速期,进入到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提升期,必须因势利导,乘势而上。从面临的挑战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所表现出来的反复与低迷未来几年可能会趋于常态,我们在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面临的冲击不可低估。土地、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趋紧,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在发展上稍有松懈,就会陷入被动的境地。为此,我们必须顺应形势的深刻变化,抢抓新机遇,战胜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基于以上分析判断,我市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的决策部署,以“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为总要求,以做强港口、做大产业、统筹城乡、改善民生为重点,整体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着力将连云港建设成为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枢纽城市,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基本现代化是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追求,必须在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完成全面小康的四大类25个指标。对已经达标的17个指标要不断巩固提高,对消费水平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等8个难点指标,要逐项找差距,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推进,确保到2015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朝着基本现代化迈进。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目标是实现“六个提升”:
一是综合实力大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总量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8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0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0亿元,人均主要指标达到江苏沿海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在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排名前移。
二是港口建设大提升。主航道浚深至30万吨级,主港区建设第四代港口。徐圩、赣榆、灌河港区投入运营,基本建成“一体两翼”港口群。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运量分别达到2.5亿吨、800万标箱,在全国沿海港口中争先进位。
三是产业发展大提升。形成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临港工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2%。培育出石化、钢铁、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六大千亿产业,成为东部沿海新兴的产业高地。
四是城市功能大提升。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7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0万,城市化率达到60%,建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
五是开放水平大提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达到50亿美元。
六是人民生活大提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力争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要切实把握好七个方面:
一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迅速扩大总量,做强综合实力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提高发展起点,做到能快则快、又好又快,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
二是以港强市、做大引擎。充分发挥港口扩大开放、聚集要素、繁荣物流、服务产业的强大功能,拉动产业和城市快速发展,形成港产城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是城市提升、辐射带动。立足连云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独特战略区位,着眼于拉动地区共同发展、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
四是创新驱动、人才立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让创新成为发展的主动力。切实抓好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快建设人才聚集地。
五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加快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县镇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六是民生为重、富民优先。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作为最根本的工作导向,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百姓生活条件,让港城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
七是生态为本、绿色增长。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重抓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突出发展重点 实现全面提升
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基本导向,扎实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增强龙头带动效应,打牢率先发展新支撑
顺应船舶大型化、航道深水化、码头专业化趋势,加快建设枢纽大港、干线大港、组合大港。基本建成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朝着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迈进。
加快深水大港建设。按照“提升主港、拓展两翼”的组合大港建设思路,全面加快主体港区、徐圩港区、赣榆港区、灌河港区建设。主港区建成30万吨级航道、北疏港道路和大堤作业区、墟沟作业区、旗台作业区等一批专业泊位,开工建设大堤作业区二期工程。徐圩港区建成10万吨级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一批适应临港大工业需要的专业泊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逐步将航道浚深至30万吨级。赣榆港区依托临港工业起步,建成5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10万吨级航道。灌河港区完成拦门沙治理一期工程,建成2万吨级航道和一批通用散杂货泊位,开工建设拦门沙整治二期工程。
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大公路、铁路、水运、空港、管道运输建设力度,建立通畅、便捷、高效的集疏运体系。公路方面,加快建设310、204、242和临海高等级公路等国省道,建成徐圩至新浦公路和连云港港东疏港、北疏港高速公路,推进连云港至宿州高速公路建设。铁路方面,加快构筑沿海铁路通道、宁连铁路通道,强化陇海铁路通道,建成连盐铁路,推进连云港至临沂铁路,宁连铁路、宁连城际铁路、徐连客专建设。内河运输方面,建成盐河整治工程,加快实施灌河整治工程、徐圩港区疏港航道等内河航道重点工程。空港方面,加快新机场建设前期工作,推动机场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口岸环境,争取徐圩、赣榆、灌河口岸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加强跨区域口岸协作,深化陆桥关检合作。加强港口信息化建设,建立现代化口岸信息服务网络,推动大陆桥公共信息平台功能向陆桥沿线拓展。
大力发展港口经济。积极拓展海陆双向腹地,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船舶公司、国际贸易企业的战略合作,吸引船舶增加挂靠,增辟内外贸航线、航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现港口快速上量增效。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内陆腹地,加快建设连云港集装箱运输中心,实现集装箱场站苏北及中西部地区全覆盖。扩大与中西部地区和中亚国家的合作,加快“无水港”和各类物流网点布局。扩大海铁联运、海河联运等多式联运,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推动港口从“装卸堆储”初级加工向商贸保税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初步建立服务中西部地区的大宗商品公共交易平台。推进航运服务集聚区和现代航运交易中心建设,引领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促进港口优质资源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到2015年,港口集团资产规模超过350亿元,营业收入突破120亿元。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培大培强主导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优势
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线,充分发挥临港优势,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大工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创新药物、碳纤维、太阳能光伏、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的产业层次和规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推动光电光源、节能环保、物联网等产业尽快成为支柱产业。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海洋新兴产业。以装备更新、工艺创新、产品出新为关键环节,积极运用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现代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化工、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推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延伸。
大力发展临港大工业。发挥大型矿石码头、深水航道和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大进大出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性、基地型临港大工业,主攻大项目,兴办大企业,培育大产业,快速形成临港大工业集聚区。加快中石化炼化一体化、盛虹醇基多联产、新海石化1000万吨炼油基地等项目建设,培育以大炼化为龙头的石化中下游产业和盐化工产业集群。依托江苏沿海钢铁集团,积极承接省内和内陆大型钢铁企业产能转移,加快珠江钢管、亚新制管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建设沿海现代化钢铁基地。依托优质港口岸线,加快中远修造船、灌河船舶工业园建设,重点发展油轮、集装箱船、海洋石油开发配套船等远洋船舶制造,建成我国沿海中部重要的船舶修造业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研发设计、软件、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推进金港湾国际物流园、东海水晶市场、华东物料城建设。着力发展影视传媒、新闻出版、动漫创意等文化产业,加快实施西游记动漫文化产业园及县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加快推进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增强中心城市的商务功能。加快发展购物、餐饮、休闲、游乐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政服务等居民服务业发展壮大。推动花果山景区、连岛度假区升级为国家5A级景区,加快国家海州湾海洋公园、临洪河湿地公园、东海温泉度假区建设,促进旅游业向高端攀升。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清晰定位全市及各县区主导产业,形成石化、钢铁、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六大千亿产业集群,打造冶金、盐化、硅材料、碳纤维、石油化工等5条特色产业链。围绕主导产业定位,每个县区着力打造3至5个百亿产业。坚持建园与建城相结合的理念,加快完善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引导同类或相关联的企业和产品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引进大项目,建设一批主导产业明晰、集聚效应明显、带动作用突出的特色产业园区。不断提高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产出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连云港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促进各类园区提档升级。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城市整体功能,塑创海滨城市新形象
坚持高层次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增强功能,提升品质,创出特色,以城市发展引领产业发展、集聚优质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深化优化城市布局与规划。进一步深化优化规划体系,确保规划实施推进更加理性、更加务实。科学布局功能分区,进一步细化东部城区与新海城区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市级功能区与区级功能区,坚持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交通体系紧密结合,加快编制完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区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明确城市及功能片区的建筑风格、色彩、建筑空间、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为城市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加快城市组团式开发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组团推进的思路,集中优势资源,突破重点片区,推动各个组团快速形成规模。东部城区以彰显海滨特色为导向,快速突破连云新城,加快集聚商务、金融、航运等商务功能,为大港口、大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新海城区加快互连东进,推进科教创业园区、滨河新城、西盐河东片区建设,增强面向居民生活的商业、文化、科教、居住功能。城市主轴花果山大道沿线南段重点拓展科研教育、旅游休闲、文化产业、生活居住功能,北段重点培育与高新产业发展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带动东部城区、新海城区融合发展。
不断完善城市基础和公共配套建设。按照“南北相连、东西贯通、中心成网、外围成环、四周通达”的要求,加快完善城市交通体系。立足连云港几个城区之间间距较大的特点,优先建设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通道,2012年建成新海城区与连云城区快速公交系统,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城市轻轨。加快实施民生城建项目,认真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整治工作,建立“双源双线双湖”城市饮用水保障体系,实施蔷薇河治污、清污、分流和自来水取水口迁移工程,让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加强各项公共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推进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除涝等重点水利工程,抓好电力、通信、人防等各类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加强区域性航运、商贸、金融、物流、信息、旅游“六大中心”建设,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和产业承载功能。
注重提升城市品质与特色。注重挖掘城市内涵、延伸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打造城市精品,提升城市品质。充分发挥山海景观优势,把城市组团及建筑有机融入到自然景观之中,彰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独特形象。深入挖掘连云港山海文化、东夷文化、淮盐文化、西游文化、陆桥文化内涵,通过彰显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城市的厚重感,通过弘扬地域文化展现神奇浪漫之都的浓郁色彩。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一批生态绿地、湿地,着力打造城市水景,营造舒适惬意的绿色空间。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创新发展新特色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进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建成创新型城市。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着力打造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特点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等园区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国家新能源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园、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硅材料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科技产业园建设,建成我市自主创新的核心区和先导区;重点推进淮海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10个省级科技创业园建设,重点形成10家以上高层次人才、高成长企业集聚的科技创业园,成为孵化高科技企业、培育新兴产业的基地。抓好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构建完善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抓好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巩固发展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两院两校两部委”等大院大所的全面合作关系,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建设。新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30个,核心科研团队规模达300人。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到2015年,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制定完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有关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1.8%以上。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一批体现国家和省级水平的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所有规模以上企业都要成立研发机构。全市大中型工业制造业企业建有研发平台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企业科技平台总数突破300家,培育创新型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民营科技企业3000家。
汇聚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开展“创新英才聚港城”行动,实施“555”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依托重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培养和引进500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大力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和“国家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住房、科研、创业等多方面的资金扶持,提高人才集聚力与吸引力。积极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风尚,大力弘扬“敢于冒险,崇尚创新”的创新文化,形成政府有导向、企业有动力、群众有激情的良好创新氛围。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增强开放发展新动力
坚持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聚资源,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区域共同发展大格局。
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切实抓好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农村改革,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建立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财政体制,加大市级财政对市区乡镇、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推进江苏金融改革创新区建设,高水平打造金融服务集聚区,加快组建江苏沿海开发银行总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薪酬分配制度,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业绩考核与收益分享机制。
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以日韩、港台为重点,强化招商引资、选资,密切与欧美地区的经贸关系,扩大与中西亚地区的贸易合作。提高“引进来”的质量层次,大力招引企业总部、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引导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拓展海外空间。积极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提升开放载体配套水平。实现空港正式开放,增辟国际航线,为对外交流提供更好的空港服务。
全面推进区域合作。扎实构筑五大功能区,实质性推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提升服务区域共同发展的综合功能。突出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重点区域,不断深化区域间的经贸合作。积极拓展省内合作,将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区等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着力扩大陆桥合作,大力强化与霍尔果斯口岸的战略联合,全面深化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及苏北地区的经贸、口岸等合作,进一步发挥桥头堡功能。强化与中央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合作,促进资源要素高水平开发和利用。切实加强政策争取工作,通过深化研究、强化对接,尽快将四大国家战略的政策资源转化落实为现实发展成果,夯实跨越发展的政策支撑。
六、扎实抓好城乡统筹,强力推进富民强县,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突出县镇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工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四县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走特色、集约、规模发展路子。始终保持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力争综合实力在苏北争先、赶超苏中,积极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县。提升乡镇经济实力,打造一批工业强镇、沿海重镇、现代农业大镇和乡村旅游名镇,培育5个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强乡强镇。壮大村级经济,通过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兴办产业项目等多种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确保1/3的村超过50万元。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动农业集约经营,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深入开展千亩连片示范基地、畜禽水产规模养殖、水稻万亩高产创建活动,打造食用菌、鲜切花、设施蔬菜、水产养殖、高效畜禽五大特色产业板块,每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万亩。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流通业态,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40%以上。强化现代农业发展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工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
