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洛阳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分析国际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
从
洛
阳
现
代
化
制
造
业的发
展 趋 制势 造来 业分 发 析 展 国 趋 际 势
先 进
学号:B14023310
姓名:杨艳平
从洛阳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分析国际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洛阳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并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近年来洛阳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装备制造业发展着力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扶持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洛阳装备制造业凭借传统产业基础优势迅猛发展在洛阳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新型装备制造业的核心要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将洛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展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基地。能否成功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洛阳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主要特点
1、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着重于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传感技术智能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并且应用在机械的制造流程中,其实质是在传统机械技术上拓展了科学技术,最终实现信息共享、能量传输、物质联系等传统机械技术无法实现的功能,因此其具有先进性。
2、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面较广,并不会被束缚在生产过程当中,因此其具有拓展性。
3、传统机械生产技术向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转变后,企业的经营战略也会发生改变,即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变为对生产时长、产品质量、制造成本方面的调整,以上几点相结合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其具有统一性。
4、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在市场中不仅要面对国内企业的挑战,还会与利用科技、金融、信息为主要竞争例的外国企业发生碰撞,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企业必须不断革新机械制造技术使科学技术的融合更加紧密,因此其具有全球性。
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变得更加剧烈,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在全球化市场中的竞争力。以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来看它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柔性化、敏捷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等等方面。
1、柔性制造。所谓柔性制造系统(FMS)是通过成组技术等手段将多组柔性制造单元用自动化物流系统联接而成,其特点是可以完成变批量的自动化制造任务。显而易见,因为以成组技术为基础,柔性制造系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成组对象来确定过程,并选择与工艺过程相适应的柔性制造单元进行批量生产,所以柔性制造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制造系统而言其对市场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柔性制造技术的柔性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当加工产品的规格和类型与系统所能加工的产品相差太大时,柔性制造系统将无法加工。
2、虚拟制造。虚拟制造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建模和仿真,具体包括对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和检验等过程的模拟。通过虚拟制造技术,制造企业可以实现对生产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为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敏捷制造。敏捷制造通常以虚拟制造为实现途径,通过其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可以对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响应。敏捷制造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其生产效率更高、制造成本更低,对制造设备的利用率更高,但其实施费用也相对较高,目前并未大范围的进行应用。
4、并行工程。并行工程是指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对产品的制造、装配、使用和售后等环节的内容进行同步考虑,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进行并行化处理的系统方案和综合技术,并行工程绝不仅仅只涵盖了产品的设计阶段它是一种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进行了监测的机械制造技术显而易见,并行工程有效地避免了产品研制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试制现象,对缩短产品研制周期,甚至于实现一次性研发成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5、CIMS。从宏观角度来说,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一种基于现代化生产理念指导下制造企业信息化、集成化、柔性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理论和方法,它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通常由生产管理经营分系统、工程设计分系统、制造自动化分系统、质量保障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六部分组成,其目是要实现信息集成,以促使企业产品的研制能力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当然,CIMS的实施成本较高,大多数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瓶颈进行重点投资,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局部的信息化,从而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
而对于古都洛阳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而言有以下数据足以说明洛阳在发展,中国在壮大,世界在进步。
(一)发展趋势
一)产业规模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1、从单位数看,2008年末洛阳拥有装备制造业工业企业46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2.4%,2009年末洛阳拥有装备制造业工业企业较2008年增加98家达56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3.4%;从行业大类分布来看,2009年末洛阳金属制品业企业57家较2008年增加16家,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226家较2008年增加35家,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131家较2008年增加28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82家较2008年增加4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企业36家较2008年增加8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3家较2008年增加2家,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企业15家较2008年增加5家;从经济类型构成看,主要以内资企业为主。2009年洛阳56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中内资企业545家,外商及港澳台资企业为15家。内资企业中,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股份制、其它企业等5类经济类型的企业单位数分别为14家、23家、4家、429家、75家。
