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里旋转实验报告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心理系
《认知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表象心里旋转
实验时间:2012年12月6日
姓名
班级:
学号:
表象的心理旋转
摘要:该试验采用了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10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心里旋转是存在的,支持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的研究结果。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关键词:心里旋转、表象、正像、镜像 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里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不管是正常的正像还是镜像,判定所需要的时间较少,而当样本做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度时,反应时间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加,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度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
本实验旨在验证Cooper & Shepard的实验。实验程序
2.1、实验目的:1.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2.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3.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2.2、仪器和材料: 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度、60度、120度、180度、240度、300度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方向的R。2.3、方法:
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 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双击“电脑实验”,打开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右边呈现实验说明。单
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是:这是一个表象心理旋转的实验。下面屏幕要呈现的是一系列不同角度的字母正R和反R(镜像),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对呈现的R做出反应。如果认为是正R按“+”号键,认为是反R则按“-”号键,反应越快越好。当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请你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3.正式实验开始后屏幕随机呈现不同角度的正向和反向R,被试对呈现的R做出正
向还是反向的判断。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三、结果
1.计算被试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百分比。
平均反应时
正向R 反向R 0度 563.7 665.8
60度 646.5 824.1
120度 809.3 876.4
180度 1021.8 1120.0
240度 736.8 969.4
300度 629.0 764.7 注:单位毫秒
平均正确百分比
正向R 反向R 0度 98.3 100
60度 98.3 96.6
120度 86.5 88.2
180度 73.1 88.3
240度 91.5 91.6
300度 100 94.9
注:以上均为正确率
2.分别以R的旋转角度为横轴,反应时为纵轴,画出正R和反R的角度与反应时
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做出解释。
如下图1:蓝线为正向R的平均正确百分比,粉线为反向R的平均正确百分比。由图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向R还是反向R,当R的旋转角度达到180度时,他的正确百分比最低。
下图2:蓝线为正向R的平均反应时,粉线为反向R的平均反应时。由图可以看出,无论
是正向R还是反向R,当R的旋转角度达到180度时,所需的平均反应时最长。
由两图可以得出:当R旋转到180度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不管是正常的正像还是镜像,所需要的时间较少,而当样本做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度时,反应时间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加,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度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
图1:R的旋转角度和平均正确率
图2:R的旋转角度与平均反应时
3.分别以性别和正反R为因素,对实验结果做2×2的方差分析,并对结果进行
分析与讨论。
经计算:男生的正R平均反应时是699.0毫秒;反R平均反应时是868.2毫秒。女生的正R平均反应时是739.2毫秒;反R平均反应时是854.8毫秒。
由计算得出p<0.05,所以男女生在关于R的旋转角度的反应时上差异不显著。
四、分析: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旋转的角度为0°或30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都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因此,实验结果支持心理旋转存在的事实。
但我们可以发现,结果和 Cooper 和Shepard(1973)的结果并非完全一致。对此,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解释:镜像的时间比正像的高出不少,或许是由于正像要比镜像的熟悉度高。
五、结论:
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2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45~148 2.王甦.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13~225
第二篇:扇形旋转实验报告
一、实验课题
扇形旋转 二、实验要求 1、把扇形旋转固定角度,并且依标记角度旋转。
2、掌握几何画板软件的使用技巧 三、实验步骤 1)单击“文件”菜单中的“新绘图”选项,打开一个新画板。
2)单击菜单栏中的“绘图”选中“定义坐标系”,在 y 轴上任取一点,选中该点左击工具箱中文字工具,在弹出的窗口把标签标为 O 点,选定 y 轴在“构造”菜单栏中选择“轴上的点”,把该点的标签为 P 点,单击该点和 O 点,做两点间的线段 OP,单击菜单栏中的“构造”选中“线段”(或快捷键做线段按住 Ctrl+L 键)。