加快建设新型镇村。科学制定镇村建设规划,大力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和宜居城镇创建活动,实施镇村区划调整,优化镇村空间布局,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以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的新镇区和新社区为抓手,扎实抓好统筹城乡试点镇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统筹安排城乡交通、水利、供电、通信、环保和农业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村通公路由村向组进一步延伸。开展新一轮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七、着力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增进民生幸福,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增加群众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推进收入倍增计划。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不断优化农民收入增长结构,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着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扩大就业岗位,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城镇就业40万人以上,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动态为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万元以上。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鼓励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提高五项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健全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失海渔民、失田盐民、灵活就业人员和各类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实现18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应保尽保,注重以公共租赁房为主解决城镇“夹心层”人群住房困难。逐步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教育、医疗、住房和司法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解决好特殊群体子女的上学问题。提升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稳定在98%以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增加便民服务,完善市场、停车场等各类配套设施,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加快发展平价直销农贸市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八、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开创和谐发展新局面
把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上突出位置,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制度、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领导干部接访、走访、下访制度,重视发挥媒体民情传达和舆论监督作用。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健全完善诉求表达、矛盾排查调处、应急管理、权益保障、利益协调、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六大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和“网格化”管理经验,健全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各类社会组织为补充、以信息管理平台为载体、城乡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强化社会管理物质基础,科学合理调节各级财力分配结构,将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向基层,逐步提高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待遇。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网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全覆盖。加强志愿者互助组织、公益慈善组织、行业协会等有利于改善民生、完善服务的社会组织建设,使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强化矛盾源头治理。在重大事项及相关政策出台前,必须做好社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矛盾问题的产生。深入开展“大排查”活动,定期开展群众信访热点难点问题、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环节、重点人群管控、社会稳定风险“五项排查”,随时了解、发现、掌握和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和隐患。抓好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大调解”工作,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始终把思想文化建设摆在社会管理工作的首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全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全面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在全社会培育懂得敬畏、常怀感恩、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以更加理性、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崇尚奉献、共促和谐。凝聚各方力量,投入发展大局,积极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切实抓好统战、群团、对台、侨务等工作。认真做好党管武装工作,推动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创建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九、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打造适宜人居新家园
着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港城。
强化节能减排。推广节能技术,大力实施节能降耗六大工程,坚持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建立节能长效机制。严把准入关,严格落实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环保监管、生态补偿、资源综合利用等环境保障机制,坚决杜绝新增污染,严格控制和减少存量污染,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加强生态整治。着力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尤其是饮用水源保护、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等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整治沿海化工集中区环境,坚决关闭违规设立、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达标排放污染物不稳定的化工生产企业。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强化农田污水截流,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
推动绿色增长。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型、循环经济型等节能环保产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努力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培育绿色经济新增长点。推动传统农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每个县区至少建成一个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突出抓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推动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着力强化生态修复,扎实推进沿海滩涂、破损山体、工矿废弃地综合治理、植被恢复,加强森林防火通道、涵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连云港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绿色之美。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提倡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把生态建设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加强党的建设 提高领导水平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思想建设,夯实跨越发展的思想基础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与时俱进地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加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推动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着力培养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高素质领导干部。要加强主流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发挥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发挥“雷锋车”、“双十”人物和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的感染力、影响力、带动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实现连云港新的跨越发展追求紧密结合起来,用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各级干部的素质能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一个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要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重用那些转变发展方式有正确思路、推动跨越发展有显著业绩、促进社会和谐有明显成效、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干部。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加大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差额选拔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加强各级干部的实践锻炼,着力提高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一大批既懂产业发展又懂城市建设,既会抓经济建设又会做群众工作的复合型干部。大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选拔工作,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健全优秀乡镇干部选拔进县区领导班子机制。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切实关心老干部生活。坚持党管人才,建立市县乡三级人才工作体系,完善党委、政府“一把手”抓人才的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环境。
三、加强组织建设,打牢创先争优的组织保证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深化村级“四有一责”建设,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农民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上;创新社区党组织管理模式,努力建设整体功能强、承载功能强、服务功能强、管理信息化的“三强一化”型社区党组织;加快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领域组建党组织步伐,积极推行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双重管理,完善党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着力打造“双强”型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注重从致富能手、创业党员、大学生村官、企业管理技术骨干和党政机关干部等人员中选拔农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进一步拓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来源渠道。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关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充分调动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加强作风建设,锤炼务实为民的过硬作风
党员干部的作风事关党的形象,事关人心向背,事关港城未来。各级领导干部要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加强作风建设。一是做事。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守土有责,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认认真真把事情做好,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二是为民。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爱民、为民意识,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多做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好事,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务实。始终坚持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发展业绩。四是服务。各级机关、各级干部一定要增强大局意识、中心意识,围绕发展、围绕基层、围绕群众做好服务工作,特别要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在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上见实效。
五、加强廉政建设,塑造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担负起领导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责任。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对责任制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责任追究力度,保证工作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带头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带头接受各方面监督,做到管事管人相结合。要深入开展廉政教育,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加快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权力电子监察、民意诉求反馈“五大系统”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勤廉公示、三责联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问责评议、招标投标等制度的贯彻执行,加强对重点人员、热点岗位、重要职能和重大事项的全程监督。严查违纪违法案件,支持改革者、保护创业者、惩治腐败者,努力锻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而又不出事的党员干部队伍,切实做到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带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党风政风环境。
同志们,我们正处在伟大变革的时代,创新创造的时代,加快沿海崛起的目标鼓舞人心,实现新的跨越的追求催人奋进,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景令人期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艰苦拼搏,共同谱写加快跨越、崛起振兴、后发先至新篇章,努力创造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新辉煌!
第二篇: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兰州
为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6年12月11日)
陈宝生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兰州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创业型城市,努力把兰州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开创兰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赋予我们神圣使命,人民寄予了我们殷切期望。面对加快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全市300多万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保持蓬勃朝气,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创业实干,拼搏奋进,肩负起加快兰州发展、造福全市人民的
目倾斜,向基层和基础工作倾斜,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倾斜,向督促检查和狠抓落实倾斜”的基本要求,在历届市委工作的基础上,迈出了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新步伐,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全市呈现出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创新务实、团结奋进的新局面。
——过去的八年,是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八年。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战胜了多种自然灾害,克服了许多困难,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有了长足进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先后建成了乌兰原油成品油和兰成渝成品油管线、涩宁兰天然气管道,年产1050万吨炼油和70万吨乙烯及兰州卷烟厂易地搬迁改造、兰铝、连铝电解铝改造等重大工业项目,使全市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八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分别登上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和600亿元四个台阶,2006年预计为1998年的2.25倍;地区性财政收入预计突破100亿元大关,其中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预计比1998年增长12584%。
——过去的八年,是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八年。我们确立了“东扩西展,南升北拓”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实施了安宁新城区、和平新区、西固石化城、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十大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区域
性突破,被国家有关部门和媒体誉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兰州模式”。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了明显提高。西北商贸中心建设完成试点任务,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行政管理体制、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世界500强企业在兰零投资的突破。
——过去的八年,是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八年。我们认真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增加收入,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逐年提高,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两个确保”全面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干旱山区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预计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1998年增长106%和67%。现在,人们普遍感到,尽管我们生活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但人民群众从八年来的改革发展中,确实得到了较多实惠。
——过去的八年,是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的八年。我们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构建“文化兰州”,创作了以《大梦敦煌》为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实施“治庸”计划,推广“民情流水线”工作经验,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从制度和机制上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途径和方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兰州特色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有力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布局和总体要求,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和廉洁自律工作,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是2004年,市委积极支持和配合上级纪委对我市个别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进行查处,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迅速扭转了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八年的实践证明,十届市委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正确的,是符合全市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八年来,我们之所以能较好地把握市情、科学决策,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我们之所以能积极应对、攻坚克难,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战
必须坚持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形成全市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衷共济的局面;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些,既是兰州过去八年的基本经验总结,也是未来五年坚定不移的工作方针。
八年的成就令人鼓舞,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全市经济总量还偏小,经济结构尚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压力大,群众收入增长还不快,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生态环境脆弱,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考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基础工作依然比较薄弱,社会治安综安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一些影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有待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部分干部作风漂浮,反腐倡廉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等等。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我们的思想观念与加快发展的
落实,中央支持西部发展各项政策的逐步到位,在为我们提供更大支持的同时,也将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经受新的考验和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冷静分析,科学谋划,顺应新趋势,迎接新挑战,坚持在解放思想中抢抓机遇,在科学发展中增创优势,在重点突破中整体推进,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奋力把兰州的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未来五年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动摇,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不动摇,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不动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未来五年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四个翻番”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
1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经济繁荣、城乡互赢、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健康文明、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兰州”。
实现未来五年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重托。我们必须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汇集才智,凝聚力量,共同为加快兰州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而奋斗!我们对建设一个民富市强的新兰州充满希望!我们对把兰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充满信心!
