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推广读书报告
我们的收入怎么这么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生活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就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亲眼见到家乡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还是很落后,大家努力的使城乡差距变小,但是现实却在背离大家的愿望,在我以前简单的认为是政府没有给予我们机会去发展,搞试点从不在我们这里,只会怨天尤人,但是慢慢的才发觉原来我们还是很落后,不管技术,知识,还是外界其他因素,我可以说如果我们还是这样下去,我们会被社会乃至全世界淘汰。
常常我都会想为啥江苏江阴华西村是村庄里的都市、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是中原小康第一村、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有着江泽民、胡锦涛两位领导同志对南岭村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啥我们家乡就没法这样发展呢?
看了第四章的第一小节,我才真的明白了这都是什么原因了。
在以前的我看来,每年家里的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以前没电视,现在能买上电视了,以前没有用上电话,现在有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了,我们就会觉得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却没有想到原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是在下降的。如下图
其实我每次看到关于农业致富的电视节目时,我总是想:那些发展农业的人,怎么会想到要发展那个产业呢?是什么让他们有那么大的激情呢?怎么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条件,怎么我们就没法去发展呢?每年那么多的农民工出门打工,他们为啥不发展自己的土地呢?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呢?
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持续低迷,消费不旺,导致对农副产品需求总量的下降,农产品呈结构性过剩,形成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中出现现金收入与实际收入比例不合理,实物收入比重偏大且不真实,近年来许多地方农民收入的增长,其实是卖不出去的粮食和其他剩余农产品库存的增长,是农民手中可支配收入减少,实际上农民的收入就进一步的降低。
其次,农民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有限,对科技农业的了解、运用、推广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农产品在市场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农民的收入风险大,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等。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人均收入呢?
增加农民的收入,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政策支持、资金和科技投入等,但从根本上讲,农民增收还要靠市场,靠农民自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行政调拨资源的手段已不再适用,以国家目前的财力,靠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不可想象,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8亿农民能够退守在一个非市场化的“小岛上”,依赖外界输送“给养”能够生存下来,更不要说富裕起来。当前我们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近几年来,国家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基础上,应该引导农民搞好科学文化素质,更快的发展农业生产。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有过几次大的调整,每一次调整的出发点都是尽量解除政策对农业的束缚,使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解放,特别是近年,政府不但完全减免了几千年来一直附着在土地上的税赋,而且还拿出巨额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农村城乡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出路,是农村工业经济活动在地域点上集聚后,带动相关第三产业相应发展后的结果,农业为城乡提供食物产品、原料产品、人力资源、资金积累、土地空间,而城乡化为农产品提供市场、提供导向,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城乡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是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这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会拉动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城乡建设会形成大量反哺农业的资金,从而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持。
培育和壮大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农民要赋予,农民要振兴,农民必须给自己学会在市场中“游泳”到市场上打平,这不仅需要完善我们的户籍与土地经营制度,而且更需要用现代化市场经济知识,去武装农民,增强农民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
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我们还欠缺很多,还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是落后的地方出来的人,我们需要将先进的技术,高端的知识带回去,我相信我们不会永远都在低收入下生活,我们会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我们会不断的运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我们会努力变成“四川省成都市高碑村是大城市近郊农村城市化的典型(四川省成都市高碑村发展,是与20世纪90年代簇桥乡地区发展变化的大环境分不开的,高碑村的发展是以城市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延伸为契机,依托区位优势动员社会资源,大市场带动大产业,促进经济非农化的发展模式)”的下一个典型。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
【2】张秀生,陈立兵.村经济发展,武汉大学生出版社
【3】贾华强,石霞.农民的经济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4】王松霈,王梦奎.农村经济概说,北京出版社
【5】冯海法.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新华出版社篇二:中国农业科技史读书报告
《中国农业科技史》读书报告
——贾思勰《齐民要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农经112 徐菊芬 16111222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
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
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这部伟大的著作。
《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 《齐民要术》体系开中国古农书体例之先河,成为后世农书参考和模仿的典范。在结构安排上,序言全面阐述了贾思勰“以农为主、通过经营农业以求富强”的进步思想和科学观点。同时反映了贾氏人定胜天、实事求是、遵重客观规律和因时、因地、因物、因具体情况制宜的朴素唯物的辩证观以及崇尚劳动、重视生产、“后胜于前”的进步历史观。
卷一讲述耕田、收种以及全面总结土壤耕作技术,抓住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当时北方抗旱保墒的耕作技术。种谷是具体的粮食作物栽培技术,叙述谷物的篇幅近占所有粮食作物篇幅之半,讲述也最详细深刻,说明粟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中是首要粮食作物。粟是当时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所载粟类品种达106个,对粟的栽培方法也作了详细地介绍。
卷二主要论述了13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包括土地耕作;时宜地宜要求;品种记录、性能分析、选种技术,下种;作物施肥培育中的轮作、绿肥、“坏墙垣”,保育,防虫;收获及贮藏等方面的农作物生产技术,诸方面皆有详细论述。如作物的种期有上时、中时、下时之分;作物“地宜”有上、中、下之别。同一作物,不同土地用种量不同;同一作物,上时、中时、下时用种量也各异。结构安排呈现如下特点:(1)合计大、小豆叙述字数约占整个粮食作物叙述字数比重的11.6%;由于大豆不但可作为粮食和豆制品,还可作为饲料作物。小豆财被广泛用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同时还可作为绿肥作物。
(2)叙述水稻的字数约占整个粮食作物叙述字数比重的10.9%,水稻篇篇幅之大与稻作在北方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似甚矛盾,然从其内容分析来看具有合理性。(3)大小麦篇的篇幅占11.3%的比重,其论述以小麦为主,原因在于麦作在魏晋南北朝时是北方地区仅次于粟的作物。其时已定型的耕耙耢旱作农业技术为冬小麦较大规模在黄河流域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同时面食品种的丰富多彩反过来又促使了麦作的生产。(4)黍稷占到整个粮食作物叙述文字的6.5%。北方地区由于战乱,荒地较多,北魏在恢复农业生产时,黍稷被用作开荒地的主要作物。(5)以旱作为叙述主体,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旱作农业在生产结构中占绝对优势。
卷三主要记述了22种蔬菜的栽培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蔬菜栽培技术有较大发展,土地利用率提高,对因土种植,以及诸田园管理技术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蔬菜的栽培是种植业中有机组成部分,是粮食作物的重要补充,安排在卷二之后,体现了作者对于种植业内部结构的理性认识。卷四总述园篱和栽树,之后分述枣、桃、安石榴等11种果树的品种及选育技术,总结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果树的经验。魏晋南北朝时嫁接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果树管理方面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嫁枣法、烟熏防霜法、越冬防寒法等。
卷五主要讲述林木的栽培技术,所涉树木主要有桑、柘、榆、白杨等13种。在林地的选择、耕作和整理,树木的繁殖和移栽,苗木的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卷六为畜牧兽医卷,占全书篇幅11%左右,是《齐民要术》主体部分。该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汇总了北魏以前有关家畜饲养及医疗的经验;一是吸收了拓跋氏的牧业经验。内容上分别叙述了牛、马、驴、骡、羊、猪、鸡、鹅、鸭等9种畜禽的选种育种、饲养管理、相畜术、兽医术以及酥、酪等乳制品加工和羊毛制毡技术,最后一篇为养鱼。
卷七、八、九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主要讲农产品的贮藏与加工,是《齐民要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篇幅约占全书的30左右。农产品加工部分在技术上表现出如下特点:首先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技术全面。农产品加工包括酿造、果品加工、蔬菜保藏、烹饪、食盐的精制、肉类的加工保持、淀粉糖化、饼饵、面食、糕点、饮浆、煮胶等有关地主阶级的家庭消费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的知识应有尽有,甚至连制造笔墨及使用原材料所应具备的知识也包括在内。其次酿造技术系统全面,造酒技术更趋成熟。有关酒、酱、豉、菹等的酿造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很大篇幅,涉及卷七全部,卷八、九的部分。
卷十基本上是作者搜罗历史上和当时的有关经史子集文献,引用了280多条资料,记录了“非中国物产者”,所引述的100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齐民要术》的历史意义 1.《齐民要术》在著作结构和思想方面的成就
《齐民要术》微观农学体系结构的形成,是贾氏对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全面系统理性认识的结果。书中对战国秦汉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积累等进行了比较客观地总结与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中某些新的因素在书中也
有比较充分地反映,如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地主治生之学出现、农产品加工受到重视、畜牧比重上升等。《齐民要术》的农学体系结构反映了上述变化、趋势,奠定了后世中国传统农书的体例结构。2.《齐民要术》农业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 《齐民要术》提出土壤耕作和保墒,如耕田燥湿深浅要得宜,适时中耕锄草,使土壤保护润泽;《齐民要术》还讲述了种植绿肥、应用有机肥料(主要是熟粪)改良土壤,以及种子选育和品种命名法,如:以品种育成者命名;观形命名;会义命名;观形命名法至今还在使用。《齐民要术》还非常重视作物的轮作与套种,主张不要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轮作既可以保持土壤质量,又可增加收成。这些技术完全合乎耕作的科学原理,正确反映了土壤、水分、肥力与耕作关系的客观规律。同时,《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劳动人民畜牧生产的经验,涉及的家畜(牛、马、驴、骡、羊、猪)和家禽(鸡、鸭、鹅)的饲养管理,选种繁育,疾病防治以及畜产品加工。并且,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园林经验,林木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此外,在伐木开荒、植物鉴别、植物种与种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上也有正确认识。特别是对遗传和变异性也有所认识;贾思勰认为只要适其天性,动植物就能“肥充繁息”,他还认识到遗传与环境条件的统一性。
《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全书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张芳、王思明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史》 贾思勰《齐民要术》
石声汉《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知识》篇三: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报告 改造传统农业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把农业划分为三类:(1)传统农业。在传统农业里,传统生产要素的供应与需求实现了均衡,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收人流价格是高昂的。(2)现代农业。农民使用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要紊的供应和需求没有实现均衡,收入流价格是低廉的。(3)过渡农业。处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处于失衡状态的阶段。
传统农业有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技术条件不变;第二,农民没有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动力;第三,农民的储蓄为零,因而没有投资的经济能力。就是说,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处于均衡状态。农民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就可以走出传统农业均衡。舒尔茨问道:农民为什么在几千年的长时间里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呢?舒尔茨研究了危地马拉的帕拉加撒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两个典型资料,说明了农民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不是农民对市场信息的刺激不作反映,或者不做出正常的反映。农民是十分精明的企业家。因为在传统农业里,资源配置达到了均衡,资源配置也是有效率的。舒尔茨批评了阿瑟·刘易斯、罗森斯坦一罗丹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观点。这对于舒尔茨的理论体系来说是必然得出的理论结论。
