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7)关于如何贯彻新36条的汇报(共5篇)

时间:2019-05-14 04:3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材料7)关于如何贯彻新36条的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材料7)关于如何贯彻新36条的汇报》。

第一篇:(材料7)关于如何贯彻新36条的汇报

关于如何贯彻“新36条”的汇报

陈书记:

根据您的批示精神,我室会同市政府研究室先后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如何更好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以下简称‚新36条‛),引导台州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看法。此后,我室又对省发改委等上级部门和宁波、温州、绍兴等兄弟市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加强了上下左右动态的把握。现将有关情况向您作一汇报,请阅示。

一、省里动态

目前,省发改委起草了《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总体要求是:实行‚非禁即入‛的投资政策,引导政府投资尽可能退出民间投资愿意进入、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性和准经营性领域;要求每年确定的各类省重大项目计划等,民间投资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重点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和社会事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精品农业这四方面;二是要求创新投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加强金融支持、健全担保体系、培育产权市场,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三是要求实行力度更大的财政政策、实惠更多的税收政策、负担更轻的收费政策、方式更活的土地政策、效果更好的政府采 购政策和明确鼓励民间投资的工商管理政策,为民间投资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四是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减少合并审批事项、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和引导。

二、各市地动态

宁波:开展调研,了解企业需求。‚新36条‛颁发后,宁波组织了一次调研,走访了30家知名民营企业。调研结果如下:总的来看,‚新36条‛出台后,引起了强烈反响,社会普遍看好并充满希望,但也存在一些疑虑。一是近半民营企业家认为,‚新36条‛不是进入垄断行业的“通行证”。有12家企业认为,由于民资进入石化、电信等垄断行业,关系到央企利益,所以‚新36条‛并不能成为民企进入垄断行业的“通行证”;另外18家企业表示,‚新36条‛真正成为“通行证”要看具体的执行细则和执行力度。二是多数企业担忧‚雷声大雨点小‛。很多民营企业家担心,‚新36条‛会像05年的‚非公经济36条‛那样是‚雷声大、雨点小‛。一位民营企业家直言表示:旧36条当年首次宣告打破铁路、电信、石油等传统垄断行业准入门槛,民营资本确实高兴了一段时间。但后来由于措施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一些细则执行走样,甚至有的干脆就不出台细则。旧36条也成了鸡肋,被束之高阁。

温州:召开峰会,主动对接。5月18日,温州市政府主办召开了‚2010中国(温州)民间资本发展高峰会‛,邀请了成思危、保育钧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解读,提出温州要大胆探索,不争论,从制度创新角度更多地去推动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的发展。目前,该市正在着手编写民营资本投资和发展方面的书籍。绍兴:开创我省民间资本参与国家垄断行业先河。在国务院‚新36条‛意见出台后,该市万丰奥特控股集团(亚洲最大的铝轮生产基地)设立了新昌万丰天然气有限公司,九龙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集团变更了经营范围,开创了当地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的先例。

三、本室的看法

总的来看,‚新36条‛多数内容是基于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推广,所包含的绝大多数改革,在我市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一些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民办教育需要进一步规范的问题等;另外,一些我市没有推行的改革,在国家相关部委出台‚新36条‛实施细则之前,我们市级层面难以取得突破。最近,市发改委为了建设中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的需要,已经着手撰写《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新36条‛,加台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我们准备会同相关部门围绕‚贯彻落实‘新36条’,以新一轮体制机制创新,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这一主题开展调研。如确有需要,我市可以考虑基于本地实际出台相关政策意见。

第二篇:深入贯彻新

深入贯彻新《水土保持法》 努力实现“十二五”水土保持新跨越

——在2011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部副部长 刘宁(2011年3月4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春城昆明,回顾“十一五”水土保持工作,分析当前水土保持发展形势,安排部署“十二五”和2011年水土保持工作。昨天,与会代表考察了昆明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参观了盘龙区铁冲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和晋宁县大春河科技示范园。刚才,云南省孔垂柱副省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一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经济法室黄建初主任将对新水保法进行解读。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十一五”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有力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五年来,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水保工作成效显著、成绩斐然。主要体现在:

(一)法制建设成果丰硕。经过各方面历时5年的努力,修订后的水保法于去年12月25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第39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几年间,各有关方面先后多次组织开展调研工作,广泛征求各阶层、各部门、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整理意见建议达1万余条,召开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各类座谈会、研讨会、协调会200多次,开展各类专题研究数十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了《水土保持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和近百万字的背景材料,经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常务会议、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人大法律委和法工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5次严格审查把关。新水保法的颁布实施是水土保持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也是水利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对于进一步依法保护水土资源、加强水土流失防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监督管理全面强化。“十一五”期间,水土流失违法违规生产建设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明显提高,其中国家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已达到90%以上,全国建成一批高标准的水土保持返还治理示范工程。在监督管理和执法上,采取了限批、缓批等强制措施,否决了一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深入开展了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十一五”期间,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累计开展执法检查4.5万次,查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2.8万个,对严重违法违规的24个生产建设项目进行了通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1.5万个;各类建设项目共计投入水土流失防治经费1300多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万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量3.6亿吨。

(三)重点治理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建设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促进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丹江口库区及上游、首都水资源区、京津风沙源区、西南岩溶石漠化区、东北黑土区等主要水土流失防治区全部开展了治理工作,重点治理工程项目覆盖到全国600多个县。先后建成治理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水土保持大示范区62个,逐步走上了以小流域治理为基础,大流域为骨干,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发展轨道。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全力策动,2010年正式启动试点工程,率先在20个省的70个县开展了试点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共投入水土保持防治经费132.5亿元,较“十五”期间增加了64.7%。全国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万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2万多条。全国水土流失区林草覆盖率增加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3.68亿吨、增加保水量85亿方;年均增加粮食产量27亿公斤、增产果品140亿公斤;有1000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到解决,8000万人从中直接受益。