2、从经济总量看:2009年洛阳市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2.4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6.7%较2008年提高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0.52亿元占全市利润总额的29.5%比2008年提高6.5个百分点; 从资产规模看:2009年洛阳装备制造业企业资产总计达572.2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合计的23.3。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26家资产过亿元的企业有61家利润过亿元企业有5家收入与资产双过亿的企业有53家; 从人员上看:2009年洛阳市装备制造业吸纳从业人员达129763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数的36%。分企业人数来看:其中超万人以上的企业有2家,分别是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和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从业人员合计35844人。5000人到10000人的单位有2家,分别是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业人员合计13591人。1000人到5000人的单位有8家,从业人员合计15584人。300人到1000人的单位有53家从业人员合计26066人。
3、从主要产品看:装备制造业重点产品在省内、国内市场占有一定地位。2009年洛阳生产发动机834万千瓦、金属切削机床205台、起重机18202吨、滚动轴承9884万套、采矿专用设备61526吨、水泥专用设备115810吨、金属冶炼设备6809吨、拖拉机133553台、汽车11699辆、摩托车整车85.23万辆、发电设备31.98万千瓦、电子元件2954万只。
二)优势行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2009年洛阳装备制造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三优势行业共有企业49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4.82亿元占全市装备制造业的84.7%实现利税46.53亿元占全市装备制造业利税的83.9%实现利润33.5亿元占全市装备制造业的82.7%。三大优势行业在国内外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北玻公司生产的玻璃深加工设备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中信重机公司研制的日产5000吨以上大型干法水泥成套设备和大型矿井提升机成套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80%、90%一拖公司生产的大功率农用柴油机、压路机、中色科技公司生产的金属压延设备、南峰机电公司生产的聚合物造粒装备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轴承、感应淬火机床、石化管件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三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研制的六辊宽幅铝带冷轧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LYC公司是国内轴承行业产品尺寸范围最大、用途覆盖面最广、品种最齐全的生产基地。一大批“洛阳制造”的产品已经装备了我国大量的尖端工程、重点工程。如“神舟”系列飞船上的姿态控制、化学动力、测试系统、航天员紧急逃逸塔壳体、精密轴承、插接件等均来自洛阳三峡工程人工治沙全套设备、闸门定轮重载轴承西气东输全液压吊管机、橡胶履带自行电站南水北调大型泥水盾构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机械主体结构等也均来自洛阳。
三)装备制造业快速壮大
目前,以世界最大的油压机建造为标志的“新重机”工程和“新洛轴”、“新河柴”、一拖工业园、725所特种装备基地、南车洛阳城轨组装及维修基地等一大批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和项目建设使洛阳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突飞猛进。钼精粉产量国内行业排名第一氧化铝产能从无到有电解铝产能扩至125万吨铝的精深加工能力不断加强板带箔产能已达38万吨。铜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技术不断更新实现了产能倍增。石化产业已形成年炼油1000万吨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油—化—纤产业链作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石油化工基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加强。电力工业总装机容量达971.05万千瓦洛阳市已成为河南省重要的能源电力基地。硅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具备年产3.2万吨工业硅、4200吨多晶硅、23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的生产能力。风电轴承、叶片和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发展势头强劲。洛阳企业已具备生产风力发电机组全套轴承的能力LYC轴承公司起草了国家风电轴承行业标准代表了目前国内风机轴承的最高水平成为我国唯一能够研制生产全系列风电轴承的企业。双瑞风电叶片公司的2MW、3MW风电叶片填补了我国大容量风电叶片空白。中航锂电公司锂电池技术国内领先是国家电源行业中动力锂电池系统标准起草核心成员单位其100安时以上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是国内唯一通过国家安全检测的产品。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洛阳在深入中信重工、一拖、新洛轴、中航锂电、725所等企业和科研单位视察后高兴地说“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洛阳的一些企业“由生产型企业转变为研发型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企业的成功实践”。
(二)洛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特点
一)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洛阳作为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当时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就有7项安排在洛阳其中4项属于装备制造业从而奠定了洛阳工业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曾经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项目一度失去了风采。近年来他们立足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瞄准国际水平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向科技创新型城市跨越目前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在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领域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洛阳作为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科技研发优势得天独厚。目前,洛阳拥有各类科研机构600多家其中原部属和省属科研机构14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15万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07家高新技术产品达876种。