既然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那么如何解说传统农业的停滞落后呢?舒尔茨驳斥了两种长期流行而且影响深远的观点:一种是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另一种是有名的隐蔽失业理论。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民愚昧、落后,对经济刺激不能做出正常反应,经济行为缺乏理性,所以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必然低下。舒尔茨却否定了这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在传统农业社会重,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并
引用索尔·塔克斯《一个便士的资本主义》对危地马拉的帕纳加撤尔和w·戴维·霍珀对印度塞纳普尔这两个传统农业社会所作的详细调查资料,支持自己的假设。《一个便士的资本主义》中对这种社会人民行为的仔细描述和许多说明价格、成本和收益的表中反映出来的各种证据有力地支持这样一种推论:人民在配置当前生产中他们所拥有的要素事实是很有效率的。生产方法、要素和产品中都不存在明显的不可分型。在男人、女人和能干活的孩子中,即不存在隐蔽失业,也不存在就业不足,而且对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人来说,也没有零边际产品这种情况。因为即使是年纪很小的孩子也可以到农田干活而作出某些有价值的贡献。产品和要素的价格是灵活的。人们对利润作出了反应。在他们看来,每一个便士都要计较。“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接受一种新生产要素的速度取决于适当扣除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之后的利润,在这方面,传统农业中农民的反应和现代农业中农民所表现出来的反应相类似”。“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在农村依靠传统的资源和技术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要素配置能使经济的产量得到提高”?37。综合检验帕纳加撤尔和塞纳普尔生产中要素配置的资料后,舒尔茨将要素的概念扩展到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根据这种全面要素的概念,舒尔次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一、这个社会之所以贫穷是因为经济所依靠的要素在现有条件下无法生产得更多。亦即在这些简单化的条件下,所看到的贫穷状况并不是要素配置有什么明显的低效率造成的。
二、不管他们适应经济条件变化的速度如何,与这种分析相关的重要事实是,他们的确能做出反应。
三、无论本国还是外国的有能力的农场经营者都不能像农民说明如何更好地配置现有生产要素。隐蔽失业理论又称“零值农业劳动假说”,构成零值农业劳动假说的基础是农业中有一些工人对生产没有做出贡献的概念,其基本观点是:传统农业中一部分人的边际生产率是零,尽管这些人 在干活,实际上对生产毫无贡献。这种就业实际是隐蔽失业,把这些人从农业中抽走,并不会使农业生产减少。舒尔茨详细分析了这一学说的理论渊源和基础:这种学说的主要根源是一组通过玩弄花招而形成的错误的统计估算,或是利用了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所达到的生产要素的结合和较高的劳动产量并且把这两个因素的混合应用于贫穷的农业社会。舒尔茨分析了1918~1919年流行感冒引起印度农业人口的减少和农业生产下降的关系。由于1918—1919年的传染病,印度的农业劳动力大约减少了8%,谷物播种面积急剧减少。这一事实证明:在传统农业中,农业产量的增减与农业人口的增减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是农业产量下降。所以,“贫穷社会中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学说是一种错误的学说。舒尔茨提出了收入流价格较高和资本收益率低两个假设。他认为,在传统农业里,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流价格是比较高的,投入传统农业的资本收益率比较低。舒尔茨估计危地马拉帕那加撒尔的土地收益率在8.7%-9.9%之间,扣除有关费用,土地的纯收益率不足4%。印度塞纳普尔的土地收益率不到1%。所以,外国资本很少投入到传统农业部门,贫穷社会里的再生产性农业要素很少,甚至政府也很少投资到传统农业部门。
舒尔茨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对策思路。(1)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只能采取市场方式,不能采用命令方式。命令方式是政府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政府不仅重组农业生产,而且要指挥农活动,这样必然会束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中心人物。采取市场方式.给农民以经济刺激,就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重组农业生产单位。由于专业化的存在,一个农场的规模不要太大。舒尔茨批评了传统的大农场观念,提出了农业生产基本单位的特点是具有真不可分性。具有真不可分性的单位只能是农户。(3)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投入新的技术、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是农民,供给者是发现、发明、生产和供应新生产要素的那些人和单位。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有营利的企业和非营利的单位两类。非盈利性单位免费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实际上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要继续取得资源才能提供新的产品。能够持续供应新的生产要素的单位,都是盈利的企业。新的生产要素也是商品,通过市场进入农户。在穷国,新的生产要素的市场狭小,因此需要政府提供帮助。农民接受新的生产要素的动机就是有利性。有的新生产要素的使用,需要农了民学习知识,学习是需要化费成本的。所以,要向民投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此外舒尔茨提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资金依然是绕不开的难题。舒尔茨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从经济思得想史上看,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
舒尔茨提出了农业要发展和改造的新思想。在现代化过程中,农业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是争议的。比如,古典经济学大师斯密就没有看到农业的改造和发展。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里认为,国民财富巨大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而分工只能引入制造业,不能引入农业。“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农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都没有提出过改造传统农业的问题。在当时的古典经济学那里,国民经济就是工商业经济,而不是传统农业,也就不存在改造传统农业的问题。
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到20世纪50年代的一百多年来,经济增长理论的系统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经济增长,以及农业进步的理论研究,被主流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所忽视。1945年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也没有给农业应有的重视。阿瑟·刘易斯40岁时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内容广泛,系统研究了经济增长理论,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轻视农业的倾向,只在第三章第四节用了一个目的篇幅。讨论土地所有制和农户的规模两个农业问题。刘易斯在《二元经济论》里,把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作为现代产业所需要的新增劳动力的来源时,才讨论到了农业。正如不少学者所批评的那样,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忽视农业。其实,忽视农业的不仅仅是刘易斯一个经济学家,而是一二百年来经挤学界的一个普遍倾向。
舒尔茨提出了向农民投资的新观点,现代化需要巨额资金,这是一个曾经困扰了一二百年来无数经济学家的难题。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采取了罪恶的原始积累方式,成功地积累了大量资金,掀起了现代化进程。可是对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能重走资本主义初期积累资金的老路,积累巨额资金依然是绕不开的难题。不少发展经济学家显得束手无策。比如,纳克斯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经济发展是需要巨额资金,资本缺20世纪20年代,俄国左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有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就是把农村作为社会主义工业的“殖民地”,剥夺农村的剩余作为工业化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的来源。可能是斯大林讨厌左派经济学家说得那样露骨,而不是反对他们提出的基本思路。从政治上看,斯大林高明得多,他引用了列宁用过的“贡税”这个词,然后说,工业化吸纳农业剩余,是农民向国家缴纳的“贡税”。农民缴纳贡税,不仅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农民自身的利益。如此巧妙的解说也许有助于平息农民的不满。刘易斯研究了一些国家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吸纳农业剩余,不仅篇四:农业推广考核说明
农业推广考核说明
农业推广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它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应用性学科,重点突出的是它的应用性。课内学时90,学分4。
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注册学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业推广课程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核依据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农业推广》(王德海主编,2005年12月第一版)。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命题均依据本考核说明,考核说明的制定依据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四)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包括作业(占总成绩的20%)、调查报告、读书报告以及访谈记录(占总成绩的15%)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5%)。终结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必须分别达到60分及以上,方可取得该课程学分。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及格。
(五)形成性考核的形式
形成性考核包括4次记分作业、1次调查报告、1次读书报告和1次访谈记录,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
(六)考试的要求及形式 1.考试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正确地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加深对我国农业推广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基层实际管理工作水平和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本课程的考
核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两个方面的考察,大致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各层次含义如下: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等。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并能以自己的语言阐述,能够说明与相关问题的区别及联系。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涉及农业推广的一般问题。应用包括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2.试题类型
形成性考核:问答题、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访谈记录等。
终结性考核:采用课程论文方式。3.终结性考核的形式
本课程终结性考核的形式为开卷考试。4.终结性考核的时间
终结性考核时间为第17、18周(19周前完成)。5.课程论文要求
(1)目的:终结性考核(课程论文)是对本课程所学理论知识、方法的理解及综合应用的评价。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通过实地参观、调查访谈等活动,深入了解有关农业推广工作的现状(经验、问题)、发展趋势,并撰写课程论文。使他们:进一步明确农业推广的意义、思路和做法,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理论与实际结合,将所学习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提高分析能力,应用、验证、巩固、充实所学理论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求:参观、访谈、调查等工作可以是集体进行,上网查资料、撰写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要联系当地农业推广实际(实地调查1~2个点,数据要真实可靠);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3~5篇(近3年发表的),介绍所选题目的背景情况,说明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对策等;篇幅应不少于3000字;定稿的课程论文一律用统一的稿纸撰写和打印,用统一的封面装订。课程论文格式要求:①首页为论文提纲及内容提要;②中间为报告正文;③末尾页附参考文献目录。
(3)时间安排:第17周前,结合终结性考核要求确定课程论文题目、完成文献调研(资料收集)、实地调查、访谈等,取得数据,17、18周完成课程论文。(4)评定:教师从课程论文的工作量(学时数、字数等)、质量(文字、内容、结构、形式等)(文献丰富,逻辑清晰)情况及其实用价值、是否独立完成等、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课程论文的表现(科学的态度、刻苦的精神等)等几方面来评价。
6.课程论文参考题目举例
(1)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思考
(2)××品种(技术)的推广过程分析
(3)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
(4)××镇(乡)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5)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对农民自愿行为改变的影响
第二部分 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农业推广概论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农业推广的概念
第二节 农业推广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学习农业推广的意义
考核要求:
应用:农业推广定义;
理解:农业推广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关系;
识记:农业推广的概念、农业推广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农业推广原理
考核内容:
第一节 目标群体
第二节 知识管理
第三节 行为改变
考核要求:
应用:农业推广的逻辑框架、认知原理和需求层次理论;
理解:农业推广的核心理念;
识记: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
第三章 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创新的扩散过程
第二节 创新的采用过程
第三节 提高创新采用率的途径
考核要求:
应用:个体采用过程和创新的扩散规律;
理解:提高创新采用率的途径;
识记:群体采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 农业推广体系
考核内容:
第一节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类型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
考核要求:
应用: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过程和改革方向; 理解:多元推广组织方式的实践经验;
识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类型、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