(四)生态修复广泛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国共实施生态修复面积22万平方公里,27个省市区、136个地市和近1200个县出台了封山禁牧政策,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区实现了封育保护全覆盖。全国累计实施生态修复面积72万平方公里,有40万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已初见成效。生态修复技术路线逐步成熟,各地总结出以草定畜、以建促修、以改促修、以移促修和能源替代等许多成功做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生产方式的转变。此外,还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和安全小流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全国累计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800多条,开辟了防治面源污染、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新经验,成为新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五)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初步建成了由7个流域中心站、31个省级总站、175个分站和750多个监测点组成的监测站网,基本覆盖到了各类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治理工程动态监测工作广泛开展,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经国务院批准,水利部公告了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水利部、部分流域、23个省及部分市县发布了水土保持公报。水保监测手段不断丰富,监测体系不断完善,水利部制定和发布了《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发展纲要》和《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纲要》,使水保监测能力得到持续提高,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水土保持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六)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水土保持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和夯实,初步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编制完成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南方崩岗防治、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东北黑土区、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专项规划。修订颁布了《水土保持术语》等13项国家标准和《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程》等22项行业标准。建立了一批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国家级水土保持试验区和土壤侵蚀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和“948”科技引进等项目,大力推广了以坡改梯、坡面水系、雨水利用为主的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开展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为国家宏观决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制定和完善了有关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方案编制、监测3项资质规章制度,完成了全国137家甲级、703家乙级、1124家丙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持证单位的审核换证和颁证工作。加强了水土保持机构队伍建设,水利部成立了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草地水土保持生态研究中心和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成立了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和6个省级水土保持学会,有5000多人次参加了省级以上水土保持业务培训。

(七)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自2008年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开展以来,各级、各地水利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反响强烈的宣传教育活动。成功举办“青山碧水惠民生——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水土保持成就展”、“保护母亲河”、“中华环保世纪行”等重大宣传活动;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组织编写了《水土保持科普读物》,10多个省市区编写了水土保持教材,福建、北京、河北、黑龙江等地将水土保持教育纳入当地中小学课程;全国已建和在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近百个,成为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水土保持宣传教育的手段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扩展,范围不断扩大,既面向广大群众,也面向党政领导,开展“四进”宣传,既面向成年人,更从娃娃抓起,小手拉大手、学校带家庭、辐射全社会,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走进了千家万户。

(八)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水土保持改革不断深入,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在充分发挥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作用的同时,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动建立水土保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多部门协调和科技协作攻关机制。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取得重要进展,陕西省颁布了《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辽宁、河北、山西、云南等省也出台或正在审议出台适宜当地的水土保持补偿制度。社会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大力巩固和完善以户承包、联户承包、拍卖治理、股份合作等机制办法,积极扶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保治理。山西省每年拿出1100万元用于扶持民营水保大户。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工程建设监理制、资金使用报账制、群众用工承诺制和项目建设公示制等全面推行,规模以上项目积极推行了招投标管理。水土保持市场准入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督察制度、重大水土流失案件(事件)报告制度、社会监督制度等社会化管理手段逐步健全。

总结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实践,有以下六条经验体会:一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加注重科学防治,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实现生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更加注重事前预防保护,强化社会化管理,做到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两手抓、两手硬”。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和多元化投入,更加注重依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办水保的局面。五是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发挥政府主导和部门协作的重要作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六是必须坚持强化全民水土保持意识,更加注重国策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水土保持事业的良好氛围。

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源自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得益于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和团结奋斗,来自于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和扎实工作。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和陈雷部长,向长期关心、重视、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常年奋战在水土保持工作一线的广大水利水保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二、准确把握水土保持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就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新《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和水土保持的战略定位,以及加快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好这些政策和法律,对于紧抓当前战略机遇期,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一号文件给水土保持带来的新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以水利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水利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也为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文件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建立健全水土保持补偿制度;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等。在投入上,要求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在政策上,提出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可以说,一号文件从财政金融、投资税收、政绩考核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水土保持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操作性强、含金量高。为此,各级水利部门必须牢牢抓住机遇,用好、用活、用足文件提出的政策和措施。

(二)深刻理解新《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和法理

在刚刚召开的学习贯彻新《水土保持法》视频动员会议上,陈雷部长详细阐述了其颁布的重要意义和新要求,全面部署了贯彻实施新水保法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周英副部长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法贯彻实施的成效、修订必要性、修订过程和新水保法的重点内容,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好新法赋予的各项职责。

与原法相比较,新法在许多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一是新法明确了水土保持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二是新法确立了水土保持规划的法律地位,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并严格执行。三是新法强化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规定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地区,应当限制或禁止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四是新法强化了水土保持方案管理,规定生产建设单位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时,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五是新法强化了水土流失重点治理,规定要加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坡耕地改梯田、淤地坝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予以组织实施。六是新法强化了水土保持监测管理,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经费,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生产建设单位应当对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七是新法规定了水土保持补偿制度,规定因生产建设活动而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复水土保持功能的,应当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八是新法加大了水土保持违法处罚力度,增加了滞纳金制度、代履行制度、查扣违法机械设备制度,强化了对单位(法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违法责任追究。

(三)清醒认识水土保持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艰巨,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财政、金融、税收等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落实,鼓励社会投入的机制还需不断完善。二是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待进一步增强,开发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生态保护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也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三是推进水土保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还要做大量的工作,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等有待完善和落实。四是行业能力建设还不能满足加快水土保持发展的需要,规划、标准、科技支撑和机构队伍等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努力实现“十二五”水土保持新跨越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新水保法的重要时期。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全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各项工作,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十二五”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新《水土保持法》为主线,以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为保障,以科技创新和行业能力建设为支撑,全面做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等各项工作,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预防监督。预防监督管理能力明显提升,生产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基本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达到80%以上,其中大中型项目申报率达90%以上,验收率达到80%以上;国策宣传教育覆盖面达90%以上,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显著增强;加快实现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的战略性转变,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综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国家重点治理小流域2万条,治理程度达到70%;实施坡耕地改造1500万亩,建成大中型淤地坝1500座。新增措施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7亿吨,增加林草覆盖率1%,年均增产粮食30亿公斤,增产果品150亿公斤,重点治理区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生态修复。现有封育成果得到巩固,重点治理区全面实施封禁保护,80%以上的山丘区县(市)出台封禁政策。重点预防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舍饲养畜、轮封轮牧、免耕等保护性措施进一步推广和落实,沼气、节柴灶等替代能源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水土流失程度和生态环境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监测预报。建立健全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在重点水土流失区建成30个全自动、高标准监测站,建成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构建起满足水土保持业务需求和信息共享的技术平台,定期向社会发布水土保持监测公报,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十二五”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任务要求是:

(一)全面强化预防监督管理。全面做好新水保法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切实履行管理职能,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规定。加强“三江”源区、首都水源区、丹江口水源区等重要区域的预防保护工作,从严控制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区和山地灾害易发区等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大方案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强化公路、铁路等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有效控制城镇和经济开发区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全面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全方位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对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保持设施损坏、地貌植被破坏等行为,实施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工作。全面推进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强化对违法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五年内建立200个返还治理示范工程和100个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完成两批1000个县及七大流域机构的监督执法能力建设。

(二)全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对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集、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努力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继续推进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区等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南方崩岗治理、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力度。推动易灾地区、三峡库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等水保重点治理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三江源区、内陆河生态绿洲区、“三化”草原区、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青藏高原区及重要水源区的生态自我修复。以东部地区、重要水源区和城市周边为重点,治山治水治污相结合,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建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300条。

(三)切实提高监测预报能力。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启动三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完成第四次水土保持普查任务。加快建立健全监测评价各项管理制度,强化监测网络运行管理。切实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治理工程以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时发布水土保持公报。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管理,规范监测行为,严格从业机构和人员市场准入。同时,各地要按照新水保法的要求,切实保障和落实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经费,确保各项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落实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切实发挥政府在水土保持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资金投入保障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有效的水土保持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水保搭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协作机制。以水电、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重点行业,在甘肃、河北、云南、辽宁等重点省份,以建立重要水源区补偿机制为试点,逐步推进建立国家层面的水土保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水土保持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水利建设基金、金融信贷、税收调节、收益提取等手段和办法,推动水土保持投入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社会办水保的支持激励办法,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调动广大山丘区农民,积极参与水保治理开发。

(五)深入开展国策宣传教育。要以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为载体,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水土保持宣传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要加强新水保法的宣传,围绕人为水土流失防治问题,宣传开发建设中水土保持的成效、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经验和先进典型,增强全民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要,组织编制好水土保持科普教材、法律法规宣传手册等系列读物。要加强与宣传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充分发挥行业内外各种媒介作用,为水土保持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科技支撑是水土保持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要加强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策动建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初步建立国家土壤侵蚀评价与预报模型。加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和推广工作,推进实用技术、高新技术和水土保持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升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国际间、地区间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学术团体等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充分吸收国际水土保持先进理念和技术。加快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科研、教学、示范、宣传等方面的作用。继续加强各级水土保持学会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和营造良好的科技交流研究平台与氛围。

四、全力做好2011年水土保持重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继续给力水土保持事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十二五”目标和任务至关重要。要紧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落实涉及水土保持工作任务的分工安排,精心组织,细化方案,按时完成各项任务。除此之外,今年还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好新水保法的学习和宣传。新水保法的学习和宣传十分重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分工、进度,并在人员调配、工作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新水保法贯彻实施取得实效。要切实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的集中培训,使他们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法律的内涵,熟练掌握和运用法律条款,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面向各级党政部门和铁路、公路、电力、煤炭、石油等相关重点行业,积极组织各类研讨会、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对新法加以解读,保障新法的各项规定、措施和制度落到实处。要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借助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掀起学法守法执法宣传的新高潮,增强全民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和自觉性。

(二)抓好配套法律法规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以新水保法实施为契机,积极主动争取各方支持,加强沟通与协调,尽快启动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工作,完善相关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针对新法规定的重要条款要逐条制定实施方案,提出阶段目标任务,尽快建立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政府目标责任制与奖惩制度,将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定量化、指标化,做到可监测、可评估、可考核,并与干部政绩考核相结合,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严格任期考核。部里今年工作重点是制定补偿费征收、方案审批管理办法、设施验收等管理办法,流域机构重点是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公告制度,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重点是尽快修订实施办法。在制定配套法规过程中,要注重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切实提高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抓好坡改梯试点工程建设。要力争在4月底前全部完成2010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任务。列入今年实施范围的22个试点省(区、市),要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务必于4月底前完成今年项目实施方案的审查审批。项目县选取要优先安排坡耕地面积大、人地矛盾突出、贫困地区、耕地较少的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对2010年工作成绩突出地区,要加大支持力度,对工作相对滞后的地区,要减少投入或限制直至取消试点资格。工程实施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管理各项制度,加大检查考评力度,强化项目跟踪审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全面推行工程建设公示制和资金使用报账制,建设阳光工程、廉政工程。要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推动试点工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四)抓好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明年就要告一段落,首批510个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要按照“五完善、五到位、五规范、五健全”的要求,落实工作经费,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期、按标准完成建设任务。同时要对照新水保法和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能力建设的质量和标准。在今年新水保法的学习宣传活动中,要加强对各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以及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各省市区水土保持局(处)长要做到亲自开讲授课,切实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确保培训学习效果。流域机构要对各地监督能力建设情况进行巡视检查,加强指导,及时掌握各地进展情况。

(五)抓好水土保持普查工作。作为全国水利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次水土保持普查内容指标多、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工作任务重。今年要完成土壤侵蚀野外调查和侵蚀因子提取、侵蚀沟道和水土保持措施的提取与复核,做好普查协调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各地要把本次普查作为贯彻落实新水保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积极筹措和落实经费,配备最强的技术力量,保证各项普查工作顺利开展。要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成果质量。要制定科学合理、简单易行、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严把数据质量关,从县级开始确保数据的准确可靠,同时要对普查成果进行论证,保证成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六)抓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是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指导性规划,各级部门和单位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为编制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而不懈努力。全国规划要以各地水土保持规划为基础,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紧密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与农业、林业、国土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处理好国家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建设与保护、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分区防治方略、重点项目和政策保障。今年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水土保持区划,提出典型预防保护及综合治理模式,制定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导则,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植被建设、非工程措施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规划设计总院作为规划的技术牵头单位,要制定规划技术大纲,统筹各方参编力量,提供技术协调服务,及时研究解决规划中的难点问题,如期保质编制完成全国水土保持规划。

同志们,一号文件送春暖,新法贯彻正当时。水土保持事业正阔步踏上新的征程,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新水保法要求,牢记使命,抓住机遇,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全力做好“十二五”水土保持工作,努力开创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为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汇报材料新