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5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洛阳有4家其中2家属于装备制造业分别是依托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依托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组建的“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洛阳的9家原部属科研院所先后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相继设立了产业化基地。空空导弹研究院、725所、613所、轴研科技、中色科技„„这些驻洛科研院所均在产业集聚区建立了研发和生产基地。这些为科研院所量身打造的新基地工程正在迅速崛起。科技创新对推动洛阳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洛阳诞生的航空航天轴承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举世瞩目的嫦娥探月工程中,洛阳研制的航天精密轴承和综合气象自动监测系统等为中国人成功实施月球探测之旅立下了汗马功劳。中信重机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干法水泥线纯低温余热发电工艺系统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该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多晶硅3000吨的规模使洛阳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硅产业基地并为洛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洛阳相继开发出了全球最大直径的转盘轴承以及国内最先进的全数字智能化2050毫米六辊宽幅铝带冷轧机、国内最大功率的“东方红”拖拉机、国内最大的提升机和液压防爆绞车、“世界窑王”氧化球团烧结窑用大齿圈等一大批堪称“国内之最”的大型装备产品。一拖公司生产的大功率农用柴油机中信重机公司生产的有色金属液压设备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洛阳北方玻璃公司一直专注于玻璃深加工技术研发成为我国中西部最大的玻璃深加工基地。
二)骨干企业快速成长
2009年洛阳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中资产、收入“双过亿”企业53家占全部装备制造业企业的9.5%。全市装备制造业中利润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11家,其中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利润5.04亿元、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实现利润2.18亿元、洛阳北易三轮摩托车有限公司实现利润1.6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121.03亿元、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105.02亿元、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46.04亿元、洛阳一拖东方实业有限公司30.98亿元、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20.51亿元、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16.31亿元、洛阳北易三轮摩托车有限公司12.45亿元、南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12.37亿元、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2.14亿元、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10.55亿元等10家企业。目前洛阳装备制造业有3家企业上市。一拖公司在香港上市以来2007年首次再融资募集资金2亿多港币2007年中航光电公司成为国防科工委系统首家整体上市企业“轴研科技”成为河南科技“第一股”。目前洛阳北方技术玻璃公司公司上市申请获得批准将成为第4家上市公司。三)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及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洛阳是国家“十一五”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城市并入选“2008中国制造业名城”。2004年7月国家批准了《科技部和河南省政府共建洛阳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请示》后洛阳制定了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产业群发展战略规划投入300万元建立了综合服务体系和两个信息化技术应用人才培训基地。目前,洛阳以中信重工、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北方技术玻璃公司、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核心已基本形成矿山机械、有色金属加工装备、玻璃加工装备、农机及工程机械、轴承基础件5个区域性产业群其中前3个产业群具有国际竞争力另两个也已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一流产业联合体。五大产业群汇聚了洛阳1000余家大小企业他们正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技术和产品创新步伐。一拖集团公司投资1.9亿元完成了橡胶履带系列拖拉机、系列大功率柴油机等3大系列11种新型农机装备的研制。以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洛阳轴研科技为龙头开发研制出新型汽车轴承、高速铁路轴承等2000种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形成了中国一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轴承产业集团。当前洛阳已建成了洛龙科技园区四季沐歌太阳能热利用项目、新洛轴工程项目等、宜阳产业集聚区新重机工程项目、至尚有机硅制品项目等、洛新产业集聚区新河柴项目、洛阳新强联风电轴承公司项目、洛阳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洛阳轴研科技精密型重型机械轴承产业化项目、中信重机、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新一拖工程项目装备制造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国一拖集团年产4万吨重柴、3.6万吨大轮拖项目、LYC洛轴整体提升改造项目、南车集团洛阳机车厂城际轨道车辆组装及维护基地等项目经营情况良好。结合以上分析理论可以得知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就是对传统机械技术的优化和拓展,利用相关的科学技术指导机械设计以及机械制造的全过程,因此其未来的发展主要是自动化的进一步实现,可以成为敏捷制造技术的更加成熟,另外就是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其发展趋势大概包括以下几点。
1、虚拟化的发展趋势。虚拟化的发展主要是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情况,只有利用虚拟技术能够缩短机械产品的开发时间,保证了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资源的重复利用。虚拟指的是产品设计过程的拟实技术以及制造过程的虚拟技术。而设计过程中的拟实技术通常是指面向产品的结构与性能分析技术,其目标是实现产品自身性能的优化以及成本的降低,主要涵盖产品的运动仿真以及干涉检验、刚度与强度有限元计算、人机工程学分析、造型设计以及动力学分析等等。对于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通常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与检验,主要是对产品的可加工性以及加工方式、工艺是否合理进行检验,从而实现降低成本、确保生产周期和产品质量以及优化产品制造工艺的目的。计算机仿真作为虚拟化的核心,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系统,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产品制造的成功率及其生命周期,而且可以及时地发现生产和设计中难以避免的错误与缺陷。虚拟化能够最大程度上可以降低开发的风险以及加快产品的开发速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虚拟化软件可能形成未来最大的软件产业。
