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省文化厅黎盛翔副厅长一行到梭戛乡进行调研
2014年9月2日,以贵州省文化厅黎盛翔副厅长为组长,由省文化厅、省民委、省教育科学院、省委政研室有关领导组成的调研组,到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及民族教育进行调研,黎盛翔副厅长一行先参观了梭戛生态博省文化厅黎盛翔副厅长一行在博物馆参观
物馆,紧接着在乡政府召开了研讨大会,出席本次大会的有:省调研组、六盘水市委宣传部杨宏远部长、市教育局、市文体广电局、市民委、市委政研室、六枝特区文体广电局、特区教育局、特区民宗局、梭戛乡政府、梭戛生态博物馆等
六盘水市委宣传部杨宏远部长主持大会
单位。六盘水市委宣传部杨宏远部长主持了本次大会。
研讨会上,各单位发言积极,争论激烈,对如何传承、发扬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发表各自见解,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黎厅长在大会上提出了本次调研的目的,贵州省民
族民间文化特色鲜明,我们要摸清底数,加大力度进行保护和继承,要进一步创新和发扬;六盘水市文体广电局汇报了我市民族文化传研讨大会现场
承创新及民族教育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其发展的主要目标、思路理念及措施和做好我省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及民族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梭戛生态博物馆汇报了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情况,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困难;特区教育局长邓仁委局长就我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有关工作进行了汇报,且分析了我区开展民族文化教育面临的困难;为了有利于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六盘水市教育局建议应在各地州市县教育局设立相关民族教育的科室,以更好地推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发扬发展;由于受经济
省教育厅黎盛翔副厅长讲话话
发展的影响,面对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消亡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习俗,六枝特区文体广电局伍德斌副局长感到痛心和可惜……
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问题,很多单位感到质疑,认为困难太大,许多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心理影响的民间习俗,不是一首歌、一个舞蹈进校园就能实现的,且目前虽有少数一些学校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少数民族教师较少,很多地方也逐渐在汉化,要说传承与发展,实在难成气候。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扬发展倍感堪忧。
听到了各单位的呼声,黎厅长肯定的这次大会的成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本次调研,这为下一步相关文件的出台更符合贵州的实际情况、更可行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加大资源的挖掘和整理,要在发展中传承,在勇于创新中保护。(梭戛乡中心校:胡志仁)
第二篇:民族民间文化个人事迹材料
民族民间文化个人事迹材料
***,男,布依族,出生于1970年10月8日,大专文化程度,1991年8月参加工作,现为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历时十七载的教坛生活均在**学校——他的家乡耕耘。1992年3月至1994年8月在**学校任团支部书记工作,1994年9月至1998年8月在**学校任总务工作,1998年9月至2001年9月在**学校任教导主任,2001年10月至今在**学校任校长(兼**机关支部书记)。
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他,从小深受家乡文化的熏陶,对家乡的民间文化底蕴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家乡民间文化的发展报以极大的希望。他深爱自己的工作,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安教、乐教、善教。在教学岗位与地方民间文化的挖掘、传承上他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为地方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工作中他通过书本知识与地方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的融合育导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才,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教师成长。而他也在奉献中得到了家乡人民的好评。
一、深入民间文艺团体,挖掘地方文化
2004年秋,在上级“关于挖掘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文化”精神的指引下,他积极响应号召,深入民间文艺团体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民间文艺项目,使地方文化在校园内得以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他充分利用假期和工作之余多次深入村寨文艺团体采集地方民间文化,收集了部分常用的布依语、苗语,淳朴的布依山歌、苗歌,结识了多彩多姿的布依舞蹈—竹筒舞、苗族舞蹈—板凳舞,幽雅的布依小调,布依唢呐、二胡、直箫、木叶、月琴、快板;精彩的舞狮、高跷、踢毽、踢糠包、射弩、转球、鸡儿棒、转秋;刺绣、纺织等民间文化内容。
二、耐心细致、迎难而上。
2005年春季学期他大胆地将“民间文化进课堂”写入了学校学校工作计划,遭到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反对。面对来至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他没有放弃初衷,而是采取积极的自我尝试、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和学生的参与体会等方式争取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转眼一年半载已过,民间文化进课堂在学校教育教学发挥的作用深深地打动了教师和家长的心。2006年10月在他的感召下,迎来了楼纳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会议的召开,会议中第一次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落实的过程中,涉及领导小组建立的问题,身为学校负责人和领导小组建立牵头人的他,在动员民间艺人进入领导小组为学生作指导上遇到了很大困难。为组建成功,他利用课余或夜间时间深入艺人家中一边求教艺人,一边耐心地同他们谈心,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于2007年2月如期得以成立,民间艺人的进入不但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而且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倾心倾力、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一边忙于学校管理、一边忙于课堂教学、一边忙于民间文化调研„,他深感责任重大,他总是倾心倾力地追逐着他所从事的事业、执着地追求着他所认定的目标,且永不停息。就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而言,他正朝着2004年他在计划中定出的目标“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展现地方特色(文体)、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于地方旅游开发的艺术型队伍”而奋斗。
2004年10月他凭借着儿时所受地方文化的熏陶和工作之余一次次跟民间艺人的接触与请教,他将收集到的民间文化进行认真整理,并将它同学校教学结合起来,开了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先河,同时他先后引领教师将转球、糠包、布依竹筒舞、板凳舞、直萧、二胡、等民间体育、音乐项目引入课堂,并积极主动地做指导,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丰富了课堂内容,给校园增添了不少生趣。
