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对我县的启示
四川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对我县的启示
2014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四川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明确: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四川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3年来,四川市在中央和四川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产业融合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对我县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四川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概况及其要点 为破解“三农”问题,四川市做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决策,提出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以城乡一体化破解“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并开展统筹城乡的试点工作。
(一)都江堰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作为四川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首批试点,2008年3月都江堰市选择柳街、石羊等六个镇的10个村进行试点改革。以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为改革思路,首先选取柳街镇鹤鸣村进行先行先试,探索确权颁证工作模式,然后进行大范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过近一年的试点工作,有序实施了农村宅基地、房屋、承包地及林地的确权登记工作,制定了农村产权流转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搭建起农村产权流转平台,建立了耕地保护制度;实施土地规划用途管理,制定完善了农村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土地补偿、就业养老保险机制,农村产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改革重点及路径。2014年初都江堰市被确定为四川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首批试点的“点中点”,为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都江堰市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开展“三项确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集体土地上房屋所有权确权的工作,简称“三项确权”,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明确把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实行“产量亩”和“实测亩”的对应关系,确定以原承包台帐记载的“产量亩”作为确权登记基本依据。坚持承包地确权不打乱重分的原则,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结合农村实际,以户为单位确定权利人和共有人,并逐一登记。研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测绘、户调、校对同步开展,并联作业,提高“三项确权”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制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办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界定,目前在法律上是个盲区。为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更好地行使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收益、使用和处分等基本权利,就需要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进行界定。按照权利主体行使权利和所尽义务的范围不同,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划分为普通成员和特殊成员两类,同时明确规定成员权的确定、丧失、权利和义务。将集体经济组织定义为开放性组织,其特殊成员的取得途径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通过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捐交公积公益金的形式加入;二是与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经该集体经济组织同意与其成员形成产权转让关系的形式加入。这一办法的实施,对于开放农村土地经营,推进资本运作,解决主体限制的瓶颈问题,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创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出让。明确集体建设用地的出让主体必须是集体经济组织,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民的社会保险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再生产,同时严格土地规划管理、用途管制和计划管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同意。在现有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基础上,增加完善市场功能,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提供交易平台。当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工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经营性用途以及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须采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等方式公开交易。实行严格的最低限价(保护价)管理,规定凡出让或转让价格低于最低限价的,市土地储备中心可优先储备。鼓励通过土地综合整理,归并零星的集体建设用地,集中成片使用。经批准修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参照划拨土地补交出让金标准向土地所有权人交纳相关费用办理双证后,可以自由上市流转。
(4)建立调解议事监督机制。引导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内部事务调解、议事、监督机制,化解村内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实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基本不出事”。每个村民小组成立由组长及村民代表组成的调解小组,负责处理本组内部争议。在村一级成立由村干部及村民代表组成的议事会,负责处理本村内部对集体财产归属的争议。同时,村内有威望的年长村民组成的督查组,对全村改革过程进行监督。
(二)龙泉驿区“龙华实践”农村综合改革
大面街道龙华社区(原龙华村)地属四川经济技术开发新区,是四川中心城区与龙泉城区的连接带,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龙华实践”创新了农村土地产权和分配制度,补充深化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了农民股份合作社,解决了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集约土地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通过四年改革实践,龙华农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均35m2)。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劳动就业率明显提高。5060人群的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解决,实现了股民个人固定资产10万元,人均年收入1万元,人均村级集体资产10万元。“龙华实践”实施后,多余宅基地建设用于租赁的住房、商铺等,促进集体经济极大发展。
