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麦机械化生产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小麦机械化生产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临汾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李永昌
小麦是山西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80万hm2左右,多集中于晋南地区。该地区经济发达,农民文化素质较高,农业机械投资较大,基本实现了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笔者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了一些调查,小麦机械化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是局部性的,应引起大家的关注。目的是加强农机和农艺学科的结合,通过应用先进农机化技术与装备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
1、连续旋耕形成坚实犁底层,造成土壤翘虚麦苗生长不良。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广机械旋耕技术,由于其成本较低,表土层细碎平整、田间残存的秸秆、根茬以及杂草被粉碎,为小麦机械化播种创造了有利条件,黄淮麦区很短时间内推广普及。随着该项技术的连年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农田连年机械旋耕,由于旋耕机切刀在机械作业过程中对一定深度的土层连续挤压,形成坚实“犁底层”。特别是晋南水地一年两作区,秋作物收获后,为抢播期立即旋耕,随即播种,造成土壤翘虚。连年旋耕后的麦田,小麦根系浅而小,常因土壤塌陷“掉根”,苗黄苗小生长不良,造成减产。近几年,一年一作旱地区情况有所改善,一部分麦田开始将“施耕+播种”改变为“深耕+耙耱(旋耕)+播种”方式,水地区大多数麦田仍是“旋耕+播种”模式。解决这一问题,各地要根据小麦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要求,本着节约投资,保护农田环境的原则,可推广“小麦少耕生产技术”即“间隔2-3年深松(耕)一次+耙耱(旋耕)+播种”作业模式。深松一般选用田间带状间隔交替深松方式,以造成虚实并存的土壤耕层结构。深松土壤疏松有利于雨水的下渗,提高雨水的蓄贮量。未深松土壤毛细导管完好,土壤水分可以沿毛细管移动,作物需要的多,水分上移的多,水分上移的快;需要的少,上移的慢,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率。
2、前茬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田,造成耕层速效氮养分含量下降。近几年,国家给予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专项资金补贴。这项利国利民支持农机新技术推广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购买新型农机具的积极性,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面积迅速增加。玉米机械化收获一次作业过程,可收获玉米穗,秸秆粉碎经旋耕机直接还田。这项技术大大缩短了玉米收获时间,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减少了生产成本,保障了小麦适时播种。如2007年秋播,临汾市平川地区9月27日至29日,三天共降水 54.7mm,使玉米贪青晚熟,农田土壤湿度太大,玉米收获时期延迟,直接影响回茬小麦适时播种。10月13号天气好转睛朗,玉米收获机可以下地抢收作业,据在曲沃县调查,每台收获机每天收获1.5—2hm2,大大加快了玉米收获进度,为小麦适时播种创造了条件。但是,不少农民并没有认识到玉米机械收获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存在的问题,一是秸秆直接还田于土壤耕作层,新鲜秸秆腐熟过程需要消耗一定速效氮,小麦播种深度4—5cm,耕层土壤速效氮养分含量降低不利于培育壮苗;二是有的型号玉米收获机作业过程中,田间残存有长短不一秸秆,有的秸秆粉碎不
彻底,造成机械播种堵塞,下籽不均匀;三是玉米收获—秸秆粉碎—土壤旋耕一次作业完成对土质偏粘,耕作层含水量低、单位面积秸秆量较大的高产地块,旋耕深度不一,作业质量差,有的仅能在地表划几道印痕,还得进行再次耕翻、耙耱才能播种小麦。解决这些问题,因地制宜,中等肥力以下农田,备耕播种阶段氮素化肥比常规使用量增加20%,即增施尿素4—5kg/666.7m2。玉米机械收获机生产企业,要从生产实际出发,不断改进产品设计,使玉米秸秆细碎均匀入土,土壤耕层暄虚平整。
3、机械化播种播量偏大,平川旱地播期偏早。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农村大批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客观上催生了一大批“农机专业户”。小麦播种工作基本由“农机专业户”来完成,一个“农机专业户”影响“一大片”。播量偏大问题,是有些农机专业户由于不了解小麦生长发育规律,片面认为机播作业质量高就是“苗齐、苗全、苗匀”,忽视了“苗壮”这个主要指标。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农民受“有钱买籽,无钱买苗”传统思想的影响,只怕播量小了造成“出苗断垅”,农机专业户也不愿因出苗少与土地经营者发生纠纷,播种时,故意加大播量,出苗后田间很“好看”。据调查,临汾市麦区适期播种的麦田,播量通常高出2—4kg/666.7m2。按“斤籽万苗”计,每666.7 m2多出基本苗2—4万,冬前总茎数多出出6—10万,群体偏大,个体生长发育不良;另一方面播种机播量“控制系统”不精确,或者在播种过程中,因“控制螺丝松动”,机手疏忽没及时调整而逐渐增加播量。
一年一作旱地播期偏早的问题,是有的“农机专业户”在小麦播种前调试播种机,首先在自己承包地播种,相邻农户“图省事”、“盲目跟风”造成播期偏早。有些农民不注意近几年全球气温“变暖”,还按几十年前的传统适播期种小麦,不注意天气预报和土壤墒情,怕下雨耽误播期,怕干旱影响出苗,实质上不了解小麦是一种适播期较长、自我调控能力较强的作物,要求“农机专业户”先给自己种,“农机专业户”有钱可赚,两厢情愿,其结果造成“早播”冬前旺长。笔者2006年秋在尧都区贾得、侯马市凤城、襄汾县邓庄、洪洞县万安等地调查,平川旱地播期最早的为9月13日,播量16—18 kg/666.7m2,加之又遇“暖秋”、“暖冬”气候条件,2006年日均气温10月份高出2.8℃,11月份高出1.7℃,12月高1.2℃,2007年1月份高2.1℃、2月份高2.3℃,冬季最低气温2007年1月9日为-9.4℃,而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22.5℃。大播量、早播期、特殊气候造成临汾市5.1万hm2小麦狂(旺)长,不少地块麦苗,越冬前幼穗进入伸长期,出现生理拔节,麦田郁蔽,株高45cm,大片倒伏,对小麦生产十分不利。因此,要加大“农机专业户”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不能局限于农机具使用维护,还要增加小麦栽培管理知识,使“农机专业户”真正懂得小麦适宜播种期、精准播量,切切实实把“机械化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推广到位,将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推动小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4、缺乏耙耱镇压机具,传统有机旱作措施丢失。小麦生产中,耙耱镇压是一项简便易行、提温保墒、增产显著的传统有机旱作措施。耙耱镇压主要用在四个时期:小麦播前耙耱镇压,可以保住“口墒”,使耕层土壤细碎平整,上虚下实;小麦播种后出苗前遇雨耙地,可以破除板结,助苗出土。小麦越冬前或起身—拔节期狂(旺)长进行镇压,可抑制营养生长,控制基部节间过度伸长,具有控旺转壮的明显作用。越冬期耙地镇压,俗称“麦吃腊月土”,可以压实土壤,弥合地表裂缝,防止麦苗吊根死亡,保护分孽节,护苗安全越冬。早春顶凌耙耱,可以提温保墒,促弱转壮,旱地区顶凌耙耱保墒增产作用更为明显,具有事半功倍之效。然而,由于现在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经商,大牲畜数量锐减,农户“当家人”多是70年代以后出生农民,轻视或根本不了解耕耱镇压在小麦生产上的重要性。有部分农民即是想耙耱镇压,也因无牲畜、无耙耱和镇压机具不能实施。例如,2007年度小麦产苗期狂(旺)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出针对性措施——镇压小麦,许多地方农民无传统石碾,也没有新型镇压机具无法镇压,农户不得不将播种机“开沟犁铧”和“下籽管筒”去掉,用播种机镇压小麦,还有的地方农民在麦田用“滚油桶”方式压麦。农民希望农机生产企业生产一些传统“耙耱镇压”农具,研制新型耙耱镇压机械,满足小麦生产的需要。有关部门也应调整农机补贴政策,在支持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的同时,也要支持农户购置结构简单、生产上应用广泛的小型农机具,以促进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特别是要将耙耱镇压这项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增产农业技术传承下来,在小麦生产上普遍应用。