第五章 农业推广方式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农业推广程序
第二节 农业推广技术服务
第三节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
考核要求:
应用:农业推广技术服务的四种形式;
理解:农业推广经营的概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识记:农业推广程序。
第六章 农业推广项目计划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农业推广项目计划概述
第二节 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制订方法
第三节 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形成考核要求:
应用: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制订方法;
理解: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逻辑格式;
识记: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编制程序。
第七章 农业推广沟通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农业推广沟通过程
第三节 提高农业推广沟通有效性的途径
考核要求:
应用:提高农业推广沟通有效性的途径;
理解:符号与含义的关系;
识记: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要素;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与农民沟通的工具。
第八章 农业推广方法与技能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参与式农业推广方法
第三节 农业推广的基本技能
考核要求:
应用:参与式农业推广方法;
理解:农业推广基本方法;
识记:农业推广技能。
第九章 农民培训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农民培训概述
第二节 农民培训需求分析
第三节 培训方案设计与培训方法篇五: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概论读书报告 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取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的重要性
(1)农业是不可替代的大产业。农业是世界上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的大产业,有
些物质只能在植物体内完成,8种必需的氨基酸和2种必需的脂肪酸。
(2)农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农业与粮食和食物安全,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一)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1.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2.市场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
(二)突发性因素引发的波动性 1.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2.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3.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的失误引起农业波动4.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波动
(三)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 1.地球的温室效应2.酸雨3.臭氧层空洞
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一)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1.地球上的自然气候有明显的地域性2.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农业生产地域性。
(二)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1.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农业系统是由4个基本要素构成(农业生物要素,农作物、林木、水产、菌、藻等五大类;农业环境要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和生物等;农业技术要素,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技术;农业社会要素,农业投入、产出、管理的社会因素);
2.大农业由农业生产8个综合部门组成。农业生产业、工业、商业、金融、科技、教育、建设、行政管理与政策。
3.农业生产由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4.各农业行业由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组成。5.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
三、农业资源的有限性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随着今后人口的继续增长,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将会日益趋重。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
农业产品绝大多数都是鲜活产品(有机物质),保质储存难,保鲜更难,有严格的储存期限。
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同期性 4.农业生产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 5.古代农业基本概念:古代农业是用铁、木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自然肥料,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6.近代农业基本概念:近代农业始于产业革命而止于20世纪中期,历时约100年,是从古代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也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阶段。7.古代农业主要的成就:第一,促进了原始农业阶段驯化的各种动植物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极大的丰富了各地的农业生物资源,为各地成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适应的动植物。第 二,改变了原始农业只靠长期悠闲,自然恢复地力的状况,创造了利用人工有机化肥提高土壤肥力。还创立了间作、套种等复种耕作制度,提高土地生产力,初步实现了土地的用养结合,自然生态平衡基本维持。第三,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欧洲牧,中国农,人们对无法利用的农副产品和农业不能利用的土地,通过发展畜牧业加以开发利用。8.古代农业的不足:第一,投入古代农业中的能量仅是人力蓄力有机肥,投入不足,数量有限,相应的农业提供给社会的产品也相对不足,其产生的效益低下,进步缓慢;第二,古代农业对环境的维护是低水平的。9.近代农业的成就:在近代科学技术的直接作用下,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能量输入农业,从而使农业的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逐渐形成。10.近代农业的主要不足:由于近代农业的高产依赖于农业以外其他能量的输入,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加上能量输入技术的不完善,能量的利用上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同时,农业化学物质运用于农业生产后,其在土壤以及水中的水中的残留部分,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通过物质循环进入到农作物和牲畜的体内,危害人类健康。
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它主要依赖机械、化肥、农药水利灌溉、生物和信息技术,由工业部门提供大量物质和能源主要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现代农业的趋势:平面式-立体,石油型-生态型,自然式-设施,机械化-自动化,农场式-公园,化学-生物化。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实现了生产工具的机械化和智能化,依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现代农业的主要成就:有效的减缓近代农业生态危机,能源危机和由城乡对立,工农对立引起的经济危机。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农业资源缺乏,水资源不足,土壤侵蚀,地力下降,能源枯竭,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11.农业区划基本概念: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方法。它是实现农业合理布局制定农业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是用严格的科学态度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12.中国主要的农区:①东北区,②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③黄淮海区,④黄土高原区,⑤长江中下游区,⑥西南区,⑦华南区,⑧甘新区,⑨青藏区,⑩海洋水产区。13.农业自然资源基本概念: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土地、土壤、气候、水和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依赖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化肥、农药和农机具是农业生产依赖的社会资源。)14.农业环境的基本概念:是以农业生物(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鱼类等)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15.农业环境的特点:范围广(农牧渔生产活动领域广阔,这种农业环境范围广和局部农业的差异决定了农业环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和影响的半自然环境);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恢复。16.如何加强农业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农业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生态平衡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应用技术(农业环境质量的调查、监测和评价;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环境污染的控制;农业环境的综合防治;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管理与调控)。17.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又称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 生物体内的残留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18.农村产业结构基本概念: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复合系统,是指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的农村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各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农村三大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个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相互交织的经济联系,以及在占用要素和经济产出等指标上的量的构成比例。19.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农村产业结构的脆弱性,(演进状态上的低层次性:农村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第一产业;其次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产业结构的承受力差,转换率不高);农村产业结构的基础性(农村产业的巨大资源潜能仍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力量);农村产业结构的产业关联(各产业内部存在单向多向,顺向逆向,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农村产业与农村之外的产业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内在规律(受到双重规律支配,自然规律以及经济规律的支配);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农村产业的演进遵循克拉克法则,即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逐步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方向发展)20.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仍不合理,种植比重过大,渔业林业比重过低;第二产业,近年来农村工业发展迅速,但逐步放缓,原因就是技术水平低,农业工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保障以及缺乏现代管理手段;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依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0.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首先,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严重抑制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进程。其次,农业资本调整不足。(全国基础建设中,农业资本建设投资比重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减少,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事业费不足;本该在农业投入中承担较大份额的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呈下降趋势;农村集体和农村个人对农业投入呈下降趋势)。第三,农业科技水平低,技术落后。(科技进步是农村进步的决定因素)。2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①因地制宜的原则,②循序渐进的原则,③可持续的发展原则,④以市场为导向,⑤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⑥质量效益原则 2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①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办学;②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对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③稳定发展农村第一产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a.保证粮食产量稳重有增b.按照调优,提高与创新的方针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c.积极发展林业和渔业d.积极发展畜牧业e.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④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创造条件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明确方向重点,提高发展规模和档次;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培养经济增长的点;完善企业信用担保营运体系,广开融资渠道;在第一、二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23.“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2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 25.农业产业化:是适应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推动力,能有效解决结构调整中的一系列问题,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6.农村产业化的三大基本条件:一,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二,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的分配纽带,处理好这个关系,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果的巩固,若处理不好,则会带来负面影响。三,必须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首位,不能过分重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27.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成功经验对我国有何启示:
西方国家:扩大国内农产品市场;扩大国际农产品的贸易;采取宏观调控的方法较好的归法市场流通秩序,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转化成一种商业活动,提高农业的商业化水平;注意运用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成果支持农业现代化;发达的农业市场化体系的形成,其门类齐全,分布广泛设备先进,不断采用新技术开发产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自由竞争,有法可依,执法严谨的标准化,规范化,秩序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再者农业生产过程高度商业化,农业市场化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每项活动都转化成商业活动。
我国: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是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问题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农业改革的重大措施;是应对加入wto,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举措。①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②农产品期货市场 28.可持续农业的核心:协调好农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其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即在确保农业的生产和农产品产量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人口增长获得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一、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蔬菜、花卉、瓜果等生产。广义的农业又称为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其中副业是主业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农副产品加工、农机具制造和修理、农业能源建设、农业服务业、养虫业。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因为农业生产过程是通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变化来实现的。生理变化同自然环境要素如光、热、水.气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全部过程都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二)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而自然条件在地表的分布是多种多样,具有地域特征。安排农业生产,特别需要重视因地制宜原则。(三)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生产不仅要因地制宜,而且还要因时制宣,认真分析不同季节农业劳动力和各种农业技术设备的需求情况,力求使农业劳动力和各种农业设备,在一年四季中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农业的发展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
四、传统农业的特点:一,、生产工具已经从原始农业的石器进步到铁器手工工具。(并利用畜力(牛、马)耕作,农业中已广泛运用快犁、风车、水车、石磨等工具。)
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1、农时的重要性,农时是农业生产成功的前提。不按农时,任何良种、良法都无法发挥作用。
2、精耕细作,表现为耕—耙—耖技术。
3、选用大量原始的品种资源。
4、积累了多种丰富多彩的技术经验。
5、注意用地与养地,有机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在于是经验性农业,积累的经验长期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难以推广,缺乏现代自然科学和生物学知识,无法深入到解剖学和生理学领域中去。只是局限于肉眼所见,无法认识细胞染色体等微观现象。另一方面,缺乏大功率的机械用来耕种。
五、生态农业就是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的特点:整体性、协调性、综合性、战略性、高效性、因地制宜性。
六、农业生产依赖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土壤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七、农业环境主要特点:
1、范围广,农、牧、渔业生产活动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人迹罕至的远海、荒漠、冻原及星星点点分布的城市和工矿区外,都属于农业环境;
2、不稳定性,农业环境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和影响的半自然环境。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觉察和恢复,农业环境质量的恶化是积累性的,一般在宏观上不会立即出现明显
变化,其发展过程是非常隐蔽的,因此不易觉察。
八、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1、光 能,地球上只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才能转化和贮存太阳能为化学能。而一切植物的产品都是由关合作用制造出来的。因而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温 度,生物学温度:指各种作物或各种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正常生育所要求的温度范围,通常用三基点温度表示,即最低—最高—最适温度。
3、水 分,水是植物生活不可缺少的因子之一,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分不足,会使植物生长发育趋向停顿,严重的会引起旱害和死亡。
4、营养要求,作物需要肥料如同人需要食物,没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就不可能使作物获得高产,而且品质也会降低。
5、作物个体营养,(1)、个体生长健壮,各部门器官比例恰当,生理机能协调,抗逆能力强。(2)、作物产生较多的生活力强的后代,即获得产量高、品质好的收获物。(3)、作物有机营养物质数量、种类、比例协调,即干物质生产、消耗、运转、分配、贮存和积累协调,要求有机物质积累多、消耗少、分配合理、积累适当,即有机营养供求平衡。
6、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土壤,按质地将土壤分为四大类型:砂土、壤土、粘壤土和粘土。
九、光能利用率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光合作用累积有机质所含能量与照射在同一面积上日光能的比率。
十、限制光能利用率的原因和提高途径:
1、光能转化率低。
2、一年生作物在生长初期覆盖度低。
3、中高纬度地区,农业生产每年有一段时间低温时间限制,生长只限于春夏两季。
4、光合作用过程受空气co2含量的影响。
5、植物的水气压通过气孔闭合,影响co2的有效性。
6、作物营养物的缺乏。
7、病虫的危害。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选育高光效品种,从光能利用率的角度进行品种选育。
2、增加光合面积,力求“全田皆绿”。
3、充分利用时间,力求“四季常青”。
4、充分利用空间,力求均衡受光。
5、增施co2。
十一、水分的调节方法:
1、喷灌。
2、地面灌溉,包括:漫灌,沟灌和滴灌。
3、地下灌溉。
十二、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n、p、k、ca、mg、s 9种。微量元素:包括fe、b、mn、cu、zn、mo、cl 七种元素。
十三、低产田有三个含义:
1、低产:产量低于当地常年平均水平的20%以上,经改造后,短期采取常规措施达到一般水平,特殊措施显著增产。
2、低产是不良环境造成的如旱、涝三废污染等。
3、土壤中有严重的障碍因子,如耕层浅,过酸过碱,有机质少,缺素,地下水位高,土壤结构不良等。低产:产量低于当地常年平均水平的20%以上。
十四、美国农场所有制形式 :全自耕农农场、半自耕农农场、佃农农场。
十五、国外生态农业的特点:
1、西欧和美国:①采用现代农业机械、作物新品种、良好的牲畜饲养技 术。采取水土保持技术和有机废物、作物秸秆管理技术。②完全不用或极少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③以豆科绿肥和覆盖作物为基础的轮作。④用凿形或因盘形装置强耕,大多数农民不用有壁犁翻饼土壤。⑤梯田、带状作业和等高作业,以保持水土。⑥作物的氮素来源主要是豆科植物固氮以及牲畜粪便和作物秸秆还田。只对特别需氮的作物补施一点化肥。磷肥和钾肥则采用磷灰石和海绿石。⑦通过轮作、耕作和中耕控制杂草,极少用除草剂。⑧主用通过轮作和保护天敌控制病虫害。
2、罗马尼亚:①实行合理的轮作。主要结构为:麦类一大豆一玉米一饲料。日创这已在全国成为一项带有政策性的生态技术措施。②注重有机肥的使用。强调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的心脏和命脉,其含量不得低了2.5%,③积极开展良种的培育与应用。④重视农田的基本建设,全国l/3农田实现了水利化。⑤强调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利用。
3、菲律宾:①奋牧业与种植业结合型。②畜牧业、渔业与种植业结合型。
第二篇:农业推广学读书报告
我们的收入怎么这么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生活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就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亲眼见到家乡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还是很落后,大家努力的使城乡差距变小,但是现实却在背离大家的愿望,在我以前简单的认为是政府没有给予我们机会去发展,搞试点从不在我们这里,只会怨天尤人,但是慢慢的才发觉原来我们还是很落后,不管技术,知识,还是外界其他因素,我可以说如果我们还是这样下去,我们会被社会乃至全世界淘汰。
常常我都会想为啥江苏江阴华西村是村庄里的都市、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是中原小康第一村、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有着江泽民、胡锦涛两位领导同志对南岭村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啥我们家乡就没法这样发展呢?
看了第四章的第一小节,我才真的明白了这都是什么原因了。
在以前的我看来,每年家里的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以前没电视,现在能买上电视了,以前没有用上电话,现在有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了,我们就会觉得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却没有想到原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是在下降的。如下图
其实我每次看到关于农业致富的电视节目时,我总是想:那些发展农业的人,怎么会想到要发展那个产业呢?是什么让他们有那么大的激情呢?怎么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条件,怎么我们就没法去发展呢?每年那么多的农民工出门打工,他们为啥不发展自己的土地呢?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呢?
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持续低迷,消费不旺,导致对农副产品需求总量的下降,农产品呈结构性过剩,形成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中出现现金收入与实际收入比例不合理,实物收入比重偏大且不真实,近年来许多地方农民收入的增长,其实是卖不出去的粮食和其他剩余农产品库存的增长,是农民手中可支配收入减少,实际上农民的收入就进一步的降低。
其次,农民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有限,对科技农业的了解、运用、推广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农产品在市场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农民的收入风险大,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等。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人均收入呢?
增加农民的收入,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政策支持、资金和科技投入等,但从根本上讲,农民增收还要靠市场,靠农民自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行政调拨资源的手段已不再适用,以国家目前的财力,靠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不可想象,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8亿农民能够退守在一个非市场化的“小岛上”,依赖外界输送“给养”能够生存下来,更不要说富裕起来。当前我们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近几年来,国家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基础上,应该引导农民搞好科学文化素质,更快的发展农业生产。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有过几次大的调整,每一次调整的出发点都是尽量解除政策对农业的束缚,使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解放,特别是近年,政府不但完全减免了几千年来一直附着在土地上的税赋,而且还拿出巨额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农村城乡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出路,是农村工业经济活动在地域点上集聚后,带动相关第三产业相应发展后的结果,农业为城乡提供食物产品、原料产品、人力资源、资金积累、土地空间,而城乡化为农产品提供市场、提供导向,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城乡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是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这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会拉动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城乡建设会形成大量反哺农业的资金,从而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持。
培育和壮大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农民要赋予,农民要振兴,农民必须给自己学会在市场中“游泳”到市场上打平,这不仅需要完善我们的户籍与土地经营制度,而且更需要用现代化市场经济知识,去武装农民,增强农民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
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我们还欠缺很多,还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是落后的地方出来的人,我们需要将先进的技术,高端的知识带回去,我相信我们不会永远都在低收入下生活,我们会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我们会不断的运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我们会努力变成“四川省成都市高碑村是大城市近郊农村城市化的典型(四川省成都市高碑村发展,是与20世纪90年代簇桥乡地区发展变化的大环境分不开的,高碑村的发展是以城市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延伸为契机,依托区位优势动员社会资源,大市场带动大产业,促进经济非农化的发展模式)”的下一个典型。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
【2】张秀生,陈立兵.村经济发展,武汉大学生出版社
【3】贾华强,石霞.农民的经济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4】王松霈,王梦奎.农村经济概说,北京出版社
【5】冯海法.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新华出版社篇二:农业推广学复习题(有答案)《农业推广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狭)农业创新的传播活动。(广)农业创新的传播、采用和扩散活动。2.相对经济效果:[新成果单位面积亩产量(产值)-对照单位面积亩产量(产值)]×单产(产值)增量缩值系数 3.农业创新传播:指推广组织、科研院校及其科技人员通过宣传、培训、试验、示范等活动,有意识地推广农业创新的过程。4.项目推广:以特定地区特定时间内,借助项目经费,从事以项目内容为课题的农业推广活动。