台头前湾煤业有限公司

“机关百人下基层,千名矿长话安全”活动

汇 报 材 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

下面,就我矿安全生产情况、企业经营状况、各级安全生产检查情况、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精神情况、贯彻落实“六打六治”专项行动情况、煤矿矿长“知责、履职”活动开展情况和落实瓦斯及防治水所做的工作做以下简要汇报,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公司概况

山西乡宁焦煤集团台头前湾煤业有限公司隶属山西乡宁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根据晋煤重组办发【2009】85号文件批复,台头前湾煤业有限公司由原山西省乡宁县地方国营台头煤矿前湾子坑口、山西省乡宁县地方国营台头煤矿后湾子坑口、乡宁县柒壹煤业有限公司、乡宁县南山坡煤矿整合而成,属兼并重组直接提能矿井。整合后,矿井井田面积由原来的8.14km2增加到14.352km2,生产能力由80万吨/年提升到90万吨/年,主采山西组2#优质主焦煤。矿井地质构造简单、赋存条件稳定,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为Ⅱ级,属瓦斯矿井。

公司先后被授予“中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国家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全国安全高效型矿井”、“行业一级安全高效矿井”、“山西省文明和谐单位”、“山西省管理优秀企业”、“山西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二、基本情况

1、安全生产情况

前湾煤矿2014年安全生产无事故,本截止目前生产总产量55.8771万吨;其中10月份生产产量 万吨;现井下布置有2113综采工作面(剩余回采长度345米)、2115运输巷掘进工作面(掘进长度370米)和2115副巷掘进工作面(掘进长度435米)。

2、企业经营状况

本截止9月份累计销售原煤476418.46吨,截止9月份实现销售总收入175851883元,吨煤成本143.67元。

3、各级安全生产检查情况

截止到目前为止,各级共检查55次,提出问题和隐患456条,有432整改完毕并销号,未销号24条。

其中省煤炭厅检查2次,提出问题和隐患38条,现已全部整改到位并销号;市煤炭局检查2次,提出问题和隐患24条,现已全部整改到位并销号;县煤炭局检查7次,提出问题和隐患99条,现已全部整改到位并销号;五人安全监管小组检查23次,提出问题和隐患129条,已整改完毕121条,有8条未销号;集团公司检查21次,提出问题和隐患166条,整改完毕150条,有16条未销号。

在上级各部门安全检查的同时,我矿认真贯彻落实有关自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认真开展自查工作,截止到目前为止本矿共自查30次,提出问题和隐患193条,现已全部整改完毕并销号。

我矿针对每一级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制定有合理的整改治理方案,按照隐患治理“五落实”要求,严格限期整改落实。

三、主要工作落实情况

1、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精神情况。我矿积极响应上级有关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指示精神,对相关文件和电视电话会议材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汇总,由矿主要负责人进行批示,领导班子牵头召开专门的贯彻学习会议,安排部署相关贯彻落实工作;同时,由相关职能股室,将整理好的文件材料下发队组,由对组长牵头,利用班前会等形式,组织本队组职工进行学习;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平台,比如视频、广播等积极宣传上级各项安全指示精神。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贯彻,确保广大职工认真领会上级对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要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高广大职工安全素养,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2、贯彻落实“六打六治”专项行动情况

根据县煤炭工业局《关于集中开展煤矿“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乡煤安发【2014】256号)文件的精神要求,我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特制定集中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指定有配套的实施细则。

根据方案要求,做好了各项动员部署工作,在动员部署的基础上,9月份、10月份开展了的专项自查自纠,查出问题和隐患10条,现已全部整改治理完毕。

3、煤矿矿长“知责、履职”活动开展情况(1)贯彻落实“知责、履责”文件情况

根据市、县及集团公司有关在煤矿企业开展“知责、履责”安全生产无事故竞赛活动的通知精神,我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了各项工作。一是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做好了动员部署工作;二是由各个相关专业股室在结合本专业实际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一通三防”、防治水、机电运输、质量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工作培训,并组织了考试,培训学习期间将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装订成册,做到职工人手一本,要求职工熟知本岗位的工作职责、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三是制定了职工向队组承诺、队组向股室承诺、股室向分管领导承诺、分管领导向矿长承诺、矿长向法人承诺、法人公开承诺“知责、履责”安全承诺书;四是认真开展岗位达标工作,大力推行“手指口述”安全工作确认法和“反三违”、查隐患活动,通过实际行动进一步促进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形成全员抵制违章现象和人人想着安全、人人践行安全、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2)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情况

我矿根据本矿实际岗位设置,建立完善了安全生产责任制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不定期进行审查;将相关职能部门及队组的岗位责任制制作好牌版,悬挂上墙;矿培训及日常的安全教育培训将贯彻学习岗位责任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各项措施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贯彻落实到位。(3)贯彻落实《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58号)和煤矿安全七项治本攻坚举措。

本矿将《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作为今年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公司董事长签订了承诺书,承诺严格执行《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坚决落实岗位职责,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确保安全无事故,保护职工生命安全。组织广大员工学习《致全国煤矿矿长的信》,并将相关内容粘贴在办公楼前醒目位置,设立监督电话,真正让《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落到实处。对照《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所涉及的采掘、通风、瓦斯、机电、监测监控、防灭火、防治水、领导带班、培训、制度、措施和管理等方面,组织开展自查整改,找差距、列隐患,逐项分析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资金,整改期限,责任人,全面开展整改,抓好各类隐患的排查整治工作,对各类隐患实现闭环管理,并将此项工作作为落实《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的重点工作来抓。将《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基础管理建设、“人人都是通风员”理念落实、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部署,以保护矿工生命安全健康为根本目的,煤矿安全七项治本攻坚举措旨在提高煤矿安全基础保障能力,确保了煤矿安全生产。

(4)煤矿矿长与区队长、班组长的谈话对话情况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掌握队组及班组安全生产状况,了解基层人员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扬民主管理办法,我矿矿长利用各种形式认真与队组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认真听取基层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共同为安全生产工作建言献策。

(5)矿领导带班下井履职情况

我矿建立有专门的矿级领导带班下井制度,要求每班至少有一名矿级领导下井带班,要求带班人员必须认真履行“两同时”、“三不放过”、“三必到”、“三走到”及“五个三”制度,同时对领导下井带班严格考核,月底公布领导下井带班情况。