三、全面提升经济实力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中不断构筑起符合兰州实际、适应市场需求、充满竞争活力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逐步形成现代城市经济体系。
(一)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工业是兰州经济之本、财力之源、稳定之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更好地发挥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加快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不断做强龙头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建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积极
3(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依托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抓住西南、西北铁路大通道建设和青藏铁路通车的机遇,加快建设青藏物流园区和面向西部及中亚的物流基地,着力建设服务产业强市,构筑服务型经济结构,不断提升兰州的辐射力和竞争力。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打造具有现代化城市形象标志的中央商贸服务区、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及各类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以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与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城市社区和农村商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和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
坚持规划引导,放宽市场准入,加强政策扶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进各类市场上档次上水平,加速金融、土地、产权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设,努力以市场化增强服务业竞争能力,以国际化提升服务业等级,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水平,以法制化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建和城市带动的作用,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用工业理念指导农业,城镇理念建设农村,现代理念教育农民,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加速
5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体任务、构建“和谐兰州”所承担的责任,加强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从体制和政策上激活县域内部发展活力,推动以园区经济、小城镇建设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规划、政策导向和基础设施配置新机制,促使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努力提高农民素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学知识、学技术、学法律,培养造就有文化、有技能、懂法律、重道德、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劳务输出的长效机制,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和品牌化程度。创新扶贫思路,转变扶贫方式,整合扶贫资源,提高扶贫效果,全力推进扶贫开发,解决好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四)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坚持依据规划搞建设、立足民生搞建设、突出重点搞建设、围绕精品搞建设、注重特色搞建设、诚信务实搞建设的城市建设方针,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方位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和西北地域风情、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稳定、适宜创业居住、独具特色魅力的“山水城市”、“水车之都”和“丝路重镇”。
围绕兰州“得山独厚、得水独秀”的城市自然特征,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城市建设的基础作用和城市管
7能和产业优势,加快构建以兰州为中心的“四方六边”大兰州经济圈。坚持以改革和市场化的理念,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努力增加城市资产,改善城市形象。
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坚持规划在市、管理在区、重点在基层和社会化建设、市场化经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形成纵横协调、区块协作、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的大城管格局。积极探索以规划促管理、以建设促管理、以法规促管理、以经营促管理和以机制促管理的新路子,靠管理出形象、出品位、出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四、加快改革开放进程
改革决定命运,改革决定出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着力用改革的办法消除影响兰州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努力使关系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积极营造解放思想的氛围。深刻认识和把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长期性、艰巨性、时代性、紧迫性特征,不断消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旧思维、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旧办法的束缚,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切实从过时的条条框框中解放思想,开拓前进;坚持科学辩证地分析自身优劣,从我们所处的环境中解放思想,积极有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已有的经验教训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9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国有企业改革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正确划分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根据部分履行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建立健全政事职责分开、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运营、政府依法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机制。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口计划生育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切实保障全市城乡群众公平合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社会分配公平。
(五)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坚持扩大引资规模与提高引资质量并重,优化引资结构,创新引资方式,完善引资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坚持把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兰州出口加工区建设。坚持把引进外资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努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为加快发展增添活力。
1治市进程。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和改进司法援助,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提高法律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教育,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国家公务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注重司法队伍建设,规范司法行为,健全维护司法公正的工作机制,确保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法律保证。
(三)不断扩大党内民主。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着力从形式、内容、手段、机制上积极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通过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丰富党内民主形式,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扩大党内民主渠道,细化党内议事规则,健全党内决策机制,不断提高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努力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四)完善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围绕提高执政能力,不断改进治政理事的方式方法,继续办好“一把手”上电视节目,完善民主评议机关、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进群众“建言献策”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尊重和
3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氛围。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创业精神。坚持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创业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大力培育有利于创业实干的创业文化、创业精神,坚决破除一切阻碍创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障碍,支持和鼓励全体社会成员的创业行动,努力使人民群众的创业愿望得到尊重、创业活动得到支持、创业才能得到发挥、创业精神得到鼓励、创业成果得到承认,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和活力。
(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全市最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来抓,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广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主要内容的“五城联创”活动和“双拥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巩固和扩大军政军民团结,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创建形式,完善创建机制,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力争到2008年进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2011年或再长一段时间,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使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现代文明程度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立足区位优势,整合文化资源,挖掘发展潜力,打造特色文化,精心构建“兰州文化圈”,努力把兰州建成区域特色浓厚、时代特征鲜明、充满和谐与魅力的西部文化大都市和高品位、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化
5兰州”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正确把握全市城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关系,更加注重解决城乡差距特别是收入差距问题,保障城乡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得到公平对待、公正维护。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断完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实施好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积极适应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健全完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灾民救助、慈善自愿救助、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等制度,加速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好社会保障的调节稳定器作用。
(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认真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立足兰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各种中介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院地合作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加快知识产权产业化进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义务教育水平,7友好型”城市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和城市园林绿化力度,巩固提升南北两山绿化和退耕还林成果,管护好天然林和自然保护区。切实搞好以防治大气污染、黄河水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积极推行集中供热,继续加快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工程,推广洁净技术和清洁能源,改善大气质量,确保黄河兰州段水质和全市饮用水源环境安全,不断提升兰州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努力让广大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环保的家园。
(六)深入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立足兰州实际,深入扎实开展以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和谐领导班子为主要内容的“五创”活动。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关心干部职工身心健康,大力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不断探索和丰富各种和谐创建活动方式,建立全社会踊跃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全社会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不断取得“和谐兰州”建设的阶段性进展。
(七)建立健全和谐机制。坚持用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加快构建“和谐兰州”的机制框架,抓紧建立对建设“和谐兰州”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兰州实际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重大灾害应急机制、民主权利保障机制、法律维
9于学习的模范;坚持以民为上,牢记宗旨,服务群众,做勤政廉政的模范;坚持以实为本,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做求真务实的模范;坚持以德为基,端正品行,崇尚科学,做明荣知耻的模范;坚持以和为贵,顾全大局,和谐共事,做团结协作的模范。
(二)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关系兰州改革发展最为紧要、最为关键的问题来抓,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支甘当重任、善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切实端正用人导向,营造“靠个人实绩获得资格证、靠群众公认获得通行证、靠集体领导获取任命书”的用人氛围,努力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创业实干、群众满意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加大对扩大民主、改进考核、加强监督、干部教育培训和有效激励机制等重点难点问题的创新力度,不断探索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新路子。深化和落实“治庸”计划,大力倡导和践行无功就是过、平庸也是过、有为才有位的观念,加快建立与责任业绩紧密联系的激励有为、淘汰平庸的激励机制。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着力实施各类人才建设工程,努力为人才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营造优良环境,鼓励各类人才在兰州创业发展。
(三)积极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以扩大党内民主为基础,以推进党务公开为关键,以完善党委常委分工负责的领
1党建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机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形成统一的党建工作责任主体和运转协调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街道社区党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紧紧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社区,大力实施“民情流水线”工程,充分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的作用,推进共驻共建。机关、学校、科研院所党建要立足自身改革发展实际,不断改进和加强。
(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贯彻中央惩防体系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反腐倡廉任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切实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之中。在政治领域,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完善和落实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在经济领域,围绕建立健全正确利益导向机制这个核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制约和减少权力“寻租”机会;在文化领域,立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在社会领域,抓住充分依靠人民群众这个根本,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拓宽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渠道,3这次大会确定的宏伟蓝图,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体任务,为加快“和谐兰州”建设步伐,为把兰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名词解释
市委书记张晶川在中国共产党 牡丹江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名词解释
1、八大经济区:是我省实施的重点发展战略,包括: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
2、十大工程:是我省实施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程,包括: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
3、“三优”文明城:是我省实施的“十大工程”之一,“三优”即: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
4、十大产业:是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绿色食品产业、煤电石化产业、矿产经济产业、林产品加工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农业装备制造产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5、五项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6、城居保:是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简称,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结合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7、新农保: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简称,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8、东边道:北起黑龙江省牡丹江,途经吉林省图们、通化市,辽宁省丹东、庄河市、南至大连市,沿中俄、中朝边境的南北铁路通道。
9、十二条新规:是我市新出台的城市规划控制12条规定,包括:住宅建设标准、道路红线和建筑间距退让标准、居住区和公共建筑停车位设置、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滨水区域规划控制、建筑风貌特色管理、建筑体量和形式管理、商服设施规划控制、环卫设施规划管理、居住区配套用房建设标准、严格限制“风缝插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10、双增双减:是我市老城建设所遵循的重要原则,即:增公共空间、增绿地,减容积率、减高层。
11、一江一河三溪十五湖:“一江”指牡丹江;“一河”指北安河;“三溪”指金龙溪、银龙溪、青龙溪;“十五湖”指牛角湖、青年湖、三角湖、月牙湖、南湖和6号泡等组成的湖泡。
12、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
13、五个带动:是我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举措,包括中心城市带动、城关镇带动、森工农垦带动、产业镇带动和中心村带动。
14、三桥四路两贯通:“三桥”指西十一跨江桥、青梅大桥、东四跨江桥二期、“四路”指牡丹江至三道关、牡丹峰、桦林公路、西环路;“两贯通”指西十一条路贯通和西新安街贯通。
15、“三创”活动:围绕推动龙江大发展快发展,省委作出在全省党员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的决策部署。
第四篇: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终稿)
肩负新使命 开启新征程
为滦南实现科学发展赶超跨越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滦南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9月1日)
张国栋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滦南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们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滦南经济社会发展开创出崭新局面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回顾总结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科学谋划部署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滦南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少说多干、奋勇争先,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为滦南实现科学发展、赶超跨越而努力奋斗!下面,我代表十届县委向大会作报告。
一、过去五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工作的简要回顾和基本经验 过去五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县委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戮力同心、攻坚克难,迅速扭转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圆满完成了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发展局面,为滦南科学发展、赶超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7.9亿元,同比增长11.5%,比2005年增长9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1亿元,同比增长50.9%,比2005年增长167%;实现全部财政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0.5%,比2005年增长61.5%。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4亿元,实现全部财政收入8.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06.8%和40%。财政收入增速跃居全市第二位。一年多来,省市领导对滦南工作做出32次肯定性批示。