2007年3月中旬至今,在他的感召下,学校举办的二胡培训班由原来的17人上升到了36人,月琴培训班由原来的9人上升到了28名,民族舞蹈队由原来的21人上升到了39人,参加直箫和笛子培训的学生也相应增加了一半。在培训过程中,由于民间艺人只会口头传输而不能将民间曲调用曲谱的形式书面展现给学生,给学生学习带来极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校长利用课余时间一边将民间艺人弹唱的曲调内容写成词(谱)、一边挤出时间亲自为民间艺人和培训学生进行识谱练习。他的培训使民间艺人对乐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大提高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效率。
四、甘作人梯,让民间文化之光为校园和谐注入新的活力。谈到取得成就,*校长如此表白:“我这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人梯顶端的缘故。没有党和政府的培养,没有广大楼纳父老乡亲的捧爱,我追求生命或许枯萎了。为了地域民间艺术的长盛不衰,我也要作人梯!”
近年来,他的付出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认可,但他仍然在思考着如何推动民间文化进校园再上新台阶。为此,他经常挤出时间虚心向民间艺人请教,挤出时间培训学生也培训自己。2004年以来,他利用假期和工作之余培训的师生近200余名,为了开巾帼不让须眉的风气,他刻意培养近15名女生二胡、月琴后备人才,使学校民间文化舞台上既有杨忠保也有穆桂英,为楼纳学校民族民间文化进学校活动进入繁荣期立了功。
最可喜可庆的是由他组织领导的学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艺术队,在05、06、07、08学校的六·一节和查白歌节演出时,迎来观众阵阵的掌声和赞誉;是那时刻回荡在校园内幽雅而婉转和谐的曲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座右铭。十七年风雨沧桑,依然心性不变。他始终站在教育这一块精神高地上,守望著自己的理想,守望著那个甜美的梦,谱写著一曲人生平凡而卓越的乐章。
第三篇: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思南县第五中学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意见》和省民委《关于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的通知》,以及县教育局文件精神,从2008年起,学校组织了“体育大课间”,成立了以校长秦重军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教师分组到学生中监督并参与大课间活动。活动主题: 我阳光 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活动时间:上午第二节课下后课间操30分钟;活动内容主要分为:蛇形跑、队形变换、徒手操、分组活动、放松操等。针对我校所处地区民间文化底蕴丰厚,地域分布较广,民族文化异彩实际和学校情况,将学校教师分成二十三个组,重点围绕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本土民族中较为久远文化教育,人情风俗,文化活动内容及开展的形式等方面内容,重点搜集了散落在四村八寨的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风俗、民族饮食、民族英雄人物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几年来,我校为了传承发展我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
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紧紧围绕项目学校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宣传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全体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搜集资料,查缺补漏,用好每周两节民族文化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我校民族特色,为深层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气氛,为学校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积累了很多经验,积累了很多资料,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现对我校这几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民族特色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紧紧围绕县传统文化,并在教学中去传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不脱离人民群众,真正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几年的努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教育品牌。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各级领导以及民间艺人都深刻认识到,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校根据实际,结合上级部门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
各项活动,进行宣传发动工作。2011年6月18日,由我校老师组织学生自编自导的《茉梨花舞》参加“多彩贵州”选拔赛中获县“二等奖”。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文艺表演再次受到思南县内各地来宾和各级领导以及全乡民众的高度评价。我校以才艺汇演的方式三次成功地向县人民展示了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成果,为深入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校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同时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贫困户进行对口帮扶。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许多民间艺人积极主动献计献策。为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4、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生,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弥补了开展此项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每个,根据活动需要,我们都通过精心预算,购置了活动所需的一系列乐器、服装。这项投入,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中,为开展此项活动保障了物质基础,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校
本教材开发组,这两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校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为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创造了条件。
5、地方党政全力支持,几年来,县委宣传部、政协、团县委、县民宗局等部门领导多次到我校调研,观看了我校大课间活动,充分肯定了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取得的成绩。为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特色创建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和社会环境。
6、编辑了一本反映县民族地区文化特点的校本教材《土家花灯》,得到了县政协、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和县民宗族领导的高度好评,为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多数老人行动不方便,很多民间文化内容掌握在脑海当中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全收集到手。
3、师资不到位
尽管在教师中,有多数是少数民族,但经岁月的洗礼,都已汉化,对深入了解,研究,传承保护带来很大困难。
三、下一步的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舞蹈,体育与制作,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民间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调整作息时间,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民族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民族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3、加大校本教材的重新编排力度,开展民族音乐的编辑,舞蹈的编排,体育的开发和工艺制作的传承,使其有机地与学校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地方特色,安排调整课时计划。保证我校民族文化凸显本土特色。保证我校教育为地方发展融为一体。