3)双击 O 点做标记中心,选中该线段,单击菜单栏中的“变换”选中“旋转”,在弹出的窗口按照固定角度顺时针旋转 22.5 度,得到线段 OP1,然后以逆时针方向分别点击 O、P1、P,点击“构造”选中“圆上的弧”,再双击 O 点,选中扇形 OPP1,点击“变换”中的“旋转”按钮,依次作四个相同的小扇形,交点分别为 P1、P2、P3,得到 1/4 圆。
4)选取作出的 1/4 个圆,点击编辑中的显示隐藏按钮,标签改为 1/4 圆。
5)选中 y 轴,点击“构造”中的“轴上的点”把该点标签为 H,选定该点以及 y 轴,作垂线,在垂线上取点 B,以点 H 为圆心,B 为圆上一点作圆 H,隐藏垂线。
6)选中圆 H,点击“构造”中的“圆上的点”,选中该点左击工具箱中文字工具,在弹出的窗口把标签标为 L 点,以点 H 为中心,将点 L依次旋转 11.25 度,22.5 度,33.75 度,45 度,得到点 L1,L2,L3, L4。
7)在 L3L4 弧上任取点 M, 点击“变换”中的“标记角度”,取∠L3HM为标记角度;双击点 P 将 1/4 圆依标记角度旋转;如图,点击“编辑”中的“显示隐藏“按钮,标签改为显示对象 1。
8)在弧 L2L4 上任选点 R, 取∠L2HR 为标记角度;选中右边二个扇形,不包括左边扇形的半径,点击编辑中的显示隐藏按钮,标签改为显示对象 2。双击点 P1 将为标记中心,选中右边三个扇形,包括左边扇形的半径,依标记角度旋转。
9)在弧 L1L3 上任选点 S, 取∠L1HS 为标记角度;选中右边一个扇形,包括扇形的半径,点击“编辑”中的“显示隐藏”按钮,标签改为显示对象 3;双击点 P2 为标记中心,选中右边二个扇形,包括左边扇形的半径如图,依标记角度旋转。
10)在弧 LL2 上任选点 U, 取∠LHU 为标记角度;双击点 P3 为标记中心,选中扇形,包括扇形左边半径,依标记角度旋转。最后,得到旋转后的四个扇形。
四、实验反思 通过这次的实验,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真理来自于不断地实践。同时,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师范类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与修养,教师懂得使用多种数学操作软件,会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P 4 P 2 P 1P
有趣,课堂时间使用的更有效率。几何画板软件作为数学几何中的基本软件,我应该努力的学会它和使用它。
第三篇: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XXX
表象的心理旋转
XXX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测验了一名XX大学一名男性被试表象旋转所用的反应时。实验目的:验证库珀的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结果发现:说明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要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就越多;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表象旋转的存在。
关键词:反应时 心理旋转 引言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对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于心理旋转参考框架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库柏和谢帕德的心理旋转的表象旋转假说,假说提出心理旋转的内部过程是同外界物理旋转极其类似的表象旋转过程,被试在判断一个倾斜的刺激时,总是先在头脑中形成这个刺激物的表象,再把表象旋转到直立位置进行判断,然而内部参考框架不能转成与即将出现的字母一致的方向。有研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接受正像镜像任务和字母数字判断两个任务。在正像镜像任务中,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字母或数字是正像还是镜像,而在字母数字判断任务中,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刺激是字母还是数字。在正像镜像判断任务中出现了反应时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心理旋转效应,但在字母数字判断任务中,被试的反应时并不随着刺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研究心理旋转的重要变量就是反应时,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判定心理旋转的存在。本实验假设心理旋转的角度对反应时有影响,倾斜180°时反应时最长。而0°(360°)时,反应时最短。同时对象旋转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在刺激呈现时,人类会自动的按照认知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库柏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为X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12届应用心理学系学生一名,24岁,男,视觉正常。2.2 仪器与材料
2.2.1仪器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学实验系统。2.2.2材料
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2.3 程序
2.3.1 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单机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按钮”开始
2.3.2 正式实验开始后屏幕随机呈现不同角度的正向和反向R,被试对呈现的R作出正向还是反向的判断。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2.3.3 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实验结果
3.1 计算被试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百分比。
表1 被试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
正R反应时(毫秒)正R正确率(%)反R反应时(毫秒)反R正确率(%)
0度 639 100 661 100
60度 561 100 718 75
120度 642 100 1145 85
180度 897 80 1025 100
240度 837 100 814 100
300度 543 100 541 90 从表1中可以看出:被试正R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在180度分别达到峰谷和峰顶;反R正确率在60度达到最低,平均反应时在180度达到最高。这可能与被试采取一定的策略有关。
3.2分别以R的旋转角度为横轴,反应时为纵轴,画出正R和反R的角度与反应时之间关系曲线,并作出解释。