过去五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才能为滦南科学发展、赶超跨越提供不竭的活力之源。五年来,县委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保持了开拓创新的勇气和魄力。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们敏锐地抓住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唐山湾开发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滦南独特的区位、资源、文化优势,强力推进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科学发展意识、开放合作意识、创先争优意识明显增强,打开了滦南科学发展、赶2 超跨越的“总闸门”。在此基础上,县委确立了打造“激情滦南、实力滦南、文化滦南、生态滦南、和谐滦南”总体目标,提出了“融入曹妃甸、服务曹妃甸、打造大基地、建设新滦南”主体战略,明确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重点项目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三大攻坚”和城西工业区、嘴东经济开发区、大铁矿、北河新区“四大开发”工作重点。实践证明,这一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滦南实际、符合人民群众期盼,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力量,迅速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追求和行动纲领。
过去五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才能为滦南科学发展、赶超跨越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过去五年,滦南经受了诸多不利因素的严峻考验,经历了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2010年以来,我们更加坚定地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举全县之力推进“三大攻坚”、“四大开发”,滦南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千百十”工程,分七批集中开工209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545亿元。其中一产项目25个,计划总投资15亿元;二产项目67个,计划总投资220亿元;三产项目117个,计划总投资310亿元。谋划储备重点项目1154个,计划总投资4256亿元。列入省重点项目达到12个。城西工业区被批准为省级工业聚集区,中大街西延建成通车,另外3条园区道路正在加紧施工,去年以来已有 3 10个项目建成投产,20个项目正加快推进;嘴东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已完成吹沙造地16500亩,5条园区道路紧张施工,棚户区改造快速推进,唐山港五号、六号港池启动实施,“工业区、生活区、港区”建设框架初步形成;大铁矿开发正式启动,投资26亿元的大贾庄铁矿已开工建设,投资120亿元的马城铁矿基本完成地质勘察,年内即可开工;北河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北河大桥建成通车,成为滦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商住项目、文化旅游项目开工建设。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坚持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扩大经济总量,扎实推进“一产出特色、二产上规模、三产求突破、城建提品位”。奶牛、肉鸡、瘦肉型猪、果菜、水产五大龙型经济的优势更加突出;企创热处理装备制造、中红彩印包装、中红医疗级丁腈手套等项目建成投产,钒钛新能源电池、唐曹实业船舶修造、中通陶瓷、汇丰钢铁、二十二冶装备制造、阿波罗太阳能设备制造、泽澳纺纱等67个工业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毕氏光伏产业园、东风海上风电、生物质新能源、甲醇汽油、电动汽车等项目正在积极筹备,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起步;北河水城文化旅游观光产业带建设扎实推进,北河水城成功入选“唐山八景”,顺利拆除北河沿岸建筑,北河公园一期正式开园,真正实现了还河于民,一座“碧水环绕、绿树掩映、古韵新风、曲美人和”的生态水城正由规划变成现实。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牢固树立“视投资者为上帝、视4 引荐者为功臣、视发展环境为生命”的理念,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成功组织了一系列招商活动,中冶、河北矿业、中船重工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滦南。
过去五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持续推进城市建设,才能为滦南科学发展、赶超跨越提供强劲的战略支撑。城市化水平较低是滦南的短板,影响着滦南形象,制约着滦南发展。2010年以来,我们以打造“滨海水城、经济强城、文化名城、宜居靓城”为目标,坚持“规、拆、建、改、管”并重原则,持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城市改造建设攻坚。城市规划全面提升。强化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法律地位,高标准编制完成《县城2010-2020年总体规划》,形成了主城区、北河新区、城西工业区“三区互动”的城市总体框架,绘就了“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中等城市发展蓝图。城市扩容全面加速。坚持旧城征收搬迁不停步,一年多来组织开展四次征收搬迁攻坚行动,圆满完成5244户、104.3万平方米的征收搬迁和拆违任务,腾出建设用地4592.85亩,全部做到了“零上访、零事故、零冲突、零钉子户”,拓展了城市发展新空间;一年多来开工71个城建项目,特别是总面积43万平方米的回迁房建设快速推进,城市人口加速聚集;南大街拓宽、中大街拓宽、建设路南延、建设路中段改造、中大街西延、崇法大街等投入使用,新南环路、新西环路、新北环路、建设北路、兆才北街正在实施,城市道路框架初步构 5 成。城市经济日益繁荣。坚持把城市化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特别是三产服务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中红建材城、唐百和平购物广场、中红时代购物广场、庞大汽贸等项目正加紧施工;滦南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房价保持了平稳的水平,购销比较活跃。2010年滦南房地产业入库税收8683万元,同比增收7270万元;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入库税收10764万元,同比增收8619万元。城市形象明显改观。坚持以省级园林城、全省文明县城创建为抓手,完成临街建筑立面改造,完成所有机关单位和临街建筑夜景亮化改造,新增城区绿化面积42.5万平方米。依法取缔2800多辆非法营运三轮车,开通城市公交,规范交通秩序,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过去五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使滦南科学发展、赶超跨越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县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正确处理发展与惠民的关系,努力做到决策上符合群众利益、工作中维护群众利益、政绩上体现群众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群众愿望得到充分尊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开展“问计于民、造福百姓”民情民意大调查、群众满意度大调查、人民群众幸福感大调查,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准确把握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合理诉求。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提高。高标准编制新民居建设规划,6 创造性制定《滦南县新民居建设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办法,闯出了一条具有滦南特色的新民居建设路子。计划投资8.39亿元、总建筑面积35.8万平方米的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八和居”正全面建设。滦南被评为2010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拓展增收渠道,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18514元、7105元,同比分别增长12%、10.3%。扎实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清运处理,严格治理环境污染,城乡环境明显改观。群众利益得到有力维护。坚持把改善民生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一年多来开工建设总投资285亿元的84个民生项目,圆满完成201018件实事工程,今年的20件实事工程正扎实推进。城乡道路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城乡环境治理等民生工程顺利推进;不断扩大养老、医保、低保覆盖面,着力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积极开展扶危济困活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群众力量得到广泛凝聚。广泛宣传“三大攻坚、四大开发”丰硕成果,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以庆祝建国6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以全省文明县城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凝聚了人心,团结了群众;以阳光拆迁、和谐拆迁为题材的现代评 7 剧《三进门》轰动首都、唱响全省,充分展示了滦南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
过去五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为滦南科学发展、赶超跨越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不断涌现,滦南信访稳定形势一度异常严峻。2010年以来,我们坚持把和谐滦南建设作为重要任务,认真履行维稳第一责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创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信访形势明显好转。进一步完善县级领导大接访、民情信息员、群众评议信访、群众信访代理等工作制度,信访渠道更加畅通;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信访积案化解,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上访行为,信访秩序不断规范;创造性制定重大事项信访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大规模推进城市搬迁改造和项目建设的情况下,今年1-7月份全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4.8%,信访工作跨入省市先进行列。源头治理不断强化。建立县行政服务中心、群众信访联合受理服务中心,镇(街道)群众工作站,农村(社区、企业)群众工作室,形成了群众工作三级网络。健全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机制,深化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积极推进房屋征收、城乡低保、土地征用、产权交易、工程招投标等重大事项公开,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镇党委权力监控、村务管理“一卡通”等特色经验被省市推广。群众安8 全感显著提升。坚持依法从严管理社会,创造性编制《滦南县依法行政手册》,建立网络舆情管理处臵机制,建成覆盖城区的视频监控和电子警察系统、农村平安互助网络和城乡警务网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行动,扎实做好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滦南建设扎实推进。2010年一举摘掉群众安全感测评被省政法委警示的落后帽子。
过去五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大力弘扬少说多干、奋勇争先的优良作风,才能使滦南科学发展、赶超跨越无坚不摧、无往不胜。2010年以来,县委紧紧抓住影响发展大局的主要症结,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力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拒绝理由、完成任务深入人心,少说多干、奋勇争先蔚然成风。这是滦南最为深刻的变化,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创先争优的意识不断强化。积极开展“树正气、讲贡献、促攻坚”、“党徽在攻坚一线闪光”、“六比六看”等主题活动,全县各级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对照先进找差距、瞄准先进找位臵,忘我奉献、攻坚克难,涌现出了一大批少说多干、奋勇争先的先进典型。县委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县委充分发挥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用共同的事业凝聚力量、用民主集中制维护团结、用承诺践诺活动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做到了思想上一日无为、寝食难安,工作中雷厉风行、事争一流。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认真落实基层组 9 织建设责任制,放大李营典型效应,深入开展“争星升级创五好”等主题活动,积极探索与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设臵模式,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滦南基层组织建设先进经验在《新华网》宣传推广。一线攻坚的能力不断提升。全面践行“一线工作法”,让广大党员干部到攻坚一线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创造业绩;牢固树立“德才兼备、四化标准、注重实绩、五湖四海、群众公认、一线选人”的良好用人导向,增强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打造了一支雷厉风行、令行禁止、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2010年省委组织部干部选拔任用群众满意率测评由五档晋升到一档。科学考评机制不断完善。科学修订《滦南县促进科学发展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办法》,创造性制定《科学发展目标名录》,建立完善责权明确、奖罚分明的科学考评机制和严格问责机制,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制定《关于确保攻坚任务完成的纪律要求及责任追究办法》等13项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组织廉政教育,大力弘扬廉政文化,切实落实诺廉述廉考廉制度,加强工程招标、征地拆迁、产权交易等领域的专项治理,严禁借干部调整请客送礼、大吃大喝,深入开展“治庸10 治懒”、整治“铺张浪费”专项行动,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筑牢了反腐倡廉的坚强防线。
过去五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们开创了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崭新局面,积累了在异常复杂环境下加快发展的宝贵经验。这一切,是上级党委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县上下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结果,是历届县委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十届县委,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特别是攻坚一线的全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滦南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
今后五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是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开发建设、唐山湾开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滦南继往开来、大有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攻坚时期。
必须看到,滦南迎来了充满机遇的新阶段。中央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相继做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发展水利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战略决策;环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正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新的发展极,河北沿海发展即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随着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开发建 11 设、唐山湾开发建设,滦南作为全省沿海11县9区之一将被赋予部分省级审批权,实行单独考核,在优惠政策上予以重点倾斜;曹妃甸作为唐山“两极三带”的重要一极,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新时期。这为滦南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政策机遇,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必须看到,滦南站在了跨越发展的新起点。持续推进“三大攻坚、四大开发”,为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城西、嘴东两个开发区分别被批准为省级工业聚集区、省级经济开发区,享有土地配臵、财税支持、项目审批等优惠政策;大铁矿开发顺利实施,即将发挥出巨大的战略支撑作用;项目建设“千百十”工程快速推进,积蓄了强大发展后劲;大规模推进城市征收搬迁,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北河水城入选“唐山八景”,确立了“三产求突破”的新优势;一线攻坚培育了干部队伍少说多干、奋勇争先的良好作风。滦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后发优势初步显现,这是滦南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必须看到,滦南面临着严峻考验的新形势。当前,土地保障日益趋紧,环境约束不断加强,资金流动性逐步收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在迅速改变滦南面貌、取得喜人成就的同时,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12 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随着一年多来的大发展、快发展,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矛盾日益显现: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解放的程度、攻坚克难的能力与赶超跨越的新任务还不适应;综合经济实力、项目建设的规模质量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适应;统筹管理水平与城市建设的快速崛起还不适应;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多样化的群众诉求还不适应。这些新问题都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力加以解决。
新阶段、新起点、新形势,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更加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珍惜业已形成的良好局面,更加注重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就一定会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就一定会在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征程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激情滦南、实力滦南、文化滦南、生态滦南、和谐滦南”总体目标,强力实施“融入曹妃甸、服务曹妃甸、打造大基地、建设新滦南”主体战略,持续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三大攻坚”和城西工业区、嘴东经济开发区、大铁矿、北河新区“四大开发”,少说多干、奋勇争先,为滦南“十二五”末主要经济指标翻两番,实现科学发展、赶超跨越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我们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打造激情滦南。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于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伟大事业,少说多干、奋勇争先成为滦南干部群众的优良作风,滦南真正成为干事的热土、创业的乐园、投资的宝地。
——打造实力滦南。主要经济指标确保三年翻一番,力争五年翻两番。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完成800亿元,力争完成1000亿元;财政收入确保完成42亿元,力争完成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000万美元,出口创汇达到7.2亿美元;一、二、三产比例达到10:53:37,农业产业化率达到75%。北河水城初步建成,旧城改造全面完成,建成环渤海地区有实力、有魅力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打造文化滦南。北河水城文化旅游观光产业带基本形成,传统文化得到挖掘、保护和弘扬,初步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形成与经济实力、文化优势相称的文化软实力,使文化成为滦南的响亮名片。
——打造生态滦南。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9%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0.5%、14%、18.3%、1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9%;达到国家级卫生城、园林城的标准。——打造和谐滦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形成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在全面分析宏观形势、科学判断县情县力、准确把握发展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与“十二五”规划紧密衔接。实现“十二五”科学发展、赶超跨越,工作艰巨、任务繁重。今后五年,我们要突出抓好八项工作。
(一)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迅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经济建设是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物质基础。今后五年,我们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扩大经济总量为主线,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第一要务的思想,以“四大开发”为平台,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名助理、一套人马、一抓到底”,不断推进项目建设实现大突破。
围绕“一产出特色”谋划实施项目。坚持现代农业基本方向,按照“12356”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一产出特色:以打造环渤海、环京津有机食品供应基地为目标,着力建设城西、嘴东两个食品工业园,扎实推进姚王庄、县城、青坨营三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壮大奶牛、肉鸡、瘦肉型猪、果菜、水产五大龙型经济,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有机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特 15 色化、外向化。积极推进蒙牛、中红、雨润等重点龙头企业调整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引进新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力推进“一镇一品”,努力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真正叫响一批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建成颐神庄园、汪庄生态园、国营林场生态园、滦河古道生态观光养生园、胡家坡原生态旅游农庄等生态农业项目。五年内,力争打造出全省乃至全国驰名的农产品品牌,建成全国知名的食品加工强县、农业旅游大县和生态农业示范县。