4、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除了争取县委宣传部、县民宗局等部门的支持指导外,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单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在此活动中,除了将少数教师派出进行专门的短期培训外,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走进村寨和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5、加强后勤保障,确保活动开展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一项费力费时而又花钱的工程,对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所需经费进行科学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根据《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和工作开展实际情况,确保资金到位。
6、成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研机构,加强课题申报和研究确保民间
文化进校园出成果。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获得很多的殊荣,但离上级的要求差值甚远,按学校的规划和领导的要求还没有圆满完成任务,所以我们在不断的总结和回顾。如今,虽然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包括学生的泄气,一些老师的埋怨等,但相信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我校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做得更好,逐步提高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绝不辜负上级领导对我校的信任和厚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更优秀的成绩。
第四篇:民族民间文化教师队伍范文
2013年晴隆县三宝学校民族民间文化专长教师队伍建设我校民族民间文化专长教师队伍有:王元虎、肖正金、柳顺方.王元虎:主要负责苗族民族民间文化.肖正金:主要负责彝族民族民间文化.柳顺方:为主要的民族民间艺人.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重视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乡土文化能人生活在基层,成长在基层,具有较为牢固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运用自己文化方面的一技之长,服务乡里,创业谋生,是一支土生土长、扎根当地的文化力量。学校、乡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支力量的独特作用,要以提升人民群众道德水准为主旨,以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为出发点,政治上关心尊重,业务上培养引导,不断加大对乡土文化能人的培养与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他们发挥所长,贡献力量,激活基层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能人的示范、组织和引领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中,达到提素质、强修养、增品位的目的。
第二,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的载体,也是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支撑点。他们依靠言传身教,延续着民族民间文化的血脉,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和精深的造诣。少数民族地区要高度重视发现和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具
有重要意义。
第三,选派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和乡政府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他们的职责就是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推动农村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从农村有知识且表现突出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少数民族地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就必须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三 宝 学 校
二〇一三年三月五日
2014年晴隆县三宝学校民族民间文化专长教师队伍建设我校民族民间文化专长教师队伍有:王元虎、肖正金、柳顺方.王元虎:主要负责苗族民族民间文化.肖正金:主要负责彝族民族民间文化.柳顺方:为主要的民族民间艺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民族地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就必须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重视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三宝乡土文化能人。乡土文化能人生活在基层,成长在基层,具有较为牢固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运用自己文化方面的一技之长,服务乡里,创业谋生,是一支土生土长、扎根当地的文化力量。学校、乡党委、乡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支力量的独特作用,要以提升三宝乡人民群众道德水准为主旨,以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为出发点,政治上关心尊重,业务上培养引导,不断加大对我乡土文化能人的培养与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他们发挥所长,贡献力量,激活基层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我乡土文化能人的示范、组织和引领作用,使三宝乡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中,达到提素质、强修养、增品位的目的。
第二,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的载体,也是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支撑点。他们依靠言传身教,延续着民族民
间文化的血脉,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和精深的造诣。少数民族地区要高度重视发现和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选派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和乡政府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他们的职责就是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推动农村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从农村有知识且表现突出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少数民族地区要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就必须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三 宝 学 校
二〇一四年三月八日
第五篇: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民
族
民
间
文
化
教
育
工
作
总
结
紫云自治县宗地民族中学
紫云县宗地民族中学位于贵州省紫云县城东南隅,地处麻山腹地。