4、落实瓦斯、防治水方面所做的工作

通风瓦斯防治方面所做的工作:我公司投资11万元购置一套除尘风机,现处于安装试用阶段;粉刷永久密闭22道、维护调节风门6道,风桥刷白3座,在2113备采工作面运输、回风顺槽安装隔爆水棚4组,敷设监控线缆1100米。各巷道按规定增设净化水幕8道;由矿总工程师牵头,组织通风专业技术相关人员按照《通风系统审查表》规定,对全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审查,未发现不合理的通风系统;加强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防治工作。井下工作面上隅角瓦斯属重点管理区域。除瓦斯检查员加强检测外,工作面采空区必须保证及时垮落,不能自动垮落时,必须强制放顶,减小采空区暴露断面积,使之不易积聚瓦斯。另在上隅角处搭建一道挡风帘,更确保上隅角瓦斯浓度不超过规定值;每月编制《风量分配计划》、《瓦斯点设置计划》,由矿通风股人员每旬及时测配风,确保各个用风地点风量充足、各个工作地点都能够检测到瓦斯;配合临汾市煤炭局安全监测检验中心对我矿进行了2014瓦斯等级鉴定工作;对矿井光学瓦斯检查仪、便携式瓦斯检测仪及时调校,确保通风设备准确可靠。

防治水方面所做的工作:今年按照上级领导要求制定了防治水《中长期规划》、2113掘进工作面的探放水设计、补充完善了防治水制度、进行了联合排水试验并与气象部门签订了气象协议、每月对井下工作面进行地质,水情水害预报、准时填写各种记录、台账。矿技术人员组织相关部门对全矿已回收完的采空区进行了调查。物探方面:我公司严格按照“物探现行,钻探验证,化探跟进”的原则,委托山西省煤炭地质144勘察院分别对2014年红线管理区域采掘工作计划范围内的工作面进行了物探,2014年红线管理区域内2号煤层中未发现低阻异常区,拟定为不存在采空富水区域。井下分别对2113运输顺槽掘进工作面掘进370m、2113回风顺槽完成掘进536m,现2113切眼掘进40米,共计物探15次。得出结论不构成水患威胁。钻探方面:我公司井下布置2113运输顺槽、2113回风顺槽和2113切眼三个掘进工作面,分别按探放水设计和制度进行施工,到目前为止2113回风顺槽已掘进536m、累计探放水27次。2113运输顺槽已掘进340m、累计探放水19次。2113切眼掘进工作面已掘进38m、累计探放水3次。

三、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好的做法

为解决前湾矿材料库房部分材料管理混乱、材料库房材料分类不合理、队组材料领用以及部分材料未做到以旧换新等现象,8月份,安排本矿生产矿长和矿机修厂厂长等人员到同煤集团塔山煤矿考察调研,借鉴塔山矿的材料管理先进管理经验、做法。专门邀请相关设计部门对本矿材料库房进行设计规范,现本矿材料库正在重新改造当中。

四、在安全生产中存在问题和今后打算

前湾煤矿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能够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矿领导班子团结拼搏、步调一致、廉洁奉公,是一个员工信得过、工作能力强、有战斗力的班子。但是我们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经济运行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从井巷工程、材料使用、修旧利废等方面入手,全面强化经营管理;二是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干部的战略意识还不强。要通过强化培训,教育干部员工的危机意识和战略意识,确保全员以创新和进取的精神状态推进企业发展;三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还开展得不够深入,使企业在向深层次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制约。今后要从领导班子成员做起,不断充实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知识,不断创新,形成特色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培养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矿井集约化发展;四是本安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下一步要“严”字当头,推进本安体系建设和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强化工作部署,推动各项工作创水平;五是工作推进的力度还不够,制度的落实和各项考核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下一步要强化工作职责的落实和考核管理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公正性。

五、对我省明年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强化基层建设,筑牢安全根基。

2、进一步提高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统筹兼顾,狠抓预防坚决杜绝安全管理漏洞。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日

乡宁焦煤集团

台头前湾煤业有限公司

“机关百人下基层,千名矿长话安全”活动

二〇一四年

第四篇:气象法贯彻汇报

市人大常委会:

现将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贯彻实施情况

自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99年10月31日通过,并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来,安顺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气象法的贯彻实施,依法履行气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气象探测保护、规范施放气球活动、防雷减灾、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较好落实,气象为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作出了特殊贡献,地方气象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气象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发展气象事业,防御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广泛进行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有利于全社会更好地理解、支持气象事业。市人民政府每年都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在全国五月科技活动周、“3.18”贵州科技日,“3.23”世界气象日等,定期和不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气象法专题知识竞赛,将气象法翻印成册,发到市直有关单位,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切实加大气象执法力度。一是加大防雷减灾执法力度。我市属于雷击多发地区,雷击安全隐患多,雷击灾害呈上升趋势,气象部门按照气象法律法规规定,长期以来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完成了对全市中小学、易燃易爆场所和新建(构)筑物的防雷安全普查,并开展了防雷风险评估。二是加快气象法制化进程,完成了气象行政许可的清理,气象行政许可2007年纳入市政府行政审批程序。三是依法开展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普查,制定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技术性规范,并送城建、规划等部门备案。四是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和施放气球活动的执法检查,理顺了人工影响天气和施放气球的归口管理,查处了多起违法施放气球的活动。