图1 被试正R和反R的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0度到180度的时候,心理反应时间增长;在360度至180度的时候,时间增长。说明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
4讨论
4.1表象这一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证明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恰恰证明了表象的存在,并非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断言的那样,外界刺激传入大脑,就如同进了黑箱子,人们无法知道头脑是怎样活动的。也不像机能主义心理学那样,单凭被试者的内省报告就来分析人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用实验进一步揭露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加工的过程。
4.2证明了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出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它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时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正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时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结论
5.1实验结果基本验证了库柏和谢帕德的心理旋转实验确实存在,表象经过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要的反应时就越长,到达180°达到最高,然后下降。
5.2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不仅仅会增加被试的反应时,而且会减小被试的正确判断率。
参考文献
1杨治良,心理实验指导手册,XX大学心理系印制,2006年,144-145 2王甦,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13-225 附录
序号 1 2 3 4 5 6 „„ 69 70 71 72 R角度 180 60 60 300 120 240 0 240 120 120
正反 正 反 反 正 正 反
反 反 正 反
被试判断 - - - + + -
- - + -
结果 错误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反应时(毫秒)498 889 1077 490 685 627 496 1059 2255 1409
第四篇:心里策划
关于心理游戏策划书
为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促进同学相互交流。倡导和谐校园,共创美好生活。我们不仅在德智体各方面发展,更要不断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
具体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
班级小竞争
二、活动时间
2011年3月开始
三、活动地点
操场
四、参于人员
人文社科学院行政管理1001班
五、前期准备
1、选择活动地点。
2、说明活动内容。
3、鼓励班级同学参与。
六、活动流程:
1、以班为单位,通过心理委员宣传活动目的,征求活动意见。
2、介绍活动游戏规则。
3、在活动地点组织好游戏秩序。
七、游戏内容:
1.每名队员选一个搭档。
2.各组搭档要双脚并齐,面对面站立,距一臂之隔。
3.两人都伸出胳膊,四掌相对。整个游戏过程中,不允许接触搭档的其他部位。
4.每对搭档的任务是尽量让对方失去平衡,以移动双脚为准。未移动的一方将积一分。如果双方都失去平衡,均不得分。若队员触摸到对方身体的其他部位,则扣除一分。
5.让搭档们准备好后大喊一声“开始!”。
之后做变更
1.要求队员不能快速推对方。
2.各组的获胜者继续结对,开始下一轮淘汰赛。重复下去,直到诞生总冠军为止
八、游戏反思:
·各组的优胜者是谁?为什么?
·游戏过程中什么办法最有效?
·这个游戏告诉我们在竞争中应该讲究什么技巧?
·如何将这个游戏和我们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七、后期安排:
对游戏反思后进行认真总结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
人文社科学院行政管理1001
第五篇:心里教案
幼儿心理健康
姓名:李静 单位:上浩幼儿园爱上南山园区(龙门浩街道幼儿园)手机号:*** 学段:幼儿园大班段 课程编号主题:I1 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
《遇到困难后 我学会系鞋带》
主题分析:现在的幼儿大多数独身子女,每一位家长都对自己孩子认知教育非常重视,而忽略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常常会过度保护或处处代理,从而让孩子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失去做事要靠自己的意识。我们教孩子学会并不是目的所在,而是在孩子们积极学习探索过程中,建立对自己的自信,这种自信的建立将帮助孩子摆脱依赖,走向独立,相信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实现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今天上午,我正在给小朋友喂药,突然听到听到一句:“老师我的鞋带散了“然后就把脚一伸,意思是想我帮忙系鞋带,我赶快就给他系上鞋带。当我正准备带着孩子去散步的时候,另一个小朋友也跑到我面前说鞋带散了,我着急的说“你都上大班了,还不会系鞋带吗?”刚说完孩子的脸就不高兴了,然后默默的准备离开,我意识到刚才那句话已经伤害到她,于是我马上上前拉住了他,轻轻虎摸他的头说:“宝贝你是会系鞋带的对吗?来,老师帮助你,你一定会系得更好的!”宝贝就这样开始练习了,我乘机问其他小朋友会系鞋带吗?结果班上只有两个小朋友会系鞋带,我得为小朋友们上一节系鞋带课。
最后我设计了这节课“遇到困难后 我学会系鞋带“让宝贝们明白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遇到困的时候我们要勇于挑战自己,学会在逆境中成长。活动目标:
1.掌握系鞋带的方法。2.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3.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活动准备:系鞋带的图片,鞋带 活动过程:
一.出示鞋子图片,引出主题 1.这是什么?(球鞋)2.小朋友会自己穿球鞋吗?为什么?(不会,因为不会系鞋带)
3.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们系鞋带,学会了以后就可以自己穿有鞋带的鞋了。二.教师示范讲解系鞋带的方法。1.出示步骤图介绍系鞋带的方法。
2.教师边示范边念儿歌,两个好朋友交叉握握手,变个兔耳朵,交叉握握手。3.提问,系好的鞋带像什么?(漂亮的蝴蝶)三.幼儿练习,教师指导。
1.幼儿人手一根鞋带,在椅子上开始练习系鞋带。2.提醒幼儿要系紧鞋带,不然会散开的。四.教师小结
表扬系得好的小朋友,并鼓励不会系的要克服困难。
五.延伸活动,回家帮助爸爸妈妈系鞋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