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民都是苗族,有少部分的汉族和布依族,这也是亚鲁王的故乡。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和全乡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全校教职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开拓创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目前,学校正在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办学思路,以独到有力的管理措施、严谨的教风、求实的学风和文明的校风努力创造一所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农村民族中学。同时,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学校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意见》和省民委《关于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的通知》,我校从2012年起,成立工作作领导小组针对苗族文化底蕴丰厚,地域分布较广,民族文化异彩实际和学校情况,将学校教师分成几个组,重点围绕苗族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文化活动内容及开展的形式等方面内容,重点搜集了散落在紫云县境内的民族体育、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风俗、民族饮食、民族英雄人物(亚鲁王)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几年来,我校为
了传承发展我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紧紧围绕项目学校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宣传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全体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在工作小组的领导下,有组织的多次走访乡内的各个村寨、民间艺人,搜集资料,查缺补漏,用好每周1节民族文化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我县民族特色,为深层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气氛,为学校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积累了很多经验,积累了很多资料,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现将这几年来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总结如下: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紧紧围绕乡村传统文化,并在教学中去传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教育不脱离人民群众,真正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几年的努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教育的重要部分。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各级领导以及民间艺人都深刻认识到,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校根据实际,结合上级部门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多次组队走村入寨,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就如何挖掘、保护、传
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友好交谈。为深入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同时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贫困户进行对口帮扶。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许多民间艺人积极主动献计献策。为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4、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生,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弥补了开展此项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每个,根据活动需要,我们都通过精心预算,购置了活动所需的一系列乐器、服装。这项投入,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中,为开展此项活动保障了物质基础,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校本教材开发组,这两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乡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为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创造了条件。
5、地方党政全力支持,几年来,安顺市民宗局,紫云县委宣传部、政协、团县委、市、县民宗局等部门领导多次到我校调研,观看才艺汇演,充分
肯定了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取得的成绩。为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特色创建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和社会环境。
6、积极响应县文体广局开展调研的亚鲁王文化的各种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为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多数老人行动不方便,很多民间文化内容掌握在脑海当中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全收集到手。
3、师资不到位
尽管在教师中,有多数是少数民族,但经岁月的洗礼,都已汉化,对深入了解,研究,传承保护带来很大困难。
四、下一步的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舞蹈,体育与制作,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民间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调整作息时间,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民族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民族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3、加大校本教材的重新编排力度,开展民族音乐的编辑,舞蹈的编排,体育的开发和工艺制作的传承,使其有机地与学校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地方特色,安排调整课时计划。保证我校民族文化凸显本土特色。保证我校教育为地方发展融为一体。
4、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除了争取市、县民宗局,县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支持指导外,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单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在此活动中,除了将少数教师派出进行专门的短期培训外,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走进村寨和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5、加强后勤保障,确保活动开展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一项费力费时而又花钱的工程,对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所需经费进行科学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根据《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和工作开展实际情况,确保资金到位。
6、成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研机构,加强课题申报和研究确保民间文化进校园出成果。
总之,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深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要真正做好此项工作,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民间艺人的工作积极性,全策全力,进言献策,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