2、生态型的发展趋势。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未来必定会向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生态型体现在机械制造的方方面面,除了机械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应用外,还包括对其涉及的能源节约,并且应该考虑到机械制造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这要求及时革新绿色化机械制
造技术,使其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于环境的危害,另外还可以使能源重复利用,维护企业的生产成本。
3、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以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契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取得了质的飞跃。对制造加工过程实行自动化控制对提高控制质量、释放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自动控制代替人为控制具有控制响应快、控制效率高的天然优势,可以这样说,无人化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目标。
4、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了提高,这种改变也导致企业对于产品的要求出现变化,更为关注产品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同时传统大批量的生产方式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出现了更少数量的个体生产。因此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势必向工艺和设计的一体化方向发展,这使得产品的生产周期受到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耗能,最终实现成本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双重目标。
5、全球化发展趋势。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全球化不仅是其特点,更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现代企业能否抵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最主要的是其是否已经完成国家化经营模式的转变,这也是我国制造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体现在: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就要不断优化管理、改进技术,这是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导致的现象,企业只有接受这一现实,不断的开拓创新。虽然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带来了挑战,但是也提供给企业发展的契机,我国企业能够利用网络了解经营管理、产品研发等相关信息,与国外其他企业合作开发,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束语
从身边的小城市的快速发展来感受国际间的快速的发展,科学、高效地进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研究需要对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进行认识,初步地了解国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成就和进展以及国内在发展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过程中的现实状况,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及其动向,同时还要注重把握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这样一来,可以尽快地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第二篇:浅谈洛阳先进制造业
洛阳理工学院
浅谈洛阳先进制造业及其发展
学
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
号:B14023304 姓
名:李灵伟 浅谈洛阳先进制造业及其发展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近些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世界各大知名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加工工厂和科研中心,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洛阳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是洛阳经济的主体,众所周知,近些年我国老工业基地都已失去原有的地位,洛阳的制造业总体上也落后于我国发达地区,本文选取洛阳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希望对它的研究,能为其发展出谋划策,使洛阳制造业能借助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时机谋求自身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洛阳制造业的现状,同时借鉴外国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并在对我国制造业未来若干年预测的基础上,对洛阳制造业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其发展的优劣和机遇及挑战。最后指出洛阳制造业的发展和对策并提出要始终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一、洛阳市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SWOT分析
装备制造业是洛阳的支柱产业,在国家部分重大成套装备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一五”期间投资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有7项在洛阳,其中5项属于装备制造业,具有规模大、门类全、成套及配套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等特点。经过50年的发展,洛阳装备制造业积累了巨大的存量资产和生产能力,产品享誉全国、畅销世界,大型重型矿山成套设备、拖拉机、农用工程机械、轴承基础件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居于国内同类产品前列。当前,振兴洛阳市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原崛起战略的需要,更是加快洛阳经济振兴、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因此,深入分析洛阳装备制造业的现状,有利于正确制定有关政策,指导该领域的发展。
(一)优势
雄厚的科技实力。目前洛阳拥有国家级科技开发机构8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行业技术检测和质量监督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8个。近年来,平均每年产生130多项科技成果。
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全市常年从事科技活动的有2万多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特贴专家482人,每万名职工拥有1488名专业技术人员,密度居全国前列。健全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也培育了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强大的军工科技力量。轴研科技、洛轴集团、613研究所等单位分别承担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姿态控制和测试系统等相关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158厂承担了“神舟”五号上万只插接件的研制和生产;中信重机公司承担了航天员紧急逃逸塔壳体的研制和生产等。近年来,158厂、407厂、740厂及014中心、613所和725所等技术优势较强的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向民品领域的拓展,展现出了国防科技强市的强劲势头。