围绕“二产上规模”谋划实施项目。坚持新型工业化基本方向,按照“12479”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二产上规模:以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扩大二产总量为主线,重点抓好城西工业区、嘴东经济开发区建设,谋划实施40个以上省级重点项目,着力打造装备制造、船舶修造、造纸包装、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园艺工具等七大产业链,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9个以上纳税超亿元的骨干企业,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城西工业区要不断加快优势产业聚集,迅速壮大园区规模,使之真正成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承载平台,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建成投产企业80个以上,年纳税10亿元以上。嘴东经济开发区要加大炯恒钒钛新能源、船舶制造、毕氏光伏产业园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筹备建16 设力度,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以上,建成投产企业60个以上,年纳税15亿元以上。大铁矿要着眼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统筹推进铁矿开发和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大贾庄铁矿力争两年内投产见效,马城铁矿确保年内如期开工,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以上,达产后年纳税15亿元以上。
围绕“三产求突破”谋划实施项目。充分发挥滦南独特的区位、交通、文化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文化产业、宾馆餐饮业“五大突破”。加快中红建材城、唐百和平购物广场、中红时代购物广场等商业项目建设进度,全面繁荣城区商业;以北河水城入选“唐山八景”为契机,积极谋划建设新的旅游景点,培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滨海旅游;着眼人口老龄化问题,大力发展“银发产业”,推进养老事业快速发展。五年内,力争把滦南打造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旅游胜地、休闲养老之都。
围绕“城建提品位”谋划实施项目。着眼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统筹推进旧城区改造和北河新区开发,继续谋划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商住开发项目、三产服务业项目,迅速提高城市品位,不断增强承载能力。五年内,全面完成城区危旧房改造,建成十大标志性建筑、打造十条特色街区、完善十大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实现城市的提质、扩容、升级。北河新区要积极推进市 17 政基础设施、环城水系、高档住宅、文化旅游等项目建设。五年内,把北河新区建设成为“碧水环绕、绿树掩映、古韵新风、曲美人和”的生态水城。
(二)着力推进城镇建设上水平、出品位,全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是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重要平台。今后五年,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城镇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规拆建改管”并重原则,强力实施八大工程,按照国家园林城、卫生城标准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全面加快“滨海水城、经济强城、文化名城、宜居靓城”建设进程。五年内,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和三年出品位的建设目标,实现6年任务5年完成。实施规划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努力推进城市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健全各种专业规划,全面完成各镇详细规划。实施旧城危改工程。持续推进城中村、居民区危旧房征收搬迁,全面完成改造任务,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施提质扩容工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内全面完成城区规划主干道路、配套管网建设任务,进一步扩大集中供气、供热、供水能力。有序推进县城周边村“一步进城”,鼓励农户单户进城,迅速完善进城农民各项保障政策,坚持产业兴城、园区富民,确保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有保障、能致富。五年内,城区人口力争达到20万,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20平方公里。实施安置保障工程。高质量抓好回迁房建设,保障搬迁群众及时回迁;18 加快推进高档住宅开发,五年内建成十个以上园林式高档住宅小区;积极完成每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不断改善中低收入群众的居住条件;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努力使房价稳定在合理水平。实施内涵提升工程。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快推进评剧大世界、滦河民俗文化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广场、金代风情街、元代风情街、夷齐岛等文化项目的筹划建设,全力打造北河水城文化旅游观光产业带。实施生态绿化工程。持续开展绿化攻坚行动,实施景观道路沿线、环城水系、绿地公园、县城出入口等重要节点的绿化提升工程,建设北河生态园林、新城生态林、县城东西两侧生态防护林和城南绿色生态长廊,扎实推进城区绿化,努力达到国家级园林城的标准。实施精品街区工程。持续推进城区亮化美化改造、既有建筑立面改造和现有商业区改造,打造“一街一品”、“一区一景”城市格局。融入现代、自然、文化元素,突出抓好建设路、兆才大街等主要街区改造,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实施精细管理工程。按照“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致”的要求,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打造数字化平台,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整合城管、公安、工商等管理资源,放大城市管理的综合效益,达到城市管理网络全覆盖;增强城市管理的预见性、前瞻性,超前预见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能。
(三)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内在要求。今后五年,我们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枢纽工程来抓,以走在全省前列的气魄和胆识,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努力建成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经济特色镇、环境精品镇。各镇都要建成一条以上商贸景观示范街、开发两个以上精品商住项目。强力推进新民居建设。圆满完成“八和居”建设,使之成为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全省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进一步完善各项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实行基础设施建设向中心村倾斜政策,增强中心村的聚集力。积极推进农村“两个联建”。按照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和新民居建设规划,按照城中村建立融合式党组织、整体进城进镇村建立社区式党组织、中心村和联建村建立区域式党组织的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两个联建”,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积极推进集体经济、社会管理、宅基地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质性联建,真正实现联心、联事、联发展。稳步推进农村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确权颁证工作;积极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认真实施村务公开,不断规范完善村务管理“一20 卡通”工作机制,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从源头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
(四)着力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根本动力。今后五年,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开放兴县”理念,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引进一切先进生产要素为我所用。全面打开解放思想这一对外开放的“总闸门”。以思想解放推进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从知足常乐的守成心态中解放出来,跳出滦南、走出自我,立足创大业、勇于干大事;要从怕担风险的思想包袱中解放出来,只要有利于滦南发展,就要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要从狭隘封闭的保守思维中解放出来,强化共赢意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善于有中做大、无中生有,不断开拓滦南发展的新空间。充分利用“四大开发”这一对外开放的“大平台”。充分发挥城西、嘴东两个工业区分别被批准为省级工业聚集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发挥嘴东土地资源优势,发挥丰富的铁矿资源优势,发挥北河新区的水城特色优势,加大推介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招商活动,加快“四大开发”进程。特别要把招商引资作为考核县招商局和城西、嘴东两个招商局的硬指标,注重实效、严格考核、明确奖惩。时刻维护发展环境这一对外开放的“生命线”。牢固树立“视发展环境为生命”的理念,严格落实行政审批服务承诺、首问负责、跟 21 踪问效、责任追究等制度,严肃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真正叫响“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品牌,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五)着力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最终目的。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加注重社会进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同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着力提高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认真落实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效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收入;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收入水平,力争五年内达到唐山市一类工资标准。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大力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落实好城镇和农村低保政策,完善失地、失海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完善适度普惠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加大对弱势群众的救助帮扶力度。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深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努力实现义务阶段教育均等化;完成新一中建设和职中扩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与统筹城乡发展紧密衔接,搞好新民居教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22 实施教育品牌战略,推进县一中、英才学校争创全省乃至全国名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的有机结合。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以新县医院投入使用为带动,进一步加强镇医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高水平医疗服务机构,促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持续开展“健康滦南、幸福人民”行动,不断强化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改革公立医院管理运行监管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持续增加基层医疗设施投入。积极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创新服务体制,扩展服务领域,稳定低生育水平,巩固全省计生先进县地位;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两非”行为,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主的出生缺陷干预,提高人口素质;严格落实计生扶持奖励政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持续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坚持每年为群众办20件实事好事,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六)着力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重要内涵。今后五年,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 23 源,全面加快文化名城、文化滦南建设进程,努力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建成评剧大世界、滦河民俗文化园、体育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惠民广场、悦民广场、健民广场、尚民广场等项目,持续谋划建设一批新的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努力实现文化设施全覆盖。大力推进文化精品创作。总结《三进门》创作演出的成功经验,围绕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等艺术形式创作传世的精品力作,积极参加中国评剧艺术节、河北省戏剧节等重大文艺赛事及电视专题栏目,进一步提升滦南文化美誉度。着力培养文化专门人才。持续开展“三枝花”艺术进校园活动,抓好特色文化普及;扶持一批“三枝花”专业演出团体,不断壮大专业演出队伍;努力培育“三枝花”演出及书法、美术、文学创作等方面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名家和骨干,引领优势文化走出滦南、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内容,以北河水城文化旅游观光产业带建设为龙头,谋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建成蓝色港湾、书画家村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创办嘴东开海节、北方泼水节等特色民俗艺术节,培育传媒、演艺、会展等各种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贡献率。努力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着眼抓普及、促提高、出精品、树品牌,持续组织开展群众合唱节、秧歌展演、评剧票友大赛、书画摄影展等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鼓励支持发展民24 间文艺团体,开展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程;积极推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机关文化发展,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全省文明县城创建为载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导“少说多干、奋勇争先、务实创新、开放超越”的新时期滦南精神,凝聚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强大精神动力。力争明年建成全省文明县城,“十二五”末达到全国文明县城的标准。
(七)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重要内容。今后五年,我们必须以达到国家级园林城的标准为目标,强化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形成节能减排的社会共识。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循环利用,加强农村沼气池建设,落实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长效机制,全面改善城乡环境。严格项目准入标准。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低 25 污染、低耗能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从源头上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落户滦南。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认真落实省“双三十”节能减排要求,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力推动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废弃物排放持续下降。以万浦热电、荣程钢铁、东方焦化、耀东水泥等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对标,必须高标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建成环县城生态带、环村庄生态带、沿滦河生态带、沿海防护林带,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认真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超前谋划水利项目,搞好北河、青龙河、滦柏干渠、孟新干渠、双龙河等水系治理,建成县城双环水系,实现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有机统一。
(八)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努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和谐稳定是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重要保障。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维护稳定这一政治责任,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积极应对大发展、快发展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牢固树立和谐稳定源于依法从严管理的执法理念。坚持依法从严管理社会,认真落实《依法行政手册》,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加大对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复杂场所的监管力度,依法规范信访秩序,严厉打击26 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各种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始终对刑事犯罪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努力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惩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确保不发生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强化网络舆情监管,把握社会舆论主动权,防止网络炒作引发事端。建立健全社会管理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信访稳定“一岗双责”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不断健全领导接访、民情信息员、信访代理、群众评议信访等工作机制,切实落实重大事项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制度,规范县行政服务中心、群众信访联合受理服务中心、群众工作站(室)运行管理,不断推进社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为滦南科学发展、赶超跨越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实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关键在广大党员干部。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滦南科学发展、赶超跨越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激发干事创业的火热激情。推进科学发展、赶超跨越,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切实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把思想和意志统一到县委决 27 策部署上来;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认真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大规模开展干部培训,努力掌握推进科学发展的有效方法,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必须牢固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不断强化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肩负历史责任,永葆火热激情。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树立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继续坚持“德才兼备、四化标准、注重实绩、五湖四海、群众公认、一线选人”的良好用人导向,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全力推行“一线工作法”,让广大党员干部到攻坚一线、到关键岗位砥砺品格、锤炼作风、增长才干;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创新,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让更多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党政一把手,大力提升统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保稳定的整体能力。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加快发展的组织基础。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创新,认真探索在项目建设一线建立党组织的创新模式,积极启动“一步进城”、“中心镇集聚”、“中心村联建”的农村党组织联建工作,努力实现基层组织建设全覆盖。全面落实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深入开展争创先进基层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进一步发挥李营村效应,大28 力抓好后进村转变,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认真依法组织好农村两委换届选举,选准配强农村干部班子。紧紧围绕滦南科学发展、赶超跨越大局,不断推进作风转变,提高机关党建水平。扎实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发展工作,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强化民主政治建设,最大程度地凝聚发展合力。发挥好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履行职责,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武装工作、统战工作和老干部工作。充分保障基层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深入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良好环境;继续坚持民情民意大调查、群众满意度大调查等工作机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最大程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常委会、全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决策前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决策后要步调一致、雷厉风行、坚决落实。