(三)气象预测预报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遇有重大气象灾害和关键性天气,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固定电话、12121声讯以及纸质材料等多种形式,及时传送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为党委政府正确决策,指导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合理安排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今年初遭遇的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凝冻灾害天气,气象部门充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气象防灾减灾作用,超前预警预报,及时主动服务,方便、快捷、及时地将各类气象信息传递给党委政府和千家万户,为夺取“科学抗雪凝,切实保民生”工作的重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积极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按照气象法有关规定,市级和各县(区)均成立了以政府分管同志为组长,气象局、军分区(武装部)等部门组成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完善了防雹增雨工作方案,明确了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增设、更换了部分高炮。到2007年底,我市已建成52门高炮、9辆车载式火箭和300多人参与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全市50个乡镇布设了高炮,有效保护了农业生产。713天气雷达正在进行设备吊装,可望在今年主汛期投入业务试运行。西秀区、平坝和普定小雷达已于2007年先后投入业务运行,大大加强了对我市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充分发挥了“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有效提高了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另外,气象卫星综合接收、处理和应用系统,雷电监测预警、防御和服务系统,区域天气监测、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电视会商等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气象灾害应急保障服务系统也得到建立和完善,整体上提升了我市气象灾害防御的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保持气象探测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确保气象数据真实、有效的基础。为加强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3月25日第6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安顺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气象台站的站址、探测环境及设施应长期保护稳定,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总体规划。2004年、2007年和2008年1月,多次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各气象台站的土地使用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一览表、保护示意图等送达市、县两级建设、规划部门备案,要求相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建设项目时,应汇同气象部门进行审核,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六)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得到有效开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我市大中型建设项目日趋增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十分必要。如电站建设、霸凌河大桥建设以及苏州白沙枇杷引种等项目,都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2005年以来,开展了风电场建设前期风能资源论证工作,形成了《安顺市“十一五”风电场建设前期工作风资源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安顺市备选风电场场址情况调查表》。2006年完成了全市气象灾害普查,并结合实际编制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7年开展了“安顺市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形成了《优美的山水风光,舒适的气候环境》的评价报告,为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提供了科学依据。

(七)地方气象事业投入得到巩固和加强。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先后下发执行,市人民政府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精神,2007年出台了《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安府发〔2007〕27号)。2007年,全市1个市级单位、5个县级单位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和气象事业“十一五”规划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地方财政预算拨付到位资金476.14万元,其中津补贴预算金额142.08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2007年底,全市共建成81个区域气象观测站、6个自动气象站、3部小雷达、52门人工影响天气专用高炮和9辆车载式火箭。

二、气象法在贯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气象法的宣传还不够深入。一些行业对预防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象资源缺乏了解,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御认识不足。如防雷安全检测工作仍有一定难度,防雷装置设计、施工监督、竣工验收和定期检测还难以落实。对人工影响天气效益评估缺乏科学认识,建设项目审批未充分考虑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等。

(二)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服务能力与应急服务需要有差距。遇有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各部门与气象部门的联动机制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实施,导致少数部门和基层应急响应和服务行动迟缓。在今年年初发生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过程中,虽然及时制定、补充和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如预警预报发布渠道、传播途径、部门联动机制、应急响应和服务、生产自救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城市建设与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矛盾突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越来越面临巨大的压力。我市六个气象站已有两个站(安顺和普定)因城市建设破坏探测环境而实施了搬迁,一个站(镇宁)因城市建设破坏探测环境正在搬迁,一个站(关岭)即将受到破坏而要求搬迁,只有平坝和紫云目前未受到影响。如何妥善解决加快城市建设和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突出矛盾,是我们下一步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四)气象事业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够健全。虽然全市地方财政逐年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但未完全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如人工影响天气每门炮要5万元工作经费才能保证正常开展,但大部份投入不足4万元。

(五)人工影响天气炮站建设与防灾减灾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全市52个炮站,已建成标准化炮站的不足40%。除西秀区按照标准全部建成标准化炮站外,其他炮站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有部分高炮由于没有炮房而长期露天存放,少数火箭发射架锈蚀严重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六)依法履行防雷减灾社会管理职能有待加强。按照气象法规定,气象部门作为防雷减灾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防雷减灾行政管理,但在依法履行防雷减灾社会管理时,行政相对人存在抵触、逃避、抗法等现象。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对气象法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气象法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法律法规的认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重视法制宣传,把气象法纳入“五五”普法内容。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增强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大执法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深化对依法行政的认识,在实践工作中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认真总结气象服务的经验教训,做好各种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和服务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设备,提高气象为工农业生产、重大工程建设服务的意识,加强气象、国土资源、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拓展服务领域,进一步做好森林防火、汛期气象服务、地质灾害防御等服务工作,从服务手段、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上进行新的探索,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

(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进一步加强以713天气雷达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县(区)小雷达建设,调整、补充和配齐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高炮,推进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促进气象事业“十一五”规划具体项目的立项和落实。

(五)切实解决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矛盾。抓好城建、规划、气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妥善解决加快城市建设与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矛盾。

(六)加大气象事业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认真抓好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文件的贯彻和落实,把气象事业纳入同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保地方气象事业与国家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七)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常委会审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贯彻实施。

特此报告

云南省气象局局长刘建华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报告我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云南省气象条例》(以下简称气象“一法两条例”)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下简称《气象法》)于2000年1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和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后的《云南省气象条例》(以下简称《气象条例》)公布施行也已有两年多。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和重视支持下,气象“一法两条例”在我省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有效地促进了我省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气象信息探测监测系统和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分析系统及服务系统已逐步建成和完善,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明显提高,重大气象保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气象为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成效显著,较大地降低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力地保障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为我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防灾减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贯彻实施气象“一法两条例”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一)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气象“一法两条例”。气象“一法两条例”颁布实施后,我省各地利用每年“3.23世界气象日”和“云南省法制宣传月”以及《气象法》颁布实施周年纪念日等时机,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座谈会、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制作宣传画栏、发表宣传文章、播放宣传片、接受记者专访、悬挂宣传标语、举办法制宣传展览以及利用网站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气象法律、法规,提高了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据统计,全省共挂宣传布标3812幅,张贴和散发宣传材料数万份,制作宣传栏3819个,订购相关法律、法规单行本及辅导材料十余万册。组织全省性气象法律、法规专门培训班7期。各级政府还将气象“一法两条例”纳入“四五”普法计划,进行全民普法教育。

(二)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共有各种气象台(站)158个,其中属气象部门的台(站)125个,属农垦、监狱、民航、天文等部门的台(站)33个。这些气象台(站)为我省积累了50年的气象探测科学资料,是我省进行科学研究,做好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基础。为了保证气象探测科学资料的代表性、连续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2000年以来,通过各级人大、政府开展的执法检查和气象行政执法工作,先后解决了寻甸县、绿春县、云龙县、香格里拉县、孟连县等气象局观测场被损坏或者受影响问题。全省有7个州市气象局和城建、规划等有关部门联合发文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进行保护。2004年,《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正式实施,中国气象局和建设部联发了《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通知》,我省各级气象部门和城建部门认真进行了贯彻落实。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难的问题初步得到了扭转。