(二)劣势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较差。洛阳装备制造业虽然整体水平在全国处于比 较领先的地位,但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相比差距明显,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还是“引进消化型”。研发机制相对落后。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共性技术研究的协作机制尚未建立,难以集中优势力量攻克技术难关。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建立。
研发投入资金短缺。装备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企业自身资金有限,融资渠道较窄,政府引导资金短缺,影响了科技创新。信息技术集成度不够。制造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尚不完善,企业内部信息还不具备集成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快速通道尚未建立,信息技术提升和带动传统产业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显现。
技术装备普遍老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生产设施支撑。目前洛阳市大中型企业设备新度系数在0.55左右,部分企业仅为0.40,整体装备亟待改造和提升。
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不灵活,管理效率较低,改革步伐缓慢,影响了洛阳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三)机遇
政策支持机遇。2001年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洛阳2002年被河南省确定为先进制造业基地(2004年国家科技部批复省部共建),同年又被列为46个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之一;2004年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市政府三方共建全国首批7个创业园之一的洛阳火炬创新创业园,同年河南省决定建立全省中原城市群和郑洛城市工业走廊,并编制《洛阳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了《洛阳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写计划;国务院《2005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要点》决定把中部地区老工业城市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范围,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产业变迁机遇。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洛阳市近年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承接这一历史机遇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也提供了装备制造业水平提升的机遇。
产品需求机遇。据有关资料预计,到2010年,我国煤炭年需求量将达到23亿吨,金属矿石年需求量将达到13亿吨。但是,目前我国矿产的回采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全国矿山非机械化采矿率达60%以上;现有大中型矿井生产设备老化,新度系数不足0.3。这对矿山机械特别是重型矿山机械设备提出了数量需求和技术要求:现有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术不能充分利用360°以下中、低温废气余热,无效排放量占水泥熟料烧成系统总热耗量的25%,有效回收这部分余热将大大提高水泥行业的经济效益;水泥生产线大型化是国家政策和节能降耗的要求,国产化5000-10000顿熟料水泥生产线市场空间充分。目前我国200吨以上的300多条浮法线中,三分之二为400顿以下级需要改造升级,加之近几年在建、拟建的60多条浮法玻璃生产线,都对玻璃加工机械及成套设备的生产有着更高的要求和巨大的需求。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加大,农民购买力和购置农机的积极性逐步提高,预计到2010年我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年均增长率为17.7%,占世界工程机械总产比重值将达到11%;随着物流配送、港口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的增加,以及道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重型汽车的需求将继续向重型化、专用化、人性化、高档化、环保化等方面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工程机械、载重汽车市场的发展,将扩大柴油机市场的需求,其中多轴大吨位重型卡车的强劲需求,将进一步促进大功率柴油机的发展。在轴承基础件及加工设备市场需求方面,中长期内市场需求还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四)挑战
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要求洛阳装备制造业必须及时进行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尽快实现由初级产品为主向技术、资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在装备制造业设计、制造过程中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制约因素,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对传统的设计、制造理念提出的一种新挑战。
装备制造领域的激烈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国内国际市场将进一步接轨,装备制造领域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洛阳装备制造技术和产品要和国内竞争者进行争夺,这对洛阳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提出了迫切要求。
高层次人才的争夺。高层次人才为了追求自身更好地发展,流动日趋频繁,范围不断扩大。地处中原的洛阳市,由于种种原因,在人才引进和留用方面,竞争力还不够强大,装备制造业面临人才流失的严重威胁。
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对策
(一)主要任务
提升制造水平。重点开展制造过程中的拟实仿真与优化、网络化协同设计、现代集成制造、数控、柔性制造、工业过程控制、极限制造、绿色制造、精密成型及近净形毛坯制造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开展大型成套装备、现代农业装备、有色金属加工装备、玻璃加工装备、轴承及关键基础件和光电设备等研制,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精尖、大成套方向发展。
推进产业改造。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向纵深方向发展,推广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加大装备数字化改造力度,提升企业管理、研发、设计、工艺、制造的能力及水平,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和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集成化、柔性化和敏捷化。
(二)发展对策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主要领导和相关委局组成的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协调“洛阳先进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项目实施,将基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成立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基地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从技术上指导洛阳先进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