5.农业创新集群传播:是推广人员把农民集中起来传播创新的方法。6.农业推广学:研究农业创新传播、采用、扩散规律及其方法的科学。7.推广上的农业创新:指应用于农业领域内的成果、技术、知识、信息等对推广对象而言是新事物的统称。8.农业推广示范:在推广过程中,以观看实物、讲座说明和动手操作,直接有效地此向农民展示科研成果,加深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兴趣和认识的一种活动。9.农业创新扩散:指一项创新被传播到农村之后,农民之间对创新的交流沟通和模仿学习的过程,是农民的无意识推广活动。10.农业创新人际传播: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单独接触,通过交流传播农业创新的过程。
11、案例研究法:从若干典型案例中找出一般性规律的研究方法。
12、经验效应:指人们凭借过去的经验来认识某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
13、成果示范:把在当地试验成功的某项技术成果,在农业推广人员的指导下,由科技示范户采用,将其技术成果在大田生产的表现展示出来,引起周围农民的兴趣,鼓励他们效仿采用的一种推广方法。
14、推广度和推广率:
推广度:反映创新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推广度=(实际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100%。推广率:
16、先驱者农民:最早接受或采用具有创新性的知识或技术的农民。
17、刻板效应: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将某一类人或事物的特征给予归类定型,然后将这种定型的特征匹配到某人或某事上面。
18、现代农业: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19、半结构访谈:当访谈的框架是受控制的时候,在访谈的过程中融入参与式的方法,则会使访谈具有更多的对话式的、非正规的,访谈者和被访谈者就某一主题进行轻松交谈的特点,这就是半结构访谈。20、组织传播: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关创新的信息交流过程。
21、农村发展:农村从经济不发达走向经济发达的历史过程。
22、传播:广泛散布
23、农业创新扩散:是指一项创新被传播到农村之后,农民之间对创新的交流沟通和模仿学习的过程,是农民的无意识推广活动。
24、沟通: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彼此交流各种信息的过程。(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农业创新信息交流的过程)
25、社会态度: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26、普及:大面积地传布
27、创新的相对优越性:只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它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
28、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29、田间插旗:推广人员在田间发现生产技术问题,未遇到当事人而将解决办法写到事先准备好的小纸旗上,插到农户易于发现的地方,传播技术的方法。30、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对象回答问题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
31、意见领袖:是一个社会系统中在某一件事或大多数事情上对其他系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32、需要:人对必需而又缺乏事物的欲望或要求。
33、经验效应:指人们凭借过去的经验来认识某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
34、方法示范:在推广工作中,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民演示某种技能的一种方法。
35、农业创新传播:指推广组织、科研院校及其科技人员通过宣传、培训、试验、示范等活动,有意识地推广农业创新的过程。36.接近性:指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在信仰、民族、外貌、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背景、价值观、距离等方面的相似程度。38.现场指导:推广人员在生产现场,指导农民认识生产问题、解决生产问题和正确采用新技术的传播方法。39.农业推广咨询: 针对推广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推广对象,并帮助其有效地运用这些信息,改善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服务过程。40.目标市场:指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所确定的为之服务的最佳细分市场,也就是准备开拓和占领的市场。41.随机误差:在严格控制非试验条件相对一致后,由于偶然原因或难以控制的因素引起的,没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误差.43.巡回指导:推广人员走乡串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的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的活动。44.大众传播:职业传播者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电影、书籍等媒介,按照一定制度,向人数众多、范围广泛的人们公开传递信息的过程。45.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46.主题访谈法:研究人员就某个事先预定的问题与调查对象面对面交谈,获取资料的 方法 48.集体指导法: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期内把条件相近和相似的农民组织起来,采取小组会议、示范、培训、参观、考察等方法,集中进行指导和传递信心的交流方式。49.推广分摊系数:指推广单位在所取得的纯收益中应占的比例。50.动机:指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和想法。
二、单项选择 1.自己亲自选育水稻,并令下属示范推广的皇帝是(d)。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宗;d、清康熙。2.在二十世纪90年代,四川农民采用创新的第一信息来源是(c)。a、大众媒介;b、亲朋邻居;c、乡镇推广站;d、集市贸易 3.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的发现是(b)。a、开发性成果;b、基础性成果;c、应用性成果;d、理论性成果 4.以下哪项不是知识学习的过程(d)。a、获取知识;b、保持知识;c、应用知识;d、传播知识; 5.动机不具备以下哪个作用(c)。a、始发;b、导向;c、认知;d、强化 6.在农业创新传播工具中,环境管理属于(c)。a、身体动作,b、副语言;c、非语言;d、自我表现。7.实行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农业推广体制的国家是(a)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 8.“公司+基地(农户)+市场” 属于(a)推广方式。a.企业牵动;b、技物结合;c、项目推广;d、农业开发 9.向农民推广和销售新品种的种子是(d)经营传播。a、产前;b、产中;c、产后;d、ac 10.以下哪项不是影响农民采用行为的主要因素(d)。a、环境因素;b、生理心里因素;c、世界观;d、创新的技术原理 11.十九世纪中叶,爱尔兰为防治(c)病害,开展了近代推广史上的一次重大活动。a、小麦;b、大豆;c、马铃薯;d、玉米 12.一个作物新品种的配套技术是(d)。a、无形科技成果;b、有形科技成果;c、应用性成果;d、ac 13.改变农民行为关键的一步是(b)。a、知识的改变;b、态度的改变;c、技术的改变;d、经济条件的改变 14.在向农民人际传播前先(a)。a、认同;b、同化;c、内化;d、顺应 15.农业普及所是(c)农业普及的主体和实施机构。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 16.演讲稿的中心论点是(b)。a、标题;b、主题;c、内容;d、摘要 17.根据操作条件理论,对人行为影响最大的是(d)。a、外因;b、内因;c、外部强化;d、ac 18.“情人眼里出西施”是(d)效应。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效应;d、移情效应 19.在创新采用的感兴趣阶段,(b)的推广方法效果较好。a、大众传播;b、成果示范;c、技术指导;d、小组讨论 20.大学最早进行校外教育的“推广教育”活动的国家是(c)。a、德国;b、美国;c、英国;d、日本
21、十九世纪中叶,爱尔兰为防治(c)病害,开展了近代推广史上的一次重大活动。a、小麦;b、大豆;c、马铃薯;d、玉米
22、一个作物新品种的配套技术是(d)。a、无形科技成果;b、有形科技成果;c、应用性成果;d、ac
23、改变农民行为关键的一步是(b)。a、知识的改变;b、态度的改变;c、技术的改变;d、经济条件的改变
24、与农民沟通之前先(a)。a、认同;b、同化;c、内化;d、顺应
25、农业普及所是(c)农业普及的主体和实施机构。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
26、演讲稿的中心论点是(b)。a、标题;b、主题;c、内容;d、摘要
27、根据操作条件理论,对人行为影响最大的是(d)。a、外因;b、内因;c、外部强化;d、ac
28、“情人眼里出西施”是(d)效应。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效应;d、移情效应
29、在创新采用的感兴趣阶段,(b)的推广方法效果较好。a、大众传播;b、成果示范;c、技术指导;d、小组讨论 30、大学最早进行校外教育的“推广教育”活动的国家是(c)。a、德国;b、美国;c、英国;d、日本
31、自己亲自选育水稻,并令下属示范推广的皇帝是(d)。
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宗;d、清康熙。
32、在二十世纪90年代,四川农民采用创新的第一信息来源是(c)。a、大众媒介;b、亲朋邻居;c、乡镇推广站;d、集市贸易
33、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的发现是(c)。a、开发性成果;b、基础性成果;c、应用性成果;d、理论性成果
34、推广者采用暗示法影响农民心理时,一般影响较大的是(c)。b、男性;b、女性;c、文化程度高的人;d、年龄大的人;
35、农业推广沟通的客体是(c)。a、推广人员;b、农民;c、农业创新;d、ab
36、“绿色证书“工程的重点是(d)。a、中专毕业生;b、乡村干部和技术推广员;c、有技术的农民;d、bc
37、实行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农业推广体制的国家是(a)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
38、“公司+基地(农户)+市场” 属于(a)推广方式。a、企业牵动;b、技物结合;c、项目计划;d、农业开发
39、向农民推广和销售新品种的种子是(d)服务。a、产前;b、产中;c、产后;d、ac 40、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拨的语言阐述科学道理的文章一般是(c)。a、调查报告;b、论文;c、广告;d、科普文章
41、最原始的农业推广活动是(c)。a、跳跃式;b、辐射式;c、父传子、师传徒;d、波浪式
42、椐日本研究,从创新采用过程看落后者农民试行的时间(a)。a、最短;b、最长;c、比先驱者长;d、比早期多数长
43、一个作物新品种的配套技术是(c)。a、开发性成果;b、基础性成果;c、应用性成果;d、理论性成果
44、把蔬菜地膜栽培的方法借用到大田作物栽培上的思维方法是(b)。a、侧向思维;b、发散思维;c、逆向思维;d、动态思维
45、根据平衡理论,当一个人的认知不平衡时,就会引起内心的(d)。b、高兴;b、紧张;c、不愉快;d、bc
46、农民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c)。b、自学;b、听广播;c、相互学习;d、看电视
47、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d)型农业推广组织。a、项目;b、行政;c、教育;d、自助
48、我国水稻、玉米等杂交种子生产技术的推广属于(b)推广方式。a、一般;b、产品专业化;c、群众性;d、项目
49、项目的可靠性和相对稳定性是项目(b)性的表现。a、需求;b、适应;c、先进;d、成熟 50、一般由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几部分组成的文章属于(b)。a、论文;b、总结报告;c、科普宣传;d、演讲稿
51、传统农业生产利用的动力主要是(a)。a、人畜力;b、电力;c、石油;d、煤
52、美国学者罗杰斯包最后才接受创新和拒绝接受创新的人称为(a)。a、最后者;b、顽固者;c、胆小者;d、反对者篇三:农业推广学复习总结
农业推广新整理
绪论
1.狭义农业推广:是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农业推广是在改进耕作方法和技术、增加产品效益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农村社会教育水平方面,主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农民的一种服务或体系。(推广工作的重点包括:对成年农民的农事指导,对农家妇女及其他人员的家政(农家生活教育)指导,对农村青年的4h教育即“手hands、脑head、身health、心heart”教育。)3.现代农业推广是一种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并且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育过程)的不断发展的过程。4.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将农业技术界定为“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
农业技术具体包括:
(1)良种繁育、栽培、肥料施用和养殖技术;
(2)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3)农产品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技术;
(4)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5)农田水利、农村供排水、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
(6)农业机械化、农用航空、农业气象和农业信息技术;
(7)农业防灾减灾、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安全和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8)其他农业技术。
第一章
1.创新 :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创新并不一定或并不总是指客观上“新”的东西,也可以指解决问题的一种较新的方法。2.农业创新 是应用于农业领域内各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的统称。3.创新采用过程: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分为5个阶段
1)认识阶段(即感知阶段)2)兴趣阶段 3)评价阶段
4)试用阶段(即尝试阶段)5)采用阶段(即接受阶段)
罗杰斯根据采用时间的先后,将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
1、革新先驱(即创新者)
2、早期采用者
3、早期多数
4、晚期多数(后期多数)
5、落后者(晚期采用者)4.创新的扩散方式
传习式(世袭式)
接力式(单线式)
波浪式(辐射式)
跳跃式(飞跃式)5.创新的扩散过程 4个阶段:
(1)突破阶段(农村中一些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文化素质高,改革意识强。往往率先带头搞试验,实现0的突破。)
(2)紧要阶段(关键阶段)
(一旦有10%-20%的农民采用创新,即使没有推广服务或发展措施的进一步支持,扩散也会持续进行。)
(3)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4)从众阶段(随大流阶段)
第二章
1.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1)基础性研究成果 农业领域中客观自然现象的本质、机理及其生物体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变化规律。
(2)应用性研究成果 应用性成果是指运用基础性成果的原理,对一些能够预见到应用前景的领域进行研究,开辟新的科学技术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工艺等。(3)开发性研究成果 是指对应用性研究成果寻求明确、具体的技术开发活动。2.依成果的表现形式分类
(1)物化类成果:基础性成果的科学知识赋予在有直接应用价值的载体中,形成新的物质形态的成果。
(2)方法技术类成果: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技能等知识,以研究报告、论文、图纸、音像、配方、技术规程等形式表现。2.科技成果转化:通俗地讲:对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取得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的运作过程。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条件
(1)成果质量: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适应性、实用性(2)转化体系建设:成果产出系统、鉴定系统、推广系统(3)农民需求:农民是成果的使用者,是生产者,也是经营者(4)政策与资金:如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专利法。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
3.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常见的几种运行机制
1、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2、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如科技攻关联合体、集团承包服务体
3、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的运行机制