改革重点及路径。针对农村产权改革发展中的“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耕地谁来种植”的城乡统筹发展难题,探索实践“钱从土地中来,人到产业中去,耕地有大户种植”的改革发展模式。“龙华实践”创新农民股份合作社,创新农村宅基地置换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方式,探索招商引资加快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途径。
(1)农民股份合作社作为开发主体。明确土地权属后,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取得入社资格,成为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社员以1万元现金入股,取得股份,成为社员股东。村集体以村集体土地及集体资产作集体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成立新型农民股份合作社。其中,现金作为工商局注册资本,个人宅基地、承包地使用权仅作为内部股份,成为股民收益分红依据,从而,确保农民土地收益权不因农民股份合作社经营不善或破产导致失地。创新股权认定办法,对“出嫁女”、“迎进郎”等股权认定难题坚持“村民自治、民主决策”,以三分之二以上股民通过有效。创新股本管理机制,实行“长期分红方式”、“细水长流方式”和“一次性退出方式”三种方式。
(2)土地整理集中非农用地。按照“工业向园区、农民向城镇、土地向业主集中发展”的思路,合作社对农民宅基地、废弃工矿地等非耕地进行土地整理,共集中土地1100亩,其中370亩为集体建设用地,这为村级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可开发的土地集中置换到经济价值高的成龙路沿线,建设农民安置房、服务业用房,增加土地级差,实现非农用地的快速升值和回报。
(3)将非农用地开发二三产业。依托四川经济技术开发新区,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引进培育业态高、市场前景广、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建设农民新居西博苑(130亩)。建设农民兴业市场(40亩),实行包干租金(400万元/年)的租赁经营。通过批租建设四川国际汽摩商城(303亩),发展市场产业。加大对名雅山庄、龙景山庄及周边五朵金花等的扶持,发展休闲产业。围绕四川师范大学主校区、省财政校,布局教育产业。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引进中美合资棒棒娃食品、彼尔丽服装等公司,培育新型工业。多余200亩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发展房地产业或建设工业厂房。通过土地复垦整理,耕地从1407亩增加到1600亩,统一规划为300-500亩一块,引进蜀山菌业等一批高附加值项目,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4)实现农民就业保障多元化。加大招商引资,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引进劳动密集型的二三产业,同时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向产业转移,解决农民就业。采用“大病统筹、小病保险”的办法解决医疗,社区医疗站就医免收门诊治疗费和药费。实行粮油补贴,逐步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免收小学义务教育学杂费、水电煤费和物业管理费。
(5)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结合龙华村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特点,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以产业为龙头,联动区域协调发展。依托四川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的汽车制造业,配套发展汽摩展销。结合周边名雅山庄、五朵金花等布局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在此基础上,将偏远山区(大兰村)分散的农户分批安置到农民新居西博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移民后,将偏远山区的农村建设用地用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符合规划、级差地租较高的龙华片区开发建设。将大兰村5000余亩耕地进行统一流转,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
(6)建立投资回报平衡机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资金平衡的总体思路是“资金从土地中来”。一是整理集中非农用地,置换到土地级差高的区域,通过国家征地批租开发二三产业,实现较高的土地升值和回报。二是耕地整理集中流转给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规模经营,收取承包经营费。三是建设商贸设施、工业厂房,实行租赁经营,获取租金收入。四是通过将兴业市场铺面和剩余住房等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抵押贷款,获得发展资金投入到合作社发展置业、物管、花卉等产业,进行资本运营。五是产生潜在的“预征地”效应,一旦规划建设地块实施开发,合作社已经安置的农民房产,就会得到征地补偿,收回投资。二、四川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对我县的启示 任何事物的发展均有其特定的背景,四川市统筹城乡试点取得的成效有许多有利条件。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必须客观地分析规律性问题,对他们的改革思路与我们的借鉴程度作出客观评价,有针对性地明确对我们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一)农村改革发展的系统性思路设计
土地、资本、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繁荣的三大生产要素。当前,我国农村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富余但得不到充分利用,资金资本短缺,发展缺乏动力。破解“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开展农村产权改革势在必行。四川市开展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并不是只搞宅基地置换这种“单兵突进式”的改革,而是从解决“钱从哪里来”、“农民到哪里去”和“耕地谁来种植”三个问题入手,对改革进行系统性思路设计,从区域发展的整体进行一体化谋划。首先,实行区域联动,整理集中农民宅基地,实施农民集中居住,置换到土地级差较高的区域,实现土地一次增值,积累农村发展初级资本。整理后土地除用于建设农民安居工程外,多余土地可以建设工厂、商场等二三产业设施,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增加平衡前期农村产权改革投入成本的途径。其次,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吸纳农民就业,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农民变市民。最后,通过土地复耕整理,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二)“三项确权”工作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产权性质不清、权属模糊,就会影响市场机制的发挥。土地是承载农民生存、生产、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农村产权改革必须通过政策倾斜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三项确权”主要是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上房屋所有权的权属问题,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权。