优化发展环境。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推进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定、完善科技保障、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和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建立专利申请费用补贴制度,加大对侵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及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使高新技术骨干企业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8%,重点骨干企业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并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扶持一批基地内企业上市。
构建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和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强建设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以市为“龙头”,各县(市)、区为“骨架”,行业、企业为“补充”的布局合理、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好以创业中心为载体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科技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增强产业集聚效应,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健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研究试验基地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行业学会、协会的作用,协调、解决基地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加快人才引进培养。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等环节,大力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家市场化,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试行股权、期权等产权激励制度,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壮大人才队伍;提倡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参与、管理有序、协调有效、集成互动的对外交流合作体系,紧紧围绕先进装备特色产业的重大需求,组织企业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与装备,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推动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支持企业和大专院校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能力,提高先进装备特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始终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第三篇:全球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全球造船业呈现中日韩三足鼎立格局
从波特的行业五力竞争模型分析,造船业受替代品和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小;但来自上下游的压力却逐步加大,尤其是上游的供应商方面的成本压力,正慢慢侵蚀着造船业的利润空间;造船业行业内部集中度较高,基本形成中日韩三国鼎立的竞争局面。具体分析如下:
造船行业内中日韩三国鼎立
在全球众多造船国家中,各国船舶工业的规模、能力、产量、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的差异很大,新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阵营,即以韩国、日本和中国三大造船大国为第一阵营;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波兰和中国台湾等若干个重要造船国和地区为第二阵营;以数量众多的较小造船国家为第三阵营。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欧盟凭借高复杂船舶市场的优势偏安一隅,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还很难构成竞争威胁,未来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竞争将是全球造船业格局发展的主旋律。
供应商和需求商的谈判能力整体较强
随着造船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新兴造船企业的不断涌入,钢材等原材料和配套设备日益紧俏,买方市场环境下,供应商更具谈判优势,除了大型造船企业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其他大多企业只是内部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虽然航运运力投放需求较大,但由于全球造船业低附加值船型同质化严重,因此基本按国际市场行情定价,但航运企业在船企选择方面有更多余地;稍有不同的是,能够承建高附加船型的船企较少,相比于航运企业等需求方,造船企业更具话语权。
替代品和新进入者一段时间内够不成威胁
船舶运输的主要替代品为航空运输,但相比于海运,航空运输虽有时间快,方便灵活等优势,但运输成本太高,而且承运能力也远远低于海运,不适于铁矿石、煤炭等大吨位货物运输。近年来,东欧及越南、印度、巴西也在加快发展造船业,相比于中日韩更具低成本优势,但由于技术、规模等限制,中短期威胁不大;船市持续兴旺,一些航运企业也加入到造船领域,带有一些投机性的色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继续坚持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对国防的投入力度;国防费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尤其是近年来,平均增幅提高到了17%以上。其中装备费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3%左右的水平,依此趋势,2007年以后将超千亿元。
二、全球造船业将由高度繁荣转向中度兴旺
在世界经济、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等诸多内在因素的带动下,包括干散货、原油、成品油、集装箱、LPG、LNG在内的全球贸易量节节攀升,作为低成本贸易方式的海上贸易表现更是突出。海上贸易量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航运业的大发展,进而带动了造船业的持续景气,本轮全球造船业高景气也正是得益于国际航运市场多年的繁荣。
另外,近年来整个行业国际规范、规则及标准接连生效,单壳游船淘汰等非市场因素也推动了船市的走强。据统计,目前油船船队中,单壳油船仍占四分之一以上,2010年前需要淘汰的单壳油船约为9000万载重吨。
当前,全球造船业仍处于高景气期,此轮景气持续时间之长、景气度之高前所未有。经历了持续5年的繁荣后,尤其是2007年的“井喷”后,未来全球船市走势如何成为了关注焦点。
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后市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尽管市场整体兴旺程度可能会弱于当前,但未来大型船舶需求比重还将呈上升趋势;若世界经济年增长率保持4.5%的较高水平,2008年~2020年期间年均新船需求量预计为9630万载重吨;若世界经济年增长率保持3.5%的较低水平,2008年~2020年期间年平均新船需求量只有6300万载重吨。
韩国造船工业会认为,2015年前国际造船市场平均成交水平为9600万载重吨,但是2016~2020年可能再度回升至10500万载重吨水平。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包张静研究员认为,2008年及以后全球造船业或将由高度繁荣转向中度兴旺。从造船市场更远发展趋势看,国际宏观经济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发展持续看好,造船市场需求结构也由过去单一游船为主转变到以游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多种主体的需求结构,波动中上升仍将是国际造船市场总的发展趋势。
船市场主要取决于散货船、有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的表现。由于交船高峰和运输需求增长的差异,不同船型价格以及需求量增长并不一致。总体来讲,受制于产能不足,价格仍将维持高位。2008年散货船市场依然看好,中国铁矿石进口和世界粮食进出口将会继续支撑这一市场。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长和IMO提前淘汰单壳油船的规定增强了投资者信心,油船价格将保持较好水平,很可能成为继2007年散货船之后的又一亮点;相比较而言,集装箱船市场前景较难把握,集装箱船的建造取决于集装箱航运需求量,预计未来订造量恐难高过近几年水平,行情可能会逐步走低。