如苗木工程、生物疫苗、温室栽培,科技含量较高
4、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1)南京丰程渡实业有限公司与宿豫县的蔬菜(荷兰豆、草莓等)基地及农户三结合。(2)灌云金田集团与植棉乡(基地)、棉农三结合。
(3)江苏三大卷烟厂与云南、贵州、四川等烟叶生产基地、烟农三结合。
特点:
(1)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通过定单农业形式,实现专业化生产,解决产供销分离问题。
(3)延伸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4)企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的服务。
(5)易受国内、外市场的影响。
(6)企业投资开发、引进技术成果,国家负担减轻
5、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推广机构将种子、苗木、农药、化肥、疫苗、饲料等与专业知识结合,解答农民各种咨询,指导农民正确合理的使用。
单纯服务型向有偿、无偿服务相结合过渡,解决了技术服务与物质供给相分离的矛盾。
4、经济上限:是指某项技术成果应用后,单位面积所获得的最高纯收入(利润)。
5、技术(产量)上限:是指某项技术成果在最佳环境条件和管理调控措施的作用下,所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6.经济效益:是指生产投入、劳动投入与新技术推广的产值比较。7.社会效益:是指农业推广项目应用后给社会提供优质、丰富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安定,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效果。8.生态效益:是指推广项目推广应用对生物生长发育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效果。第三章
1.心理定势:又称心理惯性、动力定型:是指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以前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续同类心理活动的决定作用和定向趋势。2.心理定势的类型: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对以后认知的影响。
包括农民对推广者,新技术、新产品等的第一印象。因此必须做好人力、物资的充分准备,争取一次推广成功。
(2)晕轮效应(晕圈效应、光环效应):指将认知对象的某种特征泛化,从而掩盖其他特征而形成整体的印象。如放大优点忽视缺点,或相反。“情人眼里出西施”。
(3)刻板效应: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人们在头脑中已存在着关于与该人相联系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并把这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这个人的依据,从而产生偏见的认识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刻板效应。
(4)经验效应:指人们凭借过去的经验来认识某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如农村里的“老玩固”,就是典型的经验派。
(5)移情效应:指人们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有关的人或事物上的一种心理现象。“爱屋及乌”。3.心理定势与推广
利用首因效应:宣传教育,精心策划,争取一炮打响。
利用晕轮效应:请农民信任的人帮助,产生名人效应。
防止刻板效应:打破心理定势,消除消极因素。
防止经验效应:打破固有经验的束缚,减少推广阻力。
利用移情效应:推出最优产品,带动其它产品。
第四章
1.行为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
2.动机: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和想法。3.马斯洛动机理论:
(1)需要顺序: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由低到高
(2)存在优势需要
(3)低层次需要始终存在(4)未满足需要才有激励作用
局限性:
(1)把需要层次看成固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程序,是一种机械运动。实际上低水平需要未满足时,高水平需要也可以发展。
(2)一切从个人的需要解释人的行为有失偏颇,无法解释绝食,舍己救人的行为。
(3)需要是先天产生还是后天形成的,个人的一切需要是否都是合理的、都是应该满足的并且能满足仍是争论的问题。4.模拟平衡学说
(1)阻力: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落后的生产技术、低水平的教育)
农业环境中的阻力(较低的生产投入、缺乏生产资源)
(2)动力:农民需要(原动力)
市场需求(拉动力)
政策导向(推动力)5.群体行为的改变方式:一是参与式改变,二是强迫性改变
参与式改变(特征):1)权力来自于低层; 2)自愿参与,积极性高;
3)知识和态度的改变持久有效; 4)适合于成熟水平较高的群体; 5)费时较长。
强制性改变(特征):1)权力来自于上层; 2)带有强迫性;
3)适用于成熟水平较低的群体;4)耗时少。
第五章
1.沟通(传播):指个人或群体运用媒介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2.农业推广沟通:指推广人员和推广对象之间彼此交流知识、意见、感情、愿望等各种信息的社会行为。
3.推广沟通的重要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沟通比信息更为重要。这是由于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农民对信息的接受则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同一推广内容可以遇到农民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所以推广人员要根据不同推广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的沟通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推广沟通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4、个人沟通和大众沟通
5、信息沟通与心理沟通
农业推广沟通要领
1、摆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推广人员是“导演”,农民是“演员”
2、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
要与农民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共同讨论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3、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
如解释f1代时,可用马跟驴杂交得骡,既形象又贴切。
忌“学究腔”,“书生腔”、“官腔”。
4、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
启发农民准确地提出问题,再互相分析。
5、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
如充分发挥示范户的二传手的作用。
6、注意沟通方法的结合使用和必要的重复
大众传播、成果示范、家庭访问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广告中重复现象很多。
第六章
1.农业推广的特点:普及性、实用性、实践性、时效性 2.农民学习特点:(1)学习目的明确(2)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强(3)精力分散,记忆力较差(4)学习时间有限(5)农民之间的相互学习 3.绿色证书:指农民达到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经当地政府或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从业资格凭证,是农民从业的岗位合格证书。
第七章
1.我国农业推广方式
(1)项目计划方式
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以项目的形式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方式。
(2)技术承包方式
是推广单位或个人与生产单位或农民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订的合同,也是联系经济效益、计算报酬的有偿服务方式。
技术承包的5种类型: 1)联产提成承包方对其承包的项目负责技术指导,规定产量指标,超产的部分按合同规定比例提成,技术失误减产的要赔偿。2)定产定酬
规定产量指标,超产了则按合同规定收取报酬,技术失误减产的要赔偿。3)联质联效
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效果和质量指标,则给予合理的报酬,技术失误达不到规定的效果和质量而造成损失,则应适当赔偿。4)技术劳务
不仅包技术,还包劳务。如包治虫,包育秧、插秧,包收获、脱粒、运输、销售等。又分为全包、半包和临时包。篇四:农业推广学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2年7—11月学期
《农业推广学》课程论文
题目:
一、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写作提示:
这里仅提示部分写作要点,写作时要联系实际自己发挥:直接功能,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改变推广对象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增强推广对象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间接功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优化农业生态条件、促进农村组织发展、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参考文献:
[1] 王慧军.中国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 [2] 郝建平,杨家朴,彭锁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的动力及
其作用模式[j]农业科技管理, 1994,(12)[3] 封岩.荷兰农技推广的变化[j]世界农业, 1997,(10)
二、论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写作提示:
这里仅提示部分写作要点,写作时要联系实际自己发挥:写好该题目需要掌握农业推广方法的种类、特点和应用条件等知识点,学员可以联系某一特定的推广场合,分析其推广的现实条件,论证如何有效地选择和应用推广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萍.中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05,(08).[2] 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3] 扈映.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制研究:一个历史与理论的考察[d].浙江大
学, 2007,(03).三、联系某项技术在某地区推广的实际,试论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农业推广方法。写作提示:
这里仅提示部分写作要点,写作时要联系实际自己发挥:选择和运用农业推广方法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根据推广的目的选择推广方法、根据农业技术创新的类型选择推广方法、根据技术创新采用的阶段性特点选择、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选择推广方法、根据采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及其他特点选择推广方法、根据推广机构的资源条件选择推广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雄松,戴育滨,吕建秋,全锋,倪慧群.广东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其模式
创新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1,(15).[2] 钱锦铭.温州市农业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 2007.[3] 陈萌山.适应新形势确立农技推广工作新思路[j]中国农技推广, 2000,(05).四、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采用者行为分析
写作提示:
这里仅提示部分写作要点,写作时要联系实际自己发挥:写好该题目需要掌握农民行为产生与改变原理以及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学员可以联系某一技术推广项目的实际,分析采用者的行为表现与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改变采用者行为的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旷宗仁,左停.我国农民认知与行为改变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教育, 2006,(04).[2] 王雨,邢丹英,王丰.现代农技推广中的农民意愿转变分析[j]现代农业
科技, 2008,(06).[3] 李晓春.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五、根据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理论,联系实际,试论怎样提高推广服务的工作效率。
写作提示:
这里仅提示部分写作要点,写作时要联系实际自己发挥:框架模型包含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沟通与互动关系、系统环境。要提高推广服务的工作效率,应当:提高扩散效率、提高接受效率、改善沟通与互动效果、改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韩国明,安杨芳.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分析——
基于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的视角[j]开发研究, 2010,(02).[2] 薛庆林.我国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 2009.[3] 于水,安开根.试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创新[j]科学学与科 学技术管理, 2009,(01).具体要求:
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2.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专科2500字以上)3.论文要有充分的调查资料,提倡使用本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4.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重点是联系实际,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通过课程论文考核,学习应有所提高、有所创新。5.论文要求规范化:
标题——内容提要(100—150字)——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6.论文要求结构严密,语言流畅,富有哲理,要体现学术性,不能用文学语言,也不能公文化。
7.引用资料要注明出处,文章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否则扣分。题目所给参考文献仅供参考,论文写作不限于这些参考文献。8.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13 农业推广学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附:
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a4纸;
正文页面设置: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2.层次和标题
一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
如:1 课程论文;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
如:1.1课程论文 ;
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
如:1.1.1课程论文 ; 3.封面
课程名称:隶书、二号、加粗;
论文题目:隶书、二号、加粗; 4.摘要
摘要标题:宋体、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居中、单列一行宋体、小四号; 5.关键词
3~5个,宋体、小四号、各关键词间距3个空格; 6.目录
目录标题格式要求同摘要标题,目录内容中一级标题、后记、参考文献和附录为宋体、四号,二级标题为宋体、小四。7.正文 必须从正面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1)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2)图、表、公式:图形要精选,要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形坐标比例不宜过大,同一图形中不同曲线的图标应采用不同的形状和不同颜色的连线。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中表述一致。图序、标题、图例说明居中置于图的下方。
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表序、标题居中置于表的上方。表注置于表的下方。
图、表应与说明文字相配合,图形不能跨页显示,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内显示。