“三项确权”为有效解决“钱从哪里来”、“农民到哪里去”、“耕地谁来种植”,为有序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三)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实现途径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相对城镇建设用地而言总量巨大但分布分散、利用低效。整理集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能有效解决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供需矛盾,大大降低农民进入小城镇和工业化小区所支付的成本,加速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必须要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支撑,才能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提供保障。当前增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实施农民集中居住,整理集中分散的农民宅基地。二是整理农村分散零星的集体建设用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必须建立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农村与农村建设用地之间的平移集中管道,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建设经营性项目的制度性平台。
(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城市化和工业化 我国占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和地域五分之四的农村,远离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农业农民的弱质性、低效益决定了“三农问题”的破解必须跳出农来寻找突破,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借助城市带动、工业促进,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四川龙华村,地处交通要道,紧靠工业经济开发新区,实施系统性改革,具备土地升值、非农就业、产业融合的诸多有利条件,所以,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如果离开了这些背景,进行“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就会带来诸如就业、保障、资金平衡等一系列后遗症。这就要求农村改革发展必须依靠城市化和工业化。
因此,借鉴四川经验,关键在于他们实行改革的系统性思路设计,采取因地制宜、区域联动、产业融合等对策措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三、对我县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群众根本利益,结合《中共外海省委办公厅 外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现就推进我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1、全面推进农村“三项确权”工作。在明确农村产权主体的基础上,首先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职能部门制定调查摸底表、确权登记表,制发确权颁证指导意见、纠纷调处指导意见,组织人员参加由乡镇组织的户调,研究确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乡镇制定确权的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组织人员进行户调;村组制定村规民约,各村成立议事会、监事会,成立调解小组。其次,确权公示工作,职能部门开展权属调查、认定工作;乡镇负责公示调查摸底结果,同时收集出现的问题和引发的异议,并向相关职能部门反馈。再次,登记颁证工作,组织村民提出登记申请,乡镇向职能部门提交调查摸底结果,职能部门开展联合审查,发布受理登记公告,制发权属证书。
2、研究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多方面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系统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一是要明确城乡建设用地的“双挂钩”机制。改革的核心是集体建设用地有效实现途径,即农村建设用地可以在县域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平移。二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除可以用于集中建设农民安置房外,还可以就地或异地开发经营性项目。三是试行退包养老制度。对年满60岁的老年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的,给予适当的养老金补贴。
3、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然涉及农村产权的交易、耕地的流转。设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农村土地交易信息库,发布交易信息,提供交易场所,办理交易事务。具体承担为农用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农村未利用地使用权交易提供服务,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依法批准从事其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等业务。同时,要制定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流转交易程序及交易办法,通过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和农村房屋产权买卖、赠与、作价入股、抵押、租赁等形式实现农村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房屋的流转畅通。进行建设用地平整及经营开发,提升土地价值,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集体资产。
4、开展各种模式的农村系统性改革试点
(1)人口产业集中模式。选择江北经济开发区、临海工业区、江北工业园和月亮新城、海山风景区等重点开发地区周边的部分村庄,结合“中国美丽家园”建设,试行以宅基地置换为龙头,发展三次产业融合,促进“三个转变”。特别是镇星村、雷北村要积极申报省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
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开发主体,重点建设二三产业配套设施、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等。通过产业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同时增加环卫、保安、绿化管护等公益性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垦复平整集中耕地,吸引农业种植大户、农业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产业化运营。多渠道筹集先期改革资金,通过宅基地整理置换实现土地升值,解决农民安居工程后,多余建设用地用作产业用地,培育符合区域产业规划的产业,或实行租赁经营,回笼资金,平衡先期开发投入,激活村级集体经济。
(2)人口疏解纯农业模式。选择在我县比较偏远的村庄,与人口产业集中模式试点村庄联动,将人口和宅基地置换至产业交通发达地区,就地则实施规模化农业开发。
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作为开发主体,主要建设农业生产设施等,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宅基地整理后置换到交通发达、产业基础好、土地升值空间大的区域,除用作解决农民安居工程外,多余建设用地进行产业用地建设,培育引进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适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吸纳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前期投入可以通过土地升值和耕地租赁收入等平衡。