5、先进施药机械型号少,不适应防治有害生物的需求。据调查,临汾市24万hm2小麦,常年病虫草害发生面积36万hm2(次),局部地区暴发性病虫和恶性杂草危害造成较大损失,有的地块甚至颗粒无收。2006年临汾市尧都区贾得、刘村,洪洞县明姜等地因吸浆虫危害造成大幅度减产,引起广泛关注,有媒体以“尧都区风调雨顺,小麦颗粒无收”为题进行报道。近几年汾河两岸水地麦田如洪洞辛村、尧都吴村等地,节节麦、雀麦、野燕麦传播蔓延快,发生危害大,防治比较难。据笔者2006年5月中旬在洪洞县辛村调查,杂草严重地块,只见杂草不见麦,拔除一666.7m2地杂草需要6个工。某些有害生物如红蜘蛛、穗蚜、等害虫具有暴发性、连续性、区域性、毁灭性的特点,采取统防统治科学用药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先进的施药器械显得非常重要。现在小麦生产上施药,还是以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械为主,辅之于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基本上没有车载式施药机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田施药器械尚有很大差距。先进的施药机械具有施药均匀,“跑、冒、滴、漏”少,不污染农田环境,作业效率高的特点,随着我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小麦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科学防治病虫草害更需要新型施药器械。农机、植保、农药生产企业等相关行业应集中部分人力、财力,联合攻关,研究生产出适合我国防治小麦有害生物需求的先进施药器械。
6、机械收获抛洒多,留茬太高不利复种。小麦机械收获在小麦主产区已普及。据研究,小麦蜡熟末期收获籽粒千粒重最高,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最优。有的地方,农民或“农机专业户”把握不住小麦最佳收获期,早收获或晚收获不但影响产量,还造成过多碎粒和抛洒。有的地方农民反映,联合收割机型号不同,收获质量有差异,主要表现在籽粒破碎率和田间籽粒抛洒数量。佳木斯佳联收割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迪尔—佳联系列联合收割机,动力大,收获幅度宽,不易堵塞,对裹在秸秆中的籽粒能充分的回收,抛洒较少,特别适合于规模种植的中、高产地块收获,缺点是机体较大,小块地作业不灵活。新疆2号机体较小作业灵活,适合于小块地作业。机械收获在旱地区各种型号联合收割机收获质量基本都能达到要求,而在中、高水肥麦田,每666.7m2成穗数一般在43—48万,而且田间郁蔽,茎秆柔软,有的型号联合收割机动力小或设计不尽合理,许多籽粒被秸秆包裹抛洒于田间。
小麦机械收获作业过程中,有的“机手”,为“省事”,麦茬留的过高,高达35—45cm,给夏玉米硬茬播种造成了许多困难。2007年6月中旬在洪洞、尧都、襄汾等地调查,留麦茬太高,用玉米播种机硬茬直播,堵塞严重,行走困难,轮子打滑,下籽不均匀,覆土不严实,镇压轮压不住土,给推广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带来不利影响。农业部将粮食免、少耕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几年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之一,各地夏玉米硬茬播种面积会越来越大。小麦机械收获时,麦茬高度应控制在25cm左右为宜,才会促进这项先进实用技术在一年两作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八年一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山区林果机械化生产中农机与农艺融合现状与分析
山区林果机械化生产中农机与农艺融合现状与分析
众所周知,农机与农艺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互为基础、互相联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农艺是农机的目标和方向,农机是农艺的载体,二者只有高度有机地结合,并相互适应,才能真正体现出各自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目的。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实施科学技术的载体,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化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农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农机与农艺有效融合的重要性也显得愈加突出。作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沂源县实际,对山区林果机械化生产中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发展阐述一些浅陋的见解。
沂源县位于鲁中山区,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境内无客水流入,无“三废”污染,被专家认定为我国北方地区发展林果业的最佳适宜地带。全县各类果品总面积达到70万亩,粮经比例达到1:9。沂源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无公害果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沂源苹果”获得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获得美国、欧盟有机食品认证。沂源苹果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十一届全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专用果,并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辉煌成就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果品总产量已达5亿多公斤,成为林果生产全国百强县,林果业收入已占农民总收入的70%,是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价格的升高,在农业生产建设中,农业机械唱主角将是必然趋势。总体而言,沂源县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普及率达到80%,全县林果机械在装备、规模、服务范围上适应农民发展林果业的需要,略滞后于与农艺的融合,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一、沂源县林果业农机与农艺融合发展现状
通过实施林果生产农机与农艺融合机械化技术,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农业机械效益明显。根据农艺需要,使用新型潜水泵、高效喷雾器、田园管理机、杀虫灯、液体施肥枪等林果机械可节电、节药、省时、提高功效,还不污染环境,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十一届全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专用果的质量。二是社会效益显著。以示范园区为例,通过实施林果生产机械化,项目区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8860元,比开发前增加900元。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林果机械化的应用,一级果率提高了30%,2000亩果园平均亩增300公斤,新增产值180万元,净增纯收入100万元。三是生态效益显著。通过使用植保机械和林果生产新技术等措施,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既经济又环保,林果覆盖率总体提高,减少水土流失,美化了生态环境。