公式居中对齐,公式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其间不加线条。
文中的图、表、公式、附注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按章节(或连续)编号,例:如图1-1,表2-2,公式(3-10)等。
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如三线表,可参照正式出版物中的表格形式),图表单位要统一为国际单位制(si)。
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加粗;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3)量和单位:应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
第三篇:农业推广
构建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将力争到2020年,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3%,使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这一科技兴农新目标的提出,既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鼓舞,同时也为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了新任务、新挑战。
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来说,面对粮食安全的挑战,面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面对农产品市场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
目前,尽管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已达到48%左右,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美国高达81%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85%的成果转化率,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广大农民对科技的迫切需要,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有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目前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旱育稀植、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节水灌溉四大关键农业技术,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诞生并开始在全国农村推广,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关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技术推广了20多年居然还迟迟没有到位,结果形成了一种农民求之若渴、新技术却始终无法落地的奇怪现象。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问题。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体制性的。一些地方在对原有的农技推广体制进行改革时,使得农技推广体系在一些基层地方“线断、网破、人散”,服务功能被削弱,有的甚至已经名存实亡。体制改革目标不清,使得农技推广的主干力量受损,直接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困难。二是结构性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走向多元化,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由政府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一现状。因此,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已成为科技兴农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从完善原有的农技推广网络出发,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
即便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农技推广队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的农业大国来说,建设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是必不可少。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要加大投入,把已经断的“线”接起来,已经破的“网”修补好。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接与补,而是要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联系在一起,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能够真正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服务的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此外,在开展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方面,各级政府还应从实际出发,有更多的作为。如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为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开辟新的通道。
其次,要从改革创新出发,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新体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并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为满足农民的需求,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是要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直接参与农技推广。近年来,一些地方创造的“科技特派员”和“农业专家大院”等模式,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尤其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既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对于这些经验,我们应该好好加以总结推广,从而激励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技术、管理、营销等综合服务。
二是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或与其他农业科研单位联合,提高科技含量,并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农民的技术问题。
三是要大力发展和扶持民间农技推广机构。如在农技推广中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种养大户的作用,开展农技推广活动。
总之,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技推广组织,建立起科技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队伍,实现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推广形式,建立起一张适应农村实际的农技推广新网络。也只有这样,农民对现代科技的需求才会得到满足,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等。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推广体系的主体。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属于事业单位,按专业领域分为5大系统: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经营管理。据农业部统计(杜青林, 2003),截止到2003年底,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共有人员10015万人。其中,县级占1 /3,乡镇级占2 /3。农业部门将县乡农业技术推广职能按性质分为4大类(杜青林, 2003):(1)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委托的执法和行政管理,例如动植物检疫、农民负担管理等。(2)纯公益性工作,例如动植物病虫害监测,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3)带有中介性的工作,例如农产品和农用品的质量检测,为农民提供产销信息,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4)经营性服务,例如农用物资的经营,农产品的贮、运、销等。
在以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为特征的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显现出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诸多不适应,亟待发展农技推广公益性团体如农业商会和第三方农业技术组织。只有建立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才能更好地将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更快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把技术推广观念转变为农业推广观念,除了农业技术的传输,还要培养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由提供单项的技术指导服务向提供技术、信息、物资、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综合服务延伸,由大宗农作物的技术指导服务向农、林、牧、副、渔、种、养、加、运、销等各个方面技术指导服务延伸,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延伸,做到产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中指导农民生产,产后帮助农民销售,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技推广要调动多方积极性
农业技术推广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建设粮食安全工程、菜篮子稳定工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措施。笔者认为,要用“两点论”的思维方法去看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有两个
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义不容辞的主体。事实上,我国各级政府历来就非常重视开发、引进和推广农业技术,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作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农业技术推广更是各农业技术科研和推广中心、农教办的主要职责。
企业是市场孕育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又一主体。新农业技术往往寓于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农膜等新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中,生产和销售这些含有新农业技术的新产品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湖南常德福田农资有限公司老板李明铸为了扩大销售,每到适当的时候,就会大力宣传和推广新农业技术。比如他今年销售新的早稻品种—— “旱优3号”,就在春季早稻播种前,组织一支5人的专家队伍,深入常德市农村乡镇巡回举办“种植水稻‘旱优3号’学习班”,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资料、午餐及纪念品。农民不仅白吃饭,白拿纪念品,还能学到新技术,买回新产品“旱优3号”,种植后基本不用抗旱,省了不少抗旱用工和成本,单产增高50公斤以上,每亩增收100元以上。
政府推广农业技术的干部队伍有两个
一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较大,素质较高。乡镇干部一般都有大专以上文凭,并且不少是学农林牧副渔的,是农业技术专家。近几年来大学生村官也不断增多。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群众接触多,便于推广农业技术工作。因此,应该把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培育成农业生产的内行、甚至于专家,让他们肩负起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授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大任。
二是农业技术干部队伍。目前,我国农村乡政府一般都有一到三名农业技术干部编制(包括一名分管农业副乡镇长、一名科技副乡镇长和一名农业技术员),每个乡都有农技站、畜牧防疫站等负责农业技术的机构,每个机构里都有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中高级职称,堪称农业技术专家。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推广农业技术的企业有两类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龙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了确保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往往扶植农业生产。规模比较大、办得比较红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往往还建有原料生产基地,在基地推广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其它新农资和新技术。西洞庭管理区汇美罐头食品公司就正是如此,他们从西班牙购进了朝鲜蓟优良品种,减半价后卖给原料基地的农民种植,还购来新肥料、新农药,均以农资生产厂家的出厂价、甚至更低价卖给农民,并在基地举办农民夜校,向农民传授朝鲜蓟种植技术。每逢生产关键季节,汇美罐头食品公司还会派出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地的田边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农民在棉花地里套种朝鲜蓟,收入翻一番,科技示范户每亩毛收入达到了6000元,纯收入达到了4500元以上。汇美罐头食品公司也有了稳定的价廉物美的原料来源,能够顺利地进行生产,并且成本较低,产品质量有保证。
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或销售企业也乐于推广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厂家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往往努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企业往往与生产厂家密切配合,共同推销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常德福田农资有限公司老板李明铸就在西洞庭管理区成功探索出了“农资生产厂家+农资销售企业+科技示范户+广大农民群众”的模式,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学习新技术、使用新农资。
当前推广农业技术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企业和经销商欺诈坑农的问题。有的农资生产企业打着高科技、新产品的旗帜,雇用没有良知的学者,编造所谓“科学理论”,其实就是原来的老产品,只不过换了牌子(名称)和包装而已。然后大肆炒作,自印宣传资料,狂轰滥炸,欺骗有点文化,但文化不高的农民。这些农民对科学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往往被农资生产企业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宣传所欺骗。
二是政府推广农业技术效益不高的问题。目前,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机制不活,工作成果没有与单位和个人的收益挂钩,推广农业技术工作存在“大锅饭”现象,干好干坏一个样,因而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建议政府搞活农村基层的农技站、畜牧防疫站等负责农业技术的机构,允许他们进行有偿技术服务活动,允许他们经营农业生产资料。
摘自《农民日报》
2010年8月16日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九五”以来,酒泉市农技推广系统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先后组织实施了35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共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7.38亿元,与“八五”末相比增长了72.4%。目前,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不断创新仍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建设不完善,一线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共有在岗人员413人,其中市级34人,占8.2%,县级137人,占33.2%;乡镇242人,占58.6%,乡(镇)站核定编制303人,在岗人员只占编制的79.9%。各级农技推广单位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技人员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