(3)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根据旅游发展规划等产业布局规划,选择一个乡村旅游业布点的中心村庄,结合“中国美丽家园”建设,通过宅基地置换腾出建设用地,吸引外来投资,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就地配套建设新型农民社区。
根据村级集体经济情况,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独立开发,也可以选择有实力的公司共同开发。根据旅游规划布局,进行旅游服务设施及其它餐饮、居住等配套设施建设。当地农民遵循个人意愿,可以集中安置,也可以鼓励发展农家乐,提供餐饮、居住服务,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流转的耕地给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开发投入通过宅基地置换升值、建设租赁型的餐饮居住功能等设施、多余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等途径平衡。
(4)零散宅基地置换模式。选择一个乡镇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将零散的宅基地置换到新型农民社区,取得建设用地后集中平移至开发区。
引进资本雄厚的大企业共同开发,重点建设产业设施、新型农民社区等,集中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整理零散的宅基地置换到土地级差较高的区域,建设新型农民社区解决农民居住,建设工业厂房、及商贸、物流设施实施租赁经营,平衡开发投入。
第二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材料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材料
地权变股权,农民当股东
目前,xx区推进城镇化进程正方兴未艾。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如何在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的基础上,改革土地使用制度,使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收益权相分离,实现土地的科学流转,把保护好农民长期稳定的利益与加快城镇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有机
统一起来,是摆在每名公共管理者的一个难题。今年,xx区xx镇xx村通过实施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试点,在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拓宽二、三产业发展空间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以土地为纽带,成立农户新型联合组织
去年,镇党委、政府结合土地确权工作,反复研究破解土地与城镇建设、发展与稳定问题的办法,探索既能实现土地流转,又能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在具备条件的村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设想。所谓土地股份合作社,就是农民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以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份加入合作社,通过流转把符合“两规”的土地集中起来,由村委会委托镇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投资由镇政府负责技入,达到“十通一平[本文转载自”的标准,统一招商引资,发展二三产业。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建立,可以把土地资源变为资本,地权变为股权,农民成为股东,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让农民获得四方面的收入:一是土地流转后的地租收入;二是招商引资后进驻企业纳税返还的入股分红收入;三是招商引资后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四是村集体建设的标准化厂房出租的收入。
二、以服务促发展,明确合作社的运作方式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农村现阶段一个新型的经济制度形式,光靠村级来运作难度很大。为此,镇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确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风险分担、多方共赢”的运作方式。政府主导就是由镇政府组织、协调和引导,制定产业结构的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投资。市场运作就是在土地的使用、租赁价格的商定、招商引资项目的选择、合作伙伴的确定等方面,完全按市场方式来运作,也就是由村集体与投资人作为主体进行合作。风险分担就是改变过去建设企业的征地费用、厂房建设费、设备投资、流动资本投入等投资都由投资方一家承担风险的做法,采用农民出土地,厂房设备多家出资的方法,由企业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共同分担投资风险,既解决企业前期技资过大的问题,又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多方共赢就是农民、企业、镇政府都能受益,农民不仅得到土地租赁收益,还可分得红利,并且增加了就业机会;企业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费用分期付款,降低了投资成本;镇政府通过引进企业扩大了税源。
为解决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初期没有企业入驻、土地租赁收入不足、村集体暂时无力兑付租金的问题,镇政府按每年每亩1000元先借给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土地收益,保证农户土地租金按时发放。同时,镇政府承诺,凡是利用合作社土地引进的企业,将镇财政税收实得部分的50奖给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可以用于合作社成员分红。
三、以稳定为前提,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工作
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新尝试,合作社如何产生、怎样运转都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因此工作要细之又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影响试点工作的推进,甚至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为了保证积极稳妥地推进试点工作,镇党委、政府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因素,认真组织实施。一是循序渐进,稳字当先。镇党委、政府请区农委、经管站的领导和专家帮助分析、指导;组织土地、司法部门干部、包村干部一起就土地合作社产生程序、法律依据、入社方式等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多次召开试点村两委班子会,社员代表、村民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在深入调研、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制定出《土地合作社实施方案》草案,并逐户征求村民意见,根据村民意见做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土地合作社实施方案》和《土地合作社章程》。二是土地入股本着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尊重群众的习惯;既要坚持自愿的原则,又要使每个经济组织成员都享有均等入股权。考虑到部分村民原承包地不在合作社规划土地范围内,还有一部分村民承包地全部在合作社规划范围内,为了保证每个人享有平等入股权,将土地进行了一次大流转,经济合作社将村里具有经济合作组织成员身份人员的承包的全部流转到村集体,村集体再重新抓阎进行人均分地,流转承包期为三年。暂时不愿意入社的经济组织成员,村里将留出应享有的承包权入股部分面积的土地,暂由村集体替其持有,保留其入社入股权,什么时候想入社,提前一年申请,第二年将相应份额土地流转给经济组织,同时享受合作社入股收益。三是对暂时无法找到的经济组织成员,村集体暂时替其持有,待找到后把收益给他们。四是广泛宣传,积极引导。镇党委、政府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社员代表认真学习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目的、意义、原则,然