从林果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分类看,产前基础机械比较匮乏,机械化程度最低,跟不上农艺的要求;产中、产后机械配置相对完善,植保机械、果园管理机械、灌溉机械、果品清选机械、运输机械、包装机械等与农艺能较好地融合。
1、林果产前机械与农艺融合情况
沂源县现有耕地45万亩,总人口54万人,人均不足一亩耕地,未利用土地69万亩,其中砂石山52万亩,占75%,非常适合林果业的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实际,把砂石山开发作为沂源林果业内部结构调整调优、调强的战略措施来抓,连续几年,实施中央、省、市三级土地整理项目,已达12万亩,乡(镇)村自主开发5万亩,尚有35万亩未开发。同时,八十年代发展的部分林果品种老化、果品质量差的现象严重,今后每年将有7万亩相继更新,而这部分林果是七八十年代栽植的,地块零散,也亟需统一治理,农民对砂石山基础工程集约化开发的呼声很高。现代农业的土壤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农业机械的合理开发,给土壤本身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才能发挥土壤这个基本农业生产资料最大的经济效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工程机械投资大,一家一户农民无力承担。全县在砂石山治理中,主要依靠沂源县林果基础工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5台陈旧的推土机和交通部门的几部挖掘机参加,数量少,费用高,机械不足。难以实现土地平整、梯田化管理、机械挖穴、水渠开沟、改善生产道路运输等基础作业。这就造成林果产前机械与农艺不能有效融合,阻碍了林果业前期基础性建设。
2、林果产中机械与农艺融合情况
除去传统的和较新型的植保机械、果园管理机械、灌溉机械、果品清选机械外,近几年,沂源县农机局大力推广了几种符合沂源实际的林果机械。一是杀虫灯,实验证明,杀虫灯每年可减少打药4—5次,减少了环境污染,简化了农艺需求;每盏灯的使用面积为20—30亩,每亩地可节约成本30—40元。二是从2009年,在示范园引进高效烟雾机。烟雾机比较适合沂源县的实际,可以为苹果、葡萄、桃、黄烟、大棚、茶叶、板栗等经济作物植保,且农艺要求简单。能改变沂源县的传统打药模式,大面积推广,可改善农民作业环境,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达到集约化生产,降低作业成本。三是液体施肥枪。液体施肥枪的肥水比例是1:7,既能使果树快速吸取养分,又可节约人工费用,是人工的2.5倍;特别在苹果成熟追肥阶段,由于苹果低垂,机械和人工都容易伤果,而液体施肥枪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和农艺达到了完美结合。在多年的实践中,产中机械基本适应了农艺的要求,在这个环节中,农机与农艺能很好的融合。
3、林果产后机械与农艺融合情况
林果产后机械,主要是运输机械、果品清选机械、果品包装机械。沂源县的运输机械比较多,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根据园艺、道路、运输需要,多为三轮车和手扶拖拉机。全县共有多功能果品清选机5台,只是几家果品合作社有,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生产使用,不能大面积推广的原因,主要是价格因素制约。包装机械主要有网套机,纸袋机,这些机械比较普遍。也和农艺有了较好的结合。
二、沂源县林果业农机与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
1、林果业种植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技术不能很好的适应先进农艺的需要。当前山区林果业从栽培、定植到采摘等环节主要靠人工作业,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一般林果种植对劳动管理用工的需求量比小麦多7倍、比棉花多4倍,作业量很大,劳动强度很高。
2、农机与农艺结合得不够紧密。目前,从果园的建设规划到适合的株、行距选择、果树矮密种植和果园施肥、除草,果树修剪、喷药,水果采收等方面没有考虑机械化作业,不能适应果园管理和果品采收机械化作业要求。
3、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发展不平衡,造成农机与农艺的生产环节不连贯。目前,沂源县林果业种植中,除了灌溉、植保作业的机具较成熟,机械化程度较高外,其余如果树施肥、果品采摘等环节的机具很少或空白,机械化程度很低。林果种植、采摘机械化水平较低将制约山区林果业的发展。
4、示范基地少且小,辐射效果差,造成农机与农艺发展不平衡。沂源县从2005年开始,选了3个示范基地,面积为7000亩,只是全县总面积的1/100,达不到示范的作用,示范基地林果业的发展远远好于其他地方,“北京奥运会”、“十一届全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专用果都出自这些示范基地。
5、作业模式简单化,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落后。没有形成集约经营模式,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简单化、片面化,不能集约化使用,致使新机具效率低,没有发挥其作用。
三、发展山区林果业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建议
1、启动特色林果生产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项目,确保山区林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开发、推广特色林果种植、管理、果品采摘和加工机械化与农艺的技术融合,为特色林果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重视农艺与机械化技术的结合。建立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种植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林果新品种,为促进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3、加强林果业生产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林果业生产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引进适合于机械化作业的果树修剪和果品采摘加工技术,加强引进技术和机具的消化、吸收、创新和国产化,以加快特色林果业生产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的发展。
4、加强培训,提高林果农机与农艺相融合。为了提高林果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必须加强对果农的培训,培训是基础。其目的是提高果农运用林果机械的综合技能,提高其技术素质,使他们正确、熟练地使用机械进行林果生产,发挥机械在抢农时、抗灾害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应特别注意把农业科学技术融于其中,使农机更好地服从于先进的农艺要求,达到丰产丰收。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组建县、乡、村三级新技术、新机具培训网络,以乡镇为纽带,辐射到村、到户。通过全面的技术培训,提高林果机械化从业人员素质,促进林果机械与农艺的融合