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将比上一年有所放缓,但由于全球包括中国等世界新兴经济体在内的经济和贸易都非常强劲,全球总贸易量仍将持续繁荣,航运增长趋势还在继续,因此将持续带动造船业的发展;另外,由于不同船型市场走势的交替向好,造船周期对行业的影响已经逐渐在减弱。诚然,期待全球造船业长时间高位运行很不现实,2008年全球造船业很可能出现适度回落,但这并不代表造船业从此进入低迷阶段,我们倾向于认为2008年及以后全球造船业将由高度繁荣转向中度兴旺。
三、全球造船业加速向中国转移
造船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特别明显的全球转移产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日韩凭借其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步挤掉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实现了造船业欧洲向日韩的转移;日本也在1956年首次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第二次产业转移过程中,韩国凭借其成本上的较大优势以及在技术上的快速接近日本,于2000年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国。随着韩国国内造船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海岸线的局限,中国在船舶制造成本、海岸资源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凸现,相对日韩,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具备10%的成本优势,该优势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使得中国在常规船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超过韩国。尤其是在全球造船业景气回落的环境下,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将会更加显著,使得中国造船业的景气期将明显长于全球景气水平。
中国造船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日韩,中国造船技术差距与日韩相比将逐步缩小,国际竞争优势逐渐提升,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下一个世界船舶制造中心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我们也要注意到,虽然我国造船企业与日韩企业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在生产设备和建造工艺等方面整体仍远远落后于日韩企业。自主设计的三大主流船型经济性指标偏低,高新技术船舶依赖国外设计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设计门槛亟待突破。配套业发展滞后,关键设备严重依赖进口。而且,国内造船业能源资源消耗较高,生产效率低下,大概是韩国企业的1/5到1/6,韩国造船企业目前正全力以赴拉大同中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低水平造船产能将大大减弱我国造船业未来抵御风险的能力,超越韩国,成为新的世界造船霸主,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日韩相比,同类船型,尤其是低附加值船型上,我国在价格上确实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也正是凭借于此,我国造船业才有资本和日韩叫板。然而,人民的持续升值正在逐步弱化这方面的竞争优势。而且,目前我国造船企业手持订单中83%为出口船舶,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远期合同,金额超过500亿美元,最远的合同交货期为2011年,如果每一美元兑换人民币减少1分钱,账面损失就达到5亿元人民币,如果人民持续升值将会给已签订合同造成巨大损失。
另一方面,劳动力、原材料和配套设备等成本刚性上涨,也给我国造船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民币持续升值、成本刚性上涨已成为现阶段造船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最大考验。
四、我国正由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
1、两大集团为主干将
从企业性质来看,我国造船工业呈现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组成的受中央直接管理的两大型企业集团和众多地方民营企业的格局。
我国造船行业的两大主要集团公司以长江为界划分,长江以南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集团”),俗称“南船”;长江以北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简称“中船重工”),俗称“北船”。中船集团主要集中在10万吨级以下的船舶制造,其长兴基地和龙穴基地将开发10万吨级以上的船舶制造;目前大型船舶制造厂主要都集中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
伴随着这一轮船舶业的景气周期,我国各地方民营造船企业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凭借其机制灵活、利益直接、效率较高等诸多优势,三大指标显示,已经占据了我们造船业的半壁江山。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厂、江苏熔盛重工集团的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排名进入或部分进入全国前10名之列,正成为我国船舶业发展的另一股强劲动力。
2、重点发展三大基地
从地理位置来看,目前我国造船业已形成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其中,中船集团拥有长江口和珠江口两大基地,中船重工主要拥有环渤海地区。
3、产能过剩危机日显
造船能力扩张已成全球性问题,供求关系可能出现扭转。预计到2010年世界造船能力将接近1.5亿载重吨,其中,韩国将达4400万载重吨,日本也进一步上升至3600万载重吨,中国将形成4000万载重吨以上能力;另外,东欧造船国家及越南、印度、巴西也在加快发展造船业。此轮景气周期过后,产能过剩是必然的,世界其他各国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但对于我国来讲,形势更加严峻,在日韩的竞争压力下,可能带来同质化的恶意竞争,不利于我们造船业的长期发展。
4、船舶配套业发展相对滞后
据统计,在整艘船的成本价值结构中,总装占30%的份额,钢材约占27%份额,而配套设备却占最大份额为43%,近一半,是船舶产品主体价值的体现。
相对于出口型的船舶制造业,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大量依赖进口,近年来年均船舶配套设备采购额达到200亿元人民币,自主配套率平均只有40%,与日本的98%、韩国的90%相比,差距相当大。船用主机、辅机、发电设备、中低速柴油机曲轴等关键设备和部件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船用仪表更是长期依赖进口。最可怕的是,我们要进口的关键配套设备恰恰都掌握在我们的竞争对手手里。
相比对造船业的发展,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相对滞后,这对于我国发展平衡且可持续的船舶产业结构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然而,压力和差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发展的挑战和潜力。在船舶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之下,我国船舶配套业面临着振兴的机遇,按照船舶业历史发展规律,随着全球造船业中心的转移船舶配套业中心也会相应转移,这也是日本、韩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十年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过程,发展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必由之路。
5、船舶修理和改装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此轮航运市场的持续繁荣,我国修船业也同样凭借着低成本优势,适宜的地理位置,以及越来越提升的修船质量,正成为全球修船的一个重要地区。
现在和未来全球航运运力的大量投放以及单壳油轮的淘汰等因素将进一步推动船舶修理和改装市场的兴旺,而且在本轮造船业景气后,修船业将会迎来更大的景气机遇。相信,在价格日益影响修船市场格局的背景下,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船东来中国修理、改装。未来,船舶修理与改装业务也将帮助消化我国过剩的造船能力。