强化党的作风建设,锤炼无坚不摧的执行力。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党徽在攻坚一线闪光”等主题实践活动,继续倡导“白加黑、五加二”的奉献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在全县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喊空洞口号,29 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努力创造出群众满意的工作业绩;不断强化赶超意识,敢于瞄准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先进地区,明确赶超目标,加快赶超步伐;继续大力弘扬少说多干、奋勇争先的优良作风,接受任务不讲条件,完成任务拒绝理由;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分包项目、分包镇村、分包企业工作机制,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强化考评督导机制建设,不断增强履职尽责意识。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赶超跨越要求的考核目标,进一步健全完善目标承诺、跟踪督导、专项述职、考核评议、激励约束等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责权明确、奖罚分明的科学考评办法,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坚持党员干部承担目标任务点评问责机制,实施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点评、半年初评、全年总评,跟踪问效,真督实查,奖罚分明,激发各级党员干部科学发展的责任意识、赶超跨越的紧迫意识。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村务管理“一卡通”,构建具有滦南特色的党风廉政建设新格局。加强《廉政准则》的学习,弘扬廉政文化,落实述职述廉、廉政谈话、报告重大事项、离任责任审计制度,强化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权力监控,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筑牢反腐倡廉坚强防线,维护风清30 气正的良好政治局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政治上清醒坚定、在重大问题上旗臶鲜明、在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在利益面前经得起诱惑,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廉政勤政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同志们,未来五年,滦南的前景无限光明,我们的使命无比神圣。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大力弘扬少说多干、奋勇争先的优良作风,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为滦南实现科学发展、赶超跨越而努力奋斗!
主题词:中共滦南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印发通知 中共滦南县委办公室
2011年9月5日印
(共印180份)
第五篇:33、江苏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
江苏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2006年11月8日)
李源潮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江苏发展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小康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大会,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为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江苏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在富民强省、“两个率先”新征程上阔步前进的五年
省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江苏发展史上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时期。我们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的目标,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和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胜利完成了省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确定的任务,使过去的五年成为在保持工作连续性基础上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的五年,成为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道路上积极探索的五年,成为在富民强省、“两个率先”新征程上阔步前进的五年。
经过五年的奋斗,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保持高位增长,今年可望突破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有望超过3300美元,财政总收入五年增长2倍。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明显增强,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五年增长4倍,电子信息产业上升为制造业第一大产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从9家发展到50家。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电力装机容量新增1.5倍,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经过五年的奋斗,江苏富民进程明显加快,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1倍,由全国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全国各省区中保持最小。居民储蓄存款超过1.2万亿元,增长1.5倍。500万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成效显著,新增外出务工人数超过3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四年下降,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较早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去年苏州、无锡两市和昆山等六个县级市已率先达到省定全面小康建设指标。
经过五年的奋斗,江苏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提升到新水平。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成效,总资产增加4600亿元;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注册资本突破万亿元,增长5倍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民营企业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003年以来一直居全国首位,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以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农民负担大幅下降。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好转。开放型经济增势强劲,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外经工作领先全国,各类开发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创新功能增强,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突出亮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经过五年的奋斗,江苏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区域共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快速推进,全省城市化率从42.6%提高到去年的50.5%,城市形象全面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功能增强。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国百强县前十强中江苏占有7席,农村五件实事惠及千家万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三大区域呈现竞相发展的新格局,苏南继续发挥先导拉动作用,苏中苏北相继步入工业化加速期,多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已超过苏南,出现了多年期盼的共同发展好势头。
经过五年的奋斗,江苏社会日趋和谐稳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色逐步凸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大和政协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壮大。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成绩。法治江苏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提高到新水平。平安江苏建设成效显著,公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位居全国第一,江苏成为广泛认可的全国最安全地区之一。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有效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富有成效,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科教实力位于全国前列,教育投资增长1倍以上,研发投入增长2.3倍,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职校生数保持全国领先。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计划生育、残疾人和老龄等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成功承办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绿色江苏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卫生城市数量分别占到全国的2/
3、1/3和1/4,均排全国首位。
经过五年的奋斗,江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效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展现出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的工作不断深入,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展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创造的经验和推出的典型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得到中央肯定。“强基工程”扎实推进,“万人评议”有力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各级干部抓发展、谋民利的积极性持续高涨,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氛围更加浓厚。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果,源头防治腐败工作全面加强,坚决惩治了一批腐败分子,据中纪委抽样调查,我省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满意率提高了18.2个百分点。
回首过去五年的历程,成绩来之不易,探索充满艰辛。我们之所以能在经历宏观环境新变化、经受复杂局面新考验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绩,主要归功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7400万人民的团结奋斗,归功于历届省委打下的良好基础、老同志的关心帮助和全社会的支持配合。在此,我代表中共江苏省委,向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苏部队,向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区市驻苏单位,向长期关心支持江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海内外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五年来,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主要是:
(一)必须坚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我们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不断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根据中央领导对江苏发展的明确要求,确立“两个率先”的目标定位,组织制定了省级全面小康综合指标体系,引导各地努力建设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我们提出要坚定地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江苏具体化。我们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为首要任务,以“五个统筹”为基本要求,先后推出实施新一轮沿江、沿东陇海线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实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和加快苏北振兴等重大举措,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绿色江苏等作出规划部署,努力增创江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优势。实践告诉我们,“两个率先”是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现阶段江苏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实践。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两个率先”目标不动摇,使之成为全省人民矢志不移的共同理想,形成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二)必须坚持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为动力。我们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始终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促进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的创新。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江苏精神,大力推动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引导全省学习兄弟省市发展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经验,使艰苦创业、大胆创新、争先创优在全省逐步蔚成风气。我们自觉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遇,以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以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切合江苏实际的国有企业、社会事业改革思路,坚定地推进经济国际化和教育、人才国际化,为江苏发展增添内外新动力。实践告诉我们,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只有依据新的实践在理念上与时俱进,才能以思想的领先保证发展的率先,使江苏的“两个率先”获得持久动力。
(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第一导向。我们把富民作为全面小康的核心要求,放在发展全局的优先位臵,坚持不懈地推动民众自主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就业渠道,强化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使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实践告诉我们,富民是执政之要,也是强省之基。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的统一,把富民作为各级干部最重要的工作和最过硬的政绩,让全省人民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四)必须坚持兼顾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认真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提出利益关系“五个兼顾”的原则,主动采取措施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矛盾,高度重视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我们坚持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在全国率先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切实强化信访工作,努力化解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实践告诉我们,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的利益矛盾,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我们始终注意把中央精神和江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尊重基层的创造,依靠群众的实践,努力使各项工作富于创造性,(下转A2版)(上接A1版)上合中央要求,下合省情民意,保证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江苏落到实处。实行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导向,对三大区域实现全面小康确定不同的时序进度。抓住苏中苏北工业化相对滞后这个症结,从调整生产力布局入手,推进沿江、沿东陇海线、沿海产业带建设,促进苏中崛起,加快苏北振兴。注重运用各地的新鲜经验和先进典型推动全局工作,在全面小康和新农村建设上,总结推广昆山经验、华西经验;在科技创新创业上,总结推广无锡尚德、南瑞继保等典型经验;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上,树立了张云泉、吴仁宝、邓建军、李元龙等先进典型。实践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力量在群众,落实决策重分类指导,推动工作用典型引路,这是我们在领导工作中必须把握的重要方法。
(六)必须坚持以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我们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注重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工作的领导,增强省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省委作决策、人大作决议、党政一起抓落实,人民政协出主意,重要决策出台前都主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进行政治协商,充分听取老同志、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意见,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进一步形成了全省上下政通人和的好局面。我们积极创新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载体和方法,促进“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利益、发展出成果”。树立“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正确用人导向,在全国较早进行公推公选、任前公示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着力形成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要求,开展大规模的干部培训。坚持教育在先、约束在先、监督在先,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狠抓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践告诉我们,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必须以创新精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生机和活力,为“两个率先”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五年来的成就,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五年来的实践,为继续前进积累了精神财富。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一些深层次的改革尚未突破,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问题相当尖锐,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任务仍很艰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一部分城乡居民的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机制建设还显滞后,群众对解决实际困难的呼声仍然迫切。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都存在薄弱环节,群众对干部作风和机关效率还不够满意,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向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今后五年,是江苏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的重要时期,江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省正处在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主要是,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环境资源与发展的矛盾将更显突出并更受关切,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清洁增长、节约增长、高效增长的要求更为紧迫;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触及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多,体制机制创新的任务艰巨;江苏经济国际化格局基本形成,主要产业融入全球生产链,对防范经济风险、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社会生产能力已可满足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民生问题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与可能都进一步增加;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给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带来新的课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对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包括政治诉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新趋势新特征新要求,使江苏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难得的机遇。总体上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转移向中高端环节推进,有利于江苏更好地承接国际先进产业,促进本土产业升级。国内城市化加速、新农村建设推进和消费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巨大需求,将使工业化、市场化基础较好的江苏从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将使江苏获得新的增长空间和竞争优势。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向自主创新转变,将有利于江苏更好地发挥科教人才优势,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将使蕴藏于江苏民众中的创业创新能量得到进一步释放。
根据现代化进程一般规律,随着我省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矛盾、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都有可能出现逐步趋向协调的积极变化。只要我们正确把握规律,应时顺势而为,积极应对挑战,有效化解风险,就完全有可能促进这种历史性的转变早日到来,使经济社会加快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