5、解决林果业生产农机与农艺融合中的薄弱环节。建议政府部门牵头,加强农机科研、生产、推广和园艺部门的联系,针对当前林果业生产中农机与农艺融合的薄弱环节进行联合攻关,充分利用林果机械购置补贴,尽快解决山区特色林果业生产中农机与农艺融合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6、加强林果机械化生产合作社建设,大力推广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以合作社为龙头,典型带动,严格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使用流程,起到点带面、面带片的作用,使果农充分体会到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的优越性。从而改进作业模式,逐步推广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解放劳动力,提高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篇:长治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长治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长治县地处上党盆地南缘,辖6 镇5 乡11 个乡镇、254 个行 政村,总人口33.834 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714 万人,总农户 8 万多户。耕地面积2.62 万hm 2,粮田2.01 万hm 2,其中:小麦种 植0.081 1 万hm 2,占粮田面积的4%,是长治县的第二大粮食作 物。
1.1 种植面积减少,单产趋于提高 世纪90 年代初是长治县小麦生产发展的最快时期,面积 由1985 年的0.49 万hm 2,增加到1990 年的0.735 万hm 2,1991 年达到最大为0.743 万hm 2,其中:水地达 0.467 万 hm 2,占到小 麦面积的60%以上。1995 年以后,面积开始萎缩,特别是进入 2000 年以后,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旱地小麦种植越来越少,水地种植面积逐步下降,到2010 年,全县小麦面积只有0.081 1 万hm 2,而且全部都在水地种植,比1991 年0.743 万hm 2 减少0.663 万hm 2,减少89%。但小麦单产水平趋于提高,2008-2009 年是长 治县小麦单产最高年,每0.067 hm 2 产量达到410 kg 左右,比1985 年每0.067hm 2 产210.5 kg 增产94.8%。2010 年是特殊年份,长治 县小麦遭受了冬、春两季雪灾和低温冻害,每0.067 hm 2 产量只 有298.6 kg,比全县前3 年平均每0.067 hm 2 产382.5 kg 减产83.9 kg,减产达21.9%。长治县1985-2010 年每5 年的小麦生产情况 见表1。
1.2 小麦机械化应用率迅速提高世纪90 年代,由于玉米套种小麦复播豆、菜面积较大,机 械播种和机械收获难度较大,机播机收面积很小,2000 年以后,套种面积减少为零,小麦机械化应用率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县 机械耕作面积达95%左右,其中:机播面积达90%以上,机收面 积达100%,机械旋耕面积达100%。
1.3 综合科技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综合科技应用水平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有机肥施用普及 率提高,面积达8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达到了 30.5 g/kg;农民自留种面积减少,品种更新、更换速度加快,优种 推广率达95%以上;病虫草害防治率达到95%左右;除草剂利用 率达到80%以上;配方施肥推广率达到85%以上,极大地增强了 抗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利设施陈旧老化、耗电多、投资大
目前,长治县水地小麦浇水仍采用井灌,存在原有水利设备 陈旧老化现象,像原有的抽水泵功率偏低,浇0.067 hm 2 地用时太 长,大约在20 h 以上,耗电多,浇水投资大;另一方面,由于煤矿 的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原有浅水井贮存水量减少,导致用水高峰 期,水源紧张、水流量小,这样也延长了浇水时间,加大了浇水成 本。
2.2 品种选用不当,抗逆性下降 2010 年,省小麦专家组到长治县2 个乡镇、6 个村、30 个农 户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选用小麦品种以临汾、黎城和河 南品种为多,而且这些品种均属半冬性品种,抗寒能力较差、遭受 冻害死亡严重,特别是近两年来表现突出。
2.3 播量普遍偏大
经过来连续多年调查,长治县小麦是在9 月25 日-10 月1 日左右种植的,每0.067 hm 2 用种量达到20 kg,10 月10 日左右 播种的,每0.067 hm 2 用种量达到了25~30 kg,播量普遍偏大,这 不仅造成了亩用种量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且严重影响了单株分蘖 和次生根的生长,群体密度较大,幼苗长势较差,抗冻、抗旱、抗倒 能力明显降低。2010 年9 月25 日,长治县农业委员会作了同一 品种、同一播期4 个不同播量试验,同年10 月29 日进行了苗情 调查,结果表明:每0.067 hm 2 播10 kg 的单株分蘖平均5.7 个,次 生根数9.6 根,每0.067 hm 2 总茎数达83.6 万头;每0.067 hm 2 播 12.5 kg 的单株分蘖平均4.29 个,次生根数达9.2 条,每0.067 hm 2 总茎数达86.5 万头;每0.067 hm 2 播10~12.5 kg 的群体结构合 理,幼苗长势健壮,根系发达,均属壮苗。每0.067 hm 2 播15 kg 的 单株分蘖平均4.3 个,次生根数只有5.7 条,每0.067 hm 2 总茎数 达120.8 万头;每0.067 hm 2 播20 kg 的单株分蘖平均3.25 个,次 生根数达5.1 条,每0.067 hm 2 总茎数达152.3 万株,每 0.067 hm 2 播15~20 kg 的地块,不仅幼苗生长细长瘦弱、叶片发黄、根系不 发达,而且亩总茎数过多,属旺苗,营养消耗过大,遭受冻害严重。
2.4 耕作粗放,影响播种质量
长治县小麦全部种在水地,90%以上进行粮菜和粮粮复播,回茬面积较大。回茬麦田由于前茬收获与小麦播种时间间隔较短。目前生产上存在前茬收获后及时旋耕作业,及时播种现象,这样没有充足的踏实时间,土壤悬虚,整地质量较差,坷垃、根茬 多,出现播种深浅不一致,出苗不整齐现象,有的地块因播种过 深达10 cm左右,出苗消耗营养过多,幼苗长势不良,抗寒力下 降。土壤翘虚地块,冬季根系受冷空气袭击,死苗发生较多。
2.5 管理措施不到位,存在重种轻管现象
由于种粮经济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管理上存在 重种轻管现象,传统的伏深耕、播后镇压、遇雨浅锄耙耢破板结,冬春碾压、早春顶凌耙耱、起身期中耕除草作业等措施应用面积 大大减少,管理跟不上,影响了小麦产量的提高。
2.6 施肥上存在重底肥、轻追肥,重氮、磷肥,轻钾肥,氮、磷、钾 比例不合理现象
目前生产上仍沿用“三肥底施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即有机 肥、氮、磷肥全部底施,不追肥,这样容易造成后期脱肥现象,尤 其对高产地块显得更加突出;钾肥施用面积很小,氮、磷、钾肥施 用比例也存在不合理现象。
2.7 投资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据调查:小麦地平均亩投资达到了500~700 元(不包括人工 投资),包括种子 100 元,无机化肥 200 元,机收机种机耕作业 110 元,浇水作业50~70 元,除草剂投入10 元,有机肥投入200 元。如亩产小麦最高按500 kg,每千克小麦按2.3 元计算,亩总收 入1 150 元,除去投资每亩净收入为500~600 元;而种植玉米亩 投资低,约200~250 元,如亩产550 kg 玉米,每千克按1.8 元计 算,亩收入990 元,除去投资每亩净收入为750 元左右,而小麦 除物质投资大外,亩投工比玉米要多 5 个左右,每工按20 元计 算,又增加成本100 多元,产投比玉米更低。发展对策
3.1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县水利部门要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组织村民大搞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新打机井,埋设管线,对原有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和完善配套,大力发展节水管灌技术,节约用水,保证小麦 生长期间的正常用水需求。
3.2 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种麦农户的补贴 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在实行国家粮食直补的基础上,继续提 高对种植小麦农户的补贴,调动种麦农户的积极性,稳步扩大小 麦种植面积,提高小麦总产量,保证小麦的自给。