(三)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快速、健康发展。全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以下简称“人影工作”),充分发挥了人影工作为我省防灾减灾和农业增产增收以及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现已有15个州(市)的108个县(市、区)开展了人工增雨、防雹、水库蓄水、预防和扑灭森林火灾等人影作业。2003年省、州、县、乡累计投入达到2804.42万元,96个县(市、区)开展人影作业,共布设固定作业点594个,预设流动作业点306个,累计作业10039点次,共发射高炮弹7万余发、火箭弹3万余发,减少经济损失约8.24亿元。开展人影工作的州(市)、县(市、区)都成立了由当地政府领导为组长的人影领导小组,部分州(市)、县(市、区)的人影工作作业和工作经费纳入了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空域申请、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作业工具和弹药统一订购和安全运输、作业前向社会公告等制度得到较好落实。

(四)防雷减灾组织管理和防雷行政许可稳步推进。云南是全国雷击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省发生重大雷击灾害100多起,雷击造成人员死亡64人,损坏建筑物78幢,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近7000万元;2003年全省发生重大雷击灾害268起,其中火灾爆炸事故1起,供电故障事故20起,雷击造成人员死亡45人,伤108人,损坏建筑物25幢,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8200多万元。防雷工作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关注。《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后,国务院412号令决定保留“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单位资质认定”两项行政许可项目。这两项行政许可项目已经省政府审查、确认由气象主管机构实施,并在《云南日报》公告。我省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气象法》、《气象条例》、《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认真履行防雷减灾组织管理职能,开展建(构)筑物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和管理工作,有效地发挥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目前省、州、县三级气象局都成立了防雷减灾管理办公室,保山等8个州(市)成立了由当地政府领导任组长的防雷减灾领导小组。通过严格的考评,全省有128个单位取得防雷装置检测资格,121个单位开展了设计图纸审核、竣工验收工作,其中省气象局和思茅等5个州(市)气象局的“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审核和竣工验收”进入当地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开展项目审批。经审核和评审,并报中国气象局复核,全省共有52家单位取得防雷工程设计或施工资质。通过培训考试,有717人取得《云南省防雷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五)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逐步得到规范。天气预报警报统一发布制度,是我国气象预报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省认真贯彻执行《气象法》和《气象条例》关于“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规定。2004年2月1日中国气象局《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发布施行以后,省气象局组织召开了“贯彻落实《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座谈会”进行宣传贯彻,使各相关单位和媒体进一步了解了气象预报发布与气象信息传播规范管理的有关规定。

(六)健全法制机构,加强队伍建设,查处违法案件。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建立健全气象法制机构,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省气象局成立了云南省气象行政执法总队,各州、市气象局相继成立了气象行政执法支队;省政府为全省气象部门470人颁发了行政执法证,向40多人颁发了法制督察证。省、州、县三级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基本形成。同时,加大了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2000年以来我省共发生各类违反气象“一法两条例”案件41起,已查处37起,其中防雷违法案件25起,随意发布和传播气象信息案件7起,违法施放气球案件9起。

(七)加快《气象法》配套规章制度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前提。近年来,我省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深入贯彻气象“一法两条例”,依法促进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了《气象法》配套规章制度建设。省气象局先后制定了《云南省气象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云南省气象社会投诉制度》、《云南省气象依法行政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等配套规章制度,使气象依法行政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轨道,保证了气象“一法两条例”的有效实施。各州、市政府对气象“一法两条例”配套规章制度建设也高度重视,到目前为止,已有保山、曲靖等4个州(市)政府出台了配套规章制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遭损坏或影响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各地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加之少数地方对《气象法》、《气象条例》重视不够,城市规划和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问题,致使我省部分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或影响。截至2003年底,全省125个台站中探测环境受到影响需搬迁或拟搬迁的台站有31个,占台站总数的24.8%。

(二)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中多头管理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少数地方还存在无资质进行检测和设计、施工,不按规定进行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审核、竣工验收,拒绝定期检测等违法违规现象。

(三)人影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落实。

(四)在天气预报发布和气象信息刊播的依法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少数报刊、网站、网页等媒体违法违规刊播气象信息的行为时有发生。

(五)部分州(市)、县(市、区)还未根据《气象法》和《气象条例》将地方气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前,还有部分州(市)、县(市、区)尚未建立双重气象计划、财务体制,当地气象职工的地方性津补贴也未得到落实。

三、进一步贯彻实施气象“一法两条例”的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气象“一法两条例”的学习宣传力度。全社会充分了解和熟悉气象“一法两条例”,是各级政府依法履行发展气象事业、依法管理气象事业职责的基础。各级政府要一如既往地将气象“一法两条例”纳入普法计划,认真进行宣传普及,使全社会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依法推动气象事业发展。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认真组织广大气象干部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二)切实加强气象“一法两条例”配套法规规章建设。要结合云南实际,尽快研究出台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气象灾害防御、气象服务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依法促进云南气象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依法规范落实气象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加大气象执法力度。根据《气象法》、国务院412号令、《云南省气象条例》的规定,保证我省防雷减灾管理工作、气象信息发布和刊播等行政管理职能依法实施。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气象行政执法工作,认真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为我省气象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营造更好的法制环境。

(四)按照“一法两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与国家财政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气象事业投入体制。

(五)全省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和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逐步拓宽气象工作领域,满足云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五篇:贯彻森林法汇报

**镇贯彻执行《森林法》情况的汇报

我镇辖*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共有****户,*****人,耕地总面积****亩,林地总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9%,属我县重点林区镇之一。

贯彻落实《森林法》是“生态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推动《森林法》的贯彻实施,建设“平安**、生态**”,改善我镇的生态环境,依法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我镇在县人大的监督支持和县级主管部门的科学指导下,以法律为准绳,以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坚持“教育引导,打防结合”的方针,从宣传教育入手,强化领导责任,完善各项制度,健全执法体系,规范执法行为,有效地促进了林政执法工作的开展,使我镇林业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现就《森林法》贯彻执行情况向各位领导做如下汇报:

一、贯彻执行《森林法》取得的成效

1、重视植树造林,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是生态建设得到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战略,结合新农村建设,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致富,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庭院绿化,共完成造林面积*****亩,四旁植树**万株,封山育林****亩,均超额完成县上分配的任务。截止目前,全镇森林面积达到**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村庄绿化率达到**%,为实现区域生态良好奠定了基础。