我们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对世界经济波动未雨绸缪,对国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为江苏发展寻求新动力,增创新优势,拓展新空间。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在更高起点上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
今后五年全省总的奋斗目标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
——全省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按照预定的时序进度,到2010年左右以省为单位实现江苏全面小康建设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基本达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一个惠及”的要求。苏南要率先实现县县全面达小康,提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地方,要继续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切实提高全面小康水平,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苏中要实现总体全面达小康,力争大部分县(市)全面达小康。苏北要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确保达到时序进度,有条件的县(市)努力全面达小康。
——建设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江苏。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经济增长方式有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经济发达程度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更具活力,政务环境更加优化,对外开放进入更高层次,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加快富民迈出新步伐,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富足程度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平安和谐进入新境界,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位于全国领先行列。创新创业呈现新活力,科教人才优势有效发挥,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型省份建设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文化建设实现新提升,先进思想文化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文化综合实力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城乡、区域发展逐步趋于协调,中心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继续较快上升,生态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环境优美宜于人居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总之,我们要建设的新江苏,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充满活力、和谐安宁的新江苏,是全省人民能感到幸福、引以自豪和令人向往的新江苏!
“两个率先”是过程统一而又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首先把全面小康这一步走稳走实,才能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可靠基础。无论是已经达到还是正在争取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地方,都要按照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要求,努力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就是要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不能以市域总体达标代替县县全部达标;多数城乡家庭达到全面小康的收入和生活标准,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多数老百姓认可全面小康的实际成果,不能以统计数据代替直观感受,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苏州、无锡等发展较快的地方,要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不失时机地攀登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高峰,继续当好全省“两个率先”的先行军。
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江苏全面小康25条综合指标体系为工作导向和考核标准,深入学习昆山经验,促进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任务具体化、责任化,逐项狠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使我们的工作成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人民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三、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要立足科学发展,好中求快,优中求进,推动经济走上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轨道。
(一)坚持把富民作为优先发展目标,加快提高江苏人民生活水平。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反映了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必须继续把加快富民作为江苏发展的突出任务,全力落实富民举措,使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称。
创业是财富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安民之要。要继续把支持创业作为致富百姓的首要途径,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增加群众的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把实现相对充分就业作为最重要社会目标,广开就业门路,落实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强化就业服务,引导多渠道自主就业和多形式灵活就业,使群众从就业中获得稳定收益;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经济增长提高保障水平。积极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逐步提高劳动分配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健全职工工资收入正常稳定增长的机制。实行积极的消费政策,全面改善城乡居民衣食住行用条件,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小康生活。
(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江苏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型工业化是江苏科学发展的第一方略。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速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优先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计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做精优势产业,超前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建筑业发展水平。依托重点产业带和各级各类开发园区,着眼于延伸主导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形成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大集团,基本实现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服务业总量翻番。建设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重点在沿江沿海沿路建设一批大型公共物流基地,形成与现代制造业基地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高地。把软件业作为发展新兴服务业的重中之重,主攻商务和软件外包,以南京为龙头建设软件名城名园名企。积极建设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
按照优化布局、配套成网、提升功能、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现代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继续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机场、港口、航道、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大型环保设施等方面,新建一批重点工程项目。
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节能、节地为重点,突出抓好生产和建设环节的节约,优先发展节约型产业和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继续以集中布局促进集约和节约发展,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与城乡建设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的硬指标。
(三)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在建设安排、分配政策、财政支出上向“三农”倾斜,切实做到“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
坚持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抓起,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大力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和信息服务,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力争今后五年全省高效农业种养面积翻一番。继续实施500万农民大转移工程,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培养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增强农民生产就业创业致富能力,造就新型农民。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工程,搞好村庄建设改造“千村示范”,形成合理的镇村布局和村庄形态。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确保五年内把县乡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居住点。实施农村“三清”工程,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农村文体工程,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工程,构筑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四道保障线。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使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跟上全省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步伐。
新农村建设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化解乡村债务,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加大对“三农”信贷支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从实际出发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支撑。要全面提升经济发达县水平,重点扶持苏北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苏中、苏南欠发达县(市)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尤其是民营工业,形成以资源、市场为依托的特色产业群。加快县城建设,有条件的向中等城市发展。实行“扩权强县”政策,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四)落实科教优先方针,全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江苏发展的主要战略支撑,加快实现“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
加快建立以应用为重点、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集中力量在重点应用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重点向企业倾斜。依托开放和科教优势,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现阶段自主创新的主渠道,利用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进行集成创新。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以应用为主的科研导向,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技术引进和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研发合作。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苏南城市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把推动科技创业作为主要着力点。加快形成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构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各类资本融合,促进科学家与企业家结合。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大力发展和引进各类创投基金,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运用,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高质量高水平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渠道教育投入机制,严格控制并逐步化解教育债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区域教育、城乡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教学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与布局,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特别是科技企业家。
(五)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带动力量。要立足省情实际,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走具有江苏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坚持以大城市发展为主导,促进大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发展的集约水平。以要素集聚和功能互补为导向,以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信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对接为抓手,积极推进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继续支持省会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南京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优化发展沿江城市群,加快培育沿东陇海线、沿海城市带和淮安等苏北腹地中心城市。创新城市化发展体制机制,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市。坚持规划先行,引入先进的规划理念,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注重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衔接,以城市为核心统筹规划市域、县域发展。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特色产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品位,彰显城市个性特色。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做环境后出让,提高经营城市水平。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城市管理现代化。
(六)深入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体制保障。体制障碍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创新和完善改革举措,全面提高江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深化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促进国资、民资、外资共同发展。把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本土民营企业作为关键环节,全面落实支持政策,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优进劣退,引导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质企业集聚。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增量改制,推行股权多元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推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者。
坚持“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思路,加大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力度。重点在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上取得更大突破,凡是适宜市场化运营、社会化投资、产业化发展的,都要加快放开搞活。深化事业单位用人、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深化投资、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人才和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全国性、区域性新型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加强市场监管,稳定物价水平,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广政府投资公示制和项目代建制。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为基本方向,完善财税分配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审计监督。努力改善金融环境,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机构,做强搞活江苏金融业。
(七)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保持对外开放的领先优势,对江苏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要坚持经济国际化方向不动摇,深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外贸企业转型。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建立国际服务外包基地,拓展海外工程承包和成套设备出口,促进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与货物贸易互动发展。提高一般贸易发展水平,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出口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品牌。积极扩大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和省内短缺能源资源。建立开放型经济安全预警机制,增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能力。
利用外资要实行量质并举、重在质量的方针,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环节延伸。重点引进龙头型项目和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营销中心。结合产业升级和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需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农业、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和苏中苏北。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智力,促进外资企业产业配套、技术研发、管理人才的本土化。
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开发园区建设水平,整合开发园区资源,统筹规划开发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中心城市的重点开发园区要建设成为先进产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和现代化的新城区。苏州工业园区要建成全国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园区之一。
不失时机地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政策支持和政府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在国外目标市场建立投资集聚区,带动优势产业和产品输出。鼓励企业到国外合作开发利用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国际资源供给渠道。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上市融资。
(八)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正处于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阶段。必须因势利导,促进苏南加速提升、苏中加速崛起、苏北加速振兴。
把推动产业转移作为重大战略举措,在支持各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同时,完善和落实鼓励苏南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的政策。重点支持、大力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区,实现园区对接、产业联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务必使产业转移的过程成为改造提升、优化布局、淘汰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坚决防止污染项目“搬家”。
统筹沿江、沿海、沿线生产力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四沿”产业集聚带。沿沪宁线要建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域。纵深推进沿江开发,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基础原材料产业和港口物流业,积极促进扬州与南京、镇江,泰州与无锡、常州,南通与苏州的两岸联动开发,构建宁镇扬等经济板块和泰州医药等特色产业基地,同步实现建设产业集聚带、滨江城市带、生态风光带三大目标。沿东陇海线要依托连云港港口和徐州交通枢纽的优势,加快建成新兴的制造业密集带和苏北振兴的先导拉动区。把沿海开发放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臵,按照“依港兴工、以工兴市、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科学规划,基础先行,发展海洋经济,重点加快连云港、盐城、南通沿海深水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逐步建成新兴基础产业基地、新型能源基地、良好生态功能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导向,支持苏南提高竞争力,促进苏中实现崛起,助推苏北振兴进入“快车道”。苏南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水平,全面开展生态重建。苏中要抓住沿江开发和苏通大桥等过江通道建设的机遇,迅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水平,加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苏北要牢牢抓住加速工业化这个核心,增强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发展。创新帮扶机制,继续在“四项转移”、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干部交流等方面加大扶持苏北力度,重点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