6、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船舶订单结构从本世纪初中小型散货船为主(约占50%),转变为三大主流船型并驾齐驱、高新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明显增加。散货船继续占据大部分世界市场份额,油船、集装箱船市场份额大幅提高。
高技术船舶方面与日韩仍有差距,但已有所突破,尤其是2008年4月,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LNG船“大鹏昊”号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交付。LNG船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大鹏昊”号的交付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进入世界造船尖端技术领域,也意味着我国建造高技术船舶的时机已经到来。
7、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本轮全球造船业的高度兴旺为中国造船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得益于全球造船业产业转移和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植,近五年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用飞跃来形容并不为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成为世界三大造船大国之一。
(1)三大指标频创历史新高
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频创历史新高,继2006年实现爆发式增长后,2007年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据船舶工业统计快报数据,2007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89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0%;新承接船舶订单9845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32%;手持船舶订单15889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31%。按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世界造船总量的统计数据,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分别约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的23%、42%和33%,比上年分别提高了4个、12个和9个百分点。
(2)经营效益不断提升
2003年以来,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几乎成倍增长,2007年全行业利润预计可达到200亿,在2006年96亿的基础上翻了一倍还多。分行业来看,船舶制造和修船及拆船企业利润增幅较大,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也逐年加大,目前以达80%以上;而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利润虽有增加,但占全行业利润比重却又有缩减趋势。
(3)船舶出口迅猛增长
得益于国际船舶市场需求量的大幅增长、我国对船舶出口业政策上的扶植以及我国造船业在成本上较强的竞争力、海岸资源上的比较优势,我国船舶出口增长迅速。出口比重高达近80%,外向型特点更加显著。据海关统计,2007年船舶产品出口到151个国家和地区,比2007年增加19个,范围继续扩大。
第四篇:世界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世界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世界机械制造业涵盖了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工厂设备和建筑机械等诸多领域,其年产值高达1万亿美元。在未来的发展中有4种重要趋势将对其产生影响。
1.技术融合在机械制造业的许多领域,电子控制和软件技术变得同机械工程同等重要。德国格第巴赫机械制造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为大型玻璃制造厂生产玻璃处理系统的公司,目前,该公司的软件控制装置、电子机械装置占据了其产值的1/3。
2.服务性思维
在从电梯到工厂设备等的各个领域,生产厂家的利润增加已不再是因为按固定的规格生产目录中的产品,而是因为制造厂家能按用户的要求制造产品,以满足特殊的需求。此外,企业也通过维修或其它“售后”服务以增加产值。
3.全球产品开发
例如美国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惠而浦公司对由2000名工程师组成的全球产品开发小组进行改组,以集思广益开发新产品,缩短某些产品的开发时间。
4.更新生产策略
在包括印刷机械等在内的若干行业中,机械制造商借用汽车产业中的构想,把投入不同市场的不同产品,建立在同一个基本工程结构之上,然后在制造过程的后期修改设计,这样可使产品适应特定顾客群体的需要。
第五篇:中国东部高端服务业和西部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中国东部高端服务业和西部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区域的产业结构应该以区域的劳动力结构作为首要参考,改革开放30年经济巨大腾飞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解决了庞大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并活跃了市场,即便如此,目前的中国老百姓仍然非常贫穷。
现状
1,中国仍在城市化进程中。
2,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3,大批大学生等高素质人群就业问题。
4,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
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民工就业和大学生等高素质人群就业将部分解决中国日益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福利保障和政府财政压力。
而农民工的就业要求区域有一定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此时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已不再适合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生存,过高的地价房价和招工难严重超出生产型企业所能承受,生存成本和企业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将迫使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部甚至西部转移,东部大城市目前的基础服务设施已不能满足更多人口需求,以及国家对中西部发展的政策所趋,更加需要更多农民工能留在中西部中小城市。国家对西部的开发所需和产业转移西部的需求将使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的就业需要更多三次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而中国一产二产比重比较大,当下需要政府牵头开发更多三产就业机会,尤其是服务类。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健康产业如能得到很好开发将提供部分服务类工作机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区域产业结构取决于区域劳动力结构,区域的劳动力结构很大程度又取决区域社会整体配置结构的优劣,比如福利待遇,社会治安,教育情况,出行住宿,房价,生活成本高低,以及社会大众幸福感等众多因素,而社会整体结构配置所需资金多数由国家财政补贴,大型国企,民企,企事业等团体机构出资建设,同时,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大小又取决于能否很好的解决好不同结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在东部形成高端服务业和科技技术研发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西部形成以生产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这需要在中西部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老百姓就业率并提高劳工基本待遇。通过政府统一科学的产业规划,形成区域与区域之间经济社会的协同互补发展结构。加大保障房建设,解决中小城市日益增多的就业工人的住房问题,解决工人出行并完善生活便利条件,完成各中小城市的产业产最优化配置.....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