二是产业建设得到稳步发展。近年来,我们抓住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力支持群众发展林果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全镇形成林果产业基地村**个,累计发展核桃****亩、山茱萸****亩、板栗****亩,目前全镇林果产业总面积将近*万亩,初步形成了以***到***一线的山茱萸产业带,以***河到**河沿岸的核桃产业带,以**沟为主体的板栗产业带。

三是科技兴林新模式得到社会认可。我们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林药结合”、“林草结合”等种植模式,合理引导农户在退耕地内套种紫花苜蓿、中药材等低杆作物取得重大突破,如**村在经济林下间种苜蓿发展畜牧业,有效解决了“国家要被子,群众要票子”的矛盾,深受群众拥护;适时引导农户在一些生长周期短的经济林内间套轮作(如花椒地内套核桃),使群众能得到长远的利益。并认真开展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将退耕还林补助钱款足额兑现到退耕户手中,以兑现促栽植、以兑现促禁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重视森林保护和管理,执行《森林法》力度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在森林法的宣传上,我们始终坚持“ 三个结合”,即:坚持面上宣传和点上宣传相结合,利用宣传车、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对施工单位、边远山区群众等进行重点宣传,消除了法制宣传上的盲点;坚持长期宣传和重点时期宣传相结合,针对冬季林政案件易发的重点时期,森林防火期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期间,有针对性的开展集中宣传;坚持案件查处和正面教育相结合,严厉查处一些涉林的典型案件,震慑违法犯罪分子,以案例教育群众。在法制培训上,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参加短训班,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09年3月我县全面启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我镇及时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指导各村组也分别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林地承包方案,在方案通过上,严格把关,按照“四签两不准”、两个“三分之二”要求,召开群众会议,集体研究讨论,并签字确认,做到公开公正,严禁暗箱操作,从而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林改工作经得起群众考验,使所发的林权证成为“铁证”。经过历时10个月的扎实工作,已基本完成全镇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完成集体林勘界确权****块宗地,面积*****亩,确权到户率达**%,其中承包山 ****亩,自留山 ***** 亩,流转山*****亩,集体山**** 亩,联营山****亩。签订林地家庭承包合同****份,发放林权证 ****本,排查林权矛盾纠纷**起,成功调处**起,调处率达**%。基本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林改目标,给森林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夯实各级责任,进一步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为切实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镇上实行以领导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护林员包责任区的责任追究办法。年初,与各村、机关单位、村护林站和护林员签订了《森林资源保护目标责任书》,与全镇的厂矿企业、境内施工单位和“五类人”监护人签订了《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并与各护林员签订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健全了镇级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网络体系。

四是林政执法得到社会好评。几年来,我镇在林政执法过程中,坚持以引导教育为主,行政处罚为辅,注重培养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营造全社会爱林、护林的良好氛围,同时对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绝不姑息,做到以案示警,震慑不法分子,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植树造林、新农村建设绿化等诸多方面。

二是镇林业站执法人员严重短缺,队伍建设跟不上新形势下林政执法的要求。尤其是林业站建设不能满足标准化建

设的要求,无法开展有关工作。

三是宣传工作还有死角死面,部分村组仍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发生。占用林地炸山采石、偷拉乱运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四是造林工程质量还有待于提高。部分造林地块还不能达到国家造林工程质量标准和要求,造林“两率”相对较低。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镇将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深入贯彻实施《森林法》,当前着实抓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和植树造林等落实情况,扎实做好林业建设的各项工作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社会林业生态意识和法制观念。以“推进现代林业,倡导生态文明”为主题,大力宣传《森林法》等法律法规。以《森林法》规定的限额采伐、林地管理等内容作为宣传重点,结合查处滥伐盗伐、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案件,采取以案讲法等多种方式,增强《森林法》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森林法》不断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依法造林、依法护林的良好氛围。

2、加强打击森林犯罪,切实履行森林资源管护职责。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维护林业生态安全,切实履行部门职责。继续开展多种专项打击整顿行动,加大对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典型案件公开曝光,扩

大影响范围。严格依法管理林木生产,从严从紧控制采伐指标。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注重科技投入,科学预防,科学灭害,减少病虫害损失。

3、加强造林工程质量管理,抓好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按照森林法的要求,在保护好现有林地的同时,推广先进造林模式、适用技术和优质苗木,全面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做到保护林地与植树造林并重。坚持推广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经验,探索新办法,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确保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4、统筹兼顾,做好其他各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一是积极探索义务植树的有效形式,提高尽责率,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确保火灾毁林率控制在0.3‰以下。三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严防有害森林生物、危险性森林病虫害侵入我镇。

下载(材料7)关于如何贯彻新36条的汇报(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材料7)关于如何贯彻新36条的汇报(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县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汇报

    XX县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 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县上下认真落实刘奇省长在省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讲话精神,围绕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

    新教育汇报材料(共5篇)

    新教育实验工作汇报材料 OO小学 OO 2014年12月30日 2013年11月份,我校成为第四批新教育实验学校。一年以来,我们把新教育实验作为推动我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关......

    贯彻落实工作会议精神情况的汇报(共5篇)

    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财政监督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的情况的汇报市局我局收到省厅9月26日下发的《省财政厅关于全国财政监督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的通知》之后我局及时于9月......

    汇报材料-新

    陕西神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60万吨/年煤制甲醇项目情况汇报 陕西神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煤制甲醇项目是我省依托陕北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启......

    汇报新

    网格管理落实处服务居民无缝隙富丽社区成立于2001年12月,位于安陆市东郊城乡结合部,行政隶属湖北安陆经济开发区。辖区东起金秋大道,西至太白大道;南邻碧涢东路,北迄解放大道。面......

    贯彻八项规定汇报材料

    贯彻八项规定汇报材料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精神,强调全州质监系统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入领会批示内容和精神实......

    贯彻义务教育法汇报材料

    东乡中心小学 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情况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我校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法》,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教育质量,现就我校贯彻......

    贯彻会议精神汇报[5篇材料]

    会议报告依据讲话稿直面听众公开发表讲话,具有直接性、当众性、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贯彻会议精神汇报范文,仅供参考。贯彻会议精神汇报范文1为认真贯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