第三篇: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看法
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看法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是深化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障碍,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加快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探索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后建立土地流转新机制。自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以来,推进了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一定程度上实现农业增强、农民增收,但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大多数农民以租赁形式把土地提供给公司或业主开发,农民每年收取固定资金,也没有建立农民持续增长机制,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土地流转的效益不明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后,我认为应建立健全一套既能增强业主信心、加大农业投入,又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农民自主性的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是政府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社,作为一个代表村、组的土地所有权主体,以这种合作社行使所有权人的权力,并代表全体合作社成员的意志与其他主体发生关系。至关重要的是,这种产权主体是农民在自愿原则基础上的一种集合选择,与生俱来地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代理租金、剩余索取和用于投票的民主政治机制,从而使农民把在土地上的权益实现和权益保护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政府引导合作社与其他主体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在确保合作社成员土地基本收益前提下,与其他主体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这样既增强外来业主投资发展信心,又能充分发挥农民自主性。这种机制的建立,必将大大促进土地快速、适度规模经营。
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对产业发展的思考。我认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实施,可为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将有力推动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依法确立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也将依法取得土地所有权证书和土地使用权证书。农民依据土地权属证书,一是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可以向金融机构或社会融资,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动力;二是可以以土地作价入股、委托他人经营的形式,使农民转化为农业工人,或者跳出土地,从事二三产业;三是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有利条件,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带动以农家乐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探索完善农村基层治理制度,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将促使农村社会深刻变革,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进程。如何进一步深化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的基层治理制度和结构,以适应农村社会发展;如何建设“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与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如何把“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实现干部勤政务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我们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面对、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一是在政府指导和引导下,由村(社区)党支部组织召开村民大会,选出村民代表,村民代表选举产生党群联席会、监事会与村委会共同组成村(社区)党支部+党群联席会+村委会+监事会的“2+2”新模式。党群联席会对村上的重大事项和决策进行讨论、表决,党群联席会议定的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交由村委会执行;监事会不仅对村委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还对村委会成员和全村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并收集民意向村支两委反映,监事会同时接受村民代表大会监督。这种“2+2”基层治理结构和模式在政府和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由过去的政府主办型变为群众自发型,激发了村民参政、议政的激情,调动了村民参与管理村事务的积极性;二是在政府组织和指导下,在明确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可以将土地经营权“股份化”组建村(社区)农业生产联社,整合村(社区)集体资源,对集体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经营,并将土地的经营、流转收益同资产经营权益一起纳入股份分红的范畴,必要时候,政府注入启动资金作为村(社区)农业生产合作联社的股份与其他主体合作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来发展农业产业,农业生产合作联社所得分红可作为合作联社成员再分配和村(社区)公益事业开支。这样在“2+2”基层治理结构模式下,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社会和谐民主,又壮大了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干部在监督下又更加勤政务实,社会一片欣欣向荣
第四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自查报告
村产权制度改革自查报告
村位于
南面,距县城
公里,全村有
户,总人口:
人。耕地面积
亩,亩林地,其他用地
亩。
2018年以来村两委认真按照镇党委、政府关于我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安排和部署,本着“有法依法,无法依归,无归依民”、“程序规范”、“群众满意”要求,扎实开展了我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现将我村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根据县镇召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动员会后,我村及时进行安排部署,按照要求认真开展,先后召开了两委会和党员村民代表参加的产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成立了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由各小队成员参加的清产核资领导小组,成员认定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职责分工。为我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圆满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力支持。