3.3 引进小麦新品种,搞好试验、示范、推广和良种繁育工作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部门积极配合,搞好小 麦优良品种的繁育工作,积极引进小麦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适合本县种植的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帮助农民科学 选种,克服盲目用种带来的不利影响。
3.4 推广良种良法相配套的综合栽培技术
3.4.1 选用优种、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长治县小麦品种应选抗冻性强、分蘖力强、抗病虫能力强的 冬性和强冬性为主的中晚熟优良品种,主要有长 4738、长6359 等。种子采用专用种衣剂和药剂拌种,防治病虫为害。
3.4.2 施足底肥,精细整地
对正茬麦田,麦田收获后,及时浅耕灭茬,7 月中下旬深中 耕,深度达27~30 cm,结合深耕每0.067 hm 2 施优质有机肥2 000~ 3 000 kg,耕后耙耢2~3 遍,播种前20 天,浅耕耙耱,随浅耕条施 和撒施入氮、磷和钾肥,踏实土壤,精细耕地,地面达到“平、净、细、实”的要求。一般亩产500kg的麦田,每0.067hm 2 需碳铵60 kg、磷肥60 kg、硫酸钾10 kg,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50%的底施。对 回茬麦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条施或撒施氮、磷、钾肥和有 机肥,然后,旋耕、耙耢整地、破除坷垃、踏实土壤、清除地表根 茬,精细整地,达到上述要求。
3.4.3 适期、适量播种,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
长治县小麦适宜的播种期为9 月25 日-10 月3 日,在适宜 播种期内,适宜的播种量每0.067 hm 2 应为10~15 kg,一般高水肥 地每0.067 hm 2 为10~13 kg,一般水地每0.067 hm 2 为13~15 kg,以后每增加一天,亩播量要加大0.5 kg。对于旋耕后及时播种、土 壤悬虚的地块,播量要适当加大。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省时、省墒、播种深浅一致,出苗 整齐,工效高。
3.4.4 加强管理,适时收获
3.4.4.1 冬前管理(1)浇好越冬水:在11 月下旬-12 月上旬,地面出现早冻午 消时进行。(2)酌情施肥:对三类麦田和没有施过底肥或严重缺肥麦田 应结合浇冬水进行追肥,每0.067 hm 2 追尿素7.5~10 kg。(3)碾压耙耱:11 月中下旬进行碾压,可起到提温保墒,控旺 促壮,促根增蘖,控主蘖促分蘖的作用。(4)清除杂草:采用人工拔草、中耕除草和化学除草措施,清 除田间杂草,减轻病虫危害,减少营养消耗。除草剂可用 72% 2、4-D丁酯乳油,0.067 hm 2 50 mL,兑水40~50 kg 喷雾,在4 叶后 喷施最为合适。(5)做好病虫越冬基数的调查和预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 防治。(6)禁止放牧:牛、羊啃食麦苗,容易食掉分蘖节和叶鞘,储 存的养分大量丢失,易遭受冻害。
3.4.4.2 春季管理(1)分类分期浇水追肥:三类麦应早在返青后起身期前进 行,二类麦在起身期进行,一类麦应推迟在拔节后至孕穗期进 行,每0.067 hm 2 用尿素10~15 kg。(2)化学除草:对冬前漏治田或防治效果差的麦田,在小麦 起身期到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可用10%精骠马乳油60~70 mL 喷施防治。(3)化学调控:对旺长麦田,在起身期每亩用壮丰安或多效 唑40 g,兑水30 kg 喷施,控制节间伸长,防止后期倒伏。(4)中耕、耙耢:小麦返青后及时耙耢或浅中耕,提高地温,促苗早发;起身期对旺长麦田进行深中耕断根处理,控制地上生 长,促进根系下扎,同时结合中深,清除田间杂草。(5)做好病虫防治:此期主要虫害有红蜘蛛,可用 15%哒螨 灵2 500~3 500 倍液或亩用2.0%齐螨素800~1 000 倍液进行叶 面喷雾防治,或20%灭扫利乳油20~25 mL 加水喷施。
3.4.4.3 后期管理
(1)酌情浇好灌浆水:5 月底-6 月初,酌情浇好灌浆水,水 量不宜过大,以防倒伏,注意大风停浇,无风抢浇,收获前半月左 右停止浇水,防止贪青晚熟。(2)叶面喷肥:小麦开花后至灌浆初,如发现有早衰脱肥的 地块,应在下午5 点后无风的天气下,叶面喷2%~3%尿素溶液或 4%磷酸二氢钾溶液,养根保叶防早衰。(3)防治病虫危害:此期主要虫害有穗蚜,应采取生物和化 学方法防治,以瓢治蚜或用10%蚍虫啉或3%啶虫脒乳油等杀虫 剂防治。主要病害有黑穗病、白粉病、锈病,应用50%多菌灵 800~1 000 倍液或三唑酮类等防治。(4)适时收获:一般在小麦蜡熟期,6 月23 日左右收获最好。
第四篇:移民搬迁深得人心面临问题值得关注
移民搬迁深得人心 面临问题值得关注
2014-8-18 8:36:00 陕西统计局
为深入了解陕西搬迁移民生活状况,准确掌握移民搬迁政策的落实情况和移民生活情况,省统计局组织社会经济调查队在11个县区(户县、耀州区、陇县、临渭区、华阴市、蒲城县、宝塔区、略阳县、西乡县、绥德县、洛南县)开展了农村搬迁移民生活状况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65份,收回率99.3%。调查结果显示,移民群众对安置政策、生活状况的满意度非常高,移民的生产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
一、搬迁移民生产生活基本状况
1、移民搬迁深得民心,社会保障较为完善。
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家庭对移民搬迁政策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搬迁后的生活条件改善非常满意,对今后及未来的生产生活充满信心。调查显示,移民对政府搬迁工作评价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38.9%和50.2%,评价一般和不满意的分别仅占7.4%和3.5%;对迁入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42.6%和48.1%,感到一般和不满意的分别仅占6.0%和3.3%;对搬迁地今后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提高,认为非常有信心的占28.2%,比较有信心的占55%,一般和没有信心的分别占13.2%和3.6%。
在社会保障方面,参加医疗保险的共有2804人,参保率达96%;实际领取低保的135人,占4.6%,2013年人均领取低保金1087.85元;参加养老保险1816人,占62.2%,已经领取养老保险的302人,人均领取养老保险金1039.31元。
2、移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家庭收入与搬迁前相比大幅增加和有所增加的分别占5.4%和49.3%,有所减少的仅占7.7%;搬迁后比原居住地生活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和有所提高的分别占35%和52.5%,有所下降的仅占2.3%。
与此同时,搬迁移民在子女教育、交通出行、看病就医、文化生活方面的便利程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查显示,55.4%和35.5%的移民在搬迁后认为子女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和有所改善;有所下降的仅占1.4%;56.1%和41.2%的移民认为在搬迁后交通出行非常方便和比较方便,不方便的仅占0.3%;搬迁后所在地看病就医非常方便和比较方便的分别占44.8%和48%,不方便的仅占2.8%;认为搬迁后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和比较丰富的分别占22.3%和45.1%,不如以前的仅占0.6%。
3、移民的生产方式发生明显转变。
由于生活环境发生新的变化,搬迁移民在生产经营方式上也发生了明显转变,从原来的耕种土地为主转变为发展多种经营为生。城镇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建设,不但提高了城镇化水平,而且使保洁员、服务员、家庭保姆等就业岗位成为一些移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调查显示,移民前家庭收入中外出打工收入和务农收入分别占39.2%和53.7%;而移民后外出打工和务农分别占62.6%和28.9%。
二、搬迁移民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很多移民户表示,住在哪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有保障,致富有盼头。“能致富”是移民搬迁户最关心的问题。目前搬迁移民家庭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产业支撑不力和后续服务脱节等方面。