(二)推广经费不充足,公益服务难以开展。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中心实行财政全额供给,但工作经费十分有限。乡镇农技推广站实行全额拨款的只占22.3%,差额拨款的占40.9%,自收自支的占36.8%。有的乡镇不但自收自支,而且还要上缴创收任务。绝大多数乡镇农技站长期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局面。
(三)工作理念不适应,服务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目标大多还定位在高产量上,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对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技术储备的多,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技术推广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技术的环节上,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研究不够,致使技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运行机制不灵活,被动服务绩效差。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制约和激励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有的人无作用可发挥,有的人有作用难发挥。
二、改革创新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
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之后,深化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把农技推广机构推向市场,又不能简单地以强调稳定而维持现状,应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按照“推广目标现代化、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一)推广目标现代化。就是农技推广要适应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的要求,加速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农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从而,为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推广队伍多元化。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1、市、县农技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以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2、改革乡镇农技推广体制,建立跨乡镇的区域站。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自然区域的特点,在县以下创办跨乡镇的区域农技推广站,作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承担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区域站的人员从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聘用,或从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下派部分工作人员。
3、将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现已承担的产前、产中技物结合的推广活动以及产后的加工、运销等经营性服务职能分离出来,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型或中介服务型企业。
4、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允许和鼓励由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购销大户、龙头企业、涉农单位及科技人员牵头,由广大农户参加的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产业服务中心等民办科技服务组织,为会员及农户提供服务,使科技与生产结成利益共同体。
(三)推广行为社会化。就是各级政府要保证推广工作的经费。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主要由政府支持的推广机构承担,实行低价和免费政策。有市场前景的开发类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民去推广。
1、切实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突出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特别要保障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的工资供给和工作经费。
2、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优化配置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资源,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创新管理机制,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及激励机制,放宽放活科技人员,鼓励和支持他们去领办、联办各类专业协会、服务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场),激励他们承担技术承包项目、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致富信息服务等。
(四)推广形式多样化。就是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就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
1、坚持农业科技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坚持采用集中培训骨干与巡回宣讲相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系统讲解与农民群众现身说法相结合,现场指导培训与广播电影电视教育相结合,专题培训与实施科技项目培训相结合,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组织农民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拓宽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渠道,积极扶持广大农民组建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2、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突出抓点示范。县乡基层农技推广单位要按照以站办场,以场养站,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自我发展共生存的发展思路,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组装配套和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学技术、用技术。
3、强化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农技推广机构要围绕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运行规律,为龙头企业开展全程科技服务,形成龙头企业建基地,科技人员搞服务,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三赢的有偿服务形式。
4、实行农技推广资格准入,强化对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管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包括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组织,必须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人员,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经考试考核获得了农技推广员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政府主管部门对民办各类农技服务组织既要积极引导支持,又要强化宏观管理,定期评估、审验和培训,保障服务质量。
第四篇:读书推广
中心幼儿园“图书推广活动”
------大三班读书推广计划 活动主题:“畅游书海,尽享读书之乐”
活动思想:金庸有言:只要有书读,做人就幸福。因此本班以:“全员参与、以园为本、师生共读、亲子同阅”的思路,以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以“畅游书海,尽享读书之乐”为主题,在幼儿园内开展幼儿、教师、家长读书月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气息,让好书陶冶教师高尚情操,伴随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提高家长素质水平。为使读书月活动开展得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特制定此活动方案。组织人员:薛欣萌薛岩
活动计划:
1.次主题一:“和图书交朋友”
本主题,(1)我们会让幼儿在早间活动时、午饭活动后、离园活动前进行读书区的阅读小活动。(2)给幼儿提供多种手指偶玩具,让幼儿对熟悉的图书进行尽情阅读、讲述。
(3)每周进行“读书小明星”评比,评价主体由幼儿、教师组成,目的是为了更加公正、平等的对幼儿自主活动的评价。从而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引导幼儿学会评价自我评价他人。
2.次主题二:“每日阅读”
本主题,我们以教师示范讲述相关读书故事,再以幼儿自主选择图书,进行每日阅读小活动。每日阅读后,在离园之前,进行“读书小明星”评比(一名),评比为最棒的幼儿,将照片贴到“我是读书小明星”表扬栏上。以资鼓励。
第五篇:农业推广实习报告
农业推广实习报告
关键字:实习报告
实习一 农业推广试验
一.实习时间:4月-5月
二.实习地点:农学院科研和教学基地
三.实习内容
内容:通过模拟推广小麦新品种推广,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熟悉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20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以当家品种为对照,进行品比试验,要求学生设计试验方案。
具体内容为以下几点:
1.制订田间试验计划
根据农业推广试验的目的,制定田间试验计划,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试验的准备
1)播前整地和种子处理
2)设计小区排布,划分小区
3)按区播种和确定适宜播期
4)3.播种和栽培管理
1)开沟,施底肥,播种,踩底格子,覆土,踩顶格子
2)早期水肥管理,病虫害管理
3.田间观察与记载
1)出苗期:出苗的整齐度:田间不同部位出苗不同,由于田块的水分状况不一
2).拔节期叶色:调查记载,品种不
分期观察记录:同颜色不同,分深绿、绿和浅绿三种
株高:较为整齐一致分蘖期: 北方春小麦分蘖性较低,3)抽穗期:本次实习观测到小麦穗子大小分整齐记为(++),病虫害较轻
4)成熟期:冬小麦 “1”倒伏轻微,春小麦 “2”中度倒伏(6月中上旬下雨过多,导致大面积到付)
4.试验总结
经过田间的试验可以分析了20几个品种,其中辽春
10、铁丰16号和铁麦1号在综合性状上表现优异,适合在辽宁大部分的方推广种植,其他的有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研究其适合的种植方式。
四.实习心得、体会和收获
经过农业生产实践使我了解了农学专业生产的基本环节,了解了推广示范实验的具体的方案和各个时间段的任务.,这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同时也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这将使我受益终生使我学到了不少以前不知道和理解不深的东西,使我成长了许多,使我受益匪浅。
实习二 新品种推广、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情况市场调查
一.实习时间:4月23日
二.实习地点:农大种子市场
三.实习内容
1.调查和搜集有关新品种推广、农用生产资料经营与服务过程、相关资料和工作经验
2.听取有关负责人介绍,并开展现场咨询
3.统计和总结出现行最受喜爱欢迎的水稻、玉米、大豆的品种以及除草剂和杀虫剂
三.实习记录(辽宁主要种植和推广的品种记录)
四.实习心得、体会和收获
经过本次新品种推广、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情况市场调查市场情况调查使我了解了辽宁主要种植和推广的水稻、玉米、大豆品种,并把推广课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使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农业推广沟通的技巧、农业推广的原理等知识,同时也使我深刻认识到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和农业推广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实习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调查
一.实习时间:4月8日、15日、21日;6月3日。
二.实习地点:农发实验室及古榆树镇。
三.实习内容
(一)观看华西村、大梨树、韩国新乡村运动、循环农业、网络信息化村庄等教学影片、讨论,了解国内外及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的概况,开展农业推广研究进展讨论:通过观看有关的教学录像,引起大家思考并参与讨论,积极讨论有关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方面的新做法,新思路,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
(二)对铁岭市昌图县古榆树镇调查问卷,并进行整理分析
农业推广调查的主要方法和实施步骤
农业推广调查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等,其中访谈法是最常用的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之一,而问卷法作为访谈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农业推广调查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从事农村发展研究和农业推广工作的人员,一定要掌握并熟练应用农业推广调查方法,尤其是访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本次实习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利用书面回答的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并收集信息的方法。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自填式问卷调查和代填式问卷调查。其中自填式问卷调查包括报刊问卷调查、邮政问卷调查和送发问卷调查。
1.问卷法设计步骤及内容
(1)探索性研究
(2)设计问卷初稿
(3)试用并修改问卷初稿
(4)定卷、编码、附信、印刷。
2.问卷实施步骤及内容
(1)确定调查对象
(2)分发问卷
(3)问卷的回收
(4)问卷的审查
(5)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四.问卷调查记录与结果分析(铁岭市昌图县古榆树镇问卷调查)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镇调查问卷的统计(问卷略)
结果分析:(选取的4个代表题分析)
1.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示赞同,但是了解不太多也没有见到太多太大的实惠,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新农村的宣传,并把工作落到实处。
2.农村大部分人口文化素质在中学和中学文化以下,素质较低,表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教育事业大学生有必要将自己知识与才华奉献给农村。
3.广播电视已深入农村家庭,成为广大农村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
4、目前,农村劳力有严重的外流倾向。
五.实习心得、体会和收获
经过这次的实践实习让我了解到了农业上的很多事情,知道了书本上的东西还是要经过实践才能够真正的成为有用的东西。在平时和老师互相的沟通的时候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学会了吃苦耐劳。知道了自己动手的重要性。我自己感觉在知识,技能,与人沟通和交流方面有了不少的收获,总体来说这次是对我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我对在这个领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兴趣。这次实践使我学到了以前不曾接触到的东西,让我受益匪浅,给了我继续深入学习的动力及信心,使之我的学习生活更加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