1、认真完善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一是多次召开两委会议会、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把每个阶段的工作向群众进行讲解,使群众及时了解、掌握产改工作动态和每个阶段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从而主动参与和主动监督,做到了产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村监督小组工作人员进行全程参与和监督,村干部参加县培训学习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业务知识,确保了产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2、自查工作开展情况
在产改工作情况进行认真自查自纠,针对自查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及时进行了改正,我们及时做好人员登记公示和清产核资的各项公示工作,取得了群众的理解。总的情况来看,我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是按照市县、县政府相关部门的安排要求进行认真浇实,绝大部分群众是认可和满意。
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因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到群众的利益重新调整,特别是很多群众把村积蓄当做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一块蛋糕,借这次改革可以分导一份的想法,我村将在下上一步工作中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宣传、和讲解工作,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知晓率;二是及时解决人地认定中的矛盾,提高群众的满意率;三是抓好年龄核实工作推进和圆满的按上级要求的时间节点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每一步工作。
村村民委员会
2018年9月18日
第五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报告
根据县委、县府领导要求和4月16日召开的全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会精神,我乡村列为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于4月18日立即召开了党委会,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同时在4月23日召开了全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启动暨业务培训会。现将我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边缘,东邻县乡,南抵乡,西北镇,幅圆面积40.6平方公里,距县城70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1个街道,总人口4988人,总户数1436户,耕地面积4555亩,其中:田3616亩、地939亩。
二、进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我乡党委政府按照南委办[2012]12号文件《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精神,认真领会、传达会议精神,制定了北府发【2013】17号《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3]18号文件《关于成立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及乡属各办所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了农村产权评估领导小组,乡产权交易中心“九有”、村产权交易服务站“七有”的平台建设已经完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经济发展办公室,成立了以建设办牵头的矛盾调处办公室,以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的技术指导办公室。试点村也成立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二)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我乡于4月23日召开了由全乡村组干部参加的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认真传达了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的相关精神,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目的、意义,以及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基本路径等相关政策及要求进行了学习和讲解,要求全乡全体乡村干部要深入领会、认真学习,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广泛宣传,深入调查。我乡2013两个试点村通过召开村两委干部会、村民代表会、群众大会广泛宣传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在我乡村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工作,使村民知晓确权登记的目的、意义和基本步骤。为了做到农村产权制度试点工作家喻户晓,我乡书写石灰标语一幅,张贴和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利用逢场天在乡街道进行了广泛宣传。同时乡、村组干部深入到农户家中对农村土地、林地、房屋产权的基本情况以及矛盾纠纷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和调查。到目前为此,各村、社都按程序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并选举产生了村、社议事代表和成员。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在村对农户土地、林权的调查摸底,存在7个方面问题:
一是全村各农户第一、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既没有原始依据,又没有县国土局颁发的土地证,对户主名下田、地的名称、块数、面积、四至介畔都模糊不清。二是该村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到户一直未给农户办证。三是通过调查询问农户长期的粮食补贴面积是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按产量与人口调配的。四是户籍在当地且全家现已到城镇安家,原来在农村的房屋已转卖给他人,当时买卖双方也具备协议,卖方已将自己名下的土地、山林等全部赠送和转让给买方,但,这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买方则要求把卖方在第二轮承包时的土地、山林等全部确权在买方名下,怎么办?五是原来是耕地,后来变成了林地,如何来确权;六是原来荒山转包或赠送出去了,现在林权确定给承包人还是发包户;七是原来是荒坡,且属集体所有,后来农户自发在荒山上种植了林木,现已成材,不知如何来确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通过今年召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培训会后,我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力争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进一步吃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土地、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是一项惠民工程,充分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和积极性;三是充分发挥党员、群众代表“一事一议”的作用,充分发挥议事会成员的作用;四是加快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进度,力争按时保质量完成确权颁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