1、就业问题:部分移民就业困难,务工不稳定。
“稳得住、能致富”是目前移民搬迁工作的关键问题。一些移民在搬迁后耕地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失去土地,无法像原来一样从事大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加之又无一技之长,就业机会不多,合适工作难找,致富能力不强。在问及搬迁移民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时,有24.2%和42.9%的移民分别认为是就业困难和务工不稳定。从调查问卷中外出务工人员行业分布看,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建筑施工、矿山开采、餐饮服务等行业。
2、收支问题:部分移民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要。
调查显示,移民家庭2013年人均纯收入为6127元,比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376元。在问及“您家当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64.1%的移民认为是收入低,开支大。特别是家中有子女在读大学的移民,很多是通过借钱或申请助学贷款等方式解决学费问题。当问及“您家现有收入能否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要”时,仅有9.6%的家庭认为可以满足,67.1%认为基本满足,23.3%认为无法满足。
3、发展问题:生产资金缺乏,急需科技支持。
移民自主创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资金和技术。户县某移民村干部反映,一些搬迁户因建新房欠外债,甚至有集体欠外债的现象;还有一些移民想通过贷款发展种植、养殖业或办企业,但因金融贷款门槛太高而无法实现,缺乏资金成为制约部分移民投资创业的“瓶颈性”障碍。另一方面,现阶段促进移民致富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
三、对移民搬迁工作的建议
从避灾避险、脱贫致富、安居乐业,到促进区域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移民搬迁的意义逐步走向深化。移民搬迁的成功实施,不仅仅是实现移民的空间转移,而更重要的是为移民创造可持续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围绕建设移民幸福新家园、统筹城乡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总体目标,特提出以下建议:
1、因地制宜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把搬迁安置小区建设与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园区、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发展相结合,按照设计合理、方便生产、功能完善原则,着力构建一批以移民安置居住为主,兼顾集镇规划发展、农产品营销、生态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综合开发为主的新型社区;依据移民搬迁政策,加大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把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以提高移民搬迁工作整体效益,保障搬迁移民稳定就业和脱贫致富。
2、加大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移民自我发展能力。
构建搬迁移民教育培训体系,以培训专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点,实施包括特色产业技术、市场需求技能等在内的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拓宽其视野,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要把提升劳动力素质与壮大当地产业和扩大劳务输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移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提高移民劳动力素质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移民后顾之忧。
加快推动移民区基本公共服务完全覆盖,统筹解决就业服务、教育文化、户口变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切实为移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建立移民社区管理机构和基层服务组织,使移民政策管理延伸下去,不脱节;确保各项移民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搬迁移民尽快从生产生活上融入新的环境,与当地群众实现和睦相处、和谐共居,真正做到移民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有保障”。
第五篇:儿童成长:值得关注的五个问题
儿童成长:值得关注的五个问题
——关于当前少年儿童思想认知状况的调查报告
教育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少年儿童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和趋势?成长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他们是更加自信的一代吗?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他们如何选择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教育改革的推进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变化?他们对财富持何观念?对置身其中的人际环境又有何评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跨度10年的三次调查,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为全面了解当前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1999年、2005年和2010年,先后对全国十个省份(广东、福建、山东、广西、吉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贵州)46个区县的184所中小学(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进行了三次“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三次调查抽取的区县完全相同,采用的调查问卷亦大体相同。2010年的调查于2010年5月至6月进行,回收有效问卷5598份,其中男生占44.7%,女生占55.3%。本报告对三次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思想认知的角度对近十年来中国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与趋势进行了描述,并就促进我国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出建议。
一、近十年来我国少年儿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持续提高,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对未来的期望进一步升高
⒈自我接纳程度持续提高,城乡差异明显缩小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2010年调查发现,多数少年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有较高的接纳度。和五年前相比,自我接纳方面有所提高,尤其对学习状况满意度提高较大,由2005年的69.5%提高到77.7%。