四、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认真贯彻中央部署,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实行“统筹发展、兼顾利益、重在建设”的方针,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努力实现与“两个率先”相适应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一)统筹兼顾各方利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加快建立以“五个兼顾”为重点的利益协调机制,兼顾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群体与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和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群体的利益。加快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依法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完善随经济发展相应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应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的机制,保证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与社会平均收入增长幅度同步。
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要合理调节利益分配,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得到保障,被拆迁居民的住房得到改善,分流安臵职工的利益得到补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得到维护。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冷暖安危,相关公共政策要向困难群众倾斜。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司法救助工作,确保江苏每个城乡居民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确保每个困难家庭的子女都有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确保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确保每个困难家庭的患病者得到基本医疗救助,确保诉讼困难的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繁荣发展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文化、群众体育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培养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企业工会要切实维护职工的利益。广泛开展基层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和重大事项决定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扩大基层民主,提高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质量,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和企事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深入实施《法治江苏建设纲要》,加快建设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法治江苏。加强地方立法,重点加快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严管执法队伍,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全省人民的法律素质。扎实开展“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创建活动。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制衡机制,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一步提高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检察机关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对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有效发挥他们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化江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江苏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全面提升先进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把江苏建成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强省。
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着力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道德规范和社会氛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真落实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任务。坚持用“两个率先”共同理想凝心聚力,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继承和发扬江苏人民的传统美德,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加强全社会的思想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沟通疏导和释疑解惑工作,在与群众的互动中形成共识、化解矛盾。(下转A4版)
(上接A2版)有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江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强和改进对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开展建设性的舆论监督,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三创”精神是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的鲜明特质,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江苏的具体体现。要继续大力弘扬“三创”精神,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进一步增添全省上下励精图治创事业的勇气、开拓创新闯新路的锐气、敢于超越争一流的志气,把江苏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江苏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文化生产为中心,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做大做强重点文化企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名人,打造江苏优势文化品牌。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实施先进文化建设工程,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加大文化立法和执法力度,规范文化市场管理。要以更坚决的措施,强化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名城、名镇的保护。
(四)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在建设“诚信江苏”上迈出更大步伐。诚信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要把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开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
建设诚信江苏,要从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入手,加强教育与制度规范并重,积极开展诚信观念的宣传教育,抓紧制定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的地方信用管理法规,大力建设信用文化,营造讲信用、守承诺的浓厚社会氛围。加快构建征信服务体系和信用监督体系,发展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建立信用档案和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形成守信受益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推进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信用建设,首先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强化政府对社会诚信管理的责任,切实兑现政府对群众的承诺,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企业自律机制,自觉抵制欺诈造假行为;引导广大公民“以信为本”,公务员要带头诚实守信,使诚信江苏成为人们公认的品牌。
(五)提高平安创建水平,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平安江苏”。平安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没有平安就没有和谐。必须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重要位臵,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平安江苏建设,使江苏持续成为全国最安全地区之一。
狠抓平安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大调解”机制,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完善“大防控”机制,健全人防、技防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深入开展反邪教斗争,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夯实社会稳定的根基。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推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积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加强和改进社会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监管,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预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健全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增强全社会防范风险、抗御危机的能力。
坚持党管武装的根本原则,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提高民兵预备役建设水平,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双带双扶”活动,积极支持解放军和武警驻苏部队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六)有效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修复,建设生态良好的“绿色江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决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建设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的绿色江苏。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从源头上控减污染、保护环境。将环境容量作为产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和环保标准。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抓紧整治重点污染产业、区域、流域,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下决心淘汰布局分散、污染严重的“小化工”。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加强备用水源地建设和重点污染水体治理。创新环境保护机制,完善环境价格体系,形成“排污者付费、治理者赚钱”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环境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进一步放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加大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尽快建立环境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确保江苏不发生重大污染事故。
开展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严格保护自然环境和稀缺资源,依法禁止开山采石,加强湿地保护和河湖管理,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产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构筑吸收污染、净化环境、抗御自然灾害的绿色生态屏障。广泛开展良好生态区域创建活动,对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受到破坏的地区,积极修复环境,重建良好生态。
五、全面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党的领导是关键。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努力把江苏党组织建设成为“两个率先”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坚持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先进性的根本经验。要始终把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放在突出位臵,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与时俱进,按照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意愿不断推进新的思想解放,冲破一切制约发展的思想束缚,革除一切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推进“两个率先”的实际能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章,切实增强党章意识,自觉实践党的先进性基本要求,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两个率先”实践。
(二)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将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执政能力上,着重提高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
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群众公认选干部,为“两个率先”配班子,注重选好配强各级党政正职,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工作。
深入扎实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推动各级干部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造就一支“三宽”干部队伍。全面实施“百千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把参加学习培训和掌握必备知识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领导干部要带头勤奋学习。
坚定不移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扩大用人民主为核心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和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做法,落实党员和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加快形成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职务任期、辞职等制度,加大调整不称职干部的力度,真正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认真实施《公务员法》,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积极推进干部交流,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接受锻炼和考验。
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注重培育壮大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团结在党的周围。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服务、使用与激励、流动与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三)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适应基层党的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创新基层党组织设臵、工作方式和活动内容,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推动基层党组织结合不同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先进性建设。农村党组织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发展富民本领、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上,街道社区党组织要把着力点放在建设和谐社区、服务社区居民上,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把着力点放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贯彻执行上,新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影响力、促进劳动关系和社会关系和谐上,机关党组织要把着力点放在推动机关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效能上,学校党组织要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科研院所党组织要把着力点放在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上。
广大基层干部处在一线,矛盾多,压力大,对他们要切实关心、真情爱护、严格教育、有效激励,引导好、保护好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热情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健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选配、培训和管理机制,大力选拔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深入开展“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重视做好在生产工作一线、高知识群体、青年和大学生以及新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坚持不懈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作风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在群众对少数部门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差很有意见,对少数干部奢侈浪费甚至腐败堕落深恶痛绝,实现党风政风根本好转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要大力加强各级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尤其要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作风提出严格要求,努力培育与党的优良传统相承接、与“两个率先”生动实践相符合的好作风。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愿望与要求,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大兴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之风,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多干群众急需和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和利长远的事,坚决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与民争利的现象,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贪图享乐的习气。持之以恒地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落实首问责任、服务承诺、责任追究等制度,不断提高“三服务”的水平。
反腐倡廉事关人心向背。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坚持从严治党,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告诫、认真处理。重视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带头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带头廉洁自律,带头严守纪律,带头接受监督,带头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加大治本力度,重点围绕管好人、管好权、管好钱,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健全和落实巡视工作、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谈话诫勉等制度,特别要加大社会和群众公开监督的力度,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减少腐败发生。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坚决查处一个,不论涉及到什么人,都不让其逃脱法网。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办案,形成反腐败的强大合力,努力使江苏党风廉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五)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着力形成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研究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党保持先进性的关键所在。要认真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结合新的实际积极创新加强先进性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尤其要推进党内制度创新,着力健全扩大党内民主、党员教育管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制度,核心是完善民主集中制。要积极推进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充分发挥党委全委会的作用。适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新情况,按照实行常委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体制的新要求,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积极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不同意见畅所欲言、平等讨论的环境,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要自觉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同志们,进入新世纪,我们用五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了江苏面貌的又一个巨大变化,江苏的“两个率先”已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邓小平同志23年前苏州之行阐发的小康社会美好构想,党的十六大为全国人民勾画的全面小康宏伟蓝图,江泽民、胡锦涛前后两任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殷切期望,不远的将来就要在我们手中化为江苏大地上的现实。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肩负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倍加珍惜历史提供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倍加珍惜对“两个率先”形成的社会共识,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向着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