城乡少年儿童在自我接纳方面的差距缩小。2005年调查发现,城市少年儿童在自我接纳方面均好于农村少年儿童,2010年调查显示,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农村少年儿童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农村的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同时,现代资讯更加发达,社会开放程度有所提高,农村少年儿童视野更加宽阔,因而更加自信。
⒉更加认可自身价值,对未来期望更高
2010年调查显示,有93.8%的少年儿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较2005年(89.8%)增长了4个百分点;而在回答“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时,只有6.3% 的少年儿童回答“是”,较2005年(10.8%)下降了4.5个百分点。可见,和2005年相比,少年儿童的自信心指数仍在上升,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的价值。
【建议】 整合优化心理健康资源,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严格规范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强化督导机制,加快培养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积极提升学校心理教师的地位和效能,使其能够参与协调整个教育服务系统,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日常管理提供指导、参谋、咨询和决策,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更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规律。加强对全体教师和学生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探索借助外力,如社区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为教师和学生设置系统的长期的心理援助项目,发展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二、价值观呈现出现实性、生活性的特点,在深层价值观念上仍与传统价值观念保持高度的一致,善良、诚实等传统道德价值成为少年儿童的主流意识
⒈幸福观由单一走向多元,“有温暖的家”和“知心朋友”成为幸福的主要目标取向
当代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从而引起幸福观的多元化。2010年调查显示,大多数少年儿童的人生幸福观是积极的:他们注重个人幸福,“有温暖的家”(58.6%)和“有知心的朋友”(38.5%)成为最普遍认可的两项幸福指标;其次是“为社会做贡献”(24.3%)、“健康”(21.4%);再次是“快乐”(17.4%)、“自由自在”(7.9%);“受到尊重”(7.7%)、“事业成功”(7.7%)是认同度较低的两项;认同度最低的是“有钱”、“有权有势”、“享受”,分别占2.1%、0.6%、0.9%。可见,当代少年儿童的幸福取向更加多样性,但是在多样的选择中也有共同性,即注重个人幸福和为社会做贡献的统一。
通过10年的数据比较发现,少年儿童的人生幸福观呈现出向现实性、生活性倾斜的特点。有温暖的家、有知心朋友、健康、快乐、受到尊重所占的比重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为社会做贡献、事业成功、自由自在、有钱、有权有势、享受所占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其中为社会做贡献下降幅度最高,2010年为24.3%,比1999年低了10.7个百分点。尽管在2010年调查中,有87%的少年儿童表示“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情,会像对自己有益的事那样去做好”,但是当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有近半数(48.1%)的少年儿童表示不愿意放弃个人利益,只有51.9%的少年儿童表示会为班级或学校的荣誉放弃个人愿望。
⒉“善良”、“诚实”、“勇敢”依然是认同度最高的三项道德品质
近十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少年儿童对个别道德品质的认同度上略微存在差异,但是对“善良”、“诚实”、“勇敢”的认同还是相当一致的,三者一直处于前列。1999年调查时发现,少年儿童认同度最高的5项道德品质依次是善良、诚实、勇敢、正直、谦虚;2005年认同度最高的5项道德品质依次是善良、诚实、勇敢、守信、孝敬;2010年认同度最高的5项道德品质依次是善良、诚实、勇敢、孝敬、谦虚。这说明,当代少年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趋于稳定,能沿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平稳地向前发展。但是也有一些新变化,如与1999年、2005年的相关调查数据比较发现,当代少年儿童对“善良”、“诚实”的认同度进一步提高。
【建议】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主导地位,帮助少年儿童正确认识价值观念冲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使其明辨是非、正确抉择,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应注意和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为切入点,从而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可接受性。在教育方法上,应超越“知性论”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反对简单说教和成人化的教育方式,采取体验式、参与式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使少年儿童在体验中领会道德的意义。
三、学习积极性略有下降,学习满意度有所上升,学历期望日趋现实,学习目的个人价值取向日渐高于社会价值取向
⒈学习积极性略有下降,课堂表现有所退步,课堂兴趣略有增加
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3.1%的少年儿童喜欢到学校去上学。这表明绝大多数少年儿童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与2005年相比,“非常喜欢去上学”的比例下降了3.7个百分点,“比较喜欢去上学”的比例则上升了3.5个百分点。两相比较,在总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喜欢上学的情感浓度有所降低。课堂表现的测查结果显示,2010年少年儿童课堂表现好的比例为79.7%,较2005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
少年儿童的课堂兴趣略有增加,56.3%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比2005年高出1.4个百分点;34.7%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低了1.2个百分点。不同年级少年儿童的课堂兴趣存在显著差异,94.0%的小学4-6年级学生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感兴趣,高于小学1-3年级学生(91.5%)和初中1-3年级学生(87.6%)。
少年儿童的学习满意度有所上升,33.9%的少年儿童对学习状况表示满意,比2005年高出5.4个百分点;44.9%的少年儿童对学习状况表示一般,也高出3.9个百分点;21.2%的少年儿童对学习状况表示不满意,低了9.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2010年少年儿童的学习满意度总体有所上升。
⒉学历期望日趋现实
2010年调查显示,55.7%的少年儿童希望将来具有博士学历,19.0%希望将来具有硕士学历,13.6%希望将来具有本科学历。与2005年相似,少年儿童的学历期望仍然集中在本科以上,且高出4.8%;对初中、高中或中专、技校、职中和大专的学历期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对大专的学历期望下降最多,达3.0个百分点;对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历期望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尤其是对本科的学历期望,上升了4.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少年儿童普遍表现出对本科以上高学历的高期待。
⒊学习目的个人价值取向日渐高于社会价值取向
学习目的外在动机再次上升,认知需要和社会价值取向再次下降。总体上,2010年调查中少年儿童学习的发展需要上升了3.3%,报答父母或社会需要、认知需要和个人表现需要都下降了,分别是0.8%、1.2%、1.3%;其次,排在前三位的学习目的仍然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有个好工作”和“将来造福社会”。这表明,发展需要是少年儿童最重要的学习目的,仍然以外在动机为主,且再次上升;少年儿童学习目的仍然以个人价值取向为主,社会价值取向再次出现下降。
【建议】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少年儿童学习发展规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当前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继续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配合,通过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等,切实减轻少年儿童学习负担。学校要努力改变单纯以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给予学生学习方面充分的选择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要求。
四、财富观念总体健康,消费自主意识进一步提升,现代理财观念有待提高
⒈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总体理性,消费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我国儿童拥有的个人财富不断增多,实际拥有与使用的生活与学习等消费品也不断增加,但儿童实际参与消费的数额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从零花钱支配状况来看,儿童多数需要征得父母同意,其中能够有条件地自主支配占主要形式,完全听父母的占第二位,完全由自己支配的占第三位。十年来,我国儿童消费自主性在增加,完全听父母的下降11.3个百分点(由1999年的39.6%下降为2010
年的28.3%);完全由自己决定的先呈现上升,然后又理性下降;自己主导但征求父母同意的稳步提高(1999、2005、2010年分别为:51.6%、54.7%、59.3%)。
消费自主权的理性提高与儿童认识不无关系,十年来,我国儿童对花钱绝对自由观念(“花钱是个人自由,别人无权干涉”)绝大多数持反对意见,持赞同或比较赞同的在2005年有所提高之后,到2010年又明显降低。
⒉对“尝试投资意识”认同度不高,投资理财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度不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培养财富素养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部分家长开始鼓励孩子进行尝试投资,如买股票、基金等,但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态度谨慎。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多数学生对于“学生有钱的话也应该做点投资”表示很不赞成或不太赞成,共计占60.6%,只有39.4%的学生表示赞成或比较赞成。值得注意的是,对“尝试投资”持支持态度的学生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大,支持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湖南(51.0%)、贵州(49.3%)、吉林(41.2%)、山东(40.5%)、安徽(40.3%)、四川(37.6%)、广西(35.3%)、广东(34.7%)、福建(34.8%)、河南(34.3%)。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建议】 加强家校合作,贴近日常生活,培养财富素养及良好消费习惯
开展儿童理财教育必须注重我国现实情况,要深刻认识到家庭财富观念对儿童的影响,在消费教育方面务必要加强家校合作,从儿童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贴近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不断提升财富素养。
五、人际交往总体和谐,同伴关系日显重要,异性交往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普遍现象
⒈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总体上趋于民主和谐
49.8%的少年儿童将母亲视为最好的朋友,44.8%将父亲视为最好的朋友,较2005年略有下降(2005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51.2%、46.7%),但较1999年仍有大幅增长(1999年分别为36.5%和36.2%),把父母视为朋友,当代少年儿童在亲子关系方面总体上趋于平等民主。
在学校里,与老师的关系也比较和谐。有30.7%的少年儿童认为老师是自己的好朋友。92.1%的少年儿童“很珍惜和老师的关系”,高于2005年(89.2%),63%的少年儿童“会把自己的感受告诉老师”,也高于2005年(58.3%)。可见,少年儿童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日益宽松和谐。
⒉同伴关系日显重要,网络日益成为少年儿童普遍的交往平台
2010年的调查发现,当代少年儿童同伴接纳较好,与5年前相比有所提高。其中,有64.8%的少年儿童表示“同学中有很多人喜欢我”,91%表示经常有朋友与自己一起玩,五年前这两项数据分别为60.5%和85.3%。
网络已经成为少年儿童与朋友交流、联系的普遍平台,是他们人际关系建构的重要途径。2010年,经常上网的少年儿童为20.4%,偶尔上网的为51.1%,合计达到71.5%。经常和有时在网上“跟同学朋友等熟人聊天”的少年儿童占到全体少年儿童的50.9%,经常和有时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的少年儿童占全体少年儿童的7.7%。
⒊异性交往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普遍现象
2010年调查显示,10.6%的初中生与同学朋友在一起经常讨论异性同学,是小学低年级(2.5%)和小学高年级(2.7%)时的4倍。可以看出,进入初中后,少年对异性的兴趣迅速提升。今天中学生对恋爱的态度更为开放。2010年的调查数据表明,认为恋爱是“个人自由”的初中生比例为43.2%,认为“绝对不可以”恋爱的占56.8%。数据还显示,10.4%的初中生谈过恋爱,城市初中生(11.9%)略多于农村初中生(9.0%),男生(13.2%)多于女生(8.0%)。异性交往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个人才能逐步了解和熟悉异性,学会与异性相处,从而在处理人际交往时能自然、从容,完成个体的社会化。但青少年早期过于频繁的约会和恋爱关系,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有负面的影响。
【建议】 为少年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加强对网络交往和异性交往的指导与引导
顺应社会的急剧变迁,应加快创建学习型家庭,不断强化、更新父母的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主动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情感关系。父母和教师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网络交往和异性交往的指导,引导少年儿童在网络交往中遵守基本的人际交往规则和道德规范,并学会自我保护,帮助少年儿童科学使用网络;应认识到少年儿童异性交往的积极意义,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鼓励和支持少年儿童多参加男女生都有的集体活动,同时避免过早陷入恋爱关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